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三講)

六、成道相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頁。我們講到第六段成道相。這一科講到教主略史,就是我們介紹釋迦牟尼佛一生簡略的歷史。在佛法當中,把我們的生命分成兩部分:一個是相狀;一個是道理。一個是「相」;一個是「道」。所以古人就把佛陀的一生叫作「八相成道」。

我們學習佛陀一生的歷史,要掌握兩個重點:一個是相狀;一個是它背後的道。相狀是生滅的,是變化的;但是這個道理,是永恆不變的,是一種真實的功德。我們必須要透過相,才能夠覺悟到道,所以叫「借相悟道」。

比方說黃金,你可以把黃金做一個杯子,它出現杯子的相狀,杯子的作用;你也可以把黃金塑造一個佛像,它有佛像的相狀,佛像的作用。盡管這個相狀是變來變去的,但是本質都是黃金,這是不能改變的。所以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佛陀所宣說的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引導我們從生命的現像當中,去覺悟這種不生不滅的道理,你就成功了!

我們看佛陀的歷史,既然佛陀是示現來人間,他肯定是在宣揚他的佛法,宣揚他的道。這個當中有八個相狀,八個相狀有三種道:第一個安樂道;第二個解脫道;第三個是菩提道。佛陀的一生他用八種相狀,來啟發我們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

首先我們看佛陀的安樂道。

佛陀前面四個相狀:從入胎、出生、童子相到娶妻、生子,我們看到佛陀表現出來的是非常地快樂。佛陀出生在一個王族的家庭,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他父親為他蓋了春夏秋冬四個宮殿讓他輪換著住。他娶了印度第一美人耶輸陀羅,所以不管是物質的享受,還是感情的受用,都顯現一種安樂的相狀。

這個相狀後面,一定有一個道在裡面。這個是什麼道呢?安樂道!就是因果的道理,事出必有因。這個果報會在佛陀的生命中出現,表示佛陀多生多劫,是經過佈施、持戒、忍辱,積集善業所招感的。我們一般人看到一個相狀,就開始分別,開始打妄想——喔,這個人長得很莊嚴!我們就羨慕,嫉妒。其實你看到這個人莊嚴,莊嚴從忍辱中來,我們要看到,這個人是比較能夠忍讓的,遇到事情不容易跟人家爭執的。看到這個人很富貴,我們可以肯定這個人過去生是歡喜把他的物品跟人家分享的。所以一個佛弟子看到一種相狀,他馬上會覺悟到背後是有道的,事出必有因。

我們看到,佛陀的前面四種相狀是非常地快樂,可以肯定知道,佛陀是過去生長時間積集善業,所以他來人世間的時候,不是生長在一般的家庭,他生長在一個大富貴的境界。這是第一種道——安樂道。佛陀的出生到結婚生子這一塊,我們判作安樂道。

我相信一般人學佛,是很容易進入到安樂道,我們相信善業一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一定招感痛苦的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我們也相信人生是有真理的,生命是有軌則的,這是第一種道,這個道對我們一般人不難。

最嚴重的是,我們現在要邁過的第二個道,就是從安樂道提升到解脫道,這個檻很多人邁不過去。這個檻你邁不過,你就很難往生了。你只能做一個世間的好人,不能成為一個出世間的道人。所以,從安樂道到解脫道是一個關鍵,非常關鍵!我們看看佛陀是怎麼做到的。

佛陀一開始在這種快樂的世間,我們看他享受色味之間,在經典上說,佛陀一開始也是陶醉在這種快樂的果報,但是他後來見老病死,悟世無常。佛陀看到了三種相狀:老,你一個人福報再大,你一定會衰老。衰老的時候,你吃什麼東西都不快樂了,破壞了你的快樂;病痛,生病的時候,你受用再好的東西,也不可能出現快樂的感受,所以病痛也破壞你的快樂;死亡到來的時候,那更別說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死亡的時候,所有的果報全部破壞了,你將失去一切。

佛陀跟我們有什麼不同呢?我們生長在快樂的環境,佛陀也生長在快樂的環境,但是佛陀能夠從快樂當中覺悟到更深的道理,他知道這種快樂是無常敗壞的,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

如果世間的快樂是安穩的,佛陀不要我們求生淨土了,這個地方就是淨土了。佛陀要我們離開娑婆世界,去找另外一個地方,所謂的極樂世界,肯定有原因。我們不能夠說娑婆世界完全沒有快樂,這的確是不合理的,娑婆世界的確有一些快樂,我們也同意。但是娑婆世界的快樂充滿了太多陷阱,太多過失。

我們先不要講娑婆世界的快樂讓你放逸,讓你造業,招感來生的三惡道;來生先不提,就算今生好了。娑婆世界的快樂,最大的問題就是它不安穩,變來變去。從過程的角度,它變來變去;從結果的角度,一定要失掉,死亡到來肯定要失掉,這個對我們傷害太大了!

我們一個眾生,對生命最重要的訴求就是穩定。我們為什麼要買一個房子?其實我們可以租房子,拿這個利息去付租金都綽綽有餘。因為租房子我們沒有安全感,我今天住這,明天住那。所以我們對快樂的訴求是一定要穩定。

但是不幸的是,娑婆世界沒有穩定的快樂。就是你福報越大,你操的心越多,因為你知道快樂是脆弱的,隨時會破壞。就是說,你今天買了一個房子很漂亮,但是這個房子如果在地震帶,你會買嗎?你只能夠暫時住,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醒過來房子被破壞掉了。

佛陀他能夠從世間的快樂,知道這個是善業所感,他能夠覺悟到這個安樂道——悟世無常。你能夠覺悟到這個道理,那世間的快樂,也就不會障礙你了。

所以我們看佛陀,從他的娶妻生子,到最後的出家修道,解脫道這一塊,他是從現象裡面,去悟到背後的一種真實的真理——就是道,無常的道。當然他成道以後,悟得更深了,他悟到了空性,真空妙有。

佛法是從業果的道到無常的道,最後到空性的道。到空性的大乘菩提道時,世間上沒有好壞了。你如果善加利用人生的相狀歷事煉心,就是你積集資糧最好的地方;你要是不會利用,人生的相狀對你是一種傷害。

也就是說,我們學佛陀的八相成道,可以分成三塊:前面的安樂道,我們知道佛陀是善業所感;從解脫道我們看到,佛陀知道這個快樂是不長久、不能當依止處的,只能暫時借用,所以佛陀選擇了出家,修學解脫道。

這個解脫道,從前面的出家我們知道,在解脫道中,佛陀是親近了印度當時的九十六種外道。他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個修苦行;第二個修禪定。這雖然不是佛法的正道,但是消了佛陀不少的罪業,也調伏佛陀很多的煩惱,所以不妨是一個助道。我們知道佛陀十九歲出家,經過十一年,包括苦行跟禪定的修學,到了三十歲,他的因緣成熟時,即將從一種解脫無常、苦的思想,提升到一種真正空性的思想——他即將成佛。

我們看經文,他這個過程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六、成道相─經云:「現五濁剎,隨順群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按樹枝,得攀出池。靈禽翼從,往詣道場。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佛陀成佛有三個過程:第一個過程叫作身心的安住。這個身心的安住就是從「現五濁剎」到「跏趺而坐」,這個是第一段。

我們先解釋第一段,佛陀是示現。佛陀本來是一個清淨的法身,從這個清淨法身裡面,依他的大悲心,變現一個果報體,來到人世間陪我們成長,所以他是示現在五濁的惡世當中。

既然佛陀是示現來到人世間,那麼他不能壞世間的假相,這個很重要!《金剛經》講:菩薩觀一切法空,不壞世間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上一堂課說過,佛陀出生其實不需要父母的因緣,他隨時可以變現一個果報體出來。但是要示現跟人世間一樣,既然是示現,就要隨順眾生,「示有塵垢」」。既然他是一個血肉之軀,就有污垢,會流汗,所以就有洗澡的問題。他恆順眾生的相狀,就示現身上有種種的污垢。我們知道佛陀當時在印度,他修苦行是非常辛苦的,一天就吃一麻一麥,根本沒有時間洗澡。

在藏經上說,佛陀修了六年的苦行以後,他突然間覺悟一個道理,他想:眾生貪著五欲的相狀,這讓一個人身心放逸,沒辦法修學聖道;但是你太過辛苦,搞得精神體力都不夠,也不能修學聖道。所以他覺得,一個人要成就聖道,必須要走中庸的道路,你不能把自己搞得太快樂,但是也不能弄得自己身體太虛弱。這時佛陀覺悟到中庸之道,就離開了苦行林。

離開苦行林,他第一件事做什麼呢?先洗澡,把身上的污垢洗乾淨。因為他知道,他心中的道,菩提道即將出現。內心要清淨,要先求色身的清淨,所以他沐浴金流。這個金流就是尼連河。尼連河怎麼叫金流呢?因為尼連河在古印度的時候,裡面的沙是金色的,太陽照下去閃閃發光,所以叫金流。他洗完澡的時候,「天按樹枝,得攀出池」。他那時太虛弱,爬不上岸,天人就把樹枝壓下來,讓佛陀能夠抓到,從尼連河裡面慢慢地走出來。

走出來時,出現了一個非常吉祥的徵兆:「靈禽翼從,往詣道場,吉祥感征,表章功祚。」這時天上很多彩色的飛鳥,我們都知道動物有第六感,動物雖然不善於溝通,沒有我們很複雜的語言,但是它有一種直覺,你看地震來時老鼠就知道了。那麼佛陀即將成就大道,他那大功德即將出現,鳥類是知道的,所以這些鳥類就跟隨佛陀慢慢地走上成佛的道場。這是一種非常吉祥的徵兆,來「表章功祚」,這個「祚」就是功德,來表達佛陀的功德。這種圓滿的大功德即將成就,動物都受到他的感召。

「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這時有一個牧牛人,他把吉祥草(古代吉祥草是一種非常柔軟、很有彈性的草),他幫佛陀把草鋪在一塊大石頭上,我們叫作金剛座。就是一個大石頭,佛陀要坐之前,牧牛人就把這個草先鋪上去。這時佛陀就「結跏趺坐」。

我們補充一下,這期間佛陀還做了一件事情,他受了牧羊人的羊乳粥。他洗完澡以後,有一個牧羊人供養他羊乳粥,羊乳熬成的粥是比較稠的,像粥一樣的羊乳粥。這時的佛陀洗完了澡,也吃了東西,身心安住,就是表示他的心已經寂靜下來了,這是一個成道的方便。

再看第二段,「降伏魔道」。佛陀在成道之前,他還要做一件事情:「奮大光明,使魔知之」。在藏經上說,佛陀在成道之前就思惟,三世諸佛要成道之前,都一定要做一個動作「降魔」,所以他必須遵守這個軌則。他用神通力讓身體放光,讓六欲天的天王——魔王知道,說:我要成道了,你要障礙我,趁現在趕緊過來。

我們知道,魔王的心情,當然是希望大家陪他在三界流轉,如果有一個人要成佛,成佛以後要宣揚真理,這件事情魔王是不高興的,所以魔王一定要阻礙這件事情——「魔率官屬,而來逼試」。魔王就帶了很多眷屬,呵責佛陀說:太子,你現在不准坐在這個地方,趕緊起座,你要在這個地方,我就要傷害你了。

這時佛陀怎麼做呢?「制以智力,皆令降伏」。佛陀用智慧的力量,這個智慧的力量我們解釋一下。其實佛陀是用了兩種方法,從藏經上說,用智慧跟慈悲。佛陀先用智慧開導魔王,他跟魔王說:「你是不能傷害我的,你過去生造了一座寺廟,而且那一生你很精進,持了八關齋戒,你有兩種的善業力;但是你這個人貪愛生死,沒有發菩提心,所以這個安樂的果報,跑到魔王的因緣去享受魔王的福業。」

佛陀說:「你就蓋了一座寺廟、受持八關齋戒這麼一點魔王的福報力。可是我生生世世行菩薩道,踏遍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塊土地不是我捨生命的地方。你隨便指一塊土地,都有我曾經為了利益眾生而捨生命的地方。」魔王不相信,說:「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佛陀說:「我說的話如果是真實的話,大地證明之。」佛陀以手按大地,這時候大地六種震動,證明佛陀說的話是對的。

但是魔王還是不相信,就使令魔軍用箭射這個太子。佛陀先用智慧開導他,他不服從,佛陀就入慈心三昧,現出慈悲的光芒,慈悲無障礙,這時魔軍的箭射到佛陀的身上,佛陀以大悲心感化,箭都變成蓮花掉下來。這是佛陀的降魔,以智慧跟慈悲使令魔王降伏,這是在成佛之前他降魔的過程。

第三個是正式成佛,「得微妙法,成最正覺」。佛陀在安住並降魔以後,終於成就了微妙不可思議的道法。

這個微妙道法我們解釋一下。有些道法不一定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比方說我們造善成就安樂的果報,造罪招感痛苦的果報,這件事情很容易理解,也沒有什麼高深。世間的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這個是很容易清楚的。無常,這個也沒有什麼高深,你只要心靜下來,就會發覺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樣,小時候的你跟長大的你,身心世界都變化了,色身改變了,思想也改變了。只是我們執著有一個不變的我,那是你打妄想捏造出來的。

所以善業的道、因果的道跟無常的道,都不能講微妙不可思議,因為這個容易理解。最難的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陀在空性當中,不障礙一切法的緣起;在緣起當中,又能夠安住空性,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個不可思議!就是《楞嚴經》說的,「離一切相」,又能夠「即一切法」。他能夠跟相狀接觸的時候,不沾染相狀,但是在相狀裡面佛陀來修六波羅蜜的法,借相修法。

大乘佛法的修學是怎麼回事?先懂因果,斷惡修善,這是基本功。但是第二個就是否定,佛法是先否定再肯定。諸位要知道,否定門入,肯定門出。佛法先否定相狀的存在,這個相狀只是讓你痛苦的,它會帶動你放逸的,它會啟動你生死業力的。你看佛陀在修解脫道的時候,把這個相狀罵得一文不值,不淨、苦、無常、我,一無是處。你看所有的讓我們離相的,《金剛經》、《般若心經》乃至於《楞嚴經》,對相狀都是呵責的,都是否定的。

但是,你看佛陀到了《法華經》跟《華嚴經》就不一樣了。佛陀開始讚歎相狀,他說相狀是不會障礙你的,你要把前面丟掉的相狀再借回來。所以《法華經》就把相狀借回來,叫借相修心。你要借眾生的相來佈施,借眾生的相來修持戒,借眾生的相來修忍辱,這個叫真空妙有,借相修法。

這個微妙道就是說,佛陀從前面的無常無我,離開了相狀,選擇了出家。但是成佛以後,我們看到佛陀又來到人世間弘揚佛法。這個時候「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還是昨天的青山,夕陽已經不是昨天的夕陽了,佛陀的心態不同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佛陀是經過了兩個過程:第一個,從假入空。佛陀先從相狀裡面離開,進入空性,這個叫解脫道。比方說佛陀的出家,修苦行,修禪定,佛陀十一年裡,一個人都沒有見,完全修出離之道,叫作從假入空。但是成道以後,他開始從空出假。原來相狀沒有好壞,損益在人。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一把刀子,你善加利用,它割除毒瘤;你不好好利用,它傷到你的身體。刀子沒有好壞。

我們剛開始要先對相狀遠離。因為相狀會讓我們攀緣,產生一種愛取,弄得我們很痛苦。但是你遠離相狀以後,你還記得總有一天得把相狀找回來,因為要成就萬德莊嚴,你還得靠這些相狀,你得借相修心,借假修真,假借這種因緣的假相,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叫作「得微妙法」。

佛陀進入了不二法門,他知道相狀跟空性是可以平衡的,這個就是天台宗的即空、即假、即中,這件事情不可思議!他同時在因緣當中,能夠離一切相,又能夠即一切法,不可思議!凡夫是單邊地執著相狀,二乘人是單邊地遠離相狀,這個都不對。他能夠走入中道,能夠借相修法,這件事叫作「得微妙法」。

當然佛陀是經過這個過程的。佛陀先從安樂道因果的思想,到解脫道的無常苦諦的思惟,到最後的進入中道的思想,他知道這個真空妙有的道理,這時他正式成佛了!這就是佛陀從解脫道邁入菩提道,他得到這個中道第一義諦的智慧,真空妙有的智慧。

七、轉法輪相

我們知道,佛陀在出家的過程是遠離人群的,這個過程是可以接受,因為他必須有這個過渡。佛陀得到中道以後,他就從山上走下來,又開始接觸人群了。我們看佛陀做什麼事呢?轉法輪相。

這一段很長,我們先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經云:「釋梵祈勸,請轉法輪。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魔界,動魔宮殿,眾魔懾怖,莫不歸伏。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國分衛,獲諸豐饍。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

佛陀從一種出離的解脫道,經過十一年的苦行跟禪定的修學以後,他在菩提樹下,覺悟到中道微妙不可思議的智慧。他覺得,其實一個人不一定要遠離人群,當然這個是他經過遠離以後,又回歸的一個從空出假的過程。這時候他知道要從眾生的相狀當中,來修無量波羅蜜的法,所以他開始轉法輪,從空出假。

轉法輪的經文中,我們從古德的科判,先總體分成兩大科:第一科是眾生的祈請,眾生請法;第二科是佛陀的宣說。

先看眾生的祈請:「釋梵祈勸,請轉法輪。」

在經典上說,佛陀成道得微妙法以後,沒有馬上起意說法,他是入這個真如三昧,他的內心先享受游於甚深法性三昧,先安住在空性一段時間。當然他的空性,不像小乘的空性沒有願力,他是帶有慈悲願力的空性。那麼他幹什麼呢?等待眾生的祈請。

這時釋提桓因跟大梵天王(釋提桓因是欲界的天王,大梵天王是三界的天王),這兩個是足夠代表所有三界眾生的。他們兩個從天上下來,跪在佛前跟佛陀說:「你無量劫來行菩薩道,發了菩提心,你心中所發的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現在成就微妙法了,不應該自受用,應該跟眾生分享。」這個時候佛陀才從三昧當中出來轉法輪。

這點古人就解釋了,說為什麼佛陀沒有主動地說法而等待眾生的祈請呢?因為法要有人祈請,這樣子才能創造一種恭敬的因緣。如果眾生沒有請,佛陀主動說法,大家不珍惜,這個時候說法者有過失,聽法者得不到利益。所以佛法的代代相傳,都要有人祈請,就是創造一種恭敬的因緣。這時候說法者很恭敬,聽法者也很恭敬,互相才容易感應,得到說法的利益。這一段說明眾生的祈請,這以下正式說明佛陀宣說。

佛陀用什麼方式說法呢?

先看總標,這一段總標:「以佛游步,佛吼而吼。」佛陀說法有兩種方式:第一個身業,用身體說法,「以佛游步」。佛陀清淨莊嚴的威儀,讓大家產生恭敬心、歡喜心。在《大智度論》上說,如果你生長在佛陀的時代,你親眼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威儀,它說這個人要你去死,你毫不猶豫就會去死,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其實佛陀三大阿僧祇劫已經成佛了,他為什麼還花一百劫修相好?因為要讓眾生產生歡喜心。你就知道佛陀的三十二相不可思議啊!

《大智度論》上說,為什麼佛陀要現出這麼莊嚴的相狀呢?龍樹菩薩說,因為佛法的道理都是違背你的思考。我們的思考模式是追求相狀的,追求眷屬、追求財富、追求房子。佛陀告訴我們,這個相狀是有過失的,所以佛陀的佛法道理是嚴重的違背我們的思考模式。如果佛陀一開始不現出莊嚴的相狀,沒有辦法攝受我們。

一個人有幸生長在正法時代,能夠看到佛陀,是他的福報。他能夠承受到以佛游步,能夠感受到佛陀的莊嚴,很快能夠生起恭敬心,這就是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很多的比丘,佛陀三言兩語他就證果了。因為他有佛陀身業的攝受,佛陀的身體還在,他可以採取威儀攝受你,他可以用光明神通攝受你,這個是佛陀身業的說法。

第二個,「佛吼而吼。」佛陀主要是透過口業,因為印度那個時候沒有文字,所有的道理都是口耳相傳。

這是一個總標,佛陀的說法是由身業跟口業兩個法來交互地運用。

再看別明。

佛陀的說法,有三個主題:第一個,先說明說法的內容;再說明說法的功德;最後再說明說法的次第。我們先看佛陀說法的內容,這個地方講出了八段:「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這八段,古德把它切成兩塊。前面四個是講眾生學習的過程,後面四個是講佛陀施設法門的善巧。

我們先看佛陀這一塊,佛陀說法是採取什麼方式。佛陀採取的方式,第一個是震法雷,這個古人叫作法無礙。佛陀覺悟道理是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體驗,他從相狀裡面先悟到因果的道理,悟到無常的苦諦,再悟到中道的真空妙有,這個道理深妙不可思議!「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不是一般人能夠馬上接受的。

所以,佛陀要施設一些方便,先開方便門,再示真實相。佛陀怎麼辦呢?施設念佛法門、佈施法門、持戒法門,佛陀要示現很多很多的門,讓我們慢慢地進入到這個房子裡面來。這個「雷」就是觸動你的善根,春雷一打,百花萌芽,雖然我們過去生也有善根,但是這個善根要有「雷」打才能夠觸動,所以我們要透過很多法門。你看中國佛教,很多人都是唱《爐香讚》,唱一唱很感動,就學佛了,這個《爐香讚》就是一個法門。

第二個,曜法電,這個法門的背後有義無礙,所有的法門都有一個道理。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事修一定有理觀。每一個法門的背後一定有一個道在引導這個法門的,就像一定有眼睛引導一樣。比方說淨土的念佛法門,你創造一個佛號音聲,這是一個法門。其實創造佛號不難,但是你怎麼引導佛號,這是理觀,淨土宗理觀只有一個,就是「順從本願」,這就是淨土宗的道。聖道門的道呢?它不管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定要有一個即空、即假、即中三觀的智慧,空假中的智慧,以它為道。

所以,這個曜法電,「電」就是光明。佛法跟外道最大的差別,外道做什麼事,他只是知道這一個行為,他不知道這個當中有什麼智慧來引導,他沒有般若智慧,所以不能構成波羅蜜;佛法所做的每一個動作,背後一定有一個道引導你,這是不同的地方。所以它的「雷」完了以後,「電」出現光明,義無礙。

第三個,辭無礙。修行不是簡單的,佛陀要創造很多的言詞,來解釋這個法門,鼓勵我們,攝受我們,所以佛陀講了很多的話來鼓勵我們,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你就可以改變。佛陀施設很多的言詞,就像雨來滋潤所有的草木,讓草木慢慢地成長,這是言詞攝受。

第四個,樂說無礙。佛陀大悲心,你看《楞嚴經》,只要大部的經典,你就會發覺佛陀的慈悲,佛陀講一個道理絕對不是講一次。你看佛陀講「十番顯見」,佛陀要講這個真空妙有的道理,用十種角度。先講第一次你不懂沒關係,再講第二次,你還不懂再換一個角度,用十個角度來發明真空妙有的道理。在《楞嚴經》,佛陀先破妄,「七處破妄」,破除妄想不是我們本來的東西,是我們無始劫來攀緣相狀沾染了滿身的習氣。破妄以後,顯真,用十種角度,「十番顯見」。「七處破妄,十番顯見」,把這個讀完,你會覺得佛陀的慈悲心不可思議,考慮太周到了,這就是所謂的樂說無礙。

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是採取四個角度:第一個,施設法門,開顯義理,用言詞攝受;最後佛陀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厭其煩地重複講。這個是約著佛陀這一塊來說明佛陀說法的內容。

我們眾生在接受佛法這一塊的內容,也有四個次第:

第一個,扣法鼓。這個古人判作聞慧,聽聞佛法。這個鼓有警覺的作用。我們剛開始聽聞佛法會很驚訝,因為我們習慣性就是順生死流,我們習慣性攀緣相狀,到相狀裡面造業,然後流轉生死。佛陀告訴我們要把心收回來,不要攀緣相狀,要安住道理。所以剛開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因為跟我們的習氣是違背的,所以產生很大的警覺。

第二個,吹法螺。這個螺就是綿延不斷了。佛法聽聞以後,我們不斷地去思惟。佛陀是用音聲說法,語言說法,這個是文中有道,文以載道。比方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十個字有道,你不斷地思惟,就把這個文字裡的道,消化成你心中的道,這個道它就能夠綿延不斷地在心中出現,就像螺的聲音綿延不斷。這個是思慧。

第三個,執法劍。這個就有禪定了。從我們對佛法的勝解,這個思慧的勝解,到禪定的加持叫斷煩惱,這個劍就是斷煩惱。

最後,聞思修證,「證」就是建法幢,心中的道堅固地建立起來。

從我們學習的角度,聽聞佛法很重要,思慧也是很重要!諸位!你不可以說上課來聽課,然後你回去以後就繼續打妄想,不可以這樣子,當然你打妄想我們可以理解。你一天撥出三十分鐘的時間,暫時不要打妄想,幹什麼呢?你把老師上的課,就像牛吃草一樣,思慧就像牛吃草不斷地反芻。佛陀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事情?有什麼重要的道理,要勞動他老人家從大般涅槃裡面,來到人世間陪我們成長?他到要告訴我們什麼?這個思慧很重要!這件事情沒有人可以取代。

身為一個法師,我們可以把法透過文字,把它送到你的心中去,但是要把它消化就靠你自己的思慧了;只要你肯不斷地思惟,你就會有深刻的體驗。這時候佛法的道理,在你的心中就更有力量了!那個調伏力更大,安住力更大!

我們不出作業,但是我希望你每天撥三十分鐘,靜下心來,要拜拜佛,持持咒也可以,把心靜下來體驗一下:什麼叫作安樂道?為什麼安樂的相狀背後有道?什麼是解脫道?為什麼這個人解脫?他一定有道的,他心中一定有個道的。為什麼是菩提道?成佛以後他為什麼有萬德莊嚴?他也一定有個道,每一件事情出現都一定有道理的。你掌握了哪一個道理,你就相應地出現哪一個果報體了。你掌握了安樂道,你的生命就出現安樂;你掌握了解脫道,你的生命就解脫;你掌握了菩提道,你就萬德莊嚴。這每個人都做得到的,諸法因緣生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

聖嚴法師《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

時空為何是我們的錯覺

問: 頂禮法師!弟子在學習《復盛機師書》這篇文章時,...

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淨土法門修學之要訣...

洗滌無量劫來的業識種子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

「專修」和「雜修」的劃分

善導大師講的這個專修和雜修的情況,確實善導大師講專...

昌臻法師《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我們今天講的題目是: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以...

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十信位 所謂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我們如果讀《阿含經》,或者你去讀大乘的經典,比如說...

只此浮生是夢中

許多時候,一些從事演藝工作的人,不覺都會發出對生命...

人與人之間要用愛語來攝受

大家在家庭裡,夫妻之間、兒女之間、父母之間要互讓互...

這「四勿」是遠離邪淫外緣的好方法

我們先舉個例子,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遠離邪淫的外緣...

十二時·普勸四眾依教修行(敦煌歌辭)

雞鳴丑。雞鳴丑。曙色才能分戶牖。富者高眠醉夢中,貧...

佛教徒為什麼不可以在佛像前隨便坐

問: 佛教徒為什麼不可以在佛像前隨便坐呢? 答: 歸敬...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散載與很多的論中。...

在家居士的感情生活如何處理

《維摩詰所說經》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與...

結夏安居——佛陀給修行人的一個大福報

農曆四月十五起很多寺院懸掛了結夏牌,為期三個月的結...

玉米怎麼吃最營養

1、玉米熟吃比生吃更佳。烹調盡管使玉米損失了部分維...

張澄基教授《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法 各位大善知識! 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治朝代,...

土豆的營養價值與烹調竅門

土豆,學名馬鈴薯,別名洋山芋、洋蕃薯、山藥蛋。它和...

【推薦】虛雲老和尚《用功的入門方法》

1. 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

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

《楞嚴經》裡辨別邪師的方法

1.譭謗出家,輕蔑持戒: 常言: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

父母是心中最大的佛

問過許多人,佛祖在哪裡?都不知說什麼才好。 佛說:如...

【佛教詞典】增上緣依

【增上緣依】 p1316 成唯識論四卷八頁云:二、增上緣依...

【佛教詞典】不應行

不應行者,謂一切惡,是不應行,分為不應行及應離之二...

【視頻】阿彌陀佛(木魚版)

阿彌陀佛(木魚版)

【視頻】出爾反爾 自食惡果

出爾反爾 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