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玄義

蕅益大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自覺聖智。第一義心。非名相之所詮。奚思議之能入。依染淨而分五法。法法本真。由迷悟而辨三性。性性無性。因迷中體用差別。立八種識。識若空華。約悟時顯理偏圓。稱二無我。我同兔角。是以一切佛語。唯傳此心。一切佛心。咸印斯語。語即非語。無勞掃空裡之華。心亦非心。何事覓波外之水。正法眼藏。統權實以同歸。百八句門。徹真俗而不二。窮真俗之致。乃知真俗本融。昧權實之殊。豈達權實一體。悲夫。先哲旣逝。後學膚承。畏墮名。相窠臼。翻為名。相所縳。莫究端倪。喜談直捷法門。遂為直捷所拘。終成淺陋。旭慚薄怙。未踐真修。幸遇上乘。聊窺一線。將申經義。例開五重。第一釋名。第二顯體。第三明宗。第四辨用。第五教相。

第一釋名者。經題八字。七別一通。就別題中。初言楞伽者。此翻不可往。乃大海南岸摩羅耶山頂之城名也。次言阿跋多羅者。此翻無上。次言寶者。乃此方至貴至重之稱。謂此摩羅耶山。種種寶性所成。諸寶。間錯。光明赫焰。如百千日。照曜金山。(文出魏譯)故言無上寶也。此則直以說法之處而為經題。故魏譯名入楞伽經。唐名大乘入楞伽經。夫大海水波浪之南。有摩羅耶山頂楞伽大城。俯臨絕壑。四方無路。非神通者。不能游居。以譬眾生。藏識心海轉識波浪之中。有第一義諦自覺聖智境界迥絕思議。四句咸離。非忘念者。不能證覺也。釋此譬意。略分為二。初分釋。二合釋。初分釋中。復二。初釋楞伽。次釋阿跋多羅寶。初中又二。初約教別釋。二結成經意。

初約教為四。初明偏真不可往。二明即真不可往。三明離二邊中不可往。四明即二邊中不可往。

初明偏真不可往者。夫眾生六識。依於根海。攬於塵風。起惑造業。流浪無已。誰知南明彼岸。有妙寶山。山中有城。寂靜安隱。縱令藉佛言教。知有涅槃。譬如遙望楞伽。如何可往。必須四念處慧。息境界風。四正勤力。澄轉識浪。四如意足。發起神通。五根躡足於虛空。五力直上而不返。然後開七覺無門之門。遵八正無路之路。徑登三脫。安隱入城。此則一切外道凡夫仙魔釋梵所不能到。故云不可往也。

二明即真不可往者。夫寶山有城。雖云在海彼岸。實在海中。涅槃山城。當知亦爾。即在生死大海之中。生死大海。旣如幻夢。涅槃山城。亦如幻夢。而一切外道凡夫。乃至愚法二乘。咸執三界以為實有。不知三界諸法無性。亦不知無性之性。正在一切差別幻夢性中。自非了達身受心法。等如虛空。成就無生三十七品。知一切法本空無。相無作。何由安隱入涅槃城。故約凡外愚小而云不可往也。

三明離二邊中不可往者。夫摩羅耶山楞伽大城。自海龍王宮出。南望觀之。則雲在彼南岸。然更過此山之南。復有大海。從彼返觀。則又云在此北岸矣。是知對生死明涅槃。則涅槃為彼岸。生死為此岸。對中道明二邊。則中道如山頂。而二乘所謂涅槃彼岸。還是變易生死大海耳。二乘自謂出生死有邊。入涅槃無邊。作已渡想。作究竟想。而不知此高山大城。種種諸寶。間錯莊嚴。無量華園香樹堂室。古昔諸佛賢聖思如實法得道之處。(文出魏譯)斯乃迥超二種生死大海。若以空作證者於此妙境。永非其分。故約兩教二乘而云不可往也。況凡外乎。夫眾生無始以來。法爾有八種識。第八名為阿賴耶識。即是全體如來藏心。具足一切染淨種子。由無始來從未悟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由無明故。現妄境界。由境界風鼓動心海。遂使轉識波浪。騰湧不絕。然此藏識之中。法爾具足無漏性功德種。雖復熾然流轉生死。而此無漏心性。仍復常住。不生不滅。譬如大海波浪之中。寶山大城。朗然安住。性無動搖。苟生死涅槃此彼兩岸情見稍未盡忘。決定不能階此常住山頂。故須先以入空道品。離生死有岸。次以入假道品。離涅槃空岸。非空非有。四句咸離。正觀中道。不踐凡小權乘轍跡。如神通力。得詣山城也。

四明即二邊中不可往者。夫山城旣在大海之中。則中道豈在二邊之外。苟不得神通。則不惟山城決不可往。即大海亦決不可往也。苟得神通。則山城尚可直往。大海亦何不可往哉。羅婆那夜叉王。以神通力。住此山城。遊戲往來海此彼岸。無有障礙。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妙慧。即是自覺聖智。覺了一切諸法。皆是自心所現境界。心外無法。是故恆居中道涅槃山城。遊戲往來生死涅槃此彼兩岸。自在無礙。彼棄二邊取中道者。譬如枯守山城。不能飛渡大海。何名神通。旣無神通。即非夜叉王之眷屬。是故別十迴向。不知中道佛性即一切法。圓教奪之。僅名理即。唯有圓頓行人。了知如來藏心不變隨緣。舉體而為賴耶識海。亦即舉體而為外境界風。亦即舉體而為轉識波浪。亦即舉體而為法性寶山大涅槃城。又復隨緣不變。舉凡八識六塵生死涅槃二邊中道乃至五法三自性等。一一無非自心現量自覺聖智境界。所以咸超四句。並絕百非。執之則觸塗成滯。了之則無法不通。此則六道三乘九法界思量分別所不能入。故云不可往也。初約教別釋竟。

二結成經意者。經初嘆菩薩德。謂於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究竟通達。蓋是即二邊中。而經中處處或兼用通別二種方便。對破二乘法執。及破凡外我執。則偏真乃所彈訶。即真但中。猶未全棄。的是大乘方等法也。仍須更約五法三性諸識無我。以明不可往義。

初約五法明不可往者。一名。二相。三覺想。亦名妄想。亦名分別。四正智。五如如。亦名真如。一名者。謂世出世間種種名字。或一物一名。或一物多名。或多物一名。皆是世間隨情施設。大般若經目為增語謂物本無名。雖加以名。名不即物。如喚火不暖。喚水不濕。故知但是勉強假立。非有實也。二相者。謂世出世間色心依正假實諸法。相狀各別。萬象森羅。雖非實有。而仗因托緣。如幻顯現。譬諸翳目所見空華。亦猶夢中所見依正。故知但是俗諦。非真諦也。三覺想者。著相計名。分別一異有無常與無常俱不俱等。由是展轉熏成名相種子也。四正智者。了達名相皆唯心現。不起妄想也。五如如者。妄想不起。則名相本真。如目去翳則華本性空。如睡旣醒。則諸夢自除也。夫於三界名相而起妄想。則有分段生死之海以析空正智斷妄想已。永滅三界名相。證得我空所顯真如。乃偏真不可往而往也。夫於生死涅槃名相而起妄想。則為沉空滯寂之海。以即空正智斷妄想已。三界名相當體不生。漸達法空所顯真如。乃即真不可往而往也。夫於大乘小乘名相而起妄想。則有萬行難滿之海。以但中正智斷妄想已。空有名相永得滅盡。分證二空所顯真如。乃離二邊中不可往而往也。夫於十界中邊名相而起妄想。則有真常流注之海。以圓中正智斷妄想已。一切名相當體即中。圓證二空所顯真如。乃即二邊中不可往而往也。妄想秖是煩惱。正智秖是菩提。轉菩提為煩惱。如水成冰。轉煩惱為菩提。如冰成水。是故菩提不可往。則煩惱亦不可往。煩惱可往。則菩提亦決可往。眾生往煩惱。即是往菩提。而云不可往者。以迷強故。雖終日行而不自覺也。諸佛菩薩往菩提。即是往煩惱。而云不可往者。以了悟故。煩惱永寂而無可往。菩提圓滿而亦無可往也。名相秖是二種生死。如如秪是大般涅槃。轉涅槃為生死。如空起華。轉生死為涅槃。如華滅空。是故涅槃不可往。則生死亦不可往。生死可往。則涅槃亦決可往。眾生往生死。即是往涅槃。而云不可往者。以眚翳故。空雖無華。妄見起滅也。諸佛菩薩往涅槃。即是往生死。而云不可往者。以離障故。生死本空。而無可往。涅槃本淨。而亦無可往也。是故海旣為生死海。則山亦可為煩惱山也。山旣為涅槃山。則海亦可為菩提海也。初約五法明不可往竟。

次約三性明不可往者。一妄想自性。亦名遍計所執性。二緣起自性。亦名依他起性。三成自性。亦名圓成實性。一妄想自性者。以我法二執相應之六七兩識為能遍計。以一切緣起名相為所遍計。於中妄計實我實法。譬如依繩而計為蛇。蛇不可得。外道餘乘所計我法。亦復如是。實不可得。但是妄想也。二緣起自性者。由染淨緣慣熏習力。於心性中。變似種種色心假實諸法。所謂八識心王。五十一種心數。十一色法。二十四種不相應行。乃至百界千如。假名有千。實法亦千。國土亦千。種種諸相。種種諸名。非有似有。森羅顯現。無非因緣所生起也。三成自性者。即此緣起諸法。有即非有。唯一真性。圓滿成就。究竟真實。如冰水之性。唯一濕性也。斷三界妄想。滅三界緣起。證我空所顯成自性者。偏真不可往而往也。達三界妄想無性。則三界緣起自寂。證我空所顯成自性。堪入法空所顯成自性者。即真不可往而往也。斷二邊妄想。滅界內界外緣起。次第證二空所顯成自性者。離二邊中不可往而往也。達十法界妄想無性。則三土緣起本寂。圓證二空所顯成自性者。即二邊中不可往而往也。復次妄想本空。故不可往。緣起如幻。故不可往。圓成常遍。故不可往。復次秖此緣起。名為大海。亦名山城。眾生於中妄計我法。而我法決不可得。故不可往。諸佛於此了達妙性。而妙性真常圓滿。故不可往也。次約三性明不可往竟。

三約諸識明不可往者。藏教建立六識三毒為生死本。於十二處十八界中。雖有意處及意根界。而不明言第七八識。通教但言陰處界三皆如幻化。亦不明言七八兩識。別教正指意根。名為第七。而以第八為總報主。瑜伽論中。以六七八識通名意地。備顯王所差別法門。蓋是別接通義。圓教亦明八識。而八識皆如來藏。此經云。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唯識雲。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皆遣相證性。全妄即真之旨也。有云。經論或立第九庵摩羅識。然按白淨識號。秖約果位識性圓明言之。體即八識。非別有第九也。就此八識辨楞伽者。此經以海喻第八藏識。風喻六塵境界。波浪喻前七轉識。則以摩羅耶山。喻自覺聖智境界也。山在大海南岸故不可往。以喻自覺聖智境界。超諸心意意識。故不可往。粗說如此。細尋不然。夫以六識為海。滅六識乃入涅槃者。偏真不可往而往也。六識為海。了知六識本空為涅槃者。即真不可往而往也。八識為海。轉八識成四智。方乃契會真如法性山者。離二邊中不可往而往也。八識為海。八識之性唯一真如。真如不在諸識之外。譬如摩羅耶山不在大海之外。未具神通。則山不可往。海亦不可往也。已具神通。則山旣可往。海亦可往也。是謂即二邊中不可往而往也。夫第八王所。本是大圓鏡智菩提元清淨體。第七王所。本是平等性智菩提元清淨體。第六王所。本是妙觀察智菩提元清淨體。前五王所。本是成所作智菩提元清淨體。故六祖雲。但轉其名無實性也。倘謂四智菩提種子。有人具足。有人不具。將謂大海南岸。或有摩羅耶山。或無摩羅耶山。可乎。此經云。聲聞人無漏界覺。復入出世上上無漏界。滿足眾具。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則與法華圓旨無殊。而有時建立五種種性者。乃是為初治地者建立耳。是故凡外二乘。於四智不可往。則於八識亦不可往也。以不知八識之體性無性。不知八識之涯際無際故。諸佛菩薩於四智可往。則於八識亦可往也。以窮盡八識之幻狀無邊。深達八識之實相無底故。三約諸識明不可往竟。

四約二無我明不可往者。一人無我。或名人空。或名我空。二法無我。或名法空。人者。五陰和合之假名也。法者。五陰色心之實物也。我者。自在義。主宰義。外道或計神我。或計士夫。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自在常住。能為主宰。並屬我執。故佛以人無我破之。外道或計冥諦。勝性。極微。四大。時。方。梵天。自在常住。能為主宰。乃至二乘。或計陰入處界。各有實體。或計四微四大。非即自心所現相分。或計善惡無記生死涅槃。各有實性。並屬法執。故佛以法無我破之。當知我法二執。喻如大海。二種無我。喻如摩羅耶山。故云不可往也。夫外道凡夫。非我計我。或云即色是我。或云離色是我。或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歷受想行識例作四見。則有二十我見。邪惡風浪。浩然無涯。聲聞稟佛止啼言教。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頓破二十我見。證人無我。乃偏真不可往而往也。夫愚法聲聞。妄執陰入處界。是世間實有苦諦。見思煩惱。是世間實有集諦。必因果俱滅。方入無餘涅槃。不知三界依正。猶如空華幻夢。見思煩惱。不在內外中間。秖見塵沙俗諦廣若巨海。中下者棄而不觀。或三生六十劫。或四生百劫。一槎直泛。冀達彼岸。上根者誓願遍知。必僧祇練行。更百劫集福。廣設船筏。辛勤獲度。若利根三乘。知一切法四性無生。不復更滅。頓證界內二種無我。如神通者。須臾彼岸。是謂即真不可往而往也。夫人我局於界內。其海易渡。法我通於界外。其海無窮。一切三乘迷沒其中。莫之能出。自非窮法海源底。何由稱正遍知覺。是以先觀人無我。度分段海。次觀法無我。度無知海。次觀俱空不生。度變易海。方證二無我所顯真如。是謂離二邊中不可往而往也。夫十法界假名。總名為人。十法界五陰國土。總名為法。一空一切空。則人法俱不可得。一假一切假。則人法重重無盡。一中一切中。則人法皆是真如。非我非無我。雙照我與無我。故云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又云。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究竟通達。夫皆空俱遣。一空一切空也。究竟通達。一假一切假也。唯空遣故能通達。唯通達故能空遣。一中一切中也。又三諦皆空皆遣也。三諦皆究竟通達也。三諦皆無可空遣無可通達。而空遣而通達也。如神通者。不住大海。不住山城。能往大海。能往山城。不見有大海山城。而統有大海山城也。是謂即二邊中不可往而往也。初釋楞伽竟。

次釋阿跋多羅寶者。夫摩羅耶山。種種寶性所成。故名無上以譬大涅槃山。亦是種種無上法寶之所成也。法寶無量。略攝為十。一諦理無上。二慈悲無上。三定慧無上。四智斷無上。五遍知無上。六道品無上。七方便無上。八位無上。九利益無上。十圓滿無上。

一諦理無上者。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皆是自心現量。心外無法。凡外不達。著相計名。妄想纏縛。障於正智。永隔如如。於依他起。昧圓成實而起遍計。前七識為能熏。第八識為所熏。第八識為能藏。七識種為所藏。更互為因。展轉不絕。妄計我法。輪轉無窮。惑業苦三。如惡叉聚。此經直以自覺聖智照之。了知無始虛偽。不離自心。生死涅槃。本來平等。皆是第一義心境界。不同析體偏空。亦復不同離二邊中。故云諦理無上也。

二慈悲無上者。觀於第一義心境界。生佛本同。凡夫迷之。枉受生死。二乘昧之。妄取涅槃。遂發四弘。拔苦與樂。神通自在。方便具足。經云。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此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同三乘生緣法緣慈悲。故云慈悲無上也。

三定慧無上者。第一義心。照而常寂。名之為定。寂而常照。名之為慧。經云。欲得如來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生住滅妄想虛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無開發行。夫遠離陰界等者。照而常寂之妙定也。觀察思惟等者。寂而常照之妙慧也。唯心直進者。定慧不離第一義心。全以性德而為修德。即以修德而顯性德。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故名為直。頓階佛地無所有法。故名為進。此是稱性緣了莊嚴。不同三乘別修緣了。故名定慧無上也。

四智斷無上者。破惑顯理。名之為智。理顯惑亡。名之為斷。經云。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夫自覺觀察妄想無性。則何惑不破。離見妄想入如來地。則何理不顯。豈同二乘以生空智。僅斷見思。亦豈同權位菩薩。以次第三智。漸斷三惑者耶。故云智斷無上也。

五遍知無上者。夫一切諸法。本惟心量。執之則全真成妄。悟之則全妄即真。是故凡外愚小。不唯名相妄想遍計緣起八識是妄。縱令緣念思惟正智如如圓成及二無我。亦是妄也。經云。如如與空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此之謂也。諸佛菩薩。不唯正智如如圓成及二無我是真。觀於名相妄想遍計緣起八識。亦即真也。經云。妄想有十二。緣起有六種。自覺知爾焰。彼無有差別。五法為真實。自性有三種。修行分別此不越於如如。此之謂也。二乘舍生死而取涅槃。不知涅槃無性。權乘舍二邊而取中道。不知中道無性。唯有得自覺聖智者。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究竟通達。故云遍知無上也。

六道品無上者。唯心直進。即是圓心念處。一念處一切念處。是名四念處慧。觀察無始虛偽。則二世惡斷。思惟佛地無生。則二世善生。是名為四正勤。宴坐山林。下中上修。必具欲勤心觀。是為四如意足。能見自心妄想流注。則成五根。得自在力。是為五力。超度自心所現境界虛妄之想。即七覺支。超度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即八正道。得如來身。即是入圓三解脫門。證於自覺聖智第一義心也。如此圓妙道品。尚非歷別次第道品可比。況是二乘道品所能及乎。故云道品無上也。

七方便無上者。夫第一義自覺聖境。離名絕相。非妄想之所階。是故經令親近最勝知識。分別決斷種種句義。乃至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又云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又於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教令應知應舍。又云。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一者善分別自心現。二者觀外性非性。三者離生住滅見。四者得自覺聖智善樂。又為辨四種禪。令知舍邪趣正。由淺階深。又為說二種覺。又令當善四大造色。又為說諸陰自性相。又為辨外道四種涅槃。又為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等。皆為自覺聖智一乘而作弄引。尚非次第二觀為方便道。況是性地四善根等諸方便耶。故云方便無上也。

八位無上者。文中雖或兼明三乘共位。又或獨明菩薩十地。然正意唯令不由於他。通達佛法。故日。於彼演說乘。皆是如來地。十地則為初。乃至雲無所有何次等。並如空中鳥跡。有即非有。不同歷別權修。楷定三阿僧祗淺深次第。又明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又謂聲聞。譬如昬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是則始說三乘。終歸一乘。故云位無上也。

九利益無上者。謂諸菩薩若能唯心直進。觀察外境非有。妄想無性。入於三昧正受。則得如來二種神力建立。一者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二者手灌頂神力。以此神力建立。令離魔業煩惱。及令不墮聲聞地禪。一切菩薩由此神力。得如來自覺地已。游諸佛剎。供養諸佛。示現佛身。以自心現量度脫眾生。悉令遠離有無等見。故云利益無上也。

十圓滿無上者。夫一切諸法。唯是自心現量。本無可取。亦無可舍。凡夫溺於有漏。二乘醉於偏真。皆是自迷心量。割裂太虛。若能觀察外性非性。顯發自覺聖智第一義心。則法界為身。具足無量神力。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所謂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取舍情盡。理智一如。盡未來時。不增不減。故云圓滿無上也。初分釋竟。

二合釋者復二。初直就此題釋。次約二譯皆加入字釋。初直就此題釋者。若以偏真為不可往。則正因緣境。為諦理無上。生滅四弘。為慈悲無上。析空止觀。為定慧無上。破除分別。俱生二種煩惱。為智斷無上。了達三界依正。一一無我我所。為遍知無上。觀身不淨等。為道品無上。五停心觀等。為方便無上。四向四果。為位無上。降伏界內四魔。為利益無上。證得有餘無餘二種涅槃。為圓滿無上。此則一切仙魔釋梵所不能往所不能有。故名無上寶也。然非今經意也。

若以即真為不可往。則因緣即空。為諦理無上。無生四弘。為慈悲無上。體真止觀。為定慧無上。愛見如虛空不可得。為智斷無上。三界依正同於空華。種種分別而無染著。為遍知無上。觀身淨不淨不可得等。為道品無上。三輪體空六度行等。為方便無上。超二乘地。入菩薩地佛地。為位無上。界內四魔性空寂滅。為利益無上。生死涅槃。同於夢幻。為圓滿無上。此則一切愚法二乘所不能往所不能有。故名無上寶也。由此能通但中圓中。故今經亦兼用之。然非今經之正意也。

若以離二邊中為不可往。則歷別三諦。為理無上。無量四弘。為慈悲無上。次第三止三觀。為定慧無上。破除三惑。為智斷無上。通達恆沙佛法。為遍知無上。觀身非淨非不淨。雙分別淨不淨等。為道品無上。十波羅密展轉生起展轉持淨。為方便無上。三賢十聖等妙二覺。為位無上。遍降界內界外八魔。為利益無上。證得三種涅槃。為圓滿無上。此則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往所不能有。故名無上寶也。由諸鈍根菩薩。未能唯心直進。故於無次第中為說次第。今經雖兼用之。然亦非正意也。

若以即二邊中為不可往。則圓融三諦。為諦理無上。無作四弘。為慈悲無上。圓頓止觀。為定慧無上。妄想無性。三惑不生。為智斷無上。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究竟通達。為遍知無上。觀身實相等。為道品無上。宴坐山林。下中上修。唯心直進為方便無上。於彼演說乘。皆是如來地。為位無上。魔界如即佛界如。轉魔界成佛界為利益無上。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為圓滿無上。此則權位菩薩所不能往所不能有。而能接彼權位三乘。轉彼愚法聲聞。誘彼外通闡提。一切皆令得入其中。故名無上寶也。正是今經意也。初直就此題釋竟。

次約二譯加入字釋者。如來從龍王宮出。觀見摩羅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諸如來應正等覺。皆於此城。說自所得聖智證法。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當為羅婆那王開示此法。爾時羅婆那夜叉王聞已。與諸眷屬請佛入城佛受其請。乃入彼城而說此經。故唐譯名大乘入楞伽經。魏譯雲入楞伽經也。今約此義釋者。楞伽。即境無上也。入。即智無上及行無上也。名字入乃至究竟入。即位無上也。始終不離大海摩羅耶山。能入是般若。所入是法身。能所和合是解脫。即三法無上也。如來觀機。彼王誠請。即感應無上也。彼王乘華宮殿。往世尊所。妓樂歌讚。兼復勸請大慧菩薩問法。佛入其城。現神通力。令王開悟。即神通無上也。一百八義。三十九門。即說法無上也。大比丘僧及大菩薩。從彼種種異佛剎來。即眷屬無上也。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即功德利益無上也。上來釋別題竟。

次釋通題者。梵語修多羅。或云有翻。或云無翻。智者大師和融有無故於翻五含五。各申教行理三。具如法華玄義。茲不復出。又此方聖說為經。賢說為傳。修多羅旣是聖說。故直以此代彼。稱之為經。經者。法也。常也。法者。軌持也。常者。不變也。如來所說一百八義。三十九門。破除外道聲聞惡見妄想戲論分別。令知自心現量。教可軌也。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患。思惟佛地無相無生。行可軌也。常不思議第一義境。理可軌也。從得正覺至入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不說是佛說。教不變也。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行不變也。古先聖道。法界常住如金銀等性。如趣彼城道理不變也。此教無上。諸餘梵魔天仙乃至二乘所不能宣。即是教不可往。此行無上。凡外二乘所不能修。即是行不可往。此理無上。凡外二乘所不能覺。即是理不可往。通別八字。並屬能詮。名下所詮。一一能令大機眾生歡喜生善滅惡入理。即教行理。以題例經。始從如是我聞。終至斯由不食肉。一切文字。皆能詮也。一切所詮。皆教行理也。以此一經而例一代時教。亦復如是。可以意知。不復委說。第一略釋名竟。

第二顯體者。能詮之文。皆屬於名。所詮之義。有體宗用。體約理性。宗約自行。用約化他。然而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才涉言詮。便屬增語。雖世間諸物。尚不即名。況理性玄微。如何可顯。是故經云。當依於義。莫著言說也。又云。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為誰說。是故菩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又云。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辨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涅槃亦云。生生等皆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今依此義故釋名後。仍須顯體。如以指指月欲人因言以見體也。略為七意。一正顯體。二簡偽濫。三一法異名。四八體之門。五遍為眾經體。六遍為諸行體。七遍為一切法體。

一正顯體者。此經以自心現量第一義境界為體。言自心者。心體絕待。非自非他。一切諸佛。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非有二。以當體不二故。強名為自心也。言現量者。現。謂顯現。量。謂份量。言一切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乃至十界百界千如等種種諸法總是唯心所現。不出心之份量。故名為現量也。言第一義者。旣一切法。皆唯心現。不出心之份量。則全妄即真。當體不可思議。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唯即與離。二無所目。故名第一義也。言境界者。自覺聖智之所證得。非諸戲論所行之處。離四句相。離心緣相。而實遍為一切法體。不同虛空兔角。但有名字故名為境界也。此自心現量第一義境界。乃一經之所正顯。種種眾行。皆歸趣之。無量功德。共莊嚴之。言說問答。而詮辯之。於五法中。唯取如如。於三性中。取成自性。於八識中。取唯識性。於二無我中。取法無我所顯真如。而此妙體。非異如如成自性等種種名字。非即如如成自性等種種名字。如緣言說義計著者。仍墮建立及誹謗見。是故經云。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也。

二簡偽濫者。夫世間一伎一能一事一物。乃至四禪八定。外道見網。聲聞緣覺所得三昧所證涅槃。權乘菩薩所有神通意生身等。無不皆是自心現量。而不能徹諸法之源。亦不能窮諸法之際。皆非第一義境界也。又據世間伎能事物。乃至凡外禪定諸見。及諸三乘之所證得。莫不自謂是第一義。而不能徹心性之源。亦不能窮心性之際。是以執有者。則昧真空。證空者。則失幻有。滯二邊者。則迷中道。取中道者。則隔二邊皆不得為自心現量也。縱令妙悟泠然。了知心外無法。法法皆是心具心造。苟非獨一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猶不名為善義菩薩。若但口云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緣言說義計著。仍墮建立及誹謗見。何由契會此妙體也。

三一法異名者。先會此經異名。次會他經異名。此經異名者。秖此自心現量第一義境界。亦名自覺聖智境界。亦名真識。亦名真相識。亦名如來自到境界。亦名無所有佛地無生。亦名海浪藏識境界法身。亦名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亦名常住法身。亦名自覺聖究竟差別相。亦名常不思議。亦名如來藏自性清淨。亦名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亦名無我如來之藏。亦名如來禪。亦名一乘。亦名出世間上上無漏界。亦名佛之知覺。亦名佛自得法。亦名本住法。如是等種種名字。皆是一體異名。如以眾指。共指一月也。他經異名者。華嚴經名為法界。維摩經名為不可思議解脫。大般若經名為一切種智。金光明經名為法性。大佛頂經名為如來藏妙真如性。占察經名為一實境界。法華經名為諸法實相。大涅槃經名為三德秘藏。梵網經名為本源心地。乃至諸經論中。各有多名所謂大圓鏡智。庵摩羅識。中實理心。正遍知海。大寂滅海。大涅槃天。如天帝釋。有千名字。如諸世尊。一一世界。各有十千名字。經體亦爾。並須尋名而悟體也。

四入體之門者。第一義境。雖是自心現量。而種種心量未忘。終難湊泊。經云。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於真實義。當方便修。此以行為門也。又云。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墮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此以教為門也。統論教門。四四十六。依教起行。行亦十六。今經正破三藏四門。兼用衍教一十二門。且如唯心直進一語。若唯心故空。則通教四門也。唯心故假。三諦隔歷。則別教四門也。唯心故中。三諦圓妙。則圓教四門也。又如妄想無性一句。若云了不可得故無性。則通教四門也。若云更互出生故無性。則別教四門也。若云當體。即真故無性。則圓教四門也。通別八門。經雖不廢。而非正旨。今未暇說。圓融四門。應略辯之。所謂非一非四。而論四一。一門一切門。一切門一門也。夫曰心曰想。不可謂無。即是有門。曰唯曰無性。不可謂有。即是空門。為破外道計有我故。說空無相無願等句。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如來藏。即是亦空亦有門。唯心則空而不空。無性則有而不有。即是非空非有門。執之便成四謗。以互違故。融之便為四門。以不二故。約此圓融無礙之門略明觀者。秖此唯心四門。妄想無性四門。便是不思議境。諸佛已悟。我及眾生云何尚迷。憫已傷他。上求下化。便是真正發心。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便是善巧止觀。離見妄想。是破法遍。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是識通塞。上上升進。是道品調適。當離群聚習俗睡眠。是對治助開。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知次位。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是能安忍。到無開發行。如實處不生妄想。是離法愛。當知此經前後勸修之文。十乘意足也。

五遍為眾經體者。依於第一義境界。隨眾生心而為顯示。或實示其全。或權示其偏兼或但。或對或帶。或開或顯。或說或泯。千經萬論。宛轉赴機。究其指歸。總屬心量。可以意知。不可言盡也。

六遍為諸行體者。統論半滿權實諸四三昧。皆以第一義心而為其體。此經勅令。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當知正是稱性起修。以修顯性。不知體性。宴坐何為。知而不修。體亦不顯。縱令權行未悟此體。然離此體亦無權行。是故遍為諸行體也。

七遍為一切法體者。一切諸法。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收無不盡。而此諸法。一一無非自心現量。若知諸法唯是自心現量。則諸法皆即第一義心。如真金所成諸器。則器器皆是真金。如濕性舉體作冰作水。則冰水唯是濕性。縱令凡外二乘。妄計心外有法。而外法畢竟非有。畢竟無非自心現量也。第二顯體竟。

第三明宗者。宗是修行之要領。會體之玄樞。水性至冷。飲者方知。妙體離言。非修不契。修分正助。正乃名宗。如綱之總挈網目。如梁之任持瓦椽。故顯體之後。急須明宗。此經以唯心直進自覺聖智為宗。唯心直進。名為真因。自覺聖智。名為正果。蓋自心現量第一義境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迷時不減。悟時不增。體非因果。而悟此境界以為真因。乃名唯心直進。證此境界以為極果。乃名自覺聖智。是故經云。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此明破我法二執。以唯心識。觀為方便道也。又云。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此明全以果覺理體而為所觀。所謂不生不滅為本修行。因該果海。真如實觀為真修道也。又云。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此明與佛同體也。又云。到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此明與佛同用也。又云。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此明無位次中假立位次。如虛空丈尺。入海淺深。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也。又云。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此即顯示唯心直進。從因趣果之正宗也。初祖謂二祖雲。吾觀震旦所有經教。唯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此之謂也。第三明宗竟。

第四辨用者。此經以破外道餘乘我法二執為用。亦以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為用。蓋由外道餘乘。不達自心現量。妄計心外實有我法。故佛應病與藥。為說八識五法三性及二無我以對治之。若復隨言說義計著。謂實有此八識五法三性二無我等差別之相可得。還同法執。故古人云。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當知但是空其情計。遣其執著。而五法自性識無我等。本是自心現量。本無可空。亦無可遣也。何以言之。迷於如如是起妄想。妄想非智。故於無名相中計名著相。若知名相本空。不起妄想。便名正智。非別有正智可得也。由正智故。知名無名。知相無相。無名無相。假號如如。非別有如如可得也。設有一如如可得。則如如亦是名相。還同妄想矣。譬如翳目。妄見空華。醫病若除。華相本滅。華不起處。即是虛空。非別有虛空可得也。若謂有虛空可得。即建立相。若謂竟無虛空。即誹謗相。當知虛空離有離無。不墮四句。則如如亦離有離無。不墮四句也。如如離有離無不墮四句。則名相妄想正智亦皆離有離無。不墮四句也。是故如來為諸眾生顯示迷悟差別。方便建立五法。以破斷見。因諸眾生轉計五法實有定法。又複方便遣空。以破常見。是則雖建立而非有。雖遣空而不無。五法旣爾。三性八識二無我等。例皆可知。依他如幻。無實我法。橫計我法。便為妄想。悟二無我。便顯圓成。依藏識海。起七識浪。若云定一。不應起有先後多少。若云定異。應非水體。是故偈云。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斯乃破立同時。空有不二。不墮四句明矣。凡外於識自性相應及所變影。不能了知唯是心量。妄計有我。故為開示人無我理。豈於心外別有一理。名為人無我耶。餘乘於識自性相應及所變影。不能了知唯是心量。妄計有法。故為開示法無我理。豈於心外別有一理。名為法無我耶。是故此經總破一百八句。別破外道異因。及七自性。有種無種。自相共相乃至三乘五性。建立誹謗。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又復為說四大造色。諸陰性相。妄想分別。三意生身。有無有見。宗說通相。語義。智識相續解脫。離於世論。破外涅槃。破外無常。簡滅正受。生滅剎那。種種變化。而終之以不食肉門。可謂執無不破。疑無不遣。故使菩薩依之進修。永離戲論妄想分別。唯心直進。速到自覺聖智克證自心現量第一義境界也。第四辨用竟。

第五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攝。若約五味分別。即是生酥。彈偏斥小。嘆大褒圓。明三是權。顯一是實。外道與愚小並破。即空與圓中並陳。蓋是以圓接通。以通入圓。於七種二諦中。乃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也。於五種三諦中。乃有漏為俗。無漏為真。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為中也。經中雖亦列明別十地相。而隨即雲無所有何次。意在頓超直入。不局三祇漸次。故非歷別法門。乃接引界內利根。令成界外利根。即事即理即真即中。故為禪宗之正印也。略明五重玄義竟。


上篇:維摩經略疏

下篇: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梵網經懺悔行法

明菩薩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經云。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

楞伽經義疏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義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

佛遺教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述 歸命常住大悲尊 應病與藥權實法...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靈峰藕益大師宗論卷第一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願文...

阿彌陀經義述

阿彌陀經義述 慧淨述 阿彌陀經(此雲無量壽,後秦羅什...

法華宗要

法華宗要 元曉師撰 將欲解釋此經。略開六門分別(初述...

本願藥師經古跡

本願藥師經古跡上 青丘沙門太賢撰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卷第一(並序)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問...

【註音版】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寶藏論

寶藏論 長安沙門釋僧肇著 廣照空有品第一 空可空非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覺,子於...

佛說泥犁經

佛說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摩訶剎頭經

佛說摩訶剎頭經(亦名灌佛形像經) 西秦沙門釋聖堅譯 「...

【註音版】佛說迴向輪經

佛說迴向輪經...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止...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似能破

【似能破】 p0695   因明入正理論云:若不實顯能立過...

【佛教詞典】尸骸

【尸骸】 p0889   大毗婆沙論三十九卷十頁云:問:若...

世界上最不值的交易

給你一元錢,然後你給我一百元可否?我相信古今恐怕無...

境無好壞,好壞起於心

境緣無好壞,好壞起於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

用幾十年的苦難,換取永遠的解脫

人生的晚景是淒涼的,不管你是鰥寡孤獨,還是子孫滿堂...

貧女一燈福報無盡

在《阿闍世王授決經》中,記載一段貧女佈施一燈,得佛...

《法華經》的殊勝功德利益

01、《法華經如來神力品》云∶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

昌臻法師《重溫印光祖師偈語的體會》

一、學佛的目的,是真為生死。了生死的捷徑,是念佛求...

不小心受傷,是否也屬於因果報應

問: 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假如說一個人不...

遊覽寺院的四個禁忌

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大師、法師,對住...

人該懶散還是精進

很多人認為現代人之所以心裡不安,是因為生活太緊張,...

懺悔常識問答

問: 何為懺悔。 答: 於三寶前發露已罪,痛責悔改,...

你能夠持他的聖號就已經得救了

《地藏經》又給我們一個啟示:地藏王菩薩每日清晨隨順...

本煥老和尚:要成佛就要結眾生緣

首座和尚、班首師父、各位執事、各位護法居士: 你們...

【視頻】法鼓山禪修晚課

法鼓山禪修晚課

【視頻】《佛說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釋大力讀誦

《佛說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釋大力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