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十二講)

期中座談(四)

我們這堂課是針對人天乘,就是從善惡業果的角度來做一個研討。上一堂課我們講到殺戒的處理方式,當然我們不能去創造一個主動式的殺業,但是面對惡因緣逼迫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怎麼去面對。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就是說,當我們要去處理眾生的時候,這是下策。就是你所有的努力都做過了,你也?量避開他,也?量用念佛持咒跟他溝通,通通沒有效了,才能夠使用。它是要有一個過程,你已經做了所有的努力,這個惡因緣還是現前。為了保住我們的生命繼續修行,為了保住我們清淨的戒體,所做的一個不得已的決定,這個叫作下策。這個不是你馬上可以去用,你必須要做出所有的努力都失效了,你才可以祭出這個方法,這要補充說明。

我們看第三個問題。

【學員提問】在五戒的大妄語中,佛陀嚴禁弟子宣說過人之法,請問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佛菩薩的感應?

【師父答疑】過人法,它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宣說自己的果證;第二個,談論感應神通。但是感應神通是真實存在的,果證這一塊我們就不談了,你自我膨脹,這個當然是一個嚴重的過失相。因為佛法是修無我,結果你修到最後把自己膨脹起來,說你是初果二果三果,那打亂整個眾生學法的因緣,這個問題就嚴重了,這個就沒有開緣,宣說自己的果證這沒有開緣。但是感應神通這一塊,我們說明一下。

當我們在努力地修理觀跟事修的時候,比方你開始觀照真如、觀照空性,你不斷地去憶念你本來清淨,一方面你開始念佛持咒,這個時候你的生命會產生一種逆向的力量,你自己看不到。我們正常的身心世界這個水流是叫順生死流,一般人就是這樣,一天過一天。當你開始修行的時候,你這個生死的流動還在轉,但是你多了一個逆向的力量出來了,叫逆生死流,一種回到真如本性的力量。

這個時候就問題來了,真妄交攻,你是兩個力量。聖人的心只有一種力量,因為他完全是隨順聖道,他只有一個力量;凡夫的心沒有學佛,他也是一個力量,他完全隨順生死,這也是一種力量。但是學佛人他剛好處在矛盾當中,他介於生死凡夫跟聖人中間,他的妄想沒有完全捨離,但是他根據佛陀的教法,要創造一種聖道的功德,結果真妄交攻,這個時候最複雜,這個心會出現很多特殊的相狀。

但是我要告訴大家出現這種正常的情況,怎麼辦呢?你經常看到光明,就是見聞覺知——眼睛見到;耳朵聽到聲音;覺——你感受到你的這個感觸,有很特殊、很美妙的感觸。這種情況,《楞嚴經》它提出的原則,我們可以濃縮成四個字,叫作「知而不執」,你要知道,但是你不能執取。

首先我們先談「知」。你不能傻傻地什麼都不知道,那就糟了!首先你要判斷,這是功德相還是過失相。什麼叫功德相呢?就是你這個現狀出現以後,比方說你打坐,突然間聽到一個美妙的音樂,你問別人,都沒有人聽到,打佛七就你一個人聽到,這就是有點特殊的異相出來。

那麼你先判斷,當這個相狀出現的時候,是讓你的心更寂靜,還是變成躁動,這很重要,你先判斷這個是盜賊還是寶藏,要先清楚。「善知功過」 這是《楞嚴經》第一個判斷。就是說,可能是你的修行把你過去的善根激發了,所以你聽到這個音樂以後,你感覺更加的寂靜,更加的安穩,這個是來幫助你的,幫助你修行的。可能是來自於你內心的善根,可能是來自於你過去生結的善知識——他現在成就聖道了,或者跟你有緣的佛菩薩冥冥中加持你了。所以這個東西一出現的時候,你是更加的寂靜,佛號念得更清楚分明,這個是功德相。有可能是內善根,也可能是佛菩薩的加被,都有可能。就先知道這功德相。

第二個,如果這個相狀出現的時候,是讓你躁動不安。你本來佛號念得好好的,突然間你看到一個蓮花以後,你佛號就亂掉了。這有兩種可能:第一個你內在的罪業被逼出來了;第二個,你的冤親債主剛好在鬼神道,因為魔王還看不上我們,不是魔王,你不要把自己抬得那麼高。魔王在你沒有成就欲界定、未到地定之前,魔王不會出手。你說:「欸,魔王來干擾我。」你太高估自己了!魔王對我們這些生死凡夫沒有興趣的。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鬼神障,我們過去的冤親債主剛好被他碰到了,他看你修行來障礙你了,他現出一個相狀,然後讓你看到蓮花,看到蓮花以後你躁動不安,這個就要小心!敵人現前了,你要嚴陣以待。

所以你要先知道功過,才知道怎麼處理。如果是功德相,恭喜你!你完全不要執著,不用處理,繼續往前走;如果你看到這個相狀開始躁動不安,不執著都沒有用,因為它已經現前了,你要做兩件事:第一個修懺;第二個持咒。你要修修懺悔,可能你有業障現前了,某一個業障被你逼出來了;第二個就是鬼神障現前了,要持咒。

所以這個持咒為什麼叫助行?這叫備而不用。簡單講,什麼叫助行呢?就是備而不用。你平常持,但是你不一定用得到,這個時候就是該用咒的時候了。我們持咒的目的跟外道不一樣,我們不跟他對立,我們至少保護自己。你觀想咒語放出一道光明,把自己保護住。

所以首先你要知道這個異相現前的時候,當然你可能跟佛菩薩感應,也可能跟鬼神感應。跟佛菩薩感應一定是寂靜的,跟鬼神感應一定是躁動的。躁動的,你可以不處理,也可能它一下過去了,你繼續念佛。如果你發覺你不處理,今天出現,明天出現,已經嚴重干擾了,那你就要處理了。拜懺、持咒,這個就是助行。

第二個,不能執取。這個不能執取特別是針對功德相。諸位!在往生的道路上,你會遇到很多的誘惑,你會看到很多的小花出現,你會看到你平常喜歡的東西出現,但是如果你停留,你就失去了摩?寶珠。諸位,在《楞嚴經》裡面講到一個觀念:離一切相,修一切法。只要是相狀的都不能執著。他說:「欸,佛號也是相狀。」可以!但是你是借佛號的相狀來跟彌陀感應,它只是一個橋樑。關鍵在於你那個「信」的法、「願」的法跟「持名」的法,那種信、願、行三資糧的法。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叫根本?什麼叫枝末?因為你的心具足了信、願、行三資糧,才有辦法跟佛菩薩感應道交。結果你傻傻地追逐佛菩薩的相狀,忽略了信願行三個法,你這是本末倒置了。

你不管他是佛菩薩還是什麼,你繼續念你的佛號,繼續往前走就對了。如果是功德相,它只能夠給你一個好處,就是加強你的信心。但是你絕對不能停留,把它放掉,繼續聽你的佛號往前走,這叫作「知而不取」。當然你要知道,它是功德相還是過失相。過失相你能夠不處理繼續念佛,也可能會過去。但如果你過不去,他放不過你,那你還得要處理了。你該持咒、該拜懺,那些助行就要顯出來。

好,先回答到這裡,有問題提出來。

這一般都是用功修行的人,你一天念二?分鐘佛,這個可能跟你沒有關係。你要很用功的人,真的才會有這種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就是看到這些相可以跟別人說嗎?

【師父答疑】你是用什麼心態說?

【學員提問】我不知道。我以前看到覺得有點好玩,所以跟別人講。

【師父答疑】那就不要了。

【學員提問】對,但是現在我不知道了,是不是應該跟別人說?

【師父答疑】這件事情不好玩,弄得不好你會損失慘重。

【學員提問】但是我看到的好像大部分都是好相。

【師父答疑】不是,你看了以後更寂靜嗎?更加安穩寂靜嗎?你佛號念得更清楚嗎?

【學員提問】其實也不是好玩,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回事,所以想弄明白怎麼回事。

【師父答疑】那以前就算了,我建議你最好不要講,對你沒有任何好處,但是很可能會有壞處。好,請坐。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這個問題還是剛才那個問題,因為沒有及時問到,我代表幾位學佛人士問的。就是說如果本人吃素,而家里人他們不吃素,我們要去買菜需要買肉,即使是五淨肉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會比較如法?

【師父答疑】好,請坐。就是說,你是個家庭主婦,你要去買菜,這是你的責任,對不對?但你家裡其他人不吃素,你還是要幫他們買,否則會有家庭的問題,對不對?你最好不要買有生命的,就是買已經現成的,這是你最好的選擇。就是我必須把我的道業跟家庭保持平衡,我不能鬧家庭革命,但是我也要保存我的道業。就是你買那個已經死亡的,沒有經過直接殺生的,這個是不得已的方法,是可以的,至少我們沒有犯殺業。

如果你覺得會有愧疚,我們不是每天做功課嗎?給它迴向一下,所以我們迴向都是:乃至於有緣眾生或者無意間所踏殺的眾生。因為開車的人有時候會殺死眾生,雖然沒有罪業,但是這畢竟是一個惡因緣,所以我們每天要迴向一下。

好,我們再回到這個問題來,就是有關感應神通的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如果有很好的姐妹碰見鬼神,可是她又不知道,她也不學佛,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那我們作為學佛的人,應該怎麼才能?力幫助她們呢?

【師父答疑】好,請坐。這個鬼神障是這樣,他自己對這個鬼神障是非常的享受、攀緣的,還是她想要排斥的?這個要先知道。如果她跟鬼神是非常好,他也給她好處,彼此互相利用的,那就沒救了。因為他告訴她訊息,她也幫他做壞事,就是兩個人都是很好樂,那她就沒救了;如果她想排斥就有救了她可以持咒。這得看情況。

有些人很喜歡跟鬼神打交道,但是以後會付出慘痛代價。因為你得到的利益,其實是你本來就應該得到的。我講實在話,你不可能經過非法的方式得到額外的東西。如果你相信因果的話,每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得到的,一定是你應該得到的。但是你這個過程有問題,你以後要付出代價的。

宋朝的秦檜,為了自己的名利,他把岳飛給殺死了。印光大師說,秦檜小時候人家給他算命,他本來的命就是做宰相的命,他不必要去陰謀詭計處心積慮,本來就是做宰相的命。你自己為了得到宰相的位置,在過程中造了很多罪業,那是自找的,你好好做,本來就可以做宰相。

諸位!我們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罪業對你不會有幫助的,因為罪業一定招感痛苦的果報。你看有些人造罪他很快樂,那是因為這個罪業還沒有表現出來,這個業力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存。所以因果道理很容易讓大家產生錯覺,就是他明明造罪業,他還是快樂無窮,因為他業還沒造滿,他還不知道怕。

我們在講業力的時候一再強調,業力造完以後,先有一個保存階段叫種子位,它的力量沒有到一個程度它跑不出來。但是等到一出來的時候,你來不及了,所以懺悔要趁早。現在凡夫最可怕就是說,他業障沒有現前他不知道怕,等到知道怕的時候,來不及了,問題在這裡,怕的時候來不及了。「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是果報現前了才知道怕,可惜的是來不及了;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就檢查自己的因地,哪一個有問題,趕緊把它處理掉。

好,還有沒有問題?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剛才說到罪業這兩個字,我跟幾個同事都是學佛的人,在一起討論過一件事情,就是好像現在的娛樂,有好多人喜歡打麻將。可以說是玩,但是提供給人打麻將的這個場地,那個人他有收水(收費),就是打完了一盤以後他有收水(收費),就是提供這個場地的那個人做這種職業,有沒有罪業?

另外第二個問題就是,喝酒、開酒吧,那個老闆有沒有罪過?

【師父答疑】喔,酒吧嚴重,開酒吧、賣酒很嚴重。

【學員】那賣毒?

【師父】賣毒更嚴重!

【學員提問】我不是很懂,因為我修行也不是很久,說的這些問題,我們有時候有討論到,有人說:我賣酒不是叫你喝醉;那我開這個場地是給人娛樂的,我沒叫你去偷、去搶了把錢拿來這裡玩。那該怎麼理解呢?

【師父答疑】是,請坐。

【學員】謝謝!

【師父答疑】我們先回答酒的問題。賣酒是很嚴重,你看菩薩戒裡這酤酒戒是很嚴重。因為酒對一個人的傷害,它會讓你失去理智,問題在這裡。你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事都敢做,這是無明藥嘛,讓一個人心智猖狂,失去理智,失去正確的判斷力,這部分我們就不說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賣酒是非常嚴重的!如果你受了菩薩戒,千萬不要去做這個事情。

賭博這個事情,看戒律裡面,佛陀沒有這條戒,所以這個只能夠說有因果,他沒有犯戒。因為賣毒跟賣酒,毒是屬於酒戒的廣類的酒,毒藥跟酒是一樣的,比酒更嚴重,你讓一個人吸毒,他完全失去理智了,對不對?所以酒跟毒是同一類的,賣毒等同賣嚴重的酒。

但是賭博,戒律裡面,看五戒沒有這條戒,當然菩薩戒是有。那麼你今天開一個賭場,你抽取它的利潤,這有個問題。這個因果嚴重在哪裡呢?輸錢的人你認為他是心甘情願嗎?有沒有人賭博的時候,他修養很好,輸錢的時候心甘情願走出去,有沒有?這就有問題了。

所以你注意看,只要你非法得到的錢財都守不住,因為它充滿了「恨」在這裡了。這個心靈的力量不可思議,你這個錢獲取的過程,很多人付出代價,很多人充滿了恨,這個錢你就很難消化了,這個叫因果錢。

所以,你慢慢看到生命的現象,你看很多人他做官貪污,你知道他後果是什麼?他們家一定出敗家子,你注意看。「智足以取之,德不足以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我看太多了。這個錢非法得來的,一時榮耀,他們的子女一定有一個來敗家的。你注意看,守不住的。因為這個錢的獲得,太多人付出了血債,付出了怨恨,這個錢你吃下去,消化不了的。所以你要知道這叫因果錢,後面再往下看你就知道了。有些是戒律的問題,有些是因果的問題。這個業果你要注意,雖然佛陀沒有制,但是它牽涉到業果,它是一種罪業。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有什麼身份的人才可以幫臨終的人開導,跟往生者開導?

【師父答疑】開導不需要什麼身份,你只要講的話是正確的,依法不依人,沒有什麼身份。

【學員】好,謝謝法師。

【師父答疑】你講的話正確就好了。開導跟加持不一樣。我是講道理給你聽,如法宣說。如是我聞,如是我說,你只要講道理講得正確,然後他聽得進去,你就功德無量了。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不好意思,我現在要回歸到拜懺的那個問題。有關於就是替小孩子拜懺,可是在夢中的時候,那個好現象出現的時候,卻是自己的母親口吐穢物出來,請問這個是消哪一位的業?

然後第二個問題是再請教師父,如果是在殿堂裡面念佛的時候,有聞到花香或是有看到菩薩,像這種情形的時候,你的心態不是要炫耀,你只是想跟同參道友分享,請問這樣子可以跟大家分享嗎?謝謝師父!

【師父答疑】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會聞到花香,聞到一些或是看到光明,跟同修分享,我的建議是:適可而止就好,安然不說最好。因為你想嘛,你激勵他學佛,最好是講道理給他聽。如果一個人緣起是因為緣相而修行的,這個人有問題了,他的緣起就不對了。

當然有些人說,我們廣結善緣,是沒有錯,但是不要把它形成風氣。其實度化眾生最好是說法,讓他明白道理,這個是正常管道。因為佛陀就是這樣做的,當然你說佛陀也顯神通,是的,那是不得已的。你看哪一尊佛陀顯神通是故意的?降伏外道嘛!外道邪知邪見,佛陀降伏外道,但是佛陀你看他顯神通以後,一定接著說法。感應神通不是佛教的正餐,你要先知道這一點。

《法華經》說,佛陀有方便門跟真實義。現在我們方便門的炒作,已經變成把點心當正餐了,現在問題在這裡,尤其淨土宗這一塊。不要把感應神通當做我們的正餐,我們要從緣起的角度——我們之所以念佛,是因為思惟輪迴的痛苦,思惟退轉的過失,所以我們願意到淨土去。應該有道理的支持,有智慧的觀照,這樣子你的功力才紮實。你不能因為說有感應神通才來念佛,這個發心就不對了。

就是說,你要開方便門也可以,佛陀《法華經》也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可以。你有把握講感應神通以後,這些人不會執著,會產生激勵,他對佛號有信仰,但是不會有後遺症,他不會產生執著。你有這種見地,你可以開方便門,否則你不要隨便開方便門,萬一他中毒怎麼辦呢?得不償失!

我們今天要開一個藥給眾生吃,當然你可以廣開方便,但是你要想這個人吃了以後會有什麼後果。你今天說一個事情,出來報告一個感應神通,這些人的水平如果都夠,他又有教理基礎,不會執著了,那麼感應的事情變成是一種激勵,我覺得可以,你這個藥開得大家會得到你的激勵,但是沒有後遺症。如果這些人都沒有教理的基礎,你講感應,糟了!大家念佛就不注意自己的聲音,開始眼睛到處飄了:欸,佛菩薩來了沒有?那我覺得你雖然是無心之過,但是你還是有問題了。

所以這個法門的施設,你一個人能跟人家說法,那不是簡單的,權法跟實法的搭配,你要講多少實法,講多少權法。當然你完全講真實義,有些人會覺得太枯燥了,這個權實二法的佈局跟調配,這是很高的學問,要觀機。做一個醫生不簡單的,所以我覺得,感應神通,你要沒有把握,我建議你不要隨便開口。因為如果這些人的水平、道理都不是很圓滿,你講感應神通,有些人會中毒,他開始追求感應神通了,是因你引起的。雖然你無心之過,但是無心之過也是過,是你不知善巧,藥開錯了。

以前那個東初老人,諸位知道東初老人是誰嗎?聖嚴長老的師父。他在台北主持一個佛七,主持佛七的時候,其中有一個他的信徒就主持一個討論會,大家講很多的感應故事,東初老人出來只講一句話:你們這些人都見到鬼啦!就一針見血!跟佛菩薩感應沒那麼簡單,說實在的,都是跟鬼神感應。小心哪!我要提醒所有人:請神容易送神難。這些東西最好不要惹他們,你惹不起!我講實在話,你惹不起!後患無窮,你真的惹不起!保持距離,你走你的路,他走他的路,你不要給自己惹禍上身。這東西少碰,感應神通我覺得實在少碰為好。

第二個問題。剛剛那個同修你說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

【學員】師父!第一個問題是有關於替小孩子拜懺,可是在夢中卻出現大人吐穢物。

【師父答疑】好,請坐。諸位我們現在《佛法概要》已經講了一半了,你覺得你可以替一個人懺悔嗎?你認為可以把對方的業幫他懺悔消業障嗎?你認為可以嗎?對!不可以的!搖頭的人表示你《佛法概要》沒有白聽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人造的業,這個業跑哪裡去了?現在你要知道業的去處。「罪從心起將心懺」,他造了業,跑到他的心中去了。你認為你可以跑入他的心中把他的業消掉嗎?你認為你可以嗎?不可能!

佛菩薩都進不到我們的妄想裡面。佛陀只是講一個道理,讓我們自己走出妄想,佛陀不能進入你的心中把你的妄想拉出來,他如果做得到的話,那就簡單多了。如果佛陀可以進入到我們的心中把我們拉出來,那我們還要修嗎?你認為我們要那麼辛苦嗎?我們要走出妄想才可以跟彌陀感應。所以佛陀都做不到,我們更做不到。

諸位!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福報迴向給對方,善根不能迴向。懺悔是屬於善根所收攝,你不可能替他懺悔,不可能!所以還是你在懺悔,只是你緣眾生的法界,你的心量更大,你功德更廣。

所以諸位要慢慢體會到什麼叫歷事鍊心。你要知道,其實你是借眾生的因緣來擴大你的胸量,如此而已。所有的事相還在鍛鍊你那念心,你不可能鍛鍊別人的心,不可能!修行不可取代,不能取代!他不覺悟,他就是不能改變,但是你迴向給他,他會增長福報。但是他內心那個滅惡生善的自覺的功能,你不能幫他修,不可以。他要自己去修的,等到他在生命當中遇到了重大的痛苦,他開始知道怕的時候,他要乖乖地走入講堂,聽師父的開示,明白道理,才開始發心修行,就是這樣走上來,這個過程沒有人可以取代。

好,下一個問題。好,最後一個,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剛才講那個蠶絲的問題,因為許多年前,是我受菩薩戒之前,就買了一些衣服有蠶絲的成分,但是因為當初我是真的不知道,是自己的無知。

【師父答疑】那你就沒關係,你就好好懺悔。

【學員】那我不知道,好像我不敢拿去給其他人,因為我覺得理念上好像自己不要的。

【師父答疑】蠶絲的處理是不能送給別人的。蠶絲的處理就要剪破, 丟掉。律上是剪破,丟掉,不能送給別人。就跟酒一樣,你說我不喝酒送給別人,也不可以。有些東西是不能送的,蠶絲不能送,酒不能送,這些在律上是不能送的。

【學員】所以就是把它剪掉,丟掉。

【師父】對!

【學員】謝謝師父。

【師父】OK,好,我們來看下一個問題。把握時間,看第四個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談到「願廣則行深」的時候,提到念佛的時候,要把眾生相放入心中,而且需要在佛號前安置兩個引導:一者,引導到淨土;二者,引導到佛道。這樣弟子會邊念佛邊想太多事,請問應當如何操作才適當?

【師父答疑】這個部分,本來我們在講到大乘菩薩乘,講禪定跟智慧、止觀的時候會說到。但這個地方,可能有問題了,我們事先得做一個簡要說明,詳細我們會有一個主題來談止觀。

這個「止」跟「觀」是不同。「止」它是一個事修,它是無分別住的;「觀」 它是理觀,它是有分別住的。諸位要知道,正常情況,「止」中不能夾帶「觀」,「觀」中不能夾帶「止」,這什麼意思呢?

你在修智慧、在思惟業果的時候,你是不能念佛的。凡夫不能止觀雙運的,不可能,除非你得到初禪以上。沒有得到禪定之前,「止」就是「止」,「觀」就是「觀」,不要混濫。因為「止」是無分別住,「觀」是有分別住,這兩個性質本來就不同。

所以當你在思惟道理的時候,你要把佛號先放下,因為你佛號念得不相應了,念得很枯燥了,表示你太沉悶了。在一般來說,心太沉沒,表示你「觀」少「止」多,就要加強「觀」。你要想想你為什麼念佛,因為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因為我在娑婆世界有種種的障礙,我必須做出改變。所以這個「觀」的使用時機,就是你的心太沉沒了,佛號提不起勁了,沒有歡喜心了。這表示你這個人止多「觀」少。

什麼時候加強「止」呢?你心太躁動不安了,你的「觀」太多,想太多了,佛號念得太少。所以當你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古德有一句話叫作「行起解絕」,就是行門生起的時候,解門就要放下,絕就是要斷絕了,你就不能再想了,專心念佛。因為你在修「觀」的時候,已經把潛在的能量輸進去了,你那個念佛的心中,它自然有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了,你不要管它,它自己有那個力量,你不要再去思惟了。

所以諸位要知道,不是要你邊念佛邊思惟事情,不是這樣,你這樣兩邊都沒有做好。一般來說,一堂功課,「觀」佔三成,念佛佔七成。初學者要偏重「止」,因為你「觀」多的話,心思散亂;但是你完全在念佛都沒有修「觀」,你這個佛號會念得很沒有味道,念得太沉沒。

好,我先回答到這裡,有沒有問題?這個是修行的操作,到底我的理觀跟事修的調配要怎麼調配?一般的情況是三七的比例,七成是修「止」,三成是修理觀,加強理觀。

好,有沒有問題?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想請問師父,就是我早上一邊拜佛,一邊聽那個《無量壽經》,心中也有念佛,可以嗎?

【師父答疑】請坐。那你的重點是想要聽經,還是重點在拜佛?

【學員】心中有念佛號。

【師父】OK,我的意思就是說,你的重點是希望拜佛為主,還是聽經為主?你為什麼要把兩個事放在一起呢?

【學員】有的時候很多雜念,這樣就好像少一點。

【師父答疑】你想聽我的意見嗎?你要我講真話,還是講鼓勵你的話?

【學員】真話。

【師父】真話,好,請坐。我不建議你這樣做,你兩邊都沒有做好,你到最後兩邊都得不償失,你經也沒聽好,佛也沒有拜好。我們現在的人很喜歡一個心做很多事情,所以你就把這個心態用來學佛,結果你兩邊都沒有做好,你到最後其實佛也沒有拜好,經也沒有聽好,你兩邊都得不償失。

我們的建議是你把一件事情先做完,再做一件事情,你要全神貫注。為什麼「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要把心力集中,我們的心力已經很羸弱了,你又這樣子同時緣兩個境,兩邊都沒有效果,你兩邊都只是結緣。說實在,你經也沒有聽好,佛也沒有拜好。

如果你是這樣做的話,我建議你:把時間分成一半,你今天拜佛,明天聽經。聽經的時候你就好好聽經,順著法師的法義走,如理思惟;你拜佛的時候就專心的緣佛像。因為這兩個所緣境不同:一個是緣佛的功德,一個是緣法義,這個是兩條路,不能並在一起。如果我是妳的話,我會今天拜佛,明天聽經;再一天拜佛,一天聽經。

諸位!效果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做功課沒有效果,你要檢討你的方法有問題。好,這個問題到這邊。

【學員提問】師父好!我每天上下班要開一百多個 mile,所以路上時間我就有時候念佛持咒可以嗎?

【師父答疑】好,這個例外,這個可以。開車那是沒辦法,你聽聽經,總比沒有好,這個是總比沒有好,對不對?她那個不是,她是可以選擇,她已經到佛堂了。你在開車,反正你打妄想也打妄想,聽聽經,聽一句算一句,這個可以。這個我同意。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放在這裡?因為在《彌陀要解》裡,蕅益大師一句話說: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得臨終?念一念?那蕅益大師這邊講這個七日功夫是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相貌?

【師父答疑】他也沒講,要我猜就對了。不過是這樣,我的建議是這樣,蕅益大師的東西其實我看了很多,我深入研究了,其實我們不能夠抓祖師一句話來判斷他的思想,你要全盤看他的話。因為佛菩薩在講話他有時候是為實施權,他是善巧方便。現在最難就是說,我們不知道這個祖師哪幾句話是一時的善巧,哪幾句話是他的本意,所以你必須要看得很多。就像我們看佛經一樣,我們不知道佛陀您哪些話是為了讓我們高興講的,歡喜益的,哪些話是真的是有治病效果的,你就必需要全盤地看。

蕅益大師的書也是這樣。你不要抓一兩句話就出來講,其實這個不公平。你要看《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代表作有三個:一個他的《楞嚴文句》,必看的;第二個《彌陀要解》,這個是他的權威性的淨土宗的重要著作,修淨土宗,我個人認為《彌陀要解》必看的,他理觀跟事修講得很清楚;第三個是他的《菩薩戒》必看的。他老人家的三大課程:怎麼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戒》;怎麼開悟、明白道理——《楞嚴經》;怎麼把所有的功德,理觀跟事修會歸到淨土,就是《彌陀要解》。

《彌陀要解》是他比較晚年的作品。蕅益大師五?六歲往生,他寫《彌陀要解》的時候,將近五?歲了。所以我們合理地推論,《彌陀要解》是他最成熟的作品。他講完《彌陀要解》,沒有幾年就上靈峰山,他往生前兩年就不下山了,就在靈峰山自修往生,他是結跏趺坐,安然坐化。

所以蕅益大師他時間活得不長,五?幾歲,但是他一生的作品不可思議。他最晚的作品,我自己知道的,應該是《彌陀要解》,最後他的作品,這個講完,後面就不講了。

好,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您剛剛說一堂功課裡面,有七成是用來念佛的,有三成是用來理觀的,那請問師父,我們應該先念佛然後才理觀,還是先觀再念佛?

【師父答疑】好,請坐。這個問題問得很實際。我們一般來說正常人(不正常人不說了)修行到佛堂,是先拜佛。修行要由粗到細,就像調伏馬一樣,你要先粗到細,因為拜佛最粗,它會讓你的心安靜下來。你可以拜個?五分鐘,如果你時間夠體力也夠,你可以拜三?分鐘,但起碼,最好不要低於?五分鐘。你慢慢拜,用皈依的心慢慢拜。記得:寧可少,不可草!寧可注意效果,不要注意數目,這個是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不要跟人家比高下,說我拜一百拜,你拜兩百拜,我好像輸你了。不一定,這沒有意思。

所以你剛開始調身、調息、調心。先調身,你拜佛會讓你的身心柔軟,筋脈稍微舒暢一點,也讓你的心從躁動調成寂靜一點;然後拜完佛以後,你最好稍微經行一下,然後再坐上去,靜坐一下,一個人最好每天有個靜坐時間,三?分鐘。

那你經過了從拜佛跟經行,你的氣血相對順暢了,再坐上去,再念個?五分鐘,再起觀。所以一定是先止後觀,因為止能夠安定你的身心,再起觀,效果才好。觀個三分鐘五分鐘,再恢復到念佛修止。如果你覺得時間夠了,差不多了,就迴向。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修行是由粗到細,那麼你從修行裡面出來,要相反,由細到粗。所以你剛剛打完坐,最好不要馬上接電話,你要讓身心世界緩和一下,走一走路,然後稍微活動一下,然後再跟外面的世界接觸。因為你在寂靜當中,突然間跟外在很粗重的身心碰撞,你很容易受傷,會產生禪病。

所以修行是由粗到細,它必須有一個過程。你做完功課以後,由細到粗,也要有個過程。你看開車子一樣,你一開始一定要讓車子 idling,對不對?暖機嘛。然後再衝,到高速公路再衝。那回到家以後,你這個車子開太快,你不能馬上熄火,讓它緩機一下,再熄火,這對機器的保養有利。

修行亦復如是。你要保養你的身心世界,不要讓它受傷。所以從散亂心進入道裡面,是由粗到細;從道業,道的功德出來,是由細到粗,要有個過程。你打完坐的時候,有些東西要忌諱,不要碰冷水,因為你全身毛細孔是打開的,碰冷水,有時候那個風濕會侵入到你的體內,不能碰冷水,打完坐以後,絕對不能吃冰。打坐的時候,後面最好不要有風。你看古人他有屏風,因為你後面是禁不起風吹的,你毛細孔打開的時候,後面很容易受涼,一百二?度比較不怕風,我們前面比較不怕風,一般我們打坐,後面最好有個牆壁,就是擋風的,或者有一個屏障,不要讓自己後面,脖子這個地方有風侵入。

好,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有個問題擺在心中很久了,弟子想請問那個拜懺,法華懺它是有事懺和理懺,但理懺我不知道要怎麼入手,是有哪個法華懺可以參考或是要從哪裡入手?

【師父答疑】法華懺它的緣起,是從《法華經》開展出來。它理懺肯定根據《法華經》的一心實相,你要觀法華三昧,《法華經》就是一心真如。其實《法華經》的思考是比《楞嚴經》更廣。大乘的中道是觀心,最圓滿是觀心,觀外境都是善巧方便,對治用的。我們觀察娑婆世界是痛苦的,極樂世界是功德相,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不是究竟的觀法。當然這個會產生我們一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力。但是究竟的觀法,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最圓滿,即空、即假、即中。

那麼即空這一塊,《楞嚴經》講得很清楚,《金剛經》講得很清楚;即假,?法界?如是,就是《法華經》,假名、假相的帶動,這個在《法華經》裡面有它很深的道理。

所以你一般拜法華懺,一定要知道《法華經》的真實義才有辦法修理觀。因為理觀是核心,法門是一個工具。你那個引擎,那個 power,是你的理觀智慧,就是那個法是誰在操作。那個操作的人智慧水平多高,他操作出的法門的水平就不一樣。一根棍子給一個武林高手來耍,這個就不是一根棍子,你知道嗎?它就不是一根棍子,因為他是一個武功高強的人,這個工具對他已經不重要,他甚至於拿一根草,這根草就是他最好的武器了,因為他武功高強。

我們的心亦復如是。心是持法,不是法來持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議,它關鍵在這個心力。所有的法門都是心在帶動的,所以你心裡面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是「心迷法華轉」,你跟著這個法門在轉,你也不知道,這個叫結緣式的修行,當然也沒有壞處。但是你在修行當中,這個法門的操作要達到滅惡生善、轉凡成聖,你道理不懂,不可能!你心力太羸弱了。你根本就像小孩子在玩那個棍棒,好玩而已。

所以你要修法華三昧,拜法華懺,你要明白法華真實義,是這個意思。

【學員】謝謝。

【師父】好,我們最後回答一個問題。這是網絡班的同學提出來的。

【學員提問】師父說,今生的命運只能做局部的改變,很難做整體的改變。要如何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改變命運?

【師父答疑】這我簡單解釋一下。我們的宇宙和生命分成兩塊:一個是人生;一個是宇宙。人生是你個人的別業,你個人的業力,這個要改變容易。你學佛以後,開始勤修懺悔,嚴持四重。當然你心態還不夠,心理的素質、理觀這一塊可能還不及格,但是你的業力這一塊,至少罪業比較少、善業增加了。你個人的業力這一塊,你很容易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了,你的行為改變了,你個人的因緣改變了,這是第一個,個人的別業。

但是眾生的業力,你沒辦法改,我們不能。你看佛陀出世,他也沒有改變外道多少人,佛陀說法的時候,外道根本理都不理,掉頭就走,多的去了。佛陀不能改變別人,佛陀只是度有緣人。

好,宇宙不離開人生,人生也不離開宇宙,那麼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眾生的共業你跑不掉,因為你肯定要跟人互動,最起碼你要跟你的六親互動,除非你住在喜馬拉雅山,你要改變你的行為,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個人的因緣,但是你一定要跟眾生互動,比方說你要跟子女互動,要跟父母互動,要跟朋友互動,要跟很多的因緣互動,這個眾生緣改不了。

你看禪宗的公案,就可以發覺很多這種公案。很多開悟的祖師,他師父甚至說你不要出去弘法,你出去弘法也沒有人相信,人家譭謗你,你就在寺廟裡面待一輩子就好。他開悟了,他沒有眾生緣,這個沒有辦法改變。眾生的因緣,不是你今生可以改變的,諸位!

所以你看,一般來說,一旦他是求增上生,來生要再來的,他一定要很重視放生,你知道為什麼嗎?為了來生佈局,廣結善緣。有些法師,你看某某法師,台灣的,那因緣真的是很廣,他修行功夫好不好我們不知道,我們讚歎他過去生眾生緣結得廣。眾生的因緣不是你可以改變的,因為他不喜歡你就不喜歡你了,跟你有沒有修行,沒有關係。

所以你人生的改變就是,你個人這一塊可以改變,但是不幸的是,你不可能離開眾生,關鍵在這裡。你跟眾生的互動,他幫不幫助你,他是不是跟你化解業緣,相逢就是有緣,不是你欠他,就是他欠你,跟你的修行沒有絕對關係。

你看釋迦牟尼佛,他成就佛道了,外道照樣譭謗佛陀,照樣侮辱佛陀。你可以說佛陀不圓滿嗎?不可以!因為,人生離不開宇宙,宇宙離不開人生,所以眾生這一塊無解。你修得很好,子女看你不順眼,他就看你不順眼。你們互動,這個子女宮破,你跟子女互動差,就差了,無解。只有一個方法,保持距離,他是一個地雷,你少碰他就好,沒有其他方法。

有些因緣是改不了的,因為眾生的因緣不是你可以改的。因緣活在他自己的心中,他不想改就不想改。我們只能夠改我們內心,自己的內心成就的這一塊別業可以改。但是我們的業力跟眾生會產生相互的交集,這一塊就錯綜複雜了,人跟人之間的因緣就無解了,他不喜歡你就不喜歡你。

你是一個佛陀,他照樣不喜歡你。佛陀有一次度一個外道,外道看到佛陀轉頭就走,理都不理三?二相八?種好的佛陀。佛陀叫那個羅睺羅,他的兒子,欸,你去把他度過來。那個外道看到羅睺羅起大歡喜心,跟羅睺羅頂禮,跟羅睺羅皈依,你怎麼說呢?羅睺羅那個時候是一個初果,還是一個四果,反正他的果位不高。諸位!他老爸是一個佛陀,他寧可跟他兒子皈依,你說個道理我聽聽看,是怎麼回事?諸法因緣生,是這麼回事。所以眾生的業緣這一塊無解。只有一個情況,如果你跟他結惡緣,保持距離,就這樣,沒有其他方法。

好,這裡沒什麼問題了吧?

那我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我們預定還有兩次的研討。本來我們規劃兩個研討,會長強烈建議說要多加研討,所以我們增加兩個研討,我們預定在菩薩乘講完,再研討一次,然後整個課程講完再研討一次。所以還會有兩次研討,這個事先說明。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