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頁,我們講到八相成道的第七科:轉法輪相。

佛法的道,分成兩種:一種道,是不能解釋的,離言說相的,是唯證方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道是不能加以形容的。所有的聖賢,成道以後,他心中的道是沒辦法表達的。因為語言文字是片段的,你說是這個,你就失去了那個,所以語言文字是有缺陷的。真正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的確是不能說的。

但是不能說就有問題了,不能說那就不能引導別人了。如果道只有他自己受用,那麼這些眾生怎麼辦呢?你得有個樓梯讓他上去,所以佛陀必須要施設方便,這在《法華經》說的,「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雖然這個門不是真實相,但是你必須透過這個門,你才能夠進入真實相。就好像說我們坐船到彼岸去,船不是彼岸,但是你沒有坐船,你怎麼到彼岸呢?

有些人說,學習經典,你不要這個文字相。你不要文字相,你怎麼覺悟到道呢?這個道就在文字相裡面。只有利根人不需要文字相,比方說禪宗。禪宗很少講話的。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就指這樣子,他覺悟啦!你看他指一個一,但是我指一,你也不懂,對不對?我們要用文字,一般人是要文字的。

但是禪宗這種人特殊,所以禪宗只有祖師住世的時候,他是以心印心。只有祖師住世的時候,才有資格用禪宗,因為我懂你也懂,就夠了。這是第一個,有祖師住世。第二個,這個弟子跟祖師的關係非常密切,他不要透過文字,幾個動作,他就可以把他的道傳給你,這種傳承不可思議,特例。所以你看禪宗傳幾次就斷了,因為它一定要祖師住世嘛。他要以覺悟的心來印一個覺悟的心,兩個人都是覺悟。

但是教下就不一樣了。我是個凡夫,但是我講的話是正確的就可以了。我可以跟大家一起學習,我講的法是「如是我聞」,佛陀如是宣說,我也如是地學習,而且我也如是地把這個法傳下去。你接受這個語言文字,你也可以成就,某種程度你也可以向道邁上一步。所以用語言文字所詮釋的道是比較安全的。禪宗是很容易錯認消息。因為祖師的話講得太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很多人解釋了,一真法界也是這樣,一心真如,這個大家講得都對。所以佛陀施設方便的時候,主要是用音聲。因為娑婆世界習慣用音聲來傳遞觀念,所以佛陀必須隨順世間,在六塵當中選擇用音聲說法,當然佛陀也用身業的威儀來攝受眾生。

音聲的說法,佛陀講八段以後,經典做一個總結,「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佛陀經常是只要眾生有善根、有得度的因緣,佛陀就宣說真理來覺悟世間的凡夫。佛陀先開方便門,先用音聲的道來引導你。就是說,剛開始聽聞佛法以後,我們心中也會出現一個道,但這個道是帶有語言文字的,沒關係,我們再從語言文字去找這個道。但是你慢慢覺悟以後,語言文字自然會脫落,等到你覺悟到那個道時,是沒有語言文字的,這時你的道跟心就完全打成一片了。但是過渡過程一定要帶語言文字,因為我們的思想要運轉,一定要語言文字的帶動,叫名言分別。佛陀是用音聲來帶動他的道,透過音聲把他的道,傳到我們凡夫的心中,這是口業的說法。

再看下一段的身業。

佛陀在身業顯現神通有兩個:第一個光明,第二個震動。就是對於這些甚深的義理,佛陀講完以後,很多眾生心中產生疑惑:是這樣子嗎?佛陀顯神通,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透過這種神通的假相,讓眾生產生敬畏,哎呀,佛陀不可思議!他有這麼多的神通力,肯定他說的話一定有道理。有些人一定要經歷這種神通的過程,他才能夠產生信仰,尤其是外道。你注意看,佛陀度化佛弟子,對比較有善根的,是直接說法。只要是度化外道,佛陀都是先顯神通,調伏他的憍慢,然後再說法,因為外道他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什麼道都沒有,叫作愚癡而已;但是外道叫邪見,更可怕!他心中已經有一個道在裡面了,只是這個道是錯的。所以佛陀面對外道時,是用光明跟震動來調伏他的憍慢,使令他對佛法產生信仰。這是身業說法的內容。

前面這一段,都在講佛陀說法的內容,以下我們看佛陀說法的功德,這個「法」,它透過佛陀的音聲傳到我們心中,有什麼樣的功德。

功德當中有四段。第一個,調伏煩惱。這個地方有四句:「總攝魔界,動魔宮殿。眾魔懾怖,莫不歸伏。」

我們學習世間法,世間也有很多道理,科學、心理學、音樂等等,我們去讀大學、碩士,也會學習一些世間的道。但這個世間的道,它都是在相狀做比較:你這樣做會比較好,這樣做比較好聽,那樣做比較不好聽,它分別的活動都是相狀。所以世間的知識進入到你心中以後,它不能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你的思想不會改變。你讀一輩子世間的書,你的思想什麼都沒改變,貪瞋癡,你還繼續貪瞋癡,就這麼回事。

但是佛法不一樣。佛法的道只要你聽進去,它會產生一個乘,它會運載你,在你心中醞釀,讓你離相即一切法,會讓你慢慢地從相狀裡面跑出來。剛開始我們要做的叫作「動魔宮殿」。這個魔不是外面的魔,是你心中的慾望魔。佛陀說我們心中是有魔王的,每一個人心中有魔王。其實我們一般人是做不了主的,大部分人做不了主。就是說,你起煩惱,起一個貪慾、起瞋恚時,你要做什麼你一定會去做,你控制不了自己。當然現在沒有人刺激你,你心平氣和時也就這樣一天過一天,但是真正起煩惱時,你不是煩惱的對手。正常人煩惱勢力強,正念是薄弱的。

我們剛開始聽聞佛法,在聞慧的階段,我們聽聞道理,其實我們也做不到。但是我們做不到跟世間人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可以動搖煩惱,這個很重要,動搖!你明白道理以後,你知道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雖然有時你控制不了自己,造了罪業,但是你有慚愧心,這是關鍵啊!等到事情過後心平氣和時你知道造了罪業,這個慚愧心會破壞那個罪業的力量,就是「動魔宮殿」,它會讓我們的煩惱沒那麼堅固。

所以,我們剛開始知道一個正知見時,我們先動搖魔王的宮殿,搖動一下。雖然魔王還在,但是你的煩惱的勢力相對來說沒那麼粗重了。我們有一種慚愧心,因為我們心中除了煩惱以外,有一道微弱的光明在告訴我們:我做錯了。這種覺悟剛開始非常重要!因為你已經開始踩煞車了,你不敢再盡情地造業了,你有慚愧心了。再進一步,你能夠從聞慧慢慢地思惟,把佛法的道理更深刻地理解,那就「眾魔懾怖,莫不歸伏」,你就能夠把煩惱慢慢地調伏。

佛法就是:你要改變!記得,只有你自己想要改變才行。生命的改變,沒有人強迫你,強迫都沒有用。要是說,我告訴你不能做這、不能做那。——你看,你們教育子女,你用強迫通通沒有用。他只要有一天離開你,他就做他想做的事情。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他自己覺悟!沒有其他的情況。

我們在剛開始時是一種矛盾的狀況。剛開始時我們知道了真理,但是我們有煩惱習氣,這叫真妄交攻,我們控制不了煩惱。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樣不對,慢慢地只要你肯用功,你心中的光明會慢慢地擴大。因為你要知道,邪不勝正。為什麼我們短時間修學佛法,能夠改造我們無量的生命所留下的習氣呢?因為這些是虛妄的,真理是真實的功德,就好像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我們從來沒有聽說哪一個黑暗把光明消滅掉了。所以只要你不放棄,你願意不斷地思惟,這時光明就慢慢出現了,你的煩惱就慢慢地調伏下來了。雖然它沒有斷,但是它相對地輕薄了。

這時你的命運改變了,因為你的思考模式改變了。思考模式改變,以佛法來說就是你已經換了跑道了。我們一念心通十法界。你本來是走上三惡道的跑道,現在走上了人天的跑道,走上了淨土的跑道,就是修行上路了,你某種程度能夠克制自己的煩惱,已經長時間跟自己作深層的溝通,你用佛法的道理慢慢地說服自己、告訴自己:我們不能夠放縱一時的快樂,而招感長時間的痛苦,這個是划不來的。長時間地修學以後,我們就讓煩惱魔產生驚怖,產生調伏,這個就是聽聞佛法的第一個好處——調伏粗重煩惱。雖然沒有斷,但是你這個人相對比較寂靜,比較能夠自我控制了。

第二個,破除邪見。

「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

煩惱是比較粗的,邪見是比較微細的。消除邪見有兩個次第:

第一個,「摑裂邪網,消滅諸見」。這個「諸見」本來指的是整個九十六種外道所有的邪見,當然外道的邪見主要是無因緣論。生命是沒有因緣的,人死如燈滅,這是第一種;第二種邪因緣論,認為有一個大能力的神,他能夠主導我們,能夠賜給我們幸福,這個就是邪見。這都是心外求法,是比較粗的邪見。

第二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這是比較微細的邪見。所有的慾望有一個坑洞,這個「塹」就是坑洞,「塵勞」也是指煩惱。所有的煩惱有一個中心點,這個我們上一堂課有稍微講到,就是自我意識。我們在剛開始是調伏煩惱,但是慢慢慢慢在深層的時候,就挑戰自我意識了,這是一個生死關。

我們剛開始在修善的時候,是有一個自我。認為「我」來造善業,那麼來生也是由「我」來享受這個安樂的果報,剛開始是這樣思考的,這叫安樂道。但這個思考是錯誤的,因為你的心中沒有一個「我」。「我」它必須要常一,要主宰,它不能變化,但是事實上我們的心變來變去。你看你小時候的理想抱負跟現在不一樣了。從一念明瞭的心來說,現在你的心已經很難找到小時候的心態了,已經沒有了。

所以諸法因緣生,因為你不斷地蛻變,所以你的心是不斷地變化,沒有常住的。你光是小時候都不一樣了,來生就差更多了。你看你前生是個男人,你是男人的心態;現在變成一個女人,你變成女人的心態,怎麼會一樣呢?你做轉輪聖王時,你是何等地憍慢。你變成一隻螞蟻時,你是何等地自卑,看到人就跑。所以生命的輪迴,你的心是變來變去呀!你站在什麼位置,你就產生那個心態出來。你哪有一個常一的東西呢?

佛法說,這個心像水流,我們是活在一個動態的世界,其實人生沒有現在。你說我現在很快樂,其實你形容的快樂,你是解釋上一個念頭,你在形容上一個念頭。人生沒有現在這個詞,沒有現在的。你講現在的時候,它已經變成過去了,哪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呢?

第一個,它沒有不變性,更重要是它沒有主宰性。這個是所有大福報的人最大的盲點。因為我們積集善業,我們就有某種的自在力。你說:我生命有主宰性啊,我要買一台電視我就可以去買,我要買一棟房子我就可以買,這個就是我的主宰性啊。諸位!你的主宰性不是從「我」發動出來的,那是你有善業。你把福報享盡你試試看,你連一碗粥都喝不下去了。我們現在有自在力,是因為有善業的支持,但是我們覺得是「我」在支持,這個是錯誤的知見。你有善業的時候你說了算,但是風水輪流轉,你福報享盡了,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生命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沒有主宰的東西。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在釋放業力,如此而已。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遵守業力的輪迴。今生你福報大,沒有學佛就開始放逸,放逸了以後,來生福報享盡了,變成住到貧民窟去了;你今生福報差,沒關係,你做義工。懺公師父鼓勵我們去掃廁所,最好是沒有人知道,別人在休息時你偷偷摸摸跑去掃廁所,掃完以後,為善不欲人知,偷偷摸摸跑回來。懺公師父鼓勵所有的齋戒學生,利用中午休息時,偷偷跑去掃廁所,這個聽說對修福報很管用。所以你今生修福報,你來生就變得有自在力了。

當然,這個福報不究竟,不過至少我們可以知道,其實我們是沒辦法控制我們的生命的,我們來到人世間是很無奈的。「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受業力的主宰,其實你都做不了主。你自己認為你能夠做得了主,是你自己捏造出來,自己在打妄想。你今生會投生在什麼家庭,你今生會跟誰結婚,你今生會從事什麼職業,只有一句話就說完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佛教的因果觀是隔代受報的,你前生造業,今生得果報。你今生修福還是很痛苦,不要怕,來生你就知道了,「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其實整個生命都是業力,除非你的思想做出改變。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其實我們也很難改變現在,今生的業都已經成熟,你很難改變了。

其實佛教的改變是改變來生。佛教是一個來生的宗教,這句話我完全同意。你去看佛陀的經典說的功德,沒有一件是今生的,很少很少。你能夠往生到淨土去,成就什麼功德,都在講來生。很少說你今生本來是一個女眾,修到最後可以變成男眾,沒有這種事情。釋迦牟尼佛的家族,是被滅掉的,諸位知道嗎?身為一個佛陀,連家族都沒有辦法保護!你不要這樣講,因果的道理,不是佛陀創造出來的,是佛陀發現的,這個真理它本來就是這樣子的,不是說你是佛陀,你就可以改變因果。釋迦族他的罪業成熟了嘛。如果佛陀都不能改變業力的話,我們怎麼可以改變業力呢?所以你今生活得很痛苦,沒事!因為你有一個不好的過去。但是只要你肯努力,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今生可以做出改變的,在我們死亡到來之前,我們都有機會來改造。有人說,一個人五十歲,生命就定型了,其實這也不一定。你可以隨時把你心中的影像擦掉,重新再畫一個圖樣出來,在你死亡到來之前,你都還有機會。但是你一投胎,臨終一動,那又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從佛法的學習,調伏煩惱,改變我們的知見,我們知道生命是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那表示我們是可以改造的,生命是可以改造的,因為我空、法空,我們本來就什麼都沒有。現在的身心世界是業力創造出來的,我們改變我們的行為,改變我們的思想,我們來生會創造另外一個世界出來。這個就是改變常見——常一的知見,叫作壞諸欲塹,改變知見。

第三個,是開顯智慧。

前面是破惡,破除煩惱邪見之惡,以下就是顯真,顯現真實的智慧。「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這幾個字就是佛法的修學,透過調伏煩惱,消除邪見,心中的光明出現了。

那麼光明出現是有過程的。第一個,「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我們一定有一個法門來修學。念佛、持咒、拜懺等等,這是一個事修。第二個,理觀。你一定要有一個道來引導你。淨土宗的道,就是順從本願;聖道的道,就是空假中三觀,這是一種智慧。那麼慢慢地透過事修理觀,最後「光融佛法」,心中的智慧光明出現了,你把佛法完全消化了,變成心中的智慧了。這個地方是自利的功德。

以下利他:「宣流正化」。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可以到眾生的世界,成立念佛堂、施設很多的方便來引導眾生,宣流正化。這個講利他。

這段是說明佛法的第三種功德——智慧的功德。

第四個,講成就福報。「入國分衛,獲諸豐饍,貯功德,示福田。」

前面的破惡生善,偏重在佛陀口業的說法,給我們的功德,破惡生善。以下是指佛陀的身業。

佛陀過的是出家生活。在古時代的印度,不但是佛弟子不能從事生產事業,外道的出家眾也不從事生產事業,就是托缽。「入國分衛」這個「分衛」就是托缽。在托缽過程當中,得到種種的饍,豐饍就是熟食,得到了很多的飲食。

為什麼三世諸佛成道以後,都要現出家相,沒有一個例外呢?沒有一個在家的佛呢?因為他出家才能夠過著托缽的生活,給眾生種福田,給眾生貯存功德。我們一個人要成就福報力,先不講出世的解脫道,先講安樂道,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你的佈施心要很強,佈施心要很圓滿平等。第二個,與你所佈施的境有關係,這塊田。相同一粒種子,你種在一個很貧瘠的田地,它長出的水果是比較少;你種在一個很肥沃的田地,長出的水果是很多的。所以在經典上說,你供養一個阿羅漢跟供養一個菩薩,功德不一樣;你如果有幸供養佛陀,那不可思議!那是世界上最殊勝的福田!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托缽。走著走著,前面剛好有一群小孩子在玩泥土。這群小孩中有一個是小孩子們的頭頭,領了幾個小孩子,用泥土把它做成一個城堡的樣子。佛陀帶著弟子們威儀具足地經過那個地方。到了這個城堡的時候,佛陀停下來,當然佛陀每一個動作都一定有原因。這時候,那個孩子頭頭看到佛陀特別莊嚴,就起了歡喜心。他不一定懂佛法的道理,但他被佛陀的相狀攝受,就跑到他所做的城堡前,他做的那個城堡有一個倉庫,他用泥土做了很多的珍寶(他自己認為是珍寶,其實是泥土)。他就拿這個泥土的珍寶要來供養佛陀。

這時阿難尊者出來阻擋。佛陀叫阿難讓開,他說:你不能阻擋,你一阻擋,他來生要毀滅佛教的。他叫阿難尊者離開。那麼這個小孩子就拿泥土做的珍寶到了佛前,佛陀彎下身來,用缽把這些泥土盛起來,接受他的供養,貯存他的福德。當然這個泥土不能吃,佛陀就跟阿難尊者說:你拿這些泥土回去,在我的寮房裡面有坑洞的地方把它填平。佛陀接受這個泥土以後,授記說:這個小孩在我滅度以後一百年,他是印度的轉輪聖王,會護持我的正法。這個人是誰?諸位知道了嗎?阿育王,對了!

在印度,佛滅度以後,護持佛教有幾個:迦膩色迦王是一個,阿育王也是一個。阿育王他有好幾個兄弟,這個人從小就很有志向。不過他早期的時候也到處打仗,因為印度是分裂的國家,十六個國家,到處打仗,他造了很多殺業。他中年學佛以後,蓋了很多的塔,在經典上說,蓋了八萬四千塔,福報很大。那麼他為什麼今生能夠做轉輪聖王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遇到了佛陀。

其實一個人要修福報是靠機會的。你看我們現在很多人住豪宅,諸位,你認為他們這些人經常佈施嗎?不一定喔!你要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這個人的富有是因為經常佈施,今天佈施,明天佈施,他是以多取勝,那麼他一定養成一個佈施的習慣,對不對?但是你看今天,很多有錢人,今生他沒有佈施的習慣,這是矛盾啊!他前生有佈施的習慣,他今生應該等流,應該繼承前生的功能。那只有一種解釋了:他前生只佈施一次,但是他遇到好福田,他遇到大福報的境界。在佛陀這塊福田裡面,很多國王都是佈施一次,就那一次,他剛好供養到佛陀,或者是辟支佛、阿羅漢等等。所以佛陀的出世,除了說法以外,他也用他的威儀來攝受眾生,讓眾生成就福田。這個是佛陀的身業,讓眾生種福田。

這前面的四段:調伏煩惱,破除邪見,開顯智慧,成就福報。這個是說明說法的功德。為什麼要說法?就是讓眾生成就智慧福報。

最後一段,說明說法的次第,有四個次第。

第一個,是歡喜。「欲宣法,現欣笑。」佛陀說法的時候,他會先用功德相來攝受我們,讓我們歡喜。如果你看《阿彌陀經》你會發覺,很明顯地有這樣的一層意思。你看佛陀講《阿彌陀經》一開始,先讚歎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極樂世界的依報妙。依報有三個主題:寶樹樓閣,寶樹、樓閣、蓮花;各種的寶物、光明、音樂等等;五塵的微妙殊勝。那麼正報就是佛陀菩薩的莊嚴。諸位!佛陀在講因果的時候,是先講果報,你看,苦集滅道先講苦諦,佛陀先講痛苦的果報,然後再告訴你,這個果報是怎麼來的;先講涅槃的功德,再告訴你涅槃的功德是怎麼成就的,講道理。那麼佛陀在引導我們亦復如是。他會先告訴你,有一個世界怎麼好,然後再告訴你,你想不想去呢?那你想去,應該要記住什麼樣的方法呢?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所以佛陀在說法之前,先講來生的功德讓我們歡喜,歡喜益;再破惡,用各式各樣的法門來破除心中的煩惱;再生善,生起智慧,「顯現道義,無量功德。」最後入理,「授菩薩記,成等正覺。」我們成就道理以後不再退轉了,佛陀跟我們授記,授成佛的記。說這個人經過什麼時候,會在什麼地方成佛,他的國土是什麼名稱,國土裡住些什麼人等等,授成佛之記。

整段的轉法輪相,就是說明了三個主題:說法的內容、說法的功德跟說法的次第。佛陀度化眾生,他知道一個人改變,只有通過思想的轉變,所以佛法是從文字上用音聲來說法。不過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看佛法,在佛教歷史上轉法輪要切成兩塊來看:第一個,佛在世的時候轉法輪,佛陀是主動的,「為諸眾生不請友」,主動積極的。所以我們看佛陀在轉法輪宣揚佛法的時候,是佛陀的應化身還在;第二個,佛滅度以後,那就靠經典。那就不是主動,就化主動成被動,你就要主動去學習。

我們講一講佛陀在世一個主動度化的因緣。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看起來非常丑陋,在經典上說,他看起來不像一個人,像一隻豬,根本不像一個人的樣子。這個大富長者把他生下來了也就沒辦法,只好養養到稍微大一點,就把他丟到森林去了,讓他自生自滅。這個小孩福德力不可思議,我們都知道福報是綜合的,他雖然過去生有譭謗三寶的過失,所以今生丑陋,但是他有善業力,所以把他丟到森林,他也不會死掉。他吃這個森林裡面的生果活下來了。但是這個人因為長得丑陋,就有自卑感,看到人很怕,就跑。

但是他有善根。有一天,佛陀知道這個丑陋人的善根成熟了。佛陀就變現一個大丑陋,跟丑陋長得一模一樣的,當然身高高一點,來到丑陋的面前。這個丑陋一看,哎呀,這個人跟我長得一樣,大歡喜!就跟他做朋友。兩個人一起生活,一起去採生果,一起活動。有一天這個大丑陋就跟小丑陋說:我今天帶你去一個地方,好不好?他說:好啊!因為這個小丑陋跟他變好朋友了。這個大丑陋就帶著小丑陋走到河邊,兩個就在河邊坐著,這條河裡就映出兩個人的相狀:一個大丑陋,一個小丑陋。大丑陋就拿出吃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丑陋吃。這個東西快吃完時,這小丑陋突然間看到這個河上面的影像,看到另一個丑陋突然間相貌變得很莊嚴。這時小丑陋就說:欸!你以前跟我長得一樣,你現在怎麼變得莊嚴了?大丑陋說:我跟你本來是一樣的,但是我跟你吃東西時,看到遠方有一隊出家眾,坐在那邊打坐,我就用讚美的言詞,不斷地讚美他們,所以我就變得莊嚴了。他說:你也可以試試。這個丑陋因為對大丑陋有信心,他就用美好的言詞讚歎:這個出家眾很莊嚴,身相很具足,內心很寂靜!他就不斷用美好的言詞,讚美前面的出家眾。欸!他的相貌也變得莊嚴了,他起了大歡喜!這個時候佛陀從人的相狀,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出佛陀的原來相狀。這個丑陋非常感動,拜下去。佛陀就跟他講四諦法門,這個丑陋當下證得初果。

諸位!這個丑陋根本不想學佛,他在森林裡面,佛陀主動去找他的,但是他有幸生長在佛陀的時代。諸位!你要是生長在佛的時代,你不用來上課了。你該幹啥幹啥去,佛陀會去找你。但是你在佛陀滅度以後,那就沒辦法了,你就乖乖地來上課。因為佛陀在的時候,佛就是法。佛能夠主動地出手,「為諸眾生不請友」。只要你善根成熟,你不管學不學佛,都不是問題。但是佛滅度以後,佛陀的法變成文字相,你只有從文字去學習了,因為道都在文字裡面了,它不會主動來找你,不可能!我們知道法滅惡生善,但是有主動跟被動之別。佛世的時候是主動地說法;佛滅度以後,我們必須要從被動中努力地學習思惟,才能夠獲得。

八、入涅槃相

好,我們看第八段的入涅槃相。

佛陀轉法輪以後,既然示現是一個凡夫,就必須要示現老病死,這個才是正常的情況,所以佛陀也有死亡的一天。我們看看佛陀死亡是怎麼回事?

我們請看經文,請合掌。

經云:「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殖眾德本。」

我們先看佛陀入滅的因緣,再說明佛陀入滅所產生的功德。

他的因緣:「示現滅度,拯濟無極」。佛陀的滅度,或者我們說佛陀的死亡,它有一個因緣。在藏經上說,佛陀八十歲的時候,吃了一種東西,很像現在的菇類,洋菇、蘑菇這種有毒的菇。當然佛陀也知道,他的因緣成熟了,就吃下去,吃下去就生病了。那個菇類聽說是劇毒,所以非常嚴重地病痛。佛陀病痛就躺在床上,這時魔王出來了,魔王不是請佛住世,而是請佛滅度。說:佛陀啊,你一成道的時候,我就叫你趕緊滅度,你說你要度化眾生,那麼你三十歲出家,現在八十歲,已經度化眾生五十年了,你也該休息一下、入滅了吧?佛陀說:「止!止!不須說,我自知其時。」就是你不要說了,我自己知道我入滅的時間,就把魔王打發走了。

魔王走了以後,阿難尊者進來了。阿難尊者是佛陀的侍者,諸位知道,佛陀就跟阿難尊者講一件事,他說:我聽說得到四禪定的人,他的壽命是可以達到一劫(一劫時間很長),佛陀已經成就四禪定了。暗示阿難尊者請佛住世。但阿難尊者那時沒有請佛住世,當然這個也說明了眾生的共業。佛陀講了三次,暗示他說:「得到四禪定的人得住世一劫,佛已經成就四禪定。」講了三次,暗示阿難尊者要趕快請佛住世,但是阿難尊者三次都沒開口。佛陀就知道他入滅的時間成熟了。這時魔王再出現,佛陀說,你不用說了,我三個月後入滅。魔王歡喜地離開了。這就是佛陀入滅的因緣,度化的緣已經盡了。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佛陀的度化,從經典上可以看出兩件事:第一個,「其可度者,皆已得度;其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緣。」佛陀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個,「其可度者,皆已得度。」你有幸生長在佛世,他不管你煩惱多重,他也不管你業障多深,只要你有善根,佛陀可以「月映千江」,他可以同時到一千個地方、一萬個地方,度化已經善根成熟的人。所以跟佛陀同世的人,有善根的幾乎都度化了——「其可度者,皆已得度」。那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怎麼辦呢?沒事!其未度者,皆已作得度的因緣。佛陀有所交代,他交代弟子們:把法整理流傳後世。佛陀的音聲相轉成文字相,會流傳到佛陀的像法跟末法,就是為未來的度化做了佈局,這個我們待會兒再做說明。總而言之,佛陀看這個人世間裡面該度的都度過了,沒有度的佛陀也把這個文字留下來了。

佛陀的滅度,在《法華經》講到一個道理:佛陀其實是可以住世一劫,但是佛陀沒有這樣做。《法華經》的解釋是說,它講一個故事,講一個譬喻。它說有一個醫生醫術很高明,他幾個兒子都身強力壯。但是有一天這幾個孩子跑出去玩,不小心吃了毒藥,這個毒藥是慢性毒,這小孩子吃了毒藥他也不知道怕。他父親就對每一個人開了不同的藥:這個是老大的,這是老二的,這老三、老四的,就把藥寫上名字發給他們。這些小孩子說,怕啥啊!反正我父親是個醫生,我著急什麼?不吃了,就把藥丟了。父親一想這樣不是個辦法,這些孩子對他依賴性太重了。這個醫生就想出一個辦法,就把所有兒子集合起來說,我要到其他國家去旅遊了,你們的藥都幫你們收好在櫃子裡面,我都標上名字了,你們要吃就自己去吃。兒子也不當一回事。那麼這個老爸就帶著侍者,到其他國家去旅遊了。過一段時間,侍者回來說,你爸爸死在國外了。哇!這個小孩子一聽,不得了了!以前我們都靠父親,依賴父親的,現在父親死了,每一個小孩子都衝到櫃子裡去拿自己的藥,因為父親死了要趕緊吃藥了。

那麼這是說明什麼呢?說明如果佛陀長久住世,對眾生沒有好處。心生憍慢,弟子們不願好好學習了,你靠在佛陀的身邊,你就是依人不會依法了。那麼佛陀示現滅度,大家有危機意識了,沒有佛可以靠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法上學習,從佛陀的法去得到佛陀的道理,有這一層意思,讓大家警覺無常。

其實修學是不能取代的。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道送給你,不可能!所以宗喀巴大師說:「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置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出世,他不可能去拔除你的罪業,不可能!他也不可能把功德送給你。那麼佛陀做什麼事呢?「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把這個道理告訴你,讓你自己去改變,你自己去走你該走的路。所以佛陀必須要入滅,因為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跟佛有沒有住世其實沒有關係。如果你好好學習,佛陀對你來說就住世;你不好好學習,你在佛的旁邊也沒有用。你看佛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六群比丘有兩個墮三惡道,生長在佛旁邊跟佛出家,照樣墮三惡道。所以你的修行成功失敗,跟佛陀有沒有住世沒有關係,但是跟法有關係,三皈依真正的皈依是法。所以佛陀既然他不是扮演一個主導的角色,佛陀只是扮演一個次要的角色,佛陀的出世只是說法,那能不能改變是你自己的事情,跟佛在不在世沒有關係。所以佛陀該走的時候他還是要走,這是「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我們再看,佛陀滅度有什麼好處呢?

「消除諸漏,殖眾德本。」佛陀的入滅讓我們知道:人只有靠自己,只有依止法修學。讓我們知道從法當中產生善根,是這個意思。諸位!我們沒有看到佛陀,所以我們不知道弟子們對佛陀的依賴。但是你看經典《遺教經》,那些親近過佛陀的人,在佛陀滅度的時候,那種傷心是非常嚴重的。傷心到什麼程度呢?連阿羅漢都哭啊,這不得了!阿羅漢這種沒有感情的人,都忍不住要感傷!「世尊入滅一何疾哉!」佛陀怎麼入滅這麼快?能有一件事情觸動阿羅漢的心,是非常難的。因為阿羅漢是安住在空,我們可以想像佛在世的時候,弟子們對佛陀那種依賴心有多重!你讀讀《遺教經》就知道了。那個悲痛啊!弟子們悲痛啊,諸天掉的眼淚像下雨一樣。

但是,佛陀不得不這樣做。他要讓弟子們知道:我們真正皈依的是法,人是暫時的,佛陀的出世只是把法帶動出來。所以我們成功與否,跟你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沒有太大直接的關係。你願意依法修學,這裡面就有道,就有往生淨土之道,就有轉凡成聖之道,就有安樂之道。你願意學習,佛陀就沒有滅度;你不願意學習,佛陀對你來說就滅度了。

丁三、結嘆

好,我們再看最後一段的結嘆。

前面的八相成道,是說明佛陀依止八種相狀,來開顯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這種如來之道。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看經文:

經云:「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游諸佛國,普現道教。」

在經文最後,《無量壽經》把佛陀的身份成兩塊:第一個是佛陀的法身,這一塊天台宗把它判作本門,根本的本,房間的門。就是說佛陀的身,有一個是不生不滅,就是佛陀的法身跟報身,這是佛陀自受用的,不能跟人家分享的。那麼佛陀的法身,沒有所謂的生老病死這一塊,沒有這個問題。佛陀一念明瞭的心,恆常安住在「常樂我淨」四種功德,叫「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是讚歎佛陀的本門。

第二個,「游諸佛國,普現道教」,這個是讚歎佛陀的跡門。佛陀所示現的八相成道的一生的事蹟,佛陀一生,他從出生到結婚生子,到出家成道轉法輪,他是到十方世界裡面示現。這個示現,古人有一個譬喻說:「千江有水千江月。」佛陀的法身就像月亮,佛陀的應化身就像月亮的影子,哪一個地方的水平靜了,哪一個地方的眾生善根成熟了,佛陀就示現八相成道,他可以同時照很多很多的水出現月影。這個月影就是有生滅了,有生老病死。

所以我們了解佛陀有兩個部分:一個是沒有生老病死的佛陀,「具足功德,微妙難量」;一個是有生老病死的佛陀,就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陪著我們成長,陪著我們生老病死「游諸佛國,普現道教」。

佛滅度以後,當然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經典的結集。我們都知道佛陀在世的時候,他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他帶了一個一千兩百五十個人的僧團到處走,活動範圍在現在的印度、尼泊爾一帶。佛陀是採取游化的方式,走到哪一個地方,有因緣就說法,所以佛陀的法是散落各地。

佛陀滅度以後,就是結集經典。這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叫大迦葉尊者,值得我們一提,對我們的貢獻太大了。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有兩大弟子:一個舍利弗尊者,一個目犍連尊者。幾乎所有僧團的事情,佛陀都是交給這兩個來做的。迦葉尊者排行老三。佛在世的時候,迦葉尊者以修苦行為主,他大部分時間是住在墳墓旁邊,沒有跟佛陀的僧團一起游化。佛陀往生以後,他的經典應該由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來主持。但是這兩個是先佛陀滅度。因為三世諸佛的常法,譬如泰山將崩,大石先墜,就是泰山要崩之前,大石頭要先掉下來。所以三世諸佛的大弟子,都要先佛陀滅度。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在佛住世時都已經往生了。所以佛陀滅度以後,你看《阿含經》,僧團是群龍無首,有些阿羅漢看佛陀滅度了,萬念俱灰就入滅了。這時迦葉尊者就很重要了。

他看到了兩件事情,啟發他要結集。第一個,他看到了非法的議論。他本來都是在墳墓裡面修學,有弟子就通知他,說佛陀入滅了,你趕緊回來。他在回精舍的路上,看到六群比丘說的道理跟佛陀的道理完全不一樣。他心想:佛陀剛剛滅度,眾生的法就出現這麼多的分歧,所以他覺得必須要有一個標準。這是第一個,他聽到非法的議論。第二個,他得到佛陀的啟示。在藏經上說,迦葉尊者回來看到佛陀棺木時,佛陀有一隻腳是放在外面的,有一隻腳是在棺木裡面的。那麼等到迦葉尊者見到棺木拜下去時,佛陀的腳再縮回棺木裡面去。迦葉尊者就說:善哉大德!我當奉持正法,廣為流傳!迦葉尊者就知道,這個腳表示什麼?流通後世嘛!他知道佛陀把流通後世的這個重責大任,交給了迦葉尊者。

所以這兩種因緣:第一個,佛陀的啟示;第二個,非法議論。迦葉尊者在佛陀滅度,第一個結夏安居,就昭告所有阿羅漢,請大家暫時不要入滅,我知道諸位遇到佛陀的死亡,阿羅漢傷心很重,但是請你們不要馬上入滅,我們還有一個重要工作要做。我們必須把佛陀一生的法做一個結集。所以這時出現了聲聞藏的結集跟菩薩藏的結集。聲聞藏就是迦葉尊者提起來的,菩薩藏就是由阿難尊者來主持的,同時有了小乘跟大乘的經典。那麼把這些曾經親近過佛陀的小乘的聖者跟大乘的菩薩集合起來,你一句我一句:我在什麼時候聽過這段經文,你在哪裡聽過《遺教經》,他在哪裡聽過《阿含經》等等,阿羅漢把它結合起來,才有我們末法時代這個法寶的學習。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夠好好地學習,就是佛陀的法身常住,是這個意思。

我們今天先把佛陀的八相成道——八個相狀來引導我們趨向於如來之道,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有沒有問題?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