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七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二頁,我們看小妄語,具六緣成犯。這一科是講到妄語戒。

凡夫眾生在整個十法界的緣起定位是什麼呢?我們的定位就是一個罪障生死凡夫,這就是我們目前的定位。一個生死凡夫為什麼加上「罪障」呢?因為我們的生命在流轉當中,既有「罪」又有「障」,這種「罪」跟「障」的結合,使令我們的生命充滿了不確定。我們不知道來生要飄到哪裡去,更嚴重的是,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因為我們外有罪業,內有顛倒妄想的障礙,所以這個「心」跟「境」、「心力」跟「業力」經常交互地作用,人生充滿了不確定。一個凡夫眾生只要沒有學佛,你的人生是沒辦法規劃的,即使要規劃也都是在打妄想,因為你做不了主。

佛陀在《法華經》把我們這種生命的不確定,講一個譬喻,說我們就像一個在外流浪的乞丐,《法華經》上說,這個有三種過失:

第一個,沒有住處。他今天睡在公園,明天睡在馬路,他哪有家呢?這是第一個,沒有住處,他的內心是不決定的。你用好的因緣刺激,帶他來共修,他就念佛;你帶他去不好的地方,他就放逸。他的心哪有家呢?完全跟著感覺走,這是流浪漢的第一個特色,沒有家。

第二個,沒有資糧。從佛法的角度,我們凡夫不能夠創造一個決定性的善業,是因為你沒有善根。我們所有的善業,都是外境刺激的。一般人都是看到了可憐眾生,他才會生起慈憫心;你刺激他,他的內心就造罪業,所以他不能創造一個自己決定的善業力,只能夠靠一種善良的外境的資助才可以造善。所以就跟乞丐一樣,乞丐自己沒有飯菜,有人施捨他,他才有辦法得到飯菜,他沒有決定性的資糧力。

第三個,沒有目標。一天過一天,反正時候到了再說。

所以,我們凡夫眾生,無量劫來我們的生命有三種相貌:第一個,沒有住處;第二個,沒有資糧;第三個,沒有目標。古德說,很像空中的羽毛,隨風飄蕩。你運氣好,遇到好的因緣,剛好住在淨宗學會的隔壁,反正閑著也閑著,就來念佛,欸,念念念,起歡喜心了;你運氣不好,家住在一個放逸的歌廳,整天你就聽歌。就是說,你不可能從內心發出一個願力——我一定要誓斷一切惡,我一定要誓修一切善,我一定要誓度一切眾生。我們的功德力都是從外境而來,這種都是不算的,你的資糧都是外在給你的。

這種情況,我們把它分成兩種:就是沒有住處跟沒有目標,這是屬於內心的問題,心理的問題;沒有資糧,這個是指外在的業力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凡夫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心理的問題;第二個是外在業力的問題。這兩個會互相作用。我們講過,心理創造了業力,業力又牽動了心理,所以這個心跟業,我們一般凡夫糾纏不清,有業力,有心力,人生就無解了,我們已經沒辦法去處理問題。因為你的心受業力的牽動,業力又受你心力的創造,兩個相輔相成,狼狽為奸。

直到偉大的佛陀出世,開始解決我們的障礙。大智慧的佛陀,他先處理心理問題。他知道業力是無解的,業力這一塊先不碰,因為這個無始劫來的業力,盤根錯節,已經是說不清楚了,這一塊業力是無解了,因為它積習太久。

所以我們不要一開始去改變外境,這是錯誤的,因為你改變不了,錯綜複雜,連釋迦牟尼佛都不能夠去改變他的外境,佛陀的圓滿來自於內心的圓滿,我們看佛陀的一生,他並不是沒有挫折,佛陀的一生也充滿了挫折,但是他是怎麼樣?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不隨外境而轉。

所以當心力跟業力糾結在一起的時候,諸位!你要先掌握正確的方向,先解釋、先處理心理這一塊。佛陀告訴我們,一開始學佛要先聽經聞法。在內心當中,聽聞佛法要成就兩種善根:

一個是智慧的善根,第一道善根就是觀照業果。我們心中要經常存有業果的思想,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你的心就住在這個業果的思想,這是我們第一個安住處,第一個家。雖然這個家不是很大,但是好歹比一個流浪漢好多了。我們慢慢以這個家為我們生命的目標,以道為住,就是以業果之道為住,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一定要有一個願景。人生沒有目標,你就很難有修行的動力,因為我們的修行來自於一種思想的改造。但是我們的習氣已經太重了,如果你沒有一個願景來引導,你很難下定決心去做心靈的改變,所以願力它是一種改造的動力,我們希望來生是安樂的,這是第二個。

所以佛陀剛開始的時候,先讓我們心中產生一個安住力跟引導力,把這兩種善根確定下來。

當我們的心中有智慧的觀照,有一種願望以後,佛陀開始處理我們業力的問題,佛陀開始施設法門讓我們斷惡修善,所謂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開始處理無始的業力,比方說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這些就是在處理業力的問題。

但是你在處理業力問題之前,要先建立內心的善根,就是「發心」跟「正見」這兩塊。我們從人天乘的修學,從流浪漢,至少我們的生命得到一個明確的確定:佛陀的保證,至少你不墮惡道。所以五戒十善的第一班車,就是運載我們離開三惡道趨向了人天。

所謂的不墮惡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麼,不管你今生做了什麼,只要你開始修學佛法,如法地操作五戒的方法,我們待會兒會講包括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一塊,只要你如法地操作,一定不墮惡道。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麼,因為這個業力,只要你不刺激它,它不能得果報,當然你必須改變你的思想。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背負了很重的罪業,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過去生做了什麼。但是合理地推論,我們應該都造過很多重大的罪業,所以到現在末法時代還在流轉。但是只要你肯吃藥,你就可以改變,因為佛陀是大醫王。只要我們在死亡到來之前,如法地吃藥,起碼能夠把最重的病——所謂三惡道的病治好,所以人天乘不保證你一定往生,也不保證你能夠解脫,但起碼保證你不墮惡道。它能夠讓我們的罪業沒有得果報的力量,這個種子讓它枯萎,讓它暫時沉澱下去。所以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起碼它讓你的未來生命,達到善得人身、六根具足,這是一個起碼的標準。

我們來看講義。

前面講到大妄語的因緣,這個地方講小妄語,它有六種因緣成就犯罪,我們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小妄語包括:兩舌、綺語、妄言、惡口這四個過失,它是屬於輕罪。輕罪有六個條件:

第一個,你妄語的對像是一個人,特別是一個聽懂你說話的人。如果小孩子年齡太小,他聽不懂你說什麼,這個不能構成犯罪,要有一個聽懂說話的人。

第二個,人想。你很清楚他是個人。

第三個,你違想說。你所說的言詞跟心中的想法是違背的,這個地方針對小妄語。

第四個,知違想說。你自己也知道違想說,換句話說,你有欺誑之心,不是一時的誤判,你是故意的一種欺騙。

第五個,言了了。表示你是講得清楚明白,不是一個暗示的方式。

第六個,對方理解。這個業就成熟了,就成就了,叫作小妄語。

辛三、犯戒輕重

妄語戒有大妄語跟小妄語。

(一)大妄語

向人說證果乃至羅剎來到我所,彼領解——上品不可悔罪。

這個上品不可悔,叫作破戒了。也就是說,殺盜淫妄一旦破戒,就有墮三惡道的可能性了,任何一個上品不可悔罪的業力,只要臨終被刺激出來,都會墮三惡道。

大妄語的過失有兩個:第一個,是說自己證果,就是妄談自己的果證;第二個,就是說「羅剎來到我所」,這是妄談感應神通。這兩個是很嚴重的過失。

在《楞嚴經》講到這兩種過失,我們解釋一下,為什麼大妄語的嚴重性,它不輕於前面的殺盜淫。佛陀說,殺盜淫這三種過失,會讓你未成不成,就是尚未成就功德時,你要成就的功德,因為犯殺盜淫,就沒辦法成就了;但是大妄語會讓你「既成必失」,你本來念佛念得非常好,乃至於成就念佛三昧,因為大妄語,你的功德一定會失掉,大妄語會讓你功德成就了也會失掉。

為什麼它的過失這麼嚴重呢?《楞嚴經》提出兩點:第一個,你講自己的果證,擾亂眾生學佛的因緣。我們尋求佛法有兩種情況: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以後,以法為師。佛陀在世時以人為主,因為佛是圓滿的,佛陀怎麼說,我們依教奉行,沒有第二句話。但是,圓滿的佛陀滅度以後,就不能以人為師,要以法為師。

也就是說,在末法時代的修學,法重於人。當然我們皈依法,也得順便皈依人,因為法跟人分不開,佛法是賴人來弘傳,但是它的重點還在法。你今天說,你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很容易造成一種個人崇拜。本來這個人要依止海公師父修學成就,另外一個人依止懺公師父的法而成就,結果你說你是初地菩薩,這些人就全部來歸依你了。每一個人過去生結的法緣不同,他跟你可能沒有法緣,但是因為你自己說的,你是一個聖人,造成一種盲目地崇拜,他本來應該法得度的,結果他失去了一個得度的機會。因為你破壞整個佛教的因緣,你把人放在法的上面。

所以佛陀在《楞嚴經》上說,即便你是聖人,雖然你沒有打妄語,也不可以宣說你是聖人,因為佛陀的意思是不能強調人,每一個人都是凡夫,眾生的因緣,讓它自己去運作。

在禪宗裡面就特別有這種情況。這個人跟臨濟宗有緣,他一聽就開悟;另一個人在臨濟宗裡面,參了三個月沒有開悟,到了曹洞宗馬上開悟。同樣一個道,但是善知識表達的法不同,他契他的機,過去生跟他結過法緣,所以你今天宣說你個人的果證,就打亂眾生一種正常的緣起,每個人都來親近你,但不是每個人都跟你有法緣,你耽誤了他學佛的因緣時間。

所以佛陀規定,所有的人,一旦你來到末法時代,要把你的本地風光收起來,你過去生是怎麼回事,通通不能講,每個人都扮演一個正常的凡夫。靠這個法的因緣,各有各的定位。

這個地方,不能打大妄語的意思就是說,必須把法放在最高,人是在法的下面。你打大妄語,你就錯亂了,個人崇拜多於法,這時佛教就亂了。這是第一個,你擾亂了眾生學佛的因緣。

第二個,感應神通。這個過失更嚴重,你破壞眾生緣起的正見。我們的離苦得樂來自於皈依法,內調妄想,外斷罪業,都是依法修學。你今天講感應神通,讓眾生追求一個相,一個不可思議的相狀,這個相狀救不了他。我們承認你好好地修學,整個過程會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相狀,但這個相狀只是一個過程,它是一個副產品。

佛教也承認感應神通,但是重點不在這個地方,因為你有法,你才有這個功德相,現在是捨本逐末,講感應神通,大家打佛七時,就不專心聽佛號了,就是在看:欸,佛什麼時候出現?就很容易著魔。

諸位!你有法才有相。因為他如法地去安住佛號,所以才去感應佛陀,根本在法。你現在追求相而輕法,這叫作捨本逐末。這破壞了整個眾生的緣起正見,是因為有法才有相,不是先有相再有法。你先談感應神通,刺激大家向外攀緣,糟了!大家不再注意自己的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的法,大家不管自己的法,只追求那個相,這就是破壞眾生緣起的正見,你把他的善根破壞了。

所以這兩個過失很重。第一個,擾亂眾生的學佛因緣;第二個,破壞眾生內心的善根。為什麼你要付出代價?宣說大妄語的人,你的戒定慧功德必定失掉,因為你過失太重了,就是這樣一個情況,叫上品不可悔罪。

我們再往下看,中品罪跟下品罪,請合掌。

向天龍鬼神說證果等,彼領解;向人說證果等,而言不了了,前人未解;向聾癡不解語者說——中品可悔罪。

向不解語畜生說,發心欲言而未言——下品可悔罪。

我們先看中品的可悔罪,這個過失比較輕。就是說,它不會馬上去破壞你的善根,但是如果你不懺悔,長時間的累積,也可能會破壞善根,這是中品。

就是說,你不是針對人,你向天龍鬼神說證果等,對方理解。為什麼向天龍說的是同樣的話,不是針對人,他的過失比較輕呢?因為這些人不是法器,他根本就很難修行,所以你這樣講,他聽懂以後,反正他也不能修行,所以你就沒有所謂擾亂他的學佛因緣,也就沒有所謂破壞他的正見的問題。因為他根本就沒辦法修行,他聽你發心欲言而未言,對他有聽沒有聽的影響不大,所以是中品。

向人說證果等,但是對方沒有聽得很清楚,沒有真實地理解,沒有對他構成一種實質的傷害,這個是中品;向聾癡不解語者說,他是個聾子或者是一個愚癡的眾生,你講什麼他聽不懂,當然這個對他的傷害就輕了,這是中品可悔罪。

我們看下品。

向畜生說那更輕了,或者你發心欲言而未言,這個就是下品可悔罪。這個責心懺就可以了。

我們看這裡有一段很重要,看蕅益大師的補充說明。蕅益大師在講妄語戒時,他特別提到「增上慢」,我們把它念一遍再解釋。

若功夫稍稍得力,不知法相,謂證果等,本無欺誑之心,名增上慢,不失戒體。然須請教師長,先達抉擇是非,慇勤悔過,捨其有所得心,精求真正出要,方免沉墜耳。

假設你修行很用功,而且有某種的相應,但是你不知道整個修行的次第,這種果證的法相。你說,我證得念佛三昧,開悟了。但是你這樣講時,你的心是以正直的心講,沒有欺誑他人之心,這叫「增上慢」。你不學無知的增上慢,因為你真的不知道。那麼這種情況不失戒體。

但是,你也要小心,這個過失你要趕緊處理。怎麼處理呢?請教師長前輩,來判斷你的情況到底是怎麼回事,找出方法,一方面懺悔,一方面捨其有所得心,執著境界相的心要捨掉,好好地依真正的法要,才不會墮落。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你要是說沒有在用功,這句話可能對你沒有什麼幫助,尤其一些很用功的人,如果你在用功要注意,智者大師《小止觀》說,如果你用功一天超過兩個小時,這句話對你就很重要。你可能念佛,也可能持咒,那麼心跟法,心持法、法持心,慢慢這個心跟法會打成一片。我們剛開始念佛時會覺得,能念的心跟所念的法、佛號,好像兩個東西,很生疏,沒關係,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剛開始是帶有強迫的一種信仰、皈依,我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我。

但是,慢慢地心跟法會互相攝入,心攝入法中,法攝入心中,到時候就功夫相應。這個功夫相應可能是一剎那,瞬間,也可能會有一段相續的時間,你會有一些不可思議的相狀出現,比方說你看到光明,看到佛陀,甚至於你看到很多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這時你要記著,千萬不要跟別人宣說。

智者大師提出,向別人宣說有三種過失:

第一個,你會產生一種錯誤的引導。因為你的境界相,你怎麼說都不可能說得剛好,你講太多也不可以,講太少也不可以,所以你怎麼說都沒辦法正確地詮釋那個所緣境,所以有引導眾生誤入錯誤理解的嫌疑。

第二個,功德喪失。你只要講出來,你再去打坐,那個境界就沒了,消失掉了。

第三個,是最可怕的,誤入歧途。你講的時候別人一定會讚美你,然後你對這個相就更執著了。

修行的過程,在《楞嚴經》只有兩個原則:離一切相,修一切法。你的相要越少越好,即便是佛菩薩的清淨相都要捨。你說佛菩薩的相要捨,那我念佛也是佛法的相狀,那只是我借佛陀的相狀,來開顯我自性的功德,相狀只能夠借,不能執著。

你講感應神通,講久了以後,你的心就注意這個相了,就開始忽略憶佛念佛那個方法。這時如果你剛好有怨親債主在鬼神道,他已經等你很久了,你剛好出現這個隙縫,就糟了!他就出現你喜歡的相狀,然後你就跟鬼神感應道交,誤入歧途,墮入魔道了。這個時候,佛陀出世都沒有辦法救,因為這時你善根完全破壞了。

所以說功夫相應,你只能請教善知識,這個是怎麼回事。他說:「喔,這個是好現象。」你只是知道,喔,這是好現象,增長信心,如此就好,繼續往前走,後面有更好的摩尼寶珠,不要留戀旁邊的小花。你知道這個相狀是好的,是功德相就夠了。

《楞嚴經》上說,知道就好,「知」但是不能「著」。知道會啟發我們的信心,喔,我的業障消除了,我看到這個相狀,我消除了,知道就好,繼續再往內修,裡面有更殊勝的清淨功德等著你。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絕對不能有「有所得心」,這會自己障礙自己。

(二)小妄語

前面到這個地方講到大妄語,以下講小妄語的過失。

有兩段,先念一遍。

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言了了,前人領解——中品可悔罪。

若言不了了,前人未解——下品可悔罪。

這個地方講到小妄語,就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你講得很清楚,對方也理解,中品。因為妄語戒中小妄語是輕罪,它最多也就是中品。如果你說不了了或者前人不理解,就是退而求其次,下品。它沒有上品,先從中品判起。

辛四、開緣情況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你如果是跟人家解釋,什麼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法相,什麼是念佛三昧,你在解釋法相,沒有說你自己證得,這個是不犯。你本來要說其他的事情,但是誤說了證果,那是一時的口誤,你沒有欺誑之心,不犯。戲笑說,你是開玩笑的,雖然不犯重,但是它犯輕罪,這叫戲論。因為它不是正常的說法儀軌。最後一個狂亂壞心,當然不犯。

開緣情況,我們再增加一個。諸位!你看蕅益大師的《五戒相經箋要》,蕅祖提到一個方便妄語,我們解釋一下。

小妄語戒有兩種情況是開緣的。第一個,為了救拔眾生的命難。比方說你到一個樹林去,看到一個野鹿跑過來往東邊去了,後面有一個獵人拿了刀劍,要去追這個野鹿。他問你說:「欸,你有沒有看到小鹿呢?」你說:「有,它往西邊走了。」你指示一個錯誤的方向,雖然是妄語,但是這時因為牽涉到一個眾生的命難,這個小妄語,不但沒有過失,菩薩生諸功德,還有功德。這是第一個條件,有牽涉到眾生的命難。

第二個,牽涉到眾生的慧命。你直接跟他講,他可能就退失對三寶的信心,破壞他的善根太重了,所以菩薩可以善巧方便,暫時地隱藏事實,而宣說對他有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增上的話,為了救他的慧命,可以。

所以小妄語的開緣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救他的色身;第二個,救他的法身,可以開緣。但是大妄語任何情況都沒有開緣。你不能說,我講我是初果,對他會啟發信心,不可以!因為這個影響太大了,後患無窮。

有一種情況例外。你要走的時候可以,臨命終的時候可以。你看智者大師臨終時,有人說:「智者大師,您老人家一生為人家判教,您老人家的階位是什麼?」他就講出他的本地風光——五品觀行位。說完就走。現在的人講自己的果證,講完也不走,這個就大妄語了。

所以臨終時講,你不能說,欸,祖師犯大妄語,不能這樣講。他臨終之前講是可以的,他講完馬上就走。所以他不會造成個人崇拜。因為他講,他要讓後世知道他說的法是正確的,因為他是有果證的,他的著眼點也是在護這個法。但他人走了,所以你就沒有個人崇拜的問題。所以大妄語只有一種情況是開緣,就是臨命終時開緣,有利他、有令正法久住的因緣開緣。

辛五、持犯得失

這有兩段,我們先看犯戒的過失。

毀犯妄語戒——果報——三塗果報。餘報——一、多被誹謗;二、為他所誑。

這個地方的過失,偏重於小妄語的過失,大妄語的過失我們前面講過了。

小妄語的過失,果報主要是在三塗,但是它的餘報,多被誹謗,就是說這件事明明不是你做的,但是很奇怪就有人誹謗你,說是你做的,表示你過去生有惡口的業力。為他所誑,你很容易被騙,就是你因地時,經常用妄語騙別人,所以很容易被欺騙。

我們看持戒的功德。

持不妄語戒——果報——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餘報——一、發言信重,二、言無誤失。

我們修學小妄語戒,就近處來說,成就人天的安樂果報;就遠處來說,能夠往生西方乃至於佛果。它的餘報,「發言信重」,講話有威德力,而且在講話過程當中沒有過失,「言無誤失」。

小妄語,它不像前面的殺盜淫大妄語的嚴重,業力來得那麼粗猛,所以你可能不會有急迫性的問題。但是沒有急迫性的問題也有缺點,你很容易累積。

諸位!如果你一天差不多靜坐一個小時以上,或一天拜佛持咒,靜坐一個小時,這種情況下,你相對有一種寂靜的力量出現。如果你經常講開玩笑的話,跟人家嘻嘻哈哈,你再來打坐,就發覺不對了。就是經常在戲論的人,在靜坐時,你就發覺心有波動了,波濤洶湧,你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去止觀,才能夠調伏它,因為戲論障道。

佛陀大智慧,他制的每一條戒,教你不能這樣做,一定有道理。所以小妄語,它沒有急迫性的問題,但是它某種程度已經在增長罪業,破壞善根,它是點點滴滴的侵蝕。

我們講一個小公案,來做一個舉例說明。佛在世時,在一個小村莊有一條毒龍,這條龍經常出來傷害大家。村民就請住在山上的五百阿羅漢來調伏這條毒龍。五百阿羅漢用神通力沒辦法調伏它。這毒龍看得出來過去生修過大福報,它也看準了,阿羅漢也不敢傷我。所以他們打到最後,都筋疲力盡各自回去了。

後來村民看五百阿羅漢沒法降伏毒龍,只好去找佛陀了。佛陀就派一位比丘說:「你去。」這位阿羅漢比丘,一到毒龍的地方,只講一句話,他說:「仁者!汝出去,不應住此。」講一句話而已。毒龍馬上現身,跟阿羅漢頂禮就離開了。

這時村民就覺得很奇怪,問佛陀說:「為什麼五百阿羅漢不能降伏毒龍,而這位阿羅漢一句話就可以降伏它?」佛陀說:「他因地時,對小妄語戒持得非常嚴謹。所以他有那種善根力、威德力。」

當然成就阿羅漢是靠善根力,有我空的善根,才證得阿羅漢。但是阿羅漢當中也有差別,就是業力,善業力,這雖然不影響你證阿羅漢,但是你在利他時,那個威德力,就是你的戒持得越清淨,你講出那個聲音,它有一種莫名奇妙的力量,你非聽他不可,很奇怪,他就是有這個善業力。

所以菩薩先求內心的善根圓滿,最後一定要求善業的圓滿,才有萬德莊嚴。所以這個小妄語雖然過失小,但是在成佛之道裡面,遲早要次第圓滿,佛陀制的戒都有道理的。

庚五、不飲酒戒分五:辛一、解釋名義;辛二、具緣成犯;辛三、犯戒輕重;辛四、開緣情況;辛五、持犯得失

前面的四條戒,我們叫作性罪,就是殺盜淫妄,它的本質就是罪,你犯了以後,就會產生罪業,就會創造今生來生痛苦的果報,就是性罪,它的體性就是罪。

飲酒,它只是遮罪。酒本身不是罪,喝酒,酒本身不釀成罪,但是它會帶動罪業。它本身不是罪,但是會引生其他的罪,所以佛陀遮止,是這個意思。

辛一、解釋名義

我們看第一個,解釋名義。什麼叫作酒。請合掌。

凡具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醉人者,名之為酒。

這是古代的解釋了,就是有酒的顏色,有酒的香氣,有酒的味道,三種定義。但是簡單來說,現在的科學發達,就是說只要有酒精成分的,不管是米做的酒、水果酒,不管是什麼酒,只要驗出來有足夠的酒精成分,能夠醉人的就是酒。

酒的一個特點,我們佛法叫作無明藥,會讓一個人心智猖狂,一個正常人不敢說的話,不敢做的事,喝了酒以後,他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做,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遮止,因為會使你失去理智。酒本身不是罪業,但是會帶動其他的罪業,因為它會讓你失去理智,所以佛陀要遮止,是這個意思。

辛二、具緣成犯

它的犯罪因緣有三個。我們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第一個,它本身有足夠的酒精成分,有醉人的情況;第二個,你沒有重病的因緣(待會兒再說明什麼叫重病因緣,在開緣的時候再說明);第三個,你飲咽,犯的成立要吞下去才犯。如果你在吃的過程不知道它是酒,你含在口中覺得有問題,趕緊吐出來,不犯,一定要吞下去才犯。這個是具緣三種。

辛三、犯戒輕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有中品跟下品。只要是有酒色、酒香、酒味,就是它有酒精成分,不管它是稻米、水果、醋所釀成的酒,你喝下去,能夠讓一個人產生昏醉,就是犯到飲酒戒當體的中品可悔罪。如果它有酒色、酒香、酒味,但是它的酒精成分很低,你喝再多也不會醉人,但是它的確有酒精成分,下品,比較輕。因為它至少不會讓你心智猖狂。那麼你只是含在嘴巴沒有吞下去,也是下品可悔罪。

這一點我們簡單地作一個補充。

在菩薩戒,跟酒有關的有兩個:一個是你自己飲酒;第二個是你把酒賣給別人。菩薩戒中飲酒是輕罪,因為你傷到你自己而已;你今天開一個商店,把酒賣給別人,在菩薩戒是重戒。你如果數數現行,深生好樂,失戒體。因為你把這個無明藥賣給別人,明明知道它是酒,你為了利益還是賣給別人。所以諸位!賣酒是重罪,喝酒是輕罪,因為它的傷害程度不同。你喝酒,你傷到自己;你賣酒,你傷到太多人。所以這個地方有不同的說法。

辛四、開緣情況

開緣情況有四個。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第一種情況,就是你到外面吃飯,店家把食物放了酒,你不知道,但是你第一口吃的時候誤飲了,第一口不犯。但是你知道它是酒,你第二口再吃就犯了,因為你已經知道了。所以第一口不犯,誤飲不犯。

第二種,「以酒煮物,已失酒性。」這個酒經過長時間的煮,它的酒精已經蒸發了,已經沒有酒精成分了,這個不犯。

第三種,「病時餘藥治不瘥,以酒為藥」。這個說明一下,以酒為藥引,有兩個條件要具足:第一個,重病的因緣。這個病不治,已經影響你的修行,甚至於影響你的生命,或影響你的法身慧命,就是你這個病太重,你不治不可以了,這第一個,重病因緣。第二個,無可取代。你問過所有的醫生,沒有東西可以取代它。這種情況暫時開緣可以,但是你不能為了補身去吃那個藥酒,那就不對了。它是重病因緣,它的開緣是重病因緣。

第四種,「以酒塗瘡」。這是用來治療傷口消毒,你沒有喝到嘴裡,只是皮膚的消毒,不犯。

這飲酒戒我們講一講它的公案,大家參考一下,佛陀為什麼制這個酒戒,它的緣起。

佛陀在世時,有一天帶著弟子到了支提國,一個印度的小國家。支提國有個小村莊,它旁邊有個湖泊,湖泊有一條毒龍,經常利用晚上的時候出來噴毒液,哪一個人被它噴到以後,馬上就死掉了。

這條道路是必經之道,你不走還真不行,所以大家很困擾,就到了僧團,僧團就派了娑伽陀尊者去降伏這條毒龍。

娑伽陀尊者是什麼時候去的呢?他晚上去。拿著一個缽,到那個湖泊的旁邊打坐。這條毒龍一聞到人的味道想,這個人那麼大膽,竟敢在我的湖泊裡面打坐!那條龍不是噴毒液,它噴火要去燒娑伽陀。娑伽陀是一個大阿羅漢,三明六通八解脫入火光三昧,他生出光明保護住自己,然後再把火彈回去,結果那條龍就被調伏了。調伏以後,就皈依了三寶,不敢害人了。

村民就很高興,很感恩,很多人一起請娑伽陀來家裡應供。飯菜弄得很豐盛,旁邊擺了一杯黑酒。娑伽陀在高興之餘,順手把黑酒一飲而盡,喝完就醉了,醉倒在回精舍的路中間,衣服、缽就散滿地上了。

佛陀帶著弟子經過時,就明知故問,說:「這個人是誰?」弟子說:「是娑伽陀。」「喔,是剛剛降伏毒龍那個嗎?」他說:「對。」佛陀說:「娑伽陀沒有喝酒時,可以降伏毒龍。喝了酒以後,連地上的蛤蟆都沒辦法降伏。」

所以佛陀就召集比丘說:「聖人飲酒尚且如此,何況凡夫!」佛陀就訶責飲酒的過失,製定了飲酒戒。一個三明六通八解脫的阿羅漢,喝了酒,當然他不會造業了。但是他的心識,那個明瞭性,也是失掉了,也是昏睡了,何況是凡夫呢!

《楞嚴經》裡面,跟飲食有關的有三個東西:第一個,酒;第二個,肉。肉你吃下去,增長瞋心。你經常吃肉,你要小心,《楞嚴經》上說會變成大羅剎。酒肉穿腸過,羅剎心中坐。真的,心跟飲食是互動的,我們心無形無相,但是它受熏。第三個是五辛蔥蒜,生吃增恚,熟食發淫。蔥蒜生吃,增長瞋心;把它煮熟了吃,增長淫心。所以飲食當中,你要修道,這三個不能吃:酒、肉、蔥蒜。它對你的善根,是潛移默化地改變。

五戒我們講到這個地方,下堂課講它的懺悔方法。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