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講)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頁。

我們這一科講到解釋標題,先解釋「佛」。佛陀的生命是萬德莊嚴的,我們的生命是充滿著痛苦。當然這都是有原因的,因為佛陀的內心世界比我們多了一道智慧的光明。我們缺乏智慧的光明,雖然有一種離苦得樂的動力,但是在快樂當中卻陷入了輪迴的生死果報,惡性循環。我們在享受快樂的時候,帶動煩惱,由煩惱啟動了生死的殺盜淫妄的業力,由業力創造了老病死。在老病死當中,我們又尋求快樂,又帶動了新的煩惱,這個就是生死輪迴的惡夢,我們很難醒過來的。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佛陀當然沒有生死輪迴,他是以願力來到人世間。佛陀跟我們的差別:他心中有三道光明是我們該學習的。

第一個,空觀的智慧。佛陀遇到事情,用空觀自調,「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他觀察他的身心世界是無我、無我所的。佛陀的生命只有一種菩提的願力,沒有自我意識,沒有說我怎麼樣怎麼樣,沒有這種概念,他沒有對立心。

第二個,假觀的智慧。佛陀照了自己以後,開始照一切眾生。他知道眾生差別的根機,知道每一個眾生煩惱的厚薄、善根的淺深,他知道怎樣去教化每一個人,這個非常不容易。假觀的智慧是最難的,因為甚深廣大。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空觀只要修一大僧祇劫就夠了,要花兩大阿僧祇劫來修假觀。廣學無量法門,通達無量的三昧,才可以成就萬德莊嚴的佛陀,要花三分之二的時間來學假觀。

當然,從往生淨土的角度,假觀的智慧是不著急的。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求往生。所以在凡夫位,以空觀智慧內調是我們修學的重點。人生短暫,你不能什麼都去學的,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了,你要抓緊時間去學習跟臨終正念有關的,而這個就是我們的上課主題:怎麼樣破妄顯真,怎麼樣消除顛倒,就是以空觀為根本。當你空觀的智慧跟假觀的智慧達到平衡的時候,就是順入中觀了。所以我們的成佛之道,從長遠的佈局來說,應該具足空假中三觀。但是,就著今生的重點,偏重空觀,因為以了生死為第一要務,是這個意思。

空觀的智慧是我們的目標,那麼它的過程和方法呢?我們來談談方法。這個「法」就是讓我們達到智慧的一個過程,就是法門。

我們來看解釋,什麼是「法」?法是一種軌持,這個「軌」,是軌生物解;第二個「持」,是任持自性。一個法的安立,它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它有它自己的體性。比方佛陀說生死法它就不是涅槃,說涅槃就不是生死,它有它獨立的體性;第二個,它必須要讓對方理解。必須要有一個解釋的規範,這個規範讓眾生能夠理解,這樣子才構成法。它有它的特性,而且它這個法描述出來,讓每一個人都能夠了解:喔,原來這個是雜染法,這個是清淨法;原來這個是生死,這個是涅槃。我們能夠很快把它區分出來,能夠讓大家產生理解,這個叫「法」。

簡單地說,佛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我們成就覺悟的過程和法門。如果按照天台宗開顯出來的法而言,有四個次第: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引生我們的信心,教法當中所詮釋的道理,如業果的道理、空假中的道理,是讓我們理解的。透過這個理解,我們付諸行動,就是修行,有三皈五戒、六波羅蜜等等修行的法門。最後成就功德的果證。我們剛開始要注意的就是這個教法,這個最重要!如果你對教法不理解,你就不會珍惜;你不珍惜,你修行就沒有力量,悠悠泛泛。

每一個宗教都有它的教法,那麼佛陀的教法跟一般的教法有什麼差別呢?其實這個世界上很多宗教,它的教主都安立了很多的教法。從佛陀的角度來解釋,一般外道的教法是沒有傳承的,他們往往是在禪定當中形成自己的一個概念,他在禪定當中有所覺悟,自己就講出來了。

比方說,外道很多的持牛戒、持狗戒——外道有的向牛學習,向狗學習。為什麼呢?因為他在禪定當中,看到牛死了以後升天了,狗死了以後升天了,他不知道這個牛跟狗,是因為過去的善業起現行而升天,他以為是牛跟狗的行為使令它升天。所以他要他的弟子向牛學習,向狗學習。

而佛陀的教法,絕對是要有佛陀出世才能夠宣說出來的。所以你看所有的經典第一句都是「如是我聞」——這些道理不是我阿難尊者能夠有這個能力說的,是我聽聞而來的,那是一種傳承。

那麼,這個教法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唯識學上講得比較徹底。它說:佛陀的教法叫作「清淨法界等流正法」,是從佛陀清淨的大般涅槃的心中,透過他的善巧方便,流露出來的語言文字。佛陀的大般涅槃清淨法界是佛陀自受用的,佛陀覺悟的真理是不能形容的,所以這個道有兩種:第一種道是離言說相的,道可道非常道,佛陀的道是不能描繪的,不能解釋的。既然不能解釋,那我們大家就無從知道了,所以佛陀必須要善巧方便,透過語言文字來加以形容。

比方說,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什麼是打妄想。佛陀說,真實的心性像大海,是廣大的,我們打的妄想像一個水泡,是狹隘的——我們只在乎眼前的生活那種執著,所以就叫水泡。你放棄了水泡,你就得到了更大的大海。

所以佛陀通過很多譬喻的語言文字,讓我們了解到,原來我們放棄心中的慾望,是可以得到更多東西的。這些教法,就是從佛陀大般涅槃的心中流露出來的,叫「清淨法界等流正法」。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很有名的護法,叫作須達長者,他是佛教裡面的大護法。他生前就證得初果了,證得初果他有四不壞信,對佛法僧三寶有堅定不移的信仰,所以他就宣佈:所有出家的僧寶,只要你有所需求,來到我的庭院,我一定滿你的願。比丘如果有需要,就走到須達長者的門前,說我需要一個杯子,長者就送他一個杯子;我需要一個缽,長者就送他一個缽;我需要一件袈裟,長者就送他一件袈裟。

這個須達長者是一個大富長者,他的庭院廣大,好幾個殿。只要有比丘在須達長者門前一站的時候,他門前有一棵大樹,大樹上有一隻鸚鵡,這個鸚鵡就趕緊飛到內院去,跟長者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長者就知道,喔,有比丘來了,就趕緊出去,你需要什麼就給你什麼。所以每一次,比丘往長者門前一站的時候,這個鸚鵡就負責通風報信,做這件事情,一方面也隨喜讚歎,讚歎長者對三寶的護持。

有一天,大智慧的佛陀觀察這個鸚鵡的業報將盡,就跟阿難尊者說,你早上托缽之前,先幫我做一件事情,你趕緊去這個大富長者的家裡,跟那個鸚鵡開示四句話:「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滅,汝應證。」講這個四聖諦的法門。

這個時候阿難尊者銜佛陀的慈命,就到了這個大富長者的門前一站,那個鸚鵡又要去通風報信了。阿難尊者說,來來來,我有事跟你說,你先下來,不著急。他就跟鸚鵡說,佛陀要我告誡你:「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滅,汝應證。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鸚鵡聽到這個法以後,起大歡喜,繞樹七次。七次以後再飛到長者的面前,通報阿難尊者來了。這只鸚鵡後來沒多久在中午休息的時候,被狐狸偷襲給吃掉了。

比丘都很傷心,說我們當初去長者門前托缽要東西的時候,都是靠牠通報的,感牠的恩哪!這些比丘就跑到佛陀那裡說,這個鸚鵡死了以後到哪裡去了?佛陀說,這個鸚鵡在死亡之前,聽聞佛法心生大歡喜,讚歎,所以,牠先到四天王天,再到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乃至於到他化自在天,在欲界諸天七次的往返。四天王天死了以後到忉利天,忉利天以後到夜摩天,夜摩天到兜率天……七次往返諸天以後,最後一生投生在人世間,在一個沒有佛法住世的地方,自己覺悟成就辟支佛。

也就是說,我們聽一個世間的概念,你學心理學、學科學,聽完以後就會變成一個知識,但這個知識到你的心中,並不能產生一種滅惡生善、破妄顯真的效果,沒辦法。但是你把佛法聽進去……諸位!你來這個地方學習佛法,即便你今生非常懈怠,甚至沒有如實地去做,但是你也功不唐捐,因為你把佛法的道——那個種子種進去了。佛法的功德它會產生一種乘,它會運載你,總有一天你的善根發動的時候,它會產生一個強大的力量,讓你不得不學佛,你不學佛都沒辦法。你的善根成熟以後,是沒有煩惱能夠抗拒的。

這個教法它為什麼有這種力量?因為它是從佛陀涅槃的心中流露出來的,是佛陀施設出來的,它有引導你趨向涅槃的力量。這個叫作「清淨法界等流正法」,我們透過這個法門的修學,就能夠達到全面的覺悟。所以佛是一個目標,法是趨向目標的一個過程。

第三個「修」,這個「修」我們晚一點講。先講「學」,因為這個次第要先「學」才有「修」。

先看「學」,我們先把這個「學」念一遍:

釋「學」,研真窮妄,達理生信,名之為學。

好,把這個「修」也念一遍:

釋「修」,磨練身心,對治習氣,名之為修。

佛法的修學有理觀和事修。理觀就是「學」,研真窮妄,達理生信。「學」主要的是學習兩個事情:第一個,什麼是真,什麼是妄,如何破妄顯真。這個叫作「學」。這個「學」當然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了。透過智慧的觀照,我們能夠安住空性,調伏愛取,最後導歸菩提。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些是我們整個學習的重點。

你的心地法門成熟以後,就有資格從空出假來修六波羅蜜,一方面懺悔業障,一方面積集資糧。在歷事煉心當中,一方面消除我們無始的罪障,一方面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這個叫作「修」。所以,它這個次第,是先有理觀再有事修,先學習,做好內心的調伏,引導,然後再有所謂的付諸行動。

我們把最後的概要,做一個總結,先把它念一遍:

釋「概要」,概,總括大綱;要,刪繁取要。

佛法甚深廣大,我們希望對一個初學者,提起它的大綱,找出它的扼要。我們把整個佛法分成四個主題:發心,正見,修行,證果。發心、正見這兩科是基本功,裡面都沒有牽涉到任何的行動,就是還沒有行動。佛法說,就是打開你的眼睛,先有目標。發心就是設定目標。第二個正見就是作好智慧的觀察。你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不要反應太快,記得!在反應之前先想想佛法的道理。

學佛,你要進步,真的你反應要慢一點,因為你的直覺都是習氣,你的直覺都是錯的,而且大部分都會讓你後悔。我們就是因為沒有智慧,才會流轉生死。所以在佛法的角度,在菩薩戒,第一念的差錯不怪你,菩薩戒第一個直覺上的煩惱不怪你,第一個念頭起煩惱不怪你。但是第二念,你的光明沒有觀照,這個就是你的問題——你懈怠了。因為直覺性的犯錯不能怪你,這你沒有辦法控制,但是第二念以後你沒有對治,表示你沒有做好心地法門。所以,佛法是從第二念開始對治的,我們沒辦法做到第一念就控制,第一念一定是你的習氣。

發心和正見這兩科是理觀,把你的基礎打好。然後修行,就是付出行動,個人選擇你喜歡修什麼法門。這個基礎打好了,你喜歡蓋一個茅棚或者蓋一個豪宅都可以,就看你的人生規劃,看你的時間長短。所以這個「修」是有選擇性的,但是「發心」跟「正見」是共同科目,你要好好學習。這兩科你要學會了,從今以後,你就知道怎麼樣面對人生了,你的態度不一樣了,而這兩科也是成敗的關鍵。

諸位!我們要知道一個事情,就是說,其實我們無量劫來經歷過很多的生命,也做了很多事情,看看我們的過去,我們做過很多佈施、持戒、忍辱的善業,但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是這樣的輪迴生死呢?因為我們沒有做好理觀的智慧,所以我們所有的善業都沒有辦法超越生死,不能達到波羅蜜,我們的心理素質太差了!所以你不要小看前面兩科的心理建設,發心跟正見這兩科,是所有的基本功。這兩個基本功建立起來,你修六波羅蜜,修六度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變成波羅蜜。你建立了這個基礎,提起佛號叫作臨終正念。前面兩科是重點,發心跟正見,觀照力跟誓願力,這個理觀太重要了!

好,那麼我們等於刪繁取要,把整個佛教的理觀跟事修,刪繁取要地跟諸位作一個簡介。到這裡等於是解釋標題。

乙二、教主略史

我們看第二個,教主略史,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歷史。

這個地方有三大段,我們先看第一段的總標。

先看總標,請合掌。

《無量壽經》云: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

我們先把這段文消釋一下。

佛陀來到人世是怎麼來的呢?佛陀是依止清淨的法身,同時在無量的世界示現成佛。這個地方最重要的關鍵,在這個「現」,示現。

佛陀度化眾生有兩種方法:第一個,佛陀成就一個淨土,然後把眾生接到淨土去。比方說,阿彌陀佛採取的方式就是這樣,他先創造一個淨土,提出一些條件,怎樣能夠往生,他把條件提出來,然後把眾生接到淨土去,慢慢地教化。這是在淨土成佛,這是第一種。第二種,是在穢土成佛,這個就很困難。比方說,釋迦牟尼佛採取的方式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是來到人世間陪我們流轉,也是有生老病死的過程,也有娶妻的過程,我們下面會看到佛陀也是娶妻,示現所謂的八相成道,然後在我們成長過程當中,佛陀宣揚他的道理讓我們覺悟。所以佛陀的度化眾生有兩種方式:第一個,佛陀主動來到娑婆世界,來到穢土;第二個,佛陀把我們接到淨土去。

釋迦牟尼佛採取的方法,是在無量穢土當中示現成佛。這是我們要注意的,他不是乘業而來,他是乘願而來。就是眾生善根成熟了,佛陀從法身當中變化一個應化身來陪我們成長。在成長過程當中,佛陀把它的道理講出來,然後記錄下來流傳後世,是這個方式。好,這是總標。

我們看別明,別明當中有八段。

先看第一個入胎相: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佛陀的出世,當然就有父親和母親,為什麼佛陀要有父母呢?其實理論上佛陀來人世間,他不需要父母,因為他沒有那個業力,沒有業力就沒有入胎的問題。

那有人就問祖師說:為什麼佛陀要出生呢?要納妻呢?是這樣的,如果佛陀沒有經過母胎的出生,這有個嚴重問題,就是,佛陀不是正常人。假設佛陀能夠從石頭裡跑出來的話,我們會覺得他跟我們不一樣,這個時候我們會質疑:他說的法,我們做得到嗎?他如果沒有感同身受地陪著我們示現從母胎裡面出來,就會連帶我們對他的法產生質疑,說這個法太高深了,我們做不到。

所以,佛陀他必須遵守凡夫流轉的軌則,還是有父親母親,因為他要讓我們知道,他跟我們完全一樣的。他當初是一個凡夫的時候,也是從這個過程而來,也是顛顛倒倒。後來學習佛法,出現了光明,然後才做一些生命的改變的。所以佛陀必須有父親母親,這就告訴我們,他跟我們的過程是一樣的,他也曾經流轉過。

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我們看經典上說,「處兜率天,弘宣正法。」凡夫他有入胎,但是凡夫在胎中,這十個月是什麼都做不了,但是佛陀在摩耶夫人的母胎當中,他表面上住在母胎,但是他同時是在兜率天為眾生說法。還沒有出胎之前,他也不是只在母胎待著,他同時在兜率天為諸多的天人、菩薩來宣說佛法。等到他入胎的因緣成熟以後,捨棄了兜率天宮才降神母胎,從母胎裡真正的出來。

為什麼處胎都在兜率天?我們解釋一下,因為欲界天太過放逸,下天,欲界天——四天王天、夜摩天、忉利天都太過放逸,上二天——色界、無色界太過憍慢,因為他禪定高深,所以很難教化。在三界的諸天當中,只有兜率天稍微好一點,他沒有下天的這個慾望的放逸,也不像上天,雖然清淨但是高慢心太重,所以兜率天相對是比較好的。所有的賢劫千佛(我們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千佛第四尊佛),都是在兜率天等待降神母胎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兜率天相對來說比較好一點。

好,我們看出生相: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間,在西元前六百二十三年,這是根據南傳上座部的說法。這個時候剛好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西元前二百年到七百年這個五百年的時間。而這五百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在歷史學家叫作軸心時代,又叫作黃金時代。

為什麼呢?因為這五百年當中,世界各地同時出現了他們的精神文明導師。比方說,中國的孔夫子跟老子,古希臘的柏拉圖跟亞里斯多德,古以色列的猶太先知,印度的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都是在這五百年同時出現。所以這個五百年叫作軸心時代,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啟動的時代。釋迦牟尼佛也正是在這個時代出現。在西元前二百年到七百年,這五百年中間是人類最重要的時代。

他是在什麼地方出生的?在中印度的迦毗羅衛國。這是個小國家,因為那時候印度有十六個國家,他們是分裂的十六個國家,其中一個小國叫迦毗羅衛國。他出生是在嵐毗尼園。摩耶夫人在花園散步的時候,她走到一棵大樹,叫無憂大樹,她把手放在這棵樹上,這時候她的右脅就出現一個白色的氣體,佛陀就出生了。他是姓釋迦族,名字叫悉達多,悉達多太子。我們看經典的描繪,先看他的出生情況,從右脅生。身為一個尊貴的佛陀,當然不能從產門出現,他就是在無憂大樹下……摩耶夫人的手靠在樹上,她要去採一朵花,採花的時候把手一舉,右脅就出現了白色的氣體,佛陀就從右脅出生了。

佛陀出生以後發生什麼事?「現行七步,光明顯曜,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振動。」佛陀出世以後,出現三個很特殊的情況:第一個,走了七步;第二個,出現強烈的光明。聽說在周朝的時候,那些太史看到在印度這個地方出現一道很大的光明,在歷史上有記載。我們合理地推論,這個應該就是佛陀出現的時候,「光明顯曜,普照十方」,佛陀的身體出現強烈的光明;第三個,「無量佛土,六種振動。」這個世界,六種振動,它的本意是六個方向,東西南北中間還有邊緣,這是表法,表示六根的振動,眼耳鼻舌身意即將改變,所以產生振動。這段是說明釋迦牟尼佛出生以後出現的三種瑞相,現行七步、光明普照、六種振動三種瑞相。

出現三種瑞相以後,佛陀就說話了。佛陀自己作預言,我為什麼出生呢?佛陀是有明確的目的的:「我當於世,為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他說,我來到人世間,要陪一切眾生流轉,最重要的是,我要在這個地方示現成佛,宣揚佛法,教化眾生。講完以後,釋提桓因跟大梵天就侍奉在佛陀的旁邊,諸天產生歸仰。

我們凡夫肉眼什麼也看不到,但是天人不一樣。諸位!天人是有天眼通的。在經典上說,天人看到佛陀出世,他不一定知道他是一個佛陀,但是天人會很清楚地知道,這個人是不可思議的,是有大功德的,他當然不知道這是佛陀,但是他能看到這是大功德的人出現了。

諸天跟我們凡夫最大的差別,你不是修善就能夠生天的,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到了六波羅蜜會說,修善可以保住你做人,你要生天要有德行的,要有點修持。諸天一個很重要的德行,是隨喜讚歎,諸天不會嫉妒別人,你比他好,他就尊重你。你如果只有修善,沒有德行,生不了天的,你連欲界天都上不去。天人看到佛陀出世,他們很自動地恭奉——你這個人是個大功德的境界——所以就恭奉在悉達太子這個小嬰孩的旁邊,諸天內心對他產生很多的皈依。

當然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看很多的偉人出世都有瑞相,何況是佛陀。佛陀為什麼會光明普照,為什麼六種振動呢?因為佛陀的出世表示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世間的光明即將打開,眾生的生命即將改變。我講實在話,如果沒有佛陀的出世,我們根本搞不清楚東西南北,你就是過一天算一天,該幹啥,還幹啥。如果沒有佛陀的出世就沒有法;沒有法,就沒有人出家來住持正法,就沒有僧寶,那麼這個世界就是黑暗的。每一個人就完全跟著自己的感覺,各憑本事,看誰的福報大,在娑婆世界裡面,就是這樣一天過一天。

所以,佛陀的出世表示了法寶的啟動。光明普照十方,表示這個世界上即將出現光明;第二個,眾生學習佛法的智慧,生命即將改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開始要改造了,我們不再跟著感覺走了,開始學習內觀,改造自己的思想。這個就是佛陀的瑞相,有表法的意思。

我們再看第三個,童子相。

三、童子相─經云:「示現算計,文藝射御,博綜道術,貫練群籍。」

佛陀出世,當然也是經過成長過程,既然是示現跟凡夫一樣,他就有一個成長過程,有童年時代。但是在童年時候,佛陀對算術(「算計」就是印度的算術)——諸位都知道印度是算術非常發達的國家——對於算術、文藝(文藝就是各種工巧技術),還有射御(射御就是騎馬射箭,屬於武術),還有博綜道術,就是學習當時印度的這些哲理,吠陀經典、奧義吠陀等等。佛陀是示現,所以他從小就表現出很特殊的多才多藝,是描繪這個意思。

我們看第四個納妻。

四、納妻相─經云:「游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

好,我們解釋一下這個納妻相,這個納妻是有一個原因的。釋迦太子出生以後,根據印度的習俗,他們大富人家都要找相命師來算命,當然淨飯王也不例外。身為一個國王,他就找了五百個仙人同時為釋迦太子看相。這五百仙人看相以後,都覺得這個小孩不簡單,具足三十二相——三十二種美好的相狀,所以這五百個仙人就做出兩個結論:這個人長大以後,如果沒有出家,在世俗裡面待著,就是轉輪聖王,統理整個印度;如果他出家,就會成就無上的覺道,在修行上會有大成就。

那麼,這個淨飯王就緊張了!說到底他是出家還是在家呢?這五百仙人沒辦法決定,看不出來,總之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淨飯王說誰能夠看得出來呢?五百仙人說這個世界上能夠看得出來,只有我們的老師阿私陀仙人。淨飯王說,那可不可以把你們師父請來?五百仙人就坐下來憶念他們的師父,阿私陀仙人就現前。

現前以後,這個阿私陀仙人就深入地看這個小孩的相狀,看完以後就痛哭流涕!他說這個人,他是三十二相,你看他每一種相都具足八十種好,這個人肯定要出家,他不是做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只有三十二相,沒有八十種好,他一定會出家。那你為什麼流淚呢?因為我已經一百二十歲了,我再也沒有因緣見到佛陀了,「佛在世時我沉淪」,他成佛以後我已經不在人間了。他為自己感到遺憾!

這件事情也給淨飯王一個警惕,因為淨飯王畢竟是世俗人,他希望他的兒子要繼承他的國王位子,光耀門庭。所以淨飯王為了留住佛陀,使令他不出家,在經論上說他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個,他蓋了春夏秋冬四座宮殿,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分別住四座不同的宮殿,讓太子感受到非常如意的境界;第二個,在太子十七歲的時候早早讓他結婚,希望他打消出家的念頭,這個就是他納妻的一個因緣。因為阿私陀仙人預言這個小孩一定會出家,也一定會成就無上覺道。淨飯王為了避免這件事情發生,他就蓋了宮殿,而且給釋迦太子納妻。

納妻的過程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比武,「游於後園,講武試藝。」這個比武我們解釋一下,淨飯王為這個太子納妻,他是找到鄰國輸檀王的大臣叫執杖,這個執杖的女兒叫耶輸陀羅,容貌端莊,具足德行,但是這個耶輸陀羅,同時有八國的國王都來提親。執杖的國家是個小國家,他不敢得罪其他人,恐怕產生糾紛,所以只好要求公開比武,以公平的方式看誰能夠得勝,就把女兒嫁給他。這比武的方式就是掛一個圓盤,看你射箭能射多遠。一般的王子都射到二十里,提婆達多射了四十里,孫陀罹難陀射了六十里,佛陀射了一百里。佛陀得勝了,在比武當中他就娶了耶輸陀羅。

娶了耶輸陀羅以後,他的生活是什麼情況呢?「現處宮中,色味之間。」佛陀在四種宮殿當然過著安逸快樂的生活。當然這個地方說明:佛法不離開世間法,他必須要經過,才能夠覺悟。所以這個納妻相,八相成道當中一定要有的。從人生的快樂當中體驗它的過失,佛陀必須以身作則,來證明他的法是正確的。

我們看第五個,出家相。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我們先看看他的出家的過程,再談談佛陀出家以後的修學情況。先看他的過程,過程當中有三段。

先看佛陀出家的因緣,他為什麼出家呢?「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佛陀納妻以後,正如經典上說的,他可以說是「現處宮中,色味之間」,享受世間的快樂。但是有一天佛陀出外去旅遊,因為佛陀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宮中,有一天他想去外面走一走,就帶了侍從,打開了城門,到外面去,就跟老百姓接觸了。結果他看到老百姓的情況跟宮中不一樣。

他見到四種情況,對他產生很大的啟示。

第一個,他看到了老人,「容貌憔悴,行動緩慢。」人,饒汝千般快樂,你也是會老的,精神體力會衰弱的。所以你要慢慢慢慢精神體力衰老的時候,容貌變得憔悴了,行動也變得緩慢了,這個是第一個。

第二個,他看到病人,「舉身顫抖,喘氣呻吟。」人,你再怎麼快樂,你一定會生病,有病痛。病痛折磨的時候,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全身顫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第三個,死人,「世人抬舉,號哭送之。」大家哭哭啼啼,送死人的尸體。

釋迦太子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以後,他又看到了第四種人——出家人,「威儀具足,身心寂靜。」

所以他就做出了比較,就說,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繼續享受我的快樂,但是在快樂當中,我必須要付出輪迴的代價。因為我們在快樂當中,一定會產生愛取。娑婆世界的快樂是充滿了陷阱,它一定把你吸進去,你跑不掉的。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假設我現在享受快樂,我就要生生世世受老病死的折磨,這是第一個選擇;第二個,假使我能夠體驗到無常的道理,趕緊跳出來,我可以追求一個沒有過失的快樂,雖然我要經過短暫痛苦的修學,但是我能夠換取一種永恆的安樂,所謂的功德莊嚴。所以他就體驗到人生的快樂是無常敗壞的,它只是一時的快樂,而且這個一時的快樂卻深藏了老病死的禍患。

他作出了什麼重大的選擇呢?「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放棄了一時的快樂,他希望追求永恆的安樂。這個是釋迦牟尼佛看到老病死以後做出的選擇。

那麼他是怎麼出家的呢?「服乘白馬」,其實釋迦牟尼佛出家是偷跑出家的,利用晚上的時候帶著侍從騎著白馬,穿著寶冠瓔珞,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把寶冠瓔珞脫掉,讓侍從帶回去,這是他出家的因緣,騎著白馬利用晚上的時候出家。

出家以後,「捨珍妙衣」,捨掉這種珍貴的衣服,穿上壞色衣,「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這個「行如所應」就是做印度修行人所應該做的事情。「行如所應」我們解釋一下。

佛陀的出家,根據記載是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所以他出家修了十一年的時間。十一年做什麼事呢?他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個,他先參訪五年,到處去參訪。諸位要知道,印度當時是一個文化非常高的國家,我們所說的九十六種外道,其實就是九十六種哲學家修行人。

他參訪的修行者主要分成兩類:一個是苦行外道,修苦行的;一個是冥想外道。

苦行外道的概念就是說,人生的痛苦來自於業力——這個說對了——你想要趕快把痛苦結束掉,就要讓生命痛苦。比方說睡在有刺的樹枝上,比方說整天泡在水裡面。他們認為讓色身痛苦能夠消業障,這個是錯誤的。痛苦跟你的思想有關係的,這個色身是無辜的,所以這個苦行外道是向外攀緣。

第二個,是冥想外道,修禪定讓自己無想。諸位要知道,你什麼都不想,一時不起煩惱,但是你問題沒有解決,如石壓草。佛法是要轉識成智,你要出現光明來對治黑暗,不是把它壓住而已。外道他也看得出來,經常打妄想會創造煩惱,所以就乾脆不打妄想,產生禪定。

這兩種修行,一個是苦行,一個是禪定,當然對佛陀有一些幫助,有助道,但是都不是成道的因緣。我們待會說到成道的因緣,是要「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是要有智慧的。但是當時沒有佛出世,所以釋迦牟尼佛也只能夠透過這種苦行跟禪定,來做一些基礎工作,這個是佛陀出家的情況。

這一部分會有一些差別的,有些記載是十九歲,這沒關係,因為每一個根據不一樣,我們是根據大藏經。我們知道,印度是最不重視歷史的一個國家,那時也沒有文字,佛陀在世,如是我聞嘛,都是口耳相傳,可能會有一些落差。但沒關係,不影響這個道理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很多的數據,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解釋,因為印度對歷史的記載是比較粗略的。

我們今天研究八相成道,說明了一件事情:佛陀他必須經歷我們凡夫所經歷的所有的事情,然後再從這個地方覺悟,就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不是那麼高不可攀的,身為佛陀他也是經過結婚,也生小孩,最後再覺悟的,跟我們沒有差別。既然佛陀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雖然妄想很重,但是這是可以改變的,因為佛陀做到了。佛陀講這個四聖諦:「此是道汝應修」,最後「此是道我已修」,這個道路我走過了。

所以諸位要知道,宗教跟哲學最大的差別:哲學它提出一個概念,人生應該怎麼樣;但是怎麼做到,它沒有方法。哲學家不談方法,因為這是他的理想,至於做得到做不到,不知道!沒有人知道。

佛法不是這樣,佛法提出一個目標,它一定有方法,宗教是可以實踐的。哲學,以佛法說,是哲學家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的。這個八相成道很重要,讓我們知道,佛陀也是經歷我們人生所有的經歷,最後才成佛的,關鍵是你要掌握他的方法。我們不怕你煩惱重,我們也不怕你業障深,只要你肯吃藥,你就可以改變。諸法因緣生,你如果能夠掌握一個正確的方法,你的生命就能做出改變。

這個方法誰能夠告訴我們呢?當然只有佛陀出世了。所以佛法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不管你屠刀拿了多久,不管你的過去,重點在你的未來。只要你肯學習,只要你肯照著這樣去做,肯踏出第一步,你的生命就有變化。這叫諸法因緣生,人生沒有自性。

所以八相成道給我們啟示很深:大慈悲的佛陀,願意從尊貴的法身驚入火宅陪我們流轉。然後從流轉當中,他自己走過一條覺悟的道路,就是告訴我們,「此是道」,這個道路是可以走的,是可行的,是這個意思。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