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六講)

(三)定不定業(2)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頁,我們講到定業跟不定業。

定業就是說,這個業的結構非常堅固,它有主動得果報的力量,不必有其他的因緣就會主動跑出來,甚至於在今生就會現出來。就是它的出現不需要有其他的助緣來幫助,因為這個人在造業時,造得很徹底,深生好樂,數數現行,而且不知悔改,所以這個業的結構體已經非常堅固,得果報時,不需要有其他的因緣來激發它,一定會在今生或者來生表現出來,這叫定業。

不定業,就是在造業時,結構體不完整,可能過程當中有懺悔,或者是次數很少,心也羸弱,那麼,這個業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結構的業力,就不能產生主動讓你得果報的力量。但是,如果有其他的因緣刺激到它,也可能得果報的,它屬於一種不定業,屬於被動式的業。

我們來看看,什麼是被動的業。有兩種:

順後受業。就是說,今生造業,第三生以後,可能第四生,可能第五生,也可能第六生,才招感異熟果的這種業力。它不是今生,也不是來生,在第三生以後,充滿著不確定,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更不確定,順不定受業。就是今生造業,受報的時間完全不確定,不知到哪一生受報,但這個業你種進去了,只是它本身沒有主動出來的力量。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就是在中國佛教史很有名的悟達國師人面瘡的公案。這個公案你懂了,就知道什麼叫作不定業。悟達國師,就是慈悲三昧水懺的作者。慈悲三昧水懺怎麼作的呢?有一段因緣的。

悟達國師年輕做沙彌時,他隔壁的寮房來了位行腳比丘。這行腳比丘全身長著膿瘡,比較臭穢,所以其他的人都不敢靠近他。悟達國師年輕時特別有慈悲心,經常去照顧他,給他換洗衣服,給他送吃的,給他種種的關懷、照顧。後來這位行腳比丘的病,就慢慢治好了。

行腳比丘病治好後臨走之前,把悟達國師請到房間來。他說:「我叫迦諾迦。」後來證實他是一個得道的聖人,他事先知道悟達國師以後會有事情。他說:「你長大以後,如果出了什麼事情,沒辦法解決,可以到四川九隴山,那個地方有兩棵松樹,你到那個地方找我,我可以幫你處理。」

這件事情講完以後,悟達國師也沒放心上,因為他還小。傳記記載,悟達國師長大以後非常有智慧,善於說法,辯才無礙。當時唐朝的唐懿宗就拜他作國師。有一次悟達國師陞座說法,講完經時,國王率領文武百官向他禮拜,這時他起了高慢心。起了高慢心以後,突然他看到空中飛過一顆珠子,飛到他左邊的膝蓋,不久那裡就長了人面瘡。這個瘡五官具足,有眉毛、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還要每天要餵它吃東西。這件事讓悟達國師非常苦惱。他身為國師,得了這個果報,覺得非常羞愧。他想到了迦諾迦尊者臨走之前給他的暗示,就辭掉國師之位,帶了行李去拜訪迦諾迦尊者。

到了九隴山,他找到了迦諾迦尊者。尊者說:「你是不是有事找我?」他說:「是,我的腳長了人面瘡,請您幫我解決。」迦諾迦尊者說:「沒問題,明天就幫你處理。」隔天早上,他帶著悟達國師,到山下一個有泉水的地方。他說:你先坐著,我取一點水,加持一下,再幫你把人面瘡洗掉。

迦諾迦尊者加持完,要把這個水倒在人面瘡上面時,人面瘡講話了,他說:「慢!我有話說。今天尊者來做我們之間的調解人,我也同意,但是我要你一句的道歉。」悟達國師說:「怎麼回事?」人面瘡就說:「國師啊,你是通達經論的,應該知道漢朝的歷史,就是袁盎殺晁錯這個公案,你還記得嗎?」

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在漢景帝——文景之治時,漢景帝很想有所作為,但是他的福報不好,內憂外患:內有諸侯王的割據,外有匈奴的侵略。匈奴經常到邊境搶東西殺人,漢景帝覺得一個泱泱大國被匈奴欺負,非常屈辱。但是他也沒辦法,因為他的軍隊很少。漢朝到漢景帝的時候,大部分的軍隊都握在諸侯王手上。當時的國師是誰呢?就是晁錯。他非常有智慧,他說:「當今之計,攘外必先安內。匈奴這件事情,我們不著急處理,先要處理諸侯的割據,把諸侯的權力減少。」在歷史上說,到景帝時,諸侯王完全不理中央,他們都有自己的地方法律。晁錯提出削弱諸侯的政策是對的,但是操之過急,引起了諸侯的聯合叛亂——吳楚七國之亂。七個諸侯王聯盟起來向朝廷進軍。大軍壓境之際,漢景帝沒辦法了。當時有一個大臣叫袁盎,出來講話,說:「當今之計,只能把晁錯殺了,向諸侯王謝罪。」當時也不是袁盎一個人說這句話,大家都有這個意思。漢景帝沒辦法,就把晁錯問斬了。這兩個人就此結下了怨恨。

我們回顧這個業,其實袁盎造這個業應該是不重的。第一個,他不是為了個人。當時的情況,他也只有這樣做。壞就壞在他強出頭,他第一個出來講,就成了晁錯怨恨的對像。這個果報,你看,悟達國師從漢朝一直到唐朝,都沒有得果報。第一個,袁盎建議殺晁錯,他不是為了一己之私,是為了國家社稷著想,當時是不得已的;第二個,他就做這麼一次。這個業並沒有讓悟達國師到三惡道去。

但是,畢竟凡夫都有瞋恨心。晁錯死時很不甘心,他覺得,我做的是對的事情,為什麼會被問斬?所以就把怨恨發泄在袁盎的身上。合理地推論,這個人面瘡應該等了悟達國師很久,都沒有機會,直到後來他起了高慢心才有機會。

所以我們不能說他起高慢心而得人面瘡。起高慢心是不好,但是罪還不至於會得人面瘡。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他以前有這個業,因為高慢心把它激發出來。比方說,有些人喜歡開快車,喜歡飆車,飆車時發生車禍,把腿撞斷了。不能說他因為開快車而把腿撞斷了,這只是激發。開快車固然不好,但是罪不至於撞斷腿。這怎麼解釋呢?他過去生有殺生的業力,但這個業力目前還沒得果報,因為開車不小心,把它激發出來。這叫作順不定所受業。

淨土宗這個激發的業很重要。我們臨命終時,一般人很難創造一個強大的念佛的力量,叫念佛三昧。我們一般都是夾雜妄想的佛號,所以絕大部分的人臨終都要經過開示,一定要有臨終的正念來激發我們往生的業力。一般人很難按照淨業成就的情況,很自然地往生。絕大部分的人,都是隨念往生的。就是說,我們曾經念了佛號,但這個佛號還不足以形成一個強大的勢力來主導我們來生,如果你用臨終的正念來激發我們平常念佛的業力,它可以的,這就是淨土宗的隨念往生。

己二、果報種類

好,業力就講到這個地方,就是善惡的問題、強弱的問題、相互激發的問題。接下來,講果報的種類。

果報的種類有三種:第一個是異熟果,第二個等流果,第三個增上果。

果報種類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一、異熟果

先看異熟果。請合掌,我們把它念一遍。

一、異熟果——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餓鬼;下十一一感生旁生。

第一個,正式的果報,就是一般說的異熟果。果報,為什麼要加一個異熟呢?有兩層意思:

先看第一層,叫「熟」。你造了一個善業,但這個業不能馬上受用。就像米,是不能馬上吃的,要把它煮熟了,要轉成飯才可以吃,業的道理也是這樣。造了一個業,這個業不能馬上受用,它要經過一個成熟的階段,這叫「熟」。到底是今生成熟,還是來生成熟,那就不一定。總之,它要經過一段醞釀成熟、保存的過程,這叫「熟」。

「熟」前面為什麼加一個「異」呢?這個「異」就是差異,就是由業到果報的過程,它有三種變化:

第一個,時間上的變化,叫異時而熟。造業跟得果報,它不會同一個時間,可能今生,也可能來生,但是時間會有 delay(延遲),這就是時間上的差異。

第二個,性質上的差異,異類而熟。業有善惡,果報沒有善惡,只有無記。這個人很貧窮,貧窮是善是惡?貧窮沒有善惡。果報只有痛苦跟快樂。因為果報是痛苦,而說果報是惡,那麼一個人造了一個惡業,得了一個痛苦的果報,這個果報又是惡,惡又有招感性,他又得一個果報,就成了一因多果,這不公平!造了一個因得這麼多果,不公平!所以,果報不論善惡,只有無記。果報只論苦樂,業才有善惡,這是「類」有異。就是說,造善、造惡時是有性質的,轉成果報以後它變成沒有性質了,它只有讓你受用苦樂,沒有善惡的性質,它性質消失掉了,叫異類而熟。

第三個,變異而熟。這個是我們最不容易理解的。我們往往佈施三寶的錢只有一百塊,但得果報可能是一百倍、一千倍,因為你心力強,而所緣境又是三寶的境界,所以數量會有變化。不是說你佈施一百塊,得果報就一百塊。果報的數量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因為在成熟的過程中很多因素加進去了。

總而言之,業到成熟為果的過程,有三層的變化:時間、性質跟數量的變化,所以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異熟果。

也就是說,十業道,就是身三、口四、意三都能夠依止你的「事」(事就是外境,這個下一次會講到,外境的差別有上品境、中品境、下品境),還有你內心的強弱,這樣子果報就分成上中下品「三三等」了。就是外境有上中下品,內心有上中下品,三三得九,果報就有「三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這個中、下品亦復如是,就九品。

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說,上品的三種:上上、上中、上下。上品殺生會招感那落迦的地獄果報;中品的三種,會招感餓鬼的果報;下品的三種招感畜生的果報。就依止強弱來受這個異熟果。

這三種果報是說,一個結構性比較完整的業力,就是強大的業力,它的果報是三種:

第一種,花報。比方說阿闍世王,他殺了父親以後全身長滿了膿瘡,這還不是正式的果報,是結果之前先開個花而已。一般來說,殺生很容易現花報。你看那個殺牛殺豬的人,他到晚年就不對勁了,全身發臭,整個身體看起來發黑,這就是花報,這還不是正式的果報。正式果報出來時,那是三惡道。所以有些業是很強烈的,結構性很完整的業。造得很徹底的這個業有可能會有花報,就是今生就會有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花報。

第二種,正式的果報,就是我們說的異熟果;

第三種,果報受完以後還有餘報。

強大的業就有三種。餘報就是我們後面說的等流果跟增上果了。等流果是針對你個人的別業來論這個餘報;增上果是約著大眾的共業,大家都生長在一起,就造成了共同的餘報。

二、等流果

等流果是個人所領受的。我們來看看等流果。

等流果有兩種:第一種,領受等流;第二種,造作等流。

先看領受等流,請合掌。

二、等流果。領受等流果——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瞋癡三,上品猛利。

領受等流果是說,你造了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然後也付出了代價——你造這個業,又沒有去懺悔,就到三惡道去了。三惡道把這個業償完以後,你彈出來做人,你的事情還沒有完。因為你沒有懺悔,還有剩餘的勢力。什麼勢力呢?「如其次第,壽量短促」,這是殺生的餘報。你得人身時,壽命比一般人短,人家是平均壽命八十歲,你可能六十歲、五十歲就走了。

在經論上講,「壽量短促」這個殺生的餘報,不專指人,天人也是這樣。經論上說,天人修了天福到天上去,有些天人會早夭,因為他還有殺生的餘報,沒有懺乾淨。雖然天人身體都很健康,但是他為什麼壽命比一般天人短呢?其實他福報也不差,但是在造福報時夾雜著殺生的罪業,他享受福報的時間就不會太長了。所以諸位!我們總結的時候會告訴大家,業是錯綜複雜,各受各的,是不能互相抵消,各各獨立的。

第二個,資財匱乏。匱乏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比較常說的說法,就是偷盜會讓資財不堅固。一個人有資財是來自於佈施,但是有些人佈施的當下又犯偷盜,他得果報時那個果報體就不堅固了,經常被騙或被偷,這就是資財不堅固。

在佛教史上有一個華嚴宗的祖師叫杜順大師,他有一天去外面辦事,他的包丟在路上,回來時才發現包不見了。他的侍者很緊張,要回去拿,他說算了算了,天黑了不用拿了,明天再拿。侍者說明天可能被撿走。他說沒事,絕對不會被撿走。結果他的侍者隔天去拿時,果然把包拎回來了。侍者就問師父說:「師父,您怎麼那麼有把握說您的包不會掉呢?」杜順和尚說:「我三生三世都沒有犯偷盜的業,所以我那個果報特別堅固。」

地震時,有的房子會倒,有的房子就不會倒,這個跟偷盜有關係。有些人的錢財很堅固,水不能淹,火不能燒,盜賊不能偷盜,因為他沒有犯偷盜的業,他得果報時,佈施業現出來,他的果報堅固。所以如果你的福報很大,但是錢經常被偷被騙,那就是有兩個業,佈施的業後面有偷盜的業,這兩個都各自算。

妻不貞良。就是眷屬有不貞潔的情況,有婚外情發生,這是淫慾的餘報。

所以我們遇到事情,都要往自己的道業上去會歸。

多遭誹謗。以下這四個就是口業,惡口。多遭誹謗就是說,這件事情明明不是你做的,但就有人經常誹謗你,你就莫名其妙遭到很多非理的污衊,這就是過去生造惡口的餘報。

接下來,親友乖離,就是莫名其妙就會有人挑撥離間,讓親友之間的感情不和睦,這就是過去生兩舌的餘報。

聞違意聲,這是妄語的餘報。聞違意聲就是說,人家跟你講一句話,他的本意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你很自然解讀到負面的地方去,經常聽到違背你心意的話。

言不威肅,講話沒有威德,就是經常戲論。我過去曾經看到一對夫妻——我的學生,他們來跟我討論事情時,都把小孩帶過來。我明顯地發覺,這個小孩跑來跑去不乖時,父親叫他坐下,這小孩不聽;母親叫他坐下,這小孩馬上坐下來。後來我就問他說:「為什麼小孩聽她的不聽你的呢?」他說:「我這做父親的整天跟他開玩笑。」所以,你經常跟小孩子戲論,雖然無傷大雅,但是以後就會有問題了,你講話他不當一回事,就是,你講話沒有力量了。諸位!你看,有些人講話很有力量,他講出這句話,大家就會情不自禁地去接受、去做;有些人講話,人家不會想去做,他沒有主導力。你經常說戲論的話,就有問題了,你講話沒有主導力量,你的話沒有產生一種吸引力讓別人服從,就是沒有威德。

貪瞋癡三,上品猛利。這就是當我們造了惡業,在三惡道出來以後,還有這十種的餘報。這些都是個別的,跟別人沒有關係的,叫作領受等流果。

再看下一個,造作等流果。

我們看這個段落,先把它念一遍。

造作等流果——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

前面的「領受」是約外在的果報,這個「造作等流」是約你內心的狀態,就是等流習氣。你過去生殺生,除了讓你到三惡道乃至於壽命短促以外,你來生看到螞蟻,莫名其妙地就有一種衝動,想要把它殺死。為什麼?你也不知道,這就是等流習氣。

這個等流習氣很重要,佛教界論斷三世因果都是以等流習氣來論。你怎麼知道有來生?只要證明有前生就一定有來生,因為你有前生,肯定生命就相續,不可能到今生突然停止。那麼怎麼知道有前生呢?就是從這個等流習氣。

佛教界在解讀前生的論述中說,一般世間的醫學家,是認為物質創造了精神——你為什麼那麼聰明呢?因為你的基因比較好,遺傳基因好,就是物質影響到你的心態。佛教不同意!佛教認為心靈創造物質,而不是物質創造心靈。

佛教界舉一個例子。一對雙胞胎,是兩個心識、兩個生命體同時住在一個 DNA,一個受精卵。佛教就問醫學家說,同一個 DNA 發展出兩個生命體,這兩個嬰兒出生時,沒有經過環境的學習,但是個性顯然不同:一個好動,一個好靜;一個喜歡光明,一個喜歡黑暗,你怎麼解釋這個內心的差別?如果我們是今生才開始,生命只是個偶然,那麼我們所有的功能都是要經過學習才有的,那麼為什麼同一個 DNA 的兩個生命體,他們兩個出生沒幾天,沒有經過很多環境的學習,就有不同心識的差別作用:一個好動,一個好靜?

可見,在今生之前,一定有一個生命體。他經過很多的經驗,把這個心識遺傳到今生來了。否則這兩個是同樣的 DNA,同樣一個基因,怎麼創造兩個不同的生命體出來?如果物質能夠創造心識的話,同樣的物質應該創造出同樣的心識。其實不是這樣子。

所以,佛教認為是先有心靈才有物質,是心靈主導物質。內心當中因為造了不同的業,才創造不同的果報出來。所以,這個「造作等流」是論斷三世因果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說,為什麼這人一出生,就特別喜歡打坐?這人特別喜歡拜佛?這一定有前生的因緣。

三、增上果

我們看第三個,增上果。

等流果是約著個人的個別的業力。增上果是大眾的共業,大家會生長在同樣的環境,這是約共業。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三、增上果——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欲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菩提道次第廣論》——

當我們受了三惡道果報以後,如果沒有懺悔的心,還會有一種共業的問題,會招感生在同樣的一種共業的環境。

先看殺生的共業。殺生的共業招感外面的世間所有的飲食還有醫藥水果等,「皆少光澤」,看起來不好看,而且「勢力」,它提供你的養分跟能量,也減少了。「異熟」指它的大小跟數量,還有它的「威德」,產生的治療效果,提供的營養成分,「並皆羸弱,難於消變」,很難消化而轉化成能量。

一般人經常吃肉,或者直接殺生或者間接殺生。吃肉的人越來越多時,這個世界會往哪個方向變呢?就是水果慢慢減少,而且水果能夠提供的能量越來越少,因為大家都在造殺業。以前造殺業都是比較簡單,只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是什麼東西都吃,所以殺業造得重時,會讓整個世界的共業往這個方向走。中藥本來是可以治病的,但是你照藥方去抓,治不了病,因為現在的中藥沒有能量,這就是殺生的共業。

第二,偷盜。「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如果世間很多人犯偷盜,世界會怎麼樣呢?「眾果尠少」,收穫減少了,上一代收穫多,這一代就減少了。「果不滋長」,發育不良,長得小小的。「果多變壞」,水果放一下子就壞掉了。「果不貞實」,果鬆鬆的,沒有那麼堅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風不調雨不順,要麼就乾旱,要麼就水災。「果多乾枯及全無果」,水果的數量,乃至它的性質就變得比較羸弱了。這就是偷盜的共業。

第三,「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如果世間犯邪淫的人越來越多,世間所住的環境就會變成污穢了,很多的便穢,很多不乾淨的污泥,它的味道也特別的迫迮,讓人感到逼迫而不能夠接受,不可愛樂。

這一點,我們看諸天更明顯。人類,可能我們感覺不出,哪一個國家比較乾淨,哪一個國家比較髒,可能也有差別。有些國家比較乾淨,這個國家過去生的人,邪淫業比較輕;這個國家很髒,這個國家邪淫業就比較重。但是諸天更明顯。諸位知道,天人他有一個特點,沒有廁所,因為天人的慾望都很淡薄。我們修習善業可以做人,但是要生天要有德行,我們後面會講,煩惱要輕薄,尤其是淫慾心,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判定標準。欲界六天,慾望是一天比一天淡薄,身體也一天比一天干淨。最低的四天王天,他吃水果下去完全沒有渣,所以天人沒有大小便的問題,也沒有廁所,他吃下去完全消化,天人的環境特別乾淨,身體也特別香,因為他們淫慾心淡薄。每一天的慾望越來越淡薄,天也越來越乾淨。到了色界天,淫慾心完全調伏,色身完全是光明的,不像我們那麼粗重。所以我們居住的環境是臭穢的,這跟邪淫有關係。

第四,虛妄語者。經常打妄語,招感的環境會「農作行船」(農作就是農業,行船就是商務的往來),還有「事業邊際」(農業跟商業相關的事業叫作「事業邊際」),就「不甚滋息」,就是彼此間沒有什麼往來,不興盛;「不相諧偶」,彼此間互相鬥爭不和合;「多相欺惑」,我欺騙你,你也欺騙我;「饒諸怖畏」,彼此害怕對方,充滿了恐懼,我不相信你,你也不相信我。造成這種共業,就是虛妄語所招感的。

當然共業中有別業,但大方向來說,會在這個地方出生,就是有這個共業。這是講到我們在得果報時,它有這三種差別。

我們簡單地作一個總結。如果業已經成熟轉成果報了,那就很難懺悔,只有認命了。但是業還沒有成熟之前,隨時有機會可以改變它,懺悔,改變心態,對治。因為業還沒有冒出來之前,它還是種子位,還沒有成熟,如同米還沒有煮熟或者還沒有煮,隨時可以加些東西下去。但是等到米已經煮熟了,不能改變了,有這樣的差別。

戊四、業果輕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再講一小段,看業果的輕重。

前面的輕重我們只單單約著內心,現在把業果輕重講得比較全面一點。它有三種因素:第一個,約心;第二個,約境;第三個,約相續。

約心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意樂故重。我們把它念一遍。

一、意樂故重——謂猛利三毒所作。

意樂,就是你的心態。心力的強弱,在經論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看慚愧心什麼時候生起。第一種,最輕的業就是在造作之前就生起了。你想要去作一個壞事,後來想一想不可以,就沒有做,這個業沒有成立,因為沒有付諸行動,業一定要付諸行動才叫業,這是不成熟的業,沒有形成完整結構的業。這個是最輕的,慚愧心在造作之前就生起。第二種,在正造作時生起,這個業也輕。你邊做邊慚愧,但是還是做了,這個也比較輕。第三種,是事後生起。這個也不錯,事後懺悔。

如果說,慚愧心在之前、正做、後面都沒有生起,叫三時無慚愧,這個業就是意樂故重。你完全不懺悔,心是如此地堅固,也使令業的體性變成堅固,就具有主導性,這是第一個,由慚愧心來決定它的強弱。

第二種,沒有對治。沒有對治,簡單說就是你一天過一天,沒有目標,沒有宗教信仰,對人生完全沒有任何的期許,完全過著放逸的生活,這個就有五種結果。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二、無治故重——謂不能日日乃至極少時持一學處,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齋戒,於時時間,惠施修福,問訊禮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又亦不能於時時間,獲得增上慚愧惡作,又不能證世間離欲,或法現觀。

有五種情況會使令我們所造的任何一個業變重:

第一種,就是這個人一天裡從來沒有做一點解門行門的功課,來持一個學處,一天過一天,這個人造的業容易變成重業,因為他完全不對治,這個人做什麼事都不踩煞車的。

第二種,他不能半月半月的去受持齋戒,或者在八號、十四號、十五號這個六齋十齋日受持齋戒,也沒有嘗試去約束自己,用齋戒來調伏自己的身、口、意。

第三種,這個人完全沒有宗教信仰,對於三寶或者他所皈依的境界,從來不修福問訊禮拜合掌恭敬,他什麼都不信。這個人要小心!他所造的任何一個業都可能變成重業,因為他完全沒有任何信仰,誰都不相信。

第四種,他不能經常在日常生活當中產生一種自我反省、增上慚愧,對自己的業「惡作」——自我反省。就是心裡想要做什麼就做了,也不會事後去做反省。

第五種,他更不可能去修止觀來產生對世間的離欲,或者修空觀,來做一種我法二執的調伏。

總而言之,就是這個人的生命當中,沒有宗教信仰,沒有自我期許,也沒有目標,反正就是把前生的福報花完為止,縱情地享受。也就是說,他所造的業是盡情的造業,完全不踩煞車。這個人造的業就很糟糕了!他這一期的生命會創造很多生的問題,他要為今生的享受付出很大代價,因為他所造的很多業都是強大的業力。這個是第二種沒有對治。

最嚴重的是第三種,邪執故重。所有業裡心力強,沒有對治,都還算是中品,最嚴重的就是邪知邪見,這個最可怕。

三、邪執故重——謂由依於作邪祠祀,所有邪見,執為正法,而行殺戮。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為資具故,雖殺無罪,諸如是等,依止邪見而行殺害。

前面的意樂故重、無治故重,都是屬於愚癡眾生,什麼都不懂。但是什麼都不懂還不算嚴重。有一種人產生邪惡的知見,他認為他懂,結果是邪惡的懂。

這種人基於邪惡的寺廟、邪惡的禮拜、祭祀,或者依止邪師,產生了邪惡的知見,把這種知見執為正法而行殺戮。比方說恐怖攻擊,他們認為自己是有理想抱負的。他說,我把某一個國家的人消滅掉能夠讓他們生天。就是說,他造這個業時,是很堅固地執著,完全不後悔的。造業時,把所有的心力都放進去了,就像一個人撞牆壁時,他完全不踩煞車撞上去了,還加油門,這個業就非常難懺悔了!因為因地把業造得這樣重,這個勢力太強大了,這第一種。

第二種,「又作是心」,他還自己有一個論斷。他說,這個雞鴨魚肉是上帝賜給我們的食物,雞鴨魚肉天下一道菜,你把它殺了,根本沒有過失。這個邪見,「諸如是等,依止邪見而行殺害」,這都是最重的。

殺業有四種差別,貪、瞋、癡、邪見,邪見最重。諸位!你們想想看,貪瞋癡哪一個業比較重?邪見當然最重了,但如果這個人不是外道,不是邪見,貪瞋癡哪一個業比較重?你們猜猜看。對!是癡。比如說,這裡有一隻雞,我實在不想殺你,但是我實在很想吃你的肉,控制不了自己,把你給殺了,這是第一個貪慾;第二個,瞋。我也不想吃你,但是我看這隻雞不順眼,把它殺了,這個是第二重,中品;第三種是,我殺你是應該的,你本來就應該讓我殺的,誰叫你做一隻雞,你本來就是上帝賜給我的食物,我本來就應該殺你的,本來就是如此,癡。但是這三個都還不是最可怕,最可怕是邪見——我必須把你殺了來祭祀某種天、某種神,還把這個執功德想!把錯誤的行為當功德想,就糟糕了!

所以四種差別,在《大智度論》上說,所有的業裡貪慾造的業是最輕的。瞋心其次,愚癡就是上品了,邪見就特別重。這是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約著造業時的心態來判斷。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後面的根據外境和次數,下堂課再做說明。

修淨土宗,你要做兩件事情。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辦法不能讓你的業太重。我們講過,臨終的感應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你把罪業弄得這麼重,可能連提起正念的機會都沒有了。臨終時,業力馬上起現行,要到三惡道去了,怎麼跟阿彌陀佛感應呢?你自己都沒有準備啊!所以「願我臨終無障礙」,佛陀就是告訴你,要多懺悔,少做惡事。我們必須想辦法讓我們內心的業力,都變成不增長業。雖然有,但是它勢力薄弱,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帶業往生,你不能帶著重業。諸位!帶著重業你是跑不掉的。因為你的心力不足以扭轉這個業力。帶業是可以往生,但是你不能把業力弄得很強大,因為你抗拒不了它的。所以《楞嚴經》講,你至少讓你的業沉澱下來,不能再造作。雖然這個污泥還有,但是它是在沉澱狀態,這個是很重要的概念。

我們學習業果的道理,對淨土宗最大的啟示就是:你要在死亡到來之前,不管用什麼方法,讓所有的業力變成輕薄的不增長業。不管用什麼方法,用拜懺的、持咒的什麼方法都沒關係,我們必須為臨終爭取時間。我們的正念不是很強,必須要在臨終時培養一個往生的皈依的心,至少不能有太大業力來干擾你,來折磨你,甚至於把你帶走,讓你連機會都沒有。

為什麼我們要懂因果的道理?就是說,要想辦法讓你臨終創造一個相對安穩的身心狀態,讓你有足夠的時間來做第二件事情——把平常的正念提起來,然後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而臨命終安穩的快樂之地,是要準備的。諸法因緣生,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斷惡修善的原因。說得清楚一點,就是為了臨終時,生起那一個相對安穩的環境,讓我身心無障礙。淨土宗不是說:我造了善業我要生天,這不在我們的規劃之內,但是要創造一個臨終安穩的環境,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業果的道理,就是想辦法把這個罪業降到最低,讓它不要來障礙你,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