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講)

六、成道相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頁。我們講到第六段成道相。這一科講到教主略史,就是我們介紹釋迦牟尼佛一生簡略的歷史。在佛法當中,把我們的生命分成兩部分:一個是相狀;一個是道理。一個是「相」;一個是「道」。所以古人就把佛陀的一生叫作「八相成道」。

我們學習佛陀一生的歷史,要掌握兩個重點:一個是相狀;一個是它背後的道。相狀是生滅的,是變化的;但是這個道理,是永恆不變的,是一種真實的功德。我們必須要透過相,才能夠覺悟到道,所以叫「借相悟道」。

比方說黃金,你可以把黃金做一個杯子,它出現杯子的相狀,杯子的作用;你也可以把黃金塑造一個佛像,它有佛像的相狀,佛像的作用。盡管這個相狀是變來變去的,但是本質都是黃金,這是不能改變的。所以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佛陀所宣說的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引導我們從生命的現像當中,去覺悟這種不生不滅的道理,你就成功了!

我們看佛陀的歷史,既然佛陀是示現來人間,他肯定是在宣揚他的佛法,宣揚他的道。這個當中有八個相狀,八個相狀有三種道:第一個安樂道;第二個解脫道;第三個是菩提道。佛陀的一生他用八種相狀,來啟發我們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

首先我們看佛陀的安樂道。

佛陀前面四個相狀:從入胎、出生、童子相到娶妻、生子,我們看到佛陀表現出來的是非常地快樂。佛陀出生在一個王族的家庭,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他父親為他蓋了春夏秋冬四個宮殿讓他輪換著住。他娶了印度第一美人耶輸陀羅,所以不管是物質的享受,還是感情的受用,都顯現一種安樂的相狀。

這個相狀後面,一定有一個道在裡面。這個是什麼道呢?安樂道!就是因果的道理,事出必有因。這個果報會在佛陀的生命中出現,表示佛陀多生多劫,是經過布施、持戒、忍辱,積集善業所招感的。我們一般人看到一個相狀,就開始分別,開始打妄想——喔,這個人長得很莊嚴!我們就羨慕,嫉妒。其實你看到這個人莊嚴,莊嚴從忍辱中來,我們要看到,這個人是比較能夠忍讓的,遇到事情不容易跟人家爭執的。看到這個人很富貴,我們可以肯定這個人過去生是歡喜把他的物品跟人家分享的。所以一個佛弟子看到一種相狀,他馬上會覺悟到背後是有道的,事出必有因。

我們看到,佛陀的前面四種相狀是非常地快樂,可以肯定知道,佛陀是過去生長時間積集善業,所以他來人世間的時候,不是生長在一般的家庭,他生長在一個大富貴的境界。這是第一種道——安樂道。佛陀的出生到結婚生子這一塊,我們判作安樂道。

我相信一般人學佛,是很容易進入到安樂道,我們相信善業一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一定招感痛苦的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我們也相信人生是有真理的,生命是有軌則的,這是第一種道,這個道對我們一般人不難。

最嚴重的是,我們現在要邁過的第二個道,就是從安樂道提升到解脫道,這個檻很多人邁不過去。這個檻你邁不過,你就很難往生了。你只能做一個世間的好人,不能成為一個出世間的道人。所以,從安樂道到解脫道是一個關鍵,非常關鍵!我們看看佛陀是怎麼做到的。

佛陀一開始在這種快樂的世間,我們看他享受色味之間,在經典上說,佛陀一開始也是陶醉在這種快樂的果報,但是他後來見老病死,悟世無常。佛陀看到了三種相狀:老,你一個人福報再大,你一定會衰老。衰老的時候,你吃什麼東西都不快樂了,破壞了你的快樂;病痛,生病的時候,你受用再好的東西,也不可能出現快樂的感受,所以病痛也破壞你的快樂;死亡到來的時候,那更別說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死亡的時候,所有的果報全部破壞了,你將失去一切。

佛陀跟我們有什麼不同呢?我們生長在快樂的環境,佛陀也生長在快樂的環境,但是佛陀能夠從快樂當中覺悟到更深的道理,他知道這種快樂是無常敗壞的,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

如果世間的快樂是安穩的,佛陀不要我們求生淨土了,這個地方就是淨土了。佛陀要我們離開娑婆世界,去找另外一個地方,所謂的極樂世界,肯定有原因。我們不能夠說娑婆世界完全沒有快樂,這的確是不合理的,娑婆世界的確有一些快樂,我們也同意。但是娑婆世界的快樂充滿了太多陷阱,太多過失。

我們先不要講娑婆世界的快樂讓你放逸,讓你造業,招感來生的三惡道;來生先不提,就算今生好了。娑婆世界的快樂,最大的問題就是它不安穩,變來變去。從過程的角度,它變來變去;從結果的角度,一定要失掉,死亡到來肯定要失掉,這個對我們傷害太大了!

我們一個眾生,對生命最重要的訴求就是穩定。我們為什麼要買一個房子?其實我們可以租房子,拿這個利息去付租金都綽綽有餘。因為租房子我們沒有安全感,我今天住這,明天住那。所以我們對快樂的訴求是一定要穩定。

但是不幸的是,娑婆世界沒有穩定的快樂。就是你福報越大,你操的心越多,因為你知道快樂是脆弱的,隨時會破壞。就是說,你今天買了一個房子很漂亮,但是這個房子如果在地震帶,你會買嗎?你只能夠暫時住,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醒過來房子被破壞掉了。

佛陀他能夠從世間的快樂,知道這個是善業所感,他能夠覺悟到這個安樂道——悟世無常。你能夠覺悟到這個道理,那世間的快樂,也就不會障礙你了。

所以我們看佛陀,從他的娶妻生子,到最後的出家修道,解脫道這一塊,他是從現象裡面,去悟到背後的一種真實的真理——就是道,無常的道。當然他成道以後,悟得更深了,他悟到了空性,真空妙有。

佛法是從業果的道到無常的道,最後到空性的道。到空性的大乘菩提道時,世間上沒有好壞了。你如果善加利用人生的相狀歷事煉心,就是你積集資糧最好的地方;你要是不會利用,人生的相狀對你是一種傷害。

也就是說,我們學佛陀的八相成道,可以分成三塊:前面的安樂道,我們知道佛陀是善業所感;從解脫道我們看到,佛陀知道這個快樂是不長久、不能當依止處的,只能暫時借用,所以佛陀選擇了出家,修學解脫道。

這個解脫道,從前面的出家我們知道,在解脫道中,佛陀是親近了印度當時的九十六種外道。他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個修苦行;第二個修禪定。這雖然不是佛法的正道,但是消了佛陀不少的罪業,也調伏佛陀很多的煩惱,所以不妨是一個助道。我們知道佛陀十九歲出家,經過十一年,包括苦行跟禪定的修學,到了三十歲,他的因緣成熟時,即將從一種解脫無常、苦的思想,提升到一種真正空性的思想——他即將成佛。

我們看經文,他這個過程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六、成道相─經云:「現五濁剎,隨順群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按樹枝,得攀出池。靈禽翼從,往詣道場。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佛陀成佛有三個過程:第一個過程叫作身心的安住。這個身心的安住就是從「現五濁剎」到「跏趺而坐」,這個是第一段。

我們先解釋第一段,佛陀是示現。佛陀本來是一個清淨的法身,從這個清淨法身裡面,依他的大悲心,變現一個果報體,來到人世間陪我們成長,所以他是示現在五濁的惡世當中。

既然佛陀是示現來到人世間,那麼他不能壞世間的假相,這個很重要!《金剛經》講:菩薩觀一切法空,不壞世間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上一堂課說過,佛陀出生其實不需要父母的因緣,他隨時可以變現一個果報體出來。但是要示現跟人世間一樣,既然是示現,就要隨順眾生,「示有塵垢」」。既然他是一個血肉之軀,就有污垢,會流汗,所以就有洗澡的問題。他恆順眾生的相狀,就示現身上有種種的污垢。我們知道佛陀當時在印度,他修苦行是非常辛苦的,一天就吃一麻一麥,根本沒有時間洗澡。

在藏經上說,佛陀修了六年的苦行以後,他突然間覺悟一個道理,他想:眾生貪著五欲的相狀,這讓一個人身心放逸,沒辦法修學聖道;但是你太過辛苦,搞得精神體力都不夠,也不能修學聖道。所以他覺得,一個人要成就聖道,必須要走中庸的道路,你不能把自己搞得太快樂,但是也不能弄得自己身體太虛弱。這時佛陀覺悟到中庸之道,就離開了苦行林。

離開苦行林,他第一件事做什麼呢?先洗澡,把身上的污垢洗乾淨。因為他知道,他心中的道,菩提道即將出現。內心要清淨,要先求色身的清淨,所以他沐浴金流。這個金流就是尼連河。尼連河怎麼叫金流呢?因為尼連河在古印度的時候,裡面的沙是金色的,太陽照下去閃閃發光,所以叫金流。他洗完澡的時候,「天按樹枝,得攀出池」。他那時太虛弱,爬不上岸,天人就把樹枝壓下來,讓佛陀能夠抓到,從尼連河裡面慢慢地走出來。

走出來時,出現了一個非常吉祥的徵兆:「靈禽翼從,往詣道場,吉祥感征,表章功祚。」這時天上很多彩色的飛鳥,我們都知道動物有第六感,動物雖然不善於溝通,沒有我們很複雜的語言,但是它有一種直覺,你看地震來時老鼠就知道了。那麼佛陀即將成就大道,他那大功德即將出現,鳥類是知道的,所以這些鳥類就跟隨佛陀慢慢地走上成佛的道場。這是一種非常吉祥的徵兆,來「表章功祚」,這個「祚」就是功德,來表達佛陀的功德。這種圓滿的大功德即將成就,動物都受到他的感召。

「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這時有一個牧牛人,他把吉祥草(古代吉祥草是一種非常柔軟、很有彈性的草),他幫佛陀把草鋪在一塊大石頭上,我們叫作金剛座。就是一個大石頭,佛陀要坐之前,牧牛人就把這個草先鋪上去。這時佛陀就「結跏趺坐」。

我們補充一下,這期間佛陀還做了一件事情,他受了牧羊人的羊乳粥。他洗完澡以後,有一個牧羊人供養他羊乳粥,羊乳熬成的粥是比較稠的,像粥一樣的羊乳粥。這時的佛陀洗完了澡,也吃了東西,身心安住,就是表示他的心已經寂靜下來了,這是一個成道的方便。

再看第二段,「降伏魔道」。佛陀在成道之前,他還要做一件事情:「奮大光明,使魔知之」。在藏經上說,佛陀在成道之前就思惟,三世諸佛要成道之前,都一定要做一個動作「降魔」,所以他必須遵守這個軌則。他用神通力讓身體放光,讓六欲天的天王——魔王知道,說:我要成道了,你要障礙我,趁現在趕緊過來。

我們知道,魔王的心情,當然是希望大家陪他在三界流轉,如果有一個人要成佛,成佛以後要宣揚真理,這件事情魔王是不高興的,所以魔王一定要阻礙這件事情——「魔率官屬,而來逼試」。魔王就帶了很多眷屬,呵責佛陀說:太子,你現在不准坐在這個地方,趕緊起座,你要在這個地方,我就要傷害你了。

這時佛陀怎麼做呢?「制以智力,皆令降伏」。佛陀用智慧的力量,這個智慧的力量我們解釋一下。其實佛陀是用了兩種方法,從藏經上說,用智慧跟慈悲。佛陀先用智慧開導魔王,他跟魔王說:「你是不能傷害我的,你過去生造了一座寺廟,而且那一生你很精進,持了八關齋戒,你有兩種的善業力;但是你這個人貪愛生死,沒有發菩提心,所以這個安樂的果報,跑到魔王的因緣去享受魔王的福業。」

佛陀說:「你就蓋了一座寺廟、受持八關齋戒這麼一點魔王的福報力。可是我生生世世行菩薩道,踏遍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塊土地不是我捨生命的地方。你隨便指一塊土地,都有我曾經為了利益眾生而捨生命的地方。」魔王不相信,說:「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佛陀說:「我說的話如果是真實的話,大地證明之。」佛陀以手按大地,這時候大地六種震動,證明佛陀說的話是對的。

但是魔王還是不相信,就使令魔軍用箭射這個太子。佛陀先用智慧開導他,他不服從,佛陀就入慈心三昧,現出慈悲的光芒,慈悲無障礙,這時魔軍的箭射到佛陀的身上,佛陀以大悲心感化,箭都變成蓮花掉下來。這是佛陀的降魔,以智慧跟慈悲使令魔王降伏,這是在成佛之前他降魔的過程。

第三個是正式成佛,「得微妙法,成最正覺」。佛陀在安住並降魔以後,終於成就了微妙不可思議的道法。

這個微妙道法我們解釋一下。有些道法不一定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比方說我們造善成就安樂的果報,造罪招感痛苦的果報,這件事情很容易理解,也沒有什麼高深。世間的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這個是很容易清楚的。無常,這個也沒有什麼高深,你只要心靜下來,就會發覺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樣,小時候的你跟長大的你,身心世界都變化了,色身改變了,思想也改變了。只是我們執著有一個不變的我,那是你打妄想捏造出來的。

所以善業的道、因果的道跟無常的道,都不能講微妙不可思議,因為這個容易理解。最難的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陀在空性當中,不障礙一切法的緣起;在緣起當中,又能夠安住空性,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個不可思議!就是《楞嚴經》說的,「離一切相」,又能夠「即一切法」。他能夠跟相狀接觸的時候,不沾染相狀,但是在相狀裡面佛陀來修六波羅蜜的法,借相修法。

大乘佛法的修學是怎麼回事?先懂因果,斷惡修善,這是基本功。但是第二個就是否定,佛法是先否定再肯定。諸位要知道,否定門入,肯定門出。佛法先否定相狀的存在,這個相狀只是讓你痛苦的,它會帶動你放逸的,它會啟動你生死業力的。你看佛陀在修解脫道的時候,把這個相狀罵得一文不值,不淨、苦、無常、我,一無是處。你看所有的讓我們離相的,《金剛經》、《般若心經》乃至於《楞嚴經》,對相狀都是呵責的,都是否定的。

但是,你看佛陀到了《法華經》跟《華嚴經》就不一樣了。佛陀開始讚歎相狀,他說相狀是不會障礙你的,你要把前面丟掉的相狀再借回來。所以《法華經》就把相狀借回來,叫借相修心。你要借眾生的相來布施,借眾生的相來修持戒,借眾生的相來修忍辱,這個叫真空妙有,借相修法。

這個微妙道就是說,佛陀從前面的無常無我,離開了相狀,選擇了出家。但是成佛以後,我們看到佛陀又來到人世間弘揚佛法。這個時候「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還是昨天的青山,夕陽已經不是昨天的夕陽了,佛陀的心態不同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佛陀是經過了兩個過程:第一個,從假入空。佛陀先從相狀裡面離開,進入空性,這個叫解脫道。比方說佛陀的出家,修苦行,修禪定,佛陀十一年裡,一個人都沒有見,完全修出離之道,叫作從假入空。但是成道以後,他開始從空出假。原來相狀沒有好壞,損益在人。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一把刀子,你善加利用,它割除毒瘤;你不好好利用,它傷到你的身體。刀子沒有好壞。

我們剛開始要先對相狀遠離。因為相狀會讓我們攀緣,產生一種愛取,弄得我們很痛苦。但是你遠離相狀以後,你還記得總有一天得把相狀找回來,因為要成就萬德莊嚴,你還得靠這些相狀,你得借相修心,借假修真,假借這種因緣的假相,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叫作「得微妙法」。

佛陀進入了不二法門,他知道相狀跟空性是可以平衡的,這個就是天台宗的即空、即假、即中,這件事情不可思議!他同時在因緣當中,能夠離一切相,又能夠即一切法,不可思議!凡夫是單邊地執著相狀,二乘人是單邊地遠離相狀,這個都不對。他能夠走入中道,能夠借相修法,這件事叫作「得微妙法」。

當然佛陀是經過這個過程的。佛陀先從安樂道因果的思想,到解脫道的無常苦諦的思惟,到最後的進入中道的思想,他知道這個真空妙有的道理,這時他正式成佛了!這就是佛陀從解脫道邁入菩提道,他得到這個中道第一義諦的智慧,真空妙有的智慧。

七、轉法輪相

我們知道,佛陀在出家的過程是遠離人群的,這個過程是可以接受,因為他必須有這個過渡。佛陀得到中道以後,他就從山上走下來,又開始接觸人群了。我們看佛陀做什麼事呢?轉法輪相。

這一段很長,我們先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經云:「釋梵祈勸,請轉法輪。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魔界,動魔宮殿,眾魔懾怖,莫不歸伏。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國分衛,獲諸豐饍。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

佛陀從一種出離的解脫道,經過十一年的苦行跟禪定的修學以後,他在菩提樹下,覺悟到中道微妙不可思議的智慧。他覺得,其實一個人不一定要遠離人群,當然這個是他經過遠離以後,又回歸的一個從空出假的過程。這時候他知道要從眾生的相狀當中,來修無量波羅蜜的法,所以他開始轉法輪,從空出假。

轉法輪的經文中,我們從古德的科判,先總體分成兩大科:第一科是眾生的祈請,眾生請法;第二科是佛陀的宣說。

先看眾生的祈請:「釋梵祈勸,請轉法輪。」

在經典上說,佛陀成道得微妙法以後,沒有馬上起意說法,他是入這個真如三昧,他的內心先享受游於甚深法性三昧,先安住在空性一段時間。當然他的空性,不像小乘的空性沒有願力,他是帶有慈悲願力的空性。那麼他幹什麼呢?等待眾生的祈請。

這時釋提桓因跟大梵天王(釋提桓因是欲界的天王,大梵天王是三界的天王),這兩個是足夠代表所有三界眾生的。他們兩個從天上下來,跪在佛前跟佛陀說:「你無量劫來行菩薩道,發了菩提心,你心中所發的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現在成就微妙法了,不應該自受用,應該跟眾生分享。」這個時候佛陀才從三昧當中出來轉法輪。

這點古人就解釋了,說為什麼佛陀沒有主動地說法而等待眾生的祈請呢?因為法要有人祈請,這樣子才能創造一種恭敬的因緣。如果眾生沒有請,佛陀主動說法,大家不珍惜,這個時候說法者有過失,聽法者得不到利益。所以佛法的代代相傳,都要有人祈請,就是創造一種恭敬的因緣。這時候說法者很恭敬,聽法者也很恭敬,互相才容易感應,得到說法的利益。這一段說明眾生的祈請,這以下正式說明佛陀宣說。

佛陀用什麼方式說法呢?

先看總標,這一段總標:「以佛游步,佛吼而吼。」佛陀說法有兩種方式:第一個身業,用身體說法,「以佛游步」。佛陀清淨莊嚴的威儀,讓大家產生恭敬心、歡喜心。在《大智度論》上說,如果你生長在佛陀的時代,你親眼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威儀,它說這個人要你去死,你毫不猶豫就會去死,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其實佛陀三大阿僧祇劫已經成佛了,他為什麼還花一百劫修相好?因為要讓眾生產生歡喜心。你就知道佛陀的三十二相不可思議啊!

《大智度論》上說,為什麼佛陀要現出這麼莊嚴的相狀呢?龍樹菩薩說,因為佛法的道理都是違背你的思考。我們的思考模式是追求相狀的,追求眷屬、追求財富、追求房子。佛陀告訴我們,這個相狀是有過失的,所以佛陀的佛法道理是嚴重的違背我們的思考模式。如果佛陀一開始不現出莊嚴的相狀,沒有辦法攝受我們。

一個人有幸生長在正法時代,能夠看到佛陀,是他的福報。他能夠承受到以佛游步,能夠感受到佛陀的莊嚴,很快能夠生起恭敬心,這就是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很多的比丘,佛陀三言兩語他就證果了。因為他有佛陀身業的攝受,佛陀的身體還在,他可以採取威儀攝受你,他可以用光明神通攝受你,這個是佛陀身業的說法。

第二個,「佛吼而吼。」佛陀主要是透過口業,因為印度那個時候沒有文字,所有的道理都是口耳相傳。

這是一個總標,佛陀的說法是由身業跟口業兩個法來交互地運用。

再看別明。

佛陀的說法,有三個主題:第一個,先說明說法的內容;再說明說法的功德;最後再說明說法的次第。我們先看佛陀說法的內容,這個地方講出了八段:「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這八段,古德把它切成兩塊。前面四個是講眾生學習的過程,後面四個是講佛陀施設法門的善巧。

我們先看佛陀這一塊,佛陀說法是採取什麼方式。佛陀採取的方式,第一個是震法雷,這個古人叫作法無礙。佛陀覺悟道理是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體驗,他從相狀裡面先悟到因果的道理,悟到無常的苦諦,再悟到中道的真空妙有,這個道理深妙不可思議!「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不是一般人能夠馬上接受的。

所以,佛陀要施設一些方便,先開方便門,再示真實相。佛陀怎麼辦呢?施設念佛法門、布施法門、持戒法門,佛陀要示現很多很多的門,讓我們慢慢地進入到這個房子裡面來。這個「雷」就是觸動你的善根,春雷一打,百花萌芽,雖然我們過去生也有善根,但是這個善根要有「雷」打才能夠觸動,所以我們要透過很多法門。你看中國佛教,很多人都是唱《爐香讚》,唱一唱很感動,就學佛了,這個《爐香讚》就是一個法門。

第二個,曜法電,這個法門的背後有義無礙,所有的法門都有一個道理。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事修一定有理觀。每一個法門的背後一定有一個道在引導這個法門的,就像一定有眼睛引導一樣。比方說淨土的念佛法門,你創造一個佛號音聲,這是一個法門。其實創造佛號不難,但是你怎麼引導佛號,這是理觀,淨土宗理觀只有一個,就是「順從本願」,這就是淨土宗的道。聖道門的道呢?它不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定要有一個即空、即假、即中三觀的智慧,空假中的智慧,以它為道。

所以,這個曜法電,「電」就是光明。佛法跟外道最大的差別,外道做什麼事,他只是知道這一個行為,他不知道這個當中有什麼智慧來引導,他沒有般若智慧,所以不能構成波羅蜜;佛法所做的每一個動作,背後一定有一個道引導你,這是不同的地方。所以它的「雷」完了以後,「電」出現光明,義無礙。

第三個,辭無礙。修行不是簡單的,佛陀要創造很多的言詞,來解釋這個法門,鼓勵我們,攝受我們,所以佛陀講了很多的話來鼓勵我們,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你就可以改變。佛陀施設很多的言詞,就像雨來滋潤所有的草木,讓草木慢慢地成長,這是言詞攝受。

第四個,樂說無礙。佛陀大悲心,你看《楞嚴經》,只要大部的經典,你就會發覺佛陀的慈悲,佛陀講一個道理絕對不是講一次。你看佛陀講「十番顯見」,佛陀要講這個真空妙有的道理,用十種角度。先講第一次你不懂沒關係,再講第二次,你還不懂再換一個角度,用十個角度來發明真空妙有的道理。在《楞嚴經》,佛陀先破妄,「七處破妄」,破除妄想不是我們本來的東西,是我們無始劫來攀緣相狀沾染了滿身的習氣。破妄以後,顯真,用十種角度,「十番顯見」。「七處破妄,十番顯見」,把這個讀完,你會覺得佛陀的慈悲心不可思議,考慮太周到了,這就是所謂的樂說無礙。

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是採取四個角度:第一個,施設法門,開顯義理,用言詞攝受;最後佛陀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厭其煩地重複講。這個是約著佛陀這一塊來說明佛陀說法的內容。

我們眾生在接受佛法這一塊的內容,也有四個次第:

第一個,扣法鼓。這個古人判作聞慧,聽聞佛法。這個鼓有警覺的作用。我們剛開始聽聞佛法會很驚訝,因為我們習慣性就是順生死流,我們習慣性攀緣相狀,到相狀裡面造業,然後流轉生死。佛陀告訴我們要把心收回來,不要攀緣相狀,要安住道理。所以剛開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因為跟我們的習氣是違背的,所以產生很大的警覺。

第二個,吹法螺。這個螺就是綿延不斷了。佛法聽聞以後,我們不斷地去思惟。佛陀是用音聲說法,語言說法,這個是文中有道,文以載道。比方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十個字有道,你不斷地思惟,就把這個文字裡的道,消化成你心中的道,這個道它就能夠綿延不斷地在心中出現,就像螺的聲音綿延不斷。這個是思慧。

第三個,執法劍。這個就有禪定了。從我們對佛法的勝解,這個思慧的勝解,到禪定的加持叫斷煩惱,這個劍就是斷煩惱。

最後,聞思修證,「證」就是建法幢,心中的道堅固地建立起來。

從我們學習的角度,聽聞佛法很重要,思慧也是很重要!諸位!你不可以說上課來聽課,然後你回去以後就繼續打妄想,不可以這樣子,當然你打妄想我們可以理解。你一天撥出三十分鐘的時間,暫時不要打妄想,幹什麼呢?你把老師上的課,就像牛吃草一樣,思慧就像牛吃草不斷地反芻。佛陀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事情?有什麼重要的道理,要勞動他老人家從大般涅槃裡面,來到人世間陪我們成長?他到要告訴我們什麼?這個思慧很重要!這件事情沒有人可以取代。

身為一個法師,我們可以把法透過文字,把它送到你的心中去,但是要把它消化就靠你自己的思慧了;只要你肯不斷地思惟,你就會有深刻的體驗。這時候佛法的道理,在你的心中就更有力量了!那個調伏力更大,安住力更大!

我們不出作業,但是我希望你每天撥三十分鐘,靜下心來,要拜拜佛,持持咒也可以,把心靜下來體驗一下:什麼叫作安樂道?為什麼安樂的相狀背後有道?什麼是解脫道?為什麼這個人解脫?他一定有道的,他心中一定有個道的。為什麼是菩提道?成佛以後他為什麼有萬德莊嚴?他也一定有個道,每一件事情出現都一定有道理的。你掌握了哪一個道理,你就相應地出現哪一個果報體了。你掌握了安樂道,你的生命就出現安樂;你掌握了解脫道,你的生命就解脫;你掌握了菩提道,你就萬德莊嚴。這每個人都做得到的,諸法因緣生嘛。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在家弟子如何過上安樂的生活

過好生活、獲得「現法安樂」,首先須有四種具足: 第一...

佛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

人生的三條主線和一個目標

末學障重福薄,無緣出家,煩惱深重,無有智慧。不過靠...

為何每天勤修卻進步不大

對自己沒有要求,或不希求未來的果德,只是完成眼前的...

佛教是消極的嗎

有些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擔心一旦學佛會失去進取心,...

維摩詰之美:十八條在家居士的榜樣

維摩詰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維摩詰,...

聖嚴法師《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

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淨土法門修學之要訣...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註音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法華經》中的七種比喻

《法華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被佛教界稱為經中之王,...

一念心性清淨本然,怎麼就產生山河大地呢

《法華經》開顯了每一個眾生都有真如的本性,所謂的相...

犯戒後在佛前懺悔可以嗎?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問: 動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懺悔可以嗎? 天因法師答...

【推薦】菩提心的十種譬喻

菩提心的十種譬喻。分成因跟果。先看第一個。 【譬如大...

邪淫亂靜,損德障菩提

現在我們來說邪淫戒,邪淫指非正式夫妻間的男女關係,...

佛今在何處

唐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禪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

什麼叫做無分別智

問: 一切經典是佛證到的諸法實相,用言語流露出來的...

吃水果也有大學問

入秋後,一批又一批秋季水果源源不絕地推上市面,而且...

以善攝惡,治貪慾病

人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要重視心靈的淨化與提升。假使...

【推薦】只管念佛,無不靈驗

天災人禍,隨時發生,難以預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

各宗要略——真言宗

史略 密宗又稱真言宗。以大日如來所說的《大日經》為一...

忍辱求安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和尚詩人。他的詩大多富有禪理,令人...

即使珍寶如雨下,慾望仍無法滿足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游化,住在城南的祇...

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質

在某個婆羅門道場裡,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務熱忱,他任勞...

妙蓮老和尚《福慧雙修》

今大上午有位中興大學研究所的研究生來問我許多問題,...

為家人買肉和煙酒會影響往生嗎

問: 我想吃長素和受持五戒,但是身邊家人朋友要我幫...

【佛教詞典】阿底峽(982—1051,一說980—1052)

阿底峽,是中國西藏地區在朗達瑪王滅法之後,復興佛教...

【佛教詞典】因果異時

為「因果同時」之對稱。唯識家認為種子之自類相續,乃...

【視頻】妙境法師《外道偽裝出家,後聞佛法得道》

妙境法師《外道偽裝出家,後聞佛法得道》

【視頻】昌義法師《2005年唐縣顯龍寺佛七開示》

昌義法師《2005年唐縣顯龍寺佛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