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四十七講)

期中座談(七)

作為淨土宗的修行者,當你走進了佛堂、提起佛號的時候,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從一念皈依的心去創造一個佛號的聲音,這個聲音再聽回去,當你聽到自己聲音的時候,你的生命已經產生了變化。因為你除了是一個罪障凡夫以外,你的生命創造了兩種強大的力量:一個是心靈的力量;一個是彌陀的力量。

什麼是心靈的力量呢?套蕅益大師的一個專有名詞說: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其實我們自性本來有很大力量,只是你沒把它釋放出來、沒有把它開發出來而已。所以我們透過理觀,把那些障礙我們內心的問題都消掉,你的心更加地靈活,更加地明瞭寂靜,這個時候你心靈的力量發揮出來了。第二個,阿彌陀佛的音聲,它代表彌陀所有的功德,你啟動了彌陀四?八願的加持力,所以佛力不可思議。

那麼這兩種是什麼關係呢?簡單地說:心力帶動佛力,佛力加持心力。從這個心力帶動佛力,我們可以知道,你內心的力量是主動,佛陀是被動。也就是說,你準備了三分,佛陀給你三分的功德;你準備了五分,佛陀給你五分的功德;你準備了?分,阿彌陀佛把所有無量光無量壽全部送給你。

所以同樣一句佛號,誰能夠把佛陀的功德全部釋放出來,就各憑本事了。因為同樣一句佛號,佛陀是平等的。身為佛陀他沒有偏心的,他沒有鎖定哪一個目標,說要對誰特別好。這就是為什麼一場佛七打下來,有些人是滿載而歸,有些人只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因為你沒有準備好。

那麼我們從這個心態的準備,大致分成兩類來看:

一場佛七打下來,有一種人是消業障式的念佛。你看他七天創造了多少佛號,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皈依,一天打下來不可思議,創造了多少佛陀的功德。那功德跑哪裡去呢?跑去消業障了。他打完以後很輕鬆,他做生意很順利,這是消業障式的念佛。因為他沒有理觀的帶動,只有信仰、信心。

當然,身為剛開始的初學者,這可以理解,但是你應該可以再進步。慢慢慢慢地你要學習經論,知道怎麼去面對你內心的世界,怎麼去調整自己,去加強你心靈的素質,加強你心靈的力量。當你心靈力量準備好,你的明瞭的心在跟佛號接觸時,這個佛號就不是一般佛號,佛陀給你更多的東西,因為你準備得更好。

所以我們就會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你是要了生死的,不是追求世間的那種安樂的糖果而已,你要的是摩尼寶珠,因為你準備好了。所以你從一種信仰式的念佛而提升到理觀式的念佛,你的生命是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就是一個人是走到人天的安樂道,一個人是走到成就佛道、往生的菩提道。這兩個道路,跑道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態提升了。

那麼,我們從一種信仰式的、消業障的念佛,怎麼提升為一種往生式的、理觀式的念佛呢?就是你除了佛號以外,要有智慧的引導,這兩者就差在這裡了。你不能只是靠你的感情,你不能只靠你的宗教情操來念佛,不可以的,你要提升你心理的素質。所以我們看看第三個題目。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當我們念佛的時候,要如何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

【師父答疑】一個初學者你是不能夠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的,不可以。初學者要把理觀、事修切開來分成兩塊,要分開操作。

你一開始到佛堂的時候,要先拜佛,因為你的身心粗重。讓身心調柔,調柔一段時間以後,稍微經行一下就打坐。打坐的時候先念佛,把心靜下來,可能?五分鐘,可能三?分鐘,就專心聽聲音。這個時候你的心是無分別住的,只有一念的皈依就好,只要順從彌陀的音聲,你相信這個音聲是無量的功德,它一定會救拔你。第二個,你相信這個音聲一定會帶你到淨土去,只要相信就夠了,帶一點信仰。這個時候心中是不動名言的,只有聲音,法界一聲。

那麼事修一段時間以後,你開始把佛號停下來,修理觀。觀照你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空、假、中三觀。當然這個空假中三觀等於是三種觀法:第一個,觀照真如;第二個,觀照眾生;第三個,觀照佛陀。就是慢慢地安住、調伏、引導。

理觀一段時間以後,再恢復到念佛,再事修,就是這樣調配。但是主修是持名。

那麼理觀幹什麼呢?你要調伏煩惱的第二念,就是為臨終準備。你要有能力去調伏,就是說做第二念的調伏,你要為臨終儲備一種調伏的力量。你每一個觀照,在你的內心當中都會加強一種力量。臨命終的正念不是從天上掉下來,這個能量你要去儲存。所以我們剛開始是理觀、事修,事修、理觀。

當然你不用到臨命終,慢慢地你會發覺,欸,你在念佛的時候,遇到特別大的那種妄想,帶有煩惱執取的妄想來衝擊你的時候,你自己會提出理觀來告訴你:這都是虛妄,你不要管它,你要先放下它,它只是影像而已;然後你再來對治它,你要思惟它是一個過失相,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量光,你會慢慢地從空假中裡面產生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你自己會啟動一種去衝破難關的力量出來。當然這個是第二念,你第一念一定會受到震動,它衝擊你的時候,你會搖晃幾下,但是你馬上鎮靜下來,你的理觀智慧就會出現。它沒有辜負你,你平常栽培的理觀就會出現,我們能夠掌握第二念的反擊能力。不用到臨命終,你就會覺得你在佛堂栽培的理觀果然不可思議。

所以說剛開始理觀跟事修是分開,但是等到你慢慢熟悉以後,你在念佛的時候,理觀它是在潛伏狀態,但是只要是有障礙,它主動地會跳出來,它自動會啟動的,它會幫你掌握第二念的正念,你就知道你的功夫有進步了。你已經不是以前的你了,老是被煩惱業力追著打,你是有第二念的抗拒能力了。這個時候,你的理觀跟事修慢慢結合。

當我們修行佛號正式提起來的時候,佛號是在現前的狀態,理觀是在潛伏的狀態,它隨時備而不用。因為它隨時面對你內心強大而堅固的妄想,那個帶有執著的妄想,它會啟動第二念的反擊能力,讓你在每一個妄想當中順利地過關。這個就是到最後理觀跟事修的結合,但是你主修還是佛號。

但是,你剛開始的時候要切開來。沒有一個初學者可以同時理觀跟事修的,不可能!因為這兩個性質不一樣。念佛是無分別住的,是信仰的、皈依的,是無分別的;理觀是要有分別的,所以一開始是分開的。但最後的時候,它們兩個會暗合道妙,會慢慢地結合在一起,佛號中隱藏著理觀的能量,理觀的能量當中又帶有佛號。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一一理性,具足莊嚴」,在理觀當中,佛號的莊嚴現前;「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這個理觀的智慧在旁邊默默地保護你。這個就是理觀跟事修最後的結合。

那麼這就是理觀跟事修的操作,先分開再結合。理觀跟事修,剛開始要在佛堂修,你不能開車的時候修。好,這個理觀與事修,有沒有問題了?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那請問一下,我們在理觀的時候,譬如說這一次觀「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或其他。那我要觀到某個程度再換,還是覺得有體驗了就放下,下次觀一句「無住生心」可以嗎?或者不一定,對不對?

【師父答疑】對,不一定。但是剛開始你的那個教法不要太複雜,剛開始你先鎖住幾句特別感動你的、跟你相應的話,先把一個東西觀到熟悉,再來多元化。先求專再求廣。

那麼你說什麼時候放下,這沒有固定標準。但是原則上,佛號的比例,你一堂功課的話,大概六四、七三,佛號要帶七分到六分。因為持的時間要多,你的佛號是主修,大概一個小時你就六成四成。

【學員提問】那是不是說如果一個小時,我可能念佛念個二?分鐘,我覺得心很清淨,我就可以理觀提一些?

【師父答疑】可以,但是理觀不能太久,因為理觀超過?分鐘,你就開始打妄想。你的理觀沒辦法專注太久。因為理觀有缺點,理觀是帶名言分別的,它就很容易帶動你過去熟悉的妄想。你可能已經偏離了教法的觀照,你會不知道。所以一般來說,我們的建議,理觀不要太久,你要趕快恢復事修。

【學員提問】那一天最好幾次?還是不一定,看自己的情況?

【師父答疑】看你自己的情況,如果你不會理觀的,就聽經也可以,你就把這個功課全部做完,再來聽經也可以。那如果你自己能夠不用經典,不用法師的引導,自己提理觀最好。

【學員提問】師父,再請問一下,平常我們這個理觀事修,都是在佛堂。可是我們有時候業力顯現,譬如說跟同事或家人起衝擊的話,是不是慢慢地把理觀先提起來,然後再事修去解決它,再放下它。是這樣嗎?

【師父答疑】是,那就是已經可以從靜中修提升到歷緣對境修,那是實際的操作。但是一定要有靜中修的基礎。如果你能夠在動中遇到順逆的因緣刺激你的時候,你第一念受到衝擊,第二念能夠啟動起來,不錯了!我們只求第二念的正念。先這樣。

【學員】好,謝謝師父!

【師父】好,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就是剛才提到聽經念佛號,還有那持咒的效用是什麼呢?

【師父答疑】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意義。持咒是破鬼神障,冤親債主,鬼神障。末法時代鬼神障很多。你持咒就是自我保護。因為鬼神是這樣,只要有過人高的樹,它就有鬼神。因為鬼神有時候很麻煩。有時候鬼神祂就向你挑戰,你要住山上更明顯。所以住山上的人,一定要持咒。因為你好好跟祂講不見得有用。這個鬼神跟人一樣,有些講道理的,有些不講道理。

【學員提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說您剛才提到聽經,那念經和聽經有什麼區別呢?

【師父答疑】如果你對這部經已經熟悉,不需要別人來跟你講解了,你自己念經的時候,應該也可以隨文入觀了,也是在修觀。誦經是屬於修觀。你看智者大師那個五品觀行位:隨喜、讀誦、為人演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誦經是修觀,你誦《金剛經》、誦《楞嚴經》是修觀。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在聽天台宗高僧顯明長老開示的時候曾經講過說,大乘的理觀,小乘的事修,還有理事無礙,理事怎樣圓融?

【師父答疑】其實大乘佛法也有事修。你看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他禮拜、讚歎、作願就是事修。大乘也有事修,不是只有小乘有事修。其實每一個宗派都有事修,你看天台有天台的事修,華嚴有華嚴的事修。當然它也有它的理觀,華嚴有法界觀,它一定配合事修的。不過事修一般來說,一定具足身口意三業。你注意看,不管是誰安排的事修,一定有一個禮拜的,然後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讚歎,一定身口意都要具足。所以有些人不拜佛,其實你事修不圓滿。

懺公師父提倡一天拜四?八拜的佛,至少拜四?八拜阿彌陀佛。如果你不願意拜八?八佛,你每天拜四?八拜,拜兩次也可以。因為你在因地的時候,你造業是用身口意三業來造,你現在返妄歸真的時候你身業沒有禮拜,缺乏一個業,只有口業跟意業,你的效果就不好。你修行只靠兩業來修行,你造業靠三個業來造業,是吧?最好要有身口意三業具足。你看幾乎所有的修行的事修——華嚴宗的事修,天台的方便法門,一定都有身口意的。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想請問拜佛的時候,除了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之外,可不可以觀想阿彌陀佛的光明在攝受?

【師父答疑】偶爾,偶一為之。你覺得你拜佛的時候,好像皈依的心提不起來,偶爾觀想彌陀放光照你,偶爾。但是正修還是聽聲音就好。但是你覺得好像拜到最後沒感覺了,念阿彌陀佛皈依的心薄弱了,那理觀一下:喔,阿彌陀佛的功德在照耀我,我是罪障凡夫,我要趕緊地把握機會。那是在對治。但是正常情況拜佛的時候不要經常觀,最好不要觀。你至誠懇切聽聲音就好,這是正修。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您剛才說要持咒,是持哪個咒好呢?怎麼觀想?謝謝師父!

【師父答疑】持什麼咒?你問我是嗎?那這個是個人化的。我們剛剛是講原則性,個人化就是我喜歡持楞嚴咒心跟念佛,楞嚴咒心就是那個:

Aum anale anale bisati bisati

vaira vajradhare bandha

bandhani vajra paniphatpe

hum bhrum phatpe svaha

謝謝你們隨喜讚歎!所以要看你相應持什麼咒。你要持大悲咒也可以,往生咒也可以,這沒有標準答案,事修沒有標準答案。

【學員提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末學就是這?幾年讀誦楞嚴咒做早課,然後,如果有時間再誦《彌陀經》。

【師父】你每天都持楞嚴咒,完整的喔?(師父鼓掌隨喜。)

【學員】阿彌陀佛!

【師父】隨喜讚歎。隨喜。

【學員】阿彌陀佛!然後我就念佛號。

【師父答疑】所以你障礙會很少。

【學員】可以嗎?

【師父】可以!非常好!

【學員】阿彌陀佛!謝謝!

【師父】其實我們有時候是可以圓修的。你真實的心、皈依的心建立的時候,很多事修,它不會影響你,那法法銷歸彌陀。不是說你念其他法門就障礙你往生,沒有那麼嚴重,只是看你的心態怎麼把它會歸起來,因為一佛乘嘛。

【學員提問】尊敬的師父!阿彌陀佛!您可不可以表演一下,五點記數法。

【師父答疑】這是個人的,你們有人會五點記數法嗎?這是我們自己的一個方便,給你們參考。就是說因為念佛你用追頂念,它沒頭沒尾,所以我們是以?句佛號為一個點,三三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稍微停頓一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停頓一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煞板,這個就是一個節奏。

那麼三三四它的好處,就是它帶動一個念佛的節奏。本來是一個漫無目標的佛號,它變成有節奏感,有節奏就容易攝心。為什麼音樂容易攝心?因為它有節奏。所以大智慧的印光大師就創造了一種佛號的節奏,他說:你就分成三句、三句、四句。那麼這個節奏,你第一個節奏念出?句的時候,你就放在你的右上角第一個點,然後第二個?句放第二個點,當然這不是說一定有一個點,你觀想它的相對位置,一個點、兩個點、三個點、四個點、五個點,那麼你這樣叫作一片。為求一心,先求成片;為求成片,先求專注。這樣的話,你止靜的時候就一片,就是五?句佛號了。

那麼這個片有什麼好處呢?當你佛號跑掉的時候,你會馬上發覺得到:喔,念到哪一個點我忘掉了。那麼它會創造一種系統警覺你:我妄想進來了。念佛最難就是說,妄想進來你不知道,等到你知道的時候已經很久了。所以我們創造這個系統就是幫助你去檢查你的佛號還在不在,因為你佛號不在的時候,你就不知道念哪一點了。這是說打佛七的時候,你地鐘念佛它會有地鐘跟大眾的聲音來帶你,但是你止靜的時候,突然間沒有人帶你了,你自己要提佛號就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就研究出一套的五點記數法。

當然這五點要放在地上,你不能放太高,否則容易上火。在地上就是一二三四五——一片,那麼止靜?五分鐘,看你能不能夠念個七片?片。但是有一個原則,你剛開始念的時候,如果中間打妄想這一片就不要了。你就很清楚,你看你每天是不是在進步,你的心力專注力是不是有加強。第一天、第二天我止靜只能夠念五片,但是我後來慢慢慢慢地我那個片數增加了,你就會覺得,你的心跟佛號的相應力增長了。

當然你不要求快,剛開始先求質量。你一開始能夠念成三片完整的佛號都不容易,你試試看。你透過五點記數法就會知道,你的妄想打得多重!你發覺你連三片都念不出來,你就知道,你不要說一心不亂,你算是功夫從專注提升到成片都很難。但是你不要放棄就會進步,你只要肯用心。當然你要帶一點皈依,要告訴自己,現在別無選擇!你是罪障凡夫,你只有靠佛號的攝受。你現在不斷地去跟自己溝通,讓你的心慢慢慢慢地放棄妄想跟著佛號走。

所以你打佛七,開始功夫用功的時候,尤其最後三四天的時候,你會覺得真的是真妄交攻,你就會覺得很徬徨。這個地方是妄想,你熟悉的;這個是佛號。你會知道,你經常會跑來跑去,何去何從?這個時候就考驗你平常止觀的力量、理觀的智慧了。你要穩住,告訴你自己:不能再走妄想的路了。為什麼?你要跟自己溝通,強迫沒有用的。因為你走這條路的後果只有輪迴,沒有第二條路了。所以你就會慢慢慢慢地跟自己溝通,把你的心引導到佛號上去。不能強迫,強迫念佛沒有用。

有一個居士打完佛七以後跟我說:「唉呀,佛七終於打完了。」我說:「你佛號念得這樣辛苦嗎?」你不知道怎麼跟自己溝通,你這打佛七,效果有限。你要跟自己溝通,去引導你的心慢慢地順從佛號,順從彌陀。

所以這五點記數法,它就是會讓你的心慢慢地知道,你的心是不是安住在佛號,它是一個檢查。這個事修沒有標準答案,給大家參考。

【學員】您能不能念一遍給我們聽?

【師父】你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一個點了,然後放在這個右上角,念完以後你就放在右上角,然後再放在右下角,再左下角,左上角,再放中間,就這樣子。那念完以後,你就知道:喔,這一片已經填滿了,再下一片,就這樣子,看你?五分鐘能夠念幾片。

你試試看就知道你的妄想打多重了,這個會看到你的妄想指數。真的,妄想指數馬上就會出來。你不要小看這個五點記數法,有些人三?分鐘你一片佛號都念不起來,試試看你就知道,妄想指數有多重。但前提就是說,你如果不知道這個佛號念完要放哪一個點,那這片就不算。

【學員提問】我想請教師父一下,師父剛剛提到說依教起觀,以那個文字相來引導內心?

【師父】是。

【學員】但是禪宗它沒有文字相。

【師父答疑】禪宗例外。禪宗是上上根人,禪宗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是禪宗你要有善知識帶,因為禪宗的道完全在善知識的心中,他以心印心,他不是以教印心。禪宗的條件是要有覺悟的善知識帶你,所以他打你罵你都是方便。但是這種情況危險,因為你很容易錯認消息。他打你的話你就不來了,就結惡緣。因為你不知道他打你是什麼意思,對不對?所以說禪宗這個是特殊情況。

我建議,你不是這種根機,你遇不到明眼人,不要走這條路。你老老實實地依教,依教下的學,因為我們根機不夠。禪宗真的是大好大壞,因為他以心印心,他必須要以覺悟的心來帶你顛倒的心。那我們以教印心有一個好處,我是一個生死罪障凡夫,你也是生死罪障凡夫,對不對?但是教法是清淨的,我只要如理地宣說,你如理地修學,大家都成就。因為這個教法是清淨的傳承,是祖師宣說的,它是一條菩提道。

但是禪宗祖師他完全不按牌理出牌,他的道在他心中。第一個,他要開悟;第二個,他跟弟子的緣要很深。他們之間的感應,他直接用道傳到你的心中,他不需要靠文字。但這種情況風險高,你容易錯認消息。所以祖師說禪宗以心印心以後,你還要看教理來印證,你的道跟祖師的道是不是同一個道。你禪宗學完以後,要看教理來印證,你這個道對不對。所以禪宗的法風險比較高。

【學員】這看樣子好像一個文修,一個武修。

【師父】祖師禪比如來禪風險高。

【學員提問】那這樣培養出來的空觀,會不會不太一樣?

【師父答疑】結果會一樣,不可能不一樣,過程會不一樣。但是結果,世間上沒有兩個道,說兩個道不合乎一佛乘的思想。你是禪宗的,我是教下的,最後的道一定一樣,一定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可能會不一樣。不一樣,一定有一個錯。你的過程是透過唯識的止觀;你的過程是透過天台止觀;你的過程是華嚴止觀;你是禪宗,都沒關係,各走各的路,但是最後一定只有中道實相,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一定是平衡的,空有無礙的,沒有例外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絕對無二路。如果不一樣,那一定有一個錯。

我沒有看不起禪宗的意思,我只是說風險性很高,這樣子。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們在打佛七迴向的時候,有的老師說我們念佛的功德就是去淨土的資糧,不要隨便迴向給別人。

【師父】那你還是大乘嗎?

【學員】我就是說,我們應該怎麼樣?

【師父】要普皆迴向!你要把你的功德跟眾生分享,一切眾生同生西方同成佛道,你的心量才會開闊。怎麼會把佛號收起來不敢釋放?你要釋放出來,無盡燈法門,譬如一燈燃百千燈,怎麼會不要迴向給別人?這個觀念不對。

【學員】不是。我意思是說如果有人往生了,我把我今天念佛的功德迴向給某某,我的好朋友或者我的……

【師父答疑】你不會損失,而且你功德會更大。因為你這個是跟無上菩提相應。迴向,就是無盡燈,你把你一個小蠟燭……,我們本來七天所念的佛號是有限的,我們創造的佛號不管再怎麼多還是有限,你到最後普皆迴向的時候,它那個佛號是百千萬倍的增長。譬如一燈燃百千燈,燈燈相傳,無有窮盡。所以迴向是很重要的,把有量的功德轉成無量的功德。沒有迴向,我們很難產生這麼大的胸量。

但是迴向一般來說是最後一天,你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先扣著你的身心世界,不要一開始就想要去考慮眾生。一般來說正常情況,打佛七剛開始先管好自己。所以你看,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它是禪定心、智慧心、大悲心,它是先專注,然後再觀照。自調到一個程度的佛號運轉熟悉的時候,再修大悲。剛開始你修行先不要把眾生放進來,因為你的心會擾亂,剛開始先管好你的佛號,管好你的內心世界。到了第七天的時候,再考慮到眾生的問題。所以這個次第很重要。你一開始就考慮到眾生,你的心就亂了。迴向很重要,但是它是放在最後面。

【學員提問】請教師父!阿彌陀佛!我們平常時念佛號,有的時候在做事情,聽著念佛機跟著它心裡頭在念,這樣子可不可以呢?這是一件事情。還有就是習慣性在我床頭上放一個念佛機,我睡覺前就是聽到它念心裡跟著念,一直念著我就睡著了,像這樣如不如法?還有散步的時候或者不管幹什麼,我都會在心裡念沒有出聲,這種情形如不如法?因為那個時候我沒有注意到有沒有聽我自己念佛,就是說要聽到自己的聲音,有的時候就沒注意到這一點。請教師父,這樣是否合適?謝謝!

【師父答疑】好,請坐。我們先談談念佛機。念佛機不能取代你的聲音,它只是一種引導,所以念佛機一定要帶動你自己內心的聲音出來。念佛機它作為一個引導是可以,但是你不能完全依靠它。因為你完全聽念佛機你的心是向外的,你的心很容易躁動不安。

念佛機是帶動你的聲音,你心中的聲音,你還是要聽你的聲音。因為念佛它必須是一種很明確的念誦聽的一個 circulation(循環),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只能夠自念自聽。你只能夠聽你創造的聲音,從印光大師的定義是這個意思。

所以身為念佛機也好,身為大眾的聲音也好,它只是帶動你的聲音的一個助緣。你的所緣境只有你心中的佛號。這個佛號可能是出聲,也可能是嘴巴震動的一個聲相,都可以。所以只要念佛機它成功地把你的佛號的節奏帶起來,它的功用就達到了。但是你不能完全跟著念佛機的聲音走,你要由它帶動你心中的佛號,然後你跟著你心中的佛號走,這才是正途,這是個原則。那至於你的念佛的聲音有多大,就看你的體力精神。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剛剛提到念佛機的問題,就是《地藏經》也講人臨命終時,如果有人為他念一聲佛號的話,他起碼是不墮惡道。這個時候我不知道念佛機是不是也起同樣作用?假如說我在院子裡每天都放念佛機,有眾生往生的時候,他是不是能受到這個功德受用?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迴向本來是心法,我不會說把我的功德迴向別人我功德就沒有了。但是在《地藏經》裡又講,如果你為他念佛念經,這功德譬如七分,那亡者得到一分,其餘六分生者自利,這個時候好像又把這功德分開了,這地方要怎麼看?謝謝師父!

【師父答疑】好,請坐。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聽到一句佛號不墮惡道,但是他要聞持,要受持。我想我們現在聽過《佛法概要》,諸法的緣起,一定要從內心安立。如果你念佛號的時候,他甚至於沒有聽到,也可能他耳根已經敗壞,因為我們在臨終的時候諸根敗壞,理論上耳根會最後走,但是也有例外。

那麼你到一個現場的時候,他已經沒有呼吸了,那他到底耳根在不在你也不知道,對不對?當然我們放佛號沒有壞處,但是對他有沒有好處,難講!第一個,他是不是相應?第二個,他跟佛號接觸的時候,是不是有信仰?這個很重要!他是不是相信這個音聲是一種功德相?因為信仰是雙手,沒有信仰你就不能取寶。如果對阿彌陀佛的佛號你認為它只是一個音聲,結果就是——它果然是一個音聲,因為他沒有信仰。所以他這個會入寶山而空手回的,佛號在他的心中轉一次的時候,不一定會留下珍寶,不一定,如果他沒有信仰的話,他沒辦法去取寶。

所以唯識學說信就是雙手,這個牽涉到他本身對阿彌陀佛佛號的信仰、他的皈依。如果他完全不相信,那就有限了,那救拔就有限了。因為珍寶在他的心中轉一次,他沒有雙手就沒辦法取寶了。所以你敢說他聽到佛號,他沒有信仰能夠不墮惡道嗎?不能這樣講。你要這樣子成立的話,那佛法的因緣觀要重新建立了,那就不是一切唯心造了,就是有一種外在的力量能夠主導你了,那是他生的、上帝的思想。佛教的因緣觀一定從內心發動的,誰對你來說都是助緣,你的心只要不相應,這個東西對你等於沒有。

佛教的因緣觀跟外道的因緣觀最大的差別,就是因為一切法畢竟空,所以才能夠緣起。一念心動,你念頭一動,就是一個緣起;你念頭不動,就沒有緣起了。所以他心中跟佛號不相應,不相應是什麼?最基本的相應是信仰;第二個就是願力;第三個就是觀照。他相應有淺到深的一種相應,如果你連信仰都沒有,這個佛號對你今生幾乎沒有幫助,絕緣。因為你心中沒有建立一種力量,你怎麼去改變緣起?

所以,諸位你要知道,心力帶動佛力,不是佛力帶動心力。如果你認為佛力可以帶動你,那你這個是外道思想、他力的思想。如果佛陀可以帶動我們的心力,那應該每一句佛號進入了心中,結果都一樣,因為是佛陀決定的,對不對?那就不應該有些人念佛有往生,有些人不往生了。如果佛陀可以主導的話,是不是?所以這個不能成立。

所以是我們在主導佛號,你有多少準備,佛陀給你多少功德,這才合乎緣起。這個很重要!感應道交不能向外追求,「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是有條件的感應。你準備好了多少,佛陀給你多少,這個才合乎緣起。然後就是第二個,第二個你說什麼?

【學員】師父好!那個就說《地藏經》裡講譬如你為他念佛念經,有人臨命終時,如果說有七分功德的話,這亡者得一分功德,另外六分是生者自利。那這時候為什麼又把這迴向功德分開了,分成七份了?

【師父答疑】這個《地藏經》是佛陀為實施權。因為佛陀說法有時候是權法,有時候實法,對不對?那大方向,你迴向,你的心量擴大了。你心是主導嘛,心生則種種法生,你心量到什麼程度,成就的功德肯定有多大。我問你,迴向以後,你心量是變大還是變小了?你心量變大了,功德會變小,你覺得這個合乎緣起的邏輯嗎?這不合乎邏輯!

你的心去接觸法的時候,你的心量變大了,這個法應該也變大了。因為這個?方法本來是「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一佛乘就是說,你只要聽一句話,應該是皆成佛無疑。那麼阿羅漢為什麼他接觸佛陀的法變阿羅漢呢?因為他的心太小了,不是法有問題。

所以你透過迴向以後,你心量是不是變大了,是不是?我們本來修行是考慮自身,自己的五蘊身心世界,怎麼調伏自己,怎麼引導自己的內心,現在你把眾生的心都放進來了,你本來是一根蠟燭,變成無量的蠟燭,你功德怎麼會變小?你的心緣自身的法界跟緣眾生法界,量等虛空,你跟無上菩提相應,你功德變大了。

所以《地藏經》是權法,佛陀為實施權。所以你在讀經的時候,你要知道有些是佛陀方便說,有些是佛陀的真實義,你一定要把它區分出來。有些話的確是他在攝受某一種人,為實施權,因為他的善根沒有準備好,他不敢把他的功德釋放給眾生,那佛陀說沒關係,你怎麼樣怎麼樣。一時善巧。

好,最後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在念佛的時候,如果觀照這個音聲遍滿?方,無量無邊滿虛空,這是不是會造成一些過失,包括心的散亂?

【師父答疑】對,容易散亂。除非你真的是對自己很有把握,一般不要這樣操作。這個是法界觀,很複雜。因為你一句佛號都不見得能夠專注得了,如果你把這個當做一時的對治,偶一為之,那還可以,但是你不能當常法。因為你的心光是面對妄想跟業力,要安住佛號已經是疲於奔命了,你又把它搞得這麼複雜。就是你的心的造業能力沒那麼強,你這個牛只能夠去拉?公斤的車子,你要牠拉三?公斤,強人所難!

所以華嚴的法界觀,很多人喜歡把《華嚴經》跟念佛結合在一起,但是事實上實際操作不可能,很難!「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真的很難。所以你就顧好一句佛號就好,你只要把它善巧地引導到淨土就可以了。

【學員】那這樣子會不會胸量很小?

【師父答疑】所以最後要迴向。我們一般是先把一句佛號照顧好,到了最後再來處理大小的問題。我們一般念佛七天當中,先處理品質的問題。你保證每一句佛號,都通到彌陀的功德,通到淨土的莊嚴。所以我們先求質再求量。

那這樣子我考慮自己,沒關係,最後一天它不是有大迴向嗎?你不是會唱很多的偈頌嗎?「願我臨終無障礙……」,祖師會安排很多東西讓你去唱,唱一唱你的心量自然就打開了。所以那個時候再來普皆迴向,再來考慮眾生,考慮這個心量的問題。

但是一開始的時候,你已經妄想粗重了,你這樣子的話,事情就做不好。所以剛開始先攝心,先把一句佛號照顧好。到了第七天再來考慮這個數量的問題,這樣會比較好。

好,我們這個問題回答到這兒。我們最後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一個修行人要怎樣做才能夠保持精進,道心堅固?

【師父答疑】淨土宗的人,我提出三點跟大家互勉:

第一個,你最好發心受戒。很多淨土宗的人,過度地憍慢,說我心中有佛,我怕啥!不要這樣子。業力不會放過你的,你不要去觸動罪業。帶業往生,它是帶舊業,不能帶新業。我們在處理業力,諸位你要知道,你不能只是說停留在我「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不能這樣。你要有一個願力,要有一個戒體,我一定要去斷惡修善度眾生。

所以你受了戒,你會有一種願力,一種戒體。如果你沒有準備好,受個三皈五戒也可以。如果你真正準備好了,建議你受菩薩戒,你的心態會完全不一樣。受了菩薩戒你再來念佛,你就完全不一樣,你很多事情能夠放下。所以你受了一個戒,你的身口意有一個標準,至少你的生命當中,會有所堅持,有所讓步。你會知道有些事情你是要堅持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讓步的。你會把生命至少畫出一條線,有些東西是不能碰的。生命是要有紅線的,你不能碰到你自己的底線。我建議你先受個戒。

第二個,就是理觀跟事修的操作了。我們剛剛講得很清楚了,你要有功課。如果你只有一路念佛都沒有理觀,臨終沒有障礙你可能就過去了,但是你願意下這麼大的賭注嗎?所以我們必須要儲存第二念的反擊能力,就是你的理觀也要準備一點。

當你的佛號操作遇到重大的障礙的時候,你怎麼突破?怎麼把你從妄想執著中帶出來?所以我建議你理觀事修都要具足,以佛號為主,但是要有一種理觀的能量在旁邊待命,這個就是功課。

我們每一堂功課都是為臨終在準備資糧,臨終的每一句佛號都不是白白出來的,都是你平常的時候準備的,有備而來,沒有一件事情是無中生有的。所以你每一堂功課都是在儲存你往生的資糧。理觀事修,這第二個,一種定課。

第三個最重要,相續不斷。功課不要多,但是你要有恆心。你能夠用功?年、二?年、三?年,不可思議!就算你每天一個小時,你用功三?年,不可思議!不要再用暴飲暴食的修行,打佛七的時候,七天都不睡覺,然後回去以後都不用功,沒有用。暴風雨式真的沒有用,你這種完全是憑意氣用事在修行,沒有用,點點滴滴啊!功課不能停超過三天,說實在的,你今天特別累,休息一天,第二天到第三天你就要警覺了。所以功夫不能斷,你要相續不斷。這是我給大家的建議。

好,那麼我們《佛法概要》就跟大家研究到這裡。我們很感謝陳會長、陳夫人的護持,還有幹部的護持;我們也更感謝諸位學員的參與,讓我們這個課程更莊嚴。

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謝謝!

你們鼓掌,就是說你們有受益的意思。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佛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陀所具有的莊嚴德相,由長劫修習善行而感...

聖嚴法師《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

時空為何是我們的錯覺

問: 頂禮法師!弟子在學習《復盛機師書》這篇文章時,...

三界之苦,輪迴過患,應生出離之心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以十六字總結淨土法門修學之要訣...

洗滌無量劫來的業識種子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

「專修」和「雜修」的劃分

善導大師講的這個專修和雜修的情況,確實善導大師講專...

昌臻法師《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我們今天講的題目是: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以...

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十信位 所謂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我們如果讀《阿含經》,或者你去讀大乘的經典,比如說...

只此浮生是夢中

許多時候,一些從事演藝工作的人,不覺都會發出對生命...

人與人之間要用愛語來攝受

大家在家庭裡,夫妻之間、兒女之間、父母之間要互讓互...

這「四勿」是遠離邪淫外緣的好方法

我們先舉個例子,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遠離邪淫的外緣...

十二時·普勸四眾依教修行(敦煌歌辭)

雞鳴丑。雞鳴丑。曙色才能分戶牖。富者高眠醉夢中,貧...

佛教徒為什麼不可以在佛像前隨便坐

問: 佛教徒為什麼不可以在佛像前隨便坐呢? 答: 歸敬...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

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散載與很多的論中。...

在家居士的感情生活如何處理

《維摩詰所說經》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與...

結夏安居——佛陀給修行人的一個大福報

農曆四月十五起很多寺院懸掛了結夏牌,為期三個月的結...

玉米怎麼吃最營養

1、玉米熟吃比生吃更佳。烹調盡管使玉米損失了部分維...

張澄基教授《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法 各位大善知識! 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治朝代,...

土豆的營養價值與烹調竅門

土豆,學名馬鈴薯,別名洋山芋、洋蕃薯、山藥蛋。它和...

【推薦】虛雲老和尚《用功的入門方法》

1. 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

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

《楞嚴經》裡辨別邪師的方法

1.譭謗出家,輕蔑持戒: 常言: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

父母是心中最大的佛

問過許多人,佛祖在哪裡?都不知說什麼才好。 佛說:如...

【佛教詞典】增上緣依

【增上緣依】 p1316 成唯識論四卷八頁云:二、增上緣依...

【佛教詞典】不應行

不應行者,謂一切惡,是不應行,分為不應行及應離之二...

【視頻】阿彌陀佛(木魚版)

阿彌陀佛(木魚版)

【視頻】出爾反爾 自食惡果

出爾反爾 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