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十(金剛身品第五 名字功德品第六)

 釋百非義 出護法國王護弘法比丘 釋開隨護法持刀仗白衣行 釋受持此經不隨四趣 釋此經具七善 釋此經八味具足

金剛身品第五

桉。道生曰。長壽之與金剛。皆共談丈六。但內外言之耳。長壽為外應之跡。金剛為內照之實。實照體圓。故無法也。僧亮曰。答問金剛體不可壞也。有人命不盡。而諸根壞。故須兩說也。法瑤曰。上明長壽無窮。然未必不念念相續。今明金剛堅固。非念所遷壞也。前因義此顯體也僧宗曰。答第二問也。答因答果。即為兩段也。寶亮曰。此品前明果後明因。今以果題品也。如來以法性為體。無有無無。百非所不及。絕有相之境也。大分為五。第一初有兩行。總辨金剛身相。體常不動。非食所資也。第二從迦葉發問以下。據跡為難也。第三從佛告迦葉以下。將欲答難。且更廣明法身。絕百非之相也。第四從如來所以示病苦者。正答迦葉難。釋應現無常塵土之意也。第五領解。自說己之體常。兼傳被於未聞者也。智秀曰。就答果問中。有四翻。第一兩行正答問也。第二迦葉難。第三佛答也。第四勸信。

爾時世尊復告迦葉(至)非雜食身即是法身。

桉。僧亮曰。法者。無非法之義。釋非食身也。食所長養。非法橫生。名思欲身。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至)如來今當入涅槃故。

桉。僧宗曰。迦葉執跡為難。以和妙釋。

佛告迦葉汝今莫謂(至)堅牢難壞非人天身。

桉。僧宗曰。尋此釋意。從初至非識離心以來。偏明真應不異也。從非識離心以下。就不即以明義也。非人天身者。位過五道也。智秀曰。尋此答旨。有二別。第一先以四科。廣解法身之相。第二結也。第一科。從此訖如來之身非身。先明非惡身。以約迦葉難也。第二從是身訖非識。就名相中。辨不生不滅身也。即以兩緣釋之。初從不集不脩以下。明不從集起也。次從無有動搖以下。明在果不復更隨緣造業。以此二緣。知法身不生滅也。第三從離心亦不離心以下。帶應明本。正顯應由本有故。本從於應。以制名也。第四從如來之身成就以下。向雖以三緣。顯法身相。皆是名相中者。未盡其美。乃更明法身妙絕眾相。非謂無法可名。正以法身德。廣非下地方言所能盡耳。

非恐怖身。

桉。僧宗曰。離生死恐怖也。

非雜食身。

桉。僧宗曰。不為四食所養。

如來之身非身是身。

桉。僧亮曰。身以生滅聚積為義。而有真有應也。真身非生滅積聚。故非身也。應身無生不生。無形不形。故是身也。僧宗曰。非形累之身。即是法身之謂也。

不生不滅。

桉。僧宗曰。離有為相。

不集不脩。

桉。僧宗曰。非業煩惱。

無量無邊。

桉。僧亮曰。身無大小。難可定取也。僧宗曰。法身彌覆。豈有邊表也。

無知無形。

桉。僧亮曰。大悟無知。妙像無形。僧宗曰。知形生於立稱。法身妙絕。絕待故也。

畢竟清淨。

桉。僧亮曰。有知有形。非清非濁。僧宗曰。雙遣乃淨也。

無有動搖。

桉。僧亮曰。釋清淨也。有知則有所不知。有形則有所不形。可動可搖。豈曰淨也。僧宗曰。法身凝寂。孰能動耶。

無受無行不住不作無味無雜非是有為。

桉。僧亮曰。此下至非有為。釋上無知也。受緣則行。行則有住。住便有作。作必味著。著則雜惡斯集。惡集則體無留停。有為法也。以無此故。非有為也。僧宗曰。位滿故。不受住位。故不行。不住生死。故不住也。作即是業。味即煩惱。雜即是果也。

非業非果非行非滅非心非數。

桉。僧亮曰。釋非有為也。有為則是業。是果。是行。是滅。由心數而起。非之故無也。僧宗曰。離有餘果。故非業非果。離無餘果。故非行非滅也。非心心數。離四陰也。

不可思議常不可思議。

桉。僧亮曰。真身如是不可思議。或謂真不可議。應是可議。故曰應即是真常不可議也。僧宗曰。三乘十地。不能量也。

無識離心。

桉。僧亮曰。釋上非心也。現分別故。名為識也。能生後有。故名為心。今謂無分別。故非識。不生後有。故非心也。僧宗曰。從此以下。真應雙明也。

亦不離心。

桉。僧亮曰。雖不分別。而無事不知也。僧宗曰。上既言無識。謂同木石。拂此疑故。亦不離心也。

其心平等。

桉。僧亮曰。雖知而無知相也。僧宗曰。絕高下故。故言平也。無優劣故。故言等也。

無有亦有。

桉。僧亮曰。無生住滅。故非有。智週三世。故亦有也。僧宗曰。法身無像。故無有。丈六通化。故亦有也。

無有去來而亦去來。

桉。僧宗曰。既無有色。誰去誰來。垂形六道。見有去來。

不破不壞不斷不絕不出不滅。

桉。僧亮曰。上云去來。似有破壞出滅。今明無此。以釋非有為也。僧宗曰。離四相故。不破乃至不絕也。體非未來故。不出至現在。不滅入過去也。

非主亦主。

桉。僧亮曰。心居物下。故非主。具八自在。故亦主也。僧宗曰。法身妙絕。何依何主。道王三千。故云亦主。

非有非無。

桉。僧亮曰。兩非重說。終遣有耳。僧宗曰。不同二十五有。故非有。不同太虛。故非無也。亦曰法身故非有。應跡故非無也。

非覺非觀非字非不字。

桉。僧亮曰。非人非天。故非字。應人名人。故非不字也。僧宗曰。離麁細心相。故非覺觀也。夫名生於形。無狀故無名。應用故有字也。

非定非不定。

桉。僧亮曰。心馳萬境。故非定。寂然不動。故非不定也。僧宗曰。能大能小。故非定也。其體常湛。故非不定也。

不可見了了見。

桉。僧亮曰。十地所不覩。故不可見。後身見故。了了見也。

無處亦處無宅亦宅。

桉。僧亮曰。真則非人。無處無宅也。常在五道。故亦處亦宅也。

無闇無明。

桉。僧亮曰。洞鑒三世。故無闇也。現同凡夫。故無明也。

無有寂靜而亦寂靜。

桉。僧亮曰。無事不為。而常無為。僧宗曰。分身散體。故無寂靜也。常果恬然。故言亦寂靜也。

是無所有不受不施。

桉。僧亮曰。無二十五有。故無有也。不衣不食。故不受也。功德無增。故無施也。僧宗曰。雖言始有。視聽不得。故無有也。位居足地。故不受也。離因相故。故無施也。

清淨無垢無諍斷諍。

桉。僧亮曰。釋上句也。無是無非。故無諍也。僧宗曰。煩惱是諍。以斷盡故。故言無也。

住無住處。

桉。僧亮曰。釋上無宅亦宅句也。僧宗曰。涅槃無域真所居也。

不取不墮。

桉。僧亮曰。不進求故不取也。不退故不墮也。僧宗曰。因取故墮。不取故不墮也。

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非福田。

桉。僧亮曰。絕軌相故非法。化人故非非法也。絕言故非田。應供故非非田。

無盡不盡離一切盡。

桉。僧亮曰。釋上句也。湛然故無盡也。僧宗曰。移劫不窮。故言無盡。即是不盡。故離一切盡也。

是空離空。

桉。僧亮曰。無性無相。故是空也。離無常無我。故離空也。僧宗曰。空無生死。即離空也。

雖不常住非念念滅。

桉。僧亮曰。體無生滅。或隱或顯。僧宗曰。絕言故。不可名之為常。絕眾相故。非念念滅。

無有垢濁。

桉。僧亮曰。釋不滅也。

無字離字非聲非說。

桉。僧宗曰。釋不滅也。

亦非脩集非稱非量。

桉。僧亮曰。了因非作故。因非脩集也。絕思議故。非稱量也。僧宗曰。無所進故。非脩集也。無相待故。非稱量也。

非一非異。

桉。僧亮曰。方圓殊應。故非一也。真性不改。故不異也。

非像非相諸相莊嚴。

桉。僧亮曰。妙絕眾相。而相超世。

非勇非畏無寂不寂。

桉。僧亮曰。摧四魔故非畏也。無靜不靜。故無寂。

無熱不熱無可覩見無有相貌。

桉。僧亮曰。動靜一體。其相難見。

如來度脫一切眾生(至)法無有二故不可量。

桉。僧亮曰。出其事也。

無等等。

桉。僧亮曰。唯佛與佛等也。

平如虛空。

桉。僧亮曰。釋等義也。

無有相貌同無生性不斷不常常行一乘眾生見三。

桉。僧亮曰。無有相貌。出等事也。或三或一釋等義。

不退不轉斷一切結不戰不觸。

桉。僧亮曰。大乘所無也。僧宗曰。四魔已盡。故不戰也。滅於攀緣。故無觸也。

非性住性。

桉。僧亮曰。無自性故非性也。不改變易。故住性也。

非合非散非長非短(至)非增非損非勝非負。

桉。僧亮曰。總釋上也。

如來之身成就如是(至)非有為非無為非世非不世。

桉。僧亮曰。有知知則不等也。

非作非不作。

桉。僧亮曰。謂是了因非作因也。

非依非不依(至)除一法相不可算數。

桉。僧亮曰。不可一方一數取也。僧宗曰。若謂得一法相。在百非外者。亦除之也。一解雲。除方便一法也。

般涅槃時不般涅槃。

桉。僧宗曰。物見有滅。竟不滅也。

如來法身皆悉成就如是無量微妙功德。

桉。僧亮曰。總結上也。

迦葉唯有如來乃知是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桉。僧亮曰。結上不思議也。

迦葉如是功德成如來身非是雜食所長養身。

桉。僧亮曰。結上法身妙極。離生死也。

迦葉如來真身功德如是(至)為欲調伏諸眾生故。

桉。僧亮曰。結上應身。雖生不生。

善男子汝今常知如來之身即金剛身。

桉。僧亮曰。以本跡相。即雙結也。

汝從今日常當專心(至)說如來身即是法身。

桉。僧宗曰。備上眾德。本跡相關。其旨顯然。勸令受持。廣弘化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亦當為人如是廣說。

桉。智秀曰。領解也。

唯然世尊如來法身金剛不壞而未能知所因云何。

桉。僧亮曰。答問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也。下文舉護法為因也。僧宗曰。答因中有四段。第一列三種章門。所謂護法引證開制也。第二廣此三也。第三明末代通法人也。第四明不但通經。亦協通律為化也。寶亮曰。就此答中。大分為三。第一總答。以護法為因也。第二佛自引證。我昔親行此因也。第三從持正法者。不受五戒。廣辨護法之相也。護法者。不出二途。一者據萬行為端。自守戒行。任持在心。二者不顧形命。但使法弘也。若能弘。建立之心令惡改。而法通者。故佛於下文。嘆護法者。自利利人之功勝也。智秀曰。大分此答。為兩段。第一舉問求答。第二正答也。答中又有二別。一略二廣也。此即大分中之第一。舉問求答也。

佛告迦葉以能護持正法因緣故得成就是金剛身。

桉。智秀曰。此下正答中。第一略門也。有兩翻。此第一直答。

迦葉我於往昔護法因緣(至)是金剛身常住不壞。

桉。僧亮曰。護法法全。是故感得身不可壞也。智秀曰。此第二自舉往昔。略為證也。

善男子護持正法者(至)守護持戒清淨比丘。

桉。寶亮曰。下文顯出家之人。有三品。在家之人。蠲去下品。唯出中上也。若不受五戒。而忘身護法。令法得通者。此實大勇勐也。出家通法之人。所以應與護法白衣持刀杖者俱者。此就末世之中為論耳。智秀曰。此下第二廣門也。有三翻。第一明在家人護法。第二引證。第三明出家之人。護法之法也。從此訖非持戒者。得如是名。第一辨在家之人護法。有二翻。第一正明護法。第二迦葉難也。此即第一翻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當知是輩是禿居士。

桉。僧亮曰。與刀仗者俱。律有誠制。不名清淨。故須問也。僧宗曰。向列三章門。今欲廣釋護法之相。先假執聲聞教中。唯以獨靜為上。今佛釋此非上。以護法為勝也。智秀曰。此下第二翻也。為難之辭。雖在比丘。而實為顯在家之人。護法之法。

佛告迦葉莫作是語言禿居士。

桉。僧亮曰。此下舉三種比丘。前出中品。次出上品。後出下品也。

若有比丘隨所至處(至)當知是人無所能為。

桉。僧亮曰。此舉中品比丘也。寶亮曰。昔以持律為上品。今云是中品者。以其不能廣利於物。自守而已故也。

若有比丘供身之具(至)如法治之驅令還俗。

桉。僧亮曰。舉上品比丘也。

若有比丘能作如是(至)非持戒者得如是名。

桉。僧亮曰。舉下品比丘。即結正破戒者也。

善男子過去久遠無量無邊(至)奴婢牛羊非法之物。

桉。智秀曰。此第二引證。有兩章。前引證。後領解也。明駿桉。此下引證。有七段。一證弘法比丘。必須強力者為護也。二證世有惡人。必能遮遏弘通之道也。三舉在家護法之至也。四顯弘讚二人之果報也。五會古今。六迦葉領解。七佛述勸也。此即第一。出通法比丘之緣起也。

爾時多有破戒比丘(至)執持刀杖逼是法師。

明駿桉。第二舉惡人。遏弘法者之緣起也。

是時國王名曰有德(至)此身當為無量法器。

明駿桉。第三顯護法之人。

王於是時得聞法已(至)應當如是受持擁護。

桉。僧宗曰。六卷泥洹雲。王為第二弟子。覺德為第一弟子。而此言王第一者。蓋以先生彼國故耳。明駿桉。第四顯弘護法者。道俗二人之果報也。

迦葉爾時王者則我身是(至)成就法身不可壞身。

明駿桉。第五會古今。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身猶如畫石。

明駿桉。第六領解也。

佛告迦葉善男子以是因緣(至)刀劍器杖侍衛法師。

明駿桉。第七印述勸護法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諸比丘(至)為是持戒為是破戒。

桉。僧亮曰。上以不受五戒。名優婆塞。以功補德。若爾者。何必受戒。而名比丘。是故問言有師無師。以定之也。為持為犯者。有師則有戒。亦可以功補過。次問為特為犯也。法瑤曰。隨逐守護。跡似破戒。恐無人師之德。欲明此人持戒之德不虧。可師之道逾盛。是以迦葉發斯問也。僧宗曰。此中有二問。初問有師仁之德不耶。二問為持戒破戒耶。昔教比丘。不得與器仗者俱游。故有問也。寶亮曰。所以復有此問者。向雖辨今昔兩教之異。又明弘法之處。今先審其位。後明其處也。智秀曰。此下第三明出家之人。護法之方也。有兩別。前開兩翻問答。後領解讚述也。前兩翻問答者。第一舉非以顯是。第二開制也。此將明非以顯是。故迦葉發問。

佛告迦葉莫謂是等(至)驅逐令出若殺若害。

桉。僧宗曰。先答後問也。末世惡人。壞亂法者。為治此人。故應須與持仗者俱。此乃大士之行。非謂破戒者也。智秀曰。正舉非以顯是也。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至)遊行村落城邑教化。

桉。智秀曰。第二翻開制也。願聞開制。所以發問。

善男子是故我今聽持戒人(至)即得名為第一持戒。

桉。僧宗曰。不應斷命者。事在通法也。又一解不須起斷命之意。必是大士。審見機緣。此所不論也。智秀曰。開與持杖者俱行。以通法故也。

迦葉夫護法者謂具正見(至)其心弘廣譬如大海。

桉。法瑤曰。明護法比丘。有人師之德。可為師道。故曰為護法之師。持律之師。及以經師。此三各有師道。經有誠文也。僧宗曰。此答前問有師仁之德為無耶。今雲。具正見於內。則化流於外。此乃師德著矣。智秀曰。此下凡以三復次釋前問也。初明護法之方。次明能治破戒。後明善解律相。此即第一正顯師德也。

迦葉若有比丘以利養故(至)是名護法無上大師。

桉。僧宗曰。此第四段也。上明通經。此明通律也。寶亮曰。此顯流通處也。雜僧者。以善惡無作。共成此人。故名為雜。但自持戒。不知他事。名愚癡也。清淨者。以二緣難壞。一則不求名。二則不違法律也。雜僧可壞。亦有二緣。一則為名利故。研精所受。二者若遇善友。亦能壞惡。而從善也。舉此二眾。明力能降伏。下出五法。為降伏之方法也。

善持律者為欲調伏(至)若是律者則便證知。

桉。寶亮曰。此出五法也。

云何調眾生故若諸菩薩(至)如來亦爾不可思議。

桉。僧宗曰。具此五德。調二種人也。善解一字者。於一一字中。善解言旨也。又釋善解滿字也。尋此文旨。應雲善解一律字也。寶亮曰。五法者。一者調伏眾生。二者知輕。三者知重。四者非律不證。五者是律應證也。隨機而化。不憚形跡。是調眾生也。知四重是知重也。止此知重。非善知也。若知諸篇之中。有重心者。是名知重。從知第二篇以下。是名知輕。亦如知重類也。非律不證者。若是違律所應制者。則應制之。不同用也。是律應證者。能依經律而行。則便讚歎勸誘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如於鏡中見諸色像。

桉。智秀曰。此第二別也。有兩翻。前迦葉。領旨弘化。後佛讚勸也。

名字功德品第六

桉。僧亮曰。此經以常住為體。上說壽命金剛之身。及其二因。今說經名字。及流通究竟略說也。法瑤曰。從此入四相品訖善解因緣竟答此問也。上明長壽金剛。是經之極致。為彼行者。脩習此經。得其深旨。備乎四德。自正正他。是則能到經彼岸也。僧宗曰。此答第四問也。經之宗要。其唯因果圓極之法。三德為體。但解脫名義。不異昔日。異在二德耳。上來已明法身般若。兼明其因。因果既彰。則則經體已足。故結其名題。明流通也。言名字者。為經題立名耳。下文言名大般涅槃也。智秀曰。夫道流千載。非名不傳。須結名字。遠聞為益也。應言。云何為經作名字。使受持者。得到彼岸耶。大分為三段。第一嘆經功德。第二舉問求答。第三迦葉領解也。明駿桉。明般若。即慧命無窮。辨法身。則金剛不壞。以顯兩德也。今此一問。正辨解脫也。而言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者。以能究竟解因之縛。脫果之累。故得到彼至極之岸也。於此經者。即是請經名也。涅槃彼音。此無以譯。以解脫無累滅度等名。訓釋而已。非含眾德也。今昔之異。但以法身般若為別耳。至於解脫之義。終在涅槃。昔為滅煩惱捨身智。置此名也。今日以此名。為經之號。故言云何於此經。究竟至彼岸也。下答雲。降伏一切諸結煩惱。及諸魔性。然後要於大般涅槃。放捨身命。故知以涅槃為經名。義在解脫。因辨解脫。以請經名也。此中有四問。問解脫。問經名。問經力。問流通也。

爾時如來復告迦葉(至)文字章句所有功德。

桉。僧亮曰。文字所表理也。法瑤曰。經之宗致。極於金剛長壽者也。是則說經大體。粗略已訖。是以命迦葉。囑累此經。令受持也。僧宗曰。以文理勝故。有大功德也。善受持者。不必領受所持。持使不失。但在所弘通。化傳不絕者也。即是因經解脫。到彼岸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所得功德我今當說。

桉。僧宗曰。經所明理。窮源盡性。即是經之究竟也。人能於受持讀誦。自行化人。終成大覺。即是人之究竟也。是故此品。及四相品。並明流通。同答此第四問也。明駿桉。答經力有二種。此先舉因中得經力也。下以云何未發心等四問廣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菩薩摩訶薩云何奉持。

桉。僧亮曰。將欲依名以辨德也。法瑤曰。迦葉奉被囑累。未識經名受持方法。此是說經竟。致問之常宜也。明駿桉。前偈中語漫。今別標二問也。乃應舉四。蓋其一隅耳。二問者。問流通。問經名也。

佛告迦葉是經名為(至)汝善諦聽我今當說。

桉。僧亮曰。無經不備此七義。所以略第四獨法而益。金剛寶藏者。餘經說理未周。不得稱滿足也。僧宗曰。上中下。蓋總束是一事耳。義味深邃者。此偏嘆理也。其文亦善。此偏嘆教也。純備者。法華經言。純一也。成實論言。獨法也。若依昔教釋。純脩者。明佛教不與外道說同。而此經兼明。不雜小乘也。具足者。言佛法經教。不如外道待五種經也。於一偈中。其義具足。如諸惡莫作一偈。即具止行二善。此經一偈亦爾。如雪山羅剎所說。即備常無常二義也。清淨者。謂此經理。居萬累之表也。梵行者。言此經文理。能生人梵行也。金剛寶藏無缺者。此圓教所明。圓果涅槃。備一切德。不同孤滅解脫。猶如寶器藏也。將辨異昔偏教。是故有此第八嘆也。寶亮曰。唯此經獨有此八也。上中下語。合為一善。欲明涅槃。於諸法中。最上勝故。名為上語也。十地無漏法。為中語也。說生死苦無常。乃至正因性。為下語也。若說此三語。盡不乖法。則名為善也義味深邃者。第二善。偏就理而談也。三雲其文亦善者。亦偏就理上之文明善也。第四純備善者。語乘體滿足也。昔法華所辨乘果。由是無常。即是果乘不備也。因中既無解常之智。故因乘不滿也。唯此經體。明因果足。故言純備也。第五具足善有。此就因果中。為具足也。與前善無異。正是逐義目為名。故分之為二善也。第六清淨善者。此經理教真正。於因果中。俱能忘相。故曰清淨也。第七梵行善者。此就學者為語。若能稱此理而行。便能生行人淨心。故曰梵行也。第八金剛寶藏者。此就涅槃之體。總眾德作名也。

善男子所言大者名之為常如八大河悉歸大海。

桉。僧亮曰。譬眾善所集。眾惡盡也。智秀曰。文略也。應雲所言大涅槃者名常也。

此經如是降伏一切(至)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桉。僧亮曰。及諸魔性者。謂煩惱及天魔也。放捨身命者。謂陰魔死魔也。法瑤曰。下有八義釋所以名為大涅槃也。降伏煩惱。明得解脫。放捨身命。明滅化身得法身。能伏煩惱。能放捨身命。即是般若。不得別說。可謂住此三事。為大涅槃也。僧宗曰。此偏嘆理也明駿桉。答解脫有兩處。此舉無累義。

善男子又如醫師有一秘方(至)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桉。僧亮曰。無疾不治。所以稱攝一切方也。常樂善法。一切義備。前但說有三。未盡其理。今明涅槃。無義不苞。豈唯法身般若解脫而已乎。僧宗曰。此偏嘆教也。明駿桉。答流通法。有兩處。出其一也。

善男子譬如農夫春月下種(至)能令眾生度諸有流。

桉。僧亮曰。經亦互有長短。學者常悕同異。此經無理不備。故希望永息。法瑤曰。比之眾經。可名為大矣。

善男子如諸跡中(至)於諸經三昧最為第一。

桉。法瑤曰。前明二經生智優劣。此言三昧諸定。亦復然也。

善男子譬如耕田秋耕為勝此經如是諸經中勝。

桉。法瑤曰。此明福田生善之義。勝乎眾經。

善男子如諸藥中醍醐第一(至)是大涅槃為最第一。

桉。僧亮曰。欣常保命者。聞說涅槃生熱也。法瑤曰。明此經滅惡。勝乎眾典。

善男子譬如恬蘇八味具足(至)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桉。僧亮曰。證上具足義也。法瑤曰。眾經所無。在乎此地。明駿桉。猶是答解脫問。此舉到彼岸義也。下四相品末。釋解脫。以廣之也。

若諸菩薩摩訶薩安住是中(至)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桉。法瑤曰。此明應感無方。示現自在。大之極也。明駿桉。猶是答經力問。此舉果地得益也。下以船師等三問。廣之。

迦葉善男子善女人(至)如來常住法僧亦然。

桉。法瑤曰。此釋奉持義也。後四相品。明修行經教。亦奉持義也。明駿桉。答流通之法也。下以四相品。廣之。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至)盲無慧眼無明所覆。

桉。智秀曰。迦葉領旨讚歎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十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序 吾祖智者著疏申經其文彌廣。而荊...

佛說盂蘭盆經疏

佛說盂蘭盆經疏上 充國沙門宗密述 始於溷沌。塞乎天地...

觀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序 胡吉藏撰 夫法身虛玄非名相之形。淨剎妙遠...

金剛般若經疏

金剛般若經疏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略釋經題。法譬標名。...

天台四教儀

四教頌 七賢七位藏初機。通教位中一二齊。別信並圓五...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一卷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

普賢菩薩聖誕祝聖儀

一、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熱在金爐...

佛說慢法經

佛說慢法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佛告阿難:「有人事佛以後...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佛說金光王童子經

佛說金光王童子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

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

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聞如是:...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一名《一切法義王經》) 元魏婆羅門...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舍衛...

【佛教詞典】無為

【無為】 p1043 如八種無為中說。 二解 集論二卷五頁雲...

【佛教詞典】戒乘四句

(名數)就持戒與聞法之緩急,為四句分別。以別機類也...

心力跟地藏菩薩妙定相合,所求之願都能滿足

你得至心念地藏菩薩,把自己的心跟地藏菩薩的心轉成一...

誤會是這樣產生的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後生育...

初學佛應怎樣修行

阿彌陀佛!初入佛門者,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以為能...

念佛好還是參禪好,在於個人是否相應

有人說: 念佛比參禪較為穩當。其實念佛一法,又有事念...

淨土法門的起信之障--認知

起信之障,我們先談這是個難信法。佛在很多經典說,這...

認識釋迦牟尼佛(圖)

兜率說法 觀緣下生 聖善慧菩薩功行圓滿,住兜率天內...

用不正當的方法好像賺錢很快

如果你是以正當的方式取得財物,你用不正當的方法好像...

夢裡不知身是客

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臟的跳動,那其實就是你的生命之...

胸懷越大,擁有的幸福就多

虛懷禪師以話鋒犀利、談吐幽默而著稱。 他曾開導過一...

找到那個真的我

每個人都想認識自我,但要認識哪個我呢?昨天的我和今...

名利,求之既不可得,卻之亦不可免

【原文】 榮名厚利,世所同競,而昔賢謂:求之既不可得...

常把慚愧放心頭,有三大好處

慚愧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並沒有慚...

【視頻】早課(福嚴佛學院)

早課(福嚴佛學院)

【視頻】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孔雀山僧團)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孔雀山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