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金剛頂經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門義訣卷上

此瑜伽經大分為二。初偈頌總相歸讚。次長行等自他利行。於諸頌中複分為二。初偈四句普歸命三寶(應知)次下別歸聖會。於中復為二。先十句歸命五分如來。後十句歸四大菩薩。初十句中金剛身語意等四句歸讚毘盧遮那佛。次雄勐阿閦已下六句歸四方如來(應知)後十句歸四大菩薩。於中初二句讚禮金剛藏菩薩。次二句讚禮虛空藏菩薩。第三兩句讚禮觀世音菩薩。第四兩句讚禮毘首羯磨菩薩。第五兩句結德總歸(應知)此上兩句等西方集瑜伽者大阿闍梨先以勝相讚禮置之經首。一切經首皆隨彼門先安讚禮偈此方先德略而不譯(應知)次我今於百千頌金剛頂等總四十字述經題目。此經有百幹頌廣本。非此土所聞。竝是諸佛大菩薩等甚深秘密境界相。亦非聲聞緣覺及人天小智之所聞知。此地梵網經兩卷從此經中出淺略之行相也。其中廣相根未有堪。此略瑜伽西國得灌頂者說授相付。而其廣本亦不傳之。其百千頌本復是菩薩大藏經中次略也。其大經本。阿闍梨雲經夾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界鐵塔之中佛滅度後數百年間無人能開此塔。以鐵扉鐵鎖而封閉之。其中天竺國佛法漸衰。時有大德先誦持大毘盧遮那真言。得毘盧遮那佛而現其身及現多身。於虛空中說此法門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寫訖即滅。即今毘盧遮那念誦法要一卷。是時此大德持誦成就願開此塔。於七日中遶塔念誦。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門乃開。塔內諸神一時踴怒不令得入。唯見塔內香燈光明一丈二丈。名華寶蓋滿中懸列。又聞讚聲讚此經王。時此大德至心懺悔發大誓願然後得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尋閉。經於多日讚此經王廣本一遍為如食頃。得諸佛菩薩指授所堪記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門還閉如故。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百千頌。此經名金剛頂經者菩薩大藏塔內廣本絕世所無。塔內燈光明等至今不滅此經百千頌本此國未有。此略本至此土者於開元之初金剛菩提三藏阿闍梨雲。我從西國發來度於南海其有大船三十餘隻。一一皆有五六百人。一時同過大海行至海中逢於大風。諸船及人竝皆漂沒。我所附船亦欲將沒。爾時兩本經夾常近於身受持供養。其時船主見船欲沒。船上諸物皆擲海中。當時怖懼忘收經夾。其百千頌亦擲海中唯存略本。爾時我發心念作除災法大風便止。去船周迴可一里餘風水不動。船上諸人皆歸於我。漸漸發來得至此岸來到此國。於開元七年中至於西京。一行禪師求我灌頂。聞有此異希有法門乃令伊舍羅譯為漢文。一行等乃親自筆受。一依梵本次第而述其意不失句義未圓。此以竊觀諸修行者縱有尋讀莫知所從。又淺智愚識亦為難入。今以此承旨授頗得其趣。秘密之旨略在文言屬。法流行強開方便。分別門標其旨歸即此經長行自他利行中複分為二。初從若修行者下乃至修習瑜伽結加已來總門。為秘密莊嚴內證大智。見法成就得如來處自利也。第二從修習瑜伽下至經末已入總門。為善巧建立秘密智相攝取眾生令入佛位利他行也。亦可通為一門竝皆俱有自他利行也。於前自利門中複分為三。第一從初乃至或大菩薩坐結加已乃至隨意作之等。總是三業四儀淨除業障法。第二從行者欲自清淨下乃至復自思惟所持秘密明至已來。總是入智三摩地門諸佛境界實相智印法。第三從復自思惟下乃至修習瑜伽已來。總是融愚入智成等正覺住大菩提法。於第一門中而為頌曰。

 師資共受行  攝引勸修法
 次初起行住  加持語門法
 洗面嚼齒木  便易結護法
 [口*束*頁]口洗浴法  並浴部尊法
 想嚴身內外  次入道場法
 普禮懺隨向  別歸獻願法
 隨樂四威儀  除增降壞法

第一師資共行勸修等行法者。此中六段。第一簡器教授。經從若修行至護摩等法。是第二發心利益。經從金剛弟子至一切罪障皆得消滅等。是第三攝取邪見。經從或有眾生深入至離惡趣故等。是第四勸修得益。經從若善男子至所求者等。是第五付囑所堪。經從金剛阿闍梨若見有人至信令發其心等。是第六示居勝處。經從其作法處應在勝地至如法修行等是此之六段。釋述無量恐繁不委應知。

頌初起行住法者。經從凡修瑜伽者每於眠寢乃至一切眾生應廣利益等。此名初起法。釋曰謂修習瑜伽者常想自身常為普賢金剛身。若寢息時想入金剛三昧。謂心寂靜如入涅槃。當想自身為五智印相而有光焰圍繞。然後隨意寢意也。是名身三昧想應。若起時想從金剛三昧起。故此秘密義雲金剛生起也。拔折羅者金剛三昧相名。底瑟吒者生起義。唵者諸佛法界頂。此是秘說而其妙觀唯以口傳。其印名金剛三昧。金剛三昧名為覺者。了知諸法自性清淨離於自性。因業所轉種種變異。故令思惟伽陀義也。既知此義行饒益行。故云應廣利益等。

經云若起欲行及真言等此名行法。釋曰。所謂行三昧也。其秘密義雲金剛三昧行步也。

經云若住此處及真言等此名住止法。釋曰。秘密義者止住金剛三昧也。唵義如上。下亦准之。

頌云加持語門法者。經云欲共人語及真言等。釋曰以囕字法界心置於舌端。想放種種光明。復以真言而用加持言音。若聖人秘密義者金剛三昧聖力聲也。

頌云洗面嚼齒木者。經曰若洗面時及真言乃至皆生歡喜等。釋曰此水從金剛三昧出生。以用洗面。面如金剛。諸魔不敢正視也。一切如來皆悉歡喜。

次嚼齒木法者。經云若嚼楊枝時。至加持然後嚼之等。釋曰。若如法作者能令行人成就金剛微咲三昧。故秘密義者謂佛德。金剛咲三昧加持故云能破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以觀羽作金剛拳者。以右手急握大指並把楊枝即是。

頌云便易結護法者。經云若欲往便易處即以左右手作甲冑印乃至出洗淨訖等。釋曰。此經闕金剛甲冑印也。今以敘之。其甲冑印者。先以二手合掌當心。即以二頭指附二中指背。二大指竝竪捻二中指中節文。即是真言曰。

唵拔折囉迦伐遮吽

秘密義者。被佛德金剛三昧甲冑。以用加持以此秘明印印身二肩左右脇腰髀等。想之自身如被甲冑。復以印置於頂上。各分為二金剛拳。拳者頭指已下四指各握大指。頂上竝拳以即直竪二頭指如針鋒。頭相跓想為頭鋒。複分手緣二肩下至心上。以頭指相跓即以唵啅吽(二合)二字加二頭指。想二頭指出五色光成金剛帶。然後於身上下遍繞如系甲狀。是名莊嚴甲冑法。如經所說。次加持土復住法界心。左右金剛護。所謂此三字護身。放大光焰赫熾外發。復以明印而用加持。印相如經。故云三界所有諸惡皆得消滅。若不能用前明印唯誦後一切通用秘明亦得。若二俱寂勝。後之真言兼用前印。一切處用結護(應知)。

頌云[口*束*頁]口洗浴法者。經云以此秘明加持金剛水及真言至[口*束*頁]口訖等。釋曰。秘密義者佛德金剛大悲三昧水淨持口穢。令口業清淨。寂智門開發也。是名[口*束*頁]口法。

次洗浴法者。經云便當洗浴洗浴者有四種每日隨意乃至隨能任作等。釋曰。一具持三種律儀者。謂令住三三昧顯發三身故。二禮懺發露等者。謂淨除業障得無礙智故。三結印供養言。謂令諸佛歡喜增福壽命故。四以香水洗浴者。謂令支分柔軟合法性故。隨此修行是洗浴義也。思之可解。三律儀義廣如別經所明。

頌云並浴部尊法者。經云若入池水浴時先想為諸天歡喜池。於水中央想有如來最勝上輪壇。乃至想彼輪漫荼羅盡入己身中等。釋曰。想五字等為種子。出生各各部會尊眾等。即以香水滿掬以為供養等。其掬水法經不具明。今以具述。先以竝兩手側著如掬物勢。以二大指入於掬中。三度向外撥水令至尊所。想灌尊儀一一別浴。或普想都浴之。餘文可解。

頌云想嚴身內外者。經云如是想已出立岸上乃至秘明真實義理等。釋曰。如常束帶者隨自莊嚴。又以頭冠等莊飾其身者。經無此印。今更敘之。以二手右押左向外相叉。二中指頭相跓。如蓮華葉舉安頂上。即便各為金剛拳。分手從頭兩畔向下緣身散之。想成鬢帶及天衣等。結印時復誦此真言曰。

唵拔折羅缽踏摩呵毘詵者三漫多嚩日哩

秘密義者謂佛德金剛蓮華冠於我心頂上也。作是法隨樂本尊想合一體。然後想執拔折羅等。乃至秘明真實義理等。隨自持者思之。餘文可解。

頌云次入道場法者。經云然後往道場所欲入之時乃至擗諸不祥等。釋曰。如上[口*束*頁]口真言是結止。羽拳者左手握大指為拳。兼出金剛聲。以拳闢門令開也。瞋怒眼者慈心圓晴左右傍視也。

頌云普禮懺隨向者。經云入已正念十方常住乃至如法作已等。釋曰。此初入時普皆想禮毘盧遮那法界常住會也。此合有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等法。闕者為略修瑜伽者常住金剛身語意。即旋入普賢遍一切行願身。此法滿故故不廣列之。若有樂者隨意所作。五體及[跍*月]跪等可解。

頌云別歸獻願法者。經云即從座起復以右膝著地乃至於四方如上作法禮已等。釋曰。此有四義。一為成就一切諸佛金剛普賢行位故。二為成滿一切諸佛金剛灌頂位故。三為速令成就一切如來轉法輪位故。四為同得一切如來金剛善巧業用故。此四種三摩地或一時運入或次第入。或隨樂入一。隨作已時皆先結初金剛三昧耶已。然後合掌隨方作禮。其真言秘密義者。謂佛德金剛三昧最勝也。故令先結其印。如經所說。尊重禮拜等餘文可解。欲入四種三摩地門。先總舉次別列。經又應以身至各禮一拜等總舉也。其義可解。

第一金剛普賢三昧者。經云於其東方全身著地及真言乃至哀愍加持等。釋曰。其秘密義者想於東方盡虛空界純以金剛而為莊嚴。名曰金剛莊嚴藏世界。於中如來滿世界中。如一切世界微塵數。一一如來皆入金剛三昧。結加趺坐。展垂右手於右膝上。橫仰左手於趺上。一一如來皆有執金剛等諸大菩薩而共圍繞。即運自身心於一一諸佛及諸菩薩前承事供養。復想一一身中出生無量上妙香華及種種供具。復想己身成金剛座等而奉獻之。令心眼見了了分明。佛菩薩等而為納受。爾時行者於三昧中便作是願。願一切如來金剛薩埵守護於我。以此金剛三昧加持我身。所謂吽字。若能如是入者速得金剛普賢三昧也。

第二灌頂位者。經云又金剛合掌置於心上面向南方及真言乃至與我灌頂等。釋曰。其秘密義者作金剛合掌一心歸命。想於南方盡虛空界純以妙寶而為莊嚴。名曰寶光明藏世界。其中如來遍滿世界。如一切世界微塵數。一一佛所皆想有虛空寶藏菩薩寶幢等無量菩薩而共圍遶。其諸如來等皆入寶光明三摩地。所謂結跏趺坐。仰右手於臍上現掌向外。於其掌中現妙寶相。左手橫仰安加趺上所居宮殿皆大寶莊嚴。諸菩薩等各執寶幢及雜寶供具。了了分明。復運想。自身奉獻等一一如前說。爾時於三昧中便作是願。願一切如來及金剛寶等。菩薩以寶三昧灌於我頂爾時即便想見佛菩薩等。一時俱以寶性光明而為灌頂。如是行者應時即滿灌頂之位。莫作是念。我是凡夫也云何即是諸菩薩灌頂位耶。何以故。與寶光明三昧等一性故。

第三法輪位者。經云又以金剛合掌置於頭上及真言乃至為我轉金剛法輪等。釋曰。其秘密義者合掌歸命一心西向。想於西方盡虛空界純以淨妙金剛寶蓮華而為莊嚴。復想一切如來及觀自在文殊等大菩薩眾圍遶說法。想一一佛菩薩等如一切世界微塵數一一佛結加趺坐入於三昧。諸菩薩眾各執蓮華。華中有法輪及法螺等了了令見。復想自身供養承事等如上。爾時於三昧中便作是願。願諸如來及金剛法華輪菩薩等。以此三昧灌於我頂。是時行者即便想見佛菩薩等法輪光明而為灌頂。入是觀時應時即授一切諸佛轉法輪位。便能轉於一切法輪。勿生疑念。

第四諸佛業用者。經云又以金剛合掌從頂下置於心上。及真言乃至為我作金剛事業等。釋曰。其秘密義者合掌歸命一心思惟北方種種妙莊嚴世界。盡虛空界種種雜色華鬘瓔珞音樂歌讚奇妙佛事而為嚴飾。復想一切如來及菩薩眾如一切世界微塵數。廣大眾會而為說法。又想自身於一一如來等所承事供養等如上。爾時於三昧中一一身口意當發是願。唯願一切如來金剛業等諸菩薩眾。以種種業用佛智光明灌於我頂。應時想見佛菩薩等以此光明而為灌頂。是時行者入是觀時。便得無礙業用佛智光明三昧。能於十方一念一時廣作佛事。如上次第如廣經所明。此經略故隨義述之。應知此法門入者甚難。若住初方及餘三方。隨一增上餘方皆劣。若入如來部一時圓滿亦無勝劣。

頌云隨樂四種儀除增降壞法者。經云於四方如上作法禮已隨行者所欲。乃至或大菩薩半結跏趺隨意作之等。釋曰此門有四種差別法。今廣料簡。一為除滅災害。謂行人修福多被諸惡鬼神而作障惱。令其功德福業破壞不成。欲盛建立先後俱作護摩等法。壇法者壇爐皆圓。坐亦如之。壇相白色。身居華座。其心寂靜以誦真言。其柴用樹半已上者。橫量十指或以八指。齊頭截之。木用甘菓李子牆微迦耽婆木(未詳)等。但有甘菓樹木皆充此用。有香之華及白檀香蘇乳麥麨乳粥茅牙竝充火用。衣著茅服。其焰相者先起赤焰次如金色。復如融金色或如燈明。時時變色。又如牛蘇焰色潤澤。或如辮索條列相次。有此相者當知。作法所求之願皆得成就。又相者盛出香氣熾焰無聲。或焰上重焰如赤金色。或焰頭分散如傘蓋形。是名第一相。又聲者如牛聲又如螺貝雷鳴等聲。又人所樂聞之聲。餘諸聲色等應知。障礙不得成就。第二增益者。所謂行者成就三昧開發智力。爾時多有內障。煩惱所覆愚闇所遮不能進修。縱經多時勤苦不止。佛菩提智終不可得。是故應修增益護摩。增爐俱方。而作黃色。結跏趺坐於茅草(此經坐蓮華坐別耳)慈心念誦歡喜顧視。衣以芻麻而作法事。其木相者取樹中心肥枝如生之柴。蘇乳酪蜜又乳粥酪飯胡麻稻穀。及三白食勝妙黃華龍華香等。天水香香附子天門冬尾盧婆果等。而充火用而作護摩。柴長十二指齊頭截之。爐深一肘四方作之。廣亦如是。起四重緣如法泥飾。此誦大願解脫出離法。成就之相如上所說第一好相等是。第三降伏法者。謂行道之人須有威勝。彼不降伏愛樂歸依法輪難轉。是故應修此護摩法。壇爐俱方而作赤色。疊以雙膝如賢之坐。亦可如經蹲坐臀不著地也。衣以赤服。其心超踴而誦真言。其所用木於一樹中直上獨生。出過餘枝無橫生枝。橫量十二指齊頭截之。應用有乳汁者。謂桑穀之類又以乳酪蘇蜜及三白食及七穀種子胡麻稻穀之屬。用紫檀香赤色華蘇合安悉薰陸等以充火用。其相如上。又說如上所不堪之木。樹上乾枯無皮。短曲瘦惡經剝皮者。或太長太麁曾被斧斫破有瘡病者皆不堪用。若作第四法則得用之。又說如上火惡相者。其火氣冷又無潤色。火星迸出其焰如煙。或焰射入灰中。又出臭氣或無煙焰。又焰和燼起復入於地。有是相者當知內外人鬼障礙。或是煩惱業等諸障不滅。得是相者當須改修作前初法。若作第四法得此相者是名成就。順惡法故。第四破壞法者。或有人言諸佛菩薩具大慈悲。云何教諸眾生作斯惡法。答諸佛菩薩說此法者。為智者說不為愚人。所以然者。佛滅度後多有惡人。恃大勢力順於邪道。不信正法破滅三寶住持之相。令諸眾生失涅槃眼。悲哉可愍。以此法治菩薩之心。行此法者為利益故有大功德。審觀無利起於噁心損害眾生獲大重罪。佛所制之不令輒作。若修三昧人遠離憒閙心常寂靜。觀於三寶性相常住。住三昧處入佛境界。成就智用作大佛事。摧壞之法自然成就。其此法者壇爐俱黑。三角為之。所用香華皆悉臭黑。柴用棘刺屈曲之木。樹根傍生無枝苦惡駝騾之糞以為燒香。爐土相和充為火食。白芥子油或用脂血以為燈明。用骨發棺木等。長六七指尖頭截之。著青黑衣或血塗衣。瞋怒蹲踞如經所說。而作火食。惡相現時法即成就。又桉瑜伽大秘密教中說。秘密火法相應有二十種。云何為二十種。此二十種從三法出。所謂一者扇底迦。二者布瑟致迦。三者阿毘遮羅迦。能除一切罪圓滿功德。身寂靜不可壞。是名扇底迦(此中四法)諸願力速成增長財命等。一切自調伏。見者皆敬念。種種相端正遊行虛空中。成就雄黃等。是名布瑟致迦(此中九法)禁縛摧滅等。降伏諸難調怨家及魔鬼。是名阿毘遮羅迦(此中七法)是名二十種護摩法(此中更廣一百一十種火法秘而不譯)應知復說二十種爐相。若欲攝一切爐內作金剛杵相。若欲調伏惡人等爐內作蓮華相。若欲除一切罪其爐圓作須作門。爐內作寶相。門亦如是。若欲種族得增長爐內作羯磨印相。謂三股十字形。若為長命色力爐內置甲。周迴牆渠等。若欲積聚一切財物爐內作牙印。若欲一切善好成就處處安樂。爐內置輪形印。如車釭相。爐四邊亦如輪相。如是二十種印次第置。如後壇印等。是或置種種諸印。隨彼成就。又於爐外莊嚴相者。其爐先以繩量四肘。四邊安置界道色地。或方或圓或如蓮華。四面平正四門漸為階級。門之八分畫網及半月形。近門階級處作金剛夜叉形。如法畫之於爐外東面畫萬字胡旋子澡鑵鹿皮等。南面畫螺捧月刃刀馬師子野豬等。西面畫半月形妙髮髻印牛幢印等。北面畫銅磬子幡孔雀羊雞等。復於四門以金剛印等莊嚴。東門安金剛熱惱印。南門安金剛寶印。西門安金剛蓮華印。北門安金剛唬迦羅印。又置十六大印等。四角竪柱莊嚴華樹。如法佈置供養於佛。佛金剛智大方便法能除諸惡。若有見者滅一切罪。作是法時即想自身為觀世音或執金剛。復自想戴頭冠。冠中有佛及金剛杵等。或復有寶隨於本法令心堅固。觀世音者即一切諸佛淨妙法身智也。執金剛者即一切如來諸菩薩等堅固菩提心也。以六波羅蜜諸佛淨戒大色而畫六根清淨相應。面向東方作如上法。是名最勝佛菩提扇底迦法。餘法思惟準可解。若布瑟致迦用金剛寶法。若阿毘遮羅迦用金剛瞋法。復次以金剛甲攝一切法。以金剛長命藥印命行者長命足力。以金剛吉祥印積集一切財物。以金剛甲印護身。用金剛成就印乘空而行。以大蓮華藥印成就一切財物。成就一切法壇用金剛壇印。成就一切吉祥。用金剛王印。以左手執印右手燒火。復次若欲家宅增長。以甘美木為柴及以粳米燒之。若欲一切資具圓滿以七穀子或七寶等相和燒之。若欲最勝擁護用甘美木及茅草莖塗油燒之。若欲長命以甘美木及俱盧草和蘇及菓子等。以左手結執金則棒印。右手燒之。若欲調伏惡人用苦練棘針白芥子及牆土燒之。若以醋苦菓子等燒之。一切怨者遠去。若欲一切歸信伏從以紫檀木及赤華燒之。若欲所使者皆依命不敢違。用苦棘木極須瞋想為之。若欲成就一切法取白芥子燒火。即得吉祥最勝。已上淨除業障內外光澤法竟。

次下第二入智三摩地諸佛境界實相智印法。而為頌曰。

 自他欲清淨  兼除垢障法
 次入三摩地  堅心通智法
 先持三摩耶  次結堅智法
 見法及極喜  字為智門法
 秘印開心殿  攝入菩提法
 智印法身字  堅牢菩提法
 大力秘印明  護身摧障法
 結蓮華三昧  隨樂部尊法
 想依智種子  嚴成佛會法

初頌云自他欲清淨者。經云行者欲自未清淨及真言乃至亦自性清淨等。釋曰。長行經可解其義。秘密義者。先以思惟佛功德身清淨境性。即了一切諸法自性清淨。了一切法自性清淨。故此一切清淨法性入我身中。我同法性。是故清淨(餘可知)。

頌云兼除垢障法者。經云復應思惟是諸眾生。及真言乃至息心攀緣勿令散亂等。釋曰。此中三段。初段長行可解。其秘密義者。佛智德藏一切如來各已成就。諸有情類皆有此藏成就。亦等願諸如來遍皆建立為作加持。令諸有情皆得解脫。故云作是思惟能除一切障礙等。二經云。又作是念凡所障者乃至憶念菩提心等。釋曰。三垢所纏實難除斷。佛智菩提一念相應即便滅盡。廣讚菩提心如華嚴等。此經所說直入直修直滿直證。即於此生得如來地善巧智故。三經云。又諸世間一切眾生乃至無量差別等。釋曰。眾生妄業所熏邪網所覆。見善知識翻成怨對。聞甘露法謗讟俱興。造種種惡業受種種苦身。猶如工巧能成眾相。自造自怖不知自致其然。如是眾多故云種種妄想工巧所成無量差別。

頌云次入三摩地者。經云見諸眾生有如斯過。乃至勿令散亂等。釋曰。餘文可解。此中雲阿婆頗那伽者。阿之言無。婆頗那伽者識也。三摩地平等持也。伽者身也。應雲無識身平等持也。入此定者能治攀緣散亂等障。故云不應動心及身支節。脣齒俱合兩目似閉。息心攀緣勿令散亂也。問曰入此定者有何利益。答曰若內識散亂外塵所牽。識隨諸塵起種種妄見。隨見隨念即為無量諸垢之所纏縛。以是因緣淪溺生死。故以此定而止息之。又問曰。此定唯止識不起。不與世塵而相和合。如諸佛境界。出世實相百千三昧出入自在動不動等。入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而復熾然廣大建立常住其中不礙不沒。如是智用勝妙功德自他利行云何得之。答曰前之定門漸學大乘及小乘等。及於外道同由此定。小乘以之為畢竟。外道不深各各有異。漸學大乘者以為方便。息攀緣故。若頓入者亦不由之。一切色塵為佛事故。色相境界智所轉。故智性無礙無量用故。若怖於塵境愛樂空寂智無所用。愚拙之深網也。如此之徒其類非一。或作聲聞或為外道。悲哉可愍痛惜之甚。是故佛說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若欲入者如下經中廣宣說耳。

頌云堅心通智法者。經云諦觀虛空無量諸佛及真言等乃至常得隨順等。釋曰。欲入智門當觀智相。欲成智用加於智種。是以仰觀諸佛身加唵字。唵字者佛德藏也。又以眼置麽吒字令智慧明發。智慧明發故諸佛所讚。故云常得隨順等。於中可解其加持真言。秘密義者所謂佛德金剛三昧智慧眼也。以此三昧通智慧門能令智慧內外和合。誰不降伏誰不隨順故。悉帝耶等尚得隨順。悉帝耶者無情物等。共秘此名故不顯說也。

頌先持三昧耶者。經云作此法已即結三昧耶及真言乃至是名金剛合掌等。釋曰所以結此明印。謂自智器開發與佛智同光。彼此和合一味無二故。此明印能和合之。其秘密義者名佛德金剛三昧合也。其印相如經所說可解。

頌次結堅牢智者。經云又即此印諸度盡本及真言等。釋曰。此明印者能成就智身。智雖和合當令成就。是故以此而加持之。秘密義者金剛三昧牢結縛也。欲令成就不可壞故。

頌見法及極喜者。經云又如金剛縛及真言乃至佛子等秘印等。釋曰佛我智合。復已堅牢成法界宮。自性圓滿。即以明印而顯發之。由明印力了見實相。此名見法三昧耶印明也。其秘密義者。三昧耶者等引也。平等引發令明瞭見故。薩怛梵(三合)者入我等我入等也。一性相故(下皆准此)佛以此明印加持有情。能令覺悟故名佛子。

頌見法及極喜者。經云又結極喜印及真言乃至度如針是等也。釋曰。由前加持了見智性。無與等故念持希有便入極喜三昧。即以明印而用加持。故名極喜三昧耶。秘密義者。薩怛梵(三合)者我入入我。護者喜躍也。蘇囉多者妙極也。三昧耶者等引也。謂等引入我我入彼等喜躍妙極也。佛加持故智印印之。印如經說可解。

頌字為智門法者。經云復結金剛縛印乃至為心門戶等。釋曰。以法界智相堅明無際將嚴其德。非門不從故以怛羅(二合)吒字為心門戶。字性寶體光為其門。若欲開者加於智印。是故即結開門印也。

頌秘印開心法者。經云三遍誦此秘明三摩心上及真言乃至有大殿堂等。釋曰。印相可解其秘密義者。佛德金剛堅智印能開智寶門。怛羅吒者寶門也。

頌攝入菩提法者。經云復想面前有一闇字及真言乃至句義皆自悟了等。釋曰。智門開已當嚴智德即便攝入菩提種子。所謂闇字也。故云諦觀字上遍有光明輝赫照曜也。諦想成就便當攝入。故云結金剛召入印。是印力故佛德菩提安住心殿。既安住已了了明見。猶如月輪普照法界。是名智德菩提相。其秘密義者。謂佛德金剛三昧中安菩提種也。謂明見闇字變如月輪住心殿中。其印如經所明也。猶智德菩提住心中故。故云能了過去未來現在乃至皆自悟了等也。

頌云智印法身字堅牢菩提法者。經云復結金剛拳及印相乃至意密以能執持故名金剛拳等。釋曰。印相法可解。其秘密義者。謂佛德金剛三昧法界智印。以印印之。由印力故能令成就法界菩提身。[金*(離-禸+ㄆ)]字法界種。相形如圓塔名法身塔。金剛拳者佛堅智相也。以佛堅智持於法身。印智菩提能令成就堅牢德藏。故名封閉心殿。乃至名金剛拳等。

頌以大力印明護身摧障法者。經云複分金剛拳為二。及真言乃至皆得清淨等。釋曰。謂已上初淨身口。次住堅智。又與菩提和合。德藏圓成故。加大力明王護身摧難故。雲以此印頭上右旋等如經可知。

頌即結三昧耶隨樂部尊法者。經云復結金剛蓮華及真言乃至得為尊主等。釋曰。如上結護已。隨自樂為部主三昧耶印於心頂。然後念誦本部真言。經中唯有蓮華部三昧耶明印。餘四所無者。略故不列。若欲解者。唯改缽頭摩句安金剛句寶句羯磨句法界句。即是餘句皆同。思之可解。印相亦隨句改之如經下文具說其相也。若樂廣大觀察如來實相無盡莊嚴藏三摩地者。應當如後次第安立善觀察之。於此門下妙莊嚴相依智種建立佛會。而為頌曰。

 妙智淨內外  依種子建立
 世界妙相法  想諸佛所依
 成等正覺法  如來神變相
 秘密三昧相

頌妙智淨內外者。經云復次淨妙智慧乃至等同虛空等。釋曰六塵六識等性空為體。一切所有皆悉一如。眾生執心於中對礙。欲建妙相先智除之。故云觀察內外皆無所有也。自性平等無初中後。故云又觀三世法等同虛空。入是空三摩地時不見身之與心。內外寂能觀所觀皆同一大空。若聲聞種姓多者於中沉住智不起動。外道於中起惡尋求。或見有邊或見無邊或見非有非無邊等。乃至各各別生於見等。菩薩於中智慧善巧建立種種微妙相用。入佛境界得佛加持。佛加持故於百千三昧出入無礙。即能遍至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大會之中供養禮拜諮問法義。而身心不動不沒。即能遍入眾生界中教化無盡諸眾生類。而其身心不著不礙。若能如是心不間斷正修行者。一念一時無前無後與如來等。即於此生滿足佛地。法如下說隨所樂為。

頌依種子建立世界妙相法者。經云即於下方想有琰字。乃至既想如上諸部座已等。釋曰。如上入大空三摩地已。即以決定妙智於下方空際想有琰字。黑光流佈變為風輪。風輪大力持於地輪。輪皆黑色。是名風地種也。此中與毘盧遮那經文安立世界別也。應如彼說具足修行。如前想已於地輪際布列劍字。放雜色光成輪圍山。名為甘露海岸也。以[金*(離-禸+ㄆ)]字法界種子字大白色悲光。想成如來毘盧遮那於虛空中名法身種也(注雨相。如經)。想缽羅(二合)字。字放金色光變為金龜廣大無際吉祥種也。想[口*紇]哩字。放黃色光為黃金蓮華。蓮華藏種也(其相如經)想缽囉(二合)吽[金*(離-禸+ㄆ)]等三字。放雜寶色光成妙顯山(舊云妙高)名堅勝法界座種也(其相如經說)今人共號為須彌座者從此立名。非是須彌盧山四寶所成者。此妙座高顯猶如彼山。故以喻之。山有八面面各有門。於中空同八大菩薩常所居宮也。而諸菩薩各據一面而演說法。於其室內乃有十方諸佛微塵大會。此經略故不列。三藏教授次第具安立之。故云而有八面等。又想[金*(離-禸+ㄆ)]等五字者。謂於台上以此五字。上隨位而安布之。五字放光和合共成四方大殿。於大殿中隨於字位結成五峯樓閣。名為五峯大殿也。其中莊嚴如經廣明之。乃至莫呼羅伽等王奏妙歌舞等。各於樓閣下隨五字位成金剛輪漫荼羅等。一一輪內各有三種子字以為佛座。如經所明於五座中[金*(離-禸+ㄆ)]字輪中種子所變成師子座者。師子者諸獸中王。於諸獸中遊行無畏。故盧舍那佛亦復如是。諸法之王於諸法中變化無礙。故據師子座也。於吽字輪中種子所變為象座者。其象力用諸獸力用無能過者。金剛部王共據其上表以堅力。無罣礙故。於怛羅字輪中種子所變為馬座者。其諸世間尊貴吉祥莫先於馬。馬有慧用世以為寶。灌頂法王以之為座。表以灌頂具吉祥故。於纈哩(二合)字輪中種子所變孔雀座者。其諸世間以孔雀鳥而為瑞禽。此禽麗狀具種種色。復有明慧善應時宜。轉法輪王以之為座。表以轉大法輪不非器故。於阿字輪中種子所變加樓羅座者。此鳥威力能降諸龍。諸龍所居四大海中。迦樓羅鳥隨所向方龍即降伏。不空業王以之為座。表以智用。隨方羯磨攝引人天一切諸龍。無不歸者。謂佛菩薩隨攝隨歸無有違者。如是次第應深知之。故云既想如上諸部座已等。

頌想諸佛所依成等正覺法者。經云次想諸部一切如來及十六大菩薩乃至無礙事業巧方便智等。釋曰。此一段經文安立不次也。應雲於前五部座上各想有月輪。於月輪中想有微妙蓮華台蘂圓具。即於師子座上月輪中想有四面毘盧遮那佛。以諸如來所持之身坐彼座上。又想阿閦鞞等四方諸佛各據本座也。及十六大菩薩並四波羅蜜施設。四種內供養四種外供養及四攝菩薩等。及賢劫千佛菩薩諸大金剛二十八部等諸神。皆以本三摩地各各想彼差別記契等。此等事相皆從毘盧遮那佛法界身圓輪光內而現。如是阿閦鞞佛諸如來等坐此未久成等正覺。悉得一切如來普賢之心。乃至獲四灌頂智等(如經廣說之)初雲四面毘盧遮那者。釋曰。所謂鑁字輪中法身如來四面圓滿。向四方作三昧相也。

次下頌如來神變相秘密三昧相者謂已下諸門五方如來十六菩薩四波羅蜜及內外四供養四攝諸菩薩等。一一皆有無量甚深智用智門秘密境界無礙神變三昧之相。廣如下明。

第一一切如來普賢金剛三昧門。頌曰。

 諸佛普賢心  秘密神變相
 親承普教示  授五菩提智(不別釋之)

初頌諸佛普賢心者。經云爾時金剛界至秘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經爾時毘盧遮那佛此舉報也。釋曰所謂行大日如來事遍滿法界純以大金剛王而共圍遶以為宮殿毘盧遮那處中而住。梵雲毘盧遮那。此翻最高顯廣眼藏如來。毘者最高顯也。盧遮那者廣眼也。先有翻為遍照王如來也。又有翻為大日如來此竝略而名義闕也。又此如來亦名佛菩薩眼如來。亦名諸佛菩薩母。亦名諸佛菩薩最上廣博清淨藏也。所謂諸佛菩薩依之明見故。諸佛菩薩於中出生故。一切賢聖於中住故。又此大日如來常住。滿虛空法界量微塵等諸佛身相。一一身相皆無中邊。又無增減。故毘盧遮那大經說。為無盡莊嚴藏三昧也。經云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第二顯體也。釋曰。無緣智明遍滿虛空。一切佛身即一佛身也。經即入一切如來至三摩地等。第三明行也。釋曰。此中雲三昧耶者正翻為等持三摩地。地者正翻為等念(舊云等至)謂遍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也。即入一切普賢智。持此智行猶如金剛。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故。華嚴經云。佛身普放大光明。色相無邊極清淨。如雲充滿一切土。處處稱揚佛功德。光明所照咸歡喜。眾生有苦悉除滅。各令恭敬起慈心。此是如來自在用(如彼廣說)經從其至拔折羅薩埵等。此第四護念也。釋曰。此中雲阿毘三昧耶者。正翻為無上等持。舊翻為護念也。如金剛般若云善護念。是謂從諸佛一切普賢金剛智中出此秘明。故云無上。以此秘明加持有情令最堅牢故。秘明義者。一切有情皆是金剛也。故稱拔折羅薩埵。謂修行者起大悲心以一切智願入普賢海住有情界。復以明心三業秘密加持令諸有情住堅牢身。能如是入者。爾時行者身不至彼。亦不住此。心不住此亦不著彼。滿法界量無前無後。以明智觀察令無障礙。入出相用分明不滯。如是入者是名得入普賢金剛最初行海。若展轉能入神變境界不滯不礙。是名入於一切如來普賢功德無盡藏海也。

頌秘密神變相者。經說秘明時至既示現己等。此中智用境界不同有十二門。一依因。二顯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源。七顯智。八示相。九明德。十顯實。十一普現。十二感應。經云說秘明時從一切如來普賢之心。此第一依因也。釋曰。一切諸佛現神變時非無因。故謂從如來智入普賢心。若不爾者礙而不遍。無智故有礙。無行故不遍。經云為眾多月輪至菩提心已。此第二顯本也。釋曰。謂菩提心者萬德之源眾行之本。是故如來先顯心相。清淨圓滿猶如月輪。即大菩提相也。以此心相遍有情處。諸有情類數乃無量故曰眾多。一切有情遇菩提光皆得清淨。故云出現普淨一切眾生界也。發菩提心者應如是行。若越此者非菩提心也。經云於諸佛所圍繞而住。此第三應實也。釋曰。諸佛菩提勝相圓滿體性凝寂。離空不空。從佛心生還依佛住。以智力故不散不沒也。又佛加持故不出於彼有情之心。而復等於諸佛。法界身輪周圍而住。爾時諸佛菩提不增。有情菩提不減。入佛菩提應如是住。經云於月輪中至拔折羅等者。此第四顯相也。釋曰。佛心菩提依由智起圓凝而住表空不空。各於其中現差別智相也。故云出現一切如來種種智拔折羅也。所謂於諸輪中一一智相也。即普賢菩提輪內現五股相。不空菩提輪中金剛鉤相。第三弓相。第四歡喜相。乃至十六大菩薩等各各智相。及四波羅蜜四攝四供養等。一切眷屬差別之相也。如是之相皆是法界菩提。周圍月輪之所出現。如是智相於諸月輪所出現者。各欲顯有實相力變。又表如來智菩提業身無礙成就。令諸有情有勝修證。故如下門次第一一別明。經云以其普賢至堅牢故等。此第五顯力也。釋曰。謂各一切如來智菩提心有無礙用者。謂由如來普賢行遍一切處堅牢加持故。而能成就種種相用也。故云以其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也。經云如來神力故入毘盧遮那佛心至一體等。此第六還源也。釋曰。所謂如上佛心菩提及與智相。本從心起還入佛心。以表相用一體性故。以佛神力出入無礙。為欲成就一智相用遍一切處。故一切智相從此建立。應知一智即一切智一切智即一智也。是故已下諸門皆云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經云又從心流出滿虛空界成立五峯光明者。此第七顯智也。釋曰。謂如來一心一法界智遍一切處。常光照用應世分位。現五峯光明。光明者智也。即五智門也。顯法次第入有由故。五智門者初金剛三昧智。次寶印灌頂智。三清淨法輪智。四羯磨妙業智。五如來法界智。此五智光即一切如來普賢藏相也。若有入者從普賢心起菩提行。入如來處住五智相。念念遍法界光明。於四威儀念持不間。是人名為常住如來法界金剛三昧也。經云時彼光至住佛掌中等。此第八示相也。釋曰。謂一切如來五峯光明如法界塵數。各各體無中邊。佛神力故成就堅牢五股智相。住佛掌中。此五智相從三輪生。即此三輪有十行相。一一行相皆佛智菩提之所成就。是故五峯上下十住位。此十行相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是故令住如來掌中也。所以者何。欲令眾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若有有情見此相者。即見如來普賢菩提三業法界常住五智秘密光明也。是人以為一切如來共所護念者也。經云復從拔折羅至世界等者。此第九明德也。釋曰。如來智德無量無邊差別莊嚴遍一切剎。謂眾生無量故諸佛智德亦復無量。如是無量從一心三業。五智光生起。令破有情種種五欲。成就有情無礙五眼三身五智。故云種種色相及遍照等也。經云於光明五峯至如來身心者。此第十顯實也。釋曰。此諸如來三業法界身輪實智妙相無量無邊。故以一切世界未為微塵。此諸世界尚不知數。況復為塵一塵一佛如是眾多。一心智光遍照而住。如是觀者是人得入一切諸佛現前三昧也。經云遍周法界至種種神變及成等正覺者。此第十一普現也。釋曰。一切諸佛五智光明法界實相不共無礙。善巧智力普於有情等救度故。現此神變。神變者名為普現一切色身三昧。謂眾生界無邊無量等雲海。故諸佛悲智亦遍眾生界如雲海。隨彼彼眾生類自在轉故。故云種種神變及成等正覺也。如是種種神變皆是如來平等性智五峯光明法界實相之所成就也。佛子修行者亦如是入。經云能令眾生至悉地智者。此第十二感應也。釋曰。由佛神力應眾生心。一切眾生感而自發也。經云能令眾生髮菩提心者。普賢菩提遍攝受故。能令眾生成就普賢無量行願者。普賢行海遍成就故。能令眾生奉事。一切如來眷屬者。於善知識悉遍求故。能令眾生趣向大菩提道場者。於諸佛會念念入故。復能摧伏一切諸魔者。成就大智自在力故。速悟一切平等性智證大菩提者。佛功德藏悉圓滿故。轉正法輪教化成就無量眾生者。轉化轉化不斷絕故。令入如來神通最上悉地智者。一切眾生成就大智等佛力故。故云最上悉地。悉地者此雲成就。成就如來最勝智故。所謂眾生性慾種種差別。如來示現最上神變成就之相。欲令眾生皆自覺知具足已有諸佛普賢無盡功德莊嚴藏海。或有眾生。於佛法中見說諸法空無所有。不解佛意即為已得已證已滿。有因緣時聞佛說此實相寶藏。心懷怯怖驚愕疾走。猶如窮子佣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機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遶。以真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處。或有眾生聞佛說有莊嚴智藏實相境界。雖知此說不解佛意由不欣樂。猶如長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授教勅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食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舍。或有眾生聞佛說此無量智慧實相寶藏。便自思惟作是念言。諸佛既有我應可得如經云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乃至廣說。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如法華經廣說。或有眾生聞佛所說。如是秘藏更無疑念。日夜精勤專心修習一切諸佛秘密寶藏希有神變。念念觀察無前無後。一時遍入佛普賢海自在無礙遊戲神通。如彼長者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乃至廣說。如上四種眾生。初二謂二乘種姓。第三謂漸次迴心入大乘者。第四一門謂從初發心便成正覺。常住佛乘智用無礙。能於十方作大佛事。是人即名真住佛乘入佛位者。故梵網雲。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頌云現受教指者。經從既示現已至悉地果故等。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為六。一攝相。二還源。三現請。四念應。五現法。六顯益。經既示現已為普賢故金剛薩埵至菩提薩埵身。此第一攝相也。釋曰。謂大日如來普賢身心三摩地輪遍空塵界。其中有情即與如來智光明相和合一味。故梵網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諸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如是有情亦名為佛亦不名佛。功德智慧未明顯故。亦名普賢亦非普賢。隨分行願未淳醲故。名為有情亦非有情。如來藏性生缺減故。又普賢神力合無量身為一體相。一切眾生不出不沒。住佛心時亦復如是。故云為普賢故及薩埵身等。經云住毘盧遮那佛心至偈末等。此第二還源也。釋曰。此普賢菩薩現住佛心者有二意。一表知普賢即是毘盧遮那。二令諸有情覺知自身不離佛心。如是覺已當作此念。云何我等於佛心中造種種惡業。是故一切眾生皆是一切如來普賢神力而持攝之。乃至如經說偈現薩埵身等。思之可解。經云爾時普賢至請教示等。此第三現請也。釋曰。謂普賢菩薩住佛心中得佛加持。佛加持故從心出現。住月輪中。月輪者菩提心相也。表以菩提心即為法界故。即一切有情普賢菩提心之所攝持。為諸有情請佛教示也。普賢授教一切有情亦復如是。故梵網雲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入至三摩地已者。此第四念應也。釋曰。謂如來設教皆不非量。欲令普賢及諸有情具一切智故。先入此三昧令其所應。故云入一切如來智三昧耶金剛三摩地。謂以諸佛等持之智護念有情。入是智三昧耶已現調伏事。經云現一切如來尸羅乃至大智三摩地等。此第五現法也。釋曰。所謂此現法者是法名為大方便力精進大智三摩地也。其中具有一切如來十波羅蜜諸力不共等。以諸行次第戒為首。故先舉尸羅也。又此尸羅佛相授。故云現一切如來尸羅等持也。所謂一切如來等持此戒。此戒光明等持眾生。一切眾生即從此戒發生定慧。定慧發故便能解脫。解脫知見。知見無礙故轉正法輪。於是利益無盡眾生界。故云大智三摩地等。經云盡一切眾生界至悉地果故等。第六顯益也。釋曰。謂一切眾生得利益者。皆是如來等持智力。普賢菩薩普現色身三昧之力。此三昧力故盡眾生界隨彼彼類應現其身而得自在力用。故云盡一切眾生界為自在救護主。皆令安住所樂之門。故云令得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又令成就一切智果故。雲乃至得一切如來平等性智神通摩訶衍那阿毘三昧耶。此具梵音。正翻應言大乘無上等持。所謂等持無上大乘護念眾生。一切眾生如佛住。故云剋獲最上悉地果故等。

頌云授五菩提智者。經云爾時一切如來至復持金剛等。此一段意者。欲令眾生具足如來普賢菩提心金剛法界秘密神變實相智印無盡莊嚴藏故。以五智印三昧耶灌普賢頂及一切眾生。授以智印。五智印者。一金剛智三昧。二寶印智三昧。三法輪智三昧。四羯磨智三昧。五一切如來法界智三昧。經爾時一切如來為欲授彼悉地拔折羅故與普賢大菩薩。此第一金剛智三昧也。釋曰。謂一切諸法自性清淨無諸垢染。以此智印決定印之。滿法界相圓凝堅牢不可動壞。入此三昧者名為諸佛普賢菩提金剛智印淨法界輪。若先入此一切智業金剛三昧。一切所作隨所堪任。猶如白素諸色之本。修此三昧亦復如是。諸佛智用功德依之建立。經云受一切如來轉法輪位。此位名轉法輪智三昧也。釋曰。從金剛三昧即授法輪位。此超勝也。但授此法輪位即具足一切法故。是故其次即雲以一切如來寶冠繒綵而授與灌頂。此即法身灌頂相也。據實相般若經次第。亦初金剛三昧。次即法輪。若不授與法輪三昧不堪展轉為教授主。若有菩薩具大乘見。通達方便善巧業用。不要次第一一別授。審察堪任即應為作傳法灌頂教示。猶如世尊教示普賢。當如是知。經既灌頂已至偈末。此第四羯磨智也。釋曰。謂一切加持威德智用皆名羯磨。故云既灌頂已而授與之乃至號為執金剛。是名加持也。既加持已威德智用出過一切。故云爾時執金剛菩薩屈其左臂。乃至唱偈以我金剛復持金剛等。所謂普賢菩薩具足智力能轉法輪。是故如來以五智印而授與之。此五智印具足五相。所謂五股也。其中一股如來法界。其餘四股各屬所部。如上所說五智印門。一一復別五相灌頂之法。一者光明灌頂。謂諸佛菩薩放光加持也。二者甘露灌頂謂以教主真言加持香水也。三者種子灌頂。謂部尊字門想布身心。四者智印灌頂。謂部主所執持印契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真言及思中義理想布身心。能解如是甚深次第。想念運用加持自他。是人堪授大阿闍梨位也。如灌頂門所說。題雲此是金剛薩埵三摩地一切如來菩提智第一。釋曰。此題目也。梵本皆列於後。謂一切如來等持有情。金剛菩提不動智輪也。具足正題應如是說。

第二金剛不空王大菩薩鉤召三昧門。述此意者。所謂一切諸法體性空寂。諸佛妙智依空而轉自在無礙。一切建立及不建立依空不空。智相常住猶如虛空。遍一切處。照用無歇故。大空自在。無智無用無緣無依。為智所依。智唯實相空非實相。空性唯空無所得故。妙智不空善巧用故。是以大日如來以一切智現其智相名不空王也。極智妙相空稱之為王。此意者。欲令眾生具無礙智。而於空有不滯不礙。以五智相屈曲如鉤。能鉤眾生出空有海。能鉤諸佛聖智入眾生心。一切諸佛共加持故。若有菩薩作佛事時。執持此鉤往於十方界。諸佛菩薩如風疾至無能違者。若人持者持如來智。若人見者見如來智。有能觀想此契相者。是人速得一切如來大自在智甚深三昧。此智印力隨心攝召。皆悉成就一切如來及菩薩等所有三昧。以此智印普用攝持。無前無後一時滿足。是人即能受用諸佛及菩薩等無礙智力。是人即得無盡莊嚴秘密之藏。入此門者生決定心無疑惑心發希有心。何以故。一切如來智願加持所成就故。

次下隨文釋意大分有四。而為頌曰。

 如來不空心  秘密神變相
 親承請教示  現授菩提鉤

初頌如來不空心者。經云爾時世尊及秘明等。此中義分有四。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此第一舉報及顯體也。此文略。具足應云爾時金剛界毘盧遮那佛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如普賢觀所列)阿闍梨集此經意務取行取相廣本重者皆略而不出。毘盧遮那佛如前已釋。後亦准之。經復入不空王大菩薩至三摩地已。第三明行也。釋曰。此中雲三昧耶及三摩地如前已釋。後亦如是。所謂如來先入普賢心又入不空智。故云復入也。如來智相遍洽微塵身心。微塵身心一身心故。此一復入一切。一切皆入此一。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云所生。加持者。謂從不空王智現其鉤相加持有情故。經云從其心出。及拔折羅囉闍等。此第四護念也。釋曰。謂從不空王大菩薩心現召請相。此召請相不離佛心。故云名一切如來心等。菩薩及鉤皆佛心故。而此佛心堅過金剛。故說秘明雲金剛王。金剛王者梵雲拔折羅囉闍也。以此秘明護念有情。一切有情住堅牢心。

頌秘密神變相者。經從說此秘明時至種種神變等事已。此中行相如普賢觀。出入相同。文略無者准上可知。今如前建立隨略而釋。經說此秘明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此因本二段文也。釋曰。前觀中普賢菩薩從佛心出成執金剛身。故此觀中以佛心金剛為因本。故云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也。薄伽梵此正翻為世尊也。具足正翻應雲說秘明時從一切如來世尊執金剛心也。謂此不空王大菩薩從彼一切如來金剛心出故。經云為一切如來眾多大鉤出已者。此應實顯相二段文也。此中無月輪圍遶住等者。前門已說。雲於諸佛所圍遶而住。故此略而不具。但云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也。故前門雲於月輪中出。即此執金剛即是普賢遍一切處菩提心輪執金剛也。種種智者。此中雲一切如來眾多大鉤者。即種種智中之一智。一智即種種智也。應知此鉤亦在月輪中現。已下諸門准知。經云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此顯力還源也。釋曰。此中無以其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者略也。上門已說此准知。下亦如是。皆有如來普賢金剛威神力也。還源者謂此鉤本依佛心出還入佛心。欲顯此鉤是如來心故。經云為金剛鉤住佛掌中。此示相也。釋曰。此段文略應具足雲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光明時彼光明化為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所成金剛鉤住佛掌中。唯有下句為金剛鉤住佛掌中。滿虛空明等准上門應知。下門亦如是。有能入此鉤三摩地者。應如上次第還入佛心。又從心出滿虛空界。光明化如來三輪鉤。住佛掌中。如是觀者是名入鉤三摩地。即得如來召請諸佛智印加持。經云復從鉤中出現一切世界至神變等事已者。此段亦略。准上應知。義亦如上。入此觀者普現色身也。已下諸門亦皆准知。若入此普現色身觀。能令眾生髮菩提心等感應之行。略而不說。准如上門皆悉具有。下門亦然。

頌曰現授教旨相者。經從出不空王故至增上悉地果故等。此中入出不同義分為五。由不空王故及金剛薩埵乃至大菩薩身。此第一攝相也。釋曰。謂如來實相智印神變無礙故曰不空。即此智印諸智中勝故稱為王。以此智王護念眾生。令諸眾生受勝安樂。是智至處無能壞者故曰堅牢。以堅牢智攝諸眾生為一身相。其中眾生入出不礙。住一身中各令所安不覺不知。唯是菩薩了了知見。若有智者住此三昧亦復如是。即能攝受行利益事。經云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至偈末等。此第二還源也。釋曰。不空王住佛心時一切眾生亦住佛心。此一不空王住佛心時。一切世界微塵等不空王皆住佛心中。如梵網經云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即其相也。說此偈言等如經思之可解。經時彼不空王至復請教示。此第三現請也。釋曰。謂不空王大菩薩住前所現普賢菩薩周圍月輪。為諸有情請佛教示。此一不空王請時彼彼一切世界微塵不空王亦如是請。此中闕感應文。如前門所說更不復出。後亦准之。經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至為一切如來鉤召三摩耶等。此第四現法也。釋曰。所謂此法門名一切如來金剛加持鉤召。故云鉤召三昧耶。此鉤從普賢金剛五智印轉轉現。故能廣利益諸有情界也。經盡眾生界攝召一切至悉地果故等。此第五顯益也。釋曰。謂五智印鉤召等持力一切如來加持故。若有持念此三昧耶。一切如來及菩薩眾一時集會。隨彼彼念為作利益。故云悅意受用等。若有眾生從初發心與諸如來普賢菩薩等量發者。如是菩薩即是如來。由心等故。諸佛加持。由加持故於佛法界五智印上更增上妙智。廣大自在故云增上悉地果。

頌授智菩提鉤者。經從以金剛鉤授彼乃至偈末等。釋曰。此中授灌頂法具光明等五種。如前門所列。此中略有二相。餘三隱而不出。但作即具用為之。二相者所謂智印及鉤。即名號而與灌頂等也。時不空王受此鉤已諸佛隨集。故云以彼金剛鉤召請一切如來已。眾生受者亦復如是。有見聞者諸罪消滅聖賢護念。若非授而輒受持求悉地者。於如來智自在力用即不成就。是故佛言是人盜法被諸鬼神之所損壞。說此偈言等如經可解。經此是不空王大菩薩三昧耶一切如來鉤召智。第二此題目也。正翻應雲一切如來鉤召智等持不空王大菩薩觀門。義如上釋。

第三一切如來摩羅大菩薩三昧耶智印實相門。述此意者。謂如來悲智甚深微密。亙無盡界違順染淨。是故如來現其智相名曰摩羅能令樂染淨者不得自在。摩羅者具足梵音雲摩爛拏。此正翻為殺者。如其智印。所謂弓箭。謂或有菩薩成等正覺。住清淨處不樂隨於雜染世界成就眾生。以此智印力能擊射。攝之不令久住。故以染智攝彼淨智。故名殺者。或有菩薩發廣大心作大佛事。有佛菩薩住於自宮不助其力。而此菩薩即以此智印向彈擊之。彼佛菩薩便當隨喜而共加持。佛智神力無有違者。此即殺淨而順染也。又諸眾生恆為一切煩惱堅牢染縛。而不信受佛清淨法。爾時菩薩以此智印而擊射之。彼所堅縛即便破壞。以清淨法而用染之。一切眾生以是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即殺染而順淨也。是故如來以摩羅智於染於淨皆能染淨也。又此次第者。謂入初普賢金剛三昧耶遍能觀察一切如來。遍能了知諸佛境界得不空智。爾時如來便以智印而用加持。得加持已便能集會一切如來及諸如來無盡智藏。嚴自智界作大佛事。便能承事一切如來。而諸如來護念不舍。是以染智據次而說。如是次第皆是如來普賢金剛三昧智用。一合實相甚深境界。以聲字相次故別轉耳。後後所說准應知之。次下釋文頌曰。

 如來奉事心  秘密神變相
 現請教旨者  授菩提弓箭

如來奉事心者。經云爾時世尊復入及拔折囉邏伽等。釋曰。謂從普賢菩薩菩提金剛三昧入佛境界。加持眾生相續便入不空王相。而作佛事。轉住即入此奉事門。故云復入等。如上准知。言奉事及染愛者。謂奉事如來及以眾生。以奉事如來故如來愛樂。以奉持眾生故眾生離苦。又謂由染愛如來故如來護念。由染愛眾生故眾生解脫。是以名為染愛之智。故說秘明雲拔折囉邏伽也。秘密義者謂金剛愛染奉持也。

頌曰秘密神變相者。經從說此秘明時至神變佛事已等。釋曰。此中神變入出合散皆如普賢金剛行相耳。唯此中契相別者。所謂華器仗弓箭等。是如來彈擊智也。其契兩頭皆有蓮華故云華器仗。華器仗即是弓箭也。此智猶如主立彈官彈擊非法。謂二乘樂寂自謂究竟。此非法也。菩薩位地悲智不等。此非法也。一切眾生常樂諸欲習諸邪道。此非法也。乃至假使有佛及一切賢聖悲智不等。皆是非法也。是故大日如來現此智相。令諸菩薩習正行者持此智印承事諸佛。攝受眾生隨意無礙。

頌曰現請教旨相者。經從由至極殺故至最勝悉地果故等。釋曰。謂以諸佛境界入眾生界。和合為一成妙智相。在左月輪為諸眾生現請因緣。故云為摩羅大菩薩身。而此大菩薩善巧智相奉事如來。如來雖已離於愛染。由善巧故諸佛愛念。如世恩愛不相舍離。故攝為一體。住於自心說調伏偈。如經可解。次菩薩出現請教示相。如來復入念其所應。乃至一切獲得勝益故云最勝悉地果故等。此中句義已如上釋。更不繁詞也。依經思之可解耳。

頌授菩提弓箭者。經彼金剛弓箭乃至一切安樂等。釋曰。灌頂之法略如前釋。授此智相而說偈等者。欲令菩薩及諸有情見聞此法。受持修行不生疑礙。故云此是諸佛無垢染智能以染愛染離愛者。悉能授與一切安樂。是名彈擊智印。即弓箭之表也。乃至題目法義准知。

第四一切如來善哉智金剛踴躍大菩薩三昧門。述此意者。所謂諸法智性空寂清淨。一切如來以此智道綱紀有情。而諸聖賢未達源際以為差別。縱其入者太過。即空見之甚也。其未入者不及。即愚凡之極也。而此二輩行雖殊異太過不及。皆來入故於諸如來功德智藏不生忻樂亦不稱嘆。大智明見慜斯輩故現此智相。名曰善哉。遇斯光者便生踴躍。故號此智名歡喜王。其次第者。謂成就如來普賢菩提金剛智藏鉤弓神變妙莊嚴相。彼無智住空者。縱令得見皆不隨喜亦不稱嘆。故佛訶言如盲如聾。所以如來大智善巧力故為利斯輩現善哉智。灌菩薩頂及諸眾生。若入功德門者持此法印而稱秘明。一切諸佛無不稱善者。佛稱善故彼住空者雖不喜樂亦皆稱善。以稱善因緣漸當覺悟。由一切聖賢稱嘆故其修行者踴躍無量。故以漸次第四而說。即此第四智。即前普賢金剛三昧一切用智其中秘密神變境界。更亦不別列。以一相故應知。

次下釋文文有四門而為頌曰。

 如來歡喜心  秘密神變相
 現請教旨故  授彼善哉智

經爾時世尊復入歡喜王至娑度等者。此如來歡喜心也。釋曰。謂從前三昧出又入此歡喜王三昧。故言復入也。三摩耶等持義如上釋。秘明雲拔折羅娑度。正翻為金剛善哉。此聲句遍加持故能破不善入善品中。彼不歡喜者皆生歡喜故稱金剛善哉。此善哉智極堅牢故。

經說此秘明時至神變等事已等者。此秘密神變相也。此中行相一如普賢觀法。

經以極歡喜故金剛薩埵至悉地果故等者。此現請教旨故也。其中出入行相皆如前已釋。此中雲無上踴躍最勝味者。謂彼住空之類愚下之徒。如來善巧現斯智相。隨彼彼類令生歡喜。由歡喜故獲殊勝加持。以是因緣得入如來功德藏海。此是諸佛味故。故云無上踴躍最上味也。

經以金剛歡喜授彼至偈末等者。此授彼善哉智也。謂此菩薩以得灌頂智。此灌頂智者從佛普賢金剛心所出生。無退住相故曰金剛踴躍也。佛加持故便說偈言。如經所說可解。下所題目准上應知。次結雲已上四菩薩竝是金剛部中金剛方。阿閦佛眷屬都號為一切如來大三昧耶薩埵。謂此四菩薩住東方金剛界不動如來所前後左右。於菩提輪內現神變已圍繞而住。此謂一切如來菩提四智相金剛輪。此菩提輪遍周法界。同而不同純金剛相而為嚴飾。內外供養及四攝等皆於其中嚴持而住。所以此經先東方者。謂起作之初門應物之源序故。諸佛說法先照東方次及餘方。如日初出東方先明次照餘方一切皆明。又如四洲眾生但日出處皆呼為東。東者最初之義。非世方分之稱也。此金剛菩提三昧亦復如是。欲入佛法海者皆從此入。便以智入如來境界。此金剛三昧能破壞非法。能成就正法能除滅障礙。能堅牢法界。以無礙智運轉觀察。無前無後。入此金剛法界相妙莊嚴藏如前所說令其成就。既成就已復入如來虛空藏三昧。下次第說。

 為報佛恩祖德謹開印板傳之來葉矣。

   正應四年(辛卯)七月十八日

            沙門慶賀

   高野山於往生院

        寶藏院開板之


上篇: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下篇: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阿彌陀經通讚疏

阿彌陀經通讚疏序 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詳夫理絕眾詮豈...

觀音玄義記

觀音玄義記卷第一 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知禮俯伏惟念。早...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讚

觀彌勒菩薩上兜率天經題序 大慈恩寺基撰 原夫性質杳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卷上 唐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將...

大般涅槃經後分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大唐南海波凌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肇論疏

肇論疏卷上 序 釋元康撰 肇論序小招提達法師作者 就...

過去現在因果經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

佛說十號經

佛說十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優陂夷墮舍迦經

優陂夷墮舍迦經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 一時,佛...

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佛教詞典】無明塹

(譬喻)無明能陷沒人故以塹壕譬之。長阿含經十二曰:...

【佛教詞典】中流

比喻結使煩惱。煩惱流於生死(此岸)與涅槃(彼岸)之...

修行人要善用你的第六意識

【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這個時候,徹底了...

爭取時間,活在當下

在競爭激烈、分秒必爭的壓力下,時間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在這個五濁惡世,唯有念佛才能解脫

宗門教下,純靠自力來解決生死問題。如果說在晉唐之際...

念佛是否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

問: 有人說念佛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多...

淨界法師:如何為往生做準備

首先,學人歡迎大家來到佛學院參訪。我們早上參加海公...

人有虛榮心是好還是壞呢

問: 師父,人有虛榮心是好還是壞呢? 慧廣法師答:...

每個人的終極歸宿,你了解多少呢

(一) 思維死決定會到來,我決定要死的,無有能退卻者...

印祖告訴我們家裡怎麼恆吉祥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初...

信願持名,去極樂蓮華里安身

念佛法門雖然簡單容易,但卻是至圓至頓的。蕅益大師說...

古來大德的念佛法

釋懷感的暗室厲聲念佛 釋懷感初習法相宗,後遇善導大師...

真為生死來學佛

我們學佛是為什麼?是真為生死來學佛。對於佛教徒來說...

學佛久了,最怕就是起傲慢心

以前廣欽長老在建承天寺時,就常以建寺來教育弟子。他...

【視頻】《心經》清慧法師

《心經》清慧法師

【視頻】《普門品》比丘尼唱誦

《普門品》比丘尼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