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五講)

乙三、主要教義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頁。乙三,主要教義。

我們佛法概要總共有三個主題:第一個是前言;第二個是正文;第三個是結勸。前言就是我們在進入到修學的道次第、進入到修學的重點之前,對於整個佛法要有基本認識。一個學佛人你要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法,這是基本概念。

我們前面兩堂課,對於佛陀已經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在大乘的經論當中講到佛,它是從兩方面來解釋佛陀:一個是根本性的佛陀,叫作「本門的佛陀」。我們看到很多的佛像,有石頭的、有木雕的、有紙畫的,這麼多佛像有一個根本,就是我們說的「清淨法身」。那麼這個根本佛陀的特點是什麼?「清淨本然,週遍法界」,他是無所不在的。

這種法身常住的概念,在小乘的經論中沒有提到。我們看小乘的《阿含經》或者《阿毗達磨論》,它們解釋佛陀就是在兩千五百年左右陪著我們成長的那個佛陀,所謂從出生到結婚、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然後這個佛陀就消失掉了,就是灰身泯智了。所以小乘的思想沒有所謂的他力加持的法門。諸位你看小乘的經論,沒有說你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得到佛菩薩的加被,沒有這回事情,在小乘的思想當中,所有的佛菩薩都消失了,不存在了。所以小乘的學者拜佛陀,他們只是對佛陀的懷念跟恭敬而已。他不認為佛陀還存在,因為他沒有這種根本佛陀的思想。所以小乘的思想沒有他力加持的法門,沒有本尊相應法門。

大乘佛法是不同意這種說法的。佛陀經過無量劫的修學,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修福修慧,他肯定有一個根本,就像古人說的,一個佛陀他花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結果怎麼可能只活一次就消失了?這個因地太廣,果地太少,不合邏輯。所以我們大乘佛法一定要建立一個重要的思想:「深信諸佛皆充滿」。佛陀是無所不在的,雖然我們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但是他是存在的。《楞嚴經》說,不要相信自己的六根,我們的眼睛只要一張紙就障住你了,我們看不到隔壁的東西,但是不代表隔壁的東西不存在。所以我們對佛陀的第一個認識,佛陀是有一個根本佛陀的,他是無所不在的。這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我們說的「跡門的佛陀」,就是有相的佛陀。佛陀滅度以後,他留下了三個很重要的東西:第一個就是佛像;第二個就是佛號;第三個就是咒語。前面的清淨法身佛是沒有相狀的,我們很難跟佛陀接觸,因為我們的心只能在有相的因緣活動,不能去攀緣一個無相的東西,我們做不到。所以慈悲的佛陀又創造了三個相狀:第一個佛像。透過對佛像的禮拜,我們跟佛陀感應道交;第二個佛陀留下他的名號。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音聲,佛陀就在裡面;第三,我們持個咒語,佛陀的功德也在裡面。

我想你只要在做功課,你會發覺,當你心思很散亂、身心非常疲憊時,你靜下心來念個十五分鐘的佛號,你就創造一個音聲「阿彌陀佛」,把這個音聲再聽回去,十五分鐘以後,你會發覺你的身心世界完全不同了,能量增加了,正念也提升了。所以感應道交,不一定是要很明顯地,叫作顯應,不是說一定要看到佛像。其實,這個感應有一個叫冥應,就是冥冥當中我們接觸了有相的佛陀,這個有相的佛陀,他能夠引導我們趨向於無相的佛陀,就是「清淨法身」。我們必須要透過一個橋樑,就是透過一個聲音的引導,才可以跟佛陀的大悲願力的清淨法身接觸,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大乘佛法的佛陀是兩個:第一個,是一個無所不在的佛陀;第二個,是佛像的佛陀,它也是佛。只要我們有信心、有願力去禮拜他,我們也能夠得到佛陀的加持。這個就是所謂的「根本的佛陀」跟「枝末的佛陀」,我們已經花了兩堂課的時間來解釋什麼是佛。

這一堂課開始,我們解釋什麼是法。

什麼是法?這當中我們先看一段經文,再加以解釋。

好,請合掌。

《法華經》云:「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好,我們來看這個解釋,看第九頁的這個脈絡。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都知道,佛陀是從一種清淨的法身依止他的大悲願力,來到人世間陪我們流轉。我們看佛陀的八相成道,佛陀成道以後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轉法輪,然後就入滅了。所以佛陀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宣揚一種道理。這個道理佛陀是怎麼說的呢?

我們看經文: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就是說,諸佛在宣揚道理時是隨宜說法,不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他要根據眾生的根機,看你是什麼根機。你這個人貪戀生死,沒關係,佛陀要你受三皈五戒,修人天乘法;你這個人,厭惡世間,對生命的痛苦體驗特別深刻,佛陀講二乘法;你這個人有大乘善根,佛陀直接講大乘法。所以佛陀是就著眾生的根機來說法。

但是,佛陀心中自己覺悟的這一塊法是「意趣難解」!我們前面講到,佛陀是分兩部分來看:一個是根本;一個是枝末。其實法也是這樣子,也有根本跟枝末。根本的法在《法華經》叫真實義,就是佛陀心中所覺悟的真實道理。但這個道理,佛陀不是隨便宣說的,因為他必須有因緣、有這種根機才宣說。佛陀說出來的東西,是順著眾生的根機而說出來,這個叫權法——方便法門。而佛陀自己覺悟的道,其實是意趣難解!這個「意」就是它的過程;「趣」就是這個道法本身的甚深道理,就是它的目標。這個「意」就是引導我們去覺悟這個目標的過程的方便法門。

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佛法很廣,你要是信基督教,就一本《聖經》就沒了。但是你看佛法是一百部《大藏經》,佛陀一生說了很多很多的事情。那麼我們現在要知道一個重點,就是佛陀說了很多很多的道理,但是這當中有一個核心思想,這個你要先掌握。他有一個根本理論,這個根本理論貫穿整個大藏經,從頭貫穿到尾就像念珠一樣。念珠有很多的珠子,但是它之所以形成一個念珠,因為它中間有一條線。如果沒有一條線,這個念珠就沒有章法了,就散落滿地了。佛法有這麼多,但是諸位,要能夠有所心得,你一定要把這條線先抓出來。就是這麼多的藏經,你要深入之前,必須把佛法根本的架構先掌握出來。就是佛陀說了這麼多法,他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麼?這個地方我們先探討一下。

我們看第二段,「所以者何」?為什麼佛陀的這個道法是這麼難理解呢?因為佛陀在開顯法門時,是透過無數的善巧方便。在《法華經》上說,佛陀講道理是透過三種方法:

第一個,言辭法說。佛陀對於比較簡單的道理,你根機悟性高,佛陀就直接用言辭來攝受你。比方說佛陀講苦集滅道,什麼是苦?什麼是集?什麼是滅?什麼是道?佛陀直接用語言文字來跟你溝通,這個是第一種情況;第二個,佛陀對因緣說。因緣說就是有些人對道理雖然理解,但是心中還有疑惑,佛陀就講他過去的故事,講一些過去發生的事實。比方說佛陀講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這個道理,佛陀就會說過去生哪一個人造了什麼善業,所以他今生做了國王;過去生哪一個人造了什麼罪業,所以他到地獄去了。他講實際的例子。

比方說,我們在經論上看到一件事情,佛陀要說明我們的身口意,心靈的力量最大。佛陀有一次跟外道說:你認為我們身體的力量大,還是心靈的力量大?外道說當然是身體的力量大,我要搬一塊石頭我一定要付出行動,我用身體把石頭搬走嘛。佛陀說:你說錯了!身體的力量是有限量的,但是心靈的力量是無限量的,心靈的力量大。外道不服氣了,他說:你可以舉個例子嗎?佛陀說:比方殺人,你用身體去殺人,你只能夠一個一個殺,但是你用心靈的力量去殺人,你可以瞬間殺死一個城市的人。外道說:你講這句話有根據嗎?佛陀就說:當時印度有一座石頭山,是全部用石頭堆的山。你知道這個石頭山是怎麼來的嗎?外道說:不知道。

佛陀說:過去生,有一個修道的仙人在山中修行,這個仙人已經成就四禪定了。這個仙人有個老婆,就是他還沒有修行之前,他們就結婚了。結了婚以後,這個仙人修行,他老婆就護持他,煮飯給他吃。這個老婆長得很漂亮。有一天國王出巡時,看到這個女眾很漂亮,就用強迫的力量把她奪走了。奪走以後,這個仙人有時入定,有時不入定。他從定中出來時要吃飯,欸,今天沒有飯吃,他老婆不見了。他就入定,一入定以後他神通現前,他知道是國王把她搶走了。仙人就到了王宮裡面跟國王理論,說:請你把我的夫人還給我。國王說:你是一個修道的仙人,你根本不需要夫人。他說:我需要吃飯,所以我還是需要我的夫人。國王不給,仙人就生氣了!他走到他老婆那邊說:你今天晚上要不斷憶念我的名字,你就沒有事。

所以一個人,不能去觸惱一個修道人。這個修道人回去以後就入禪定,到晚間他進入四禪。諸位要知道,進入四禪時,他的心力非常強。他就憶念這個城市,那個國王的王宮宮殿,他就用心力變現石頭,天上的石頭,經論上說就像下雨一樣,把整個宮殿全部破壞了,整個城市全部毀滅。當然這個仙人造了一個重大的罪業,因為一念的瞋心。結果他老婆因為憶念這個仙人的名號,她沒事。這個就是說明佛陀在講深奧的道理時,尤其是跟我們的思考模式違背時,佛陀講過去的因緣用事實來證明這個道理,就是用已經發生過的事實來論證難理解的理論,這就是佛陀有時候因緣說。

第三種,是譬喻說。譬喻說也是針對比較難以理解的道理,佛陀講了很多的譬喻。比方說我們對三界,我們活在這個世間,覺得世間很快樂,的確世間也有一些快樂的事情,但是人生苦多樂少。所以佛陀就用比喻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說其實我們住在三界當中,它的本質是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雖然你在牆角,感受不到火的燃燒,但是遲早有一天你必定被燒到。因為死亡到來時,你什麼都被破壞了,你就會失望。你經營的所有的珍寶、所有的財富、所有的眷屬都必定被無常的大火所燒,這是遲早的問題。雖然暫時燒不到你,但是這個火的燃燒是不可避免的。

總之,佛陀在說法時是用三種方式:言辭、因緣、譬喻。其實這樣的譬喻、這樣的方法還是不能完全解釋佛陀真實的道,因為佛陀的真實道,不是思量分別所能理解的,唯有諸佛才能證知。這樣講好了,道法是兩種:一種是超越語言文字的,就是佛陀自己親證。這個是真的沒有辦法宣說的,因為語言文字是有限量的,他講出一個東西,就有限量了。所以當我們研究法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其實佛陀真實所覺悟的道是不能言說的。但是如果不能言說,那麼佛陀怎麼讓大家知道呢?佛陀就必須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要開個門,那麼就用言辭、譬喻、因緣來做一個引導。所以說,這個道法,就有所謂的語言文字的道法,跟超越語言文字的道法,有兩種道法。

我們再往下看。

為什麼這個道法是這麼難理解,而佛陀又必須宣說呢?因為佛陀的出世,是為了一大事因緣而宣說的。佛陀講了一百部《大藏經》,他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有一個一大事因緣。其實佛陀講了那麼多的話,他有一個重點。什麼是佛陀出世的重點呢?

我們看第十頁,說諸佛世尊,三世諸佛出世,都是在開顯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佛的知見從淺入深,有四個次第:開、示、悟、入。「開」就是古人說叫十住,對這個道法的安住,對真如理的安住;「示」就是十行,我們安住以後從空出假,修習六度的妙法,在這當中實踐,這個「行」、這個「示」就是實踐;「悟」就是十迴向,我們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有時候偏空,有時候偏有,就必須透過迴向,把它回事向理,趨向於中道的道理;「悟」就是十迴向;「入」就是十地,你如實地證入中道的真如理。

我們做一個總結:舍利弗,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以佛陀的出世,是在宣揚一個中道的道理。一般而言,我們凡夫著在「有」的這一塊,我們認為生命是如此的真實。二乘人是執在「空」的這一塊,他對人生的因緣是一路的排斥。佛陀說法是比較平衡式的,是「空有無礙,真空妙有」的一個中道的道法。這個道法是很重要的。諸位!從明天開始,我們開始引導大家修習這個道法,我們必須讓這個道法在心中生起來。但這個道法是什麼,你要先清楚。

我們看這個講表。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第一個是迷真起妄,第二個是返妄歸真。我們迷失了真實的心性,而生起了顛倒妄想。我們看這一塊,迷真起妄,這一段我們先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眾生識體,本自清淨,離諸塵染,由妄想故翻成煩惱。本來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想故翻成結業。本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差別,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這段經文,是你學佛之前要懂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你這個道理不懂,嚴格來說你沒有資格談修行,你只是跟三寶結緣,就是你根本就沒有入門,你只是在佛法的大門外圈裡面打轉。所以這一段,這個講表是判斷你是不是佛弟子,是入門了還是沒有入門的一個標準。這個道理很重要。這個道理就是你要知道兩件事情:第一個,你本來是怎麼回事;第二個,你現在是怎麼回事。

先看看我們內心本來是怎麼回事。第一個,我們內心是本來清淨,沒有任何的煩惱;第二個,本來自在,我們本來具足種種智慧功德的妙用,這個是指智慧這一塊;第三個,本來平等,我們本來沒有跟眾生有任何的對立,我們的心本來具足大悲。所以我們本來的面目是清淨,自在,平等,這是第一個認識。

第二個,我們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副德性,整天在那個地方起煩惱、造罪業而流轉生死?這有一個關鍵:「由妄想故翻成煩惱,由妄想故翻成結業,由妄想故翻成生死」,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毛病。在《楞嚴經》裡面很強調這個觀念,就是說你修行之前,其實修行就是治病,你吃藥之前,要知道你的病在哪裡,你不能亂吃藥。我們為什麼有些人學佛很多年,但是很難去做一個生命的徹底改變?就是你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裡,你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哪裡出了毛病,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不可能改變,因為你找不到開關嘛。

我們本來清淨,本來自在,本來平等,但是我們現在變成不清淨,也不自在,也不平等,這個地方是哪裡出了毛病?它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我們的「妄想」。這個「妄想」我們解釋一下,它是怎麼回事。「妄想」是由感受而來的。我們的一個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時,先有一個感受。福報大的人,他過去生有善業,從善業而來,他的感受大部分是快樂,一生當中,快樂多,痛苦少;福報比較差的人,他一生當中痛苦的因緣多,快樂少。但這個感受還不是問題,因為感受沒有相狀,但是感受的下一個剎那,帶動想像力,他會從這個地方捏造很多影像。

比方說,我們講喝咖啡好了。你看我們真正喝咖啡的時間,只有前面第一秒鐘你的舌頭跟咖啡接觸時,你感受到那種咖啡的味道。如果這個咖啡是你習慣性的,是合乎你的身體的,你生起快樂的感受。然後呢?你會幹什麼?你會讚美它,你心中開始說話:這個咖啡很好喝喔,它是在哪裡買的?在哪裡出產的?從此以後你就沒有真正在喝咖啡,第二秒以後你就完全活在你的妄想。所以我們跟外境接觸只有一剎那,我們一個人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都活在自己的妄想裡。我們其實不是很在乎外境是怎麼回事,我們寧可相信自己的妄想。妄想開始活動的時候,你就產生執著,你就住在妄想裡。所以唯識學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住。這個麻煩就是說,你就住在你的妄想裡,這個就是盲點,所以你就被自己的妄想誤導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把人生搞得這麼複雜,原因就在這裡!

其實講實在話,業力引生的問題是少數。佛陀說,我們中的第一支箭是合理的,我們的痛苦只有少部分來自業力,大部分都是你自己的妄想把痛苦膨脹。我們之所以受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完全是自己的妄想把它擴大了。其實你不要老是怪你業障深重,而是你的心理素質佔了很重要的因素。我講實在話,你研究唯識學你就知道,真正來自於業力的刺激,說你沒有飯吃,這個是飢餓,你沒有衣服穿,會感受到痛苦,但現在的人哪幾個是真正業力來招感痛苦的?很少!現在的問題都是心理問題,就是你的妄想!

有一個母親跟她女兒住在一起。這個女兒有一天她領薪水了,想要犒賞一下自己這個月的辛苦,就到百貨公司去買一頂她喜歡的帽子,帽子戴在頭上,越看越滿意就買下了。當然她買那帽子第一念是感受嘛,然後就開始打妄想,回去以後她就希望能夠跟她媽媽分享,說她的帽子很漂亮。但是她媽媽在炒菜,那時晚餐時間快到了,晚餐都沒有做出來。她就戴了帽子在媽媽面前晃來晃去的,媽媽也沒看到,她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媽媽去開冰箱拿東西時,也沒看到帽子。後來吃飯的時候,這女兒就不講話了。媽媽說,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耶?她說對啊,我買了一頂帽子,跑到你面前給你看,你沒看到,放在冰箱上面,你也沒看到。她就很委屈!但是她媽媽比她更委屈,她說,你講到你的帽子,你有沒有看到我今天做了頭髮呢?我頭髮也是新做的啊,你也沒有看到,你也沒有讚美我啊。

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這個妄想是你捏造出來的,這就是人生為什麼會變得無解。如果人生只有單純地還債,只有業力,那很單純。但是你的業力跟妄想結合在一起,因為業力刺激你時只有當下,後面就全是你的妄想,講實在話,你要走不出你的妄想,人生無解!臨命終時也無解!阿彌陀佛也救不了你。經典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現在重新定義一下,什麼叫業障深重?你妄想打得多,你就業障深重!就這樣子嘛,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人生的快樂痛苦,跟業力沒有直接的關係,跟你的心理素質有關係。有些人他比較樂觀,他打妄想會往好的方向打,這就是唯識學上所說,安立美好的名言,這種人是不錯,好人。有一種人是喜歡自討苦吃,他遇到事情喜歡去作悲觀的思考、負面的思考,安立不好的名言。但是真正的道人是完全不安立名言,離一切相。

諸位要知道,在修學過程當中,如果你要進步快一點是有捷徑的,其實佛法是有捷徑的。佛法如果沒有捷徑,那天台宗就不要判教了,就沒有高下了嘛。為什麼天台宗要判成:藏、通、別、圓四教呢?為什麼每一個法門,有的是腳踏車,有的是牛車,有的是大白牛車,就是說它進步速度有快慢,不是說你學佛久你就進步快,不是這個意思,這跟時間沒有關係,跟你的方法有關係。你沒有掌握一個方法,學佛三十年你還是老樣子,因為走不出妄想,你的人生就無解,你來生照樣打這個妄想。

如果說要進步快,你要先找到你生命的原點,就是《楞嚴經》說的,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道理太重要了!就是你要住在什麼角度。如果你住在妄想的角度來處理人生,你今生無解,你也不可能往生,不可能!因為你自己把自己綁住了,你的無量的妄想,你那個佛號根本沒有用,根本走不出妄想。什麼叫臨終正念?就是走出心中的妄想,簡單一句話就是這樣。我們可以有妄想,但是你不能隨它而轉。我要求你沒有妄想,這叫強人所難,因為也沒有人做得到。

臨終正念有兩種:一種是聖人的正念。它是「萬里晴空一輪明月」,完全沒有妄想,這個是誰呢?這個是蕅益大師、印光大師的臨終正念,沒有妄想。我們凡夫的正念叫作「不隨妄轉」,不是沒有妄想,就是你不要受它干擾。要不受它干擾,你站對位置就很重要了,這是關鍵啊!我們要站在本來沒有?惱的角度來面對?惱;要站在本來沒有罪業的角度來懺悔業障;要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也就是說你要站在一個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處理事情,就是把生命回到原點。這個你平常就要訓練了。

我們舉一個實際例子。比方說,你跟你兒子起爭執了。你跟你兒子之間會起爭執一定有業力,事出必有因,一定有業力嘛。反正這個孩子來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他來還債,第二個他來討債。他如果來討債,他給你的痛苦就很多;他如果是來還債,他幫助你就很多。但是也不可能全盤是討債,也不可能全盤是還債。這人生的因緣是苦樂摻雜。假設這個兒子觸惱了你,你要怎麼解決?你一定打妄想,因為這個業力刺激你感受妄想執著,你就住在你的妄想,這個時候你就沒辦法解決了。你要告訴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兒子,你本來就有兒子嗎?沒有嘛!你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本來就沒有,你最後也沒有,你死亡時能把兒子帶走嗎?也沒有!所以這個兒子是個過程。本來無一物,你何必惹塵埃!這個本來無一物太重要了!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兒子,那只是個因緣業力的顯現。

其實這種公式放諸四海皆准。你本來就有房子嗎?你本來就有兒子嗎?完全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所以我們今天要能不隨妄轉,要先從妄想裡面跳脫出來,這個很重要!叫作安住真如。整部《楞嚴經》講了十卷,開悟的楞嚴就是告訴你安住力,你要站在什麼角度來處理問題。

我們人生有兩種思考模式,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你有兩種選擇:看你是要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還是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反正人生不是有就是空。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站在本來就是空的角度來面對有,他是自在的,因為這些因緣沒有人可以障礙你,你就能夠做你該做的事情。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這個是大智慧的人。你執著有來面對空,因為你總有一天要空嘛,你死亡到來時什麼都沒有了,你人生就很無奈,你完全被業力牽著走,被妄想牽著走,兩個都牽著你。我們現在會把人生弄得很複雜,會把自己搞得很痛苦,就是我們站錯了位置。我們思考事情時,習慣性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空,我們太在乎心中的妄想、太在乎心中的影像了,太在乎的結果讓你今生很痛苦。第二個,你生生世世的業力就很重,你又觸動了生死業力。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諸位!你還記得嗎?你本來清淨,本來自在,本來平等,你還沒有離開家之前,你是這樣子的。後來你離家出走,跟那些乞丐搞在一起,你就整個跟妄想打成一片了。但是你剛開始離家出走的時候你是怎麼回事呢?你要把你原來的面目找出來,否則你人生無解。「本來清淨」是最重要的!就是說,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面對人生。所以諸位!你遇到事情時,不要馬上反應,記得,是先調整心態。如果你現在起煩惱了,不要馬上跟人家講話,這個不對。你先告訴自己:我本來沒有這件事情。你要先從妄想裡面跳脫出來,要先遠離對立。

你站在一種本來清淨的角度來面對人事,你的心是寂靜的。你不斷地訓練自己,告訴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先念三遍以後再來處理事情,慢慢慢慢你就在真如裡面安住了。臨終的正念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諸位!臨終的正念不是靠佛號去壓妄想。很多人都不知道,以為用佛號去壓妄想,你不是妄想的對手。蕅益大師說,你這個人不用理觀,沒有真實安住真如,用佛號來壓妄想,你一天持十萬聲佛號,持一百年,你壓制的妄想如爪中土,沒有調伏的妄想如大地土。你完全事修不可以的,臨終的正念是靠理觀的。諸位!不可能說,你生生世世打這麼久的妄想,白天也打,睡覺也打,你今生幾十年就要處理,不是這樣子的,不是這個意思。

你是靠智慧找到生命的安住處,「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安住力是根本!你安住錯了,後面的調伏引導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因為你安住錯了,你就很辛苦了,整個人修道多辛苦啊!你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效果更糟糕,甚至沒有效果。你站在妄想的角度來處理妄想,完了!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個地方就是找到我們生命的安住處。雖然我們還是會打妄想,但是你不能住在妄想上面,你要住在你的本來清淨的角度。

我們再看第二個,返妄歸真。今欲返本,我們現在從妄想裡面要恢復到本來面目,就必須要先發願:一者立斷惡的誓;二者立修善的誓;三者立度眾生的誓。斷惡就是修戒定慧,遠離雜染的身口意的行為,「複本清淨,名為斷德。」修善就是修種種的六波羅蜜的方便,這個叫「積集資糧」。「複本自在」這個是「智德」。第三個度眾生,修慈悲行,「複本平等,名為恩德。」這個修行的次第,先求斷惡,破惡再顯真,就是先遠離這個妄想。

過去有一個雪峰禪師,禪宗的一位大德。另外有一位禪師是比較後輩的,他去參訪這位雪峰禪師。從山下慢慢慢慢爬上去以後,看到雪峰禪師就頂禮了。雪峰禪師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禪師說我從山下走上來。雪峰禪師說,那你一路辛苦了。這位禪師說:仰慕道德,不憚辛勞。說我仰慕您的功德,所以我不怕辛苦。禪師是明眼人,就講一句話說:汝猶醉在。說你還沒有醒過來。醉就是喝醉酒的醉,汝猶醉在。這個古代的人善根深厚,你懾服他,你罵他,他起慚愧心。他馬上跪下來說:請和尚開示如何讓我醒過來?我不遠千里而來,就是希望您指點我一條明路,我不知道怎麼下手。雪峰禪師講了一句話而已:出去。然後轉身就走了。出去就是說,你要從妄想裡面走出去,不要老是住在妄想裡面。

我們剛開始不是去調伏妄想。諸位要知道,你如果現在思考模式還是很衝動,拿著刀就敢跟那個有機關鎗的妄想去對抗,你最後死路一條,一定有嚴重的挫折感。剛開始不是跟妄想對抗,不是啊!是先從妄想跳脫出來,所以先有安住力,才有調伏力。你要先站在一個沒有妄想的角度先跳出來,然後你才有資格去對治妄想。修行的次第一錯亂你就完了,你一生一世無成。安住空性不隨妄轉,空性就是清淨心,這是很重要的思想。這一點我們待會再做一個總結。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在家弟子如何過上安樂的生活

過好生活、獲得「現法安樂」,首先須有四種具足: 第一...

佛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

人生的三條主線和一個目標

末學障重福薄,無緣出家,煩惱深重,無有智慧。不過靠...

為何每天勤修卻進步不大

對自己沒有要求,或不希求未來的果德,只是完成眼前的...

佛教是消極的嗎

有些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擔心一旦學佛會失去進取心,...

維摩詰之美:十八條在家居士的榜樣

維摩詰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維摩詰,...

聖嚴法師《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

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淨土法門修學之要訣...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註音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法華經》中的七種比喻

《法華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被佛教界稱為經中之王,...

一念心性清淨本然,怎麼就產生山河大地呢

《法華經》開顯了每一個眾生都有真如的本性,所謂的相...

犯戒後在佛前懺悔可以嗎?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問: 動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懺悔可以嗎? 天因法師答...

【推薦】菩提心的十種譬喻

菩提心的十種譬喻。分成因跟果。先看第一個。 【譬如大...

邪淫亂靜,損德障菩提

現在我們來說邪淫戒,邪淫指非正式夫妻間的男女關係,...

佛今在何處

唐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禪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

什麼叫做無分別智

問: 一切經典是佛證到的諸法實相,用言語流露出來的...

吃水果也有大學問

入秋後,一批又一批秋季水果源源不絕地推上市面,而且...

以善攝惡,治貪慾病

人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要重視心靈的淨化與提升。假使...

【推薦】只管念佛,無不靈驗

天災人禍,隨時發生,難以預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

各宗要略——真言宗

史略 密宗又稱真言宗。以大日如來所說的《大日經》為一...

忍辱求安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和尚詩人。他的詩大多富有禪理,令人...

即使珍寶如雨下,慾望仍無法滿足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游化,住在城南的祇...

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質

在某個婆羅門道場裡,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務熱忱,他任勞...

妙蓮老和尚《福慧雙修》

今大上午有位中興大學研究所的研究生來問我許多問題,...

為家人買肉和煙酒會影響往生嗎

問: 我想吃長素和受持五戒,但是身邊家人朋友要我幫...

【佛教詞典】阿底峽(982—1051,一說980—1052)

阿底峽,是中國西藏地區在朗達瑪王滅法之後,復興佛教...

【佛教詞典】因果異時

為「因果同時」之對稱。唯識家認為種子之自類相續,乃...

【視頻】妙境法師《外道偽裝出家,後聞佛法得道》

妙境法師《外道偽裝出家,後聞佛法得道》

【視頻】昌義法師《2005年唐縣顯龍寺佛七開示》

昌義法師《2005年唐縣顯龍寺佛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