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五講)

庚二、不偷盜分五:辛一、解釋名義;辛二、具緣成犯;辛三、犯戒輕重;辛四、開緣情況;辛五、持犯得失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五頁。我們看庚二、不偷盜。

這一科,我們講到人天乘的法門。五戒十善為什麼叫人天乘呢?這個「乘」字是什麼意思?我們簡單地解釋一下。

佛教的因緣觀,是一個廣大的十法界的因緣果報。十法界當中,我們一般把它分成兩塊:一塊是六凡法界,叫作雜染的法界;一塊是四聖法界,叫作清淨的法界。這十法界基本上是切成兩塊來判斷。我們現在是安住在六凡法界,整個修學的目標,就是要提升我們的生命,從一個雜染的六凡法界提升到一種清淨的四聖法界,學佛就做這件事情,提升我們生命的水平。這個地方要注意怎麼提升,這個方法很重要。

佛教在解釋雜染因緣時,也是把它切成兩塊:內因緣跟外因緣。外因緣就是我們今天所接觸的所有外境,內因緣就是我們內心的思想。

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解釋我們凡夫的雜染因緣,《楞嚴經》很清楚地說到我們的生命,每一個人都是內憂外患。我們每一個人從無量劫的生命當中,可以說是內外夾攻,內有顛倒妄想,外有生死業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在輪迴,因為這兩個力量太大了。它不是單一的力量,是雙向的力量來夾擊我們。外在的因緣,是過去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內心的因緣,是我們無量劫來一種錯誤的思考模式產生的攀緣的顛倒妄想。這兩個因緣是會相互作用的。一般來說,我們內心創造了外境,但是外境又牽動我們的內心;心變現外境,外境又牽動我們的內心,產生一種惡性循環。這個時候,心跟境已經糾結在一起了。

我們一般的凡夫,也知道自己生命當中有很多問題,也想解決我們的生命問題。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人,是從外境解決起,我們把生命用來經營我們的外境。我們從小很努力地讀書,為了追求一份好的工作,長大以後我們努力地工作,我們追求一種今生的快樂。但是一到人生的五十歲後,你再迴首,會發覺這個人生,傷痕累累,人生不堪迴首。我相信你上了年紀,就會發覺人生充滿了無奈。我們到了晚年,這個生命中是你小時候規劃的很少很少,人生有太多的突然狀況。

為什麼這樣子呢?只有一句話就可以解釋了,因為外境本來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它是過去所造的一個業已經成熟了,它已經從種子位變成一種現行位,已經變成一個水果,不是以前的種子了。它經過長時間的醞釀,輾轉地增盛,已經從種子位變成一個可以食用的成熟的水果了,你怎麼去改變它呢?

所以我們對外境強作主宰,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就是不能認命。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搞錯了方向,不應該解決我們的外境,這個方向是錯的,因為它不是問題的根源,它是個枝末,而且它是前生所殘餘的業力變現出來的。

我們看看經典,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面對自己的業力,也是無可奈何。釋迦牟尼佛的家族被滅時,他曾經試圖阻擋了三次,琉璃王照樣把它滅掉,因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業力不是佛陀創造出來的,是佛陀發現的,是人生本來就有的軌則。所以我們今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把生命投注在一個沒辦法改變的地方。等到你發現時,年紀已經過一大半了。

不能去改變外境,只能夠認命。所以,佛法要我們先知命認命,然後再去改造未來。佛教是改造未來,創造來生的。所以正確的方法,是改造我們的內心。雖然心跟境是互動的,但是關鍵是心。佛弟子佔了一個很大的便宜,就是能夠很快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再依止佛陀的解決之道。所以整個佛教的修學都是心地法門,因為外境你根本改變不了。

改變內心從佛法的角度,它主要是兩個重點:一個是道的修學,一個是法的修學。道的修學我們一般叫作理觀。理觀它是靜態的修學,就諸位來講堂聽法師的開示叫作聞慧;回去以後,你慢慢地去思惟消化,轉成你心中智慧的觀照,這叫思慧。就是剛開始修學之前,你必須從佛法的教理做聞思的工作,在心中產生道的安住,我們修行人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安住,這個是第一個工作。

我們的心一般是不安住的,因為我們的心都是被外境一刺激,就產生感受,感受活動又會帶動妄想,妄想再活動久了變成執著。所以我們的心禁不起刺激。這個時候佛陀告訴我們,你先不要跟著感覺走,先安住在佛法的道理。以人天乘來說,它的道理就是善惡的業果。我們剛開始在調整內心時,心中先相信生命是有軌則的,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要把這個道理經常放在心中安住,用這個道理來審量、來觀察你的身口意,是不是合乎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在道中安住。

透過理觀的智慧,安住以後,還要有一個引導。你要有一個目標,我們來生要往哪裡去?今生已經是不可改變了,今生已經是一個既成的事實,不要再去改造你的今生,如果你夠聰明的話,會知道這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啊!你要認命,才可以放棄你的外境,從內心中好好地去耕耘,那是一個廣大的田地。當你開始放棄外境,開始在經營你內心時,你的修行上路了,至少你方向正確了。

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時,先從道理的安住,然後從道理中再設定目標,所謂的安住力,引導力。人天乘的引導是什麼呢?趨向安樂的果報,這是我們生命的第一個目標。先不談解脫,先求離苦得樂。我們從理論的學習,至少在內心產生了安住道,引導到安住業果的道理,引導到人天的快樂果報,這是道的修學,這部分是屬於靜中修的。等到你理觀的智慧具足以後,你就有資格來開始修學法門,這就是所謂的事修。在人天乘當中,我們要修的法門,第一個是五戒跟十善的法門,透過這個法門來做調伏跟轉化。我們內心的顛倒妄想,有很多層次的障礙,顛倒妄想最外層的就是罪業,這一塊要先調伏,要先轉化。

我們安住了、引導了以後,開始依止五戒的法門,來熏修我們的內心,產生調伏跟轉化,從造罪的心轉化成增上的善心,善良的心。為什麼我們的改變要依止法門呢?因為我們自己已經失去了改造的能力。

所以三皈依最重要是皈依法。而法,第一個最粗淺的基礎的法,就是五戒的法門。你要透過五戒法的熏修,來產生一種調伏罪業,轉化成善良的心,這是第一個工作。這就是動中修,生活的歷練,依法修學,調伏內心,從一個邪惡的心轉成善良的心。

所以,理觀是屬於安住跟引導,事修偏重在調伏跟轉化。理觀帶動事修,事修又加強理觀,在心中產生一種善的循環,慢慢地我們的生命就能夠從痛苦的三惡道,提升到人天的安樂。

佛陀的大智慧,他安排五戒的法門,這個法門有一種力量,可以把我們生命從痛苦的三惡道,提升到人天的快樂。這個法門只有佛陀出世才有,外道通通是盲修瞎練,修了半天沒有達到乘的效果。就好像坐車子一樣,剛開始,我們坐的第一班車就是讓我們從三惡道的痛苦到達人天的快樂。這就是我們熏修時坐的第一班車子,叫五戒的法門。

我們看講義。前面五戒我們講了殺戒,接下來我們看不偷盜戒。

辛一、解釋名義

不偷盜,先看第一個解釋名義。

什麼叫偷盜,先把偷盜解釋清楚了,我們對這種行為產生斷除,就是不偷盜。我們看講義,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把偷盜的定義做一個簡單地解釋。什麼叫偷盜呢?律上說,「不與而取他物。」就是說,主人沒有答應給我們,但是我們用其它非法的方式來奪取。奪取什麼呢?是他人之物,是有主之物。這個非法的奪取,在律上主要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是偷,偷取,私下偷取;第二個是騙取,用種種欺詐的手段來騙取;第三個是盜取,就是公開地去奪取。「凡有主物,不得盜心故取。」

以下對這三種情況,在律上開出了十種的差別。

第一個,「若自取。」就是你這個偷盜的行為,是自己親自去盜取。

第二個,你沒有去做,但是叫你的朋友或者屬下去做,「教他取。」他去做了以後,你也犯盜戒,因為你是教唆他去做的。

第三個,「方便取。」方便取在律上說,是財物自來,方便奪取。這個東西自己來的,比方說,你家突然間門前出現一隻小狗,它自己跑過來的,你看它很可愛,就偷偷把它抱來養,犯盜戒。如果它是有主物的話,雖然是它自己過來的,但關鍵在它是有主物,這叫作方便取。

第四個,「咒取。」這個現在可能比較少。印度有一種咒叫起尸咒,他去殯儀館、海葬場、火葬場,找剛剛死的尸體,這個尸體還沒有完全壞掉,那麼他用咒術去招請鬼神,住在這個尸體上,由鬼神來運用這個尸體,去幫他做偷盜的行為。鬼神跑到這個身體裡去犯了偷盜,你是那個持咒的人,所以犯了盜戒,這叫咒取。

第五個,「因寄取。」別人要到其它地方去,把兩千塊錢交給你,他回來時,「欸,我現在回來了,兩千塊還我。」你說:「沒有,你當初給我一千塊而已。」因為受別人的寄託,而佔有了一部分或者全部佔有,這個就是因寄取。

第六個,「迷惑取。」迷惑取就是你用種種欺詐的言詞,使令對方產生迷惑,藉這個時候用言詞來騙取,叫迷惑取。

第七個,「誑取。」誑取就是詐術。前面是用語言,這個是用詐術。像金光黨他拿一迭錢,第一張一千塊的,最後一張也一千塊的,中間都是白紙,這個就是詐取。誑取,用詐術來騙取。

第八個,「抵債不還。」你欠別人家錢,不還。要錢沒錢,要命一條。這個抵債不還。

第九個,「偷稅。」只要在一個國家裡面,沒有如法地報稅,就是犯了盜戒。

第十個,「冒渡。」冒渡有兩種說法:第一個,是假借他人的名義,來獲取利益。你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假借他的名義來獲取跟他相關的利益。第二個,是一般我們現在說的使用種種「權」,把它引申出來就是使用盜版的軟件,這個都叫冒渡。

以上十種,只要是讓前人失去物品的,併名為「盜」。這個在律上廣泛地講出偷盜的十種相貌。這個地方最關鍵的就是「有主物」。有沒有犯盜戒就在這個物品到底是有沒有主人,這是最關鍵。所以這個有主物是很重要的判斷。

有主物,在律上分成三類: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第一個,是三寶物。三寶物它是供佛、供法、供僧的,特別是道場裡面的東西,有很多是三寶物,只要是佛教共修的團體,比方說幡幢是供養佛陀的,這個屬於佛物;比方說經架、蓋經布、撫尺,這是供養法寶的,這屬於法物;有些是供養大眾師的,叫僧物。這三種物都是有主物。你不要以為佛陀滅度了,佛陀的東西仍是有主物;法寶,雖然不是一個有明瞭性的人,但是只要這個信徒是發心,用來供法的,也算有主物。那僧就不要講了,僧團,供養大眾師的更是有主物。

三寶物,它有三個重點,盜之結罪特重:

第一,「體通十方。」因為三寶物是來自於十方的供養,所以偷盜三寶物,是望十方眾生結罪,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使用。這個蒲團,你也可以用,他也可以用,任何人都可以用,所以這個犯罪的對像太廣了。你偷盜了一個僧團的蒲團,你是跟十方眾生結罪,這個債就還不起。你偷隔壁的東西,你是欠他一個因緣,比較好還,因為他來生不見得會跟你相遇。但是你偷了三寶物,你是欠所有眾生的債,你還不起了,因為它體通十方。這第一個,因為它是每一個人都有權利用。

第二,「眾生慧命所依。」三寶物,是給大家修行用的,每個人在三寶當中用功,法身慧命會增長。你盜取了三寶物,使令眾生在修學當中有障礙,盜到最後蒲團不夠用了;這本來是有幢幡的莊嚴,你把它盜取了,就不莊嚴了,所以你就直接影響到眾生慧命的增上,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你障別人的道。這是第二個,眾生慧命所依。

第三,是「清淨心所成。」每個人供養三寶的心,都是很虔誠的清淨心,清淨心所成就的東西,你竟然用染污心去偷取,這個也是很嚴重。因為它的過程是清淨心,每個人不管他是有錢沒錢,都是省吃儉用,把自己的錢用來供養三寶,所以你這是障礙眾生的發心,盜之結罪特重。

第二個是人物,就是一般人,這是某一個人的物,當然是結重,結重的話就是上品不可悔罪。

第三個非人物。非人是什麼?我們解釋一下。在律上所謂的非人,有兩種情況:第一個鬼神,第二個畜生,這兩種情況叫非人,他不是人。那麼非人物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有主的,望主結重,它是有主人的。比方說,你看到一隻小狗,這小狗的脖子上有一個很漂亮的金色項鏈,你把這小狗的項鏈給偷過來。這種情況又有兩種情況:這隻狗如果是一隻野狗,沒有主人的,你望這隻狗結輕,因為它不是人,那麼你是犯輕罪;如果這隻狗是有主人的,望主人結重。這樣懂嗎?

就是看這個動物,你把它偷過來,這個動物到底是有沒有主人的,只要有主人的,你就不是對望這隻狗,因為這個狗是系屬於主人,所以你是對望主人來結重。如果這隻狗是一隻流浪狗,你把它偷過來,那沒有主人的,你就對望這個畜生結輕罪。這是這樣子的。

那麼非人的情況,我們解釋一下。非人就是說,它是供鬼神的。比方說放蒙山,道場準備的東西,還沒有供鬼神之前,這是有主物,屬於人物,甚至於屬於三寶物。所以放蒙山之前,你偷東西,犯重。如果說這個蒙山已經施食給鬼神了,屬於鬼神的東西了,你再去偷,犯輕。因為這時已經把這個東西佈施給鬼神了,你再去偷,望鬼神結輕罪。

所以有主物基本上就三種,你把這三種弄清楚了,大概就知道它的狀況。

辛二、具緣成犯

構成一個盜戒,要有六種因緣。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前面根據《瑜伽師地論》把這個犯戒的因緣分成三大類:意樂、加行、究竟。

一、意樂。

先看他心中的意樂。

意樂有三種:第一種,是他物,就是有主物,揀別它不是無主之物。第二種,他物想,你心中很清楚它是有主物,揀別你不是在一種無知的狀態,你是很清楚知道它是有主物。第三種,起盜心,揀別你不是暫用想,你不是說一時情急暫時使用,你是要把它做作一種侵佔為己有的心情,那麼這時就形成了心中的意樂了,已經有犯罪的動機。這第一種情況,他物、他物想、起盜心。

二、加行。你採取了身口意的加行,就是採取行動。包括:第四個,興方便,方便我們前面講過,你是用偷的、用騙的、用搶的,這個都是屬於偷盜的方法,方便;第五個,直五錢,直五錢我們待會再來說,就是它的價值在五錢以上。這個是加行。

三、究竟。第六個,「究竟」,這個犯戒的情況要把它造圓滿,一定要離開本處。

在律上講出一個公案,說有一個人他晚上去偷牛,他把旁邊鄰居家的牛,偷到他家裡來,後來天黑之前,他想一想不對,這是犯偷盜戒,他又把牛送回去了。所以對旁邊的人來說,看到牛還在。我問你,這個人有沒有犯盜戒?犯了盜戒了,因為他已經他物、他物想、起盜心、興方便、直五錢,關鍵是舉離本處,他已經把這頭牛移動,它四個腳都已經動了。你後來把它放回去,那是後來的事情了。盜戒已經成立,你不但要放回去,你還要懺悔,因為罪業在心中已經成就了,這是造究竟。所以舉離本處是判斷這個犯罪有沒有完全圓滿,要離開本處。

辛三、犯戒輕重

整個盜戒最難判斷的,就是五錢的問題。我們看下一段,犯戒輕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盜取他物直五錢以上,上品不可悔罪。這個是重罪,要取相懺。盜取他物,直四錢以下包括四錢,中品可悔罪。盜取他物在三錢以下,下品可悔罪。所以盜戒的輕重除了有主物以外,完全看價值。

這個五錢的概念,我們先講它的緣起,再說明判斷的方法。

盜戒的緣起是這樣的。佛在世時,有一個比丘叫檀尼迦比丘,他一開始住在僧團,住了幾年以後,他離開僧團到山中獨住,用草結成草蓬,住在那兒。

有一天,他托缽回來,哇,草蓬被人家拆去燒火,沒地方住了。檀尼迦比丘,以前在家時是燒陶瓷的,所以他就想,這個草蓬不堅固,他就找了很多的石頭,把它捏成一個房子的樣子。然後把它燒成陶瓷的房子,外面再把它漆上紅色的漆,漆完以後就很莊嚴。

佛陀在遠的地方看到這個紅色房子,就明知故問,問比丘說:「這是誰的房子呢?」他說:「是檀尼迦的房子。他以前的房子是草蓬,被人家拆了,所以他蓋了這座堅固的陶瓷房子。」佛陀說:「這座房子太豪華,不適合,不相宜比丘之法。」叫比丘們把它拆了。

所以檀尼迦比丘托缽回來時,看到他的陶瓷房子被打破了,又沒地方住了。他心裡想,草蓬的房子不堅固,陶瓷的房子太豪華,他就取其中道,乾脆用木頭蓋一個木屋好了。他就跑到國王的樹林裡面去,跟看護的人說:「國王之前答應給我們樹木的,我們要取這個樹木來蓋房子。」看門人認為比丘不妄語,說:「喔,國王答應你,好吧,那你就隨便找吧。」他就砍了幾棵樹,蓋起了房子。

蓋完以後,國王有一個官員是專門監督這個樹林的,他一看,欸,樹怎麼少了好幾棵呢?守門人說:「這是某某比丘,把它砍去蓋房子,說國王答應的。」這個官員就報告給國王。國王說:「我不記得答應檀尼迦比丘。」他就把這個比丘找來說:「我有答應你嗎?」他說:「國王!你還記得嗎?你登基時曾經跟國家宣佈說,凡是我國內的任何比丘,要使用任何物品都是可以的。」國王說:「我當時講這句話是針對無主物,只要是沒有主人的東西,你在山上、樹上隨便撿東西都可以用。但是這個是有主物,這不是我的本意。」產生誤會了。所以國王就不高興了,就把這件事報告佛陀。

佛陀知道了以後,就當著國王的面把比丘召集起來,制了這條盜戒:凡是有主物,不得盜心故取。那麼制了這條戒以後,比丘就問了:「那麼到底這個重罪的標準是什麼呢?」佛陀就問國王說:「你們國家裡面,犯幾錢是死罪?」國王說:「五錢就是死罪了。」所以佛陀就根據國王的這個匯報,製定以五錢為標準,這條戒的緣起是這樣來的。

現在我們來看五錢的判定。從這個緣起,歷代的律師就有兩種判法:第一個,從事相來制戒。就是既然佛陀說五錢,那就是五錢了,佛陀的金口不可改,就隨你國家規定的五錢就算犯重了。那時王舍城的五錢,南傳比丘開會達到共識,二十塊美金。二十塊美金並不多,這樣子的話五戒很容易破。但是這種說法,讚成的人不多,因為比較不合理,你不能夠說他偷了二十塊美金,你就把他判成破根本,因為破根本是很嚴重的,障道了。

第二種說法是從義判。律師認為說,佛陀當初在制戒時,曾經親口詢問國王,犯幾錢是死罪,佛陀是參考國王的說詞而判了五錢。所以從義判,第二種意思是認為,這個國家犯幾錢是死罪,那個就是「五錢」。在美國,看你是在哪一州,這一州裡面,你盜了多少錢是犯死罪,那個錢就是「五錢」,隨你的國家裡犯幾錢是死罪,那個錢就是五錢。那麼這種說法比較合理,也合乎當初佛陀制戒時的一個相貌。

所以一般來說,諸位!我們不能夠隨便用五錢、用二十塊美金就判他是斷頭罪,這有一點不合理,太過了。所以盜罪的判罪要注意。殺人命斷的死罪,是斷頭罪,這是合理的,你盜了二十塊美金,是不能夠判重罪的。所以比較合理地判法就是以當時國家的法律,它製定幾錢是死罪,那個錢數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五錢,是這個意思。

辛四、開緣情況

這是講到盜戒的輕重的判定。我們看盜戒的開緣情況,有六種情況,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六種情況是開緣的,算不犯的情況。

先看第一個,「與己想。」你自己認為主人已經把這個東西給了你,事實上是沒有,就是你心中產生了誤會,所以你在造罪時,心中沒有當有主物想,因為你認為對方已經把它送給你了,這種是不犯的,因為你不知道它還是有主物。

第二個,「己物想。」你認為是自己的東西。比方說,你參加法會以後,匆匆忙忙要回家,你看到一雙拖鞋跟你的很像,你錯認為這雙拖鞋是你的,你當時是真的這樣想的,不犯,因為你真的當己物想。

第三個,「親厚想。」「素相親厚,聞我用時,其心歡喜。」就是說,他買了三個蘋果放在客廳,你去的時候,他剛好不在,你說我們是好朋友,你就拿蘋果吃了。這有沒有犯盜戒呢?看交情。他跟你沒有交情,你自己認為親厚,其實不是這樣子。關鍵是,他知道你用了以後,他不但不會生氣,其心歡喜,是這個標準。這個交情就是說,他看到你吃了他的蘋果,他不但不會生氣,還起大歡喜,不犯,這是親厚想。但是律上說,你使用過以後,事後要告訴對方,即便是親厚想,事後要告知。

第四個,「暫用想。」不久即還本主。你剛好去一個地方辦事,沒有帶筆,桌上有一枝筆,你暫時借用,你沒有要把它侵佔為己有,暫時借用,用完以後馬上歸還原主,不犯,暫用想。

第五個,「無主想。」你在公園散步時,看地上有一塊石頭,你認為這個石頭是沒有人的,不知此物有人系屬,不犯,因為你心中真的做無主的轉想。

第六個,「狂亂壞心。」精神錯亂。這一個情況是所有的五戒都不犯,精神錯亂。

這個五戒的問題,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增長罪業,第二個破壞善根。增長罪業,它的問題來自於這種業力的輾轉增盛。因為業力造了以後,它是跑到內心去了,所以它種子起現行造業,業力現行又熏種子,這個業力又牽動了內心,所以心力跟業力會有輾轉的作用。

所以你學完戒以後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及時懺悔。馬上透過你的戒體,因為你安住道法,用道法來觀照,馬上發現問題,早點解決。

我們講一個經論的公案,給大家做參考,有關盜戒的。有一個阿羅漢在山中修行,他本來是住山洞的。他除了每天打坐以外,這個阿羅漢很會唱歌,他經常把他所覺悟的道理,用歌聲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他一天當中,一定會有一段時間,走出山洞唱他的梵唄。

有一天國王去打獵,聽到阿羅漢唱的梵唄,特別的美妙動人,他就尋聲找到阿羅漢的山洞。就說:「你老人家是不是慈悲,能夠到我們宮裡,給我一個供養你的機會?」阿羅漢點頭答應,就隨國王回宮殿了。國王經常事情很忙,忙完以後心裡煩悶,就把阿羅漢師父請來,請師父唱一曲,他師父就唱一首梵唄。唱完以後,國王就心開意解,很舒服。

有一天一個大商人,做買賣時經過這個國家,供養國王一些珠寶。在供養完以後,國王很高興,你既然供養我,我要有所回饋,就請他阿羅漢師父出來,也唱一曲給商人聽。

這商人聽了非常歡喜。他說:「你這位師父是不是可以佈施給我,讓我把他帶回家供養?」國王說:「不可以,我每天心情煩悶的時候,都是他唱歌給我聽,來解我的煩悶。」他說:「我出一千金。」國王說:「不可以。」「兩千金?」「也不可以!」「那三千金!」國王說:「好!」那三千金可以,帶回去了。這個商主就用三千金把阿羅漢請到他家供養,聽完以後他覺得,哇,這個阿羅漢真的很會唱歌,每一次聽完他唱歌,就是覺得身心舒暢。

有一天就跟他師父說:「師父你要感激我,你可是花了我三千金才請回來的。」阿羅漢說:「你這樣講是不對的。三千金你不是來把我買回去,你是還債的。」他說:「怎麼還債呢?」阿羅漢說:「過去生我們兩個是好朋友,我們去買一個東西,結果錢不夠,欠了三錢。你錢不夠時,我在旁邊,替你作保,結果你事後這筆錢沒還,把我也牽累下去了。當初的三錢,輾轉增盛,到現在轉成三千金了。」

所以諸位要知道,你現在偷的錢,是偷幾塊錢,但是你還的時候不是幾塊錢。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懺悔?因為斷相續心!因為你的心只要是沒有懺悔,它會不斷地念念相續,你睡覺時,那個念頭也在輾轉增盛。所以你造了業以後,這個業跑到內心中去了,只要你沒有懺悔,它就像水流一樣慢慢增上。也就是說,我們要及時懺悔,來使令這個業力變成一種種子位。

辛五、持犯得失

我們看最後的持犯得失。看犯罪的過失跟持戒的功德。先把這個念一遍,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先看犯罪的過失。

犯罪的過失,如果這個業造得很重,犯到根本,而且是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個罪業的力量會使令我們墮落到三惡道去。從三惡道出來以後,還有餘報。第一個,貧窮。就是說雖然你很努力地賺錢,但是有這個盜戒的問題,你總是覺得錢留不住,總是會有因緣把錢給流失掉。

第二,共財不得自在。你真的賺到錢了,但是財不堅固,五家共有,有五種情況破壞你的錢財。第一種,盜賊,把你偷走,或者把你騙走乃至於把你搶走;第二種,水災;第三種,火災;第四種,惡國王,這種有強大勢力的官員;第五種,不肖子孫,你生了一個敗家子,這是共財不得自在。是盜戒的餘報。

我們再看持戒的功德。

持戒的功德,從短暫來說,得到人身;從長遠來說,慢慢地趨向於解脫道,乃至成就佛果。他的餘報,第一個,資財盈積。金錢能夠很堅固,慢慢地累積起來,不會流失掉。第二個,不憂損害。不會害怕受到外在因素的因緣而產生破壞。第三個,處眾無畏。因為你沒有犯偷盜,所以你心中坦蕩蕩,不怕別人懷疑你。第四個,身心安穩快樂。你不做虧心事,身心安穩。

這個盜戒我們再講幾句話。盜戒是很容易犯的,尤其是現在。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概念,就是我們在持戒的時候,要先有心理建設。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先安住道,才能夠修法?就是說,現在很多盜版的東西,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稅法,我們一個人做事往往在一念之間,首先你要在內心當中產生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人生的快樂跟錢沒有直接關係。

諸位!你要知道,佛教在追求人生上,它不談榮華富貴,它叫作離苦得樂,你慢慢去體會。你犯盜戒,可能暫時會增加你的錢,但是你不一定快樂,因為你造了罪業。你最好把人生的一個觀念記在心中,就是善業是創造安樂的果報,罪業是創造痛苦的果報,這句話最好經常放在心中。你會快樂,是因為有善業,不是說你多了這幾萬的美金,跟這個沒有關係。所以人生是個取捨,你覺得錢重要還是快樂重要?關鍵在這裡!我們先不談來生的墮不墮落,就是說你得到這個東西並沒有讓你快樂。

在古書上講出一個公案,這個公案也值得我們深思。

在揚州有一個大富人家,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生了兩個很可愛的孫子。這大富人家是做南北貨買賣的,從北方買東西,到南方把它賣掉,然後再從南方買東西,到北方把它賣掉,賺這個差價。

他們家是三代同堂。老人家臨終之前,他把兒子叫過來,他說:「我現在這個病治不好了,我臨終之前,要交給你一個傳家之寶。」他就從庫房裡面,拿出他的秤鬥,他說:「這個秤斗是做過手腳的,我加了水銀在裡面,所以我每一次秤東西時,看起來都比原來重,我的財富就是這樣積集起來的。」他父親臨終之前就把這個秤斗交給他的兒子。

這個兒子是讀聖賢書的,他知道這個是不得了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個家庭要遭殃的。所以他趕緊就把這個秤斗燒掉,不敢用了,燒掉以後,他跑到寺廟去向天神禱告,他說:「我父親做錯事了,我現在替他懺悔,我把它燒了,從今以後,不再做這種虧心事,我要正直地做買賣。」

這個兒子把這個秤斗燒了以後,沒有多久他兩個兒子死了。這個兒子就很冤,說我做了善事,為什麼會遭此災難呢?他又跑去跟天神哭訴了。到了晚上,天神在夢中出現,他說:「你們家的富有,跟你爸爸做這種投機的生意沒有關係。你爸爸過去的善業,他本來就該富有的。但是他造了這個惡業以後,招感了兩個敗家子,就是你的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本來應該長大以後,把你們的家產都敗光了,他們才會離開的。現在你改邪歸正,因緣改變了,所以這兩個兒子死掉了。你不要著急,好好地堅持下去,你後面還會生兩個賢孝兒子,是來報恩的。」他後來果然又生了兩個兒子,都做到官了。

所以諸位!我們要注意我們的因地。當你人生面臨選擇,外境比較重要,還是內心比較重要時,你要做出正確地判斷。你要犧牲外境保護你內心的善業。我再講一次,外境是一時的,你的內心是永久的。死亡時,你內心的這個業是貫穿到來生的。所以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理觀才有事修?就是為什麼你要先有心理建設,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其實殺盜淫妄,這四個都是在生活中歷練。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個觀念,內心的善法比外境的物質更重要!這個地方你要永遠記住。

我們這個盜戒先講到這裡,休息十分鐘。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