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五(德王品第二十二)

 廣出是有三乘無三乘等事 釋聞不聞義。謂三世聲並不可聞

德王品第二十二

桉。僧亮曰。已說五門。次說行之所得功德也。僧宗曰。此品廣前五行也。功德是行中之勝。未至佛果。且有功德也。功德之與行。乃義有因果果耳。如苦樂一法。以能生之義為集。從生之義為苦。今行與功德。亦如是也。十功德中。以初功德。及第二功德。同廣聖行。第三第四。同廣梵行。第五第六。同廣天行。第七至第十。無別所廣。並通廣上三行也。寶亮曰。五行十功德。蓋左右為名也。行以從因向果為義。功德以讚歎受名也。又一解五行是因語。功德是果語也。所以者何。金剛心是因中之極。涅槃是果中之極。自一念以上。通一切行。盡是涅槃之因。雖然金剛已還。亦得具有因果之義。但未測起善之久。近要取前一念為因。能資生後念。後念善得生。必由前念善為因。如是前後念相續者。至佛果有即因即果義。若捉後念而望前念是因。捉前念而望後念是果。是則五行據因。十功德據果也。今十功德。還廣前五行。何以知之。聖行以戒定慧為體今初功德。還明三慧。終迄漏盡通為體也。第二功德。以五通為體。慧即是智慧。五通是定家之果。故以此二功德。廣聖行也。第三功德。以慈悲為體。第四功德。以十事為體。十事即是喜捨。故用此二。廣梵行也。第五功德。以五事為體。第六功德。以金剛三昧為體。此二廣天行。天行以八禪定為體故也。五事者。一諸根具。故能修定。二不生邊地。以非難故能修定。三諸天護念。四世間愛念。宿植德本。故天護人愛。便能修定。五得宿命智。即是定果也。修此五事。便得天行。金剛三昧。即是眾定中之極。故知廣天行也。第七第八兩功德。廣嬰兒行。第七以四法為體。謂親近善友。聽聞正法。繫念思惟。如說修行。此四本是始行之所行。教嬰兒之法。第八以九聚法為體。從斷五陰。乃至心善解脫。亦是始教之法。是故得知此二功德。並廣嬰兒行也。第十功德廣病行。而相傳用前三種病人。及須陀洹等五種病人。為病行相。今第九功德。還明三種病人也。第十功德。明三十七品。此三十七品。即是彼五種病人。所行之法。是故廣病行也。智秀曰。大判一品。凡有二意。初列總嘆。第二隨辨體。別為十者。蓋一塗之法門耳。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至)無有相貌世間所無。

桉。僧亮曰。此菩薩好修功德命為語對也。一行得二功德。五行具十德也。僧宗曰。二乘心劣。豈能思量耶。非內者。非二乘也。非外者。非外道所能行。非難者。於菩薩不難也。非易者。二乘不能行也。非相非非相者。中道忘相之解。與理冥符。是出世之法也。寶亮曰。今將欲解十功德。故先一往。且總讚歎。云不與二乘共者。二乘之行。本不近道。云何心得行此理耶。故發軫唱雲。不無二乘共也。不可思議者。十地真解。離有無之相。豈是有無之心。可圖度耶。聞則驚怪者。理玄深寂。豈是執相者。所能解。故曰驚也。非下過之所知。故稱怪也。非內非外者。若為有無之所攝。可屬內外。既絕有心之境。安得是內是外耶。非難非易者。若修心得所。必會而非難。於不行道者。而息望故。言非易也。非相非非相者。體絕形名。故言非相也。然非不現相而莊嚴。故亦言非非相也。非是世法者。神解以法性為本。非因之所生。豈是世法。若據體以辨用。義亦因之也。無有相貌者。體既無有無無。豈有相貌可示耶。世間所無者。真體既絕百非。百是豈為世間所據。此總嘆功德體也。

何等為十一者有五(至)能知如來密藏是為五事。

桉。僧宗曰。名雖有五。以性而錄。理不出三也。何等初一事明聞慧。中二為思慧。後一為修慧也。寶亮曰。義惟五事。雖復不出三慧。然而不可定以初事是聞慧。以第二事為思慧也。但必知總以三慧為體耳。何故然耶。群生根性萬差。解有利鈍。發解之時節復異。豈可定耶。智秀曰。五事第一第二第五。此三事。即是聞思修慧也。第三第四。此二事就慧。能有所斷功用為體也。下文釋第五修慧雲。雖知眾生實無有我。此二句明善照於空。兼達於有。初是眾生空。後是法空。次下諸句。明善照於有。兼知於空。通約假名眾生。以顯義也。

何等不聞而能得聞(至)是名不聞而能得聞。

桉。僧亮曰。第一第二功德。對聖行也。第一說漏盡通。此五事是斷漏事。佛性至涅槃有五事。一曰四果。皆說常法。昔所不聞。而今得聞。此辨因也。僧宗曰。向已列數。念明此法。妙絕常倫。事見金剛身品也。寶亮曰。此第一事也。昔日機根未熟。所以未能得聞。今日機緣既發。便感聲激。是則昔以無感故不聞。今以因惑而聞也。雖復藉言教而聞。即聞無所聞。故言聞所未聞。理雖如此。自有從不聞得不聞。從聞得不聞者也。第二事語其聞法而致。第三事談其得解後有所除。第四事明其內解心決。第五事出其所解之境。從此經而知理。然文中釋初事。有兩重。第一從所謂甚深涅槃微密之義下。正列不聞之法體者。謂大般涅槃。常樂我淨也。尋此之旨故。得知功德之名。據於果語。明如此勝果。百非所能盡。是則昔所不聞。而能得聞。第二從復有不聞謂外道經書下。列出不聞。今以邪法所據。明如此等經。悉無如是深密之義。亦因此經而知也。

聞已利益者若能聽受(至)是名聞已能為利益。

桉。僧亮曰。第二是利益事得果也。僧宗曰。聞經識旨。得二無礙也。寶亮曰。下去四事。義例相從。推可知也。

斷疑心者疑有二種(至)是名能斷疑惑之心。

桉。僧宗曰。生疑亦不必皆由此經。若疑二乘為有為無。法華諸經已能除之。此乃遍引耳。

慧心正直無邪曲者(至)是名菩薩摩訶薩正直之見。

桉。僧亮曰。第三第四第五類辨果也。僧宗曰。曲見有二種一謂外道。二謂聲聞。今於此經得教下旨。故謂正直解也。

能知如來深密義者(至)是名甚深秘密之義。

桉。僧亮曰。因果難知。甚深義也。佛性是因之深者。無我以下。皆說中道也。僧宗曰。此第五辨修慧也。境不異前。但解力轉深耳。

爾時光明遍照高貴(至)解佛所說聞不聞義不然。

桉。僧亮曰。承上所說不聞聞。佛性五事。皆是常法。若常法可聞。不應是常。假難以辨之也。下構六難也。僧宗曰。此難生於初句也。若初句無滯。則餘亦通矣。故先以為難也。將欲顯諸法不定。遠彰空義。故假設不定之難耳。寶亮曰。德王今作定有定無難者。意在時情也。下復有五難。成此初執。合為六難也。凡夫封著。實為可患。聞有則成性執。聞無便成斷見。智秀曰。此下有三翻難兩翻問。今第一翻中有七句。第一作定難。第二第六第七同作不聞難。第三第四同作聞難。第五一句防難也。不然者。不然聞不聞之旨也。

何以故法若有者便應定有(至)便應定無不應滅。

桉。僧亮曰。意在前關也。聞不聞義。不離此二。若聞作不聞。則有法應滅。若不聞作聞。則無法可生也。此第一難也。僧宗曰。先說兩關。令法相是定也。若定有者。可從聲教而聞。若定無者。則妙絕於相。永不可聞也。無不應生者。若理絕聲教。不可聞聲而聞也。有不應滅者。謂聲教是可聞之法。不可令不聞也。寶亮曰。夫定有之法。則常可得聞。若必定無。則常不可聞。所以聞所不聞。此義不然。

如其聞者是則為聞(至)云何而言聞所不聞。

桉。道生曰。合難聞不聞也。謂聞不聞。似若聞成不聞。理既不然。便應聞自是聞。不聞自是不聞也。僧亮曰。定有定無。已竟結成難也。

世尊若不可聞是為不聞(至)云何而言聞所不聞。

桉。道生曰。離難聞不聞也。若果不如向言。便是聞復聞也。夫聞不可重聞。猶不可聞必不可聞也。僧亮曰。重難無法不應可聞。如已聞之法。而不可重聞。況本來定無法。而當可聞。寶亮曰。此下頻借四譬。結成前難也。此第一譬。明聲是可聞法。涅槃既非音聲。云何而言聞所不聞耶。智秀曰。第二難也。謂已謝者。不可聞也。

譬如去者至則不去去則不至。

桉。道生曰。譬前合難也。僧亮曰。以此譬前有無各定也。寶亮曰。至則不去。譬聞已不聞法。則不至譬不聞不聞也。

亦如生已不生不生(至)不聞不聞亦復如是。

桉。僧亮曰。以此譬後重難也。寶亮曰。生已不生。譬聞已不聞。不生不生。譬不聞不聞也。得已不得。亦如是也。

世尊若不聞者一切眾生(至)雖見佛性未得明瞭。

桉。道生曰。若不聞復為聞。一往如似可得教義。而聞更作聞。為躓大矣。僧亮曰。第二難也。僧宗曰。茲決難也。不聞之理。可強得者。菩提亦可強得也。仍取佛意。若亦可強得者。十住菩薩見佛性未明瞭。何不強明瞭耶。寶亮曰。借菩提為決。若菩提不可強得者。不聞之理。豈可強聞耶。

世尊若不聞聞者如來往昔(至)於阿含中復言無師。

桉。僧亮曰。第三難也。寶亮曰。若不聞之法。要必得聞者。佛應有師。若言無師。云何而說聞所不聞也。

若不聞不聞如來得成(至)不聞是經亦應得見。

桉。道生曰。不聞之理。遂不可聞者。躓亦大也。僧亮曰。第四難也。僧宗曰。逆取佛意。若言改以不聞。此不聞得佛者。彌有過也。寶亮曰。若果自然得道不聞不聞者。眾生亦應爾。不假聞此不聞。

世尊凡是色者或可見(至)云何而言可得見聞。

桉。道生曰。更單難前聞義也。僧亮曰。第五難也。僧宗曰。第五第六難。大意相似而第五難小賒。第六難轉切也。今此中猶許現在有聞也。寶亮曰。上四難一向反理。此下兩難。傍助佛解。明萬法無定。佛正承此而答也。難意謂。可見之法。猶有見不見。況涅槃非色非聲。云何可得而聞耶。

世尊過去已滅則不可聞(至)大涅槃經聞所不聞。

桉。僧亮曰。第六難也。寶亮曰。亦如第五難意無異。若萬法有一定性。則無三世。以無定故。經三世耳。而已過之。聲不可聞者。未至亦不聞。現在即生即滅。又不可聞。故論雲。諸法取取塵無處。以況涅槃也。

爾時世尊讚光明遍照(至)如十住菩薩之所知見。

桉。道生曰。善其難也。僧亮曰。難其解空也。常與無常。皆從緣有已。而常法從緣。見無常法。從緣生也。緣則是空。空則無見無聞也。唯十地所知耳。寶亮曰。印可其後二難。謂萬法無性。如幻如炎等也。

時大眾中忽然之頃(至)譬如比丘入師子王定。

桉。僧亮曰。非青見青等。皆表諸法無定也。所以兩佛相證者。明法相不異。諸佛道同。法從緣見見則常也。十號不異。法輪亦同也。從緣所生。無常國土。淨穢不同。眾生善惡亦異耳。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至)爾時如來默然不說。

桉。僧亮曰。光以證佛所說。所以不得答也。寶亮曰。時眾之疑未去。佛不答也。眾生執心既重。若直以理答。不必為彼心用。所以寄事以感其情也。

迦葉菩薩復問文殊師利(至)雖相諮問然無答者。

桉。僧亮曰。文殊應答而不答者。未聞命故也。

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燈。

桉。僧亮曰。彼滿月佛。現此光也。從因而現。因即慧也。無因緣者。常法不從生因生故也。亦有因緣者。從了因見也。

佛言文殊師利汝今莫入(至)應以世諦而解脫之。

桉。僧亮曰。謂深說為第一義。淺說為世諦也。寶亮曰。命使為說光所由來處也。

文殊師利言世尊於此東方(至)多有眾鳥游集其上。

桉。僧亮曰。示從緣生法是無常也。

復有無量虎狼師子(至)心常憐愍一切眾生。

桉。僧亮曰。說眾生淨心者。即示淨土因也。

其佛號曰滿月光明(至)菩薩摩訶薩所問等無有異。

桉。僧亮曰。從緣法常故一也。十號既同。法不異也。

彼滿月光明佛即告琉璃光(至)是名因緣亦非因緣。

桉。僧亮曰。具說因緣。即說世諦有來去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五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印光法師 人生世間,禍福吉...

金剛般若疏

金剛般若經序 胡吉藏法師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斯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御製心經序 二儀久判。萬物備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序 夫涅槃無方。佛性無體。而菩薩見...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 唐于闐三藏提雲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佛說賴吒和羅經

佛說賴吒和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註音版】佛說五王經

佛說五王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原夫贍部嘉運。至...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

【佛教詞典】龍象眾

(一)四眾之一。於阿育王時代,佛法之大眾可分龍象眾、...

【佛教詞典】密成別益

乃天台宗為顯示五時中般若時「淘汰之益」之用語。謂此...

佛說孝順父母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議

《本事經》裡說:世間聰慧人,恭敬於父母,恆時修供養...

住宅內如有蟲蟻,應當如何處置

有人寫信問我:住宅內如有蟲蟻,應當如何處置,打掃時...

測測自己的寬容度

請對下列問題作出是或否的選擇,每題答是記1分,答否...

找到幸福的開關

一直到現在,我每看到在街喧喝汽水的孩童,總會多注視...

阿羅漢內心的境界

阿羅漢修無常觀,他得到的智慧,古德用四個字來形容:...

色慾之害人,實甚於猛獸橫流

佛言多欲為苦者,欲希須為義,謂於所樂之境,希求而不...

一切諸法悉皆如夢,修之何益

原文: 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

未得到定之前,要減少睡眠

在世間修行的時候有三種:第一種是修定心,第二種是讀...

修空觀的三種觀法

智慧的觀照應該怎麼觀照呢?就是我們遇境逢緣應該怎麼...

思無常,觀不淨

佛在波羅奈國鹿野園中,與五百大比丘說法。佛陀開示大...

喝酒有種種過失,是故應當不飲

酒在五戒中有,八戒中有,乃至比丘菩薩戒,無一不戒酒...

為富不仁非為貴,見色不亂方為貴

宋朝韓琦任宰相時,買了一個妾姓張,容貌美麗。訂立契...

【視頻】《心經》則旭法師演唱

《心經》則旭法師演唱

【視頻】《佛說演道俗業經》女聲讀誦

《佛說演道俗業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