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十一講)

期中座談(三)

大乘佛教,有很多的法門可以來修學。古德把整個大乘佛教的修學分成兩個重點:一個叫作理觀;一個叫作事修。不管你是什麼法門,就理觀跟事修兩個重點。理觀是屬於對真理的觀察,事修是法門的實際操作。

理觀跟事修的關係,古人有一句話講得很貼切,說是理觀宜廣,事修宜專,這是一個操作原則。我們剛開始觀察人生的道理,要廣泛地學習,因為你對人生的解讀、對人生的了解,影響到你內心的一種覺悟的力量,這個我們前面講了很多。

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業障深重,雖然我們現在一個人能夠利用的時間非常短,而我們要處理的問題相當的複雜,因為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長時間在三界裡面流轉,已經把我們的內心世界搞得非常的複雜,然後才來學佛。

所以我們必須要去處理過去生所留下的問題,這是我們不能避免的。我們必須對過去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所留下的痕跡來負責,你跑不掉的。所以我們利用短短的幾?年,要處理無量劫留下的問題,你就知道時間很緊迫了。

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覺悟的力量,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三種力量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更加重要。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你沒有太多時間思考了。合理地推論,臨命終的時候你一定是內憂外患。臨命終的時候,很少有人是心平氣和走的,大部分都是內有妄想的干擾。你真的是不想離開你這麼熟悉的人事的世界,這個世界你好歹活了八?年、一百年,不管你滿不滿意,至少你結了很多的緣,突然間離開,難免不捨。

所以你內心的妄想——愛取的妄想不斷地衝擊你;外患——你無量的生死業力要跟你算帳了。臨命終算總帳的時候它不跟你客氣的。我們平常叫作創造業力,累積業力,臨終的時候它是全部起現行。欸,我什麼時候造了這個業?已經不知道了,但臨終它絕對不會放過你。所以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合理地推論,都是內憂外患。那麼這個關鍵的時刻,誰能夠在內憂外患當中走出一條光明的道路,誰能夠產生一種反轉的力量,誰就成功了!

若論內憂外患,大家差不了多少。因為我們會在末法時代出世,某種程度是有共業,就是你的檔次跟我的檔次差不了多少,所以我們才會生長在一個時代。現在就是說,來自於我們內外的障礙大家差不了多少,那成敗的關鍵在哪裡呢?就是考驗你的善根力的時候了。養兵千日用在一朝,誰能夠在內憂外患當中,產生一種反轉的力量,誰就能夠正念分明,把彌陀感應出來,關鍵在這兒。

所以不要忽略每一堂課你所聽聞的道理,不要忽略你在佛堂當中靜靜地思惟業果的道理、無常的道理跟實相的道理,你在累積一種臨終反轉的力量。臨終的力量它不是突然間成就的,是點點滴滴累積而成。所以理觀,它牽涉到你一種生命的反轉。

我們合理地推論,大部分臨命終的人一定是其生命最谷底的時候。祖師說,你生病的時候,你都作不了主的。臨命終是最大的、最重的病,死亡是你一生當中面臨最嚴重的病痛。你要失掉你的一切,甚至於你的身體。

所以這個時候八風的吹動,你能夠依靠的就是你對真如的觀照。你是不是能夠在這個地方穩住腳步,走出一條你自己的淨土的道路,這是考驗你的智慧水平,那是真槍實彈的時候了。因為稍微差池,你就沒有機會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犯錯空間了。

你平常的時候做出一個判斷錯誤,本來不應該做的你做了,你還有機會懺悔。你平常做錯了事情,你有很多機會來做彌補;臨命終,對不起!你做出了判斷的選擇,你要付出一生的代價,來彌補你臨終的錯誤,你就再來一次,就這麼回事。

所以面對臨命終的考驗的時候,你的智慧的引導、智慧的安住、智慧的調伏——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這三種力量,是你臨終的時候三大考驗,你一個力量都不能夠有差錯。這三個柱子,哪一個柱子崩潰了,其他兩個柱子就不保。所以理觀一定要圓滿,你不能有任何瑕疵,因為那是來自於你心靈的力量,你心靈的力量不啟動,佛陀很難跟你感應的。

因此在整個淨土宗當中,你的理觀,你不一定要斷煩惱,但是你必須要有一點本事從煩惱中走出來,你要能夠在煩惱衝擊你的時候不倒下去。你要走出煩惱,面對彌陀的光明,這是淨土宗最低的標準。就是說你可以有煩惱,但是煩惱沒有把你打敗,你能夠在煩惱干擾中安住不動,然後提起佛號,關鍵在這裡了。

所以這個理觀它必須要圓滿的,它不能有任何欠缺。你說:欸,我這個地方少學到。那你的能量就不夠了,你這個柱子就鬆動了。所以理觀應該要廣泛地學習業果的道理、無常的道理跟大乘的真如的道理,因為它是你生命當中從障礙裡面反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量。這是理觀。

那麼事修呢?就牽涉到因緣的力量,外在的因緣的力量。當然主要就是你來生的規劃。事修為什麼要專呢?因為佛陀講的法門真的太多了,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夠用。我們不可能把佛陀說的法門一生學完,那是一個成佛之道,那是一個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首先在修法門當中,你要先知道,你來生準備變成什麼樣子,佛法是先有願望才有過程。從往生淨土的角度,你必須要在法門當中,在我們前面講到的人天業果中,你要先抓對你往生有幫助的,必須要有所取捨。理論的學習,你沒有取捨的空間,你要全盤接受;法門的修學,我們要善知取捨,因為時間不夠。

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前面學過的人天乘,包括了三皈、五戒、?善,包括四禪、四空,這麼多法門當中與臨終正念有關係的,我提出了三個重點:

第一個,勤修懺悔。我們要盡量把過去生留下的業力,把它降到最低。帶業往生,這個業力的能量不能太強,它必須是經過你懺悔過以後的、折損過以後的一種不增長業,它不能夠在臨終的時候是一種很強烈的現行業,這個要注意,它必須是一個不增長業。在《楞嚴經》上說,它這個污泥必須在一個沉澱的狀態,我們不能把污泥拿掉,但起碼你要讓它沉澱下來,這是懺悔業障的主要意思。

第二個,嚴持四重。如果你要求臨終的正念,不要跟自己開玩笑,殺盜淫妄你千萬不要做,你衝不過去的。因為那個殺盜淫妄的業,臨終來的時候像暴風雪,那是大的龍卷風。不要高估你的智慧的善根,不要高估自己。我們造了殺盜淫妄以後,那個業力的衝擊,不是我們能夠扛受的。這就是佛陀的智慧告訴我們的,你不能夠完全把所有的罪業都消失掉,起碼你不能犯根本,因為你承受不住根本業力在臨終對你的衝擊。

所以一方面增加我們的理觀,但是另一方面不要把自己的罪業造得太重。因為你跳不過去的,你走不過去。

所以一方面,我們對於過去所造的罪業,要勤修懺悔;一方面我們對於未來四根本重戒要善加防護。為了臨終的無障礙,勤修懺悔,嚴持四重。

第三個,兼修禪定。這個禪定可以兼修,你有空就修,沒有修亂不了,它有加分效果,但是你沒有修,沒有扣分的情況。

但是「勤修懺悔」跟「嚴持四重」這就很重要,「願我臨終無障礙」,這是兩大原則。

這個就是我們在修行當中,道理要廣泛地學習;在法門的選擇上,要抓住重點。人天乘兩大重點:勤修懺悔,嚴持四重,這也是我們今天研討的兩大重點。我們今天預定有五個主題。規矩跟以前一樣,學人先做簡單地說明,然後開放給大家,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做一個討論,五個主題的原則都一樣。

好,我們先看第一個。

【學員提問】請法師慈悲開示,在現代媒體的渲染及學校健康教育的課程之下,未婚男女的婚前性行為觀念已漸漸為社會所接受。請問如果在未學佛前由於無知而破了根本重罪,應如何懺罪才能完全恢復清淨?

【師父答疑】這個問題的大意,是說有一個人他沒有學佛,沒有學佛當然他就沒有觀照力,遇到事情就沒有觀照力,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跟著感覺走,跟著感覺走,就犯了根本重罪了。那這個時候學佛就知道怕了,那怎麼辦呢?對於過去所造的重罪要怎麼辦呢?

懺悔有三種的層次差別:第一個叫調伏罪業;第二個叫恢復清淨;第三個叫功德增上。我們解釋一下。

從往生的角度,你至少要達到第一條,調伏罪業。這個罪業還在,但是它被你調伏了;這個污泥還在,但是它沉澱了。套一句我們前面學的專業名詞來說,這個業力已經變成不增長業,它這個定時炸彈暫時不爆炸了。你只要不再造作,不要去觸動它,它有等於沒有。

這種情況,他必須要殷重懺悔,立誓改過,心要很懇切。懺悔的成敗,除了你每天的定課,你每天拜一部八?八佛或者拜一部大悲懺,你有一個一定的功課以外,你的心態準備很重要——你的慚愧心,更重要就是你要發願,永不再造作了。你對未來的誓願力很重要,就是要斷相續心。

當然這一塊就是對業果的思考,至少你的心要能夠先照到道理的最下層,就是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然後內心當中對當來的痛苦產生怖畏,這慚愧心就是怖畏當來的果報。然後以這種心情你就有資?懺悔,你每一拜佛都充滿了慚愧心。

那麼這種情況你拜了一年都沒有見到好相,你也沒做出什麼特殊的夢,所以你的業沒有消。但是你的業,因為你這一年點點滴滴如實地懺悔,它的勢力被你破壞,至少它是進入調伏狀態,夠了,這樣就可以了。這是懺悔的最基本的功夫,先讓罪業調伏下來,但是前提是你未來不能再造作了,再造作,你又把它激發出來。

我們前面說過很多次,造業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它本身造了一個罪業;第二個,它會激發其他的罪業。而激發其他罪業的可怕性,超過它本身的罪業。有人說:「欸,我就造那麼一次有這麼嚴重嗎?」關鍵是你內心當中本來就很多罪業了,你又把它激發出來,關鍵在這兒。所以我們懺悔,要能夠有慚愧心,這第一個調伏罪業。

第二個,恢復清淨。你在拜佛當中,你的夢境出現了好相,比方說你夢到了吐出不乾淨的東西;比方說你夢到了排出不乾淨的東西;比方說你夢到你在洗澡,業障消除。那麼這種層次你的理觀就要提升了,就不是業果而已,就要思惟苦諦,要心生厭離。一般能夠懺到清淨,多少都要有出離心,你對世間要有某種程度的厭倦、厭惡了。就是你的業轉了,你這個好相在夢中才會出現。這個檔次更高了,就是你完全把這個業懺乾淨,你就是跟沒有做一樣了。這是第二個水平。

第三個,是可遇不可求的,就是功德增上。你懺悔以後不但把罪業給消滅了,還比以前沒有造罪之前更加的殊勝,因禍得福。這種情況一定要深觀實相,發大菩提,要觀察真如的即空、即假、即中,一念心性當中發起菩提心,為一切眾生懺悔。你思惟你自己的苦,一切眾生都在痛苦當中,那麼發起大菩提心懺悔。這個時候你會見到佛菩薩現前在夢中,佛菩薩放大光明,他可能會跟你說法,也可能不會跟你說法,那就不是排出穢物而已。但是這個第三個是不容易達到的,你的善根要很深厚。

起碼你要拜滿一年,這個最低要求,你要讓罪業降下來,你就不再造作了。過去生的業或者你今生造的殺盜淫妄業還在,但是它在調伏狀態,沒關係,你至少讓它臨終不要障礙你,到了淨土你再來處理這一塊,就是這樣的規劃。所以怎麼樣才能恢復清淨,有三個條件。

好,我先回答到這裡。開放大家來研討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這樣,

我們看祖師大德的規劃,懺悔,它是一個階段性的衝刺。因為我們一般人很難經常保持慚愧心,它是以一百天為一個 section(階段)。你沖一百天見不到好相,先休息一下。因為你的慚愧心很不容易保持那麼久,休息一段時間,思惟業果,再把自己的慚愧心能量提起來,再衝一百天。第二次大概就會見好相。如果你覺得還不夠,好相還不夠,我要見到瑞相,見到佛菩薩,你再休息一下,到第三階段再衝一百天。

祖師他是以一百天為原則,是有道理的。因為你長時間修,修到最後,你後面慚愧心都沒有了,你在那邊拜沒有什麼意義。一具臭皮囊,何來做功課?你身體在拜,心開始打妄想,那已經不能構成懺悔了。所以這個一百天是有道理的,以一百天為一個加行的單位。你自己找最有空的時候,沖個一百天,要每天拜,至少兩個小時的功課。那關鍵你的心態要準備得非常好。你一進佛堂,慚愧心就生起,拜完佛的時候再發願迴向。每天做,做滿一百天,你一定會有消息。你就知道佛菩薩所說的道理是真實的,一點都沒有騙我們,生命可以改變。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在美國有個殺業的問題,因為美國的法律上買賣房子的時候,房地產他們都要有一個白螞蟻要殺,所以在那種情況下,自己是一個學佛的人,知道這個是殺業不能造,但是不知道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

【師父】這個問題我在第二個問題有解釋到,待會再來說,好嗎?我們先講懺悔,這個殺業,我們用一個主題來談談這個。我們無法避免的殺業,就是我們非主動的,不是我們要主動殺生,但是你要面對的,這個問題我們第二個問題會回答。

我們先講懺悔有沒有問題,就是你在臨終之前,應該或多或少要有個加行,懺悔這一塊有沒有問題?

【學員提問】那請問師父一百天之間,休息多少天比較合適?

【師父答疑】當然不要休息太久,休息一下,因為它是一種短跑。它來自於一種強大的力量,而我們的心力沒辦法維持一百天,超過一百天。這一百天是古人算出來的,叫百日加行法。我們長時間的去嘗試也覺得非常好。就是說你衝刺一下,沖不到就先放鬆一下,該幹啥還幹啥,該工作還工作,等到你覺得能量差不多了,時間差不多了,你自己的時間累積一下覺得夠了,你的心態差不多了,再衝一百天。那中間要停多少,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自己看著辦。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學人有一個問題就是,關於嚴持四重戒的殺盜淫妄,這個殺戒包不包括我們平常吃肉,肉食?

【師父答疑】好,阿彌佗佛!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這個《楞嚴經》 它是這樣講,它是從業果角度,就是我們跟眾生的傷害有命債跟肉債。我沒有殺你,但是我吃你的肉,這叫肉債。那什麼叫債呢?就是你要還的。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吃眾生肉,你跟被吃的這個眾生就結下一個業力。你認為你吃牠的肉,牠是心甘情願嗎?合理地推論,沒有一個眾生是心甘情願給你吃的。你看每一隻雞被殺的時候,都叫得很厲害,為什麼?牠不想被殺嘛。只要牠不是心甘情願,這就有問題。

你是個人,你福報大;牠福報差,你把牠的命奪過來,當然直接殺牠的人,這個是最嚴重,欠牠的命債;那你沒有殺牠,你吃牠的肉了,好,肉債。就算牠被殺死了,你認為牠的肉願意無條件佈施給你吃嗎?不會!對不對?肉債,就這麼回事。

那麼這個肉債,如果你今生沒有要處理生死問題,反正你準備輪迴,求增上生的,那問題不大,因為你準備輪迴嘛,牠也有機會,慢慢等你。但如果你今生要出離三界,那這問題就嚴重了。因為你要跑了,你住在美國,你要跑到澳洲去,那些借給你錢的人就緊張了——開玩笑,你跑了,我找誰要去?這就有問題了。

所以印光大師講念佛吃素,這個是有道理。你看看《楞嚴經》你就知道怕,吃肉的可怕。第一個,你跟眾生結下生死業緣;第二個,你經常吃,你還無慚無愧,你慈悲的善根失掉了。吃久了你這個人就變成你看到眾生的痛苦,你沒有感覺,你沒有感同身受。所以你要知道,飲食會影響心態的,你好不容易?培了慈悲心,你就是整天吃肉,今天吃明天吃,吃久了,你這慈悲心沒有了。

大乘佛法是以慈悲心做根本,你今天慈悲心沒了,你修什麼法門都不像大乘法了,因為你那個能念的心,那個心力慈悲的善根已經沒有了。如果所修的每一個法都沒有慈悲心,就不是大乘法了,頂多是聲聞法,所以你損失慘重。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造罪業,諸位你要知道,是你失掉了善根。你造了罪業,你善根還在,亂不了,你隨時可以反轉,你可以重新站起來。你善根破壞了,你連站起來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如果你一定要吃,你最好起慚愧心,說:「我不是很想吃你,但是我控制不了我自己,但是我真的不想吃你。」這樣子好過你無慚無愧,你不能把它當理所當然,你把它當理所當然,你以後就麻煩了,你一定會把善根破壞。

就是你至少要說:「我實在不想吃你,但是我又控制不了我的食慾,我先向你懺悔。」然後吃完以後,念往生咒迴向給牠。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前的懺悔、事後的彌補,至少保護你的善根,而且你最好發願,我什麼時候一定要斷肉,你發個願,就把那種反轉的力量先種下去。

如果你有志於今生了生死,你最好不要欠眾生太多債,真的,你很難跑得掉。不要給你臨終增加太多負擔,你臨命終現在負擔已經夠多了,不要一直拿包包往你背上去扛,你走不出來的。

我希望大家看祖師大德的開示,他講的話都有道理。你看印光大師, 持戒他就很重視,除了殺盜淫妄,他就強調不吃肉。你看看印光大師他講沒幾句話就講不要吃肉,你要去體會他有道理的。因為你每天發願「願我臨終無障礙」,但是你一直給你自己增加負擔,這是互相矛盾了。

其實現在很多老外他也吃素,他也不見得為了宗教因素,他為了健康,為了環保,他也吃素。你看那個沒有學佛都做得到,何況我們學佛的人呢?其實我是覺得你做什麼事,你要先說服自己,要心理建設,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吃肉有什麼好處呢?動物性的脂肪現在充滿了問題,很多染污,你吃下去不過就是那幾分鐘的感受,何必非得吃肉呢?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如果不吃肉,吃蛋可以嗎?

【師父答疑】吃蛋稍微好一點,因為現在的蛋都沒有生命。現在的雞都是專業養,所以牠沒有交配,現在的雞都是男眾、女眾分開的,所以牠沒有生命體了。沒有生命體,你吃牠的蛋就比較好,因為牠是自動的排泄,牠一定要生蛋出來,稍微好一點,沒有那麼嚴重。

但《楞嚴經》講是動物的東西都不能吃,它講得比較嚴?。但是你吃蛋跟吃肉,那程度差很多了,差太多了。肉那是非常嚴重,因為你直接影響牠的生命體,你每一塊肉一定要先把牠殺死才獲取,對不對?但是我吃蛋,我沒有影響到你的生命。這個業緣就不可同日而語,這兩個力量就完全不同,這不一樣。

【學員提問】請師父慈悲,如果要是穿皮鞋皮帶這些東西,應該怎麼看?

【師父答疑】好,我告訴大家一個判斷的方法,如果這個東西你一定要先取牠的生命才取得的,比方說肉,比方說蠶絲,這個蠶絲在《楞嚴經》是判重罪。蠶絲諸位知道嘛,因為蠶一定要把牠殺死才可能拿到蠶絲,沒有其他可能。所以諸位,你蠶絲被最好不要用,因為那一個被子太多生命犧牲掉,都算在你頭上了,因為你使用。

就是說,只要這個東西的獲得你一定要殺死對方,這個東西你就千萬不要用,直接殺生;這個東西的取得,沒有直接殺生,像綿羊,紐西蘭不是有很多綿羊,對不對?它那個毛長長了就要把它剪掉,它綿羊毛做出一個毛衣,這個問題不大,因為這個是自然,就像我們長頭髮一樣,你把牠綿羊毛剪掉,對牠的生命沒有構成影響。

諸位你記得,這個東西的獲得,一定要把牠生命殺死的,這個東西你最好不要用。這個《楞嚴經》判得輕重是這樣,從直接殺生跟間接殺生來判斷輕重,這是原則。

【學員提問】師父好。我想問一下,我們剛剛講到那個婚前性行為, 那朋友之間怎麼勸導?還有父母怎麼跟兒女勸導呢?

【師父答疑】勸導別人不容易,說實在。一個人要改變,我想,我不是一個很會勸導別人的人,我們是學院派出身,我一般都是你要聽我的話,我就跟你講一個完整的道理,讓你去體會。當然勸導就是說,首先他要相信因果。如果他不相信有來生,你說怎麼勸導呢?他不相信因果,他不相信生命是一個相續的,他不相信我們有無量的生命,我們今生只是其中一塊,我們要為來生負責,如果他沒有這種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概念,你說怎麼勸導呢?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勸導。

因為他沒有來生的概念,他就及時行樂,你就說不過他。他有及時行樂的概念,你就說不過他。所以我覺得,他要有因果道理會比較好。就是說,大家有共識,你也相信有來生,我也相信有來生,而且你的生命深受你業力的影響。好,這個就可以溝通了,有基本共識了。如果他完全沒有來生的概念,你說這個人怎麼勸導,要怎麼勸導,我不知道。好,我回答到這裡,對不起!

【學員提問】師父在課堂上,一再提到說罪性本空,同時也要我們站在那個「空」的角度來懺悔。

【師父】是,這樣會比較好。

【學員提問】我的問題是說,既然這個罪性是空的,為什麼我們要來懺悔?

【師父答疑】為什麼還要懺悔,謝謝!我知道你意思。那麼罪性是空,但是罪相它是有緣起的。我們一件事情有體跟相,對不對?它有緣起,所以性空有緣起。就是說,當我們把業力本身回到原點的時候,我們本來是沒有罪業,這個很重要,那是因為一念的妄動。

當然無始的一念妄動,蕅益大師說就是你當下這個妄動,因為你這個一念的妄心去攀緣一個五欲的妄境,所以才有業力。你妄心攀緣妄境,造下一個虛妄的業力,創造了虛妄的生死輪迴。

虛妄不是沒有,諸位!虛妄只是說它是變化的。當佛法裡面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不是沒有的意思,虛妄的意思就是說它會變化,它不是經常這樣子的。什麼是真實呢?就是它永遠這樣子的,叫真實。

那麼業性本空,業果不失,這兩個不衝突。但是你必須站在業性本空的角度來面對業果不失,這對你是最有利的心態。你必須要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緣起,站在無住的角度來生心,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有。這個是佛陀告訴我們的,這種思考模式對你的業力的反轉最快。你站在什麼角度影響到你的懺悔的成敗,就是你的理觀。

比方說你現在生病,假設我胃病,你認為胃病是治不好,你認為它是真實不能改變,你果然治不好,因為你的執著很厲害。諸位!你不要小看你的心靈力量。你一直認為你有胃病,吃什麼藥你也很難治好。你要告訴自己你本來沒有胃病,你是後來才有胃病的,你本來是健康,這個時候你觀察這個胃病是因緣生,如夢如幻,所以你吃藥你就容易把它治好。

這個就是這樣子,站在你本來沒有病的角度去治病。現在醫學也承認你心靈的力量會影響到你身體的變化。所以你看現在講身心靈,對不對?為什麼多一個靈?說你心態老是覺得你有病,再好的醫生也治不好你的病,因為你堅固地執著它。諸位你還記得嗎?你本來沒有病,你出生的時候本來沒有病,你是後來才有病的,所以可以治好。

我們是本來清淨,所以我們才有可能把所有的問題處理掉,才會成佛,就這個道理。站在本來沒有罪業的角度來懺悔業障,這個對你是最有利的。你先相信這個道,這是佛陀說的。這叫理觀,觀察業性本空,你的罪業會消除得比別人快。因為你慢慢鬆脫了,把這個業力的執取放掉了,然後你該懺悔還得懺悔。

理觀不能障礙事修。不是說你觀察業性本空,就不懺悔了。你照樣懺悔,該起慚愧心照樣起慚愧心,因為你有如夢如幻的罪業,你有如夢如幻的生死輪迴,有如夢如幻的三惡道在等你,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三惡道的確是有痛苦的作用,這不能否定。所以性空不障礙緣起,緣起也不要障礙性空,這樣子最好。

好,我們的問題差不多,沒有什麼太多時間了。我有五個問題,看看第二個。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在日常生活中若有跳蚤、瘧蚊、蟑螂等,對人體危害較大,且較為急迫的蟲類干擾,應當抱持何種態度才能不犯殺戒?

【師父答疑】這個問題就是剛剛這位菩薩提出來的,這就是我們非主動的惡因緣,就是我們眾生的共業所招感的環境,就這麼回事。

那麼這個問題,在聲聞戒也好,在菩薩戒也好,佛陀講很多,我們把它整理成三個原則:

第一個避開它,盡量避開它。諸位你要是研究過菩薩戒,佛陀要求一個凡位的菩薩,莫入難處。什麼叫難處?這個地方有命難;第二個有梵行難,對你的持戒有障礙的,這個地方你不能進去。因為凡位的菩薩你沒有資?說:明知山有虎,我偏向虎山行。你沒有資?講這句話。這句話是誰說的?是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有資?講這句話,叫歷事鍊心,轉逆緣成菩提道。

凡位的菩薩只有一個原則:遠離惡因緣。因為你的善根太薄弱。你是一棵小小的樹苗,禁不起暴風雨的摧殘,你要保護你的善根。所以佛陀告訴我們,這個地方有很多盜賊,你就不能去了;佛陀告訴我們說,你這個州螞蟻特別多,滿屋子都是螞蟻,你一走路經常踩到螞蟻,你這個州就不能去住了。避開它,因為你別無選擇。

保護自己的戒體,第一個有生命危險的;第二個對你的持戒有重大障礙的。這些命難、梵行難,最好是盡量避開它,這個是上策,最好的方式。趕快利用你今生的生命,先創造一個相對安穩的環境,趕快到淨土去。後續的工作,你到淨土成就法身以後,再來處理這些惡因緣。所以我們對惡因緣,第一個能閃就閃,這是菩薩戒的最高指導原則,叫上策,遠離惡因緣。

第二個中策,閃不掉,我避不開它,好,那就面對它。面對它,看佛陀這個意思,他是要我們有慈悲心,我們盡量跟牠溝通,相逢就是有緣,你今天會在我的屋子裡面出現,那過去生一定有緣,那麼你盡量念佛持咒,每天為自己屋內的眾生迴向,希望大家能夠和平共處。

就是說,像我們住在山上,我們經常有很多蟑螂,螞蟻也很多,甚至於我們後面的樹很高,經常有鬼神。在我們山上住,一個房子跟另一個房子都離得很遠,連叫都聽不到,我們經常受到鬼神的干擾。那我們也是面對牠,因為沒辦法。你僧團不住,你去住哪?

所以我們就說,你去其他的地方活動,但是我睡覺的床鋪,你不要來干擾我。每天持咒,睡覺之前持咒,把自己保護起來。就是說,我們應該跟牠達到共識。其實畜牲跟我們某種程度是可以溝通的,你很虔誠地告訴牠說:「你有你的活動空間,我有我的空間,互不干擾。」這個是中策。盡量用你的誠意去跟你過去的冤親債主溝通,就是說我不想傷害你們,但是希望你也不要障礙我的生存空間,我們各活各的,這個是第二個中策。

第三個叫下策,就處理它。你已經干擾到我的生命的相續,比方說你傳染非常嚴重的病毒;你已經影響到我的持戒了,比方說你滿屋子都是螞蟻了,這個不處理不行,已經影響到我持戒了。那麼在命難跟梵行難之間兩個前提之下,佛陀是允許我們去處理的。

這個時候惡因緣就很難避免,但是選擇下策就是最後的處理它,至少你不造罪業,不造殺業。不造殺業怎麼辦呢?我把佛陀的原話告訴大家,聰明的你們就知道怎麼做了。

佛陀說:僧團有很多的草,你去除草,你就很容易把眾生給殺死;你不除草,躲很多蛇,哪一天你走過去被蛇咬一口,那比丘不能除草怎麼辦呢?你把居士找過來,說:「欸,某某人,」你指著鐮刀說:「這是鐮刀,這是草,你看草這樣長了,該怎麼辦,你看著辦。」這是佛陀說的,佛陀是這樣子講:「汝知是看是。」就說這是鐮刀,這是草,對不對?草你看是不是長很長了,對不對?那你看應該怎麼做,你看著辦。我沒有叫你去殺生,我叫你看著辦。

如果說白蟻很多,牠已經影響到你生命了,你就把那個處理白蟻的人找來說,我這邊很多白蟻,你看著辦。我沒有叫你把牠殺死,你看著辦。沒有殺心,沒有構成罪業,但是惡因緣跑不掉。沒辦法,這是下策底線了,至少你不能有殺心。

諸位!對這種事,這個「你看著辦」很好用。你的子女要結婚,在律上也有提到,他要辦葷的,他說:「欸,媽媽,我要去辦一百桌,好不好?辦葷的」。你不能說好,這完了,你說:「你看著辦,我沒有意見。」你要吃素,我讚歎你說好;如果你要辦葷的,我沒有意見。你一桌裡面所有的殺生跟你沒有關係。你不能說:「好,可以去辦。」完了,就糟了!因為你勸他,他也聽不進去,你只能夠說:「我沒有意見。你們該怎麼辦,你們看著辦,要辦幾桌你們看著辦。媽媽受了菩薩戒,我不能再管你們這個事,我沒有意見。」

就是說,面對不可避免的惡因緣的底線,你不造罪業。但是我們已經不可能說不結惡緣,這一塊做不到。惡緣結下了,但起碼它不障礙你往生。

好,我這問題先回答到這裡,大家有問題可以再提出來,就是殺生這一塊。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如果他沒有主動地去殺,可是把這個殺的責任給了對方,那是不是等於教殺呢?

【師父答疑】你沒有教他殺,你叫他看著辦。你有教他殺嗎?你沒有教他殺,我叫你看著辦。這不能說構成殺罪。這是佛陀在經典上教我們的,要不然你說怎麼辦呢?你說個章法我聽聽看,這沒辦法。就是說牠已經急迫影響到你的生命現象了,要不然你現在沒辦法,因為這是一個眾生的共業。諸位你要知道,我沒有教他殺,我叫他看著辦,是不是?

【學員】我明白了,謝謝。

【師父】這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就是對那些老人家,已經病了很久很久,在醫院或者療養院那種,他們插著那個管維生的那種,但是有時候他們的家屬家人看到很難受,就提議把管子拿掉,安樂死,這種情況是怎麼去理解?

【師父答疑】這個不可以。請坐。諸位要知道,我們講到殺生的時候,我們講到定義,什麼是斷有情命?諸位還記得嗎?從初識到後識,一個人進入植物人狀態他的神識還在,他只是神經系統破壞了,他的器官破壞,但是他那個明瞭的心識還在,所以他是一個有情,他是有感情的,只是他表達感情的工具那個器官破壞了。

他是個有情,你把他殺死了,犯殺罪。因為他的業報還沒有享盡,他今天會生長在你的家裡,會讓你痛苦,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們的業緣沒有了,你不能透過人為因素把他殺死。殺死,我跟你保證百分之百犯殺罪。這個跟那個就不一樣了,這個是犯殺罪,而且是殺人喔,只要你把他的管路拔掉。

但是有一種例外,就是說,諸位我們要知道,他已經應該死了,他是靠機器在維持生命。就是說他正常情況應該要死掉了,他是靠後天的東西在維持生命,你把這個東西拿掉,只是讓他保持正常,這個不算殺罪,你懂嗎?就是他本來就該死了,結果他是靠呼吸器在維持生命,這是可以拔管的,因為醫生宣告無效了,因為你是靠醫療器材在維持他的生命,你可以讓他保持正常狀態。但是他好好的,他只是植物人而已,你用藥物把他殺死,這個就犯殺罪喔,這兩個不一樣。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如果有幾個朋友在一起要吃飯,我應該請客,這樣的話我吃素食,其餘的朋友要吃葷,那我猜這個辦法就是你們看著辦,是不是這樣?

【師父答疑】對。你沒有叫他們吃葷,說你看著辦。我請客,但是你們看著辦,我吃素,可以。你沒有叫他吃,可以。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有一個問題想請師父指教。如果我們早晚做八?八佛大懺悔文,那我們是不是要念那一段弟子某某願代為眾生、累劫冤親債主、歷代祖先懺悔?

【師父答疑】這樣,念這個文更好。你不但為自己懺悔,你這樣子的心量更大,這發菩提心更好,你的效果更好。

【學員】謝謝師父慈悲。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那麼假如佛陀把鐮刀給了我,讓我看著辦, 我應該怎麼辦?

【師父答疑】你再講一次,你剛說什麼怎麼樣?

【學員】假如說,因為在廟裡做義工,有的時候讓我看著辦,我怎麼辦?

【師父答疑】你當然有選擇權。你如果覺得這樣子對你會有負面影響,你可以選擇不做。當然有些人他這個事情做了以後,對他也沒有太多影響,反正他這一張紙已經夠黑了。

就是說,他是一個生死罪障凡夫,他也不學佛,是吧?所以他也不急著要解決,所以他這個是一種取捨。我覺得佛陀他的心意就是說,反正這個地方我們要先知道,就是世間上沒有圓滿的道,有些事情真的沒辦法圓滿,只能夠取捨。應該這樣講,這是佛陀痛苦的取捨。

因為這個人要先了生死,他也有做好準備,也有這個程度,我們先成全他。他出去以後,再回入娑婆;有些人程度不夠,反正你準備要輪迴了,對不對?有些人,不是說你喔,有些人準備要輪迴了,那你再做這個對你影響不大,是這樣子。

你護持三寶還有功德,這樣算來算去,還划得來,就這樣子,雙方都得到利益。這是我揣測聖意。佛陀意思,聖意不可測,但是我個人覺得佛陀應該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