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三講)

乙三、修行篇第三分三:丙一、總標五乘要義;丙二、別明五乘解脫法門;丙三、結歸一佛乘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八頁。我們講到乙三,修行篇第三。

大乘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但是我們可以把它歸納成兩個重點:一個是理觀,一個是事修。理觀是一種內心智慧的觀照,我們一般叫作內善根;事修是一種外在的法門的修學,是一種外在的助緣。

從大乘佛法修學的因緣觀角度來說,我們是先有理觀才有事修,因為理觀在經典上判作是我們因地的發心,它是一個種子。如果這個種子是錯誤的,我們就很難創造一個正確的結果出來。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是沒有資格修學法門的,一定要有一個道前基礎。就是說我們在開始修行之前,要先調整心態。

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在無量的生死當中,心態已經是錯誤了,叫作顛倒妄想。顛倒妄想的形成,《楞嚴經》講出了三個程序:就是感受、想像跟執著。我們剛開始內心受到外境的刺激會有一個感受,這個感受帶動我們心中錯誤的想像,然後想久成性,就變成一種很堅固的習性,一種自我意識。當我們的想像落入到自我意識時,我們就沒辦法去改變自己了,因為它是一種堅固的妄想。

所以我們凡夫的心是從感覺而觸動的,這個感覺是由外境而來的,這種心是不能使用的,因為這是生滅心。一個生滅的心,不可能創造一個不生滅的功德。佛陀在經典上說,你用砂是煮不出飯來的,因為砂非飯本,我們一定是找到米才能煮成飯。因此在佛法修學當中,在修法之前要有基礎,就是把這種向外攀緣的心轉成向內安住的心,我們才有資格來修學一切法門,而趨向無上菩提。

所以我們在前面講到<發心篇>、<正見篇>時,花了很多時間來告訴大家,怎麼調整我們錯誤的心態:

第一個,我們要先求安住。修行一定要「云何應住」,先求安住。我們前面講了很多,菩薩的安住是以空性為住。大乘佛法的空性,是觀察我們無量的過去,我們從什麼地方而來。找到我們生命的根源,是本來無一物的,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這個就是我們所有菩薩的安住處。

所以當我們開始修學時,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佈施也好,我們一定是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我們所有的人生——把心帶回家,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個調整,把一種向外攀緣的心帶回來,安住在我們一念清淨的本性——把生命歸零。這第一個安住,以空性為住。這是觀察我們的過去。

第二個,應該觀察我們的現在。我們看到今生的果報體,是無常敗壞的,這是一種苦諦的思考。人生雖然有很多的快樂,但是這個快樂有嚴重的過失。娑婆世界的快樂是有過失的,因為它會無常敗壞,所以人生的快樂會讓你不安穩。即便你花了很多的精神體力,得到你所要的快樂,但是你還是一樣——弟子心不安,因為這個快樂你付出了擔心、害怕、憂惱的代價。

所以佛陀在告訴我們無常觀時,是調伏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愛取,思惟苦諦,調伏愛取。菩薩要把心放在未來,而不是放在現在。你只要是成就廣大的功德,特別是出世的解脫,你一定要放棄今生所有的快樂,你別無選擇!

人生是要做出選擇的。你要追求今生的快樂,就必須犧牲來生;你要追求來生的解脫,就必須放棄今生的快樂。所以從苦諦的思惟,我們產生了出離心。

前面第一個是空正見,第二個是出離心,是針對於現前的觀察。

第三個,是對未來的觀察——你將往哪裡去。我們不能等到臨命終,才知道來生要去哪裡,來不及了。人生是要提前規劃的,有了一個目標才知道,在有限的生命當中,重點應該放在哪裡。因為法門太多,人生太短,你沒有目標,就不知道如何進入佛法。

我們今天開始進入廣大的五乘法門。有些東西是你急迫的,有些東西是不急迫的。那麼你在判斷選擇的過程當中,就是用未來的目標來作判斷,所以一定有一個目標來引導我們,求生淨土,圓成佛道,這就是引導力。

修行中,我們要建立三種心態:第一種,對過去的觀察。找到我們生命的原點,讓我們的心安住下來;第二種,對於今生眼前的觀察。知道人生是無常的,總有一天會失去所有的東西,人生只有過程沒有結果,這樣我們會慢慢淡化對今生快樂果報的追求,而把重點放在積集資糧,而不是享受人生,這是出離心。第三種,是對未來的觀察,你將往哪裡而去。

所以你在心態上,能夠知道你的過去,能夠知道你的現在,能夠知道你的未來,這個心態就是一個真實的發心,因為這種心態正好能夠擺脫過去妄想的干擾,你能夠開創未來,甚至於能夠把握現在。

前面的理觀,讓我們做了三件事情:理觀的智慧,就是讓我們擺脫過去,開創未來,把握現在的因緣。這部分,我們在發心跟正見已經講很多了。理觀的智慧就是端正我們的心態,依這種心態來修學,所有的善法都變成是成佛的資糧。這部分是講到因地發心。

現在我們已經具足了這三種的理觀,我們就有資格來談修行了,就是開始稱性起修,開始積集資糧。

我們 <修行篇>有三段,此中分三: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一、總標五乘的要義。我們把佛陀的五乘法門先攏總地標示出來。

二、別明五乘的解脫法門。這個地方有五段:第一個是人乘,第二個是天乘,第三個聲聞乘,第四個緣覺乘,第五個是菩薩乘。一般來說在藏傳佛教,把人乘跟天乘判作下士道。下士道,我們顯教叫作安樂道,就是追求生命的安樂,這是第一個基本功。第三的聲聞乘跟緣覺乘,在藏系叫作中士道,我們叫作解脫道。菩薩乘在藏系叫上士道,我們叫作菩提道。從顯教的角度,我們是先從安樂道到解脫道,再到菩提道,所以大乘佛法的法門有三種道。

三、結歸一佛乘。最後,講完五乘的三道法門以後,我們會歸到一佛乘。把前面的理觀,就是依止一心而發展出五種的法門,現在把五種法門會歸到一心真如。一佛乘簡單地說,就是法法消歸心性。前面的別明五乘是一心開展出萬行,到了最後我們再把萬行回歸到一心。從理觀而生起事修,所有的事修還是回歸到我們一念心性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的三種理觀,這樣形成一種展轉增盛的善的循環,使令我們慢慢地趨向佛道。

所以我們從理觀產生事修,還要從事修回歸到理觀,這有三個重點。

丙一、總標五乘要義分三:丁一、安樂道;丁二、解脫道;丁三、菩提道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先看第一個,總標五乘的要義。我們把它分成三道。

丁一、安樂道

先講安樂道,人乘跟天乘。這兩部分我們先念一遍。請大家合掌。

一、人乘——謂以「三皈」、「五戒」為乘,能運載眾生,越出三塗,生於「人道」是名「人乘」。

二、天乘——謂以「十善業」、「四禪定」、「四空定」為乘,能運載眾生,越出人道,生於「天道」,是名「天乘」。

當我們的心態準備好以後,佛陀在開演修行的過程當中,先講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離苦得樂。先要得到人身,離開三惡道的痛苦,能夠讓我們創造一個相對安穩的生命,所以佛陀先講人天乘。

人乘主要是三皈、五戒。讓三皈、五戒的法門,在我們內心熏修,我們的生命慢慢就出現了人道的果報。天乘,進一步以十善根、四禪、四空定的這種法的熏修,就出現天界快樂的果報。這個是安樂道。

佛陀製定的法門,它是一種點點滴滴的熏修。就是說,我們前面講過,我們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的無常,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它雖然是無常無我,但它有一種相續的作用。

那麼這種作用它會怎麼樣呢?它會創造業力,會得果報,會造因得果。所以我們前面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三種善根,這個架構建立以後,只是一個大方向的結構。就像開車,你得先設定目標在哪裡,把整個大路先搞清楚。但是過程中的小路,你要微調。

這個法門就是讓你微調。念念的依止人天的三皈、五戒、十善的善業這個法,慢慢地來對治習氣,把邪惡的部分慢慢地洗掉。因為經常修學五戒、十善,你的心邪惡的這一塊力量,就會慢慢消除掉,產生善良的這一塊。為什麼我們要有前面的理觀?這樣你才會知道這個法門的目的是要借事修心,借人天乘的法來消滅我們邪惡的心,產生善良的心。這是人天乘法的一個目的。

丁二、解脫道

我們再看第三、第四的解脫道,看聲聞乘跟緣覺乘。

三、聲聞乘——謂以「四諦」法門為乘,能運載眾生,越出三界,至偏空涅槃成阿羅漢,是名「聲聞乘」。

四、緣覺乘——謂以「十二因緣」法門為乘,能運載眾生,越出三界,至偏空涅槃成辟支佛,是名「緣覺乘」。

聲聞乘它的重點在修四諦法門,而四諦法門的下手在苦諦。人天乘,佛陀要我們斷惡、修善,創造安樂的果報。但是到了二乘解脫道時,佛陀告訴我們,人世間的快樂不能夠安住,只能夠當過程,因為人生的快樂有太多的後遺症,你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佛陀說,世間的快樂就像一個甜美的蛋糕,裡面充滿了毒藥,「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因為你嘗人世間的快樂,就要付出生生世世輪迴的代價,每一世的生命都要受到老病死的折磨。

所以佛陀到了善根成熟以後,從斷惡修善的理念,慢慢引導到追求一種涅槃寂靜的概念。佛陀告訴我們:我們有更好的目標可以追求,我們不一定要追求人世間這種有毒藥的蛋糕的快樂。佛陀開始講四諦十二因緣,把我們內心的水平從一種善惡的概念提升到空有的概念,放棄有相的快樂,追求空性的寂靜,這種境界更高了。涅槃寂靜樂,這個快樂是沒有過失的,是安穩的快樂。

緣覺乘以及聲聞乘,已經從三界的輪迴果報中跳脫出來,所以我們叫解脫道。

丁三、菩提道

我們再看最高級的法門叫菩薩乘。這是佛法裡面最圓滿的一個法門。

五、菩薩乘——謂以「六度」法門為乘,能運載眾生,總超三界及二乘之境,至大般涅槃之佛果,是名「菩薩乘」。

前面的緣覺乘跟聲聞乘,它是一種離相的。到菩薩乘時,又開始面對相狀,但是這時是不執著,叫作借相,菩薩又開始從空出假,廣修六度。它這種相,跟前面的人天乘的相不同。人天乘的相是一種執著的,有漏的、貪愛的;菩薩把這種相當作暫時的借用,借相修心,又回到了人群修習六波羅蜜,成就萬德莊嚴。

所以這個五乘法門是三種目標:第一種,先追求人世間的安穩快樂;第二種,追求出世間涅槃的解脫;第三種,成就佛陀的萬德莊嚴。第一種是有相行,第三種也是有相行,第二種是無相。

所以禪宗說,我們剛開始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是修人天乘。其實,在修五戒十善時,心態沒有太多改變,就是凡夫的心態。真正生命的改變是二乘,開始深入地觀察人生的苦諦,「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出離心。到了菩薩乘,又開始回到你過去的因緣,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就「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但是那個時候的心態完全不同了,你是依止菩提心,依止空正見。

這個五乘法門,我們會慢慢有次第地介紹,我們應該怎樣透過法門來提升我們的心態,從一種邪惡的心提升到一種善良的心;從一種善良的心再提升到一種涅槃的心;從涅槃的心再提升到菩提心,有三個階段,我們會次第地加以說明,借法來修心。

這是一個總標,把五乘法門的一種相互關係簡單介紹一下。

丙二、別明五乘解脫法門分五:丁一、人乘。丁二、天乘。丁三、聲聞乘。丁四、緣覺乘。丁五、菩薩乘。

我們看丙二的別明五乘解脫法門。前面是一個總標,這以下我們各別各別來說明。

五乘的修行方法,這個地方有五科: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菩薩乘。

丁一、人乘分二:戊一、三歸依;戊二、五戒。

我們先看人乘,人乘當中分二科:一、三皈依;二、五戒。

戊一、三皈依分二:己一、釋名;己二、內容;己三、功益

己一、釋名

三皈依,我們先作一個名相的解釋。「三」,我們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皈」,我們的心態就是皈順跟趣向;「依」,是依止。三皈依就是皈順三寶,依止三寶,一種對這三個功德的隨順皈依。詳細的我們看下面的《業疏》。

什麼叫三皈依?它的內涵是什麼?我們來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首先我們先看看,這個三皈依,它有兩個:第一個,所皈依的境;第二個,能皈依的心態。我們所皈依的境是佛法僧三寶。我們是用什麼心態呢?是求救護,我們希望三寶來救護我們,這個觀念很重要。如果我們一天過一天,不學習佛法,也就不知道我們到底有什麼障礙、什麼問題。

要學習佛法,首先你要知道你的過去。就是無量劫來,我們一念清淨的本性,在三界裡面打滾太久,而每一期生命都留下很多的問題,就是顛倒妄想跟業力,到現在已經沒辦法自我改變。因為我們在三界流浪太久,已經養成一種堅固的習氣,這種自我意識太強,我們已經沒有自我能力來做反省跟調整,必須要仰仗三寶的救護。就像善導大師說的,我們是業障生死凡夫,自己沒有能力來追求出離,所以我們以這種心態祈求三寶的救拔。

這個地方講出一個譬喻。就好像說,有一個人他得罪一個惡國王,這個惡國王有大勢力,他自己沒有能力來抗拒這個惡國王,怎麼辦呢?他只好投向另外一個善良的國王,這個國王是一個大勢力的善良國王。投向這個國王幹什麼呢?以求救護!希望這個大國王能幫助他來抵抗惡國王。這個善良的國王就告訴他:你來求我保護你,沒問題,但是有兩個條件:第一個,莫出我境;第二個,莫違我教。我一定可以救拔你。

所以,這個皈依其實是兩個內涵,第一個是莫出我境,這是對人的皈依。我們不能夠離開佛菩薩的攝受,所以我們剛開始皈依三寶,第一個跟佛菩薩結緣。你看大乘佛法,很多的名號讓你來憶持,你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本尊的功德來攝受我們。你要先找到你相應的本尊,「相應」就是所謂依人,這個地方依人包括依止上師,你的親教師,就是依人來修學,莫離開人的因緣。第二個,莫違我教,就是依法,從經典的學習產生智慧的觀照。這是兩個依止,皈依,一個依止人,一個依止法,你能夠依人又依法,三寶一定可以救拔你!那這個地方是講譬喻。

第三個,我們合法。

眾生亦復如是。我們無量劫來,已經把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一種很嚴重的煩惱魔,所以才有生死的過患。這個系屬就是說,我們一般人煩惱火不啟動時很正常,但是貪煩惱、瞋煩惱活動時,它要你做什麼,你就一定要聽它的,你就做不了主,它要你去造業,它要你去罵人,你就一定會去做了,這就叫作系屬於魔。

所以,這個煩惱已經掌控我們的生命了,而且我們對煩惱已經沒有抗拒的力量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皈依三寶的原因。因為你自己沒辦法處理你的煩惱,你無量劫來已經把它養成一種很強壯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有生死的過失。所以我們皈向三寶,才能夠去抗拒內心的煩惱魔。

這個地方就是說,三寶對我們的攝受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是人的攝受。佛陀的神通感應,我們不斷地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就是修皈依,我們要跟佛菩薩結緣。

淨土法門也是很強調跟佛菩薩結緣。一般來說,凡是他力法門的,比方說淨土宗、密宗,很強調依人。像我們淨土宗皈依阿彌陀佛,你就一定要跟阿彌陀佛結緣,否則他沒辦法救拔你。因為佛陀救拔你,你必須要在中間加搭一座橋樑,諸法從緣生。蕅益大師說佛陀的心是平等的,那麼為什麼救拔他,沒有救拔你呢?因為你沒跟他結緣,他很難救拔你。所以我們憶念阿彌陀佛,是創造一個阿彌陀佛救拔我們的因緣,讓他有渠道能夠進入到我們的生命裡。你都不念阿彌陀佛,不拜阿彌陀佛,你就缺乏被救拔的因緣。所以第一個我們是對人的皈依,祈求佛菩薩的神通攝受。

第二個,是智慧的救拔。對法要皈依,對經典要學習。佛陀滅度以後,把道理放在經典當中,你要去聞思修,產生智慧的觀照。

所以三寶的救拔有兩種:神通力的救拔跟智慧的救拔。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佛在世時,在舍衛國有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這個兒子生出來時非常可愛,福報很大。這個長者子是有錢人嘛,長大後也不用工作,就整天帶了幾個朋友到處遊玩。

有一天,有個馬戲團來到舍衛國表演。這個大富長者子就跟他幾個朋友去看,他看上了馬戲團一個女孩,非常喜歡她。回去後就跟他媽媽說:「我想娶這個女孩做妻子。」他媽媽說:「不可以!我們是貴族,馬戲團少女是個平民。」在古時候這是門不當戶不對,不可以的。他媽媽就拒絕他了。這個大富長者子說:「我不娶這個女孩,我沒辦法活下去了。」母親沒辦法,疼愛小孩嘛,就派人去跟對方溝通,說我們兒子想要娶你這個女孩做妻子。對方說:「不可以啊!你們是貴族,我們是平民,怎麼能夠通婚呢?」就拒絕了。他媽媽就跟兒子說:「你看對方拒絕了。」那大富長者子說:「如果你不答應這個婚事,從現在開始我就不吃飯了。」媽媽沒辦法,就親自帶著禮品去見對方的母親。她說:「我的兒子一定要娶你的女兒做妻子,有什麼條件你就開出來。」對方看她這麼有誠意,就說:「好啦,這樣子吧。依我們的傳統,要娶我們家的女孩子做媳婦,你的兒子要把我們馬戲團所有的技術都要學會,還要經過考試,通過以後我們就把女孩子嫁過去。」母親看對方至少是有條件的答應了,就把這個條件帶回來,給她兒子如是如是說。這個兒子說:「沒問題,我來學。」所以就參加馬戲團學他們的技術了。

這個小孩很聰明,很快就把馬戲團的十八般武藝都學會了,然後就考試。考試時他前面每一個考試很快地都通過了,到了最後一個最難的,叫作空中走索,兩個高空的地方中間架一個鋼索,他要從東邊走到西邊,這中間拿一個竹竿做平衡。這是大富長者子非常熟悉的一個技術,但是他走到一半時,糟糕了,他沒體力了,因為他前面花太多體力了。他雖然技術夠,體力不支了,即將要摔下去了。

這時大智慧的佛陀知道這件事,就派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飛到空中跟他談條件。他說:「你現在只有兩個選擇:你要麼掉下去摔死,要麼你跟我出家。」這個大富長者子說:「我本來是要結婚的,怎麼跟你出家呢?」但是我要是不答應,摔下去可能就死掉,命都沒有了,所以只好答應目犍連尊者了。答應以後,目犍連尊者用神通力,馬上讓他看到這個繩索變成一塊大地,他就很快地走過去了。下面的人就鼓掌,對方也願意把這個女孩子嫁給他。這個大富長者子說:「我現在不能結婚了,我已經答應目犍連尊者出家了。」就跟目犍連尊者出家,出家以後,他沒有多久也證得阿羅漢果。

這個例子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人生都有很多的轉機。有些人遇到障礙,三寶會適時出現;有些人遇到障礙,三寶沒有出現,為什麼?這個地方你要想一想。我們每一個人的背後都充滿了業力,如果你不看經典,你就不知道怕。你要看經典就知道,我們過去生所造的業,是不可思議,如虛空一樣。但是有些人那麼幸運,能夠在遇到障礙時,出現佛菩薩攝受乃至於跟他說法,成就解脫。

諸位要知道,事出必有因。佛菩薩的心就像太陽、月亮一樣,平等地普照一切眾生,但是諸位要知道,既然是諸法因緣生,表示佛菩薩對我們只能夠有條件地救拔,因緣就是條件,沒辦法做無條件的救拔。就是你自己要準備好你要準備的那一塊,就是你平常跟佛菩薩的因緣。

所以我們必須要在三寶當中搭上兩座橋樑:第一個,跟人之間的因緣,跟佛菩薩的因緣。你不斷地要有一些拜佛、讚歎、供養,尤其是淨土法門,本尊相應更重要。你每天都要念念佛,你必須要活在彌陀的光明當中,莫離我境,你的心不能離開佛號太久。你試試看,你三天不念佛,你的心就生疏,就覺得阿彌陀佛離你很遙遠。你要能夠進入到彌陀的光明當中,就要不斷地憶念他的聖號。第二個,你要能夠知道淨土法門修學的內涵,它的法。你要有點智慧的觀照,保持正念。所以,對三寶的皈依,有兩種攝受:第一種,人的攝受;第二種,法的攝受。兩種缺一不可。

己二、內容

我們再看內涵。

我們在前面講到皈依的兩種內涵,這個地方講到我所皈依的境——所皈依的三寶有幾種三寶。

先看內涵。我們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要跟三寶皈依,到底三寶是什麼?

在經典中三寶有兩種:一種是住持的,就是外在一種事相的,它是可以讓你去見聞覺知的,有一種相狀的;一個是理體三寶,它是無相的。

我們先看有相的住持三寶。第一個,佛寶,形像塔廟。佛陀滅度以後,誰代表佛呢?就是這些佛的形像。可能是紙做的,或者是銅做的,或者玻璃纖維的等等形像;塔廟就是供養佛陀的這些寺廟,所以你來到寺廟就是見到佛陀。這個是佛寶,他有住持的功能。第二個,法寶,就是紙素所傳。透過這個紙所記載的大小乘的經典,這個是法寶。文以載道,這文字當中有道。第三個,僧寶。就是剃髮受戒的現出清淨莊嚴儀相的出家人。我們平常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的,叫作住持三寶。我們透過住持三寶,也可以依人、依法這樣地修學。

第二種,理體三寶,這是我們內心的三寶。第一個,佛寶。就是五分法身,就是清淨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第二個,法寶。滅理無為。小乘就是偏空的涅槃,大乘就是真如法性。我們這個地方特別指的是大乘的真如法性。第三個,僧寶。聲聞學無學的功德,這是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種功德。當然這個理體三寶,重點在法寶。就是我們皈依心中的涅槃,安住在我們的清淨本性,這個就是理體三寶。

我們剛開始是接觸住持三寶,由住持三寶慢慢地熏修,才有辦法產生理體三寶。

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說:有個大將軍,來拜訪蓮池大師。這大將軍可能是看過經典的,蓮池大師這個時候正在拜佛,侍者就請將軍在會客室坐一下。等蓮池大師拜完佛出來以後,這個將軍就直接問蓮池大師:「三寶在我們心中,你拜佛像幹什麼呢?它是一張紙。」蓮池大師說:「你這種觀念是錯的,執理廢事。」就是說,我們今天懺悔業障,跟三寶皈依,你一定要有一個形像。

淨土宗也是這個意思。你看,你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那麼誰代表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佛在哪裡呢?淨土宗是音聲嘛。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創造一個音聲,阿彌陀佛就在音聲當中,所以你把它聽回去,跟阿彌陀佛就相應了。所以我們剛開始是要從形像的三寶,慢慢地悟入到理體三寶,我們不可能直接進入理體三寶。我們所有的善根都要從事相來修學。

前段時間有人問我,講到《彌陀要解》的理觀跟事修,他說,《彌陀要解》中提到用理觀的智慧來念佛,是什麼意思?我們如果沒有理觀念佛,完全從事相也不好。因為你完全從事相念佛時,你的心是攀緣心,攀緣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那麼這個時候有個問題,你心中所憶念的佛,是在十萬億佛土之外,臨終時你的心會動,你會看看阿彌陀佛到底來了沒有,這糟糕了!臨終時最怕你一念妄動,出現不安住之相。

所以理體三寶就是說,我們相信阿彌陀佛存在我們心中,但是我們假借佛號來開顯,這個很重要,假借!我們在沒有修理觀之前,這句佛號是用一種攀緣執取的心來念。你知道阿彌陀佛存在你心中時,你同樣念佛,但是你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你是借這句佛號。雖然念,但是你不會執著,你不要管阿彌陀佛來了沒有,你心中憶佛念佛,有這個因地,它自然會創造這個結果。你把這個橋鋪好了,阿彌陀佛自然走過來。所以理觀很重要!就是說你為什麼要站在內心的角度來修學?因為你向外攀緣,自己的因地就破壞了,就不是一個真實的因地了。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我們站在理體三寶的角度來皈依住持三寶,但這個住持三寶又幫助你加強你的理體三寶,產生一種善的循環。依理體三寶而修學住持三寶,住持三寶又加強你的理體三寶,如此的理觀跟事修的配合,這個時候才能夠慢慢增上。所以在這個皈依當中,我們的理觀事修兩種三寶,都要具足。

己三、功益

我們看最後的功益,皈依三寶的功德。

這個地方有一段文,我們把它念一遍:

《歸敬儀》云:「經云: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既成,淨信無失,況能立願歸依,奉為師範?固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如經云:有人受三歸依,彌勒初會解脫生死。此乃出苦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曾受歸,隨緣還失,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歸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

這裡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經云,有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

「常住」二字是法寶,就是我們說的不生不滅的涅槃或者清淨心——在因地叫清淨心,在果地叫作涅槃。一個人能夠得聞,不過這個「聞」,諸位我們看到很多的經典,只要講聞此名號成什麼功德,這個聞都是要成就聞持,要加一個受持的「持」。就是聽聞以後,還要受持不失,你要把這個法放在心中,不斷地憶念而不忘失,這樣子才能夠產生一種強大的調伏力量,不是只有聽過而已。要讓這個法經常在心中運轉,經常能夠去體會心中「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人生生世世不墮惡道。

那麼它的理由在哪裡呢?我們待會兒再解釋。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