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講)
期中座談(四)
我們這堂課是針對人天乘,就是從善惡業果的角度來做一個研討。上一堂課我們講到殺戒的處理方式,當然我們不能去創造一個主動式的殺業,但是面對惡因緣逼迫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怎麼去面對。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就是說,當我們要去處理眾生的時候,這是下策。就是你所有的努力都做過了,你也?量避開他,也?量用念佛持咒跟他溝通,通通沒有效了,才能夠使用。它是要有一個過程,你已經做了所有的努力,這個惡因緣還是現前。為了保住我們的生命繼續修行,為了保住我們清淨的戒體,所做的一個不得已的決定,這個叫作下策。這個不是你馬上可以去用,你必須要做出所有的努力都失效了,你才可以祭出這個方法,這要補充說明。
我們看第三個問題。
【學員提問】在五戒的大妄語中,佛陀嚴禁弟子宣說過人之法,請問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佛菩薩的感應?
【師父答疑】過人法,它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宣說自己的果證;第二個,談論感應神通。但是感應神通是真實存在的,果證這一塊我們就不談了,你自我膨脹,這個當然是一個嚴重的過失相。因為佛法是修無我,結果你修到最後把自己膨脹起來,說你是初果二果三果,那打亂整個眾生學法的因緣,這個問題就嚴重了,這個就沒有開緣,宣說自己的果證這沒有開緣。但是感應神通這一塊,我們說明一下。
當我們在努力地修理觀跟事修的時候,比方你開始觀照真如、觀照空性,你不斷地去憶念你本來清淨,一方面你開始念佛持咒,這個時候你的生命會產生一種逆向的力量,你自己看不到。我們正常的身心世界這個水流是叫順生死流,一般人就是這樣,一天過一天。當你開始修行的時候,你這個生死的流動還在轉,但是你多了一個逆向的力量出來了,叫逆生死流,一種回到真如本性的力量。
這個時候就問題來了,真妄交攻,你是兩個力量。聖人的心只有一種力量,因為他完全是隨順聖道,他只有一個力量;凡夫的心沒有學佛,他也是一個力量,他完全隨順生死,這也是一種力量。但是學佛人他剛好處在矛盾當中,他介於生死凡夫跟聖人中間,他的妄想沒有完全捨離,但是他根據佛陀的教法,要創造一種聖道的功德,結果真妄交攻,這個時候最複雜,這個心會出現很多特殊的相狀。
但是我要告訴大家出現這種正常的情況,怎麼辦呢?你經常看到光明,就是見聞覺知——眼睛見到;耳朵聽到聲音;覺——你感受到你的這個感觸,有很特殊、很美妙的感觸。這種情況,《楞嚴經》它提出的原則,我們可以濃縮成四個字,叫作「知而不執」,你要知道,但是你不能執取。
首先我們先談「知」。你不能傻傻地什麼都不知道,那就糟了!首先你要判斷,這是功德相還是過失相。什麼叫功德相呢?就是你這個現狀出現以後,比方說你打坐,突然間聽到一個美妙的音樂,你問別人,都沒有人聽到,打佛七就你一個人聽到,這就是有點特殊的異相出來。
那麼你先判斷,當這個相狀出現的時候,是讓你的心更寂靜,還是變成躁動,這很重要,你先判斷這個是盜賊還是寶藏,要先清楚。「善知功過」 這是《楞嚴經》第一個判斷。就是說,可能是你的修行把你過去的善根激發了,所以你聽到這個音樂以後,你感覺更加的寂靜,更加的安穩,這個是來幫助你的,幫助你修行的。可能是來自於你內心的善根,可能是來自於你過去生結的善知識——他現在成就聖道了,或者跟你有緣的佛菩薩冥冥中加持你了。所以這個東西一出現的時候,你是更加的寂靜,佛號念得更清楚分明,這個是功德相。有可能是內善根,也可能是佛菩薩的加被,都有可能。就先知道這功德相。
第二個,如果這個相狀出現的時候,是讓你躁動不安。你本來佛號念得好好的,突然間你看到一個蓮花以後,你佛號就亂掉了。這有兩種可能:第一個你內在的罪業被逼出來了;第二個,你的冤親債主剛好在鬼神道,因為魔王還看不上我們,不是魔王,你不要把自己抬得那麼高。魔王在你沒有成就欲界定、未到地定之前,魔王不會出手。你說:「欸,魔王來干擾我。」你太高估自己了!魔王對我們這些生死凡夫沒有興趣的。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鬼神障,我們過去的冤親債主剛好被他碰到了,他看你修行來障礙你了,他現出一個相狀,然後讓你看到蓮花,看到蓮花以後你躁動不安,這個就要小心!敵人現前了,你要嚴陣以待。
所以你要先知道功過,才知道怎麼處理。如果是功德相,恭喜你!你完全不要執著,不用處理,繼續往前走;如果你看到這個相狀開始躁動不安,不執著都沒有用,因為它已經現前了,你要做兩件事:第一個修懺;第二個持咒。你要修修懺悔,可能你有業障現前了,某一個業障被你逼出來了;第二個就是鬼神障現前了,要持咒。
所以這個持咒為什麼叫助行?這叫備而不用。簡單講,什麼叫助行呢?就是備而不用。你平常持,但是你不一定用得到,這個時候就是該用咒的時候了。我們持咒的目的跟外道不一樣,我們不跟他對立,我們至少保護自己。你觀想咒語放出一道光明,把自己保護住。
所以首先你要知道這個異相現前的時候,當然你可能跟佛菩薩感應,也可能跟鬼神感應。跟佛菩薩感應一定是寂靜的,跟鬼神感應一定是躁動的。躁動的,你可以不處理,也可能它一下過去了,你繼續念佛。如果你發覺你不處理,今天出現,明天出現,已經嚴重干擾了,那你就要處理了。拜懺、持咒,這個就是助行。
第二個,不能執取。這個不能執取特別是針對功德相。諸位!在往生的道路上,你會遇到很多的誘惑,你會看到很多的小花出現,你會看到你平常喜歡的東西出現,但是如果你停留,你就失去了摩?寶珠。諸位,在《楞嚴經》裡面講到一個觀念:離一切相,修一切法。只要是相狀的都不能執著。他說:「欸,佛號也是相狀。」可以!但是你是借佛號的相狀來跟彌陀感應,它只是一個橋樑。關鍵在於你那個「信」的法、「願」的法跟「持名」的法,那種信、願、行三資糧的法。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叫根本?什麼叫枝末?因為你的心具足了信、願、行三資糧,才有辦法跟佛菩薩感應道交。結果你傻傻地追逐佛菩薩的相狀,忽略了信願行三個法,你這是本末倒置了。
你不管他是佛菩薩還是什麼,你繼續念你的佛號,繼續往前走就對了。如果是功德相,它只能夠給你一個好處,就是加強你的信心。但是你絕對不能停留,把它放掉,繼續聽你的佛號往前走,這叫作「知而不取」。當然你要知道,它是功德相還是過失相。過失相你能夠不處理繼續念佛,也可能會過去。但如果你過不去,他放不過你,那你還得要處理了。你該持咒、該拜懺,那些助行就要顯出來。
好,先回答到這裡,有問題提出來。
這一般都是用功修行的人,你一天念二?分鐘佛,這個可能跟你沒有關係。你要很用功的人,真的才會有這種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就是看到這些相可以跟別人說嗎?
【師父答疑】你是用什麼心態說?
【學員提問】我不知道。我以前看到覺得有點好玩,所以跟別人講。
【師父答疑】那就不要了。
【學員提問】對,但是現在我不知道了,是不是應該跟別人說?
【師父答疑】這件事情不好玩,弄得不好你會損失慘重。
【學員提問】但是我看到的好像大部分都是好相。
【師父答疑】不是,你看了以後更寂靜嗎?更加安穩寂靜嗎?你佛號念得更清楚嗎?
【學員提問】其實也不是好玩,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回事,所以想弄明白怎麼回事。
【師父答疑】那以前就算了,我建議你最好不要講,對你沒有任何好處,但是很可能會有壞處。好,請坐。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這個問題還是剛才那個問題,因為沒有及時問到,我代表幾位學佛人士問的。就是說如果本人吃素,而家里人他們不吃素,我們要去買菜需要買肉,即使是五淨肉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會比較如法?
【師父答疑】好,請坐。就是說,你是個家庭主婦,你要去買菜,這是你的責任,對不對?但你家裡其他人不吃素,你還是要幫他們買,否則會有家庭的問題,對不對?你最好不要買有生命的,就是買已經現成的,這是你最好的選擇。就是我必須把我的道業跟家庭保持平衡,我不能鬧家庭革命,但是我也要保存我的道業。就是你買那個已經死亡的,沒有經過直接殺生的,這個是不得已的方法,是可以的,至少我們沒有犯殺業。
如果你覺得會有愧疚,我們不是每天做功課嗎?給它迴向一下,所以我們迴向都是:乃至於有緣眾生或者無意間所踏殺的眾生。因為開車的人有時候會殺死眾生,雖然沒有罪業,但是這畢竟是一個惡因緣,所以我們每天要迴向一下。
好,我們再回到這個問題來,就是有關感應神通的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如果有很好的姐妹碰見鬼神,可是她又不知道,她也不學佛,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那我們作為學佛的人,應該怎麼才能?力幫助她們呢?
【師父答疑】好,請坐。這個鬼神障是這樣,他自己對這個鬼神障是非常的享受、攀緣的,還是她想要排斥的?這個要先知道。如果她跟鬼神是非常好,他也給她好處,彼此互相利用的,那就沒救了。因為他告訴她訊息,她也幫他做壞事,就是兩個人都是很好樂,那她就沒救了;如果她想排斥就有救了她可以持咒。這得看情況。
有些人很喜歡跟鬼神打交道,但是以後會付出慘痛代價。因為你得到的利益,其實是你本來就應該得到的。我講實在話,你不可能經過非法的方式得到額外的東西。如果你相信因果的話,每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得到的,一定是你應該得到的。但是你這個過程有問題,你以後要付出代價的。
宋朝的秦檜,為了自己的名利,他把岳飛給殺死了。印光大師說,秦檜小時候人家給他算命,他本來的命就是做宰相的命,他不必要去陰謀詭計處心積慮,本來就是做宰相的命。你自己為了得到宰相的位置,在過程中造了很多罪業,那是自找的,你好好做,本來就可以做宰相。
諸位!我們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罪業對你不會有幫助的,因為罪業一定招感痛苦的果報。你看有些人造罪他很快樂,那是因為這個罪業還沒有表現出來,這個業力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存。所以因果道理很容易讓大家產生錯覺,就是他明明造罪業,他還是快樂無窮,因為他業還沒造滿,他還不知道怕。
我們在講業力的時候一再強調,業力造完以後,先有一個保存階段叫種子位,它的力量沒有到一個程度它跑不出來。但是等到一出來的時候,你來不及了,所以懺悔要趁早。現在凡夫最可怕就是說,他業障沒有現前他不知道怕,等到知道怕的時候,來不及了,問題在這裡,怕的時候來不及了。「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是果報現前了才知道怕,可惜的是來不及了;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就檢查自己的因地,哪一個有問題,趕緊把它處理掉。
好,還有沒有問題?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剛才說到罪業這兩個字,我跟幾個同事都是學佛的人,在一起討論過一件事情,就是好像現在的娛樂,有好多人喜歡打麻將。可以說是玩,但是提供給人打麻將的這個場地,那個人他有收水(收費),就是打完了一盤以後他有收水(收費),就是提供這個場地的那個人做這種職業,有沒有罪業?
另外第二個問題就是,喝酒、開酒吧,那個老闆有沒有罪過?
【師父答疑】喔,酒吧嚴重,開酒吧、賣酒很嚴重。
【學員】那賣毒?
【師父】賣毒更嚴重!
【學員提問】我不是很懂,因為我修行也不是很久,說的這些問題,我們有時候有討論到,有人說:我賣酒不是叫你喝醉;那我開這個場地是給人娛樂的,我沒叫你去偷、去搶了把錢拿來這裡玩。那該怎麼理解呢?
【師父答疑】是,請坐。
【學員】謝謝!
【師父答疑】我們先回答酒的問題。賣酒是很嚴重,你看菩薩戒裡這酤酒戒是很嚴重。因為酒對一個人的傷害,它會讓你失去理智,問題在這裡。你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事都敢做,這是無明藥嘛,讓一個人心智猖狂,失去理智,失去正確的判斷力,這部分我們就不說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賣酒是非常嚴重的!如果你受了菩薩戒,千萬不要去做這個事情。
賭博這個事情,看戒律裡面,佛陀沒有這條戒,所以這個只能夠說有因果,他沒有犯戒。因為賣毒跟賣酒,毒是屬於酒戒的廣類的酒,毒藥跟酒是一樣的,比酒更嚴重,你讓一個人吸毒,他完全失去理智了,對不對?所以酒跟毒是同一類的,賣毒等同賣嚴重的酒。
但是賭博,戒律裡面,看五戒沒有這條戒,當然菩薩戒是有。那麼你今天開一個賭場,你抽取它的利潤,這有個問題。這個因果嚴重在哪裡呢?輸錢的人你認為他是心甘情願嗎?有沒有人賭博的時候,他修養很好,輸錢的時候心甘情願走出去,有沒有?這就有問題了。
所以你注意看,只要你非法得到的錢財都守不住,因為它充滿了「恨」在這裡了。這個心靈的力量不可思議,你這個錢獲取的過程,很多人付出代價,很多人充滿了恨,這個錢你就很難消化了,這個叫因果錢。
所以,你慢慢看到生命的現象,你看很多人他做官貪污,你知道他後果是什麼?他們家一定出敗家子,你注意看。「智足以取之,德不足以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我看太多了。這個錢非法得來的,一時榮耀,他們的子女一定有一個來敗家的。你注意看,守不住的。因為這個錢的獲得,太多人付出了血債,付出了怨恨,這個錢你吃下去,消化不了的。所以你要知道這叫因果錢,後面再往下看你就知道了。有些是戒律的問題,有些是因果的問題。這個業果你要注意,雖然佛陀沒有制,但是它牽涉到業果,它是一種罪業。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有什麼身份的人才可以幫臨終的人開導,跟往生者開導?
【師父答疑】開導不需要什麼身份,你只要講的話是正確的,依法不依人,沒有什麼身份。
【學員】好,謝謝法師。
【師父答疑】你講的話正確就好了。開導跟加持不一樣。我是講道理給你聽,如法宣說。如是我聞,如是我說,你只要講道理講得正確,然後他聽得進去,你就功德無量了。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不好意思,我現在要回歸到拜懺的那個問題。有關於就是替小孩子拜懺,可是在夢中的時候,那個好現象出現的時候,卻是自己的母親口吐穢物出來,請問這個是消哪一位的業?
然後第二個問題是再請教師父,如果是在殿堂裡面念佛的時候,有聞到花香或是有看到菩薩,像這種情形的時候,你的心態不是要炫耀,你只是想跟同參道友分享,請問這樣子可以跟大家分享嗎?謝謝師父!
【師父答疑】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會聞到花香,聞到一些或是看到光明,跟同修分享,我的建議是:適可而止就好,安然不說最好。因為你想嘛,你激勵他學佛,最好是講道理給他聽。如果一個人緣起是因為緣相而修行的,這個人有問題了,他的緣起就不對了。
當然有些人說,我們廣結善緣,是沒有錯,但是不要把它形成風氣。其實度化眾生最好是說法,讓他明白道理,這個是正常管道。因為佛陀就是這樣做的,當然你說佛陀也顯神通,是的,那是不得已的。你看哪一尊佛陀顯神通是故意的?降伏外道嘛!外道邪知邪見,佛陀降伏外道,但是佛陀你看他顯神通以後,一定接著說法。感應神通不是佛教的正餐,你要先知道這一點。
《法華經》說,佛陀有方便門跟真實義。現在我們方便門的炒作,已經變成把點心當正餐了,現在問題在這裡,尤其淨土宗這一塊。不要把感應神通當做我們的正餐,我們要從緣起的角度——我們之所以念佛,是因為思惟輪迴的痛苦,思惟退轉的過失,所以我們願意到淨土去。應該有道理的支持,有智慧的觀照,這樣子你的功力才紮實。你不能因為說有感應神通才來念佛,這個發心就不對了。
就是說,你要開方便門也可以,佛陀《法華經》也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可以。你有把握講感應神通以後,這些人不會執著,會產生激勵,他對佛號有信仰,但是不會有後遺症,他不會產生執著。你有這種見地,你可以開方便門,否則你不要隨便開方便門,萬一他中毒怎麼辦呢?得不償失!
我們今天要開一個藥給眾生吃,當然你可以廣開方便,但是你要想這個人吃了以後會有什麼後果。你今天說一個事情,出來報告一個感應神通,這些人的水平如果都夠,他又有教理基礎,不會執著了,那麼感應的事情變成是一種激勵,我覺得可以,你這個藥開得大家會得到你的激勵,但是沒有後遺症。如果這些人都沒有教理的基礎,你講感應,糟了!大家念佛就不注意自己的聲音,開始眼睛到處飄了:欸,佛菩薩來了沒有?那我覺得你雖然是無心之過,但是你還是有問題了。
所以這個法門的施設,你一個人能跟人家說法,那不是簡單的,權法跟實法的搭配,你要講多少實法,講多少權法。當然你完全講真實義,有些人會覺得太枯燥了,這個權實二法的佈局跟調配,這是很高的學問,要觀機。做一個醫生不簡單的,所以我覺得,感應神通,你要沒有把握,我建議你不要隨便開口。因為如果這些人的水平、道理都不是很圓滿,你講感應神通,有些人會中毒,他開始追求感應神通了,是因你引起的。雖然你無心之過,但是無心之過也是過,是你不知善巧,藥開錯了。
以前那個東初老人,諸位知道東初老人是誰嗎?聖嚴長老的師父。他在台北主持一個佛七,主持佛七的時候,其中有一個他的信徒就主持一個討論會,大家講很多的感應故事,東初老人出來只講一句話:你們這些人都見到鬼啦!就一針見血!跟佛菩薩感應沒那麼簡單,說實在的,都是跟鬼神感應。小心哪!我要提醒所有人:請神容易送神難。這些東西最好不要惹他們,你惹不起!我講實在話,你惹不起!後患無窮,你真的惹不起!保持距離,你走你的路,他走他的路,你不要給自己惹禍上身。這東西少碰,感應神通我覺得實在少碰為好。
第二個問題。剛剛那個同修你說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
【學員】師父!第一個問題是有關於替小孩子拜懺,可是在夢中卻出現大人吐穢物。
【師父答疑】好,請坐。諸位我們現在《佛法概要》已經講了一半了,你覺得你可以替一個人懺悔嗎?你認為可以把對方的業幫他懺悔消業障嗎?你認為可以嗎?對!不可以的!搖頭的人表示你《佛法概要》沒有白聽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人造的業,這個業跑哪裡去了?現在你要知道業的去處。「罪從心起將心懺」,他造了業,跑到他的心中去了。你認為你可以跑入他的心中把他的業消掉嗎?你認為你可以嗎?不可能!
佛菩薩都進不到我們的妄想裡面。佛陀只是講一個道理,讓我們自己走出妄想,佛陀不能進入你的心中把你的妄想拉出來,他如果做得到的話,那就簡單多了。如果佛陀可以進入到我們的心中把我們拉出來,那我們還要修嗎?你認為我們要那麼辛苦嗎?我們要走出妄想才可以跟彌陀感應。所以佛陀都做不到,我們更做不到。
諸位!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福報迴向給對方,善根不能迴向。懺悔是屬於善根所收攝,你不可能替他懺悔,不可能!所以還是你在懺悔,只是你緣眾生的法界,你的心量更大,你功德更廣。
所以諸位要慢慢體會到什麼叫歷事鍊心。你要知道,其實你是借眾生的因緣來擴大你的胸量,如此而已。所有的事相還在鍛鍊你那念心,你不可能鍛鍊別人的心,不可能!修行不可取代,不能取代!他不覺悟,他就是不能改變,但是你迴向給他,他會增長福報。但是他內心那個滅惡生善的自覺的功能,你不能幫他修,不可以。他要自己去修的,等到他在生命當中遇到了重大的痛苦,他開始知道怕的時候,他要乖乖地走入講堂,聽師父的開示,明白道理,才開始發心修行,就是這樣走上來,這個過程沒有人可以取代。
好,下一個問題。好,最後一個,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剛才講那個蠶絲的問題,因為許多年前,是我受菩薩戒之前,就買了一些衣服有蠶絲的成分,但是因為當初我是真的不知道,是自己的無知。
【師父答疑】那你就沒關係,你就好好懺悔。
【學員】那我不知道,好像我不敢拿去給其他人,因為我覺得理念上好像自己不要的。
【師父答疑】蠶絲的處理是不能送給別人的。蠶絲的處理就要剪破, 丟掉。律上是剪破,丟掉,不能送給別人。就跟酒一樣,你說我不喝酒送給別人,也不可以。有些東西是不能送的,蠶絲不能送,酒不能送,這些在律上是不能送的。
【學員】所以就是把它剪掉,丟掉。
【師父】對!
【學員】謝謝師父。
【師父】OK,好,我們來看下一個問題。把握時間,看第四個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談到「願廣則行深」的時候,提到念佛的時候,要把眾生相放入心中,而且需要在佛號前安置兩個引導:一者,引導到淨土;二者,引導到佛道。這樣弟子會邊念佛邊想太多事,請問應當如何操作才適當?
【師父答疑】這個部分,本來我們在講到大乘菩薩乘,講禪定跟智慧、止觀的時候會說到。但這個地方,可能有問題了,我們事先得做一個簡要說明,詳細我們會有一個主題來談止觀。
這個「止」跟「觀」是不同。「止」它是一個事修,它是無分別住的;「觀」 它是理觀,它是有分別住的。諸位要知道,正常情況,「止」中不能夾帶「觀」,「觀」中不能夾帶「止」,這什麼意思呢?
你在修智慧、在思惟業果的時候,你是不能念佛的。凡夫不能止觀雙運的,不可能,除非你得到初禪以上。沒有得到禪定之前,「止」就是「止」,「觀」就是「觀」,不要混濫。因為「止」是無分別住,「觀」是有分別住,這兩個性質本來就不同。
所以當你在思惟道理的時候,你要把佛號先放下,因為你佛號念得不相應了,念得很枯燥了,表示你太沉悶了。在一般來說,心太沉沒,表示你「觀」少「止」多,就要加強「觀」。你要想想你為什麼念佛,因為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因為我在娑婆世界有種種的障礙,我必須做出改變。所以這個「觀」的使用時機,就是你的心太沉沒了,佛號提不起勁了,沒有歡喜心了。這表示你這個人止多「觀」少。
什麼時候加強「止」呢?你心太躁動不安了,你的「觀」太多,想太多了,佛號念得太少。所以當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古德有一句話叫作「行起解絕」,就是行門生起的時候,解門就要放下,絕就是要斷絕了,你就不能再想了,專心念佛。因為你在修「觀」的時候,已經把潛在的能量輸進去了,你那個念佛的心中,它自然有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了,你不要管它,它自己有那個力量,你不要再去思惟了。
所以諸位要知道,不是要你邊念佛邊思惟事情,不是這樣,你這樣兩邊都沒有做好。一般來說,一堂功課,「觀」佔三成,念佛佔七成。初學者要偏重「止」,因為你「觀」多的話,心思散亂;但是你完全在念佛都沒有修「觀」,你這個佛號會念得很沒有味道,念得太沉沒。
好,我先回答到這裡,有沒有問題?這個是修行的操作,到底我的理觀跟事修的調配要怎麼調配?一般的情況是三七的比例,七成是修「止」,三成是修理觀,加強理觀。
好,有沒有問題?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想請問師父,就是我早上一邊拜佛,一邊聽那個《無量壽經》,心中也有念佛,可以嗎?
【師父答疑】請坐。那你的重點是想要聽經,還是重點在拜佛?
【學員】心中有念佛號。
【師父】OK,我的意思就是說,你的重點是希望拜佛為主,還是聽經為主?你為什麼要把兩個事放在一起呢?
【學員】有的時候很多雜念,這樣就好像少一點。
【師父答疑】你想聽我的意見嗎?你要我講真話,還是講鼓勵你的話?
【學員】真話。
【師父】真話,好,請坐。我不建議你這樣做,你兩邊都沒有做好,你到最後兩邊都得不償失,你經也沒聽好,佛也沒有拜好。我們現在的人很喜歡一個心做很多事情,所以你就把這個心態用來學佛,結果你兩邊都沒有做好,你到最後其實佛也沒有拜好,經也沒有聽好,你兩邊都得不償失。
我們的建議是你把一件事情先做完,再做一件事情,你要全神貫注。為什麼「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要把心力集中,我們的心力已經很羸弱了,你又這樣子同時緣兩個境,兩邊都沒有效果,你兩邊都只是結緣。說實在,你經也沒有聽好,佛也沒有拜好。
如果你是這樣做的話,我建議你:把時間分成一半,你今天拜佛,明天聽經。聽經的時候你就好好聽經,順著法師的法義走,如理思惟;你拜佛的時候就專心的緣佛像。因為這兩個所緣境不同:一個是緣佛的功德,一個是緣法義,這個是兩條路,不能並在一起。如果我是妳的話,我會今天拜佛,明天聽經;再一天拜佛,一天聽經。
諸位!效果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做功課沒有效果,你要檢討你的方法有問題。好,這個問題到這邊。
【學員提問】師父好!我每天上下班要開一百多個 mile,所以路上時間我就有時候念佛持咒可以嗎?
【師父答疑】好,這個例外,這個可以。開車那是沒辦法,你聽聽經,總比沒有好,這個是總比沒有好,對不對?她那個不是,她是可以選擇,她已經到佛堂了。你在開車,反正你打妄想也打妄想,聽聽經,聽一句算一句,這個可以。這個我同意。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放在這裡?因為在《彌陀要解》裡,蕅益大師一句話說: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得臨終?念一念?那蕅益大師這邊講這個七日功夫是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相貌?
【師父答疑】他也沒講,要我猜就對了。不過是這樣,我的建議是這樣,蕅益大師的東西其實我看了很多,我深入研究了,其實我們不能夠抓祖師一句話來判斷他的思想,你要全盤看他的話。因為佛菩薩在講話他有時候是為實施權,他是善巧方便。現在最難就是說,我們不知道這個祖師哪幾句話是一時的善巧,哪幾句話是他的本意,所以你必須要看得很多。就像我們看佛經一樣,我們不知道佛陀您哪些話是為了讓我們高興講的,歡喜益的,哪些話是真的是有治病效果的,你就必需要全盤地看。
蕅益大師的書也是這樣。你不要抓一兩句話就出來講,其實這個不公平。你要看《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代表作有三個:一個他的《楞嚴文句》,必看的;第二個《彌陀要解》,這個是他的權威性的淨土宗的重要著作,修淨土宗,我個人認為《彌陀要解》必看的,他理觀跟事修講得很清楚;第三個是他的《菩薩戒》必看的。他老人家的三大課程:怎麼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戒》;怎麼開悟、明白道理——《楞嚴經》;怎麼把所有的功德,理觀跟事修會歸到淨土,就是《彌陀要解》。
《彌陀要解》是他比較晚年的作品。蕅益大師五?六歲往生,他寫《彌陀要解》的時候,將近五?歲了。所以我們合理地推論,《彌陀要解》是他最成熟的作品。他講完《彌陀要解》,沒有幾年就上靈峰山,他往生前兩年就不下山了,就在靈峰山自修往生,他是結跏趺坐,安然坐化。
所以蕅益大師他時間活得不長,五?幾歲,但是他一生的作品不可思議。他最晚的作品,我自己知道的,應該是《彌陀要解》,最後他的作品,這個講完,後面就不講了。
好,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您剛剛說一堂功課裡面,有七成是用來念佛的,有三成是用來理觀的,那請問師父,我們應該先念佛然後才理觀,還是先觀再念佛?
【師父答疑】好,請坐。這個問題問得很實際。我們一般來說正常人(不正常人不說了)修行到佛堂,是先拜佛。修行要由粗到細,就像調伏馬一樣,你要先粗到細,因為拜佛最粗,它會讓你的心安靜下來。你可以拜個?五分鐘,如果你時間夠體力也夠,你可以拜三?分鐘,但起碼,最好不要低於?五分鐘。你慢慢拜,用皈依的心慢慢拜。記得:寧可少,不可草!寧可注意效果,不要注意數目,這個是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不要跟人家比高下,說我拜一百拜,你拜兩百拜,我好像輸你了。不一定,這沒有意思。
所以你剛開始調身、調息、調心。先調身,你拜佛會讓你的身心柔軟,筋脈稍微舒暢一點,也讓你的心從躁動調成寂靜一點;然後拜完佛以後,你最好稍微經行一下,然後再坐上去,靜坐一下,一個人最好每天有個靜坐時間,三?分鐘。
那你經過了從拜佛跟經行,你的氣血相對順暢了,再坐上去,再念個?五分鐘,再起觀。所以一定是先止後觀,因為止能夠安定你的身心,再起觀,效果才好。觀個三分鐘五分鐘,再恢復到念佛修止。如果你覺得時間夠了,差不多了,就迴向。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修行是由粗到細,那麼你從修行裡面出來,要相反,由細到粗。所以你剛剛打完坐,最好不要馬上接電話,你要讓身心世界緩和一下,走一走路,然後稍微活動一下,然後再跟外面的世界接觸。因為你在寂靜當中,突然間跟外在很粗重的身心碰撞,你很容易受傷,會產生禪病。
所以修行是由粗到細,它必須有一個過程。你做完功課以後,由細到粗,也要有個過程。你看開車子一樣,你一開始一定要讓車子 idling,對不對?暖機嘛。然後再衝,到高速公路再衝。那回到家以後,你這個車子開太快,你不能馬上熄火,讓它緩機一下,再熄火,這對機器的保養有利。
修行亦復如是。你要保養你的身心世界,不要讓它受傷。所以從散亂心進入道裡面,是由粗到細;從道業,道的功德出來,是由細到粗,要有個過程。你打完坐的時候,有些東西要忌諱,不要碰冷水,因為你全身毛細孔是打開的,碰冷水,有時候那個風濕會侵入到你的體內,不能碰冷水,打完坐以後,絕對不能吃冰。打坐的時候,後面最好不要有風。你看古人他有屏風,因為你後面是禁不起風吹的,你毛細孔打開的時候,後面很容易受涼,一百二?度比較不怕風,我們前面比較不怕風,一般我們打坐,後面最好有個牆壁,就是擋風的,或者有一個屏障,不要讓自己後面,脖子這個地方有風侵入。
好,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有個問題擺在心中很久了,弟子想請問那個拜懺,法華懺它是有事懺和理懺,但理懺我不知道要怎麼入手,是有哪個法華懺可以參考或是要從哪裡入手?
【師父答疑】法華懺它的緣起,是從《法華經》開展出來。它理懺肯定根據《法華經》的一心實相,你要觀法華三昧,《法華經》就是一心真如。其實《法華經》的思考是比《楞嚴經》更廣。大乘的中道是觀心,最圓滿是觀心,觀外境都是善巧方便,對治用的。我們觀察娑婆世界是痛苦的,極樂世界是功德相,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不是究竟的觀法。當然這個會產生我們一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力。但是究竟的觀法,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最圓滿,即空、即假、即中。
那麼即空這一塊,《楞嚴經》講得很清楚,《金剛經》講得很清楚;即假,?法界?如是,就是《法華經》,假名、假相的帶動,這個在《法華經》裡面有它很深的道理。
所以你一般拜法華懺,一定要知道《法華經》的真實義才有辦法修理觀。因為理觀是核心,法門是一個工具。你那個引擎,那個 power,是你的理觀智慧,就是那個法是誰在操作。那個操作的人智慧水平多高,他操作出的法門的水平就不一樣。一根棍子給一個武林高手來耍,這個就不是一根棍子,你知道嗎?它就不是一根棍子,因為他是一個武功高強的人,這個工具對他已經不重要,他甚至於拿一根草,這根草就是他最好的武器了,因為他武功高強。
我們的心亦復如是。心是持法,不是法來持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議,它關鍵在這個心力。所有的法門都是心在帶動的,所以你心裡面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是「心迷法華轉」,你跟著這個法門在轉,你也不知道,這個叫結緣式的修行,當然也沒有壞處。但是你在修行當中,這個法門的操作要達到滅惡生善、轉凡成聖,你道理不懂,不可能!你心力太羸弱了。你根本就像小孩子在玩那個棍棒,好玩而已。
所以你要修法華三昧,拜法華懺,你要明白法華真實義,是這個意思。
【學員】謝謝。
【師父】好,我們最後回答一個問題。這是網絡班的同學提出來的。
【學員提問】師父說,今生的命運只能做局部的改變,很難做整體的改變。要如何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改變命運?
【師父答疑】這我簡單解釋一下。我們的宇宙和生命分成兩塊:一個是人生;一個是宇宙。人生是你個人的別業,你個人的業力,這個要改變容易。你學佛以後,開始勤修懺悔,嚴持四重。當然你心態還不夠,心理的素質、理觀這一塊可能還不及格,但是你的業力這一塊,至少罪業比較少、善業增加了。你個人的業力這一塊,你很容易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了,你的行為改變了,你個人的因緣改變了,這是第一個,個人的別業。
但是眾生的業力,你沒辦法改,我們不能。你看佛陀出世,他也沒有改變外道多少人,佛陀說法的時候,外道根本理都不理,掉頭就走,多的去了。佛陀不能改變別人,佛陀只是度有緣人。
好,宇宙不離開人生,人生也不離開宇宙,那麼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眾生的共業你跑不掉,因為你肯定要跟人互動,最起碼你要跟你的六親互動,除非你住在喜馬拉雅山,你要改變你的行為,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個人的因緣,但是你一定要跟眾生互動,比方說你要跟子女互動,要跟父母互動,要跟朋友互動,要跟很多的因緣互動,這個眾生緣改不了。
你看禪宗的公案,就可以發覺很多這種公案。很多開悟的祖師,他師父甚至說你不要出去弘法,你出去弘法也沒有人相信,人家譭謗你,你就在寺廟裡面待一輩子就好。他開悟了,他沒有眾生緣,這個沒有辦法改變。眾生的因緣,不是你今生可以改變的,諸位!
所以你看,一般來說,一旦他是求增上生,來生要再來的,他一定要很重視放生,你知道為什麼嗎?為了來生佈局,廣結善緣。有些法師,你看某某法師,台灣的,那因緣真的是很廣,他修行功夫好不好我們不知道,我們讚歎他過去生眾生緣結得廣。眾生的因緣不是你可以改變的,因為他不喜歡你就不喜歡你了,跟你有沒有修行,沒有關係。
所以你人生的改變就是,你個人這一塊可以改變,但是不幸的是,你不可能離開眾生,關鍵在這裡。你跟眾生的互動,他幫不幫助你,他是不是跟你化解業緣,相逢就是有緣,不是你欠他,就是他欠你,跟你的修行沒有絕對關係。
你看釋迦牟尼佛,他成就佛道了,外道照樣譭謗佛陀,照樣侮辱佛陀。你可以說佛陀不圓滿嗎?不可以!因為,人生離不開宇宙,宇宙離不開人生,所以眾生這一塊無解。你修得很好,子女看你不順眼,他就看你不順眼。你們互動,這個子女宮破,你跟子女互動差,就差了,無解。只有一個方法,保持距離,他是一個地雷,你少碰他就好,沒有其他方法。
有些因緣是改不了的,因為眾生的因緣不是你可以改的。因緣活在他自己的心中,他不想改就不想改。我們只能夠改我們內心,自己的內心成就的這一塊別業可以改。但是我們的業力跟眾生會產生相互的交集,這一塊就錯綜複雜了,人跟人之間的因緣就無解了,他不喜歡你就不喜歡你。
你是一個佛陀,他照樣不喜歡你。佛陀有一次度一個外道,外道看到佛陀轉頭就走,理都不理三?二相八?種好的佛陀。佛陀叫那個羅睺羅,他的兒子,欸,你去把他度過來。那個外道看到羅睺羅起大歡喜心,跟羅睺羅頂禮,跟羅睺羅皈依,你怎麼說呢?羅睺羅那個時候是一個初果,還是一個四果,反正他的果位不高。諸位!他老爸是一個佛陀,他寧可跟他兒子皈依,你說個道理我聽聽看,是怎麼回事?諸法因緣生,是這麼回事。所以眾生的業緣這一塊無解。只有一個情況,如果你跟他結惡緣,保持距離,就這樣,沒有其他方法。
好,這裡沒什麼問題了吧?
那我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我們預定還有兩次的研討。本來我們規劃兩個研討,會長強烈建議說要多加研討,所以我們增加兩個研討,我們預定在菩薩乘講完,再研討一次,然後整個課程講完再研討一次。所以還會有兩次研討,這個事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