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七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七十一

 梵志名淨第六 犢子梵志第七 納衣梵志第八 弘廣婆羅門第九 阿難為魔所嬈事 說阿難初為侍者緣起 為須跋陀說法

憍陳如品下

復有梵志名曰清淨(至)乃至非如去非不如去。

桉。僧亮曰。聞常無常。並是倒。不知倒之所由。故問也。寶亮曰。論義更無所執。直捉六十二見。來問也。佛即為說所以離六十二見之方。於是而悟羅漢道。

梵志言瞿曇眾生知何法故(至)是人能知常與無常。

桉。僧亮曰。知何法者。已知病起。次問滅病之方。

梵志言世尊我已知解(至)諸漏永盡得阿羅漢果。

桉。僧亮曰。因在先名故也。果在後名新也。

犢子梵志復作是言(至)彼若問者當隨意答。

桉。僧亮曰。犢子以所見問佛。欲觀其同異耳。外道所見不同。或說無善惡果報。或說有善惡無道。或說有道不修得。或說男得女不得。或說出家得在家不得。或說離欲。得在欲不得。二問也。寶亮曰。亦無定執也。佛所以默者。欲申己之跡。非置答之謂也。

佛言犢子善哉善哉(至)平等雨於優婆塞優婆夷。

桉。僧亮曰。三種善不善。及十種善不善者。三是出世。十通世間也。寶亮曰。佛今答起三善離十惡。終斷一切障。成聖道也。

世尊若諸外道欲來出家(至)還其尸所大設供養。

桉。僧亮曰。四月試者。外道本異見。假服偷法。皆四月試。如其不爾。不必試也。寶亮曰。如優婆塞戒經云六月試。蓋隨機故。有此法耳。而犢子出家。於十五日後。方得初果者。感應之道。其事不同。著於此也。

納衣梵志復作是言(至)善不善身是義不然。

桉。僧亮曰。說無因果。所以作闡提者。以其謂善惡有性。不從因緣。非無善惡故也。寶亮曰。尋眾生之始無源。故謂善惡皆自然也。

何以故如瞿曇說因煩惱故(至)皆有自性不從因緣。

桉。僧亮曰。第一事。謂先後皆不可一時。以身類一切法。皆無因也。寶亮曰。先作三關難。第一定煩惱。舉身之先後也。

復次瞿曇堅是地性(至)自性故有非因緣生。

桉。僧亮曰。第二以空類五大。以五大類一切也。寶亮曰。下舉七事證義也。此第一事。證各有自性也。

復次瞿曇世間之法(至)云何說言從於因緣。

桉。僧亮曰。第三如木不由善惡。而性有曲直之用。五道性有善惡。隨生處而得名也。寶亮曰。第二證以用有定。故無因緣。

復次瞿曇一切眾生(至)一切法中各有自性。

桉。僧亮曰。第四以類求物。各有性也。寶亮曰。第三證也。

復次瞿曇如瞿曇說(至)生一切法以自性故。

桉。僧亮曰。第五以五塵非貪之因。食瞋自生也。寶亮曰。第四事也。

復次瞿曇我見世人(至)各有自性不由因緣。

桉。僧亮曰。第六謂。若有因。不應一同。而得苦樂二果也。寶亮曰。第五事也。

復次瞿曇世間小兒(至)一切諸法各有自性。

桉。僧亮曰。第七謂。憂喜無因也。寶亮曰。第六事。

復次瞿曇世法有二(至)有自性故不從因緣。

桉。僧亮曰。第八是故外計。虛空有用有名。莬角無用無名也。寶亮曰。第七事也。七事悉是證自然耳。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至)同五大者無有是處。

桉。僧亮曰。先破第二。明諸大無常。故無性也。寶亮曰。若使萬法。從五大者。萬法無常。五大亦應無常也。

善男子汝言用處定故(至)說一切法有自性也。

桉。僧亮曰。答第三也。若名義有因。實亦有因也。寶亮曰。答第二也。明竹木初生。本無箭鎙之性。工匠乃成。豈非因緣耶。

善男子汝言如龜陸生(至)無有自性無有一性。

桉。僧亮曰。答第四也。明龜若無緣。亦可入火也。寶亮曰。答第三證。皆由行業。豈得無緣耶。

善男子汝言身為在先(至)何因緣故而作是難。

桉。僧亮曰。答第一難也。汝性亦無前後。而我因緣。亦無先後。云何為難也。寶亮曰。破三證竟。答其上所執也。且一往總非。明不應為難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身及煩惱(至)皆從因緣無有自性。

桉。僧亮曰。汝有一時。而無因果。我緣有一時。而有因果也。如炷之與明以下。若不見身因。便言無因者。汝亦不見瓶因。不應說泥是瓶因也。寶亮曰。正答也。雲身及煩惱。一時而有。此言似不關眾生之始也。正應是捉十二因緣中。識枝時語也。夫受生為體。要須備起潤業潤生。若但有潤業。無潤生愛。則不為結報。故識支之起。雖由潤業。若不更起潤生。則報不相續。於時。身與煩惱。得言一時而有。雖復一時。要因煩惱而有身也。若言身不在先。知無因者。現見瓶等。不無因緣也。

善男子若言一切法(至)亦應如是精勤持戒。

桉。僧亮曰。謂汝法能生名大。若無因緣。不應說大也。寶亮曰。身先因緣。亦同此也。

善男子汝言五大有定堅性(至)故不得說自性故堅。

桉。僧亮曰。此等有香。香屬地故也。寶亮曰。重破初證也。彼以蘇[萉-巴+(日/(句-口+匕))]為地。而有時同水。豈有自性耶。

善男子白臘鈆錫銅鐵金銀(至)云何說言定名火性。

桉。僧亮曰。此有明色。色屬火也。寶亮曰。火不定。以流時水性。動時風性。熱時火性。堅時地性。亦非自性也。

善男子水性名流若水凍時(至)從因緣見非無因緣。

桉。僧亮曰。是堅守性。故名為水。然流動性同。若動不失流守性。不名為為風耶。若動不名風以下。若濕多屬水。凍時堅多應屬地也。豈是從緣得名乎。寶亮曰。若凍時猶屬水者。波本因風而動。應名波為風若不名波為風。亦不應凍為水也。

善男子汝言非因五塵生貪(至)生貪解脫無有是處。

桉。僧亮曰。答第五難。非因者。正因也。貪有二因者。覺觀是內因。六塵是外因。因內生外。

善男子汝言具足諸根(至)無有自性皆從因緣。

桉。僧亮曰。答第六難。有好施而貧。慳貪而富。應與諸根同難。故先答後業果。正答根具大富。修時不兼。受報則別耳。

善男子如汝所言世間小兒(至)是身因緣煩惱與業。

桉。僧亮曰。答第七難。若笑是自性。則應常笑。如火休熱。則常熱也。不答第八虛空菟角。皆置答也。

梵志言世尊如其是身(至)除三界煩惱得阿羅漢果。

桉。僧亮曰。還請佛為說身因。聞即悟也。

復有婆羅門名曰弘廣(至)能發無上廣大之心。

桉。僧亮曰。弘廣晦跡。引諸無知。應弘此經。時將顯跡。現所聞不遠也。寶亮曰。更無所執。直作心念試佛。佛即知其所念。復過己心所見。於是即伏。故憍陳如先難己所為。佛即顯其跡也。

佛言止止憍陳如(至)汝今能發如是大心。

桉。僧亮曰。入則入涅槃。出則出生死也。

爾時世尊知已即告憍陳如(至)阿難比丘今為所在。

桉。僧亮曰。經之流通有二人。自上弘廣所持須跋以下。應付囑阿難也。後文似爾。亦可理付弘廣。而文付阿難。寶亮曰。此下去。正顯流通之意也。問阿難所在。有三緣。一欲顯阿難。有八不思議之德。二為流通經。三為名須跋故。

憍陳如言世尊阿難比丘(至)不來至此大眾之中。

桉。僧亮曰。魔欲使佛法。無所付囑滅不流傳故。惱亂阿難也。寶亮曰。所以是表阿難之德。雖不在坐。而能受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至)問憍陳如阿難所在。

桉。僧亮曰。欲顯阿難德故。所以發問。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至)若佛聽者謂往給侍。

桉。僧亮曰。明阿難有二事。一是親屬。人所敬信。二受持佛語。無有漏失也。

文殊師利阿難事我(至)八者具足從聞生智。

桉。僧亮曰。敘阿難有三意。第一敘進止所為。有八不思議之德。必堪弘通。第二引證。明七佛弟子。有八德者。皆通使流通。第三正釋文殊問。

文殊師利毘婆尸佛侍者(至)阿難比丘為多聞藏。

桉。僧亮曰。第二引七佛為例也。

善男子如汝所說此大眾中(至)阿難所聞自能宣通。

桉。僧亮曰。第三正答問也。

文殊師利阿難比丘(至)至心禮敬卻住一面。

桉。寶亮曰。時將欲至。命文殊以咒解魔。召阿難還也。

佛告阿難是娑羅林外(至)與須跋陀還至佛所。

桉。僧亮曰。習未盡者。乃伏欲界結。未伏習也。

時須跋陀到已問訊(至)即得涅槃是義云何。

桉。僧亮曰。慢人不欲自受屈。故假稱外。明得失在彼。不在於我也。寶亮曰。須跋所執。現在苦樂。盡是過去。不因現在。故受投岩赴火。令苦盡也。

佛言善男子有沙門(至)是故我今責汝過去業。

桉。僧亮曰。恐傳者之謬所定也。

彼人若言瞿曇我實不知(至)唯過去業非現在耶。

桉。僧亮曰。下苦因緣得中上苦不者。問得展轉用不耶。若言得者。是則不定。云何定言斷過去業耶。

復應問言是現在苦(至)過去已盡云何有苦。

桉。僧亮曰。若過去有苦。應與業俱盡。不應重受也。寶亮曰。若現在苦行。能斷過去業者。此苦行業。複用何斷耶。

仁者如是苦行能令樂業(至)是事不然何以故仁者。

桉。僧亮曰。次問轉無苦樂。四禪以上業。無漏無報。何因緣受是苦行者。既不能壞。又不能轉。何故受耶。

譬如有人為王除怨(至)過去本業受苦樂也。

桉。僧亮曰。證有現報也。不必盡因過去業也。

仁者若以斷業因緣力故(至)心喻於林身喻於樹。

桉。僧亮曰。償不可畢。遮則不受也。若以受苦為償者。畜生應得道也。先當調心者。身喻於樹。林多而樹少。四陰譬林。色陰譬樹。怖從心生。不從色也。

須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調伏(至)受於惡身況其餘者。

桉。寶亮曰。佛呵之已。能除麁想。何不血除細想耶。

世尊云何能斷一切諸有(至)上智觀故得無上菩提。

桉。僧亮曰。有假空實空。而外道伏結。緣有不緣空。緣空是實想也。寶亮曰。唯有二諦。忘相為實想。實以慧斷煩惱。作想名說。此其旨也。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至)須跋陀羅得阿羅漢果。

桉。寶亮曰。得一生實想者。正一生後得佛也。若是無明住地報。則不可以一生二生往格也。乃約應而辨耳。若尋餘經比例。便是未盡。此土無緣。立以不悉來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七十一(終)

觀應二年(辛卯)卯月十日。於大和州大御輪寺。點寫之了。

自觀應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至同二年四月十日。一部七十一卷。為每年講讚本。一筆點之了。偏為奉助興正菩薩御願而已。

  大御輪寺金剛資 圓宗(生年六十五度以四十五)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註音版】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上 立斯題者。示無胸臆爾。謂此記...

大般涅槃經玄義

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上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夫正道幽寂無始...

淨名玄論

淨名玄論卷第一 吉藏法師造 金陵沙門釋吉藏。陪從大尉...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卷上 釋璟興撰 經曰佛說無量壽經上...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如是我聞:...

佛說腹中女聽經

佛說腹中女聽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佛在羅閱祇,與...

【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

佛說緣本致經

佛說緣本致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八識規矩補註

八識規矩補註序 八識頌凡八章。文略而義深。乃集施頌...

佛說見正經

佛說見正經(亦名生死變識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佛教詞典】拘盧舍

(雜名)毗曇論,四肘為一弓。五百弓為一拘盧舍。今之...

【佛教詞典】三毒

貪、嗔、癡。貪是貪愛五欲,嗔是瞋恚無忍,癡是愚癡無...

印順法師:修學觀音大悲法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人間。...

身處逆境時,不要忘卻的七個信念

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懇切,制心一...

古人的10句家風名言

治家以和平兩字為主。 這是清代學者錢泳在《履園叢話治...

西方三聖的形象

念佛法門雖分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持名念...

習性,使得我們不能自己

有一隻蜈蚣在河邊遇到一隻烏龜,請求烏龜載他過河到對...

臨終後沒有瑞相,能證明往生嗎

問: 臨終助念遇到一件頗有爭議之事,一向姓女居士茹素...

臨命終惡業起現行的情況

「若行不善業者,當於爾時,受先所作諸不善業,所得不...

和尚與法師有什麼異同

和尚在古印度稱師長為Upadhyaya,音譯為鄔波陀耶或鄔波...

往生之要關,念佛之妙訣,就在此字

示施聖藏居士 我佛教化眾生。雖法門無量。要而言之。先...

證嚴法師說故事《五濁惡世度有情》

佛陀的苦行因緣 每個人與生具來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

菩薩八法

世尊在《優婆塞戒經》中重點指出八所以,即我們之所以...

念一聲「阿彌陀佛」能獲得了什麼

大家天天念佛,可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獲得了什麼!當您知...

【視頻】《佛說出家功德經、佛說五大施經、佛說佈施經》男聲讀誦

《佛說出家功德經、佛說五大施經、佛說佈施經》男聲讀誦

【視頻】晚課(開成禪寺)

晚課(開成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