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
丙二、別示教理之差別內容分三:丁一、人天業果 ;丁二、三法印;丁三、實相印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五頁。丙二,別示教理之差別內容。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世時,當時的印度是一個文化非常發達的國家。以佛教的說法,當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其實就是九十六種哲學家。這些哲學家都試圖解釋生命的相貌,所謂的「生從何來,死將何去」,都想要解釋生命的道理。
在整個印度的思想中,我們歸納成兩種思想:
第一種,邪因緣論。邪因緣論認為,生命是有軌則的,但是這個軌則以佛教的角度來說,是錯誤的軌則。什麼軌則呢?他們認為生命是有一個強大能力的主宰者,比方說大梵天或者是種種的天地鬼神,這些尊神他們能夠獨立自主地決定我們生命的吉凶禍福。換句話說,在邪因緣的思想中,它認為生命的快樂跟痛苦,我們自己是不能決定的,你造善造惡跟你生命的快樂痛苦沒有關係。那麼我們想要離苦得樂,怎麼辦呢?唯有向這位尊神來皈依、來祈禱。當然這個因緣的說法是錯誤的,叫邪因緣論,我們佛教叫做心外求法。就是你的心外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它能夠主導你生命的吉凶禍福,這個完全是他生的思想。
第二種思想是無因緣論。這種思想比前面的思想更可怕,因為邪因緣論至少創立了一個宇宙的天神,我們會知道害怕。而無因緣論認為人生是沒有理由的,生命只是偶然。就像是樹,風一吹,它掉下一片樹葉,這片樹葉往東飄,往西飄,完全沒有理由。也就是說,會得到快樂或得到痛苦,完全是個人的運氣。那麼無因緣論就造成一個很嚴重的思想,就是人死如燈滅,沒有來生的觀念,就是一個人死亡就像燈消失掉了。沒有來生的觀念就很嚴重了,因為你造善造惡就沒有意義了。佛教造善造惡的思想,是建立在來生的安樂這個角度。如果我們對來生無所期待,那怎麼激勵一個人斷惡修善呢?人只要及時行樂就好了。所以無因緣論的斷滅見最為可怕。
佛陀出世以後,把邪因緣論跟無因緣論都否定了。佛陀對人生的解釋,他提出了一個正因緣論。就是說生命是有一定的章法,遵循一定的軌則,這個軌則不是佛陀創立的,是佛陀發現的。我們在三界中不斷地流轉,是有一定的章法,有一定的軌道可循,所以修行才有意義。
這個因緣法,在佛教的思想中,由淺入深歸納起來有三層的差別:第一層,當我們在觀察諸法因緣生時,首先看到的就是業力的因緣,業果的思想,這是第一個因緣法——業果,就是善惡的業果,我們叫做安樂道。能夠掌握這個道,掌握這個軌則,會讓我們的生命產生快樂,離開痛苦。這是第一個,就是業果的安樂道。
第二層,就是我們要講的三法印,無常無我的思想。業果的思想主要是調伏我們的罪業,安住業果的道法。但是三法印,它是從無常無我的道法中,去調伏我們的自我意識,這個就更深入了。因為你有自我意識,就會對人生產生一種對立,有我就有我所。有這個對立,就會對自己的果報產生愛憎取捨,就會創造生死輪迴的力量。所以第二個就是從無常無我的道法中去調伏自我意識。
當然這兩個都偏一邊。業果偏重在有相;無常無我偏重在無相,偏重在無為的這一塊。那麼到了大乘的實相,它是安住現前一念心性,它把前面兩個思想貫穿了。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發明因果,發明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是天台宗的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這個是最圓滿。
我們在建立中道實相之前,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就是因緣所生法它有三層:第一個先談到業力,再來談到空性,最後再談到空有無礙的中道道理。
丁一、人天業果分五:戊一、業果自性;戊二、業果決定;戊三、葉果種類;戊四、業果輕重;戊五、結示法要
我們先看第一塊,人天業果。
先談談這個在我們生命中一直主導我們的業力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常常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那麼這個業是怎麼形成的?又是怎麼變化的?這個主題,我們需要探討探討。
戊一、業果自性
我們先看第一科的業果自性。什麼是業?什麼是果?它的體性是什麼?定義是什麼?
《俱舍論》云:「造作名業。」又《成唯識論》云:「能感後有諸業為業。」是故「業」者,即吾人身口意所起之造作行為。此諸行為於現起時,能熏習第八識成善惡等諸種子,攝藏於第八識中,相續不斷,待因緣成熟,能令有情眾生,招感當來三界六道輪迴之果報,是名為「業」。
這一段,我們把它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業的總說。
什麼是業呢?在《俱舍論》上說,「造作名業。」簡單地說,就是身口意的一種活動。只要我們是在靜止的狀態,就不能造業,但是只要你身體一個活動或者嘴巴講一句話,乃至你念頭一動,就形成一個業力了。身口意的一種造作的活動,就形成一種業的體性。
再看《成唯識論》。《成唯識論》是就著業的一種作用功能來安立。當業形成以後,有什麼作用呢?它有一種力量來引導我們去招感「後有」,這個「後有」就是來世的果報。這種業力叫做業。
就是說,當我們創造一個身口意,比方說你拜八十八佛時,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皈依,這個都是生滅法。可能你四十五分鐘、一個小時,這個行為就消失了。但它真的消失了嗎?沒有消失,它以一種能量的方式、一種種子的方式儲藏起來。所以它雖然有生滅無常相的空性相,但是它也有相續的功能。這種功能能夠招感來生的果報,這個叫做業。
所以,業就是我們身口意所造作的一種行為,這個行為對我們生命會產生兩個影響。就是從一種初期的影響形成一種種子,最終的影響就是顯現果報。
我們先看,當我們做了一件事情在初期所產生的影響。
這個身口意的行為,在現起時即熏習第八識。這個第八識叫做業識或叫異熟識。就著它保存業力的角度叫「業識」;就著它顯現果報這一塊,我們叫「異熟識」。它有兩種功能:儲藏業力,顯現果報。它能夠把第八識熏習以後,形成善惡的種子。把它保存在第八識的倉庫中,而且盡未來際,除非你懺悔,否則生生世世跟著你。
所以我們今天念了一句佛號,這個佛號不能馬上表現出來。你說,欸,無量光,無量壽,但是我苦惱依舊。是的,因為業要變成果報,它第一道程序是先儲藏起來。假設你臨命終沒有往生,這句佛號進入到你心中也不會失掉。你到天上,它跟你到天上去;你到人間,它也跟你到人間;你到三惡道,它跟你到三惡道。所以即便你變成一個畜生,變成一隻螞蟻,你跟其他螞蟻不一樣,你是帶有佛號種子的螞蟻。以後從解脫的角度,你會比一般人更有機會解脫,因為你那句佛號是一種無量光、無量壽。只要有因緣觸動,你這只螞蟻可能跑到一個地方去,聽到佛號,觸動你佛號的力量,你就馬上跳出畜生道來。
所以這個業只要你做了,就永遠不會消失掉。「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除非你證得空性,才能夠把有漏的種子全部消滅掉。只要你還在凡夫位,只要你還沒有了生死,這個業就生生世世跟著你了,這個就是業。因為它不是馬上變成果報,它是形成一個種子、一種潛在的功能,保存在我們內心的深處。這是第一個,從初期來說它形成種子。就著最終的作用來說,等到因緣成熟了,這個業力成熟了,被激發出來了,就使令我們去招感當來三界六道的果報,這個叫做業。
所以業有三塊,我們看這個附表。
我們先看右上角有一個「業」,業就是身口意的造作。這個活動一造作時,它能夠熏習第八識(就是業識),形成一個種子。這個種子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思想的種子。唯識學給它一個名字,叫名言種子,就是你的思想。第二個就是業種子。比方說佈施,你用施捨的心去做一個佈施的行為,你的第八識同時成立兩個種子:第一個,你佈施的心被記錄下來了,下次你更想佈施了,因為它產生一種種子,產生一種能量,會引導你再去做第二次,你的佈施心增長了;第二個,它形成一種善業的種子,這個善業種子來生會招感富貴的果報。所以種子有兩塊:一個是思想,一個是業力。那麼業在形成果報之前,先經過一個儲存的作用,先形成種子。
第二個,點點下面有虛號,請大家寫一下叫「臨命終時」,業力的轉變都是在死亡到來時才算帳的,就像我們一般人說的「臘月三十算總帳。」你現在造的業都是先保存,到什麼時候開始算帳呢?臨命終時算帳。平常都讓你欠著欠著,到臨終時,有兩種情況:第一種,你的生命由業力主導,叫做隨業往生;第二種,你的生命由思想來引導,叫隨念往生。這一塊我們待會再說明。
總而言之,當我們的業力儲存到最後要釋放時,都是在臨命終時。到了那時,由業力或思想去激發我們過去的種子,使令來生得果報了。假設是善業被激發出來,就成就天、人、阿修羅安樂的果報;如果是罪業的因緣被激發出來,那就是畜生、餓鬼、地獄痛苦的果報。
所以這個從業到果報,是三個程序,第一個形成種子,第二個臨命終時,第三個顯現果報。
那麼,要注意,這個公式有兩種用法。因果是兩重因果,這個是佛教很重要的因緣觀。它不像儒家思想的一重因果,今生造業今生得果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造善,家庭就興旺;你造罪,德行有虧,你今生的家庭就衰敗有災難。所以儒家的因果思想完全建立在今生。佛教的因果思想不是這樣建立的,它是三世兩重因果。
這個公式怎麼套用呢?假設這個業是過去的,如果寫過去世的話,這個果報就是今生,過去的業招感今生的果報,這是第一重。古人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我們很想知道前生做了什麼事,從自己的身心世界去查,就可以反推出來。比方說今生衣食無缺,可以合理地推論,前生做了很多佈施的業;今生很莊嚴,可以推論,你前生遇到事情會選擇忍辱,而不會跟人家爭執;今生的身體很健康,可以推論,前生是比較慈悲包容的。所以從今生受的果報,就可以推論前生做了什麼善惡的業力。它是有一定對應的,有一個等流性的。所以這個公式,如果是把業放在過去世,這個果報就是今生,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如果把這個業放在今生,那麼這個果報就在來世,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們很想知道來生會是什麼相貌,看今生造的哪一個業的次數最多,而且是深生好樂,數數現行。後面會講到我們的業是有一個主流的,我們一生會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生命中有一個是主流的業力,它佔了一個強大的勢力位置,那麼這個業就會容易表現出來。
這個地方說明了,佛教的因果思想的複雜來自於它是隔代受報。就是說,今生受用的,是前生的業力;來生受用的,是今生的業力。所以這個地方就很容易讓人家產生錯覺,說為什麼今生做那麼多善事,還這麼痛苦?因為你做的善事要先形成一種種子,它要先儲存,不能馬上釋放出來,到臨命終才釋放。那麼這個就是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三世兩重因果,過去現在這是一重因果,現在未來又是一重因果。
從今生的角度來看,我們今生造了很多的業,那麼到底什麼業會被激發出來,臨命終就很重要了。臨命終是業力激發的時候,過去和今生的業一併激發。這個業力的激發有兩種:
第一種,我們叫做隨業往生。這個部分唯識學講得很多。一般來說,你今生有某些重大的業力,不管是善業惡業,臨終時容易隨業往生。就是你有一個強大的業力,這個業力要表現時,會先有花報。就如水果要長出來,它會先開花。
在唯識學上說,如果你臨命終時經常做夢,夢到黑暗,夢到恐怖,經常有東西來恐怖你、遇到種種的痛苦,那就表示你的罪業要被激發了,因為業要出現之前是有徵兆的。山雨欲來風滿樓,你看到那個風一直吹,就是暴風雨要來了,它有徵兆的。
業力的表現也是這樣。你看到一個臨命終的人,整天就覺得很冰冷,你給他蓋棉被也蓋不暖,按照經論的說法,他即將要墮入火燒地獄了,因為他全身冰冷,臨終時看到火燒的東西,他才會撲過去,會愛取;有些人臨命終時,全身發熱,你拿冰塊給他冰也沒有用,這個人即將墮入寒冰地獄了,全身發熱這是一種徵兆。
所以隨業往生的情況,大部分都是過去生造的業,而且今生造了重大的業力,這個業力被激發了。業力要激發之前,它會有很多的恐怖不安、痛苦的徵兆籠罩你的身心世界。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隨業往生,它會躁動不安。
第二種情況就是隨念往生,這是我們淨土宗最期待的。就是說,我們今生造了善業,也造了罪業,但是業都不重,平常也在懺悔,也不斷地對治,這時就有充分的時間培養你的念頭,用念力來引導業力,就是隨念往生。由你往生的一種信願的念力,來主導你的生命,由念力來主導你平常念佛的業力,把那個念佛業力調動出來,但是關鍵是正念要先現前。
諸位要知道,淨土宗,要少造罪業,因為你拼的是隨念往生。唯識學上說,一個人業力太重,臨命終時,幾乎是馬上投胎的,連中陰身都沒有,連助念、提起正念的時間都來不及,那個業太強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爭取時間,讓自己培養正念。不能造太大的業,因為造太大的業力,牽引的力量太強,連提起正念的時間都沒有,就去投胎了,怎麼隨念往生?
這個地方就是說,淨土宗按照正常情況,我們不可能隨業往生,除非證得念佛三昧,是淨業成就,完全靠淨業去主導,那是祖師的修行。我們一般人都是造造念佛的業,在佛堂念佛,出來以後又造造生死業,造久了起慚愧心,又趕快去佛堂懺悔,去念佛。所以我們現在的業是兩個都有,但是不能讓罪業的勢力太大。
我們為什麼要懺悔?後面會講到,你折損罪業的力量,讓它變成不增長業,然後臨命終才有足夠的時間,最好是有人開導你,培養你往生的念力,以念力觸動念佛的業力,然後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去感應彌陀的本願,往生淨土。
所以,臨終時千萬不能讓業力現前,因為你很難提起正念,來不及有提起正念的時間,所以說臨終是個關鍵!就是算總帳。因為業力是一直儲存,存到臨終時才開始激發,看是由業力來引導,還是由思想引導、由念力來引導。
這個是因果的形成道理,它是三世的情況。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我們的第八識。第八識扮演兩個很重要的角色:第一個,相對過去來說,它保存了我們所有的業種子跟思想的種子。我們所有過去的資料全部在第八識中,它含藏你的過去。第二個,它表現你的現在,你今生的果報也是它變現的。所以它攝持過去的業力,變現今生的果報。它同時是一個業因,也同時是一個結果。
所以第八識就很重要了!你了解了第八識,就了解整個生命的相貌;了解生命的相貌,你就知道怎麼改變了。諸位要知道,不了解生命,你就不可能改變生命,不可能!連它是怎麼回事你都不了解,怎麼改變它呢?這是盲修瞎練!外道花那麼多時間在修行,為什麼總是不能夠改變他的生命?因為他不知道生命的相貌。
我們要知道,第八識——身為一個阿賴耶識,到底怎麼去保存業力,怎麼去變現果報,這是重點!是一個更深層的觀察,不但是三世兩重因果,而且我們要從因緣中觀進去,更清楚生命到底是什麼相貌。
我們看第二段。
前面一段,是很粗淺地說明業力,先形成種子,然後再變現果報。但是如果我們深入地觀察,其實阿賴耶識是很重要的,它有兩個相貌:一個是非斷非常,我們來看這個問答。
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的一個大倉庫,它保存了過去的業力,也變現了今生的果報,所以它等於是整個六道輪迴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根本。阿賴耶識就是我們內心深處一個非常重要的潛意識。就這個潛意識,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是:它是斷,它有停止的一天嗎?它有一天自己會停止掉,還是恆常不變的?是斷或者是常?提出這個問題。
我們看《成唯識論》怎麼回答。說阿賴耶識,身為我們凡夫的一個生命的根本,它不是斷也不是常。不是斷,表示它是恆;不是常,表示它是轉。也就是說,業識我們的生命是兩個相貌結合起來的:第一個,恆常相續;第二個,前後變化。
我們先看恆常相續這一塊。阿賴耶識無始劫來一類相續,它永遠保持一個無記的狀態,而且常無間斷,是三界六趣生命的一個根本。這個是約果報來說。它不斷不斷地去變現果報,常無間斷,所以生命是不會停止的。如果不改變它,我們合理地推論,今生死亡以後,阿賴耶識一定會又推出另外一個果報出來,一定還有一個果報,下一期一定還有一個生命,除非往生。為什麼呢?因為第八識它沒有中斷休息的時候,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業因的角度,「性堅持種,令不失故」。它能夠不斷地把過去生所留下的種子全部保存下來,就是「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相續性,說明某種程度我們的思想業力是繼承了過去。怎麼知道呢?諸位看,我們內心的思想都要經過教育,要經過學習才會出現,正常都是這樣。沒有學過心理學,就不懂心理學的道理;沒有學過經濟學,就不懂經濟學的道理,所以我們一般都要經過學習。
但是我們內心深處,也的確從生命經驗中,有些東西我們沒有學習,但是似曾相識,覺得很熟悉。特別你看到某一個人,覺得這個人很熟悉;或者,你看有些人是天才,他手一碰到鋼琴,就很容易上手。那請問他的功能從什麼地方來?他今生沒有學過,但是我們要學習過,才有這種功能。那表示他一定有上一個生命,否則如果生命只有今生,怎麼解釋這個人有這種功能呢?他沒有學習過怎麼有這種功能?
所以這是相續性,我們繼承了前生的功能。不是只有今生,我們有很多很多的過去才有現在。就好像今天的你,繼承了昨天的你。你昨天有什麼思想,今天就很容易有這個思想,除非你做出改變。明天的你,繼承了今天的你。所以生命它不是一個點,它是一條線。你要繼承過去的,因為第八識把過去記錄下來。你只要看看昨天、今天、明天,把這個道理擴大,就知道前世、今生、來世,這道理是一樣的。你不能否定你昨天很多的行為思想,一定會影響你今天的思考。為什麼呢?雖然說昨天過去了,生命的果報相貌過去了,但是你所做的每一個思想行為,被第八識記錄下來,它會主導你繼續往這邊走,除非你做出改變。所以你不可能擺脫昨天的你,不可能!昨天的你消失了,對不對?但是它真消失了嗎?它沒有完全消失,它在你的內心深處,某種程度還在主導你,這個就是生命的確是有相續的一面。這是第一個,恆常相續。
第二個,轉變,相續中又產生轉變。「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雖然相續,但是它不斷地生滅變化,這是約果報,果報不斷地變化。那麼就著業因來說,它能夠不斷不斷地去產生新的種子。因為你今天又造了很多新的業了,所以第八識又重新洗牌了。你今天又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第八識的種子,善惡的種子又開始重新平衡了,善業增加了。
諸位!我問一個問題。這個恆跟轉,要把它結合起來,你要去思惟,這兩個道理很重要。你認為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相同,還是不相同?這個問題參透了,你就懂生命了。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一樣還是不一樣?
你不能說一樣,也不能說不一樣。你說一樣,因為它變化。當然你照鏡子看,是差不多,但事實上不一樣了。第八識在變現果報時,按唯識學, 它是剎那生、剎那滅……其實你的身心世界、你的色身,前一秒跟這一秒已經不一樣了,但是你看不出來,這是很常見的情況。再比如說這個燈光,你看它是相續的,其實它不是相續的,它是頻率很高的一個生滅相,但是我們感覺它相續,其實它不是相續。
第八識變現果報時,不要說昨天,前一秒鐘的你跟這一秒鐘的你也不一樣,它前後變異。第八識在釋放種子時,不是一條線的,它是剎那生、剎那滅……我們的生命是突然間有、突然間沒有,這是無常。但是因為看起來連結性很強,很緊密,所以我們感覺沒有變化,這是我們的錯覺。其實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已經不一樣,但是它把你昨天的思想業力保存下來,應該說有所保留,有所變化;它保留了你的業力跟思想,但是你的外表不一樣了,這就是不常又不斷。
有一位美國的心理醫師,出了一本書叫《前世今生》(有些人看過)。他遇到一位病人叫凱薩琳,這位病人很奇怪,她有恐水症,看到水就怕。這個就很糟糕了,因為我們用水的機會很多,比如說洗澡、喝水……心理學家用種種的方式治療她都沒有效果。最後用催眠的方法找出病因,不斷地為她催眠,催到她好幾生的前世,他找到兩個業因:
第一個,她某一世住在村莊的時候遇到洪水氾濫,那個水就像海嘯一樣,她被沖走了以後死在水中,並且死得很痛苦。因為臨死前拚命地掙扎,導致她對水產生極度地恐懼,這是第一個業因。
第二個,她生長在一個很貧窮落後的農村,村裡有一口井,水裡面有類似麻瘋病的病毒。她喝到水中毒了,那時這種病是無藥可治的。村裡的人怕被傳染,就把這些麻瘋病人,全部集中關在山洞裡面,把洞口堵住,讓他們自生自滅。所以她那一期生命,因為喝到毒水的關係,也死得很痛苦。她這兩生的因緣,讓她對水產生極端地恐怖。所以即便她今生相貌的生命體,生活環境都不一樣了,但是她某種程度繼承了前生的思想跟業力。當然一個人只要知道原因以後就有希望了。《圓覺經》說,「知妄即離,離妄即覺。」知道就不會執著了。原來都是過去生的因緣所生法,本來不是這樣子的,那是生命過程留下的一種假相而已,因為我們執著它,所以使令它變成強而有力,只要放掉它就沒事了,所以達妄本空才能不隨妄轉。她從催眠的過程醒過來以後,她看到前生,找到病因,後面的療程就很快了,就把恐水症治好了。
所以我們怎麼了解生命呢?兩個字而已——「恆」、「轉」。恆常相續,前後變化;前後變化,又恆常相續。你把這兩個字合起來,就知道什麼是六道輪迴了。
小時候的你,你還記得嗎?小時候的你跟現在的你已經不一樣了,但是又有些類似,因為你現在也繼承小時候的一些生活經驗。你今生後面的生命又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識,所以不能說完全一樣,但是你不可能完全擺脫小時候的你,不可能!除非你真的是大修行者。小時候所經歷的生活經驗,一定會影響你長大後的思想。但是現在的你,跟小時候的你已經不一樣了,色身不一樣了,思想也不一樣了。因為你不斷地受教育,它不斷地受熏,不斷地變化,你的種子不斷地重新洗牌。但是雖然說不一樣,又帶有小時候的陰影在裡面。這個就是人生。把小時候的你跟現在對比,就知道你前生跟今生是差不多的道理了,由此類推而已。
一方面第八識扮演了繼承的功能,一方面它也不斷地開創,所以人生只有兩句話說完了:一方面繼承過去,一方面不斷地開創未來。它不是停止不動的,它不斷地變化,不斷地改變。當然有可能往好的方向改變,但也可能往壞的方向改變。
我們做一個總結。「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
大智慧的佛陀就說,我們的生命一方面是恆常相續,它不是斷滅的,不是一種停止的狀態,但是也不是一個固定的狀態,它不斷地變化。佛陀最喜歡用水流作比喻。
諸位!可能很多人對水流不是很了解。我們看那個水好像是連續的,但是你要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水分子就像念珠一樣,是一顆一顆獨立的,後面的水流接著前面,中間是有隙縫的。
所以,縱觀我們無量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個案。你如果看到自己的前生,不見得認識這個人是誰,相貌不一樣,思考模式也不一樣。如果你今生是個女人,前生是個男人,男人有男人的思考模式,女人有女人的思考模式,不一樣。如果你前生是只螞蟻,那思想更不一樣。但是也不能說完全不一樣,螞蟻也有很多種個性,有些螞蟻特別地精進,有些螞蟻比較懈怠,是吧?所以我們某種程度也繼承了過去。你看到的就是人生有相續性,有變化性,這兩個結合起來,就是我們生命的相貌,就是水流的思想。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