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二(月喻品第十五 菩薩品第十六)

 釋月有六事。以譬法身 釋日及歲星譬 釋未發菩提心。為作菩提因緣事 釋一闡提不受道事

月喻品第十五

桉。法瑤曰。從見月不現。至譬如日出眾霧悉除。答云何如日月大白問也。上長壽金剛。明法身體相。名字功德品。結經名也。經之大體。以涅槃為極致。下竟解脫。皆明大涅槃義耳。從四種人竟四到。明弘經人。即是長壽金剛緣因也。從二十五有有我不耶。竟共聖行鳥喻明佛性。即是金剛長壽正因也。一週大明因果義訖。今復明長壽金剛。應感無方之能也。僧宗白。上鳥喻。遍就六行。以明圓理。今月喻。遍明法身真應之德也。寶亮曰。猶答第十二問未竟。更偏明常樂我三德也。

佛復告迦葉譬如有人(至)為化眾生示有生滅。

桉。僧亮曰。月譬有六事。此第一明雖生不生。成前品未應物之跡。廣常義也。問曰。在前而先答月者。以月事廣故也。法瑤曰。明一應之跡始終也。僧宗曰。此譬中有五重。第一舉今一化始末。第二明非但於此。乃遍十方也。第三寄月食。辨示有出身血事。而實不可傷也。第四顯壽之脩短。隨感而應也。第五明如來是眾聖之王。能為物益也。須彌障故不見者。有四天下。而須彌處中。日月運行。周迴旋轉也。

善男子如此滿月餘方見滿(至)是故名為常住不變。

桉。僧亮曰。第二事。廣上生滅義也。從初至十五日。廣生義。自下廣滅義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滿月(至)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桉。僧亮曰。第三事。普應六道。隨感而現。亦是廣生中事也。在在處處者。既大小之器不同。月形亦異。譬六道既殊。跡亦不一也。百由旬者。向舉水器。明隨處而現。此明去來隨人也。僧宗曰。猶是第二事。

復次善男子如羅睺羅(至)分別法句如彼醫子。

桉。僧亮曰。第四事。為制戒故。示有出身血等也。法瑤曰。明果報必受也。僧宗曰。第三事也。寶亮曰。此示制戒。凡有三意。第一明法身無損。猶如滿月。雖有其事。而無所傷。第二所以無傷。引二人共鬪。本無殺心。雖死無罪。第三舉醫譬。明有此示現。必有利益也。

復次善男子如人見月(至)是故如來常住無變。

桉。僧亮曰。第五事。顯現涅槃及業報等也。法瑤曰。前示行惡止善也。此示行善制戒也。僧宗曰。第四事。月實不蝕。似損月。取譬涅槃。

復次善男子譬如明月(至)故言如來譬如明月。

桉。僧亮曰。第六事。佛之功德。略如彼也。僧宗曰。第五事也。法瑤曰。既示行善。制戒止惡。今明樂法眾生。從教無厭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日出(至)即是諸佛真實法性。

桉。僧亮曰。答日問也。有二譬。初取長短為喻。次以損益為譬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眾星(至)猶如世人不見晝星。

桉。僧亮曰。答太白星問也。法瑤曰。譬法身玄妙。寂寞絕於視聽之表。於情為隱。唯見丈六。謂之為極。二乘之謂言無。故二乘不見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陰闇(至)不為諸垢之所染故。

桉。僧亮曰。總以日月。譬三寶滅也。法瑤曰。譬佛在世人。謂體盡丈六。是則無有常住法身。今明涅槃之後。故異上耳。

復次善男子譬如黑月(至)如彼日月無有滅沒。

桉。僧亮曰。答慧星問也。謂佛不並興。若辟支出世。真佛滅度。人生倒見。謂不祥也。僧宗曰。黑月者。以脩羅手障。令不見也。又言水精白銀為月。以水精邊故。如黑月也。

復次善男子譬如日出(至)一切諸惡無間罪業。

桉。僧亮曰。已證佛常。六行已顯。今說經功德。及聞經之益。勸人受持。通答二問。云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至猶如閻浮金。無能說其過也。法瑤曰。前日月太白慧星等譬。廣上長壽金剛品也。今次廣上名字功德品也。一經耳者。起一聞之功。終藉此慧。眾惡消除。不言一經歷耳。煩惱便盡也。正顯此經功能。滅惡生善。齊法身也。竟良醫譬。皆明經力也。僧宗曰。經之置品。乃出自後人。隨義類而標之耳。謂菩薩品名應在此初。相承。仍舊輒改為難。付之來哲也。寶亮曰。若經生歷死。發心之者。名發心菩薩。今言未發心者。就一生之中作論也。此生中。未經發心。但見涅槃經。改惡脩善。起弘護之心。便名發心菩薩也。將欲廣答此問。故先借日月之光。以譬涅槃經也。智秀曰。此下有三意。第一從此訖答二難。廣顯經力也。第二次因迦葉舉其前問。即是正答所問。第三後廣釋除闡提之義也。

是大涅槃甚深境界(至)正法不斷僧寶不滅。

桉。法瑤曰。此明思慧思惟常住三寶之心。

是故應當多脩方便(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桉。法瑤曰。此明脩慧也。以勤學故。得近無上道。故言不久。

是故此經名為無量功德所成。

桉。法瑤曰。此經正明佛是常住。常住猶三慧而成。今以此三。苞一切行盡。故言無量功德之所成也。

亦名菩提不可窮盡。

桉。法瑤曰。因既無量。果亦無窮。以因果俱無量故。故稱大。

以不盡故故得稱為(至)身無邊故名大涅槃。

桉。法瑤曰。有般若智光故。法身無邊。以此二事。名為大涅槃也。

菩薩品第十六

復次善男子如日月光(至)是故復名大般涅槃。

桉。道生曰。雖未發心。而得為菩提之因。與大權無異。若聞佛性信解。則是菩提心發。乃為因耳。若生誹謗。豈為因耶。僧亮曰。眾生受道。必由內信。信之微者。無過四重五逆。善根不斷。由如毛髮。藉此微善。感涅槃光。成菩提因。得名菩薩。不畏大眾。如彼真金。無過可說也。作菩提緣者。菩薩以發心為因。住前三十心是初發心之因。即日未有此心。而有重惡所障。以經力故。得作菩薩也。法瑤曰。向明能滅諸惡。此明能生諸善。發菩提心也。僧宗曰。善根未斷。必有絲發許也。經有緣發之力。能令感悟。深自改悔。上求佛慧。下度眾生。令未發心作菩薩也。入毛孔者。將明此經力能除闇。稱為光也。善以感教。教善相扶。義如入也。所益未深。稱毛孔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云何能斷一切煩惱。

桉。僧亮曰。夫有三障。則不受道。若聞皆作菩提因者。則善惡無差也。如來何故。說四依義者。若一經耳。以是耳識所得。已為菩提因者。何故。昔雲依智不依識耶。云何斷一切煩惱者。夫不退菩薩。要伏斷煩惱。若不解義。云何伏結耶。寶亮曰。兩難各有兩關。便成四也。初關一往且非今旨也。若三種罪人聞經。便為菩提因者。治戒破戒。復有何殊。第二關。即以四依品結難也。謂治戒者。聞經亦為菩薩。破戒者。亦爾者。何用四依出世。治破戒耶。又如佛言。第二難亦兩關。初關即引上鳥喻品雲。若能歸依一體三寶者。雖有煩惱。如無煩惱。若果一聞此經。便能決信。即令煩惱根虛者。佛四依品中。自說恆沙佛所發心。聞經尚不解義。云何一聞經耳。便斷煩惱。第二關。即以理徵。結成難也。謂解惑相違也。彼之積德。猶尚未解。而此之經耳。云何除惑耶。智秀曰。有兩難。第一雲。若三種罪人。心不樂向。而以經力。強令發心者。何須依四依人耶。第二若果發心。便是得理。即能遣惑者。云何彼雲三恆河沙佛所發心。猶未解義。此彼二說。未可解也。

佛言善男子除一闡提(至)以是義故名為大事。

桉。僧亮曰。除一闡提者。具三障故也。云何為具。謂不見因果。煩惱障也。說無因果。業障也。世世積惡。今成闡提。報障也。其餘眾生。聞是經者。謂四重五逆。雖有惡業。聞經生信。必久種功德。非無因也。凡夫下劣。不得聞者。謂不應經耳。聞亦不生信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未發菩提心者得菩提因。

桉。僧亮曰。謂此二人。既有業障。應障發心。云何得發耶。僧宗曰。二難既通。今廣明經力發心之由。

佛告迦葉若有聞是大涅槃(至)大乘妙典真佛所說。

桉。僧亮曰。見羅剎像者。以有障故。雖復聞經。不即發心。由經發夢。夢見業果。懼苦發心。經之力也。憶念菩提者。發心有強弱也。強者生人中。弱者生三塗。雖受罪報。菩提之心不絕也。法瑤曰。誹謗經者。將絕之時。謗對相現。方生怖懼。臨終之時。其心憒亂。謂之夢也。罪對切人。可怖可懼。有過羅剎也。寶亮曰。大論經教。有二時明義也。經言。以下下智。斷上上煩惱者。應以昔經。治三種罪。而今涅槃之教。方雲能除此惑。則於理相反。云何為中耶。經言下下智。斷上上惑者。此據真無漏道。斷通為語。今所釋兩經。正明伏道也。夫起惑之與生善。本在有漏心中。若心重心輕。善惡俱爾也。昔經明理不圓。解亦微尠。故以輕善伏於輕惑。今經所明。理既周足。信解深勝。故以增上之善。得抑上上之惑。所以知如此者。如戒律中。若犯第二篇。則於二十人中懺方滅。犯第三篇以去。直對手而除。乃至突吉羅罪。責心而遣。若尋此為言。則應輕罪。須多人而滅也。今則不然。故知。昔經理淺。生善則劣。止伏輕惑。今經理深。生福增上。能伏重惑。尋此而推。昔經不能令人得道。明矣。

復次善男子如虛空中(至)一闡提輩立菩提因。

桉。僧亮曰。手瘡者。闡提以耶見為手。有善則壞。取譬瘡也。

復次善男子如馬齒草(至)密緻猶如金剛不容外物。

桉。智秀曰。雨降無甄。密緻者不受。闡提如是。豈法雨之咎耶。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如是所說有何等義。

桉。僧亮曰。引昔說作惡不悔偈。證闡提不可化也。僧宗曰。更問昔偈。廣彰其惡。先舉可畏。欲顯後偈無畏義也。寶亮曰。此下答第十五問。明三種罪人。聞涅槃經。改悔脩善。能為人天之福田也。本時有惡。恆畏大眾。今改往脩來。則無懼矣。此答中說三偈。初一行作造惡於眾有畏之偈。

佛言善男子不見者謂(至)嶮惡道者謂諸行也。

桉。寶亮曰。佛自廣釋也。

迦葉復言如佛所說(至)如王夷坦道是義何謂。

桉。僧亮曰。引昔作罪能悔之偈。證四重可化也。上說發心。今說除惡也。僧宗曰。此答云何於大眾得無畏。言依經改悔。廣脩諸善。眾惡消滅。如王夷坦道也。寶亮曰。此第二偈。政明惡時不畏大眾。說其本乃惡。今依經改悔者也。

佛言善男子見所作者(至)何以故諸佛法爾。

桉。僧亮曰。至無至處者。無至名無始。從無始已來。盡發露也。又無至名涅槃。以發露能至涅槃也。膏油俱盡者。言佛由行。得自然相好。亦與人俱滅耳。若有菩薩以下。不信二人。用發露功德。迴向菩提。即名菩薩也。為闡提毀訾。言無因果。然諸菩薩。不以彼惡。不捨而不救也。寶亮曰。從有生死際。至涅槃以來。所作惡業。盡皆發露。作此心而悔。則無罪而不滅也。獼猴捉水中月者。為闡提作喻。夫水中之月。月之影也。獼猴譬闡提。月譬涅槃。水譬有漏相善。水中月譬涅槃影也。無水則無月影。緣有佛說有漏之善。善本資向涅槃。氣分相關也。凡夫脩相善。故遏重惑。得人天報。無大麁苦。顛倒謂樂。猶如闡提。見生死中。五欲之樂。謂為真實也。

作惡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猶灰覆火上愚者輕蹈之。

桉。僧亮曰。作惡方便。及闡提之惡。不即受報。闡提生報。非現報也。如乳即成酪者。乳有現果。明不如此。愚者輕蹈者。愚人見現在。不見未來。以非現報。而輕造之。將出闡提之行。先說偈也。僧宗曰。還釋作惡之人。所以造罪。以不見後世故爾。若使前念為惡。後念受報。誰敢為惡。以不見後世故。如灰覆火。愚人所踐。不覺燒也。寶亮曰。第三偈。明不依經悔者也。

一闡提者名為無目(至)流轉生死無有窮已。

桉。僧亮曰。無目者。謂但見現在。不見未來也。不見羅漢道者。羅漢能斷未生。而此人不見也。寶亮曰。譬如王使者。乃應出是羅漢似闡提。而但將菩薩來對。明此羅漢堅信大乘。一向撥法華以前經。雲非實而是方便。言中乃以闡提也。王使譬菩薩也。善談論者。明菩薩四辨也。奉命他國者。捨法身之地。應生死也。寧喪身命。終不匿王說者。乃可為外道所弊。終不唱佛是無常也。譬如蓮華者。喻行人也。既協信作罪。若見涅槃日者。其信心必增明也。

復次善男子如優缽羅華(至)何以故非法器故。

桉。僧亮曰。答問云何處濁世不污如蓮華。與二人為譬雖有重罪。不障發心。不為罪行污也。法瑤曰。明菩薩能於眾無畏。必忘身命。宣弘常住。而惡之世。耶見誹謗其說。而執解不從。不改其橾。是處濁世不污。如蓮華也。夫能不從外耶者。皆由自己肉眼伏累。不歸煩惱污其內心也。故處煩惱。不能染也。四種蓮華。生淤泥中不為彼淤泥所污。答處世不污也。次下句。雖有煩惱。終不為所污。以知如來性相力故。至譬良醫。答煩惱不染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二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註音版】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佛在羅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讚卷上 大乘 基撰 讚曰。今為有情...

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義疏上卷 沙門慧遠撰 聖教不同。略要唯二。一...

觀音義疏記

觀音義疏記卷第一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釋疏二。初釋題目...

維摩經略疏

維摩經略疏序 今茲疏文即隋煬帝。請天台大師出之。用...

後出阿彌陀佛偈

惟念法比丘,  乃從世饒王, 發願喻諸佛,  誓二...

佛說太子墓魄經

佛說太子墓魄經(開元錄云:沐魄或慕魄) 西晉月氏三藏...

大正句王經

大正句王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註音版】佛說月光菩薩經

佛說月光菩薩經...

華嚴經問答

華嚴經問答上卷 沙門法藏撰 問。三乘事理。普法事理雲...

寶星陀羅尼經

寶星經序 唐釋法琳撰 《寶星經》梵本三千餘偈。如來初...

勸修淨土切要

重刻淨土切要序 今夫苦樂縱橫。一靈萬變。升沉往返。...

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彙集 早覺 (經律...

【佛教詞典】合行秘密灌頂

(修法)合行胎藏界與金剛界兩部之秘密灌頂法也。見自...

【佛教詞典】略教相

戒本疏·總辨廣略二教:「定相中。(一、列示四略)略...

耶祇婆羅門受持五戒的因緣

過去,佛在迦奈國時,此國中有一位名為耶祇的大富婆羅...

受持八關齋戒的意義和功德

八關齋戒,是在家佛弟子在月六齋日受一日一夜內短期受...

我沒做過什麼壞事,為什麼會得乳腺癌

怎麼能讓我得這個病呢?! 在得病之前,吳慧蘭可算是一...

迴向的意義

迴向,又作迴向、轉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功德,回...

《善生經》的啟發

《善生經》的緣起是有一天早上,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

信仰是物質存在還是一種理念

問: 佛作為眾生的信仰,到底是一種物質存在,還是一...

罵我們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首先要粗衣淡飯,知足常樂。不重金銀名譽,因而無爭能...

佛說世上有七種妻子

佛說世上有七種妻子: 一、 象殺士夫那樣,不尊重愛護...

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

修行很簡單,就是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再看第七意識蕅祖的批註: 此之意根,從無始來,內...

生活安逸發不起厭離心,念佛不懇切,該怎麼辦

問: 弟子按照印光大師說的耳聽心念的方法來念佛,但是...

大安法師:現代人心裡空虛迷茫的原因

問: 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心裡都很空虛,這是什麼原因...

【視頻】《佛說吉祥經》演甫居士唱誦

《佛說吉祥經》演甫居士唱誦

【視頻】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