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四十七講)

期中座談(七)

作為淨土宗的修行者,當你走進了佛堂、提起佛號的時候,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從一念皈依的心去創造一個佛號的聲音,這個聲音再聽回去,當你聽到自己聲音的時候,你的生命已經產生了變化。因為你除了是一個罪障凡夫以外,你的生命創造了兩種強大的力量:一個是心靈的力量;一個是彌陀的力量。

什麼是心靈的力量呢?套蕅益大師的一個專有名詞說: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其實我們自性本來有很大力量,只是你沒把它釋放出來、沒有把它開發出來而已。所以我們透過理觀,把那些障礙我們內心的問題都消掉,你的心更加地靈活,更加地明瞭寂靜,這個時候你心靈的力量發揮出來了。第二個,阿彌陀佛的音聲,它代表彌陀所有的功德,你啟動了彌陀四?八願的加持力,所以佛力不可思議。

那麼這兩種是什麼關係呢?簡單地說:心力帶動佛力,佛力加持心力。從這個心力帶動佛力,我們可以知道,你內心的力量是主動,佛陀是被動。也就是說,你準備了三分,佛陀給你三分的功德;你準備了五分,佛陀給你五分的功德;你準備了?分,阿彌陀佛把所有無量光無量壽全部送給你。

所以同樣一句佛號,誰能夠把佛陀的功德全部釋放出來,就各憑本事了。因為同樣一句佛號,佛陀是平等的。身為佛陀他沒有偏心的,他沒有鎖定哪一個目標,說要對誰特別好。這就是為什麼一場佛七打下來,有些人是滿載而歸,有些人只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因為你沒有準備好。

那麼我們從這個心態的準備,大致分成兩類來看:

一場佛七打下來,有一種人是消業障式的念佛。你看他七天創造了多少佛號,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皈依,一天打下來不可思議,創造了多少佛陀的功德。那功德跑哪裡去呢?跑去消業障了。他打完以後很輕鬆,他做生意很順利,這是消業障式的念佛。因為他沒有理觀的帶動,只有信仰、信心。

當然,身為剛開始的初學者,這可以理解,但是你應該可以再進步。慢慢慢慢地你要學習經論,知道怎麼去面對你內心的世界,怎麼去調整自己,去加強你心靈的素質,加強你心靈的力量。當你心靈力量準備好,你的明瞭的心在跟佛號接觸時,這個佛號就不是一般佛號,佛陀給你更多的東西,因為你準備得更好。

所以我們就會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你是要了生死的,不是追求世間的那種安樂的糖果而已,你要的是摩尼寶珠,因為你準備好了。所以你從一種信仰式的念佛而提升到理觀式的念佛,你的生命是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就是一個人是走到人天的安樂道,一個人是走到成就佛道、往生的菩提道。這兩個道路,跑道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態提升了。

那麼,我們從一種信仰式的、消業障的念佛,怎麼提升為一種往生式的、理觀式的念佛呢?就是你除了佛號以外,要有智慧的引導,這兩者就差在這裡了。你不能只是靠你的感情,你不能只靠你的宗教情操來念佛,不可以的,你要提升你心理的素質。所以我們看看第三個題目。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當我們念佛的時候,要如何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

【師父答疑】一個初學者你是不能夠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的,不可以。初學者要把理觀、事修切開來分成兩塊,要分開操作。

你一開始到佛堂的時候,要先拜佛,因為你的身心粗重。讓身心調柔,調柔一段時間以後,稍微經行一下就打坐。打坐的時候先念佛,把心靜下來,可能?五分鐘,可能三?分鐘,就專心聽聲音。這個時候你的心是無分別住的,只有一念的皈依就好,只要順從彌陀的音聲,你相信這個音聲是無量的功德,它一定會救拔你。第二個,你相信這個音聲一定會帶你到淨土去,只要相信就夠了,帶一點信仰。這個時候心中是不動名言的,只有聲音,法界一聲。

那麼事修一段時間以後,你開始把佛號停下來,修理觀。觀照你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空、假、中三觀。當然這個空假中三觀等於是三種觀法:第一個,觀照真如;第二個,觀照眾生;第三個,觀照佛陀。就是慢慢地安住、調伏、引導。

理觀一段時間以後,再恢復到念佛,再事修,就是這樣調配。但是主修是持名。

那麼理觀幹什麼呢?你要調伏煩惱的第二念,就是為臨終準備。你要有能力去調伏,就是說做第二念的調伏,你要為臨終儲備一種調伏的力量。你每一個觀照,在你的內心當中都會加強一種力量。臨命終的正念不是從天上掉下來,這個能量你要去儲存。所以我們剛開始是理觀、事修,事修、理觀。

當然你不用到臨命終,慢慢地你會發覺,欸,你在念佛的時候,遇到特別大的那種妄想,帶有煩惱執取的妄想來衝擊你的時候,你自己會提出理觀來告訴你:這都是虛妄,你不要管它,你要先放下它,它只是影像而已;然後你再來對治它,你要思惟它是一個過失相,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量光,你會慢慢地從空假中裡面產生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你自己會啟動一種去衝破難關的力量出來。當然這個是第二念,你第一念一定會受到震動,它衝擊你的時候,你會搖晃幾下,但是你馬上鎮靜下來,你的理觀智慧就會出現。它沒有辜負你,你平常栽培的理觀就會出現,我們能夠掌握第二念的反擊能力。不用到臨命終,你就會覺得你在佛堂栽培的理觀果然不可思議。

所以說剛開始理觀跟事修是分開,但是等到你慢慢熟悉以後,你在念佛的時候,理觀它是在潛伏狀態,但是只要是有障礙,它主動地會跳出來,它自動會啟動的,它會幫你掌握第二念的正念,你就知道你的功夫有進步了。你已經不是以前的你了,老是被煩惱業力追著打,你是有第二念的抗拒能力了。這個時候,你的理觀跟事修慢慢結合。

當我們修行佛號正式提起來的時候,佛號是在現前的狀態,理觀是在潛伏的狀態,它隨時備而不用。因為它隨時面對你內心強大而堅固的妄想,那個帶有執著的妄想,它會啟動第二念的反擊能力,讓你在每一個妄想當中順利地過關。這個就是到最後理觀跟事修的結合,但是你主修還是佛號。

但是,你剛開始的時候要切開來。沒有一個初學者可以同時理觀跟事修的,不可能!因為這兩個性質不一樣。念佛是無分別住的,是信仰的、皈依的,是無分別的;理觀是要有分別的,所以一開始是分開的。但最後的時候,它們兩個會暗合道妙,會慢慢地結合在一起,佛號中隱藏著理觀的能量,理觀的能量當中又帶有佛號。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一一理性,具足莊嚴」,在理觀當中,佛號的莊嚴現前;「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這個理觀的智慧在旁邊默默地保護你。這個就是理觀跟事修最後的結合。

那麼這就是理觀跟事修的操作,先分開再結合。理觀跟事修,剛開始要在佛堂修,你不能開車的時候修。好,這個理觀與事修,有沒有問題了?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那請問一下,我們在理觀的時候,譬如說這一次觀「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或其他。那我要觀到某個程度再換,還是覺得有體驗了就放下,下次觀一句「無住生心」可以嗎?或者不一定,對不對?

【師父答疑】對,不一定。但是剛開始你的那個教法不要太複雜,剛開始你先鎖住幾句特別感動你的、跟你相應的話,先把一個東西觀到熟悉,再來多元化。先求專再求廣。

那麼你說什麼時候放下,這沒有固定標準。但是原則上,佛號的比例,你一堂功課的話,大概六四、七三,佛號要帶七分到六分。因為持的時間要多,你的佛號是主修,大概一個小時你就六成四成。

【學員提問】那是不是說如果一個小時,我可能念佛念個二?分鐘,我覺得心很清淨,我就可以理觀提一些?

【師父答疑】可以,但是理觀不能太久,因為理觀超過?分鐘,你就開始打妄想。你的理觀沒辦法專注太久。因為理觀有缺點,理觀是帶名言分別的,它就很容易帶動你過去熟悉的妄想。你可能已經偏離了教法的觀照,你會不知道。所以一般來說,我們的建議,理觀不要太久,你要趕快恢復事修。

【學員提問】那一天最好幾次?還是不一定,看自己的情況?

【師父答疑】看你自己的情況,如果你不會理觀的,就聽經也可以,你就把這個功課全部做完,再來聽經也可以。那如果你自己能夠不用經典,不用法師的引導,自己提理觀最好。

【學員提問】師父,再請問一下,平常我們這個理觀事修,都是在佛堂。可是我們有時候業力顯現,譬如說跟同事或家人起衝擊的話,是不是慢慢地把理觀先提起來,然後再事修去解決它,再放下它。是這樣嗎?

【師父答疑】是,那就是已經可以從靜中修提升到歷緣對境修,那是實際的操作。但是一定要有靜中修的基礎。如果你能夠在動中遇到順逆的因緣刺激你的時候,你第一念受到衝擊,第二念能夠啟動起來,不錯了!我們只求第二念的正念。先這樣。

【學員】好,謝謝師父!

【師父】好,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就是剛才提到聽經念佛號,還有那持咒的效用是什麼呢?

【師父答疑】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意義。持咒是破鬼神障,冤親債主,鬼神障。末法時代鬼神障很多。你持咒就是自我保護。因為鬼神是這樣,只要有過人高的樹,它就有鬼神。因為鬼神有時候很麻煩。有時候鬼神祂就向你挑戰,你要住山上更明顯。所以住山上的人,一定要持咒。因為你好好跟祂講不見得有用。這個鬼神跟人一樣,有些講道理的,有些不講道理。

【學員提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說您剛才提到聽經,那念經和聽經有什麼區別呢?

【師父答疑】如果你對這部經已經熟悉,不需要別人來跟你講解了,你自己念經的時候,應該也可以隨文入觀了,也是在修觀。誦經是屬於修觀。你看智者大師那個五品觀行位:隨喜、讀誦、為人演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誦經是修觀,你誦《金剛經》、誦《楞嚴經》是修觀。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在聽天台宗高僧顯明長老開示的時候曾經講過說,大乘的理觀,小乘的事修,還有理事無礙,理事怎樣圓融?

【師父答疑】其實大乘佛法也有事修。你看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他禮拜、讚歎、作願就是事修。大乘也有事修,不是只有小乘有事修。其實每一個宗派都有事修,你看天台有天台的事修,華嚴有華嚴的事修。當然它也有它的理觀,華嚴有法界觀,它一定配合事修的。不過事修一般來說,一定具足身口意三業。你注意看,不管是誰安排的事修,一定有一個禮拜的,然後口業的稱念,意業的讚歎,一定身口意都要具足。所以有些人不拜佛,其實你事修不圓滿。

懺公師父提倡一天拜四?八拜的佛,至少拜四?八拜阿彌陀佛。如果你不願意拜八?八佛,你每天拜四?八拜,拜兩次也可以。因為你在因地的時候,你造業是用身口意三業來造,你現在返妄歸真的時候你身業沒有禮拜,缺乏一個業,只有口業跟意業,你的效果就不好。你修行只靠兩業來修行,你造業靠三個業來造業,是吧?最好要有身口意三業具足。你看幾乎所有的修行的事修——華嚴宗的事修,天台的方便法門,一定都有身口意的。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想請問拜佛的時候,除了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之外,可不可以觀想阿彌陀佛的光明在攝受?

【師父答疑】偶爾,偶一為之。你覺得你拜佛的時候,好像皈依的心提不起來,偶爾觀想彌陀放光照你,偶爾。但是正修還是聽聲音就好。但是你覺得好像拜到最後沒感覺了,念阿彌陀佛皈依的心薄弱了,那理觀一下:喔,阿彌陀佛的功德在照耀我,我是罪障凡夫,我要趕緊地把握機會。那是在對治。但是正常情況拜佛的時候不要經常觀,最好不要觀。你至誠懇切聽聲音就好,這是正修。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您剛才說要持咒,是持哪個咒好呢?怎麼觀想?謝謝師父!

【師父答疑】持什麼咒?你問我是嗎?那這個是個人化的。我們剛剛是講原則性,個人化就是我喜歡持楞嚴咒心跟念佛,楞嚴咒心就是那個:

Aum anale anale bisati bisati

vaira vajradhare bandha

bandhani vajra paniphatpe

hum bhrum phatpe svaha

謝謝你們隨喜讚歎!所以要看你相應持什麼咒。你要持大悲咒也可以,往生咒也可以,這沒有標準答案,事修沒有標準答案。

【學員提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末學就是這?幾年讀誦楞嚴咒做早課,然後,如果有時間再誦《彌陀經》。

【師父】你每天都持楞嚴咒,完整的喔?(師父鼓掌隨喜。)

【學員】阿彌陀佛!

【師父】隨喜讚歎。隨喜。

【學員】阿彌陀佛!然後我就念佛號。

【師父答疑】所以你障礙會很少。

【學員】可以嗎?

【師父】可以!非常好!

【學員】阿彌陀佛!謝謝!

【師父】其實我們有時候是可以圓修的。你真實的心、皈依的心建立的時候,很多事修,它不會影響你,那法法銷歸彌陀。不是說你念其他法門就障礙你往生,沒有那麼嚴重,只是看你的心態怎麼把它會歸起來,因為一佛乘嘛。

【學員提問】尊敬的師父!阿彌陀佛!您可不可以表演一下,五點記數法。

【師父答疑】這是個人的,你們有人會五點記數法嗎?這是我們自己的一個方便,給你們參考。就是說因為念佛你用追頂念,它沒頭沒尾,所以我們是以?句佛號為一個點,三三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稍微停頓一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停頓一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煞板,這個就是一個節奏。

那麼三三四它的好處,就是它帶動一個念佛的節奏。本來是一個漫無目標的佛號,它變成有節奏感,有節奏就容易攝心。為什麼音樂容易攝心?因為它有節奏。所以大智慧的印光大師就創造了一種佛號的節奏,他說:你就分成三句、三句、四句。那麼這個節奏,你第一個節奏念出?句的時候,你就放在你的右上角第一個點,然後第二個?句放第二個點,當然這不是說一定有一個點,你觀想它的相對位置,一個點、兩個點、三個點、四個點、五個點,那麼你這樣叫作一片。為求一心,先求成片;為求成片,先求專注。這樣的話,你止靜的時候就一片,就是五?句佛號了。

那麼這個片有什麼好處呢?當你佛號跑掉的時候,你會馬上發覺得到:喔,念到哪一個點我忘掉了。那麼它會創造一種系統警覺你:我妄想進來了。念佛最難就是說,妄想進來你不知道,等到你知道的時候已經很久了。所以我們創造這個系統就是幫助你去檢查你的佛號還在不在,因為你佛號不在的時候,你就不知道念哪一點了。這是說打佛七的時候,你地鐘念佛它會有地鐘跟大眾的聲音來帶你,但是你止靜的時候,突然間沒有人帶你了,你自己要提佛號就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就研究出一套的五點記數法。

當然這五點要放在地上,你不能放太高,否則容易上火。在地上就是一二三四五——一片,那麼止靜?五分鐘,看你能不能夠念個七片?片。但是有一個原則,你剛開始念的時候,如果中間打妄想這一片就不要了。你就很清楚,你看你每天是不是在進步,你的心力專注力是不是有加強。第一天、第二天我止靜只能夠念五片,但是我後來慢慢慢慢地我那個片數增加了,你就會覺得,你的心跟佛號的相應力增長了。

當然你不要求快,剛開始先求質量。你一開始能夠念成三片完整的佛號都不容易,你試試看。你透過五點記數法就會知道,你的妄想打得多重!你發覺你連三片都念不出來,你就知道,你不要說一心不亂,你算是功夫從專注提升到成片都很難。但是你不要放棄就會進步,你只要肯用心。當然你要帶一點皈依,要告訴自己,現在別無選擇!你是罪障凡夫,你只有靠佛號的攝受。你現在不斷地去跟自己溝通,讓你的心慢慢慢慢地放棄妄想跟著佛號走。

所以你打佛七,開始功夫用功的時候,尤其最後三四天的時候,你會覺得真的是真妄交攻,你就會覺得很徬徨。這個地方是妄想,你熟悉的;這個是佛號。你會知道,你經常會跑來跑去,何去何從?這個時候就考驗你平常止觀的力量、理觀的智慧了。你要穩住,告訴你自己:不能再走妄想的路了。為什麼?你要跟自己溝通,強迫沒有用的。因為你走這條路的後果只有輪迴,沒有第二條路了。所以你就會慢慢慢慢地跟自己溝通,把你的心引導到佛號上去。不能強迫,強迫念佛沒有用。

有一個居士打完佛七以後跟我說:「唉呀,佛七終於打完了。」我說:「你佛號念得這樣辛苦嗎?」你不知道怎麼跟自己溝通,你這打佛七,效果有限。你要跟自己溝通,去引導你的心慢慢地順從佛號,順從彌陀。

所以這五點記數法,它就是會讓你的心慢慢地知道,你的心是不是安住在佛號,它是一個檢查。這個事修沒有標準答案,給大家參考。

【學員】您能不能念一遍給我們聽?

【師父】你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一個點了,然後放在這個右上角,念完以後你就放在右上角,然後再放在右下角,再左下角,左上角,再放中間,就這樣子。那念完以後,你就知道:喔,這一片已經填滿了,再下一片,就這樣子,看你?五分鐘能夠念幾片。

你試試看就知道你的妄想打多重了,這個會看到你的妄想指數。真的,妄想指數馬上就會出來。你不要小看這個五點記數法,有些人三?分鐘你一片佛號都念不起來,試試看你就知道,妄想指數有多重。但前提就是說,你如果不知道這個佛號念完要放哪一個點,那這片就不算。

【學員提問】我想請教師父一下,師父剛剛提到說依教起觀,以那個文字相來引導內心?

【師父】是。

【學員】但是禪宗它沒有文字相。

【師父答疑】禪宗例外。禪宗是上上根人,禪宗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是禪宗你要有善知識帶,因為禪宗的道完全在善知識的心中,他以心印心,他不是以教印心。禪宗的條件是要有覺悟的善知識帶你,所以他打你罵你都是方便。但是這種情況危險,因為你很容易錯認消息。他打你的話你就不來了,就結惡緣。因為你不知道他打你是什麼意思,對不對?所以說禪宗這個是特殊情況。

我建議,你不是這種根機,你遇不到明眼人,不要走這條路。你老老實實地依教,依教下的學,因為我們根機不夠。禪宗真的是大好大壞,因為他以心印心,他必須要以覺悟的心來帶你顛倒的心。那我們以教印心有一個好處,我是一個生死罪障凡夫,你也是生死罪障凡夫,對不對?但是教法是清淨的,我只要如理地宣說,你如理地修學,大家都成就。因為這個教法是清淨的傳承,是祖師宣說的,它是一條菩提道。

但是禪宗祖師他完全不按牌理出牌,他的道在他心中。第一個,他要開悟;第二個,他跟弟子的緣要很深。他們之間的感應,他直接用道傳到你的心中,他不需要靠文字。但這種情況風險高,你容易錯認消息。所以祖師說禪宗以心印心以後,你還要看教理來印證,你的道跟祖師的道是不是同一個道。你禪宗學完以後,要看教理來印證,你這個道對不對。所以禪宗的法風險比較高。

【學員】這看樣子好像一個文修,一個武修。

【師父】祖師禪比如來禪風險高。

【學員提問】那這樣培養出來的空觀,會不會不太一樣?

【師父答疑】結果會一樣,不可能不一樣,過程會不一樣。但是結果,世間上沒有兩個道,說兩個道不合乎一佛乘的思想。你是禪宗的,我是教下的,最後的道一定一樣,一定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可能會不一樣。不一樣,一定有一個錯。你的過程是透過唯識的止觀;你的過程是透過天台止觀;你的過程是華嚴止觀;你是禪宗,都沒關係,各走各的路,但是最後一定只有中道實相,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一定是平衡的,空有無礙的,沒有例外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絕對無二路。如果不一樣,那一定有一個錯。

我沒有看不起禪宗的意思,我只是說風險性很高,這樣子。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我們在打佛七迴向的時候,有的老師說我們念佛的功德就是去淨土的資糧,不要隨便迴向給別人。

【師父】那你還是大乘嗎?

【學員】我就是說,我們應該怎麼樣?

【師父】要普皆迴向!你要把你的功德跟眾生分享,一切眾生同生西方同成佛道,你的心量才會開闊。怎麼會把佛號收起來不敢釋放?你要釋放出來,無盡燈法門,譬如一燈燃百千燈,怎麼會不要迴向給別人?這個觀念不對。

【學員】不是。我意思是說如果有人往生了,我把我今天念佛的功德迴向給某某,我的好朋友或者我的……

【師父答疑】你不會損失,而且你功德會更大。因為你這個是跟無上菩提相應。迴向,就是無盡燈,你把你一個小蠟燭……,我們本來七天所念的佛號是有限的,我們創造的佛號不管再怎麼多還是有限,你到最後普皆迴向的時候,它那個佛號是百千萬倍的增長。譬如一燈燃百千燈,燈燈相傳,無有窮盡。所以迴向是很重要的,把有量的功德轉成無量的功德。沒有迴向,我們很難產生這麼大的胸量。

但是迴向一般來說是最後一天,你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你先扣著你的身心世界,不要一開始就想要去考慮眾生。一般來說正常情況,打佛七剛開始先管好自己。所以你看,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它是禪定心、智慧心、大悲心,它是先專注,然後再觀照。自調到一個程度的佛號運轉熟悉的時候,再修大悲。剛開始你修行先不要把眾生放進來,因為你的心會擾亂,剛開始先管好你的佛號,管好你的內心世界。到了第七天的時候,再考慮到眾生的問題。所以這個次第很重要。你一開始就考慮到眾生,你的心就亂了。迴向很重要,但是它是放在最後面。

【學員提問】請教師父!阿彌陀佛!我們平常時念佛號,有的時候在做事情,聽著念佛機跟著它心裡頭在念,這樣子可不可以呢?這是一件事情。還有就是習慣性在我床頭上放一個念佛機,我睡覺前就是聽到它念心裡跟著念,一直念著我就睡著了,像這樣如不如法?還有散步的時候或者不管幹什麼,我都會在心裡念沒有出聲,這種情形如不如法?因為那個時候我沒有注意到有沒有聽我自己念佛,就是說要聽到自己的聲音,有的時候就沒注意到這一點。請教師父,這樣是否合適?謝謝!

【師父答疑】好,請坐。我們先談談念佛機。念佛機不能取代你的聲音,它只是一種引導,所以念佛機一定要帶動你自己內心的聲音出來。念佛機它作為一個引導是可以,但是你不能完全依靠它。因為你完全聽念佛機你的心是向外的,你的心很容易躁動不安。

念佛機是帶動你的聲音,你心中的聲音,你還是要聽你的聲音。因為念佛它必須是一種很明確的念誦聽的一個 circulation(循環),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只能夠自念自聽。你只能夠聽你創造的聲音,從印光大師的定義是這個意思。

所以身為念佛機也好,身為大眾的聲音也好,它只是帶動你的聲音的一個助緣。你的所緣境只有你心中的佛號。這個佛號可能是出聲,也可能是嘴巴震動的一個聲相,都可以。所以只要念佛機它成功地把你的佛號的節奏帶起來,它的功用就達到了。但是你不能完全跟著念佛機的聲音走,你要由它帶動你心中的佛號,然後你跟著你心中的佛號走,這才是正途,這是個原則。那至於你的念佛的聲音有多大,就看你的體力精神。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剛剛提到念佛機的問題,就是《地藏經》也講人臨命終時,如果有人為他念一聲佛號的話,他起碼是不墮惡道。這個時候我不知道念佛機是不是也起同樣作用?假如說我在院子裡每天都放念佛機,有眾生往生的時候,他是不是能受到這個功德受用?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迴向本來是心法,我不會說把我的功德迴向別人我功德就沒有了。但是在《地藏經》裡又講,如果你為他念佛念經,這功德譬如七分,那亡者得到一分,其餘六分生者自利,這個時候好像又把這功德分開了,這地方要怎麼看?謝謝師父!

【師父答疑】好,請坐。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聽到一句佛號不墮惡道,但是他要聞持,要受持。我想我們現在聽過《佛法概要》,諸法的緣起,一定要從內心安立。如果你念佛號的時候,他甚至於沒有聽到,也可能他耳根已經敗壞,因為我們在臨終的時候諸根敗壞,理論上耳根會最後走,但是也有例外。

那麼你到一個現場的時候,他已經沒有呼吸了,那他到底耳根在不在你也不知道,對不對?當然我們放佛號沒有壞處,但是對他有沒有好處,難講!第一個,他是不是相應?第二個,他跟佛號接觸的時候,是不是有信仰?這個很重要!他是不是相信這個音聲是一種功德相?因為信仰是雙手,沒有信仰你就不能取寶。如果對阿彌陀佛的佛號你認為它只是一個音聲,結果就是——它果然是一個音聲,因為他沒有信仰。所以他這個會入寶山而空手回的,佛號在他的心中轉一次的時候,不一定會留下珍寶,不一定,如果他沒有信仰的話,他沒辦法去取寶。

所以唯識學說信就是雙手,這個牽涉到他本身對阿彌陀佛佛號的信仰、他的皈依。如果他完全不相信,那就有限了,那救拔就有限了。因為珍寶在他的心中轉一次,他沒有雙手就沒辦法取寶了。所以你敢說他聽到佛號,他沒有信仰能夠不墮惡道嗎?不能這樣講。你要這樣子成立的話,那佛法的因緣觀要重新建立了,那就不是一切唯心造了,就是有一種外在的力量能夠主導你了,那是他生的、上帝的思想。佛教的因緣觀一定從內心發動的,誰對你來說都是助緣,你的心只要不相應,這個東西對你等於沒有。

佛教的因緣觀跟外道的因緣觀最大的差別,就是因為一切法畢竟空,所以才能夠緣起。一念心動,你念頭一動,就是一個緣起;你念頭不動,就沒有緣起了。所以他心中跟佛號不相應,不相應是什麼?最基本的相應是信仰;第二個就是願力;第三個就是觀照。他相應有淺到深的一種相應,如果你連信仰都沒有,這個佛號對你今生幾乎沒有幫助,絕緣。因為你心中沒有建立一種力量,你怎麼去改變緣起?

所以,諸位你要知道,心力帶動佛力,不是佛力帶動心力。如果你認為佛力可以帶動你,那你這個是外道思想、他力的思想。如果佛陀可以帶動我們的心力,那應該每一句佛號進入了心中,結果都一樣,因為是佛陀決定的,對不對?那就不應該有些人念佛有往生,有些人不往生了。如果佛陀可以主導的話,是不是?所以這個不能成立。

所以是我們在主導佛號,你有多少準備,佛陀給你多少功德,這才合乎緣起。這個很重要!感應道交不能向外追求,「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是有條件的感應。你準備好了多少,佛陀給你多少,這個才合乎緣起。然後就是第二個,第二個你說什麼?

【學員】師父好!那個就說《地藏經》裡講譬如你為他念佛念經,有人臨命終時,如果說有七分功德的話,這亡者得一分功德,另外六分是生者自利。那這時候為什麼又把這迴向功德分開了,分成七份了?

【師父答疑】這個《地藏經》是佛陀為實施權。因為佛陀說法有時候是權法,有時候實法,對不對?那大方向,你迴向,你的心量擴大了。你心是主導嘛,心生則種種法生,你心量到什麼程度,成就的功德肯定有多大。我問你,迴向以後,你心量是變大還是變小了?你心量變大了,功德會變小,你覺得這個合乎緣起的邏輯嗎?這不合乎邏輯!

你的心去接觸法的時候,你的心量變大了,這個法應該也變大了。因為這個?方法本來是「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一佛乘就是說,你只要聽一句話,應該是皆成佛無疑。那麼阿羅漢為什麼他接觸佛陀的法變阿羅漢呢?因為他的心太小了,不是法有問題。

所以你透過迴向以後,你心量是不是變大了,是不是?我們本來修行是考慮自身,自己的五蘊身心世界,怎麼調伏自己,怎麼引導自己的內心,現在你把眾生的心都放進來了,你本來是一根蠟燭,變成無量的蠟燭,你功德怎麼會變小?你的心緣自身的法界跟緣眾生法界,量等虛空,你跟無上菩提相應,你功德變大了。

所以《地藏經》是權法,佛陀為實施權。所以你在讀經的時候,你要知道有些是佛陀方便說,有些是佛陀的真實義,你一定要把它區分出來。有些話的確是他在攝受某一種人,為實施權,因為他的善根沒有準備好,他不敢把他的功德釋放給眾生,那佛陀說沒關係,你怎麼樣怎麼樣。一時善巧。

好,最後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在念佛的時候,如果觀照這個音聲遍滿?方,無量無邊滿虛空,這是不是會造成一些過失,包括心的散亂?

【師父答疑】對,容易散亂。除非你真的是對自己很有把握,一般不要這樣操作。這個是法界觀,很複雜。因為你一句佛號都不見得能夠專注得了,如果你把這個當做一時的對治,偶一為之,那還可以,但是你不能當常法。因為你的心光是面對妄想跟業力,要安住佛號已經是疲於奔命了,你又把它搞得這麼複雜。就是你的心的造業能力沒那麼強,你這個牛只能夠去拉?公斤的車子,你要牠拉三?公斤,強人所難!

所以華嚴的法界觀,很多人喜歡把《華嚴經》跟念佛結合在一起,但是事實上實際操作不可能,很難!「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真的很難。所以你就顧好一句佛號就好,你只要把它善巧地引導到淨土就可以了。

【學員】那這樣子會不會胸量很小?

【師父答疑】所以最後要迴向。我們一般是先把一句佛號照顧好,到了最後再來處理大小的問題。我們一般念佛七天當中,先處理品質的問題。你保證每一句佛號,都通到彌陀的功德,通到淨土的莊嚴。所以我們先求質再求量。

那這樣子我考慮自己,沒關係,最後一天它不是有大迴向嗎?你不是會唱很多的偈頌嗎?「願我臨終無障礙……」,祖師會安排很多東西讓你去唱,唱一唱你的心量自然就打開了。所以那個時候再來普皆迴向,再來考慮眾生,考慮這個心量的問題。

但是一開始的時候,你已經妄想粗重了,你這樣子的話,事情就做不好。所以剛開始先攝心,先把一句佛號照顧好。到了第七天再來考慮這個數量的問題,這樣會比較好。

好,我們這個問題回答到這兒。我們最後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一個修行人要怎樣做才能夠保持精進,道心堅固?

【師父答疑】淨土宗的人,我提出三點跟大家互勉:

第一個,你最好發心受戒。很多淨土宗的人,過度地憍慢,說我心中有佛,我怕啥!不要這樣子。業力不會放過你的,你不要去觸動罪業。帶業往生,它是帶舊業,不能帶新業。我們在處理業力,諸位你要知道,你不能只是說停留在我「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不能這樣。你要有一個願力,要有一個戒體,我一定要去斷惡修善度眾生。

所以你受了戒,你會有一種願力,一種戒體。如果你沒有準備好,受個三皈五戒也可以。如果你真正準備好了,建議你受菩薩戒,你的心態會完全不一樣。受了菩薩戒你再來念佛,你就完全不一樣,你很多事情能夠放下。所以你受了一個戒,你的身口意有一個標準,至少你的生命當中,會有所堅持,有所讓步。你會知道有些事情你是要堅持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讓步的。你會把生命至少畫出一條線,有些東西是不能碰的。生命是要有紅線的,你不能碰到你自己的底線。我建議你先受個戒。

第二個,就是理觀跟事修的操作了。我們剛剛講得很清楚了,你要有功課。如果你只有一路念佛都沒有理觀,臨終沒有障礙你可能就過去了,但是你願意下這麼大的賭注嗎?所以我們必須要儲存第二念的反擊能力,就是你的理觀也要準備一點。

當你的佛號操作遇到重大的障礙的時候,你怎麼突破?怎麼把你從妄想執著中帶出來?所以我建議你理觀事修都要具足,以佛號為主,但是要有一種理觀的能量在旁邊待命,這個就是功課。

我們每一堂功課都是為臨終在準備資糧,臨終的每一句佛號都不是白白出來的,都是你平常的時候準備的,有備而來,沒有一件事情是無中生有的。所以你每一堂功課都是在儲存你往生的資糧。理觀事修,這第二個,一種定課。

第三個最重要,相續不斷。功課不要多,但是你要有恆心。你能夠用功?年、二?年、三?年,不可思議!就算你每天一個小時,你用功三?年,不可思議!不要再用暴飲暴食的修行,打佛七的時候,七天都不睡覺,然後回去以後都不用功,沒有用。暴風雨式真的沒有用,你這種完全是憑意氣用事在修行,沒有用,點點滴滴啊!功課不能停超過三天,說實在的,你今天特別累,休息一天,第二天到第三天你就要警覺了。所以功夫不能斷,你要相續不斷。這是我給大家的建議。

好,那麼我們《佛法概要》就跟大家研究到這裡。我們很感謝陳會長、陳夫人的護持,還有幹部的護持;我們也更感謝諸位學員的參與,讓我們這個課程更莊嚴。

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謝謝!

你們鼓掌,就是說你們有受益的意思。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