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一頁。

我們這一科講到歸敬三寶。前面講到,我們在心中能夠受持「常住」兩個字,就能夠遠離三惡道。「常住」是針對生滅來說的,我們的心是沒有常住的。凡夫的心深受感受的刺激,一接觸外境就帶動感受,感受就產生妄想攀緣,所以我們的心是動態的,就像猴子抓東西,抓到另外一個,又把前面放掉了。所以,如果你注意心的活動,你會發覺心是沒有停止的,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所以我們的心是生滅變化的,就像水流一樣不斷地在流動。

直到有一天,你有幸聽到了大乘經典,尤其是《楞嚴經》、《法華經》這種比較高等的經典,佛陀告訴我們,其實這種生滅活動的心,只是內心的一部分,是種表層的心。我們現在活在表層的心態,沒辦法安住在深層的內心。就像大海,雖然它表層有波浪,即使颱風吹吹,但是你深入到海底時,它什麼波浪都沒有,「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所以,我們現在是活在表層意識,我們的心活得太表層,不能深觀內心的本來面目,不能深觀內心的本體,我們沒有把心往內、往深層的地方安住,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不斷地造業,而且沒辦法控制煩惱跟業力的原因。

所以一個人生命要改變,你的心就不能老是活在感覺當中,不能老是重視感官感覺;你不能外面稍微有一點風吹,你就動,那你生命的檔次就低了。所以佛陀的經典告訴我們,我們要把心慢慢地往內帶,就是安住在常住不生滅心。其實我們的內心,除了喜怒哀樂的感受所創作的心以外,我們還有一塊很清涼的寶地,我們都沒有去過的。在那個寶地當中,是沒有風浪、沒有暴風雨的。它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是離一切相的。只是我們很少去造訪它,因為我們的心稍微動一下就向外了,所以我們內心深處的另外一塊,我們都沒有去過,問題在這兒。當然,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原來我們還有那麼好的一塊花園。等到佛陀出世才知道,原來在我們內心的深處還有一塊寂靜的寶地,是我們沒有造訪過的。

所以,你能夠在經典當中學習到,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塊清淨的寶地,是沒有煩惱、沒有業障、沒有生死輪迴的,是生死輪迴干擾不到你的,你的生命就有救了,這才是你的生命真實轉變的時候。你開始要內觀,開始去尋找內心深處的安住,不再向外攀緣感官的刺激,這就是為什麼你能夠不墮惡道。

一個人會墮惡道,在《楞嚴經》上說,情執重。有些人造業是很猛的,你對外境的感受越強,造業勢力就越強。同樣兩個人去造殺盜淫妄,有些人業是比較輕的,因為他是應付因緣;有些人是很強烈的情執,他的業造得很重。

所以我們要改變業力,必須改變我們的心態。你的心不要活得太表面,最好是能夠活得深層一點,你要把心慢慢往內帶。能夠往內心的那種清淨的寶地走一步,你的生命就大大提升,你的人生觀就改變。你會知道,其實不需要外面的刺激,你照樣可以得到快樂。

我們不就是想追求快樂嗎?但是你向外追求的快樂是有過失的,你向裡面追求的快樂是沒有過失的涅槃寂靜樂,照樣有快樂。聖人照樣有快樂,他的身心世界照樣舒暢,照樣有無量的妙樂,但是那種妙樂是沒有過失的。所以你的心活得越深層,痛苦就越減少,造罪業的力量就越薄弱,這是一個基本概念。你的心越往外面,情緒變化越大,情執越重,越容易墮落。所以在整個修學當中,我們透過佛法的修學,開始內觀,開始把心帶回家,慢慢就遠離惡道了。

為什麼呢?我們看講義。「以知法佛本性常故。」因為你知道三寶的功德是你本性具足的,佛陀的無量功德莊嚴——這個「法」指的是涅槃——這種涅槃的寂靜樂,佛陀的菩提覺法樂,菩提、涅槃兩種功德,你本來就具足的。只是我們以前向外攀緣,就像佛陀在《法華經》上說的,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家裡面有很多的珍寶,但他就喜歡去外面做乞丐,不喜歡在家裡安住,一念妄動,所以弄得輪迴生死。你要能夠迴光返照,那就是涅槃寂靜。

所以生命有兩個方向,向外就是輪迴,向內就是涅槃。你能夠知道所謂的涅槃、所謂的生死就在你一念之間,有這種真實的智慧來熏習你的內心,產生這樣的業種善根,產生清淨的信心乃至於產生堅定的願力,那麼你自然能夠生生世世不斷地增上,也就不再墮落到三惡道了。

為什麼說知道「常住」能夠遠離三惡道?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佛在世時有一個釋提桓因,他是大福報,有很多宮殿。有一天,他五衰相現。天人福報將盡會出現五種相貌:第一個,衣衫垢穢。他的衣服開始有污垢;第二個,頭上花萎。他頭上的花冠枯萎了,沒有那麼鮮艷了;第三個,身體發臭。他有臭味出現了;第四個,腋下出汗。他身體開始流汗;第五個,不樂本座。天人都是有座位的,他已經坐不住了,躁動不安。那麼釋提桓因五種相狀出現,他知道自己即將死亡,而且要投生到一個鄉村裡面做一頭豬,所以他非常恐怖。這個帝釋就找很多天王求助。找到大梵天,大梵天說,我沒有讓你避免死亡的方法,沒辦法。所以釋提桓因就憂愁苦惱。

這時一個有智慧的大臣說:「大王,我有辦法,讓你能夠免除死亡。」釋提桓因說:「你有辦法嗎?」他說:「我絕對有辦法。」釋提桓因說:「那你有什麼條件?」他說:「我把方法告訴你,你把乾闥婆的女兒嫁給我。」乾闥婆就是釋提桓因的樂神。釋提桓因說:「你如果能告訴我一個正確的方法,不要說乾闥婆的女兒,我把阿修羅王的女兒嫁給你。」諸位知道,阿修羅叫非天,他有天的福報,但是他瞋心重,沒有天的福德。阿修羅男眾很丑,女眾很美貌。這個大臣說:「好,一言為定。」釋提桓因說:「你有什麼方法呢?」他說:「你現在只有一個方法,你要找佛陀皈依。我以前曾經聽人家跟我傳一個法,你要能夠皈依,就免除一切障礙。」

釋提桓因就相信了。這時他已經快死亡了,他馬上以神通力,飛到精舍去找佛陀。佛陀當時並沒有給他皈依。釋提桓因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我們天人的福報這麼大,為什麼要面臨死亡,這死亡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佛陀說:「因為天人有煩惱,這煩惱就障礙他的安樂。」釋提桓因說:「那天人有什麼煩惱呢?」「天人的瞋心比較淡薄,但是有貪慾跟嫉妒的煩惱,他得到快樂就貪著,得不到的別人得到,他就嫉妒,所以天人還有貪慾跟嫉妒的煩惱。」釋提桓因說:「天人為什麼會有這種貪慾跟嫉妒的煩惱?」佛陀說:「因為他攀緣,活在表層意識,老是想要向外攀緣,老是活在感覺,你用感覺來主導內心,不是用智慧來主導。」釋提桓因說:「那怎麼斷攀緣呢?」

佛陀講到重點了,他說:「你要憶念本性清淨法身,你要憶念法身常住。」這個天人有大善根,他聽說憶念清淨法身、法身常住以後,起大歡喜,就咒願:願我生生世世能夠依止清淨法性而證得無上菩提。他念完以後就向佛陀拜下去,這時他的生命剛好結束,神識依止他過去的業力就投生到鄉村一頭母豬的肚子裡。一念的反轉,心生則種種法生,他一念的大乘善根生起,那頭豬就受不了。他一投胎以後,那頭母豬就像發瘋一樣到處跑,把女主人裝水的罐子撞破了。女主人一生氣,拿棒子就打這頭豬,把它打流胎,打死了。釋提桓因又投胎到原來的位置,繼續做天人。

這就是佛陀說的一念迴光返照,改變命運。諸位!你要知道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命運可以改變?為什麼業力可以改變?這個問題在《大乘起信論》有人問,當然這個地方也牽涉到淨土宗的帶業往生,為什麼能夠帶業往生?他造了五逆十惡為什麼帶業往生?因為業力是虛妄的,那就是一念攀緣的心,去攀緣一個虛妄的境,妄心攀緣妄境,所以它只是清淨心的表層的一個影像,它本來就沒有,達妄本空。

諸位!如果你要追求臨終的正念,你要不斷地憶念你的清淨本性,這很重要!我們一再講過,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面對妄想,這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你站在本來就有妄想,妄想是真實的,你跟它拼了,你就完了。只有事修沒有理觀,你絕對不是它的對手。

所以你不能站在表層意識跟妄想對抗,你要回到你的深層意識,你要把心帶回家,從家的角度來跟妄想對抗,妄想就不是你的對手,因為真能破妄。但是你要活在表層意識來跟妄想對抗,你就糟了;站在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你就沒有希望了。所以這個很重要。你要徹底改變生命,就要知道,你本來是沒有妄想,那些妄想是後來有的,是如夢如幻的。所以經典上說,你能夠通達空性,知道你的本性清淨,會產生兩個效果:第一個,雖做惡業速疾能悔;第二個,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就是說,即便你一時的衝動還會造罪業,但是這個罪業力量薄弱了,你會產生自我反省了。因為你造罪業時,有人不同意,就有人說,我反對!這就是你的善根反對你了,它開始對治你了。除非你沒有真懂你的自性本來清淨。沒有真懂,那就算了,你仍活在表層;如果真懂,你在造惡時,你會發現有一個力量開始在罵你,你兩種力量,真妄交攻。恭喜你!這個在佛法叫增上慚愧心生起了。所以你能夠懂得你的本性是清淨的,造業是不應該的,是虛妄的,這時你的造業勢力薄弱了,這第一個,「雖做惡業速疾能悔。」第二個,即便你因為過去的業力到三惡道去,你在三惡道也待不久,「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所以,我們能夠知道理體三寶裡面的清淨本性,那麼我們生命已經產生很大的反轉。就好像經典上說的,有人受持三皈依,在彌勒菩薩三會說法的初會就能夠解脫了,因為你在釋迦牟尼佛時受三皈依,你就生生世世能夠遇到三寶,到了彌勒菩薩的時候,你的善根就成熟了。

我們看總結。

皈依三寶是離開生死苦海最好的道路,也是悟入佛法功德的台階。但是我們一般人因為身口意的罪業太重,煩惱粗重,在皈依時又產生輕慢,整天打妄想,沒有好好地生起恭敬皈依的心,所以雖然皈依,遇到惡因緣時,三寶的功德就慢慢地失掉了。有些人受了三皈依以後,沒有憶念三寶,心中就沒有三寶了,雖然學佛很久,但是心中已經沒有佛了。他退失以後,煩惱就完全主導他的內心。

所以一個人受了三皈依以後,要不斷地去「專心緣此,得名皈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這個「專心緣此」很重要!我們一般人的生命是完全活在妄想,學佛人也活在妄想,但是你跟別人有什麼不同呢?你在妄想當中多了一道光明。所以你經常會很矛盾,真妄交攻,那現在你要怎麼做呢?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好——加強你的光明!因為光明能夠破除黑暗,邪不勝正。

其實你不要太在乎你的煩惱跟妄想,你加強正念比較重要。你不要怕你身體有病,你的體質好,病自然退失掉。我們現在就是缺乏抗拒妄想的能力、自我調整的能力。所以你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就是要加強你的正念。如果你心中沒有光明,你就只有黑暗。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佛在世時,也是舍衛國,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不過這個兒子很特別,生下來以後,他們家同時從地上湧出一頭小金象。這頭金象就整天跟著這個小孩子,這個孩子到東邊,它就跟到東邊,他到西邊就跟到西邊,它就保護這個小孩。所以他媽媽把這個小孩子取名叫作象護,就是經常有金象保護。

這個小孩慢慢長大了,這頭象也跟著長大。這頭像它有一種特殊的功能,它照常吃飯也照常喝水,但排出的排泄物大小便,都是百分之百的純金,不得了,不但金色身體,排出的都是黃金。所以這個像護出生以後,他家裡就變得很有錢。經典上說,他連睡覺的床鋪都是珠寶打造的,他有錢到這個份上。

象護他慢慢長大以後,因為這些有錢人都是跟有錢人在一起玩的,都是上流社會貴族。他在玩的過程當中,有一天就炫耀說:「我們家睡覺的地方,統統是珍寶做成的。」其他朋友說:「你家怎麼會這麼有錢呢?」他說:「因為我家有一頭象,整天排出的排泄物都是黃金的。」在炫耀的過程當中,他的朋友圈裡有一個小孩,就是阿闍世王,他那時是個太子。因為阿闍世王的貪慾很重,他聽到以後,就下定決心:等我哪天登上了王位,我一定要把這頭金象搶過來,他就許下這個邪願。

阿闍世王長大以後,看他爸爸年紀這麼大,也不傳位給他,就把他爸爸頻婆娑羅王活活餓死。他等於是犯了逆罪,奪取王位。奪取王位以後,他馬上就想到小時候所發的願,就把象護請到家裡來吃飯。吃完飯以後,他就跟象護說,我們過去好歹是朋友一場,我請你吃飯,你要做一點回饋,那這樣子好啦,這頭象就留下,你一個人回去好了。

象護沒辦法,就一個人回去了。但是這頭像是福德招感,是不能用搶的。所以象護回到家時,象就自動在阿闍世王的宮殿裡消失,又回到自己的家了。他爸爸就很緊張,這糟糕了!你們得罪了阿闍世王,那要有殺身之禍的,現在只有一個方法:出家!所以他爸爸就把象護送出家了,那個大象也跟著出家了。

出家以後,這個像護也有善根,他如法修學,就證得阿羅漢果了。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他出去托缽,這頭象就跟在他身邊托缽,他回來時,象就跟他回來。居士就議論紛紛:哎呀,這個比丘不簡單啊,後面還跟著一頭金色的象。就像我們現在一樣,整天帶著幾部遊覽車來到寺廟,不是來請教佛法,來看金象的。居士們經常來到寺廟看金象,就會干擾其他比丘的修學,不寂靜了。比丘就把這件事報告佛陀。

佛陀就把象護找來說:「你現在也證得阿羅漢果了,這個像是你過去修習善業所感的人天福報,你現在有涅槃的功德,不需要這種人天福報。就像你有摩尼寶珠,不需要吃糖果了。」象護說:「我也不喜歡它跟在我身邊,但我沒辦法。」佛陀說:「你跟它說三遍‘我生已盡,梵行已立,至今以後,更不需汝’。」說三遍以後,金象就消失了。

消失以後,有比丘就問佛陀:這個像護他為什麼有這個因緣,能夠得到金象,得到這麼大的福報,又出家,又成就阿羅漢果呢?佛陀說:過去在迦葉佛時代,有一個居士,在共修時繞佛,繞到那個當來下生的釋迦牟尼佛。諸位知道賢劫千佛要來到人世間之前,都是乘六牙白象來投胎的。他就是在迦葉佛時,預先把釋迦牟尼佛即將投胎的像供起來。這個居士在繞佛的過程當中,看到釋迦牟尼佛的佛像跟他所乘坐的六牙白象已經剝落了,不莊嚴了,他就發心請水泥工把它重新修整,又把它打上一層薄薄的金片,打完以後他就發願:第一,願我生生世世得到富貴;第二,願我有一天能夠成就菩提。他發了兩個願,所以他在來生當中就成就了象護的功德,另一方面,能夠遇到佛法,出家成就阿羅漢果。

諸位要知道,皈依是要發願的,我們很多人都只有信心,不對啊,要發願!你們要受過五戒或者菩薩戒就知道了,所有的戒體都是在三皈依時發願,面對整個三寶的境界: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而不度化。你要發願的。皈依三寶的意義就是:希望總有一天,成就三寶一樣的功德。

所以我們皈依佛,諸位!我們佛弟子跟其他宗教不一樣。其他宗教皈依他們的上帝、他們的神,沒有人敢說我有一天跟上帝一樣,沒有人敢這樣講,只有佛教可以。所以我們皈依佛,除了我們恭敬禮拜以外,很重要的是你要發願:總有一天跟佛一樣。你要有這種咒願力。因為你今天面對的是三寶的真實功德,你所發的願就使你生命中有一種力量來引導你,除了你造惡的力量,另外有一個正面的力量來牽引你了。冥冥當中,當你造了惡業以後,你就覺得你心不安,因為有一個力量不同意,這個就是你生命的改變。

以前我們造惡是理所當然,這個最糟糕了!把造惡當作理所當然,你那個業力就特別堅固。我們現在造惡感到弟子心不安,這個是非常好,因為表示你的心中有兩種力量:一種是邪惡的力量;第二種是光明的力量。所以我們不斷親近三寶,表面上我們是在供養三寶,其實你是在栽培內心的力量,借相修心,你的內心產生一種理體三寶,而且如果你能夠發願,那這種力量更大了。

所以,雖然我們現在的內心充滿了妄想跟業力,但是沒關係,你要加強你的光明。在菩薩戒上說,受了菩薩戒的人,你每一天都要至少拜一拜佛,至少稱念一句三寶的功德,口業的讚歎,讚歎僧寶。就是你每天都要跟三寶見過一面,三寶要在你的心中走一趟,因為三寶一旦離開你的心中,你就完了!因為他是我們心中的皈依,是我們改變生命、改造生命的一個依靠。這個地方就說明,這是了生脫死的唯一方法,因為我們自己已經沒辦法改變自己了。

所以,我們在整個修學當中,先依止事相三寶,然後再創造內心的理體三寶,最後我們從理體三寶當中,開始產生滅惡生善而轉凡成聖。

戊一、五戒分二:己一、正示戒相;己二、懺悔方法

己一、正示戒相分五:庚一、不殺生;庚二、不偷盜;庚三、不邪淫;庚四、不妄語;庚五、不飲酒

我們看下一科。

前面的三皈依,它不應該只屬於人天乘,它是應該共於五乘。整個五乘的修學,如果離開了三寶的功德,離開了三寶的引導,就是外道法了。宗喀巴大師就是這樣講的:你所有的修學跟三皈依不相應,就是外道法。

我們看真實的人乘,開始是五戒。這當中有兩段:第一段正示戒相;第二段懺悔方法。正示戒相當中分成五段: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庚一、不殺生  分五:辛一、解釋名義;辛二、具緣成犯;辛三、犯戒輕重;辛四、開緣情況;辛五、持犯得失

辛一、解釋名義

首先我們看不殺生。

先解釋什麼叫殺生,解釋它的名義。請合掌,我們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首先我們把殺生這兩個字作一個定義,就是斷絕有情的生命。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你把他斷絕了,這叫殺生。什麼叫作有情命?什麼叫作生命呢?這個地方有定義的。從出世到後世,就是從一個生命體他開始投胎,也就是父精母血成立以後,這個就是一個有情了。

有些人以為墮胎,這個胎兒要七七四十九天長成人形了,你把他殺了,才算犯殺戒,他沒有成人形之前,不犯殺戒,這個觀念錯誤,不是這樣。當他投胎以後,即便他六根沒有長成,已經是一個生命體了。一直到他死亡,就是全身冰冷、神識離開為止,這個過程,你用任何方式去破壞他的身體,全部叫殺生。只要這個母親開始懷孕的第一天,這就是一個有情眾生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斷絕生命,叫殺生。

戒律當中,講出七種情況,「凡有命者,不得故殺。」

第一種,自殺。這自殺在律上有兩種說法:第一,是你自己去犯殺生的事情;第二,你殺害自己。諸位要知道,你破壞你的身體,你自己也是一個有情生命,這在戒律上屬於中品殺罪。不過自殺有個很嚴重的問題,雖然它中品,但是它對你來生的破壞力很強,因為它太靠近死亡。

諸位要知道,你越靠近臨命終所造的業,勢力越大。在《瑜伽師地論》講到業果時,有這個說法。所以你造的這個修行,臨終抱佛腳都有效果,你越到後面越要越小心。你把自己殺害以後,你即便馬上就死亡,但是這個業、這種心態、這種殺心對你來生會產生極度的破壞,因為它太靠近死亡。所以一般自殺死掉的人,來生很難有好下場,因為你殺完以後馬上面臨命終,你這個臨終的念頭肯定是受到你前一念殺害身體那個瞋心的影響,這個業力很容易表現出來,很容易得果報。所以這個自殺也是犯殺罪。

第二種,教他殺。你自己沒有殺,教別人去殺,如果對方死掉,你照樣犯殺罪,這是教唆他人殺。

第三種,方便殺。就是說,你安排很多殺生的陷阱。比方說,你明明知道某人要去那裡喝水,就故意把毒藥放在他桌上,讓他去喝,雖然你沒有拿給他喝,但這是你安排的,這叫方便殺。如果對方死掉,你就犯了殺生的重罪。

第四種,咒殺。你用咒語來殺某個人,或者殺某個鬼神。

第五種,墮胎。你用藥物跟手術的方法,來殺害胎中的嬰兒。

第六種,破卵。破卵是破壞動物的卵。

第七種,與他毒藥。你明明知道他有殺生的傾向,結果你把毒藥賣給他或者拿給他,對方死掉,你也是犯殺生。

由七種的方法令命斷者——這個是總結——使令前人命斷,都叫殺生。這個殺生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故意殺,第二個是不故意殺。我們講一下。

如果你是故意殺,有兩個結果:第一個造了罪業,要到三惡道去一趟,因為你內心累積了罪業;第二個,你有來生的因緣因果,你欠他一條命,你以後的生命,除非你到淨土或到涅槃,遲早得還。這是故意殺。

如果你不是故意的,走路不小心踩到一隻螞蟻,你沒有罪業,但是還是有因果。所以無心殺生也要避免,這個殺生的麻煩在這裡,因為你牽涉到一條生命,雖然你沒有造罪業,關鍵是對方放不過你,問題在這裡。所以故意殺生的要避免,不故意殺生的也要避免。

辛二、具緣成犯

我們看具緣成犯。殺生有五種因緣,我們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有五種情況,只要這五種情況全部具足,我們就定義這個人犯了殺生的罪業。

第一種,對方是人,他必須是一個人,才有根本。

第二種,是人想。你心中也知道他是一個人。如果你開車時撞到人,雖然對方是個人,但是黑暗當中你認為他是一棵樹,撞過去把他殺死了,你心中並沒有把他當作人的想像,那沒有犯根本。因為第一他的外境實體是個人,第二你也作人的轉想,這兩個都要具足才成犯。如果對方不是人,你把它當作人,把它殺死也不犯根本,因為對方不是個人,你雖然作人的轉想也不犯根本。就是說,這兩個都要具足,外境的確是個人,你心中也作人的想法。這兩個都要具足。

第三種,起殺心。這是關鍵,犯罪動機,有殺害對方的意圖,揀別他不是故意的。

第四種,興方便。你有採取手段,不是只有興念頭而已,你不但心動,還有行動。比方說,你用刀劍、用藥物、用針灸、用陷阱等等,你用各種方便,前面說共有七種方便。

第五種,前人命斷。這個人因為你殺生的行為而死亡,你就犯根本了,這個業就造圓滿了。前人命斷,在律上說,如果你殺害他的時候沒有死,他只是重傷,但是後來這個重傷沒有治好,他最後的死亡是因為你那個殺生行為引起的,你也犯根本。即便當時沒有死,但是後來因為這個而死也犯根本,只要他沒有把病治好,都算前人命斷。

這五種因緣,古德把它分成三個重點:叫意樂、加行、究竟。我們要判斷一個業的成就,首先他一定要有意樂,就是他有動機。殺人有殺心,偷盜有盜心等等,他一定要有犯罪動機。第二個,他要有加行,他一定要有行動,他如果想一想而已,這個不能構成殺罪的完整業力,一定要有加行。第三個,要究竟,要把這個事造圓滿,殺人就是命斷叫圓滿。

諸位!我們未來在判斷戒律時,抓住兩個重點:第一個,意樂。就是你判斷他有沒有犯罪,這個最簡單,就是他當時是怎麼想的。你去穿人家的拖鞋,你當初是怎麼想的?欸,我穿錯了!不犯盜戒,我以為是我的,或者我暫時借用的,不犯盜戒;你如果是一種侵佔的想,犯盜戒。所以你當初是怎麼想的,這個是關鍵,判斷有沒有犯罪,這是第一個。第二個,犯罪的輕重看外境,你面對是什麼環境。你面對人、面對鬼神,面對天人、畜生,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判斷時,第一個,看你的心,知道你有沒有犯罪;第二個,看你的境,看你犯罪的輕重程度。一個是約心,一個約境。

辛三、犯戒輕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若見他殺,有力應救。設不能救,應起慈心,念佛持咒祝令解冤釋結,永斷惡緣。)

我們看犯罪輕重,從兩個原則來判斷,我們先看最重的上品不可悔罪。

若殺父母、羅漢聖人,犯逆罪;若殺人命斷,犯重罪。

這個都是上品不可悔罪。父母是我們的恩田,羅漢是住持三寶的敬田,他有住持三寶的功德,這兩種犯了以後,犯逆罪。在戒律裡面只要講到逆罪,就很難懺悔了。不是不能懺悔,很難懺悔,這種業力太強,而且一般來說,我們前面講過,業力強的話,他會很快得果報,大概來生就得果報了,因為它太強了。

只要是殺人就犯重罪,但是不管是殺人或者殺父母聖人,這種一般的懺悔已經沒辦法了,要取相懺了。因為你的戒體破壞了,我們後面會講到懺悔的方法,這個就要取相懺了。

假設你殺人不死,你把他殺了,你本來要他死,結果他沒死,中品。或者你是殺天人,殺龍類的眾生,殺鬼神使令他命斷,但是他不是人,中品。如果你殺的是畜生,蟲子、螞蟻、蚊子、虱子等等,下品。若殺天神、畜生、蟲等不死,下品。隨喜,別人在殺生,你隨喜讚歎,也是下品。

殺生的重點在人,為什麼呢?雖然天上的果報比人還好,但是畢竟人是可以學習,可以得到智慧的。佛法對天道不是很讚歎,因為你到了天上以後,福報太大了,就變得傻傻的,天人是傻傻的,第一個,他的明瞭性弱;第二個,他沒有記憶力。你看釋迦牟尼佛說法時,天人來聽,聽完了以後到上面全部忘光了,因為他回去以後看到的都是宮殿美女,他怎麼還記起佛法呢?只有人,因為人的明瞭性,他能夠記憶佛法,能夠思考佛法。

所以諸位,六道輪迴裡面,唯一的希望是得到人身,其他都是在酬償業力,都在還債而已。你只有做人,生命才能產生大方向的改變。所以他好不容易排隊排到做人了,你把他給殺死,糟了!現在這個時代要做人也不簡單,你看大家都不想生小孩,所以你要排班排很久才做得到人。因為你要有業力,還要有因緣,要跟父母有緣,你的父母親他們都沒有結婚,你就糟了,要等其他的因緣。所以人身難得。得到人身以後,他有可能修學佛法,產生很大的改變,比方說求生淨土,結果你把他的命斷了,那你對他的傷害太大了。所以佛陀說,人是法器,所以制重,是這個原因。

我們再看它的附註。若見他殺,如果有人被殺了,特別指的是畜生,我們能救就救;不能救,我們應該念佛持咒來迴向給它,使令它不要產生大的恨,永斷惡緣,這個就是廣結善緣。所以我們在迴向時,要迴向眾生,廣結善緣。

辛四、開緣情況

我們看開緣情況。把它念一遍,這裡兩種情況可以開緣。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沒有殺心,比方說你開車或者走路,壓死了螞蟻,但是你的目的只是想要到某一個地方去辦事,你沒有一種想要殺害足下眾生的心情,所以這雖無犯戒而世間果報不失樣子不能構成罪業,但是還是有因果。

狂亂壞心,就是精神錯亂。什麼叫精神錯亂呢?在律上講出兩個定義:第一個,你見到糞便,你都想要去抓,把它當作栴檀香;你看到火,也會想去抓,像抓黃金一樣,這樣子叫作狂亂。雖無犯罪,但是世間果報不失。殺生麻煩就麻煩在這個地方,因為它臨終時是懷恨而死,這一念的恨心就產生一種力量了。

在戒律上說,家庭主婦煮面條,那個熱水不能直接倒水溝,水溝裡面都是眾生;你也不能倒到草叢。第一個,熱水,你要把它放冷了或者加上冷水,讓它溫度比較適合才倒掉。第二個,化學物品的東西,有毒的物品你不能隨便倒的,因為水溝裡面通通都是細菌,通通都是蟲類眾生,即便當時你倒的時候沒有殺心,但是那個因果不失,只能說你沒有造罪,但是你來生就結很多惡緣,他看到你不歡喜,你做什麼事,他就障礙你。

在律上說,還有一個問題,現在可能比較少,就是以前農村燒柴火,這個木頭你要看一下,如果它已經腐朽,合理地推論已經有蟲,這個木頭就不能燒,有蟲的木頭不可以燒。所以這個地方點點滴滴你都要注意。

辛五、持犯得失

我們先看犯戒的果報,再看持戒的果報。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先看第一個。

果報,三途果報。餘報:一、短命。二、多病。

果報在殺生裡面,如果你這個罪業的累積能量很強,當然直接到三惡道去。你罪業的力量強,就到地獄,其次是餓鬼,然後是畜生。從三惡道出來以後,還有餘報:短命、多病。一般來說慢性病,在律上說只要不是四大不調,比方說,你吹到風,感冒了,那是因為你沒有把身體保養好,四大不調引起的不算,只要是慢性病,經常吃藥都吃不好的,這個跟殺生有關係。一個是業障,一個是鬼神障,對方有冤屈,他不放過你,就糟了!

所以這個地方很多的問題,我們前幾天講到人面瘡的公案,你看漢景帝時,袁盎一句話殺了晁錯,到了唐朝,他變成悟達國師,中間經過十世,晁錯都沒有放過袁盎,他等了十世。但因為袁盎十世都做高僧,持戒清淨,他沒有機會下手。後來到第十世時,悟達國師一念的高慢心,讓對方有機可乘,就侵入到他的膝蓋變成人面瘡。你就知道,他這個恨有多重。

所以,在所有的修學當中,殺生的罪業是很重的,第二個邪淫是很重的。那殺生的重不會輕於邪淫,因為那個冤業病,其他人很難介入的,他不放過你,就不放過你了,那沒辦法,他要兩敗俱傷,因為理論上他找上你時,對他也不好,但是他就願意兩敗俱傷,你也沒辦法。所以我們盡量要避免殺生。

第二個,持不殺生戒的果報。我們把它念一遍。

持不殺生戒,果報——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餘報:一、身常無病。二、寢覺快樂。三、壽命長遠。四、永斷瞋習。

持不殺生,當然是得到人天果報乃至佛果。人天的果報是指未來的。在今生來說,他的餘報,第一個,得到人身時身常無病,像阿難尊者他活到一百二十歲。阿難尊者不得了,他生生世世持不殺生,壽命活到一百二十歲,都沒有生過病。那個薄拘羅尊者,也是活到一百多歲,也沒有生病。在佛陀弟子裡面,兩個人持不殺生戒的,一個薄拘羅尊者,一個阿難尊者,身常無病。第二個,寢覺快樂。能夠小心地護持不殺生,我們晚上睡覺時,非常安穩快樂,不做惡夢。第三個,壽命久遠。第四個,永斷瞋習。前面是指外在的福報,這個是指增長我們慈悲的善根。

這個不殺生我們再談一下。《楞嚴經》不殺生的定義更廣。諸位你看《楞嚴經》講不殺生,它講殺盜淫妄四種清淨明誨,它很強調不吃眾生肉,這一塊要注意喔,這是斷間接的殺生。《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沒有一個眾生死亡是心甘情願。它福報差,它有罪業,它變成一隻雞,但是它身為一隻雞,你養它是一回事,你殺它時,哪一隻雞是心甘情願地說:我被你殺好了,報答你!有沒有?沒有!都叫得很厲害,對不對?這就有問題,它含恨而死,所以你變成欠兩筆債,一個命債,一個肉債。如果說,欸,我去買的時候,它已經殺死,它不是因為我而死的,那你也有肉債。它即便死了,它也不是想讓你吃的。所以你這個就是欠肉債跟命債,你都得還。所以你如果有志於今生求生淨土,最好不要在你的背後扛這麼重的業,關鍵在這兒!因為你不容易跳出去。臨終無障礙,平常你就要注意了。所以吃眾生肉這一塊,印光大師很重視,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其他的罪,他不是很強調,他告訴你,吃素很重要。因為你每天在造業,你每天都在增長你那個生死的業力,臨終時你怎麼跳得出去呢?

而且在《楞嚴經》講得更可怕,它說你吃肉,還不只是跟眾生結惡緣,而且斷你的慈悲善根,肉吃久了以後,你的慈悲心沒了,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所以,諸位要知道,《楞嚴經》的意思,我們的飲食會跟你的內心互動,你經常吃某一種東西,會改變你的心態。尤其是吃眾生肉,你本來是發菩提心,本來很有慈悲心,因為你經常吃肉,經常吃這叫熏習,慢慢你的慈悲心就退失掉了。沒有悲憫心,沒有同情心,你看到眾生,就沒有辦法感同身受,那這個傷害更大。所以在大乘裡面,除了不殺生,它兼制斷眾生肉,這個很重要!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我們回答一個問題。

【師父答疑】

【學員提問】弟子想請問,有關懺悔實修上的問題。師父開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教法,那麼我自己感覺罪業的勢力慢慢減少,但是當下的慚愧心因而不安,形成種種地躁動。

【師父開示】我先回答這一塊。你因為憶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你在造罪的過程中形成躁動,其實這是好現象。難道你造罪時要心安理得嗎?你造罪本來就應該忐忑不安,這個是正常,表示你的心中還有正面的能量。

諸位!有一個方法可以判斷這個人是不是還有希望。如果你造罪時,都沒有不安的感覺,不管造殺盜淫妄,在造罪之前、在造作的過程以及造罪以後,你都心安理得,這個非常不吉祥!表示你對於罪業完全沒有免疫功能,沒有一點抗拒的力量,那你這個人完全沒有善根。就是在造罪時,你的內心是完全同意的,沒有人反對,那這個就很糟糕,你的生命很難反轉。造罪業時,你內心完全舉雙手讚成,那你這個學佛沒有在心地上下功夫,沒有內善根,你就只是跟三寶結外緣,結緣而已。

所以,諸位!當你在造罪業時,你覺得忐忑不安,非常吉祥!你沒有白學佛,表示你內心已經開始真妄交攻了,這是一個過程。每個人在調伏煩惱之前,都有一個真妄交攻的過程,這是好現象。你造罪,本來就應該覺得忐忑不安,這個是正常的。

【學員提問】我是想請師父開示,在懺悔時,我們對罪業是訶責的,但是要同時觀察罪業本空,如何融通才可以趨向清淨?

【師父開示】我們在觀想時,是觀察生命的本體是清淨的,但是生命的作用不一定清淨,它是如夢如幻的,因為心它受熏,它隨染污的心,就熏習惡法出來;它隨清淨的五乘的法門,它就出現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的善法出來。所以你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站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角度來懺悔,就是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是什麼心態呢?就是我用如夢如幻的懺悔法門,來對治如夢如幻的罪業,這樣聽得懂嗎?借假修真。我把罪業當真實的,我跟你拼了,這叫事修,這種人修行是很難改變的,入道多辛苦,你完全沒有善巧、沒有般若方便,你這個人就是硬幹的。你先觀察本來沒有罪業,先把罪業的根斷了——達妄本空,你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但是我也不違背緣起,性空不障礙緣起;我站在清淨心的角度,我也看到我過去生所留下來的如夢如幻的罪業假相,既然它是因緣的假相,就可以用另外一個因緣讓它消失掉。如果罪業是我們本來就有的,那就糟了!那就有真實的體性了。

佛法講真妄,就是說,你本來就有的,是真的,那就不能改變了。諸位!你本來就有罪業嗎?如果你本來就有罪業,你就不可能成佛了。關鍵是它後來才有,我們本來是清淨的,一念妄動受到外境的刺激,你才產生了虛妄的心,去攀緣虛妄的境。這就是為什麼業障能夠懺悔,為什麼你可以帶業往生,因為業障是後來有的,它是因緣所生法。只要是因緣所生法,你就可以逆向操作,可以創造另外一個因緣讓它還滅,因為它是因緣而生,它也可以隨因緣而滅。

所以你的思考,你的智慧很重要,你的思考模式很重要!我們經常講修行,你要做正面思考,不要老是認為業障深重。你認為業障深重,結果果然業障深重。因為你認為業障是真實的,你抓著它不放,它對你的影響就太大了。

所以修行,理觀就是你的內善根,事修是你的外因緣,你用內善根來帶動外因緣,才對!由內善根來帶動外因緣,外因緣又增長你的內善根,產生一個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一種善的循環。你最好在每一句佛號,在每一次拜佛的前面,都加一個智慧的光明來引導,你這個法才叫波羅蜜到彼岸,否則,你僅僅就是修善法。

我們佛弟子跟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前面都有智慧的導航——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這三種導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造的業會跟他們不同,我們為什麼叫波羅蜜,而他們只能叫善業。你要去想這個問題,這就是理觀,我們心態比他們更深層。

所以說安住空性跟懺悔業障兩個不衝突,性空不障礙緣起,緣起也不障礙性空,理不礙事,事也不會礙理的,在體性上是空,在因緣上有如夢如幻的假名、假相、假用。

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