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一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學員,阿彌陀佛!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八面。

我們講到正宗分的第二個大科,乙二,正見篇第二。

佛教的因緣觀,所謂「諸法因緣生」。這個觀念,如果是套用在修行上,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我們的修行的過程是很重要的。比方說我們佛弟子去造了一個善業,外道也同時跟我們造了同樣一個善業,但這兩個結果是不一樣的。一個慈善家或者是外道、其它的宗教,他造了一個善業,這個善業的力量會引導他到天上享受安樂的果報,但這個果報享受完以後,就完全消失掉了。這個善業對他來說,只是生命當中增加了一個美好的夢境,如此而已。

但是佛弟子造了一個善業,這個善業也會把這個佛弟子帶到天上去享受快樂,但是這個力量沒有消失掉,他來到人間時,會繼續親近三寶,這個善業的力量會引導他繼續地修學佛法,繼續地趨向於無上菩提,因為這兩個人坐在一個不同的車乘。我們可以這樣講,你如果沒有學佛,你很難造作一個業力把你帶到三界以外,你不可能乘到一個超越三界以外的車乘,不可能,你不管做什麼業都不可能了生死,不可能。

為什麼會有這樣差別呢?因為過程很重要。佛弟子在造善業的時候,前面有一個理觀智慧的引導,他有觀照的智慧,就像這個車子它有馬車,它有馬在引導這個車子,那麼理觀的智慧引導就造成我們在種下這個業因種子的時候,這個剛開始種下的業因就不一樣了,自然長出不同的水果。

理觀的智慧,在整個我們《佛法概要》來說主要有三種的功德力,就是引導力、安住力、調伏力三種功德力,這三個功德力都跟智慧有關係。那麼我們前面第一堂課講到了發菩提心,就是說你在修學善業之前,你必須把善業的前面安上一個很重要的馬車,就是我們未來的願景,一種往生淨土的願景,一個成佛的願景,你才能夠讓這個善業未來對我們會產生一種往生淨土、圓成佛道的一個引導。

關於發菩提心的引導,省庵大師講到兩點非常重要,上一堂課已經講過,我們再複習一下。第一個他講到「心真則事實」,第二個他講「願廣則行深」。我們一般人很難發起一種真實的心,很難,我們一般在修學善法都是虛妄的,虛妄的心,雖然是善念,但是虛妄。

什麼叫虛妄呢?什麼是真實呢?《楞嚴經》的定義就是說,你這個心發出來,只要你要靠因緣的力量來支持你,你要靠外境的環境來支持你,你的心全部是虛妄的,不真實的。

比方說我要有錢我才可以佈施,這種心虛妄,你是帶條件的;我要有時間我才可以來聽經,虛妄;我要沒有人干擾我,我才可以提起佛號來念佛,這個念佛的心虛妄的。

為什麼你假借外境產生的造業力是虛妄呢?因為《楞嚴經》說你的心剛開始成立的過程是你跟外境借來的,你要假借很多的因緣,你這個心才能夠發動出來,那你這個心是不得做主,就是說你這個心要假借外境的因緣來支持你,就好像說你今天有一千塊,但是你這一千塊呢,你跟某甲借三百塊,你跟某乙借三百塊,跟某丙借四百塊,結果你一塊錢都沒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造了那麼多的善業,我們現在還在流轉,因為我們沒有發過一個真實的心,我們過去生所有的修學都是帶條件,所以外境把你要回去的時候,你借來的東西,你總得還吧。

諸位,我們要注意你帶條件,這個條件這個因緣就是外境,這個外境是由業力變現的,你只要跟外境借來的所產生的力量,你就受業力的繫縛,因為這個外境是由業力主導的。所以很多人念佛,平常念得很好,到臨命終生死關頭現前時,他這個佛號衝不上去,因為他因地在念佛時,他的佛號、他念佛的心就帶有條件。外在的環境不是你說了算,你帶了太多的條件,臨終時條件不會具足的。這就是為什麼你臨終時佛號提不起來,因為你平常念佛時帶太多條件了,你跟人家借太多東西了,人家臨終不見得會借你,關鍵在這裡。

所以「心真則事實」,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不管外境怎麼樣,我一定要往生淨土!我一定要圓成佛道!它是超越一切的因緣。這種心力才會在臨終時幫助你超越生死。

我希望我們今天是培養一個不帶條件的內心。因為你不知道自己臨命終會發生什麼事。你不能假設身體健康時才念佛。你臨終時身體不可能健康,你在加護病房插滿了管子,一定有很多痛苦的感受刺激你。所以臨命終時,如果有志於培養臨終的正念,你一定要知道,念佛的心就不能帶條件。

不能帶條件怎麼辦呢?大智慧的佛陀說:要有一個願望來引導你,不能由外境來引導你。佛在世的時候,目犍連尊者有一天到了忉利天,看到一個天人很莊嚴,他就非常地讚歎這個天人。他說:「仁者!你過去是修什麼善業,得此光明莊嚴的果報呢?」這個天人就很謙卑地跟尊者頂禮,他說:「以前我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婢女,作僕人的。我一生當中就做了一件善事而已,就是不發脾氣。因為我的主人脾氣很不好,我稍微做不好,他就打我罵我。我就發了一個願:我絕對不發脾氣。以此善業生到忉利天去了。」目犍連尊者沒多久又遇到一個天人也是很莊嚴。他問:「仁者!你是修何果報,而得此天上的莊嚴?」那天人說:「我過去生是做生意的,我曾經發了一個願:絕對不說妄語,不講話則已,一講話就講真實語,而且這個是任何情況絕不例外。我就做了這件善事而生天了。」

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就起疑惑了——佛陀說要廣修十善業才能生天,這兩個人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情而生天,就去問偉大的佛陀。佛陀說:他們兩個人雖然只做了一件事情,但是他們心中發了一個很真誠的願力——「心真則事實」。

我們強調很多觀念,滿山的石頭,抵不上一顆鑽石的。為什麼呢?因為你的本質是石頭,你是虛妄的。諸位!你要知道,你念一千萬聲虛妄的佛號,不能夠把它轉換成一句真實的佛號。為什麼呢?因為它的本質是虛妄,不會因為你數量增加而改變的,不會!

那麼我們平常的念佛,都是活在妄想,都是受到外境的干擾,我們一定要很多因緣的具足才念佛,所以這個念佛沒有力量。

所以,偉大的佛陀出世告訴我們:不要管你今生所遭遇的環境,那個都是生滅的因緣,你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天塌不下來的。你設定一個目標,用這個目標來引導你,不要管你的環境怎麼變化。所以發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超越時空,你才能在很多因緣的刺激之下,走出一條屬於你自己的道路,不管這條道路通向淨土還是通向佛道。所以你發了菩提心,才有可能創造一顆真實的內心,一個不帶條件的內心。否則你一輩子都不可能發出真實的心,你造的業力量都非常薄弱。這個是我們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心真則事實」。這個約著自利。

第二個,「願廣則行深」。這個地方我一再地警告所有淨土宗的修學者:你念佛時除了往生的願力以外,你最好把眾生的相狀放進去。有些人成就功德以後,很多眾生來跟他分享。你看,「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你看看《華嚴經》,佛陀讚歎佛陀的功德,它是能夠他受用的,佛陀的功德能夠入一切法界眾生的內心世界。阿羅漢做不到,阿羅漢的涅槃,沒辦法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在因地的時候,阿羅漢二乘聖者修空觀時,他所有的步驟都具足,什麼都不缺少,為什麼果地的時候他只能夠自受用,不能他受用呢?因為他沒有把眾生放進去。最後結果出現時,後悔來不及了。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的居民非常剛強難調伏,很多比丘去講經說法,都被他們趕出來。大智慧的佛陀就叫目犍連尊者去。目犍連尊者一去,都沒有顯神通,他到了村莊時,所有人都出來歡迎他,看到他起大歡喜。目犍連尊者就為他們說法,他們就受三皈五戒了。

佛弟子就很奇怪!目犍連尊者去的時候,什麼都沒做,怎麼眾生就起大歡喜呢?佛陀說,目犍連尊者過去生曾經是個農夫,他當農夫到山上砍柴時,驚動了一個蜂窩,那些蜜蜂非常生氣就飛出來。目犍連尊者那時起一個善念,他說,你們不要傷害我,我來生有成就一定報答你們。眾生也可以跟我們感應的,它們果然沒有傷害目犍連尊者。也就是目犍連尊者發了一個善願,跟這些蜜蜂結了一個善緣。結果這一窩蜜蜂經過多生多劫的轉世,就變成這個村莊的農民,結果看到目犍連尊者就非常歡喜,這是過去因地種下的善緣。

所以,我們今天要注意,當我們建立一個很堅定的佛號力量時,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就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完全扣著你的身心世界來念佛。你到淨土時會發覺你跟眾生很難互動,到後半段你就很難走了,因為菩提道剛開始了生死時,是自己的事情,到了後半段時,你完全要利用眾生來歷事煉心。

你看《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你要有眾生的樹根,才有菩薩的華果。你看菩薩後段的六波羅蜜,完全在眾生身上修學所有的功德莊嚴。我們剛開始追求叫「自性清淨」,但是你難道不需要為以後先做佈局嗎?所以你要注意,每一句佛號的過程是很重要。當你把這個佛號栽培到內心的阿賴耶識時,請注意你的過程:第一個,它是不是真實;第二個,它是不是廣大,你是不是把眾生的因素放進去。

這就是為什麼懺公師父把發願文,「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都是自利。後面一句以前的古人說是「不退菩薩為伴侶」,懺公師父把它改成「回入娑婆度有情」,高明啊!你發了不同的願,未來會有不同的結果,「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你在因地時,就把眾生的因素放進去。恭喜你!到了淨土時,你後段的菩提道會走得非常順利,因為有很多眾生跟你結緣,你在修波羅蜜時進步就很快。

諸位要知道,在了生死的這塊,眾生對我們是障礙的,這是事實,你的冤親債主會障礙你。但是後半段剛好相反,後半段,眾生對我們是加分的,幫助的。但是你不能等到未來,結果發現錯了再來改,千萬不要這樣做。你看《法華經》,做什麼事情你最好一次到位,不要一開始就做錯了,到後來再改來改去。阿羅漢就是這樣子,一開始也不好好地跟佛陀學發菩提心,到最後痛哭流涕,然後在改的過程當中,留下很多習氣,弄得自己很痛苦。

所以,第二個選擇,我希望我們今天學佛,你最好是一次到位。你剛開始就走對,不要後來改來改去,很麻煩。為什麼呢?因為你遲早要成佛。不管你願不願意,這條路遲早要走,沒有一個人可以在二乘永久地停留下去。

發菩提心就是說,既然遲早要做,遲早要面對,你剛開始就把它做好,把它做對,這條路就把它鋪直,不要走得彎彎曲曲的再繞回來,叫「直趨大乘」,我們叫作一佛乘。佛教的因緣果報最重要就是因地,你因地種對了,後面的路就順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開始時要告訴大家,你要有一個圓滿的規劃。雖然我們做不到,但是你不能等做到之後再規劃,這個就是前面講的引導力。

你的每一句佛號都必須有兩個引導:第一個,往生淨土的引導;第二個,圓成佛道的引導。這樣每一句佛號對你都是最好的效果、最大的用處,同樣一句佛號,你栽下的因地是圓滿的。這就是我們前面一堂課講的,你學佛的時候,先把自己的因地,未來的路線鋪好。

當我們有目標以後怎麼辦呢?怎麼才能慢慢地趨向目標呢?這是講第二件事情了,就是當我們有一個引導力時,要怎麼做一個調伏跟安住,慢慢地破除內外的障礙,趨向我們的目標。

這個地方有三科。先看第一科,總標研習教理的重要。先講一講,為什麼設定目標以後,不馬上修行,要先研究教理呢?先把這個教理的重要性說出來;第二個,別示教理的差別內容。大乘的教理有哪些要注意的,佛陀講那麼多經典,到底有哪些重要的觀念,我們要把它先挑出來說明;第三個,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

在大乘裡面有這麼多的教理,有沒有一個教理是能夠一以貫之的?吾道一以貫之,能夠找到一個根本的核心思想,把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經典貫穿起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我們到第三個時候來談一談,就是我們學了這麼多教理,到底有沒有一個核心思想能夠貫穿起來。

丙一、總標研習教理的重要分二:丁一、蕅益大師的開示;丁二、蓮池大師的開示;丁三、八正道

我們先看第一個,為什麼要研究教理,總標研習教理的重要。

丁一、蕅益大師的開示分三:戊一、總標;戊二、導正錯誤的知見;戊三、結勸

我們先把蕅益大師的這段開示念一遍,請合掌。

淨界法師:佛法修學概要

戊一、總標

這段的論文有三大段,先看第一段的總標。

「討究佛法,第一要務。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況弟子乎?」

我們大乘的修行者,發了菩提心,有一個願望來引導我們所有的佛號、咒語乃至於所有的善業。有這個引導力以後,接下來做什麼事呢?討究佛法,要探討研究佛法的道理,這件事情是第一要務。

這個「討」是比較初淺的研究,叫作聞慧,聽聞佛法的一種理解;這個「究」,是你研究道理以後,就像牛吃草一樣,回到家裡面不斷地去思惟消化,把這個草的營養轉成你內心的能量。就是說本來它是一個文字,但是文字經過你消化以後,在心中會轉成一個道理,讓心中生起光明。這件事情是第一要務。

為什麼呢?他舉出《涅槃經》的開示說,因為「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況弟子乎?」說我們的共同老師就是佛陀,那麼佛陀是怎麼做呢?「諸佛所師,所謂法也」,這個「師」當動詞,如果當名詞的時候就是老師,當動詞就是遵循,就是三世諸佛尚且要遵循這個宇宙間的道法,何況我們做弟子的呢?

佛陀遵循道法,有兩說:第一個,從因地上來說,佛陀凡夫時他就是依止道法的修學,來慢慢轉凡成聖的,這個我們叫作「以法為師」,因地是這樣子。那麼在果地上,佛陀是「以法師人」。佛陀成道以後,當然佛陀也顯神通,我們看佛陀的經典很多大地六種震動、身心放出廣大光明,這個不是佛陀的本意,是前方便而已,那是啟發大家的信心。

佛陀出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轉法輪,宣揚他所覺悟的道理,「以法師人」。所以我們綜觀佛陀因地的修學,乃至於他果地的妙用,其實佛陀內心世界所要表達的只有一個東西,就是他覺悟的真理。佛陀以這個真理而成就了萬德莊嚴,佛陀也用這個真理賜給弟子,我們照這個道理來做。

第一段蕅益大師引用佛陀作例子,說這件事情是沒有例外的,因為你只有這條路可以走。

我們再往下看。「雖勝義法性,貴在親證」,當然這個「勝義」,就是這種真如的法性,多說無益,貴在親證。真如的實相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理論上是不能用言說來表達的,因為言說相,這個語言文字是有限量的,你只能夠詮釋它的一部分。所以真正的真如佛性,聖人入真如佛性時是離一切言說相的。那一念心跟道接觸時,是沒有辦法講話的。

但是身為一個初學者,假設我們剛開始在學習道法時,佛陀沒有施設很多的「黃卷赤牘」(古代的經典沒有白紙,都是黃卷,「赤牘」就是竹片),假設佛陀沒有說法,對我們這些充滿妄想的眾生,沒有人引導我們,來作一個「標月指」,來指示一種修行的法要,那誰能夠知道我們打妄想的心中有一個真如佛性,誰知道呢?

偉大的佛陀成就了佛道,他為什麼成就佛道呢?不是因為修苦行的關係,也不是因為禪定的關係,是發現了他內心的道。他把心中的道的開關打開了——道就在妄想當中——打開以後,無量的功德就顯現出來,他成就佛道了。

佛陀在因地時,就在心中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他成就以後,馬上想到還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在顛倒妄想當中,但是這個道法又不能言說,也不能把這個道法賜給你。佛陀在因地時到處游化,凡是跟他有緣的人,佛陀就應機說法,度了很多很多人,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很幸運跟佛陀生長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地方,比方我們跟佛陀就差了兩千五百多年。佛在世時我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所以佛陀考慮到未來末法眾生的度化,就把道法變現成文字相,然後留下來。

當然剛開始時沒有文字,轉成音聲相,佛陀轉了很多的音聲,這個音聲有道法。「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有道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句話有道法;「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句話有道法。佛陀在臨滅度時,知道他走了以後,這個世界上失去了光明,所以佛陀把這個道法放在文字裡面,然後代代流傳,看誰有緣遇到它。當然這個地方必須有歷代的祖師、善知識的開演。

身為一個法師,這個道理全部不是我們覺悟的。法師只有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佛陀的道法還原,還它本來面目。佛陀就做了一件事情,把道法轉成文字相。那我們呢,再把文字相還原成它原來的道法,叫作「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沒有能力去發明「道」,但是我們作一個轉換器,把佛陀的文字相,轉成當初佛陀要表達的道,就是把歷史還原,佛陀當初到底想說什麼。

也就是說,身為一個初學者,我們只能夠從文字相的引導,慢慢地找到一個章法規矩來修學,因為我們沒有生長在佛陀時代,這個就是為什麼說「標月指」。「標月指」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黑暗當中希望找到月亮,但是我們不知道月亮在哪裡。有看過月亮的人就說月亮在那邊。

諸位!指頭不是月亮,但是指頭可以幫助你找到月亮。雖然這個文字不是道,我也承認,但是你把文字消化了以後,它會引導你趨向道。它本身不是道,但是你離開它還不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研究教理,因為佛陀的道在教理裡面,難道你還有其他選擇嗎?

我們看第二段。前面是講出一個理論,這以下引證。引外道的修學心中沒有章法、沒有道法的後果;引用佛弟子依止道法成就了功德。

先看外道。佛陀出世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他們也都發心很圓滿,出家求出生死。也就是說,他們也知道生死的痛苦,他們的生命當中也立定了一個要了生死的願力,這個引導力都有,但是不知正法,求升反墜。

外道當然不可能接觸佛陀的經論。外道的修學,在印度九十六種外道主要有兩派:一個叫作苦行外道;一個叫作冥想外道。

我們解釋一下。第一個,苦行外道認為,我們造的業是固定的,不能改變的,「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佛法講這句話是從因緣的角度來安立的,就是你因緣變化,業力可以改變。但是外道認為業是不能改變的。所以怎麼辦呢?你想辦法讓自己痛苦,痛苦越厲害,業消得越快,因為這個業是固定的。當然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個業是有自性的。

第二個,冥想外道。冥想外道他們看得更深刻,他們知道一個人會起煩惱造罪業,來自於妄想,「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佛法是從道法當中去轉變妄想。但是外道沒有這個傳承,他們是用禪定把妄想給滅了,叫入了無想定。這時妄想暫時不活動,如石壓草,如冰夾魚。但是為什麼求升反墜呢?因為他來生到天上以後,第三生來到人世間,他的煩惱會比一般人粗重,因為他因地的時候是壓抑的。

諸位!你如果沒有依止佛陀的智慧來引導你的煩惱,老是用咒語跟佛號壓它,壓久以後到來生反彈時,你的煩惱比別人重,它會反彈。佛法是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把它觀空,用善巧方便把它做一個轉化,但是外道完全是用強大的力量把它壓下去。所以煩惱不能壓,因為它會反彈。

求升反墜就是說,當你的禪定失掉時,當你的福報享盡時,你的煩惱會比一般人重,你就很可能會造惡業,墮到三惡道去了,因為你處理煩惱的方式錯誤,這就是外道最大的盲點。所以,你不留心教典的後果,雖然勇猛精進決定變成天魔外道,因為你沒有佛陀的善巧。這個是指外道的心中沒有道法,雖然有發心,但是最後卻是墮落。

反觀佛弟子,蕅益大師舉年紀最大的修行者就是脅尊者為例,他本來是在外道修學,八十歲才出家。以八十歲的高齡,他能夠「晝觀三藏,夜習禪思,乃有濟」。他白天研究教理,掌握修行的道次第;晚上修習止觀,實際地去操作,所以解行並重,最後成就了。「濟」就是大成就,成就了大阿羅漢。

脅尊者對佛教的最大貢獻,除了他自己成就阿羅漢以外,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說明。脅尊者是在佛陀滅度後六百年出世。那時有一個外道叫馬鳴菩薩,就是後來對大乘佛教有很大貢獻的馬鳴菩薩。馬鳴菩薩非常聰明,立了一個宗旨,跟很多佛弟子辯,這些佛弟子沒有一個人辯贏他。馬鳴菩薩就說,如果佛弟子當中不能把我的立論解破,從今以後佛門的弟子不准打楗槌。這個就很嚴重了!一個僧團的作息,完全靠打板來運作,什麼時候集合,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聽經。這時脅尊者就出來跟他辯論,結果就把馬鳴菩薩打敗了。後來馬鳴菩薩就皈依佛法。馬鳴菩薩皈依佛法以後,對整個佛教產生很大的影響。你看看佛教史,可以說整個大乘佛教的興盛,馬鳴菩薩功不可沒。

舉脅尊者的例子,意思就是說,他雖然八十歲的高齡,尚且解行並重都能夠成就,外道盡一生的修行結果變成魔道,所以說方法就很重要了。

我們的內心是很複雜,不是單純的。為什麼?因為雖然我們本性清淨,但是因為長時間在三界流轉,我們每一生生命的經驗,都或多或少留下痕跡了。所以我們的心在無量的生死經驗當中,留下了很複雜的妄想。如果沒有佛陀教法的引導,你不可能釐出一個頭緒的。

就像《楞嚴經》上說的,我們內心打了很多的結。外道解開結的方法,就是把這個繩子往兩邊拉扯,結果這個結越打越深。不修行還好,一修行在妄想中又增加了一個妄想,妄中加妄就是外道。凡夫只有一個妄,外道兩個妄,多了一個邪見。佛弟子有佛陀的傳承,他知道這個結要從結心中去解,不能從兩邊拉扯。你看苦行外道跟冥想外道,就是往兩邊拉扯,不知善巧,這個是這樣。

你如果看《楞嚴經》,《楞嚴經》的道理是說,我們修行時,當你知道怕,知道修行時,你的心已經亂七八糟了,搞得很複雜。你如果說,一天就念十五分鐘的佛,什麼事都沒有,你不看教理好像也沒事,因為風平浪靜。但是如果你很用功,你的心發得很真切,心中產生一個強大的正念,而這個正念開始刺激到妄想時,那問題就很複雜了。《楞嚴經》說的「真妄交攻」,然後你就面臨了五十陰魔的考驗。

意思就是說,你這個水溝很臭,已經累生累世都沒有處理了,你不打開它,什麼事也沒有,反正你就平常每天念十五分鐘佛,念完佛以後離開佛堂,該打妄想繼續打妄想,那你什麼事都沒有,妄想當中多了幾個佛號如此而已,你的生命也沒有徹底地改變。所以你也不覺得學了教理有什麼用,對你真的沒什麼用。但是如果你真正用功時,你就要小心了!你的內心會出現很多很多的狀況,稍微不小心你就完了,「一念差池全體殘」,比沒有修行還糟糕。

諸位!你修行失敗,從《楞嚴經》的角度,比沒有修,比那些放逸的人還糟糕。為什麼?因為你「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著魔」。你沒有修行,起碼是一張白紙,以後還有機會。可是你產生錯誤的邪見,糟了!你對正法產生排斥,變天魔外道,成外道種性。而一個顛倒的放逸眾生,他起碼不會排斥正法。所以,你要麼就不修行;你要修行,我希望你好好地研究這條道路怎麼走。不要太高估自己。

修行真的是要傳承。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你不可能拿一把鐮刀,自己在那邊開路,不可能!這條路佛陀走過,祖師也走過,你遵循著走就好了。你拿一把鐮刀自己在那邊開路,你開出來的路開到老虎洞去了,誰都救不了你,真的!

一個人著魔誰都救不了,實在說,這就是外道的悲哀,他很想做出改變,但是他沒有方法,結果弄得自己比沒有修行更糟糕,「求升反墜」這句話是很悲哀的!所以,如果修行錯誤,後遺症更嚴重,修行錯誤比沒有修行更糟糕,《楞嚴經》的確是有這個意思。所以古人在解釋《楞嚴經》說「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著魔」。

這個正反兩面的引證,引用外道的墮落跟佛弟子的成就,他們兩個都很用功地去做一件事情,為什麼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呢?這就是因為有些人得到佛陀的引導,有些人是自己打妄想,這是產生成敗的差別。

戊二、導正錯誤的知見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第二段導正錯誤的知見。

有一種錯誤的說法:你年紀輕體力強,應該研究教理;如果你年紀大了,好好念佛得了,不要搞那麼複雜。但是這種說法對不對呢?「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難道佛陀臨滅度時,他把清淨莊嚴的傳承放在語言文字的這些道法,就好像是世間考功名一樣,只是用來考試博名利的?

我在台灣遇到一個中年出家的比丘,他不研究教理。他跟我講,他不想研究,不看經典,但是他拜佛誦經很認真。我說,那你為什麼不研究教理呢?他說,因為我不想做法師。

其實研究教理跟做法師沒有關係。你要修行你就必須認清道路,這是一種自修。也就是說佛法的道理是來引導你的,不是說給別人聽的。當然你以後有點心得了,你跟人家分享,那是隨緣盡份。關鍵是你沒有道法的引導,怎麼知道如何下手去處理你無始劫留下的妄想呢?關鍵在這裡。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0:00 / 0:00
佛法修學概要1
佛法修學概要2
佛法修學概要3
佛法修學概要4
佛法修學概要5
佛法修學概要6
佛法修學概要7
佛法修學概要8
佛法修學概要9
佛法修學概要10
佛法修學概要11
佛法修學概要12
佛法修學概要13
佛法修學概要14
佛法修學概要15
佛法修學概要16
佛法修學概要17
佛法修學概要18
佛法修學概要19
佛法修學概要20
佛法修學概要21
佛法修學概要22
佛法修學概要23
佛法修學概要24
佛法修學概要25
佛法修學概要26
佛法修學概要27
佛法修學概要28
佛法修學概要29
佛法修學概要30
佛法修學概要31
佛法修學概要32
佛法修學概要33
佛法修學概要34
佛法修學概要35
佛法修學概要36
佛法修學概要37
佛法修學概要38
佛法修學概要39
佛法修學概要40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1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2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3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4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5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6
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7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會修行的人走到哪裡都能修

昨天有位同學對我訴苦說,在做事當中很煩惱,想出去一...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怎樣才能惡業消滅,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問: 我有一個佛友誦《地藏經》五六年了,但從未迴向給...

學佛人都應牢記的六則典故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大藏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有這種信心,再加上三昧力加持,那真是所求如願

【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即受生故。】 我...

不看輕別人,也別看輕自己

我們時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強過自己,就會產...

出離三界必須要做兩件事情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你對...

藥師灌頂真言的功德

「藥師灌頂真言」是出自《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藥...

把錢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病了嗎

問: 有人說,你把家裡的錢全都佈施掉,這樣就不會生...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礙別人實際是障礙自己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 不能為...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拜經拜懺能使身體健康

前面我們看了日記《都攝六根打禪七》知道了拜經在打七...

念佛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問: 念佛的目標是專注而少好,還是快念好? 道安法師...

要想千人頭上過,須向萬人腳底行

在五台山時,每天上午和中午都有過堂,都是師父給我們...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福報

我們很多弟子都是在家居士,平常要從事自己的事業。即...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究竟是誰在煩惱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佛教詞典】知

【知】 p08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云:知者:謂知言...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視頻】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護生卡通:海豚媽媽背亡子回家

【視頻】《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分別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