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四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十六面,我們講到禪定的修學方便。

在我們發了菩提心,安住菩薩種性以後,我們開始操作六度的法門。六度的法門,它有兩個不同的差別的內容,一種是成就我們的善業力,另外一種,是成就我們的一種正念力,這兩個對我們往生淨土的人來說,缺一不可。

我們剛開始行菩薩道的時候,沒錯,會偏重在善業力,所謂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一塊,我們透過淨罪集資,讓我們臨終的時候少一點障礙,在一種很安穩的環境之下,提起佛號,但是你不能永遠的停留在善業的修學。所以我們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的善業修學以後,你慢慢慢慢的就要去貯存一些臨終的正念的資糧。

你平常的正念不準備,你不可能臨終的時候有正念可以用,不可能,絕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所以臨終的正念,是你平常做功課的時候,點點滴滴的強迫自己,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那一份的堅持的力量,貯存一種一心不亂的能量出來的。所以我們從一種善業的修習,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一種散亂心的動態的修學,慢慢慢慢你就要有一點時間,走入你的佛堂,修學止觀,貯存一些正念的能量,是這個意思。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從散亂心的善業的修學,而提升到一種專注的寂靜的正念的修學呢,為什麼一定要提升呢?我們來看看,這個佛菩薩是怎麼說的,看加行,請合掌,我們把它念一遍:

《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謂前施、戒、忍等乃至大小乘一切功德,皆須由修習止觀力故,而得增長乃至成辦,是故菩薩於中,須數數修習。

為什麼要修止觀呢?這個地方《解深密經》,佛陀就告訴了慈氏,告訴彌勒菩薩說:你要知道一件事,這個三乘的聖人,包括誰呢,若諸聲聞,這二乘人、乃至於若諸菩薩,只要是成就出世間聖道的聖人,乃至於佛陀,佛陀也不例外,他們所成就的世間的功德,出世間的功德。世間的功德包括種種的禪定三昧,出世間的功德當然就是菩提涅槃,那種世間的功德跟出世間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應知皆是奢摩他跟毘缽舍那所成就的果報。

這個地方的關鍵在於皆是,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人是在散亂心的階段,而成就世間的功德,跟出世間的功德,沒有一個人,就是皆是,就是沒有例外。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說,前面的佈施、持戒、忍辱這種功德,乃至小乘一切的功德,都是用止觀的關係,才能夠增長廣大乃至於成就圓滿。所以菩薩,你要提升你的修行層次,應該數數修習止觀。

這個事情是這樣講,說是心力帶動法力,法力加持心力,當然這個心力是主動,法力是被動。同樣一句佛號,同樣一句大悲咒,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操作這個大悲咒的時候,他變成千手千眼,為什麼我們念大悲咒的時候,它只是一個大悲咒,為什麼?因為我們心力羸弱,有太多的妄想。

所以這個地方,就牽涉到你那個堪能性,這個在唯識學就是說,修止觀會加強你的堪能性,什麼叫堪能性呢?就是你的造業的能力。比方說馬的堪能性比狗還好,狗的堪能性比一隻小老鼠還好,小老鼠的堪能性比一隻螞蟻還好。所以你修止觀,它會提升你造業的能力,就是臨終你也念十句佛號,他也念十句佛號,但是另外一個人,他整天在外面跑來跑去的,你平常有一個小時的定課,你這十句佛號就比他的品質優秀,你就容易把彌陀感應出來。其實應該這樣講,理論上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的力量,能量是固定的。為什麼有些人,他念佛沒有力量呢,因為他分散,心光外泄。

在唯識學上說,說你為什麼要修專注呢,就像水一樣,你不做一個水壩,這個水都流光了。不是說你念佛沒有力量,是你平常的心,那個能量分散的太厲害,你平常日常生活都把能量散完了,都分散完了,所以你真的念佛的時候,那個力量都薄弱了,我們應該適當的把水收集起來,不要讓它到處跑,否則很可惜的。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適當的都攝六根,專一安住在一個所緣境,會把我們那種心光外泄的力量,稍微調整一下,稍微往內收一點。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一天的能量都固定的,但是,你不能讓你的心的能量到處散,就像那個水到處潑,潑到最後你真的想用水的時候,一點水都沒有。不要小看一天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的專注,那個能量點點滴滴,你一年下來三百六十五天,三年下來十年下來,那個力量就可觀了。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佛菩薩的功德,沒有一個人是不修止觀而成就的。不是說哪一個佛菩薩整天在外面跑,他就能夠成就這麼廣大的功德,不可能!那個只是叫作道前基礎,那叫懺除罪障,積集資糧,那是破障的基礎。他的正修在止觀這一塊。如果你的心整天都是散散亂亂的,你這一生就幹不出什麼大功德事情,不可能!你念佛念兩個小時都沒有用,因為你的心整個是散亂的,你一點能量都沒有。

這個地方就是說,要加強我們心中的堪能性,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能夠每天專注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你念一句佛號抵得過人家平常念一百句佛號,因為你的心強,造業力強。同樣一句佛號,你能念的心能量強,你就能夠把佛菩薩的功德運轉起來,你感應的力量就相對強。佛菩薩是被動配合的,你釋放多少的力量,你對佛號的轉動力量有多大,他就給你多大的功德,非常公平。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想要把一句佛號操作成能夠超越生死,達到一心不亂,那你平常就要有一點靜坐的功課。

辛二、正修

正修有三段。

一、心於何等所緣安住 —— 出入息、佛號。

二、心於所緣如何安住 —— 正念、專注力。

三、住所緣後應如何修 —— 正知、相續力

我們在做功課的時候,在修止的時候,有三個地方要注意:

第一個,「心於何等所緣安住。」比方說,我現在有一個小時的時間要做功課,你要先選擇一個所緣境,你不能夠念佛念五分鐘,大悲咒念三分鐘,然後持楞嚴咒三分鐘,那不行,那你這樣就不是在修止。

「止」這個時段只有一個所緣境。淨土宗當然它以佛號的音聲為所緣境。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音聲有佛陀的加持力。小乘人喜歡用呼吸。同樣是專注,一種是純自力,一種是在憶佛念佛聽聲音的時候,有一種感應道交難思議的加持力。所以,淨土宗它會選擇以音聲——佛號的音聲為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取所緣境的相貌。

第二個,你選擇所緣境以後怎麼做呢?正念、專注力。我們要跟彌陀感應道交,首先你要跟佛號相應,先點狀的相應。什麼叫相應呢?印光大師有一種最簡單的佛法,叫作一句佛號念、誦、聽。三個次第:首先,念從心起。你要從嘴巴的震動創造一個音聲。沒有創造音聲,你就沒有所緣境。他是以音聲為所緣境,就算你嘴巴震動也好,所以你嘴巴起碼要震動,金剛持是最低標準。那麼念,念是念從心起,你的心要作意、要念佛。其次,誦,創造音聲。第三,聽到你的聲音,創造聲音再聽回來。這個時候叫作心於所緣專一安住。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誰代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就在你每一句的音聲當中。所以,你只要聽得到聲音,阿彌陀佛的功德就進入到你的身心世界,他就有辦法進來。你聽不到聲音,阿彌陀佛的加持力就進不來。

所以感應道交是你自己要創造因緣,我們必須把這句佛號跟彌陀的橋樑搭上去,讓阿彌陀佛容易進來。「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所以你現在就要想辦法把佛陀的功德投到我們的身心世界,就是聽到你的聲音,這個是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心於所緣專一安住。

第三個就很難了,也很重要,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心於佛號相續安住。一個念佛人的成敗就在第三個。很多人念佛念到最後,他只有專注的佛號,沒有成片的佛號,這個非常可惜,因為他不會有正知。這個正知就是智慧,調伏力跟引導力了。這個很重要了!大乘的止觀,他每一句的止,是有智慧觀照的,智慧的調伏跟引導的,觀裡面也有止,它這兩個不是完全切開的。

我們怎麼把一個點狀的佛號提升到一種片狀的佛號,讓你的心能夠在佛號多安住?你注意看,有些人念佛號,念不到十聲就往外跑了,念不到十聲妄想就開始了。你這個心理素質太差了,你的心都沒有訓練。就像一隻猴子,你都沒有訓練它在固定的一個地方安住。

所以我們從一個點狀的佛號提升到一種片狀的佛號,你怎麼引導呢?

根據祖師傳承有兩個方法:第一個,善導大師他是用一種苦藥來對治,用恐怖的心來恐怖你。他說:老是打妄想,佛號念不下去怎麼辦呢?你要告訴自己,你是生死罪障凡夫,無量劫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的因緣。我們在三界當中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我們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業障深重,求出無門。第二個,你相信阿彌陀佛有足夠的能力救拔你,所以你對這個佛號就不敢隨便丟掉了,它是你的本命元辰!

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心跟佛號建立一種救拔的關係。你千萬不要認為佛號對你來說可有可無。如果你還說:「唉呀,有佛號也可以,沒有佛號,打妄想無所謂。」你佛號就很難念好,因為你缺乏危機意識。所以念佛要念得好,一定要背水一戰。你離開了佛號你就到三惡道去了。這是善導大師是用苦藥來逼迫我們,讓我們有一種怖畏的心情。

第二個,蕅益大師他的態度不一樣。你看《彌陀要解》,他是用功德聯想來引導你,是比較正面的。他說:你怎麼樣把佛號念好呢?他把《阿彌陀經》前面的這一段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一塊他做了發揮。

他說:你為什麼要把佛號念好?你要觀想你來生有六種功德,這個功德都跟你的佛號有關係。

第一個,遠離惡道。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到三惡道去,但是我們有三惡道的業。我們不喜歡三惡道的業在我們生命中表現出來,怎麼辦呢?你只有念佛才能夠遠離三惡道。我們心中有地雷,如果你在三界裡面繼續流轉下去,來生一定碰到地雷。所以你要能夠避免地雷爆炸,只有到極樂世界去,把地雷處理掉。而到極樂世界只有靠佛號,所以把遠離惡道跟佛號做了連結,這是第一個連接。

第二個,功德聯想,國土莊嚴。我們希望遠離娑婆世界的污穢環境,

極樂世界有寶樹莊嚴、樓閣莊嚴、池水的莊嚴,還有三種的六塵,充滿了光明,充滿了香氣,充滿了音樂。所以你必須把極樂世界那種依報莊嚴的願景跟佛號做連結。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來生得到極樂世界的宮殿樓閣的莊嚴,因為你有佛號,這是第二個連結。

第三個,身心安樂。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沒有病痛,身相莊嚴,沒有病痛永遠是保持一種身心的快樂,因為有佛號,這是第三個連接。

第四個,衣食自然。我們在生命當中為了衣食耗損了一天八個小時,把寶貴的時間換取衣食,浪費太多時間。我們在極樂世界沒有衣食的憂愁。這衣食自然怎麼來的呢?因為有佛號,這是第四個連結。

第五個,功德連結。具足五通,親近十方諸佛。極樂世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果報體,讓你到十方世界親近藥師佛,親近多寶佛,親近各式各樣的佛菩薩,這個你在娑婆世界做不到,因為有佛號。

第六個,壽命久遠。你到了極樂世界,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安穩地過日子了,因為你再也沒有退轉的問題,你的壽命足夠你成就等覺菩薩。所以你努力一次,終生受用,盡形壽受用,你沒有面臨死亡的問題。

因此,我們必須把佛號跟過失連結。你如果沒有佛號,就到三惡道去;你如果有佛號,就遠離惡道,享受國土莊嚴、身心安樂、衣食自然、具足五通乃至於壽命久遠,這個就是一種心理的調伏跟引導。調伏我們的攀緣,引導我們的皈依,所以你佛號的操作是要有調伏力跟引導力的。

諸位!我們可以看到,六度裡面沒有一個東西是強迫的。你如果細細地看佛菩薩的六度,每一度裡面都有智慧善巧在引導你。所以說,你如果覺得你的佛號念得不好,那原因只有一個——你沒有把佛號跟你未來的生命做連結,你認為佛號對你未來的生命不重要。但是,如果你透過善導大師的這種「過失的連結」跟蕅益大師的「功德連結」,你發覺你的生命是受佛號控制的。你來生之所以不到三惡道去,你這麼大的業力能夠不到三惡道去,因為有佛號!你來生憑什麼受用跟佛菩薩同樣的功德?因為有佛號!

你必須把來生所有生命的願景跟佛號做充分的連結,你才知道佛號跟你的關係。這是一個成敗的關鍵!如果你的佛號跟你未來的生命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你這個佛號一定念不好,因為它跟你沒有關係。它只是在你生命出現痛苦的時候,扮演你度過痛苦的角色而已。它跟你的來生沒有關係,這個佛號對你意義太少。所以這個正知是關鍵!你如果能夠把你未來的生命跟佛號連結,這個佛號你就丟不掉,你自然會把它找回來。

這個地方就是禪定的關鍵,從正念的檔次提升到正知,專注提升到相續,就是你如何來引導自己跟你的所緣境做一個正確的關係連結。這個地方很重要!

庚三、修習禪定差別內容

禪定有哪幾種呢?我們把它念一遍。

一、世間禪;二、出世間禪;三、出世間上上禪。生善,身心安定,引生智慧;破惡,度散亂。

禪定有三種:

第一個是世間的禪定。一般這是叫外道的禪定。外道禪定的特點就是有禪定沒有智慧,就像如石壓草,他完全用止來壓制心中的妄想。當然這個問題以後會很嚴重,後遺症很嚴重,等到你從禪定出來,被妄想破壞時,內心會產生極大的邪見跟恐怖。這個是不好的。

第二個,出世間的禪定。出世間的禪定,他在修禪定時就有一點空假中的智慧了。以空觀安住,以假觀來做調伏跟引導。不過聖道的角度偏重空觀,淨土宗偏重假觀。它的假觀:第一個,觀娑婆世界的痛苦;第二個,觀極樂世界的功德,它是偏重於假觀。

那麼最高級的禪定,叫出世間上上禪,這是禪宗的禪。就是一念相應即如如佛,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正念真如。我們的心如果能夠成功地跟本來面目做一個連結,你能夠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處理你今生所有的問題,你就是進入了出世間上上禪。它就不一定要在佛堂,這個地方就完全是智慧的問題,就是正念真如。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調伏煩惱;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了生死。你能夠這樣修學就是出世間上上禪。

這有什麼好處呢?「身心安定,引生智慧,度散亂」。這個禪定,就是加強我們心靈的力量,使令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都能夠更加地增上圓滿,是這個意思。

己六、智慧度  分三:庚一 、般若自性。庚二、趣入修習般若方便 。庚三、修習般若差別內容。

庚一、智慧自性

《廣論》云:奢摩他者,謂心一境性,毘缽舍那,謂正觀察。

我們把這個觀的體性做一個解釋。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附表三:這個觀的部分: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觀」:

「又凡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諸善妙慧,悉皆攝為毘缽舍那品。」

─《菩提道次第略論》─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週遍尋思、週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

─《解深密經》─

觀它也有簡單地說明跟比較詳細地說明。我們先看比較簡單地說明,看第一個。我們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又凡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諸善妙慧,悉皆攝為毘缽舍那品。

這個觀也是分成因跟果。因地有兩個:整個觀的特性就是「又凡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揀擇」這兩個字怎麼說呢?前面的止,我們對於佛號是憶念而已,它是無分別住的。除非你這個佛號操作得很不好了,你必須要用正知來引導,暫時把佛號放下,思惟一下娑婆世界的苦,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把佛號引導你加強皈依,這個例外。正常情況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只聽聲音沒有做任何分別的,這個叫止。

但是觀就不一樣了。揀擇它是有分別的,它叫如理思惟。當然這個如理就是依止教理起觀,依教起觀。觀察什麼呢?觀察兩個重點:

第一個,「如所有性」。這個「如所有性」就是觀察因緣所生法的總相,因緣法的總相就是空觀。空觀為什麼叫如呢?因為它是不變的。你造了善業,你的本性還是清淨;你造了罪業,你的本性還是清淨,它不隨你個人因緣的變化而有所變化。所以你觀照真如的時候,你的心是安住的,它不隨你一時因緣的變化而躁動。這個叫作「如所有性」。

第二個,「盡所有性」。就是觀察諸法的差別相,各式各樣的因緣,整個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這個是隨因緣變化的。

這個就是因地,空觀觀察真諦理,假觀觀察俗諦理。

觀察以後有什麼好處呢?「諸善妙慧」,成就不可思議的空假中的無漏智慧,這個叫作毘缽舍那。所以這個智慧是透過你經常地去觀察得來的。

應該怎麼觀察呢?我們看詳細的說明,看第二段。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週遍尋思,週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

這個地方就講得詳細了。什麼叫觀呢?首先我們看它因地的第一段,「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止故」。修觀的條件是以「止」做基礎,先從寂靜才起觀照。所以我們進入佛堂的時候,你不能直接觀照,不可以。理論上進佛堂不能直接誦經,也不可以,因為你的心散亂。也就是說你的心造業力薄弱,你的心光已經外泄太厲害。

進入佛堂第一件事情先拜佛,先把能量積集起來,加強你的造業的功能。先拜佛,拜完佛以後經行一下,然後打坐,這個時候完全是無分別,只是把你心的能量收攝回來而已。也就是說,觀一定是以身心的寂靜輕安做依止的,這樣才能夠起觀。等到你的心覺得:喔,明瞭寂靜的心現前了,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起觀了。

怎麼觀呢?「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這個「如」就是隨順,隨順於你所「善思惟法內」。「善思惟法內」就是說,你曾經學習過且熟悉的佛法。修觀跟胡思亂想最大的差別,就是你要先學習。修無常觀,你要知道什麼叫無常的道理;你要修真如觀,你要知道什麼是真如。你要找到門,教法就是修觀之門。所以在修觀之前,一定要對於這個法要善巧地學習思惟過。

學習過以後怎麼辦呢?「三摩地所行影像」,三摩地就是在你的寂靜心中,因為你前面透過拜佛、打坐,把心調整到明瞭寂靜了,這個時候把你要修觀的那個「理」的影像現出來,影像是針對本質來說的。

比方說,我們觀照真如,真如的本質我們沒辦法親證,但是我們可以把它的影像現出來。我們透過佛菩薩的開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欸,這個時候你心中出現一個清淨的影像。雖然它不是本質,但是注意,它隨順於本質,它可以引導你趨向本質,這個很重要!

我們過河到達彼岸,必須要有船。船不是彼岸,但是你不要忘了,船可以隨順於彼岸,它可以帶你趨向彼岸。這個船就是文字相。文字相從哪裡來呢?從經論的學習而來,沒有其他的方法。所以我們必須把佛菩薩祖師的文字現出一個影像,「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把真如的影像現出來。

現出來以後做三件事情: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在那地方觀察:原來我們的心是本來清淨的,這些亂七八糟的煩惱業力只是一個假相在心中跑來跑去,就像鏡子上面的灰塵,它沒有真實的去染污到我們的心性。

觀察以後,你會產生一種堅定的理解。我們以前聽佛菩薩開示,聽法師開示,只是一個粗略的理解。但是經過你深入地思惟觀察以後,你會產生很深刻的理解。就像牛在吃草一樣,你看那個牛吃草,它一開始先把它全部吃下去,然後它事情忙完以後,跑到樹下開始反芻,草吐出來不斷地細嚼慢咽,把草裡面的維生素、酵素全部消化出來。

佛法的道理亦復如是。我們前面是一種聞慧,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知道這句話,但是你要把這句話提升到你心中的一種光明,把文字相轉成光明相,就是觀察、勝解。用你內心的觀察,把佛法的道理消化成一種能量。你不能夠只停留在聽課而已,不可以,你要有消化的時間。

所以你在寂靜的心中,喔,原來我們的內心本來是這個樣子的,是清淨本然的。人世間的痛苦都是你自找的,你去攀緣的。你不要去攀緣一切法,業力的釋放它很快就過去了,因為它是緣生緣滅的假相,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恆的。你進到這樣觀察以後,你的心慢慢對這個法的道理就越來越靠近,越來越靠近了。文字不是道,但是它可以引導你趨向於道。它就像船一樣,船不是彼岸,但是船可以帶你慢慢地趨向彼岸。

所以你到了勝解的時候,第三個,捨離心相。為什麼要把這個前面的影像捨離呢?因為你觀久的時候心則散亂。觀的時間不能太久,因為它以寂靜做基礎。所以你觀久的時候心開始躁動,因為名言分別是會帶動你的躁動相的。所以你大概觀了五分鐘、十分鐘以後,就不要再觀了,再把佛號提起來。把前面觀的這種道理的影像捨掉,然後再恢復到止,念個十分鐘佛、再念個十五分鐘的佛,讓心再寂靜下來。然後再做第二波的觀察、勝解、捨離心相,不斷地一遍、兩遍、三遍的重複修學。

那麼這個就是整個修觀的三大重點——觀察、勝解、捨離心相。然後就在這種寂靜的影像當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週遍尋思,週遍伺察」,就做了四件事。正思擇就是空觀,最極思擇就是假觀,週遍思擇就是一種粗略的觀察,剛開始我們先大綱式的觀察,那慢慢你的心對這個法更熟悉,再週遍伺察,就是微細深入地觀察,四種觀察。到這個地方就因地圓滿了。

我們看它的果地。你不斷地對法義的觀察有什麼好處呢?

「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這個地方的重點在於「慧」,這個是自體。這個自體開出了四種相貌:

第一個,忍。忍就是隨順了。我們一開始的心是隨順於顛倒妄想,這個時候對於這個真理慢慢地隨順了,這是忍。雖然沒有圓滿,我已經同意了,我隨順忍可。

第二個,樂。諸位!你如果對佛法有深刻了解,你會起大歡喜——法喜。為什麼?因為它是真實的道理。真實的道理你跟它接觸的時候,你會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會起大歡喜。這個時候你對佛菩薩會生重大的感恩心和強大的歡喜心。

若見若觀,這個見就是親證了,這是不容易的。起碼我們是觀,就是比量,我們至少對影像的一種觀察、對真理的隨順,叫作觀。觀就是比量,「是名毘婆舍那。」

這個觀,蕅益大師在解釋《楞嚴經》時,對這個觀他提出兩句話,就是說,觀——觀察真理,對我們內心到底產生什麼作用呢?他說: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我們凡夫的心整天觀察五欲的境界,我要怎麼去追求快樂,怎麼賺錢,對不對?弄得自己傷痕累累。

現在你逆向操作就好,就用你打妄想的心來觀真理。觀真理的時候你就是一種淨法熏習。就像我們以前經常去廁所,受了廁所味道的熏習,衣服上就會染上廁所的味道。現在沒關係,因為你的這件衣服,本來就沒有味道,本來就是清淨的。所以你現在逆向操作,跑去佛堂熏習沉香,你的心「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你不要管這樣觀你到底懂不懂,你只要數數熏習,不思議熏,你的內心就不斷變化。修習止觀不要求速成。古人說,就像草裡的冬瓜不見其長,但是每天都在變大,就是靠平時的點點滴滴。但是這個關鍵就是——你要先把文字相背下來,你沒有背文字相你怎麼觀呢?文以載道,這個道在文字裡面。

比如說,你要觀修無常觀,說我要對無常怎麼理解,第一個你就要背。說:喔,我們今生決定要死,你要把這個背下來。喔,死亡是不可以避免的,這樣你得到第一個理解:不管怎麼弄,你一定要死亡,沒一個例外,遲早要來;第二個,死亡是不能規劃的,隨時要死。你不可以說:「我人生先快樂地玩個三十年,再來規劃死亡。」人生不可以規劃,死亡到來的時候是沒有人知道的,所以死亡不能規劃;第三個,死亡到來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除了佛法以外,其餘毫無意義。

所以你這個無常觀智慧的生起是靠文字的引導,要不然你怎麼修無常觀呢?我們的心中是沒有道理的,我們心中只有煩惱。道理只有佛陀可以給我們,這是為什麼佛陀要說法。佛陀他覺悟了很多道理,但是這個道理他不能直接輸送給你,不可以!因為你也消化不下去。

所以佛陀把這個道理放在文字裡面,他就走了。他說:沒關係,我覺悟的所有道理都在文字裡面,你把這個文字好好觀察,這個道理就會輸送給你,它就可以 transfer(轉移)到你的心中去了。所以佛陀走了以後沒關係,佛陀的道留下來了。

你把佛陀的文字細嚼慢咽,不斷地觀,不斷地觀,欸,這個文字相就會把道理釋放到你的心中去,就透過文字的橋樑送到你心中,叫作不思議熏,不思議變。你遇到事情就知道:哦,你的心心與道合,你跟無常的道理相應。這個時候你的文字相就不需要了。什麼人可以把文字相去掉?這個道理跟你完全相應,這個時候你就有資格說,諸佛義理非關文字,真的是這樣。

我自己學唯識的體驗,唯識學很多名相,但是它每一個名相都有它的定義。譬如它講因果,它不講因果,它講異熟果。為什麼它不講因果?因為它的果報是變來變去的,還沒有得果報之前它有很多的變化因素,所以它不能講因果。你剛開始的時候,你必須把唯識名相的基本定義都弄清楚。等到你真的懂的時候,像我現在年紀大了,我很多名相都記不起來,但是我那個道理不會失掉。

比方說,你吃甘蔗汁的時候要先有渣,對不對?你必須把那個渣咬一咬,嚼一嚼,才能把汁吃下去。但是你把渣吐掉的時候,那個汁不會失掉。你透過文字所知道的道理,就算你年紀大,有時候那名相真的想不起來,但是那個道理不會失掉。道跟你的心相應的時候,真的不需要透過文字,除非你要表達給別人聽。但是你剛開始要得到道的時候,就要文字相,就這麼回事。

所以修觀的時候,它是要「三摩地所行影像」,你必須把這個文字相的影像現出來,觀察、勝解、捨離心相,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就會產生很多很多的道。

我們總結,把《廣論》所說的般若自性再順一順。就是奢摩他是心一境性,它是無分別住的;觀,是對於道理的思惟觀察,它是有分別住的。這個地方不一樣。

庚二、趣入修習般若方便 分 二:辛一 、加行。辛 二、正修。

辛一、加行

在修波羅蜜之前,我們要知道為什麼要修般若波羅蜜。請合掌。

《攝波羅蜜多論》云:

俱胝廋他無導盲,路且無知豈入城,

五度無慧如無眼,無導非能證菩提。

首先佛菩薩講出一個譬喻說,俱胝,俱胝就是億,廋他就是兆。就是我們在生命當中做了很多的功課,我們也修佈施、持戒、忍辱等種種的善法,這樣的行門,但是如果你沒有用般若空假中的智慧來引導自己,你就像是一個盲人。盲人沒有眼睛,他往東走、往西走,怎麼辦呢?就跟著感覺走,跟著情緒走。你怎麼走就怎麼走,完全沒有一個引導者。

那麼這個人,「路且不知豈入城」。他完全憑著自己的感覺,他現在要佈施,他就佈施了;他要持戒,就持戒了,完全是跟著自己的情緒在變化。這個人為什麼不能講是修菩薩道呢?因為他進不了涅槃之城。他要走哪一個道路都不知道了,怎麼可能進得了城呢?

一個人要有道才有滅,修道入滅。沒有一個佛菩薩說是不看教理,結果他成佛了,不可能!你連上路都沒有,怎麼到達目的地呢?所以你不研究佛法的道理,你就像是一個盲人一樣,整天在原地打轉,積集善業。

這個地方的合法就是:「五度無慧如無眼,無導非能證菩提」。這個五度,如果沒有智慧的引導,就像一個人沒有眼睛一樣,你不可能成就菩提,頂多就成就人天有漏的善業。

我們六度即將講完,諸位!我們可以慢慢覺得,佛菩薩的六度都有智慧的影子在裡面。佛陀要你修佈施,他會告訴你:觀察為什麼要佈施,你要先修意樂。六度很重要的就是每一度都有菩提心跟空正見。兩大馬車:一個智慧,一個願力,這兩個在引導你。有引導性的六度叫作波羅蜜,沒有引導性的,你就完全跟著感覺走,你現在的心情想佈施就去佈施,想持戒就持戒,這個叫善業,就差在這裡。

我們佛教是這樣子講,說「諸法因緣生」,有因緣才有結果,所以你的過程就很重要。同樣一句佛號你用什麼心態來念,就影響到這個佛號所達到的力量。你只是遇到痛苦再求助於佛號,你沒有一個完整的目標,沒有一種往生成佛的規劃,你完全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想到什麼就念什麼,這個佛號對你來說就是一個糖果。

如果這個佛號是透過你智慧的觀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有一個強大的願望加持在這個佛號上,這個佛號對你來說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過程很重要!這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如果你拿沙去煮,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叫作熱沙,你不可能把沙變成飯,不可能!因為你因地是沙。

你念十萬聲佛號,你的心理素質不對,不對就是不對,你不可能把十萬聲佛號轉成一個真實的佛號,不可能。沙,你用一整山的沙,它還是沙,你不能改變它的本質,它不可能達到超越生死的那種度的力量,它沒有波羅蜜的力量。

你一天只念一千聲佛號,但是你每一句佛號都有強大的願力跟智慧的調伏跟引導,你這個佛號叫作飯,米就可以煮成飯。所以你那個因地的心很重要,因地心影響到你果地覺,過程影響到你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你要修智慧。

所以這個六度,整個五乘的法門我們即將講完,你要慢慢體會。其實人天乘跟菩薩乘是很接近的;二乘的法門相對的比較不一樣,因為二乘人他是完全出離的,他惡法也不要、善法也不要,他什麼都不要了,斷滅的。因為他對痛苦感受太強,他完全都不要。

那麼人天乘他積極地投入慈善事業,菩薩也投入慈善事業,你就要體會為什麼這兩個人同樣去做義工,最後結果呢,這個善業只是把他載到天上去,而另外一個人這個善業可以把他帶到極樂世界去,這你要體會的。同樣一個法門的操作,因為你們兩個心態準備不一樣,你們兩個人的車不一樣,你的心理素質不夠,你心中的車是人天乘的車,這個善法把你帶到天上,它上不去了,它沒有能量,它的動力只能帶你到這個地方就沒了。

你能夠把菩薩的空假中三觀學會,你的能量是直通。到臨終——是人臨命終時,你的一切諸根敗壞的時候,你那個佛號能夠超越生死,直接通到彌陀的本願。所以,「五度無慧如無眼,無導不能證菩提」。

所以,說實在的,修行到最後,你慢慢年紀大了就會覺得,修行完全是拼你的心理素質。不是像初學者見面說:欸,你一天拜幾拜?念多少聲佛號?初學者都是這樣問的,問你的功課,對不對?老參沒有問你功課,都是拼心理素質。因為功課大家做得差不多,看誰心理素質高,問你做什麼功課有什麼意義呢?它是枝末法門。

真正的老參在一起,都沒有問你做幾堂功課,他看你的內心是怎麼樣,你的心到底是停留在什麼水平,你心中是怎麼想的——道一句就知道你的修學程度了。所以禪宗只要道一句,就知道你這個人檔次到什麼程度,其他都不用問了。你講話的內涵是這種水平的,你的生命就是這種層次。你拜一百拜佛號,那個佛號完全跟這個道相應。所以初學者重數量,老參重質量,重你的檔次了,看你的心理素質,就這麼回事而已。所以,我們慢慢年紀大了,就不能靠體力來修學。諸位!靠體力修學的時間過去了,你要靠智慧修學,看你怎麼引導你的內心。

我們馬上講到一佛乘。講到一佛乘的時候,我們就要講真話。一佛乘意思就是說,「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到一佛乘的時候我們會知道法門沒有高下,什麼這個是人天乘,這個是二乘,這個是菩薩乘,都是方便說。你的心態夠,小小的掃地都足夠讓你成佛。到一佛乘的時候,已經不談法門,談你的心理素質,心力帶動法力。

這個部分下一堂課是研討,再下一堂課會講到佛陀開權顯實。佛陀剛開始會說:法門是有高下的,這個是人天乘,這個是二乘,這個是菩薩乘。由法門來定高下,這些都是方便說。到法華會上的時候完全推翻,以心理素質定高下。當然我們現在還沒有講到一佛乘。就是說,我們菩薩乘跟人天乘最大的差別就是,菩薩乘的智慧水平更廣大。

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下一堂課我們是課程研討。歡迎大家把問題先集中起來,但是現場提出的問題,我們就不回答了。你一定要事先把問題交給我。我們也希望你在研討的時候,把課本帶過來,有些可能會運用到課本。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