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十三講)

丁三、聲聞乘 分二:戊一、釋義;戊二、四諦法;戊三、結示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二頁。我們看丁三,聲聞乘。

在祖師大德的判教當中,把我們整個大乘的成佛之道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安樂道,第二個是解脫道,第三個是菩提道。我們前面講到人乘跟天乘,它主要的重點是修學安樂道。安樂道的重點,主要是一種業力的改造,就是我們過去生在流轉當中,由於一念煩惱的活動,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罪業它有兩種過失:佛法修學概要

第一個,讓我們今生躁動不安。你想要去靜坐,想要聽經,你的身心就覺得躁動不安,這個是罪業在活動,它就會有一種躁動相。那也就是說,罪業在我們身心活動的時候,它會障我們的道。

第二個,在臨終,這個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就會讓我們失去正念,因為它痛苦的逼迫太強烈。

所以我們必須在人天乘的時候,要做兩件事情:

第一個,是勤修懺悔;第二個,嚴持四重。勤修懺悔,是針對過去已經造的罪業,透過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發露懺悔,立誓改過,使令這個業的勢力慢慢地破壞掉,沉澱下來。就是說雖然它還在,但起碼它不是一個強大的增長業,這個是第一個,針對過去的懺悔。

第二個,針對未來的防護,我們一定要遵守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的這四種根本戒。因為你再犯的時候,你前面的懺悔全部沒有效果了。因為一個業沉澱下來以後,你只要再造作一次,它又會把過去的業重新激發起來。所以你前面辛苦的懺悔,一百天、兩百天、三百天的懺悔,甚至於見到好相,可能會因為你一次的犯錯前功盡棄。所以懺悔以後,你對未來的嚴加防護也很重要,就是這四根本重戒一定要把它防護住。

那麼透過前面人天乘的勤修懺悔,嚴持四重,我們的身心世界就會產生變化。你會感到身心相對比較安樂一點,比較自在一點,你不會覺得,經常有一種莫名的壓力,莫名的業力在干擾你。你今生在修行當中,會比較輕鬆自在;在臨終的時候,你也會在一種比較安穩的環境之下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業力,把罪業的勢力降到最低,把善業的勢力慢慢地增長。這是在人天乘的一個修學重點,就是改造業力,但這個還不是往生的一個主要內涵。

從今天開始,我們進入到往生的一個正念的主軸思想,從這個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開始告訴我們怎麼樣培養正念。前面的改造業力,它也只算是一種前方便。正式的修行,你正式從一個好人而轉換成一個道人,就從現在開始了。這個不是一般人能夠做的。因為你在修安樂道的時候,你的思想沒有太多改變。你喜歡吃什麼,喜歡去哪裡玩,完全沒有障礙。你只要不犯四根本重戒,在安樂道當中,是可以跟著你過去的習氣去走。

但是到了解脫道,就是聲聞乘以後,你開始面對自己的煩惱習氣了,它不只是向外的改造業力,它是開始調伏我們無量劫來所留下的煩惱,就是從一種業力的修學而提升到一種正念的修學,也就是你開始變成一個修道人。

戊一、釋義

我們看聲聞乘,我們把這個做一個解釋。請合掌。

言聲聞乘者,謂聽聞佛之聲教,修四諦法,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者,名聲聞乘。

聲聞乘這個「聲聞」,什麼叫聲聞呢?其實就是聞聲。聲聞眾主要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因為他們都是常隨眾,經常跟隨佛陀到處游化,聽聞佛陀的教法而成就聖道,所以叫聲聞乘。也就是說,他是經常親近在佛陀旁邊聽佛開示的。他在因地當中是修四諦法——苦集滅道的四諦法,依止四諦法斷了見思煩惱。「見惑」是屬於我見的顛倒,「思惑」是屬於愛取的煩惱。斷我見顛倒跟愛取煩惱,這是在因地。

那麼在果地上,證得四果阿羅漢,名聲聞乘。這個聲聞乘它的當法是趨向於阿羅漢的。它的當法,這部車子本來是設計趨向阿羅漢,但是在淨土宗是引用它的因地,不走向它的果地。因為它的因地,特別是斷除愛取煩惱這一塊,對我們淨土宗的正念是非常重要,就是蕅益大師常說的厭離娑婆。那麼我們是取它的因地,但是我們不取它的這個果證,這是要注意的。

戊二、四諦法 分四:己一、苦諦;己二、集諦;己三、滅諦;己四、道諦

四諦是整個修學中調伏煩惱非常重要的一個法門。佛陀轉四諦的時候,是經過三次的運轉,三轉四諦法門。

己一、苦諦

首先我們看這個苦。我們把苦的定義,先念一遍,請合掌。

苦者逼迫義,即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果。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佛陀出世以後,先講生死流轉的果報。我們前面講人天乘的時候,佛陀對人天安樂的果報,並沒有加以否定。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五戒十善的時候,佛陀要我們斷惡修善,那麼幹什麼呢?創造人天的快樂。

但是到了出世間聖道的時候,佛陀的口氣改變了。佛陀說,三界沒有快樂。那麼這是什麼情況安立說三界沒有快樂呢?因為不管你是在痛苦當中,還是在快樂當中,我們的身心世界都有一個共同的相狀,就是逼迫,你會有一種莫名的力量在逼迫你,這個就是無常。因為你在三界當中,它是一個動態的世界。所以你在這個動態當中,你看到身心的變化,你就有一種非常嚴重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它會刺激我們內心的一種安穩,所以它是一種逼迫。

佛陀在詮釋逼迫的時候,他是分成三個次第來詮釋。就是應該怎麼來修這個逼迫性呢?

首先佛陀指示逼迫的相狀。叫示相轉——「此是苦,逼迫性」。

佛陀用很簡單的比喻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說這整個三界是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即使你造了善業,你今生能夠有好的房子住,有好的衣食使用,但是你大方向,沒有離開這個起火燃燒的房子。所以你還是在這個起火燃燒當中去吃飯睡覺,這整個結構,這種無常大火的燃燒並沒有改變。

所以說,佛陀安立三界的痛苦是逼迫性。這個很重要!諸位!很多人學佛以後,會產生一個錯覺,他以為他不需要修苦諦觀。問他說:「為什麼你不修苦諦觀呢?」他說:「我吃的苦夠多了。」

不對啊!佛法講的痛苦,指的是快樂也是痛苦。也就是說,你從人生的經驗當中,所體驗的痛苦只是痛苦的一部分,假設你不修苦諦,你會對安樂的這一塊沒有免疫性。你對痛苦這一塊會有厭離心,但是你不可能在安樂當中體驗到痛苦,不可能!這個只有從道理觀察,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

很多人以為他已經具足了出離心,但是他的出離心來自於他的生命的經驗,所以這種出離心是不全面。因為你生命的經驗只是整個痛苦裡面其中一塊,特別是一種比較逆境的這一塊,但是你不可能從順境當中體驗痛苦,這個你做不到。你的出離心不完全的時候,你今生所做的善業,你今生所念的佛,它就有漏洞。你沒有把整個三界的漏洞把它填滿,臨命終的時候就變成你的致命傷,因為你這個佛號的底盤不穩定,有漏。

這個苦諦很重要!你一定要從痛苦中覺悟,你那個往生的力量才能夠堅定。你一旦這個痛苦覺悟得不完全,只是覺悟了一小塊,那麼你三分之二的都是漏洞。你臨終的時候,就會跑到快樂的地方去,因為快樂的地方你沒有覺悟到,這就變成你往生的一個破洞,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再講一次,佛陀對於痛苦的定義,不是逆境,而是你只要有逼迫的感覺,這個就是痛苦;你只要有一種不安全感,這就是痛苦。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這個痛苦的定義是逼迫。

好,這是第一個,佛陀把三界的痛苦相狀指示出來。

第二個,勸修。「此是苦,汝應知。」

我們對於痛苦應該持什麼態度呢?你不能逃避,也不能斷除,你只要了知就好。佛教對於結果是採取認命,因為你逃避不了。所以這個地方是要你「知」,我們對痛苦的態度是了知,是覺悟,而不是要你去逃避或者去斷除,因為也斷不了。佛陀在講痛苦的時候,鼓勵我們去修覺悟痛苦的這種智慧。

第三個,佛陀親自作證,說「此是苦,我已知」。

佛陀已經如實了知了,表示這個痛苦確實是存在的,佛陀不是隨便宣說,因為佛陀是親自走過來的。

這個三界的逼迫性,我們一般分成兩塊:一個是三苦,一個是八苦。

這個三苦是對整個全面的三界而言,把欲界、色界、無色界分成三種痛苦:

第一個,苦苦。苦苦,我們第一個觀察。痛苦的果報是逼迫性的,這個苦苦主要是觀三惡道的痛苦。就是說我們在念佛之前,你要先修觀。我為什麼要念佛呢?因為我沒有念,沒有仰仗這個佛號,就有可能會因為過去的罪業,到地獄受刀山油鍋的痛苦,到餓鬼道受飢餓口渴的痛苦,到畜生道受繫縛打殺的痛苦。所以我們從這個痛苦當中,先覺悟到三惡道的痛苦,這第一個。

第二個,是壞苦。雖然我們有善業,會創造人天的快樂,但人天的快樂有一個問題,它不能持久,總有一天會無常敗壞。你看這個諸天,他到了八萬大劫的時間,時間到了照樣掉下來,所以他情何以堪?你可以想像一個人在這種寂靜的狀態享受了八萬大劫,他死亡當下的恐怖跟失望是多嚴重!所以壞苦是非常厲害的。

人生最重的痛苦,不是說你沒有東西叫痛苦,這不是痛苦。人生最嚴重的痛苦,是你得到以後又要失掉。你看那個破產的人,他受不了要自殺。窮人他不會自殺,因為他習慣了,他從小就是這樣長大。但是你從有錢變成破產,很多人自殺。所以這個壞苦的力量是超過苦苦——這個失壞之苦!

第三個是行苦。這個行苦就比較微細,就是那種身心世界遷流生滅之苦。這個是一般打坐的人、禪定的人才發覺得出來,我們身心世界剎那剎那的流動生滅,相對於涅槃寂靜來說,它也是痛苦。

這個苦苦、壞苦、行苦,從整個修學角度來說,我們的主軸在觀察壞苦這一塊,因為這一塊是我們生命當中沒辦法體驗出來,只有從智慧道理的觀察。

三苦是針對整個全盤的三界而安立的,八苦是針對於作為一個人我們今生的苦。觀察今生的苦,這個大家就容易了解。生老病死四個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跟五蘊熾盛苦。這個五蘊熾盛苦跟行苦有點像,也是生滅遷流的這種擾動相,安立為苦。

這個苦諦,為什麼在整個四聖諦第一個是觀察知苦——如實了知三界的痛苦?因為在臨命終時,我們提起佛號,我們發願,那麼這個佛號的力道,它的動力,來自於你對娑婆世界的厭惡。你看有些人佛號念了很久,他那佛號沒有力量,那個佛號沒有 power,他沒有力量,因為他根本沒有出離心。不是說你佛號念得多,佛號就有力量,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出世的道心,就是說,當你不想要急迫地離開娑婆世界的時候,你的佛號自然就沒有力量,這個不能勉強。

所以很多人說,我做功課念佛念到最後,好像只是在做功課,沒有感覺,因為你都沒有給佛號充電。你這佛號是每天拿來做功課,好像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功課而已。出離心,厭離娑婆,就是給每一個佛號充滿了電,讓他的佛號充滿了堅定的力量——我一定要往生!這種力量來自於對娑婆世界痛苦的覺悟,沒有其他方法,就背水一戰,我決定不再來了!你這個佛號就有力量。

佛陀的慈悲,知道我們的心緣太多境會分散。佛陀告訴我們,你只要觀察快樂的部分,觀察它是痛苦,你的出離心就能生起。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當中,對娑婆世界都有一種期待,就是我們的愛取是不一樣。你看有些人,他喜歡財富,有些人追求美色,有些人追求房子,有些人追求名聲。你先把你的愛取的方向找出來,然後觀察它是痛苦的,先把你最重的愛取破掉。

娑婆世界最大的麻煩是說,它快樂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快樂,這個是最麻煩。如果我們把蛋糕跟毒藥切開來,蛋糕放在左邊的抽屜,毒藥放在右邊的抽屜,這個問題很簡單。也就是說,人生如果快樂就是真的是快樂,痛苦就真的是痛苦,那人生就很簡單了,人生的人際關係至少少掉一大半。人生最大的麻煩是——它快樂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快樂。蛋糕中有毒藥,毒藥中有蛋糕,這個最麻煩。

我們好不容易過去生積集了很多善業,今生表現出來了,該是你享受的時候,但是你享受快樂時,發覺不是這麼回事,你要付出代價。「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但是你不去享受快樂你又不甘心,人就矛盾了。所以說你只有靠覺悟,你就會想,我應該把帶有過失的快樂去換取極樂世界永恆的功德,這樣就對了,這個出離心轉成一個往生的心。

所以佛陀要你觀苦諦,是要你觀察在你今生當中曾經讓你有過快樂的感受,特別是一種美好回憶的地方,你要知道這些每個快樂都是有毒藥的,因為它夾雜了煩惱跟業力。你能夠把這個快樂當中的毒藥觀察出來,你每一句佛號就充滿了強大的能量,否則你這個佛號就是沒有力量,好像要往生又不想往生,就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力量,你就是對痛苦的體驗不夠深嘛。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了。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真正的修行在修道。這個道,將來我們會講到四念處。四念處就像一把刀子,如果三界的苦果是一棵樹的話,刀子是可以把樹砍斷的。但是如果他力道不夠,一個小孩子拿著刀,他是砍不斷樹的,因為他力道不夠,他的決心不夠。必須是一個大人,他有堅定的決心,才可以拿著刀把樹給砍斷。而這個力道,就來自於對痛苦的覺悟。

所以這個地方是——從一個世間的好人,要轉換成一個出世間的道人乃至於往生的道人,第一個工作就是把三界的痛苦這一塊把它觀出來。你只要知道三界沒有一個地方是一個落腳處,沒有一個地方是安穩快樂的地方,你這個苦諦的觀察就成功了。這是第一塊,第一個功課,那麼首先是對三界的一個果報的觀察,三界的果報是不安穩的,是不能當作皈依處的,只能當一個暫住,一個過渡。

己二、集諦

這個痛苦怎麼來的呢?我們看第二個,集諦。

我們把這個集諦念一遍。

集者招感義,即見思惑及所生諸業俱。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痛苦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莫名其妙而出生的,而是有因緣的,是由這個「集」招感的。你為什麼會出生在這個家庭,為什麼會跟某人結婚,為什麼會生下這些小孩,都是有它的原因的。這個原因包括了兩個:第一個,我們過去的一個愛取;第二個,一種生死的業力。愛取跟業力的參雜混和,就創造了你今生的果報。

我們到了這個四聖諦,會慢慢感覺到,我們基本上就很少談業力這一塊。因為業力這一塊,我們已經假設你在前面的人天乘——五戒十善的時候已經處理過了,所以到了四聖諦以後,到聲聞、緣覺、菩薩,都在講內心的妄想問題了。

過去我們在談緣起的時候,在人天乘時強調「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你要改造業力,你來生才會快樂。但是到了四聖諦時,生命的緣起觀已經不講業力了,叫作「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就是說,我們為什麼在三界投胎呢?為什麼佛陀也造了布施、持戒的善業,他不會在三界投胎而我們會投胎?因為我們前生在造善業的時候,打了很多三界的妄想:我喜歡這個,我喜歡那個,而都沒有加以調伏。所以就把善業的力量往三界的果報帶動。這個地方關鍵在於見思,在煩惱這一塊。

佛陀在講到命的緣起,在四聖諦,它的重點在於妄想。你前生的妄想,創造了今生的你;你今生的妄想,創造了來生的你,就是妄想的相續也使令生命相續,是這個意思。所以「此是集,招感性」,就是我們心中愛取的妄想、愛取的煩惱而招感了三界果報,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對愛取煩惱應該什麼態度呢?

「此是集,汝應斷」。從淨土宗,我們不講斷,我們先講調伏,調伏愛取。思惟苦諦,調伏愛取。

第三個是「此是集,我已斷」。佛陀是以過來人的角度說,這個是可以斷的,因為你本來就清淨,這是後來的因緣熏習才有的。所以佛陀身為一個過來人,告訴你說這個是可以做到的,因為佛陀已經做到了,「此是集,我已斷」。

我們把這個招感生死的因緣,做出兩塊的結示:第一個是惑,一個是業。

我們先看業這一塊。業,它有罪業,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比方說殺盜淫妄等等;福業,就是十善業;不動業,指的是禪定——四禪、四空。

這個業力當然是影響我們生命的其中一個因素,但是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煩惱。煩惱有比較微細的跟比較粗重的。比較微細的叫見惑,就是我見的顛倒,我們經常認為身心世界有一個自我。第二個比較粗淺的就是愛取的煩惱,因為所有的煩惱都是由愛取而來。

這個招感,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種招感,就是一種感應,或者說一種磁場的吸引力。你的磁場吸引力越強,就說明了你越難往生。因為你跟娑婆世界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你怎麼往生呢?我們如果想要往生,前面的懺悔業障、勤修四重,它還是一個基礎而已,你最好把對娑婆世界的愛取調伏到最低。

比方說,我們以前是個好人,我們剛開始修安樂道的時候,你只要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塊做好就好了。你到了百貨公司,喜歡什麼,你就把它買下來,你福報大,都可以。但是到了今天,你要把修行的層次,從善業的修學提升到正念的時候,它就不是這樣子。你要開始迴光返照——你真的需要嗎?這個東西,是滿足你的妄想,還是真正對修道、身心世界有幫助,有需要?你開始在處理這個問題了。這個在《楞嚴經》說,真妄交攻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喜歡什麼東西,必須開始跟它說不可以!你開始對自己講出這樣的一個指令。你必須在生命當中,每一次成功的調伏,去累積你一種往生的力量,因為你必須要把娑婆世界的吸引力降到最低。

如果你很想往生,你對極樂世界充滿了希望,欣求極樂,但是你同時對娑婆世界的因緣也非常愛取,那麼臨終的時候,你兩個力量都會出現,一者貪戀娑婆,二者欣求極樂,兩個力量會產生衝擊拉扯。

諸位!你猜猜看,最後哪一個力量比較大?因為貪戀娑婆是你很習慣的東西了,你生生世世都是過著放逸的生活,有福報就花嘛。那麼欣求極樂,你畢竟是短暫的時間。只有進入佛堂的時候才想到欣求極樂;只有進入講堂的時候才進入欣求極樂的狀態。你從佛堂出來的時候,又回到貪戀娑婆的境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在流轉,我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愛取說「不可以」這三個字,你沒有試著調伏它。

我們生命只有兩種情況:你不是調伏它,就是隨順它,沒有第三種情況。所以你看,為什麼我們造了業以後一定要懺悔?因為你不懺悔就增長廣大。你說:「欸,我沒有懺悔,但是我也沒有加強啊。」你不用加強,你造了以後,只要沒有懺悔,自然每天在增長。所以諸位要知道,生命沒有模糊空間。要麼調伏它;要麼就是隨順它,沒有第三種情況。

所以在這個集諦當中,你每一次開始面對你的習氣,開始抗拒它的時候,就是開始把娑婆世界的力量慢慢降低了。我們往生是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把對娑婆世界的引力,吸引力降到最低;第二個,對極樂世界的好樂升到最高。

現在都不談業力了,完全講心態,你心態要改變。你必須把這棵樹,把貪戀娑婆的樹,往東邊傾倒的樹,慢慢透過一種修四念處,把它轉成向西傾倒。你不一定要斷煩惱,但是一定要調伏。我們不可以把對三界的愛取,把它養到勢力非常強大,不可以!因為它最後會超過往生的力量。

所以到了解脫道,我們引用聲聞法的時候,慢慢地開始做心地法門,開始抗拒我們的等流習氣,就是「此是集,汝應斷」,就是開始要調伏了,是這個意思。

己三、滅諦

前面的苦集二道,是世間的因果;這個滅道,是出世間聖道的因果。

先看果證「滅」。我們把它念一遍,什麼叫滅。

滅者,謂苦因苦果滅已,所顯寂滅無為。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滅就是滅除苦因跟苦果,當然偏重在苦因,滅掉煩惱這一塊。愛取的煩惱是一切痛苦、三界果報的一個因,等到你死亡以後,這個苦果也滅掉了。先滅苦因再滅苦果,所顯現出來一種寂靜無為,不生不滅的永恆安樂。

涅槃為什麼叫滅呢?因為佛陀把生死的因果用火來比喻。說這個火為什麼燒得很盛呢?因為你不斷地丟柴禾下去,你不斷地在生命當中創造很多的愛取,愛取當中就招感了生死,生死當中你得一個果報,你又開始愛取。所以由於這個火而燒火柴,由火柴又資助火,就造成了生命的輾轉相續。現在把這個愛取的火滅掉了,所以說叫作滅,是這個意思。

佛陀在詮釋涅槃的時候,他是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先示相,說「此是滅,可證性」。這個涅槃,出世間的涅槃是真實存在的,是可以成就的。你看外道修禪定,他修禪定以後,成就了高深的禪定。死亡到來的時候,他產生邪見,謗無涅槃。他說:「我辛辛苦苦得到的八萬大劫的寂靜的功德還會失掉。」所以他們會結論說:「原來離開三界是不可能的,生命只有在三界活動,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三界。」外道會起這樣的邪見,謗無涅槃。但是佛陀出世以後,佛陀不這樣講。佛陀說,這個涅槃是可以成就的,它是真實存在的,這第一個。

第二個,「此是滅,汝應證」,這個是我們應該要去修的,既然是可以做到的,我們就可以選擇。我們追求生命的快樂,應該選擇追求一個沒有過失的快樂。這第二個,「汝應證」。

第三個是「此是滅,我已證」。佛陀已經如實做到了,這個的確是可以做到。

那麼在小乘的涅槃當中分成兩塊:一個是有餘依涅槃;一個是無餘依涅槃。這個涅槃分成有餘依跟無餘依。我們先解釋「依」——依止,這個指的是三界的果報,就是我們的色身。

當一個阿羅漢證得無生、證得我空的真理以後,但是他的生命還沒有死亡,這個叫作有餘依涅槃。所以他還要承受一些剩餘的業力,他沒有煩惱了,他的愛取消滅了,但是他生死業力還在。

這有什麼問題呢?比方說阿羅漢他去托缽,太陽太大,他會中暑。比方說舍利弗尊者,吃到一種不健康的東西,他拉肚子,躺在床上。佛陀講經的時候,佛陀叫弟子們把舍利弗尊者用擔架抬到講堂來聽課。

身為一個阿羅漢,他在沒有進入涅槃之前,他的果報體還在,他還是有一種微細的業力,使令他出現一種痛苦的果報相,但是他本身沒有痛苦的感覺,因為他對這個色身已經不受,「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他的心是在虛空活動,他沒有產生一種執著,他沒有住在色身,所以色身的變化對他沒有感覺,但是畢竟他還有微細的不自在,所以叫有餘依涅槃。

等到他的生命結束了以後,他就起大歡喜心,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燒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他會告訴自己,這是我三界的最後一次生命了,然後就燒掉走了,不再回來。

所以我們為什麼把阿羅漢稱為無生呢?為什麼說他不是無死呢?因為他還要經過一次死亡,還要死一次。但是他死了以後,他在三界就不再得果報了,因為他的愛取煩惱被破壞了,所有的業力不能得到愛取的滋潤了,所以阿羅漢叫無生,他不能講無滅,他還有一次的消失,一次的死亡。

好,這個是一種涅槃的果報,是可以證得的一種無為的安樂。

己四、道諦 分二:庚一、釋義;庚二、四念處

我們看道諦。那怎麼樣趨向涅槃呢?它的方法就是道。我們看道的解釋。

庚一、釋義

道者趣向義,謂由此道故得證入涅槃。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道,就是一種引導趨向的意思,就是從這個道,慢慢地引導我們趨向於不生不滅的涅槃。佛陀在解釋這個道——涅槃的因地的時候,也是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此是道,可修性」。

這個是可以去修證的。我們宗教跟哲學不一樣。你看哲學家他丟出很多的觀念,但是不一定有方法可以修,可能是他自己一時的興起講出一個道理。佛法的道理只要講得出來,佛陀一定有方法讓我們達到那個道理的境界。一定有方法,一定有階梯,讓你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因為佛陀所有的道都是可修性。

第二個,我們對這個可修性的道,應該是什麼態度呢?

「此是道,汝應修」。我們應該把握時間,因為在無量劫當中,我們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天上跟三惡道,這種生命根本一點用處都沒有,只有得到人間暇滿人身,六根具足,我們才可以修。所以這個生命的改變,也就是短短的這麼一個光陰,應該把握時間修道。

第三個,「此是道,我已修」。佛陀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這一條道路佛陀他真的走過去了,是一個暢通的道路,那麼佛陀自己作證。

在道當中,我們看聲聞法當中有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真正能夠調伏煩惱、趨向於涅槃的主要是四念處。其他的六科道品,都是修行四念處的助行跟它修學的次第。我們待會兒會把四念處解釋一下。

在整個四聖諦當中,我們說過,法門要取捨,理觀要圓滿。淨土宗的正念取兩塊,取「知苦」跟「修道」。我們不欣求小乘的涅槃,當然我們也不斷集,但是我們是調伏煩惱,重點在於知苦的出離心跟修道的這個調伏愛取煩惱,在這兩塊,尤其是修道這一塊,我們面對煩惱,應該怎麼去調伏它,我們下一堂課再來說明。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在家弟子如何過上安樂的生活

過好生活、獲得「現法安樂」,首先須有四種具足: 第一...

佛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

人生的三條主線和一個目標

末學障重福薄,無緣出家,煩惱深重,無有智慧。不過靠...

為何每天勤修卻進步不大

對自己沒有要求,或不希求未來的果德,只是完成眼前的...

佛教是消極的嗎

有些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擔心一旦學佛會失去進取心,...

維摩詰之美:十八條在家居士的榜樣

維摩詰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維摩詰,...

聖嚴法師《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

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淨土法門修學之要訣...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註音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法華經》中的七種比喻

《法華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被佛教界稱為經中之王,...

一念心性清淨本然,怎麼就產生山河大地呢

《法華經》開顯了每一個眾生都有真如的本性,所謂的相...

犯戒後在佛前懺悔可以嗎?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問: 動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懺悔可以嗎? 天因法師答...

【推薦】菩提心的十種譬喻

菩提心的十種譬喻。分成因跟果。先看第一個。 【譬如大...

邪淫亂靜,損德障菩提

現在我們來說邪淫戒,邪淫指非正式夫妻間的男女關係,...

佛今在何處

唐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禪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

什麼叫做無分別智

問: 一切經典是佛證到的諸法實相,用言語流露出來的...

吃水果也有大學問

入秋後,一批又一批秋季水果源源不絕地推上市面,而且...

以善攝惡,治貪慾病

人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要重視心靈的淨化與提升。假使...

【推薦】只管念佛,無不靈驗

天災人禍,隨時發生,難以預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

各宗要略——真言宗

史略 密宗又稱真言宗。以大日如來所說的《大日經》為一...

忍辱求安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和尚詩人。他的詩大多富有禪理,令人...

即使珍寶如雨下,慾望仍無法滿足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游化,住在城南的祇...

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質

在某個婆羅門道場裡,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務熱忱,他任勞...

妙蓮老和尚《福慧雙修》

今大上午有位中興大學研究所的研究生來問我許多問題,...

為家人買肉和煙酒會影響往生嗎

問: 我想吃長素和受持五戒,但是身邊家人朋友要我幫...

【佛教詞典】阿底峽(982—1051,一說980—1052)

阿底峽,是中國西藏地區在朗達瑪王滅法之後,復興佛教...

【佛教詞典】因果異時

為「因果同時」之對稱。唯識家認為種子之自類相續,乃...

【視頻】妙境法師《外道偽裝出家,後聞佛法得道》

妙境法師《外道偽裝出家,後聞佛法得道》

【視頻】昌義法師《2005年唐縣顯龍寺佛七開示》

昌義法師《2005年唐縣顯龍寺佛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