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三十三講)

丁三、聲聞乘 分二:戊一、釋義;戊二、四諦法;戊三、結示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二頁。我們看丁三,聲聞乘。

在祖師大德的判教當中,把我們整個大乘的成佛之道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安樂道,第二個是解脫道,第三個是菩提道。我們前面講到人乘跟天乘,它主要的重點是修學安樂道。安樂道的重點,主要是一種業力的改造,就是我們過去生在流轉當中,由於一念煩惱的活動,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罪業它有兩種過失:佛法修學概要

第一個,讓我們今生躁動不安。你想要去靜坐,想要聽經,你的身心就覺得躁動不安,這個是罪業在活動,它就會有一種躁動相。那也就是說,罪業在我們身心活動的時候,它會障我們的道。

第二個,在臨終,這個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就會讓我們失去正念,因為它痛苦的逼迫太強烈。

所以我們必須在人天乘的時候,要做兩件事情:

第一個,是勤修懺悔;第二個,嚴持四重。勤修懺悔,是針對過去已經造的罪業,透過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發露懺悔,立誓改過,使令這個業的勢力慢慢地破壞掉,沉澱下來。就是說雖然它還在,但起碼它不是一個強大的增長業,這個是第一個,針對過去的懺悔。

第二個,針對未來的防護,我們一定要遵守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的這四種根本戒。因為你再犯的時候,你前面的懺悔全部沒有效果了。因為一個業沉澱下來以後,你只要再造作一次,它又會把過去的業重新激發起來。所以你前面辛苦的懺悔,一百天、兩百天、三百天的懺悔,甚至於見到好相,可能會因為你一次的犯錯前功盡棄。所以懺悔以後,你對未來的嚴加防護也很重要,就是這四根本重戒一定要把它防護住。

那麼透過前面人天乘的勤修懺悔,嚴持四重,我們的身心世界就會產生變化。你會感到身心相對比較安樂一點,比較自在一點,你不會覺得,經常有一種莫名的壓力,莫名的業力在干擾你。你今生在修行當中,會比較輕鬆自在;在臨終的時候,你也會在一種比較安穩的環境之下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業力,把罪業的勢力降到最低,把善業的勢力慢慢地增長。這是在人天乘的一個修學重點,就是改造業力,但這個還不是往生的一個主要內涵。

從今天開始,我們進入到往生的一個正念的主軸思想,從這個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開始告訴我們怎麼樣培養正念。前面的改造業力,它也只算是一種前方便。正式的修行,你正式從一個好人而轉換成一個道人,就從現在開始了。這個不是一般人能夠做的。因為你在修安樂道的時候,你的思想沒有太多改變。你喜歡吃什麼,喜歡去哪裡玩,完全沒有障礙。你只要不犯四根本重戒,在安樂道當中,是可以跟著你過去的習氣去走。

但是到了解脫道,就是聲聞乘以後,你開始面對自己的煩惱習氣了,它不只是向外的改造業力,它是開始調伏我們無量劫來所留下的煩惱,就是從一種業力的修學而提升到一種正念的修學,也就是你開始變成一個修道人。

戊一、釋義

我們看聲聞乘,我們把這個做一個解釋。請合掌。

言聲聞乘者,謂聽聞佛之聲教,修四諦法,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者,名聲聞乘。

聲聞乘這個「聲聞」,什麼叫聲聞呢?其實就是聞聲。聲聞眾主要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因為他們都是常隨眾,經常跟隨佛陀到處游化,聽聞佛陀的教法而成就聖道,所以叫聲聞乘。也就是說,他是經常親近在佛陀旁邊聽佛開示的。他在因地當中是修四諦法——苦集滅道的四諦法,依止四諦法斷了見思煩惱。「見惑」是屬於我見的顛倒,「思惑」是屬於愛取的煩惱。斷我見顛倒跟愛取煩惱,這是在因地。

那麼在果地上,證得四果阿羅漢,名聲聞乘。這個聲聞乘它的當法是趨向於阿羅漢的。它的當法,這部車子本來是設計趨向阿羅漢,但是在淨土宗是引用它的因地,不走向它的果地。因為它的因地,特別是斷除愛取煩惱這一塊,對我們淨土宗的正念是非常重要,就是蕅益大師常說的厭離娑婆。那麼我們是取它的因地,但是我們不取它的這個果證,這是要注意的。

戊二、四諦法 分四:己一、苦諦;己二、集諦;己三、滅諦;己四、道諦

四諦是整個修學中調伏煩惱非常重要的一個法門。佛陀轉四諦的時候,是經過三次的運轉,三轉四諦法門。

己一、苦諦

首先我們看這個苦。我們把苦的定義,先念一遍,請合掌。

苦者逼迫義,即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果。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佛陀出世以後,先講生死流轉的果報。我們前面講人天乘的時候,佛陀對人天安樂的果報,並沒有加以否定。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五戒十善的時候,佛陀要我們斷惡修善,那麼幹什麼呢?創造人天的快樂。

但是到了出世間聖道的時候,佛陀的口氣改變了。佛陀說,三界沒有快樂。那麼這是什麼情況安立說三界沒有快樂呢?因為不管你是在痛苦當中,還是在快樂當中,我們的身心世界都有一個共同的相狀,就是逼迫,你會有一種莫名的力量在逼迫你,這個就是無常。因為你在三界當中,它是一個動態的世界。所以你在這個動態當中,你看到身心的變化,你就有一種非常嚴重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它會刺激我們內心的一種安穩,所以它是一種逼迫。

佛陀在詮釋逼迫的時候,他是分成三個次第來詮釋。就是應該怎麼來修這個逼迫性呢?

首先佛陀指示逼迫的相狀。叫示相轉——「此是苦,逼迫性」。

佛陀用很簡單的比喻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說這整個三界是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即使你造了善業,你今生能夠有好的房子住,有好的衣食使用,但是你大方向,沒有離開這個起火燃燒的房子。所以你還是在這個起火燃燒當中去吃飯睡覺,這整個結構,這種無常大火的燃燒並沒有改變。

所以說,佛陀安立三界的痛苦是逼迫性。這個很重要!諸位!很多人學佛以後,會產生一個錯覺,他以為他不需要修苦諦觀。問他說:「為什麼你不修苦諦觀呢?」他說:「我吃的苦夠多了。」

不對啊!佛法講的痛苦,指的是快樂也是痛苦。也就是說,你從人生的經驗當中,所體驗的痛苦只是痛苦的一部分,假設你不修苦諦,你會對安樂的這一塊沒有免疫性。你對痛苦這一塊會有厭離心,但是你不可能在安樂當中體驗到痛苦,不可能!這個只有從道理觀察,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

很多人以為他已經具足了出離心,但是他的出離心來自於他的生命的經驗,所以這種出離心是不全面。因為你生命的經驗只是整個痛苦裡面其中一塊,特別是一種比較逆境的這一塊,但是你不可能從順境當中體驗痛苦,這個你做不到。你的出離心不完全的時候,你今生所做的善業,你今生所念的佛,它就有漏洞。你沒有把整個三界的漏洞把它填滿,臨命終的時候就變成你的致命傷,因為你這個佛號的底盤不穩定,有漏。

這個苦諦很重要!你一定要從痛苦中覺悟,你那個往生的力量才能夠堅定。你一旦這個痛苦覺悟得不完全,只是覺悟了一小塊,那麼你三分之二的都是漏洞。你臨終的時候,就會跑到快樂的地方去,因為快樂的地方你沒有覺悟到,這就變成你往生的一個破洞,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再講一次,佛陀對於痛苦的定義,不是逆境,而是你只要有逼迫的感覺,這個就是痛苦;你只要有一種不安全感,這就是痛苦。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這個痛苦的定義是逼迫。

好,這是第一個,佛陀把三界的痛苦相狀指示出來。

第二個,勸修。「此是苦,汝應知。」

我們對於痛苦應該持什麼態度呢?你不能逃避,也不能斷除,你只要了知就好。佛教對於結果是採取認命,因為你逃避不了。所以這個地方是要你「知」,我們對痛苦的態度是了知,是覺悟,而不是要你去逃避或者去斷除,因為也斷不了。佛陀在講痛苦的時候,鼓勵我們去修覺悟痛苦的這種智慧。

第三個,佛陀親自作證,說「此是苦,我已知」。

佛陀已經如實了知了,表示這個痛苦確實是存在的,佛陀不是隨便宣說,因為佛陀是親自走過來的。

這個三界的逼迫性,我們一般分成兩塊:一個是三苦,一個是八苦。

這個三苦是對整個全面的三界而言,把欲界、色界、無色界分成三種痛苦:

第一個,苦苦。苦苦,我們第一個觀察。痛苦的果報是逼迫性的,這個苦苦主要是觀三惡道的痛苦。就是說我們在念佛之前,你要先修觀。我為什麼要念佛呢?因為我沒有念,沒有仰仗這個佛號,就有可能會因為過去的罪業,到地獄受刀山油鍋的痛苦,到餓鬼道受飢餓口渴的痛苦,到畜生道受繫縛打殺的痛苦。所以我們從這個痛苦當中,先覺悟到三惡道的痛苦,這第一個。

第二個,是壞苦。雖然我們有善業,會創造人天的快樂,但人天的快樂有一個問題,它不能持久,總有一天會無常敗壞。你看這個諸天,他到了八萬大劫的時間,時間到了照樣掉下來,所以他情何以堪?你可以想像一個人在這種寂靜的狀態享受了八萬大劫,他死亡當下的恐怖跟失望是多嚴重!所以壞苦是非常厲害的。

人生最重的痛苦,不是說你沒有東西叫痛苦,這不是痛苦。人生最嚴重的痛苦,是你得到以後又要失掉。你看那個破產的人,他受不了要自殺。窮人他不會自殺,因為他習慣了,他從小就是這樣長大。但是你從有錢變成破產,很多人自殺。所以這個壞苦的力量是超過苦苦——這個失壞之苦!

第三個是行苦。這個行苦就比較微細,就是那種身心世界遷流生滅之苦。這個是一般打坐的人、禪定的人才發覺得出來,我們身心世界剎那剎那的流動生滅,相對於涅槃寂靜來說,它也是痛苦。

這個苦苦、壞苦、行苦,從整個修學角度來說,我們的主軸在觀察壞苦這一塊,因為這一塊是我們生命當中沒辦法體驗出來,只有從智慧道理的觀察。

三苦是針對整個全盤的三界而安立的,八苦是針對於作為一個人我們今生的苦。觀察今生的苦,這個大家就容易了解。生老病死四個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跟五蘊熾盛苦。這個五蘊熾盛苦跟行苦有點像,也是生滅遷流的這種擾動相,安立為苦。

這個苦諦,為什麼在整個四聖諦第一個是觀察知苦——如實了知三界的痛苦?因為在臨命終時,我們提起佛號,我們發願,那麼這個佛號的力道,它的動力,來自於你對娑婆世界的厭惡。你看有些人佛號念了很久,他那佛號沒有力量,那個佛號沒有 power,他沒有力量,因為他根本沒有出離心。不是說你佛號念得多,佛號就有力量,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出世的道心,就是說,當你不想要急迫地離開娑婆世界的時候,你的佛號自然就沒有力量,這個不能勉強。

所以很多人說,我做功課念佛念到最後,好像只是在做功課,沒有感覺,因為你都沒有給佛號充電。你這佛號是每天拿來做功課,好像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功課而已。出離心,厭離娑婆,就是給每一個佛號充滿了電,讓他的佛號充滿了堅定的力量——我一定要往生!這種力量來自於對娑婆世界痛苦的覺悟,沒有其他方法,就背水一戰,我決定不再來了!你這個佛號就有力量。

佛陀的慈悲,知道我們的心緣太多境會分散。佛陀告訴我們,你只要觀察快樂的部分,觀察它是痛苦,你的出離心就能生起。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當中,對娑婆世界都有一種期待,就是我們的愛取是不一樣。你看有些人,他喜歡財富,有些人追求美色,有些人追求房子,有些人追求名聲。你先把你的愛取的方向找出來,然後觀察它是痛苦的,先把你最重的愛取破掉。

娑婆世界最大的麻煩是說,它快樂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快樂,這個是最麻煩。如果我們把蛋糕跟毒藥切開來,蛋糕放在左邊的抽屜,毒藥放在右邊的抽屜,這個問題很簡單。也就是說,人生如果快樂就是真的是快樂,痛苦就真的是痛苦,那人生就很簡單了,人生的人際關係至少少掉一大半。人生最大的麻煩是——它快樂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快樂。蛋糕中有毒藥,毒藥中有蛋糕,這個最麻煩。

我們好不容易過去生積集了很多善業,今生表現出來了,該是你享受的時候,但是你享受快樂時,發覺不是這麼回事,你要付出代價。「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但是你不去享受快樂你又不甘心,人就矛盾了。所以說你只有靠覺悟,你就會想,我應該把帶有過失的快樂去換取極樂世界永恆的功德,這樣就對了,這個出離心轉成一個往生的心。

所以佛陀要你觀苦諦,是要你觀察在你今生當中曾經讓你有過快樂的感受,特別是一種美好回憶的地方,你要知道這些每個快樂都是有毒藥的,因為它夾雜了煩惱跟業力。你能夠把這個快樂當中的毒藥觀察出來,你每一句佛號就充滿了強大的能量,否則你這個佛號就是沒有力量,好像要往生又不想往生,就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力量,你就是對痛苦的體驗不夠深嘛。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了。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真正的修行在修道。這個道,將來我們會講到四念處。四念處就像一把刀子,如果三界的苦果是一棵樹的話,刀子是可以把樹砍斷的。但是如果他力道不夠,一個小孩子拿著刀,他是砍不斷樹的,因為他力道不夠,他的決心不夠。必須是一個大人,他有堅定的決心,才可以拿著刀把樹給砍斷。而這個力道,就來自於對痛苦的覺悟。

所以這個地方是——從一個世間的好人,要轉換成一個出世間的道人乃至於往生的道人,第一個工作就是把三界的痛苦這一塊把它觀出來。你只要知道三界沒有一個地方是一個落腳處,沒有一個地方是安穩快樂的地方,你這個苦諦的觀察就成功了。這是第一塊,第一個功課,那麼首先是對三界的一個果報的觀察,三界的果報是不安穩的,是不能當作皈依處的,只能當一個暫住,一個過渡。

己二、集諦

這個痛苦怎麼來的呢?我們看第二個,集諦。

我們把這個集諦念一遍。

集者招感義,即見思惑及所生諸業俱。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痛苦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莫名其妙而出生的,而是有因緣的,是由這個「集」招感的。你為什麼會出生在這個家庭,為什麼會跟某人結婚,為什麼會生下這些小孩,都是有它的原因的。這個原因包括了兩個:第一個,我們過去的一個愛取;第二個,一種生死的業力。愛取跟業力的參雜混和,就創造了你今生的果報。

我們到了這個四聖諦,會慢慢感覺到,我們基本上就很少談業力這一塊。因為業力這一塊,我們已經假設你在前面的人天乘——五戒十善的時候已經處理過了,所以到了四聖諦以後,到聲聞、緣覺、菩薩,都在講內心的妄想問題了。

過去我們在談緣起的時候,在人天乘時強調「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你要改造業力,你來生才會快樂。但是到了四聖諦時,生命的緣起觀已經不講業力了,叫作「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就是說,我們為什麼在三界投胎呢?為什麼佛陀也造了佈施、持戒的善業,他不會在三界投胎而我們會投胎?因為我們前生在造善業的時候,打了很多三界的妄想:我喜歡這個,我喜歡那個,而都沒有加以調伏。所以就把善業的力量往三界的果報帶動。這個地方關鍵在於見思,在煩惱這一塊。

佛陀在講到命的緣起,在四聖諦,它的重點在於妄想。你前生的妄想,創造了今生的你;你今生的妄想,創造了來生的你,就是妄想的相續也使令生命相續,是這個意思。所以「此是集,招感性」,就是我們心中愛取的妄想、愛取的煩惱而招感了三界果報,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對愛取煩惱應該什麼態度呢?

「此是集,汝應斷」。從淨土宗,我們不講斷,我們先講調伏,調伏愛取。思惟苦諦,調伏愛取。

第三個是「此是集,我已斷」。佛陀是以過來人的角度說,這個是可以斷的,因為你本來就清淨,這是後來的因緣熏習才有的。所以佛陀身為一個過來人,告訴你說這個是可以做到的,因為佛陀已經做到了,「此是集,我已斷」。

我們把這個招感生死的因緣,做出兩塊的結示:第一個是惑,一個是業。

我們先看業這一塊。業,它有罪業,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比方說殺盜淫妄等等;福業,就是十善業;不動業,指的是禪定——四禪、四空。

這個業力當然是影響我們生命的其中一個因素,但是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煩惱。煩惱有比較微細的跟比較粗重的。比較微細的叫見惑,就是我見的顛倒,我們經常認為身心世界有一個自我。第二個比較粗淺的就是愛取的煩惱,因為所有的煩惱都是由愛取而來。

這個招感,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種招感,就是一種感應,或者說一種磁場的吸引力。你的磁場吸引力越強,就說明了你越難往生。因為你跟娑婆世界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你怎麼往生呢?我們如果想要往生,前面的懺悔業障、勤修四重,它還是一個基礎而已,你最好把對娑婆世界的愛取調伏到最低。

比方說,我們以前是個好人,我們剛開始修安樂道的時候,你只要佈施、持戒、忍辱這三塊做好就好了。你到了百貨公司,喜歡什麼,你就把它買下來,你福報大,都可以。但是到了今天,你要把修行的層次,從善業的修學提升到正念的時候,它就不是這樣子。你要開始迴光返照——你真的需要嗎?這個東西,是滿足你的妄想,還是真正對修道、身心世界有幫助,有需要?你開始在處理這個問題了。這個在《楞嚴經》說,真妄交攻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喜歡什麼東西,必須開始跟它說不可以!你開始對自己講出這樣的一個指令。你必須在生命當中,每一次成功的調伏,去累積你一種往生的力量,因為你必須要把娑婆世界的吸引力降到最低。

如果你很想往生,你對極樂世界充滿了希望,欣求極樂,但是你同時對娑婆世界的因緣也非常愛取,那麼臨終的時候,你兩個力量都會出現,一者貪戀娑婆,二者欣求極樂,兩個力量會產生衝擊拉扯。

諸位!你猜猜看,最後哪一個力量比較大?因為貪戀娑婆是你很習慣的東西了,你生生世世都是過著放逸的生活,有福報就花嘛。那麼欣求極樂,你畢竟是短暫的時間。只有進入佛堂的時候才想到欣求極樂;只有進入講堂的時候才進入欣求極樂的狀態。你從佛堂出來的時候,又回到貪戀娑婆的境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在流轉,我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愛取說「不可以」這三個字,你沒有試著調伏它。

我們生命只有兩種情況:你不是調伏它,就是隨順它,沒有第三種情況。所以你看,為什麼我們造了業以後一定要懺悔?因為你不懺悔就增長廣大。你說:「欸,我沒有懺悔,但是我也沒有加強啊。」你不用加強,你造了以後,只要沒有懺悔,自然每天在增長。所以諸位要知道,生命沒有模糊空間。要麼調伏它;要麼就是隨順它,沒有第三種情況。

所以在這個集諦當中,你每一次開始面對你的習氣,開始抗拒它的時候,就是開始把娑婆世界的力量慢慢降低了。我們往生是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把對娑婆世界的引力,吸引力降到最低;第二個,對極樂世界的好樂升到最高。

現在都不談業力了,完全講心態,你心態要改變。你必須把這棵樹,把貪戀娑婆的樹,往東邊傾倒的樹,慢慢透過一種修四念處,把它轉成向西傾倒。你不一定要斷煩惱,但是一定要調伏。我們不可以把對三界的愛取,把它養到勢力非常強大,不可以!因為它最後會超過往生的力量。

所以到了解脫道,我們引用聲聞法的時候,慢慢地開始做心地法門,開始抗拒我們的等流習氣,就是「此是集,汝應斷」,就是開始要調伏了,是這個意思。

己三、滅諦

前面的苦集二道,是世間的因果;這個滅道,是出世間聖道的因果。

先看果證「滅」。我們把它念一遍,什麼叫滅。

滅者,謂苦因苦果滅已,所顯寂滅無為。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滅就是滅除苦因跟苦果,當然偏重在苦因,滅掉煩惱這一塊。愛取的煩惱是一切痛苦、三界果報的一個因,等到你死亡以後,這個苦果也滅掉了。先滅苦因再滅苦果,所顯現出來一種寂靜無為,不生不滅的永恆安樂。

涅槃為什麼叫滅呢?因為佛陀把生死的因果用火來比喻。說這個火為什麼燒得很盛呢?因為你不斷地丟柴禾下去,你不斷地在生命當中創造很多的愛取,愛取當中就招感了生死,生死當中你得一個果報,你又開始愛取。所以由於這個火而燒火柴,由火柴又資助火,就造成了生命的輾轉相續。現在把這個愛取的火滅掉了,所以說叫作滅,是這個意思。

佛陀在詮釋涅槃的時候,他是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先示相,說「此是滅,可證性」。這個涅槃,出世間的涅槃是真實存在的,是可以成就的。你看外道修禪定,他修禪定以後,成就了高深的禪定。死亡到來的時候,他產生邪見,謗無涅槃。他說:「我辛辛苦苦得到的八萬大劫的寂靜的功德還會失掉。」所以他們會結論說:「原來離開三界是不可能的,生命只有在三界活動,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三界。」外道會起這樣的邪見,謗無涅槃。但是佛陀出世以後,佛陀不這樣講。佛陀說,這個涅槃是可以成就的,它是真實存在的,這第一個。

第二個,「此是滅,汝應證」,這個是我們應該要去修的,既然是可以做到的,我們就可以選擇。我們追求生命的快樂,應該選擇追求一個沒有過失的快樂。這第二個,「汝應證」。

第三個是「此是滅,我已證」。佛陀已經如實做到了,這個的確是可以做到。

那麼在小乘的涅槃當中分成兩塊:一個是有餘依涅槃;一個是無餘依涅槃。這個涅槃分成有餘依跟無餘依。我們先解釋「依」——依止,這個指的是三界的果報,就是我們的色身。

當一個阿羅漢證得無生、證得我空的真理以後,但是他的生命還沒有死亡,這個叫作有餘依涅槃。所以他還要承受一些剩餘的業力,他沒有煩惱了,他的愛取消滅了,但是他生死業力還在。

這有什麼問題呢?比方說阿羅漢他去托缽,太陽太大,他會中暑。比方說舍利弗尊者,吃到一種不健康的東西,他拉肚子,躺在床上。佛陀講經的時候,佛陀叫弟子們把舍利弗尊者用擔架抬到講堂來聽課。

身為一個阿羅漢,他在沒有進入涅槃之前,他的果報體還在,他還是有一種微細的業力,使令他出現一種痛苦的果報相,但是他本身沒有痛苦的感覺,因為他對這個色身已經不受,「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他的心是在虛空活動,他沒有產生一種執著,他沒有住在色身,所以色身的變化對他沒有感覺,但是畢竟他還有微細的不自在,所以叫有餘依涅槃。

等到他的生命結束了以後,他就起大歡喜心,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燒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他會告訴自己,這是我三界的最後一次生命了,然後就燒掉走了,不再回來。

所以我們為什麼把阿羅漢稱為無生呢?為什麼說他不是無死呢?因為他還要經過一次死亡,還要死一次。但是他死了以後,他在三界就不再得果報了,因為他的愛取煩惱被破壞了,所有的業力不能得到愛取的滋潤了,所以阿羅漢叫無生,他不能講無滅,他還有一次的消失,一次的死亡。

好,這個是一種涅槃的果報,是可以證得的一種無為的安樂。

己四、道諦 分二:庚一、釋義;庚二、四念處

我們看道諦。那怎麼樣趨向涅槃呢?它的方法就是道。我們看道的解釋。

庚一、釋義

道者趣向義,謂由此道故得證入涅槃。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道,就是一種引導趨向的意思,就是從這個道,慢慢地引導我們趨向於不生不滅的涅槃。佛陀在解釋這個道——涅槃的因地的時候,也是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此是道,可修性」。

這個是可以去修證的。我們宗教跟哲學不一樣。你看哲學家他丟出很多的觀念,但是不一定有方法可以修,可能是他自己一時的興起講出一個道理。佛法的道理只要講得出來,佛陀一定有方法讓我們達到那個道理的境界。一定有方法,一定有階梯,讓你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因為佛陀所有的道都是可修性。

第二個,我們對這個可修性的道,應該是什麼態度呢?

「此是道,汝應修」。我們應該把握時間,因為在無量劫當中,我們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天上跟三惡道,這種生命根本一點用處都沒有,只有得到人間暇滿人身,六根具足,我們才可以修。所以這個生命的改變,也就是短短的這麼一個光陰,應該把握時間修道。

第三個,「此是道,我已修」。佛陀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這一條道路佛陀他真的走過去了,是一個暢通的道路,那麼佛陀自己作證。

在道當中,我們看聲聞法當中有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真正能夠調伏煩惱、趨向於涅槃的主要是四念處。其他的六科道品,都是修行四念處的助行跟它修學的次第。我們待會兒會把四念處解釋一下。

在整個四聖諦當中,我們說過,法門要取捨,理觀要圓滿。淨土宗的正念取兩塊,取「知苦」跟「修道」。我們不欣求小乘的涅槃,當然我們也不斷集,但是我們是調伏煩惱,重點在於知苦的出離心跟修道的這個調伏愛取煩惱,在這兩塊,尤其是修道這一塊,我們面對煩惱,應該怎麼去調伏它,我們下一堂課再來說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

聖嚴法師《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

時空為何是我們的錯覺

問: 頂禮法師!弟子在學習《復盛機師書》這篇文章時,...

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淨土法門修學之要訣...

洗滌無量劫來的業識種子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

「專修」和「雜修」的劃分

善導大師講的這個專修和雜修的情況,確實善導大師講專...

昌臻法師《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我們今天講的題目是: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以...

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十信位 所謂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我們如果讀《阿含經》,或者你去讀大乘的經典,比如說...

只此浮生是夢中

許多時候,一些從事演藝工作的人,不覺都會發出對生命...

人與人之間要用愛語來攝受

大家在家庭裡,夫妻之間、兒女之間、父母之間要互讓互...

這「四勿」是遠離邪淫外緣的好方法

我們先舉個例子,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遠離邪淫的外緣...

十二時·普勸四眾依教修行(敦煌歌辭)

雞鳴丑。雞鳴丑。曙色才能分戶牖。富者高眠醉夢中,貧...

佛教徒為什麼不可以在佛像前隨便坐

問: 佛教徒為什麼不可以在佛像前隨便坐呢? 答: 歸敬...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散載與很多的論中。...

在家居士的感情生活如何處理

《維摩詰所說經》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與...

結夏安居——佛陀給修行人的一個大福報

農曆四月十五起很多寺院懸掛了結夏牌,為期三個月的結...

玉米怎麼吃最營養

1、玉米熟吃比生吃更佳。烹調盡管使玉米損失了部分維...

張澄基教授《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法 各位大善知識! 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治朝代,...

土豆的營養價值與烹調竅門

土豆,學名馬鈴薯,別名洋山芋、洋蕃薯、山藥蛋。它和...

【推薦】虛雲老和尚《用功的入門方法》

1. 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

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

《楞嚴經》裡辨別邪師的方法

1.譭謗出家,輕蔑持戒: 常言: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

父母是心中最大的佛

問過許多人,佛祖在哪裡?都不知說什麼才好。 佛說:如...

【佛教詞典】增上緣依

【增上緣依】 p1316 成唯識論四卷八頁云:二、增上緣依...

【佛教詞典】不應行

不應行者,謂一切惡,是不應行,分為不應行及應離之二...

【視頻】阿彌陀佛(木魚版)

阿彌陀佛(木魚版)

【視頻】出爾反爾 自食惡果

出爾反爾 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