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獨園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於夜後分入無垢光三昧,文殊師利法王子於夜後分入遍照三昧,彌勒菩薩摩訶薩於夜後分入遍炬三昧。爾時尊者舍利弗,於夜後分明相出時,佛神力故從自房出詣文殊師利房。爾時尊者舍利弗,欲入文殊師利房時,遙見佛精舍邊有十千蓮花迴旋圍繞,聞大音樂歌頌之聲,彼諸蓮花出大光明,遍照祇洹及舍衛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爾時尊者舍利弗,便不復見文殊師利房,而自見身在文殊師利前立,見文殊師利結加趺坐而入三昧;即便彈指不能令寤,高聲謦咳亦不能寤。爾時尊者舍利弗,見文殊師利如此神力,自見其身處大海水,欲從其所,以神足力,乘虛還詣本所住房,而不能去。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於文殊師利前結加趺坐,一心瞻仰目不暫眴。時文殊師利與舍利弗東行,過一恆河沙世界到一佛土,其世界名說不退轉音聲,佛號華光開敷遍身如來,即見彼佛身諸毛孔皆出蓮花,其花遍滿一萬由旬,皆出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其華開敷有百千葉,金剛為根,光網為莖,阿牟茶馬瑙為須,閻浮那提寶為台;其花台上有菩薩坐,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得陀羅尼具五神通逮得諸忍,以三十二相而自嚴身,身真金色。

爾時華光開敷遍身如來,臍中出一蓮花,光色嚴淨有百千葉,金剛為根,青琉璃為莖,因陀羅網寶為須,優勒迦娑羅栴檀寶王為台,其花明淨塵垢不污,空無坐者。爾時文殊師利,往蓮花台上結加趺坐,即與花俱上昇虛空乃至有頂,還至佛所右遶三匝頭頂禮敬,還坐花上一心合掌瞻仰世尊。爾時花光開敷遍身如來,知而故問文殊師利:「從何所來?」文殊師利白花光開敷遍身如來言:「我從娑婆世界來。」

爾時彼佛有二侍菩薩摩訶薩,一名美音,二名妙音,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從蓮華台下整衣服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白佛言:「娑婆世界去此近遠?」爾時花光開敷遍身如來告二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娑婆世界今在西方,過恆河沙佛土,文殊師利從彼土來。」時二菩薩復白佛言:「娑婆世界現在說法佛名何等?」佛言:「彼佛名釋迦牟尼,今現在說法。」復白佛言:「彼佛世尊為說何法?」佛言:「釋迦牟尼佛說三乘法。」復白佛言:「云何名三乘?」佛言:「三乘者所謂: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時二菩薩白佛言:「諸佛說法皆不等耶?」佛言:「諸佛說法皆悉平等。」時二菩薩白佛言:「云何平等?」佛言:「一切諸佛皆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是故平等。」時二菩薩白佛言:「何故釋迦文佛說三乘法?」佛言:「娑婆世界眾生,心樂小法不堪大乘,諸佛如來以方便力說三乘法;釋迦文佛出五濁世,彼諸眾生不能堪受大乘之法,以方便故分別說三。」時二菩薩白佛言:「釋迦文佛於娑婆世界說法甚難。」佛言:「如是!如是!彼佛說法實為甚難。」

時二菩薩白佛言:「我等今者獲大善利不生彼國。」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言,應速悔過。」時二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聞彼國說法甚難,乃無一念樂生彼國。何故悔過?」佛言:「速舍此語,應當悔過。所以者何?若於此土二十億百千那由他劫種諸善根,不如彼佛世界,以一食頃說諸波羅蜜,教一眾生,受三自歸,奉持五戒,遠離聲聞心,如是菩薩所行甚難;何況以出家正法發菩提心而作饒益,如是菩薩倍為甚難功德無量。所以者何?娑婆世界多穢惡故。」時二菩薩白佛言:「娑婆世界有何穢惡?」佛告美音、妙音:「娑婆世界穢惡之事,以我神口盡汝壽量說不可盡。所以者何?彼土眾生煩惱厚重,多行貪慾、瞋恚、愚癡,無量無邊諸不善法,我以佛智乃能具知。」

時二菩薩,即三讚歎:「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善哉,善哉!釋迦師子!善哉,善哉!釋迦仙王!」作是嘆已,一心合掌懺悔:「先來諸不善心,若離貪慾、瞋恚、愚癡,無量無邊諸不善法;若曾發心求聲聞、辟支佛,今悉懺悔。」亦欲明淨求佛智心順解脫心,為得佛智故,為一切眾生故,以無著善根相應心,持七寶花,其花皆出百千光色,有百千葉,金剛為根,因陀羅寶網為須,優勒迦娑羅栴檀寶王為台,以一切諸寶王為莖,其花明淨塵垢不污,可以眼識識,不可以手觸,猶如幻化果報,從三昧正觀生,於虛空中遙散釋迦文佛上;所散之花,於虛空中變成花鬘、華雲、華蓋、寶鬘、寶雲、寶蓋、繒鬘、繒雲、繒蓋,供養釋迦牟尼佛。復以百千種色花鬘、末香、塗香、細末、栴檀,遙散釋迦牟尼佛上而以供養。即於彼處五體投地,頂禮釋迦牟尼佛足,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及娑婆世界諸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成就大精進力諸先舊者,能持正法有大威力,能利益一切眾生而作照明,正求一乘,能守護三世佛法城塹,不斷佛種住娑婆世界者。」作如是言:「我今應往彼土見釋迦牟尼佛,並諸菩薩摩訶薩及餘眾生。」

爾時花光開敷遍身如來,聞二菩薩作如是言,又籌量觀察深心所行,復以佛法誡勅安慰告言:「善男子!汝今欲往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並諸菩薩及餘眾生者,當生尊重心、憐愍心、饒益心。所以者何?彼諸菩薩,於甚深法不生怖畏,亦不誹謗,能奉三世諸佛教戒,以無著心種諸善根,不為果報勤行諸波羅蜜。此諸菩薩摩訶薩等,以本願故生彼佛土,為守護諸佛法城塹故,亦欲遍學一切佛法故。汝等今欲往彼見耶?」

時二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承佛神力及三世諸佛威勢護助,願欲往見。」

爾時華光開敷遍身如來告,美音、妙音菩薩摩訶薩:「今欲往者,當與文殊師利法王子俱往。善男子當共汝往。」

爾時美音、妙音菩薩摩訶薩,語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我今因仁者力,欲往娑婆世界,見釋迦如來並諸菩薩及餘眾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我今欲往十方世界,多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禮拜諸佛,為令一切眾生入佛菩提得佛智故。」

時二菩薩語文殊師利言:「我今亦共仁者至十方世界,多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禮拜諸佛。如仁者為一切眾生入佛菩提得佛智故,我亦隨學。」

爾時文殊師利,頂禮花光開敷遍身如來,右遶三匝尊重恭敬,與彼菩薩並尊者舍利弗,受佛教已一心瞻仰漸漸卻退,以如幻花而用散佛,以眾花鬘聚、塗香末香聚、諸幢幡蓋聚,皆是先佛威神之力,能生歡喜踴躍欣樂,以供養佛,以供養法,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供養佛已,猶如壯士屈伸臂頃,於彼佛前忽然不現,在東方恆河沙佛前自然而現,皆悉如上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

彼佛世界無有女人,亦無聲聞、辟支佛乘,世界莊嚴皆如蓮華開敷遍身如來佛土,菩薩莊嚴充滿其國亦復如是。彼國諸佛臍中皆出一大蓮花,文殊師利而坐其上,恭敬供養現諸神變皆亦如上。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一一方面恆河沙諸佛如來,文殊師利而現其前,彼諸世尊,皆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亦遣侍者菩薩摩訶薩,此諸菩薩下蓮花台,一心念佛合掌恭敬諮問彼佛:「云何名三乘?」亦欲因文殊師利威神力往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聽受法教。文殊師利皆悉安慰,十方世界諸菩薩摩訶薩:「我當共汝至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如是時間於此娑婆世界閻浮提中夜猶未曉。

爾時尊者阿難從房門孔有光來入,即從床起出自房時,見有光明照祇陀林日猶未出,見祇陀林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房舍園林悉皆不現便作是念:「今日必說未曾有法,故現斯瑞。」爾時尊者阿難,舉足入水不沒不濕,心生歡喜詣佛精舍,見一萬蓮花迴旋圍遶世尊精舍,聞大音樂歌頌之聲,彼諸蓮花出大光明,照祇陀林及舍衛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佛威神故乃令阿難,心生歡喜,右膝著地一心合掌頂禮世尊,如是時間天已明瞭。

爾時佛精舍邊迴旋蓮華中有一蓮華,忽然而來至祇陀林處中而住。尊者阿難見是事已便作此念:「我今應往為佛世尊敷置法座。所以者何?今有此瑞必說大法。」爾時阿難為佛世尊敷置法座,當爾之時,大地六變震動,乃至十方恆沙世界皆亦震動——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震、遍震、等遍震,搖、遍搖、等遍搖,踴、遍踴、等遍踴,吼、遍吼、等遍吼。是時天雨優缽羅華、波頭摩花、拘物頭華、分陀利花,如是等花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華果諸樹自然而現。

時比丘僧欲出祇陀園門而不能出,見祇陀林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房舍園林悉皆不現,唯見大光遍照祇洹,集在房門而作是言:「今現此瑞必說大法。」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出自精舍,昇所敷座。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佛放大光網,其光皆有百千種色照明正法,令諸眾生生歡喜故。爾時文殊師利,游諸佛土皆與二菩薩俱,所經佛土皆悉禮拜供養諸佛尊重讚歎,為眾生故,為得佛智故,為攝眾生受教化故,現不可思議神變之事,隨其所樂而為說法。

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知釋迦牟尼佛已昇法座,與諸菩薩摩訶薩,從地踴出住於佛前,與無量阿僧祇百千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遶釋迦牟尼佛滿百千匝,持百千萬種種色花。其花有不可思議百千萬葉,皆生歡喜踴躍欣樂以散佛上,所散諸花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復以優迦娑羅細末栴檀而散佛上,復以種種花香,其香亦有百千種色,常出戒香、忍香、精進香、禪香、慧香、智方便香、神通香、六波羅蜜香、無所著香、具諸道品方便之香,其栴檀香,能生歡喜踴躍欣樂,其香光明,皆是十方諸佛神力之所守護,為供養釋迦牟尼佛故,發大精進、勇勐精進、超勝精進、堅固精進、無等等精進,供養釋迦牟尼佛。

爾時文殊師利與諸菩薩摩訶薩,便莊嚴此土,化作八楞摩尼寶樹八觚分明;亦有種種寶樹莊嚴,寶蓋幢幡以摩尼寶網,及諸鈴網而嚴飾之;變此大地成摩尼寶,於其地上造諸堂閣,窓牖都欄妙寶牆壁;大小諸河,泉源花池,優缽羅花、波頭摩花、芬陀利花、摩尼寶花,充滿其中;以甘露水,其水八味流注池中;有種種鳥游集其上;作是變現為令眾生心歡喜故,為得佛智故,發大堪忍故,發菩薩心故,現如是等無量神變。是諸佛力,亦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力,亦是釋迦牟尼佛本願之力。爾時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摩訶薩,作是神變已住於佛前。

爾時世尊放從法生光,遍照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摩訶薩身。為令坐故,佛便微笑身出蓮華,其花有百千種色出,無量百千不可思議光,金剛為根,因陀羅寶為須,優勒迦娑羅栴檀寶王為台,在虛空中。諸菩薩摩訶薩,於其華上結加趺坐。釋迦牟尼佛,於自臍中放一光明,其光名曰照諸眾生最勝金剛王,即此光中有億那由他蓮花,其花亦出若干種色,其色寂靜無量無邊過於日光,清淨香潔遍照十方。其蓮花中自然變成微妙花帳,而是花帳諸佛所護,從法性生安隱寂靜,順解脫門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相應,踰過三世平等眼所見。文殊師利安坐花帳身相顯現,一心合掌正念觀佛,所謂佛能通達一切諸法,能生金剛三昧,於一切法無所得三昧。

爾時世尊,知文殊師利及十方諸佛所使菩薩摩訶薩,樂求法者專向一乘,已於先佛種諸善根,為文殊師利之所守護無怯弱心,勤修精進求佛菩提,如是等眾安隱坐已。爾時世尊告阿難:「汝往遍告祇陀林中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使集聽法。」

時尊者阿難詣諸比丘房而告之言:「諸大德!世尊今勅汝等來集聽法。」諸比丘言:「大德阿難!我等先見此瑞,不能得往。」阿難言:「以何事故而不能往?」諸比丘言:「我等見祇陀林中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大光遍照,房舍園林悉不復現,以是事故不能得往。」

時尊者阿難,還至佛所白佛言:「彼諸比丘不能得來。所以者何?彼作是言:『我等見是祇陀林中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大光遍照,房舍園林悉不復現,以是事故不能得來。』」

佛告阿難:「彼諸比丘,於非水中而作水想,不但於非水中而作水想,亦於非色中而作色想,非受、想、行、識中作受、想、行、識想,非堅信作堅信想,非堅法作堅法想,非八人作八人想,非須陀洹果作須陀洹果想,非斯陀含果作斯陀含果想,非阿那含果作阿那含果想,非阿羅漢果作阿羅漢果想,非聲聞乘作聲聞乘想,非辟支佛乘作辟支佛乘想。阿難!汝往重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集聽法,此法皆是汝等昔所未聞。」

時尊者阿難,復往諸比丘所而告之言:「諸大德!世尊告勅汝等來集聽法。」如是音聲遍舍衛國,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普聞此聲。時尊者阿難,知四部眾聞此語已,還至佛所而白佛言:「我以遍告四眾來集聽法。」

爾時世尊告大目揵連:「汝速往詣三千大千世界,遍告諸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者,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敬信佛法僧久種善根者,集祇陀林聽受正法;此法汝等昔所未聞,天人、阿修羅及餘世間所不能轉,唯於先佛所久種善根,樂求大乘、最勝乘、第一乘、無上乘、無等等乘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勤行此法者能受能轉。」

時尊者大目揵連受佛教已,即於佛前忽然不現,猶如壯士屈伸臂頃,遍至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敬佛、法、僧久種善根者,而告之言:「世尊告勅!汝等來集聽法。」爾時大目揵連,承佛威力及己神足,還至佛所白佛言:「諸聽法眾皆悉已集。」爾時四眾普來集會,縱廣一千由旬;在上諸天及餘眾生,住虛空中者,縱廣五千由旬。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今此四眾諸來集者,一心合掌頂禮如來,供養恭敬,世尊威德未敢就坐,唯願世尊,垂哀聽坐。」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是時有無量閻浮那提金色蓮花,從地踴出,各百千葉,尸利迦寶為根,因陀羅尼寶為須,赤真珠為台,七寶為莖,大如車輪;諸來會者,在於佛前皆坐其上。與文殊師利諸來菩薩摩訶薩,三十二相而自莊嚴身真金色,入於三昧身出光明。爾時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摩訶薩,諸來四眾,蓮花台上曲躬恭敬,一心合掌瞻仰世尊。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此四眾虛空諸天皆已坐定,唯願如來等正覺,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今此會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百千諸天,皆生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阿羅漢果想、聲聞乘想、辟支佛乘想。唯願世尊,為除此眾如是諸想,以何因緣,世尊說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聲聞乘、辟支佛乘?」世尊默然。

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夜後分明相出時,從自房出詣文殊師利房,欲入房時遙見佛精舍邊,有十千蓮花迴旋圍遶,聞大音樂歌頌之聲,彼諸蓮花出大光明,照祇陀林及舍衛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之相是何先瑞?」

佛告舍利弗:「此是文殊師利所請法瑞。」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我夜後分房門孔中有光來入,即從床起出自房時,見有光明照祇陀林猶如日出,見祇陀林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房舍園林悉皆不現,如是之相是何先瑞?」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此是文殊師利所請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瑞。」

爾時世尊即為阿難,而說偈言:

「佛乘無有上,  清淨無濁穢;
 文殊無畏者,  今問如此事。
 是乘無分別,  無漏無戲論;
 文殊無畏者,  今問如此事。
 此乘無所有,  畢竟無所生;
 是處不可著,  文殊今已問。
 是中終不說,  出生於諸果;
 諸佛導世者,  說此微密語。
 菩提無音聲,  亦無來去相;
 文殊無畏者,  今問如此事。
 雖說諸音聲,  其性不可得;
 文殊所問法,  無音聲文字。
 音聲猶如風,  無性無住處;
 文殊所問法,  遠離諸音聲。
 阿難今善聽,  文殊所問法;
 諸佛微密語,  宣說菩提空。
 諸佛菩提法,  皆悉空寂相;
 無有諸方所,  亦無有住處。
 菩提如虛空,  無生亦無滅;
 亦無來去相,  唯佛能顯示。
 猶如虛空中,  無有諸相貌;
 文殊今問此,  妙淨菩提法。
 去來今諸佛,  等說此菩提;
 非是可見法,  亦無能見者。
 如此法性相,  以音聲顯現;
 法界與菩提,  二俱不相見。
 淨檀波羅蜜,  尸羅亦復然;
 能淨忍辱者,  顯現佛菩提。
 能淨於精進,  禪定亦復然;
 淨慧淨智者,  能顯見菩提。
 能淨於方便,  到神通彼岸;
 無依無猗者,  以聲說菩提。
 我說三乘法,  諸果差別名;
 隨其所樂聞,  分別而為說。
 五濁世眾生,  其心多怯弱;
 畏佛智慧故,  不趣佛菩提。
 成就第四果,  名曰阿羅漢;
 從聲得悟者,  是名為聲聞。
 我說縛解相,  因緣各差別,
 曉了此諸緣,  能現見諸法;
 便名阿羅漢,  亦號辟支佛,
 通達無生法,  是名為菩薩。
 空三昧無作,  無相無所有;
 從此解脫門,  能入於涅槃。
 於前中後際,  終不生染著;
 已離於方所,  是故名無為。
 阿難汝當知,  文殊問甚深;
 能解微密語,  不分別諸果。
 文殊住一乘,  不分別諸法;
 以是故問佛,  諸果相所以?
 三世皆平等,  空寂無性相;
 遠離語音聲,  不分別菩提。
 文殊所教化,  諸來大菩薩;
 二十恆河沙,  其數不減少。
 今來詣我所,  欲聞菩薩行;
 亦欲聽三乘,  種種差別相。
 文殊無畏者,  為除彼疑心;
 是故今問我,  果相及乘相。
 此是佛威神,  亦是本願力;
 為拔苦眾生,  分別說三乘。
 文殊無畏者,  慇勤勸請我;
 唯願大法王,  說菩薩所行。
 百千億諸天,  供養佛世尊;
 皆著諸果相,  願除此疑心。
 今此四部眾,  比丘等來集;
 著諸果音聲,  不解微密語。
 為除彼疑故,  文殊今問我;
 以是眾因緣,  諸菩薩來集。」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二

爾時阿難白佛言:「文殊師利法王子問佛世尊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耶?」

佛言:「阿難!如是,如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問我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諸佛世尊,皆轉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

阿難白佛言:「以何因緣,世尊說堅信、堅法、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耶?世尊!彼之所行是菩薩法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彼所行者是菩薩法。所以者何?五濁眾生心樂小法不求大乘,是故諸佛以方便力隨眾生性而為說法,以諸眾生多樂小法不堪大乘,如來以方便力觀其深心,令發道意入佛智慧。阿難!如來以如是方便度諸眾生到安隱處,無為無作離心數法,皆悉平等永滅苦樂,無有方所亦無住處,安隱寂靜無餘涅槃。」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而便默然。時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故如來默然?」

文殊師利言:「尊者阿難!以諸眾生聞說是法少能信者,是故默然。世尊說微密之語,唯我能了,今四部眾咸生此疑:『以何緣故,世尊說堅信法乃至聲聞、辟支佛耶?』今此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亦有百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皆生疑心:『世尊何故說堅信、堅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乘?』以佛默然而不說此難信法故,諸河泉源小大諸水湛然不流,空中諸鳥亭住不飛,日月不行,一切燈炬無復光照,一切眾生無有威光。所以者何?世尊默然而不解說難信法故。」

爾時世尊所住精舍,一萬蓮華迴旋圍遶者,皆發此言:「唯願世尊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我等曾於此處聞九十二億百千那由他諸佛皆說此法。」

是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願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我夜後分與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東方恆河沙佛土,是諸如來皆說此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無量無邊不可計數諸佛世尊皆宣此法。」

時虛空中有八十萬五千那由他諸天,白佛言:「世尊!願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我等曾於此處,聞九十二億百千那由他諸佛皆說此法。」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說堅信、堅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今此四眾咸皆默然,乃至無有謦咳之聲,今此會中百千萬億眾生皆生疑惑:『世尊何故說堅信、堅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乘?』唯願世尊,拔此大眾心中疑箭,此諸大眾是佛時證。」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諸佛世尊所說之法皆有時證。」

阿難白佛言:「誰是證耶?」

佛告阿難:「法是我證,諸佛如來以法為證而有所說。」

佛告阿難:「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菩薩摩訶薩名曰堅信,乃至名曰辟支佛乘。」時尊者阿難,諸大聲聞,皆悉一心聽佛所說。

佛告阿難:「菩薩摩訶薩,令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信佛知見,信佛知見已,不着色不著受、想、行、識,以不着色不著受、想、行、識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信諸佛所說法皆悉空寂,信此法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信於佛智,便作是念:『我等亦當成就此智,亦不見此智。』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於五欲樂不生欣樂成就信力,是故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如佛世尊,以不可思議法施諸眾生,我亦應學以不可思議法施諸眾生。』如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心生歡喜舍一切物,乃至自身尚以佈施,何況餘物,信行此施而不倚著,於一切處不生慳悋;以此因緣迴向菩提,亦不起菩提見,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信心清淨無有怯弱,於佛、法、僧心得淳淨,守護六情無所願求,無信眾生,於佛、法、僧令生信樂,已生信樂心不放逸,發菩提心不著心相,信知六界與法界等。云何信知?所謂此界以諸音聲文字故說,實不可得。信知諸行是無常、苦、空、無我之法,亦信無漏聖戒非戲論法具諸三昧,信一切眾生即是滅界,眾生之相即是滅相,以無依心見諸眾生即是法界,而於此法不見法界。所以者何?法界即是眾生無心之界。菩薩摩訶薩如是信者名為堅信。一切眾生無有住處。所以者何?自性空故。亦復不見眾生形相,見諸眾生同涅槃相。所以者何?眾生界空,是故即見是涅槃相。若有能信如是法者,令多眾生得如是信。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能令諸眾生,  信向佛知見;
 心不生染著,  是名為堅信。
 信諸佛說法,  其性相皆空;
 能信解此法,  是名為堅信。
 信諸佛知見,  是不可思議;
 發心而勤求,  我應得是智。
 不生信樂心,  貪求五欲樂;
 是信力成就,  是名為堅信。
 信諸牟尼尊,  以法施眾生;
 我亦應隨學,  是名為堅信。
 信能行佈施,  乃至舍自身;
 亦不生施想,  是名為堅信。
 信能施一切,  不生慳悋心;
 盡迴向菩提,  是名為堅信。
 信向於諸佛,  其心無穢濁;
 亦信無心法,  是名為堅信。
 能守護六情,  亦不復願求;
 已信解此法,  是名為堅信。
 諸不信眾生,  以信而建立;
 令隨順佛法,  是名為堅信。
 以此信向心,  盡迴向菩提;
 而不得心相,  是名為堅信。
 知六界平等,  即與法界同;
 以音聲分別,  不得諸界性。
 信諸行無常,  苦空無有我;
 成就是信力,  是名為堅信。
 信無漏聖戒,  非是論戲法;
 具戒三昧者,  是名為堅信。
 信諸眾生界,  即是滅界性;
 能信如是相,  是名信中信。
 眾生無依性,  即是諸法界;
 如此諸法界,  其性難思議。
 若能如是信,  隨順彼法相;
 此無畏菩薩,  是名為堅信。
 信諸眾生身,  畢竟無所住;
 其性本空無,  是故無處所。
 眾生是涅槃,  其性即空故;
 以是義顯示,  寂靜涅槃相。
 若能如是信,  名無畏菩薩;
 如是諸眾生,  皆名為堅信。
 阿難善受持,  亦如是宣說;
 若有如是信,  是名為堅信。
 如是等諸法,  餘無量無邊;
 佛為諸菩薩,  說是差別相。

「如是,阿難!如來、應、正等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今當為樂此法眾生,復以偈頌說菩薩摩訶薩名堅信義。」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皆共和合一心聽,  我說佛子諸功德;
 佈施持戒及精進,  忍辱禪定智慧身。
 信向樂求如是法,  不信者信佛淨智;
 有如是信名菩薩,  導化世間無厭惓。
 信解諸法無分別,  其性空寂佛所說;
 若能善解如是法,  是名菩薩堅信者。
 信佛知見無有量,  發心欲求如是智;
 無上大人所有智,  我當何時得此智。
 不信欲樂是淨法,  不為欲因行惡業;
 以信力故樂求法,  有此勝信名菩薩。
 信諸如來以法施,  我亦應當如是學;
 佛所說法隨順行,  有此勝信名菩薩。
 信能舍此上餚饍,  象馬金寶及奴婢;
 男女眷屬所愛妻,  大小村城及國土。
 亦以手足支節施,  破骨出髓無所畏;
 耳鼻眼目及以頭,  有此勝信名菩薩。
 信知此身內無主,  是故能以惠施他;
 亦復能以妙法施,  以是因緣求佛智。
 信能舍此無我身,  見來求者心歡喜;
 如是眾生我善友,  為菩提舍危脆身。
 信如是法菩提因,  以清淨心化世間;
 聞法不疑佛知見,  有此勝信名菩薩。
 知眼無常及耳鼻,  舌身及意亦復然;
 知是虛偽不牢固,  為菩提因悉能舍。
 見苦眾生無信手,  化令住信能信施;
 自住慈心愍世間,  皆令信佛最上智。
 見著六塵行惡者,  化令迴心趣佛智;
 不得此心菩提因,  能信菩提無心相。
 見諸眾生界無智,  不知六界是平等;
 此法皆同法界相,  以音聲說不可得。
 見諸眾生在生死,  無常計常癡冥中;
 教信諸行是無常,  令信解空無有我。
 見諸眾生行惡戒,  教令信佛無上戒;
 自淨戒定諸功德,  有此勝信名菩薩。
 見諸眾生多懶墮,  教令信佛大精進;
 知精進力自調伏,  能持此信名菩薩。
 見愚眾生計壽命,  教信陰身無有壽;
 了知滅界同法界,  若知此法是勝信。
 分析此身無去住,  雖復異世業不亡;
 所造善惡諸業因,  終不遠離此法性。
 見眾生性無依法,  此界亦同諸眾生;
 法界平等不思議,  無畏菩薩如是信。
 佛說此信無有二,  勤修善行知諸法;
 亦為他說如是信,  而不染著於三有。
 信如是等眾生性,  無有決定常住處;
 空不可取無相法,  能信是法名菩薩。
 是諸眾生如空定,  亦不寂靜涅槃界;
 不可說有諸性相,  知是法者名持信。
 見諸眾生信邊法,  以寂靜法而導之;
 故於三界得高稱,  亦名持信勝菩薩。
 若有如是妙勝信,  發無畏心樂求法;
 我法若有黠慧人,  廣向時眾而宣說。
 已說堅信諸功德,  及餘種種差別相;
 不著三界清淨心,  憐愍眾生良福田。
 長夜佈施自調伏,  住清淨戒修忍辱;
 精進修定及智慧,  行菩薩行心調伏。
 以諸相應方便智,  導眾生到安隱處;
 能令不墮諸惡趣,  有如是智名菩薩。
 以真淨心動世界,  震起波踴有六種;
 光照華上坐菩薩,  皆說寂靜空無法。
 東方國土及南方,  西方北方亦復然;
 上方下方及四維,  皆同說此寂靜法。
 寧舍身命不疑佛,  亦教他人信佛智;
 若諸眾生有是信,  佛及行者能證知。
◎◎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於佛正法終不退轉,受持佛法為他宣說終不毀犯,於不可思議真如法界,應當逮得如是等法,堅心受持而無怯弱;能觀諸法真實之相不生染著故,而於此法無所受持,於法非法亦不生著,應如是持樂求諸法;求已能受,受已能持,持已能說,歡喜調柔易可共住,常樂宣說寂靜之法,不動法界能逮諸法真實之相;於諸法中善得調伏,亦不毀損常住妙身,如此之身常住故妙;應知此身無始無終無聚無散,應如是知;如佛世尊,為諸菩薩分別解說,於此法中亦應逮得,見一切法清淨無垢,善解諸法無可著處;諸法性虛不可得見,以不見故無所受持;宣說法界無相無性,無有言說亦無所有無有思想,遠離思想心不可得,其性寂靜離諸音聲,無有言說非境界法;常樂受持宣說是法,而於是法心無所依,以如是等無所有法,種種差別為菩薩摩訶薩說,而於此法不作合散無種種相,如其所說皆已逮得,已得此法名為性地;性地菩薩摩訶薩,乃至於少法中不生來去想,已能受持不來去法,而於此法不生增減亦無聚散,若能受持不增不減不聚不散,如是等法是名堅法。菩薩摩訶薩於諸法性得無所得,以於此法性無所得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於諸佛正法,  而無所退轉;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堅法。
 未曾有毀犯,  不思議法界;
 能逮如是法,  是名為堅法。
 久發心受持,  諸佛所說法;
 心無有怯弱,  是名為堅法。
 於一切法性,  正趣而勤求;
 不生染著心,  是名為堅法。
 不著亦不住,  亦能教示他;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堅法。
 調柔易共住,  宣說寂靜法;
 不動彼法性,  是名為持法。
 了知諸法體,  而無有性相;
 於此法決定,  是名為持法。
 亦未曾毀損,  常住真妙身;
 當知此身者,  即以法為體。
 此身無終始,  諸法之所成;
 於此無增減,  是名為持法。
 佛為諸菩薩,  宣說諸法相;
 能得如是法,  是名為持法。
 此界性自空,  於法無染著;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持法。
 觀察一切法,  性空不可見;
 以不見法故,  亦復無所持。
 以無所持故,  能顯示法界;
 無性相音聲,  其體無所有。
 遠離諸思想,  心亦不可得;
 以不得心故,  名不可思議。
 已遠離心想,  宣示寂靜法;
 無音聲境界,  名不可思議。
 能持如是法,  亦復無所信;
 不依無所信,  不依無所有。
 佛為諸菩薩,  宣說如是法;
 不合亦不散,  亦無種種相。
 若說於此行,  得住於性地;
 已住於性地,  即名性地人。
 住性地菩薩,  畢竟無所依;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持法。
 以是故阿難!  菩薩摩訶薩,
 於法無所得,  即名為持法。
 若有諸眾生,  佛道生遠想;
 以方便力故,  令到究竟處。
 如是法及餘,  為諸菩薩說;
 以微妙方便,  顯示佛知見。
 持法大明人,  唯佛能證知;
 及修行此法,  無畏諸菩薩。
 不可思議智,  說持法差別;
 法非法清淨,  安住是法中。

「如是,阿難!如來正等覺,以方便力故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八人?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已過八邪修八解脫不著八正,過凡夫法而無所作,逮平等道過凡夫法,勤求菩提不得菩提;離諸邪見而修正見逮平等道;離自身相,雖未得佛身而求菩提;離眾生想,而修佛想逮平等想;離眾生摷窟法求無摷窟法,於諸法中而無所住。所以者何?不見有法而可住者;過世間法開通聖法已逮滅界,亦不得世間及出世間法,遠離有無是法非法,善能觀察斷常二邊;觀去來現在心相,乃至菩提心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已逮眾生心相平等法故;是以毒不能害火不能燒刀不傷身。所以者何?已能遠離諸境界故。雖未得佛行,已於諸趣無有決定。所以者何?菩提離諸趣故。菩提趣者安靜無為,菩提性空無有處所,是以刀不傷身名不可害,其乘速疾名不可害。所以者何?速達此乘無有罣礙,以是事故刀不傷身。亦有遍緣眾生慈菩提行慈,一切眾生界不可得,無所行慈一切法空慈,趣寂靜界慈,離瞋恚慈,行智明慈,能照菩提,眾生界不可得慈,遍緣眾生故刀不能傷,知欲、色、無色界皆悉平等,亦知法界平等如菩提無種種相。不可知不可著,無戲論無垢穢,安隱寂靜離諸音聲,菩薩摩訶薩能了知是界,於諸趣中所有言說音聲皆能了知。所以者何?以於無來去法界中得無住法忍故。善知一切眾生言音,而為解說寂滅之法,不作是念:『我於是時為此眾生說法。』已遠離我想諸音聲故,知諸法寂靜故,於諸法中不取其相,不可得故,不著言說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八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已過於八難,  正住八解脫;
 不著八正見,  是名為八人。
 已過凡夫法,  而不住正道;
 處中離二邊,  是名為八人。
 已過凡夫法,  而離求菩提;
 不得菩提相,  是名為八人。
 遠離諸邪見,  能修行正見;
 逮得平等道,  是名為八人。
 遠離自身相,  而不住菩提;
 雖未得佛身,  是名為八人。
 除去眾生想,  能修行佛想;
 已逮平等相,  是名為八人。
 離眾生摷窟,  求無摷窟法;
 不住於諸法,  是名為八人。
 已過世間法,  而開通聖法;
 成就於滅界,  是名為八人。
 諸佛所說法,  及餘世間法;
 不得此法相,  是名為八人。
 見有是一邊,  見無第二邊;
 能舍如是見,  是名為八人。
 觀察中道法,  及與斷常邊;
 知是平等想,  是名為八人。
 不得過去心,  及與未來心;
 現在心不住,  是名為八人。
 所說最初心,  能生菩提者;
 此心不可得,  云何得菩提?
 若能逮得此,  不得菩提心;
 故毒火不能,  傷害壞其身。
 其趣雖不定,  遍修如是行;
 逮無去來法,  故名不可害。
 菩提無趣相,  以音聲故說;
 善解音聲相,  故名不可害。
 去相不可得,  來相亦復爾;
 音聲說去來,  故名速疾乘。
 是故名安隱,  亦名為空無;
 亦名速疾乘,  亦名不可害。
 如是速疾乘,  菩薩應通達;
 無能罣礙者,  是故名不害。
 設以利刃刀,  不能傷其身;
 不見於身相,  故刀不能害。
 遍緣眾生慈,  及以菩提慈;
 行菩提慈故,  不為刀所害。
 無行無眾生,  不得眾生界;
 寂靜無生慈,  遍緣眾生慈。
 遠離瞋恚慈,  及行智明慈;
 能照菩提慈,  遍緣諸眾生。
 解刀是空法,  善修於身相;
 未得菩提道,  不為刀所害。
 已逮寂靜界,  遠離諸惡趣;
 惡業不能障,  不為刀所害。
 遠離於無明,  已證知明法;
 逮得菩提照,  是名為八人。
 能知欲色界,  無色界是空;
 皆悉是平等,  是名為八人。
 界與菩提等,  無有種種相;
 無智無分別,  清淨無戲論。
 已逮此平等,  菩薩無所依;
 所說諸音聲,  能遍至諸趣。
 來去諸音聲,  皆歸於法界;
 於無住法中,  得此最上忍。
 善解眾生音,  為說寂滅法;
 不生如是心,  我為彼說法。
 已過音聲法,  不取種種相;
 知諸法寂滅,  是名為八人。
 已過諸音聲,  通達音聲界;
 不著音聲者,  故名為八人。
 阿難!以是事,  是名為八人;
 雖作如是說,  其實不可得。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八人。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阿難當知!不可思議佛道名須陀洹。菩薩摩訶薩住無所住近於佛道,不受諸法,無所依倚亦無所緣;不住諸法畢竟無生。菩薩摩訶薩為得是道故,堅固精進、堅固思惟無有懈怠;終不違逆心無所依,諸佛所乘無上最勝出要之道,不著此道亦不住中,以如是道推求諸法;雖復推求而無所得,而於彼道不動不住;於道想、生死想、佛想能生平等,於結障法平等、諸法平等、諸佛平等,遠離身見能生佛見開悟諸見,修對治想已過我想。阿難!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不著佛道逮無染道,不疑佛菩提,不選擇戒,乃至不見佛戒;以不見故,不選擇戒不分別戒,永斷三結不住三界,已逮佛道離眾生想,無所依止離依止法,專求佛道得安隱寂靜道。不惜身命,以歡喜心能舍一切物,顏貌和悅無有嚬蹙;為菩提故而行佈施,無有少物而不能舍;為濟苦眾生故,令到涅槃故,為修有相法故,得無相法故,離眾生想入眾無畏,說寂靜法淨菩提道;無所怖畏乃至無有死畏。所以者何?以逮得寂靜法,遠離塵垢安住佛道,善修惡趣諸平等想無戲論道。阿難!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思議佛道,  名為須陀洹;
 若有住此道,  必流入菩提。
 此道如虛空,  不依一切法;
 無緣無所住,  所有不可得。
 菩薩堅精進,  能逮如是法;
 諸佛導世者,  無上出要道。
 不染著此道,  亦復不住中;
 以此道推求,  不見一切法。
 此道無動搖,  亦復無住中;
 不懈怠如佛,  不逆無所畏。
 所說生死相,  佛想亦復然;
 能於此平等,  知是須陀洹。
 諸結及與障,  能覆佛道者;
 皆悉能遠離,  是名須陀洹。
 能斷於身見,  而生於佛見;
 開悟諸邪見,  善修對治想。
 善修自身想,  知我想過患;
 是名須陀洹,  不著於佛道。
 設生此猶豫,  我不得菩提;
 即得無染著,  而求於佛道。
 亦不選擇戒,  不願佛尸羅;
 已斷於戒想,  不分別尸羅。
 永斷於三結,  不住於三界;
 已逮得佛道,  善修眾生想。
 以無所緣道,  而求於菩提;
 已逮寂靜道,  佛無垢菩提。
 好樂行佈施,  和顏無嚬蹙;
 不惜於身命,  為無戲論道。
 為苦惱眾生,  一切皆能舍;
 令過須陀洹,  妙勝果之上。
 遠離諸有想,  善通達無相;
 以是故無有,  惡名諸怖畏。
 所說法非法,  二俱能遠離;
 於中不染著,  無有惡名畏。
 若入大眾時,  其心無所畏;
 宣說寂滅法,  已淨菩提道。
 若起眾生想,  能生其真實;
 以是故無垢,  遠離一切畏。
 已離一切怖,  乃至無所畏;
 已得寂靜道,  安隱無有上。
 知惡趣平等,  而不生怖畏;
 此道現在前,  無有吾我想。
 菩薩如是法,  名為須陀洹;
 為樂小法者,  而作如是說。
 以微妙方便,  宣說於佛法;
 於道放逸者,  令入如是法。
 諸佛之導師,  舍方便而說;
 為諸久行人,  求最勝道者。
 以是故阿難!  我說須陀洹;
 黠慧諸眾生,  能解了是事。
 以是故阿難!  我說須陀洹;
 不黠慧眾生,  謬分別是事。
 凡小無智心,  不解微密語;
 愚心起諍訟,  不解微妙義。
 滿足多百法,  乃名須陀洹;
 以須陀洹名,  顯示諸佛法。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三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斯陀含?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隨學佛智解了菩提不從緣生,為無緣智故而求佛智;以眾因緣求無處所禪,而求佛智得燒煩惱法,燒諸煩惱得佛平等法,求未得法如諸佛、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雖度眾生而不動眾生求、不動眾生界。有諸眾生慧心微薄,愁憂苦惱不解法界,欲令此眾住於智故而求佛智,於根、力、覺、道、解脫三昧,先自覺悟覺悟眾生,而求佛智所可用智能至道場。為得此智,而求佛智佛眼,是不可思議無障礙眼,恆以此眼利益世間。為求是智眼故,求智中勝智所可用智,知一切法如如亦不可得,此智所可用智,令一切眾生住是智中,所謂不住一切法智,以是事故而來此間。來已見眾生界,是不可思議界,求是界已不得此界,眾生從何而生?不知眾生生處。從眾生界有差別名,觀察法界眾生界時,不見是差別相,見眾生界盡入法界,見法界是平等道、佛法道,是眾生不可得道、眾生平等智道。為求是無比智故,此智清淨離塵垢,不得此智不可以此智求,知此智是無所知智。菩薩摩訶薩以此智故而有差別,未得此智,為求此智而來此間。阿難!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斯陀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隨學諸佛智,  其智無有上;
 以求佛智故,  是名斯陀含。
 所說眾因緣,  能生於菩提;
 為如是緣故,  是故來此間。
 所說無處禪,  能燒諸煩惱;
 以是故來此,  為生此禪故。
 先所未得法,  一切智所行;
 我亦欲求故,  而來於此間。
 不動諸眾生,  法界亦如是;
 為不移動故,  是故來此間。
 苦惱無黠慧,  愁憂諸眾生;
 欲令如是眾,  住佛無量智。
 諸根力覺道,  解脫及與禪;
 自覺覺他故,  而求於佛智。
 能趣向道場,  先佛所行法;
 為求此法故,  是故來此間。
 為求如是智,  不思議佛眼;
 求如是眼故,  而來於此間。
 諸佛導世師,  所行巧方便;
 為求如是智,  諸智中最勝。
 諸所可用智,  能知諸法如;
 此智不可得,  云何求諸法?
 願令多眾生,  安住無上智;
 亦欲令他知,  故來於此間。
 來已見眾生,  其界不思議;
 是以斯陀含,  來此求眾生。
 以求眾生界,  眾生不可得;
 是故雖來求,  亦復不可知。
 不知諸眾生,  及以眾生界;
 若能知此界,  知眾生差別。
 觀察一切法,  觀已無所見;
 安住於定心,  而求諸佛法。
 若有此淨智,  無垢性清淨;
 亦不得此智,  而知於所知。
 以如是眾生,  能逮得此智;
 名無依菩薩,  是故來此間。
 阿難!以是事,  名為斯陀含;
 無黠慧眾生,  謬分別是事。
 阿難!以是事,  名為斯陀含;
 勤精進眾生,  乃能知是事。
 慧者解微密,  於深法決定;
 能解如是義,  速能生菩提。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斯陀含。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阿那含?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已過分行得佛所行,遠離一切諸所行法,知無來去法,於諸法中無所依無所住,是故不來此間。所以者何?亦不見法來去相故。已過凡夫離凡夫想,亦離佛想過無所住法,無有因緣能使來者。所以者何?已逮寂靜界故。諸佛導世者,說凡夫禪不往生,彼離諸難處永斷愛慾,不貪摶食永離食想,逮得菩提示諸邪見無所貪著。知六十二見性同涅槃離諸蓋想,離諸法中所有過患清淨無垢,制伏憍慢拔無明箭。已害愛結無復喜愛,燒諸煩惱離一切想,拔憂惱箭離慢大慢,善知諸音逮得照明,乘不可思議佛乘,得菩薩摩訶薩性。離欲污泥得先佛所藏,最勝智藏無增無減,得一切眾生乘中最上佛乘。離有無想斷一切疑,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等法,不來此間名阿那含。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有緣眾生令住菩提。云何而住?所謂眾生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眾生,能覺眾生想。所以者何?已了知性空故。知眾生界是不可思議界故,是故能覺此想,能知眾生界即是虛空界,虛空界空故遠離眾生界,虛空界離虛空性無所止住,虛空界虛空性空,以如是法令諸眾生迴向菩提。所以者何?知眾生是虛空界。眾生界皆入虛空界。所以者何?眾生性諸法性各各相入。所以者何?以不可得故。以不可得故不來此間,是故數名阿那含。一切諸法中無有數相,諸佛已過數相。阿難!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阿那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已離不復來,  更不修分行;
 已離分行故,  是名阿那含。
 善知來去相,  不依一切法;
 不得少處所,  而可來此間。
 諸佛導世師,  所說凡夫禪;
 更不往彼間,  是名阿那含。
 諸法無來相,  去相不可得;
 逮無來去相,  是名阿那含。
 其人更不復,  趣向三惡道;
 已逮諸佛法,  是名阿那含。
 永斷一切欲,  不貪於摶食;
 已逮菩提道,  是名阿那含。
 所說諸見處,  凡有六十二;
 更不住見處,  故名阿那含。
 諸法無性相,  已離於性相;
 如實了知故,  更不來此間。
 說涅槃寂靜,  能燒諸煩惱;
 能遠離諸相,  故不來此間。
 已斷諸難處,  能遠離塵垢;
 到安隱涅槃,  是名阿那含。
 已降伏惡魔,  及其諸眷屬;
 不為彼所動,  是名阿那含。
 已拔無明箭,  亦害諸愛結;
 已覺知喜愛,  是名阿那含。
 能燒諸煩惱,  亦離諸有想;
 決定勝妙果,  是名阿那含。
 已拔憂惱箭,  除去諸憍慢;
 善知五陰相,  是名阿那含。
 已逮諸照明,  不思議佛乘;
 遠離欲污泥,  是名阿那含。
 已得大智藏,  先佛之所藏;
 諸藏中最勝,  是名阿那含。
 已安住無上,  諸佛之大乘;
 永斷諸疑心,  是名阿那含。
 有緣諸眾生,  皆令住菩提;
 為彼住菩提,  而不來此間。
 能知諸空界,  眾生界難思;
 已離如是想,  是名阿那含。
 能知眾生界,  及以法界空;
 不得諸眾生,  是名阿那含。
 其心更不求,  取著諸有相;
 已到無相處,  是名阿那含。
 阿難!以是事,  是名阿那含;
 以無所住法,  而住佛法中。

「是故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阿那含。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阿羅漢?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離諸分行應行佛行,拔濟一切眾生行破諸煩惱,應為煩惱所苦眾生解煩惱縛,而不得眾生亦不得煩惱縛,應作是事名阿羅漢。舍有所得住無所得,知一切空,此空亦空,通達無相,以離諸相離一切想,知眾生想是過患法,能舍無智達無心法,曉了空法應逮菩提,應生不可思議佛菩提,以是事故名阿羅漢。應宣說法,如三世佛已說今說當說,其所說法皆悉寂靜,無有戲論清淨無穢,通達是事故名阿羅漢。應令眾生住於菩提,知一切法及與菩提是無所有而不可取,應修佛慈不著眾生慈,以如是慈遍緣眾生,而不得眾生,已逮眾生不可得慈,故名阿羅漢。應說諸法利益眾生,而不起法非法想,於諸法中,應常在先,是名阿羅漢。應為眾生說根、力、覺、道,而於此法不染不著,故名阿羅漢。應令眾生知清淨菩提,令彼眾生起如是菩提,故名阿羅漢。應於世間眾生利養而不貪著,應為眾生說不貪著利養法,說此法故名阿羅漢。應往諸佛世界,應見諸佛如佛見佛,見如是佛世界已,應當發心求如是世界,所謂不可思議世界,不可量世界,無等等世界,無邊世界,無戲論世界,不可說世界,空世界,無相世界,無作世界,不退轉世界,離女人世界,離淫欲世界,無煩惱世界,佛無礙辯世界,菩薩世界,無障礙世界,無染世界,降魔世界,無怨敵世界,無畢竟涅槃世界,此諸世界,於一切世界中上,應求如是世界,故名阿羅漢。未生諸法應生起,故名阿羅漢。於欲不染於可瞋法不生瞋,故名阿羅漢。於無上滅集智速通達故,名阿羅漢。以阿羅漢故名為菩提,以菩提故名阿羅漢。菩提不動,以眾生界不動故,應令百千萬億眾生住菩提道,住菩提道故名阿羅漢。一切眾生及與菩提,從無分別生,應以是平等法教諸眾生,此平等法,於一切法中無與等者,此平等菩提從無分別生,應知如是法,知是法已,為眾生說無有增減,成就無增減法故名阿羅漢。應說如是離音聲法,故名阿羅漢。應解如是多眾生著,所謂眾生不可得著,眾生斷常著,眾生身見著,不能過著,見諸法不生不滅無為無作著,不壞色著,不壞受、想、識、行著,離凡夫法著,建立諸佛法著,須陀洹果想著,斯陀含果想著,阿那含果想著,阿羅漢果想著,辟支佛果想著,如來等正覺想著,菩提心想著,為菩提故行施著,為菩提故護戒著,取瞋恚想行忍著,取懈怠想行精進著,取亂心想生禪定著,取惡慧想修智慧著,於父母妻子男女眷屬兄弟姊妹所愛諸親著,欲見愛念諸親著,樂談說著,煩惱法出要法作二見著,貪利養著,見在家出家著,見卑勝法著,離凡夫法著,緣佛法著,見下上法著,具足諸相方便著,生佛世界想著,應除眾生如是著故名阿羅漢。亦不分別是眾生是涅槃法、是眾生非涅槃法,是眾生能生法、是眾生不能生法,是眾生行菩提、是眾生不能行菩提,是眾生持戒、是眾生毀戒,是眾生多福、是眾生少福,不起如是二見名阿羅漢。亦不分別是眾生是福田、是眾生非福田,是眾生精進、是眾生不精進,是眾生凡小、是眾生智明,此是女人、此是男子、此是非男非女,此是法、此是非法,不起如是二見名阿羅漢。亦不分別是眾生於菩提退轉、是眾生於菩提不退轉,是眾生於菩提得自在、是眾生於菩提不得自在,是眾生近菩提、是眾生遠菩提,發如此心,我當得菩提入無餘涅槃,略說能除眾生一切著故名阿羅漢。阿難!阿羅漢如是除眾生著已,亦為眾生說眾生實性,說如是法故,菩薩摩訶薩名阿羅漢。」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已能舍一切,  所有諸分行;
 能舍分行故,  是名阿羅漢。
 能斷諸煩惱,  及苦眾生結;
 皆令得解脫,  是名阿羅漢。
 遠離有所得,  住無所得法;
 知一切法空,  是名阿羅漢。
 已能知解空,  亦通達無相;
 遠離一切相,  是名阿羅漢。
 應行最勝行,  諸佛之所行;
 度脫諸眾生,  生死大險難。
 已離一切相,  知眾生想過;
 能舍諸想故,  是名阿羅漢。
 舍諸無知想,  通達無心法;
 已知空法故,  是名阿羅漢。
 應逮得諸佛,  不思議菩提;
 應勤行精進,  是名阿羅漢。
 應宣說諸法,  清淨無戲論;
 令眾生住道,  是名阿羅漢。
 應以遍緣慈,  令眾生安樂;
 而不得眾生,  是名阿羅漢。
 應宣說諸法,  於眾最第一;
 無法非法想,  是名阿羅漢。
 應為諸眾生,  說根力覺道;
 不染著此法,  是名阿羅漢。
 應令他眾生,  覺了清淨法;
 亦能生菩提,  是名阿羅漢。
 應不生貪著,  世所有利養;
 不貪利養故,  是名阿羅漢。
 應往詣諸佛,  嚴淨妙世界;
 諸佛所住處,  為眾生說法。
 應當發是心,  求此嚴淨界;
 應求是界故,  是名阿羅漢。
 於欲無所染,  瞋處不生瞋;
 知菩提平等,  是名阿羅漢。
 已於滅集智,  通達寂滅相;
 以菩提道故,  是名阿羅漢。
 於諸眾生界,  不移動眾生;
 令多億眾生,  皆住菩提道。
 眾生及菩提,  從無分別生;
 能知此平等,  是名阿羅漢。
 一切法等中,  此法等最上;
 此等及菩提,  從無分別生。
 知已為他說,  而無有增減;
 亦從此法生,  故名阿羅漢。
 應為此眾生,  說無音聲法;
 解脫多眾生,  而無有動者。
 眾生不可得,  及斷常二邊;
 為除諸邪見,  令得脫眾苦。
 著諸法生滅,  無為無作相;
 諸苦惱眾生,  以相而分別。
 不毀壞於色,  於受亦復然;
 想行及與識,  令離此諸著。
 於此凡夫法,  而見有移動;
 住佛法不住,  皆令得解脫。
 住於諸果想,  緣覺想亦然;
 為眾生說法,  令離佛想著。
 著於菩提心,  著施亦復然;
 著於戒忍者,  為說無著法。
 取於懈怠想,  分別行精進;
 定心與亂想,  惡慧及妙慧。
 不分別此法,  知無種種相;
 應當如是說,  是名阿羅漢。
 堅著於我想,  聲聞多分別;
 為除分別故,  應為彼說法。
 父母及妻子,  無慧故貪著;
 此道非菩提,  是生死所行。
 此是我兄弟,  姊妹愛念心;
 除彼貪愛著,  是名阿羅漢。
 故作巧談說,  發他喜勇心;
 生意欲得見,  先舊諸所親。
 若得相見時,  展轉生愛著;
 無智顛倒故,  屬魔不自在。
 遠離諸利養,  知利養過患;
 應為諸眾生,  說諸利養過。
 此是煩惱法,  此是出要法;
 不著此二見,  是名阿羅漢。
 貪著於利養,  而不能自解;
 能除彼著故,  是名阿羅漢。
 此是在家法,  此是出家法;
 凡小起分別,  應為解彼著。
 於一切法中,  而見有卑勝;
 著是器非器,  應解如是著。
 遠離凡夫法,  而緣於佛法;
 應為彼說法,  離得不得著。
 大小非堅法,  如是甚眾多;
 當應為解著,  眾生如是相。
 能生諸相好,  其事亦眾多;
 唯有調柔者,  能除彼想著。
 諸佛妙世界,  興起修淨心;
 著彼世界想,  應當為除卻。
 涅槃非涅槃,  能生不能生;
 此行菩提道,  此不求菩提;
 惡戒及善戒,  有福及無福;
 愚智諸眾生,  而作種種相。
 如是諸眾生,  多有種種想;
 為除此想故,  應為彼說法。
 此是良福田,  此非良福田;
 分別愚智法,  其事亦眾多。
 取著於女想,  亦複分別男;
 是聖是非聖,  分別起二見。
 眾生無慧心,  起於此二見;
 著此二見者,  應當為除斷。
 退轉不退轉,  有記及無記;
 此近於菩提,  此不近菩提。
 已逮於菩提,  畢竟般涅槃;
 行如是諸相,  分別於涅槃。
 唯有調柔者,  除眾生是想;
 是名阿羅漢,  亦名除想者。
 此是菩薩法,  說名阿羅漢;
 若見此本緣,  知是阿羅漢。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阿羅漢。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聲聞?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以佛法聲、不可思議法聲、寂靜菩提法聲、無戲論法聲、無垢清淨法聲,令無量無邊不可計眾生聞故,名為聲聞。復以涅槃是無比法安樂法聲,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法聲,令多眾生速能勤求,名為聲聞。說此身空非堅固法,堅固不可得,凡夫愚小貪著此身,為解說聲;又說眼入所見虛妄,應生佛眼不可思議法眼,以此眼故令多眾生無愚惑聲;又說諸法無生相聲,名為聲聞。又說音聲其喻如響,不應於聲而生染著,無有聞者亦無說者,於香不生嗅想,無有嗅香者,如人夢中嗅眾多香,實無有香亦無嗅者,以顛倒故起嗅香想,此香猶如夢法,而不可信亦無牢固,說是法聲名為聲聞。復說舌入猶如肉段,不能知味,如此肉段,猶如聚沫實無所有,如是味想不可思議,味界無心,離諸心法不應生心,知心是不住相,說如是法聲令眾生聞,名為聲聞。又於此法了了現見,如其所見能宣說聲,又說是身空無性相,以無相故不生亦無所生,為多眾生說是菩提法聲,名為聲聞。復說意入空無所有亦無自性,其猶如幻不生不滅,說是法聲名為聲聞。又說不可思議法施,此法能得菩提,菩提不可思議,法施亦不可思議,能生不可思議菩提法。所以者何?如其種子果實亦然,此中無果,以音聲故說果。復說財施下劣法施最勝,除卻慳心,無所分別不生施想,猶如幻師於所幻事無所分別,如是以無所分別心,而行佈施能生菩提,說是法聲名為聲聞。此聲離一切說息諸煩惱,過諸言說離諸染著,以是音聲為諸眾生宣說佛法。所以者何?此音聲一切音中最上。以是音聲宣說佛法,此聲不可破壞亦無所依,從無二無別生,如其所生說無二無別佛法。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法聲令眾生聞,名為聲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以不可思議,  最上佛法聲;
 令多眾生聞,  菩薩名聲聞。
 能為多眾生,  說菩提寂滅;
 清淨無戲論,  是名為聲聞。
 宣說涅槃樂,  其樂無有比;
 亦說寂滅相,  是名為聲聞。
 說念處正勤,  根力及覺道;
 速生此法故,  是名為聲聞。
 宣說此身空,  牢固不可得;
 為諸凡小者,  顯說是身相。
 又說於眼入,  所見皆虛妄;
 無智諸眾生,  於此生染惑。
 應生於佛眼,  難思平等眼;
 於無生法中,  亦不生惑著。
 知聲猶如響,  解耳亦復然;
 此中無聞者,  亦復無說者。
 以無聞說故,  不應生染著;
 宣示諸眾生,  是名為聲聞。
 如人於夢中,  嗅種種諸香;
 但依顛倒起,  而實無所有。
 應如是知鼻,  不能嗅彼香;
 為顛倒眾生,  菩薩宣說是。
 說舌是空無,  肉段不知味;
 若肉能知味,  手觸時應知。
 宣說如是想,  味想多過患;
 當知此味界,  是不可思議。
 菩薩無所依,  能現見了了;
 宣說現見法,  是名為聲聞。
 宣說如是身,  空無有性相;
 空無性相故,  不生無所生。
 菩提亦如是,  不生無所生;
 為多眾生說,  故名為聲聞。
 說意入性相,  其實無所有;
 說無所有法,  故名為聲聞。
 宣說佈施法,  法施難思議;
 此施能出生,  無上佛菩提。
 財施是下劣,  法施為最勝;
 能除慳貪心,  得至菩提果。
 離諸宣說聲,  息諸煩惱聲;
 離諸染著聲,  無垢清淨聲。
 最上微妙聲,  其聲性寂靜;
 以此寂靜聲,  說難思佛法。
 此聲不可壞,  亦復無所依;
 說無二無別,  故名為聲聞。
 以如是音聲,  宣諸佛所說;
 隨音聲而說,  而求菩提道。
 常為他宣說,  嚴淨佛世界;
 無上道世師,  諸佛所住處。
 說此三千界,  如虛空而住;
 如空諸眾生,  皆同涅槃相。
 所說四十四,  令眾生差別;
 皆悉如虛空,  不思無分別。
 此界亦如是,  莫生堅固想;
 此中無生死,  無煩惱可滅。
 生中無法生,  亦無有眾生;
 此皆寂靜故,  無有見生者。
 恆為眾生說,  晝夜不斷絕;
 而不生是念,  我為眾生說。
 聲聞如是知,  亦為眾生說;
 無聞能聞故,  是名為聲聞。
 其心意勇勐,  宣說最上法;
 若能知此法,  亦知諸法如。
 聲聞說如是,  無染無有漏;
 亦為多眾生,  說無染著法。
 若知無染界,  清淨無戲論;
 於諸佛法中,  欲觀不能見。
 諸佛所說法,  遠則不可見;
 近亦復無有,  而能得見者。
 聲聞說是法,  令多眾生信;
 安住是法中,  故名為聲聞。
 阿難以是事,  我說是聲聞;
 當知是聲聞,  是無依菩薩。

「是故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聲聞。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辟支佛?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現見了了,以現見了了故能知聖法,而於諸法不增不減,覺一切法無有增減,現見了了名辟支佛。覺知一切不可思議法,覺知一切眾生等同涅槃,而不可得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故即是實際,照涅槃際,眾生際,一切諸法無所有際,稱名字際,不可言說際,不依言說,不可以言說說。所以者何?言說法空不得自在,言說不能知眾生際及以法際,現見了了覺知此際名辟支佛。現見色陰,以言說故名為色陰,而此色陰無有言說,離言說故,但以言說名為色陰,此中無我我所。所以者何?言說說者此二皆空,不得自在不生不滅,言說無知,云何能說此是色陰,受、想、行、識?亦應如是了了現見,現見識陰,以言說故名為識陰,而此識陰無有言說,離言說故,但以言說名為識陰,此中無我我所。所以者何?言說說者此二皆空,不得自在不生不滅。言說無知,云何能說此是識陰?於此五陰言說諸緣了了現見,名辟支佛。所以者何?此陰言說諸緣,此緣無緣非緣能知。阿難!是菩薩摩訶薩名辟支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現見一切法,  知聖法亦然;
 無諍不可壞,  畢竟無有相。
 現見一切法,  其性相自空;
 若知自性相,  畢竟無所有。
 已逮此現見,  與彼法無異;
 是名為正覺,  難思辟支佛。
 眾生如涅槃,  其始不可得;
 無始無終際,  是名為實際。
 眾生如涅槃,  畢竟無有生;
 若法無有生,  說名為涅槃。
 眾生如涅槃,  亦有諸照用;
 照用無有我,  故名為涅槃。
 眾生如涅槃,  立種種名字;
 不生亦不滅,  以言說故說。
 言說性是空,  言說無所知;
 以無所知故,  眾生是涅槃。
 言說不自在,  無我無有心;
 以言說無性,  畢竟無所有。
 言說不依際,  亦復無所住;
 言說所說者,  難思眾生際。
 眾生際涅槃,  不思議實際;
 安隱無戲論,  最勝歸依處。
 猶如電光際,  即是眾生際;
 無緣無處所,  不思議實際。
 一切法邊際,  無有眾名字;
 以名字名故,  其際不可得。
 實際不可名,  亦無能知者;
 眾生際無我,  當知此際空。
 言說不依際,  言說無所宣;
 若能了知此,  無有眾生際。
 言不自在空,  言不知諸際;
 言說所言者,  難思眾生際。
 如是等諸際,  自然能覺知;
 是名為正覺,  難思辟支佛。
 現見於色陰,  以名字故說;
 此陰無言說,  常離言說故。
 遠離於所知,  所知名計壽;
 能知此所知,  而無有住處。
 所說名色陰,  色陰無有我;
 言不自在空,  畢竟無生滅。
 所言言說性,  畢竟無所有;
 以無所有故,  能說色陰名。
 受想亦如是,  行識亦復然;
 以無有言說,  說是五陰名。
 此陰不可說,  亦復不可斷;
 不生亦不滅,  無處非無常。
 非煩惱出要,  非報亦非業;
 非取亦非舍,  非戲論寂滅。
 亦非奢摩他,  非毘婆奢那;
 非多欲知足,  非懈怠精進。
 非掉亦非悔,  亦無有增減;
 不得所生法,  而可以為戒。
 不修無分別,  宣說無分別;
 無怖無有諍,  無縛亦無解。
 以此入言說,  言說無所入;
 言說及諸法,  無言說而說。
 自能逮現見,  說法無窮已;
 依如是三昧,  不著諸言說。
 有此現見智,  知言說平等;
 如言說諸法,  以無言說說。
 已逮此現見,  更不復隨他;
 是名為正覺,  難思辟支佛。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現見無明及行非生想,知識自性,知名色自性,知六入自性,知觸自性,知受自性,知愛自性,知取自性,知有自性,知生自性,知老死自性,於此法中了了現知名辟支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現見於無明,  畢竟不能生;
 猶如水中影,  終始無所有。
 明見一切法,  而無動搖相;
 若見法如是,  是故名為明。
 明性如虛空,  一切法皆爾;
 若得此現見,  是名辟支佛。
 如說此身行,  而不在於內;
 亦不在於外,  此身行不生。
 身行如芭蕉,  畢竟無堅固;
 不生亦不滅,  其性如虛空。
 無畏諸菩薩,  若得此現見;
 是名為正覺,  難思辟支佛。
 了知一切法,  其性常如幻;
 亦能深信解,  識無所有性。
 觀察如此識,  所行而虛妄;
 以有此知故,  能知識性空。
 已知智非知,  一切處無染;
 若知如是法,  識則同於幻。
 如說諸名色,  無受不可說;
 而知其性相,  畢竟無所有。
 能說諸入性,  而無有取相;
 能如是知入,  此是性空故。
 觸性無不在,  住於諸入中;
 觀察此觸時,  如幻無所有。
 觸性本自空,  分別故能知;
 而此諸觸性,  住處無方所。
 若能現見觸,  智者能遠離;
 有慧遠離觸,  是名辟支佛。
 能知受相空,  受亦無自性;◎

 如泡不牢固,  畢竟無所有。
 已斷一切愛,  通達無愛法;
 已到愛盡處,  是名辟支佛。
 知取無所取,  亦知是虛無;
 不生無所有,  如熱時炎水。
 本來諸有想,  及本有生想;
 若知此性想,  畢竟無所有。
 已離一切老,  更不復受死;
 而於一切處,  不復更受身。
 已逮此現見,  而無有所依;
 以辟支佛名,  宣說諸菩薩。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辟支佛。如是阿難!諸佛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堅法、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

爾時尊者阿難,便說偈言:

「自在導世師,  不可說而說;
 於空中作結,  即空而解之。
 佛有大方便,  說無著法者;
 於不可說法,  而能分別說。」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四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必生疑惑不能解了,如來等正覺,以何緣故說堅信、堅法乃至辟支佛耶?」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阿難當知!若有眾生於先佛所造眾善行,能解如來密語不生疑惑。所以者何?能知如來密語,如幻、如熱時炎、如夢所見、如影、如響。阿難!若如是知密語者不生疑惑。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於如來等正覺密語應如是知。若有勤行精進不得精進,勤修智慧不得智慧者,不生疑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導世者,  微密語難知;
 為發大莊嚴,  無異菩薩說。
 懈怠無智者,  不能解密語;
 應當勤精進,  為解密語故。
 如幻炎夢見,  如電亦如響;
 以言說顯現,  如是等諸法。
 如是知諸佛,  所說微密語;
 能以如是慧,  照淨微密智。
 不應如是知,  菩提可宣說;
 應如是覺知,  無言說故空。
 空不能知空,  空不分別空;
 斷一切分別,  顯示如是空。
 虛空無所歸,  亦無有取舍;
 以無取舍故,  是故知法空。」

佛告阿難:「若如是知有為法皆悉如夢,而不放逸者,不生疑惑。」

說是法時,五億比丘生堅信想者,即從坐起整其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皆共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日牟尼尊,  除我等疑心;
 得解微密義,  以信求菩提。」

復有五億比丘生堅法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合掌,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蒙菩提照,  除我等疑冥;
 得解微密義,  堅法求菩提。」

復有十億比丘生八人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先住八地心,  今日皆除舍;
 得解微密義,  八人求菩提。」

復有十一億比丘生須陀洹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於佛法中,  得斷諸疑網;
 解佛微密語,  宣說須陀洹。」

復有二萬五千比丘生斯陀含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等本深著,  志樂斯陀含;
 今皆得離著,  寂滅無戲論。」

復有五百億比丘生阿那含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遭救世尊,  遠離諸戲論;
 得菩提光照,  永拔諸果想。」

復有三萬五千億得四禪比丘生阿羅漢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已離煩惱,  通達無異法;
 知諸乘平等,  皆悉如幻法。」

復有二萬比丘生聲聞想者,從諸比丘聞說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離縛牟尼尊,  止我等虛說;
 密說聲聞義,  我今皆通達。」

復有五千比丘生辟支佛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等今現見,  辟支佛所行;
 解佛微密義,  難思辟支佛。」

復有一萬比丘尼生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阿羅漢果想者,從諸比丘聞說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知平等法,  永斷女身份;
 佛無有異言,  必成人中尊。」

復有八萬八千優婆塞,生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等心無垢,  如淨毘琉璃;
 為修佛法故,  今日當出家。」

爾時虛空中,有六十億那由他諸天,以天曼陀羅華而散佛上,散已住立,而說偈言:

「本有諸乘想,  亦有諸果想;
 今日悉除舍,  必當成菩提。」

爾時有百千阿羅漢,舍利弗,大目揵連,須菩提,阿泥盧頭,離婆多,劫賓那等,即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皆共和合,住於佛前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誌願滿足,能降伏魔摧諸怨敵,具足成就五無間業,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我等今日邪見具足遠離正見,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之命,我等今日已逮菩提,即於今日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爾時世尊默無所說。

爾時會中有百千眾生皆生疑惑:「我等今者如在闇中,云何諸大羅漢作如是語?何況凡夫,以疑惑故不能從此至彼從彼至此,坐不能立立不能坐。」

爾時尊者阿難,知此百千眾生心之所疑,亦以佛神力故,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今此大眾百千眾生,聞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皆生疑惑,世尊默然而無所說,願文殊師利說其因緣,此諸大德比丘,以何因緣說此密語?」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語尊者阿難言:「阿難當知!此是不退轉菩薩地事,唯有不退轉菩薩,乃能證知此諸大德比丘密語。」

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言:「此諸大德比丘,皆是不退轉菩薩耶?」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此諸大德比丘皆是菩薩,已於菩提得不退轉。」

阿難請文殊師利言:「願說諸大德比丘微密語義。」

文殊師利言:「無明能生生死,是故名母,斷無明故名為害母。父名不正思惟及以喜愛,彼以永斷名為害父。以諸法不可壞,方便壞眾多想,亦壞諸行名為壞僧。應壞凡夫法名阿羅漢,以不滅方便滅羅漢想名殺羅漢,以不滅方便滅如來想名出佛身血,如是等想已斷已害畢竟無餘。阿難!以是事故,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我等今日具足成就五無間業。』所以者何?於此法中不聚、不散、不減、不滿,是故名為五無間業滿足成就。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者,彼諸比丘於此五欲,了知如夢、如幻、如熱時炎、如影、如響,彼於此智滿足成就,而於五欲無增無減。所以者何?能知此法畢竟而無所有。以無所有故能如實知,而於彼法得如是忍,故名滿足成就五欲功德。阿難!以是事故,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邪見遠離正見』者,彼諸比丘知諸法邪、見諸法邪。阿難!邪名有為諸法皆是虛妄,此虛妄法猶若虛空不增不減,亦不住方亦無所屬。所以者何?離自性故。彼知是法皆悉平等,以平等故正見亦等,彼已遠離如是等想。所以者何?若有等想有不等想,彼諸比丘無有等想及不等想。所以者何?諸佛之法離一切想,彼於佛法通達無生,不得無生法。是故阿難!彼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我等今日具足成就邪見遠離正見。』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命』者,阿難!彼諸比丘令此時會百千眾生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如幻、如影、如響,知此法故,離眾生想、離壽想、人想,離一切法想,以一切法不可種方便種菩提善根。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從諸比丘聞此密語,亦得離眾生想、壽想、人想,不數數死。所以者何?若著眾生想、壽想、人想則數數死,彼已遠離如是法故畢竟不生。是故阿難!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命根。』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已逮菩提,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者,阿難!彼諸比丘,令此大眾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及人,即於今日得離煩惱得逮菩提。所以者何?此諸大眾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於今日聞說金剛句法,皆得無生法忍得見菩提,以是事故而作是說:『我等今日逮得菩提,我等今日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者,彼不斷煩惱不修佛法無餘煩惱。是故阿難!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已逮菩提,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言今日者,阿難當知!即於此日不生亦無所生,故名今日。(天竺正音不生與今日音同也)是故阿難!求菩薩乘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當漸損,以不可得法發菩提心,於一切法是名為出離菩提想,於一切法是名為入無餘涅槃而般涅槃。阿難!求菩薩乘族姓子,不應深著日想,不應以日而生晝想。阿難!愚小之人以日為晝想,無黠慧故。所以者何?若令此晝是真實、是堅牢、是常住者,應有積聚不應過去,唯應有晝不應有夜。阿難當知!有晝夜想者此是凡小。是故阿難!求菩薩乘族姓子有深心者,為善知識所護,不應生晝夜想。所以者何?求離一切想是菩提道故。」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明名為母,  能生生死故;
 已拔其根本,  是故名為害。
 不正觀思惟,  喜愛名為父;
 彼皆如實知,  畢竟無所有。
 以知無所有,  而害其根本;
 不緣無所有,  是故名為害。
 所說羅漢法,  及與凡夫法;
 彼已以智壞,  是故名為害。
 所有眾多相,  已知其性相;
 以不可壞法,  壞相名壞僧。
 本來所分別,  如來諸法想;
 彼已斷遠離,  知其不生滅。
 此想次第起,  思量知是空;
 如所說平等,  彼已能證知。
 所說欲功德,  其名有五種;
 遠離此諸想,  知想皆如幻。
 是諸比丘等,  於欲無增減;
 於導世師前,  而作如是說。
 知欲性皆空,  猶如夢所見;
 畢竟無所生,  於此智得滿。
 以邪智知法,  虛偽不牢固;
 邪名為虛妄,  於此智得滿。
 有為法虛妄,  而無有遠近;
 無知無近遠,  如五指摩空。
 彼說諸正見,  皆見是平等;
 如諸法平等,  知見等亦然。
 凡小多分別,  眾生想故死;
 若不得眾生,  亦無有死想。
 有緣諸眾生,  除其計壽想;
 知計壽過患,  除其如是想。
 遠離眾生想,  及與計壽想;
 彼作如是說,  害多眾生命。
 已遠離死想,  達無分別法;
 知不壞菩提,  不增無果報。
 死生不可聚,  覺了清淨法;
 一切法無諍,  不生常寂滅。
 不應分別晝,  亦不分別夜;
 於不來去法,  而求於菩提。
 凡小恆分別,  以日用為晝;
 欲求菩提者,  莫作是分別。
 彼以是密語,  宣說如是法;
 以知此法故,  能作如是說。」

文殊師利法王子說此偈已,爾時會中百千眾生已拔疑箭,無復疑惑逮大照明,於諸法中得無生法忍,各自脫身所著上服,以奉文殊師利法王子,皆作是言:「願使我等於未來世,說是妙法覺悟眾生,如今文殊師利法王子覺悟眾生。」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除眾生疑照明佛法,法應如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百千眾生所有疑箭,非是世尊所拔斷耶?」

佛告阿難:「今此百千眾生,皆是文殊師利本所教化成就菩提,聞彼說法皆能信解。」

阿難白佛言:「是諸眾生皆於菩提不退轉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是諸眾生已於菩提而不退轉。所以者何?為文殊師利善知識所護念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比丘,生堅信想,生堅法想,生八人想,生須陀洹想,生斯陀含想,生阿那含想,生阿羅漢想,生聲聞想,生辟支佛想者,皆於菩提不退轉耶?」

佛告阿難:「是處難信,樂小法者,懶惰、懈怠、不勤精進、貪著飲食、貪著欲染,親近樂行欲染法者,好喜談說無益之語,亂心失念不具威儀,心意躁擾不攝諸根,輕躁嬉戲愚佷多語,如是眾生信是法難。阿難!著增上慢不能護身貪著身命,遠閑居處舍多聞法,破戒憍慢毀法竊法,不尊重法毀滅正法,貧窮法財喜樂非法,誹謗正法樂行非法,不知恩報恩,不敬佛法僧。阿難!如是眾生信是法難。慳心堅著惡戒瞋心,不解佛法,成就惡慧貧窮智慧,惡友所護遠離善友,不為般若波羅蜜所護,不為諸陀羅尼經王所護,起有得見,深重利養貪著衣缽,於衣缽物極生重心,不尊重和上、阿闍梨,於初夜後夜不勤行方便。阿難!如是眾生信是法難。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說非時語,貪、瞋、邪見、親近邪見,修行廣佈邪方便法,無慚無悔朋黨交遊,獨行無伴離沙門法,行非沙門法,不信空無相無作無為不生不滅一切諸法非破壞相。阿難當知!如是眾生信是法難。」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即便默然。

爾時阿難承佛威神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世尊何故默無所說?」

文殊師利言:「將來惡世眾生,成就如是惡不善法,不能信解如是深法,以是事故世尊默然。」

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言:「來世眾生少有信解如是法不?」

文殊師利言:「來世眾生信此法者甚少,猶如眾生不識珍寶者多、識者甚少。所以者何?非其智力所及。阿難!眾生亦爾,聞說此法信解者少;設有信解如是法者,不為國土城村人民所敬,國土人民咸共輕賤而遠離之。所以者何?此人先世作法留難業因緣故,今受此報。」

阿難請文殊師利言:「惟願為此少信解眾生敷演此義。」

文殊師利言:「此事問佛,佛當演說。」爾時阿難,即便問佛。

爾時世尊,四面顧視,即出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於其舌相復放光明,遍照十方恆河沙世界,皆令週遍。時四部眾,佛神力故,皆見十方恆河沙諸佛世界諸佛世尊,皆說是法悉得聞知,聞是法已皆共和合勸請世尊:「唯願如來宣說此法莫令斷絕。世尊!今十方諸世界中,無量無邊不可限量諸佛世尊宣說是法,我等悉得見聞,其所說法無有增減,如今世尊等無有異。」

爾時世尊還攝舌相告阿難言:「汝頗曾見不實語人有是廣長舌相不耶?」

阿難白佛言:「無也。世尊!此是世尊誠實說於戒定忍辱,憐愍饒益慈悲喜舍,一切智果所得舌相。是故世尊!唯願為此少信眾生族姓男女敷演此義,因是事故,諸不信者以此證知,皆令得信。」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今此四眾諸來會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說此法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漸次修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於此處宣說是法無有增減,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爾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大歡喜踴躍無量;其中或有以衣散佛者,或以華者,或以諸鬘,所謂須曼那鬘,金鬘銀鬘,毘琉璃鬘,頗梨鬘,車璩鬘,馬瑙鬘,象瑙鬘,日光寶鬘,雜七寶鬘,以如是等鬘,而散佛上。諸天以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波流沙華,摩訶波流沙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迦迦勒羇華,摩訶迦迦勒羇華,盧遮摩禰華,摩訶盧遮摩禰華,輸娑摩禰華,摩訶輸娑摩禰華,如是等諸華而散佛上。復以天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而散佛上。於虛空中作天伎樂,種種歌頌讚嘆佛德。諸龍王等皆雨真珠散於佛上。一切女人即脫身上妙好瓔珞以散佛上,脫身上服以用奉佛,即整衣服右膝著地,一心合掌住於佛前,皆共和合而作是言:「諸佛如來,言無有二智無障礙,記說我等必當作佛。」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是阿難!是諸女人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永斷愚癡、貪慾、瞋恚及諸憍慢塵垢黑闇一切染著,燒燃煩惱永盡無餘,成就精進成就諸力,威德尊嚴神足自在光明照曜,眷屬成就尊貴威勢,色族姓處皆悉具足,相好具足光明具足到安隱處,如釋如梵如欲界中尊,威儀具足、戒行具足、觀察具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共尊重恭敬讚歎不染世法,永舍一切諸有為法,成就解脫諸佛之法見聞不虛。」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諸佛世尊聞不虛耶?」

佛告阿難:「汝不知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實所未知,唯願說之,云何如來聞不虛耶?」

佛告阿難:「一心善聽,吾今解說。阿難當知!若有眾生,已聞、今聞、當聞釋迦牟尼佛名者,是諸眾生,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無虛妄故,亦無貪慾及以瞋恚。阿難!何況今日現於我前能以一華散我上者;若有眾生,我泥洹後形像舍利,能持一華以供養者,如是眾生亦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阿難白佛:「若有畜生聞釋迦牟尼佛名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耶?」

佛告阿難:「若有畜生聞釋迦牟尼佛名者,是諸眾生皆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因緣。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其有聞者聞必不虛,是故諸佛如來言無有二。阿難!譬如尼拘陀樹枝葉茂盛,能蔭百人至五百人。阿難!於意云何?其樹種子為大小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其子甚小。」

佛告阿難:「是尼拘陀樹種子雖小,得地、水、火、風、虛空眾緣故,而得生長漸次廣大。如是阿難!彼諸眾生種菩提種子漸次增長,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可腐敗不可敗壞。所以者何?以不住一切法作種子故,而不腐敗亦無毀壞。」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為是諸佛本願之力?為是諸佛法應爾耶?」

佛告阿難:「是我本願,若有聞我名者,必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是諸佛法應如是。所以者何?一切諸佛法皆等故。」

阿難白佛:「若諸佛法等,以何緣故立誓願耶?」

佛告阿難:「諸佛世尊宣說法時,會中諸菩薩摩訶薩,聞佛說法即立誓願:『使我將來成佛說法,見聞不虛亦復如是。』」

爾時阿難白佛言:「甚奇世尊!成就如此希有之法,復以此法利益眾生。」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為利益諸眾生故,遍諸佛土供養諸佛不惜身命,舍一切物無有慳悋,勤修精進積集難得,無所依倚菩提之道,於一切法而無所取,以攝眾生。」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五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魔王波旬,聞說此經不作留難。」佛告阿難:「以不聞故不作留難。所以者何?文殊師利法王子,以神力隱蔽令不得聞故無留難。」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還攝神力,惡魔波旬即於夢中聞說新異不退轉法輪,亦聞稱釋迦牟尼佛名,即便驚悟,愁憂恐怖身毛皆竪,即從床上自投於地,作如是言:「先所降伏今不伏我,先所領土今不屬我。」愁憂苦惱發聲啼哭,以愁憂苦惱發聲啼哭故,身形老瘦猶如百歲老人。爾時惡魔波旬,將四種兵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魔天,來詣佛所;猶如菩薩坐道樹時,魔嚴兵眾來詣佛所亦復如是。爾時惡魔波旬,身形老劣如百歲人,頭低嵴膢行步遲重,喘息短氣舉身戰掉,扶杖而行來詣佛所。當魔波旬來詣佛時,於虛空中所將眷屬四種兵眾,聞說不退轉法輪,亦聞釋迦牟尼佛名。時四種兵及諸眷屬,自然而住不能得前,生如是念:「我等不復隨從波旬。」爾時波旬單獨羸老,白佛言:「乃至不留一人扶接我者,本降伏者今不伏我,先所領土今不屬我。世尊憐愍一切眾生,我今亦在眾生數中而不垂愍,乃至不留一人授我水者。」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眾生界多是無盡法。波旬當知!假令日日恆河沙等諸佛出世,一一諸佛於日日中度恆河沙眾生令般涅槃,而眾生界猶不可盡。」

時魔波旬復白佛言:「眾生界雖不可盡,如我今者單獨羸老,在道行時若其顛躄,乃至無有扶接我者。唯願世尊,安慰我意,令我歡喜速得還去。」

佛告波旬:「且安意去,若有眾生,不信不解不退法者,是諸眾生皆屬於汝,是汝眷屬汝得自在,一切皆是扶接汝者。」

爾時波旬聞是語已,歡喜踴躍作如是言:「我今當為眾生作諸留難,令於此法不信不解生於疑惑,生疑惑故當屬於我,我得自在。」爾時波旬復白佛言:「唯願世尊,重安慰我令我歡喜而得還去。佛自說言:『若有眾生聞我名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從今已往更莫復說。所以者何?若有眾生聞此語已,勤行精進求佛菩提。」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汝安意去!我當令諸眾生乃至無有住菩提者,亦復無有出眾生界者,無有眾生離色陰者,離受、想、行、識陰者。波旬且安意去!我常令諸眾生,無有離身見者,離戒取、見取者,離有所得者,離六十二見者,離過去、未來、現在想者,離殺生者,離不與取、邪淫者,離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者,離貪恚、邪見者。波旬且安意去!我不教眾生而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不教眾生行四攝法,不令眾生離眾生想,離堅著想,離父母想,離兄弟、姊妹、男女想,離晝夜想,離半月、一月、一年想,離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想,菩提心想,力、無畏想,根、力、覺、道想,佛、法、僧想,障菩提想,一切種智想。波旬汝且安意去!我當令眾生於一切法無遠離想。」

爾時波旬歡喜踴躍拔愁憂箭,即於是處還複本形,以諸天花而散佛上,遶佛三匝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日兩足尊,  說此微妙音;
 佛無有二言,  今我大歡喜。」

時魔波旬說此偈已,歡喜安意漸離佛去,還本天宮皆共和合,受五欲樂以自娛樂,更不復生留難之心。

說此降伏遣魔法時,大地六種震動。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大地震動?」

佛告阿難:「說此降伏遣魔法時,六萬四千菩薩,於諸法中得無生法忍。」

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會中頗有疑惑是法者不?」

佛告阿難:「今此會中有十億眾生,皆生疑惑心意迷悶,作如是說:『為是何語,將非我等錯謬聞耶?』以是事故不知時方,亦不自知從何所來欲至何所,以疑惑故各不相見。」

阿難白佛:「唯願世尊,以慈悲心為此眾生速作照明,莫令此眾懷疑惑故墮於惡趣。以何因緣而作是說:『惡魔波旬且安意去!我不令眾生住於菩提,乃至波旬且安意去!我不令眾生於一切法無遠離想。』唯願世尊!為此眾生速作照明,亦令將來眾生逮照明故,受持此法而不忘失,願分別說。」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菩提無住相,  亦無能住者;
 是故說眾生,  無住菩提者。
 菩提與眾生,  無二無有異;
 是故說眾生,  無住菩提者。
 亦無有眾生,  能離眾生界;
 無所有不生,  畢竟不可得。
 難思眾生界,  其性本自空;
 假令一切智,  不見其離想。
 我所說諸陰,  無眾生能離;
 此陰與眾生,  無異常寂滅。
 已知陰是空,  而不離其性;
 說其體是一,  不可取而離。
 已能知諸陰,  不取不可離;
 無我無自性,  畢竟無所依。
 諸陰如虛空,  陰所行亦爾;
 行無所行故,  說陰如虛空。
 如說虛空界,  非生非能生;
 陰性亦如是,  無有能離者。
 身見自性相,  無法而可得;
 以不可得故,  我說不可離。
 疑無有自性,  畢竟不可得;
 以不得疑故,  眾生無能離。
 無有諸眾生,  能持選擇戒;
 見取諸眾生,  亦復不可得。
 計有得法者,  眾生不可得;
 有得法無心,  不離於自性。
 如所說諸見,  凡有六十二;
 如是等諸見,  皆如水中影。
 已知此諸見,  皆如水中影;
 無我無所有,  自性不可得。
 過去未來想,  及與現在想;
 此想無所有,  亦如水中影。
 此想無有我,  眾生不可得;
 以不得眾生,  是故不可離。
 殺害諸眾生,  必趣嶮惡處;
 安置涅槃中,  無有能動者。
 眾生若可得,  可有離動相;
 眾生無有實,  故說不可離。
 菩提名不與,  未曾有與者;
 雖勤作方便,  而無動離者。
 不行施眾生,  教行勝法施;
 雖勤作方便,  而無動離者。
 亦不得眾生,  依倚淫欲者;
 欲中無有邪,  可與非邪合。
 妄語諸眾生,  有緣者應化;
 雖勤作方便,  而無動離者。
 兩舌與惡口,  及以非時言;
 如是等言說,  如響令人惑。
 此法無處所,  亦不可染著;
 此諸聲如響,  知其無所依。
 本所有無明,  深計著於我;
 以知我真實,  無能動離者。
 亦能知瞋恚,  畢竟無有相;
 菩提無相故,  無能動離者。
 若能知邪見,  是名為正見;
 以過著見法,  無能動離者。
 不教諸眾生,  而以女色施;
 賢聖所禁製,  是施有過患。
 邪見所持戒,  聖道所捐棄;
 智者不應教,  以此求聖法。
 外道所稱讚,  種種諸忍相;
 此忍非正道,  令人到涅槃。
 外道所稱讚,  五熱精進法;
 不能至菩提,  智者應舍離。
 外道諸禪定,  盡行諸有想;
 非諸佛所讚,  是以不教他。
 不用世俗慧,  教化諸眾生;
 此慧不能得,  不思議佛慧。
 於清淨眾生,  成就無畏者;
 我說於是眾,  不行四攝法。
 深敬念佛者,  不教離是著;
 佛有無染智,  亦無諸障礙。
 深敬念法者,  不教離是著;
 離欲最勝法,  云何而可離?
 不著眾生想,  而發菩提心;
 菩提不可著,  云何而得離?
 父母及兄弟,  姊妹男女想;
 此想皆如幻,  云何而可離?
 此想一切處,  無法無所有;
 無法無有故,  云何而可離?
 晝想及夜想,  半月一月想;
 此想無真實,  如熱時炎水。
 施想與戒想,  忍辱精進想;
 此想非真想,  云何以想離?
 定想及慧想,  菩提心之想;
 力無畏諸根,  是想皆虛誑。
 諸覺及道想,  佛想與法想;
 皆從無知起,  云何離此想?
 分別諸僧想,  此想亦眾多;
 從分別起故,  我說不可離。
 不著菩提想,  及一切智想;
 此想遠諸佛,  不思議菩提。
 以是故我說,  波旬無智人;
 不離此諸想,  而遠求菩提。
 諸法及菩提,  皆悉知如如;
 宣說不離義,  去魔憂惱心。」

世尊決定說此降伏遣魔法時,會中十億眾生,拔猶豫箭無復疑惑,逮大照明,於諸法中得無生法忍。會中十億眾生皆共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不思議佛道,  今我以證知;
 佛是導世師,  除斷我疑心。
 以逮大照明,  安住佛法中;
 諸方明淨故,  得見一億佛。
 亦得見其法,  知色等不生;
 遭遇救世師,  得淨如是智。
 亦得見一億,  諸佛嚴淨土;
 無上導世師,  皆悉住其中。」

爾時十億眾生說此偈已,脫身所著上妙之服,為供養法歡喜奉佛,作如是言:「願令此法流佈,一切眾生皆得耳聞。」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降伏遣魔法者,能信能解不生疑惑,是善男子、善女人得幾所福?」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降伏遣魔法,一經耳能信能解不疑惑者,功德甚多不可限量。」

阿難白佛言:「其所得福可以方喻知不?」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日初分供養百千諸佛,於日中分供養百千諸佛,於日後分供養百千諸佛,尊重讚歎,以上妙房舍一切所須皆悉充足,經百千劫,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阿難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限量難以喻知。」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降伏遣魔法,一經耳能信能解不疑惑者,其福勝彼。」

爾時虛空中有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自然而現漸漸而來,各各執持千大蓮花,其花高廣踰須彌山,有百千萬億葉,出百千萬億光色。爾時尊者阿難及諸時會,皆共遙見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者,漸漸而來,見已生希有心。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為從何來?」

佛告阿難:「東方過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花高須彌山,此善男子,於彼世界,聞說此法及上因緣,以是故來。」

阿難白佛:「彼世界佛名號何等?」

佛告阿難:「彼佛名華高須彌山王如來等正覺,今現在說法。」

爾時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者,前詣釋迦牟尼佛,頭面禮足右遶三匝,右膝著地一心合掌,以所執華而散佛上,作如是言:「世尊!我等今於此法,能信能解不生疑惑。所以者何?我等於此法中,無有疑惑猶如如來。」

爾時第一善男子求菩薩乘者白佛言:「世尊!若作是說:『我是如來。』此言便是正說。所以者何?我於此法不生疑惑故。」爾時第二善男子求菩薩乘者白佛言:「世尊!若作是說:『我是世尊。』此言便是正說。所以者何?我於此法不生疑惑故。」爾時第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者白佛言:「世尊!若作是說:『我是佛。』此言便是正說。所以者何?我於此法不生疑惑故。」
◎◎

爾時會中百千眾生,心皆擾動不安本坐,作是念:「無有二佛竝出世間,今此善男子,以何等故發如是言?」作是念已,展轉相語:「且共默然。世尊在座,自當解說此諸菩薩如是語義。」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菩薩名字何等?乃能作是大師子吼。」

佛告阿難:「其一菩薩名樂求如來音聲,第二菩薩名樂求世尊音聲,第三菩薩名樂求佛音聲。阿難當知!以是緣故,彼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說。」

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會中有百千眾生,心皆擾動作是念:『無有二佛並出世間,以何緣故彼作是說?』唯願如來敷演其義,令此大眾心不擾動,所種善根增益明淨。世尊!如人澡浴嚴治發爪膚色鮮淨,復以赤栴檀水更浴其身,膚色鮮淨倍勝於前。世尊!是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聞說是語義,所種善根增益,明淨倍勝於前。」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皆共一心聽,  我說是語義;
 何故名如來,  世尊及佛耶?
 能知過去如,  亦知未來如;
 見一切法如,  是故名如來。
 如先昔諸佛,  行不思議施;
 我亦行此施,  是故作是說。
 如先昔諸佛,  求無依倚道;
 我亦如是求,  是故名如來。
 不住一切法,  求寂靜菩提;
 亦不得菩提,  是故名如來。
 如昔諸菩薩,  勤苦行忍辱;
 我亦行是忍,  能到忍彼岸。
 如我昔精進,  勤求於菩提;
 彼亦勤精進,  是故名如來。
 彼已能通達,  諸法平等相;
 亦不生心念,  是故名如來。
 不念一切法,  其性常平等;
 知此平等已,  而無差別心。
 已能通達此,  如如平等定;
 通達此定故,  是故名如來。
 所說一切法,  各自有性相;
 已知此性相,  畢竟常寂然。
 知相名為慧,  知虛名為智;
 若能知眾生,  名到慧彼岸。
 如先昔智者,  智慧到彼岸;
 亦不得此慧,  到彼岸寂然。
 彼亦得此慧,  而到於彼岸;
 不得此慧故,  是故名如來。
 不得菩提如,  其性相難議;
 不得一切法,  是故名如來。
 已能逮無著,  不著如如來;
 不著一切法,  通無著道故。
 如先導世師,  能知見正道;
 此道真實相,  未曾有始終。
 彼亦如是修,  最勝無上道;
 此道無始終,  性空無所有。
 知道無始終,  諸法皆平等;
 亦知如平等,  是故名如來。
 道如菩提如,  及與不住如;
 知如如虛空,  是故名如來。
 我所說諸法,  其如常平等;
 若能見此如,  應當求菩提。
 阿難以是事,  彼作如是說;
 如說能修行,  彼亦如是行。
 若能行是行,  能作如是說;
 知是不退轉,  無畏諸菩薩。
 阿難應當知,  無畏諸菩薩;
 能作如是說,  自言是如來。」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得何等法,名世尊耶?」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皆共一心聽,  於百千億劫;
 求如是菩提,  無量難思議。
 為諸眾生故,  求如是菩提;
 未曾有怖畏,  是故名世尊。
 不畏於生死,  正住生死中;
 化度諸眾生,  是故名世尊。
 云何不怖畏?  云何住生死?
 云何度眾生?  云何名世尊?
 生死無有法,  而可破壞者;
 不牢不破壞,  以此度眾生。
 是名不怖畏,  是名住生死,
 是名度眾生,  是名為世尊。
 知諸法虛空,  而無怯弱心,
 宣說諸法相,  而無所怖畏。
 已斷諸怖畏,  遠離諸難處;
 不畏難處故,  度難處眾生。
 度多億眾生,  過生死嶮難;
 亦不得生死,  及所度眾生。
 安置諸眾生,  寂靜涅槃岸;
 亦不得眾生,  是名為世尊。
 恆為諸眾生,  說如虛空法;
 未曾生怖畏,  是名為世尊。
 法性無差別,  說有種種名;
 平等如菩提,  菩提不可得。
 教導諸眾生,  令趣向菩提;
 雖教如是法,  未曾有所說。
 不可說而說,  度脫多眾生;
 無畏無所取,  是故名世尊。
 遠離一切想,  能修菩提相;
 已過一切想,  是名為世尊。
 已能滅諸想,  煩惱無有餘;
 以是故得稱,  名之為世尊。
 以慧觀諸法,  知諸法平等;
 常不求少法,  是故名世尊。
 不重於名譽,  亦不求名譽;
 恆為諸眾生,  說離名譽法。
 菩提離名譽,  彼亦如是求;
 若有重名譽,  是名遠菩提。
 是聲猶如響,  分別故多種;
 橫生諸分別,  我有如是名。
 不著一切聲,  亦不依倚名;
 無戲論菩提,  是名為世尊。
 知如是諸法,  名之為世尊;
 亦不得菩提,  是故名世尊。
 知如是諸法,  而無有所著;
 求如是菩提,  解脫無有漏。
 阿難!以是事,  及諸餘因緣;
 菩薩摩訶薩,  自言是世尊。」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得何等法,名為佛耶?」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覺知一切法,  此法無所有;
 已覺無有法,  是故名為佛。
 覺了諸煩惱,  不令得自在;
 以智離煩惱,  是故名為佛。
 能覺此身空,  此身無所屬;
 此身不牢固,  牢固不可得。
 愚於不牢身,  而生堅牢想;
 彼如實覺知,  是故名為佛。
 覺無明無智,  自性無所有;
 已得於明智,  是故名為佛。
 所有過去想,  覺知是無想;
 知想無相故,  更不隨此相。
 修未來諸想,  現在想亦然;
 已修一切想,  是故名為佛。
 覺知色前際,  未曾有生起;
 凡小雖分別,  不能令色生。
 覺受無根本,  根本不可得;
 於一切法中,  亦無有受者。
 知想猶如幻,  其性無所有;
 於一切法中,  不為想所累。
 知行不能作,  種種諸身相;
 身空行亦空,  是故無所作。
 知行及與身,  猶如芭蕉樹;
 如實能覺知,  是故名為佛。
 觀識之實性,  亦不在身內;
 亦不在身外,  而可有是識。
 於一切法中,  識性不可得;
 而於此身中,  無形無處所。
 能如是知識,  識性無所有;
 無想猶如幻,  未曾見識生。
 於一切法中,  無有見識者;
 一切眾生性,  未曾有作者。
 眾生無作者,  諸法畢竟然;
 若法若眾生,  無有來去相。
 覺一切諸法,  畢竟無有相;
 無分別戲論,  是故名為佛。
 如諸佛不住,  佛正法大乘;
 不住一切法,  是故名為佛。
 如如諸法如,  諸佛不住如;
 佛如菩提如,  是竟不可得。
 為求菩提故,  應發如是心;
 能覺此心相,  少法不可得。
 為求菩提故,  應發如是心;
 此心菩提等,  亦覺知如幻。
 阿難!以是事,  彼作如是說;
 自言我是佛,  如佛導世師。
 以佛之名聲,  說如是等法;
 若有住此法,  盡應求菩提。
 若有知此法,  是則近菩提;
 於一切法中,  不生諸疑惑。
 於諸法無疑,  必為世間上;
 已知此法故,  能解密語義。」

爾時世尊,說如來世尊佛名已,是時會中百千眾生白佛言:「世尊!我等無復疑網逮大照明,得解菩薩摩訶薩名為如來、世尊、佛義,以一切法不可得故,於諸法中逮得法忍。如來今者猶如父母矜接我等,不令我等心有擾動,亦得覺知不擾動法,猶如虛空不可擾動。所以者何?我等今者覺一切法,猶如虛空無擾動故。」爾時會中百千眾生,頭面禮佛右遶三匝,去佛不遠默然而坐。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常笑諸根清淨,即從坐起,以種種華而散佛上,即說偈言:

「眾生多果想,  能解彼果想;
 離果得具足,  故禮世間智。
 眾生貪著果,  行種種果名;
 唯佛能除解,  故禮世間智。
 宣說果平等,  而以覺悟他;
 說果是假名,  故禮世間智。
 宣說平等法,  住平等法中;
 覺一切法等,  故禮世間智。
 眾生得果想,  除此有得心;
 唯佛能除斷,  故禮世間智。
 具知果寂滅,  不住種種果;
 諸佛善密語,  故禮世間智。」

爾時常笑諸根清淨菩薩摩訶薩,說是偈已,讚歎世尊,頭面禮足右遶三匝,去佛不遠一心觀佛,目不暫眴歡喜而住。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蓮華德藏,即從坐起,以花散佛,說此偈言:

「眾生多有想,  能解此有心;
 離怖無所取,  故禮牟尼尊。
 於諸有寂靜,  說無所有法;
 遠離一切有,  故禮牟尼尊。
 知有是空無,  其性無有我;
 以遠離有畏,  故禮牟尼尊。
 遠離諸憂慼,  能拔憂慼者;
 永斷諸繫縛,  故禮牟尼尊。」

爾時蓮華德藏菩薩摩訶薩,說此偈已,讚歎世尊,復更說偈,而白佛言:

「於後惡世中,  若有聞此經;
 不生怖畏者,  皆應合掌禮。」

爾時無垢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有聞此經,  不生疑惑者;
 於一切時中,  應以眾花散。」

爾時廣思惟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此經中廣說,  無量諸佛法;
 眾生聞是法,  不疑惑者少。
 貪著於己身,  生種種身想;
 得聞如是經,  云是顛倒說。
 當知屬於魔,  為魔所抑持;
 無智聞此經,  返更生疑惑。」

爾時青蓮華目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有聞此經,  不生疑惑者;
 猶如世間眼,  亦名施眼者。」

爾時樂供養塔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有聞此經,  深生信樂者;
 此人處世間,  猶如最上塔。」

爾時渴仰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雖在生死中,  應數生渴仰;
 不著一切法,  能不疑此經。」

爾時樂以衣施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應以多億衣,  細軟而平正;
 以供覆其身,  不疑此法者。」

爾時樂以食施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所說諸餚饍,  味中最上者;
 應以供其人,  不疑此法者。」

爾時悲念樂見眾生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悲念諸眾生,  應數數涕泣;
 而於此經中,  無有信樂意。
 若人少時間,  疑惑於此經;
 當知地獄來,  還趣向地獄。
 親近惡知識,  不解是深法;
 無明網所覆,  不向此妙趣。
 破戒自纏裹,  惡意好求短;
 貪著於利養,  能誹謗是經。
 不勤求菩提,  懈怠不精進;
 惡慧樂小法,  不信解是經。
 貪利養眾生,  計我隨愛慾;
 深著於三世,  不能信是經。
 愚佷噁心性,  染愛盲無智;
 好樂多談說,  而不信是經。
 好選擇衣服,  貪味嗜飲食;
 少於白法者,  能誹謗是經。
 著果諸眾生,  好說著果法;
 解佛微密語,  如是者甚難。
 過去先昔佛,  無上導世師;
 盡能供養者,  能信解是經。」

爾時遠離惡法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愚心貪著果,  能誹謗是經;
 應遠離是人,  猶如臭糞穢。
 亦如爛死尸,  行者皆遠避;
 謗此經眾生,  皆應常遠離。
 猶如劫村賊,  住大曠野中;
 聞者皆馳走,  恐為我作難。
 應如是馳走,  遠離是惡賊;
 瞋恚懷惡意,  誹謗是經者。」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六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是諸菩薩摩訶薩,決定善說菩提之法。世尊!為是自三昧力,為是佛威神力,為是此經三昧力,能作是說耶?」

佛告阿難:「是諸善男子,曾於六十億那由他諸佛所,聞說是經無有增減,如我今者說微密語,等無有異。彼不以三昧力故能作是說。所以者何?彼於此經現見通達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聞此經能信能解不生疑惑者。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得幾所福?」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滿閻浮提七寶施諸如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經信解不疑,阿難當知!其所得福甚多甚多。阿難!置閻浮提,假使以恆河沙世界滿中七寶施諸如來,若有得聞此經信解不疑,其福勝彼。」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以閻浮提,  滿中七寶施;
 奉諸佛如來,  慈悲導世者。
 亦如恆河沙,  數等諸世界;
 滿中諸珍寶,  以奉上諸佛。
 若有聞此經,  能信能解者;
 亦不生疑惑,  其福勝於彼。」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經能信能解,能信解已,復能受持讀誦通利,是善男子,善女人得幾所福?」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遠離是經,於百劫中,行檀波羅蜜奉施諸佛,如是於百劫中,護戒、忍辱、精進、禪定,起五神通修行智慧,以遠離此經故,不如善男、善女,得聞是經信解不疑,受持讀誦悉令通利,其福勝彼。」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滿百劫中,  以種種餚饍;
 以供導世師,  未名供養佛。
 若能持此經,  是名供養佛;
 諸佛敬法故,  是無上恭敬。
 若滿百劫中,  以種種衣散;
 救世大精進,  未名供養佛。
 若能持此經,  是最勝供養;
 是名供養佛,  勝前以衣施。
 若滿百劫中,  以種種華散;
 救世大精進,  未名供養佛。
 欲以最勝供,  供養諸佛者;
 應當持此經,  不染著諸果。
 此供是大供,  諸供中最上;
 若能持此經,  而不計於我。
 若滿百劫中,  堅固守淨戒;
 若不持此經,  彼皆無名稱。
 若能持此經,  此戒有名稱;
 於諸戒中上,  勝先行戒施。
 雖有純淨戒,  無量難思議;
 應當常勤求,  受持如是經。
 如此經中說,  善修戒行者;
 不名為惡戒,  亦不名破戒。
 若持此經戒,  名持菩提戒;
 持菩提定戒,  具足無作戒。
 如是等諸戒,  皆於此經說;
 若能持此經,  具足一切戒。
 若人滿百劫,  能行大忍辱;
 眾生惡口罵,  其心皆能忍。
 若截其手足,  其身不擾動;
 未曾起噁心,  瞋恨於他人。
 行如是忍辱,  如忍辱仙人;
 雖經百劫中,  其忍不為上。
 若有聞此經,  信解能堪忍;
 是忍名為上,  是忍名賢善。
 是忍名最勝,  是忍無有上;
 若能持此經,  而無所染著。
 欲求無染著,  諸佛無上智;
 不應生染著,  速受持此經。
 若滿百劫中,  常立不坐臥;
 除卻諸睡眠,  勤行大精進。
 智者勤精進,  流佈如是經;
 是人到無畏,  勝彼大精進。
 若滿百劫中,  能起五神通;
 不得聞此經,  其智不為上。
 若能持是經,  通達無依義;
 於諸神通中,  是神通最上。
 若滿百劫中,  修行諸智慧;
 此慧是世間,  分別世間法。
 若不學此經,  不名為明慧;
 若能學是經,  是名堅固慧。
 若有聞此經,  信樂無有上;
 是人名為慧,  亦名通達者。
 欲以如是慧,  能知諸法如;
 應宣說此經,  當得如是慧。
 慧者所行法,  皆此經中說;
 應當勤精進,  受持於此經。」

爾時阿難,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應往一由旬,  乃至百由旬;
 聽受如是經,  能舍離諸果。
 設有大火坑,  縱廣一由旬;
 智者從中往,  聽受如是經。
 欲得諸聖戒,  於諸戒中上;
 應流佈是經,  能淨於戒身。
 欲得諸聖禪,  於諸禪中上;
 應流佈是經,  燒一切煩惱。
 欲得諸聖慧,  於諸慧中上;
 應流佈是經,  能淨諸法界。
 欲往詣諸方,  嚴淨諸世界;
 其界名喜樂,  應流佈是經。
 欲見阿閦佛,  諸牟尼中尊;
 應當持是經,  廣為眾生說。
 若欲淨菩薩,  種種之所行;
 應流佈是經,  得往安樂界。
 得見彌陀佛,  光明不可議;
 應流佈是經,  諸佛之所說。」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所以者何?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不散心讀誦此經為他解說,欲見諸佛即皆得見,若以散亂心讀誦此經為他解說,其人命欲終時,眼見百千諸佛。所以者何?一切諸佛皆守護是善男子、善女人故。」

爾時會中有一童女,名曰師子,與五百童女俱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白佛言:「若有女人,受持此經讀誦通利有何功德?」

爾時世尊告師子言:「若有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當知是身最是後邊。所以者何?若有女人,以不散亂心受持是經讀誦通利,所有煩惱受女人身者不現在前。」

師子白佛言:「世尊!何等煩惱能受女身?」

佛告師子:「凡諸女人見他女人形容端正,以金、銀、珍寶種種珠璣,嚴飾其身受眾快樂,見已生愛著心,不能如實觀察此身,但是糞聚臭穢不淨,假以綵色眾香塗熏,惑愚者眼便生染著,起諸煩惱故受女身。復次,師子!女人之性多諸慳嫉,言說時異,心思時異,現前語異,屏處語異,為氣味故,有諸女人不為正法,瞋恚所弊睡眠所蓋樂喜談說,以是緣故不能受持此經。又於晝夜多染污心少出要心,成就如是諸惱心故,恆受女身不能令止。是故師子!若女人欲不起煩惱不受女身者,應當受持讀誦此經為他解說。所以者何?此經能除女人諸煩惱故。」

師子復白佛言:「世尊!若有女人,不為離女身受持此經讀誦通利者,當受女身不?」

佛告師子:「若有女人,雖不為離女身,受持此經讀誦通利,當知此身最是後邊,除其神足現女身者。師子!譬如有人投大火聚,而作是言:『莫燒我身燒我膚色。』於意云何?是人所語得稱意不?」

師子白佛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火性壞人形色。」

佛告師子:「此經亦爾,燒諸煩惱令無有餘。是故師子!若有女人,欲不受女身,欲速得一切佛法,欲得見無量無邊諸佛,欲得無礙辯才,欲以慈心遍緣一切眾生者,應受持此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

爾時師子及五百童女白佛言:「世尊!我等於燃燈佛所受持是經!如是展轉至於今日。」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師子童女,未盡女身份耶?」

佛告阿難:「於意云何,汝謂師子是女人耶?」

阿難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莫作是言。所以者何?是師子及五百童女,以神通力現為女身,憐愍饒益未來世中諸女人故。所以者何?一切男子不得隨意入諸家中。是故阿難!師子童女,以神通力現受女身,而此女人,無女人法,無男子法,無非男非女法。所以者何?女人法、男子法、非男非女法不可得故。阿難!是師子於此法中不得一切法,成就法忍逮大照明。是故阿難!一切女人應當隨學,如師子童女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

爾時會中有五千比丘尼,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從今日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所以者何?我不願樂更受女身。受持是經,若不究竟讀誦通利,終不坐臥亦不睡眠。」

佛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作如是言。發大莊嚴而自莊嚴,以大精進而自精進。所以者何?汝等不樂女身樂求佛法,是故汝等倍加精進,堅心受持讀誦是經,悉令通利為他解說,當知汝等所受女身最是後邊。」

爾時諸比丘尼,聞佛所說歡喜踴躍,各各脫身所著欝多羅僧,以散佛上,而說偈言:

「佛無有二語,  必成男子身;
 說我等作佛,  我志願滿足。」

爾時會中有五千居士婦,從諸比丘尼聞是偈已,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所以者何?我等今者欲得遠離不自在身,視人顏色猶如婢妾,女人之身雖生王家長養,令大娉與他王不得自在,盡其形壽奉事其夫,懷妊十月受種種苦,以是事故,我等從今勤加精進,受持是經為他解說。受一食法奉持齋戒,脇不觸地,乃至奪命,誓不與夫攜手親近,要當受持讀誦是經。」

爾時世尊告諸居士婦言:「善哉,善哉!諸善女人,快說此言。汝等從今更不屬他,常得自在,不視他顏色,無懷妊苦,不更處胎,生無淫欲無女人處諸佛世界。」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姊等所生之處,世界何名佛號何等?」

佛告阿難:「世界名眾寶華光,佛號放眾寶摩尼王光如來等正覺,今現在說法,此諸女人當生彼國。諸居士婦,受持是經故得見彼佛。」

爾時諸居士婦,聞說是已,皆生歡喜,踴躍無量,即解頸十千真珠瓔珞,持用散佛,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等獲善利,  得遠離女身;
 佛無有二語,  所說皆真實。
 永棄如是身,  卑陋女人相;
 但誑無智人,  不能如實知。
 更不如婢妾,  屬他不自在;
 亦不復十月,  懷妊受眾苦。
 終不復更受,  處胎諸惡法;
 已得離胎智,  此智無有上。」

爾時諸居士婦說此偈已,頭面禮佛右遶三匝,去佛不遠皆共就坐,一心觀佛目不暫瞬。

爾時釋提桓因,以天拘藪摩花而散佛上,作如是言:「世尊!我當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汝若如是,終不更與阿修羅戰。」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欲令百千眾生所有善根轉明淨故,白佛言:「世尊!如來昔者從我聞說是經發菩提心。」

佛告文殊師利:「以是事故,汝於百千萬億那由他菩薩眾中,最為明照,於十方世界開悟眾生,如日光明。」即時大地震動,天雨眾華,遶佛世尊積至於膝。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大地震動,散眾天華積至於膝。」

佛告阿難:「今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從文殊師利聞說此言,歡喜踴躍散眾天華,皆發是言:『我等當受持讀誦是經為他解說,如文殊師利法王子快說是言,我等亦當隨學;如文殊師利照明世間,我等亦當如是照明。』說此語時,皆得憶念是經如現在前,是故心生歡喜踴躍無量,復聞我從文殊師利得聞此經。阿難!是故大地震動天雨眾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成就諸大功德,此經成就未曾有功德,非是成就少善根眾生得聞此經。」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乃聞是經,聞已信解受持讀誦為他解說。阿難!此善男子,在天人中當知如塔,若有受持讀誦是經者,其人所住方面便有明正法人。復次,阿難!若有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乃至書寫經卷而供養者,當知是人離諸惡趣,已能降伏惡魔波旬,建立法幢能行法施,燃大法炬破無明闇,吹大法蠡趣向道場,擊大法鼓開甘露門降大法雨,充足一切樂求法者。開諸法藏諸佛所聚出大法財,知一切法遠離諸想,所謂色、受、想、行、識想,眼、耳、鼻、舌、身、意想,色、聲、香、味、觸、法想,遠離一切諸法想,乃至佛、法、僧想。阿難!若有從我聞此經者,受持讀誦,當知是人便是我子,從佛口生從法身生。是故阿難!若有眾生,欲食如來食,欲坐道場欲說正法,如我今者,應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乃至書寫經卷受持供養。」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乃至書寫經卷而供養者,皆是今日受持讀誦是經者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所以者何?我未曾見諸餘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人及非人,於未來世能說是經,令他聞者無有是處。阿難!能於今日積聚法財,於未來世隨意受用。譬如居士若居士子,其家大富多饒財寶,金、銀、琉璃、真珠、摩尼,珂貝、璧玉倉庫盈溢,奴婢、僮僕、象、馬、牛、羊如是眾多,往至餘方遊戲觀看,其人後時還至財所得受用不?」

阿難白佛言:「世尊!自在受用,是其財故。」

「如是阿難!若於我前得聞此經,於未來世亦復得聞,受持讀誦如是經典,而設供養猶如今日。阿難!我以佛眼見有信解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乃至書寫經卷如今,阿難!而供養者,亦見誹謗不信受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不信解是經而誹謗者,其人罪報當生何處?」

佛告阿難:「且止!不須問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為不信此法眾生生信樂故。」

佛告阿難:「其人罪報生處,與五無間業等。阿難!於意云何?假使有人於一日中,悉斷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命根,其人生處罪報云何?」

阿難白佛言:「甚惡。世尊!」

佛告阿難:「其人罪報亦與彼等。阿難!於意云何?假使有人,若壞若燒恆河沙諸佛般泥洹後所起塔廟,得罪多不?」

阿難白佛言:「甚多。世尊!眼不應視,耳不應聞。」

佛告阿難:「其人生處罪報云何?」

阿難白佛言:「世尊!甚惡甚重。」

佛告阿難:「其人罪報亦與彼等。阿難!於意云何?假使有人,壞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正法。其罪云何?」

阿難白佛言:「甚重。世尊!」

佛告阿難:「其人罪報亦與彼等。」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毀呰誹謗令眾生遠離是經。其罪云何?」

佛告阿難:「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行十善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使有人毀壞其眼。其罪多不?」

阿難白佛言:「甚多。世尊!當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在地獄中受諸苦惱。」

佛告阿難:「我今語汝,若有眾生譭謗此經,乃至一人令遠離者,當知此罪亦與彼等。」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此經中雖有疑心而不誹謗。其罪云何?」

佛告阿難:「若生疑心則逆諸佛而有罪過,經一億劫遠離菩提。」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誹謗是經,令多眾生而遠離者,所受罪身大小云何?」

佛告阿難:「且止!不須問此罪身大小。」

阿難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令此四眾來世眾生慚愧怖畏。」

佛告阿難:「其人罪身長一萬由旬,受無量苦。」

阿難白佛言:「其人不能護口,所受舌報大小云何?」

佛告阿難:「其罪人舌,縱廣一千由旬,五百鐵犁光焰熾燃以耕其舌。復有五百鐵丸,光焰熾燃雨其舌上,以其前世不護口故。」

爾時四眾皆生怖懼身毛皆竪,涕泣流淚舉身投地,皆共同聲作如是言:「世尊!我等今者為彼族姓子、族姓女髮露懺悔,願令遠離如是罪身不受眾苦。」會中復有涕泣流淚作如是言:「世尊!我等若於此生,若前百千萬億那由他生,曾起疑心作是眾苦因緣者,我等今於如來等正覺前,及餘百千萬億不可限量諸佛世尊前,發露懺悔。諸佛如來願以佛眼見知我等,我等今者所有罪業,皆悉發露不敢覆藏,我等愚小,無知無覺無有方便,惟願諸佛,以憐愍故受我等悔。」

佛告諸善男子:「善哉,善哉!汝等今於我前不覆藏罪發露懺悔,於我法中便為增益。」

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會中生疑心者,皆受如是地獄苦耶?」

佛告阿難:「今此會中生疑心者,以悔過故其罪甚少。」

阿難白佛言:「彼人受罪為多少耶?」

佛告阿難:「其人欲命終時,身上一一諸毛孔中受無量苦亦不經久。所以者何?以於我前及餘無量無邊諸佛世尊悔過罪故。阿難!是故諸族姓子、族姓女,不欲受如是罪身,如是罪舌,如是眾苦者,應當信解是經莫生疑惑。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欲舍佛、舍法、舍比丘僧,不欲舍過去、當來、現在諸佛正法者,應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書寫經卷而供養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者說《不退轉輪經》,以何緣故作如是說『若不舍僧』?不舍何僧?」

佛告阿難:「僧者所謂不退轉者說名為僧,為不退轉法來集會者亦名為僧。」

阿難白佛言:「退轉菩薩不在僧數中耶?」

佛告阿難:「若有深發菩提心不見此心者,皆入不退轉僧中。」

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諸佛成就大方便力,以方便故說如是法。」

爾時釋提桓因,以天曼陀羅華而散佛上,白佛言:「世尊!願令一切眾生皆成就如是方便。」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若有信解是經者,皆當成就如是方便演說諸法,如我今者等無有異。」

爾時有百千諸天,以天曼陀羅花而散佛上,作是言:「願令一切眾生逮得是經。」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惟願如來,憐愍未來眾生守護是經。」

爾時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在大海中應聞是經,是善男子、善女人皆悉得聞。所以者何?先佛如來已守護故。」

阿難白佛言:「世尊!先佛如來雖守護是經,如來今者憐愍眾生當守護是經。」

爾時大地六變震動,即於佛前有閻浮那提金色天華自然而現,其華有百千萬億葉,出大光明遍照十方恆河沙諸佛世界。是時四眾皆見十方恆河沙世界諸佛世尊,是諸佛前,亦有閻浮那提金色天華,有百千萬億葉自然而現,出大光明遍照十方。爾時釋提桓因,即自化身作居士形,持種種花與諸四眾作如是言:「諸仁!今者可以此花散如來上,亦用供養是經法故。」是時四眾即取其花散如來上。佛神力故所散之花,於諸佛上變成花蓋。

是時四眾白佛言:「世尊!以何緣故大地震動?是大蓮花於諸佛前自然而現,乃至東方恆河沙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恆河沙諸佛世界亦復如是。」

佛告四眾:「若先有此相,當知諸佛已守護是經。」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者已守護是經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我已守護。」

阿難白佛言:「唯佛世尊守護是經,餘世界佛亦守護是經耶?」

佛告阿難:「十方恆河沙諸佛世尊亦守護是經。」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是經?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不著諸果』,亦名『遠離諸果』,亦名『說堅信、堅法、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密義』,亦名『降伏遣魔』,亦名『與六波羅蜜相應』。所以者何?若善男子、善女人,信解是經受持讀誦,乃至書寫經卷而供養者,便具足修行六波羅蜜。」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信解是經受持讀誦,具足修行六波羅蜜耶?」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信解是經名檀波羅蜜,不生疑惑名尸波羅蜜,堪任此法名羼提波羅蜜,心無怯弱名精進波羅蜜,心不擾動名禪波羅蜜,不分別一切法名般若波羅蜜。是故阿難!此經名『六波羅蜜相應』,亦名『一切諸佛正說』,亦名『廣大不退轉輪』,亦名『廣博嚴淨不退轉輪』。阿難!如是等名汝當受持。」

阿難白佛言:「世尊!聞此經名,尚應聽受,何況具聞初、中、後說。」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言。」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得聞此經名者,能卻幾劫生死罪耶?」

佛告阿難:「若有得聞《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名者,聞已信解。阿難當知!是諸眾生,得卻百千劫生死。」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能信解已發菩提心者,逮得何法?」

佛告阿難:「如是眾生已逮受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四眾,各各自見其所坐前有大蓮華自然而現,其華開敷有百千葉,亦有百千萬億光色。是時四眾心生歡喜踴躍無量,即取是華以散佛上,作如是言:「願使我等於未來世宣說是經,猶如世尊等無有異。」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當爾之時,一切音樂不鼓自鳴,一切眾香自然芬熏,百千萬億虛空諸天,於虛空中作大音樂,復有百千萬億諸天,於虛空中雨天細末栴檀種種天香,天阿迦樓香,細末多摩羅香,復雨天閻浮那提金粟銀粟天摩尼寶,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波樓沙華,摩訶波樓沙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迦迦羅華,摩訶迦迦羅華,樓遮摩那華,摩訶樓遮摩那華,輸婆摩那華,摩訶輸婆摩那華,天優缽羅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如是眾華,而散佛上。種種天香,種種天鬘,乃至諸天所有珍寶皆悉雨之,虛空諸天現身在地,而作音樂以供養佛,世間諸人各各脫身所著上服而散佛上。復有諸人,脫手足瓔珞咽胸瓔珞所著天冠華鬘而散佛上。復有諸人,以金銀天冠,眾寶天冠,眾華天冠,栴檀天冠散佛上者。復有諸人歡喜踴躍稱慶無量。當爾之時,牛馬歡悅出和柔聲,虛空眾鳥出和雅音,地獄畜生離苦獲安,餓鬼充足離飢渴苦,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悉歡喜踴躍無量。是時眾生皆得慈心,慈心相向無有忿恨。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世尊微笑?諸佛如來不以無緣而笑。」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今此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今於我前得聞此經,及未來世得聞經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後成佛時宣說是經無有增減,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佛說是經時,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限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佛說是經已,文殊師利法王子,無邊無量諸菩薩摩訶薩,尊者阿難諸大聲聞,及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諸世間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上篇:不退轉法輪經

下篇:佛說法華三昧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法華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法師求...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不退轉法輪經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

大法鼓經

大法鼓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地藏王菩薩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法集經

佛說法集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淨土生無生論

淨土生無生論 幽溪沙門傳燈撰 稽首能仁圓滿智,無量壽...

佛說賢首經

佛說賢首經一卷 西秦沙門聖堅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註音版】佛說咒齒經

佛說咒齒經...

佛說尊那經

佛說尊那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註音版】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

佛說大乘智印經

佛說大乘智印經卷第一 西天三藏寶法大師賜紫沙門智吉...

【佛教詞典】梵身

(術語)佛之清淨法身也。菩薩戒經疏上曰:莊嚴梵身,...

【佛教詞典】天聖釋教總錄

凡三冊。北宋惟淨等編修。內容系錄出東漢至北宋天聖五...

同一件事為何有人昇華有人墮落

問: 法師,同樣是一件事,有的人因為這件事昇華,有...

《地藏經》傳授給我們的修行方法

《地藏經》上所傳授給我們的修行的法門:當我們出生了...

多誦經少念佛這樣對嗎

問: 最近從北京來一位年輕的女居士,叫我們這些老居...

如何度化家人

問: 如何度化家人? 慧律法師答: 從你的行為做起:...

服務大眾,神人共欽

有一個成都的知府,叫張乖崖的,他有一次在夢中經歷一...

越只國不可攻伐之因緣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的靈鷲山說法時,摩竭國阿闍世王統領...

獲得真正的圓滿成功

成功是人生中常時縈懷,不經意就自然浮現的字眼與期盼...

觀心的下手功夫

古人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可見心量廣大,心能...

曇鸞大師的念佛說

曇鸞(476-542),是南北朝時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號...

把心用靈就神了

其實這個《淨行品》最注重的就是善用其心四個字,它是...

素食者對生態保護的巨大貢獻

肉類生產不僅包括對動物的殘忍屠宰過程,而且還對中國...

為什麼這麼用功還會生病

有病,你怎麼樣對待病?當然我們要看、要治、要吃藥。...

【視頻】《稱揚諸佛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稱揚諸佛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地藏經》聆志居士讀誦

《地藏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