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蓮池大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故我世尊,乍說三乘,終歸一實。等頒珍賜。更錫殊恩。指四十八之願門。開一十六之觀法。願願歸乎普度。觀觀宗乎妙心。又以願門廣大,貴在知先。觀法深玄,尤應守約。知先則務生彼國。守約則惟事持名。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從茲而萬慮咸休。究極乎一心不亂。

乃知匪離跬步,寶池湧四色之華。不出戶庭,金地繞七重之樹。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珍禽與庶鳥偕音。瓊院共茆堂並彩。蓋由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眾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故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此則理之一心,全歸上智。亦復通乎事相,曲為鈍根。奈何守愚之輩,著事而理無聞。小慧之流,執理而事遂廢。著事而迷理,類蒙童讀古聖之書。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遂使垂手徒勤。倚門空望。上辜佛化。下負己靈。今生以及多生。一誤而成百誤。甘心苦趣。束手死門。無救無歸。可悲可痛。

末法下凡。窮陬晚學。罔通玄理。素鄙空談。畫餅何益飢腸。燕石難誣賈目。祗承先敕。篤奉斯經。望樂國為家鄉。仰慈尊如怙恃。仍以心懷兼利。道貴弘通。慨古疏鮮見其全。惟數解僅行於世。辭雖切而太簡。理微露而不彰。不極論其宏功。儔發起乎真信。頓忘膚見。既竭心思。總收部類五經。直據文殊一行。而復會歸玄旨,則分入雜華。貫穿諸門,則博綜群典。無一不消歸自己。有願皆迴向菩提。展此精誠,乞求加被。

歸命娑婆說法主。西方接引大慈尊。不可思議佛護經。舍利文殊諸聖者。二土六方遍塵剎。過去見在及當來。無盡三寶咸證知。惟願慈悲攝受我。我今妄以穢土見。蠡測如來清淨心。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聖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將釋此經,總啟十門。一、教起所因。二、藏教等攝。三、義理深廣。四、所被階品。五、能詮體性。六、宗趣旨歸。七、部類差別。八、譯釋誦持。九、總釋命題。十、別解文義。

先明總者。謂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則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此經者,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故。別則專就此經,復有十義。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二、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故。五、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九、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故。十、復明徑路修行,逕中之徑故。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佛成道時,已當濁世。況今末法,正入鬥爭。轉展陵夷。後之又後。皆賴此經神力,救拔餘生。豈非至極悲心,預垂濟度。

二、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者。入道多門,本無揀擇。險夷曲直,難易攸分。則無量門中,念佛一門,最為方便。略陳有四。一、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二、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方便。三、不修餘行,得波羅密方便。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者。以諸眾生沉迷自性,甘受輪迴。曠劫至今,曾無省勵。故示苦樂兩土。爰開折攝二門。激之揚之。俾欣俾厭。勝心既發。淨業斯成。

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滯。聞說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喜樂。故令回小向大,發意往生。

五、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者。初發心菩薩,大心雖建,勝忍未成。所謂弱羽止可纏枝。嬰兒猶應傍母。入正定聚。親彼世尊。方得忍證無生,終成佛果。乘大願筏,苦海度生。如《智論》中說:‘且夫六心墮落。塵劫聲聞。魚子庵羅,足為明鏡。’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

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者。諸餘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是以華藏如盲,螢光增結。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謂萬病癒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豈不慈門廣大,普度無遺。

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者。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一虧正見,即陷群邪。彼佛願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為護念。直至道場。故知澤圖辟怪。寶鏡遁妖。正念分明,無能嬈者。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者。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癒寇平。則捨病體更無自身。即寇盜原吾赤子。

九、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生。而亟欲滅生以求無生。彌求彌遠。今以求生淨土,乃悟無生。入有得空。即凡成聖。可謂通玄秘訣。換骨神丹。

十、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者。此有二義。一者,餘門學道,萬里迢遙。念佛往生,古稱徑路。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逕而又徑。鶴沖鵬舉。驥驟龍飛。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徑中徑矣。二者,《無量壽經》廣陳依正,備載修持。今此經者。崇簡去繁。舉約該博。更無他說,單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國。可謂愈簡愈約。愈妙愈玄。徑中徑矣。

如上別中十義。復以前九為通。後一為別。兼前總義。為此經教起之所因故。

已知佛說此經,有如是因。未知此經藏教分中,各何攝屬。言藏有二。一、三藏。二、二藏。且初三藏者。一、修多羅藏。二、毗柰耶藏。三、阿毗達磨藏。今此經者,是修多羅攝。諸經亦有互相攝者。今非彼故。二藏者。一、菩薩藏。二、聲聞藏。今此經者,菩薩藏攝。亦有互攝。今非彼故。

教者。依賢首判教分五。謂小、始、終、頓、圓。今此經者,頓教所攝。亦復兼通前後二教。分者。十二分教,如修多羅夜等。今此經者,修多羅、優陀那,二分攝故。

已知此經攝於頓教,少分屬圓。未知所具義理,當復云何。先明此經攝於頓者。蓋謂持名即生。疾超速證。無迂曲故。正屬於頓。或難,頓教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今持名念佛,是為有念,云何名頓。答。以一心不亂,正謂無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

分屬圓教者。圓之為義。謂四法界中。前三通於諸教。後一獨擅乎圓。今此經者。圓全攝此。此分攝圓。得圓少分。分屬圓故。

先明通《觀經》者,有言十六觀門,名為定善。執持名號,名為散善。今為通之。於中有二。一總。二別。先明總者。彼經妙觀,宗乎一心。此經一心,正符彼意。一心作觀。一心稱名。何得同歸一心,揚彼抑此。詳如《淨覺疏》中說。

次明別者。或謂此經但聞佛名。或謂此經佛是劣應。或謂此經華局車輪。或謂此經五逆不生。或謂此經止屬下品。不知二經實一義故。不知此經尤獨要故。

復明通諸經者。與諸大乘經意義相通,如《淨名》《法華》等。旁通如是。乃知此經,義理所該,深邃廣遠。不應視同淺近,自取愆尤。

已知此經,文略義豐,言近旨遠。未委被何根器,有何階等。先明料簡。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於是器中,輩之品之,成三成九。九之又九。三之又三。又細分之,復應無量。如二部中說。總收者。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讚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

已知此經被機普遍。未知能詮,何為體性。依古展轉十門推本。約之成四。先明隨相。於中復二。一謂聲名句文。二謂所詮義。以文與義,皆屬相故。又若據法所顯義。則無非佛事。如香飯光明等。當知法法皆為教體。

唯識者。此文此義,皆識所變。而有本影四句。歸性者。前以所變之萬境,攝歸能變之八識。今以所現之八識,復攝歸能現之一心。則性為教體。無礙者。心境理事,本自交徹。境及事者,是名隨相。心者唯識。理者歸性。俱交徹故。

已知此經能詮之體,如是該羅。未審所宗,當在何者。夫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而有通別。通論佛教因緣為宗。別則依古十門。自我法俱有,至圓融具德。後後前前,次第深淺。是故諸經,各有宗趣。今明此經,古有多解。有謂信願為宗。有謂超過三界二種清淨為宗。令諸眾生得不退轉為趣。

此經宗乎法性。於法性中,複分總別。總而合之。謂是依正清淨,信願往生,以為宗趣。又別明之。則成五對。一、教義。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五、寂用。以為宗趣。

已知此經,宗趣沖深。未審當部等類,為有幾種。初先明部者。部有二種。一謂大本。二謂此經。二明類者。自有三種。一、《觀經》。二、《鼓音王經》。三、《後出阿彌陀偈經》。三明非部類者。帶說淨土。如《華嚴》《法華》,及《起信》等。又非部類,而中說專持名號,如《文殊般若》。

已知此經,為部為類,詳略同別。未委譯自何時。凡有幾譯。以至註釋闡揚。讀誦受持,有何靈驗。初明譯者有二。一名《佛說阿彌陀經》。即今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二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二經聯比,小異大同。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次明釋此經者。論則有天親菩薩《無量壽經論》。解則有慈恩通讚、海東疏、孤山疏。乃至大佑略解等。若夫遠承佛旨。弘闡秘宗。為論為文。為集為錄。為傳為偈。為賦為詩。交讚互揚。其麗不億。莫不叮嚀懇告。感慨悲歌。普勸迷流。同歸覺路。一曾過目。可弗銘心。

次明誦此經者。如舌根不壞。天樂西迎。方解冤而往生。未終卷而坐脫。歸如入定。終睹白蓮。銀台而易金台。粗樂而來細樂。又若書寫則化被蒼生。講演則祥符白鶴。現前感應,則寶地遙觀。克取往生,則涅?非比。如斯感應。屢見古今。

若持名者。或一念而飛一光。或一聲而出一佛。或響彌林谷。或音徹宮闈。或六時繫念,而依正盈空。或十字標心,而聖賢入會。洎乎昭代。續有名流。至於感護則宿冤得度。惡鬼不侵。靈應則瞽目重明。俘囚脫難。又復惡人則善和十念。地獄現而化佛空迎。畜生則鴝鵒稱名。形骸掩而蓮花地發。何況身無重慝。報在最靈。信願薰修,寧成虛棄。

是以一音始唱。千佛同賡。三學高僧。九流名德。若幽若顯。若聖若凡。如萬水無不朝東。似群星悉皆拱北。方之捷徑。號曰普門。豈虛語哉。決志求生。無容擬議者矣。


上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下篇:妙法蓮華經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阿彌陀佛聖誕祝聖儀軌

(一)戒定真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淨土往生傳

敘淨土往生傳 宋福唐飛山沙門戒珠敘 給孤園中聖賢之眾...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一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真言門...

維摩經義疏

維摩經義疏卷第一 長安弘法寺沙門吉藏撰 玄義開為四門...

阿彌陀經疏

阿彌陀經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師撰 竊聞,三寶之寶理超系...

彌勒經游意

彌勒經游意 有十重。  第一序王 第二釋名 第三辨經...

須摩提經

須摩提經(按《開元錄》云妙慧童女經,流志後譯) 大唐...

【註音版】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上 宋明教辯才法師充譯經三...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金剛錍

科金剛錍序 宋雲間沙門淨岳撰 科分大經章段。起自關內...

無所有菩薩經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大勢至菩薩聖誕祝聖儀軌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熱在金爐上...

佛母般泥洹經

佛母般泥洹經 宋沙門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維耶...

【佛教詞典】所知相有三種

【所知相有三種】 p0742   無性釋四卷一頁云:此者:...

【佛教詞典】四藥轉變

子題:甘蔗轉成四藥、石蜜有二、黑石蜜、白石蜜、非時...

癌症前期身體的一些變化

癌症前期一般身體都有一些變化,如果能夠細心觀察,提...

早晚課要怎麼做才能更有效果

在家做定課的你,也許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堅持。在家如...

怎樣念佛才容易成就

我們學佛是以佛的心願、佛的行為、佛的慈悲心來開發我...

功夫用到純熟程度,那種境界是不思議的享受

今天,我們能在這個道場用功辦道,首先要想想慧可祖師...

中國當代第一比丘尼--隆蓮法師

隆蓮法師(19092006),是一位富於傳奇色彩的大德高僧...

醫者應戒殺生

陶隱君①取生物為藥,遂淹滯②其上升。夫殺生以滋口腹...

究竟還有什麼是屬於我們的呢

化緣回來的路上,涉過一條河,又攀上一座大山,小和尚...

宗舜法師:災難來時是念阿彌陀佛還是念觀音菩薩

崔明晨: 那麼法師,剛剛您談到了,就是說在危難時刻...

從念頭來判斷你的來生

住持,就是攝受的意思。他這一念心能夠把心中清淨的戒...

不畏艱險的學問僧

學佛要精進,而精進需要忍辱與耐力;其實做什麼事都一...

五欲的過患

智者大師把這個止觀的修行,分成十科。前面的五科是一...

內心創造了外境,外境又牽動我們的內心

整個修學佛法的目標,就是把我們的生命提升,從雜染的...

【視頻】《佛說五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五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貧窮老公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貧窮老公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