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九橫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一者為不應飯為飯,二者為不量飯,三者為不習飯飯,四者為不出生,五者為止熟,六者為不持戒,七者為近惡知識,八者為入裡不時不如法行,九者為可避不避。如是為九因緣,人命為橫盡。

「一、不應飯者,名為不可意飯,亦為以飽腹不停調。

「二、不量飯者,名為不知節度多飯過足。

「三、不習飯者,名為不知時冬夏,為至他國郡,不知俗宜,不能消飯,食未習故。

「四、不出生者,名為飯物未消,復上飯,不服藥吐下,不時消。

「五、為止熟者,名為大便小便來時,不即時行,噫吐啑下風來時制。

「六、不持戒者,名為犯五戒,殺、盜、犯他人婦、兩舌、飲酒,亦有餘戒,以犯便入縣官,或絃死,或捶杖利刃所斫刺,或辜飢渴而終;或以得脫,從怨家得手死,或驚怖念罪憂死。

「七、為近惡知識者,名為惡知識,已作惡便反坐。何以故?坐不離惡知識故,不覺善惡,不計惡知識惡,態不思惡知識惡。

「八、為入裡不時者,名為冥行,亦裡有諍時行,亦裡有縣官長吏追捕不避,不如法行者,入裡妄入他家舍中,妄見不可見,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說不可說,妄憂不可憂,妄索不可索。

「九、為可避不避者,名為當避弊象、弊馬、牛犇、車、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惡人,亦餘若干惡。如是為九因緣輩,人命未盡當坐是盡,慧人當識當避是因緣,以避乃得兩福,一者得長壽,二以長壽乃得聞道好語言亦能行。」

諸比丘歡喜受行。


上篇:佛說七處三觀經

下篇:佛說阿含正行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布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滿願子經

佛說滿願子經 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游摩鳩羅無...

佛說信佛功德經

佛說信佛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佛說受新歲經

佛說受新歲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放牛經

佛說放牛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文殊悔過經

佛說文殊悔過經 西晉月支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佛說滿願子經

佛說滿願子經 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游摩鳩羅無...

法句經

法句經卷上 尊者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無常品...

佛說五王經

佛說五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五王,國界相近,...

【註音版】供燈儀軌

供燈儀軌...

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後漢臨淮沙門嚴佛調譯 佛言:...

佛說幻士仁賢經

佛說幻士仁賢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

佛說信佛功德經

佛說信佛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佛教詞典】祖師堂

又作影堂、祖堂。用以安置宗祖、開山、列祖遺像之建築...

【佛教詞典】修羅戰

(雜語)阿修羅王與忉利天之帝釋戰鬥也。修羅有美女,...

以此過失,感得處胎六年的冥暗之苦

從前,有一位菩薩身為大國王,這位國王皈信三寶,奉行...

為善福隨,為惡禍追

在釋迦牟尼佛駐錫捨衛國弘法的時期,國中有一位名叫兜...

修行人為什麼要少語止語

一、真正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使自己能盡最大的努...

食肉有什麼過失

汝等當知,食肉之人,縱得心開,有多聞的智慧、少分的...

對世間有留戀,但也想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問: 如果對世間的妻子兒女、財產、事業等等還有留戀之...

冤裡有親,親裡有冤

冤裡有親,親裡有冤 冤,是冤家,親是親友。債主,就是...

求福報的因與緣

求福報的因與緣 其實我們怎樣求福報,大家要知道。 有...

智者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

最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聆聽的人。器量狹小的人,就像...

逆境是你最好的往生增上緣

清王貞生,江蘇昆山人。父親王彥敷,是親近鄉學的讀書...

「頭七」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頭七與佛教有什麼關係?從佛教教義角度看有無相應說法...

如何讓身口意能夠清淨

迴光返照,就是觀照自己,找自己的缺點,《楞伽經》云...

一人與萬人敵,在今人則不行

用功的人,謂一人與萬人敵。這一句話,在古人最好,在...

【視頻】《佛說佛地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佛地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末羅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末羅王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