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三

 廣釋前七種實諦義 廣出外道所執常樂我淨

聖行品之第七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至)一切顛倒不名為實。

桉。僧亮曰。上以問真。次問四倒。若不入四諦。實諦攝法不盡。下訖佛說亦爾。一道以下。不難攝實不周。乃則說實不濫耳。法瑤曰。上來明四諦。皆名為實諦。似如顛倒虛妄。非苦集諦所攝。是以發此問也。寶亮曰。釋第二境實也。問四諦中有倒。不若有者。云何言實。若四諦無。則四諦之外。應更有法也。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顛倒(至)非不是苦即是苦也。

桉。法瑤曰。以心想而論。則為顛倒。以性而觀。則入苦諦也。寶亮曰。應雲皆入苦集諦也。今但言入苦者。據一邊。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至)所斷除故故名實諦。

桉。寶亮曰。釋第三智實也。若智所緣境。無所契當。即是虛妄也。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至)是變易法名為不實。

桉。寶亮曰。釋第四乘實。大乘緣中忘相。故實。小乘執相。故不實。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至)如是虛妄名為魔說。

桉。僧亮曰。釋第五教實也。但佛說必能利物。魔說生縛。故非實也。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至)彼無一道清淨無二。

桉。僧宗曰。非滅生滅想者。謂計非想。為涅槃果。八禪為因也。寶亮曰。釋第六一因之實。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至)亦復說言諸行是常。

桉。僧宗曰。謂佛之言。常人所不見。外道計陰為常。交驗所計。故應有也。寶亮曰。釋第七果實也。文殊執外道所計。歷此四法。語在其下。凡二十三句也。

云何是常可意不可意(至)若是常者即是實諦。

桉。寶亮曰。以七事證常也。

世尊有諸外道復言有樂(至)上中下故當知有樂。

桉。僧亮曰。以五事證樂也。

世尊有諸外道復言有淨(至)以是義故名之為淨。

桉。寶亮曰。以三事證淨也。

世尊有諸外道復言有我(至)亦得說言我有真諦。

桉。寶亮曰。以八事證我也。

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門(至)諸行若常無有是處。

桉。寶亮曰。將欲破執。答彼問。先以二十事。訶外道所計。

善男子我觀諸行悉皆無常(至)無有一法不從緣生。

桉。僧亮曰。既言是行。理自無常。諸法從緣者。證諸行無常也。法從緣起。本無今有。是名生。已有還無。是為滅也。何者。心以所緣為本。不稱所緣故。即謂本無也。而心自橫生。是今有也。橫生無根。起便自滅。因既如此。果亦應然。故經雲。因無常故色無常。此其證也。僧宗曰。外道所計。不得離陰。一一法上。無不從緣。唯佛性不從緣生。非三世攝也。

善男子佛性無生無滅(至)之所攝持是故名常。

桉。僧亮曰。說正因性也。亦從緣見。非從緣生也。何者。行緣求理。理非本無今有。謂不生也。念念常求。謂不滅也。既非生滅。無去無來。亦無三世。因不橫起。故非作也。於緣求解。非不作也。不以一法為因。故非名也。說為正因。非無名也。非名非色。乃至陰界不攝。證無名也。陰界有壞。而佛性不滅不攝也。是故稱常者。以二義常。一必定得果。二因不可滅。

善男子佛性即是如來(至)悉是妄語無有真諦。

桉。僧亮曰。見性成佛。即性為佛也。如來即法者。法即性空。性空即法。法即佛性也。佛性是有。性空是無。佛見有無名覺也。佛即是法法即是常者。通計二句。見常故常。如來即僧者。見常而常和合也。和合是僧義。師法是弟子義。僧即是常者。師常故得常也。若不知三寶是常。而言常者。名妄語也。

諸凡夫先見瓶衣車乘舍宅(至)當知其實非是常也。

桉。僧亮曰。證不見者。說是妄語也。一切有為皆是無常者。將就有為。說無常義。更以有無相對也。僧宗曰。舉其計常中第七句。言前後相續相似語。其體念念生滅。豈有常耶。寶亮曰。計雲先見瓶衣等。後時亦識。當知有一神我常故常。故如此也。下去唯有兩難。初雲。汝心若常。應同佛一切智。用常自無移種。眼識對塵時。應獨緣一切法。而今不爾。念念生滅。緣此捨彼。故知心是無常。第二難將境以決心。心若果從緣生而常者。應恆守一法。不得改心易緣也。何以然。心既是常。應常。觀無常不得。復緣空無我。而今心遍緣一切境。故知無常也。

善男子一切有為皆是無常(至)無為者即是常。

桉。僧亮曰。將就有為。說無常義。更以有無相對。

善男子有為之法凡有二種(至)色法者地水火風。

桉。僧宗曰。向但言無常。今出其法。不過色心也。

善男子心名無常(至)乃至意識異亦如是。

桉。僧亮曰。心攀境而起。前後相應。共了一緣。此總說。下別說也。眼識性異者。眼識緣現在。意識緣去來。下境界相應亦爾。眼識應獨緣一切者。眼識不滅。行在諸根中。在耳之時。亦應見色。識性不異故。若爾。應緣一切法。今不爾者。凡夫倒計為常。

復次善男子壞諸行因緣故(至)諸憶念法不應忘失。

桉。僧亮曰。說無漏行異無漏。能滅諸行也。所謂聲聞心性異。乃至外道心者。上明苦樂煩惱。說佛弟子。此說外道。不能分別諸色。正以了為心。了青不可了黃。眼識不能具取色也。

善男子心若常者(至)有別異故當知無常。

桉。寶亮曰。從此以下。並答計常中第四五六三句也。就色心別相。遣其執也。

善男子我今於此非色法中(至)先問是事於彼已答。

桉。僧亮曰。此下略說內外色性。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常所有內色異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三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佛說盂蘭盆經疏

佛說盂蘭盆經疏上 充國沙門宗密述 始於溷沌。塞乎天地...

觀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序 胡吉藏撰 夫法身虛玄非名相之形。淨剎妙遠...

金剛般若經疏

金剛般若經疏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略釋經題。法譬標名。...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一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翻經...

【註音版】佛說滅十方冥經

佛說滅十方冥經...

力莊嚴三昧經

力莊嚴三昧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達磨大師血脈論

達磨大師血脈論...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卷第一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佛說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上 宋沙門翔公於南海郡...

弊魔試目連經

弊魔試目連經(一名魔嬈亂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

佛說解節經

佛說解節經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不可言無二品第一...

【註音版】佛說離睡經

佛說離睡經...

說罪要行法

說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每於半月月盡憶所犯罪。...

【佛教詞典】七佛八菩薩

七佛八菩薩神咒經所說,七佛是維衛佛、式佛、隨棄佛、...

【佛教詞典】句義

(術語)謂一句一句釋其義理也。釋真言以初釋字義,次...

把童年丟了,把青春掉了

一個年輕人在網上迴首往事,發出一句頗帶禪機的話,我...

【圖】孫母林夫人事實發隱

林夫人是孫慶澤的母親,宿世即種植德行,天性貞淑賢惠...

包裝紙上有佛像該如何處理

問:請問用過的香盒和裝香用的紙袋(上面印有佛、觀音...

雖讀大乘經典,仍以念佛為正行

在家閑居,當以淨土法門,為雙親認真講說,俾生正信以...

如何才能攝心念佛呢

問: 平時念佛都是散亂心在念,如何才能攝心念佛呢?...

研究經典是依唐宋以前的,還是以後的呢

問: 頂禮法師!元朝之前佛法興盛,距今千年,當時的佛...

修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

諸位都知道觀音菩薩的手中執有淨瓶與楊枝,淨瓶與楊枝...

大安法師:一念淨信即可得利

一九九九年春節,我們有十六人曾在九華山祗園寺上客堂...

佛陀五百世母親的貧窮果報

過去釋迦牟尼佛托缽游化,行經居荷羅國,與眾比丘在路...

趙朴初老居士《佛教常識答問》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創立 1. 問: 什麼是佛教? 答:...

向地藏菩薩求人天福報,還怕得不到嗎

【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

業力是如何形成果報的

業有三塊,我們看這個附表。 我們先看左上角有一個業...

【視頻】《藥師經》寺院版

《藥師經》寺院版

【視頻】《佛說佛名經》(萬佛懺)

《佛說佛名經》(萬佛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