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五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五十

 辨四量心 廣辯十事滅除有餘斷除業緣 辯戒有五種心下中上上上上中上 辯百福德成三十二相之一相及八十種好 辯涅槃經能令眾生離二十五有 廣辨金剛三昧

德王品之第六

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至)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桉。僧亮曰。第三四等行功德也。捨慈得慈者。世間之慈。則緣親與樂也。若怨親同等。是則無緣也。假慈是世諦。實慈是第一義諦也。亦可有相緣者。是世諦。無相緣。是第一義諦也。寶亮曰。第三功德。以慈悲為體。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者。此非空第一義。欲明菩薩得真無相慈。現前不從緣得。若凡夫行慈。必須見緣則方生。菩薩不然。心常懷慈悲。不待緣後方發故。所以捨世諦虛妄之慈。得真實第一無相之慈。既解慈體竟。下便出三事。就所無來明慈。第一捨闡提等得相之慈。第二捨黃門等嫗弱之慈。第三捨二乘無如理解之意。既捨此三慈。得真無相如來之慈。

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至)十者斷除二邊。

桉。僧亮曰。具四等成十功德。說行一週也。寶亮曰。第四功德。以十事為體。十事即是喜捨。自身決定是喜相。餘多是捨也。

云何根深難可傾拔(至)修大涅槃根深難拔。

桉。僧亮曰。不放逸者。總萬行之名也。下十根是其事也。僧宗曰。不放逸體。即智慧性。所謂信根者。釋所以難拔也。寶亮曰。第一雲根深難拔者。諸不放逸。失不放逸。乃有別心。無有別行。如精進之流。正背一切惡。不涉五欲。唯修善為德。此心若立。無行不成。唯佛是極不放逸人。故又言不放逸。乃是無上道之根本。眾善皆從之所生。下去作十二譬。來明不放逸行勝也。

云何於身作決定想(至)於自身中生決定想。

桉。僧亮曰。十根不拔。自知決定成佛也。寶亮曰。第二自身生決定者。從昔教來。學者未體乎大理。見法未分明。不知身為佛因。今於此教。識因果性。知神明妙體。生死依如來藏。有決定修。行因取果。心無移易。亦不非時證。唯曠被為德。既如此勇決。來果必剋。寶亮曰。第三不觀福田者。若如昔教法。必應先選擇福田。然後行施。此本是化下愚之辭。今六行菩薩。心既體理。復有異凡夫之念處故。所以不問是田非田。但以捨為德。一切皆施。若纖毫有存。即成分別。若不懷此心。終不會理也。

云何菩薩不觀福田(至)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桉。僧亮曰。心已決定菩提要行。唯先度人。不觀田與非田也。

云何名為淨佛國土(至)是名菩薩修淨佛土。

桉。僧亮曰。行慈者。乃未始不益眾生。向舉施。言因時之益。此修淨土。是果時益也。僧宗曰。此中偏出願耳。亦如維摩經中。為化眾生。而取佛土也。寶亮曰。第四修淨佛土者。勸修行十善。除於十惡。若十善滿。眾惡永盡。功德圓備。至金剛心。後無土之土。此為真淨。若降此以還。悉於形中辯淨。今菩薩發願。修行此德。為接引下愚。示備善之基漸也。

云何菩薩摩訶薩滅除有餘(至)摩訶薩滅除有餘。

桉。僧亮曰。所以二事合釋者。欲通說餘有也。何者。菩薩得無緣慈。現不起惡。過去有善惡餘業。能累行者。根業重別為二事。有輕不數。雖輕是患。通欲釋之。三事併稱餘業。是名餘有者。是障二果無知也。僧宗曰。四果善業。豈可滅耶。以能潤者滅故。所潤乾枯。不能感果。謂之業滅。餘有者。二乘人。各證所得無為果也。無結無業。而轉二果者。言無三界結業。而報身猶存。正是有餘涅槃。要捨報身。得於無餘。所言二者。二家同轉。亦言無餘。於前為二也。若依數經。轉鈍作利。今言如來。不復同此菩薩。以經力故能滅也。寶亮曰。第五曰。滅除有餘。第六斷除業緣。今為三章門。解此二事。一餘報。二餘有。餘報者。此明習性報。如過去多欲。雖出地獄來生人中。亦多欲等也。餘業者。即是人天中。受報未盡者是也。餘有者。此明三界外習障。如小乘無知等。轉鈍作利也。

云何菩薩修清淨身(至)菩薩摩訶薩修於淨身。

桉。僧亮曰。五種心者。五品心得五品。或至正見亦爾。名初發心者。具五十心。名壹決定心。名滿足者。具五十定心。名滿足一福也。僧宗曰。五品心。修十善為十。若此心成就。復有五十。是以百福。凡成三千二百。為三十二相也。寶亮曰。第七修清淨身者。初後不殺戒。有五種心。論萬行不出十善。十善滿足。則得成佛。菩薩初在性地時。持一戒。有五品心。若持十戒。則成五十心。三十心滿。登初住。又持十戒。復成五十。具有百心。名百福德。如是十地無漏具足。後時成佛。還來應三十。故有三十二相。今言百福成一相者。若就十地。有萬福。應言成百相。何故言成三十二解者。意言三十二。是一方之所須。若一一相來取盡具萬福。所以復修八十種好者。因世八十人。事八十神。然凡夫得相來久。所事之神。欲使各各相異。如來今欲化此人等故。一時之中。令此人於佛身上。各各見其所事之神。既見佛身上。有己家所事者。便來歸依。受佛之化。下從十二日去。盡是列己家所事神之名。

云何菩薩了知諸緣(至)是名菩薩了知諸緣。

桉。僧亮曰。斷煩惱修菩提。知斷結緣中解縛。說了諸緣也。寶亮曰。第八了知諸緣者。正善知境界。於萬法不取相。既體因緣。以為虛假。即有為不有。既知有無可有。無亦無可無。正體性如此。故稱了知諸緣。

云何菩薩離諸怨敵(至)是名菩薩離諸怨敵。

桉。僧亮曰。了緣則煩惱盡。是以說之。謗方等相。煩惱非定怨。此說定怨也。寶亮曰。第九離怨敵者。自不此經中學。終不能得除煩惱之怨敵。故五住菩薩。除色界結盡。下地麁惑已斷。所餘未治者。不名為怨。盡用為道也。

云何菩薩遠離二邊(至)具足成就第四功德。

桉。僧亮曰。因果為二。謂煩惱盡因果滅。得常住也。寶亮曰。除二邊者。二十五有因果無明愛都盡也。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世界無不莊嚴嚴淨。

桉。僧亮曰。土有二種。佛行報有眾生行報佛王土。始法身無定相。無定方所。眾生土有淨有穢。初成道要處眾生淨土。何者。由眾生行熟。應淨眾生。不出惡土。自報土無方。不須說名也。無勝土是眾生土。言淨土者。初成佛處也。今此世界清淨者。彌勒成佛時。此世界變淨。應淨眾生。亦不出淨土也。寶亮曰。既列解十事竟。時眾有不達之流。謂言。釋迦唯修九事。不修於淨土。是以德王。為申疑而致問。佛下答雲。十方諸佛。無有不修十事者。答一因不滿。不得成佛。何容我獨闕斯行。由世癡人言。此方有日月。他方無。作如此之疑者。與癡人何異。設譬既竟。於下愚之流。信心未立。故佛懸指西方無勝佛國。以示物雲。是我之本國。今之所居者。是現來此化故。得知尋於此言無。一佛應世。無穢無淨。其事如初功德中所明。此間既說東方滿月如來之淨。滿月佛於彼。復何容疑釋迦所王是穢。答當彼土純淨。心無所執。亦不容與此間德王。作定有定無難同故。得知彼此兩國。各辨其一邊。令眾生盡得進行也。

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至)具足如是五事功德。

桉。僧亮曰。第五第六天行功德也。而經文不出。依餘經四禪是天行。此五是修禪之本也。僧宗曰。悉是定家之緣也。若諸根及生邊地者。何能修禪定耶。寶亮曰。第五功德。以五事為體。第一第二以離難故。能修定。第三第四以宿殖因緣故。天護人愛。第五事即是定果。即既解五事竟。德王今執昔教作難。昔言因佈施故。得此五事。今云何言因大涅槃經。得五事耶。佛答雲。昔日因佈施得五事者。不定不常。今因涅槃。得此五事。是定是常。乃至得無漏故。得知法華以前教。無入道者。若使有實得道。不應言非無漏。尋斯之語。當知無會理也。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至)具足成就第五功德。

桉。僧亮曰。是定是常。一一對前五事。渴愛之病者。對不定下四。亦有分有果者。有三有分果。無常變異。金剛三昧者。具上五事。必得四禪。金剛三昧。定中之勝。說其德也。寶亮曰。俱是明定。前淺後深。此中三段。第一就空行中成就萬行。第二明是眾定王萬行之果。第三明非唯了空亦是萬有也。

復次善男子云何菩薩(至)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桉。寶亮曰。第六功德。以金剛三昧為體。金剛三昧即一切智。於時集諦累盡。體由是苦無常。苦果亦謝。無學佛果。任運而來。則金剛心時。始是功用心滿。名為學佛。不得稱無學。所以說金剛眾定之極。就此一切德中。略科為八段。第一從悉能破散一切諸法下。明得金剛定時。知世諦理窮。第二從住是地中。乃至不見一眾生實下。明悉見真諦理周。第三從一切三昧。悉來歸屬下。明得此定時。一切三昧。皆來歸屬金剛三昧。第四從譬如有人在大海浴下。明得此定時。非唯歸屬而已。即用此眾定為體。一心之中。得用一切定也。第五從若有菩薩。住金剛定。見一切法無障礙下。明得天眼通滿。第六從如由乾陀已下。明漏盡通滿。第七從若有菩薩。住金剛三昧。於一念中。能變身如佛下。明身通用備。第八從譬如金剛。若在日中。色則不定下。頻有三譬。來讚歎金剛三昧。能種種變應。無不益物也。所以證金剛心時。結累永盡。照理周者。正以此文為據也。

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至)乃至具足般若波羅蜜。

桉。僧宗曰。第一嘆就空行中。成就萬行也。

善男子譬如金剛所擬之處(至)修集一切諸餘三昧。

桉。僧宗曰。第二明是眾定之王。萬行之果。

善男子若有菩薩安住如是(至)乃至十方亦復如是。

桉。僧宗曰。第三明非唯了空。亦見於有也。

善男子如由乾陀山(至)而初無心言我能滅。

桉。僧亮曰。第四明能滅一切惑也。

若有菩薩安住如是(至)各隨本解而得聞之。

桉。僧宗曰。第五明能有運變之力也。

菩薩安住如是三昧(至)見一切法如本無相。

桉。僧亮曰。第六更舉空境。言諸德所以成就。良由善識空也。

何故名為金剛三昧(至)具足成就第六功德。

桉。僧亮曰。具上五事。必得四禪。金剛三昧。定中之勝。說其德也。能有二種。一壞有。二成六度也。無不碎壞者。為上壞有作譬。悉來歸屬者。將與成萬行為譬。先說法之所歸。下六是其譬也。無有障礙者。說六通廣金剛之能。先總諸通。後但別說三通耳。僧宗曰。第七釋金剛之名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五十

涅槃經集解七十一卷。去享保年中。獲西大寺經藏古本。書寫之焉。彼本黃卷赤軸。古代雅物。偶闕九軸。厥所闕者。自四十一。迄第五十。其中唯存第四十三。予嘆其不全備。索之諸方。聞武府東睿山凌雲院。前大僧正實觀秘藏之。其本又自第一。至第十之十軸逸矣。甞戒壇院慧光。赴東都之日。與實觀相語。而欲令互寄補其闕。幸得實觀本跋記。以延曆寺本。校閱云爾。不日繕寫。情願果遂。僧正亦補。其闕焉。今年庚申。閑暇之間。欲補西大寺古本之闕。手自以麁紙調經卷。自三月二十日。迄五月二十三日。摩挲病眼。九軸寫之。莊嚴既畢。以納於彼寺矣。不年而三本全備。不亦說乎。功悳普及三界靈。種因遂感四德果。

時元文第五歲次庚申六月下弦。

東大寺真言新禪兩院前兼住戒壇院前長官寶生院閑人成慶寓於北林精舍謹記。春秋五十六。夏臘通三十八。別二十八。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金剛般若經疏

金剛般若經疏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略釋經題。法譬標名。...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一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翻經...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上 立斯題者。示無胸臆爾。謂此記...

大般涅槃經玄義

大般涅槃經玄義卷上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夫正道幽寂無始...

賢愚經

賢愚經卷第一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一)梵...

佛說阿難分別經

佛說阿難分別經 乞伏秦沙門釋法堅譯 阿難白佛言:「有...

【註音版】弘一法師:受八關齋戒法

依《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錄出...

沙彌羅經

沙彌羅經 失譯附三秦錄 昔有小兒,名曰沙彌羅。年始七...

廬山蓮宗寶鑒

蓮宗寶鑒序 禪淨二門分袒各幟幾同敵國矣。慈覺賾禪師...

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老女人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

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佛教詞典】和尚闍梨二師行德

亦名:二師行德 行事鈔·師資相攝篇:「律中二師行德三...

【佛教詞典】瞿折羅國

瞿折羅,梵名 Gurjara。為西印度古王國。據大唐西域記...

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

佛教的生命觀

人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佛教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生起厭離心,淨業才容易成功

信、願、行是修行淨土三資糧,其中願即厭離娑婆、欣求...

感應道交是大學問,很難相信

感應道交可是大學問,可是很難相信的。感是什麼?感是...

魚的真相:不是用來吃的

與我們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魚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保...

有好的心態才能得到快樂

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位偉人說:要麼...

有什麼障礙可以障住佛光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一切的經典,只是一...

仁清法師:佛教並不主張「福蔭子孫」

佛教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因緣果報,毫釐不爽,因...

末法時期修念佛還是參禪

問: 現在末法時期,是修念佛法門比較好,還是參禪比...

五時說法都有淨土法門的施設

我們說末法眾生有個特點,不知恩不報德,很多眾生對釋...

讓心定下來

現今社會,一般人都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提升,當六根接觸...

南懷瑾先生談八字與改變命運

這個八字啊,有沒有?有。這是依通,推理,推你前生種...

【視頻】《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聆志居士讀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大方廣三戒經》女聲讀誦

《大方廣三戒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