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三講)

丙二、別示教理之差別內容分三:丁一、人天業果 ;丁二、三法印;丁三、實相印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五頁。丙二,別示教理之差別內容。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世時,當時的印度是一個文化非常發達的國家。以佛教的說法,當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其實就是九十六種哲學家。這些哲學家都試圖解釋生命的相貌,所謂的「生從何來,死將何去」,都想要解釋生命的道理。

在整個印度的思想中,我們歸納成兩種思想:

第一種,邪因緣論。邪因緣論認為,生命是有軌則的,但是這個軌則以佛教的角度來說,是錯誤的軌則。什麼軌則呢?他們認為生命是有一個強大能力的主宰者,比方說大梵天或者是種種的天地鬼神,這些尊神他們能夠獨立自主地決定我們生命的吉凶禍福。換句話說,在邪因緣的思想中,它認為生命的快樂跟痛苦,我們自己是不能決定的,你造善造惡跟你生命的快樂痛苦沒有關係。那麼我們想要離苦得樂,怎麼辦呢?唯有向這位尊神來皈依、來祈禱。當然這個因緣的說法是錯誤的,叫邪因緣論,我們佛教叫做心外求法。就是你的心外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它能夠主導你生命的吉凶禍福,這個完全是他生的思想。

第二種思想是無因緣論。這種思想比前面的思想更可怕,因為邪因緣論至少創立了一個宇宙的天神,我們會知道害怕。而無因緣論認為人生是沒有理由的,生命只是偶然。就像是樹,風一吹,它掉下一片樹葉,這片樹葉往東飄,往西飄,完全沒有理由。也就是說,會得到快樂或得到痛苦,完全是個人的運氣。那麼無因緣論就造成一個很嚴重的思想,就是人死如燈滅,沒有來生的觀念,就是一個人死亡就像燈消失掉了。沒有來生的觀念就很嚴重了,因為你造善造惡就沒有意義了。佛教造善造惡的思想,是建立在來生的安樂這個角度。如果我們對來生無所期待,那怎麼激勵一個人斷惡修善呢?人只要及時行樂就好了。所以無因緣論的斷滅見最為可怕。

佛陀出世以後,把邪因緣論跟無因緣論都否定了。佛陀對人生的解釋,他提出了一個正因緣論。就是說生命是有一定的章法,遵循一定的軌則,這個軌則不是佛陀創立的,是佛陀發現的。我們在三界中不斷地流轉,是有一定的章法,有一定的軌道可循,所以修行才有意義。

這個因緣法,在佛教的思想中,由淺入深歸納起來有三層的差別:第一層,當我們在觀察諸法因緣生時,首先看到的就是業力的因緣,業果的思想,這是第一個因緣法——業果,就是善惡的業果,我們叫做安樂道。能夠掌握這個道,掌握這個軌則,會讓我們的生命產生快樂,離開痛苦。這是第一個,就是業果的安樂道。

第二層,就是我們要講的三法印,無常無我的思想。業果的思想主要是調伏我們的罪業,安住業果的道法。但是三法印,它是從無常無我的道法中,去調伏我們的自我意識,這個就更深入了。因為你有自我意識,就會對人生產生一種對立,有我就有我所。有這個對立,就會對自己的果報產生愛憎取捨,就會創造生死輪迴的力量。所以第二個就是從無常無我的道法中去調伏自我意識。

當然這兩個都偏一邊。業果偏重在有相;無常無我偏重在無相,偏重在無為的這一塊。那麼到了大乘的實相,它是安住現前一念心性,它把前面兩個思想貫穿了。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發明因果,發明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是天台宗的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這個是最圓滿。

我們在建立中道實相之前,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就是因緣所生法它有三層:第一個先談到業力,再來談到空性,最後再談到空有無礙的中道道理。

丁一、人天業果分五:戊一、業果自性;戊二、業果決定;戊三、葉果種類;戊四、業果輕重;戊五、結示法要

我們先看第一塊,人天業果。

先談談這個在我們生命中一直主導我們的業力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常常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那麼這個業是怎麼形成的?又是怎麼變化的?這個主題,我們需要探討探討。

戊一、業果自性

我們先看第一科的業果自性。什麼是業?什麼是果?它的體性是什麼?定義是什麼?

《俱舍論》云:「造作名業。」又《成唯識論》云:「能感後有諸業為業。」是故「業」者,即吾人身口意所起之造作行為。此諸行為於現起時,能熏習第八識成善惡等諸種子,攝藏於第八識中,相續不斷,待因緣成熟,能令有情眾生,招感當來三界六道輪迴之果報,是名為「業」。

這一段,我們把它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業的總說。

什麼是業呢?在《俱舍論》上說,「造作名業。」簡單地說,就是身口意的一種活動。只要我們是在靜止的狀態,就不能造業,但是只要你身體一個活動或者嘴巴講一句話,乃至你念頭一動,就形成一個業力了。身口意的一種造作的活動,就形成一種業的體性。

再看《成唯識論》。《成唯識論》是就著業的一種作用功能來安立。當業形成以後,有什麼作用呢?它有一種力量來引導我們去招感「後有」,這個「後有」就是來世的果報。這種業力叫做業。

就是說,當我們創造一個身口意,比方說你拜八十八佛時,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皈依,這個都是生滅法。可能你四十五分鐘、一個小時,這個行為就消失了。但它真的消失了嗎?沒有消失,它以一種能量的方式、一種種子的方式儲藏起來。所以它雖然有生滅無常相的空性相,但是它也有相續的功能。這種功能能夠招感來生的果報,這個叫做業。

所以,業就是我們身口意所造作的一種行為,這個行為對我們生命會產生兩個影響。就是從一種初期的影響形成一種種子,最終的影響就是顯現果報。

我們先看,當我們做了一件事情在初期所產生的影響。

這個身口意的行為,在現起時即熏習第八識。這個第八識叫做業識或叫異熟識。就著它保存業力的角度叫「業識」;就著它顯現果報這一塊,我們叫「異熟識」。它有兩種功能:儲藏業力,顯現果報。它能夠把第八識熏習以後,形成善惡的種子。把它保存在第八識的倉庫中,而且盡未來際,除非你懺悔,否則生生世世跟著你。

所以我們今天念了一句佛號,這個佛號不能馬上表現出來。你說,欸,無量光,無量壽,但是我苦惱依舊。是的,因為業要變成果報,它第一道程序是先儲藏起來。假設你臨命終沒有往生,這句佛號進入到你心中也不會失掉。你到天上,它跟你到天上去;你到人間,它也跟你到人間;你到三惡道,它跟你到三惡道。所以即便你變成一個畜生,變成一隻螞蟻,你跟其他螞蟻不一樣,你是帶有佛號種子的螞蟻。以後從解脫的角度,你會比一般人更有機會解脫,因為你那句佛號是一種無量光、無量壽。只要有因緣觸動,你這只螞蟻可能跑到一個地方去,聽到佛號,觸動你佛號的力量,你就馬上跳出畜生道來。

所以這個業只要你做了,就永遠不會消失掉。「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除非你證得空性,才能夠把有漏的種子全部消滅掉。只要你還在凡夫位,只要你還沒有了生死,這個業就生生世世跟著你了,這個就是業。因為它不是馬上變成果報,它是形成一個種子、一種潛在的功能,保存在我們內心的深處。這是第一個,從初期來說它形成種子。就著最終的作用來說,等到因緣成熟了,這個業力成熟了,被激發出來了,就使令我們去招感當來三界六道的果報,這個叫做業。

所以業有三塊,我們看這個附表。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先看右上角有一個「業」,業就是身口意的造作。這個活動一造作時,它能夠熏習第八識(就是業識),形成一個種子。這個種子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思想的種子。唯識學給它一個名字,叫名言種子,就是你的思想。第二個就是業種子。比方說佈施,你用施捨的心去做一個佈施的行為,你的第八識同時成立兩個種子:第一個,你佈施的心被記錄下來了,下次你更想佈施了,因為它產生一種種子,產生一種能量,會引導你再去做第二次,你的佈施心增長了;第二個,它形成一種善業的種子,這個善業種子來生會招感富貴的果報。所以種子有兩塊:一個是思想,一個是業力。那麼業在形成果報之前,先經過一個儲存的作用,先形成種子。

第二個,點點下面有虛號,請大家寫一下叫「臨命終時」,業力的轉變都是在死亡到來時才算帳的,就像我們一般人說的「臘月三十算總帳。」你現在造的業都是先保存,到什麼時候開始算帳呢?臨命終時算帳。平常都讓你欠著欠著,到臨終時,有兩種情況:第一種,你的生命由業力主導,叫做隨業往生;第二種,你的生命由思想來引導,叫隨念往生。這一塊我們待會再說明。

總而言之,當我們的業力儲存到最後要釋放時,都是在臨命終時。到了那時,由業力或思想去激發我們過去的種子,使令來生得果報了。假設是善業被激發出來,就成就天、人、阿修羅安樂的果報;如果是罪業的因緣被激發出來,那就是畜生、餓鬼、地獄痛苦的果報。

所以這個從業到果報,是三個程序,第一個形成種子,第二個臨命終時,第三個顯現果報。

那麼,要注意,這個公式有兩種用法。因果是兩重因果,這個是佛教很重要的因緣觀。它不像儒家思想的一重因果,今生造業今生得果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造善,家庭就興旺;你造罪,德行有虧,你今生的家庭就衰敗有災難。所以儒家的因果思想完全建立在今生。佛教的因果思想不是這樣建立的,它是三世兩重因果。

這個公式怎麼套用呢?假設這個業是過去的,如果寫過去世的話,這個果報就是今生,過去的業招感今生的果報,這是第一重。古人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我們很想知道前生做了什麼事,從自己的身心世界去查,就可以反推出來。比方說今生衣食無缺,可以合理地推論,前生做了很多佈施的業;今生很莊嚴,可以推論,你前生遇到事情會選擇忍辱,而不會跟人家爭執;今生的身體很健康,可以推論,前生是比較慈悲包容的。所以從今生受的果報,就可以推論前生做了什麼善惡的業力。它是有一定對應的,有一個等流性的。所以這個公式,如果是把業放在過去世,這個果報就是今生,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如果把這個業放在今生,那麼這個果報就在來世,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們很想知道來生會是什麼相貌,看今生造的哪一個業的次數最多,而且是深生好樂,數數現行。後面會講到我們的業是有一個主流的,我們一生會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生命中有一個是主流的業力,它佔了一個強大的勢力位置,那麼這個業就會容易表現出來。

這個地方說明了,佛教的因果思想的複雜來自於它是隔代受報。就是說,今生受用的,是前生的業力;來生受用的,是今生的業力。所以這個地方就很容易讓人家產生錯覺,說為什麼今生做那麼多善事,還這麼痛苦?因為你做的善事要先形成一種種子,它要先儲存,不能馬上釋放出來,到臨命終才釋放。那麼這個就是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三世兩重因果,過去現在這是一重因果,現在未來又是一重因果。

從今生的角度來看,我們今生造了很多的業,那麼到底什麼業會被激發出來,臨命終就很重要了。臨命終是業力激發的時候,過去和今生的業一併激發。這個業力的激發有兩種:

第一種,我們叫做隨業往生。這個部分唯識學講得很多。一般來說,你今生有某些重大的業力,不管是善業惡業,臨終時容易隨業往生。就是你有一個強大的業力,這個業力要表現時,會先有花報。就如水果要長出來,它會先開花。

在唯識學上說,如果你臨命終時經常做夢,夢到黑暗,夢到恐怖,經常有東西來恐怖你、遇到種種的痛苦,那就表示你的罪業要被激發了,因為業要出現之前是有徵兆的。山雨欲來風滿樓,你看到那個風一直吹,就是暴風雨要來了,它有徵兆的。

業力的表現也是這樣。你看到一個臨命終的人,整天就覺得很冰冷,你給他蓋棉被也蓋不暖,按照經論的說法,他即將要墮入火燒地獄了,因為他全身冰冷,臨終時看到火燒的東西,他才會撲過去,會愛取;有些人臨命終時,全身發熱,你拿冰塊給他冰也沒有用,這個人即將墮入寒冰地獄了,全身發熱這是一種徵兆。

所以隨業往生的情況,大部分都是過去生造的業,而且今生造了重大的業力,這個業力被激發了。業力要激發之前,它會有很多的恐怖不安、痛苦的徵兆籠罩你的身心世界。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隨業往生,它會躁動不安。

第二種情況就是隨念往生,這是我們淨土宗最期待的。就是說,我們今生造了善業,也造了罪業,但是業都不重,平常也在懺悔,也不斷地對治,這時就有充分的時間培養你的念頭,用念力來引導業力,就是隨念往生。由你往生的一種信願的念力,來主導你的生命,由念力來主導你平常念佛的業力,把那個念佛業力調動出來,但是關鍵是正念要先現前。

諸位要知道,淨土宗,要少造罪業,因為你拼的是隨念往生。唯識學上說,一個人業力太重,臨命終時,幾乎是馬上投胎的,連中陰身都沒有,連助念、提起正念的時間都來不及,那個業太強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爭取時間,讓自己培養正念。不能造太大的業,因為造太大的業力,牽引的力量太強,連提起正念的時間都沒有,就去投胎了,怎麼隨念往生?

這個地方就是說,淨土宗按照正常情況,我們不可能隨業往生,除非證得念佛三昧,是淨業成就,完全靠淨業去主導,那是祖師的修行。我們一般人都是造造念佛的業,在佛堂念佛,出來以後又造造生死業,造久了起慚愧心,又趕快去佛堂懺悔,去念佛。所以我們現在的業是兩個都有,但是不能讓罪業的勢力太大。

我們為什麼要懺悔?後面會講到,你折損罪業的力量,讓它變成不增長業,然後臨命終才有足夠的時間,最好是有人開導你,培養你往生的念力,以念力觸動念佛的業力,然後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去感應彌陀的本願,往生淨土。

所以,臨終時千萬不能讓業力現前,因為你很難提起正念,來不及有提起正念的時間,所以說臨終是個關鍵!就是算總帳。因為業力是一直儲存,存到臨終時才開始激發,看是由業力來引導,還是由思想引導、由念力來引導。

這個是因果的形成道理,它是三世的情況。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我們的第八識。第八識扮演兩個很重要的角色:第一個,相對過去來說,它保存了我們所有的業種子跟思想的種子。我們所有過去的資料全部在第八識中,它含藏你的過去。第二個,它表現你的現在,你今生的果報也是它變現的。所以它攝持過去的業力,變現今生的果報。它同時是一個業因,也同時是一個結果。

所以第八識就很重要了!你了解了第八識,就了解整個生命的相貌;了解生命的相貌,你就知道怎麼改變了。諸位要知道,不了解生命,你就不可能改變生命,不可能!連它是怎麼回事你都不了解,怎麼改變它呢?這是盲修瞎練!外道花那麼多時間在修行,為什麼總是不能夠改變他的生命?因為他不知道生命的相貌。

我們要知道,第八識——身為一個阿賴耶識,到底怎麼去保存業力,怎麼去變現果報,這是重點!是一個更深層的觀察,不但是三世兩重因果,而且我們要從因緣中觀進去,更清楚生命到底是什麼相貌。

我們看第二段。

前面一段,是很粗淺地說明業力,先形成種子,然後再變現果報。但是如果我們深入地觀察,其實阿賴耶識是很重要的,它有兩個相貌:一個是非斷非常,我們來看這個問答。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阿賴耶識是我們生命的一個大倉庫,它保存了過去的業力,也變現了今生的果報,所以它等於是整個六道輪迴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根本。阿賴耶識就是我們內心深處一個非常重要的潛意識。就這個潛意識,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是:它是斷,它有停止的一天嗎?它有一天自己會停止掉,還是恆常不變的?是斷或者是常?提出這個問題。

我們看《成唯識論》怎麼回答。說阿賴耶識,身為我們凡夫的一個生命的根本,它不是斷也不是常。不是斷,表示它是恆;不是常,表示它是轉。也就是說,業識我們的生命是兩個相貌結合起來的:第一個,恆常相續;第二個,前後變化。

我們先看恆常相續這一塊。阿賴耶識無始劫來一類相續,它永遠保持一個無記的狀態,而且常無間斷,是三界六趣生命的一個根本。這個是約果報來說。它不斷不斷地去變現果報,常無間斷,所以生命是不會停止的。如果不改變它,我們合理地推論,今生死亡以後,阿賴耶識一定會又推出另外一個果報出來,一定還有一個果報,下一期一定還有一個生命,除非往生。為什麼呢?因為第八識它沒有中斷休息的時候,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業因的角度,「性堅持種,令不失故」。它能夠不斷地把過去生所留下的種子全部保存下來,就是「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個相續性,說明某種程度我們的思想業力是繼承了過去。怎麼知道呢?諸位看,我們內心的思想都要經過教育,要經過學習才會出現,正常都是這樣。沒有學過心理學,就不懂心理學的道理;沒有學過經濟學,就不懂經濟學的道理,所以我們一般都要經過學習。

但是我們內心深處,也的確從生命經驗中,有些東西我們沒有學習,但是似曾相識,覺得很熟悉。特別你看到某一個人,覺得這個人很熟悉;或者,你看有些人是天才,他手一碰到鋼琴,就很容易上手。那請問他的功能從什麼地方來?他今生沒有學過,但是我們要學習過,才有這種功能。那表示他一定有上一個生命,否則如果生命只有今生,怎麼解釋這個人有這種功能呢?他沒有學習過怎麼有這種功能?

所以這是相續性,我們繼承了前生的功能。不是只有今生,我們有很多很多的過去才有現在。就好像今天的你,繼承了昨天的你。你昨天有什麼思想,今天就很容易有這個思想,除非你做出改變。明天的你,繼承了今天的你。所以生命它不是一個點,它是一條線。你要繼承過去的,因為第八識把過去記錄下來。你只要看看昨天、今天、明天,把這個道理擴大,就知道前世、今生、來世,這道理是一樣的。你不能否定你昨天很多的行為思想,一定會影響你今天的思考。為什麼呢?雖然說昨天過去了,生命的果報相貌過去了,但是你所做的每一個思想行為,被第八識記錄下來,它會主導你繼續往這邊走,除非你做出改變。所以你不可能擺脫昨天的你,不可能!昨天的你消失了,對不對?但是它真消失了嗎?它沒有完全消失,它在你的內心深處,某種程度還在主導你,這個就是生命的確是有相續的一面。這是第一個,恆常相續。

第二個,轉變,相續中又產生轉變。「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雖然相續,但是它不斷地生滅變化,這是約果報,果報不斷地變化。那麼就著業因來說,它能夠不斷不斷地去產生新的種子。因為你今天又造了很多新的業了,所以第八識又重新洗牌了。你今天又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第八識的種子,善惡的種子又開始重新平衡了,善業增加了。

諸位!我問一個問題。這個恆跟轉,要把它結合起來,你要去思惟,這兩個道理很重要。你認為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相同,還是不相同?這個問題參透了,你就懂生命了。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一樣還是不一樣?

你不能說一樣,也不能說不一樣。你說一樣,因為它變化。當然你照鏡子看,是差不多,但事實上不一樣了。第八識在變現果報時,按唯識學, 它是剎那生、剎那滅……其實你的身心世界、你的色身,前一秒跟這一秒已經不一樣了,但是你看不出來,這是很常見的情況。再比如說這個燈光,你看它是相續的,其實它不是相續的,它是頻率很高的一個生滅相,但是我們感覺它相續,其實它不是相續。

第八識變現果報時,不要說昨天,前一秒鐘的你跟這一秒鐘的你也不一樣,它前後變異。第八識在釋放種子時,不是一條線的,它是剎那生、剎那滅……我們的生命是突然間有、突然間沒有,這是無常。但是因為看起來連結性很強,很緊密,所以我們感覺沒有變化,這是我們的錯覺。其實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已經不一樣,但是它把你昨天的思想業力保存下來,應該說有所保留,有所變化;它保留了你的業力跟思想,但是你的外表不一樣了,這就是不常又不斷。

有一位美國的心理醫師,出了一本書叫《前世今生》(有些人看過)。他遇到一位病人叫凱薩琳,這位病人很奇怪,她有恐水症,看到水就怕。這個就很糟糕了,因為我們用水的機會很多,比如說洗澡、喝水……心理學家用種種的方式治療她都沒有效果。最後用催眠的方法找出病因,不斷地為她催眠,催到她好幾生的前世,他找到兩個業因:

第一個,她某一世住在村莊的時候遇到洪水氾濫,那個水就像海嘯一樣,她被沖走了以後死在水中,並且死得很痛苦。因為臨死前拚命地掙扎,導致她對水產生極度地恐懼,這是第一個業因。

第二個,她生長在一個很貧窮落後的農村,村裡有一口井,水裡面有類似麻瘋病的病毒。她喝到水中毒了,那時這種病是無藥可治的。村裡的人怕被傳染,就把這些麻瘋病人,全部集中關在山洞裡面,把洞口堵住,讓他們自生自滅。所以她那一期生命,因為喝到毒水的關係,也死得很痛苦。她這兩生的因緣,讓她對水產生極端地恐怖。所以即便她今生相貌的生命體,生活環境都不一樣了,但是她某種程度繼承了前生的思想跟業力。當然一個人只要知道原因以後就有希望了。《圓覺經》說,「知妄即離,離妄即覺。」知道就不會執著了。原來都是過去生的因緣所生法,本來不是這樣子的,那是生命過程留下的一種假相而已,因為我們執著它,所以使令它變成強而有力,只要放掉它就沒事了,所以達妄本空才能不隨妄轉。她從催眠的過程醒過來以後,她看到前生,找到病因,後面的療程就很快了,就把恐水症治好了。

所以我們怎麼了解生命呢?兩個字而已——「恆」、「轉」。恆常相續,前後變化;前後變化,又恆常相續。你把這兩個字合起來,就知道什麼是六道輪迴了。

小時候的你,你還記得嗎?小時候的你跟現在的你已經不一樣了,但是又有些類似,因為你現在也繼承小時候的一些生活經驗。你今生後面的生命又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識,所以不能說完全一樣,但是你不可能完全擺脫小時候的你,不可能!除非你真的是大修行者。小時候所經歷的生活經驗,一定會影響你長大後的思想。但是現在的你,跟小時候的你已經不一樣了,色身不一樣了,思想也不一樣了。因為你不斷地受教育,它不斷地受熏,不斷地變化,你的種子不斷地重新洗牌。但是雖然說不一樣,又帶有小時候的陰影在裡面。這個就是人生。把小時候的你跟現在對比,就知道你前生跟今生是差不多的道理了,由此類推而已。

一方面第八識扮演了繼承的功能,一方面它也不斷地開創,所以人生只有兩句話說完了:一方面繼承過去,一方面不斷地開創未來。它不是停止不動的,它不斷地變化,不斷地改變。當然有可能往好的方向改變,但也可能往壞的方向改變。

我們做一個總結。「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

大智慧的佛陀就說,我們的生命一方面是恆常相續,它不是斷滅的,不是一種停止的狀態,但是也不是一個固定的狀態,它不斷地變化。佛陀最喜歡用水流作比喻。

諸位!可能很多人對水流不是很了解。我們看那個水好像是連續的,但是你要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水分子就像念珠一樣,是一顆一顆獨立的,後面的水流接著前面,中間是有隙縫的。

所以,縱觀我們無量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個案。你如果看到自己的前生,不見得認識這個人是誰,相貌不一樣,思考模式也不一樣。如果你今生是個女人,前生是個男人,男人有男人的思考模式,女人有女人的思考模式,不一樣。如果你前生是只螞蟻,那思想更不一樣。但是也不能說完全不一樣,螞蟻也有很多種個性,有些螞蟻特別地精進,有些螞蟻比較懈怠,是吧?所以我們某種程度也繼承了過去。你看到的就是人生有相續性,有變化性,這兩個結合起來,就是我們生命的相貌,就是水流的思想。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