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三

 廣釋前七種實諦義 廣出外道所執常樂我淨

聖行品之第七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至)一切顛倒不名為實。

桉。僧亮曰。上以問真。次問四倒。若不入四諦。實諦攝法不盡。下訖佛說亦爾。一道以下。不難攝實不周。乃則說實不濫耳。法瑤曰。上來明四諦。皆名為實諦。似如顛倒虛妄。非苦集諦所攝。是以發此問也。寶亮曰。釋第二境實也。問四諦中有倒。不若有者。云何言實。若四諦無。則四諦之外。應更有法也。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顛倒(至)非不是苦即是苦也。

桉。法瑤曰。以心想而論。則為顛倒。以性而觀。則入苦諦也。寶亮曰。應雲皆入苦集諦也。今但言入苦者。據一邊。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至)所斷除故故名實諦。

桉。寶亮曰。釋第三智實也。若智所緣境。無所契當。即是虛妄也。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至)是變易法名為不實。

桉。寶亮曰。釋第四乘實。大乘緣中忘相。故實。小乘執相。故不實。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至)如是虛妄名為魔說。

桉。僧亮曰。釋第五教實也。但佛說必能利物。魔說生縛。故非實也。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至)彼無一道清淨無二。

桉。僧宗曰。非滅生滅想者。謂計非想。為涅槃果。八禪為因也。寶亮曰。釋第六一因之實。

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至)亦復說言諸行是常。

桉。僧宗曰。謂佛之言。常人所不見。外道計陰為常。交驗所計。故應有也。寶亮曰。釋第七果實也。文殊執外道所計。歷此四法。語在其下。凡二十三句也。

云何是常可意不可意(至)若是常者即是實諦。

桉。寶亮曰。以七事證常也。

世尊有諸外道復言有樂(至)上中下故當知有樂。

桉。僧亮曰。以五事證樂也。

世尊有諸外道復言有淨(至)以是義故名之為淨。

桉。寶亮曰。以三事證淨也。

世尊有諸外道復言有我(至)亦得說言我有真諦。

桉。寶亮曰。以八事證我也。

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門(至)諸行若常無有是處。

桉。寶亮曰。將欲破執。答彼問。先以二十事。訶外道所計。

善男子我觀諸行悉皆無常(至)無有一法不從緣生。

桉。僧亮曰。既言是行。理自無常。諸法從緣者。證諸行無常也。法從緣起。本無今有。是名生。已有還無。是為滅也。何者。心以所緣為本。不稱所緣故。即謂本無也。而心自橫生。是今有也。橫生無根。起便自滅。因既如此。果亦應然。故經云。因無常故色無常。此其證也。僧宗曰。外道所計。不得離陰。一一法上。無不從緣。唯佛性不從緣生。非三世攝也。

善男子佛性無生無滅(至)之所攝持是故名常。

桉。僧亮曰。說正因性也。亦從緣見。非從緣生也。何者。行緣求理。理非本無今有。謂不生也。念念常求。謂不滅也。既非生滅。無去無來。亦無三世。因不橫起。故非作也。於緣求解。非不作也。不以一法為因。故非名也。說為正因。非無名也。非名非色。乃至陰界不攝。證無名也。陰界有壞。而佛性不滅不攝也。是故稱常者。以二義常。一必定得果。二因不可滅。

善男子佛性即是如來(至)悉是妄語無有真諦。

桉。僧亮曰。見性成佛。即性為佛也。如來即法者。法即性空。性空即法。法即佛性也。佛性是有。性空是無。佛見有無名覺也。佛即是法法即是常者。通計二句。見常故常。如來即僧者。見常而常和合也。和合是僧義。師法是弟子義。僧即是常者。師常故得常也。若不知三寶是常。而言常者。名妄語也。

諸凡夫先見瓶衣車乘舍宅(至)當知其實非是常也。

桉。僧亮曰。證不見者。說是妄語也。一切有為皆是無常者。將就有為。說無常義。更以有無相對也。僧宗曰。舉其計常中第七句。言前後相續相似語。其體念念生滅。豈有常耶。寶亮曰。計雲先見瓶衣等。後時亦識。當知有一神我常故常。故如此也。下去唯有兩難。初雲。汝心若常。應同佛一切智。用常自無移種。眼識對塵時。應獨緣一切法。而今不爾。念念生滅。緣此捨彼。故知心是無常。第二難將境以決心。心若果從緣生而常者。應恆守一法。不得改心易緣也。何以然。心既是常。應常。觀無常不得。復緣空無我。而今心遍緣一切境。故知無常也。

善男子一切有為皆是無常(至)無為者即是常。

桉。僧亮曰。將就有為。說無常義。更以有無相對。

善男子有為之法凡有二種(至)色法者地水火風。

桉。僧宗曰。向但言無常。今出其法。不過色心也。

善男子心名無常(至)乃至意識異亦如是。

桉。僧亮曰。心攀境而起。前後相應。共了一緣。此總說。下別說也。眼識性異者。眼識緣現在。意識緣去來。下境界相應亦爾。眼識應獨緣一切者。眼識不滅。行在諸根中。在耳之時。亦應見色。識性不異故。若爾。應緣一切法。今不爾者。凡夫倒計為常。

復次善男子壞諸行因緣故(至)諸憶念法不應忘失。

桉。僧亮曰。說無漏行異無漏。能滅諸行也。所謂聲聞心性異。乃至外道心者。上明苦樂煩惱。說佛弟子。此說外道。不能分別諸色。正以了為心。了青不可了黃。眼識不能具取色也。

善男子心若常者(至)有別異故當知無常。

桉。寶亮曰。從此以下。並答計常中第四五六三句也。就色心別相。遣其執也。

善男子我今於此非色法中(至)先問是事於彼已答。

桉。僧亮曰。此下略說內外色性。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常所有內色異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三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慧度經宗要

大慧度經宗要 釋 元曉撰 將說此經六門分別。初述大意...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妙法蓮華經文句

天台法華疏序 鏡中沙門神逈述 敘曰:至理無名,名流四...

注維摩詰經

注維摩詰經卷第一併序 後秦釋僧肇選 維摩詰不思議經者...

佛說興起行經

佛說興起行經序 所謂崑崙山者,則閻浮利地之中心也。...

佛說難提釋經

佛說難提釋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行在...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佛說菩薩逝經

佛說菩薩逝經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佛在鷂山中,與諸比丘...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曹魏西域沙門白延於洛陽白馬寺譯 聞如是:...

菩薩十住行道經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曇昧摩提菩薩持...

【註音版】天王太子辟羅經

天王太子辟羅經...

入定不定印經

大周新翻三藏聖教序 御製 蓋聞: 大乘奧典,光秘賾於...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諦譯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諦譯本)...

【佛教詞典】心

1、泛指一切無形的精神作用,包括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心所...

【佛教詞典】南海寄歸內法傳

Nanhaijiguineifazhuan   佛教史傳。唐義淨撰。4卷。...

世人若遇災殃,應作償債想

世人稍遇災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絕無有作償債想,...

一位善良新娘的真實故事

那是民國九年的時候,有一則真實的傳奇性的故事:有一...

出家人的捨戒與還俗

在我國佛教史上,雖有好幾位人物,由僧尼還俗:例如:...

培養善根福德因緣,就在等那一剎那頓悟

以法身是以心體絕待離緣故;心的體性,這個是真實義,...

禪與淨土殊途同歸

疏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意蓋如是。是則禪宗、淨土...

人生的四法則

不知你看過以下經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歡,那就去改變,...

心是如何「作繭自縛」的

作繭自縛這個成語,借用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裡面,來...

怒宜努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怒宜努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這一條同樣是告訴我們:...

此乃往生之要關,誠念佛之妙訣

阿彌陀佛,誰不能念?而偏不易念。 西方極樂,誰不願生...

大勢至菩薩所修念佛三昧之內涵

我們看壬七,勢至觀根大。這個根大跟前面的根大是不大...

便當裡的頭髮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裡,很多同學往往連帶個像樣的便當到...

聞信這部經的功德,比捨身命的功德還要大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

【視頻】《地藏經》慧平法師

《地藏經》慧平法師

【視頻】《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

《僧伽吒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