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四十二講)

辛二、正修 分三:壬一 、 修習大乘理觀。壬二、避免八過。壬三、當依智者, 聞思大乘

壬一、修習大乘理觀 分二:癸一 、總相。癸二、別相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十七頁,我們看己六,智慧度。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把我們念佛的人,大方向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屬於事持,事相式的念佛;一種是理持,就是他在念佛當中帶有理觀智慧的引導,這兩種。

我們剛開始念佛,一般人在接觸淨土法門都是先修事持的。事持的特點,就是我們依止一念的信仰,我們剛開始會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也相信阿彌陀佛他一定可以救拔我們。所以我們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那一念信仰的善念,就創造一種念佛的力量出來。

當然這個時候,內心當中沒有觀照的智慧。這會產生兩種過失:

第一個,我們所念的佛號不得堅固。信仰式的修學,你的心是完全寄託在你一念妄想的情緒上,因為你對妄想沒有調伏力,沒有調伏力你就只好夾帶妄想來念佛。妄想我們前面說過很多次了,它一定會受到感受的牽動,而感受一定受到業力的主導。所以當你的善業起現行的時候,當你身心是安穩狀態的時候,你可以把佛號念得不錯。但是當你的生命走到罪業現前的時候,走到生命谷底的時候,你的佛號就提不起來了。因為你夾帶妄想來念佛,妄想是變化的,所以妄想它會給你一個很高亢情緒的信仰,它也會給你一個很低落的情緒來障礙你。所以你剛開始在事持的時候,你會覺得你念佛的功夫,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就落入一種波浪式的不穩定式的念佛。就這樣的一個念佛的情況,你一路走過來,走了幾年,總覺得修行一直上不了路。這是第一種情況,不得堅固。

第二個,不得圓滿。因為你帶有感情性的念佛,你有時候是皈依心很強,有時候皈依心很差,因為沒有這種善巧智慧的引導,你這個佛號就不能達到波羅蜜。你所念的佛號在本質方面都是生滅性的、有漏的,只有少數偶爾跟道心相應、跟菩提相應、跟淨土相應,所以你的佛號質量太差了。沒有波羅蜜的力量,沒有智慧引導,就這兩種過失,使你的佛號不得堅固,不得圓滿。

所以當我們從一種信仰式的念佛,帶有感情妄想的念佛,開始提升到一種除了信仰以外多了一分智慧的觀照——帶有理觀性的念佛,這個就是所謂善根式的念佛。善根式的念佛,盡管你是在妄想的當中,但卻可以調伏妄想,可以引導妄想,讓我們所有的佛號更為堅固,更為圓滿。

這種信仰式的念佛跟智慧引導式的念佛,佛陀在經典當中講了一個譬喻來加以說明。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

佛陀說:在恆河的一邊,有兩個牧牛人,他們各自領著一群牛在吃草。時間久了以後,這邊的草也吃得差不多了。兩個人就商量,我們應該把牛群趕到恆河的另一邊去,那邊有更加新鮮肥美的草來繼續供給牛群。

那麼第一個人,他在趕牛衝過恆河的過程當中,沒有善巧。他就拿著牛鞭一路地打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用強迫式、信仰式的方式,把牛群給趕過去了。但是,畢竟牛是不會游泳的,所以絶大部分的牛都在過恆河時陷入水中死掉了。只有少數強壯的牛到達了對岸。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個牧牛人,他有智慧的善巧。他首先在恆河當中找到一個最短的距離,把牛分成三類:強壯的牛、中等的牛跟最虛弱的牛。他把強壯的牛放在前面,稍微用鞭子打一下,這些強壯的牛一下子就衝過恆河。第二種中等的牛,看到強壯的牛過去,它受到鼓勵,一看前面都過去了,它們也就順勢一鼓作氣,中等的牛也全部過去了。這個時候絕大部分的牛都過去了,就在對岸呼喊,那麼這些殘弱的牛,想想這個輸人不輸陣,就趕緊提起自己的願力,最後這些殘弱的牛也一鼓作氣全部過去了。

佛陀講這兩個譬喻是想說什麼事呢?就是說,你在修行過程當中,沒有理觀的智慧引導,你最後的結果就是事倍功半,你所修的一切不能構成波羅蜜。不能構成波羅蜜就是說什麼意思呢?第一個,你所修不能堅固;第二個,所修不能圓滿。

所以,當我們慢慢地從一種信仰式、壓抑式、強迫性的念佛,提升到一種調伏性的、引導式的念佛,我們應該以佛陀的智慧來善調內心,來增長自己修行的水平。

我們來看這個講義。那怎麼能夠把理觀的智慧放在念佛當中呢?我們看附表大乘的空觀。其實這個空觀,也包括了假觀的成分在裡面,等於是整個大乘的理觀都在這份講義中了,看附表。

大乘空觀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部分《楞嚴經》的開示,我們分成兩大科:第一個先做一個總相的說明。大乘的理觀到底是怎麼下手。第二個再看別相。

癸一、 總相

我們先看第一個,真妄不二。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我們在修習理觀的時候,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把生命切成兩塊,這個很重要!不切成兩塊,你就沒辦法觀。如果你是外觀,向外觀察生命,你要切成兩塊;你內觀內心的世界,也是切成兩塊。

那麼這兩塊是怎麼個切法呢?

在《楞嚴經》的這個分割當中,就是先把有相狀的一部分歸為一類。不管這個相狀是雜染的相狀——是凡夫惑業苦的這種雜染相,還是這個相狀是諸佛的功德莊嚴,只要你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耳朵聽得到的,六根能夠活動攀緣到的六塵的相狀,通通歸為一類。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把沒有相狀的那個清淨的明瞭性歸為一類。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要把生命歸兩類:有相狀的,還是沒有相狀的。

你有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來看看這兩個有什麼差別。首先我們看看有相狀的生命現象,是浮塵諸幻化相。第一個,它是「浮」,飄浮在空中,它是變來變去的;第二個「塵」,這個塵就是有一種染污干擾,這種虛妄的相狀它會干擾我們內心。

這個相狀它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當業力成熟的時候,它就「咻~」顯現出來了,你可能出現快樂的相狀,也可能出現痛苦的相狀。當業力完全釋放完畢的時候,它就「覓之了不可得」,它又從生命當中消失掉了。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凡是相狀的東西,它一定會變化,因為它受了業力的主導。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看非相狀的本性,是「妙覺明體」——就是常住妙明的不生不滅的心性。不管你造了罪業,不管你造了善業;不管你是快樂,不管你是痛苦,它永遠是不變的,它沒有意見的,完全保持一種「如」的狀態。

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人生有兩個狀態:一個是變來變去的,一個是不會變化的。那麼這兩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切割。你現在把人生切成兩塊以後,你就有資格來修理觀了。

癸二、別相

我們來往下看,應該怎麼面對相狀,應該怎麼面對真如的法性,是什麼樣的態度。我們把這個別觀解釋一下。這兩科把它一起念一遍,請合掌。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

首先,我們先修的是空觀。空觀的智慧,它叫作從假入空,這個很重要!你不能直接修空觀,不可以。你要先有相狀,透過相狀的觀察你才可以悟入空觀。這個很重要!很多人逃避了相狀,結果大乘空觀修不起來。

如果你今天是修小乘的空觀,你不用借相,可以。小乘空觀它是一昧地斷滅就可以,斷滅空;大乘的空觀它要借相,它一定要先假借一個相狀,然後從這個相狀的跳板再跳到空觀。

那麼它是怎麼個跳法呢?首先,你要先看到,你現在生命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只是一個名相而已。簡單地講就是身心世界開合不同:一個是物質的色身;一個是精神的明瞭性。我們的身心世界是業力變現的,它是會變化的。所以你要先面對你的身心世界,觀察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我們的生命,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因為它開始,是莫名其妙的開始。《楞嚴經》就是這樣講,生命是無中生有的,不是說 A 去創造 B 的,不是!當業力成熟的時候,你在畢竟空當中,莫名其妙就從水裡面冒出一個水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就投胎了。

生命是無中生有,不是哪一個人把你創造出來的;你也不是延續前生,因為你前期的生命跟這一期生命沒有太多關係,除了你接受前面的業力以外,從生命的結果來說,你這個夢跟上一個夢是沒有關係的。從生命的因地,你是繼承了前面的業力,但是從生命的結果,你今生的生命結果跟前生毫無關係,那是不同的業力顯現出來的。

從生命的結果來說,你不可以說你前生創造了今生,不能這樣講;你更不可以說,你母親把你創造出來,更不能這樣講。你只是假借母親的因緣來投胎而已。這個我們十二因緣講過了,你是有一個識投到母胎,你是假借母親的因緣來滋養你的色身而已,不是母親把你創造出來。所以生命是沒有開始。

第二個,生命沒有結果。「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最後是完全消失了。你到哪裡去了?你又回到空性去了。

所以我們可以從相狀的生滅知道相狀是暫時的,但是你要借它。你從「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才能夠得到下面的結論:在生滅去來的相狀當中,它的本質就是如來藏性,就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的真如本性,它是常住妙明的、是不動周圓的、沒有變化的一個妙真如性。

所以在我們一念的清淨本性當中,我們看到生命的去跟來那是相狀的變化,但是從本性來觀察,它沒有去來,沒有迷悟,沒有生死。去來表示我們生命的業障,迷悟表示我們的煩惱障,生死表示報障。

比方說,我們舉鏡子跟灰塵的例子來說,或者說鏡子跟影像。我們要先透過影像,才能夠看到鏡子。你一開始看到鏡子,覺悟不出來那個鏡子。你要先看到影像的變化,才可以看到這個提供影像依靠的、所依止的東西——那個鏡子是不變化的。

這個從假入空是很重要的。你要能夠從過去的因緣中擺脫過去的業力,只有這個方法,沒有其他方法。什麼叫擺脫過去的業力?這個地方古人講出一個譬喻,這個譬喻非常好。它是以人生的背包來做一個譬喻。

我們每一個人都背了一個背包,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小時候我們這個背包放了我們的執著,你執著有個相狀。比方說,小時候我們在乎的是家庭的背景,同學之間比的是家庭的背景:喔,你家在哪裡,他家在哪裡;你爸爸做什麼,他爸爸做什麼;第二個比的是成績,誰是優秀的,誰是比較差的;第三個比的是你的長相,長得怎麼樣,是高還是矮。所以在小時候我們的背包就開始進入很多相狀了。你的家庭背景的相狀放到背包裡面去了;你的成績的相狀乃至於你的身體的相狀,你就背著相狀。當然這個相狀由業力變現出來。

慢慢長大了,你的背包放的東西更多了。你要成家立業,你要把房子的相狀放進背包;要把車子也放進去了;要把家庭也放進去了,你的眷屬、你的事業、你的人際關係,你的一切成敗得失。所以到了中年的時候,你這背包扛得就非常重。你承受著過去的業力,一個一個,它們絕對不會放過你,你的背包越來越重。

到了晚年的時候,你還會加很多東西。老病死——你的身體虛弱了,你看你的身體大不如前了;你不是身體虛弱而已,還有很多病痛折磨你,慢性病的折磨;乃至於死亡的恐懼,你看到你的朋友一個一個離開了,你對死亡恐懼的相狀也在你的心中揮之不去,這些執著的相狀也裝到背包了。

所以我們人生的背包,從小到大是不斷地增長,就是你心中背了太多的相狀。這個相狀都是過去重大的業力顯現出來,加上你的執著,就變成你人生的背包。

現在我們逆向思考一下,有沒有可能把背包裡面東西拿出來?先把房子從背包裡面拿出來,把車子的相狀拿出來,把家庭的因素拿出來,把人際關係的因素拿出來,乃至於把老病死的這種相狀拿出來,甚至於我們有沒有可能把背包完全放下,輕鬆地去面對未來,有沒有可能?

就是我們從過去的業力而來,所以我們背包裝滿了東西,裝什麼不是你說了算,因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它會變現很多很多的相狀。當然一般人就是照單全收,愛取嘛!你業力丟什麼,我就把它往背包裡面塞。但是我們有沒有可能把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這種背包放下來,有沒有可能?

這就需要空觀的智慧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佛陀要我們從假入空,就是你看到生命的變化,你更要看到那個背後不變化的本性,而憶念那個不變化的本性,叫作「離相清淨」。

空觀的智慧,是我們修行人很重要的一個成敗的關鍵。就是關鍵到一個人他是不是可以成功地從過去的背包當中走出來,放下過去的背包。你扛著沉重的背包,你今生是幹不了什麼事的。你念佛也沒有力量,菩提心也發不起來。因為你的心太沉重了,你積集那麼多相狀,你怎麼去創造未來?

所以當我們在規劃未來,設定目標積集資糧的時候,你要做一件事情——請你放下生命的背包。它跟你沒有關係的,它既然是生滅,就由它去吧。不管你今生是好是壞,這個相狀你試著把它放下來。「如今放下,何等自在」,二十年來你背著背包,你現在「如今放下」,把它放下來。

放下生命的背包就是從假入空觀。不管你的過去過得怎麼樣,你不要再回憶過去了,把相狀徹底放下。所以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面對因緣很重要。你本來就沒有嘛!所以到最後這只是一個生滅的假相:來,你隨它來;去,你也隨它去。從假入空觀,它最重要的好處就是——我們一定要承受業力,但是你不能把業力轉成業障!

諸位!業力不一定會形成障礙,不一定!承受業力我們別無選擇,變成障礙是你自找的。理論上來說,人生只有快樂跟痛苦,不應該形成障礙。業力會讓我苦,業力會讓我快樂,那是一時的情緒,過了就好。但是把一時的苦樂轉成內心的障礙,這個就是我們心理素質不夠,是我們自己的取著。我們不能逃避業力,但是我們不能把業力轉成障礙,不能變成業障,不可以。

所以從假入空,就是你把人生先歸零一下,放下人生的背包重新開始。那麼從假入空觀這樣子過去以後,以禪宗的意思你這個人脫胎換骨了,你成功地從過去裡面跳出來,又是一個新的生命,法王座下添新生。

那麼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從空出假。所以你如果是「觀相元妄,觀性元真」,從假相而進入真實,這一塊叫從假入空。那麼接下來,從空出假,逆向操作,從真到妄,這個幾乎所有的淨土宗等大乘佛法要做的都要這兩道手續。你放下了人生的背包,你還有事要做,你要創造一個來生的願景來調伏你、引導你。所以淨土宗,它不但要你放下過去,還要你開創未來。你要設定未來的目標,這個時候就是假觀的智慧。

我們看淨土宗的假觀。當然這個假觀不是你去胡思亂想,而是你要怎麼去調伏自己、引導自己。這是有祖師的傳承。淨土宗的祖師論調伏,最有效果的就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你雖然放下,但你還有習氣,那就要把自己創造出一個罪障凡夫的相狀。

所以我們前面把相狀放下以後,現在把某些少部分的相狀再借回來。但這個時候的心情是暫借,不執著。你要用業障的相狀來恐怖你自己。你要告訴自己:我是罪惡凡夫,自己沒辦法處理這麼重大的罪業,所以我別無選擇,我只有靠阿彌陀佛的救拔。因為罪障深重,求出無門,所以你要經常用恐怖的相狀來給你自己 push(推進),來調伏你對三界的貪戀愛取,這是你所借的第一個相狀:恐怖的相狀。

當然你也可以借功德的相狀來引導自己。你看「我今暫做娑婆客」,我未來的願景:七寶池八功德水,寶樹樓閣,種種的充滿音樂、充滿光明、充滿香氣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你同時也放進來。

所以在空性的智慧當中你放進了兩個相狀:一個是生命中的狼放進來怖畏你,激勵你精進;一個是生命中的美食、功德相狀引導你、鼓勵你。這兩個相狀在我們生命當中缺一不可。人生不能永遠是痛苦的藥,也不能永遠是甜點。所以你必須把生命中的狼跟生命中的美食甜點放進來,來調伏你的心,永遠保持一種精進的力量,帶動這個佛號。這個就是假觀。

這個就是先把生命歸零,把心帶回家。先從假入空,然後從空出假,調伏力、引導力,你的心就能夠慢慢地達到順從本願。這就是所謂的理觀的智慧來帶動佛號。這個時候你的佛號是穩定性的、堅固性的,是圓滿性的。也就是說,你所念的每一句佛號叫作波羅蜜,每一句佛號都能夠超越生死的此岸,到達淨土無上菩提的彼岸去了,你的佛號每一句都沒有空過,質量都非常好,因為你善調其心。這就是我們修習的空假中三觀的理觀。

壬二、避免八過

我們來看看,要什麼因緣會生起智慧。有些人不能生起智慧,這個地方我們哪些因緣要避免,哪些因緣要去追求。智慧對我們這樣重要,我們應該怎麼去做一些修學。

首先我們看,要避免的八種過失。請合掌。

愚癡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為什麼有些人在念佛當中能夠如理地生起理觀,能夠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在佛號當中產生三種的加持力?而有些人只能夠依止信仰來念佛,只有薄弱的力量?事出必有因,到底是什麼因素構成他不能生起智慧呢?宗大師提出了八個理由:

第一個,親近惡友。你經常親近那些知見不圓滿的惡知識或者是同參道友。他說:「欸,這個教理別看,老實念佛就好了。」初學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今天已經是老參了,都不用理觀來提升,這你就會得少為足了。所以你親近的同參道友就很重要了。因為他所講的每一句話,會對你產生一種熏習引導的作用。你認識的朋友十個裡面有九個都不學教理,你就沒辦法學教理,因為他釋放的磁場就是這樣的磁場。這是第一個,外在環境對你的誤導。

第二個,你本身的懈怠懶惰,極重的睡眠。你剛好自己也不想學教理,然後別人這麼講,你就得到更充實的理由了,給自己的懈怠做足了理由。

第三個,不樂理觀。有些人的第六意識,以古人說非常懶惰,他不喜歡起觀。因為你修止很舒服,你一路念佛,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很寂靜,寂靜會有一種樂受。雖然你沒有成就禪定,它也有相應的樂受,會讓你很寂靜、很舒服。但是你修觀,相對要提起精神。你要觀照三界的苦,觀照極樂世界的快樂,來調伏你、引導你,是要用一點心思的。那如果你不覺得這個重要的話,人總是好逸惡勞,「這樣就好了唄」,所以就不樂觀擇,不樂去觀察抉擇。

第四個,「不解方廣」。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怎麼修觀,你也沒有學教理,你一修觀就胡思亂想,乾脆就不修了。

修行有兩大忌諱:一個是有解無行。有解門沒有行門,只會理觀,沒有事修。你知道怎麼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引導淨土,但是你又不念佛,這是「說食數寶」,有理觀沒有事修。另外一個人是念佛很精進,有事修沒有理觀。這兩個都不好。

但是,如果兩害相權取其輕,你剛開始一定要選擇一個的話,有事修沒有理觀的更糟糕。我說個道理你們聽聽看。如果你行門很強,都沒有理觀,剛開始問題不大,但是你不斷地用功下去,如果你完全不知道空性,不知道假觀來調伏引導,你一定會走上感應神通,一定會的。

尤其是修他力門的,因為你一定有些消息出來。而你自己對這種修行中出現的功德相沒有正確的判斷,可能本來是功德相就變成障礙了。「五十陰魔」你看看就知道了,很難過去的。等到你變成魔障的時候,誰都救不了你。

諸位!我要提醒你:修行產生的障礙是無救的,佛陀可能都救不了你。因為你自己要去產生邪見的。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出世的時候,那些外道,佛陀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活在自己的顛倒妄想,誰有辦法把你救出來呢?你比一張白紙都糟糕!

從《楞嚴經》的角度,你要麼就不要修行,你還有機會;你要麼就一次把它做好,走上正確的道路。你不要在修行當中誤入歧途,這是最糟糕、最冤枉的!因為這個時候誰都救不了你。你未來墮入到外道種性、邪魔種性,你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痛苦,出來以後把這個罪業、把這個妄想洗得乾乾淨淨的,再重新接觸佛法,這當中你不知道受了多少冤枉的痛苦。

所以,你如果沒有正知正見,我的建議,你寧可不要修行,因為你懈怠,你就沒有什麼事情;但是你一旦精進,你這個車子開得快,你的方向引導就更重要了。修行你可以慢,但是不能錯!因為你錯,就沒有人可以救你,當今社會沒有人可以救你。

所以有理觀沒有事修,這個人雖然也不好,但是起碼他不會出什麼大差錯,至少他知見是正確的。他沒有念佛,大不了今生不往生,但是他的善根還在,他來生還有機會;你沒有理觀,你把來生的機會也弄沒了,你來生不信三寶,墮入外道種性了,這糟糕了!所以說,這個「不解方廣,不樂觀擇」,就很可能會創造心外求法、感應神通的過失。

第五個,「未知謂知,起增上慢」。前面是懈怠懶惰,這個地方是指高慢心。這種人大部分是學歷比較高的人會有這個問題——高慢。但是世間法的領域跟佛法領域是不同的領域,這個地方你要清楚。

第六個,「上品邪見」,就是你在沒有學佛之前,你就已經親近外道,產生堅固的邪見。這個時候佛法的法水就進不去了,因為你先入為主。

第七個,「或生怯弱」,你老是覺得說自己沒有那個能力學教理。你自己也不去踏出第一步,就放棄了,那當然沒辦法。

第八個,「不樂親近諸有智者」。你也不親近善知識,講經也不來聽,那你沒有做這種善法的熏修,自然就沒有辦法產生正確的觀照。

壬三、 當依智者, 聞思大乘

我們看,應該怎麼辦才能夠讓內心當中如理如法地生起智慧的觀照,來引導這句佛號呢?我們把它讀一遍。

謂應親近智者,隨自力能而求多聞。若不爾者,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則不知修何法故。若有多聞,由思所聞法義,能生思慧,從此能生廣大修慧。是故菩薩當依智者,於大乘經論勤求多聞,以諸教理,善為成立聞思之慧。

我們學習教理有兩個條件很重要:第一個,要多親近通達佛法、通達淨土的善知識;第二個,你不是親近人,關鍵是要親近法。隨自己的能力去修學聽聞法義。因為你不這樣做,你就不能成就聞所成慧,思所成慧。

我們剛開始先聽聞,聽聞以後先成就理解;理解以後不斷地去思惟觀察消化,產生思慧,產生勝解。沒有經過聽聞跟思惟的過程,你就不知道在心地法門當中怎麼去安住內心,怎麼調伏內心,怎麼引導內心。不知道,你靠自己的妄想就盲修瞎練了。

假設有多聞,由聞慧產生信解,由思慧產生勝解,進而產生廣大的修慧,禪定心當中生起觀照,那是可以斷惑證真的。所以「菩薩當依智者,於大乘經論勤求多聞」,「以諸教理」在寂靜處不斷地思惟,成就聞思之慧。

這個地方說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不是說你開始學佛你就可以修行。因為你現在的心態完全是沒辦法修行,我們現在是有病,關鍵在這裡。就是你現在的心,在多生多劫的生命當中,你的心已經產生很多的顛倒妄想。

如果你想修行,你要知道,你是一個病人。不是說一個病人就可以馬上去跑步。修行,先調整心態才可以修行。你不能把病治好,至少你要產生一種系統,善調內心,引導內心。你持咒也好,念佛也好,要把那個 system(系統)在心中 run(運行)起來。

修行,按照古德的開示,不是說你學佛以後把門一關、兩個眼睛一閉就開始修行,不是!先建立正知見。正知見從哪裡來?你生命的經驗得不到,必須聽聞佛法,如理思惟。「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多看看古德的開示。你如果看不懂,先聽法師講。所以我們必須要先在心中產生一種調伏力、引導力,才有資格去選擇你要的法門,以理觀帶動事修,是這個意思。

庚三、修習般若差別內容

到底般若智慧有哪些呢?我們把它念一遍。

一、通達勝義慧;二、通達世俗慧;三、通達饒益有情慧。生善,斷惑證理,教化眾生;破惡,度愚癡。

這個地方不從淨土,從大乘的角度,我們的智慧有三個:

第一個是「通達勝義慧」。這個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我們經常地憶念真如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安住空性,不隨妄轉,這是離相清淨的,這是第一塊。

那麼第二、第三都是假觀。假觀的第一個,「通達世俗慧」。這個通達世俗慧是在自調,這個法門是你要怎麼去調整自己。你如果說是屬於比較沒有信心的、比較悲觀的,你多用鼓勵的方式來鼓勵自己;你這個人太高慢,往往高估自己,你就要多想想你是罪障凡夫。反正調整自己只有一個原則:叫作中道平衡。太過自信的人,你最好想想你有很多罪業沒有懺乾淨;太過沒有自信的人,多多鼓勵自己,未來有很多功德等著你,只要不放棄,你就可以做到。所以這個通達世俗慧,就是你要知道假觀裡面,有些時候是要調伏的,有些時候是引導的,你要能夠用得恰到好處。這是第一個,怎麼自調。

第二個,怎麼調他。「通達饒益有情慧」,這個是很難的。

第三個,善巧方便。怎麼去幫助眾生,調伏他、引導他。這個通達有情慧,我們講一個譬喻來說明。

在春秋戰國時代,齊景公這個人他沒什麼本事,又很喜歡享受。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宰相,叫作晏嬰,他善能調伏、善能引導齊景公。他怎麼幫助齊景公呢?因為對做皇帝的人,你用勸諫的方法沒有用。你一勸諫就產生對立了,他認為你應該聽我的,不是我聽你的。

那麼晏嬰怎麼辦呢?他怎麼去引導齊景公呢?那個時候民間有一個傳言,叫作田氏代齊。這個田氏家族是當時齊國很有名的一個士大夫大家族,民間就傳說總有一天田氏會取代齊王而做皇帝。

有一天上朝的時候,晏嬰就跟齊景公說:「我昨天做了一個夢,我的夢境一般都會靈驗的。我夢到我們齊國果然被田氏家族取代,國王你被送到斷頭台去了。」

齊景公一聽:「唉呀,不得了!這是真的嗎?」

他說:「我的夢境很清楚,真的是這樣做的。」

這個時候齊景公就緊張了:「怎麼辦呢?」

他說:「這個夢境還沒有出現之前,你還有努力的空間。你要施恩於民,減少賦稅,多照顧老百姓,讓這個夢境不要出現。」

齊景公聽到這個夢境,他就害怕了,不敢太放逸了!就多一點時間去關懷眾生,去減少眾生的賦稅。

那麼這個夢境,在朝廷討論完以後,也就傳出去了,田氏家族也知道了。田氏家族本來就有企圖心,本來就在招兵買馬。得到這個夢境以後,得到鼓勵,他對老百姓就更好了。就把倉庫打開,施捨很多的飲食。既然他有希望,他就不需要篡位了。何必留下罵名呢,對不對?取代王位這是遲早的事情,他乾脆就順勢而為,籠絡人心,做一些施恩的事。

那慢慢晏嬰年紀大了,將死之前,齊景公很緊張,因為晏嬰是他唯一的依靠,他就抓著晏嬰的手說:「你之前做那個夢是真的假的?」

晏嬰說:「這個夢是假的,騙你的。」

他說:「你為什麼要騙我呢?」

他說:「我創造這個夢境,有兩個效果:第一個對你的放逸產生調伏的作用,讓你不敢放逸;第二個,讓田氏家族得到善巧的引導,他財大勢大,引導他往善的地方走。」

他說:「我創一個夢境、一個假相出來,調伏齊王,引導田氏,我何樂而不為!」

菩薩就是這樣子,善於利用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雖然這個相狀是不真實的,但是凡夫的心他也只能夠在相狀活動。因為離開了相狀,他就沒辦法活動了。

所以這個假觀就是你要怎麼樣借假修真。你把他的心趨向於淨土,趨向於菩提,它就是真。雖然過程是假,但是誰不是從過程的假裡面去達到真的呢?我們不能直接趨入真,每個人都要坐船才能夠到彼岸,雖然船不是彼岸,但是過程就必須要靠假相的船,才能夠趨向彼岸。

也就是說,佛教有契理性跟契機性。你不能完全講:喔,這個人契不契理?他有契機的一塊,有善巧的一塊。只要這個契機性能夠引導一個人趨向於真理,這個契機性也可以成立。上契諸佛實相之理,同時你要考慮到你創造這個相狀,適不適合他的根機。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