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二講)

期中座談(二)

我們剛剛回答的一個有關業果的問題,就是懺悔。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不一定要修很大的福報。當然你有福報,會對臨終有幫助。但是你起碼不能造罪,因為你造了罪業,它臨命終就會起來活動,形成一個業。一開始我們是造業,到最後變成障礙,叫業障,它會障礙你的正念。因為理論上,真妄不兩立,漢賊不兩立。所以說,我們在開車的過程當中,不管你這個車子的馬力有多大,起碼你不要給自己前面創造太多石頭。

所以我們要及時地把重大的殺盜淫妄的罪業,在臨終之前要把它的相續心斷掉。我們沒辦法斷它的種子,但是你要把它的勢力降到最低,讓它沉澱下來,這就是懺悔的意義。就是把握當下的時機,把重大的業力轉成不增長業,就是這個概念。剛剛我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跟大家講過了。

現在我們回答第二個問題。

當我們從業果的思想再進一步,就是空性的道理。這個問題就是說,小乘的空觀跟大乘的空觀有什麼不同?兩個都在講空,內涵不一樣。小乘的空跟大乘的空,主要有兩個不同:第一個,內涵不同;第二個,它的作用不同。

我們先講它的內涵。小乘的空是怎麼安立的呢?它是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它是從生命的無常來安立空的。就是人生是動態的、變化的。我們在學習業果的時候,佛陀對於人天的安樂果報是持肯定態度的,佛陀鼓勵我們斷惡修善,創造美好的人生,在業果是這個口氣,沒有錯吧?

但是到了聲聞法的時候,佛陀口氣改變了。佛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所以從人天的業果的思考到小乘空觀的時候,你就會發覺佛陀的態度是完全一百八十度轉變。佛陀對三界快樂的果報是持否定的態度,三界沒有真正的快樂,小乘的空觀就是告訴你這個概念,輪迴沒有真實的快樂,因為你每一個快樂都要付出代價,因為它無常。無常就是說這個快樂是不安穩的,讓你沒有安全感。

諸位!你可以去問問那些福報大的,你問他快樂嗎?他會說很難講。他有時候也快樂,但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擔心。因為他知道這個快樂,是要具足很多的條件的。只要有一個條件不具足,快樂馬上就被破壞。眾生的快樂很脆弱,你第二天早上醒來,可能報紙一打開快樂就沒了。

關鍵是這個快樂無常敗壞,你也做不了主。無我,更可怕是無我,你說了不算。所以你不能把內心寄託在世間的快樂。第一個它會變化,會讓你失望;第二個它什麼時候要變化,你沒辦法規劃。人生不能規劃,諸位知道。當然,你可以有自己一廂情願的內心規劃,但是人生的遭遇不是你規劃的。因為你不知道你的福報什麼時候花完,你有多大的福報你也不知道。你沒有宿命通,你就不知道你人生有多大的福報讓你花。

所以人生就是動態,你沒有安全感。「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人生的快樂你得到以後,你是很擔心的;失去的時候,你是很遺憾跟憂惱。所以世間的快樂,是要付出很操心的代價。但是最後死亡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讓你空歡喜一場。就像做夢一樣,做夢的時候夢到你是大富人家,醒過來什麼都帶不走,所以人生沒有結果。

每一個人生都沒有結果,就像做夢沒有結果,人生只有過程。你不可以把前一個夢境裡面的東西帶到第二個夢境,不可以!當你夢結束的時候,你所有夢境裡面的東西都要放下。只有那個明瞭的心跟業力走出來,從前一個夢境走出來面對下一個夢境,只有業力可以穿過夢境,還有那個明瞭的心,兩個東西走出來而已。你的色身,你的財富,你的眷屬,你所有一切的東西,當第一個夢境結束的時候,不能從夢境裡面帶出任何東西出來,不可以。這是第一個遊戲規則。

你只可以從第一個夢境把你的業力帶出來,把你那個明瞭的心帶出來,兩個東西帶出來。其他的對不起,全部留下,因為你的使用權沒有了,你的福報享盡了,就請你離開了,它不跟你客氣的。業力是很殘酷的東西,你白天享完了,你晚上業障就要起現行,它不會等到第二天了。

所以斷惡修善,不能當終極目標,只能當過程。你把斷惡當終極目標,那你就把人生都皈依在人天果報,那你情何以堪呢?那你就每一生都在受傷。所以佛陀就跟你講:我再講第二個更高檔次的教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陀說:一個人只有安住涅槃,才是真正的快樂,三界沒有快樂。所以小乘的法是一種非常對立的,它就對著你那種對三界果報的愛取,沖著愛取來的。

那麼,人天業果跟小乘的思想怎麼融通呢?佛陀一下子肯定,一下子否定,那到底應該怎麼辦呢?很簡單,佛陀沒有否定你造善業,但是佛陀說你造了善業,不能享受果報,不能去享受,你要把它迴向無上菩提,這樣聽懂嗎?你有資格造善業,但是你不能把這個善業兌換成人天果報。這樣做太傻,你有更好的選擇,你可以把它兌換成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

你這個資糧,套一句中國話,你得有點出息,是吧?你那個善業,你佈施持戒,你把它換成人天果報,你今生享受完了,到下一個果報你帶不出去,你多生那麼辛苦地持戒,今生就把它花完了,你不覺得很可惜嗎?搞不好,花完的過程你還沾滿了貪瞋癡的煩惱,後遺症一大堆。所以佛陀說:造善是沒有錯的,關鍵是你怎麼樣把它迴向淨土,迴向無上菩提,你可以做一些更高級的轉換。

諸位要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不是否定你造善,而是告訴你不要貪求人天果報。你造的善業,你不要那麼小家子氣,去換一個糖果吃,你可以換摩尼寶珠。你說:「欸,這摩尼寶珠要等很久。」等就等,是不是?但是你得了摩尼寶珠可以一勞永逸。你老是換糖果吃,生死都不出離,那你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所以,佛陀講完人天的業果,又講諸行無常,這兩個我認為沒有矛盾。佛陀鼓勵我們修善,佛陀也讚歎涅槃,這兩個不矛盾。讓我們從善業裡面迴向大般涅槃,不要執著安樂的果報。當然你不執著你還是有,但是你不執著,就不會陷入輪迴當中。

諸位!如果說,你要達到臨終的正念,你慢慢要知道要把那個感受收攝一下。「受」,這很可怕!你不能把人生當作享受,人生不是讓你享受的。你如果認為人生是讓你享受快樂的,我跟你保證,你要付出十倍的代價。你得到的快樂是一分,你也可能今生就遇到了,但是你至少要付出十分,不信你試試看。

人生快樂的蛋糕裡面都有毒藥的。佛陀說:人天的快樂果報你沾不得。除非你法身菩薩遊戲人間,那另當別論。你把人生當真你就糟了!人生要解脫一定要把感受收攝,要都攝六根。

那人生要怎麼面對呢?人生當歷練可以,歷事鍊心。人生不是讓你來受用的,人生是讓你歷練的,讓你從人生的過程當中去加強你的菩提心,讓你去懺悔業障、積集資糧,積集往生的資糧。人生是讓你用來修的,不是讓你享受的。你這個觀念沒有改,你就很難修行。

所以小乘的空觀就是告訴你:人生不能享受,就是講這個意思。調伏你的愛取,你來人生不是來享受的,你觀念得改一改。生命是讓你來歷練的,然後當一個過程,讓你到淨土的一個跳板。當然我們不能否定生命,因為你要借假修真。沒有生命你怎麼拜佛?沒有生命你怎麼聽經?沒有生命你怎麼思考問題,怎麼去改造你的思考?

生命沒有錯,是我們操作錯誤。因為你把人生拿來當享受。你急著要把過去生辛辛苦苦在三寶門中做義工的善業花掉,你錯在這裡。其實,你可以做更好的選擇。你可以把這個善業轉成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讓你永遠受用,是不是?你沒有吃虧的。聽佛陀的話絕對不會吃虧。

所以佛陀講業果以後,佛陀很怕我們在積集善業的時候,會把善業轉成來生的安樂果報,這就糟糕了!所以佛陀馬上講無常無我,提醒你:當你有這個功德錢的時候,等一等,不要馬上兌換,把它累積到一定程度,迴向到淨土去,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所以小乘的空觀是用來對治的,跟你提個醒:你不要以為你斷惡修善,你就了不得了,就趕快把它換成人天果報,來生就想要做國王了,這樣你要付出代價的!小乘的空觀可以說是一個很重的藥,他把人生講得可以說是一文不值。你看聲聞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人生沒有價值,沒有意義,人生、輪迴從聲聞法來說毫無意義。所以人天乘的法門,其實某種程度上是肯定斷惡修善,但是到聲聞法,對三界的果報是全盤地否定。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矛盾了,怎麼辦呢?你要我辛苦地積集資糧,你又不讓我享受!所以佛陀講大乘的空觀,他說,其實你可以享受你的心性。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你可以在那個地方盡情享受法喜。

所以小乘的空觀,是從人生的過程來安立無常無我;大乘的空觀是建立在人生本來清淨,這個很重要。所有的空觀,大乘空觀最殊勝,因為它追溯到你的生命的原點。小乘空觀它不管你本來怎麼樣,它只告訴你現在怎麼樣,反正人天的果報你碰不得。所以小乘的空觀是用來調伏用的,調伏愛取;大乘的空觀是告訴你,「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它把你生命的原點,這本來面目的面貌解開了,原來我們本來清淨,本來具足。

你想要追求快樂,你其實不用多事,不用向外攀緣。你只要能夠心存善念,你的內心也可以出現快樂,是心作快樂,是心是快樂。因為你內心本來就具足快樂的功德,你不一定要假借外境。我們拜一部八十八佛,打一個佛七,我們的心也是快樂的,你為什麼一定要去追求感官的快樂?那種有過失的快樂?

同樣是快樂,同樣是蛋糕,你為什麼不去吃那個沒有毒藥的蛋糕呢?為什麼為了吃這個有毒藥的蛋糕付出那麼慘痛的輪迴的代價?佛陀知道我們喜歡快樂,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你可以選擇內心的快樂,那是沒有過失的快樂,是那種涅槃寂靜樂、菩提覺法樂。當然到了極樂世界,那個法喜快樂更殊勝。

所以,小乘的空觀會讓我們的心慢慢收攝回來,但是我們沒辦法安住。因為小乘的空觀告訴你這個也不可以,那個也不可以,它是否定的,小乘的空觀是否定句的。包括中觀,中觀的學者也是否定的,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

但是到了大乘圓滿的圓教,一念心性的時候,佛陀是肯定的。說:什麼是我們的安住處?現前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這個就是你的安住處。我們離家太久了,我們一念妄動向外攀緣,把自己弄得很被動。其實我們內心本來就具足珍寶。

《法華經》上說,一個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小時候參加廟會,突然間走失了。走失了「五十年」。他那五十年指的是六道,因為它把阿修羅道會到裡面去了。就這個孩子走失了,後來就做乞丐,做了五十年的乞丐。後來他乞丐做習慣了,認為我就是乞丐了,我就是乞丐的命。

有一天,這個乞丐在乞討的過程中,走到非常漂亮的這個大富長者的家宅門口,從小窗戶裡面挖一個小洞,一看,唉呦,不得了!這裡面那是不得了的境界!裡面的珍寶很多,看到他爸爸坐在中間,何等的威嚴。他爸爸剛好也看到他,他說:「欸,這個就是我的兒子。」叫旁邊的那個侍者去追。

這個乞丐做久了沒出息了,他自悲敗種,說:「我哪是你兒子呢?你開玩笑!」就趕緊逃,等到侍者抓到他的時候,他嚇昏過去了。侍者把他扛回來。大富長者說:「算了,算了。你現在把他叫醒也沒用,讓他回去吧。高興做乞丐就做乞丐吧,慢慢來。」

那長者(佛陀)就用很多的方法,慢慢把這個乞丐(眾生)引導進來。最後再「長者付財」,告訴他:「其實你不需要做乞丐了,你家裡面錢多得去了,是吧?幹嘛要做乞丐呢?有時候有一餐,有時候沒一餐的。」好比在三界輪迴,運氣好一點得到人天果報,運氣差一點,罪業起現行,沉到大海里面去受三惡道果報,就像乞丐一樣,有時候今天托到缽,明天托不到缽,你完全被動。你人生只有一句話: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由業力控制。而你看,佛為法王,於法自在。

所以大乘的空性,就是只有一個概念——把心帶回家。其實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功德莊嚴,是我們操作錯誤,是我們離家出走,把自己搞成這副德性。所以大乘空觀是安住,安住真如,也可以說安住空性。不過它的空性,有不空的善根在裡面。

我們來複習一下,看看講義第五十一面,這個地方很重要。大乘的空觀你要建立不起來,你就不知道什麼叫安住了,人生就沒有安住點了。因為世間的快樂不能安住,小乘的涅槃也不能安住,小乘的涅槃你安住下去,你就完了,走不出來了,偏空了。我們只有一個安住點,看講義五十一面的體性。

心性的體性——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法爾具足十界諸法。我們要安住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的一個離一切相的清淨本性。我本來具足功德莊嚴:它裡面是離一切相的;它離一切相,但是又沒有偏空,又具足一切法,具足諸佛的功德莊嚴。

當然有人就問,智者大師說你一念心性本來具足十法界染淨諸法,那你也具足地獄法界,你為什麼不說我本來具足地獄法界?理論上是可以,但是你這樣想對你沒有好處,是不是?你認為你具足地獄法界,有什麼好處呢?所以我們一般來說,在「具足」這一塊我們做正面思考,就是我相信我的內心是清淨的,我相信我有成佛的因種,我是未成之佛,這個是最好的安住處了。

所以大乘的空觀把小乘的空觀跟人天業果做了一個平衡,否則,你要是沒有大乘空觀,你說那我到底應該怎麼做?你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是吧?你要我斷惡修善,又不要我享受人天果報。你要開顯,你要享受,你可以享受你自性的功德啊!游於甚深法性三昧,在你內心當中是一個無障礙、能夠在那個地方馳騁天下的一念心性,它本來就可以給你很多的波羅蜜的功德。

諸位!你要想一個概念,佛陀選擇安住心性,他一點都沒有吃虧。他現在是什麼?萬德莊嚴!我們選擇離家出走向外攀緣,結果我們現在得到什麼?你什麼也沒得到,每一場人生都是一場夢。我們流落到現在什麼都沒有留下,這就是我們離家出走的後果。

我們以前的概念總是覺得我應該向外攀緣,我才有東西可以抓。結果你抓到什麼?你覺得抓到什麼?你除了抓到老病死還抓到什麼?所以離家出走是錯誤的選擇,心向外攀緣是錯的,迴光返照是對的。

大乘的空觀它不叫空觀,它叫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的心,向內安住。所以大乘的空觀你安住以後,人生就變成歷練了。那這個因緣法它是什麼意義呢?歷事鍊心,「托彼依正,顯我自性」。我們假借眾生的因緣,來開顯我自性的功德,我不需要外境了,這個是最高水平的人生觀了——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大乘的空觀不可思議,叫不思議境。它徹底地改變你的人生觀,你不需要向外面追求。

說實在,你就是喜歡追求,才把自己弄得很痛苦。其實你要知道,你向內安住是最好的選擇。該是你的,你一塊都跑不掉的,你不要去求的。求到最後,你把人生的檔次給降低了,你變成六道輪迴了。

我再講一次,該是你的東西,該是你的快樂,你不要求,它會加倍的給你的。人生不是求來,是修來的。這個就是大乘的空觀——安住現前一念心性,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人生是歷事鍊心,這個是最高級的思考模式了——安住!

小乘的空觀沒辦法安住,人天的業果也沒有辦法安住,找不到安住處的。因為人天的業果偏有,小乘的空觀偏空,你怎麼安住呢?你安住就不能成佛了。大乘的空觀是本來清淨,它沒有說你現在清淨,它說你本來清淨,這個就是你的家了。

本來清淨表示所有的生命都是可以改造的,因為它都是後來緣起的,都是假相,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這個很重要。所以大乘的空觀建立起來以後,你的人生已經不是向外攀緣了,是向內安住了。那麼這個外境代表什麼意義呢?就是說,也沒有把外境全部否定,我們可以借外境歷事鍊心,借假修真,這個概念很重要。當然我們上一堂課有點匆忙,所以我現在把它補足。大乘的空觀是讓你安住用的,小乘的空觀是讓你調伏愛取用的。

這樣講好了,安住跟調伏我們解釋一下。我們的身體有很多病,所以我們要吃藥。有些藥是可以長期服用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你沒事可以吃吃,這個就是大乘的空觀;但是有些藥你沒有事不能去吃的,比方說感冒藥,你沒有事去吃感冒藥不可以的,它是泄你的邪氣,所以你越吃越虛弱,它是對治用的。所以有些藥你是可以長期服用的,叫作安住;有些藥是一時對治的,你有這個毛病拿出來對治一下,過了關就好了。這樣各位懂嗎?這兩個操作的時機不一樣。一個是常法,一個是一時對治。

好,我先講到這裡。有問題你們提出來。

大乘的空觀只講一句話而已,叫作「莫向外求」,就講這四個字。你不必向外求了,該有的,你內心都可以給你,而且是更好的。你可以試試看,你一天裡面都不向外追求,安住一念心性,所有的善、修法只是自我完善——我是假借眾生來生起善念的,無所求的。你試試看,你會發覺你人生不一樣了,外面的境對你的干擾會降到最低了,你不用去攀緣愛取外境的,不用。

好,那麼有沒有問題?可以提出來。這個安住很重要,尤其臨終很重要。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因為你一念心性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就沒有煩惱,本來就沒有罪業,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處理你的過去,這個是最高級的修行方法,先把生命歸零再來面對過去。

好,請說。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那種安住跟平常生活怎麼協調?我們安住力量跟福報有沒有關係?

【師父答疑】欸,不是。該工作還工作,你亂不了。

【學員提問】我除了安住,我還想工作。

【師父答疑】好,請坐。當然小乘的空觀,對現實生活是比較排斥的。因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以小乘的空觀是比較厭世,出離的。所以你這個藥,吃得剛好就好,因為你如果小乘的法用得太猛,你真的什麼事都不想幹了。

但大乘法沒有這個問題。我今天上班,我不為別人上班,我是把上班當歷練,歷事煉心。我們以前上班是為了求表現,是吧?求得到上級的賞識。其實你多大福報就多大福報,說實在的,上級賞不賞識你,跟你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你相不相信?

你內心有這種福報力,你起那個是心作佛,你起那個精進的心,你起善念的心,你啟發你自性本具的福報,它自己會讓你受用的,你自己會顯現出來,你不必去從後面追求的。其實我們以前是多事,多此一舉。該是你的,你從內心中求就對了。

我們凡夫不能說什麼都不求,那是阿羅漢了,阿羅漢啥都不想求了,消極了。凡夫是亂求,到處亂求,求的結果傷痕累累。大乘佛法也是求,從自性中求。你只要把你的心調好,人生是自我完善,跟別人沒有關係,別人欣賞你也好,不欣賞你也罷,這個是過去生結的緣。當然我們不要主動去刺激別人。

但是,該是你的東西就是你的東西,跟別人沒有關係。你不必去向外面求的,你只要向內去。他離一切相,他要修一切法。你生起佈施的心,觸動你內心本具的佈施的功德,讓你去受用;你用持戒的心去修持戒的法,去觸動你自性本具的持戒的功德,讓你來受用。

你只要做兩件事:第一個,安住清淨心;第二個,修一切法。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法。在心中你做兩件事就夠了,其他的外境都不要管,你自然有好因緣。諸位你要知道,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就準備好了,你相信這個道理嗎?你相信,那恭喜你!真的,不要求,多事,自找麻煩。

我再講一次,你內心的功德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大乘佛法的空就是這樣安立的。一念心性,你只要自我完善,人生自求完善,你只要把你的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就會準備好。你先相信這個道理,不需要求,但是要修。你有什麼好求的呢?該你的,它還跑得掉嗎?但是你一求就糟了,一念妄動烏雲變色了!生死輪迴,把你整個生命的檔次都降低了,本來是功德莊嚴的,變成人天福報了。這就是你想求,求到最後是輪迴生死。

佛陀什麼都不想求,他萬德莊嚴。那你想想看,「求」這個門是向外攀緣的門,你走上了外門,安住是走內門。這兩個門,走外門也有蛋糕,但這個蛋糕裡面都是毒藥;你走內門的蛋糕是沒有毒藥的。如果你是注定有一塊蛋糕吃,看你是要走外面的門去找蛋糕,還是到裡面找蛋糕。你向外面找蛋糕,你就準備面對老病死的折磨了;你向裡面找蛋糕,就是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同樣是快樂,看你要哪一種快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

所以向外求是不對的,這是錯誤的選擇。諸位!你要知道,我們以前有一個很嚴重的毛病,就是總想要向外求、攀緣,這個概念錯誤,錯得很嚴重。我們以前修行很多資糧都浪費掉了,甚至老是想要把那個資糧向外面去攀求,換一些小糖果吃。其實你可以把資糧向內安住,去喚起你內心的糖果,不是更好嗎?

這個是比較深,但是這個道理很重要——安住的問題,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人生不要求,人生只要修就好。你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當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不要求。

這個就是有點深,但是這個觀念很重要,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都在這裡,稱性起修。

【學員提問】我想請教師父一下,我們參加那種禪修班,常常會跟我們說,用那個數息觀或者是什麼方式安住這顆心,能不能請教師父,這個數息觀算是小乘嗎?

【師父答疑】請坐。數息觀它是一個方法,它沒有什麼大小乘的差別。就像蕅益大師說的,敲個大磬,這個大磬是小乘大乘?不是什麼。數息觀是一個攝心的方便,你的心是大乘,你的心發菩提心,它就變大乘;你的心是小乘,它就變小乘。數息觀它只是讓你的心安住在那個呼吸,用來攝心的一個方便而已,它跟智慧沒有關係的。大小乘是從你的見地來判斷,數息觀是一個止,它跟智慧沒有關係的。

但是你問我,我提出我個人的看法。我覺得你數息觀比不上念佛。理由是:數息觀是自力,因為你這個地方沒有佛的功德在裡面。你要攝心,你聽你的聲音就好了,一句彌陀念、誦、聽。因為你同樣攝心,一個是有佛力加被,一個是沒有佛力加被。當然這純粹是我個人的看法。

攝心的方便很多,但是攝心的方便不牽涉大小乘,這個沒有大小乘的差別,只有智慧、觀照,才有大小乘的差別。數息觀,大乘也在數息觀,你發心大,它是一個工具,是你攝心的工具。我們現在講的是心態、見地,所以數息觀就是一個攝心方便,它也沒什麼大小乘。你要覺得好也可以。

當然我覺得念佛聽聲音最好,因為你有佛力加被。每一句佛號,它透過你的音聲聽到你的心中,它能夠「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它能淨化你的罪障,增長你的善根,有不可思議的冥冥中的感應,這叫不思議熏習。你用佛號來熏習,你這種不思議熏,不思議變,它有它的好處的。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數息觀不好,就是看你們大家選擇。

好,還有什麼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關於這個安住大乘一念心性的「安住」,那結合到念佛的話,是不是會讓我們念佛的這個檔次提高?

【師父答疑】對。你看《彌陀要解》就是這個思想,安住一念心性。《彌陀要解》講三種功德力:自性功德力——安住真如;法力不可思議——佛號現前;佛力不可思議——感應彌陀本願力。三力不可思議,其中有一個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就是安住真如,不隨妄轉。

你這樣講,我想到在網絡班有一個學員問得不錯。他說:我們安住真如什麼都不求,那阿彌陀佛佛號來,我們求不求呢?不要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你感應是靠你的心去感應,你越求,一念妄動,阿彌陀佛就消失了。你不求阿彌陀佛就把你忘了,是不是?不可能嘛!

諸位!你要知道,你的往生不是因為你求來的。我們現在觀念就被這個生死輪迴的錯誤搞亂了,你往生是因為你心中具足資糧力,你有法,你有信願行三個法現前,所以你感應彌陀,不是你求來的。你念佛念到阿彌陀佛來的時候,你看到,你也不要求,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所以印光大師講:只問因地不問結果,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你把佛號繼續念,他自然把你帶走,你有什麼好求的呢?

「求」不是功德的因地,它不是一個因地。這是一種嚴重的過失,就是一念妄動。你看看《楞嚴經》把「求」——這個一念的妄動講得多嚴重,所有問題的病根就在這裡。離家出走,我們今天會變成乞丐,就是因為離家出走。你離家出走以後,你怎麼弄都不對了,所以不要求。

念佛法門跟禪淨雙修的結合,禪觀的正念真如、安住心性跟念佛是完全可以結合的,你看《彌陀要解》就知道了,「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佛號歷歷分明,歷歷分明還是本來清淨,這兩個哪有什麼障礙呢?

理觀不礙事修,這個東西完全不矛盾的。自性功德力現前,名號功德力現前,冥冥當中彌陀本願功德現前,三力現前,不要求。你把你心中的佛號準備好,阿彌陀佛自然會兌現他的本願的,你自然感應彌陀本願。誰說往生極樂世界是求來的呢?所以你臨終的時候,就不要東張西望了,你好好照顧你心中的佛號要緊。

我再講一次,你心中準備好了,外面就準備好了。你心中沒有準備好,向外追求,你就糟糕了!你捨本逐末,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現在要從業力的思想提升到心性的思想,我們現在的檔次要從「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提升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生命是你的內心創造出來的,所以根本還是在你的心。

諸位!你的心準備好了,外在的世界就準備好,你相信這句話就沒有錯。整個《楞嚴經》十卷,就是在講這個觀念而已,你準備好了沒有?你不要管外境是誰來,你只要好好地在心裡憶佛、念佛,魔來都拿你沒辦法,因為你不迷、不取、不動,他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誘惑你,他要破壞你的善根,所以他沒有下手處。

不必向外求,但是你要向內去修——離一切相,修一切法。修佈施的法、持戒的法、憶佛念佛的法,你心中的法具足了,外面的功德自然顯現,不要求。如果你還懷疑,請你去讀《楞嚴經》,把這個疑根拔掉,這個很重要!

好,關於安住的問題,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小乘的空觀適可而止,因為無常,這個藥用得過度,會傷害大悲心。有些藥是很猛,但是適可而止。你貪愛心重,那個小乘的四念處用一下,它的確能夠對治愛取、貪愛,但是這個藥適當就好了。太猛的話,苦諦的力量太大,傷你的菩提心。但是大乘的向內安住的藥,你越吃越好,沒有後遺症,沒有過患。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第四堂課師父說到,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就是離言說相,那我們平常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做事情的時候,如果沒有名言去,我們怎麼樣去把事情做好呢?

【師父答疑】好,請坐。他說離言說相,是說你本來是離言說相,所以它是這樣,它有兩條路:叫從假入空是離言說相;但你從空出假,你又要安立言說相,叫善巧方便,所以它是否定門進、肯定門出。菩薩戒後半段的時候,要講柔軟語,講善巧方便,那都是安立名言,佛陀也安立言說相,要不然怎麼那麼多經典呢?那是佛陀說出來的。他要否定的是我們凡夫那種遍計執的言說相,帶有我法二執貪愛的言說相,這個要洗消掉。

我們現在的心性搞得很複雜,就是很多言說相。佛陀一看,這個資料已經不能用,全部洗掉。佛陀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對不對?你看佛陀口氣是這樣子,你看般若《金剛經》的思想,全部掃乾淨。因為你這個時候不掃乾淨,你講任何話都沒有用。

所以佛陀剛開始先說離言說相,是你中毒太深,先恢復清淨心,「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離一切相,這是第一個。但是慢慢慢慢你知道本性清淨以後,佛陀叫你出來,你要修一切法,這個時候從空出假,又開始有言說相了。但是這時是佛陀的正知見,如理思惟的言說相。你講的每一句話,都是自利利他,那個時候又安立言說相。這樣懂嗎?

這個資料已經中毒了,只有一個方法——先洗掉。我們凡夫的言說相,剛開始都是帶有我法二執,都攀緣的,所以佛陀剛開始是先把過去的言說相洗乾淨。比方說《金剛經》,比方說《楞嚴經》,比方說唯識,都是在破言說相。但是你看佛陀講《法華經》、《華嚴經》的時候,那不一樣,那佛陀是讚歎言說相。你要稱讚如來,就是要言說;你要教導眾生,也要言說相,但是那是後半段,那是從空出假了。

所以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有兩個次第:第一個叫從假入空,從因緣的假相裡面,回歸到你的清淨心,這個時候要離言說相,沒有錯,否則你進不去空性。你只要講話,你就進不去空性。但是你從空出假,大悲心善巧方便的時候,你知道怎麼跟眾生互動的時候,你又要安立言說相了。但是那個言說相的本質是與菩提心、空正見、大悲心相應的,那是利他了。對不起,我們的時間快到了。我們要講第三個問題,最後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請問法師,我今年已經六十一歲,要是有一天沒有病痛在美國往生,家人發現我已斷氣,不可能助念八個小時才通知醫院或報警,因為沒有什麼絕症而突然死亡,還有可能會遭受解剖的命運來查出死亡原因,這一直是我困擾的一大問題,我應該怎麼做才對?

【師父答疑】這個臨終問題,我們要講一下。這個問題我其實不是很清楚,我請教過陳會長。他對美國的法律比較清楚,那麼陳會長的意思有兩個,就是如果你在美國,你在生前要跟兩個地方溝通,你要跟你的家庭醫生溝通。就是說你想辦法讓他知道,你臨終不喜歡受到干擾,你必須保持正念。那你解剖我的身體,對我的宗教會產生很嚴重的傷害。因為你的身體跟內心是互動的,解剖你的身體,你的心就會不快樂,所以你要跟你的家庭醫生溝通好,即便你無疾而終,你也不想要去解剖。這第一個,跟家庭醫生溝通。

第二個,你要跟你的家人溝通好,尤其是你的直系的子女,還有你的另一半,他不能有意見。萬一他有意見,懷疑你的死因,他要求解剖就糟糕了!所以你最好跟你的家人達到溝通,說你希望善終,這個你要事先溝通。因為你躺在床上,將要死掉的時候,已經沒有講話能力了。所以你必須跟你的家人溝通好,因為家庭醫生要籤名,證明你不是有其他的因素死亡。

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印光大師的臨終開示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要減少身心的障礙;第二個,最好是有人幫你開導助念。但第二個是可遇不可求,起碼你先做到第一個,你的身心世界不要受到太大的障礙。

因為我們的正念,可能剛好夠往生而已,它禁不起色身的折磨,你沒有那個功力。我們的正念可能剛好六十分而已,是在臨終無障礙的時候剛好及格,如果有障礙可能就糟了。我建議你事先做好準備,因為死亡是不能規劃的,所以你要跟你的家人溝通好,你要跟你的家庭醫生溝通好。

好,今天時間也到了,我們的整個研討到這個地方。下一堂課開始,我們講修行的歷練。前面都是一個心態的心理建設——安住心性,調伏愛取,然後引導到淨土。這是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個都是講心理建設,理觀的部分。我們具足理觀以後,就有資格來歷練了,下一堂課我們開始講修行的方法,我們怎麼樣從法門當中來加強這三力,歷事鍊心。下一堂課開始。

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