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二(月喻品第十五 菩薩品第十六)

 釋月有六事。以譬法身 釋日及歲星譬 釋未發菩提心。為作菩提因緣事 釋一闡提不受道事

月喻品第十五

桉。法瑤曰。從見月不現。至譬如日出眾霧悉除。答云何如日月大白問也。上長壽金剛。明法身體相。名字功德品。結經名也。經之大體。以涅槃為極致。下竟解脫。皆明大涅槃義耳。從四種人竟四到。明弘經人。即是長壽金剛緣因也。從二十五有有我不耶。竟共聖行鳥喻明佛性。即是金剛長壽正因也。一週大明因果義訖。今復明長壽金剛。應感無方之能也。僧宗白。上鳥喻。遍就六行。以明圓理。今月喻。遍明法身真應之德也。寶亮曰。猶答第十二問未竟。更偏明常樂我三德也。

佛復告迦葉譬如有人(至)為化眾生示有生滅。

桉。僧亮曰。月譬有六事。此第一明雖生不生。成前品未應物之跡。廣常義也。問曰。在前而先答月者。以月事廣故也。法瑤曰。明一應之跡始終也。僧宗曰。此譬中有五重。第一舉今一化始末。第二明非但於此。乃遍十方也。第三寄月食。辨示有出身血事。而實不可傷也。第四顯壽之脩短。隨感而應也。第五明如來是眾聖之王。能為物益也。須彌障故不見者。有四天下。而須彌處中。日月運行。周迴旋轉也。

善男子如此滿月餘方見滿(至)是故名為常住不變。

桉。僧亮曰。第二事。廣上生滅義也。從初至十五日。廣生義。自下廣滅義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滿月(至)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桉。僧亮曰。第三事。普應六道。隨感而現。亦是廣生中事也。在在處處者。既大小之器不同。月形亦異。譬六道既殊。跡亦不一也。百由旬者。向舉水器。明隨處而現。此明去來隨人也。僧宗曰。猶是第二事。

復次善男子如羅睺羅(至)分別法句如彼醫子。

桉。僧亮曰。第四事。為制戒故。示有出身血等也。法瑤曰。明果報必受也。僧宗曰。第三事也。寶亮曰。此示制戒。凡有三意。第一明法身無損。猶如滿月。雖有其事。而無所傷。第二所以無傷。引二人共鬪。本無殺心。雖死無罪。第三舉醫譬。明有此示現。必有利益也。

復次善男子如人見月(至)是故如來常住無變。

桉。僧亮曰。第五事。顯現涅槃及業報等也。法瑤曰。前示行惡止善也。此示行善制戒也。僧宗曰。第四事。月實不蝕。似損月。取譬涅槃。

復次善男子譬如明月(至)故言如來譬如明月。

桉。僧亮曰。第六事。佛之功德。略如彼也。僧宗曰。第五事也。法瑤曰。既示行善。制戒止惡。今明樂法眾生。從教無厭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日出(至)即是諸佛真實法性。

桉。僧亮曰。答日問也。有二譬。初取長短為喻。次以損益為譬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眾星(至)猶如世人不見晝星。

桉。僧亮曰。答太白星問也。法瑤曰。譬法身玄妙。寂寞絕於視聽之表。於情為隱。唯見丈六。謂之為極。二乘之謂言無。故二乘不見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陰闇(至)不為諸垢之所染故。

桉。僧亮曰。總以日月。譬三寶滅也。法瑤曰。譬佛在世人。謂體盡丈六。是則無有常住法身。今明涅槃之後。故異上耳。

復次善男子譬如黑月(至)如彼日月無有滅沒。

桉。僧亮曰。答慧星問也。謂佛不並興。若辟支出世。真佛滅度。人生倒見。謂不祥也。僧宗曰。黑月者。以脩羅手障。令不見也。又言水精白銀為月。以水精邊故。如黑月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日出(至)一切諸惡無間罪業。

桉。僧亮曰。已證佛常。六行已顯。今說經功德。及聞經之益。勸人受持。通答二問。云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至猶如閻浮金。無能說其過也。法瑤曰。前日月太白慧星等譬。廣上長壽金剛品也。今次廣上名字功德品也。一經耳者。起一聞之功。終藉此慧。眾惡消除。不言一經歷耳。煩惱便盡也。正顯此經功能。滅惡生善。齊法身也。竟良醫譬。皆明經力也。僧宗曰。經之置品。乃出自後人。隨義類而標之耳。謂菩薩品名應在此初。相承。仍舊輒改為難。付之來哲也。寶亮曰。若經生歷死。發心之者。名發心菩薩。今言未發心者。就一生之中作論也。此生中。未經發心。但見涅槃經。改惡脩善。起弘護之心。便名發心菩薩也。將欲廣答此問。故先借日月之光。以譬涅槃經也。智秀曰。此下有三意。第一從此訖答二難。廣顯經力也。第二次因迦葉舉其前問。即是正答所問。第三後廣釋除闡提之義也。

是大涅槃甚深境界(至)正法不斷僧寶不滅。

桉。法瑤曰。此明思慧思惟常住三寶之心。

是故應當多脩方便(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桉。法瑤曰。此明脩慧也。以勤學故。得近無上道。故言不久。

是故此經名為無量功德所成。

桉。法瑤曰。此經正明佛是常住。常住猶三慧而成。今以此三。苞一切行盡。故言無量功德之所成也。

亦名菩提不可窮盡。

桉。法瑤曰。因既無量。果亦無窮。以因果俱無量故。故稱大。

以不盡故故得稱為(至)身無邊故名大涅槃。

桉。法瑤曰。有般若智光故。法身無邊。以此二事。名為大涅槃也。

菩薩品第十六

復次善男子如日月光(至)是故復名大般涅槃。

桉。道生曰。雖未發心。而得為菩提之因。與大權無異。若聞佛性信解。則是菩提心發。乃為因耳。若生誹謗。豈為因耶。僧亮曰。眾生受道。必由內信。信之微者。無過四重五逆。善根不斷。由如毛髮。藉此微善。感涅槃光。成菩提因。得名菩薩。不畏大眾。如彼真金。無過可說也。作菩提緣者。菩薩以發心為因。住前三十心是初發心之因。即日未有此心。而有重惡所障。以經力故。得作菩薩也。法瑤曰。向明能滅諸惡。此明能生諸善。發菩提心也。僧宗曰。善根未斷。必有絲發許也。經有緣發之力。能令感悟。深自改悔。上求佛慧。下度眾生。令未發心作菩薩也。入毛孔者。將明此經力能除闇。稱為光也。善以感教。教善相扶。義如入也。所益未深。稱毛孔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云何能斷一切煩惱。

桉。僧亮曰。夫有三障。則不受道。若聞皆作菩提因者。則善惡無差也。如來何故。說四依義者。若一經耳。以是耳識所得。已為菩提因者。何故。昔雲依智不依識耶。云何斷一切煩惱者。夫不退菩薩。要伏斷煩惱。若不解義。云何伏結耶。寶亮曰。兩難各有兩關。便成四也。初關一往且非今旨也。若三種罪人聞經。便為菩提因者。治戒破戒。復有何殊。第二關。即以四依品結難也。謂治戒者。聞經亦為菩薩。破戒者。亦爾者。何用四依出世。治破戒耶。又如佛言。第二難亦兩關。初關即引上鳥喻品雲。若能歸依一體三寶者。雖有煩惱。如無煩惱。若果一聞此經。便能決信。即令煩惱根虛者。佛四依品中。自說恆沙佛所發心。聞經尚不解義。云何一聞經耳。便斷煩惱。第二關。即以理徵。結成難也。謂解惑相違也。彼之積德。猶尚未解。而此之經耳。云何除惑耶。智秀曰。有兩難。第一雲。若三種罪人。心不樂向。而以經力。強令發心者。何須依四依人耶。第二若果發心。便是得理。即能遣惑者。云何彼雲三恆河沙佛所發心。猶未解義。此彼二說。未可解也。

佛言善男子除一闡提(至)以是義故名為大事。

桉。僧亮曰。除一闡提者。具三障故也。云何為具。謂不見因果。煩惱障也。說無因果。業障也。世世積惡。今成闡提。報障也。其餘眾生。聞是經者。謂四重五逆。雖有惡業。聞經生信。必久種功德。非無因也。凡夫下劣。不得聞者。謂不應經耳。聞亦不生信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未發菩提心者得菩提因。

桉。僧亮曰。謂此二人。既有業障。應障發心。云何得發耶。僧宗曰。二難既通。今廣明經力發心之由。

佛告迦葉若有聞是大涅槃(至)大乘妙典真佛所說。

桉。僧亮曰。見羅剎像者。以有障故。雖復聞經。不即發心。由經發夢。夢見業果。懼苦發心。經之力也。憶念菩提者。發心有強弱也。強者生人中。弱者生三塗。雖受罪報。菩提之心不絕也。法瑤曰。誹謗經者。將絕之時。謗對相現。方生怖懼。臨終之時。其心憒亂。謂之夢也。罪對切人。可怖可懼。有過羅剎也。寶亮曰。大論經教。有二時明義也。經言。以下下智。斷上上煩惱者。應以昔經。治三種罪。而今涅槃之教。方雲能除此惑。則於理相反。云何為中耶。經言下下智。斷上上惑者。此據真無漏道。斷通為語。今所釋兩經。正明伏道也。夫起惑之與生善。本在有漏心中。若心重心輕。善惡俱爾也。昔經明理不圓。解亦微尠。故以輕善伏於輕惑。今經所明。理既周足。信解深勝。故以增上之善。得抑上上之惑。所以知如此者。如戒律中。若犯第二篇。則於二十人中懺方滅。犯第三篇以去。直對手而除。乃至突吉羅罪。責心而遣。若尋此為言。則應輕罪。須多人而滅也。今則不然。故知。昔經理淺。生善則劣。止伏輕惑。今經理深。生福增上。能伏重惑。尋此而推。昔經不能令人得道。明矣。

復次善男子如虛空中(至)一闡提輩立菩提因。

桉。僧亮曰。手瘡者。闡提以耶見為手。有善則壞。取譬瘡也。

復次善男子如馬齒草(至)密緻猶如金剛不容外物。

桉。智秀曰。雨降無甄。密緻者不受。闡提如是。豈法雨之咎耶。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如是所說有何等義。

桉。僧亮曰。引昔說作惡不悔偈。證闡提不可化也。僧宗曰。更問昔偈。廣彰其惡。先舉可畏。欲顯後偈無畏義也。寶亮曰。此下答第十五問。明三種罪人。聞涅槃經。改悔脩善。能為人天之福田也。本時有惡。恆畏大眾。今改往脩來。則無懼矣。此答中說三偈。初一行作造惡於眾有畏之偈。

佛言善男子不見者謂(至)嶮惡道者謂諸行也。

桉。寶亮曰。佛自廣釋也。

迦葉復言如佛所說(至)如王夷坦道是義何謂。

桉。僧亮曰。引昔作罪能悔之偈。證四重可化也。上說發心。今說除惡也。僧宗曰。此答云何於大眾得無畏。言依經改悔。廣脩諸善。眾惡消滅。如王夷坦道也。寶亮曰。此第二偈。政明惡時不畏大眾。說其本乃惡。今依經改悔者也。

佛言善男子見所作者(至)何以故諸佛法爾。

桉。僧亮曰。至無至處者。無至名無始。從無始已來。盡發露也。又無至名涅槃。以發露能至涅槃也。膏油俱盡者。言佛由行。得自然相好。亦與人俱滅耳。若有菩薩以下。不信二人。用發露功德。迴向菩提。即名菩薩也。為闡提毀訾。言無因果。然諸菩薩。不以彼惡。不捨而不救也。寶亮曰。從有生死際。至涅槃以來。所作惡業。盡皆發露。作此心而悔。則無罪而不滅也。獼猴捉水中月者。為闡提作喻。夫水中之月。月之影也。獼猴譬闡提。月譬涅槃。水譬有漏相善。水中月譬涅槃影也。無水則無月影。緣有佛說有漏之善。善本資向涅槃。氣分相關也。凡夫脩相善。故遏重惑。得人天報。無大麁苦。顛倒謂樂。猶如闡提。見生死中。五欲之樂。謂為真實也。

作惡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猶灰覆火上愚者輕蹈之。

桉。僧亮曰。作惡方便。及闡提之惡。不即受報。闡提生報。非現報也。如乳即成酪者。乳有現果。明不如此。愚者輕蹈者。愚人見現在。不見未來。以非現報。而輕造之。將出闡提之行。先說偈也。僧宗曰。還釋作惡之人。所以造罪。以不見後世故爾。若使前念為惡。後念受報。誰敢為惡。以不見後世故。如灰覆火。愚人所踐。不覺燒也。寶亮曰。第三偈。明不依經悔者也。

一闡提者名為無目(至)流轉生死無有窮已。

桉。僧亮曰。無目者。謂但見現在。不見未來也。不見羅漢道者。羅漢能斷未生。而此人不見也。寶亮曰。譬如王使者。乃應出是羅漢似闡提。而但將菩薩來對。明此羅漢堅信大乘。一向撥法華以前經。雲非實而是方便。言中乃以闡提也。王使譬菩薩也。善談論者。明菩薩四辨也。奉命他國者。捨法身之地。應生死也。寧喪身命。終不匿王說者。乃可為外道所弊。終不唱佛是無常也。譬如蓮華者。喻行人也。既協信作罪。若見涅槃日者。其信心必增明也。

復次善男子如優缽羅華(至)何以故非法器故。

桉。僧亮曰。答問云何處濁世不污如蓮華。與二人為譬雖有重罪。不障發心。不為罪行污也。法瑤曰。明菩薩能於眾無畏。必忘身命。宣弘常住。而惡之世。耶見誹謗其說。而執解不從。不改其橾。是處濁世不污。如蓮華也。夫能不從外耶者。皆由自己肉眼伏累。不歸煩惱污其內心也。故處煩惱。不能染也。四種蓮華。生淤泥中不為彼淤泥所污。答處世不污也。次下句。雖有煩惱。終不為所污。以知如來性相力故。至譬良醫。答煩惱不染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二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序 金紫光祿大夫守中書侍...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 北京李通玄造 第一卷...

阿彌陀經義記

阿彌陀經義記 天台智者大師記 夫至聖垂慈照機應跡,開...

法華玄讚義決

法華玄讚義決 淄州大雲寺苾芻慧沼撰 問:菩薩有二,謂...

遊心安樂道

遊心安樂道 釋元曉撰 遊心安樂,略開七門:初、述教起...

私呵昧經

私呵昧經(一名菩薩道樹)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佛說內藏百寶經

佛說內藏百寶經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羅閱祇耆...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三...

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

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 僧祐錄雲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聞如是...

【註音版】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明度經

大明度經卷第一 南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行品第一 聞如...

宏智禪師廣錄

天童覺和尚語錄序 餘頑愚拙疎無所可用。獨於世味澹薄...

【佛教詞典】皮紙

(物名)以身之皮為紙而書經文也。宗鏡錄二十六曰:皮...

【佛教詞典】二業

1、引業和滿業。造善惡業後,此業能牽引眾生,生於六趣...

堪比牛奶的花椰菜

花椰菜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食物纖維、維生...

在家居士除了念佛,是否還需要閱讀經典

問: 年輕的在家居士,除了念佛號,是否應該多閱讀經典...

略說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

人生的立命之學

垂訓以格人非:垂訓就是建立好的教訓,來格除人性當中...

修行要「遠離粗言,修習善語」

修行要遠離粗言,粗言就是粗惡的語言,包括妄語、綺語...

人生雖苦,但也是積集資糧的好地方

業感緣起的思想,除了建立人生積極斷惡修善的價值之外...

口業的四種

佛教把口業分為四種:惡口、兩舌、妄語、綺語。 惡口...

跟外境接觸時,我們心中捏造了很多影像

法無而可得,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等,亦復如虛空。 ...

話說得失真

《荀子》說: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甚。故贈人...

彌陀甚易念 淨土甚易生

曾讀古德的淨土開示,有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之語,...

錯綜複雜的業因果報

佛教講的三世因果的法則,是我們佛教徒最起碼要認知的...

六種病態思想障礙佛性的顯現

究竟人類的心識形態及思維方法有什麼缺點或特性,障礙...

【視頻】彌勒慈宗早課(波沙山)

彌勒慈宗早課(波沙山)

【視頻】齋天科儀

齋天科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