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二十五講)

庚二、不偷盜分五:辛一、解釋名義;辛二、具緣成犯;辛三、犯戒輕重;辛四、開緣情況;辛五、持犯得失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五頁。我們看庚二、不偷盜。

這一科,我們講到人天乘的法門。五戒十善為什麼叫人天乘呢?這個「乘」字是什麼意思?我們簡單地解釋一下。

佛教的因緣觀,是一個廣大的十法界的因緣果報。十法界當中,我們一般把它分成兩塊:一塊是六凡法界,叫作雜染的法界;一塊是四聖法界,叫作清淨的法界。這十法界基本上是切成兩塊來判斷。我們現在是安住在六凡法界,整個修學的目標,就是要提升我們的生命,從一個雜染的六凡法界提升到一種清淨的四聖法界,學佛就做這件事情,提升我們生命的水平。這個地方要注意怎麼提升,這個方法很重要。

佛教在解釋雜染因緣時,也是把它切成兩塊:內因緣跟外因緣。外因緣就是我們今天所接觸的所有外境,內因緣就是我們內心的思想。

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解釋我們凡夫的雜染因緣,《楞嚴經》很清楚地說到我們的生命,每一個人都是內憂外患。我們每一個人從無量劫的生命當中,可以說是內外夾攻,內有顛倒妄想,外有生死業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在輪迴,因為這兩個力量太大了。它不是單一的力量,是雙向的力量來夾擊我們。外在的因緣,是過去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內心的因緣,是我們無量劫來一種錯誤的思考模式產生的攀緣的顛倒妄想。這兩個因緣是會相互作用的。一般來說,我們內心創造了外境,但是外境又牽動我們的內心;心變現外境,外境又牽動我們的內心,產生一種惡性循環。這個時候,心跟境已經糾結在一起了。

我們一般的凡夫,也知道自己生命當中有很多問題,也想解決我們的生命問題。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人,是從外境解決起,我們把生命用來經營我們的外境。我們從小很努力地讀書,為了追求一份好的工作,長大以後我們努力地工作,我們追求一種今生的快樂。但是一到人生的五十歲後,你再迴首,會發覺這個人生,傷痕累累,人生不堪迴首。我相信你上了年紀,就會發覺人生充滿了無奈。我們到了晚年,這個生命中是你小時候規劃的很少很少,人生有太多的突然狀況。

為什麼這樣子呢?只有一句話就可以解釋了,因為外境本來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它是過去所造的一個業已經成熟了,它已經從種子位變成一種現行位,已經變成一個水果,不是以前的種子了。它經過長時間的醞釀,輾轉地增盛,已經從種子位變成一個可以食用的成熟的水果了,你怎麼去改變它呢?

所以我們對外境強作主宰,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就是不能認命。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搞錯了方向,不應該解決我們的外境,這個方向是錯的,因為它不是問題的根源,它是個枝末,而且它是前生所殘餘的業力變現出來的。

我們看看經典,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面對自己的業力,也是無可奈何。釋迦牟尼佛的家族被滅時,他曾經試圖阻擋了三次,琉璃王照樣把它滅掉,因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業力不是佛陀創造出來的,是佛陀發現的,是人生本來就有的軌則。所以我們今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把生命投注在一個沒辦法改變的地方。等到你發現時,年紀已經過一大半了。

不能去改變外境,只能夠認命。所以,佛法要我們先知命認命,然後再去改造未來。佛教是改造未來,創造來生的。所以正確的方法,是改造我們的內心。雖然心跟境是互動的,但是關鍵是心。佛弟子佔了一個很大的便宜,就是能夠很快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再依止佛陀的解決之道。所以整個佛教的修學都是心地法門,因為外境你根本改變不了。

改變內心從佛法的角度,它主要是兩個重點:一個是道的修學,一個是法的修學。道的修學我們一般叫作理觀。理觀它是靜態的修學,就諸位來講堂聽法師的開示叫作聞慧;回去以後,你慢慢地去思惟消化,轉成你心中智慧的觀照,這叫思慧。就是剛開始修學之前,你必須從佛法的教理做聞思的工作,在心中產生道的安住,我們修行人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安住,這個是第一個工作。

我們的心一般是不安住的,因為我們的心都是被外境一刺激,就產生感受,感受活動又會帶動妄想,妄想再活動久了變成執著。所以我們的心禁不起刺激。這個時候佛陀告訴我們,你先不要跟著感覺走,先安住在佛法的道理。以人天乘來說,它的道理就是善惡的業果。我們剛開始在調整內心時,心中先相信生命是有軌則的,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要把這個道理經常放在心中安住,用這個道理來審量、來觀察你的身口意,是不是合乎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在道中安住。

透過理觀的智慧,安住以後,還要有一個引導。你要有一個目標,我們來生要往哪裡去?今生已經是不可改變了,今生已經是一個既成的事實,不要再去改造你的今生,如果你夠聰明的話,會知道這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啊!你要認命,才可以放棄你的外境,從內心中好好地去耕耘,那是一個廣大的田地。當你開始放棄外境,開始在經營你內心時,你的修行上路了,至少你方向正確了。

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時,先從道理的安住,然後從道理中再設定目標,所謂的安住力,引導力。人天乘的引導是什麼呢?趨向安樂的果報,這是我們生命的第一個目標。先不談解脫,先求離苦得樂。我們從理論的學習,至少在內心產生了安住道,引導到安住業果的道理,引導到人天的快樂果報,這是道的修學,這部分是屬於靜中修的。等到你理觀的智慧具足以後,你就有資格來開始修學法門,這就是所謂的事修。在人天乘當中,我們要修的法門,第一個是五戒跟十善的法門,透過這個法門來做調伏跟轉化。我們內心的顛倒妄想,有很多層次的障礙,顛倒妄想最外層的就是罪業,這一塊要先調伏,要先轉化。

我們安住了、引導了以後,開始依止五戒的法門,來熏修我們的內心,產生調伏跟轉化,從造罪的心轉化成增上的善心,善良的心。為什麼我們的改變要依止法門呢?因為我們自己已經失去了改造的能力。

所以三皈依最重要是皈依法。而法,第一個最粗淺的基礎的法,就是五戒的法門。你要透過五戒法的熏修,來產生一種調伏罪業,轉化成善良的心,這是第一個工作。這就是動中修,生活的歷練,依法修學,調伏內心,從一個邪惡的心轉成善良的心。

所以,理觀是屬於安住跟引導,事修偏重在調伏跟轉化。理觀帶動事修,事修又加強理觀,在心中產生一種善的循環,慢慢地我們的生命就能夠從痛苦的三惡道,提升到人天的安樂。

佛陀的大智慧,他安排五戒的法門,這個法門有一種力量,可以把我們生命從痛苦的三惡道,提升到人天的快樂。這個法門只有佛陀出世才有,外道通通是盲修瞎練,修了半天沒有達到乘的效果。就好像坐車子一樣,剛開始,我們坐的第一班車就是讓我們從三惡道的痛苦到達人天的快樂。這就是我們熏修時坐的第一班車子,叫五戒的法門。

我們看講義。前面五戒我們講了殺戒,接下來我們看不偷盜戒。

辛一、解釋名義

不偷盜,先看第一個解釋名義。

什麼叫偷盜,先把偷盜解釋清楚了,我們對這種行為產生斷除,就是不偷盜。我們看講義,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把偷盜的定義做一個簡單地解釋。什麼叫偷盜呢?律上說,「不與而取他物。」就是說,主人沒有答應給我們,但是我們用其它非法的方式來奪取。奪取什麼呢?是他人之物,是有主之物。這個非法的奪取,在律上主要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是偷,偷取,私下偷取;第二個是騙取,用種種欺詐的手段來騙取;第三個是盜取,就是公開地去奪取。「凡有主物,不得盜心故取。」

以下對這三種情況,在律上開出了十種的差別。

第一個,「若自取。」就是你這個偷盜的行為,是自己親自去盜取。

第二個,你沒有去做,但是叫你的朋友或者屬下去做,「教他取。」他去做了以後,你也犯盜戒,因為你是教唆他去做的。

第三個,「方便取。」方便取在律上說,是財物自來,方便奪取。這個東西自己來的,比方說,你家突然間門前出現一隻小狗,它自己跑過來的,你看它很可愛,就偷偷把它抱來養,犯盜戒。如果它是有主物的話,雖然是它自己過來的,但關鍵在它是有主物,這叫作方便取。

第四個,「咒取。」這個現在可能比較少。印度有一種咒叫起尸咒,他去殯儀館、海葬場、火葬場,找剛剛死的尸體,這個尸體還沒有完全壞掉,那麼他用咒術去招請鬼神,住在這個尸體上,由鬼神來運用這個尸體,去幫他做偷盜的行為。鬼神跑到這個身體裡去犯了偷盜,你是那個持咒的人,所以犯了盜戒,這叫咒取。

第五個,「因寄取。」別人要到其它地方去,把兩千塊錢交給你,他回來時,「欸,我現在回來了,兩千塊還我。」你說:「沒有,你當初給我一千塊而已。」因為受別人的寄託,而佔有了一部分或者全部佔有,這個就是因寄取。

第六個,「迷惑取。」迷惑取就是你用種種欺詐的言詞,使令對方產生迷惑,藉這個時候用言詞來騙取,叫迷惑取。

第七個,「誑取。」誑取就是詐術。前面是用語言,這個是用詐術。像金光黨他拿一迭錢,第一張一千塊的,最後一張也一千塊的,中間都是白紙,這個就是詐取。誑取,用詐術來騙取。

第八個,「抵債不還。」你欠別人家錢,不還。要錢沒錢,要命一條。這個抵債不還。

第九個,「偷稅。」只要在一個國家裡面,沒有如法地報稅,就是犯了盜戒。

第十個,「冒渡。」冒渡有兩種說法:第一個,是假借他人的名義,來獲取利益。你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假借他的名義來獲取跟他相關的利益。第二個,是一般我們現在說的使用種種「權」,把它引申出來就是使用盜版的軟件,這個都叫冒渡。

以上十種,只要是讓前人失去物品的,併名為「盜」。這個在律上廣泛地講出偷盜的十種相貌。這個地方最關鍵的就是「有主物」。有沒有犯盜戒就在這個物品到底是有沒有主人,這是最關鍵。所以這個有主物是很重要的判斷。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三類: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第一個,是三寶物。三寶物它是供佛、供法、供僧的,特別是道場裡面的東西,有很多是三寶物,只要是佛教共修的團體,比方說幡幢是供養佛陀的,這個屬於佛物;比方說經架、蓋經布、撫尺,這是供養法寶的,這屬於法物;有些是供養大眾師的,叫僧物。這三種物都是有主物。你不要以為佛陀滅度了,佛陀的東西仍是有主物;法寶,雖然不是一個有明瞭性的人,但是只要這個信徒是發心,用來供法的,也算有主物。那僧就不要講了,僧團,供養大眾師的更是有主物。

三寶物,它有三個重點,盜之結罪特重:

第一,「體通十方。」因為三寶物是來自於十方的供養,所以偷盜三寶物,是望十方眾生結罪,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使用。這個蒲團,你也可以用,他也可以用,任何人都可以用,所以這個犯罪的對像太廣了。你偷盜了一個僧團的蒲團,你是跟十方眾生結罪,這個債就還不起。你偷隔壁的東西,你是欠他一個因緣,比較好還,因為他來生不見得會跟你相遇。但是你偷了三寶物,你是欠所有眾生的債,你還不起了,因為它體通十方。這第一個,因為它是每一個人都有權利用。

第二,「眾生慧命所依。」三寶物,是給大家修行用的,每個人在三寶當中用功,法身慧命會增長。你盜取了三寶物,使令眾生在修學當中有障礙,盜到最後蒲團不夠用了;這本來是有幢幡的莊嚴,你把它盜取了,就不莊嚴了,所以你就直接影響到眾生慧命的增上,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你障別人的道。這是第二個,眾生慧命所依。

第三,是「清淨心所成。」每個人供養三寶的心,都是很虔誠的清淨心,清淨心所成就的東西,你竟然用染污心去偷取,這個也是很嚴重。因為它的過程是清淨心,每個人不管他是有錢沒錢,都是省吃儉用,把自己的錢用來供養三寶,所以你這是障礙眾生的發心,盜之結罪特重。

第二個是人物,就是一般人,這是某一個人的物,當然是結重,結重的話就是上品不可悔罪。

第三個非人物。非人是什麼?我們解釋一下。在律上所謂的非人,有兩種情況:第一個鬼神,第二個畜生,這兩種情況叫非人,他不是人。那麼非人物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有主的,望主結重,它是有主人的。比方說,你看到一隻小狗,這小狗的脖子上有一個很漂亮的金色項鏈,你把這小狗的項鏈給偷過來。這種情況又有兩種情況:這隻狗如果是一隻野狗,沒有主人的,你望這隻狗結輕,因為它不是人,那麼你是犯輕罪;如果這隻狗是有主人的,望主人結重。這樣懂嗎?

就是看這個動物,你把它偷過來,這個動物到底是有沒有主人的,只要有主人的,你就不是對望這隻狗,因為這個狗是系屬於主人,所以你是對望主人來結重。如果這隻狗是一隻流浪狗,你把它偷過來,那沒有主人的,你就對望這個畜生結輕罪。這是這樣子的。

那麼非人的情況,我們解釋一下。非人就是說,它是供鬼神的。比方說放蒙山,道場準備的東西,還沒有供鬼神之前,這是有主物,屬於人物,甚至於屬於三寶物。所以放蒙山之前,你偷東西,犯重。如果說這個蒙山已經施食給鬼神了,屬於鬼神的東西了,你再去偷,犯輕。因為這時已經把這個東西佈施給鬼神了,你再去偷,望鬼神結輕罪。

所以有主物基本上就三種,你把這三種弄清楚了,大概就知道它的狀況。

辛二、具緣成犯

構成一個盜戒,要有六種因緣。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前面根據《瑜伽師地論》把這個犯戒的因緣分成三大類:意樂、加行、究竟。

一、意樂。

先看他心中的意樂。

意樂有三種:第一種,是他物,就是有主物,揀別它不是無主之物。第二種,他物想,你心中很清楚它是有主物,揀別你不是在一種無知的狀態,你是很清楚知道它是有主物。第三種,起盜心,揀別你不是暫用想,你不是說一時情急暫時使用,你是要把它做作一種侵佔為己有的心情,那麼這時就形成了心中的意樂了,已經有犯罪的動機。這第一種情況,他物、他物想、起盜心。

二、加行。你採取了身口意的加行,就是採取行動。包括:第四個,興方便,方便我們前面講過,你是用偷的、用騙的、用搶的,這個都是屬於偷盜的方法,方便;第五個,直五錢,直五錢我們待會再來說,就是它的價值在五錢以上。這個是加行。

三、究竟。第六個,「究竟」,這個犯戒的情況要把它造圓滿,一定要離開本處。

在律上講出一個公案,說有一個人他晚上去偷牛,他把旁邊鄰居家的牛,偷到他家裡來,後來天黑之前,他想一想不對,這是犯偷盜戒,他又把牛送回去了。所以對旁邊的人來說,看到牛還在。我問你,這個人有沒有犯盜戒?犯了盜戒了,因為他已經他物、他物想、起盜心、興方便、直五錢,關鍵是舉離本處,他已經把這頭牛移動,它四個腳都已經動了。你後來把它放回去,那是後來的事情了。盜戒已經成立,你不但要放回去,你還要懺悔,因為罪業在心中已經成就了,這是造究竟。所以舉離本處是判斷這個犯罪有沒有完全圓滿,要離開本處。

辛三、犯戒輕重

整個盜戒最難判斷的,就是五錢的問題。我們看下一段,犯戒輕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盜取他物直五錢以上,上品不可悔罪。這個是重罪,要取相懺。盜取他物,直四錢以下包括四錢,中品可悔罪。盜取他物在三錢以下,下品可悔罪。所以盜戒的輕重除了有主物以外,完全看價值。

這個五錢的概念,我們先講它的緣起,再說明判斷的方法。

盜戒的緣起是這樣的。佛在世時,有一個比丘叫檀尼迦比丘,他一開始住在僧團,住了幾年以後,他離開僧團到山中獨住,用草結成草蓬,住在那兒。

有一天,他托缽回來,哇,草蓬被人家拆去燒火,沒地方住了。檀尼迦比丘,以前在家時是燒陶瓷的,所以他就想,這個草蓬不堅固,他就找了很多的石頭,把它捏成一個房子的樣子。然後把它燒成陶瓷的房子,外面再把它漆上紅色的漆,漆完以後就很莊嚴。

佛陀在遠的地方看到這個紅色房子,就明知故問,問比丘說:「這是誰的房子呢?」他說:「是檀尼迦的房子。他以前的房子是草蓬,被人家拆了,所以他蓋了這座堅固的陶瓷房子。」佛陀說:「這座房子太豪華,不適合,不相宜比丘之法。」叫比丘們把它拆了。

所以檀尼迦比丘托缽回來時,看到他的陶瓷房子被打破了,又沒地方住了。他心裡想,草蓬的房子不堅固,陶瓷的房子太豪華,他就取其中道,乾脆用木頭蓋一個木屋好了。他就跑到國王的樹林裡面去,跟看護的人說:「國王之前答應給我們樹木的,我們要取這個樹木來蓋房子。」看門人認為比丘不妄語,說:「喔,國王答應你,好吧,那你就隨便找吧。」他就砍了幾棵樹,蓋起了房子。

蓋完以後,國王有一個官員是專門監督這個樹林的,他一看,欸,樹怎麼少了好幾棵呢?守門人說:「這是某某比丘,把它砍去蓋房子,說國王答應的。」這個官員就報告給國王。國王說:「我不記得答應檀尼迦比丘。」他就把這個比丘找來說:「我有答應你嗎?」他說:「國王!你還記得嗎?你登基時曾經跟國家宣佈說,凡是我國內的任何比丘,要使用任何物品都是可以的。」國王說:「我當時講這句話是針對無主物,只要是沒有主人的東西,你在山上、樹上隨便撿東西都可以用。但是這個是有主物,這不是我的本意。」產生誤會了。所以國王就不高興了,就把這件事報告佛陀。

佛陀知道了以後,就當著國王的面把比丘召集起來,制了這條盜戒:凡是有主物,不得盜心故取。那麼制了這條戒以後,比丘就問了:「那麼到底這個重罪的標準是什麼呢?」佛陀就問國王說:「你們國家裡面,犯幾錢是死罪?」國王說:「五錢就是死罪了。」所以佛陀就根據國王的這個匯報,製定以五錢為標準,這條戒的緣起是這樣來的。

現在我們來看五錢的判定。從這個緣起,歷代的律師就有兩種判法:第一個,從事相來制戒。就是既然佛陀說五錢,那就是五錢了,佛陀的金口不可改,就隨你國家規定的五錢就算犯重了。那時王舍城的五錢,南傳比丘開會達到共識,二十塊美金。二十塊美金並不多,這樣子的話五戒很容易破。但是這種說法,讚成的人不多,因為比較不合理,你不能夠說他偷了二十塊美金,你就把他判成破根本,因為破根本是很嚴重的,障道了。

第二種說法是從義判。律師認為說,佛陀當初在制戒時,曾經親口詢問國王,犯幾錢是死罪,佛陀是參考國王的說詞而判了五錢。所以從義判,第二種意思是認為,這個國家犯幾錢是死罪,那個就是「五錢」。在美國,看你是在哪一州,這一州裡面,你盜了多少錢是犯死罪,那個錢就是「五錢」,隨你的國家裡犯幾錢是死罪,那個錢就是五錢。那麼這種說法比較合理,也合乎當初佛陀制戒時的一個相貌。

所以一般來說,諸位!我們不能夠隨便用五錢、用二十塊美金就判他是斷頭罪,這有一點不合理,太過了。所以盜罪的判罪要注意。殺人命斷的死罪,是斷頭罪,這是合理的,你盜了二十塊美金,是不能夠判重罪的。所以比較合理地判法就是以當時國家的法律,它製定幾錢是死罪,那個錢數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五錢,是這個意思。

辛四、開緣情況

這是講到盜戒的輕重的判定。我們看盜戒的開緣情況,有六種情況,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六種情況是開緣的,算不犯的情況。

先看第一個,「與己想。」你自己認為主人已經把這個東西給了你,事實上是沒有,就是你心中產生了誤會,所以你在造罪時,心中沒有當有主物想,因為你認為對方已經把它送給你了,這種是不犯的,因為你不知道它還是有主物。

第二個,「己物想。」你認為是自己的東西。比方說,你參加法會以後,匆匆忙忙要回家,你看到一雙拖鞋跟你的很像,你錯認為這雙拖鞋是你的,你當時是真的這樣想的,不犯,因為你真的當己物想。

第三個,「親厚想。」「素相親厚,聞我用時,其心歡喜。」就是說,他買了三個蘋果放在客廳,你去的時候,他剛好不在,你說我們是好朋友,你就拿蘋果吃了。這有沒有犯盜戒呢?看交情。他跟你沒有交情,你自己認為親厚,其實不是這樣子。關鍵是,他知道你用了以後,他不但不會生氣,其心歡喜,是這個標準。這個交情就是說,他看到你吃了他的蘋果,他不但不會生氣,還起大歡喜,不犯,這是親厚想。但是律上說,你使用過以後,事後要告訴對方,即便是親厚想,事後要告知。

第四個,「暫用想。」不久即還本主。你剛好去一個地方辦事,沒有帶筆,桌上有一枝筆,你暫時借用,你沒有要把它侵佔為己有,暫時借用,用完以後馬上歸還原主,不犯,暫用想。

第五個,「無主想。」你在公園散步時,看地上有一塊石頭,你認為這個石頭是沒有人的,不知此物有人系屬,不犯,因為你心中真的做無主的轉想。

第六個,「狂亂壞心。」精神錯亂。這一個情況是所有的五戒都不犯,精神錯亂。

這個五戒的問題,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增長罪業,第二個破壞善根。增長罪業,它的問題來自於這種業力的輾轉增盛。因為業力造了以後,它是跑到內心去了,所以它種子起現行造業,業力現行又熏種子,這個業力又牽動了內心,所以心力跟業力會有輾轉的作用。

所以你學完戒以後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及時懺悔。馬上透過你的戒體,因為你安住道法,用道法來觀照,馬上發現問題,早點解決。

我們講一個經論的公案,給大家做參考,有關盜戒的。有一個阿羅漢在山中修行,他本來是住山洞的。他除了每天打坐以外,這個阿羅漢很會唱歌,他經常把他所覺悟的道理,用歌聲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他一天當中,一定會有一段時間,走出山洞唱他的梵唄。

有一天國王去打獵,聽到阿羅漢唱的梵唄,特別的美妙動人,他就尋聲找到阿羅漢的山洞。就說:「你老人家是不是慈悲,能夠到我們宮裡,給我一個供養你的機會?」阿羅漢點頭答應,就隨國王回宮殿了。國王經常事情很忙,忙完以後心裡煩悶,就把阿羅漢師父請來,請師父唱一曲,他師父就唱一首梵唄。唱完以後,國王就心開意解,很舒服。

有一天一個大商人,做買賣時經過這個國家,供養國王一些珠寶。在供養完以後,國王很高興,你既然供養我,我要有所回饋,就請他阿羅漢師父出來,也唱一曲給商人聽。

這商人聽了非常歡喜。他說:「你這位師父是不是可以佈施給我,讓我把他帶回家供養?」國王說:「不可以,我每天心情煩悶的時候,都是他唱歌給我聽,來解我的煩悶。」他說:「我出一千金。」國王說:「不可以。」「兩千金?」「也不可以!」「那三千金!」國王說:「好!」那三千金可以,帶回去了。這個商主就用三千金把阿羅漢請到他家供養,聽完以後他覺得,哇,這個阿羅漢真的很會唱歌,每一次聽完他唱歌,就是覺得身心舒暢。

有一天就跟他師父說:「師父你要感激我,你可是花了我三千金才請回來的。」阿羅漢說:「你這樣講是不對的。三千金你不是來把我買回去,你是還債的。」他說:「怎麼還債呢?」阿羅漢說:「過去生我們兩個是好朋友,我們去買一個東西,結果錢不夠,欠了三錢。你錢不夠時,我在旁邊,替你作保,結果你事後這筆錢沒還,把我也牽累下去了。當初的三錢,輾轉增盛,到現在轉成三千金了。」

所以諸位要知道,你現在偷的錢,是偷幾塊錢,但是你還的時候不是幾塊錢。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懺悔?因為斷相續心!因為你的心只要是沒有懺悔,它會不斷地念念相續,你睡覺時,那個念頭也在輾轉增盛。所以你造了業以後,這個業跑到內心中去了,只要你沒有懺悔,它就像水流一樣慢慢增上。也就是說,我們要及時懺悔,來使令這個業力變成一種種子位。

辛五、持犯得失

我們看最後的持犯得失。看犯罪的過失跟持戒的功德。先把這個念一遍,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先看犯罪的過失。

犯罪的過失,如果這個業造得很重,犯到根本,而且是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個罪業的力量會使令我們墮落到三惡道去。從三惡道出來以後,還有餘報。第一個,貧窮。就是說雖然你很努力地賺錢,但是有這個盜戒的問題,你總是覺得錢留不住,總是會有因緣把錢給流失掉。

第二,共財不得自在。你真的賺到錢了,但是財不堅固,五家共有,有五種情況破壞你的錢財。第一種,盜賊,把你偷走,或者把你騙走乃至於把你搶走;第二種,水災;第三種,火災;第四種,惡國王,這種有強大勢力的官員;第五種,不肖子孫,你生了一個敗家子,這是共財不得自在。是盜戒的餘報。

我們再看持戒的功德。

持戒的功德,從短暫來說,得到人身;從長遠來說,慢慢地趨向於解脫道,乃至成就佛果。他的餘報,第一個,資財盈積。金錢能夠很堅固,慢慢地累積起來,不會流失掉。第二個,不憂損害。不會害怕受到外在因素的因緣而產生破壞。第三個,處眾無畏。因為你沒有犯偷盜,所以你心中坦蕩蕩,不怕別人懷疑你。第四個,身心安穩快樂。你不做虧心事,身心安穩。

這個盜戒我們再講幾句話。盜戒是很容易犯的,尤其是現在。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概念,就是我們在持戒的時候,要先有心理建設。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先安住道,才能夠修法?就是說,現在很多盜版的東西,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稅法,我們一個人做事往往在一念之間,首先你要在內心當中產生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人生的快樂跟錢沒有直接關係。

諸位!你要知道,佛教在追求人生上,它不談榮華富貴,它叫作離苦得樂,你慢慢去體會。你犯盜戒,可能暫時會增加你的錢,但是你不一定快樂,因為你造了罪業。你最好把人生的一個觀念記在心中,就是善業是創造安樂的果報,罪業是創造痛苦的果報,這句話最好經常放在心中。你會快樂,是因為有善業,不是說你多了這幾萬的美金,跟這個沒有關係。所以人生是個取捨,你覺得錢重要還是快樂重要?關鍵在這裡!我們先不談來生的墮不墮落,就是說你得到這個東西並沒有讓你快樂。

在古書上講出一個公案,這個公案也值得我們深思。

在揚州有一個大富人家,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生了兩個很可愛的孫子。這大富人家是做南北貨買賣的,從北方買東西,到南方把它賣掉,然後再從南方買東西,到北方把它賣掉,賺這個差價。

他們家是三代同堂。老人家臨終之前,他把兒子叫過來,他說:「我現在這個病治不好了,我臨終之前,要交給你一個傳家之寶。」他就從庫房裡面,拿出他的秤鬥,他說:「這個秤斗是做過手腳的,我加了水銀在裡面,所以我每一次秤東西時,看起來都比原來重,我的財富就是這樣積集起來的。」他父親臨終之前就把這個秤斗交給他的兒子。

這個兒子是讀聖賢書的,他知道這個是不得了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個家庭要遭殃的。所以他趕緊就把這個秤斗燒掉,不敢用了,燒掉以後,他跑到寺廟去向天神禱告,他說:「我父親做錯事了,我現在替他懺悔,我把它燒了,從今以後,不再做這種虧心事,我要正直地做買賣。」

這個兒子把這個秤斗燒了以後,沒有多久他兩個兒子死了。這個兒子就很冤,說我做了善事,為什麼會遭此災難呢?他又跑去跟天神哭訴了。到了晚上,天神在夢中出現,他說:「你們家的富有,跟你爸爸做這種投機的生意沒有關係。你爸爸過去的善業,他本來就該富有的。但是他造了這個惡業以後,招感了兩個敗家子,就是你的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本來應該長大以後,把你們的家產都敗光了,他們才會離開的。現在你改邪歸正,因緣改變了,所以這兩個兒子死掉了。你不要著急,好好地堅持下去,你後面還會生兩個賢孝兒子,是來報恩的。」他後來果然又生了兩個兒子,都做到官了。

所以諸位!我們要注意我們的因地。當你人生面臨選擇,外境比較重要,還是內心比較重要時,你要做出正確地判斷。你要犧牲外境保護你內心的善業。我再講一次,外境是一時的,你的內心是永久的。死亡時,你內心的這個業是貫穿到來生的。所以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理觀才有事修?就是為什麼你要先有心理建設,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其實殺盜淫妄,這四個都是在生活中歷練。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個觀念,內心的善法比外境的物質更重要!這個地方你要永遠記住。

我們這個盜戒先講到這裡,休息十分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

聖嚴法師《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

時空為何是我們的錯覺

問: 頂禮法師!弟子在學習《復盛機師書》這篇文章時,...

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淨土法門修學之要訣...

洗滌無量劫來的業識種子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

「專修」和「雜修」的劃分

善導大師講的這個專修和雜修的情況,確實善導大師講專...

昌臻法師《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我們今天講的題目是: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以...

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十信位 所謂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我們如果讀《阿含經》,或者你去讀大乘的經典,比如說...

只此浮生是夢中

許多時候,一些從事演藝工作的人,不覺都會發出對生命...

人與人之間要用愛語來攝受

大家在家庭裡,夫妻之間、兒女之間、父母之間要互讓互...

這「四勿」是遠離邪淫外緣的好方法

我們先舉個例子,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遠離邪淫的外緣...

十二時·普勸四眾依教修行(敦煌歌辭)

雞鳴丑。雞鳴丑。曙色才能分戶牖。富者高眠醉夢中,貧...

佛教徒為什麼不可以在佛像前隨便坐

問: 佛教徒為什麼不可以在佛像前隨便坐呢? 答: 歸敬...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散載與很多的論中。...

在家居士的感情生活如何處理

《維摩詰所說經》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與...

結夏安居——佛陀給修行人的一個大福報

農曆四月十五起很多寺院懸掛了結夏牌,為期三個月的結...

玉米怎麼吃最營養

1、玉米熟吃比生吃更佳。烹調盡管使玉米損失了部分維...

張澄基教授《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法 各位大善知識! 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治朝代,...

土豆的營養價值與烹調竅門

土豆,學名馬鈴薯,別名洋山芋、洋蕃薯、山藥蛋。它和...

【推薦】虛雲老和尚《用功的入門方法》

1. 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

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

《楞嚴經》裡辨別邪師的方法

1.譭謗出家,輕蔑持戒: 常言: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

父母是心中最大的佛

問過許多人,佛祖在哪裡?都不知說什麼才好。 佛說:如...

【佛教詞典】增上緣依

【增上緣依】 p1316 成唯識論四卷八頁云:二、增上緣依...

【佛教詞典】不應行

不應行者,謂一切惡,是不應行,分為不應行及應離之二...

【視頻】阿彌陀佛(木魚版)

阿彌陀佛(木魚版)

【視頻】出爾反爾 自食惡果

出爾反爾 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