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七(哀嘆品第三卷之第二)

 釋四倒義 釋三倒義 合琉璃珠譬 合新舊醫譬

哀嘆品之第二

爾時世尊讚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善能脩無我想。

桉。道生曰。將奪先與也。智秀曰。此下第四段。為說勝脩。奪其所執也。有四章。第一將奪先定其所執也。第二比丘乃更說諸譬。自是而非他。第三佛迴譬有在。使比丘成失。第四為說勝脩。先許說而未說。先作兩翻。明其所脩無實義。後正明脩也。此即第一章。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至)我等善脩如是諸想。

桉。道生曰。既蒙善哉。乃逞餘脩。以自多也。僧亮曰。既蒙稱美。乃更說餘想也。不名為聖者。自慶之言也。智秀曰。第二章也。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至)但知文字未達其義。

桉。道生曰。醉人之譬。以不更脩為惑也。徒知昔說無我之名。未達更脩之乖義。醉有所歸也。僧亮曰。汝以醉為不醉。知醉之名。未達醉不醉義也。僧宗曰。此下奪因也。有四章。第一迴醉譬。置比丘上。第二廣列八倒。以示大眾。免八倒者。可名為脩。如其不免。云何名脩耶。第三結八倒。與比丘言。非但有輕倒。亦有重倒也。第四為說勝三脩法。代其所執也。未達義者。佛果是常。金剛以還是無常。而汝一向請。脩常樂為醉。脩苦空為不醉義耶。若知於佛果計苦空。生死計常樂。是惑者。此乃真識醉耳。寶亮曰。此下第二勸也。有四章明義。第一自此訖醫說三脩。先轉醉譬。與比丘也。第二從說三脩。訖人不知正脩諸法。舉八倒明兩非也。第三從汝諸比丘於苦法中。訖而不知義。舉四倒釋是非也。第四明兩是也。生死作苦無常亦是。佛上作常樂亦是也。智秀曰。此下第三章。

何等為義如彼醉人(至)於非轉處而生轉想。

桉。僧亮曰。何等以醉為不醉義耶。僧宗曰。義釋在下也。如彼醉人者。即迴醉譬。與比丘也。謂醉人所見。其實不轉。而生轉想。佛果實常。而計無常。此即大醉。而自不知。故云不達義也。

我者即是佛義(至)憍慢貢高流轉生死。

桉。僧亮曰。知見自在。是佛義也。身無慮解。故以不遷。為法身義。內滅苦是樂。謂涅槃義也。身智涅槃。皆無非法。是淨義也。法瑤曰。比丘自說凡夫想倒。今明凡夫我想。乃更為得無我想觀。更為失也。醉人之譬。翻然在己也。僧宗曰。更分明顯前所以是倒也。我以自在為義。佛以覺了為義。由覺萬法。所以自在。應雲佛是我義。辭倒也。下句例爾。不以無為為常義者。含三無為。故不取也。今舉法身。貴在有體。

汝等若言我亦脩集(至)我今當說勝三脩法。

桉。道生曰。更脩既非。前脩示非。故今始得非之。雲其脩非也。亦以脩無實義也。僧亮曰。謂知字知義。為勝脩也。法瑤曰。佛今始判昔解為非。故無有實義。今解為是說勝三脩也。僧宗曰。下先結八倒與比丘。然後說勝脩也。智秀曰。此下第四章。

苦者計樂樂者計苦(至)是人不知正脩諸法。

桉。道生曰。具倒非脩。理固然矣。而以此人。尤諸比丘也。僧亮曰。先說耶脩。以耶顯正。相對為四也。法瑤曰。釋無實義也。夫解則無偏。惑亦俱斷。諸比丘以樂為苦。亦以苦為樂。非但不識樂。亦復不了苦空。是等四倒。常無常各有四也。僧宗曰。一往分八倒者。四在具縛凡夫。四在小乘人也。大通為語。凡聖皆具八也。既不辨真。理不識偽。然推實為論。此中言對聖人。而旨在凡夫。何者。入聖位以上。不假言教。自然信常。經有誠文。上來抑揚。蓋為未達者耳。寶亮曰。八倒者。大判有四重。第一明亦得一人具八。一人具四。若談始終成就。則一人具八。論其現起為言。但有四也。或之體用。性是癡迷。莫問起與不起。悉成就也。第二論其起用。謂若起前四者。則無後四。互相倚伏。故言一人但四也。第三辨俱伏。若信首五根立者。則八倒永伏也。是知後四起時。乃信首五根之前。隣四念處。假名法空。未成就作無常觀時。在觀心中。起此惑也。論此惑容有可得涉思惟之細不耶時。無明住地惑。為其正體也。何者。見諦惑已伏。復不得起。思惟惑雖非平等。然是虛心事惑不起。故知是無明住地惑也。第四論斷道。得正觀無偏時。必先除麁。而後除細。不得如相似解俱伏時也。何者。伏必約理傍情。情背者盡伏。莫問麁細也。真觀斷時。是數法相違。故以淺治麁也。

汝諸比丘於苦法中(至)於不淨中而生淨想。

桉。道生曰。對起而言。於無我為我者。亦是以無我為我。豈謂真脩耶。僧亮曰。已說倒相。今結與比丘也。已免今明其未達也。若識我相。乃得分明識無我也。寶亮曰。將釋是非故。先舉倒體。

世間亦有常樂我淨(至)世間法者有字無義。

桉。道生曰。始欲明勝三脩。先說世間本無我實。例見之我。有字無義也。

出世間者有字有義。

桉。道生曰。翻八倒故。名出世間也。下結雲。以不倒故。知字知義也。僧亮曰。比丘既不免有倒。則因世間四倒。謂知名而不知義也。法瑤曰。此下始釋勝修義。先舉世間常樂等倒。以顯出世間常不倒者。勝修義也。有字義者。釋所以為修也。僧宗曰。佛指比丘爾所計也。出生間亦有者。謂有字有義。所以為勝修也。寶亮曰。下將有釋。先開二門。一謂有字無義。二謂有字有義也。

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四顛倒故不知義。

桉。僧宗曰。擇有字無義也。有四倒者。有四則具八。

所以者何有想顛倒(至)世間知字而不知義。

桉。僧宗曰。向舉苦空四倒。與常樂四倒作本。今復舉三例釋。前四倒所由耳。想倒者。想以取假為義。謬執不得法實。憶想推求。由此起倒也。心倒者。第六意識。能緣於理。先由心緣。而後起倒也。見倒者。見能審法。由審成倒。藉此則生於四。而對則八也。寶亮曰。心識一往。捉境謬解。取法不得。名之為倒。後以想心。重來分別。逐心謬解。名曰想倒。見是行陰之心。以想分別。有違不違二義。轉重執見。謂言佛是無常。名為見倒也。不說受倒者。受之與想。一類相似。據其中品。所以不明也。見是三家之後。重行陰故說。

何等為義無我者即生死我者即如來。

桉。道生曰。生死不得自在。故曰無我。

無常者聲聞覺常者如來法身。

桉。道生曰。二乘不見常。故無常也。

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

桉。道生曰。反正見故。不得出苦。

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

桉。道生曰。夫橫起者。皆有為也。

是名不顛倒以不倒故(至)應知如是常樂我淨。

桉。僧亮曰。正說勝三修也。法瑤曰。既明二種四倒。不知其義。次明二種四不倒。知其義者。即文自顯。不復記也。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至)而見放捨欲入涅槃。

桉。道生曰。既已斥其解非。便應教其修是。故復得請之。

如來若見顧念教勅(至)同共正住修於梵行。

桉。道生曰。若佛涅槃。無復教者。雖修梵行。終不能得離此毒身。

我等亦當隨佛世尊入於涅槃。

桉。道生曰。言佛若住世教我者。乃當得隨佛入此涅槃也。僧亮曰。上嘆昔三修。取定於如來。如來已判。比丘雖悟昔修是倒。未得後修為用。請求教導。頂受修習也。隨佛涅槃者。修既是倒。云何與此毒身同止。佛若現滅。隨佛而去也。僧宗曰。上請不住。退保昔教。既蒙開釋。始知未達。敬服前言。我既有倒。應須除滅。如其不住。欲隨佛取滅。尋取滅之意。如似猶協前教。雖不要住。意在未捨。所以不敢公言。執教者。既蒙開釋。愧在未達耳。寶亮曰。此下第三請始也。就此中亦有三意。第一直領解。第二請佛住教我勝三修。第三佛若不受我請。今當逐佛入涅槃者。以死要佛也。智秀曰。開說勝修。悟解情薄。今更請佛住。重為已說。雲隨佛入涅槃者。不謂別有涅槃可入。由佛昔雲得涅槃時。必應捨身故。用理切之辭。以為請也。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不應(至)亦以付囑摩訶迦葉。

桉。道生曰。所以付囑聲聞者。明要須兼解。然後得道也。迦葉在佛前出家。以十方佛為師。佛既成道。為佛弟子。苦行第一。深解成就。必可以軌誨後學。故付囑也。僧亮曰。答請教之言也。教汝遺法。今留在後也。僧宗曰。向以辭倒請住。今明付囑有人。何患倒之不除也。寶亮曰。第三勸也。就此中有三意。先一非其第一請意。雲但修勝修。隨滅何益耶。第二出所依止人。迦葉既為依止處者。如佛在世無異。何患欲修勝修。而無地耶。有人解雲。此迦葉即是三十四問者也。謂不應然。正是聲聞中上座者耳。故六卷雲。以聲聞乘故。不能流通。非都不能也。是佛大弟子。於時不來故。知先是體常之人。

汝等當知先所修集無常苦想非是真實。

桉。僧亮曰。一切經藏。皆付迦葉比丘。得知前非後是也。法瑤曰。將欲設譬。使其分明知昔解必非。勸學今之所說。故先誡勅之。

譬如春時。

桉。僧亮曰。春者農之始也。無常之教。乃學之始也。法瑤曰。卉物開秀悅情之時。以譬聽者機發之時也。時而聞法。莫不開悅也。僧宗曰。譬有三意。初明過去佛邊得解譬也。次明失解譬。後明更感今佛聞常發解譬也。眾生有善。值過去佛。感應相交。善萌開發。喻彼和適之時也。智秀曰。譬旨有二。前從始訖乃知非真。顯學人本有極修當果之解。為佛偏教所益。尋之不能得也。後從是時寶球。訖譬明今日教。顯極修之旨。現昔偏教之下求者。終能於中得也。開此二意。以誡學人慎彼前失。慕斯後得也。前譬中有兩意。初訖沒深水中。正顯極修之珠。沒於偏教之水也。春至則卉木斯萌。譬感興而教發。善心榮秀。

有諸人等。

桉。僧亮曰。陳如五人。應聞者也。僧宗曰。應是住前凡夫人。寶亮曰。通譬三乘人也。

在大池浴。

桉。僧亮曰。稟承經教。洗除邪惑。譬大池浴也。僧宗曰。三世佛法通譬也。池中有水。水從池出。請佛法之中。有理有教。理教從佛法出也。寶亮曰。釋迦出世。從鹿園至雙樹。通譬池也。

乘船遊戲。

桉。僧亮曰。依經求理。始用聞思。既入理不深。若船之浮水上者也。何者。眾生本有四倒之計。謂一切法常。佛欲斷之。說一功無常。旨在三界。濫及法身。執教失旨。浮淺之義。無有實功。譬之戲也。敬遺記僧宗曰。遊戲者。感聞常教。非不微解。有悅情之謂。法蓮記僧宗曰。萬善為船。甘樂為戲也。

失琉璃寶。

桉。一本雲殊。僧亮曰。經旨不偏。理圓可貴。喻之寶。亦曰珠也。偏取乖中。以譬失也。法瑤曰。言之旨為珠也。不達所詮為失也。僧宗曰。外譬因戲失珠。內合以解所未深。情馳五欲。亡失本解。如失珠也。若論失者。昔計常乖解。已有失義。而以今聞無常之教。方稱失者。以昔常名是同失義。不顯無常之教。生無常解。遏於常見。失義始彰也。寶亮曰。中道之解。應得不得。名之為失也。

沒深水中。

桉。道生曰。常與無常。理本不偏。言兼可珍。而必是應獲。由二乘漫修。乖之為失也。乖則永隱。謂沒深也。僧亮曰。為權教所覆。譬深水中也。法瑤曰。常以無常。理必相對。而昔無常之說。未灼然有在。則濫乎佛常。是則常理隱於無常之教。為珠沒水也。理必雙悟。不應有偏。無常之水。非深如何。僧宗曰。隱覆圓解之珠。學人無有能見之者。曰深。無常之教。印一切法。就言下而求常解。無有可得之理。曰沒也。寶亮曰。中道之理。隱在今日涅槃教下。故言沒水。非據東西。水為譬也。

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

桉。僧亮曰。修慧也。求理轉深。欲以除惑。譬之入水求寶也。法瑤曰。思慧也。尋教轉深。入水義也。失旨宜求。理推應爾。不言其意也。僧宗曰。向以理中有失。今亦理中有求。何者。常解是理中之勝行。人豈容無求勝之意耶。寶亮曰。從聞得思。義言入也。

競捉瓦石草木沙礫各各自謂得琉璃珠。

桉。僧亮曰。以無常等智。謂之三果也。寶亮曰。依昔經得聞思二慧之解。謂為真理也。

歡喜持出乃知非真。

桉。僧亮曰。羅漢出三界。自知非究竟也。法瑤曰。本謂無常之理。是真言極旨。今聞常說。始知有在。畫然有判。不復執在無常教中。是為持出。乃知非真也。僧宗曰。歡喜者。屬上向也。於偏教生解。謂為真理。如唱得珠。保悅在心。義稱歡喜也。持出乃知非真者。常教既宣。開釋二塗。則不復為無常所迷。知先所得。未為理極也。寶亮曰。乘無常之解。來登燸頂。信根成就。決定信佛是常。於時倒望昔教。方知虛說。如持寶出水。知非真也。智秀曰。得修修慧離教。譬持出。出觀緣滅。知未來之生。未即都盡。譬乃知非真也。道慧所譔。曰歡喜。持者。昔謂是理。保之為持也。出乃知非真者。說涅槃時也。既入今常教。於昔無常之教為出。

是時寶珠猶在水中。

桉。道生曰。於不得者為故。在水中也。僧亮曰。自知生死未盡。不知佛果常。故為昔言所覆也。法瑤曰。詮本表旨。使人得之。於人未得。為在詮水之中也。僧宗曰。常教既興。知昔所行。未為理極。而思修之信珠。未即為心用。猶在理教之下也。寶亮曰。得知昔來經教。盡是常解之詮。但眾生惑重。不得正說也。

以珠力故水皆澄清。

桉。道生曰。言旨既現。不復渾跡。珠之力也。僧亮曰。理不可掩。名教自分伊字之譬是也。故曰澄清。僧宗曰。珠譬解珠。是映澈之物。水為之清。思修勝慧。是理照之知。探教不渾也。寶亮曰。既有常信。決知偏教理非是實。理雖非實。未曾相亂。但資向常之解。故言澄清也。智秀曰。緣有此旨。所以能感今日所說。顯奠昔教亦是詮極。豈非珠力水澄清耶。道慧所譔曰。惑情亂教。喻之水濁。若果無常。則其迷可久。理非偏教。故妄情可息。息則名教顯然。喻之水清。

於是大眾乃見寶珠故在水下。

桉。僧亮曰。信佛是常。而請不肯住。以不自在。執昔說以致疑。乃取判於佛。此譬之旨也。法瑤曰。常理既顯。方知昔旨。旨在於常。譬故在水下也。僧宗曰。唯有聞慧。未能入理。如未入水。未修勝慧。不名得珠。非不聞慧。義稱遙見耳。寶亮曰。既得信解。悉知常旨。遍在昔日教之下。

猶如仰觀虛空月形。

桉。僧亮曰。佛說勝修圓教可仰。以譬空中之月也。僧宗曰。思修之心。中道不偏。

是時眾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

桉。道生曰。如說修行。譬之安徐入水也。要在修習我常四法。而實不廢方便之義也。修常然後乃解無常。其理始是得來在我。故曰智也。僧亮曰。捨昔修今之譬也。法瑤曰。智人謂菩薩也。修習不濫。無常爾乃得常。以譬入水得珠也。修習得所。不渾濁故。為安徐也。敬遺記僧宗曰。迷多悟寡。可貴可重。故言一人也。以善方便。縱容理味。則教不渾亂。勝修之慧。在我故也。如以安徐入水。水不亂故。所以得珠也。敬遺記僧宗曰。一人譬菩薩也。不執斷常。縱容取中。譬之安徐也。道慧所譔曰。謂攝心在理。曰安徐也。

汝等比丘不應如是(至)所謂我想常樂淨想。

桉。僧亮曰。此略合譬重勸之也。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至)得入涅槃是義云何。

桉。道生曰。若昔說無我。實亦表於我者。言教何以專說無我。得離於我。而不說我。今方說耶。僧亮曰。若今修是正。昔日遍說。其義云何耶。法瑤曰。若有我為真。無我非實者。昔日何故不說。幸使我等無謬取之倒。此之二說。如以鉾楯。其趣云何。僧宗曰。此奪果門。第四段也。第一奪果。第二奪因。第三寄寶珠譬。成其所修虛而不實。此第四釋會二教。不相乖負也。寶亮曰。此第七段會通兩教。自哀嘆品來。比丘三請。世尊三勸。而眾人唯懷一疑。故知。從卷首至此。未是正說。通為勸問明矣。此疑由是第三勸中生也。若其理皎然。昔日何以不先說耶。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至)諮問是義為自斷疑。

桉。僧亮曰。善問得時。能推本定今。以自斷疑也。法瑤曰。下引客舊醫譬。明古今之說。其旨不殊也。昔嘆無我。唯在三界。除三界我耳。不毀佛我也。但彼不解言之旨故。濫佛亦謂無我。今毀濫脩無我。非毀生死無我。嘆毀雖異。其旨實同。非鉾楯也。僧宗曰。能以二教為徵。疑心所以斷也。今釋二教。則無執昔之迷。權實苟分。疑累斷也。明駿桉。此下一品之中。第五段會通也所言會通者。明昔所以不說常。今日所以說耳。非謂以昔無常偏教。會今圓教也。是以下譬中雲。此乳藥者。服與不服。皆是醫教。不雲醎苦辛酢等味。即乳藥也。故知。所言會通者。蓋說與不說之意也。

譬如國王闇鈍少智。

桉。道生曰。夫受化者。必有解分。垢重者。攝輕故為王也。垢重故智少也。

有一醫師性復頑嚚。

桉。道生曰。雖復垢重。而斷善猶輕。今取其中。以愚相訓。必有師焉。

而王不別厚賜俸祿。

桉。道生曰。耶訓會情。宗莫易也。

療治眾病純以乳藥(至)是醫知乳好丑善惡。

桉。僧亮乳藥者。說六諦二十五諦。皆我見為教。以扶物情。故譬之以乳也。病起根源者。若起於法身者。應以我為藥。若起生死。此則非藥。此明不識病源也。復不善解者。不知真我法也。僧宗曰。譬有五別。第一明佛未出時。外道化世。第二明始應生王宮。第三明共入見王。稍欲受化。第四明應見成佛。權說偏教。第五明開實顯常也。國者。總譬一佛之所化也。以前悟者。譬王也。醫者。譬外道也。風起卒暴。譬瞋也。冷性凝結。譬癡也。熱性煩濁。譬愛也。此明不識病也。純服乳者。明不識藥也。慧朗所述曰。此譬有兩意。初從首。訖療治眾病。無不得差。謂之古譬。蓋是今日座席之前譬也。後從其後不久以下。謂之今譬。正為即時為喻也。前明以有執常之病。所以不得為說。後明常病既消。還以無常為患。故為常也。

復有明醫曉八種術善療眾病知諸方藥從遠方來。

桉。僧亮曰。此第二譬也。緣悟時至。菩薩出世。能治生死譬。醫八術者。譬除八倒。法身於人為遠。義言遠方來也。法瑤曰。八術謂慈心等四對。三毒及等分也。善療眾病者。知眾生根根也。知諸方藥者。善解法相也。法身懸絕。譬遠方來也。

是時舊醫不知諮受反生貢高輕慢之心。

桉。僧亮曰。見處王宮。受五欲樂。眾生不識。起凡夫想也。於時外道自稱雲。是一切智人。蔑瞿曇也。

彼時明醫即便依附(至)唯願為我宣暢解說。

桉。僧亮曰。將欲去之。必先受之。所以稟彼四禪四空行等法也。法瑤曰。詣彼師門。或諮受常倒也僧宗曰。維摩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斯蓋四攝之中。同事攝也。

舊醫答言卿今若能(至)隨我所能當給走使。

桉。道生曰。成佛凡四十八年也。一日屈節。則終身成師也。僧亮曰。要終身為弟子。法瑤曰。從得道夜。至涅槃夜。其間凡四十八年。爾時六師。一不降化。與佛角辨抗行。師徒之義未絕。曲意伺機。喻之給使。又釋四十八年者。謂四禪八禪也。

是時舊醫即將客醫共入見王。

桉。僧亮曰。菩薩以受化為國也。示稟其術。知其非道。使師及弟子。舉世知非。於悟分轉近。有入國見王之義。以為喻也。法瑤曰。耶師所訓者。亦可以法而化。為共見也。僧宗曰。此第三譬也。未成佛之前。漸欲背耶。而未全正。兩邊同信。義言共入也。慧朗曰。於時有五百賈客得度。未度之前。若遇外道。便受耶法。值佛則度。二機不定。故云共入也。

是時客醫即為王說種種醫方及餘伎藝。

桉。道生曰。五戒十善。亦是醫方。實以舍下。而似生上為伎藝也。

大王當知應善分別(至)此法如是可以療病。

桉。道生曰。以定除亂。謂之治國。以慧去結。謂之療病也。

爾時國王聞是語已(至)然後倍復恭敬客醫。

桉。僧亮曰。此第三譬也。使人知耶。後乃顯正。洗浴受摩。取草詣樹。即入禪定。降魔成佛。於時靜身得定。以譬治國。慧能斷結。譬治病也。法瑤曰。上來並是成佛之前事。此以下譬成佛後事也。神通等為伎術。三歸五戒為方藥也。戒以禁非。定以靜亂。為治國也。僧宗曰。說生死過患令背。為醫方也。令修戒定。為伎術也。以五戒十善。生淨土故。即是治國也。以不淨止貪。慈悲止瞋。因緣止癡。即是療病也。佛道既成。耶心殄息。喻如驅出。

是時客醫作是念言(至)實愛念者當求一願。

桉。僧亮曰。此第四譬也。今正是時者。五人應悟之時也。有愛念者。感理冥會。令無差也。當求一願者。惑從相起。觀空則滅。空理無二。故云一也。法瑤曰。佛唯化是願。但化遂由乎眾生。義言求也。曇濟曰。一願者。譬一空門也。僧宗曰。第四譬也。是說四諦。除耶我之時至也。一願者。世尊所應說者。常與無常。大之與小。今日未得雙說。故言一也。於時正在三七日思惟。知眾生有從化之理。願得遂也。

王即答言從此右臂及餘身份隨意所求一切相與。

桉。僧亮曰。身雖多分。而性空無二。無二則無非我所惜也。僧宗曰。方便智易用。如右臂也。終聞常教。皆有受義。故言一切相與也。慧朗曰。右臂者。取一邊之義。譬偏教也。

彼客醫言王雖許我一切身份然我不敢多有所求。

桉。僧亮曰。無則無多非所求也。僧宗曰。雖知終當圓說。即時唯可偏教。故云不敢多有求也。

今所求者願王宣令(至)是藥毒害多傷損故。

桉。僧亮曰。我見是眾惑之本。譬所損之處多也。僧宗曰。展轉相聞。譬之宣令也。

若故服者當斬其首(至)常處安樂故求是願。

桉。僧亮曰。若起身見。則斷慧也。身見斷故。無復凡夫橫理之惑。

時王答言汝之所求(至)若為藥者當斬其首。

桉。道生曰。已受五戒十善之化。此欲為說無常教也。僧亮曰。五人觀空得道。一切眾生。皆知身內無我。宣令一國之義也。信正背耶。理不為難嚮。然從命為。蓋不足言也。夫萬善以信根為首。若以倒見為藥。則無信根。為斷首之義也。

爾時客醫和合眾藥(至)以療眾病無不得差。

桉。道生曰。譬無常等五門觀也。僧亮曰。更思治門。斷思惟結也。法瑤曰。辛苦等味。譬無常等觀也。前雲醫方伎藝。談化之始也。此言辛苦。敘教之終也。一段事畢。故言無不得差也。

其後不久王復得病即命是醫我今病困當云何治。

桉。道生曰。執無常教。該於常也。僧亮曰。第五譬也。耶我已滅。不識真我。謂一切法無自在者。謗佛法身。始覺病起也。當云何治者。斷惑次第。機來扣佛。致辭如此也。曇濟曰。應聞常教。故以無常解為病也。寶亮曰。此下第四譬也。知涅槃機發。所以言病。眾生已聞四時教說。心神漸開。推理而言。佛不應無常。而生斷滅之見。喻之若病也。智秀曰。得無常解。即謬倒佛上。以其常患亦消。即有無常病起。故言不久也。

醫佔王病應用乳藥(至)王今患熱正應服乳。

桉。道生曰。應說常也。僧亮曰。既以無我為倒。應以八自在為治。故云應服乳也。是大妄語者。無我者。旨在生死。而雲一切。是則妄語也。顛倒煩惱。能燒眾生。取譬患熱也。法瑤曰。本以無常之火。焚燒生死。而以濫執佛地。病之甚者。故云患熱也。僧宗曰。無常倒心。虛而不實。以謬起故。應雲虛熱。真常之解。清涼真實。故云應服乳也。

時王語醫汝今狂耶為熱病乎而言服乳能除此病。

桉。法瑤曰。執無常教。以為理極。此譬未信說常之時也。寶亮曰。譬哀嘆品三勸三請。

汝先言毒今云何服欲欺我耶。

桉。道生曰。執昔教難今教也。

先醫所讚汝言是毒(至)我本舊醫定為勝汝。

桉。僧亮曰。謂前醫先覺。故云勝也。

是時客醫復語王言(至)如彼蟲道偶成字耳。

桉。道生曰。本不在字。則非字矣。耶說不在常。非常說也。僧亮曰。蟲不識字。雖字非字。智者豈有識字之怪耶。不別諸病。悉用乳藥者。病起於麻麥之我。不可用我而為治。若起八自在之上者。可得用我治彼不識也。僧宗曰。上三脩中。廣明八倒。但有其名。未得其實。何異蟲跡耶。

是先舊醫不解乳藥(至)亦是毒害亦是甘露。

桉。道生曰。投非其病。則成毒害也。僧亮曰。用得其所。投中其病。是為甘露。不則為毒。

云何是藥復名甘露若是乳牛不食酒糟滑草麥[麥*戈]。

桉。道生曰。耶設於常。中實已變。外以如本。而能惑於人。為酒糟也。既生常惑。無常尋起。為滑草也。所說無實。為麥[麩-夫+戈]也。僧亮曰。乳功在乎善養。解我亦由乎說者。無以惑心說我。行則成倒也。酒糟滑草者。釋口易下。入腹為患。我見則附情易。安則為病也。我見有名無實。喻如麥[麩-夫+戈]空無實也。法瑤曰。牛者譬佛菩薩也。既以乳譬常教。今以乳從牛出。是則常教。由佛菩薩說也。糟無真味。人之所惡。以況耶說樂淨之法。其實是苦實不淨也。常倒者。謂湛然不易。而實無時暫停。喻滑草也。麥[麩-夫+戈]內空。以譬無我也。僧宗曰。酒糟者。食則醉亂。懷相在心。則迷真法也。滑草者。其體性利。噉則傷中。譬之利使也。麥[麩-夫+戈]無味。喻浮澹之心。不得理味也。寶亮曰。酒糟麥[麩-夫+戈]。本是虛秏之物。以譬斷見。滑草乃一往悅情。喻如著相說常見也。

其犢調善。

桉。僧亮曰。受化弟子善能問難。能使真我之旨顯而不謬。

放牧之處不在高原亦不下濕。

桉。道生曰。讀誦諸經。已養法身。若專在去結。譬處高源。若從斯起惑。譬處下濕。僧亮曰。慢心高原。染心如下濕。弘通之病。莫過此也。法瑤曰。執我在三界。為下濕。執無我濫佛地。為高原。縱容中道離此患也。

飲以清水不令馳走。

桉。道生曰。無相之說。譬之清水也。僧亮曰。以定水自資。不行亂境也。法瑤曰。飲以中道之水。不馳於二邊之散也。

不與特牛同共一群。

桉。僧亮曰。不與惡知識。相親近也。僧宗曰。特牛譬外道也。特牛無乳。外道無有真常法也。

飲食調適行住得所。

桉。道生曰。授法不偏。為中適也。僧亮曰。調譬諸道品。行住以譬合時則說。不合則止也。法瑤曰。飲以解脫為漿。食以禪悅為味。行則為觀。住則為止。止觀不失其宜。為中和之道。行住得所也。

如是乳者能除諸病(至)其餘一切皆名毒害。

桉。僧宗曰。備上諸德。乳必可服。菩薩善具通法之德。常名可信也。

爾時大王聞是語已(至)即便服之病得除愈。

桉。僧宗曰。即今說也。眾中有先悟言下旨者。如王也。

尋時宣令一切國內從今已往當服乳藥。

桉。法瑤曰。相勸信常。無執無常。以為極也。

國人聞之皆生瞋恨(至)皆懷瞋恨悉集王所。

桉。道生曰。親承音旨。猶懷疑惑。何況傳聞者耶。法瑤曰。其中猶有執無常者。復須轉教。方起深信也。

王言汝等不應於我(至)皆服乳藥病悉除愈。

桉。法瑤曰。督厲之辭也。常以無常。皆是佛教。豈得信無常。而不信常耶。

汝等比丘當知如來(至)為大醫王出現於世。

桉。僧宗曰。此下合譬也。其文甚略。舉其綱紐耳。此合第二佛出世譬也。

降伏一切外道邪醫(至)我為醫王欲伏外道。

桉。僧宗曰。合第三譬也。

故唱是言無我無人(至)為知時故如是無我。

桉。僧宗曰。合第四譬也。

有因緣故亦說有我(至)應當如是脩集是法。

桉。僧宗曰。合第五譬。

卷第七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妙法蓮華經玄義

法華私記緣起 沙門灌頂述 大法東漸,《僧史》所載,詎...

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義疏上卷 沙門慧遠撰 聖教不同。略要唯二。一...

法華經玄讚

妙法蓮華經玄讚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蓋聞至覺...

阿彌陀經疏

刻彌陀經義疏序 孤山圓師撰《彌陀經義疏》,後又鈔之...

念佛鏡

念佛鏡序 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

佛說鹿母經

佛說鹿母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昔者,有...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佛說瞿曇彌記果經 宋三藏法師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註音版】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淨土全書

淨土全書序 蓋聞願生淨土者。必先淨其心。其心淨則其...

【註音版】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受菩薩戒儀

受菩薩戒儀 南嶽沙門釋 惠思 撰 夫受大乘戒法。先教...

觀心論

觀心論(並序)(亦名煎乳論) 天台修禪寺沙門智者述 問曰...

【佛教詞典】一星事

禪林用語。星,乃秤器上之刻度。譬喻如秤星般之些微小...

【佛教詞典】火宅

梵語 ādīptāgāra。比喻迷界眾生所居住之三界。火喻...

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

幾年前,參禮九華山時在殿堂前曾看到一幅楹聯:若不回...

如何知道這個人能夠承擔大事業

修行人順順境境的、平平安安地過日子不是很好嗎?為什...

徹悟大師淨土開示錄

一、讚法門殊勝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

三伏天到了,我們該如何養生

從小暑到立秋,人稱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

修行一定要明佛理

有些人學佛是很盲目的,太重視外在的形式了,不知佛法...

寺院外牆為何大都漆成黃色

很多人會有這樣一個疑問,我們在朝訪遊歷名川古寺時,...

暴富並沒帶來幸福

世人哪裡知道,暴富之後,不僅沒有帶來預期渴望的那種...

【佛學漫畫】我有明珠一顆

我有明珠一顆...

廣化法師《素食的利益》

弁言 我今天演講素食的利益一題,有兩個因緣:第一、...

以空性的心態來操作善業

我們一個淨土宗的修行者,當然我們希望能夠解決生死輪...

佛陀的四種弟子

隨著佛陀教化的弘傳,皈依佛陀的弟子不可勝數,僧團份...

通向涅槃解脫的八種正確途徑

人生八苦是眾生輪迴六道所受的八種苦果,也是四諦中苦...

【視頻】《明谷之音》梵唄系列專輯之--宣疏

《明谷之音》梵唄系列專輯之--宣疏

【視頻】法融禪師:心銘(南京牛首山佛頂寺)

法融禪師:心銘(南京牛首山佛頂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