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六(梵行品第二十)

 釋七善法為梵行謂知法知義等 釋十二部經 廣辨四無量心 辨愛行人多集喜捨見行人多脩慈悲 廣釋四無量定數 廣釋怨親中人有九品義

梵行品第二十

桉。僧亮曰。以四等為體也。本是梵天道。仍本名也。亦云。梵是淨義。聖行是自淨。四等是淨他。自淨淨他。故得梵名也。得具梵行者。先以七善自正。後能四等正人。稱七善者。能具前四以治內。具後三以治外。皆自正義也。寶亮曰。大判此品。有四段。第一舉七善為自行之體也。第二從四無量心以下竟六念。正談外化。第三在體既顯。便讚歎流通也。第四闍世證此經。能滅大惡。亦證慈悲有實益也。智秀曰。此品有五段。第一明梵行因。即七善也。第二明梵行體。即四無量也。第三明梵行果。第四嘆經。第五以闍世為證也。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至)六者知眾七者知尊卑。

桉。僧亮曰。七善未即為梵行也。就七善中。前五自行。後二外化。能具七善。故能具四無量。成外化也。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至)如是一切名脩多羅。

桉。僧亮曰。脩多羅者。含五義。如經敘也。僧宗曰。知法。謂十二部經者。從如是我聞。訖歡喜奉行也。寶亮曰。謂知十二部經也。然此言即是法辯。能識法區分。名相體別。善達其旨。非法辨如何。是以今據之。以取池也。十二部經所明。理無不通。四諦十二緣等法。無一經而不明此理者。所以冠通諸部也。今明其部別者。遂所辨事義。以標其異耳。然十二部名。皆外國音。脩多羅者。此稱法本。亦言經本。能生觀境之智。故稱法本。若從如是我聞。下訖歡喜奉行。總於文理。通為十一部作本。正以此義。名脩多羅。

何等名為祇夜經(至)更不受諸有是名祇夜經。

桉。僧亮曰。此言重頌偈也。長行已明。更重頌令顯取此義。故表殊於餘部。

何等名為受記經(至)號曰彌勒是名受記經。

桉。寶亮曰。天竺雲和伽羅那也。昔未說四諦以前受記。但記雲。十善生天。五戒生人。從通教後。明受記其當來成佛國土名號。謂之受記經。亦以取此受記義為別也。

何等名為伽陀經(至)是諸佛教是名伽陀經。

桉。僧宗曰。除脩多羅及諸戒律者。謂除重頌脩多羅及重頌戒律也。寶亮曰。此除十一部雲直說偈。謂不頌長行。亦以頌他為異也。

何等名為優陀那經(至)無問自說是名優陀那。

桉。僧亮曰。無問自說經也。比丘嫌佛定久。決疑無處。生此念也。壽命極長者。於人是久。於天則不久也。善哉為他不求己利。乃至少欲知足者斷疑。欲度眾生。致此釋也。

何等名為尼陀那經(至)漸盈大器是名尼陀那經。

桉。僧亮曰。所因根本者。先說因緣。後說偈者。是也。僧宗曰。為因緣故說偈。不以偈為因緣也。寶亮曰。隨有人犯罪。則因事制戒。故名因緣。以此制戒之因緣。得異於餘部也。

何等名為阿波陀那經(至)是名阿波陀那經。

桉。寶亮曰。此雲譬喻經。理致虛玄。不可以真言取悟。若不假借外事。無以況所詮也。

何等名為伊帝曰多伽經(至)是名伊帝曰多伽。

桉。僧亮曰。名曰界經者。釋迦出世。多辨法性。此經作如是名。過去諸佛作佛。作如是名。名如是語經。僧宗曰。此雲如是語經也。過去世佛說經。作如是名字也。釋迦名界。以其分別法相界別之義也。鳩留秦佛名甘露鼓。言以毒塗鼓。聞之病除。以理書上竹帛。聞見除病也。寶亮曰。通釋迦一化之中所說。名曰界經。乃至迦葉佛名分別空。以過去事證今事也。

何等名為闍陀伽經(至)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

桉。僧宗曰。此雲本生經也。寶亮曰。如法華中分本生本事為二。今此中但取過去行菩薩時作粟散王等事義。以為一部也。若舉其本生。則生中之事亦隨。故據通而跡別也。

何等名為毘佛略經(至)猶如虛空是名毘佛略。

桉。僧宗曰。此雲方廣經也。寶亮曰。昔十二年中。唯取其文辭句曠。故以為廣經。不得稱方也。自通教已後。至今涅槃。如雪山菩薩一四句偈。收有為無為二輪理盡。則無所不苞。故謂為方廣也。

何等名為未曾有經(至)如是等經名未曾有。

桉。寶亮曰。天竺雲阿浮多達磨也。夫希有之事。名未曾有。如大青牛。行瓦缽間。令諸瓦缽。互相棠觸。無所傷損。如此等事。悉名未曾有經。

何等名為優婆提舍經(至)十二部經名為知法。

桉。寶亮曰。此雲論義經。夫理相幽微。若不假以往覆。則於義不彰。故取論議之事。別為一部也。然此十二。盡有文理。如火宅一偈。若脩多羅往取。則舉體是法本也。若以偈頌往擬。便是祇夜語之。是譬即譬喻經。如此三義。即是三家文。是為無有。有理而無文。但文而無理也。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義(至)廣知其義是名知義。

桉。法瑤曰。若不知義者。則己道未成就。能以解利物耶。是以急須知法及義者也。寶亮曰。第二更無別旨。正以深得此十二名下所以。故名知義也。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時(至)般若波羅蜜是名知時。

桉。法瑤曰。夫化物要須知時。不爾則失其機。豈成化耶。寶亮曰。第三善知修道之時。則於勝理無闕。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足(至)睡寤語默。是名知足。

桉。法瑤曰。苟不知足。則唯利是貪。悋而不捨。安能以慈悲救物乎。故宜知足也。寶亮曰。第四於四威儀中。必動靜得所。不乖三業而妨道。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至)如是答是名自知。

桉。法瑤曰。自知兼物之道具。然後可以施化物也。可謂自知矣。寶亮曰。第五若不覺知自己有德。亦於應深進之義失。故能自知有解之少多。更莊嚴心業也。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眾(至)如是問答是名知眾。

桉。法瑤曰。眾有群方眾類。不可以一方之言。適彼眾也。是以知眾有群俗之異。類言以應之也。寶亮曰。第六應識國土儀軌之風。若不善知此者。於化道有隔。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至)七善法已得具梵行。

桉。法瑤曰。知道尊於我上者。則以尊敬之。卑於我下者。則以慈救之。是為七善。成遂四等之要行。故須明也。寶亮曰。第七據行善者。有優劣勝負。如經所列行善。劣者則卑。優者則尊。既具此七法。便能自在適意應物。若如意之寶珠也。

復次善男子復有梵行謂慈悲喜捨。

桉。僧亮曰。初說四無量相。四皆是慈。淺深為四。論有明文。不辭費也。僧宗曰。慈悲喜捨者。乃是慧性。以其用有優劣。一方制名。所以四也。言無量者。所緣為稱。如悲拔苦。則有識蒙救。情無偏益。緣於無量。故稱無量也。寶亮曰。第二大段明外化之行也。分為七重。第一辯四無量名數。第二明四心淺深。第三顯此四行是實。第四且略結三無量。果在初地。就有中位也。第五別結捨果亦在初地。就空為位。第六明四心成後。登初地去。更進修十一空。得勝上無漏。至於十地。既明十一空滿。齊金剛心。便頻設三譬讚歎故。第七從八種知見。以次第上三譬也。此下訖一子地。第二段明梵行體。即四無量也。有三翻。第一訖名為無量定。無量名得立為四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推義而言則應有三。

桉。僧宗曰。此下凡設五重難。此第一舉所治之悳。既同能治之慈悲。不應有異。所以唯三。不得四也。

世尊慈有三緣一緣眾生(至)緣如來者名曰無緣。

桉。僧宗曰。第二難。四心雖殊。而有三緣。謂緣眾生。緣法。及無緣也。既所緣是同。唯應一也。

世尊慈之所緣一切眾生(至)是故應三不應有四。

桉。僧宗曰。第三難。謂見有父母等者。名眾生緣。不見父母。但緣五陰。眾生之本。離前二心。即空。為緣境既有。就心從境。唯應有三也。

世尊人有二種一者見行(至)是故應二不應有四。

桉。僧宗曰。第四難。以見愛二人。應為二也。若是見行。必見利根。以強救為能。故唯修慈悲。若愛行之人。志氣浮弱。必是鈍根。見人勝事。唯有隨喜而已。故但有喜捨。所以但應二也。

世尊夫無量者名曰無邊(至)是故應一不應四也。

桉。僧宗曰。第五就名字為難。若依正義。釋無量者。正以緣無量眾生為境。假為不達之辭。乃謬取佛意。謂心體無邊際。若稱無量。則不翅有四。若存其少。近應一也。

佛告迦葉善男子諸佛如來(至)深秘行處不應生疑。

桉。僧亮曰。此下將欲答難。先顯秘密。凡所說法。皆為度人。非淺識所量。不應圖度應爾不應爾也。先舉因緣是一。而為眾生故。凡有所說。多少不同。唯佛能知。是意密也。除生一法者。薩遮尼揵子。父是梵志。母是尼揵。以其不如法生故。為此護其意。不說生也。

善男子如來世尊有大方便(至)為調眾生豈虛妄耶。

桉。僧亮曰。次顯口密。

善男子或有眾生貪於財貨(至)無所染污猶如蓮華。

桉。僧亮曰。次顯身密。

善男子應如是知四無量義(至)若有修行生大梵處。

桉。僧亮曰。總答上難也。生梵天者。有淺有深。上二界皆名大梵。初禪初得其名。明四無量行有淺深。經雲。脩慈極遠。生第三禪。脩悲生空處。脩喜生識處。脩捨生不用處。性有深淺。不應離也。

善男子如是無量伴類有四(至)得名為四非一二三。

桉。僧亮曰。不樂者。嫉妬也。四種煩惱。不可一行頓除。須眾行相助。是伴義也。僧宗曰。且以三句。總詶非一二三之難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慈能斷瞋(至)伴侶相對分別為四。

桉。僧亮曰。說性有深淺。治結須伴。有四義也。上云。瞋愛兩異。今說瞋有下上。治有深淺。亦待伴也。僧宗曰。汝言慈能斷瞋者。此舉初難。雖可同治於瞋。然瞋有麁細。慈心斷麁。悲心斷細。今所斷既殊。能斷何得獨不異耶。自六句釋麁細義也。言伴類相對者。慈悲雖為伴類。而相對麁細。故為四耳。

復以器故應名為四(至)以是義故應四無減。

桉。僧亮曰。答見愛二行。俱以因治為難。先答人是法器。而力能行慈。未能及悲。是器有異也。僧宗曰。此答第二。通答第三也。言世間器有大小。四心深淺不同。何得以境使盈縮耶。器以容物為用。境有容心之義。境既有四心。何得不耶。寶亮曰。先答第四難利鈍器別。自有能行慈悲。而未能行喜捨。反覆皆然。行於慈悲。自有高下。喜捨亦有淺深。若爾那得難言應二而非四乎。

善男子以行分別故應有四(至)無悲喜捨是故有四。

桉。僧亮曰。兼答因緣二難。雖是因緣。而緣中有異。非一非三也。僧宗曰。答第四難也。若行於慈心。未有悲喜。以四行不同始終一人。行此四德。豈得以利鈍為難耶。寶亮曰。答第二第三難也。第二難。言一緣眾生。二緣所須之法。佛不須緣。若爾。唯是一眾生也。境既是一。但應一也。第三難雲。一緣眾生。二緣假名空。三緣實法空。是則境三。故應三也。此答意言。雖曰境同。然行人之行。有深有淺。自有能行初一。不能行後三。自有能行第二。不能行第四。云何難言境是同故。應一應三耶。

善男子以無量故亦得名四(至)乃得名為無量無邊。

桉。僧亮曰。答第五難。雖無量名同。內外行異。深淺大殊。不應一也。不能得自在三昧。始行菩薩。非無量緣者。與父母無量樂。不以無量眾生為緣也。僧宗曰。答第五難。言緣無量眾生為境。有四心之別。不言心體通同無際。不可承聲為難也。寶亮曰。答第五難。名字雖同。然義有四階。盡稱無量。不得為一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是名得慈非大慈也。

桉。僧亮曰。第二說四等成與不成也。始行習慈。要從親近。從親起者。煩惱難去。煩惱雖輕。不等怨親。未成大悲也。僧宗曰。前第一定四無量名教。今第二明慈有淺深也。住下為淺。住上為深。於怨親中人。非不平等。猶故名淺者。以慈心難成。極有退沒。若上住者。不復退也。寶亮曰。第二段辨淺深。謂有漏相。想心名淺。得真無漏。一心具四。故名甚深大無量也。

世尊何緣菩薩得如是慈(至)以是義故名大無量。

桉。僧亮曰。不能一日調伏心者。久脩慈者。慈已成就。雖復經生。暫忘修習。一日成就。不從親起也下諸譬。說瞋難除。明慈難成耳。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六

 

上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

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卷上 此瑜伽經大分為...

陰持入經註

陰持入經序 陳氏注 密依自惟。宿祚淳幸。生遠八難之矇...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卷第一(之上) 終南山...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

此經以單法為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以圓照覺相為...

佛說千佛因緣經

佛說千佛因緣經佛說千佛因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

已申如實不空義 如如演說不取著 攝彼名句及文身 融...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如是...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序 朝奉郎守司農少卿致仕輕車都尉長興縣開...

【註音版】佛說八師經

佛說八師經...

四明尊者教行錄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一(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陳隋...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附後漢錄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佛教詞典】施開廢

(術語)天台就妙法蓮華經之蓮華,發明施開廢之三義,...

【佛教詞典】大化

(術語)謂佛陀一代之教化也。法華玄義十曰:說教之網...

比「斷惡修善」更高檔次的教理

你可以去問問福報大的人快樂嗎?他會說很難講,有時候...

沃爾瑪老總的故事

薩姆沃爾頓出身貧寒。他的父親是一名油漆工。靠著微薄...

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道吾宗智圓寂前,對弟子說:我心中有一物,許久來一直...

身體不能自主的時候要靠誰

我們學佛需要明白,做任何事情,必須心口如一。比如我...

佛教的特色與教育

(一)佛教的特色 普通的理解,佛教是一種宗教,有其...

破除的是心中的執著,而不是破除相

我講一個禪宗的公案,諸位體會一下。禪宗平常都是打坐...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要知道,開悟後正好...

沒有人能帶著妄想往生

我們經歷過很多的生命,但是過去已經不能改變了,因為...

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以專修念佛來對治修行上的偏差

疏文:彌遠者,厭生為患,亟欲滅生以歸於無。而滅非真...

三種方法可以檢驗益友

《過去現在因果經》: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見有...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視頻】《不空罥索神咒心經》聆志居士念誦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佛光山早晚課)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佛光山早晚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