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四(大眾問品第十七)

 釋本有今無偈 釋世若無佛非無二乘得二涅槃義 釋栴陀羅得受記義 出佛自受純陀供以化佛受大眾供事 佛說十三偈謂假 使烏鴟同一樹義

菩薩品之第三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至)重為分別令得除斷。

桉。僧亮曰。次答三乘若無性。云何而得說也。上再說因果經體已同。屢勸脩行。而未明脩法。將說五行。而是脩本。更以十問。釋疑勸信。所以然者。經之因果。理致幽遠。純陀先知。時眾猶故有疑。文殊知疑。而不能決。更以事問也。疑謂。從緣得法。皆是無性。三乘成果。皆從緣得。若佛是常。二乘亦常。二乘無常。佛亦無常。故云無差別也。若二乘是常者。云何樂實未生。而名為受樂耶。僧宗曰。從此訖最勝無上道。悉為廣嘆也。經之為益。不出因果。前七問中。四問因益。三問果益。一週明義。因果兩益。竟於前文。此下文殊。騰純陀疑。以為廣嘆。以得解者。由此經也。寶亮曰。純陀所疑。與迦葉所問。意同而辭異也。

佛言善男子云何疑心(至)聲聞緣覺無有差別。

桉。法瑤曰。上明三寶。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似非常住。致生疑惑。是以純陀。示同有疑。文殊申述。扣發大聖也。將顯三乘佛性。同歸一致。是以三寶。可得而不滅。如其不爾。是則三乘無性。豈同湛然也。僧宗曰。疑謂。本無今有。無常法。如來既是本無今有。就事而求。應是無常。而開宗言常。是故疑也。又迦葉上問三乘無性。便是應無。如其有性。則應見用。二大士之言。辭異有同。佛下引偈。以答兩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至)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桉。僧亮曰。本有今無者。本有煩惱。而無涅槃也。本無今有者。本無般若。而有煩惱也。若謂佛三世。皆有煩惱者。無有是處也。是故緣雖同。而所以為異也。有煩惱故無常。無煩惱故有常。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桉。僧亮曰。迦葉為請法之主。以上義隱。須明問以廣之也。

佛言善男子諦聽諦聽(至)業報因緣令乳色一。

桉。僧亮曰。長者譬先佛也。牛譬行人。色異譬三乘也。一人譬今佛也。三乘成佛。報先佛之恩。如祠祀也。得大涅槃一器也。色白譬我樂淨也。尋便驚怪。至皆同一色。將釋所由。假為驚辭。怪因異而果一也。是人思惟者。謂八萬行因果不應異也。

善男子聲聞緣覺菩薩亦爾(至)所以者何同盡漏故。

桉。僧亮曰。合前而乳色一。

而諸眾生言佛菩薩(至)解悟乳相由業因緣。

桉。僧亮曰。合先怪而後悟。

復次善男子譬如金礦(至)以斷無量億煩惱故。

桉。法瑤曰。前譬明緣因佛性同耳。此明正因果佛性也。明三乘同有此性。脩道斷結。陶冶成佛。此理非是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如是說者多有過咎。

桉。僧亮曰。將問差別。先難無差。謂因亦是有。果亦是有。有義不異。有何差別。眾生有性。似如己有。致此難也。

若諸眾生皆有佛性(至)如來涅槃而不般涅槃。

桉。僧亮曰。謂若是先有。得便應同。不應有異也。

善男子諸佛世尊所得涅槃(至)大般涅槃名為善有。

桉。僧亮曰。唯佛乃得。故非先有也。若非先有。則二難俱釋也。名為有者。有為不善也。三事無為。名為善有也。

世若無佛非無二乘(至)出現於世開示三乘。

桉。僧亮曰。唯佛具善有耳。非佛得者。非善有也。乃有一佛者。善有難成。曠劫乃就也。開示三乘者。三非實有。非先究竟也。法瑤曰。此明二乘不得涅槃義也。涅槃若極。菩薩近之。無佛之世。尚無得者。況二乘耶。而雲二乘得者。是不實也。僧宗曰。根有大小。悉有廣狹。世無大心眾生。為說常果。令作佛者。非無權說二乘得二滅也。以其志小。權說引接。得知虛果未極。何容責使同佛涅槃耶。又釋若世間。都無作佛理者。非無二乘得二涅槃。理既不爾。故知二乘權設小果。何得同佛耶。無量劫乃有佛出者。釋上句也。謂圓解難固。常倒易生。無善感佛。不得恆現。善機希有。所以時一出世。背化失機。動經劫數。云何說大耶。致教唯以三乘級引。故知。小果權施。而非實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菩薩二乘(至)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桉。僧亮曰。上已總答。更引昔說。別答前難。昔說伊字之譬。及解脫是色。而聲聞非色。已說三事善有之義也。

迦葉言如佛說者我今始知(至)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桉。僧亮曰。稱佛二。說而領解也。

迦葉言云何性差別(至)雜諸煩惱亦如是。

桉。僧亮曰。上已說佛及二乘有異。未說人人各異。故重問也。聲聞如乳者。因有遠近。聲聞菩薩。於佛亦爾也。

迦葉復言拘尸那城(至)目楗連等速成佛道。

桉。僧亮曰。上說聲聞凡夫因有近遠。而歡喜旃陀羅。在千佛數中。而不說聲聞。是則因近而更遠。何耶。

佛言善男子或有聲聞(至)以發速願故與速記。

桉。僧亮曰。行有內外。偏行者遲。遍行者速。而聲聞偏行外行也。所以然者。先有小心。須偏行以去之。凡夫不爾。是故速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商人(至)護正法者為授遠記。

桉。僧亮曰。此下說凡夫。知聲聞志小。自輕已行。若與速記。必有深失。下合譬中。說其事也。商人譬佛。珠譬得記之行也。市賣者。譬授記之辭也。頗梨珠者。譬生死行也。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至)所得眷屬不可阻壞。

桉。僧亮曰。次答云何諸菩薩。而得不壞眾也。因上聲聞護法莊嚴眷屬。眷屬是佛外果。即以外果勸進也。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至)以是義故名為肉眼。

桉。僧亮曰。答云何為生盲。而作眼目導也。次以內果勸信。若不識常果。不知身是常因。對因不見。名生盲也。下不知手足等事。名為無眼者。常是未能見之者。是障外之事。名無眼者也。

復次善男子如來常為(至)以是義故名為父母。

桉。僧亮曰。次答云何示多頭唯願大仙說也。以說勸信。謂說者是佛。佛有大慈。是眾生父母之言。不可不信也。所以者何以下。一音所說。各各得解證慈也。

復次善男子如人生子(至)而為眾生嘆說妙法。

桉。僧亮曰。次答云何說法者。增長如月初。初說無常。後則說常。似如欺人。不慈眾生。非父母義。明不正也。故以父母教嬰兒。為譬也。

大眾問品第十七

桉。僧亮曰。事已究竟。佛欲涅槃。大眾請佛。以為品名。次答云何復示現究竟於涅槃也。下訖猗臥五事。是現涅槃義也。前後各一事。寄不食不病。證佛不滅而應滅。以顯涅槃是示現也。中間聞三事。示一切事訖也。知佛常住。明現在化訖也。說有餘無餘。未來教訖也。為文殊等受記。菩薩事訖也。五種究竟。故現滅也。法瑤曰。上增長如月初者。先明淺近無常之說也。此言其終極常樂教言示現者。明實不滅。顯常住之義也。僧宗曰。答第二十六問也。亦名隨喜品。下文大眾。聞佛說常。咸皆隨喜。又云。純陀成道。我亦隨喜也。偈前長行。末是答問也。偈中明不滅示現之義乃顯也。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至)充滿具足持至佛前。

桉。僧宗曰。意在催供也。寶亮曰。古佛道法。過中不飡。其時既至。不容發言。故放光以顯意也。智秀曰。此下長行中。有十事。此即第一。是經家述純陀蒙光。即知其事。起辦供也。

爾時有大威德天人(至)前至佛所奉其所施。

桉。僧亮曰。光明重催。知供時必至。所以感而從也。智秀曰。第二事也。

爾時天人及諸眾生(至)聽諸比丘受此供養。

桉。僧亮曰。佛已不受。不敢復請。故仰悕大悲。聽諸比丘受也。智秀曰。第三事也。

時諸比丘知是時故(至)如西方安樂國土。

桉。智秀曰。第四經家述諸比丘。亦知時而起也。

爾時純陀住於佛前(至)最後具足檀波羅蜜。

桉。智秀曰。第五重請佛住。

爾時一切菩薩摩訶薩(至)所設供具則為唐捐。

桉。智秀曰。第慶純陀也。

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至)自受純陀所奉設者。

桉。僧亮曰。化佛不食。表釋迦亦然。以顯不滅而現滅也。自受純陀所設者。為應見者。有此說耳。非定爾也。僧宗曰。法身無像。應化何殊。自受純陀者。示請主有人。顯彼無宿願之異耳。智秀曰。第七事也。

爾時純陀所持粳糧(至)一切大眾亦復如是。

桉。智秀曰。第八事。敘純陀與大眾願遂。一切歡喜也。

爾時大眾承佛聖旨(至)所食之物亦無差別。

桉。智秀曰。第九事。敘大眾承佛旨。故能有涅槃之念。

是時天人阿脩羅等(至)無上調御盲無眼目。

桉。智秀曰。第十事。向敘懷念。今述發言也。

爾時世尊為欲安慰(至)此則是諸佛最上之誓願。

桉。僧宗曰。此中說十三偈。無指的文也。正應各除前後四偈。取中央偈也。大意。明佛法身圓極。應而不滅也。前四偈。一往慰喻。後四偈。令其安心有在。不應愁惱。即是答上示現究竟涅槃義也。上言示現。明如來久已成佛。入伊字圓德涅槃。說此妙義。令大眾開解即示現。又一義。既妙本不滅。是則應跡。無時不化。但一應不現。亦言滅也。寶亮曰。唱有十三偈。誓唯十二。不知所以而然也。或是偈之零落。不爾者。十三字誤。應為十二也。智秀曰。偈中分為四階。第一有一行半。明久能現入涅槃。其實長存也。第二次有一行。明得涅槃。故久無飢渴之苦也。第三次有十四行半。廣舉諸譬。明今非實滅。示現滅也。即此十四行中。復有三意。前一行半勸也。中十二行。正顯偈旨也。最後一行。結勸意也。第四有四行。舉三寶長存。明涅槃相也。有三意。初兩行勸。次一行舉三寶。勸求常果也。後一行舉諸佛誓願。結成所以勸意也。

若有比丘比丘尼(至)觀了三寶常者是栴陀羅。

桉。曇纖曰。次答問云何勇進者。示人天魔道也。明若能隨佛發前誓願。是即天道。不解一體三寶。常樂我淨。是名魔道。栴陀羅者。即是殺者。魔之異辭也。

若有能知三寶常住(至)無有嬈害能留難者。

桉。智秀曰。次答云何知法性。而受於法樂也。明三寶是真法性。有能知者。則永受安樂也。

爾時人天大眾阿脩羅等(至)鼓天伎樂以供養佛。

桉。僧亮曰。以此答云何知法性。受於法樂也。時會知佛常住。是知法性受安樂也。謂現在化道已訖。應現滅也。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言(至)皆知如來是常住法。

桉。僧亮曰。欲令人說異見。顯如來密力。皆是知法性受樂之事也。有兩翻。此第一先問迦葉也。寶亮曰。就迦葉答中五事。第一見諸佛甚多。第二見所坐甚小。而能容也。第三見大眾各隨佛說十三偈。第四見大眾各心念言。唯我獨得供養釋迦。第五見純陀之供。雖復尠少。而足大眾也。

爾時世尊告純陀言(至)摩訶薩等之所圍繞。

桉。寶亮曰。純陀自見一事。並前合為六事也。此明現在事畢。從得道已來。所化可利益。有緣得益者。訖於此矣。

佛告純陀汝先所見(至)菩薩所行具足成辦。

桉。寶亮曰。上已廣略兩重明常。復答二十餘問竟。乃結果雲。純陀住十住地。所作成辦。當知理教可徵也。何應指說陀羅尼咒。而頓有六萬四千人。得無生忍者。故知。昔教定是方便。今教定是真實。若昔純不數。以方便唱雲。有人得道者。則下愚入道之心不勤。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說是大乘大涅槃經。

桉。僧亮曰。追答第二十七問。明未來事訖。為開邪正兩門。十惡為魔道。十善為天道。使改惡行善。故言未來事訖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四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

法華玄論

法華玄論卷第一 胡吉藏撰 玄義有六重。一弘經方法二大...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序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觀無量壽佛經疏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並序) 天台智者大師說 夫樂邦之與...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仰惟釋迦啟運。弘...

佛說長者音悅經

佛說長者音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三摩竭經

佛說三摩竭經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枯樹經

佛說枯樹經一卷 僧伽尼城北,迦葉佛時偷婆,陷在下方...

佛說優填王經

佛說優填王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

【註音版】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菩薩經...

十住經

十住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歡喜地第一...

【佛教詞典】金陵刻經處

中國近現代編校、刻印、流通佛典的佛教文化機構。清同...

【佛教詞典】九種無學聖者

【九種無學聖者】 p0095 俱舍論二十五卷九頁云:諸無學...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我們判定一個人到底...

拜佛時為什麼要燒香點燈

香燭是象徵心香和心光。因為眾生和佛一樣,本來有著心...

開悟不是想出來的

功夫用踏實了,開荒種地,磕著碰著都能開悟。 香嚴禪師...

無量劫來造了那麼多罪業,為何還能往生淨土

我們是有罪,所以才來輪迴,這是事實。但是有罪,有些...

和尚也需要與時俱進嗎

為什麼和尚也需要和時代同步? 不同的人,會給佛教下...

人的壽命真的很短促啊

今天已經是農曆的三月十四,明天就是十五了,再過一個...

老做小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裡拜訪住持。這位年輕的住持對身旁...

中國十大名寺佛教文化

一、靈隱寺 去過杭州的人都知道,杭州有座靈隱寺,是古...

世間之道不能了生死

我們講道,它有世間之道與出世間之道之分。 一、世間之...

憍者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

隨煩惱二十:憍者,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

偷懶實際是損了自己的福報

在《閱微草堂筆記》裡面,清朝的紀曉嵐記載了一個公案...

捉賊啊

寺院裡剛來了一批小沙彌。有天夜裡,當新來的小沙彌們...

【視頻】《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釋大力讀誦

《佛說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釋大力讀誦

【視頻】《金剛經》廣行法師念誦

《金剛經》廣行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