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九講)

丁三、實相印

戊一、釋名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

諸位學員!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八頁。丁三,實相印,這個是大乘的實相印。

身為一個凡夫眾生,在一期的生命當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起一些重大的煩惱——貪瞋癡,造一些殺盜淫妄的罪業。這種煩惱罪業的生起,它的病根只有一個,就是顛倒妄想。

佛陀解釋顛倒妄想,是分成三部分來解釋。

第一個,就是我們內心的感受。這個感受是來自於業力的刺激。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時,會由於業力的因緣產生痛苦跟快樂的感受,這個感受是沒辦法控制的。所以感受的下一剎那就刺激我們的妄想、想像,想像久了以後,就產生了一種執著。

所以當業力與妄想、執著混在一起時,就很難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佛法給它一個專有名詞,叫作無明,就是說,它已經形成一種思想上的盲點。他明明知道這樣做會創造痛苦,但是他還是會這樣做,他為什麼這樣做呢?沒有任何理由!所以我們凡夫在無量的生命當中,留下了很多的問題,但是最嚴重的就是顛倒想。這種顛倒想,從《楞嚴經》的思想來看,已經沒辦法自我調整。

因此佛陀的出世,第一個就是要解決顛倒想的問題。佛陀在解釋顛倒想,要破顛倒想時,第一個概念,先解釋業果的道理。就是說,生命的痛苦跟快樂,是由業力決定的;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從業力當中,我們看到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業力在得果報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很重要的助緣——禍福由因,改變在緣。所以懂了業果以後,我們就開始去注意內心當中的業力。我們必須把重大的業力消滅,就是不能給這種業力太多的助緣。

其實,業果的思想,它的重點還不在斷惡業,而是在斷惡念。我們沒辦法去解決無量劫來所留下的業力,這是現實問題。生命太短,業力太多,盡虛空不能容受。從業果的思想,我們知道一個很重要的答案:我們雖然身負重罪,但是不要去刺激它。

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地雷,但是臨命終時,無障礙是怎麼安立呢?這些地雷你不碰它就沒事了。所以為什麼淨土宗可以帶業往生?就是你不要去碰它。我們的生命中有無量無邊的生死重罪,但是我們不能有強大的惡念去刺激它。

所以在業力生起現行之前,我們都還有機會,就是閃過你心中的地雷。我們的地雷太多了,沒辦法解決,到淨土再解決是可以的。但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去碰觸地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先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要閃過心中的地雷,不要讓它在臨命終時爆炸。從業果當中,我們開始去懺除罪障,積集資糧,創造一個臨終安樂的環境,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注意自己的業力,注意自己的惡念。這是第一個思考。

從安樂的思考慢慢地我們提升到一種解脫的思考。前面是不要讓自己產生痛苦,這個地方是不要創造一種生死的業力,這更微細,就是調伏愛取。

佛陀在解釋調伏愛取時,主要是建立在無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基礎之上。無常的思想就是說,雖然生命的安樂是美妙的,但是這種安樂不安穩,它夾帶很嚴重的過失,就是「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我們得到了快樂,但我們感到害怕、擔心失掉快樂,內心感到遺憾、憂惱。所以佛陀講諸行無常這四個字,就等於把三界裡面所有的果報,包括天界的果報全盤否定了。

諸行無常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三界沒有快樂。一座房子起火燃燒了,誰能夠倖免呢?就算有快樂,你還是在這座房子當中,房子在燃燒,你能夠吃得下飯、睡得著覺嗎?所以諸行無常,佛陀就是把前面業果建立的安樂果報全部否定了,三界裡面沒有真實的快樂,輪迴是毫無意義的。就像做一場夢,你夢中很快樂,醒過來什麼都沒有,所以這個快樂沒有意義,它遲早會破壞。

從有相的業果思想到無相的涅槃思想,其實這兩個思想都不圓滿。

因為業果思想偏重在有相的這一塊,涅槃思想偏重在涅槃無相的寂靜這一塊,所以都沒有中道圓滿的概念。也就是說,業果的思想跟涅槃的思想都是佛陀的方便說,不是佛陀真實的本意,那只是出於對治。因為我們喜歡造罪,佛陀講業果的道理;我們喜歡愛取,佛陀講無常無我來對治。

我們今天開始探討,佛陀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那就是「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今天就講到中道的實相。這是不偏空也不著有的一個中道實相,是宇宙間最圓滿的概念。我們來學習一下。

首先,我們把實相作一個名稱的解釋。先把它念一遍。

言「實相」者,亦名「真如」、「法性」、「一真法界」、「如來藏妙真如性」、「第一義諦」等,原義為「實體」、「真相」之義。《思益梵天所問經》云:「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是諸法實相義。」又智者大師云:「實相之相,無相無不相,名為實相。」此實相境界乃諸佛菩薩,遠離凡夫、二乘之妄情執著,所親證之究竟圓滿真理。諸佛依此實相真理,隨順眾生之差別根器,假借種種名言,而演出無量大乘教法。是故一切大乘經論,雖各有其言說方便不同,而莫不以此實相真理,為所依之理體。

我們把「實相」簡單作一個消釋。

什麼是實相呢?在不同的經論有五個名稱:第一個,真如。這是我們一般常說的,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在唯識學把它稱為「法性」;在《華嚴經》把它稱為「一真法界」;在《楞嚴經》把它叫作「如來藏妙真如性」;在《維摩詰經》叫作「第一義諦」。簡單地說,就是一切法真實的本體、真實的相狀。

在《思益梵天所問經》上說,「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這就是諸法實相。實相它必須是一種平等性的,這個平等就是圓融無礙的。我們前面講業果,是不平等,是對立的。善業它就不是罪業,這兩個是對立的;安樂的果報就不是痛苦的果報,所以因跟果都是對立的;二乘的涅槃也是對立的,涅槃當中就不允許有生死,雜染的生死就不可能有清淨的涅槃,也是對立的。到了大乘佛法的一心真如,它強調的是不二法門,它沒有任何的對立相,這是第一個概念。

你想進入大乘的領域,你的思考必須是一個平衡式的思考,簡單地說就是雙向思考。所以諸位!如果你要很快成佛,就要思惟,當你講真空時,就要想到妙有;當你講妙有時,就要想到真空。凡是大乘的實相,一定是雙向思考的,這個就是平等。

智者大師把實相分成兩塊:一個是無相,這是講它清淨的本體;無不相,指的是一種隨緣的妙用,這個就是實相。我們下面會把它從體用的說明,會歸到一心的真如。

所以簡單地說,實相是諸佛菩薩遠離凡夫跟二乘的對立思考所親證的一種圓滿的中道真理,這是從自利的角度;從利他的角度,諸佛依止實相的道理,隨順眾生的根機,再假借種種的名相,演出無量的大乘教法。所有的思想都是實相的一部分。業果是實相的一部分,涅槃寂靜也是實相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從佛法的角度,佛法所有的道理都是從中道實相開演出來的,一切的大乘經論雖各有其言說方便不同,但是都以實相的真理當做它所依止的最重要的道法。所以,中道實相,就是佛陀出世以後,內心當中所要說的真實義。所謂的業果、涅槃,只是佛陀應眾生的根機而方便宣說的,我們要先有這個概念。

戊二、述義(一)

我們把實相的名稱作了簡單的解釋,再來說明實相的內涵是什麼。這又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地方有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慢慢由淺入深,帶大家進入到佛的境界。就是說,身為佛陀,他到底是從什麼角度來解讀人生的?他不是用業果,也不是用二乘的涅槃,他用實相。

那麼在佛陀的心中,什麼是實相呢?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了。這有兩段,先看第一段。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我們先作一個簡單的說明。佛教的緣起觀,佛陀剛開始是從業感緣起,先講業感、業力,說我們為什麼會痛苦?因為有罪業;我們為什麼會快樂?因為有善業。但是業感緣起的思考,就把人生切成很多的片段,因為我們有很多的善業,也有很多的罪業,所以業感緣起的人生觀,是片段的人生觀,是對立的人生觀。

到了實相時,它已經不談業力的問題,只講現前一念心,因為它裡面就有業力在。我們由心去造業,這個業跑哪裡去了呢?當然還是跑到心中去了。所以到了大乘的實相,它已經不談業力這一塊,完全講心念,因為你的心念就夾帶了你的業力,也夾帶了你的思想,兩個都有,名言種子、業種子都在現前一念心性當中。

那麼心性它分成兩部分來解釋。先講凡夫迷了以後,迷真起妄,產生了妄想。說「一切諸法」,這個「諸法」偏指凡夫六道輪迴的有漏諸法,它是怎麼來的呢?它不講業力,就是「唯依妄念」。這個「唯」字很重要,唯獨,就是沒有其他的,唯獨是我們一種堅定的妄想所創造出來的,所以離開了我們堅定的妄想就無有境界相可得了。這種口氣跟我們前面講業果時完全不一樣。我們前面的教育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裡是「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這個思考是更高級的思考。

我們先舉個例子再加以說明。有個年輕人頭腦很聰明,他在十三十四歲時就考上了秀才。十八歲到縣裡去考更高的功名時,突然生病了,病得非常嚴重,臨死時寫了一封信給他的父親。他說:我前生是鏡山寺的老和尚,本來不應該來投胎的,但是我在鏡山寺修行時,我動了兩個非常嚴重的妄念:第一個妄念,那些榮華富貴的大富長者來到鏡山寺朝拜時,看到那種富貴的境界,我內心產生很大的歡喜;第二,我對於少年登科,年紀輕考上功名來寺廟還願的人,產生了很大的欣求歡喜心。我這兩個念頭沒有消滅掉,所以其中一個念頭,就是生長在功名富貴之家,我來生還要投胎一次,到一個富貴的家庭。他說,我其實不是你真正的兒子,你沒有多久,還會生一個兒子,那個才是你真正的兒子。他講完以後就往生了。結果沒有多久,他的父親果然又生一個兒子。這個是在淨土感應錄裡面記載的,說鏡山寺的老和尚,在他一期的生命中創造兩個很堅固的妄念,這兩個妄念使令他在輪迴當中,成就兩個果報。

當然我們一生有無量無邊的妄念,但是我們前面也說過,不是所有的妄念都可以得果報。它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它必須有重大的業力,這個妄念必須要有強大的業力,就是數數現行,深生好樂;第二個,這個妄念必須有明確的願望。

諸位!我們這樣講好了。今生果報體是怎麼來的?你可以說,前生的業得果報。這樣講的話,你這個智慧水平是不高的。你不能這樣講,這樣講你很難成佛的。應該說,你今生的果報,因為過去生打了很多的妄念,那可能是布施的妄念,也可能持戒的妄念,也可能是瞋心的妄念。當這些妄念集合起來時,就共同創造你今生的果報。生命不是由業力創造的,到這裡已經不講業力了,是你的妄念創造的。

我們平均一期的生命,會創造兩個到三個很嚴重的妄念,這就是我們的生死輪迴永遠不可能停下來的原因。因為你過去的妄念把今生創造出來,然後你今生也沒有閑著,又打了很多的妄念,所以你一期的生命平均能夠創造二至三個妄念,你一期的生命又創造來生三個果報,所以生死輪迴不可能停止!因為這個惡性循環,過去的妄念創造現在的你,今生的妄念創造來生的你。所以到了這個概念時,我們已經從「萬般皆是業」提升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了。我們要把自己的人生觀水平提升,一切都是你心中的妄念把輪迴給創造出來。

蕅益大師說,三界輪迴,其實就是你一念的妄想在輪迴。你的妄念打了多久,你來生那個果報力量就有多大。我們看鏡山寺的老和尚,他的功名那一塊,他只活了十八歲;合理地推論,這個妄念打得力量不是很大,但是也讓他嘗盡了苦頭,又辛苦地來一趟生死輪迴。

所以說,到了中道實相時,已經不談業力這一塊,就講真妄的問題,完全是一心。只是說,你是真實的心還是顛倒的心。如果妄念強,你就流轉輪迴;如果你真實心強,你就涅槃寂靜。一切法完全是依你的內心安立的。所以到了實相印時,諸位!你的心要慢慢往內收了。一切的生命現像隻有一心真如,只差它是迷跟悟而已。大乘講不二法門,輪迴,是它創造的;涅槃,也是它創造的。往生淨土是它,帶你到地獄也是它。關鍵是:它是顛倒的妄念,還是智慧的真如,就差在這裡而已。

到了大乘實相,已經不談善惡,不談空有,只談真妄、迷悟。一念迷,全真成妄;一念悟,全妄即真。就像水一樣,波濤洶湧時,它變成波浪;靜下來時,它變成平靜的水。同樣是水。

所以大乘實相印的第一個概念,就是一切法沒有對立,只看迷悟。當你迷時,夢裡明明有六趣;你覺悟時,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我們慢慢進入到不二的思想,絕待圓融的思想,這是第一個思考。先講凡夫的妄念,再講什麼是真實。

看第二段。當我們能夠在因地,於妄念當中,「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達到離三種相時,它的果報,它的果地功德就是「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這個地方講真如的心,前面講妄念的心。真如的心必須要離開三件事情。我們從細講到粗,先講離心緣相。

一個妄念的形成,第一個原則,一定要向外攀緣,它不是安住相。所以你看一個人很躁動不安,妄念很強,合理地推論,這個人生死業力比較重,臨終也容易起顛倒。因為妄念第一個相貌是攀緣相,它不是寂靜安穩相,它是不守本分,向外攀緣的。

第二個,攀緣以後,會創造名字。比方說我們看到:喔!這是佛像,這是花,這是桌子,這是椅子。

第三個,在這個相狀的名字當中,就安立很多的名言分別,開始說話了。比方說榴蓮,我們打很多妄念去攀緣榴蓮時,喜歡榴蓮的人說:這個榴蓮很不錯,味道很甜美。讚美榴蓮!開始產生榴蓮美好的名言分別。那麼討厭榴蓮的人,過去生有這種不好經驗的人,他看到榴蓮,開始批評榴蓮,說這個榴蓮很臭怎麼樣怎麼樣。

所以妄念的形成它必須是攀緣的,必須有很多的名字的,而且它要說很多話的。當然身為榴蓮它沒有意見,榴蓮說我本來那樣就是那樣,都是你們自己在打妄想。

所以當我們破除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我們的心回歸到平等、無有變異乃至於不可破壞時,這就是回歸真實的時候。

其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最重要就是破名言,離言說相。《楞嚴經》說,一個人把言說相破了,你分段生死沒問題了。

這個名言是最可怕的。禪宗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禪宗的祖師,他要選一個上座,因為原來的上座往生了。古代的祖師他不見得直接開示,都是由上座來代祖師開示,祖師在重要場合才出現。所以上座往生以後,祖師必須在大眾裡找個上座。當然禪宗它是以心印心,如果沒有開悟,那你就一盲引眾盲,所以他就必須要測試哪些人是真實的安住,可以用真實的心來引導眾生真實的心。

怎麼測試呢?這位祖師就把大家集合起來,放一個臉盆在中間。祖師說:這個不叫臉盆,你們道一句。有些人說它是個鍋子,有些人說它是個大碗,每個人都講個人的名言。突然有個禪師站起來,他跑到臉盆的地方,一腳把臉盆踹開,踢了以後向祖師頂禮坐下。後來他變成上座。他是在表法,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其實這是你自己的名言分別,這是戲論,哪來那麼多名言呢?身為臉盆,那樣就是那樣!

所以禪宗它恢複本來面目,就是回歸生命最簡單的原始名,一切法它本來就是這樣子。凡夫多事,安立了很多名言,然後大家就開始打妄想,創造很多的妄念,結果創造很多的生死輪迴。

諸位!要記得,你的心跟外境接觸時,試著心中不要講話,你會發覺你的心馬上沉澱下來,這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因為我們的妄想活動它必須有道路,什麼道路呢?就是言說,言語是道路。所以禪宗的高明,他為什麼打你?為什麼罵你?就是把你那個妄想的道路切斷,截斷妄流,讓你心中不再說話。心中不再說話時,你就發覺,原來生命是這麼回事,我們加了太多的調味料,把菜炒到已經失去原來的味道了;我們把一切法加了太多個人的名言,就失去它本來的面目,也創造我們很多的妄念。

所以恢複本來面目,從禪宗的角度很簡單,把你心中的話停掉,心中不要講話。你的六根接觸六塵就是保持原狀——那樣就是那樣,這個就是停止妄念的最好方法,也就是消除生死業力的最簡單的方式。破除心中的名言分別,讓生命回歸到原來的樣子,不要加太多的調味料在裡面,把生命簡單化,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所以把一切法回歸到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這就是一心真如!

這個地方講出了兩個概念:第一個,通往輪迴的道路;第二個,通往涅槃的道路。其實都是在你一念心中。如果你遇到事情,一直在講話,你已經通往生死的道路了;如果你慢慢慢慢地把名言給停下來,就趨向於涅槃的道路了,這是不二法門,其實就在你一念心。你要跟著名言走,那就是生死輪迴;你要能夠離言說相,那就是涅槃寂靜。

所以大乘思想,完全從一心安立真妄,安立輪迴,安立涅槃,這就是大乘的中道實相,這是第一個概念。

戊二、述義(二)

我們再看第二個概念。這個地方越講越細了。前面先講第一個概念,從一念心安立了真妄;這個地方,我們再發明真跟妄的差別。

看第二段。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是《楞嚴經》把我們一念心性的體用作一個說明。

先作一個總說。如來藏,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這一念心有真也有妄,所以叫作藏,含藏著真實的一面,也含藏虛妄的一面,叫真妄和合體,叫一念心性。它的體性叫性色真空,雖然它具足無量無邊的法,性色就是它有染淨諸法,但是它的本性是空的,它的體是空的。雖然本性是空,它又具足無量無邊的染淨諸法。性具這一塊我們到了下一段再說,先知道體性是空,作用是隨緣顯現。

再看下一段。什麼是體呢?體就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我們一念心它的本體是清淨的,而且清淨加一個本然,這個本然很重要!就是說它是本來清淨,不是你經過修證以後才清淨,這個很重要!就是說它是本來就清淨,表示它不可以被破壞,不能被染污。你看虛空本來就清淨,你用墨汁潑它,不可能染污它;你可以改變它的相狀,但是你不可能染污虛空,所以它的本體是清淨本然,但是它的作用是隨眾生差別的心念,應它所知的量,這個量特別指凡夫法界,它有六道輪迴的各式各樣的思想、各種的業力,這個就是它所知的量,有不同的思想業力,所以它就循業發現。

前面是講性空,這一段是講緣起,循業發現。所以大乘的業力是附屬在心性當中,它不再談業力的問題了。你的心中有業力,是你自己去招感果報。循業發現以水為例最容易解釋。水,我們人道眾生的心,相對來說善業比較強,所以我們的心跟水接觸時,看到它是濕潤的水;餓鬼道,他的心中有慳貪的業力,所以餓鬼看到水,他循業發現,看到的是火,他去觸摸水時被水燒到;天人,他的善業更強,他接觸水時,看到的是七寶莊嚴的宮殿。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它的本質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它本來什麼都沒有,都是循業發現。

佛陀在《楞嚴經》舉一個例子。說虛空本來沒有花,虛空本來就沒有相,哪有花呢?但是有一群人眼睛有毛病,好像有白內障,看到:喔!虛空中有花。那麼有些人看到的是紅色的花,有些人看到白色的花,有些人看到的是綠色的花,有些人看到花比較丑陋,有些人看到花很莊嚴,其實這是個人循業發現,本來什麼都沒有。這叫作清淨本然,循業發現。

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事呢?就是輪迴其實是不存在的,是因為你心中有輪迴,所以才看到了輪迴。當你的妄念結束時,就沒有了,本來就沒有輪迴。虛空本來就沒有花,你把眼睛治好了,看虛空本來沒有花。

我們日常生活很容易看到一種現象,比方說甲乙丙三人在一起,某甲講一句話,這句話本來就是一個法,但是某乙,如果他過去生有惡口的口業,他聽到這句話就覺得很刺耳,覺得某甲在諷刺他;如果某丙他本身過去生是修讚美法門的,他心中讚美的業特別強,他循業發現,聽到這句話是在讚美。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呢?這句話本來就不是什麼,本來就是緣生緣滅的東西,這都是個人循業發現。

循業發現這句話很深。諸位!你回家試試看,你在家吃飯時,晚餐一家五個人一起吃飯,其實五個人看到的飯菜,顏色不一樣。福報大的人看到這個飯菜,特別的美妙;福報差的人看到這個飯菜,就特別的丑陋。這種不同的覺受在僧團很明顯,我在帶新生時,一個團隊,比方說一期有二十個三十個,僧團大家穿同樣的衣服,睡同樣的寮房,吃同樣的飯菜,有些人活得快快樂樂的,有些人活得苦苦惱惱的。你說這個環境到底是好是壞?那樣就是那樣,循業發現。

所以,你要知道,問題都出在自己。你心裡有業力,自然循業發現痛苦的果報;你懺悔乾淨以後再去看人生,那一切都是安穩快樂,這叫循業發現。一切法,到底它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一句話而已: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本來是這樣。現在呢?已經失去!叫作循業發現。本來是清淨本然,現在叫循業發現。

我們作一個總結。「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所以佛陀到了大乘實相時否定了因緣說。我們在人天業果時,講諸法因緣生,講業力的這種片段的概念。在大乘的思想說這不圓滿,乃至於外道的自然外道也不圓滿。那麼真正的大乘思想是「一切唯心造」,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但是卻循業發現;雖然循業發現,還是清淨本然。這種大乘空有無礙的思想,這不是一般凡夫的分別計度所能夠理解的,是唯證方知,只有佛陀出世才能夠講出這麼深妙的中道道理出來。

諸位!這種中道實相很深,但是你要弄清楚。因為你是什麼思考,你就走上什麼道路。如果你要成佛,你一定要具足佛陀的思考模式。生命有很多道路,你可以走得很慢,但是不能走錯道路。如果大乘的思想建立不起來,你就沒辦法成佛了。

因為這是最重要的思想——如來密因,《楞嚴經》講這是成佛的因地。佛陀出世就是傳授這個法門——大乘的不二思想。我們不能老是活在業果思想,這是人天乘。就是說,我們現在還沒有談到修行,做到做不到先不談,先建立一個正確的知見,讓自己上路,再談修行。

所以理觀很重要。理觀就是怎麼看待人生,就決定你的種性:是二乘種性,是人天種性,還是大乘種性。如果你的人生觀老是活在業力,那你的檔次就不高了,就是你沒有大乘的種子。到了極樂世界,佛陀要教化你就比較麻煩。我們必須把大乘的種子準備好,阿彌陀佛跟我們說法,才可能花開見佛悟無生。

這種無生的概念,我們下一堂會解釋,很重要!什麼叫無生?這也是一種大乘的思想。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在家弟子如何過上安樂的生活

過好生活、獲得「現法安樂」,首先須有四種具足: 第一...

佛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

人生的三條主線和一個目標

末學障重福薄,無緣出家,煩惱深重,無有智慧。不過靠...

為何每天勤修卻進步不大

對自己沒有要求,或不希求未來的果德,只是完成眼前的...

佛教是消極的嗎

有些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擔心一旦學佛會失去進取心,...

維摩詰之美:十八條在家居士的榜樣

維摩詰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維摩詰,...

聖嚴法師《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

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淨土法門修學之要訣...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註音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法華經》中的七種比喻

《法華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被佛教界稱為經中之王,...

一念心性清淨本然,怎麼就產生山河大地呢

《法華經》開顯了每一個眾生都有真如的本性,所謂的相...

犯戒後在佛前懺悔可以嗎?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問: 動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懺悔可以嗎? 天因法師答...

【推薦】菩提心的十種譬喻

菩提心的十種譬喻。分成因跟果。先看第一個。 【譬如大...

邪淫亂靜,損德障菩提

現在我們來說邪淫戒,邪淫指非正式夫妻間的男女關係,...

佛今在何處

唐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禪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

什麼叫做無分別智

問: 一切經典是佛證到的諸法實相,用言語流露出來的...

吃水果也有大學問

入秋後,一批又一批秋季水果源源不絕地推上市面,而且...

以善攝惡,治貪慾病

人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要重視心靈的淨化與提升。假使...

【推薦】只管念佛,無不靈驗

天災人禍,隨時發生,難以預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

各宗要略——真言宗

史略 密宗又稱真言宗。以大日如來所說的《大日經》為一...

忍辱求安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和尚詩人。他的詩大多富有禪理,令人...

即使珍寶如雨下,慾望仍無法滿足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游化,住在城南的祇...

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質

在某個婆羅門道場裡,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務熱忱,他任勞...

妙蓮老和尚《福慧雙修》

今大上午有位中興大學研究所的研究生來問我許多問題,...

為家人買肉和煙酒會影響往生嗎

問: 我想吃長素和受持五戒,但是身邊家人朋友要我幫...

【佛教詞典】阿底峽(982—1051,一說980—1052)

阿底峽,是中國西藏地區在朗達瑪王滅法之後,復興佛教...

【佛教詞典】因果異時

為「因果同時」之對稱。唯識家認為種子之自類相續,乃...

【視頻】妙境法師《外道偽裝出家,後聞佛法得道》

妙境法師《外道偽裝出家,後聞佛法得道》

【視頻】昌義法師《2005年唐縣顯龍寺佛七開示》

昌義法師《2005年唐縣顯龍寺佛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