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禪修的歷程》

聖嚴法師  2011/02/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中國的禪宗,是不落階次的頓悟法門,若涉及禪觀或禪教的方法,例如數息觀、不淨觀、因緣觀、枯尸白骨觀等,便可能被視為漸悟法門了,但是不假漸修而能頓悟成佛的人,畢竟太少,從禪宗祖師們的開悟經過來考察,大多數是在積年累月的修行之後,才能得到一個「入處」(破參見性),開了一線或乃至一瞬間的智慧眼之後,才去參訪明師,求證他們的所見是否正確,如果正確,又是到了何種程度?請求下轉語、抉眼膜,點撥指引,以期更進一層,然後樓隱於水邊林下或深山幽窟,長養聖胎。及至大悟徹底,晴空萬裡,而且是「日日是好日」的程度,再返世間,普度有緣的眾生。然而在今日的社會中,究竟有幾人願意為了這樁大事而花費數十年的時間,順著這樣的路子來走呢?能夠為那些已得「入處」的禪者點撥指引的明師又在哪裡呢?

因此,我以為數十年來的修學所得,將修行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的方法,以完成三個層次的進度,使禪修者在短時間內,達到他所能達到的目的。

一、集中注意力的階段,分為兩類:

1、為求身體健康和心理平穩者:教他們做若干柔軟的健身運動,然後將全身的肌肉和神經徹底放鬆。不限一定的姿勢,可坐、可立、可行、可臥,如用坐姿即可任意採取雙盤、單盤、散盤,甚至可用跪坐、跨鶴坐、以及在椅子上兩足下垂的正襟危坐。教他們一個集中注意力的方法,通常是用數息,有時也用別的方法,使他們把散在外面的心收到一點上,也把雜亂的念頭,集中在方法的一點上。此能使人減少肉體及精神上的壓迫感,也能使得循環系統及神經系統得到舒緩而暢通的餘地,所以對於慢性的身心疾病,有顯著的治療功能,但是我常強調:「禪七是為了醫病,而有鍛煉身心。」靜坐可有治病的功能,卻不能僅靠打禪七,事實上身心有病的人,根本不宜參加精進禪七。

2、為了鍛煉身心者:打坐能練身,是由於煉心的緣故。煉心又必須從克服身體上的痛、麻、酸的三重障礙,所以除了有定時的放腿和各種的運動方法之外,嚴格要求坐姿的正確度,尤其要求以最大的堅韌力來接受腿部及背部等的痛、麻、酸。基本的方法,也是用數息來集中心念,通常數出息,必要時可數入息,心太散時可用倒數,或隔數倒數等,數息可以入定,可以忘卻身心。如果痛得無法數息時,則將心念集中在痛的感受上,將痛觀想成為局部化,再觀想成為客觀化,結果,痛至極點,不是轉痛為涼,便是由於心念專注而失去了痛的感受,此時所感覺的便是舒暢、輕鬆、安樂,充滿了喜悅、忘記了時間,一坐數小時,只似轉眼間事,故在禪七期間,多用此法鍛煉所輕的禪眾,即使無法以接受腿痛來得到輕安等的感受,也能將意誌薄弱者煉成堅強,性情浮躁者煉成穩重,缺乏自制力和自信心者煉成有自制力和自信心。

二、心念統一的階段,分為兩層:

1、身心統一:用數息法,數至沒有數目可數,也不覺還有沒有呼吸,只覺得一片輕鬆、舒暢、不再有身體的粗重感或累贅感,故也不會想到身體的存在與否,但是對於週遭環境中的一切,都很清晰地感到、看到、聽到和嗅到,只是心境不為所動。

2、內外統一,又分兩大階段:

①由煉心的工夫而從自我身心為中心的自私感獲得解放,視身外的每一事物,都是自己的一部份,一切的事物就是自已的全體,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每一棵樹、每一莖草、每一片葉子,乃至每一滴水、每一粒沙,都好像是自己身上的四肢百骸或是自己身上的皮膚、細胞、血液與汗毛。因此而對身外的一切事物,產生美好、安詳、寧靜、和諧的感受,進而生起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的情懷。

②由身心統一的境界,突然因念頭或一句話、一個聲音的促發,失去了身心的感受,也不見了處身的環境,僅感到一片澄澄湛湛、寧靜無比、清涼無限的存在。或者只覺得是一片美妙無比、明朗無比、輕靈無比、廣大無垠的存在。或者只覺得自己即是一種無限優美的音聲,它來自無窮的遠古,而又遍滿於無際的空間,或者只是感到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存在,無境、無影、無光、無音。或者只感到已得徹底的解脫,既無時間,也無空間,超越了時空,也超越了存在。可惜,尚有超越了存在的大解脫之感受在,所以並未真的得到解脫。

三、虛空粉碎的階段:

一般的哲學家、宗教家、藝術家等,大致只能達到「心念統一」的第一個層次,最多不會超越「內外統一」的「①」層次。世間各大宗教、哲學之中,印度教的某些大師及中國的老子,已到了「內外統一」的「②」層次的某一程度,或最高程度,但仍不是究竟解脫。

禪的方法,便能超越世間定的極限。

當禪眾修行某一種觀法,確定已將心念集中到了身心統一的程度時,便可教授參公案、找話頭的方法了,用參禪的方法,使修行者提起話頭、激起疑情、形成疑團,將修行者全部身心投注進去,悶在一個大疑團裡,坐也參、行也參、醒也參、睡也參、飲食也參、如廁也參,絲絲入扣、綿綿密密,水潑不進,風吹不入,稱為工夫成片。一旦黑漆桶兜底脫落,疑團不見了,山河大地落沉了,無限的虛空也粉碎了,沒有生也沒有滅。此時發現以前的煩惱執著,不過是夢境,乃至苦苦地修行,也是多餘的執著,因為本地風光,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情。

可是,此種境界的維持,要看個人的善根與功力的深淺而有所不同,一悟便大悟徹底不再退失的人,實如鳳毛麟角,極難遇到。經過數十年修行而開悟的人,功力自然較深,一次大悟之後,自可維持很長一段日子,如果繼續精進,當可保持到死為止,仍能心不顛倒、意不貪戀、灑脫自在。如果僅在一次的禪七之初才開始用功,縱然於七期之中,開了心眼,恐怕只能維持數分鐘,最多數小時之後,便會漸漸退失,而回到原來的心境,不過,開過一次心眼的人,哪怕只是電光石火那麼短暫的一瞬間,已比從未開眼的人好得太多了。

我曾用四句話,說明禪境的高低:①澄澄湛湛。②光音無限。③一片悟境。④虛空粉碎,顯然地,前三境均非見性,尚未到無念的程度,但是會有得未曾有的喜悅,並且有喜極而泣、嚎啕大哭的現象,也有悲從中來,放聲大哭或大笑的現象,笑過哭過之後,身心便會感到落實輕爽、如釋重負,性情可能因此改變。雖非見性,卻是好現象。第四境時始為見性,無分別念,只有智慧的自然反映。

由於我用如此的層次,確切地指導修行,對於一個來打七的人,真的能以「大死一番」的決心,百分之百聽從我的指導,對我教授的方法能有絕對的信心,再加上他自己的宿根,他便與佛有深緣,也就能夠獲大益,在七日之中,必可從第一階段進步到第三階段。

可是,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人,要生起絕對的信心,豈是那麼容易?對於一個剛剛接觸佛教或者從未接受過禪修訓練的人,要求他一下子便做到丟掉過去又不思未來的所謂「大死一番」,也是困難的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初學佛,不離名言;真見道,不帶名言

我們剛開始去學習佛法的時候,是要從語言文字,離開語...

參禪與念佛法門是異是同

或問蕅益子曰:參禪、教觀與念佛法門,同耶?異耶? 答...

調和五事助參禪

參禪,是以見性契悟涅槃妙心為主,除此皆是助道之法。...

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是何含義

問: 做夢會被夢境所轉,這種情況怎樣克服?就是佛來...

這裡本來就是地獄

無德禪師收了不少青年學僧,大家慕名而來跟他學禪,禪...

淨界法師:禪淨雙修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一...

禪定之前的四種狀態

修欲界定先要坐禪,在坐禪的過程中,依據心態的不同分...

聖嚴法師:如何能明心見性

惠能大師謂惠明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大藏經】【註音版】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聖嚴法師:謙虛是非常重要的事

謙虛是非常重要的事,譬如在《易經》的六十四卦裡,每...

聖嚴法師《怎樣做一個居士》

在家人信仰了佛教,通常被稱為居士。 那麼,做一個居...

聖嚴法師《小時候的疑惑》

我想先談一下小時候發生的三件事情,它們在我的學佛之...

願消三障諸煩惱

我們現在每一個念頭都與佛相同,所不同的是佛已經開悟...

菩薩戒的根本精神

我要告訴諸位,蕅益大師在講菩薩戒時,他講一句很重要...

心不過是一堆念頭罷了

人一生中所面臨的俗事,就像永無止境的海浪,一波接著...

當眾生得益的助手

他人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伸出援手給予幫助,使...

道香應自苦修來,法遠禪師的修行故事

寫這個故事之前,躊躇了一下,因為這種故事不一定有人...

聖嚴法師:沒有自我私心的貪

今天我接受新聞的採訪,記者問我:「人的貪心從那裡來...

【推薦】要修當前一念才能往生嗎

問: 請問法師,念佛法門必須要修當前一念才能往生嗎?...

苦來自於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弘法時,一天早晨,佛陀著衣持...

淨界法師:聞法儀軌

(第一講) 監院法師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紀曉嵐曾經被流放至新疆,所以他著的《閱微草堂筆記》...

阿羅漢的三個含義

《疏》阿羅漢含三義。一應供,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

用什麼心態來修學,才會比較圓滿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阿難尊者發了願以後...

警惕「臥室殺手」

臥室是我們修養生息、放鬆身心的地方,因此很多人在裝...

【佛教詞典】初靜慮中未斷苦根

【初靜慮中未斷苦根】 p0683   瑜伽十一卷十一頁云:...

【佛教詞典】道希

(一)即菩提流支。北魏譯經僧。北天竺人。魏宣武帝永平...

【視頻】淨界法師《疑心生暗鬼》

淨界法師《疑心生暗鬼》

【視頻】大悲咒(香光緣版)

大悲咒(香光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