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七頁。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諸法因緣生。也就是說,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生命是遵循著一定的軌則。你今生會快樂、痛苦,都一定有道理的,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現的,絕對不可能!生命是有章法的。

第一個軌則,就是因果的軌則,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第一道因緣觀。這個因緣觀,從粗淺的角度,因緣的角度來看,人生是由很多片段的生命結合起來的,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念珠,像撥念珠一樣。一百零八顆念珠雖然相續,但是它們是變化的,沒有兩顆念珠完全一樣。所以從外面的角度,表層的因果思想來看,人生是由很多片段的生命結合起來的。

如果預先把大乘的思想跟因果結合,就是法法消歸心性,那就不一樣了。本來這是在後面才會講到的,但是我們先提醒一下。大乘的因果思想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內看。所以觀照現前一念心性時,看到的因果,就像蕅益大師說的,只是現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後名因。人生就是一剎那的念頭而已。這個念頭對望過去,是個結果。因為你前生造了很多業力,產生了很多思想,這個業力跟思想結合,形成妄想,所以這個現前一念的思想,對望過去,它是一個結果。但是對望未來,它又是一個因地。你可以改變它、主導它、調伏它,在它沒有表現出來之前,都是可以改變的。

所以,你說人生是無奈,也對!人生有一半是無奈的。因為我們要繼承過去的業力跟思想,我們是跑不掉的,不管願不願意,一定要繼承你的過去。但是你說人生充滿了希望,也對!因為在它沒有出現之前,都有希望,在臨終之前都有希望改變。你可以主導思想,往好的方向走,或者往壞的方向走,你還有機會,因為它有變化的一面。

因此,天台宗安立一個觀心法門。就是說,想要了解自己,就看念頭的流動。其實心的流動就像水流。只要向內看,就一定知道你的過去,知道你的現在,也一定可以規劃你的未來。過去、現在、未來都在你一念的心中。這個就是我們後面會講到的現前一念心性的思想,我們預先把它做一個結合。就是說,什麼事情都會歸到心性,人生就是整體的,不是片段的。

蕅益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他說,輪迴的思想,從人天的業果來看,是業力創造的,這是粗淺層面的解釋。從大乘的角度來看,輪迴就是一念的妄想。蕅益大師說,流轉三界中,誰在流轉?「欸,我在流轉。沒有一個『我』,怎麼會流轉呢?」蕅益大師說,就是一念的妄想在流轉。妄想醒過來,流轉就沒了,覓之了不可得。我們要去參這個道理:誰在流轉?流轉的是誰?它不斷地相續,不斷地變化,其實就是一念的顛倒妄想。它不斷地積集業力,不斷地創造果報,但當這個妄想消失時,輪迴的生命就沒了。

所以,成佛以後,再來看看今生,就像一場夢,「夢裡明明有六趣」;醒過來以後,「覺後空空無大千」。我們現在看到的感覺是真的,但是醒來以後,回顧過去就如夢幻泡影。我們現代人卻把它當真,在夢境裡看到真的有老虎、珍寶,但是醒過來以後,「醒後空空無大千」。

我們到後面再來探討心性的思想,但是現在,業果的思想要先知道。生命一半是無奈的,一半是開創的。說它無奈,是因為你要繼承過去的業力;開創,則是你今生還有很多的努力空間,因為它可以變化。

戊二、業果決定

前面是把業果的思想做一個總說,以下就各別地說明業果之間的關係。業到果,決定不會錯亂,這是第一個要了解的。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 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

《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前面一科,我們把業果的形成乃至於它種種的顯現,做一個總說。以下我們就各別地說明業果的特性。

第一個,業果的特性,就是它不會有錯亂的情況。以下有五小科。先看第一科,就是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

什麼是業果決定的相貌呢?就是一切的「異生」——凡夫乃至於聖人。佛陀除外,佛陀不受因果的思想影響,因為佛陀已經「金剛道後異熟空」,世間只有一個人不受因果的影響,就是佛陀。等覺菩薩還有微細的因果思想,但是佛陀是真的業盡情空了,他過去所造的業完全不能影響他。「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這個「諸聖者」要揀別,他不包括佛陀,是佛陀以外的聖者。

那麼一切「異生」——凡夫乃至於聖人,他們的生命當中,有一些舒適快樂的樂受,不管是聖人的快樂,還是地獄果報剎那的樂受,都是善業所感。比方說阿鼻地獄、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受苦是沒有間斷的。就是身體被丟到油鍋裡炸,炸死了變成骷髏頭,再把它撈起來,一陣涼風吹來,又恢復原來的色身,然後丟進去,再炸。阿鼻地獄的眾生,生命裡只有一剎那是快樂,就是那一陣涼風吹來恢復身體相貌的時候有樂受。這個樂受怎麼來的呢?是過去所造的善業所感。即便是無間地獄的那一陣涼風的樂受也是善業所感,因為從不善業、罪業發生安樂的果報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要是快樂的果報,一定是善業。比方說,現在能走路,這個就是善業了。不要以為好像走路很自然,不一定每一個人都可以走路。你這碗飯能吃下去,吃得很快樂,也是善業。沒有一件事情是自然發生的。你這杯水能喝到肚子裡去,產生你的滋養,是善業。只要讓今生感到舒服快樂的東西,全部是善業,都要讚美你的過去。你能夠走路,要讚美你的過去;你能夠吃飯,晚上能夠睡好覺,善業!沒有一件事情是理所當然的。這是第一個思想——所有快樂的果報,它一定來自於善業,沒有例外。

反過來,罪業一定引生痛苦的果報。所有感到逼迫壓力的苦受,乃至於阿羅漢的相續之苦,都是罪業招感。我們解釋一下,阿羅漢成就以後,還沒有入滅之前,他的生命叫做「有餘依涅槃」,這個涅槃還有剩餘的色身。這時阿羅漢如果吃壞了肚子,也會肚子痛。舍利弗尊者,在佛陀講經時,肚子痛就不能過來。他有時也會中暑。這種生命相續還存在一時的痛苦,也是由於過去生的罪業所招感,不是今生做的,可能是前生造的。所以說,從善業招感痛苦的果報,無有是處。所有的痛苦都跟別人沒有關係,都是自己的業力,別人只是個助緣,把痛苦激發出來而已。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作自受的,外在的環境只是一個刺激,一個助緣把它激發出來而已。

《寶鬘論》上說,一切的痛苦乃至墮落到三惡道都是由罪業所招感;而善業招感善趣,生起一切的安樂。這個地方是說明痛苦是由罪業而來,快樂是從善業而來。

我們看第四段的結論。痛苦快樂不是無因生,苦樂不可能沒有因緣而生起。不是自性生,它不會自己生起;,也不是大梵天給我們的──這種是不順因生。是為善、惡的業力,產生苦、樂的果報。所以,苦樂的種種差別,是從善惡兩種業力的差別所變現出來,一點都不可能錯亂,是各別各別生起的,這是一個總結。

最後結勸。一個菩薩能夠對於業果的自性產生決定的理解,明瞭這種三世兩重因果的道理,乃至於業果決定,就是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是絕對不會錯亂的,是沒有欺誑的,這是佛弟子所有正見的基礎,也是一切修習善法的根本。

我們修善跟慈善家不太一樣。慈善家修善,不一定從覺悟的心發動出來,他可能是一時的惻隱之心。看到這位眾生很可憐,把他救起來,這種業力不會太重,因為沒有道的引導。所以慈善家要造出一個強大的善業很難,因為他是憑著感覺生起的。所有佛弟子所發動的善業只有一種情況:從覺悟的內心發動出來,一定有道法的引導。

舉一個例子。佛在世時有很多護法居士,最重要的一位大護法,叫須達長者。須達長者生長在大富貴的家庭,而且非常喜歡佈施一些貧窮孤獨的老人,所以他又叫做給孤獨長者。他有七個兒子,前面六個兒子都結婚了,他特別疼愛小兒子,所以對小兒子的婚姻特別重視。他找很多人去打聽。後來打聽到在隔壁的國家,就是王舍城,有一位女眾非常的莊嚴,而且具足了德行,也生長在大富貴的家庭。須達長者就帶著侍從,到王舍城去提親。親家也聽過須達長者的名號,很恭敬地安排他在客房住下來。

到黃昏時,須達長者看到花園裡面很多人忙來忙去,準備很多的飯菜。須達長者就問旁邊的人,說:「你們在忙什麼呢?」那人說:「我們家主人明天要請佛陀來供養。」須達長者問:「佛陀是什麼樣的呢?」那人就說:「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無量的功德莊嚴。」根據經論上描述,須達長者聽到佛陀的功德莊嚴以後,全身的毫毛就豎立起來,起了大歡喜,可見這個人善根深厚。到了晚上,大家睡覺了,須達長者就控制不住,想要趕快去見佛陀,不能等到明天了。於是中夜時離開了親家的住處,夜訪佛陀。大智慧的佛陀知道須達長者要來,就在那邊等他。他一來,佛陀先放大光明,須達長者看到佛陀,立即跪了下去。佛陀跟他講四諦法門,他當下就證得初果。

證得初果以後,須達長者對於佛法僧戒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叫四不壞信。他覺得明天的宴會不用參加了,隔天一早,急急忙忙地帶著侍從回去了。他覺得應該要在舍衛國建一處道場來供養佛陀。

但是,佛陀的僧團是很龐大的,有一千兩百個比丘。他打聽哪兒可建道場,結果在舍衛國果然找到好地方,一座花園。這座花園是波斯匿王的太子的,叫只陀太子。他剛開始不想賣,但是他想,這個長者不能得罪。他就問:「你為什麼買這座花園?」須達長者說:「我要供養佛陀,還有他的僧眾。我準備蓋很多的僧寮及一間講堂,請佛陀來常住講經。」只陀太子一聽,這是好事。他拒絕也不是,答應也不是,只好出一個難題。他說:「你如果能夠用黃金把我的花園全部鋪滿,我就把花園賣給你。」須達長者說:「好,一言為定!」只陀太子說:「不行啊,我跟你開玩笑的。」須達長者說:「你是今日的太子,明日的君王,能有戲言嗎?」只陀太子沒辦法,只好賣給他。只陀太子說:「你用黃金鋪地,那樹算我的。」所以叫做只樹(只陀太子的樹)給孤獨園,就這樣來的。

經論上講,須達長者買下地以後,用大象運了很多黃金去鋪地,還蓋房子當僧眾寮房、殿堂。快要蓋好時,他所有的錢都花光了,窮到連飯都沒得吃了,就是古人說的揭不開鍋了。那怎麼辦呢?他畢竟以前是有錢人家,在庫房裡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檀香的米桶,就拿這個米桶去換一點錢,大家煮了一鍋飯準備要吃。

正要吃時,目犍連尊者來托缽了。一個初果的聖人,對於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的勝解是不可破壞的。我們一般人會受果報影響,而須達長者完全安住在道法。他說:「把飯切一半,供養目犍連尊者。」剩下的一半,一家人就準備湊合著吃。這時,舍利弗尊者來了。這就面臨抉擇了:是重視果報,還是重視業因?長者說:「再切一半供養舍利弗尊者。」

剩下四分之一要吃時,佛陀親自來了。長者說:「罷了!我們今天就餓肚子吧。」於是須達長者就親自拿著這個四分之一的飯糰,跑到佛前跪下去供養,佛陀慈悲地接受了。接受以後,經論上說,佛陀講了四句偈:「自今以後,罪滅福生,永恆富饒,無復匱乏。」他說:你現在的佈施,把過去生剩下的最後一個慳貪的業給消掉了,在你未來的生命、在你成佛之前,你生命只有一種情況,就是永恆富饒;即便你還沒有成佛,生命裡已經沒有「貧窮」這兩個字了。

諸位!我們應該知道,佛陀講話,他要麼不講,保持默然;他一講話,這件事情就不能改變,叫「金口」。他只要為一個人授記,這件事情就沒有改變的餘地了。佛陀說,琉璃王七日必死,不可能改變了,一定要死的,七日,即使坐船跑到海邊都沒有用。所以,這個故事有什麼啟示呢?就是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

這個地方問題來了,因果是隔代受報的。比方說,有些人吃素,身體不好,就怪罪吃素,說吃素讓他身體不好。這個不合道理,身體不好,是因為前生的殺業,跟吃素沒有關係。即便有,它也是個助緣。我們不殺生會有長壽的果報。我們在修善時,有一個情況,就是很容易被前生的業力所變現的果報誤導,這就很麻煩。如果造善時,馬上出現快樂的果報,那這個很容易做,每一個人都能夠做。你佈施馬上有錢,馬上有福報,這樣會很有激勵。

難就難在哪裡呢?尤其是初學者更嚴重,因為生命突然要轉換了。就是說,明明修善,但是痛苦加劇,這個最糟糕,最麻煩。這時考驗你對道法的勝解,就是對法的皈依。所以,業果決定不可能因為造善讓你痛苦,這個觀念很重要!你不可能因為吃素讓你生病,不可能的!世間沒有這種道理的。如果這個可能,那佛陀所說的法全部被推翻掉了,業果決定就不能成立了。

怎麼解釋呢?吃素是基於慈悲心,這是一種長壽的業。但是這個業不能馬上受用,要先保存起來。業必須經過一個保存的階段,到來生才用的。現在的痛苦,是過去殺業的餘報,要先受前生的餘報。因果是這樣解釋的。諸位!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修習善業,不可能讓你痛苦,絕對不可能!因為因果釋放不可能錯亂。

所以,善業出現痛苦的果報,不可能!沒有這回事情。那有人說:我在修善時,明明是讓我痛苦了。是的,這是因為前生的業還沒有消完,但是今天的善業還不能用,要先放在「銀行」。我們今生大部分的業,都還沒有出來,因果是隔代受報的,難理解就在這裡。春天播的種子,這個米還不能吃到的,秋天才能收割。春天吃的米,是去年種的。所以,在建立因果思想時,一定要有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的思考,你的心才能夠堅定下來,否則很難修行,因為只要有逆境衝擊,就退轉了,你很難堅定地走下去的。

因此,業果決定的思想很重要!善業一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一定招感痛苦的果報,絕對不可能錯亂!絕對不可能!連佛陀都不可能讓它錯亂,就算阿羅漢也不例外。阿羅漢相續的痛苦,也是由過去的罪業所感。

戊三、業果種類分二:己一、業之種類;己二、果報種類

己一、業之種類分三:庚一、善不善無記業;庚二、增長不增長業;庚

三、定不定業

前面講到決定性,這裡講到種類的差別。我們先看第一個業的種類,再看果報的種類。

庚一、善不善無記業

業的種類有幾科。我們看第一科。說明善業、不善業跟無記業,三種種類是怎麼定的。怎麼知道造了善業還是造了罪業?罪業、善業的定義是怎麼安立的?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前面說到,善業絕對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那麼善業跟罪業是怎麼定義呢?

什麼是善業?就是依止無貪——就是施捨的心、無瞋——慈悲的心、無癡——智慧的心這三種善心,所引導的身口二業的因緣,通通叫善業。什麼是罪業呢?只要是貪瞋癡所發動的煩惱,所發動的身口的行為,通通是罪業。反過來,它不是貪瞋癡的煩惱,也不是善,就叫無記業。比方說你在散步,在剪指甲,沒有起善念,也沒有起惡念,叫無記業,它不好也不壞。

業力的形成是由心念決定的。心念是邪惡的,不管做什麼就是惡業;心念是善良的,即便訶責你的兒子,它也是善業。

考大家一個問題:因果的道理。你坐在蘋果樹下,蘋果掉下來砸到你,它打得你很痛,這個是善業還是惡業?

答案是:它不是業。它沒有心識,它是個果報。你看地震,地震也不能成為業,因為地震沒有人造的。業一定要有一個明瞭的心,要有心識引導的行為才叫業。蘋果沒有造業的能力,它沒有心識,怎麼造業?它是植物。要知道,業力一定是由思想引導的。

講一個例子給大家參考。佛在世時,另外一個護法,叫做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三個公主,其中一個,叫善光公主。她長得最莊嚴、最討人喜歡、最有德行,也是波斯匿王三個女兒裡最有名氣的。因為她長得莊嚴又善解人意,所以得到波斯匿王的寵愛。波斯匿王經常辦完公事後,就到她的花園散散步,善光公主就陪他聊聊天。

有一天,波斯匿王處理完公事後,又到善光公主的花園裡和她聊天。波斯匿王就說:「女兒啊!你長得這麼莊嚴,受到別人的讚美,那是因為父王對你的疼愛,父王對你的加持。」善光公主一般都是很隨順父王,但是突然間,她說了一句話:「父王,您這句話說得不對。我今生的安樂果報,是我過去的善業所感。」波斯匿王就不高興地走掉了。第二天他又提起了,他說:「你的善業是我加持你的。」結果善光公主的回答還是一樣,她說:「這是我的善業所感。」連續三天都是這樣回答,把波斯匿王激怒了。波斯匿王說:「好,我看是你的善業力量大,還是我國王的威德力量大。」就叫侍從去街上找一個乞丐。找到以後,就跟他說:「我把女兒嫁給你,好不好?」乞丐說:「當然好啊!」善光公主就嫁給這個乞丐了。

嫁給乞丐以後,善光公主知命認命,安住道法的人,跟一般人不一樣,她對道法的勝解、皈依,不會改變認知的。她嫁給乞丐以後,就問乞丐:「你家住哪裡?」乞丐說:「我沒有家,我做乞丐。」「那你以前小時候住哪裡?」乞丐說:「我們小時候,本來也是大富長者,後來發生了火災,父母都死了,所以我們兄弟姊妹只好在外面流浪做乞丐了。」善光公主說:「好,那我們去你的老家看看。」乞丐就帶了善光公主到他老家去看,一片荒野,那個房子燒得不能用了。善光公主說:「沒關係,我們先安頓下來。」兩個人就種種菜,種種田,開始過日子。

夫婦兩人在種田時,鋤頭一鏟下去,突然間「叩]一聲,裡面有東西,結果挖到了祖先留下的珍寶。乞丐把珍寶拿出來,蓋了一座比善光公主以前住的宮殿還更大的宮殿,裡面的設備更豪華。

波斯匿王當然一時賭氣啦,氣消了以後,就派人去打聽一下現在公主過得怎麼樣。結果那個侍者一看,回來報告說:現在公主住的宮殿比以前的宮殿更漂亮。波斯匿王非常驚訝!領著他的侍從趕過來看。善光公主很歡喜地把她父王請進來。他一看:果然啊!裡面的設備比以前更好。

這時波斯匿王就領著善光公主去見佛陀,請佛陀開示,是什麼因緣造成這個結果。佛陀說:善光公主是生生世世喜歡佈施的,這種佈施已經形成善根了。這是善念,勝解,對道法的勝解。佛陀說:她今生的富貴,很重要的是其中一生,就是在釋迦牟尼佛的上一尊佛──迦葉佛時代,佛陀有四大弟子,善光公主對四大弟子平均地供養。那時她是一個婦人,沒有工作,她先生賺錢。她就把先生的錢,除了日常生活用的以外,拿一點錢去供養迦葉佛的四大弟子。一開始她先生是反對的,說這個錢我們自己用就好,為什麼要去供養修行者呢?但是善光公主再三地勸她先生,說我們應該去供養,來生才有富貴的果報。後來她先生就勉強同意了。

所以她得果報時,有決定跟不決定的差別。做太太的供養這個錢是哪裡來的?先生賺的,所以當然她先生有一份。但是為什麼得果報時,善光公主的果報是如此地堅定不可破壞?而這位男眾乞丐一定要遇到善光公主,他的果報才會激發起來?因為他是被動式的,他佈施時心力羸弱,沒有強烈的佈施心來引導。所以,雖然他跟善光公主兩個人同時佈施,果報卻不一樣。就是兩部同樣的馬車,一個是強壯的馬在引導車子;一個是很瘦弱的、走得很慢的馬在引導車子,所以業因的業力不一樣。

諸位!你們會慢慢知道,明白道理再修習善法,跟沒有明白道理是完全不一樣。你說,我參加打佛七,會長打電話給你,不好意思才來參加,這也是善業,但是得果報的時候力量薄弱,因為你不好意思才來的。如果你主動積極,開了四五個小時的車來參加佛三,那就不一樣了,這個佛號進入到你的心中,那就不一樣了。業力本身的形成是由心念主導的,心強業重,得果報時那個勢力就不同。你看,她的父親身為國王,都不能夠障礙她的安樂果報,她的善業到這種程度,沒有人可以去抗拒。她父親把她嫁給了乞丐,她的福報照樣顯現出來。沒有預期的,隨便找一個乞丐,她的果報照樣出來,誰都擋不了。因為她造業時,其心堅定,金剛不可破壞,她有強大的願力。

所以,諸位要知道,業力的成就,一定要有心念的引導才能構成業力。你的心念就扮演著重要角色,決定它的強弱、它的方向。

庚二、增長不增長業

前面我們是講到善業跟罪業,這個地方講到業的增長跟不增長。強大的業力叫增長,羸弱的業力叫不增長。

起造諸業,令業種子增長者,謂之增長業;若雖起身語等業,而不令業種子增長者,謂之不增長業。增長業定受異熟果,不增長業不定受異熟果。

我們內心的世界,要繼承過去的業力跟思想。我們今生不斷地造作,也不斷地變化,但是要改變過去的業力,就必須要創造一個增長業。其實有些人造的業,對業力是沒有改變的。有些人每天在拜佛,但是他的業都沒有變化,還是業障深重,因為他沒有創造一個增長業,就是強大的業力。

也就是說,造的業種子,它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增長功能,能夠大大地增長善惡的功能,叫增長業。如果你也做義工,也做善事,但是你做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那麼對你善業的種子並不能產生一種增長的功能。也就是說,對你的來生,沒什麼太大幫助,你做了也是白做,因為你沒有創造一個增長的勢力。這個增長就是強大的、足以扭轉你來生生命的勢力這個叫做增長業。

增長業,一定會主導來生的果報,不增長業就沒辦法主導來生的果報。就是說,你本來來生要去那裡,結果你造了一個增長業,它會形成改變,能夠讓你的來生果報提升的一種增長的善業;你本來來生要去那裡,可是你造的這個業沒辦法改變你的來生,這是不增長業。簡單地講,能夠讓來生產生變化的,這個就是增長業;不能夠讓來生產生變化的,是不增長業。

那麼後面十科,有很多內容要說,我們今天先到這裡

【師父答疑】

【學員提問】請師父開示,如果說身口意念佛號,但都不能打住妄想,這樣帶有妄想的佛號,是否也算在積集求生淨土的資糧?

【師父開示】因為我們要繼承過去,既繼承過去的善根,也繼承過去的顛倒妄想,就是好壞都要繼承。當然你的善根起作用時,妄想也不會閑著,它肯定來跟你擾亂,所以帶有妄想的佛號,是每一個凡夫所要面對的。

但是這個地方有兩種不同:如果你在念佛時,心是住在妄想來念佛,那就糟糕了!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佛號都夾帶妄想,但是關鍵在於住跟不住。你住在妄想來憶念佛號,就很難積集往生的力量,因為你的本質是妄想。你安住佛號來面對妄想,這是往生的資糧。你是不隨妄轉,還是跟隨妄轉,就差在這裡。

我們都經歷過很多次的生命,曾經在五欲六塵裡打了很多顛倒妄想,也曾經在佛堂裡積集很多善根。我們今天能夠在一起修行,一定有某種程度的共業,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現在就是看誰能夠善用自己的善根。

就是說,你的條件跟我的條件差不多,我的條件跟你的一樣,也差不多,因為生長在同一個時代,水平差不多,但是成敗在哪裡呢?有些人能夠把妄想閃過去,就是不要碰,不要隨它轉。我們不可能不打妄想,這點很重要!因為我們打妄想,所以我們才會流轉,這個很正常。但是你不能住在妄想。無住的方法我們後面會講到,就是安住空性,安住現前一念心性。你只要住在妄想念佛,佛號就完全沒有力量了,佛號就變成不增長業了。我們沒有要求大家斷妄想,其實也斷不了,你不能跟它硬幹,但是要能夠不隨妄轉。

所以,到底念佛是在成就來生的福報,還是在積集往生的資糧,關鍵就是看你是住在佛號,還是住在妄想。反正兩個都會現前,你面臨選擇。你願意安住佛號,妄想得不到你的加持,它就慢慢慢慢地羸弱。你每次念佛的時候,嘴巴念佛,心中打妄想,你就住在妄想,就把妄想養得又肥又重,這個佛號變成不增長業。就是你要取捨,所以智慧的判斷很重要。

【學員提問】觀想或思惟佛陀跟淨土的功德的瑞相,是否屬於妄想?

【師父開示】當然我們也是用這個妄想來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但是一般來說,我們不把它叫做妄想,叫做如理思惟。因為這個思考模式,是從佛陀的聖言量引導的,不是跟著感覺走。雖然本質也是一種虛妄的想像,但是這個虛妄的想像,以後會變成真實的功德,差在這裡。它剛開始是虛妄,最後就變成真實,所以佛陀的聖言量不可思議。

其實你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也是打妄想,是第六意識打妄想,但是這個妄想不是一般的妄想,這種妄想會讓你趨向真實,因為是依止佛陀的聖言量引導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要講打妄想,我們叫如理思惟,依止佛陀的教理如理思惟。

【學員提問】請師父慈悲開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麼相狀?我們那時還有顛倒妄想嗎?

【師父開示】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是為了成就聖道。一般來說,你初地以後就可以回入娑婆了。當然初地還有微細的妄想。在唯識學上說,「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就是初地菩薩他還有俱生的微細的妄想,但是他本身的調伏力夠,所以妄想對他來說,已經不能形成干擾,有跟沒有一樣。

也就是說,你從極樂世界回來以後,不容易受到環境的干擾,叫做不退轉。我們講「佛為法王,於法自在」,該受業報的還得受,但是在受業報時,不會受果報快樂痛苦的影響,該做什麼還做什麼。因為心中道法的力量很強,妄想已經完全在你的掌控當中,你受這個果報就像遊戲人間,有受跟沒受一樣。別人看你還是有受,但是你自己覺得根本就不受。這個地方是不一樣,妄想是在控制當中。

極樂世界最高修到什麼果位才回到娑婆?那就看各人的發願。如果悲心很重,「不忍眾生苦,不願聖教衰」,初地就可以回來;如果不著急,可以修到等覺菩薩。但是在四十八願說,有些人離開極樂世界,沒有回入娑婆,他轉到十方世界去親近十方諸佛,繼續學佛法也是有的。正常情況,到了極樂世界,應該從凡夫位到初地這一段是不會離開。但初地以後就各奔前程。有些人繼續在極樂世界待著,有些就轉到其他佛國去,到藥師佛國,到普賢菩薩的佛國,到各式各樣的佛國去了,就看你因地所發的願。遊戲神通廣學無量法門的三昧,這是第一種。這種一般來說是智增上,比較理智型的,會先充實自己。所以離開極樂世界,沒有到凡夫的世界來,先到他方的佛國去繼續充實。

第二種人,離開極樂世界,會趕快回到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裡面歷練。但是這時已經不一樣,他是初地,內心有道力,心中有光明了。他不像我們業障凡夫,現在完全被煩惱障、業障、報障衝擊著,我們是處於被動狀態,那時生命在他的掌控當中。

所以說,什麼時候回入娑婆,看你的發願。但是極樂世界提供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讓我們避開從凡夫到了生死這一塊。這一塊是最危險的,是整個成佛之道裡凶險最多、障礙最大、刺激最大、最容易退轉的時候。就是從生死凡夫到分段生死這一塊,我們選擇在極樂世界完成是正確的。因為這一段邁過去,後面就海闊天空了。就像佛陀在經典上譬喻說,船要離開陸地,剛開始很辛苦,因為有地心引力把它吸回來,你要用力地劃。等到你離開陸地很久了以後,根本就不用劃,你把風帆拿上去,船就自動地往前走,你只要方向控制得好,它不可能再退回來了,因為它已經離開了地心引力。我們感謝阿彌陀佛的慈悲,因為他讓我們逃過了生死凡夫到分段生死這一塊。這一塊的生死大海風浪最大,鯊魚最多,很多人過不去。這一段分段生死的大海,是凶險最嚴重的大海,所有的船到這裡全部沉沒。這一塊分段生死的黑海過去以後,後面的大海輕鬆愉快,你要到哪裡都可以。

所以,到極樂世界是避開分段生死這一塊。這一塊最麻煩,內憂外患。內心的煩惱干擾你,外在的業力,老病死也干擾你,過去的冤親債主也不放過你,真的是內憂外患。而我們善根薄弱,要面對這麼多問題真的是很難。所以說往生極樂世界,不一定表示你一定要在極樂世界成佛,不一定。但是起碼阿彌陀佛幫我們遠離了分段生死這一塊,這個是很重要的。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