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講)

戊二、述義(三)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一頁,我們講到實相的義理第三段。

(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

佛陀出世以後,看到我們顛倒眾生心中有盲點,沒辦法去改造自己,所以佛陀講出了三種道法:

對於眾生根機比較低的,先講安樂道。一個人要快樂,要掌握因果的道理。如果你能夠深刻地理解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你的生命就走上了安樂道,因為你已經具足正確的思考。

慢慢地我們從業果的思想提升到涅槃的思想,再以無常無我這兩個光明來觀照世間。人生的確有一些美妙的快樂,比方說身體健康、身相莊嚴、財富廣大,這的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快樂的感受。但是當我們再用無常無我的光明,深刻地去觀這種快樂果報時,我們會發覺,這種快樂是有毒藥的,因為你要付出代價。

從今生來說,你享受快樂,你就不得自在。因為凡夫在享受快樂時,一定會執著,會認為這是我的,會想要佔為己有。但是不幸的是,快樂不是你說了算,你想掌控它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是業力在主導,不是你主導的。這弄得我們傷痕累累,因為萬般皆是業,這是業力的釋放,非我們能掌控。所以你從無常無我當中,慢慢覺悟到,這個快樂你要去嘗它,你就要有心理準備,必須要付出今生的痛苦跟來生的輪迴這兩種代價。

所以從無常無我,我們就慢慢知道,我造了善業,不應該去追求快樂的果報,應該迴向淨土,迴向無上菩提。所以這種無常無我智慧的檔次,水平更高了,他從安樂道的跑道轉成了解脫道。他的心慢慢寂靜下來,再也不敢希求把善業轉成來生的快樂,因為他害怕了。他趕緊把善業趨向於淨土,趨向菩提,這個就是解脫道——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但是,這個還不是最圓滿的。如果我們想快速成佛,我們要把有相的業果跟無相的涅槃貫穿起來。「吾道一以貫之」,就是一念心貫穿了輪迴跟涅槃。其實生命只有一個東西,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其他什麼都沒有。當它是真實時,它顯現出佛的功德莊嚴;當它是顛倒時,就顯現出六道輪迴,如此而已。

所以離開了一念心性,無有少法可得,這就是佛陀出世想要告訴我們的真實義。但這個道理很深,所以佛陀慈悲,心本來是不可切割的,但是不得已把它切成兩塊。因為我們凡夫都說,我這一念心性,為什麼它迷的時候是生死浩然,悟的時候是涅槃寂靜?這種不二法門,生死是它,涅槃也是它,太妙了!所以佛陀不得已把它切成兩塊,分成「體」跟「用」。他說,體是清淨的,這個是通十法界的,不管你過去生打了多少妄想,不管你過去生造了多少業,這個體是通十法界,清淨本然,不可以改變的。所以,體是大家都一樣,你清淨,我也清淨,佛陀也清淨。

但是作用就不同。如果它是依空體而起的,叫稱性起修,它顯出的作用是萬德莊嚴;如果它迷失了空體,用貪愛的執著生起的作用,那是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有所相同,有所不同。體相同,但是作用呢?我們迷失了自體,向外攀緣,自己把輪迴創造出來;佛陀安住在空性,所以佛陀把涅槃創造出來。我們跟佛陀最大的差別,就是作用不同,迷悟的不同。

為什麼迷悟的不同就會創造十法界呢?這個概念就值得我們了解。當然體沒有什麼好了解,反正就清淨本然,你只要直下承當就好,但是這個作用甚深,我們應該了解一下。

看這個表。「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表很重要。我們先看表的下面,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先看體,有性空跟性具。

先看它的性空。它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它的體性是清淨。但是這種清淨,它法爾——就是它本來就具足十法界的染淨諸法,這很重要!性具就是說,它這個清淨是具足染淨諸法的清淨,是潛在的,就好像唯識種子的概念,但是它不用種子這個名詞,它叫具足。也就是說,你為什麼會出現人的果報呢?就是我們的心性當中本來就有人的法,我們只是假借五戒十善的業力,把心中的法啟動起來。

我再講一次: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就像一個倉庫,它本來就有十個房間,有的房間裡裝的是佛菩薩的功德莊嚴,有的房間是裝二乘的涅槃,有的房間是裝六道輪迴。如果你造五戒十善的業去熏你的心,你就打開了人道的那個窗戶,就把人的果報現出來,讓你受用,讓你自己循業發現。如果我們憶佛念佛,我們就打開了淨土的功德讓我們來受用,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從佛法的角度,一切法本來就沒有生起,因為你本來就有。所以我們佛法不講生起叫緣起,是因為因緣把它顯現出來。你本來就有的東西,哪有什麼生起呢?只是說它本來是一種潛在的功能,你用五戒十善把它激發出來了。

所以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它有十種可能性,有十種潛能。第一個,你有成佛的可能;第二個,你有往生的可能;當然我們也有六道輪迴的可能。這是天台宗很重要的性具思想,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所開顯的。我們這個清淨是具足十法界諸法的清淨,不像二乘的清淨是完全偏空,大乘的清淨是具法的清淨,在天台宗叫具足染淨諸法的清淨。

我們現在的果報,是把自己的法觸動出來,讓自己受用。就是它這個裡面有十種資料,都是你本來具足的,現在是哪一種資料調出來,自己來受用。如果你造了五戒十善,你把自己的人的果報創造出來;你做了殺盜淫妄,你把自己具足的三惡道的法創造出來。

所以一切法本來就沒有生,因為它本來就具足,哪有什麼生?生,什麼叫生?是本來沒有,後來變有,本無今有叫生,所以佛法不講生,講緣起,就是你創造一個念頭,把這種法現出來,叫緣起。所以,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很大的信心:不管我們過去做了什麼,佛菩薩的功德還是在那裡等著,只要你能夠打開佛菩薩那扇門的密碼,你隨時可以把佛菩薩功德創造出來。因為你的心中本來就具足佛的可能性,只是你現在不知道方法操作,你不知道用什麼念頭去打開它而已。

所以這種圓頓思想,是讓一個人很快從罪業跳脫出來,很快進入正道的非常重要的思考——生命就在你一念之間!如果你能夠掌握這個道理,臨命終時,轉這個業力非常快。這種思考模式,套一句佛陀在《楞嚴經》說的,滅業障如翻大地。因為你本來具足佛的功德,你沒有失掉,過去因為傻傻地去啟動了輪迴的開關而已,你現在可以重新啟動。

因此這種性具的思想就是說,我們本來是清淨。但是這種清淨不是頑空的清淨,是妙有的清淨,是具足染淨諸法。因為我們今生很多念頭的造作,去刺激到不同的法界,所以就顯現不同的果報讓我們來受用,這個叫作緣起論。佛法很少講緣生,因為本來就沒有生,是因緣把它生起,也是因緣讓它消失掉,緣滅。所以一切法本來就沒有生起,因為你本來具足的。

這個概念有了以後,我們就來看看,是什麼因緣去觸動十法界呢?我們就可以知道了,一念心性的本體是清淨的,而且是具足染淨諸法的清淨。這種清淨當中有十種可能性的激發。

先看第一種,瞋恚邪淫。假設我們的妄念經常起瞋恚,起邪淫,而且這個念頭是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你會把心中地獄的法界激發出來,就顯現地獄的果報讓你受用,是心作地獄,是心變現地獄。

第二種,慳貪不捨,餓鬼法界。我們妄念的方向是往慳貪、自私自利的方向跑,就會激發你心中餓鬼法界讓自己受用,來生就會變成飢餓口渴。

第三種,如果你一生中經常生起愚癡闇鈍,也不學佛法,老是保持那種闇鈍愚癡的心,就容易激發畜生法界。

第四種,我慢貢高,阿修羅法界。阿修羅是比較喜歡修善法的,他修善法福報大,但是他那個瞋心、慢心特別重,對立心也特別強,那麼這種人就很容易激發心中的修羅法界。

第五種,堅持五戒,人道法界。他對於五戒的善法能夠堅持,他就激發心中的人道法界,讓自己受用。

第六種,精修十善,十善比五戒更高了,因為他調伏心中的貪瞋癡煩惱,就產生天道法界。

這個六道輪迴,以佛法的角度來看,全部是妄念。我們把妄念作一個簡單地定義,只要你迷失本體,迷失了空性,這就是妄念。簡單地講,你只要不是站在空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全部是妄念;你沒有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看人生,就全部都是妄念了。

簡單地判斷,就是你沒有依體起用。從《法華經》來說,你離家出走,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離家出走,忘知來時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從什麼地方來,然後在外境攀緣,攀緣到善的、運氣好一點,啟動了三善法界;攀緣到惡的,啟動三惡道的法界,但是本質統統是攀緣。只要你的心沒有安住空性,你起一個念頭,只要認為這個東西是真實有的,那就是妄念;你知道它是如夢如幻的,是空性裡面顯現一個影像,那就是真實。

所以,真妄就看你有沒有安住空性。因為沒有安住,你就向外攀緣,就把它當真,就會去取,攀緣愛取。取到善法算你運氣好,快樂果報;取到惡法,你就出現痛苦果報,但全部是妄念,因為你忘掉你的本來面目,沒有安住你的本來面目。

那麼這以下的四聖法界,全部是真實的念頭,從空出假了,只是它的層次不同。我們來看看。

第一種,證悟人空,聲聞法界。這個人空就是我空,他從無常無我的道理悟入了我空,真實的念頭,只是這個檔次不是很高,但至少它是解脫道了。

第二種,知緣性離,緣覺法界。這種我空的智慧,不是從無常悟入的,他是從因緣性空悟入的,這種人水平更高。這種緣覺法界,我們後面會再詳細地說明。

第三種,六度萬行齊修,菩薩法界。

第四種,真慈平等,諸佛法界。

四聖法界都是安住空性,但是小乘的空,它比較偏空,沒有大悲心;大乘的空有菩提心、大悲心,差別在這裡。但是基本上三乘都已經安住空性,所以《法華經》上說,三乘共坐解脫床,就是空性。但是這個空性當中,有些人是完全出離心,自私自利的空;有些人是慈悲的空,這樣子而已。

所以,我們從空性又分出了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但是這些人都是聖人,不可思議了。他們已經從空的角度來看人生了。只是說有一種人,是比較自私的心態;有一種人是比較大悲心的心態,但是空的本質是差不多了。

關於二乘人,我們舉一個例子。佛陀滅度以後,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件,佛陀的色身,舍利子的流通;第二件,佛陀一生的法寶。兩件事都很重要,一件是供後世膜拜,一件是供後世學習。佛陀滅度以後,迦葉尊者戒臘最高,統理整個大眾,他宣佈一件事:舍利子交給居士去負責流通,僧團不要插手;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佛陀一生的法作一個結集,供後世來學習。迦葉尊者那時是發大悲心,他要求所有阿羅漢,請你們不要馬上滅度,因為你們都是跟隨佛陀幾十年,佛陀說的話你們都記住了,我們必須把每一個人所聽到的話會集起來,作一個經論的結集。

迦葉尊者不但是對僧團,連到天上去的憍梵波提尊者也沒有放過。憍梵波提,諸位知道他是牛呞尊者。因為他過去生批評一位比丘,說他吃飯像牛吃草一樣,這位比丘是位阿羅漢,他雖然向他懺悔,但是這個業太重,還有五百世做牛的果報,所以他變成人時,他的嘴巴就長得不莊嚴,吃東西就像牛在吃草。因為他是位阿羅漢,佛陀怕居士誹謗他,造口業,說你這種長相人家對你不會恭敬,你不但不為眾生福田,卻變成眾生造罪的機會,你乾脆到天上去好了。因為天人都有神通,一看到他是阿羅漢,會恭敬他。所以牛呞尊者就奉佛的慈命到天上去了。

佛滅度以後,迦葉尊者就去找牛呞尊者說:佛陀滅度了,請您老人家來參加結集。因為您老人家親近過佛陀,多少聽過一些法。牛呞尊者拒絕這件事情,他講了四句偈: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如來滅後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他說,我至誠頂禮你們想要結集的僧團,憍梵波提稽首禮,你們發慈悲心,願意結集佛陀經典,我隨喜讚歎。但是我不想再到人間去了,如來滅後我隨去,就像小象跟隨大像一樣,我現在什麼也不想做了。講完以後就用三昧真火燒掉自己的身體入滅了。

憍梵波提他也證得空性,但是他缺乏利他的願望。所以我們合理地推論,他已經進入了偏空涅槃。他這個偏空涅槃怎麼來的呢?他自己空性的概念,啟動他心中本來具足的二乘的涅槃。

諸位!我們生命當中,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全部是自己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心中。《楞嚴經》上講就是水泡的概念,每一個人都活在心中的水泡。當這個水泡破的時候,你又換一個水泡,只是說有些水泡比較漂亮,比較莊嚴;有些水泡比較丑陋,如此而已。我們不可能離開自己的內心,去攀緣別人的事情!我們一生起了很多的念頭,有善念,有惡念,這個念頭觸動了自己心中的法,然後讓自己來受用,這個就是一切唯心造,沒有一個東西是外來的。當你覺悟時,你只是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你的念頭不再觸動你心中的六凡法界。

所以天台的思想:佛陀不斷性惡,佛陀只是覺悟了。佛陀性裡面六道輪迴的惡法並沒有斷掉,因為這個東西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有,你就沒辦法斷掉了,它不是後來有的,它本來就法爾具足十法界染淨諸法,你怎麼斷呢?那麼為什麼他這樣講?他說如果佛陀斷了這個惡法,那麼佛陀為什麼能夠到三惡道顯現三惡道的果報,來度化三惡道眾生呢?他如果把惡法給斷了,佛陀用什麼因緣到三惡道去呢?那麼佛陀到三惡道是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顯現三惡道,他得自在,差別在這裡。

沒有一個東西是離開你這一念心另外存在的,沒有!所以人永遠活在自己的妄想。我們今生是怎麼回事?是你前生打了很多的妄想。當然有的妄想是勢力薄弱的,有些妄想是很堅固的。那麼這個妄想,觸動你心中的染淨諸法,然後讓你今生受用。你今生的果報是你前生的妄想觸動出來。

所以合理地推論,你今生要檢查你的妄想,如果覺得你的妄想不滿意,你現在還可以調整。我們必須要打求生淨土的妄想,打善良的妄想,你才可能去觸動安樂的果報,往生淨土的果報,這個就是生命的現象。所以,改造你心中的妄想變成是生命全部的工作了,因為所有的業力都在妄想裡面,大乘佛法的緣起論就是這樣安立的。

丙三、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一)

我們來看看其他的說法。前面的思考模式,講到心中有真妄,所以觸動了不同的結果。那我們來看看其他的說法。

會通諸說,首先用最有名的天台思想。天台的思想是最容易理解的,比《華嚴經》簡單多了。從天台的思想來解釋這個諸法實相,什麼叫一切唯心造?我們把它念一遍。

世間學問,義理淺,頭緒多,故似易反難;出世學問,義理深,線索一,故雖難仍易。線索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古云:「立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能觀心性,則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亦非過去現在未來,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緣生,豈非即空?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齊現,無欠無餘,豈非即假?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於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迷此一念即空則為六凡,迷即假則為二乘,迷即中則為別教,惟悟現前一念當下即空假中,則十界無非即空假中。不於九法界外別趨佛界,亦不於佛界外別有九界,是謂三千果成,咸稱常樂矣!向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咸非心外施設,勉之!

——《靈峰宗論》——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諸法實相,蕅益大師慈悲,用天台的思想把它講得更詳細。

我們看第一段的總標,有三小段。

先看第一小段,蕅益大師把世間的學問跟佛法的學問作一個簡單的比較。

說世間的學問,比方醫學、科學、文學等等,它的義理是非常淺薄,但是頭緒廣大,所以看起來容易,實際上很難,因為世間的學問都是在打妄想。世間的學問,以佛法的角度,就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因為它安立很多名言。所以你看,現在的人讀書越讀越傻,因為他安立很多名言,就產生障礙了。很多特別大智慧的人,他沒怎麼讀書,反而心識更靈巧。當然讀書可以創造中等人,但是創造上等人很難,因為你的名言太多了,你心中的那個概念把你限住了。所以世間的學問安立在名言分別,簡單地說就是妄想分別。

但是,佛法剛好相反。佛法是破名言,破妄想,所以它義理深,但是線索只有一個——把我們的心帶回家。就是你不要老是向外攀緣,不要老是安立很多名言去觸動六道輪迴的法。

世間的學問,天台宗叫作無差成差,本來沒有差別去創造差別,所以生命弄得很複雜。佛法是差即無差,它是把你從複雜中抓回來,把心帶回家。如果你的心越來越單純,你的修行就對了。這個很容易判斷。你如果學佛學了幾十年,你的心還很複雜,就糟了!是方法錯誤了。因為你方法複雜,表示你妄想打得重,你的生死業力強,同樣念佛你就比一般人不容易往生。因為你跟自己心中的六道輪迴感應道交了。

一個人要往生,諸位!你一定要想辦法把你的生死業力降到最低,對人生看得越來越淡。所以蕅益大師講,佛法從淡中求,世間從濃中求,世間是不斷地刺激你的感受,刺激你的妄想。因為物質的世界就會刺激你的受,五花八門,所以你妄想打得重,就觸動了生死業力。

如果說你要往生,除了跟阿彌陀佛感應,憶佛念佛以外,你娑婆世界的妄想要少打一點,因為每打一個妄想,都是一個業力。一切萬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就是這個妄念它是生死的根本。所以世間學問是刺激你的妄想,出世的學問是調伏妄想,這兩個方法不一樣。

佛法的線索是什麼呢?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現前一念心性,眾生本具,諸佛所證,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法爾具足,染淨諸法。這一念心性,你要操作得當,它就是萬德莊嚴;你要操作失當,它就是六道輪迴,所以整個法界就在一念心性當中。

古人,這個古人就是著《宗鏡錄》的永明大師,他以一心為宗旨,一心而衍生萬法,心是本體,法是作用。就是一念心,它有可能創造六道輪迴的雜染法,它也可能創造萬德莊嚴的清淨法,以一心為體而顯現出萬法,就像鏡子一樣。

這個地方是總說,以下別釋。

我們怎麼去了解一念心性呢?說能觀心性,則具足一切佛法。想通達一切佛法,你要內觀,讀了教理以後,一定要把所有的理論回歸到你一念心性,回歸到三個方向:即空、即假、即中。

第一個,先看即空。

我們一念心性,它不在內外中間諸處,這個指的是空間。為什麼它不在內呢?《楞嚴經》上說,你見不到五臟六腑,所以它不在內。為什麼不在外呢?因為假如心在外面,那跟你有什麼關係呢?所以它不是在你身體之外。它也不是在中間,因為中間的定位模糊,所以在空間上是沒有處所。

在時間上,它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因為過去心已經消失了,比如說你昨天那一念心跑哪裡去了?沒了!因為緣起緣滅,生命如流水,它流過就沒有了。未來未生,明天你的心在哪裡?明天還沒有開始,當然不可能,明天充滿了變數。為什麼現在心也不可得呢?因為你說現在的時候,諸行無常,剎那剎那生滅,你講現在的時候,也已經變成過去了。所以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剎那剎那生滅,所以它沒有時間相,也沒有空間相。

從理論上推,它不是自生,它自己不可能生起;也不可能完全靠外在的因緣生起;也不可能自跟他和合生起;也不能說無因緣生起,它要有因緣的刺激才能夠生起。

所以既然是因緣生,它當體即空,這很重要!覓心了不可得!我們的心沒有形狀,所以它才可能變現無量的形狀;我們的心沒有善惡,所以才可以去教育它,才可以把它形成善惡。

我們的心,這個即空,簡單地說就是離一切相,它沒有相狀。它要有相狀就固定了,那人生就不能改變了。你說,欸,我沒有相狀?但是我感覺到我心好像有個思想,我有我的個性。那不是你的心,那是你的妄想,那是心的作用,不是心的本體。我們在自己的清淨本然的心裡面,自己捏造一個影像出來,這是你的妄想。所以,我們心的本體是清淨的。

第二個,即假。它又圓具十法界的染淨諸法,十法界、十如是、三千性相。簡單地說,就是宇宙萬法,森羅萬象,都能由於你心的不同作用,而清楚分明地顯現出來,無欠無餘,豈非即假?就前面講空如來藏,這個講不空如來藏。我們一念心是離一切相,又具足一切法。只要你動個念頭,就會去熏習你的內心,就觸動你的心,顯現十法界染淨諸法。

第三個,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於其中間無是無非是,豈非即中?心顯現萬法,萬法是心所顯現,這兩個是分不開的,就好像鏡子顯現影像,影像當然也離不開鏡子。

所以我們一念心它的相貌,簡單地說,即空、即假、即中,這叫作現前一念心性。它雖然清淨本然,又具足萬法叫即假;它雖然即假,又即空又清淨本然。

我們再看下一段。

十法界是怎麼分立的?大家的心都是清淨本然,都是具足萬法,為什麼開顯出十法界呢?因為迷悟的不同。

迷得最深的就是凡夫,他迷了即空。凡夫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人生,處處執著,所以他啟動了六凡法界。我們自己打開心中六道輪迴的門,因為我們執著有相,迷了即空。二乘已經安立空,但是二乘他這個空不具足妙有,缺乏慈悲心,所以他迷了即假,他忽略了心性中有無量的可能性的這個法,他偏空了,所以他執著空,就變成二乘了。菩薩他迷了中道,所以他不能空有無礙,變別教的菩薩。

所以,只有能夠完全了解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才是真實的圓教的圓頓思想。

因此我們一開始先了解人生,才能夠了解宇宙萬法。你一念心性突破了,這個十法界就是你心中所現的,所以它也是即空即假即中。既然你能顯現的心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所顯現的一切萬法當然也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不在九法界外別趨佛法界,也不在佛果外另有九法界,是謂三千果成,咸稱常樂矣!

這句話太重要了!不在九法界外別趨佛法界,成佛之道就在你一念的妄想當中,離開你的妄想沒有成佛之道。你想辦法讓你的妄想醒過來,這個妄想就是真實的心,這是真妄不二的概念。諸佛解脫從眾生心行中求。

二乘人跟外道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他把妄想給斷掉了,這不對!錯損菩提。一匹馬當它失控時,它變成一匹野馬,但是你把馬給殺了,你什麼都沒有了。你如果調伏它,它變成一匹能夠幫你工作的良馬。我問你,這匹優秀的良馬是哪裡來的?就是把那匹狂馬調伏過來的。

所以,諸位要知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在凡夫法界外另有佛法界,這是很重要的大乘不二思想,就是說,真妄不二。我們不能講斷煩惱,這個概念是錯的,我們叫轉煩惱。所以煩惱是要疏導,你不能壓抑它。煩惱是因為一念迷變成的,其實煩惱的心也有菩提性,也具足十法界,一念的妄想當中也有佛法界,所以我們不講斷煩惱,我們講轉煩惱成菩提,叫「轉」。這個「轉」很重要!古人常講一個譬喻,說黃河的水,要是失去控制時,叫黃河氾濫,那是災難;但是水被調伏時,可以灌溉我們的田地。水沒有好壞,是調伏跟不調伏而已。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要責怪你的妄想,要好好地跟它溝通,用佛法的道理來引導它,讓它接受業果的思想,讓它接受無常無我的思想,讓它接受菩提心的思想。以後往生,你靠的還是這一念妄想。所以蕅益大師說:只是現前一剎那法。只是當下一念心而已。望前名果,望後名因。對望過去,它叫作結果;對望未來,它是一個因地,就是現前一念心性而已,離開現前一念心性沒有少法可得。

所以人生就是改變你的心態,這個轉變很重要,九法界的心就是成佛的心,這是大乘的不二思想。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向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咸非心外施設。」

所以一切的法門,其實佛陀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把心帶回家,回歸到我們的清淨本性,從本性裡面重新出發,去創造佛的功德。這個概念建立起來以後,我們就知道為什麼要安住空性了。佛法是先安住再調伏,如果你安住錯誤,你的心就向外攀緣。修行是先找到生命的立足點,安住在清淨的本體,才能夠依體起用。所以安住空性,不隨妄轉很重要!

我們不能跟妄想面對面地起衝突,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大智慧。就是說,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妄想是生死的根本,但是你怎麼面對它呢?你不能跟它硬幹,你不是它的對手。佛陀要你告訴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太重要了!你要從根把妄想拔掉——你本來就沒有妄想。佛陀這一招太高了!安住空性就是站在沒有妄想的角度來面對你的妄想。

諸位!你還記得嗎?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離家太久了,在外面流浪太久了,我們來自於同樣一個家,就是清淨本然的心,只是我們在輪迴當中打了太多妄想了,打到我們每一個人都互相不認識,現在是該回家的時候了!

所以,諸位要知道,修行真的有快慢。如果你掌握一個錯誤的方法,你就很辛苦。我講實在話,人生短暫,你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嘗試,去 trial anderror(不斷摸索),沒有時間。最聰明的人就是趕快掌握祖師大德、佛菩薩的傳承,掌握一個清淨的道法,趕快修上去。

因為大家無量劫來打了那麼多妄想,煩惱都差不了多少。成功失敗就是誰能夠掌握那個道——菩提道,這是關鍵!他之所以能夠成功,不是他的妄想比我們少,是他掌握了一個正確的思考模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花很多時間來學習經典。佛陀出世他一定有事情要告訴我們,不只是顯神通而已。所以佛陀滅度時,把道法放在經典裡面。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個就是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楞嚴經》給它一個非常漂亮的名字叫作「正念真如」,其實就是安住空性。

這個概念對你臨命終太重要了!臨命終時,我們過去生、今生所打的妄想,都可能會現起、會刺激我們的佛號,那這時誰能夠保護佛號呢?只有這句話——安住空性!你本來就沒有妄想,你這樣一想,妄想就沒有力量了,因為它的根被你斬斷了。

所以諸位!我們遇到煩惱時,不是馬上對治它,你不是它的對手。遇到煩惱,你試試先念三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本來沒有煩惱。你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念三遍,煩惱的力量完全被你擊潰了,你再提起佛號,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要先放下妄想,你才能夠面對妄想,再去對治妄想。這個是很重要的大乘的概念。整部《楞嚴經》的思想,都在講「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本來就清淨,這不是外來的,是你本來就清淨的,知真本有,妄想本來就沒有,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丙三、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二)

你們這個概念懂了以後,我們後面就作個簡單的總結。

我們把它念一遍。

六祖大師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這個大家一看就懂。心性的本體是清淨的,而具足一切法,但是因為不同的心,所以我們迷了空,迷了假,迷了中,因為迷悟的不同就觸動心中那個法,就顯現十法界的差別,這叫作依體起用,就是這個意思。

丙三、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三)

再看永嘉大師的證道歌。

永嘉大師云: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你只要掌握了即空、即假、即中的實相之理,你看祖師開悟的偈頌都沒有問題。「覓即知君不可見」,它顯的是空性;「不離當處常湛然」,顯的是妙有。

你看佛陀帶舍利弗尊者經行時,佛陀的心性他顯現的是一種慈悲心,所以他的身影照在鴿子身上,鴿子感到很安穩;舍利弗尊者,他的心還有瞋心的習氣,所以他那個身影照在鴿子身上,鴿子感到害怕。但是請問,慈悲心長得怎麼樣?瞋恨心長得怎麼樣?慈悲心在哪裡?瞋恨心在哪裡?找不到!但是你感受到那種磁場。

「不離當處常湛然」,這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它沒有相貌,但是它有法,它會釋放一種磁場出來,它有因緣的作用,這是即空、即假、即中。

丙三、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四-八)

(四)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五)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六)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七)非一非異。(如水與波)

(八)非即非離。(如空華、水月、鏡影)

前面的思想,我們再把它總結一次。其實這個思想你要懂的話,四到八都是佛法。

(四)「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般來說,佛法講「緣起性空」,它的重點在後面那兩個字,偏重在空這一塊,只是這個空是帶有緣起諸法的空,它不像小乘的偏空。它講「性空緣起」時,偏重在「緣起」。

(五)「隨緣不變」是講體;「不變隨緣」是講用。

(六)「無不從此法界流」是講用;「無不還歸此法界」講體。

(七)「非一非異」就是體跟用之間,它不能說是有差別,它也不能說是無差別。

(八)「非即非離」,體用之間,它也不能說是非即,就是不相同;也不能說分離,就是它們是一念心性顯現萬法,萬法又不離開心性,所以它是「非一非異,非即非離」,是這個意思。「體中有用,用中有體」,就像鏡子離不開影像一樣。這個四到八,都在講中道思想。

丙三、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九-十二)

(九)常見

(十)斷見

(十一)自然

(十二)神我。(一分常、一分無常)

(如上所示,一至八為佛法實相正印;九至十二為凡外之邪執。)

―釋乙二「正見篇第二」竟―

但是九、十、十一、十二就是外道了。

(九)常見,就是外道的我執,認為生命是常的。

(十)斷見,就是凡夫的斷滅見。

(十一)外道,自然外道,有點像道家,一切法都是自然的,生命沒有章法,這也都是違背「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

(十二)神我。神我是認為我們生命當中有一個神我,一切法是由神我創造出來的,那麼這一分常,一分無常,對立的思考,不對。

佛法認為一切法依體起用,它體用之間沒有對立概念,它是體用不二的。所以外道雖然它有一個本體論,但是這個本體論跟一切法是一分常,一分無常,它是對立的思考,這是不對的。

生命歸零

我們把前面的正見作一個總結。

一念心性的概念,它也是強調了業果,因為你業力造久了,就變成強大的妄念,臨終時就把你引到三惡道去了。所以現前一念心性,它也不否定業果思想,因為你不斷地起念頭,它就不斷熏習你的內心,就把六道輪迴的業力觸動出來了。一念心性它只是說,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你的業果,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你的煩惱,面對你的業障,面對你的生死,如此而已,這叫稱性起修。

大乘的實相的操作,只需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帶回家,把生命歸零。但是你做了這件事情,你所有的修行變成日劫相倍,這是《楞嚴經》的話,你修一天超過別人修一劫。你不要站在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你要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對治妄想。

諸位!你要知道,云何應住比云何降伏其心更重要!根本安住錯了,你就很難修行了!這個方法操作錯誤,你就不是妄想的對手。跟妄想打仗,我們是以少勝多,因為妄想打了無量劫,你憑什麼跟它作戰?憑的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到彼岸,你用佛號跟它對抗,你哪是它的對手呢?因為佛號熏習的時間才這麼短,妄想打了這樣久。

你要有佛法的傳承,就是先正念真如,然後才有資格調伏妄想,懺悔業障,了生脫死。但是其他的事修該怎麼做都沒有改變,該念佛念佛,該拜懺拜懺,該持戒持戒,只是多了一道手續——先把心帶回家,安住清淨心,多了這一道手續,但是這讓你所有的功德百千萬倍的增加。如果你能夠接受這個思想,對你是大為有利,這個概念很重要!

這個概念我們下一堂課就開始研討了。這個概念太重要了!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是都懂了。要不然你不懂沒關係,你先相信佛陀說的話。當然對這個概念我們很陌生,因為我們老是跟妄想打成一片。我們已經流浪太久,不知道家在哪裡了。但是佛陀說:你還記得嗎?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是你後來才弄成這個樣子的,你本來是清淨的。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回家,但是你起碼要知道你的傢什麼樣子,這很重要!如果你連家都忘掉,你就不可能回家了。如果你不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家就跟你沒有緣。

這是很重要的概念,這個道理甚深甚深!很多深妙的道理,只有修皈依。我們相信佛,相信法,就只有修皈依。這沒有辦法論證。業果的思想可以論證,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罪業成就痛苦的果報,這可以論證;無常無我的道理也可以論證,你馬上可以知道,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樣,這個可以論證。但是你的心本來清淨,這個大乘叫不思議境,沒辦法論證。

仰信真如,佛法到最後的時候,只有修皈依了。我們相信佛陀、歷代祖師的傳承是對的,這個沒有道理講的,叫不思議境。誰能夠相信,誰就走上了大乘的菩提道。

【學員提問】……

【師父開示】你要經常去想這個道路,要常走,不能生疏。我們經常忘掉我們心是清淨的,所以一下子就被妄想牽著走。諸位!你看有些人一醒來,他電燈沒有開,就很自然地閉著眼睛走入他的盥洗室去,因為他熟悉了,是吧?這個道他熟,所以他隨手就能抓到他的牙膏,隨手抓到他的牙刷,因為他熟悉。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看你們很不熟悉,對不對?因為你們很少去想這件事情。所以你要多想,這個道你要多走,才能由生轉熟。你不要老是覺得你煩惱很重,這樣想,你果然煩惱很重。你要告訴自己,你本來沒有妄想,那是後來的。既然是後來的,它就可以改變。

我覺得佛法很高明。凡夫的想像加一個「妄」,就虛妄的想像,妄想這個名詞安立得太好了!它本來就不真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在短時間成佛,臨命終時能很快讓妄想不干擾我們?因為妄想沒有自性。

如果妄想有自性,糟糕了!沒有一個人逃得掉。如果業力有自性,沒有人可以帶業往生了。如果妄想是有真實自性,你打多久妄想,你就要用相同的時間把它消滅。那無量劫來打這麼多妄想,這樣誰都沒有希望了。

還好,妄想是本來空的,清淨是本來就有的,這個概念你先相信它,然後你不斷地思考它,讓這個道在你的心中生根,叫善根,讓它慢慢變成你思考模式的一部分,你就有希望了。你要很熟悉這個思考模式。

當然,有些人是第一次聽到,但是沒關係,覺悟永遠不嫌太晚。其實整個禪宗明心見性,就是悟到兩句話——「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一點對我們太重要了!你生命的反轉,就取決於你是否能夠相信、領悟「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只有相信、領悟了,你才能真正安住空性,不隨妄轉。

我們正見篇整個佛法的思想,業果、無常到清淨心的空性都講完了。我們下禮拜二會針對前面的發心篇跟正見篇跟大家作一個互動。我可能會找幾個問題來作個論述,然後大家來討論。後面還有時間,你就可以自由地回答。我希望下禮拜二你把書本也帶來,可能有些人會問一些書本上的問題。

我們今天就上到這裡。阿彌陀佛!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