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十講)

戊二、四禪定 分二:己一、釋義;己二、種類

己一、釋義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九頁,我們看戊二的四禪定。

我們前面講到欲界諸天,他們共同的修學是十善業,包括身業、口業的行為,也包括意業的調伏。所以身為一個天人,他應該是一個某種宗教的修行者,他已經不是一般的在那個地方跑來跑去的生死凡夫了,因為生死凡夫造不出這麼堅固的善業來招感天福。所以一般來說能夠生天都一定有宗教信仰。

天人當中其實還分成兩類,就是一般的天人跟天王。在經論上說,什麼因緣能夠生天王呢?他除了十善業以外,他要加修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跟捨無量。就是說,同樣十個人去造一件善事,如果你在善事的時候,你想要去幫助眾生的心特別強烈,慈者與樂,悲者拔苦,你不是說只是應付,反正大家集合你去我也去,你只是應付的,那你就很難變天王。天王的心,他是一種很強烈的慈悲心。第三個,他在造慈悲心的時候,是非常歡喜的,主動積極。他可以同時打幾十通電話,把大家集合起來,他願意在中間穿針引線,幫大家安排車子,安排飲食。就是他在慈悲的過程當中,他比一般人更加主動積極,他有大歡喜。第四個是捨心。這個很難,他造功德的時候不執著,當然他不執著不是說能夠修到像聖人一樣不執著,就是相對凡夫來說,他對名利心相對淡薄。這種人就有可能做天王。就在十善業的過程當中,加上很堅定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是天王的果報。

前面的都叫作欲界天,也就是說,這個欲界諸天雖然快樂,但是他還有三種慾望:有男女的慾望;有飲食的慾望;還有睡眠的慾望。這些果報體跟我們一般人道的果報體都有三種特性,都必須要有男女、有吃飯、要睡覺等等。到了戊二四禪定的時候,這個四禪天,其實這個地方應該是天,不是定而已,應該是天的一種果報,不是修四禪定。四禪天的果報,已經沒有男女的慾望、飲食的慾望、睡眠的慾望,他完全是享受內心中殊勝的三昧樂。

好,我們看講義。先把這個前面的前言,把它念一遍。

言「四禪定」者,為行者厭離欲界「粗、苦、障」之感受,欣求上二界「淨、妙、離」之禪味,修習世間禪定,降伏世間五欲,使令內心歸於「凝然不動,心一境性」之狀態。於中就其定境之淺深,有四種差別,名「四禪定」。

他為什麼修禪定呢?

首先我們看看,他修行禪定的動機。他不是說為了要了生死或者成就佛道,他不是為了解脫,為什麼要修禪定呢?就是這個行者「厭離欲界果報的粗、苦、障」。就是說欲界雖然有很多很多身心快樂的感受,但是這個快樂的感受有三種過失:

第一個,粗,就是躁動不安。我們在欲界享受快樂的時候,身心是躁動不安的;第二個,苦。在受完快樂的時候,身心是一種逼迫的感受;第三個,障。這個快樂的獲得我們是不得自在,有很多很多外在因緣的具足,才有這個快樂的出現。所以欲界的快樂,有粗、苦、障三種過失。

這個修行者,他特別羨慕上二界,就是色界跟無色界禪定引申的快樂,因為這個禪定的身心會出現快樂,這種快樂,它是靜——它是寂靜的、安穩的;它是妙——它有無量無邊的安樂,週遍身心;第三個,他獲得快樂的過程當中是自在的,他自己可以作主的。

這是他修學禪定的動機。他希望能夠換一種快樂的模式,不希望那種粗重的快樂,他追求的是一種非常清淨微妙的快樂。他還是追求快樂,只是換一種更高級的快樂。這就是為什麼他願意去打坐,去修禪定的一個動機。

那麼他怎麼做呢?「修習世間禪定,降伏世間五欲」。禪定這一塊,我們在以後的課程「六波羅蜜」會講。為什麼禪定前面加一個世間呢?因為這個禪定只要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全部叫世間。就是禪定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叫出世間禪定;只要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就叫世間禪定,就是以有沒有智慧來判定這個禪定的性質。

以這個禪定降伏世間五欲,四禪天人他之所以沒有男女的慾望、飲食的慾望跟睡眠的慾望,他不是勉強把它脫離,在經論上說,他根本不需要。當我們沒有飯吃的時候,我們隨便吃一個饅頭就很滿足了,但是如果你經常吃一些很精美蛋糕的時候,你就不需要饅頭了。禪定的人亦復如是。他那個三昧樂一出現的時候,那是比世間的五欲快樂更加殊勝,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前面粗重的、很粗糙的快樂,是這個意思。他不是說把它調伏了,其實他根本就不需要了,他有更殊勝的快樂。

最後的功德,使令內心歸於「凝然不動,心一境性」的這種禪定的境界。「凝然不動,心一境性」就是在解釋這個禪定內心的相貌,它是不動的,它是專一的。

己二、種類 分四:庚一、初禪;庚二、二禪;庚三、三禪;庚四、 四禪

就著他的定境的淺深,有四種差別。所以古人說:禪中無慾,欲中無禪。只要你心中還有慾望,你就進不了禪定了。這個禪定的淺深有四禪:

庚一、初禪

我們先看第一個初禪。看看初禪的相貌,請合掌。

初禪,亦名「離生喜樂地」,謂行者禪定初成,內心已離欲界五欲,而生起初禪之喜樂。此中行者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氣息悉皆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心中猶存覺、觀二種粗細之心理活動,是名「初禪」。

初禪,又叫作離生喜樂地。這個「生」指的是什麼呢?離開了欲界的五欲叫作生,他遠離了欲界五欲的需求。他身心出現什麼呢?出現兩種的感受「喜」跟「樂」。這個「喜」是比較粗重的,它是種粗重的快樂;這個「樂」是比較微細了。

在唯識學上說,這個「喜」跟「樂」就像一隻鳥,一隻鳥要飛到空中的時候,它振動它的翅膀,這個是比較粗重的動作叫作「喜」;它在空中飛翔的時候,它的翅膀只要保持平衡就好,那個就是「樂」。就是剛開始從平等的感受要生起快樂的時候,是先喜,喜是很粗重的。慢慢慢慢快樂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保持穩定的時候叫作樂,比較精細。所以他這粗細兩種快樂都具足。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就是禪定初成。這個人他到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最後才達到初禪,他也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修行。他要修專注,要調伏慾望,要減少飲食睡眠,有很多的功課要做。這個時候,他那個初禪成就以後,就不再需要前面的粗重的五欲了。一個人在修禪定的過程,他要勉強自己調伏五欲。但是他得到禪定以後,自然不需要五欲,因為他有更好的東西。

所以在因地的時候他是調伏,在果地的時候叫作脫落,他自然就不需要。所以他產生這種初禪很殊勝的喜樂。這個時候——「身心凝然」,第一個他是寂靜不動;第二個,他身體會產生變化。前面身心凝然,是指他的內心狀態是寂靜不動的。這以下講他的色身變化,他的毛細孔開始自動地呼吸。他是怎麼呼吸呢?「入無積聚,出無分散」,特別的順暢。

這個禪定人,在止觀的書上說,他散亂的心慢慢地收回來。比方說, 他注意呼吸或注意佛號——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我們一般是心光外泄,心的能量是散亂的,今天攀緣這兒,明天攀緣那兒。他把那個心的能量,慢慢集中起來以後,變成一個強烈的水柱的時候,你的身體產生變化。

第一個,最重要就是身體那個地水火風,風大生起了,你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氣息,從丹田開始生起,然後慢慢慢慢週遍身心,它會有一種很殊勝的氣息。禪定的力量,那個氣息改變就是一個徵兆。所以一個人要得禪定,第一個先產生氣,精氣神的氣。因為他的精神集中,所以他精力的能量加強,由精轉成氣,由氣再提升為神,所以他的氣開始生起的時候,這是禪定的最重要的徵兆。他不需要靠鼻孔呼吸,他全身毛孔都開始呼吸,而且他的氣息是週遍身心。

但是初禪也有缺點。他有覺觀兩種粗細的活動。這個覺觀我們解釋一 下。

這個覺觀是怎麼來,為什麼禪定的喜樂當中又有覺觀呢?因為他是從欲界慢慢爬上來,欲界有貪愛煩惱,禪定是進不去的。你整天打坐,你只要煩惱沒有調伏,你進不去禪定。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關卡。所以他必須要修觀,觀身不淨。觀察我們色身是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內相不淨;然後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利用九孔慢慢排出來。所以他慢慢慢慢觀察,我們色身是不可愛樂的,這個時候他對男女色身的愛取,慢慢地調伏了,慢慢地他那個波浪調下來了,這個時候他才能由專注力跟不淨觀兩種加持力,從欲界而進入到禪定。

所以他這個覺觀,是幫助他脫離欲界,進入禪定的一個很重要的助緣。當然這個地方入了禪定以後變成累贅了。他前面透過覺觀的智慧,從欲界把他帶到初禪,但是他到禪定的時候,他這個覺觀的波動對他禪定的寂靜產生了干擾,我們到二禪就會說明。

大方向來說,我們可以知道,禪定的人有三種功德:第一個寂靜,第二個安樂,第三個自在。在欲界,寂靜跟安樂是永遠不共存的,有它就不能有另外一個,有另外一個就不能有它,所以在禪定當中他很難得,他身心世界是非常的快樂,但是他的心還是如如不動,還是寂靜安穩,這個是非常難。

其實這個四禪定四空定,它已經是介於安樂道跟解脫道的中間了。嚴格來說,它已經不是安樂道了。他不像欲界那種散亂顛倒的快樂境界了,但是他又不真的是聲聞、緣覺、菩薩那種出世間的解脫道,因為他沒有空正見。所以禪定這個四禪四空,剛好是介於安樂道跟解脫道中間的一個過渡。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禪定的修學者他認為他成就聖道了,因為他很多的相貌跟涅槃的功德是非常像的。比方說他同時具足了寂靜,又同時具足了快樂,這不是世間的快樂所能夠比的,已經有點像出世間的涅槃寂靜安穩樂,更重要的是他這種快樂不共於欲界,它是自在的——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風吹來亦無妨。

我們娑婆世界的快樂,欲界的快樂要很多條件。比方說你喜歡吃餃子,你要身體健康,你要脾胃很健康,要有人幫你把餃子準備起來,你心情還要快樂,所以你要很多內外的因緣具足了,你那個樂受才會出現。不是說你福報大就會快樂,娑婆世界不是這樣,需要很多外緣的配合。禪定的人不需要。只要有一個地方讓他坐,他雙腿一盤,馬上能夠創造快樂,馬上進入禪定,自己就創造快樂了,他不需要別人跟他配合,不需要。當然聖人也入禪定,凡夫也入禪定,而凡夫入禪定是貪著禪定,不過我們看阿羅漢也入禪定,阿羅漢入禪定是要暫時休息。

在律上說,有一個阿羅漢,他遇到雨季的時候去托缽,經常把衣服淋濕了,淋濕的時候,把它曬一曬,曬乾的時候,他出去托缽又淋濕了。所以他覺得很苦惱,乾脆不去托缽了。但不去托缽,他沒有飲食滋養會死掉,所以他就入禪定。

當然阿羅漢入的定是很深的,叫滅盡定,是四禪四空的第九次第定。那麼滅盡定有一個問題,他入進去以後很難出來,因為它定太深了,所以他入定之前一定要咒願,你什麼時候出來,要先預設,要先設定一下。他說,我太陽出來的時候就出定。結果那場雨下了將近一個月,他入定太久,出來以後身體壞掉了,不能再用了,他只好入涅槃。

所以這個禪定,因為你不是一個天的果報,所以不能入定太久。如果你今天是生到了四禪天,天的果報你經常入定,你入個一劫兩劫都沒有事。但是你是一個欲界的果報,你是在欲界裡面修禪定,這個地方就很矛盾了。就是說,你的果報體是欲界的果報體,但是你的心入到四禪的定境,那你出來的時候又要面對現實了。你這個欲界的果報體,不能經常坐,他的氣血已經阻塞了,會導致不能用。你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他也有講到這一點。虛雲老和尚有一次入定入太久,出來以後他的腿癱瘓了,不能動了。後來他求迦葉尊者,迦葉尊者給他加持以後,才恢復原狀。

禪定,它是一種過人之法,它不是欲界的。所以說,他的這個禪定是快樂、是自在的,可以隨心地讓這個快樂出現,這是初禪。

庚二、二禪

我們看看二禪,二禪的禪定就轉深了。我們看二禪的相貌。

二禪,亦名「定生喜樂地」,謂行者厭患初禪覺、觀之渾濁內心,以種種因緣,訶責捨離,使令定境轉深,內心凝然,豁爾明淨,而生起微細之喜樂感受,是名「二禪」。

二禪它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定生喜樂地」。也就是說,初禪的禪定是不圓滿的。我們前面講過,初禪的人是透過覺觀的力量,修不淨觀,調伏他欲界的慾望,才成就初禪。但是他不淨觀的覺觀,對不淨相狀的觀照,他留下的後遺症也使令他的禪定不堅固。所以到了二禪的時候,他把覺觀去掉了,他的禪定轉深了。這個時候他身心的喜樂,就更加殊勝,他喜樂這兩種感受就更加強烈了。

我們往下看。說這個修行者,他厭患初禪的覺觀。這個覺跟觀他經常在那個地方覺,經常在那邊觀,渾濁內心。但是他已經把慾望調伏了,所以他能調伏的覺觀已不需要,所以他用種種的因緣來訶責捨離。他就告訴自己說,我一念心性,我不需要覺觀兩種作用,這個覺觀在我一念心中,就像長瘡一樣,如病如瘡如癰如毒,就像身體生病、長毒瘡一樣,我應該把它割掉。所以他不斷地用這種過失來訶責覺觀。我們知道諸法因緣生,你不斷地訶責它,這個法就不活動了,所以他這個覺觀的力量就消失了,作用就暫時不起了,這個時候禪定轉深,所以內心更加寂靜,更加開闊明瞭,乃至於色身出現更加微細、更加強烈的喜樂感受,這個就是二禪。

在止觀的書上說,初禪轉到二禪,就像一個人從一個小房子,從一個三十平米的房子轉成一百平米的房子,這房子更大,他的內心更開闊,裡面的設備更好。那關鍵是什麼呢?他把心中這種覺觀的活動停掉了,他訶責它,停掉了。所以二禪禪定的定境更加寂靜,更加的法喜快樂。

庚三、三禪

三禪,亦名「離喜妙樂地」,謂行者復厭二禪之喜心湧動,定不堅固, 以種種因緣訶責於喜。喜心既滅,定境轉深,綿綿之樂,內心湧發,樂法增長,週遍身心,於世間有為之樂,最為第一,是名「三禪」。

三禪它的另外一個名稱,叫作「離喜妙樂地」。他離開了這種粗重的喜,而成就更加微妙的樂。我們往下看就知道了。說這個行者他把前面的覺觀給消滅以後,在二禪出現的殊勝的喜跟樂,但是世間的快樂都是常則生厭,他就開始厭惡這種喜心太粗重,在心中經常波動,它干擾他定境的寂靜,所以他就以種種因緣來訶責喜。他就觀想我一念心性,我根本不需要這個喜的感受,它如病如癰如毒如瘡,就像我身體長瘡一樣,這個瘡對我來說一點都沒有好處的。他就用這個過失來訶責這個喜,慢慢地這個喜的感受的活動就消失掉了。這個時候定境轉深,而且色身有綿綿不盡的快樂出現,從內心發動出來。這個快樂不是從外來,是內心發動的,從定境的三昧裡面發動出來的,樂法增長而且是週遍身心。諸位要知道,所有的禪定的快樂都是週遍身心的,世間的快樂都是局部的,欲界的快樂都是局部的。在世間有為之樂當中,最為第一,是名「三禪」。

不過三禪,在四禪八定裡面,是最危險的地方。佛陀警告所有的佛弟子,盡量不要入三禪,乃至於聖人都要小心,除非你是一個初地菩薩。諸位你要知道,三禪的快樂,在經論上說,如果你沒有證得空正見,一進去你就跑不出來,你肯定被三禪的三昧樂所醉,你根本跑不出來了。

所以在整個阿羅漢裡面的修法,他要入三明六通八解脫,他八解脫裡面是跳過三禪,連阿羅漢都不輕易入三禪,雖然他有空正見,但是三禪的快樂實在太殊勝了。阿羅漢的八解脫是包括前面的初禪二禪三禪,還有四空,還有滅盡定。所以阿羅漢不在三禪裡面修法,不在三禪,因為三禪的修法,你根本沒辦法修法,那個快樂的衝擊太厲害了。所以它是有為快樂當中最為第一,就世間的有為樂最為第一。再往上升就是涅槃樂了,但是涅槃的快樂它是寂靜的。

諸位!你要知道一個觀念,只要一個東西,它的口味是很重的,就不能持久,時間長了你就會厭惡。這就是為什麼到了三禪,世間快樂最為第一,它還要往上升,因為只要是快樂,它就是擾亂內心的。所以到四禪的時候,他覺悟到這一點,他已經追求那種沒有快樂的寂靜,四禪是所有禪定裡面最為殊勝的。

庚四、四禪

我們看四禪。請合掌。

四禪,亦名「捨念清淨地」,謂行者復厭三禪之樂法擾心,復以種種因緣,訶責捨離。樂既謝滅,不動真定,與捨俱發。此時行者出入息斷,苦樂不起,一心在定,如明鏡離垢,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是名「四禪」。

四禪又叫作捨念清淨地。他捨什麼念呢?他捨四種念。一個是覺,一個是觀,就是初禪的覺觀,他也捨掉二禪三禪的喜跟樂,他捨掉四種念覺觀喜樂。他的心是什麼相貌呢?是一片的清淨,清淨而寂靜。

就是說,這個修行者,他常則生厭。雖然三禪的快樂是綿綿不斷週遍身心,但是它有個缺點,樂法擾心。經常修禪定的人,他最討厭人家干擾他的寂靜。所以這個快樂的法經常出現,雖然會帶給他樂受,但是同樣也對他產生干擾。所以他就以種種的因緣來訶責這個樂受,觀想這個樂受,如病如癰如毒,就把樂受給消滅了。

這個時候,「不動真定,與捨俱發」,他的禪定夾帶一種強烈的捨心。這個捨心就是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非常平淡的一個寂靜的力量。這個時候,「行者出入息斷」,他也不需要呼吸了。所以四禪他不需要靠呼吸來滋養色身,他也沒有苦樂的感受,「一心在定」。就好像一個非常明亮的鏡子,遠離種種的污垢。這個污垢指的是誰呢?前面的覺觀喜樂,就是禪定鏡子裡面的污垢。這個時候就像淨水無波——「湛然」,很清楚地照了,「萬象皆現」,是名「四禪」。

佛陀在經論裡面是以種種的因緣讚歎四禪。幾乎所有的聖人要成就聖道,都是在入四禪修我空觀,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就初地、二地乃至於十地,四禪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是一個外道的行者,他沒有佛教的正見,他進入四禪,會有個缺點,會有個過失。因為四禪的境界跟涅槃寂靜是非常非常相似的,它沒有快樂的感受,也沒有痛苦的感受,不苦不樂,這個跟涅槃很像;第二個是產生廣大的寂靜,而且內心清楚明瞭,明瞭又寂靜,寂靜又明瞭,跟涅槃的境界很像。

經論當中講出一個公案說,佛在世的時候,兩個比丘在一起修行,有一個比丘證得四果阿羅漢,另一個比丘證得四禪。但是這個四禪的比丘,他沒有學教理,他以為自己也成就四果了。但是成就阿羅漢的比丘,也不好意思直接跟他講,因為跟他講,他不見得能夠了解。

有一天,這個阿羅漢就帶著四禪的比丘去托缽,經過一座森林的時候,阿羅漢比丘說:「你在這邊等一下,我去方便一下。」這個四禪比丘在等的時候,阿羅漢比丘就用神通力變現一隻老虎。突然間叢林草叢裡面跳出一隻老虎,四禪比丘看到老虎以後,嚇得滿身是汗,就趕緊跑。跑到一棵樹下,看老虎沒有追來,就稍微歇息一下。這個時候,他一回想,欸,我不是證得四果阿羅漢嗎?我為什麼還會害怕呢?有害怕就是有自我意識,所以他就知道,他沒有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證得阿羅漢的比丘就出現了。他向他懺悔——他增上慢。後來阿羅漢比丘就教他怎麼修習四果阿羅漢:你要在禪定當中修無常無我的智慧。後來這個人也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這個四禪是很容易產生誤解的——誤解為涅槃寂靜樂。一般來說,只要是要顯神通,一定要入四禪,所有小乘的學者,除了法身菩薩以外。法身菩薩是沒有什麼禪定跟散亂心,是動靜一如,這不思議境,這個大乘的神通力,那是從法身表現出來,這個不談。初地以下的菩薩、權位的菩薩乃至於四果的聖人,要成就神通,一定要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當然他禪定的淺深不同,他的神通力有所不同。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要害佛陀。這一天佛陀帶著諸位比丘要去托缽,提婆達多把象灌醉,一群像從正面衝過來。當然在這個緊急情況之下,諸位阿羅漢裡面有的是有禪定的,有的阿羅漢是沒有禪定的,慧解脫沒有禪定的,沒有禪定的人,他沒地方跑;有禪定的人,趕緊入禪定,就飛到空中去了。佛陀不可思議。佛陀他那個三昧力,他入慈心三昧,手舉起來,他的手自然出現五個獅子頭。大象再怎麼醉,看到獅子,就醒過來了,所有的大象就跪下去了,因為獅子的威德力。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阿羅漢的神通頂多隻能夠自保,遇到事情, 他只能夠往上空飛,他沒辦法說,我飛上去,同時調伏對方,那是不思議的禪定。當然阿羅漢神通也各式各樣。你看目犍連尊者顯神通,他的變化可以先顯 A,然後再轉換成 B,從 B 又轉換成 C,他這個神通還可以變化,那表示什麼?表示他禪定不斷地變化。有些神通,是要入到初禪去才可以顯現的,有些神通要入到二禪,有些神通要入到三禪、四禪。

一般來說,鈍根的阿羅漢,他神通只能夠顯現一個,他不能變。他要把這個神通顯現完了,然後出定;再入另外一個定,再顯現一個,他不能產生神通變化,他只有神通,不能變化。大阿羅漢例外,因為大阿羅漢他本身對法的執著相對比較少。

菩薩,他可以神通,又可以在過程用種種的變化,所以菩薩的三昧力叫作師子奮迅三昧。像獅子,他可以跳到一個山頭,又跳到另外一個山頭,再跳一個山頭。也就是說,大乘的菩薩他可以從初禪跳到三禪,他不要經過二禪;他可以從三禪又跳回初禪,或者從二禪直接跳到四禪,他三昧的變化是很快速的,叫師子奮迅三昧。

一般的鈍根阿羅漢做不到,鈍根的阿羅漢他一次只能夠做一件事情。你要我顯一個花,這個顯花的神通要入初禪,他只能夠從初禪裡面顯一個花。你說:「欸,你現在把花趕快給我變成一個蘋果。」他做不到。那他說:「慢!我要先從禪定出來,再進入另外一個禪定。」所以這個禪定有淺深、自在的問題。

當然佛陀的禪定,那不可思議了,那是不思議三昧。佛陀的禪定,他不用作意,八地以上就不用作意,無功用行。佛陀的心,他有一種自動控制的系統,他知道這個時候要現什麼三昧,他要現慈心三昧,入火光三昧,用無量三昧,他自己會顯現出來,他不要作意。

阿羅漢不行。阿羅漢要顯神通,他要作意一下:我現在要入二禪,然後就入二禪;我現在從二禪裡面出來,再進入三禪,要現什麼神通,他一定要作意,他必須用念頭來帶動禪定。佛陀的禪定是自然顯現,任運而成。

所以這個地方同樣是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跟捨念清淨地,同樣這四個本質,但是佛陀操作跟阿羅漢在操作這四個的時候,那有淺深、自在的不同,這個地方值得說明。

好,在欲界諸天裡面,相對來說,四禪還是比較好的,因為他撇開了欲界的放逸,也遠離了四空的暗鈍。四空定,整天像喝醉酒一樣,暗暗鈍鈍的。相對來說,他的心還是明瞭寂靜,尤其是四禪,他沒有快樂的干擾,他那種寂靜力更殊勝。

戊三、四空定 分二:己一、釋義;己二、種類

我們再看下一個,四空定。

己一、釋義

言「四空定」者,已無形色,名之為「空」;心無分散,名之為「定」。謂行者厭患色塵,如鳥之在籠,不得自在,故而攝心諦觀,思惟「四無色處」,逐漸滅除一切對外境之感受及思想,以達「清淨無染,虛空寂靜」之精神境界,名「四空定」。

四禪定,一般來說到達四禪的人,如果是佛弟子,他有佛法的無常無我的智慧,他應該這個時候就入了聖道。等他入了聖道以後,他就不修四空定了,因為他成就聖道,不需要四空定了。

諸位!四空定它不是必經的過程。但是四禪,從聲聞法,小乘來說, 是必經的過程。從佛弟子來說,他不修四空定了,所以修四空定有兩種人:第一個外道,他喜歡修四空定;第二個,鈍根的聲聞人。這個人根機特別鈍,他一定要把四禪八定都修完了,才可以修學聖道,他一定要初禪到二禪,二禪到三禪乃至於把四空全部修完了,他才可以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這個過程不走一遍,他是不能入聖道的。這種人的智慧就比較鈍,他不能有超越的情況。所以修四空定,兩種人:第一個是鈍根的聲聞人,第二個是外道。

好,我們解釋這個四空。四空定這個「空」是什麼意思呢?它沒有形 色,名之為「空」,應該說他沒有業果色。我們的色法有兩種:一個是業力變現的,這個色就固定了。你今生是個男人,你在這個壽命中就保持這個男人的色身;你今生是一個女人,你從小到大就保持這個色身,因為它業力沒有釋放完畢,你的色身是固定的,叫業果色。但是四空定沒有業果色,它只有定果色,叫作定自在所生色。

所以四空的天人,基本上今天你看到他,他可能是一隻小鳥,明天他可以化成一棵樹,後天他變成一個石頭,他沒有固定的形象,他完全是隨心,他心想什麼他就出現什麼形象,他沒有固定的形象,所以叫作四空定。

這個指的是它的「空」。

那為什麼叫定呢?「心無分散,名之為定」。他的心是專注的。

他是怎麼修的呢?說這個修行者,他厭患色塵。前面的四禪定,是討厭欲界裡面那個快樂充滿了粗重,充滿了障礙,充滿了逼迫的苦惱,所以他才修四禪定。四空定,他不是討厭那個快樂的粗重感受,他討厭色身。他說這個肉,這一個身體,這個幾磅的肉在那邊走來走去,對我就是一個累贅。「如鳥在籠」,就像這個籠子,把我們這個心關住了。我有這個色身,使令我心「不得自在」,所以他就非常討厭這個色身。

他就「攝心諦觀,思惟四無色處」,觀察廣大的虛空的色身。他就不斷地觀想:我就是那個虛空,虛空就是我。所以慢慢就把對於色身的感受跟思想給消滅掉了,達到「清淨無染,虛空寂靜」的一種精神狀態,名為四空定。

所以四空定,他的整個修行的動機,就是他討厭這種色身,他認為色身把他的心障礙住,就像鳥被關在籠子裡面不得自在。所以他整個修行,都是在厭離色身。只是由淺入深,安立作四空定,是這個意思。

己二、種類 分四:庚一、空無邊處定;庚二、識無邊處定;庚三、 無所有處定;庚四、非想非非想處定

庚一、空無邊處定

一、空無邊處定,謂行者厭患色如牢籠,不得自在,心欲出離,乃攝心諦觀,加功用行,破於色故,思惟「無邊虛空」之相。此定成已,如鳥出籠,自由自在,已無業果色法,惟存定果色法,名「空無邊處定」。

前面的四禪,他的色身雖然怎麼精妙、怎麼光明、怎麼莊嚴,四禪還是有固定的色身,只是那個色身特別的清淨美妙而已。但是到了四空,它是討厭色身,所以,他就厭患這個色身就像牢籠把他的這個明瞭寂靜的心給關住了,不得自在,他想要從色身的牢籠裡面跑出來。

他怎麼做呢?他就「攝心諦觀」,而且「加功用行」,他就今天觀,明天觀,一年、兩年、三年、十年,破除色身的障礙。他怎麼做呢?他跑到一個空曠的高處,他眼睛就取無邊虛空的相狀。把那個相狀取出來,取出了以後在心中就思惟:我的生命體一定可以把它變成虛空的相狀,我一定可以做到的,不斷地這樣思惟。思惟以後,「此定成已,如鳥出籠,自由自在」。他就沒有固定的業力所變現的色法,只有隨心自在的這種定果色,叫作空無邊處定。

這個無邊的虛空相狀,我們解釋一下。佛教的空,它是一個道理,是一個哲理,它是一個法。外道在觀這個空,他是執著一個相狀,它這個空是一個死的,它不是一個法理,它是一個相狀,這地方有差別。同樣是進入虛空,我們是進入空性,外道是進入空相,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空相,只要有相就是生滅法,就是生死輪迴了。空性是一個真理,那是解脫自在的,所以這個地方諸位要分清楚。外道他沒有佛法的傳承,他不知道怎麼去思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因緣生裡面去思惟一切法是自性空,他只是去取虛空的相狀,然後把自己觀想成虛空的相狀,最後把業果色給消滅掉了。所以這個人他也是相狀,只是說他活在另外一個相狀,一個更寂靜的相狀而已,所以他還是有相狀的。

庚二、識無邊處定

二、識無邊處定,謂行者厭「虛空」之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即捨「虛空」,轉心緣「識」。此定成已,心定不動,清淨寂靜,名「識無邊處定」。

前面的空無邊處定,它的修行的特點叫作厭色依空,他討厭色身,特別讚美虛空無邊無際的相狀,他厭色依空,依止空。這個地方是厭空依識。這個時候他虛空不要了。我們看看。

他說,他討厭虛空的相狀。為什麼討厭它呢?因為「緣多則散」。這虛空太廣大,範圍太廣,雖然會讓我色身的障礙消除了一點,但是讓我內心散亂,因為虛空太廣了,會破除我寂靜的禪定。那怎麼辦呢?他把虛空的相狀給消滅掉了。

他接下來幹什麼呢?迴光返照。他去觀察,我為什麼能夠緣虛空呢?我一定有一個明瞭的心,我緣這個明瞭的心不是更好嗎?我緣明瞭的心,我也可以脫離色身的干擾。所以他就緣內心那一念明瞭寂靜的心識,就是識無邊處定。這個時候把虛空的相狀捨掉了,轉而依止那個明瞭寂靜的心識,因為心也無相。同樣是無相,你向外攀緣是廣大的虛空;向內攀緣,是內心這種無相的寂靜的心。內心的心比較好緣,所以他就怎麼樣呢?「此定成已,心定不動,清淨寂靜,名識無邊處定」。

所以這個人更高明了,他捨掉外在的虛空,安立在內心的寂靜的心不動,這個叫識無邊處定,厭空依識。

庚三、無所有處定

三、無所有處定,謂行者復厭「識心」之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故捨於「識」,轉心緣「無所有法」;此定成已,空色雙亡,識心都滅,十 方寂然,迥無攸往,名「無所有處定」。

前面是厭空依識,這個地方他空識俱滅。這個行者認為明瞭寂靜的心也不可以依靠,因為你經常依靠明瞭寂靜的心,緣多則散,破壞我的禪定。所以他把那個明瞭寂靜的心那個相狀也放棄了。那麼他的心放棄,他住在哪裡呢?住在無所有,他自己捏造一個無所有的相狀。他說虛空也靠不住,我一念明瞭的心的相狀也靠不住,這兩個都干擾我的寂靜。

怎麼辦呢?他自己捏造一個無所有的相狀出來,然後心就住在這個無所有的相狀。這個時候「空色雙亡,識心都滅」,內心寂靜的力量更強,而且「迥無攸往」,空空蕩蕩的,「名無所有處定」。這個人外不依空,內不依心,住在一個無所有的相狀,這個叫作無所有處定。

庚四、非想非非想處定

這個是整個三界裡面最高的境界了。

好,我們看。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謂行者捨前「識處」之有想,並捨前「無所有處」之無想,緣念「非想非非想」之法,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成已,諸想不起,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名「非想非非想處定」。

這個定其實是非常矛盾的。他有時候是非想,就是無想;有時候是非非想,非非想就是有想。這個非想,無想指的是什麼呢?是前面的無所有處定,是非想;但是他有時候又有想,有想是包括前面的空無邊跟識無邊都是有想。

他的心一下子有想,一下子無想,怎麼回事呢?我們來看。這個修行者,他捨離了前面的識處,這是虛空,這個「處」就是虛空——空無邊跟識無邊的這種有想。他覺得空跟識的了別活動障礙他的禪定,但是他又覺得無所有處的這個相想,就是無想,也不好。所以這個有為諸法是常則生厭。

那他怎麼辦呢?他就緣念一個相狀。這個也不是有想,也不是無想,這個不是有想也不是無想的相狀,就在那個地方,住在那裡。這個時候諸想不起,想也不生,不想也不生,「如存不存」,這個心識的活動,好像有,又好像沒有;「若盡非盡」,這個心識的活動,好像斷,又好像沒有斷,名「非想非非想處定」。

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他的心識幾乎是停止了,他前六識幾乎是停止的,表示說還是在活動。在唯識學上說,這個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的人,就好像是一個微細的流水,你眼睛看沒有流動,但是你丟個稻草,你看這個稻草是輕微的活動,就是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他能夠入八萬大劫。

四空定,佛陀對它是訶責的,因為它是暗鈍。所以智者大師給四空定一句話,說是「為三昧酒所醉」。因為你在那個地方,一下子虛空,一下子識;一下子有想,一下子無想,你根本對解脫沒有幫助。蕅益大師給四空定一個評語,叫作「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就是說這個四空定完全活在自我的相狀,這個自我相狀是生死的根本。四空定的這個癡人,把愚癡的四空定當作本來面目安住。他不知道只要有相狀,只要你想出一個相狀,這個相狀就是生滅的,他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佛弟子是不入四空定的。

一般來說,諸天都有個共同點,四禪除外。這個欲界天也好,四空天也好,在死的時候都很痛苦,幾乎沒有例外。欲界天的痛苦,來自於他福報享盡了,因為,在《楞嚴經》上說,這福報花費得超過了。所以欲界天死的時候,因為他禪定還在,他的神通還在,他會知道他來生要變成一隻村莊的豬,或者做一頭牛、一隻羊,他心裡是非常恐慌的,但是他又沒辦法改變。他會預知來世的果報到三惡道。所以欲界諸天他直接墮三惡道去。

四空定他有什麼過失呢?他會說他也沒有享受快樂,他也沒有損福報,但他容易起顛倒。四空定在死亡的時候,他會起一個重大的邪見,他會謗佛、謗法、謗僧。他說原來世間沒有涅槃,這些佛陀都是打妄語,我證得了四空定,竟然還會失掉,世間上根本沒有真理,沒有涅槃,沒有佛陀,沒有聖人,生死輪迴是不能改變的,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生死輪迴。這種謗佛、謗法、謗僧,四空定是直接到地獄去了。因為他受的刺激太大了,他在八萬大劫當中,他每一刻每一秒都認為他已經成就了聖道,結果突然間暴風雨來的時候,業力的風一吹,那龍卷風一來的時候,把他的四空定全盤破壞了,他內心的沮喪跟傷心是不可思議的。

諸位!我們在娑婆世界活了七八十年,我們死的時候都很不甘心,只有七八十年。他在那個定境活了八萬大劫,你可想而知他失掉的時候,他內心的那種不甘心。所以這個四空定,他也很容易墮落,他的墮落來自於邪見。

四禪好一點。但是如果沒有聖人的無常無我的智慧,在四禪定也容易去貪著三昧樂,也有問題。這個就是我們講到諸天。這個諸天已經把世間的快樂操作到極限了,從一種痛苦而轉換成快樂,從快樂轉換成寂靜、享受。就像一個人喝果汁喝多了,他鳳梨汁也喝過,蘋果汁也喝過,最後喝白開水,寂靜最好了。諸天就是這種心情,常則生厭。但是這種寂靜,它又不是真實的涅槃,還不是真實的涅槃。

我們今天上到這裡。

我們下一堂課,會把人天業果的五戒十善的法門,還有諸天的法門作一個研討。

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