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四十四講)

乙四、證果篇第四 分二:丙 一、總標三乘因果。丙 二、別明三乘果位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零二頁。我們講到乙四,證果篇第四。

在正宗分當中前面的三篇,所謂的發心、正見、修行,是一個因地的修學。這一篇證果篇,是一個果地的功德。

這部分我們簡單地說明一下。佛教的因緣觀,當它從一種理論的思想,轉化成一種實際的修證的時候,這個因緣的修證,它是分成內外兩個因緣來看。外在的因緣在《楞嚴經》的意思,是一個充滿障礙的因緣;而我們內在的因緣,是充滿解脫的因緣。這兩個因緣,首先我們要清楚內外兩種因緣。外在的因緣是由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一個果報。這個果報本來沒有錯,它也就是顯現一種快樂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呢?這個因緣它會刺激我們的內心,它不是只有果報存在。當這個外境去刺激我們內心的時候,會帶動一個很強烈的感受,這種感受會牽動我們的妄想,而妄想最後形成了堅固的執著。我們一般人是很難抗拒外境的刺激的,所以我們一般人會在生命當中變成障礙重重,其實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叫「心隨境轉」,我們太重視外境的變化了。

當我們的心住在外境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產生了三種障礙:一個煩惱障。我們很容易生起貪瞋癡的煩惱。面對如意的境界起貪愛,不如意的境界起瞋恚,中庸的境界生起愚癡;接下來,煩惱相續的活動,就會推動你的身口意去造業,就變成業障了;然後這個業力成熟以後,就在三界得果報,就變成報障。所以當你不能夠跟外境脫離的時候,就墮入了生命中的一種惡性循環:煩惱障帶動業障,業障帶動報障。

直到有一天,我們修學佛法,開始做了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叫作「迴光返照」。我們除了攀緣外境以外,慢慢地把心抽出一部分,用觀照智慧去觀照我們的內心世界,去做一種調伏的工作。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的功德就慢慢出現。

到底什麼叫作罪障凡夫,到底什麼是功德莊嚴,它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就看你對外境攀緣的力量有多大,看你對內心的安住調伏有多大來判斷。

所以當我們能夠慢慢地透過前面的智慧的觀照,從向外的攀緣慢慢地引導到向內的觀照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開始有所謂的功德了。當我們開始迴光返照的時候,哪些功德出現呢?就是我們這科要談的,我們從一種煩惱障、業障、報障的過程,怎麼樣提升到一種解脫的功德。

我們看講義,入文分二。首先我們先總標三乘的果德,三乘的聖人透過迴光返照有什麼果地的功德;第二個,別明三乘的果位,從這個果德當中再說明它的一種淺深的次第。

丙一、總標三乘因果 分二:丁一 、菩提。丁 二、涅槃

首先我們看總標三乘的果德。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菩提;第二個,涅槃。所以三乘聖人的內心世界有兩個共同的功德:一個是菩提;一個是涅槃。

丁一 、菩提 分二:戊一 、 釋名;戊二、種類

戊一 、釋名

我們把菩提做一個簡單地解釋。請合掌。

菩提,梵語,此雲「覺」、「智」、「道」。廣義而言,即三乘聖人能斷除煩惱成就涅槃之無漏智慧,名為「菩提」,亦名「智德」。

菩提,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無漏的智慧。為什麼智慧加了無漏呢?因為它不是世間的智慧,它是一種清淨的智慧。這種智慧有什麼好處呢?它能夠斷除煩惱,成就涅槃,所以叫作菩提或者叫智德。

戊二、種類 分二:己一、 實智 ;己二、 權智

無漏的智慧,我們簡單分成兩段:一個是實智;一個是權智。我們先看實智。

己一、實智

一、實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謂以「空觀」之無分別智,破除煩惱,親證二空平等之真如理,名「實智」。

我們開始迴光返照,從它的次第,先成就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我們在觀察內心的時候,先觀內心的本體,這個很重要。你要先觀本體再觀作用,這樣才可以。因為你沒有觀本體,你的心就沒辦法安住;而且你不觀本體,你不能夠去抗拒煩惱給你的衝擊跟壓力。所以在修行當中,所有的修行先求安住。

那麼要怎麼安住呢?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用空觀的智慧去照我們心性的本來面目。這空觀的智慧簡單地講就是離相,先把這個相狀全部掃掉,把內心當中、在無量生命的經驗中累積的我相、人相全部掃掉。所以空觀的智慧是照了心性的本體,證得二空平等之真如理,這是一種離相的智慧。這是第一個,實智。

己二、權智

我們再看第二個,權智。

二、權智,亦名「如量智」、「後得智」。由前實智所生,謂能分別諸法事理,善能觀察眾生差別根機,以諸言辭、譬喻等善巧,化度有情,使令亦得悟入真如實相之理,名「權智」。

權智就是觀察心性的作用。這個假觀——就是叫權智——假觀的智慧,他是觀察兩部分:第一個,分別諸法的事理。就是觀察法門的差別,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三皈、五戒、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你要先知道每一個法門它有什麼樣的特色。佛陀在建構一個成佛之道的時候,他的每一個法門有它的特色,有它所對應的、所對治的一個障礙,你要把這個法門先通達。就好像你要把每一個藥的藥性先弄清楚,這是假觀第一個,通達諸法的差別事相。

第二個,通達眾生差別的根機。有些人要用加重調伏的力量來調伏他,因為他感情重,你必須用苦諦,下苦諦的重藥讓他覺悟;有些人他需要鼓勵,他不適合苦諦,你必須用諸佛的功德莊嚴來引導他,來鼓勵他。所以你必須要知道眾生的差別根機。

這個假觀一方面觀察法門的差別,另一方面觀察眾生根機的差別,你才能夠成就自調跟調他。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菩提它會影響到你所成就的涅槃,而且在我們整個生命的功德當中,第一個生起的就是菩提的功德——智慧的觀照,這是生命的第一道光明。

在菩提當中,它的空觀跟假觀,對我們未來生命的變化影響最大的是空觀,這就是為什麼《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什麼大家都學習大乘佛教的法門,到最後會有大乘的佛果、小乘的阿羅漢果跟緣覺的果證出來呢?有大小乘差別呢?就在於空觀!

如果你的空觀是屬於滅色取空,你要把一切緣起的相狀都掃掉了才有辦法去觀空,你這種空觀的智慧有一個缺點——你就出不來,你這是單向的思考。因為你滅色取空,這個空你一進去的時候,一開始你不帶相觀空,是滅色取空,那麼你證得空觀以後,就沒辦法從空出假,這是個關鍵!

如果你的空觀是緣起性空,是帶有一切法的假相叫從假入空,你能夠先觀一切法的假相,從假相當中推敲它從什麼地方來,找到生命的根源。那麼這樣的一種因緣性空,你成就的時候,可以從假入空,你也可以從空出假,你的生命是雙向思考的,就是大乘種性了。

你未來的生命會往哪一個方向跑,關鍵就在這個菩提的空觀裡面——你是怎麼建立空觀的。這個地方,空觀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就是你對空性的照了是怎麼觀的,那麼你未來的方向就不一樣了。

丁二、涅槃 分二:戊一、釋名;戊二、種類

戊一、釋名

我們知道菩提的智慧影響到你涅槃的淺深大小,那我們再看看什麼叫涅槃,第二個功德,我們把它念一遍。

涅槃,梵語,此雲「寂滅」、「無生」。謂由斷除煩惱,盡除生死,所顯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之境界,於中具足無量無邊微妙功德,盡未來際,恆自受用寂靜無為之法樂,名為「涅槃」,亦名「斷德」。

涅槃它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從它因地的作用來說,叫寂滅。因為他消除了心中的煩惱,他沒有煩惱的躁動相,叫寂滅;第二個,從果地的受用叫作無生。因為他已經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生命的那個生的力量,十二因緣那個生的力量被破壞了。他在因地斷除煩惱,在果地了脫生死,所以他有一種清淨無染、不生不滅的境界。他有什麼好處呢?他是恆常受用這種寂靜安穩的快樂,叫作涅槃。

所以一個修行人,開始在觀照內心、調伏內心的時候,你的生命會有兩個東西出現:第一個,你的智慧慢慢地取代你的感情,你不再用感覺來引導你了,會用智慧來引導你。第二個,你的身心會比較寂靜、安穩。就是菩提涅槃這兩個功德慢慢生起了。

戊二、種類 分三:己一、 有餘依涅槃 ;子 二、無餘依涅槃 ;子 三、無住處涅槃

我們來看看涅槃有三個差別。這三種涅槃我們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涅槃有三種,前面兩個是小乘的涅槃。

我們先看有餘依涅槃。我們先解釋有餘依這個「依」。這個依止就是所謂的色身。阿羅漢有兩種:一種是他成就阿羅漢果以後,他的色身還在。也就是說,他的心已經成就了我空的菩提,他的智慧已經成就了,這種我執也被破壞了,但是他的生命還沒有結束,他過去生的業力還在,這個叫「子縛已斷」。「子縛」就是指他的因地的煩惱被破壞了,但是「果縛」猶在,他這個業報身還在。

那麼這會有一些微細的問題,比方說他去托缽,天氣熱他可能會中暑;比方說他吃了壞東西,會拉肚子。當然他內心沒有痛苦的感受,因為他內心已經有這種菩提的智慧來攝受他,所以他對那種感受的取著已經破壞了。雖然沒有感受,但是他有那個相狀出現,他也會示現很多的病痛出來,他該生病還生病,但是他不起煩惱,這個就是所謂的「有餘依涅槃」。

第二個,子縛跟果縛都消失了,灰身泯智了。阿羅漢,從他證得阿羅漢果的那一天開始,我們看《阿含經》,阿羅漢的心只有一個,就是趕快趨向涅槃城,他對色身是極度的厭惡,但是佛陀規定不能自殺,所以阿羅漢只好等時間。他真的等得受不了了,他就入滅盡定休息一下,然後滅盡定時間到了,他又出來托缽,托完缽吃飯就打坐。等到時間結束的時候,阿羅漢起大歡喜——「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他講完四句偈以後,用三昧真火把身體燒掉,然後就進入偏空涅槃,就完全休息了,叫灰身泯智。灰身,就是他的三昧火把身體燒掉了,泯智,就是他的我空的智慧,把他所有的內心分別給停下來。所以二乘的聖人一旦入了涅槃,他就跟眾生完全沒有接觸了,就一潭死水了,只能夠自受用。

我們看第三個,大乘的無住處涅槃。這個無住,包括不住生死,他也不住涅槃。他那個涅槃當中有般若的大悲跟萬德莊嚴。大乘的涅槃,它有兩個不同:第一個,他在入了涅槃以後有身心世界,就是他有生命的現象。一方面他有身,他一定有一個法身。有法身,他也就會有應化身跟報身,三身都具足。另一方面,他有一個依報的國土。一定有身土的;第二個,他有一個大悲心來攝受眾生。所以大乘的涅槃,它是有自受用的萬德莊嚴,跟他受用的般若大悲。

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涅槃。菩提智慧不能分享。佛陀的空假中三觀不能把他的智慧送給我們,佛陀只能夠用語言文字來引導我們。但是佛陀的涅槃我們是可以分享的,尤其是大乘的涅槃。

佛陀的涅槃,對我們的攝受分享有兩個差別:

第一個,現世的攝受。就是你念地藏王菩薩、念觀世音菩薩,你會得到十方諸佛本願功德的攝受。雖然佛陀入涅槃了,雖然我們看不到佛陀了,他已經沒有生死輪迴的相狀了,但是佛陀那個涅槃的力量是存在法界的,我們透過憶念他的聖號,就可以跟他感應道交。

比方說,在台灣有一個母親帶了兩個女兒,她從三義,從中部的地方到台北去辦事情。辦完事情晚上回來的時候,在高速公路上走到一半,突然這個母親看到高速公路的燈光全部暗掉了,然後聽到一個很淒慘的女眾的哭聲。她知道這個是冤親債主,她趕緊念阿彌陀佛。兩個女兒先念,女兒念了以後,她媽媽也跟著念。結果三個人念一段時間以後,又重新看到燈光了,那個淒慘的哭聲也消失掉。後來就很安全地回家了。她回家以後,第二天早上打開報紙,發現就在她那同一個地方,發生了車禍,死了三個人,但她們三個逃過了一劫。現在我們要知道,她們三個當初本來是都要犧牲掉的,這個是業力嘛。那麼是什麼力量讓他們逃過這個業力呢?就是她跟彌陀的大般涅槃接觸。佛陀的涅槃都會發一些跟眾生互動的願,你只要遵守這個願力,就可以跟他產生感應。那當然這種感應頂多就是消業障,它不能承受一種菩提的教化。這是第一個現世的攝受。

第二個,來生的救拔——淨土法門。我們來生到淨土去,得到佛陀的教化,從這個當中得到了菩提。

所以菩提不能分享,這個要記住。涅槃可以分享,我們可以受到佛陀那種寂靜的力量的加持。那種感應的「顯報」是很明顯的,感應另外有一種叫作「冥報」,就是冥冥當中的感應。

諸位!你如果對阿彌陀佛的聖號有一點皈依的心,你每天讓佛號在身口意運轉的時候,你會發覺:佛號的那個聲音進入到你的生命的時候,你有一種莫名寂靜的力量,跟你沒有念佛完全不一樣,你就知道你跟彌陀的這個大般涅槃是搭上線了,感應道交了。所以你就知道佛陀的涅槃是可以分享的,它是個廣大的功德,廣大的能量,真的是可以分享的。

當然分享的方法很多,你可以觀想,但是持名是最簡單的。你用音聲來搭上這個橋,讓你的心跟佛陀的心產生一個橋樑——就是音聲。但是你念阿羅漢就沒有用,你說南無舍利弗尊者,沒有用;南無目犍連尊者,也沒有用。因為阿羅漢本身那個涅槃是 close(關閉)的,他那個門是關起來的,他只有自受用。

只要是大乘的佛菩薩,你念他的聖號,就可以進入到他的涅槃境界跟他分享。但是你分享以後,不表示你就開智慧。因為菩提不能分享,但是你一定消業障,增福報。有為的善法,有為的福德,可以分享。但是菩提,那你就要從佛法聞思修了,這個沒辦法取代。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把菩提跟涅槃說清楚,菩提不能分享,涅槃可以分享,這個是三乘的兩大功德。

丙二、別明三乘果 位 分三: : 丁一 、聲聞果位。丁二、緣覺果位。丁三、菩薩果位。

我們來看看這些差別的相貌。

菩提、涅槃是整個三乘的共同功德,根據它的淺深,我們分成三乘的果位:第一,聲聞果位;第二,緣覺果位;第三,菩薩果位。

丁一、聲聞果位 分四:戊一、 須陀洹果 ;戊二、 斯陀含果 ;戊三、阿那含果 ;戊四、 阿羅漢果

聲聞果位有四個。

戊一、須陀洹果

一、須陀洹果,此翻「預流」。此位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見真諦理故,名為「見道」,又名「聖位」。

我們從凡夫的修學第一個成就的就是初果,當然只是小乘的初果。初果叫作預流,就是他初入法性之流。我們的內心本來都是在生死的水流中活動的,透過迴光返照以後,開始在生命的生死輪迴的水流當中,出現了一道法性的水流,那道水流,叫作初果。

這個時候斷了三界的八十八品見惑,但還有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未斷。思惑是說這個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就有九九八十一品思惑,要證到二果以後才逐漸斷掉。初果時是斷見惑,而且是頓斷,它沒有次第的,因為這是思想的問題——知見上的錯誤是頓斷的。從而證得我空的真理,名為見道位,又名聖位。

初果聖人,他有兩個特點:第一個,在因地來說,他有道共戒。我們講戒體有三種:我們凡夫叫作律儀戒,就是你要去受戒才有,你沒有受戒就沒有戒體了,你就是沒有那種防非止惡的力量,這是律儀戒;第二個是定共戒,就是有禪定的人他入了禪定,他自然產生抗拒過失的力量;第三種就是初果以上的聖人,有道共戒。他那個戒體有無漏的聖道,就是我空的智慧來攝受。

所以初果的聖人,即便他還在生死輪迴當中流轉,但是他得到生命以後,在律上說,如果他出生在一個殺羊的家庭,他的父親拿刀子逼迫他說:「你不殺羊,我就把你殺死。」他寧死不殺羊。他對殺盜淫妄的過失,很自然產生抗拒的力量,寧死不從。這個時候他還有隔陰之迷,他還沒有接觸佛法,但是他就有一種莫名的力量讓他遠離過失,這叫道共戒。

所以初果以上的聖人,他走路的時候,螞蟻自然避開他,螞蟻自然會彈開的,他不可能再踏殺螞蟻了,他跟殺盜淫妄的過失自然絕緣,他不要去受戒了,這個叫道共戒。他為什麼不退轉?因為他不可能再有這種過失出現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在果地來說,他的生命已經有期限了,叫七番生死。七上天上,七來人間,他只有十四世的生命。我們凡夫的生死輪迴叫作一望無際,你往前看,看不到邊。你要不求生淨土的話,生命是不會結束的,還有無量的生命等著我們。

那麼一個初果聖人,他已經看到岸邊了。如果你知道地心引力的思想的話,看到岸邊以後,這個船它很自然往岸邊靠近,因為那個岸的地心引力,會慢慢把你吸過去。所以初果聖人他不用很認真修行,他就是懈怠,整天不做功課,他最晚十四世了生死。他如果精進,可能一生兩生就了生死。因為他的生死輪迴已經看到岸邊了,就是他最晚最晚十四世,所以他的生命已經看到邊際了。

這就是初果,也就是從凡夫入聖位的第一個階段,叫見道位。

戊二、斯陀含果

二、斯陀含果,此翻「一來」。此位斷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後三品猶存,故更「一來 」。

須陀洹果是還有七番生死,斯陀含,它叫「一來」。「一來」是什麼意思呢?不是說他只有一番生死,不是。這個來一次,是來欲界一次。他可能還要來好幾次,但是至少他來欲界的果報還有一次。因為他把欲界的九品,貪瞋癡煩惱當中斷了前面六品,只剩下微細的三品,所以再來欲界一次,這是二果。

戊三、阿那含果

三、阿那含果,此雲「不來」。此位斷欲界殘思盡,進斷上八地思惑。

阿那含就是三果,阿那含他就「不來」,他已經不來欲界得果報了。因為他欲界的煩惱被斷盡了,他只有斷色界無色界這個八地的思惑。阿那含他這個「不來」是什麼意思?是不來欲界。三果的聖人,他死掉以後,只有一個地方去,因為他這個時候還不能入涅槃,但是他也不來欲界。他到哪裡去呢?到色界的四禪天,有五天叫作五不還天,他在那個地方等待成就阿羅漢果。為什麼不到四空天呢?因為四空天不是一個好地方,他的心識太暗鈍,禪定過深。所以三果聖人不到四空定。欲界的煩惱太重,在三界當中只有四禪是最好的地方,所以三果聖人是在五不還天待著,叫作「不來」,他不來欲界了。

戊四、阿羅漢果

四、阿羅漢果,此雲「無學」,又云「無生」,又云「殺賊」,又云「應供」。此位斷見思俱盡,若子縛已斷,果縛猶在,名「有餘涅 槃」,若灰身泯智,名「無餘涅槃」,又名「孤調解脫」。

那麼阿羅漢果,他在小乘的聲聞乘裡面,他已經「無學」了,就是他這個法已經修圓滿了,沒有東西再學了。從果地上來說,又叫「無生」,因為他已經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又叫「殺賊」,因為他已經斷除了三界的見思煩惱;又叫 作 「應供」,他堪受三界人天的供養。

如果說是「子縛已斷,果縛猶在」,叫「有餘依涅槃」;如果「灰身泯智,名無餘依涅槃」,又叫「孤調解脫」,因為他只能夠自受用。

阿羅漢他的共同點就是「無生」。他的生命結束了,為什麼不叫無死呢?因為他還有一番的死亡,所以不能叫無死。但是他死亡以後,沒有生了,他入了無餘依涅槃。那麼在無生的基礎之下,其實阿羅漢還是有差別的。

有三種差別:

第一個,是慧解脫的阿羅漢。一般來說佛世的時候有很多。他看到佛陀以後,佛陀說:「善來!比丘!」一句話四個字而已,這個人過去善根就成熟了,就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他沒有修行的過程,甚至於有的人根本就是沒有準備要修行的,他只是路過看到佛陀說法,然後坐下聽一聽,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那麼這種情況會有什麼問題呢?他沒有禪定。但是他的智慧善根很深,他完全是從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從無常的智慧就在欲界定跟未到地定時證得我空的真理,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所以這種阿羅漢沒有神通,也不通達法義。你問他很多佛法,他不見得懂,但是他是阿羅漢。他遇到了這種問題障礙的時候,遇到這個狂象來追擊的時候,他也沒有本事飛到空中去,他只能跑,給象追,因為他沒有禪定,沒有神通,但是他是阿羅漢。這個叫慧解脫的阿羅漢。這種在佛世時候的善來比丘很多,因為佛陀的攝受力太強。

第二個,俱解脫。這種是有禪定了。他不但是慧解脫,還有禪定解脫,一般這種阿羅漢都有神通力了。比方說目犍連尊者、周利槃陀伽尊者,就是俱解脫,有禪定的智慧跟我空的智慧。

第三個,是無礙解脫。無礙解脫就比較困難。他有禪定,而且通達一切的法義,他能夠為眾生做種種法義的演說。比方說舍利弗尊者。你問舍利弗尊者說:「這個鹽巴怎麼使用?」他會講出十種的用途告訴你。但是你問其他阿羅漢,他不懂。所以這個無礙解脫,除了禪定神通以外,他又通達一切法的差別相。

這就是三種阿羅漢。他們共同點就是「無生」。

丁二、緣覺果位 分二:戊一、 有學位 ;戊二、無學位

戊一、 有學位

一、有學位,謂從初發心乃至「無學位」之前,皆名「有學位」。

緣覺乘的特點,他沒有分位,沒有分果。要麼你就是凡夫,要麼你就是緣覺。他中間沒有所謂的初果、二果、三果,沒有這種差別,所以他是一種頓證的。

戊二、無學位

我們看什麼叫無學位。

二、無學位,梵語「辟支佛果」,此翻「緣覺」,亦云「獨覺」。若值佛出世,稟十二因緣教,斷見思惑,證真諦理,名為「緣覺」;若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觀物變易,自覺無生,名「獨覺」。二者名雖不同,行位無別,斷三界見思,與阿羅漢同,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之上。

阿羅漢斷三界正使盡,如燒木成炭;緣覺更侵習氣,如燒木成灰;菩薩正習俱除,如劫火所燒,炭灰俱盡。

緣覺乘的無學位,有兩種差別:

第一種,他是生長在佛世,所以他是佛陀的弟子。當然他是依止佛陀的教法來修學。他觀十二因緣而斷除見思煩惱,證得我空的真理,這叫「緣覺乘」。

第二種,是生長在沒有佛出世的地方。比方說他在喜馬拉雅山,「獨宿孤峰」,這種大部分都是有禪定的,「觀物變易」,「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自己覺悟「無生」,名「獨覺」。

不管是緣覺還是獨覺,兩者行位沒有差別,「斷三界見思,與阿羅漢同,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之上」。我們解釋一下。緣覺乘跟聲聞乘有兩個差別:

第一個,先談禪定。我們前面說過,阿羅漢不一定有禪定,也就不一定有神通。緣覺乘一定有禪定,一定有神通。否則他不可能在沒有佛陀教化的情況之下,獨自覺悟證得無生,不可能。所以他一定是有禪定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智慧的角度來說,緣覺的智慧比聲聞的智慧來得高。因為他斷煩惱又斷習氣;阿羅漢煩惱斷了,還有習氣。比方說難陀尊者。難陀尊者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他過去有貪愛的習氣,他看到女眾,他也習慣上下打量,他看得這個女眾實在渾身不舒服,跟佛陀告狀。佛陀說:「你不要怪他,他是沒有那個煩惱,這是他習慣性的動作,他的習氣。」

你看舍利弗尊者,他也有習氣,舍利弗尊者那個身影,他在走路的時候,身影映在一個鴿子的身上,鴿子就顫抖。因為他過去生瞋心重。你看那個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是苦行第一,迦葉尊者聽到音樂,他會起來跳舞,他控制不住,但是他沒有那個放逸的煩惱。

所以聲聞人他只斷了煩惱的正使的活動,但是他沒辦法斷除那種過去生所留下的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他那種習慣性的動作他沒辦法斷,所以他的智慧力還是薄弱的。比方說燒木成炭。這個木頭經過火燒以後,它已經產生本質上的變化,已經不是木頭了,叫 作 炭,但是它的形狀還在,還有炭在,就是習氣。緣覺人是把炭燒成了灰,菩薩是連灰也沒有,他的煩惱也斷了,習氣也沒了。所以這個緣覺乘他的禪定智慧是比聲聞人還高。在三乘當中,他是排在聲聞人的上面。

丁三、菩薩果位 分二: 戊一:五十二位次。戊二、天台「六即佛」。

戊一:五十二位次  己一、十信 ;己二、十住 ;己三、十行 ;己四、迴向 ;己五、十地 ;己六、等覺 ;己七、妙覺

接著我們來看看菩薩的果位。這個菩薩的果位是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所列的五十二個位次,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有五十二個階位。

己一、 十信

我們來先看十信。我們把十信的基本定義做一個說明,請合掌。

十信位 —— 言信者,順從義。謂此位菩薩,聞說真如實相之理及三寶功德,能生信解,隨順不疑,名之為「信」。

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第一個接觸的階位就是十信位。這個「信」就是對真理的順從,就是至少你認同。雖然你沒有證得,至少你是隨順服從。那麼順從什麼呢?有兩個:第一個,對真如實相的順從;第二個,對三寶功德的順從,叫 作 「信」。

當然這個「信」它不是迷信,它是智慧的觀照,一種真實的信仰。我們剛開始要進入「信」位,有兩道菩提智慧:一個是空觀的智慧,照了真如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相信你的本質跟佛陀的本質是一樣的。雖然我們無始劫來有很多很多的煩惱跟業力,但是並沒有去改變我們的本質。我們的佛性還是清淨的,這是第一個信仰。第二個,你相信三寶的功德是可以救拔你的,尤其是對法的信仰,對法門的信仰。就是心力跟法力兩種信仰,「隨順不疑,名之為信」。

這個「信」有十個階位,我們簡單把它念一遍。

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迴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

十信位,古德給它一個名字,叫外凡資糧位。為什麼叫外凡呢?因為他的心——心游理外,他的心是在真如的法性以外活動。也就是說,十信位菩薩的特點:理觀薄弱。他只在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所以事修強。理觀薄弱事修強。

十信位是整個修行問題最多的時候。就是整個成佛之道中,這個十信位是所有人最容易退轉的時候,內憂外患。《楞嚴經》專門講十信位,內有煩惱的干擾,外有業障的障礙。這還不夠,還有鬼神障,所以這個時候是內憂外患。而且他理觀又薄弱,他完全靠信仰:他相信他的本性是清淨的;他相信——我依止阿彌陀佛的聖號就可以救拔我。他兩種信仰:內信真如;外信彌陀。但這個時候理觀薄弱就有問題,他沒辦法去抗拒外境對他的刺激。

所以十信位只能夠做到啟動第二念的正念,這個很重要。十信位的菩薩臨終正念的培育,他沒有第一念的正念,不可能!因為他理觀太弱了。所以十信位的菩薩,當外境刺激他的時候,他是先起煩惱。但是他第二念馬上開始調整,尤其是到後面的不退心以後,他那個十信讓他很快能夠恢復功力。所以十信位的菩薩,他只能夠培養第二念的正念。

我們舉個例子來比喻什麼叫第二念的正念。

你看宋朝的蘇東坡居士。蘇東坡居士跟佛印禪師有很多的對話,我們講其中一個。蘇東坡在江北做官時,他平常忙完公務的時候很喜歡打坐。他有一天打坐很相應,出定以後,就寫了四句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尤其是後面那兩句話,他覺得非常滿意,他的心安住空性,不隨妄轉,八風吹不動。當然那個時候,因為蘇東坡是被貶官,他以此來自我鼓勵。

寫完以後他就叫侍者,趕緊拿這個偈頌到江南金山寺給佛印禪師看。他說:「你要讓佛印禪師給我批註了以後,趕緊拿回來。」結果佛印禪師批了兩個字叫「放屁」。拿回來一看,蘇東坡就火了。他說:「我這樣尊重你,把我的偈頌給你參考,你居然對我如此無禮!」那麼當下就領著侍者坐船到了金山寺,要去跟佛印禪師理論。佛印禪師這個時候已經把房門關了,寫了一個「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但是蘇東坡也不簡單,他看了以後馬上自我反省,非常慚愧!回去繼續用功。

所以蘇東坡第一念看到「放屁」的時候,他是受到刺激了,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那種刺激能夠讓他從江北一直坐船到江南。但是十信位的菩薩畢竟他是在做功課的,跟一般凡夫還不太一樣,他只有第一念的失念,等到他靜下心來以後,他的善根那個觀照力活動的時候,他馬上會自我調伏。

所以我們一個資糧位菩薩,講實在話,我們現在沒辦法培養第一念的正念,沒辦法,真的做不到。但是我們要求啟動第二念的正念,至少你要把握第二念,這是一個成敗的關鍵!

第二念啟動的關鍵就在「勝解力」了。其實在判教當中,在十信跟十住的過程中間,在唯識學多一個勝解行地,就是在講這個第二念的力量。你必須對於空假中三觀的智慧,要產生堅定不移的理解。雖然你理觀薄弱,雖然你禁不起外境的刺激,但是你對佛法的空假中的真理有很深刻的體驗。你有本事在你失去了正念以後,很快地自我恢復,你要有一種自我恢復的力量。不必別人勸諫,也不用別人鼓勵,自己的系統產生一種反轉的力量,自調自省,這個叫 作 勝解行地。

而我們現在追求的目標也在這一塊,至少你要培養第二念的正念。而這個階段是充滿了風浪,充滿了障礙,是最容易退轉的地方,這個十信位要經歷一萬大劫。所以一般來說,我們會在十信位求生淨土,因為避開這個種種的障礙,這是十信位。

到了十住就好多了,我們待會兒再來說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

聖嚴法師《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

時空為何是我們的錯覺

問: 頂禮法師!弟子在學習《復盛機師書》這篇文章時,...

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淨土法門修學之要訣...

洗滌無量劫來的業識種子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

「專修」和「雜修」的劃分

善導大師講的這個專修和雜修的情況,確實善導大師講專...

昌臻法師《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我們今天講的題目是: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以...

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十信位 所謂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我們如果讀《阿含經》,或者你去讀大乘的經典,比如說...

只此浮生是夢中

許多時候,一些從事演藝工作的人,不覺都會發出對生命...

人與人之間要用愛語來攝受

大家在家庭裡,夫妻之間、兒女之間、父母之間要互讓互...

這「四勿」是遠離邪淫外緣的好方法

我們先舉個例子,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遠離邪淫的外緣...

十二時·普勸四眾依教修行(敦煌歌辭)

雞鳴丑。雞鳴丑。曙色才能分戶牖。富者高眠醉夢中,貧...

佛教徒為什麼不可以在佛像前隨便坐

問: 佛教徒為什麼不可以在佛像前隨便坐呢? 答: 歸敬...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散載與很多的論中。...

在家居士的感情生活如何處理

《維摩詰所說經》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與...

結夏安居——佛陀給修行人的一個大福報

農曆四月十五起很多寺院懸掛了結夏牌,為期三個月的結...

玉米怎麼吃最營養

1、玉米熟吃比生吃更佳。烹調盡管使玉米損失了部分維...

張澄基教授《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法 各位大善知識! 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治朝代,...

土豆的營養價值與烹調竅門

土豆,學名馬鈴薯,別名洋山芋、洋蕃薯、山藥蛋。它和...

【推薦】虛雲老和尚《用功的入門方法》

1. 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

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

《楞嚴經》裡辨別邪師的方法

1.譭謗出家,輕蔑持戒: 常言: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

父母是心中最大的佛

問過許多人,佛祖在哪裡?都不知說什麼才好。 佛說:如...

【佛教詞典】增上緣依

【增上緣依】 p1316 成唯識論四卷八頁云:二、增上緣依...

【佛教詞典】不應行

不應行者,謂一切惡,是不應行,分為不應行及應離之二...

【視頻】阿彌陀佛(木魚版)

阿彌陀佛(木魚版)

【視頻】出爾反爾 自食惡果

出爾反爾 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