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八

 釋觀三十六物 釋四意止觀 結定果 出仙豫王殺 婆羅門事 釋四諦義 釋三苦義 釋四諦有漏無漏義 釋八苦義

聖行品之第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至)除去皮肉唯觀白骨。

桉。僧亮曰。第二明定門也。有八段。第一總觀身。有三十六佛。第二移觀。觀四色覓我不得。第三觀手足支節相柱。為觀轉明。第四見一切皆青也。此觀始成故。第五諸佛現而復隱。令其思而易觀。第六觀心。是則前觀身後觀心具三。意止二。既已具。則四亦具也。故第七結堪忍地。第八明既得勝定。必能為物破戒也。此先明身意止也。以人人多於身中計有淨也。此即第一觀也。寶亮曰。第二門有五段。四念觀即四也。第五結果。此下觀身無我。

復作是念骨色相異(至)即得斷除一切色慾。

桉。僧亮曰。伏斷鮮淨之欲也。因色起欲未盡下形貌等三。皆因色起也。僧宗曰。第二移觀四色。覓我不得也。

復作是念如是骨者(至)二姿態欲三細觸欲。

桉。僧宗曰。第三觀也。

菩薩摩訶薩觀青骨時(至)青黃赤白鴿等色光。

桉。僧宗曰。為觀轉明。是以第四觀青。則一切皆青也。

菩薩於是一一諸光明中(至)光中諸佛忽然不現。

桉。僧亮曰。抱疑來久見像。便問。忽然不見者。觀道未明。不答而滅也。僧宗曰。第五諸佛現而復隱。令其思而易觀也。寶亮曰。第一身念處觀也。

復作是念或識是我(至)猶如流水亦復非我。

桉。僧亮曰。第二心念處觀。

復作是念若識非我(至)當於何處而生貪慾。

桉。寶亮曰。第三法念處觀。

若被罵辱復於何處(至)則墮地獄畜生餓鬼。

桉。僧亮曰。領佛不答之旨。乃觀識求我。又不可得觀出入息。或是我者。有息則生。無息則死。觀之直是風性。亦復非我息。以風多風。乃四大合成而一性。非我和合。亦無復作是念。悉無有我者。得無我空。見第一義。則見世諦也。僧宗曰。或息是我者。第六即是心意止觀也。但見生滅念念流謝。豈有一神常而不滅耶。何處當有受罵辱者。此明無我。但見眾法我心自息也。寶亮曰。第四明受念處觀也。

菩薩爾時作是觀已(至)是故名為住堪忍地。

桉。僧亮曰。結定果也。僧宗曰。堪忍地者。第七結果。謂三地也。三地菩薩。脩十二門種。得忍度成就。既能安心忍理。故能於事不起瞋也。寶亮曰。第五結果。

迦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至)菩薩摩訶薩得毀淨戒。

桉。僧亮曰。上浮囊之譬。輕重不犯。而菩薩護法。應化隨緣。二言相食。宜項會也。未得不動地者。明未得。猶尚不犯。何況已得。若為攝取眾生得毀戒也。僧宗曰。第八明得深定已。能隨緣益物。得破戒也。寶亮曰。問意定初依人位也。所以不待辨慧後。而此中問者。以戒定之位。本居五方便中無相行已上。是聖人位也。初依人雖覆信根永立。要未得真解。欲為利益之道得破戒。不解言菩薩寧當自墮地獄。不令眾生退菩提心。以此因緣。可得破戒而不名為犯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至)若墮阿鼻地獄無有是處。

桉。僧亮曰。至言實須以事證也。

爾時佛讚文殊師利(至)乃有如是無量勢力。

桉。僧亮曰。為法斷命。即是護法。況直爾出入無期。心同虛空者乎。寶亮曰。引本行為證也。下梵行中。明三無量。當復廣其事也。

復次迦葉又有聖行所謂四聖諦苦集滅道。

桉。僧亮曰。說慧也。慧緣真諦。辨真諦有三種。初明四諦。中辨二諦。後略明實諦也。此下盡八字五翻。說四諦也。僧宗曰。慧生由境故寄境以明慧也。有四科明義。第一明四諦。第二明二諦。第三明實諦。第四嘆經也。就四諦中有四翻。第一以五重略辨四諦。第二就八苦門。廣明苦諦。第三寄菩薩觀行。驗其所以。是可厭之法。第四略會通二教也。寶亮曰。第三門明慧也。有六段。第一就四諦辨慧。第二就真俗。第三就實諦。第四遣執。第五結慧果。第六明登初地。後進脩二十五三昧。進得不動自在。地上至金剛心也。就四諦門中。分為三章。第一有五重。此第一重。略辨四諦也。苦來逼心。心則生惱。謂逼迮相也。煩惱結業。能生來苦。生長相也。生死因盡。寂滅相也。緣中忘相之知大乘道也。

迦葉苦者逼迮相(至)滅者寂滅相道者大乘相。

桉。僧亮曰。逼迫眾生也。僧宗曰。第一重以十四種色是苦具。心為苦體。言不起則已。起則為緣所逼。故言逼迫相也。十惡為因。無明為緣。以能生長未來故。故名集也。偏教以三心滅處為滅。圓教以常住之體絕眾相。為滅也。破彼三因。以大乘常住之因為道。

復次善男子苦者現相(至)滅者除相道者能除相。

桉。僧亮曰。現惱切故。言現相也。僧宗曰。第二重謂法顯現者也。眾之為力。能[廷-壬+(同-(一/口)+己)]轉行人。受六道苦果。轉相也。圓果之體。除一切惡。謂之除也。無漏之體性。能除戒五方便。雖是伏除。未是永斷。亦相從為道。取其感果之義。猶集諦攝也。寶亮曰。第二重也。麁著易知。為現相也。因謝果起。轉因得果。轉相也。滅者。據所除為論也。道者。據除為論也。

復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至)道者脩戒定慧。

桉。僧亮曰。三相者。苦受性苦。能苦眾生。謂苦苦也。不苦不樂以求。須為行苦也。樂受滅時生。苦為壞苦也。僧宗曰。第三重釋苦義。具在中也。集謂二十五有者。此乃舉於所集。以明能集也。寶亮曰。第三重也。昔化下愚。開三受教門。次以三苦。點壞三受也。苦之重者。為苦苦。以果來壞因。明樂受之體。即是苦故。稱為壞苦也。通前二心。行緣動求。名為行苦也二十五有。因為集諦。果為滅諦。脩戒定慧為道諦。

復次善男子有漏法者(至)無漏因者則名為道。

桉。僧亮曰。有為是苦諦。無為是滅諦。有漏業為苦因。天漏業為道因也。僧宗曰。第四重明有漏因果者。義與毘曇相應也。寶亮曰。重也。指就雨廂易見也。

復次善男子八相名苦(至)三念處大悲是名為道。

桉。僧宗曰。第五重明四諦也。十力乃至大悲為道者。金剛心為無礙。佛心為解脫。有雙道之義。故假稱道也。寶亮曰。第五重廣三苦為八苦也。生苦具二。謂苦苦及壞苦也。以潤生之愛從樂受而來。因中說果。即壞苦也。取出生之生。則有苦苦。心即苦體。墮地獄。為苦苦也。怨憎求不得。亦苦苦攝。其餘五苦。悉應壞苦攝也。

善男子生者出相所謂五種(至)是故名為五盛陰苦。

桉。僧亮曰。所以總七苦。更作一苦名者。人謂七苦異陰而有。今說即陰是也。僧宗曰。此第二就八苦門。廣明苦諦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八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阿彌陀經義述

阿彌陀經義述 慧淨述 阿彌陀經(此雲無量壽,後秦羅什...

本願藥師經古跡

本願藥師經古跡上 青丘沙門太賢撰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並序 釋氏教《金剛經》,世所由來尚...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序 吾祖智者著疏申經其文彌廣。而荊...

佛說樂想經

佛說樂想經 西晉月支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大方等如來藏經

大方等如來藏經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南無月光如來神咒

南無月光如來神咒...

華嚴法界玄鏡

華嚴法界玄鏡卷上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餘覃思...

念佛警策

念佛警策卷上 菩薩戒弟子 彭際清 纂 無量壽經 佛告...

佛說鴦掘摩經

佛說鴦掘摩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

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如是我...

菩薩生地經

菩薩生地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於...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按《開元錄》,須摩提經亦直雲須摩...

【佛教詞典】名言不顯自性

【名言不顯自性】 p0590   瑜伽七十三卷三頁云:若謂...

【佛教詞典】掛絡

(衣服)又作掛落,掛羅。小袈裟名。本由支那之禪僧而...

到極樂世界能得壽命無量,修行永不退轉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佛陀又...

學佛的三種目的

學佛的目的總結起來有三種: 一是追求今生的福報。 健...

七心訣

心善 善良是養生的一大營養素。一個人行善事,能經常...

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

如何成就一心不亂

九心住(欲界定) 一、內 住 於一切外境攝心令住內境。...

【佛學漫畫】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阿彌陀經...

不要再「傻傻」地求了

很多人剛開始接觸佛教的時候,都是帶著一種有求的心態...

吸煙是如何引起致命疾病的

按:新加坡政府在2002年5月31日世界無煙日發表文章指...

「精進」有十種利益

精進十種利益,謂修菩薩行者,於諸梵行,念念進修,精...

念佛要離憎愛二心

各位居士在家也念佛,可能念佛用不上力。用不上力的原...

為什麼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佛第一呢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

日日是好日

經常有人叫我看看這個日子好不好,或者問哪個日子好?...

【視頻】《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

《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伏淫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伏淫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