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八

 出通法緣起 廣辯離漏 廣辯念漏 四毒蛇譬 五栴陀羅譬 一詐親譬 空聚落譬 六大賊譬 河譬 草栰譬

德王品之第四

善男子若有人能書寫是經(至)是經難遇過優曇華。

桉。智秀曰。向明如來非天非人亦天亦人。今出其事。以證不虛。

善男子我念過去無量無邊(至)唯能受持一偈文句。

桉。智秀曰。廣出緣起。以證不虛。兼明所聞之偈。以驗經力。又顯求法之至者也。

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至)如來甚深秘密之德。

桉。智秀曰。廣嘆經力。以顯離惡之勝緣也。

以是義故能受持者(至)況於如來是故非漏。

桉。寶亮曰。結離漏也。生死即虛妄。依如來藏有故。不假遠避也。

云何親近漏一切凡夫(至)是故如來不名有漏。

桉。寶亮曰。若親近衣食。生人貪染。斷人慧命。若能遠離。則善法增長。

復次善男子一切凡夫(至)如來世尊非是有漏。

桉。僧亮曰。受漏者。因三受後起。若就治道。應名定漏也。苦受後生煩惱為瞋覺。樂受後起貪覺也。

復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至)捨離眾惡趣向善道。

桉。僧亮曰。第七念漏也。起三受時。未是煩惱。覺苦樂已。更生邪念。念苦樂方生煩惱。故念為漏因。聖人覺苦樂已。不生邪念。故不起生漏也。為心身造種種苦者。為邪身心相故無苦不更。明見身之過也。寶亮曰。下第七明念漏。由邪念因緣故起漏。名之念漏。若就治道。稱為行漏。所以言身心苦惱。起種種惡者。夫苦惱之名。本是果報。而凡夫愚癡。不達宿業所招。便呼嗟非分。謂苦不可忍。既內狹顛倒。不以理自處。於輕苦之中。發緣更重。若當識因果性體。前世因作。如此安心。豈容生漏。正由物於此二途無解。又於生死之中。妄生樂想。保著為實。邪念橫生。故起種種惡。若是聖人。以道居心。終日處苦。不覺為苦。處樂不以為樂。是故不生漏也。今菩薩覺過。故修假名法空。斷於苦本。是以此下。就八事作五階譬辨。若安心所從於聖言。必諸漏永息。涅槃可期。如其不爾。生死常續。八事者。從觀四大去。訖登上大山。五階者。第一得假名空。第二得實法空。第三明兩空。成後八真無漏。斷見諦煩惱盡。得須陀洹果。第四從得初果後。更進斷三界思惟結盡。至羅漢果。第五從斷三界外惑盡。乃至得大涅槃也。

善男子譬如有王以四毒蛇(至)心生惶怖捨篋逃走。

桉。僧亮曰。第一譬。以假名無明煩惱之主譬王。經稱四大。譬四蛇也。盛有漏身。以譬一篋。使其將護。譬瞻養也。消息失所身壞命終。譬戮之都市也。見老死之苦。譬恐怖。知無實我。譬逃走。寶亮曰。王譬佛也。四毒蛇者。喻四大也。盛一篋者。如說四大。以成一身也。令人養食者。令觀此身作苦空無常。若就有中解者。欲依此四大身上。得行道進德。故須將養也。摩洗其身者。即教作空觀。令識四大過。便善法續起。喻如摩洗也。若使不觀四大是虛。愛著己身。必斷慧命。義如戮之都市也。其人聞王切令者。菩薩即承佛教。觀四大過也。捨篋逃走者。即諦觀此身。唯見四大常虛假。無有一實。故得假名空。欲論四大五陰。及與六入。盡成眾生。同得作假名空觀。但隨其初觀。捉法而入空。同之內凡夫。而文不可並說。故階級明之也。

王時復遣五栴陀羅(至)見後五人遂疾捨去。

桉。僧亮曰。第二譬。得五陰空。實法空。見陰是實。能劫善則。譬栴陀羅。智以斷惑譬刀。而害事交至。譬拔也。出空見有。譬迴顧。已見假空。解實則易。譬疾去也。寶亮曰。譬觀五陰。作實法空觀也。

是時五人以惡之方便(至)汝可來還其人不信。

桉。僧亮曰。第三譬。破二愛已。得假實二。諸結漸薄。唯實法愛難去。譬惡方便。入觀見空。譬藏刀。出觀起愛。譬詐親。欲令起著。譬還來。觀空斷愛。譬不信也。寶亮曰。雖得假實二空解。然出有心中。還於五陰上起愛。故更捉五陰而觀。未能即得。喻如藏所持刀也。起愛從情。如詐親也。

投一聚落欲自隱匿(至)求物不得即便坐地。

桉。僧亮曰。第四譬。既成初果。緣假起慢。不勤修道。知內入假實。譬空聚。染著假名。不以患。藏隱不見真我。譬無人。不見實陰。譬無物。不復進修。譬坐地也。寶亮曰。既得六入空。入無相行。斷見諦惑。證須陀洹果。是一止息處也。

聞空中聲咄哉男子(至)汝當云何而得免之。

桉。僧亮曰。第五譬。斷二界思惟結。垂其先解為因。進求上果。譬聞空聲。說其先解。譬無居民。染著假名。譬今夜。因有內惑外塵得入。譬六賊。能生眾結。譬命不全。斷慢成果。譬捨去也。寶亮曰。得須陀洹果後。出觀心中。起思惟門惑受生。既乘本見諦。無漏解見。思惟門中受生。惑為過欲。更觀六塵空。進斷所餘結故。義言如聞空中聲也。

爾時其人恐怖漸遂增復捨而去。

桉。僧亮曰。復得六塵空解。無漏轉深。斷思惟門惑。三界結盡。證羅漢果也。

路值一河河水漂急(至)心意泰然恐怖消除。

桉。僧亮曰。第六譬也。斷無色界思惟及習。彼煩惱難斷。譬河漂急也。定多慧少。譬無船栰。必假以道。譬取草木也。上地苦輕。有深定樂。而行者樂故。譬更思惟。知是苦已。譬推栰入河。定道難用。必須眾善相助。譬身手皆動也。寶亮曰。斷無明住地惑。得於佛果。乃通三界內外。皆是河義。而今取無明住地惑難斷者。為河也。即取草木為栰者。於三界外。既未有有治道。欲修行萬善。以趣極果也。從我設住此下。說蛇賊所害者。若指斷三界結盡。而終未免於蛇賊。既與已相隣。云何相免。寧當任無明住地。或牽於生死。終不為彼蛇賊所害也。即推草栰者。思惟既定。便修萬行。運實智方便智。即達涅槃岸。登上高山也。從觀身如篋下。還次第合向八事五階也。

菩薩摩訶薩得聞受持(至)背之馳趣修八聖道。

桉。僧亮曰。觀四大。合第一譬。四種毒者。見譬眠也。解譬身也。氣從口出。譬聲香也。味從口入。譬囓也。

五旃陀羅者即是五陰(至)涉路而去無所顧留。

桉。僧亮曰。觀五陰。合第二譬也。

詐親善者名為貪愛(至)及一詐親涉路不迴。

桉。僧亮曰。觀愛貪。合第三譬也。見不見聞不聞。至後還不見者。入觀則了。出觀則生惑。二乘亦爾。本為向初果。為譬因說愛之難除耳。

空聚落者即內六入(至)及六大賊怖著正路。

桉。僧亮曰。觀六入。合第四譬也。凡夫不生空想者。於聖理懸遠也。

六大賊者即外六塵(至)捨空聚落涉路而去。

桉。僧亮曰。患從外來。劫內功德。譬之賊也。合第五譬也。

路值一河者即是煩惱(至)及一闡提悉皆不定。

桉。僧亮曰。依譬次第。應觀斷無色思惟煩惱及習為河也。合第六譬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八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阿彌陀經通讚疏

阿彌陀經通讚疏序 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詳夫理絕眾詮豈...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讚

觀彌勒菩薩上兜率天經題序 大慈恩寺基撰 原夫性質杳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卷上 唐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將...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

欽錄 洪武十一年七月初十日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宗泐)演...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上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止觀義例

止觀義例卷上 天台沙門湛然述  第一所傳部別例 第二...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

佛說雜譬喻經

雜譬喻經 比丘道略集 雀離寺師將沙彌下喻 聖王生九百...

佛說四無所畏經

佛說四無所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

曹洞語錄序 荊山之璞。非逢明世與和氏。則空藏荊石之...

佛說帝釋所問經

佛說帝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長爪梵志請問經

長爪梵志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苦類智忍

梵語 duhkhe''''nvaya-jāna-ksāntih。八忍之一。即觀...

【佛教詞典】種種界智力

種種界智力者,謂於一切種差別界智無著無礙現行中,所...

出家人是世界的大軸

井陘縣信外道門的很多,我講經的時候,他們的大老師,...

「心淨則國土淨」與「厭離娑婆」有沒有衝突

問: 請師父慈悲開示,心淨則國土淨,與厭離娑婆有沒有...

習慣在臨終時的影響

我曾經看過一位患者,她為我上了一課,不但是有關戒律...

把妄想的道路切斷

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試著心中不要講話,你發覺你...

禪宗裡的無念是怎樣一種境界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是六祖慧能大師《壇經...

慧律法師《莫拒外境念念清淨》

學佛的過程中,往往必須經歷重覆的掙扎;重覆的創傷、...

一心念佛就能具足六度全體功德

得波羅蜜者,諸菩薩眾,有恆沙劫中,修六度萬行,未能...

聖嚴法師《禪修的歷程》

中國的禪宗,是不落階次的頓悟法門,若涉及禪觀或禪教...

佛像一定要請法師開光嗎

問: 請法師開示一下,如果買了佛像,是否一定要請法師...

怎麼知道有前生,乃至無量的生命呢

怎麼知道有前生,乃至無量的生命呢?這樣的觀察思惟就...

朝山的功德與態度

1、廣結法緣: 朝山都是朝禮佛法殊勝、菩薩示現的道場...

踏踏五台山的土,生生世世不受苦

上通下願老法師在世的時候說,她接觸到的老百姓都會說...

【視頻】《心經》清慧法師

《心經》清慧法師

【視頻】朝時課誦

朝時課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