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十九講)

己四 、 精進度 分三:庚一、 精進自性。庚 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

庚三、修習精進差別內容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十四頁,我們看己四,精進度。

當我們從人天乘一個好人的階段提升到一種菩薩道的修學,我們就要注意兩個重點了。在我們整個菩薩道的修學當中,主要注重兩點:一個是心靈的力量;一個是法門的力量。心力帶動法力,法力又加持心力,這兩個是相互作用的。所以當我們走上了菩薩道的時候,成敗的關鍵,就是你必須把你心靈的力量發揮出來。

我們以前在修學人天乘善法的時候,我們的心力是施展不開的,因為我們的心力有很多的障礙。什麼障礙呢?《楞嚴經》上說,我們雖然行菩薩道有信仰有願力,但是有一個嚴重的障礙叫作顛倒妄想。這個障礙是非常厲害的。

其實我們一個凡夫眾生,平常打打妄想,本來是無傷大雅。那麼為什麼妄想會形成一種顛倒的力量出來呢?甚至可怕到能夠創造一種輪迴的力量呢?這個妄想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一種邪惡的力量呢?

因為這個妄想它受兩個因素的牽動:第一個,外有業力;第二個,內有執著。所以這個妄想就變得不單純。《楞嚴經》上說,我們的妄想是受了業力的牽動,使我們過去生所造的善惡的業力,會在你今生生命的人事當中表現出來。

所以你的妄想跟業力接觸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的感受,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那麼這個時候你的心就開始「弟子心不安」,因為你開始情緒化。所以這個妄想第一個受到業力的牽動。當然,如果你是很重視感受的人,你就更容易受到你過去業力的牽動,你就更難走出你的過去。

所以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楞嚴經》裡講,你要盡量都攝六根。因為你六根所接觸的都是你過去的業力。不管是好,不管是壞,它會讓你不安穩。所以今天能夠慢慢地走菩薩道、開始創造未來的人,你六根的門要慢慢地把它關起來,就是避免讓你心中的妄想受到太多業力的刺激,受到感受的干擾。

這是第一件事情,受到過去業力的干擾。

第二個,我們過去生除了造業以外,還有很多等流的習氣。就是各人有各人的執著,各人有各人的盲點。有些人執著財富;有些人執著名聲,他喜歡受到別人恭敬;有些人執著女色。各式各樣的執著。所以這個妄想一旦接觸到內心無始劫無明的執取的時候,就變成一種邪惡的力量。

所以我們的妄想,外有業力的刺激,內有執著的干擾,就使令這個妄想不單純了,就產生一種輪迴性、顛倒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無量劫來,也沒有少做善事——我們也曾經佈施過,也曾經持戒過,也曾經忍辱過,但是我們的功德還是少得可憐,就是這個原因。

因為我們的心力施展不開,雖然對三寶有信仰,雖然對來生有一種願望想改變,但是那個顛倒妄想的力量受到業力的刺激,受到執著的干擾,而我們的善根薄弱,心力羸弱,所以所造的善業就全部變成有漏。不是我們不夠努力,是我們的心理素質太差,心理的水平太差。

所以,當我們要從一個好人變成一個菩薩道人的時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趕快去做善事,不是這樣子,你必須先調整你的心態。調整心態當然就是理觀的智慧了。

我們必須要透過教理的學習,在心中產生三道光明。我們是不能斷除妄想的,妄想本身也沒有錯,妄想你引導得好,它就是一種清淨的智慧了,破妄顯真嘛,把這個妄想轉成真實的智慧。

這個真實的智慧有三道光明,你一定要去觀照:

第一個,觀照真如。佛教處理問題的方法,首先是要回歸我們生命的原點: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讓我們的內心安住。這個是所有菩薩道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家。你不能永遠像一個流浪漢一樣,業力給你什麼,你就全盤接受,你不可以這樣子。

身為一個菩薩,你不能夠老是隨外境而轉。別人對你好,你就高興得不得了;別人刺激你一下,你就痛苦得非常嚴重。你不能帶有情緒來面對菩薩道,不可以這樣。所以你一定要在因地上把自己的房子建立起來,你自己要有一個保護傘,「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業力。

我們經常憶念我們的真如本性,會讓我們的心安定下來。從一種躁動不安的心——把心帶回家。不管外面是颳風也好,下雨也好,陽光普照也好,你的房子的溫度永遠是恆溫的,就是安住真如、安住空性、不隨妄轉。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對人生的第一個態度,是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一切的因緣;站在「空」來面對「有」。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當我們把心安住在空性的房子的時候,接下來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面對因緣。面對因緣,從佛教的因緣觀,它是兩個觀照:第一個是觀照眾生法界;第二個是觀照佛陀的法界,所謂的調伏力跟引導力。

我們首先的次第是觀照眾生法界。觀照不淨、苦、無常、無我,調伏我們的愛取。我們過去在生死輪迴當中,曾經有一些美好的經驗,美好的感受,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影像,這一部分要把它清除掉。所以在安住空性以後,接下來就是思惟苦諦,思惟娑婆世界的痛苦,慢慢慢慢地調伏我們對娑婆世界那種貪著的愛取的心,這是第一個,一種調伏的力量。

第二個,我們要觀照佛陀的功德——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產生欣求好樂,引導我們去設定未來的目標。

所以當我們安住空性,面對因緣的時候,要面對兩個因緣:一個是凡夫的雜染因緣,讓我們真實地厭離放下;一個是佛陀清淨莊嚴的因緣,讓我們欣求好樂,從空出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所以心態的調整是三道光明:第一個觀照真如,第二個觀照眾生,第三個觀照佛道,讓我們內心當中產生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個時候套一句菩薩戒的專有名詞來說,你已經安住菩薩種性,已經有資格來受菩薩戒,也有資格來操作所有菩薩的法門,因為你的心態準備好了,你可以上路了。

所以當我們心力生起的時候,我們就有資格來學習所有的六度法門。因為它每一度都有它遵守的規矩跟章法,你要遵守。佈施有佈施的規矩跟章法,你遵守這個規矩,這個法門對你就產生加持的力量。因為這個法門是佛陀製定的,你必須遵守。大智慧的佛陀會告訴你,怎麼樣去操作佈施會讓你產生最大的功德。

所以整個菩薩道就是兩種力量:第一個,你心態的準備,心力不可思議;第二個,你對法門的學習跟遵守,法力不可思議。所以你心力帶動法力,法力又加持心力,產生一種良性的循環。這個時候你就是一個走在菩薩道的菩薩。雖然你走得不是很快,但是起碼你上路了。每一天的生命對你來說都意義非凡,因為你不斷地在進步,你每一天都是罪障消除、福慧增長。

所以我們在行菩薩道當中,你要不斷地調整你的心態,不斷地去學習法門,把心力跟法力完整地結合,這個非常重要。

庚一、精進自性

好,我們心力準備好以後,我們來看看第四個法門——精進的法門。首先我們看什麼叫精進,我們把它念一遍。

《廣論》云:「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

什麼叫精進呢?《廣論》當中提出了兩個定義,就是當我們在斷惡修善度眾生的三大修學過程當中,你要保持兩個狀態:第一個,其心勇悍。你的心是勇猛強悍,沒有怯弱、退怯之心,這第一個;第二個,你是無有顛倒。你是跟整個大乘的空假中三觀智慧相應,不是盲目地衝刺。

我想,我們在進入菩薩道法門修學的時候,你會知道佛教法門的修學,它都是跟心地法門有關係。其實我們剛剛講心力跟法力,它不是決然分開,而是心力中有法力,法力中有心力。因為它心力是帶動法力的,所以我們從前面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看到現在,所有的法門都是約心安立的。

比方說精進,什麼叫精進?說:欸,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不一定精進。精進是你在做功課的時候,你有兩個條件要具足:

第一個,其心勇悍。你就有強大的意樂、歡喜、好樂,你每一句佛號都充滿了調伏力、引導力——我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的心態調整得非常的圓滿,其心勇悍。

第二個,無有顛倒。你要知道隨時調整自己跟智慧相應。如果你佛號念得很勉強,念得很苦苦惱惱,不叫精進,那是在做功課,談不上說精進。

所以這個精進的條件是兩個:第一個,其心勇悍;第二個,無有顛倒。

這個安立作精進。就算你一天只念一千聲佛號,但是你的心是其心勇悍的,是無有顛倒的,這個就叫作精進了。

庚二、趣入修習精進方 便 分 二:辛一 、加行。辛 二、正修。

辛一、 加行

我們看第一個加行。就是怎麼培養我們其心勇悍,怎麼培養我們無有顛倒的這兩種心態呢?

看《廣論》怎麼說。請合掌。

《廣論》云:「若謂捨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輕重,愚故自恐怖。無量俱胝劫,曾多受割截,刺燒及解裂,然未證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有分齊,為除腹內病,如受割身苦,諸醫以小苦,能治令病癒,故為除眾苦,小苦應堪忍。」菩薩行者於中善自思惟,得於諸斷惡修善之行,破除怯退之心,生起精進勇猛之力。

我們來看宗大師對精進生起的心怎麼說。他說:如果一個人行菩薩道,他發了菩提心,假設以佈施來說,那佈施最圓滿的階段,不是佈施外財,連內財的手足身體都要佈施。有些菩薩說:那這樣子我非常害怕,這很痛苦的。你這樣想,你是沒有真正觀察到整個生命輕重的因緣,所以你產生痛苦、恐懼。

怎麼說呢?因為在我們無量俱胝劫的生命當中,其實我們墮落到三惡道的過程中,曾經受到三種嚴重的傷害:第一個割截。我們在墮三惡道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曾經被用刀子切成一塊一塊的;第二個刺燒。我們曾經被人家用尖銳的鐵器刺穿我們的身體,然後作種種地燃燒;第三個解裂。解裂就是兩個很硬的石頭產生強烈的壓迫,讓我們身體產生破裂。

過去生在三惡道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曾經受到割截、刺燒、解裂這種重大的傷害。但是這種傷害的痛苦,對我們來說,「然未證菩提」,這種痛苦毫無意義,對生命的增上一點都沒有幫助,所以這個三惡道的痛苦是白受了。

那麼反過來,「我今修菩提」,我們在修菩提當中,當然我們在修習聖道的時候,我們要靜靜地拜八十八佛,不能拜要他拜;在念佛的時候也是一樣,我們要去忍受天氣的炎熱,流汗乃至於身體酸疼的痛苦,但是你要知道,這個痛苦跟以前的痛苦不一樣。

首先,「此苦有分齊」。這種痛苦它是在你的忍受範圍,不像以前受的割截、刺燒、解裂的痛苦是超越你的忍受範圍,至少修行的痛苦是在你的忍受範圍之內。講一個譬喻。比方說,我們身體長一個毒瘤,我們必須把這個毒瘤切除。在切除過程當中,當然會有一些輕微的痛苦,所以佛陀大醫王以短暫的痛苦來治療我們的病。這個痛苦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是在忍受的範圍;第二個,它能夠治病。

修行的痛苦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是吃苦了苦。我們以前受的痛苦是白受了。你從那邊痛苦受完以後,你一點增上的力量都沒有產生,你從痛苦當中沒有得到任何啟示。但是修行的痛苦會消除罪障,會啟發我們增上的出離心。

所以,「故為除眾苦,小苦應堪忍」。所以菩薩行者,從這個地方思惟所謂的痛苦有兩種:一種是無意義的痛苦;第二個是有意義的痛苦。我們應該要接受有意義的痛苦而放棄無意義的痛苦,消除修行的退怯之心,生起精進勇猛之力。

宗大師這段的開示是講什麼意思,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一般人修行很難,難在哪裡呢?因為它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你不是說只是修行三五年,你一輩子都要修行,所以這個是長時間的馬拉鬆賽跑。很多人前面幾年拼得很厲害,到最後慢慢懈怠下來,因為長時間的用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一般到了老參的時候,做功課就開始悠悠泛泛。初學者還不錯,老參悠悠泛泛。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思惟了,你為什麼要求自己不斷進步呢?因為你現在面臨的是一種輪迴痛苦的壓力。你今天不提起精神做重大的加持,那麼你來生會繼續輪迴下去,你遭受的痛苦就會更厲害。

如果你覺得拜佛、念佛、持咒,提前起床很痛苦,你不去做,你今生不處理生死問題,你來生會遇到更大的痛苦。將來你開始修行,你還得乖乖地走這條路,你還是要提前起床,每天強迫自己拜八十八佛,念佛持咒,做種種的功課。

換句話說,這種修行痛苦是必經的過程。你這個問題越早處理對你越好。你說:「不著急,我來生再做。今生沒有往生,下次再來一次。」下次再來一次,那麼你每一次的生命都要受到輪迴的痛苦,而這個痛苦是白受了。

所以你既然要走,你就早一點處理,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修行很痛苦,是的,但是你不修行更痛苦,就是這個意思。你現在可以選擇。我們必須用短暫的痛苦來解決長遠的痛苦,因為你沒有退路。不是說你閃過了眼前的痛苦你就可以快樂,因為你這個眼前的痛苦是必經的過程。你現在不去走,以後就要經過輪迴的痛苦。下一次覺悟的時候,你還是要走這條路,遲早要走。

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既然是要走,我們就要產生勇悍之心。遲早要面對的,你就早一點面對,不要再退怯了。所以這個六度,它每一度都是要先調伏你對身體的執著,引導你的勇悍之心,它完全是調伏力、引導力的智慧觀照。

辛二、正修

那麼你心態已經準備好,要下定決心,背水一戰的時候,你就有資格來修精進了。

那怎麼來培養精進的心情呢?有四種力量。這四個力量,前三個是一組,第四個是一組。我們先把前三個念一遍。

一、發勝解力 —— 此中勝解,即是欲樂。

二、發堅固力 —— 即於彼事,究竟不退。

三、發歡喜力 —— 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

當我們的心接觸佛號的時候,我怎麼才能讓我自己對佛號永遠保持大的歡喜跟皈依,而不只是應付而已呢?

第一個,發勝解力。你最好把《阿彌陀經》四十八願學一學,就是阿彌陀佛這個音聲代表什麼意思?什麼叫無量光?什麼叫無量壽?當你念一句佛號的時候,在你的生命中到底是創造了哪幾種功德?你最好很清楚。它不只是一個音聲而已。當你念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你的生命就創造了四十八種力量在加持你。

如果你對佛號沒有勝解,你說這句佛號就是一個音聲,你把它當成音聲,它對你來說果然變成音聲,因為你沒有好樂心,沒有皈依心,你就打不開這四十八種功德之門。「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你進不去,這個門都關掉了,所以了解佛號的功德,你才有辦法打開它的門。這個地方的勝解力,你修什麼法門,最好把這個法門的功德學一學。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發堅固力。「即於彼事,究竟不退」,你要有願力。一個人你不能夠只是「我很喜歡念佛」,不可以這樣子。你要有願:我一定要念佛!你要提升到一種願力的階段,不僅僅是歡喜。

我們前面學習功德的勝解,是歡喜心,這是第一階段。但是如果按祖師的標準,佛號在我們生命的定位,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看看善導大師的開示,他的意思就是說,當你離開了佛號,你就一定會到三惡道去,它是你生命唯一的救拔。所以他那種堅固力就是強大的皈依和願力。這個地方,你就是要從歡喜心提升到一種堅固的心。

第三個,發歡喜力。「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這個地方很重要了。諸位!修行是一個長遠的馬拉鬆賽跑,你怎麼樣調整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在修行當中,你最好把你每一個功課都當作歡喜心來做。你說:「欸,三點鐘了,要拜八十八佛了,喔,這真是糟糕,要拜八十八佛了!」不要這樣。應該說:「哎呀,真好!拜八十八佛的時間終於到了,我期待已久!」你最好把修行當作你的朋友,不管你用什麼方法。

所以我們的心就像小孩子一樣,你要引導它、調伏它。它有時候不聽話的,這就是你為什麼要學智慧。如果你每一次在拜佛的時候都心不甘情不願,對你來說就不能構成波羅蜜了,因為你那個心力不具足菩薩道的要求。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當我們的心是沉沒的時候,你要激發自己一下:沒關係,現在短暫的痛苦,我們可以換取長久的安樂。你要不斷地跟自己溝通,調伏我們不想做功課的那種心情,用更好的功德來引導自己,這個很重要!

那麼前面三個是在建設一種對修學法門的勝解、堅固、歡喜,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很重要,保護你的善根。這個地方有些時候要暫時的停止。看第四段,第四段很重要。請合掌。

四、暫止息力 —— 於中若身心疲勞,須暫止息。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

我們前面好不容易透過如理思惟調伏煩惱,引導我們產生一種歡喜心,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要注意的,比方說,你今天去 downtown(市中心)辦事情,辦了很久非常疲累。這個時候你勉強去做功課的時候,就有一個問題,會產生極度的厭離。你因為那一份的堅持,結果障礙你後時的精進,你每一次看到這個法的時候,你那種極度痛苦的心,就會留下一種影像,障礙你後面的好樂跟意樂。

所以你要知道,有時候該踩剎車的時候,適當地踩剎車。一個人不能只是一路地沖,衝到最後在這個跑道上就看不到你了。所以修學就跟開車一樣,你要前進,偶爾地後退一下。修行難就難在這裡。

修行基本上是兩套方法來修:一個是水滴式的修學;一個是暴風雨式的修學。我們解釋一下。

正常情況,修行是要用水滴式的修學。點點滴滴,滴水長流則能穿石。如果你告訴我,你一天拜兩百拜,我會說,嗯,非常好!你這個可以持久。平常的修學一定是要在你能夠接受的範圍。

但是你一生當中,可以安排幾個所謂百日的加行,你這個時候可以衝刺一下暴風雨式的修學,可以在生命當中,安排幾個階段沖一下,可以。但是不能當常法。你千萬不要把修行修到自己內心產生嚴重的反彈,你後來就一輩子都不想修行,這個叫作不知善巧。

所有的東西中,有些是可以勉強。欸,你不想上班,但是你去打個卡,反正你不想上班,也沒有人知道你想不想上班。但是你不想做功課,勉強就沒有用,真的沒有用,你倒不如去散散步。修行都不能勉強,勉強完全沒有效果,而且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所以你怎麼去做,我們先要判斷,有時候你不想做功課,不是體力的關係,是心理的障礙,這個可以克服,你要用智慧來溝通。但是你不想做功課,不是心理的障礙,是體力的關係,那這一部分你就不能勉強。

我們看菩薩戒裡面,身體的疲憊是可以開緣,因為這作不了主。我出去弘揚佛法、去辦事情,回來晚上一兩點了,你一直強拜八十八佛,拜到最後,你以後再也不想拜八十八佛了。你覺得這樣值得嗎?

所以說身體的障礙,你要判斷,這不是你故意的,這可以開緣。但是你身體很好,沒什麼狀況,是心理的障礙,這個就要突破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善知進退。在精進的過程善知進退很重要。

庚三、修習精進差別內容

修習精進,差別內容:一、擐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三、饒益有情精進。生善,增長善法,功德不退;破惡,度懈怠。

精進的內容:

第一個,從破惡的角度叫作「擐甲精進」。你看這個擐甲,這個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那種鐵片,一片一片的鐵片把它編製成的衣服。就是你要無所畏懼,凡是斷惡的,都要很堅決,不能斷要他斷!要這種態度。所以斷惡這一塊,就沒有商量餘地了。所有菩薩戒裡面,只要是牽涉到菩薩內心煩惱的掙扎,佛陀都是下重藥,告訴你:你別無選擇!你一定要這樣做!這是第一種態度,對於斷惡那是非常的堅決。

第二個,修善。修善法這個要選擇性了。我們不可能修學所有的善法,所以這個你要善知取捨。

第三個,度眾生選擇更多了。你在修行當中,你現在的心情不對勁,暫時可以不度眾生。

所以在修習精進的時候,斷惡是要堅持的,修善跟度眾生是可以看因緣辦事,這個是三種不同的心態。

透過斷惡、修善、度眾生這三種精進,增長善法的功德,保持我們善根的功德不退,來度脫讓我們時間空過的懈怠的心。這個精進就是讓我們的心永遠保持在一種最佳的狀態,對法門的好樂那種堅持。它的方法主要就是要善調身心,知所進退。

善調身心,知所進退,我們講一個例子來做說明。佛陀在經論裡面講出一個譬喻,講到一個國王跟大臣的故事。他說,有一個國王,這國王處事非常的嚴格。後來他那個大臣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犯了嚴重的錯誤,國王非常生氣,要把他處以死刑。

這個時候,另外一個大臣就請命,說:「國王,你不要把他處死,他好歹也有功勞,你是不是給他一個機會呢?」那國王想一想覺得也有道理,就說:「好吧,給他一個機會。」

國王就出了一個題目說:「我有一隻羊你把它領回去養,三個月以後,我要看到這隻羊它的肉是精壯的,但是沒有肥脂,它沒有肥肉只有瘦肉,而且是強壯的。一隻強壯的羊只有瘦肉沒有肥肉。如果你做到了,我就赦免你的死罪;你做不到,那就把你處死。」

這個大臣心裡想,這可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如果用美好的飲食來餵它,一定會有肥肉;我如果給它吃得少,它就連瘦肉都沒有。那怎麼辦呢?怎麼保持精壯的肉而沒有肥脂呢?他就憂愁苦惱了。

這個大臣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兒,她就說:「父親,你最近怎麼悶悶不樂呢?」他父親就把這件事如是地告訴女兒。這女兒說:「我有方法。我們把這隻羊用繩子綁起來,綁在一棵樹上,每天給它豐盛的飲食吃。在這隻羊前面,綁一隻狼,每天讓這隻羊看到。」那隻狼看到羊的時候,就準備撲過去。這隻羊它是每一天吃美好的食物,但前面總有一隻狼盯著牠看,果然是養成了精壯的肉而沒有肥脂。

佛陀講這個故事在比喻什麼呢?修行跟養羊是一個道理。你一方面要有一種功德的想像,來激發自己美好的願景,但是你也要有點危機意識,偶爾也要帶一點恐怖的境界來嚇嚇你自己,說你今生不往生,來生你就完了,你要到地獄去受刀山油鍋的痛苦,到餓鬼道受飢餓口渴的痛苦,到畜生道整天被人家打殺的痛苦。我們不能夠完全給自己吃糖果,老是用美好的東西來激發自己。

所以,在修行當中,所謂的善調身心就是畏愛兼抱。我們的心沉悶的時候,多鼓勵一下自己;我們的心躁動的時候、攀緣的時候,你就要打壓一下自己。就像養這個羊的道理一樣,你一方面給它美好的飲食,一方面用狼來恐怖它,讓我們的心永遠保持在一種中道的狀態。

己五 、 禪定度  分:三:庚一、 禪定自性。庚二、趣入修習禪定方便。庚三、修習禪定差別內容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看完精進度,看下一個,禪定。

庚一、禪定自性

首先,我們來看看禪定的體性。請合掌。

《廣論》云:「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

這個部分,止的體性,請大家看附表第三,止觀體性。

前面的佈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法門,都是在散亂心的階段,但是進入止跟觀以後,你就是一種非常明瞭寂靜的狀態了,這個是在佛堂的一種靜中的修學了。

首先我們看這個止。止有兩個說明,先看簡單的說明。

什麼叫作「止」呢?「以善緣心,心一境性,諸三摩地悉皆攝為奢摩他品。」奢摩他就是「止」。這段的開示有兩個重點:第一個,講因地;第二個,講果地。

先看因地。因地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心一境性;第二個,以善緣心。

我們先看第一個,心一境性。這個止,它必須要讓內心安住在一個單一的所緣境上。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本來是攀緣的,像猴子一樣,抓一個樹枝,然後又攀緣另外一個樹枝,抓到一個放掉一個。在修止的過程當中,你要選擇一個所緣境,比方說念佛,你要選擇音聲為所緣境,要強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第一念是佛號,第二念也是佛號,第三念也是佛號,你必須強迫你的心是單一地、相續地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這個就是修止的因地。

第二個,以善緣心。這種專注的狀態必須跟無貪、無瞋、無癡的心相應。也就是說,如果你今天是在造惡,在做殺盜淫妄的事情,你很專心,那這個不能構成止,因為你這個造惡的過程是煩惱的心,是躁動的。

所以它必須是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專注的;第二個是善良的。那麼這兩種心結合以後,就構成止的因地。

它的果地功德是什麼呢?「諸三摩地」,它所成就種種的三昧,念佛三昧、首楞嚴王三昧、法華三昧。這種因為「心一境性」、「以善緣心」的三昧,都是屬於「止」的因果,這是個簡單地解釋。

我們把這個解釋透過《解深密經》講得詳細一點。我們看第二個解釋,什麼叫「止」。請合掌,我們把它念一遍。

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這個地方也是分成因跟果。我們先看因地。這個因地的修學有三個重點:

先看第一個,「獨處空閑。」一個菩薩,如果你要進步,你一天要有一段時間自己靜一靜。你不能整天在外面跑,你在外面跑到最後,你就變成好人,不是道人,因為你的善根就跑沒了。除非你是法身菩薩乘願再來,你不用做功課,你不用充電,否則你最好是要有一點充電。

所以這裡的意思就是,你一天至少要有一個小時獨處空閑,暫時把手機關掉,把房門關掉,好好地把佛教的止觀修學一下。我們的能量是生滅法,沒有證得法身之前,我們的功德不是永恆的,你有修它才有,然後你慢慢慢慢把它釋放沒了,你還要再去充電。所以你每一天一定要有一段時間獨處空閑,暫時地息諸緣務,好好地面對你內心的自己,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個,「作意思惟。」修止一定有一個所緣境,因為它是心一境性。如果你這段時間是念佛,那佛號就是你的所緣境;如果你持咒,咒語就是你的所緣境。你必須強迫你的心在一個所緣境裡面專心的安住。

第三個,是這種「能思惟心,相續作意思惟」,你要一次又一次地思惟。所以修止的人,他必須很有耐性,跑掉了,沒事,再拉回來;跑掉了,再拉回來。你不斷地就是念佛,聽自己的聲音。發覺打妄想以後,趕快把心又重新恢復到佛號。你要不斷地相續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不斷地努力,慢慢慢慢你的心就從一種少分的安住變成多分的安住,套一句專有名詞叫作「功夫成片」。我們的心態是可以調整的,你不斷地強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多安住故」,這個時候你的因地就圓滿了。

看它的果地。果地有兩種功德:起身輕安及心輕安。

我們不斷地修習專住,首先產生心輕安。你的心會產生兩種功德:第一個,明瞭。所以你打完坐的時候出來,你的心特別的明瞭。真正得禪定的人,在唯識學上說,他可以看得到牆壁的毛細孔,他那明瞭性到那種程度!他六根的那個明瞭性特別強,剛剛打完坐的人,一點小小的聲音都能夠聽得清清楚楚;第二個,寂靜。他心中的那個波浪慢慢地停下來,如平靜的水。所以他這個時候內心是非常的輕安,明瞭寂靜,寂靜明瞭,這是第一個心輕安。

第二個,他心的輕安會帶動身的輕安。這個身的輕安是這樣子,我們身體有地水火風四大,打坐的人因為心寂靜,會帶動一種風大,那個氣從丹田裡面開始活動,然後週遍身心。那個氣脈的跑動,會讓你全身非常的舒暢。

我們一般沒有在打坐的人,即使你沒有生病,其實你的身體還是很粗重,就是一塊很粗重的肉在那個地方走來走去。但是打坐的人,你的身體會覺得非常輕鬆,因為你那個氣脈跑得非常順暢,這叫身輕安。所以它是先有心輕安,才產生身輕安,是名奢摩他。

我們念佛人所謂的一心不亂,是要點點滴滴栽培的。如果你平常都沒有靜中修,你念佛不能說:「欸,我在等車的時候念幾句佛號,我在辦事情的時候有空檔念幾句佛號。」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這個只能夠當點心吃可以,你要有正餐,要有定課。你的佛號不能都是在散亂心中念。你儲存的佛號,每一句都是散亂心的、利用空檔的時候念的,到臨終的時候,你每一句佛號力量都很薄弱。所以你一定要有靜中修才有動中修,而靜中修是正餐。

佛法講如是因如是果,你儲存進去的每一句佛號,必須是要有定課的,就是息諸緣務,沒什麼理由的。我們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擾就散亂,沒有幾個人是「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不可能!

所以,你必須一天至少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時間靜下心來,專心地聽你佛號的聲音,跑掉再拉回來,跑掉再拉回來。你一天要儲存一些高質量的佛號在裡面,或多或少。在我們的倉庫當中,你一天至少要有半個小時儲存那些高質量的佛號。你不可以一天當中都在散散亂亂的空檔,儲存一些低質量的佛號,不可以!

祖師勸我們把握平常的時間,那是比沒有念佛還好而已,反正你不念佛也打妄想,但是你不能夠以這個佛號當作你的正餐,不可以!因為你這些存進去的佛號都是低質量。你因地儲存進去是低質量的佛號,臨終表現出來就是低質量的佛號,不可以這樣子。

所以我們必須為臨終儲存一些高質量的、具有專注力、相續力的、一心不亂的佛號,這都是平常要準備的。這就是修止的一個特點,提升你佛號的質量,是這個意思。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