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八講)

己二、懺悔方法  庚一、懺悔意義;庚二、懺悔方法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六頁,我們看己二的懺悔方法。

我們前面講義大科,講到五戒的法門。受持五戒,它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如果你修聖道門,從聖道門的角度,我們受持五戒,可以保證來生不墮惡道,能夠保住人身。這個是從聖道門的角度,你可以繼續以人的身體,修學佛法而增上,叫作增上生。

第二個,從淨土宗的角度,當然我們淨土宗沒有來生就是「願我臨終無障礙」,受持五戒能夠保障我們的臨終讓罪業的勢力降到最低,讓善業表現出來,我們能夠在一種身心安穩的情況之下提起佛號。這就是淨土宗受持五戒的意義,能夠讓我們身心世界的障礙降到最低。

五戒的修法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嚴持四重,尤其是前面只要是講到上品不可悔罪的,你都要注意。因為佛陀講,這個根本重戒,它的勢力一發動出來,像暴風雨,像龍卷風一樣,你的心念扛不住的。所以你千萬要斷掉,尤其是這種上品不可悔罪,如果你過去犯的話,現在要趕快斷掉,因為你不能讓它產生數數現行,業力最可怕的就是一種相續的力量。一旦它累積的力量到成熟的時候,你絕對不是它的對手。那個暴風雨一來,所有的善根、佛號的力量全部連根拔掉了,你臨終佛號根本提不起來。所以你不應該把自己的臨終推在一種暴風圈的狀態,最好不要給自己臨終添麻煩,你要嚴持殺盜淫妄四根本重戒。這是第一個,嚴持四重。

第二個,勤修懺悔。沒有其他方法,犯了罪以後是不可取代的。諸位要知道,其他宗教說,你犯了罪用佈施來取代,這是兩碼事。造罪有造罪的果報,佈施有佈施的功德,這是兩碼事。我再講一次,犯了罪以後,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只有如法懺悔。你要讓過去的罪業消失掉,只有如法懺悔,其他通通沒有用。

所以我們受持五戒,兩個心態:第一個,守住你的根本——四根本重戒,起碼這個重大的風暴不要讓它起現行,先守住重戒;第二個,就是勤修懺悔,因為我們不知道過去生有沒有這種業力。

庚一、懺悔意義

前面講到受持的方法,以下講到懺悔方法。首先我們看看為什麼要懺悔,懺悔的意義何在。先看犯了罪以後有什麼後果。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大凡我們造了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尤其四根本重罪,犯到以後,你的生命會有兩個負面的力量障礙你:第一個,是外在的業力;第二個,是你心靈的一種負面的煩惱。所以,你一旦造了罪業,是內外都有障礙。

如果你是剛開始造了一次兩次,在三次以內的,馬上懺悔,心理的問題就不大了,因為它沒有形成數數現行,沒有形成無慚無愧、深生好樂的情況,所以它不會破壞你的善根。但是,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造作,這時你要小心了。它已經不是業力的問題了,它侵損到你內心的善根,已經傷害到骨髓,你的菩提心、往生的善根全部破壞了。所以,罪業最怕你數數現行、深生好樂。我們講過很多次了,最怕你無慚無愧。

懺悔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恢復你的善根;第二個,消除外在的業力。你剛開始造罪的時候,這傷害是由外而內,就像我們受傷一樣,這毒瘤它在皮膚時你不治,慢慢傷到你的神經,你再不治,傷到你的骨髓,你就沒有辦法治,就無藥治了,因為你自己不想懺悔。等到你善根破壞時,你自己連懺悔都不想懺悔,關鍵在這兒!你已經把它當功德想了,就是這個人已經起顛倒了,沒有救了。所以,你造罪時,只要善根還在,懺悔都還有救。

我們造了罪以後,有兩個後果:

第一個,習果。這是內心的等流習氣,「染心相續,輾轉增盛」。我們已經在創造一種殺盜淫妄的煩惱,在那個地方滾雪球。一次兩次,它不見得會破壞你的善根,等到時間長的時候,就破壞善根,應該說是遮障你的善根,這第一個,心理的問題,心理的障礙;第二個,業力的障礙,報果。你未來有三塗果報跟世間的因果,世間的一個別報。

如法懺悔,它斷除兩個:第一個,心理上斷除惡念的相續,恢復我們清淨的戒體,恢復我們的善根;第二個,懺悔三惡道的果報。

諸位要知道,懺悔只能夠懺悔總報,不能懺悔個人的別報,因果不失。尤其是殺戒,因為殺戒不是單方面,你殺了他,你懺悔,你的業力消失了,不到三惡道了;你懺悔,你內心那種瞋心的煩惱破壞了,你的善根、慈悲的善根又恢復了。但關鍵是,你在佛堂懺悔,對方——被你殺的人,他不放過你,以後也會有麻煩。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神通難敵業力。諸位都知道,佛陀弟子裡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他的死亡值得我們深思。他是怎麼死的?諸位!我們說明一下。

目犍連尊者,有一次他到一個森林去,走累了,在樹下打坐。遠方來了四五個外道,叫執杖外道,他們拿了棍棒。這個執杖外道過去生跟目犍連尊者有殺業的牽扯,所以執杖外道看到目犍連尊者在樹下打坐,就特別生氣,過去不分皂白就一陣的亂棒,把目犍連尊者打死了,而且是打成肉醬,都血肉模糊了。

在經典上說,佛陀叫阿難尊者拿一塊布,把目犍連尊者的肉一塊一塊包回去。包回去以後,佛陀當然知道因緣。這時最為生氣的是阿闍世王,因為阿闍世王是拜目犍連尊者作師父的。竟然殺了我師父!所以他一氣之下,把執杖外道抓起來,丟到火堆裡燒死了。第二件事情,阿闍世王把國家裡所有的醫生都找來,他說:「這是我師父,你們看著辦。你要麼把他醫好,要不然我通通把你們殺死!」這些醫生就慌了!說:「打成肉醬,怎麼治呢?」這些醫生中一個有智慧的就說:「現在只有求目犍連尊者。」

大家就跪在目犍連尊者的肉堆旁邊說:「尊者!你老人家神通第一,你也應該救救我們。現在國王要殺我們,你這個身體沒辦法救了。」目犍連尊者不可思議,他一下子把那個肉就重新組合起來,變成目犍連尊者的相。這種神通力非常困難,一般阿羅漢做不到,把肉這樣重新組合,這是法身菩薩才做得到的神通力,目犍連尊者居然做到了,他把肉以神通力重新組合起來。組合以後他做了兩件事:第一個,向佛陀告別;第二個,去找他弟子阿闍世王。他跟阿闍世王說了一個偈頌:「我今何用此色身,荷負眾苦不休息。我已滅除三毒苦,安樂當趣涅槃城。」他說:國王!你不用為我擔心,我的死亡跟你們凡夫不同,我現在是歡喜地離開娑婆世界,因為我現在已經不需要這個色身了,我身已盡。這個色身給我的是痛苦,我整天要去吃飯,要去照顧它,對我是一個累贅。對於一個成就阿羅漢的人,色身是個累贅——「荷負眾苦不休息」。「我已滅除三毒苦」,我已經沒有招感三界果報的力量了;「安樂當趣涅槃城」,我要進入涅槃的安樂。講完以後,以三昧真火把身體燒掉了。

這個地方是說明什麼事呢?就是說,個人的業力沒辦法透過懺悔改變,因為它放不放過你,跟你修行的高下是兩碼事。當然有一種情況例外,放蒙山。懺公師父講,超度冤親債主,放蒙山。所以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特點。放蒙山,就像懺公師父說的,你每天把他召請過來,請他吃飯,請他喝飲料,時間久了,慢慢化解彼此的怨恨。所以超度冤親債主,就不是靠懺悔了,就是放蒙山,特別是墮胎的,要小心!因為你懺悔只是你清淨,但對方要不要放過你,這個是雙方面的問題了。

庚二、懺悔方法分二:辛一、事懺;辛二、理懺

辛一、事懺分三:壬一、責心懺;壬二、作法懺;壬三、取相懺

前面是講到犯罪的果報,我們再看如法懺悔。

如法懺悔,有事懺跟理懺。事懺有三個:第一個責心懺;第二個作法懺;第三個取相懺。

壬一、責心懺

先看責心懺,下品的,請合掌。

一、責心懺,但有染心,未動身口。自責己心,令生厭離。

我們一般比較輕的,只要你看前面是下品可悔罪的,特別是它只有煩惱,沒有付諸行動的,這種情況我們就應該懺悔。

怎麼懺悔呢?訶責自己的煩惱,使令我們對煩惱產生厭離。

訶責方法有幾種:第一種,如病、如癰、如毒。你觀想,罪業它就像生病的病毒一樣。我們一個健康人沒有人喜歡病毒;就像身上長毒瘡,就像是毒蛇,你被咬到以後就死掉;又好像賊,煩惱經常活動,它每天把你好不容易所做的功課,你參加念佛做義工的功德,點點滴滴把你的功德流失掉了。我們沒有一個人喜歡賊跑到我們家裡,沒有一個人喜歡毒蛇跑到家裡;我們也就不喜歡煩惱在心中活動,就把煩惱觀想成盜賊、毒蛇跟病毒,慢慢你對它產生遠離,煩惱的勢力就薄弱了,這第一個。

壬二、作法懺

我們看第二個作法懺,中下品罪。

二、作法懺,中下品罪,向清淨大小乘僧一人乃至三人發露懺悔。

如果是比較重的下品,下品有分成輕重,輕的就是只有煩惱沒有活動;如果有輕微的活動,就向一人發露懺悔;如果是中品就向三人發露懺悔。

不過在菩薩戒,它有開緣。如果你找不到如法懺悔的人,可以在佛前懺悔,也可以向佛菩薩,你的本尊,發露懺悔中下品罪,中品罪、下品罪都可以,但是上品罪就沒那麼容易。

壬三、取相懺分二:癸一、總說;癸二、懺悔須知

癸一、總說

我們看第三個,取相懺。

三、取相懺,上品罪。於中或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見好相為期。此須至誠懇切,內資理觀,外假壇儀,凡法華、方等、大悲、占察等,皆屬「取相懺」攝,能滅根本重罪,令淨戒復生。

假設我們是今生或者前生,曾經有殺盜淫妄的重罪,最好在臨終之前,把這個罪業懺除乾淨。

怎麼懺呢?在時間上,或者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見好相為期。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是兩塊:

第一個,你在拜的過程當中,見到好相了。比方說你夢到光明,夢到你口吐穢物,夢到了三寶,這叫見好相。這時你不管拜多久,你可能一七、二七、三七,只要見好相,這個罪就滅了。這是第一個,有見到好相。

第二個,你沒有見到好相,那也沒關係。你每天拜每天拜,有一個定課,拜滿一年也可以重受,就算清淨,以一年為期。

所以這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以一年為期;第二個,以見好相為期。這是兩個說法,這說明拜懺的時間。

我們再看它所依止的法門。

當然這個法門不離開心,你的心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至誠懇切;第二個,內資理觀。你拜懺時要很攝心虔誠,要有慚愧心,當然你要發露,最好能夠有理觀。

理觀有兩個:一個是四念處觀;一個是空觀。四念處觀,我們講四諦十二因緣會講到;空觀,在大乘會講到。你最好有一點觀照力,然後再配合內心的慚愧心,至誠懇切,攝心專注,這是心態的準備。

第二個,再說明它所依止的法。

你要有一個懺悔的儀軌,比方說法華懺、方等懺。方等懺就是八十八佛或者大悲懺、占察懺等,都屬於「取相懺」攝。懺法裡面都會告訴你該禮拜的該讀誦的,該怎麼樣的,它已經有一個非常完整的儀軌,你照著做就可以了,這就是外假壇儀。

看它的功德。

取相懺只要是懺滿一年,能滅根本重罪,令淨戒復生。懺滿一年,至誠懇切懺滿一年,或者見好相,能夠滅根本重罪,使令清淨的戒體再生起來。如果你是見好相,理論上不用重受了,因為你戒體已經生起了。

所以你菩薩戒犯了根本罪以後,你見好相,就不用重受了,這待會兒我們會說明。當然你要重受也可以。但是你沒有見好相,你是以懺滿一年,以時間算的,你一定要重受,一定要懺滿一年,你沒有再犯以後,再重受。

癸二、懺悔須知分四:子一、懺悔心態;子二、應懺對像;子三、拜懺方法;子四、罪除之相

什麼叫作內資理觀,外假壇儀?我們作一個說明。

我們看《佛法修學概要》補充講表,第一個附表,懺悔須知。

以下有四段。

子一、懺悔心態

第一個,懺悔當然就是心態的準備了,就是慚愧心的準備。所以我們在懺悔之前,要先思惟業果的道理。我們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一、業果決定: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二、業果不失: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三、增長廣大: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

在懺悔之前,我們第一個心態準備就是先培養自己一種堅固的慚愧心,叫增上慚愧。慚愧心怎麼培養呢?從道理上思考。

第一個思考,業果決定。就是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今生的果報,受了過去生業力的主導;來生的果報,受了今生業力的主導。所以我們一旦造了罪業,未來一定會因為這個罪業而得到痛苦的果報,一定會的。只要這個罪業在一天,它就是一個定時炸彈,它可能在臨命終表現出來,也可能在來生表現出來。

所以你造了罪業,就有一個業力的種子在你內心的深處。這個業力的種子有一個很特殊的功能,破壞你的快樂,創造你的障礙,它有這種力量。這個已經形成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業果不失。這種業力,你不處理它,它不會自己消失掉,這個很重要!它不會消失掉了,因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你用一個染污的因緣把它創造出來,你沒有用一個清淨的因緣把它還滅,它怎麼會消失呢?這是第二個,就是說,它一定生生世世的跟著你了。你不處理它,它不會自動消失。

第三個,更可怕的是增長廣大。你拖得越久對你越不利。因為你春天種一顆粟,秋天就會收萬顆的果實。你現在造的是一個點滴的業力,你越早處理,越好處理;拖得越久,它的勢力只有增長廣大。

為什麼這樣子呢?在唯識學說明這個道理:因為心力創造業力,業力它也含藏在心力裡面。業跑哪裡去了?諸位!你在造業的時候,是心去攀緣外境造業,造完以後,身體的動作是無常的,諸行無常,造完以後業跑哪裡去了?當然跑到你的內心去了。跑到內心去的時候,你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同意它;第二個,你不同意它。同意就是隨喜,不同意就是訶責。

諸位!你造業,你當時的心態就是同意,你才造業的。所以你沒有發出第二個指令時,你的心是念念在隨喜這個罪業,念念隨喜,這就是為什麼你造了罪業以後,白天在增長,更可怕的是晚上睡覺也在增長,因為它有一個等流性了,你沒有給它第二個指令,它就跟進第一個指令走。你說,欸,我也沒有同意它,但是你造了業,你就是因為同意它才造業的,所以你沒有懺悔,它就在不斷增長廣大了。

業力的可怕,就是你造了以後,它沒有辦法馬上表現出來。尤其是福報大的人更可怕,因為福報大的人造業,他剛開始一點感覺都沒有。福報大的人,他的福報力把他保護住,福報沒有享盡之前,他照樣有快樂。所以業力的可怕是它要經過一個保存階段,這個最麻煩,等到你知道的時候來不及了。

所以古德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一個有智慧的菩薩會事先知道,業力還沒有得果報之前就要懺悔,他在因地就要趕快處理掉了,因為他有佛陀的智慧,他會自我反省。愚癡的眾生,造罪的時候不知道怕,等到果報現前了才知道怕,怕也來不及了。

所以我們佛弟子,得到一個非常好的便宜。就是說,我們雖然看不到,但是我們可以用理論來推敲,叫比量。我們合理地推論,這個業力已經進去我們的內心深處了,所以我們要把握第一時間,在它還沒有表現出來之前趕緊懺掉。因為你不懺掉,它就不斷地增長廣大,所以「拖」對我們是不利的。

這就是三種思考。這時我們下定決心,勇敢地面對它,生起慚愧心,這是第一個心態準備。

子二、應懺對像

第二個,什麼人應該懺悔?

先看看罪相的判斷。我們念一遍。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幸勿自誤!

我們怎麼知道身口意已經背負了重罪要懺悔呢?

以下有六種情況,都必須要趕緊地利用時間把這個罪懺掉,否則臨命終的時候就不吉祥了。有六種,越後面越嚴重。

先看第一個,「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你經常覺得心老是昏昏鈍鈍的,就表示你明瞭性的外面有一層罪業在遮住你了,因為這不正常。正常人的心明瞭性很強,你覺得精神昏昏鈍鈍的,心識昏昏鈍鈍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無事而常起煩惱」。這更嚴重了。不但是昏鈍,你經常莫名其妙躁動不安,這個業力就比之前那個更嚴重了。它不但是遮蔽你,已經有一種活動力開始活動了,因為罪業是躁動性的,善業是寂靜性的。

第三個,「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你見到有德行的君子,應該要隨喜讚歎,結果你反而心虛,這個就是你罪業的第三種狀態。

到這個時候,問題都還不大,都只是業力的問題。但如果這時你不懺悔,繼續造作下去,那就不是業力問題,就是破壞善根了。前面三個是增長罪業,是罪業的增長相狀,四、五、六就是善根的傷害了。

第四個,「或聞正法而不歡喜」。聽到正法,你應該要歡喜讚歎,結果你反而排斥,表示你已經是無慚無愧了,你的善根已經失掉了。

第五個,「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幫助別人應該得到讚美,結果人家反而傷害你。這就是《金剛經》說的,你在弘法或者在做義工,本來是在造善事,結果反而產生很多的問題,表示你過去一定有罪業。這種情況就是好現象了,重報輕受了,這第五個。當然這也表示你的罪業要懺悔了,因為善業跟罪業互相地衝擊,它會先把罪業逼出來。

第六個,是最嚴重的,「夜夢顛倒,妄言失志」。這個人已經顛三倒四了,根本談不上善根了,已經沒辦法判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了,內心的觀照善根完全喪失了。

以上六種都是罪孽之相,就是有重大罪業之相。那怎麼辦呢?「苟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要把握時機好好懺悔了。

這是說什麼呢?因為造罪要得果報,先有一個種子的過程,但這個種子是沒有形相的,所以我們很難去看到內心的種子,到底我是不是有業種子,你看不到。那怎麼辦呢?佛菩薩的智慧,就是當你有這個罪業種子時,它有些徵兆出來,我們知道山雨欲來風滿樓,你看到風吹就知道明天要颳風了,這是一種徵兆。

正常人的內心,在唯識學上說,一個修行的內心有三種功德。修行人,有修戒定慧。第一個,明瞭性很強。你的心平常是明瞭的;第二個,它是寂靜的。明瞭,就是不暗鈍,是寂靜,它絕對不能躁動。你平常沒有事在那個地方,你的心是寂靜的,安穩的;第三個是法喜,帶有一種淡淡的歡喜。但那個法喜不是外境的刺激,是你內心有一個法,念佛持咒,自然會產生一種法的力量的歡喜,由內心生出來,它不是靠外境的刺激。

前面的六種情況,跟這三種功德都不相應,它既不明瞭,也沒有寂靜,沒有法喜。所以合理地推論,你那個明瞭的心已經有罪業遮住了,有一片烏雲遮住了,要趕緊處理了。

這是判斷懺悔的對像。

子三、拜懺方法

先把它念一遍,有五段:

一、請聖明證。二、說己罪名。三、立定誓願。四、讀誦禮拜。五、如教明證。

在律上說懺悔要具足五個條件:

第一個,要請懺悔主。請一個聖人當懺悔主。諸位!我們前面的下品跟中品,懺悔的對像,可以是一個凡夫的出家眾,或者是同梵行的,你受五戒,找一個五戒的;你受菩薩戒,找一個菩薩戒的或者找出家眾,都可以。

但是取相懺,只要是上品的,一定要找聖人。比方說大悲懺,是請觀世音菩薩當懺悔主;比方說八十八佛,是請普賢菩薩為懺悔主。你要先頂禮懺悔主——不過有的像八十八佛是在後面,拜完以後再頂禮南無大行普賢菩薩。總而言之我們要請一個懺悔主。

第二個,在懺悔主面前,發露自己的罪業。

這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自己知道你造了什麼罪業,在修懺之前,至少第一次,就要白告:我要做三個月的加行,我每天拜一部八十八佛。為什麼呢?因為我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空間做了什麼事,我向懺悔主普賢菩薩發露,我從今以後寧捨身命絕不再做,要發露罪業。這是你已經知道的罪相。我不知道我今生有沒有做,但是我過去做了,就是「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就總相懺悔也可以,總相的發露。

第三個,懺悔。不但要發露,還要立定誓願:從今以後,寧捨身命絕不再犯。懺悔是針對過去做的,發願是針對未來的時間,我不再造作了。

第四個,要有方便,要讀誦、禮拜。這在懺法裡都有規定,照著做就好。

第五個,如教明證。就是要見好相。

一般來說,你不要自己設立一個懺法,因為你懺的法不見得會比祖師好,一般我們是拿現成的。你找八十八佛,找大悲懺,找梁皇懺,水懺,都可以,它都已經具足這五個條件了。

諸位!如果說,你有前面的六種情況,身心暗鈍,躁動不安或者是顛顛倒倒的,經常自己會莫名其妙起煩惱,合理地推論,你有罪業,我們的建議是這樣子:古人是以一百天為一個加行,而且只能夠選擇一個固定的法門,你修一百天,每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或者拜一部大悲懺,你衡量你的時間。那麼你沖一百天,見到好相,那就 OK 了。

如果沒有見到好相,第二回再衝一百天。假如你沖三次,都沒有見好相,但是你是如法地做三次加行,也可以滅重罪。你可以找你相應的時間,但是這三個一百天的加行,最好在臨終之前把它完成。你會發覺有不可思議的效果,罪業真的是沒有體性,只要你願意開始去懺悔,它的勢力就算沒有懺乾淨見好相,起碼你可以讓業力沉澱下來,變成不增長業。

如果你見好相,當然表示你罪業消除了;你見不到好相,起碼它不障礙你了,它勢力薄弱了。從臨終無障礙來說,已經及格了。你到了淨土再來處理,就比較簡單了,因為你到了淨土,你是一個聖人,內心有不可思議的般若波羅蜜,你往內一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你觀照力強,就把那個業給破壞了。

所以說,我們的標準當然是取法乎上,最好是以見好相為標準。但是見不到好相,你拜三個加行,起碼讓罪業的勢力變成不增長業,也可以,不障礙你臨終,這也可以。

子四、罪除之相

怎麼知道我已經如法地懺悔乾淨了?這有判斷方法,我們把它念一遍。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

以下它講到了八種情況。八種情況,前面五個是初步的懺悔,叫作業障消除。第六七八就不容易得到,叫作善根增長。懺悔不但把過去的業障給消除了,你還因此而進步了,因禍得福了,善根增長。所以他有兩塊:一個是業力的改變;一個是心靈的改變。

先看第一個,「或覺心神恬曠」。心神恬曠表示說,這個罪業不再障礙你了,你覺得很愉快、很開闊,這個是第一個判斷。

第二個,你覺得「智慧頓開」。表示你的心識比較靈巧了,不像之前那麼暗鈍。

第三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遇到很繁瑣的事情,你也不起煩惱,你的心非常寂靜、安穩,不會因為外在的因緣經常干擾你,而動不動發脾氣了,你心的寂靜力增長。

第四個,「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這個人本來對你不歡喜,你懺悔以後這個業消了,他對你沒有對立心了。

第五個,「夢吐黑物」。在夢中,夢到你吐出髒東西,夢到你洗澡,夢到你排出大小便等等,這都是業障消除,罪業從你的內心裡已經脫落了,見好相就是業已經消了。

六七八就不容易了,是善根的問題。

第六個,「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你夢到祖師大德來跟你開示,這是感應道交的問題。《論語》上說,孔夫子有一段時間,他做官,整天忙政務,他就感嘆,說:我很久沒有夢到周公啦。這什麼意思呢?因為孔夫子提倡的就是周禮,他以周公為他的上師,他對這個內心的道生疏了,所以他跟周公的感應力量薄弱了。

你今天如果能夠懺悔到見到祖師大德,表示你不是罪業消而已,而且你的善根增長,因為你的磁場已經能夠感應到祖師了。

第七個,「或夢飛步太虛」。你覺得你的身心世界,很輕飄,不粗重。在《楞嚴經》上說,你的心經常很輕鬆愉快,夢中看到你在飛,這個人一定有菩提心,有願力。有願力的人他的身心是輕鬆的,輕飄的;沒有願力的人,他很容易落入一種當下的煩惱粗重。所以夢到自己是往上飄的,這非常好。在空中飛翔,表示你有很清淨的很堅固的願力——出離心,菩提心。

第八個是最好的,「夢到幢幡寶蓋」。這是佛的智慧光明,幢幡寶蓋表示佛的智慧,表示你的心——心與佛合,心與道合。

所以夢到一二三四五,你這個懺悔剛好持平,恢復你原來沒有造罪之前的相貌而已,把罪業消了。如果你夢到六七八,那恭喜你!你因禍得福了,你因為這個懺悔,不但把罪業消了,你的功德還增上。這一定要理觀才有辦法做到。你沒有理觀,很難達到六七八的,你不但是把過去的罪消掉,還比以前沒有造罪之前更加殊勝,所以懺悔不但是消業障,還可以增上,看你怎麼懺。

辛二、理懺

怎麼懺才能夠達到六七八呢?我們看理觀的部分,回到講義第七十七頁,我們把它念一遍。

理懺——無生懺,言「理懺」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為,恆觀「無性」。

前面的事懺,就是你要遵守懺法的儀軌,該禮拜時禮拜,該跪下讀誦時讀誦,該發願時發願,該發露時發露。

理懺是一種心地法門。在懺的過程當中,他是一種有智慧的人,就是這個人學過經典,他有很多方便,可能透過念佛持咒禮拜等等。重點在下面:「隨所施為,恆觀無性」。「恆」就不是說一時的對治了,你經常要安住空性。觀察「業性本空」,這個很重要!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不要站在本來就有罪業的角度來懺悔業障,這兩個會有不同的效果。

所以你真實功夫提起來時,除了你的精進的用功以外,就考驗你的心理水平了。你所學的道到什麼程度,就影響到你坐什麼車乘,這個是真實功夫——你開始在懺的時候,你那個心地法門,你是怎麼觀照的。你能夠直接觀到它的本性是本來清淨的,最圓滿了!所以恆觀,就是安住的意思,它不是一時,不像四念處是一時的對治,對治煩惱,一下就過去了。

所以佛法的藥有兩種:一種是一時的對治。只要是這個藥非常猛,比方說不淨觀、無常觀、苦諦觀,這個藥一下來,你的煩惱馬上會停止的,藥性很猛的,都不能常試的,一定有副作用,因為你吃得太多,菩提心發不出來,你對痛苦的感受太強烈,這種是一時對治的。

但是只要是正念真如的、觀照清淨本性的這種藥,就比較溫和,要常常地安住,叫「恆觀無性」。「恆」就是怎麼樣呢?經常性的,安住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懺悔業障。你本來就沒有罪業嘛!你本來就有罪業嗎?那是你一念的妄動,一念的妄心攀緣妄境,心境和合,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如果你本來就有罪業,那你就不可能懺乾淨了。你怎麼懺乾淨呢?它本來就有的!它因為是因緣而有,所以它才有可能被因緣消失掉。

既然是因緣而有,它是如夢如幻嘛,所以你不能隨因緣而轉,你一定要安住在心性的本體來面對它。安住是很重要的!你站在不同的角度來懺悔,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雖然我們不知道過去做了什麼,如果你想臨終沒有障礙,我們的建議是:你最好一生當中至少要修一次懺,一百天的懺,先把心中比較重大的垃圾除掉。差不多八十八佛一天四十五分鐘,大悲懺我是沒拜過,我們的傳承都拜八十八佛,放蒙山的。

你最好是,比方說,一年當中找一個比較空閑的時間,做一個加行,但是不能斷續。你不能做一個禮拜,休息兩個禮拜,那就沒有效果了,這個火剛好燒到一個熱度,就被斷掉了。所以你這個加行,它一定要相續,以一百天為期。

你修過一次懺以後,諸位,你再來念佛,你的心跟佛號,你會覺得中間那個隔層的障礙消失了,你佛號念得很清楚,除非你後面再造作。如果你剛懺完,心中提佛號時,會發覺你的心跟佛號幾乎沒有距離,會覺得你跟阿彌陀佛距離非常接近。

所以懺悔業障,雖然不是正行,它的確有幫助,助行!所以我們的建議是:最好你一生至少要做一次修懺,而且越早做越好。趁你精神體力在的時候,拖到年紀大了就比較難做了,是這個意思。

我們今天的課就到這裡。五戒的法門,嚴持四重,勤修懺悔,我們到這個地方告一個段落。

向下文長 付在來日 迴向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