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講)
己四 、 精進度 分三:庚一、 精進自性。庚 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
庚三、修習精進差別內容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十四頁,我們看己四,精進度。
當我們從人天乘一個好人的階段提升到一種菩薩道的修學,我們就要注意兩個重點了。在我們整個菩薩道的修學當中,主要注重兩點:一個是心靈的力量;一個是法門的力量。心力帶動法力,法力又加持心力,這兩個是相互作用的。所以當我們走上了菩薩道的時候,成敗的關鍵,就是你必須把你心靈的力量發揮出來。
我們以前在修學人天乘善法的時候,我們的心力是施展不開的,因為我們的心力有很多的障礙。什麼障礙呢?《楞嚴經》上說,我們雖然行菩薩道有信仰有願力,但是有一個嚴重的障礙叫作顛倒妄想。這個障礙是非常厲害的。
其實我們一個凡夫眾生,平常打打妄想,本來是無傷大雅。那麼為什麼妄想會形成一種顛倒的力量出來呢?甚至可怕到能夠創造一種輪迴的力量呢?這個妄想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一種邪惡的力量呢?
因為這個妄想它受兩個因素的牽動:第一個,外有業力;第二個,內有執著。所以這個妄想就變得不單純。《楞嚴經》上說,我們的妄想是受了業力的牽動,使我們過去生所造的善惡的業力,會在你今生生命的人事當中表現出來。
所以你的妄想跟業力接觸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的感受,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那麼這個時候你的心就開始「弟子心不安」,因為你開始情緒化。所以這個妄想第一個受到業力的牽動。當然,如果你是很重視感受的人,你就更容易受到你過去業力的牽動,你就更難走出你的過去。
所以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楞嚴經》裡講,你要盡量都攝六根。因為你六根所接觸的都是你過去的業力。不管是好,不管是壞,它會讓你不安穩。所以今天能夠慢慢地走菩薩道、開始創造未來的人,你六根的門要慢慢地把它關起來,就是避免讓你心中的妄想受到太多業力的刺激,受到感受的干擾。
這是第一件事情,受到過去業力的干擾。
第二個,我們過去生除了造業以外,還有很多等流的習氣。就是各人有各人的執著,各人有各人的盲點。有些人執著財富;有些人執著名聲,他喜歡受到別人恭敬;有些人執著女色。各式各樣的執著。所以這個妄想一旦接觸到內心無始劫無明的執取的時候,就變成一種邪惡的力量。
所以我們的妄想,外有業力的刺激,內有執著的干擾,就使令這個妄想不單純了,就產生一種輪迴性、顛倒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無量劫來,也沒有少做善事——我們也曾經佈施過,也曾經持戒過,也曾經忍辱過,但是我們的功德還是少得可憐,就是這個原因。
因為我們的心力施展不開,雖然對三寶有信仰,雖然對來生有一種願望想改變,但是那個顛倒妄想的力量受到業力的刺激,受到執著的干擾,而我們的善根薄弱,心力羸弱,所以所造的善業就全部變成有漏。不是我們不夠努力,是我們的心理素質太差,心理的水平太差。
所以,當我們要從一個好人變成一個菩薩道人的時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趕快去做善事,不是這樣子,你必須先調整你的心態。調整心態當然就是理觀的智慧了。
我們必須要透過教理的學習,在心中產生三道光明。我們是不能斷除妄想的,妄想本身也沒有錯,妄想你引導得好,它就是一種清淨的智慧了,破妄顯真嘛,把這個妄想轉成真實的智慧。
這個真實的智慧有三道光明,你一定要去觀照:
第一個,觀照真如。佛教處理問題的方法,首先是要回歸我們生命的原點: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讓我們的內心安住。這個是所有菩薩道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家。你不能永遠像一個流浪漢一樣,業力給你什麼,你就全盤接受,你不可以這樣子。
身為一個菩薩,你不能夠老是隨外境而轉。別人對你好,你就高興得不得了;別人刺激你一下,你就痛苦得非常嚴重。你不能帶有情緒來面對菩薩道,不可以這樣。所以你一定要在因地上把自己的房子建立起來,你自己要有一個保護傘,「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業力。
我們經常憶念我們的真如本性,會讓我們的心安定下來。從一種躁動不安的心——把心帶回家。不管外面是颳風也好,下雨也好,陽光普照也好,你的房子的溫度永遠是恆溫的,就是安住真如、安住空性、不隨妄轉。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對人生的第一個態度,是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一切的因緣;站在「空」來面對「有」。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當我們把心安住在空性的房子的時候,接下來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面對因緣。面對因緣,從佛教的因緣觀,它是兩個觀照:第一個是觀照眾生法界;第二個是觀照佛陀的法界,所謂的調伏力跟引導力。
我們首先的次第是觀照眾生法界。觀照不淨、苦、無常、無我,調伏我們的愛取。我們過去在生死輪迴當中,曾經有一些美好的經驗,美好的感受,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影像,這一部分要把它清除掉。所以在安住空性以後,接下來就是思惟苦諦,思惟娑婆世界的痛苦,慢慢慢慢地調伏我們對娑婆世界那種貪著的愛取的心,這是第一個,一種調伏的力量。
第二個,我們要觀照佛陀的功德——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產生欣求好樂,引導我們去設定未來的目標。
所以當我們安住空性,面對因緣的時候,要面對兩個因緣:一個是凡夫的雜染因緣,讓我們真實地厭離放下;一個是佛陀清淨莊嚴的因緣,讓我們欣求好樂,從空出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所以心態的調整是三道光明:第一個觀照真如,第二個觀照眾生,第三個觀照佛道,讓我們內心當中產生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個時候套一句菩薩戒的專有名詞來說,你已經安住菩薩種性,已經有資格來受菩薩戒,也有資格來操作所有菩薩的法門,因為你的心態準備好了,你可以上路了。
所以當我們心力生起的時候,我們就有資格來學習所有的六度法門。因為它每一度都有它遵守的規矩跟章法,你要遵守。佈施有佈施的規矩跟章法,你遵守這個規矩,這個法門對你就產生加持的力量。因為這個法門是佛陀製定的,你必須遵守。大智慧的佛陀會告訴你,怎麼樣去操作佈施會讓你產生最大的功德。
所以整個菩薩道就是兩種力量:第一個,你心態的準備,心力不可思議;第二個,你對法門的學習跟遵守,法力不可思議。所以你心力帶動法力,法力又加持心力,產生一種良性的循環。這個時候你就是一個走在菩薩道的菩薩。雖然你走得不是很快,但是起碼你上路了。每一天的生命對你來說都意義非凡,因為你不斷地在進步,你每一天都是罪障消除、福慧增長。
所以我們在行菩薩道當中,你要不斷地調整你的心態,不斷地去學習法門,把心力跟法力完整地結合,這個非常重要。
庚一、精進自性
好,我們心力準備好以後,我們來看看第四個法門——精進的法門。首先我們看什麼叫精進,我們把它念一遍。
《廣論》云:「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
什麼叫精進呢?《廣論》當中提出了兩個定義,就是當我們在斷惡修善度眾生的三大修學過程當中,你要保持兩個狀態:第一個,其心勇悍。你的心是勇猛強悍,沒有怯弱、退怯之心,這第一個;第二個,你是無有顛倒。你是跟整個大乘的空假中三觀智慧相應,不是盲目地衝刺。
我想,我們在進入菩薩道法門修學的時候,你會知道佛教法門的修學,它都是跟心地法門有關係。其實我們剛剛講心力跟法力,它不是決然分開,而是心力中有法力,法力中有心力。因為它心力是帶動法力的,所以我們從前面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看到現在,所有的法門都是約心安立的。
比方說精進,什麼叫精進?說:欸,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不一定精進。精進是你在做功課的時候,你有兩個條件要具足:
第一個,其心勇悍。你就有強大的意樂、歡喜、好樂,你每一句佛號都充滿了調伏力、引導力——我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的心態調整得非常的圓滿,其心勇悍。
第二個,無有顛倒。你要知道隨時調整自己跟智慧相應。如果你佛號念得很勉強,念得很苦苦惱惱,不叫精進,那是在做功課,談不上說精進。
所以這個精進的條件是兩個:第一個,其心勇悍;第二個,無有顛倒。
這個安立作精進。就算你一天只念一千聲佛號,但是你的心是其心勇悍的,是無有顛倒的,這個就叫作精進了。
庚二、趣入修習精進方 便 分 二:辛一 、加行。辛 二、正修。
辛一、 加行
我們看第一個加行。就是怎麼培養我們其心勇悍,怎麼培養我們無有顛倒的這兩種心態呢?
看《廣論》怎麼說。請合掌。
《廣論》云:「若謂捨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輕重,愚故自恐怖。無量俱胝劫,曾多受割截,刺燒及解裂,然未證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有分齊,為除腹內病,如受割身苦,諸醫以小苦,能治令病癒,故為除眾苦,小苦應堪忍。」菩薩行者於中善自思惟,得於諸斷惡修善之行,破除怯退之心,生起精進勇猛之力。
我們來看宗大師對精進生起的心怎麼說。他說:如果一個人行菩薩道,他發了菩提心,假設以佈施來說,那佈施最圓滿的階段,不是佈施外財,連內財的手足身體都要佈施。有些菩薩說:那這樣子我非常害怕,這很痛苦的。你這樣想,你是沒有真正觀察到整個生命輕重的因緣,所以你產生痛苦、恐懼。
怎麼說呢?因為在我們無量俱胝劫的生命當中,其實我們墮落到三惡道的過程中,曾經受到三種嚴重的傷害:第一個割截。我們在墮三惡道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曾經被用刀子切成一塊一塊的;第二個刺燒。我們曾經被人家用尖銳的鐵器刺穿我們的身體,然後作種種地燃燒;第三個解裂。解裂就是兩個很硬的石頭產生強烈的壓迫,讓我們身體產生破裂。
過去生在三惡道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曾經受到割截、刺燒、解裂這種重大的傷害。但是這種傷害的痛苦,對我們來說,「然未證菩提」,這種痛苦毫無意義,對生命的增上一點都沒有幫助,所以這個三惡道的痛苦是白受了。
那麼反過來,「我今修菩提」,我們在修菩提當中,當然我們在修習聖道的時候,我們要靜靜地拜八十八佛,不能拜要他拜;在念佛的時候也是一樣,我們要去忍受天氣的炎熱,流汗乃至於身體酸疼的痛苦,但是你要知道,這個痛苦跟以前的痛苦不一樣。
首先,「此苦有分齊」。這種痛苦它是在你的忍受範圍,不像以前受的割截、刺燒、解裂的痛苦是超越你的忍受範圍,至少修行的痛苦是在你的忍受範圍之內。講一個譬喻。比方說,我們身體長一個毒瘤,我們必須把這個毒瘤切除。在切除過程當中,當然會有一些輕微的痛苦,所以佛陀大醫王以短暫的痛苦來治療我們的病。這個痛苦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是在忍受的範圍;第二個,它能夠治病。
修行的痛苦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是吃苦了苦。我們以前受的痛苦是白受了。你從那邊痛苦受完以後,你一點增上的力量都沒有產生,你從痛苦當中沒有得到任何啟示。但是修行的痛苦會消除罪障,會啟發我們增上的出離心。
所以,「故為除眾苦,小苦應堪忍」。所以菩薩行者,從這個地方思惟所謂的痛苦有兩種:一種是無意義的痛苦;第二個是有意義的痛苦。我們應該要接受有意義的痛苦而放棄無意義的痛苦,消除修行的退怯之心,生起精進勇猛之力。
宗大師這段的開示是講什麼意思,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一般人修行很難,難在哪裡呢?因為它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你不是說只是修行三五年,你一輩子都要修行,所以這個是長時間的馬拉鬆賽跑。很多人前面幾年拼得很厲害,到最後慢慢懈怠下來,因為長時間的用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一般到了老參的時候,做功課就開始悠悠泛泛。初學者還不錯,老參悠悠泛泛。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思惟了,你為什麼要求自己不斷進步呢?因為你現在面臨的是一種輪迴痛苦的壓力。你今天不提起精神做重大的加持,那麼你來生會繼續輪迴下去,你遭受的痛苦就會更厲害。
如果你覺得拜佛、念佛、持咒,提前起床很痛苦,你不去做,你今生不處理生死問題,你來生會遇到更大的痛苦。將來你開始修行,你還得乖乖地走這條路,你還是要提前起床,每天強迫自己拜八十八佛,念佛持咒,做種種的功課。
換句話說,這種修行痛苦是必經的過程。你這個問題越早處理對你越好。你說:「不著急,我來生再做。今生沒有往生,下次再來一次。」下次再來一次,那麼你每一次的生命都要受到輪迴的痛苦,而這個痛苦是白受了。
所以你既然要走,你就早一點處理,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修行很痛苦,是的,但是你不修行更痛苦,就是這個意思。你現在可以選擇。我們必須用短暫的痛苦來解決長遠的痛苦,因為你沒有退路。不是說你閃過了眼前的痛苦你就可以快樂,因為你這個眼前的痛苦是必經的過程。你現在不去走,以後就要經過輪迴的痛苦。下一次覺悟的時候,你還是要走這條路,遲早要走。
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既然是要走,我們就要產生勇悍之心。遲早要面對的,你就早一點面對,不要再退怯了。所以這個六度,它每一度都是要先調伏你對身體的執著,引導你的勇悍之心,它完全是調伏力、引導力的智慧觀照。
辛二、正修
那麼你心態已經準備好,要下定決心,背水一戰的時候,你就有資格來修精進了。
那怎麼來培養精進的心情呢?有四種力量。這四個力量,前三個是一組,第四個是一組。我們先把前三個念一遍。
一、發勝解力 —— 此中勝解,即是欲樂。
二、發堅固力 —— 即於彼事,究竟不退。
三、發歡喜力 —— 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
當我們的心接觸佛號的時候,我怎麼才能讓我自己對佛號永遠保持大的歡喜跟皈依,而不只是應付而已呢?
第一個,發勝解力。你最好把《阿彌陀經》四十八願學一學,就是阿彌陀佛這個音聲代表什麼意思?什麼叫無量光?什麼叫無量壽?當你念一句佛號的時候,在你的生命中到底是創造了哪幾種功德?你最好很清楚。它不只是一個音聲而已。當你念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你的生命就創造了四十八種力量在加持你。
如果你對佛號沒有勝解,你說這句佛號就是一個音聲,你把它當成音聲,它對你來說果然變成音聲,因為你沒有好樂心,沒有皈依心,你就打不開這四十八種功德之門。「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你進不去,這個門都關掉了,所以了解佛號的功德,你才有辦法打開它的門。這個地方的勝解力,你修什麼法門,最好把這個法門的功德學一學。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發堅固力。「即於彼事,究竟不退」,你要有願力。一個人你不能夠只是「我很喜歡念佛」,不可以這樣子。你要有願:我一定要念佛!你要提升到一種願力的階段,不僅僅是歡喜。
我們前面學習功德的勝解,是歡喜心,這是第一階段。但是如果按祖師的標準,佛號在我們生命的定位,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看看善導大師的開示,他的意思就是說,當你離開了佛號,你就一定會到三惡道去,它是你生命唯一的救拔。所以他那種堅固力就是強大的皈依和願力。這個地方,你就是要從歡喜心提升到一種堅固的心。
第三個,發歡喜力。「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這個地方很重要了。諸位!修行是一個長遠的馬拉鬆賽跑,你怎麼樣調整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在修行當中,你最好把你每一個功課都當作歡喜心來做。你說:「欸,三點鐘了,要拜八十八佛了,喔,這真是糟糕,要拜八十八佛了!」不要這樣。應該說:「哎呀,真好!拜八十八佛的時間終於到了,我期待已久!」你最好把修行當作你的朋友,不管你用什麼方法。
所以我們的心就像小孩子一樣,你要引導它、調伏它。它有時候不聽話的,這就是你為什麼要學智慧。如果你每一次在拜佛的時候都心不甘情不願,對你來說就不能構成波羅蜜了,因為你那個心力不具足菩薩道的要求。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當我們的心是沉沒的時候,你要激發自己一下:沒關係,現在短暫的痛苦,我們可以換取長久的安樂。你要不斷地跟自己溝通,調伏我們不想做功課的那種心情,用更好的功德來引導自己,這個很重要!
那麼前面三個是在建設一種對修學法門的勝解、堅固、歡喜,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很重要,保護你的善根。這個地方有些時候要暫時的停止。看第四段,第四段很重要。請合掌。
四、暫止息力 —— 於中若身心疲勞,須暫止息。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
我們前面好不容易透過如理思惟調伏煩惱,引導我們產生一種歡喜心,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要注意的,比方說,你今天去 downtown(市中心)辦事情,辦了很久非常疲累。這個時候你勉強去做功課的時候,就有一個問題,會產生極度的厭離。你因為那一份的堅持,結果障礙你後時的精進,你每一次看到這個法的時候,你那種極度痛苦的心,就會留下一種影像,障礙你後面的好樂跟意樂。
所以你要知道,有時候該踩剎車的時候,適當地踩剎車。一個人不能只是一路地沖,衝到最後在這個跑道上就看不到你了。所以修學就跟開車一樣,你要前進,偶爾地後退一下。修行難就難在這裡。
修行基本上是兩套方法來修:一個是水滴式的修學;一個是暴風雨式的修學。我們解釋一下。
正常情況,修行是要用水滴式的修學。點點滴滴,滴水長流則能穿石。如果你告訴我,你一天拜兩百拜,我會說,嗯,非常好!你這個可以持久。平常的修學一定是要在你能夠接受的範圍。
但是你一生當中,可以安排幾個所謂百日的加行,你這個時候可以衝刺一下暴風雨式的修學,可以在生命當中,安排幾個階段沖一下,可以。但是不能當常法。你千萬不要把修行修到自己內心產生嚴重的反彈,你後來就一輩子都不想修行,這個叫作不知善巧。
所有的東西中,有些是可以勉強。欸,你不想上班,但是你去打個卡,反正你不想上班,也沒有人知道你想不想上班。但是你不想做功課,勉強就沒有用,真的沒有用,你倒不如去散散步。修行都不能勉強,勉強完全沒有效果,而且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所以你怎麼去做,我們先要判斷,有時候你不想做功課,不是體力的關係,是心理的障礙,這個可以克服,你要用智慧來溝通。但是你不想做功課,不是心理的障礙,是體力的關係,那這一部分你就不能勉強。
我們看菩薩戒裡面,身體的疲憊是可以開緣,因為這作不了主。我出去弘揚佛法、去辦事情,回來晚上一兩點了,你一直強拜八十八佛,拜到最後,你以後再也不想拜八十八佛了。你覺得這樣值得嗎?
所以說身體的障礙,你要判斷,這不是你故意的,這可以開緣。但是你身體很好,沒什麼狀況,是心理的障礙,這個就要突破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善知進退。在精進的過程善知進退很重要。
庚三、修習精進差別內容
修習精進,差別內容:一、擐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三、饒益有情精進。生善,增長善法,功德不退;破惡,度懈怠。
精進的內容:
第一個,從破惡的角度叫作「擐甲精進」。你看這個擐甲,這個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那種鐵片,一片一片的鐵片把它編製成的衣服。就是你要無所畏懼,凡是斷惡的,都要很堅決,不能斷要他斷!要這種態度。所以斷惡這一塊,就沒有商量餘地了。所有菩薩戒裡面,只要是牽涉到菩薩內心煩惱的掙扎,佛陀都是下重藥,告訴你:你別無選擇!你一定要這樣做!這是第一種態度,對於斷惡那是非常的堅決。
第二個,修善。修善法這個要選擇性了。我們不可能修學所有的善法,所以這個你要善知取捨。
第三個,度眾生選擇更多了。你在修行當中,你現在的心情不對勁,暫時可以不度眾生。
所以在修習精進的時候,斷惡是要堅持的,修善跟度眾生是可以看因緣辦事,這個是三種不同的心態。
透過斷惡、修善、度眾生這三種精進,增長善法的功德,保持我們善根的功德不退,來度脫讓我們時間空過的懈怠的心。這個精進就是讓我們的心永遠保持在一種最佳的狀態,對法門的好樂那種堅持。它的方法主要就是要善調身心,知所進退。
善調身心,知所進退,我們講一個例子來做說明。佛陀在經論裡面講出一個譬喻,講到一個國王跟大臣的故事。他說,有一個國王,這國王處事非常的嚴格。後來他那個大臣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犯了嚴重的錯誤,國王非常生氣,要把他處以死刑。
這個時候,另外一個大臣就請命,說:「國王,你不要把他處死,他好歹也有功勞,你是不是給他一個機會呢?」那國王想一想覺得也有道理,就說:「好吧,給他一個機會。」
國王就出了一個題目說:「我有一隻羊你把它領回去養,三個月以後,我要看到這隻羊它的肉是精壯的,但是沒有肥脂,它沒有肥肉只有瘦肉,而且是強壯的。一隻強壯的羊只有瘦肉沒有肥肉。如果你做到了,我就赦免你的死罪;你做不到,那就把你處死。」
這個大臣心裡想,這可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如果用美好的飲食來餵它,一定會有肥肉;我如果給它吃得少,它就連瘦肉都沒有。那怎麼辦呢?怎麼保持精壯的肉而沒有肥脂呢?他就憂愁苦惱了。
這個大臣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兒,她就說:「父親,你最近怎麼悶悶不樂呢?」他父親就把這件事如是地告訴女兒。這女兒說:「我有方法。我們把這隻羊用繩子綁起來,綁在一棵樹上,每天給它豐盛的飲食吃。在這隻羊前面,綁一隻狼,每天讓這隻羊看到。」那隻狼看到羊的時候,就準備撲過去。這隻羊它是每一天吃美好的食物,但前面總有一隻狼盯著牠看,果然是養成了精壯的肉而沒有肥脂。
佛陀講這個故事在比喻什麼呢?修行跟養羊是一個道理。你一方面要有一種功德的想像,來激發自己美好的願景,但是你也要有點危機意識,偶爾也要帶一點恐怖的境界來嚇嚇你自己,說你今生不往生,來生你就完了,你要到地獄去受刀山油鍋的痛苦,到餓鬼道受飢餓口渴的痛苦,到畜生道整天被人家打殺的痛苦。我們不能夠完全給自己吃糖果,老是用美好的東西來激發自己。
所以,在修行當中,所謂的善調身心就是畏愛兼抱。我們的心沉悶的時候,多鼓勵一下自己;我們的心躁動的時候、攀緣的時候,你就要打壓一下自己。就像養這個羊的道理一樣,你一方面給它美好的飲食,一方面用狼來恐怖它,讓我們的心永遠保持在一種中道的狀態。
己五 、 禪定度 分:三:庚一、 禪定自性。庚二、趣入修習禪定方便。庚三、修習禪定差別內容
我們看完精進度,看下一個,禪定。
庚一、禪定自性
首先,我們來看看禪定的體性。請合掌。
《廣論》云:「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
這個部分,止的體性,請大家看附表第三,止觀體性。
前面的佈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法門,都是在散亂心的階段,但是進入止跟觀以後,你就是一種非常明瞭寂靜的狀態了,這個是在佛堂的一種靜中的修學了。
首先我們看這個止。止有兩個說明,先看簡單的說明。
什麼叫作「止」呢?「以善緣心,心一境性,諸三摩地悉皆攝為奢摩他品。」奢摩他就是「止」。這段的開示有兩個重點:第一個,講因地;第二個,講果地。
先看因地。因地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心一境性;第二個,以善緣心。
我們先看第一個,心一境性。這個止,它必須要讓內心安住在一個單一的所緣境上。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本來是攀緣的,像猴子一樣,抓一個樹枝,然後又攀緣另外一個樹枝,抓到一個放掉一個。在修止的過程當中,你要選擇一個所緣境,比方說念佛,你要選擇音聲為所緣境,要強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第一念是佛號,第二念也是佛號,第三念也是佛號,你必須強迫你的心是單一地、相續地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這個就是修止的因地。
第二個,以善緣心。這種專注的狀態必須跟無貪、無瞋、無癡的心相應。也就是說,如果你今天是在造惡,在做殺盜淫妄的事情,你很專心,那這個不能構成止,因為你這個造惡的過程是煩惱的心,是躁動的。
所以它必須是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專注的;第二個是善良的。那麼這兩種心結合以後,就構成止的因地。
它的果地功德是什麼呢?「諸三摩地」,它所成就種種的三昧,念佛三昧、首楞嚴王三昧、法華三昧。這種因為「心一境性」、「以善緣心」的三昧,都是屬於「止」的因果,這是個簡單地解釋。
我們把這個解釋透過《解深密經》講得詳細一點。我們看第二個解釋,什麼叫「止」。請合掌,我們把它念一遍。
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這個地方也是分成因跟果。我們先看因地。這個因地的修學有三個重點:
先看第一個,「獨處空閑。」一個菩薩,如果你要進步,你一天要有一段時間自己靜一靜。你不能整天在外面跑,你在外面跑到最後,你就變成好人,不是道人,因為你的善根就跑沒了。除非你是法身菩薩乘願再來,你不用做功課,你不用充電,否則你最好是要有一點充電。
所以這裡的意思就是,你一天至少要有一個小時獨處空閑,暫時把手機關掉,把房門關掉,好好地把佛教的止觀修學一下。我們的能量是生滅法,沒有證得法身之前,我們的功德不是永恆的,你有修它才有,然後你慢慢慢慢把它釋放沒了,你還要再去充電。所以你每一天一定要有一段時間獨處空閑,暫時地息諸緣務,好好地面對你內心的自己,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個,「作意思惟。」修止一定有一個所緣境,因為它是心一境性。如果你這段時間是念佛,那佛號就是你的所緣境;如果你持咒,咒語就是你的所緣境。你必須強迫你的心在一個所緣境裡面專心的安住。
第三個,是這種「能思惟心,相續作意思惟」,你要一次又一次地思惟。所以修止的人,他必須很有耐性,跑掉了,沒事,再拉回來;跑掉了,再拉回來。你不斷地就是念佛,聽自己的聲音。發覺打妄想以後,趕快把心又重新恢復到佛號。你要不斷地相續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不斷地努力,慢慢慢慢你的心就從一種少分的安住變成多分的安住,套一句專有名詞叫作「功夫成片」。我們的心態是可以調整的,你不斷地強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多安住故」,這個時候你的因地就圓滿了。
看它的果地。果地有兩種功德:起身輕安及心輕安。
我們不斷地修習專住,首先產生心輕安。你的心會產生兩種功德:第一個,明瞭。所以你打完坐的時候出來,你的心特別的明瞭。真正得禪定的人,在唯識學上說,他可以看得到牆壁的毛細孔,他那明瞭性到那種程度!他六根的那個明瞭性特別強,剛剛打完坐的人,一點小小的聲音都能夠聽得清清楚楚;第二個,寂靜。他心中的那個波浪慢慢地停下來,如平靜的水。所以他這個時候內心是非常的輕安,明瞭寂靜,寂靜明瞭,這是第一個心輕安。
第二個,他心的輕安會帶動身的輕安。這個身的輕安是這樣子,我們身體有地水火風四大,打坐的人因為心寂靜,會帶動一種風大,那個氣從丹田裡面開始活動,然後週遍身心。那個氣脈的跑動,會讓你全身非常的舒暢。
我們一般沒有在打坐的人,即使你沒有生病,其實你的身體還是很粗重,就是一塊很粗重的肉在那個地方走來走去。但是打坐的人,你的身體會覺得非常輕鬆,因為你那個氣脈跑得非常順暢,這叫身輕安。所以它是先有心輕安,才產生身輕安,是名奢摩他。
我們念佛人所謂的一心不亂,是要點點滴滴栽培的。如果你平常都沒有靜中修,你念佛不能說:「欸,我在等車的時候念幾句佛號,我在辦事情的時候有空檔念幾句佛號。」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這個只能夠當點心吃可以,你要有正餐,要有定課。你的佛號不能都是在散亂心中念。你儲存的佛號,每一句都是散亂心的、利用空檔的時候念的,到臨終的時候,你每一句佛號力量都很薄弱。所以你一定要有靜中修才有動中修,而靜中修是正餐。
佛法講如是因如是果,你儲存進去的每一句佛號,必須是要有定課的,就是息諸緣務,沒什麼理由的。我們的心受到外境的干擾就散亂,沒有幾個人是「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不可能!
所以,你必須一天至少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時間靜下心來,專心地聽你佛號的聲音,跑掉再拉回來,跑掉再拉回來。你一天要儲存一些高質量的佛號在裡面,或多或少。在我們的倉庫當中,你一天至少要有半個小時儲存那些高質量的佛號。你不可以一天當中都在散散亂亂的空檔,儲存一些低質量的佛號,不可以!
祖師勸我們把握平常的時間,那是比沒有念佛還好而已,反正你不念佛也打妄想,但是你不能夠以這個佛號當作你的正餐,不可以!因為你這些存進去的佛號都是低質量。你因地儲存進去是低質量的佛號,臨終表現出來就是低質量的佛號,不可以這樣子。
所以我們必須為臨終儲存一些高質量的、具有專注力、相續力的、一心不亂的佛號,這都是平常要準備的。這就是修止的一個特點,提升你佛號的質量,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