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五

 釋有餘無餘偈義 論施闡提無福義

大眾問品之第二

世尊一切契經說有餘義(至)亦有餘義亦無餘義。

桉。僧亮曰。昔說契經。具二種。如法華中。說一解脫。是無餘也。復倍上數。是有餘也。其餘皆爾。法瑤曰。謗法犯重五逆罪等。初無改悔。護法之心。必斷善根。向一闡提。此謂亦魔道也。若能常懷慚愧。起護正法之心。以此因緣。戒還如初。謂亦天道也。從此竟棄舍破戒。如除稊稗。答此問也。智秀曰。此下訖第四八戒齋法。正答第十問。云何為眾生。廣說於秘密也。而先訖除棄破戒。如除稊稗。答第十六問云何諸菩薩遠離一切病也。所以爾者。向辨難施有餘。仍顯離病之法也。破戒之罪。能壞身心。謂之為病。經力能滅。故致此問也。

純陀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至)餘一切施皆可讚嘆。

桉。僧亮曰。闡提者。無信等善根。名為闡提。殺之則無從地之罪。施之亦無從地之福。故除之也。

純陀問言云何名為(至)一闡提者其義云何。

桉。僧亮曰。問已成闡提未成闡提之間也。純陀意謂。雖未成闡提。此既重惡業人。雖有微善。要與無善根同。是以重問也。

佛告純陀若有比丘(至)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桉。僧亮曰。成其問也。說四種惡人。永無改悔。趣向闡提也。

若復說言無佛法眾(至)施其餘者一切讚歎。

桉。僧亮曰。謂法相無邊。不可一人知盡無佛法眾。雖有因果。亦向闡提也。

爾時純陀復白佛言(至)如是等人名為破戒。

桉。僧亮曰。三逆謗法。不必有戒。其言破戒。此義云何。若犯四重。至名為破戒者。明比丘害親謗法。其罪則重於在家。今云何但說破戒也。

純陀復問如是破戒(至)我說是人不為破戒。

桉。僧亮曰。舉二因緣。一生重悔。二勤護法。具此二善。不障解脫。名不破戒。

何以故善男子譬如日出(至)有施是者福不足言。

桉。僧亮曰。上雖說受學大乘。未明能救重罪。是涅槃經也。

又善男子犯重罪者(至)施是人者得勝果報。

桉。僧亮曰。法有深淺。作罪之心。有輕有重。重心作罪。輕心不能滅也。乃廣說其相也。

善男子譬如女人懷妊垂產(至)有如是等無量果報。

桉。僧亮曰。譬重心護法。法由人弘。弘法在行。謂戒定智慧。次第相生。今日慧解。藉戒定為因。因譬女也。今解譬子。昔日戒定甚淨。必生勝慧。譬垂產。遇值惡緣。而犯重禁。譬國亂也。舍淨之穢。譬之他土。以本因力。聞涅槃經。譬天廟也。信常樂淨。以譬生子。又聞經說護法功德。能除犯重。譬聞舊邦安隱豐樂。勤加護法。譬攜持其子也。欲令本戒清淨。譬還本土也。末法耶惑。執偏教者。不受常說。譬水暴急不得度也。遂執常解。沒命不舍。譬命終也。雖有破戒本惡。以護法之功。起登大道。為天中也。法瑤曰。為改悔護法者。設譬也。明昔善已有今解之萌。譬懷妊也。天廟者。講法之處也。聞法改悔。生護法之心。譬生一子也。

純陀復言世尊若一闡提(至)一切所施非無差別。

桉。僧亮曰。菴羅菓者。菓能生菓。譬善能生善也。種果之法。破核除肉則難生。全核因肉則易生。而犯重罪之人。以譬食菓肉也。吐核置地者。核生雖難。猶自可為菓種。明雖犯重罪。而猶有微善。可作善種也。破而嘗之者。以貪甜故。滅菓種也。譬愚癡重故。斷徵善根也。心生悔恨以下。明菓種已斷。雖欲將護。果不可生。譬善斷不悔。安得生哉。不名闡提者。以不悔故。名闡提耳。非以悔故。名闡提也。法瑤曰。此譬不改悔一闡提之徒。初受戒為食果。破戒為吐核也。

純陀復言何故如來(至)舍棄破戒如除稊稗。

桉。僧亮曰。是佛弟子。未得清信。亦事尼楗。為說唯施尼楗有福。餘則無福。疑以問佛。佛因事答之耳。

復次善男子如我昔日(至)一切自在必受安樂。

桉。法瑤曰。上來所明。無餘之義。一週已畢。今次明昔說皆亦有餘不盡義也。行者若能了此有餘法性。則無八倒之苦。唯受於法樂耳。從此竟品。答云何知法性。而受於法樂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至)廣問如來如是偈義。

桉。僧亮曰。女無實德。男不自在。世間無樂。不應起慢。不受佛法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子(至)如是之人則我弟子。

桉。僧亮曰。有罪求悔者。須受悔者歡喜也。故但隨不逆。必因受悔者而得清淨也。故不觀作以不作。要內懷重愧。知不悔為惡。悔之為善。故但自觀身善不善行。

爾時世尊為文殊師利(至)諮問如來如是密教。

桉。僧亮曰。若羅漢以己譬彼者。凡夫須護。羅漢亦應須護也。

爾時文殊師利復說是偈(至)則墮無間獄。

桉。僧亮曰。無明是眾惑之主。譬父也。貪愛性染。譬母也。

爾時如來復為文殊師利(至)問於如來如是密語。

桉。僧亮曰。屬師義不成者。制命由師。眾義斯備。苦義不成也。不屬師義不成者。不從師訓。愚闇無知。樂義不成。若得自在。不成就者。不屬師故。愚闇無知。不名自在。

文殊師利復說偈言(至)我於爾時為說此偈。

桉。僧亮曰。二偈說八戒功德。八戒以齋為本。釋所以齋也。生死之本。食與嫉妬。難卒除也。齋以損食。是厭生死之義也。是以佛訶帝釋。漏盡之人。應說此偈。偈在論文。一切有大力者。釋不令斷食。為斷嫉妬。外道厭生斷食。身無力故。不能思道斷嫉妬也。多病苦者。苟是漸損。不制中前。而制中後者。夜食不消。多得病苦。於道亦妨。一切淨行。是八戒也。處中是淨。安樂是涅槃也。汝若得病。我亦如是者。明中後齋法。本為凡夫。不為聖人也。第四八戒者。十戒具戒。此二戒是出家戒也。五戒八戒。此二戒是在家戒也。故云第四也。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至)云何復名一切義乎。

桉。僧亮曰。無餘之義。經經皆有。但從始至終。事事皆實也。智秀曰。由佛說法。有今昔兩異。願聞定說也。請答第八問云何說畢竟不畢竟耶。如令今教。定能斷疑者。昔何以作不定說。

善男子一切者唯除助道(至)汝今所見微妙甚深。

桉。僧亮曰。欲以一釋兩遣也。先說無餘。其外是有餘也。正因緣因。相助斷惑。因名助道。說因盡也。果名常樂。說果盡也。所以言善者。常則非善非果。以差別之因果無遺。謂一切也。說皆是實。謂無餘也。智秀曰。亦名無餘者。正出定教。顯佛圓果。因此言是也。其餘諸法者。出不定教體也。欲令樂法諸善男子者。釋其後意辨不定之說。皆為時情。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讀誦通利書寫經卷。

桉。法瑤曰。向明知法性。今明所得功德。即是受法樂矣。智秀曰。次答云何而得近最勝無上道也。明持經得功德。自然趣向無上果也。

爾時諸天世人及阿脩羅(至)諸菩薩等得住初地。

桉。僧亮曰。初地具檀波羅蜜。佛現身密。受其供養。功行如此。故稱初地也。智秀曰。略說中。第三略附囑也。

爾時世尊與文殊師利(至)及與純陀而授記莂。

桉。僧亮曰。未得位者入位。已入位者受記。第三菩薩事記也。

授記莂已說如是言(至)右脇而臥如彼病人。

桉。僧亮曰。第五現涅槃事訖也。智秀曰。就付囑中。有五重。第一天人請。第二佛答。第三天人設供養。第四為受記。第五付囑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五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序 朝請郎飛騎尉賜緋魚袋晁說之撰 陳...

入楞伽心玄義

入楞伽心玄義一卷 西明寺沙門法藏撰 將釋此經十門分別...

楞伽經義疏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義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序 金紫光祿大夫守中書侍...

原人論

原人論序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萬靈蠢蠢皆有其本,...

淨土證心集

淨土證心集卷上 傳天台古和 卍蓮 述 淨土緣起 佛之...

【註音版】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 師言安般守意。當知色心相因而...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

祭灶儀規

《平興寺佛事儀軌》祭灶儀規 1、淨水讚 楊枝淨水 遍灑...

佛說月喻經

佛說月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十不善業道經

十不善業道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梵網經懺悔行法

明菩薩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經云。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

【佛教詞典】迦梵達摩

(人名)梵名Bhagavaddharma,譯言尊法。西印度人。唐...

【佛教詞典】遍計所執色

【遍計所執色】 這是十一種色法中的法處所攝色之一。這...

如何轉變負面的人生態度

問: 常有人自覺能力差、力量小,對社會、家庭沒有影...

聖嚴法師:尊重同事如同菩薩

同事之間要彼此相互尊重,常常心懷諒解,上級對下屬也...

念佛之人為什麼要吃素呢

印祖在一生的弘法當中,他很痛心地看到這麼一個事實,...

舍棄是一種智慧

前幾天見到了一個事業有成的親戚。他很年輕,卻擁有一...

往生極樂是靠超度去還是自己信願念佛去

問: 弟子以為,念佛行人勤修淨業三福,以至誠懇切心...

淨界法師:淨心與淨土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這次...

把自我意識放下,跟著願力走

我們剛開始在學佛的時候,只想到一件事,就是痛苦跟快...

神童的嘆然一笑

古時候有一位證到阿羅漢果位的修行人,住在深山中保任...

經常做很多夢,如何念佛才能安眠

問: 法師,經常做很多夢,是不是因為日常生活中妄念太...

大安法師:戒殺吃素的問答

問: 生活中有時經常應酬,怎能吃素呢? 大安法師答:...

所有顯現皆是識神所變現,切不可認以為真

古人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總的來說,不論什麼好...

甘心忍受消業障,業障就會消失

若當來世佛諸弟子,已佔善惡果報得相應者,於五欲眾具...

【視頻】《心經》念佛靜心曲

《心經》念佛靜心曲

【視頻】《地藏經》承天禪寺僧眾木魚版

《地藏經》承天禪寺僧眾木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