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迦鄰竹園中,與大比丘眾,比丘五百人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塵垢,生死悉除而得自在,心已解脫照明於慧,譬如大龍聖智通達,所作已辦眾行具足,棄捐重擔所欲自從,已捨諸有其行平等,得制其心度於彼岸,唯除一人賢者阿難。

爾時,有菩薩名颰陀和與五百菩薩俱,皆持五戒,晡時至佛所前,以頭面著佛足卻坐一面。並與五百沙門俱至佛所,前為佛作禮卻坐一面。時佛放威神,諸比丘所在遠方無不來者。即時十萬比丘,俱相隨來會佛所,前為佛作禮卻坐一面。佛復放威神,摩訶波和提比丘尼,與三萬比丘尼俱相隨至佛所,前為佛作禮卻坐一面。佛復放威神,羅鄰那竭菩薩從墮舍利大國出,橋曰兜菩薩從佔波大國出,那羅達菩薩從波羅斯大國出,須深菩薩從迦羅衛大國出,摩訶須薩和菩薩與阿難邠坻迦羅越俱從舍衛大國出,因坻達菩薩從鳩睒彌大國出,和倫調菩薩從沙祇大國出,一一菩薩各與二萬八千人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皆卻坐一面。羅閱祇王阿闍世,與十萬人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卻坐一面。四天王、釋提桓因、梵摩三缽摩夷亙天、阿迦尼吒天,各各與若干億億百千天子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卻住一面。難頭和難龍王、婆竭龍王、摩難斯龍王、阿耨達龍王,各各與若干龍王億億百千萬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卻住一面。四面阿須倫王,各與若干阿須倫民億億百千萬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卻住一面。時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諸龍、諸阿須倫民、諸閱叉鬼神、諸迦留羅鬼神、諸真陀羅鬼神、諸摩睺勒鬼神、諸人非人,無央數都不可計。

跋陀惒菩薩從座起整衣服,叉手長跪白佛言:「願欲有所問,既問者欲有所因故。天中天聽我言者,今當問佛。」

佛告跋陀惒菩薩:「所用故者便問,佛當為汝說之。」

跋陀惒菩薩問佛言:「菩薩當作何等三昧?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須彌山,所問者不疑,終不失人中之將,自致成佛終不退,終不生愚癡之處,豫知去來之事,未曾離佛時,若於夢中亦不離佛,端正姝好於眾中顏色無比,少小常在尊貴大姓家生,若其父母兄弟、宗親知識無不敬愛者,高才廣博所議作者與眾絕異,自守節度常內慚色,終不自大常有慈哀,智慮通達於智中明無有與等者,威神無比精進難及,入諸經中多入諸經中,諸經中無不解者,安樂入禪入定入空,無所想無所著,於是三事中不恐,多為人說經便隨護之,在所欲生何所自恣,無異本功德力、所信力,多所至到處其筋力強,無不欲愛力,無不有根力,明於所向力,明於所念力,明於所視力,明於所信力,明於所願力,在所問如大海無有減盡時,如月盛滿時悉遍照無有不減明者,如日初出時、如炬火在所照無所罣礙,不著心如虛空無所止,如金剛鑽無所不入,安如須彌山不可動,如門閫正住堅,心軟如鵠毛無有麤棄,身無所慕樂於山川如野鹿,常自守不與人從事,若沙門道人多所教授皆護視,若有輕嬈者終無瞋恚心,一切諸魔不能動,解於諸經入諸慧中,學諸佛法無有能為作師者,威力聖意無有能動搖者,深入之行常隨無所行常柔弱,於經中常悲,承事於諸佛無有厭,所行種種功德悉逮及,所行常至誠,所信常正無有能亂者,所行常淨潔,臨事能決無有難,清淨於智悉明,得所樂行盡於五蓋,智慧所行,稍稍追成佛之境界,莊嚴諸國土,於戒中清淨,卻羅漢、辟支佛心,所作為者皆究竟,所作功德常在上首,教授人民亦然,於菩薩中所教授無有厭,當所作者度無有極,一切餘道無有能及者,未嘗離佛不見佛,常念諸佛如父母無有異,稍稍得諸佛威神,悉得諸經,明眼所視無所罣礙,諸佛悉在前立,譬如幻師自在所化作諸法,不豫計念便成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如化作,念過去、當來、今現在如夢中,所有分身悉遍至諸佛剎,如日照水中影悉遍見,所念悉得如向,亦不來亦不去,生死如影之分,便所想識如空,於法中無想,莫不歸仰者,一切平等無有異,於經中悉逮知心不可計,一切諸利心不著無所適念,止於諸佛剎無所復罣礙,悉入諸陀羅尼門,於諸經中聞一知萬,諸佛所說經悉能受持,侍諸佛悉得諸力,悉得佛威神,勇猛無所難,行步如猛師子無所畏,於諸國土無不用言者,所聞者未曾有忘時,一切諸佛之議等無有異,悉了知本無經不恐,欲得諸經便自知說,如諸佛終無厭,為世間人之師無不依附者,其行方幅無有諂偽,諸剎照明,眼不著於三處,所行無所罣礙,於眾輩中無所適,於本際法中無所慕,於薩芸若教人入佛道中,未曾恐怖無有畏懼時,悉曉知佛諸經所有卷所在,眾會中無不蒙福者,見佛極大慈歡喜,所學諸佛經通利,於大眾中無所畏,於大眾中無有能過者,名聲極遠,破壞諸疑難無不解者,於經中極尊,於師子座上坐自在,如諸佛法教,悉曉知佛萬種語,悉入萬億音,愛重諸佛經,常念在左右側,未曾離於諸佛慈,於佛經中樂行,常隨佛出入,常在善知識邊無有厭極時,於十方諸佛剎無所適止,悉逮得願行,度脫十方萬民,智慧珍寶,悉逮得經藏,身如虛空無有想,教人求菩薩道,使佛種不斷,行菩薩道未曾離摩訶衍,逮得摩訶僧那僧涅極廣大道,疾逮得一切智,諸佛皆稱譽,近佛十力地一切所想悉入中,一切所計悉了知,世間之變悉曉知,成敗之事生者滅者悉曉知,入經海寶開第一之藏悉佈施,悉於諸剎行願亦不在中止,極大變化如佛所樂行,心一反念佛悉在前立,一切適不復願,適無所生處,十方不可計佛剎悉見,聞諸佛所說經,一一佛比丘僧悉見,是時不持仙道、羅漢、辟支佛,眼視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爾乃見,便於是間坐悉見諸佛,悉聞諸佛所說經,悉皆受,譬如我今於佛前面見佛菩薩,如是未曾離佛,未曾不聞經。」

佛告跋陀惒菩薩:「善哉!善哉!所問者多所安隱,於世間人民不可復計,天上天下悉安之。今若能問佛如是,若能前世過去佛時,所聞施行作功德所致,供養若干佛已所致,樂於經中所致,作道行守禁戒所致。自守法行清白不煩濁,輒以乞匃自食,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諸菩薩,用是故極大慈哀,一切人民皆於等心,隨時欲見佛即見佛,所願極廣大甚深之行,常念佛智慧,悉持經戒,悉具足佛種聖心如金剛,悉知世間人民心所念,悉在諸佛前。」

佛告跋陀惒菩薩:「若功德以不可復計。」

佛言:「今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行是三昧者,若所問者悉可得。」

跋陀惒菩薩白佛言:「願佛哀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多所安隱,願佛為諸菩薩現大明!」

佛告跋陀惒菩薩:「一法行常當習持常當守,不復隨餘法,諸功德中最第一。何等為第一法行?是三昧名為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行品第二

佛告跋陀惒菩薩:「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薩高行。何等為定意?從念佛因緣,向佛念意不亂,從得黠不捨精進,與善知識共行空,除睡臥,不聚會,避惡知識近善知識,不亂精進,飯知足,不貪衣,不惜壽命,孑身避親屬離鄉里,習等意得悲喜心,護行棄蓋習禪,不隨色,不受陰,不入衰,不念四大,不失意,不貪性,解不淨,不捨十方人、活十方人、十方人計為我所、十方人計為非我所,一切不欲受,不貿誡習定行,欲諷經,不中犯戒,不失定意,不疑法,不諍佛,不卻法,不亂比丘僧,離妄語,助道德家,避癡人世間語,不喜不欲,聞道語具欲聞亦喜,從因緣畜生,不欲聞六味、習為五習,為離十惡,為習十善,為曉九惱,行八精進,捨八懈怠,為習八使,為習九思八大人念,又不著禪聞,不貢高棄自大,聽說法,欲聞經,欲行法,不隨歲計,不受身相,離十方人,不欲受,不貪壽,為了陰不隨或為不隨所有求無為,不欲生死大畏生死,計陰如賊,計四大如蛇,十二衰計空,久在三界不安隱莫忘得無為,不欲貪慾,願棄生死,不隨人諍,不欲墮生死,常立佛前,受身計如夢,以受信不復疑,意無有異,一切滅思想過去事、未來事、今現在事等意,常念諸佛功德,自歸為依佛,定意得自在,不隨佛身相法,一切一計不與天下諍,所作不諍,從因緣生受了,從佛地度得可法,中法中得下,以了空意計人,亦不有亦不滅,自證無為黠眼以淨,一切不二覺意不在中邊,一切佛為一念入,無有癡黠,無有能訶,自得曉覺意故,佛黠不從他人待,得善知識計如佛無有異意,一切在菩薩無有離時,縱一切魔不能動,一切人如鏡中像,見一切佛如晝,一切從法行,為入清淨菩薩行如是。」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跋陀惒,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佛告跋陀惒:「譬如人臥出於夢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背;其覺已為人說之,後自淚出念夢中所見。如是,跋陀惒菩薩,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日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如夢中所見,不知晝不知夜,亦不知內亦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蔽礙故不見。如是,跋陀惒,菩薩心當作是念:‘時諸佛國界名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目亦不蔽,心亦不礙。’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乃見,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經悉受得,從三昧中悉能具足,為人說之。譬如有人,聞墮舍利國中,有淫女人名須門;若復有人,聞淫女人阿凡和利;若復有人,聞優婆洹作淫女人,是時三人皆在羅閱念。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淫意即為動,便於夢中各往到其所。是時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是淫女人所與共棲宿,其覺已各自念之。」

佛告跋陀惒:「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然後得佛號曰善覺。如是,跋陀惒,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不壞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

佛告跋陀惒:「菩薩於三昧中誰當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菩薩、須真天子,及時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昧者是為證。何等為證?證是三昧知為空定。」

佛告跋陀惒:「乃往過去時有佛,名須波日。時有人行出入大空澤中,不得飲食飢渴而臥,出便於夢中得香甘美食,飲食已其覺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耶?’」

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無所從生法樂,即逮得阿惟越致。如是,跋陀惒,菩薩其所向方,聞現在佛,常念所向方欲見佛,即念佛不當念有,亦無我所立,如想空當念佛立,如以珍寶倚琉璃上,菩薩如是見十方無央數佛清淨。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里、家室親屬、財產。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里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於夢中見已,覺為知識說之:‘我歸到故鄉里見我家室親屬。’」

佛言:「菩薩如是,其所向方聞佛名,常念所向方欲見佛,菩薩一切見佛,如持珍寶著琉璃上。譬如比丘觀死人骨著前,有觀青時,有觀白時,有觀赤時,有觀黑時。其骨無有持來者,亦無有是骨,亦無所從來,是意所作想有耳!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何以故?如是,跋陀惒,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佛。譬如,跋陀惒,年少之人,端正姝好莊嚴,已如持淨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淨水,如新磨鏡,如無瑕水精,欲自見影,於是自照悉自見影。云何,跋陀惒,其所麻油、水鏡、水精,其人自照,寧有影從外入中不?」

跋陀惒言:「不,天中天。用麻油、水精、水鏡淨潔故,自見其影耳!其影亦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

佛言:「善哉!善哉!跋陀惒。如是,跋陀惒,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如是,跋陀惒,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佛爾時頌偈曰: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癡,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四事品第三

「菩薩有四法,疾逮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為四。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二者、不得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衣服飲食。是為四。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合會人至佛所,二者、合會人使聽經,三者、不嫉妬,四者、教人學佛道。是為四。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作佛形像若作畫,用是三昧故;二者、用是三昧故,持好疋素令人寫是三昧;三者、教自貢高人內佛道中;四者、常護佛法。是為四。」

佛爾時頌偈曰:

「常樂信於佛法, 受誦是道德化,

 精進行解深法, 立具足等慈哀。

 當普說佛經卷, 廣分佈道法教,

 慎無得貪供養, 無所著得是法。

 在不正瞋恚興, 意善解便離欲,

 常樂定三昧禪, 謹慎行得是法。

 常念佛本功德, 天金色百福相,

 諸種好有威德, 現譬如像金山。

 悉知見諸世間, 過去佛及當來,

 並現在人中尊, 天中天皆說是。

 當供養斯善救, 上好華眾搗香,

 欣踴心奉飯食, 得是法終不久。

 鼓琴瑟諸妓樂, 簫成供佛形象,

 欣然意悅無量, 尊道法得不難。

 當造起佛形象, 諸相好若干種,

 黃金色無穢漏, 疾逮得是道尊。

 堅固敬常以前, 聽是法無亂心,

 常捨離懈怠行, 得三昧疾不久。

 無恚害向他人, 當行哀得慈法,

 普救護功德地, 得三昧疾不久。

 常恭敬於法師, 當奉事如世尊,

 無得惜是經法, 得三昧疾不久。

 慎無得疑斯經, 佛讚是正道化,

 一切佛所歌嘆, 得三昧疾不久。」

佛告跋陀惒:「如是等菩薩,當慈心,當樂於善師,所視師當如佛,悉具足承事。欲書是三昧經時,若欲學時,菩薩敬師如是。跋陀惒,菩薩於善師有瞋恚,有持善師短,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譬如,跋陀惒,菩薩明眼人夜半視星宿,見星宿甚眾多。如是,跋陀惒,菩薩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東向視若干百千佛、若干百萬佛、若干百億佛,如是十方等悉見諸佛。」

佛告跋陀惒:「是菩薩如佛眼悉知悉見。如是,跋陀惒,是菩薩欲得今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佈施當具足,持戒如是,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度脫智慧身悉具足。」

佛爾時頌偈曰:

「譬如有人眼清淨, 於夜中半而起觀,

 仰見星宿無數千, 晝日思念皆識知。

 菩薩如是得三昧, 見無央數百千佛,

 皆識念知於諸佛, 則為眾會說世雄。

 譬如今我覺眼明, 清淨無垢見世間,

 佛子菩薩眼若此, 三昧普達見世尊。

 終不復起吾我想, 見十方佛人中尊,

 除毒清淨無想念, 觀此菩薩奇特行。

 逮聞尊法寂然義, 速疾得解空定行,

 今我亦訓於是法, 以成佛道多所安。

 如阿彌陀國菩薩, 見無央數百千佛,

 得是三昧菩薩然, 常見無數百千佛。

 比丘阿難如勇猛, 從我聞法皆受持,

 逮得三昧亦如是, 聞無數法悉奉持。

 當信三昧疾持行, 悉棄世間諸所有,

 當樂斯經行法施, 疾得清淨寂定地。」

譬喻品第四

佛告跋陀惒:「菩薩慈求三昧者,得是三昧已,不精進行者。譬如,跋陀惒,有人載滿船珍寶,欲持度大海,未至船中道壞,閻浮利人皆大悲念:‘亡我爾所珍寶。’如是,跋陀惒,是菩薩聞是三昧已,不書不學不誦,不持如中法,一切諸天人民皆為大悲憂言:‘乃亡我爾所經寶,用失是深三昧故。’」

佛言:「是三昧經者,是佛所囑,佛所稱譽。聞是深三昧經者,不書不學不誦,不守不持如法者,無返復愚癡人,自用以為高,不受是經意欲高才,反不肯學是三昧。譬如,跋陀惒,愚癡之子,有人與滿手栴檀香,不肯受之,反謂與之不淨栴檀香。其貨主語其人言:‘此栴檀香,卿莫謂不淨乎!且取齅之知香不?試視之知淨不?’癡人閉目不視不肯齅。」

佛言:「其聞是三昧者,如是不肯受之,反棄捨去,是為不持戒人,反捨是珍寶經。是為愚癡無智,自用得禪具足為度,反呼世間為有,不入空,不知無。其人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不入中,反作輕戲語:‘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

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所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告跋陀惒:「譬如賈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癡子。其人問賈客:‘平此幾錢?’賈客報言:‘夜半時於冥處,持摩尼珠著冥中,其明所照至,直滿其中寶。’」

佛言:「其人殊不曉其價,反形是摩尼珠言:‘其價能與一頭牛等不?寧可貿一頭牛,想是不復過。與我者善,不肯者已。’如是,跋陀惒,其人聞是三昧不信者,反形是經如是。」

佛言:「如菩薩持是三昧,受信者便隨行,四面皆擁護無所畏,持禁戒完具為得高明,黠慧深入為他人說之。菩薩當持是三昧分佈語人,展轉相傳,令是三昧久在。」

佛言:「癡人自於前世佛所不供養,不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用財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嘩說,不得善師,亦不明經,聞是三昧已不信不樂不入中,反誹謗人言:‘是彼不知愧,為自作是經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告跋陀惒:「今我具語汝如是。跋陀惒,求菩薩道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是三千國土滿其中珍寶施與佛,設有是功德,不如聞是三昧。若有菩薩聞是三昧信樂者,其福轉倍多。」

佛爾時頌偈言:

「假使三千界, 滿中珍寶施,

 供養佛世尊, 以用求佛道;

 設復有比丘, 聞是佛三昧。

 信樂而不疑, 其福過彼上。

 諛諂懷自大, 無信在凶害,

 與惡師相隨, 不信是法教。

 犯戒近惡友, 堅住自貢高,

 各各共議言:‘是經非佛語,

 佛不說是議, 為自共合造,

 此非法王教!’共誹謗如斯。

 竟無有是語, 此為誹謗佛,

 有樂道法者, 我故為說耳!

 有聞是經者, 仁賢而喜悅,

 其心常不疑, 不言非佛說。

 奉禁戒清淨, 受法諷誦利,

 執經普講說, 則具足道義。」

佛告跋陀惒:「我所說無有異,爾故說是語耳!今見我說是三昧者,其人卻後世時,聞是三昧終不疑,不形笑,不言不信。除在惡師邊,正使在善師邊,其功德薄少,如是輩人,復轉與惡師從事。是輩人者,聞是三昧不信不樂不入中。何以故?其人未久學,所更佛少所信,智慧少故不信耳!」

佛告跋陀惒:「其有菩薩聞是三昧,不形笑,不誹謗者,歡喜不中疑,不言乍信乍不信,樂書樂學,樂誦樂持。」佛言:「我悉預知預見已,其人不獨於一佛,所作功德不於二、若三、若十,悉於百佛所聞是三昧。卻後世時聞是三昧者,書學誦持經卷,最後守一日一夜,福不可計,自致阿惟越致,所願者得。」

佛告跋陀惒:「聽我說譬喻如是,跋陀惒,有人取一佛剎,破碎如塵。其人取此一塵,悉復破碎如一佛剎塵,都盧悉取一一塵,皆復塵破盡如一佛剎塵。云何,跋陀惒,是塵其數寧多不?」

跋陀惒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告跋陀惒:「我為若曹引此譬喻。若有一菩薩,盡取此塵一塵置一佛剎,其數爾數佛剎,滿其中珍寶悉持供養諸佛,不如聞是三昧。若一菩薩聞是三昧已,書學誦持為他人說,守須臾間,是菩薩功德不可復計!」

佛言:「持是三昧者,書學誦持為他人說,其福乃爾,何況守是三昧悉具足者!」

佛爾時頌偈曰:

「三千大千之國土, 滿中珍寶用佈施,

 設使不聞是經像, 其功德福為薄少;

 若有菩薩求眾德, 當講奉行是三昧,

 疾信諷誦此經法, 其功德福無有量。

 如一佛國塵世界, 皆破壞碎以為塵,

 彼諸佛土過是數, 滿中珍寶用佈施;

 其有受持是世尊, 四句之義為人說,

 是三昧者諸佛慧, 得聞功德叵比喻。

 何況有人自講說, 受持諷誦念須臾,

 轉加增進奉行者, 其功德福無有量!

 假使一切皆為佛, 聖智清淨慧第一,

 皆於億劫過其數, 講說一偈之功德,

 至於泥洹讚詠福, 無數億劫悉嘆誦,

 不能盡究其功德, 於是三昧一偈事。

 一切佛國所有地, 四方四隅及上下,

 滿中珍寶以佈施, 用供養佛天中天;

 若有聞是三昧者, 得其福祐過於彼,

 安諦諷誦講說者, 引譬功德不可喻。

 其人貢高終不起, 亦無有趨惡道時,

 解了深法不疑結, 行斯三昧得如是。

 學士為以見奉吾, 德重精進普不著,

 增益信明為菩薩, 力學三昧佛所讚。

 囑累汝等常勸教, 力行精進無放逸,

 自勖勇猛勤修行, 令得大道不復久。

 其有誦受是三昧, 已為面見百千佛,

 假使最後大恐懼, 持此三昧無所畏。

 行是比丘以見我, 常為隨佛不遠離,

 菩薩聞習三昧者, 義當受持為人說。

 菩薩得是三昧者, 爾乃名曰博達慧,

 為逮總持佛稱譽, 疾成佛道智如海。

 常恆誦說是三昧, 當從佛法世尊教,

 聞其種姓得等覺, 如佛所嘆無有異。」


上篇: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下篇:十住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大集部目錄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淨土全書

淨土全書序 蓋聞願生淨土者。必先淨其心。其心淨則其...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淨土法語

夫修行法門,乃如來對病之良藥也。藥隨病廣,數逾恆沙...

大哀經

大哀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諸菩薩所生莊嚴大...

拔陂菩薩經

拔陂菩薩經 僧祐錄雲安公古典是般舟三昧經初異譯 聞如...

觀虛空藏菩薩經

觀虛空藏菩薩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一...

菩薩念佛三昧經

菩薩念佛三昧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譯 序品第一...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生經

生經卷第一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說那賴經第一 聞如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註音版】隨念三寶經

隨念三寶經...

阿彌陀佛說咒

阿彌陀佛說咒 那(上)謨菩(上)陀夜(藥可反,下同)那謨...

佛說法律三昧經

佛說法律三昧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奉 詔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說師子素駄娑王斷肉經

佛說師子素駄娑王斷肉經 大唐沙門智嚴譯  我憶過去無...

【佛教詞典】善人

(雜語)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也。無量壽經下曰:善人...

【佛教詞典】九橫

(一)指九種因緣,令人命未盡不應死而死。即:(一)不應...

【佛學漫畫】廣欽老和尚

廣欽老和尚一生勸人一心念佛,「念佛要發長遠心,不可...

疑人竊斧

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走的,於是...

帶業往生只能帶宿業嗎

問: 帶業往生,只能帶宿業嗎? 大安法師答: 帶業往...

濁亂惡世成就易往卻非易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

阿彌陀佛可以給你加持,但不能改變你的思想

諸位!阿彌陀佛可以給你很大的加持,但是我要提醒大家...

不承認自己是佛祖

南陽慧忠國師感念侍者為他服務了三十年,想有所報答他...

不能至心就不能往生嗎

問: 《無量壽經》十八願說的至心信樂,標準是什麼?不...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觀

俗諺雲∶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向來最講究吃的藝術,有人...

志公禪師為什麼不禁笑了起來

唐朝有一位得道高僧志公禪師,住在金陵,有一天他離開...

三種修行中特別殊勝廣大而不可思議力量

在我們大乘佛法的修學當中,有三種力量是特別殊勝廣大...

大迦葉-頭陀第一

樹下生偉人 假若有人從兩千五百年前到現在肉體還活在...

聖嚴法師:不除妄想不求真

六祖大師的弟子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一開始就這麼...

【視頻】《寶篋印陀羅尼經》靈鷲山比丘尼念誦

《寶篋印陀羅尼經》靈鷲山比丘尼念誦

【視頻】晚課(寺院導覽)

晚課(寺院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