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八

 釋觀三十六物 釋四意止觀 結定果 出仙豫王殺 婆羅門事 釋四諦義 釋三苦義 釋四諦有漏無漏義 釋八苦義

聖行品之第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除去皮肉唯觀白骨。

桉。僧亮曰。第二明定門也。有八段。第一總觀身。有三十六佛。第二移觀。觀四色覓我不得。第三觀手足支節相柱。為觀轉明。第四見一切皆青也。此觀始成故。第五諸佛現而復隱。令其思而易觀。第六觀心。是則前觀身後觀心具三。意止二。既已具。則四亦具也。故第七結堪忍地。第八明既得勝定。必能為物破戒也。此先明身意止也。以人人多於身中計有淨也。此即第一觀也。寶亮曰。第二門有五段。四念觀即四也。第五結果。此下觀身無我。

復作是念骨色相異(至)即得斷除一切色慾。

桉。僧亮曰。伏斷鮮淨之欲也。因色起欲未盡下形貌等三。皆因色起也。僧宗曰。第二移觀四色。覓我不得也。

復作是念如是骨者(至)二姿態欲三細觸欲。

桉。僧宗曰。第三觀也。

菩薩摩訶薩觀青骨時(至)青黃赤白鴿等色光。

桉。僧宗曰。為觀轉明。是以第四觀青。則一切皆青也。

菩薩於是一一諸光明中(至)光中諸佛忽然不現。

桉。僧亮曰。抱疑來久見像。便問。忽然不見者。觀道未明。不答而滅也。僧宗曰。第五諸佛現而復隱。令其思而易觀也。寶亮曰。第一身念處觀也。

復作是念或識是我(至)猶如流水亦復非我。

桉。僧亮曰。第二心念處觀。

復作是念若識非我(至)當於何處而生貪慾。

桉。寶亮曰。第三法念處觀。

若被罵辱復於何處(至)則墮地獄畜生餓鬼。

桉。僧亮曰。領佛不答之旨。乃觀識求我。又不可得觀出入息。或是我者。有息則生。無息則死。觀之直是風性。亦復非我息。以風多風。乃四大合成而一性。非我和合。亦無復作是念。悉無有我者。得無我空。見第一義。則見世諦也。僧宗曰。或息是我者。第六即是心意止觀也。但見生滅念念流謝。豈有一神常而不滅耶。何處當有受罵辱者。此明無我。但見眾法我心自息也。寶亮曰。第四明受念處觀也。

菩薩爾時作是觀已(至)是故名為住堪忍地。

桉。僧亮曰。結定果也。僧宗曰。堪忍地者。第七結果。謂三地也。三地菩薩。脩十二門種。得忍度成就。既能安心忍理。故能於事不起瞋也。寶亮曰。第五結果。

迦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至)菩薩摩訶薩得毀淨戒。

桉。僧亮曰。上浮囊之譬。輕重不犯。而菩薩護法。應化隨緣。二言相食。宜項會也。未得不動地者。明未得。猶尚不犯。何況已得。若為攝取眾生得毀戒也。僧宗曰。第八明得深定已。能隨緣益物。得破戒也。寶亮曰。問意定初依人位也。所以不待辨慧後。而此中問者。以戒定之位。本居五方便中無相行已上。是聖人位也。初依人雖覆信根永立。要未得真解。欲為利益之道得破戒。不解言菩薩寧當自墮地獄。不令眾生退菩提心。以此因緣。可得破戒而不名為犯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至)若墮阿鼻地獄無有是處。

桉。僧亮曰。至言實須以事證也。

爾時佛讚文殊師利(至)乃有如是無量勢力。

桉。僧亮曰。為法斷命。即是護法。況直爾出入無期。心同虛空者乎。寶亮曰。引本行為證也。下梵行中。明三無量。當復廣其事也。

復次迦葉又有聖行所謂四聖諦苦集滅道。

桉。僧亮曰。說慧也。慧緣真諦。辨真諦有三種。初明四諦。中辨二諦。後略明實諦也。此下盡八字五翻。說四諦也。僧宗曰。慧生由境故寄境以明慧也。有四科明義。第一明四諦。第二明二諦。第三明實諦。第四嘆經也。就四諦中有四翻。第一以五重略辨四諦。第二就八苦門。廣明苦諦。第三寄菩薩觀行。驗其所以。是可厭之法。第四略會通二教也。寶亮曰。第三門明慧也。有六段。第一就四諦辨慧。第二就真俗。第三就實諦。第四遣執。第五結慧果。第六明登初地。後進脩二十五三昧。進得不動自在。地上至金剛心也。就四諦門中。分為三章。第一有五重。此第一重。略辨四諦也。苦來逼心。心則生惱。謂逼迮相也。煩惱結業。能生來苦。生長相也。生死因盡。寂滅相也。緣中忘相之知大乘道也。

迦葉苦者逼迮相(至)滅者寂滅相道者大乘相。

桉。僧亮曰。逼迫眾生也。僧宗曰。第一重以十四種色是苦具。心為苦體。言不起則已。起則為緣所逼。故言逼迫相也。十惡為因。無明為緣。以能生長未來故。故名集也。偏教以三心滅處為滅。圓教以常住之體絕眾相。為滅也。破彼三因。以大乘常住之因為道。

復次善男子苦者現相(至)滅者除相道者能除相。

桉。僧亮曰。現惱切故。言現相也。僧宗曰。第二重謂法顯現者也。眾之為力。能[廷-壬+(同-(一/口)+己)]轉行人。受六道苦果。轉相也。圓果之體。除一切惡。謂之除也。無漏之體性。能除戒五方便。雖是伏除。未是永斷。亦相從為道。取其感果之義。猶集諦攝也。寶亮曰。第二重也。麁著易知。為現相也。因謝果起。轉因得果。轉相也。滅者。據所除為論也。道者。據除為論也。

復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至)道者脩戒定慧。

桉。僧亮曰。三相者。苦受性苦。能苦眾生。謂苦苦也。不苦不樂以求。須為行苦也。樂受滅時生。苦為壞苦也。僧宗曰。第三重釋苦義。具在中也。集謂二十五有者。此乃舉於所集。以明能集也。寶亮曰。第三重也。昔化下愚。開三受教門。次以三苦。點壞三受也。苦之重者。為苦苦。以果來壞因。明樂受之體。即是苦故。稱為壞苦也。通前二心。行緣動求。名為行苦也二十五有。因為集諦。果為滅諦。脩戒定慧為道諦。

復次善男子有漏法者(至)無漏因者則名為道。

桉。僧亮曰。有為是苦諦。無為是滅諦。有漏業為苦因。天漏業為道因也。僧宗曰。第四重明有漏因果者。義與毘曇相應也。寶亮曰。重也。指就雨廂易見也。

復次善男子八相名苦(至)三念處大悲是名為道。

桉。僧宗曰。第五重明四諦也。十力乃至大悲為道者。金剛心為無礙。佛心為解脫。有雙道之義。故假稱道也。寶亮曰。第五重廣三苦為八苦也。生苦具二。謂苦苦及壞苦也。以潤生之愛從樂受而來。因中說果。即壞苦也。取出生之生。則有苦苦。心即苦體。墮地獄。為苦苦也。怨憎求不得。亦苦苦攝。其餘五苦。悉應壞苦攝也。

善男子生者出相所謂五種(至)是故名為五盛陰苦。

桉。僧亮曰。所以總七苦。更作一苦名者。人謂七苦異陰而有。今說即陰是也。僧宗曰。此第二就八苦門。廣明苦諦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八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觀無量壽佛經疏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並序) 天台智者大師說 夫樂邦之與...

首楞嚴義疏註經

首楞嚴經疏序 中散大夫守禦史中丞充理檢使權判吏部流...

大品經游意

大品游意 斯道幽微。深遠難測。無知無照。無名無相。...

華嚴經探玄記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一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歸依大智海...

延生普佛儀軌

(一)戒定真香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說堅意經

佛說堅意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樂邦遺稿

樂邦遺稿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愚挺志於淨業。誓欲...

佛說耶祇經

佛說耶祇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迦...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佛說四泥犁經

佛說四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大淨法門經

佛說大淨法門經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太子和休經

佛說太子和休經一卷 僧祐錄雲失譯今附西晉錄 佛在羅閱...

修行道地經

偷迦遮復彌經晉名修行道地卷第一(並序) 造立《修行道...

【佛教詞典】空有二執

又作有無二見。指凡夫因妄想分別所生起之絕對皆有之有...

【佛教詞典】淨土教版

日本鎌倉時代以後,以京都為中心,在各地開版與淨土教...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皆得神足飛行願

第九 皆得神足飛行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

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

問∶ 您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從您的角度該如何進行? 慧律...

《地藏經》的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是什麼意思

問: 《地藏經》裡的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

抄寫佛經也是殊勝的修行法門

人世間的一切身、口、意諸般行止,都可以用來作修煉的...

如何幫助更多的眾生離苦得樂

問: 弟子目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也想盡自己所能為佛教...

發願為先——願立則道業可成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資糧:信、願、行。信的內容:信...

咸淡有味

由藝術家入佛的弘一大師,把佛道修行和藝術生活集合起...

紫金缽

從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禪定功夫。...

臨終遭此變故,還能往生嗎

問: 病人已命終或快命終時,家中眷屬即為其穿衣,殺...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所成

菩薩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

感恩帶來富裕的人生

朱子治家格言上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

趙尊仁的往生故事

趙尊仁。法名培庚,江蘇如皋縣人。年三十餘歲,從事商...

【視頻】《水陸法會儀軌》上海玉佛禪寺

《水陸法會儀軌》上海玉佛禪寺

【視頻】佛光山早晚課(佛光三昧修持法)

佛光山早晚課(佛光三昧修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