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華玄論

胡吉藏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華玄論卷第一

胡吉藏撰

玄義有六重。一弘經方法二大意三釋名四立宗五決疑六隨文釋義。

第一明弘經方法有七意。初釋法師義。

論曰。法師品雲於我滅後欲說此經當安住三事。所謂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諸法空是。慈悲有蔭覆之功喻之如來室。和忍有障蔽之用譬之如來衣。空理可以安心目之為座。然此三門則為次第。大悲拔苦大慈與樂。蓋是種覺之洪基弘道之本意。欲說妙法宜先建此心。是故第一明入如來室。既於惡世欲弘善道要多留難宜應忍之。是故第二明著如來衣。雖慈悲外覆和忍內安。若無空觀虛明二行不成何由悟物。是故第三明坐如來座。內具斯行外勤說法則道無不隆人無不利。故令住三事弘法華經。次束此三門以為二義。慈忍為福德空觀為智慧。福慧兼習大道可弘。謂福慧法師。是以經云具二莊嚴能問能答。所言法師具問答者弘道之人必敷經說論。經論之中有問答。巧申菩薩之難為能問。妙顯如來之通為能答。巧申外人之難為能問。妙顯論主之通為能答。摧破九十六種外道為能問。妙顯諸佛如來正法為能答。又能破三乘異執為能問。巧顯一乘同歸為能答。能問能答佛教宣流故名大法師也。又慈忍為行空慧為解。解行雙備說必利人謂解行法師。自有行而無解。有解而無行無解無行。有解有行。前三始為弟子後一方是法師也。又經云兼除老病死菩薩之謂也。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具慈忍故則能利他。心修空觀名為自行。俱濟之德名為雄勇法師。又以慈忍故不滯涅槃由空觀故不著生死。以無所染謂無著法師。又以慈忍故越二乘地。具空觀故越凡夫境。非凡夫行非賢聖行名道行法師。又經云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故說法。為著有者說空為滯空者說有。以慈忍故安住世諦。具空觀故住第一義諦。依二諦說法所言不虛謂誠諦法師又如論雲。了四悉檀善識佛意。於十二部經八萬法藏不相違背。以慈忍故依三悉檀具空觀故識第一義。入佛法中無所執著不相違背謂無諍法師。又即此經文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以慈忍故名為禪定具空觀故秤為智慧。定慧圓備名具足法師。又如經言。安住二法魔不能壞。知諸法空及不捨眾生謂難壞法師。

又如論雲。以空觀故名為菩薩。具大悲故名摩訶薩。謂菩薩摩訶薩法師以有如是種種利益。宜住三行弘法華經。次會此二門圓成一旨。雖行慈忍常畢竟空。雖畢竟空常行慈忍。慈忍不妨畢竟空畢竟空不妨慈忍。指慈忍為畢竟空指畢竟空為慈忍。故地經云悲慧合修行則其事也。得此觀成空有無礙。空有無礙名無礙觀。得無礙觀有無礙通及無礙辯。以無礙觀故心無礙。得無礙通故身無礙。得無礙辯故口無礙。以三業無礙故得六根清淨。備六千功德謂根淨法師。若但修十善何能。便有此用。故以三事修心六根無礙耳。

次泯於一句以歸無句。慈忍為空有空觀為有空。空有故不有有空故不空。不空不有名為中道。所以論雲遠離二邊名為中道謂中道法師。又前明二句則二諦觀。後明無句謂中道觀。雖二諦而常中道雖中道而常二諦。二諦不礙中道中道不妨二諦。是故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則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則其事也。此之三觀名諸三昧王。內具三觀外說法者名說法中王。謂諸王法師也。又二諦為二中道為不二。經云不著不二法以無一二故。如此卷之則不留一豪。舒之則彌綸法界。雖舒而不有雖卷而不無。瞻之在前忽焉後。仰之彌高鑽之彌固。若幻若化如忽如恍。欲見斯意可尋華嚴。華嚴雲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無來無積聚而現諸劫事。一切施為皆此類也。謂無礙法師。

問。何故但舉三喻以勸弘經。

答。夫說法人必具三事。一入講堂二著法服三登高座。外形既爾內心亦然。若無慈悲不入講堂不修和忍便無法服。心若滯有不登高座闕此三德安可弘經。

問。何故三事並秤如來。

答。入室但有覆己佛室普欲蔭他。是故慈悲名如來室。既欲普化群生則遍忍污辱。以此自嚴無丑不覆。是故和忍稱如來衣。空理虛通可導群有。踞此敷弘無緣不蓋。是以空解為如來座。次就安樂行品明弘經方法。經云菩薩摩訶薩安住四法。能於後世說法華經。四行不同後當廣說。一智慧行二離憍慢行。三無嫉妬行。四慈悲行。安住四行身心快樂故名安樂行。智慧行者具足二慧。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謂實慧也。而知諸法從因緣生謂方便慧也。此二慧是菩薩之妙悟利人天之明術。夫欲自行化他必須正解。故先明二慧。雖有智慧恐恃解凌物美己惡人。宜應離之。是故第二明無憍慢行。雖不舉我凌他猶恐忌他勝己則是弘經之巨患傷大士之本懷。是故第三明離嫉妬行。初具二慧為明解。次無兩過為高行。行解內成故慈悲外被。是故第四辨慈悲行。備此四行則德無不立化無不隆。欲弘大道具應習之。

問。前明三德後辨四行。末世鈍根云何能習。

答。從初發意必須漸學。若乖此行便非法師。

次明失義。

問。有所得說法有何過耶。

答。此經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若有法可說乃說非法非說法也法不可聞。若有所聞乃聞非法非聞法也。

問。法不可說何故勸說法華。

答。法不可言而遂言。於無言者蓋是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欲因假言令悟無言耳。故淨名雲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當建此心然後說法也。正觀論雲離空欲問問不成問。離空欲答答不成答。有所問答悉須依空。況求離苦寂滅相者。論明依空即是斯經不可示法。斯乃經論明軌宜可依之。又佛藏經中廣彰其失。今略示一文以為鑑鍼。彼雲若以刀輪害閻浮提眾生其失猶小。若以有所得說大乘者罪過於此矣。

問。有所得說法何故有是罪耶。

答。斷閻浮提人命者即有二義。一者但殺肉身。二者所害猶少。若有所得說法者一害諸佛法身。二遍毀正教。所以然者。生死肉身以愛著為本。諸佛法身從無住而生。是故殺生過輕。而說有所得罪重也。

問。佛藏所說乃是一方之言何得遍用。

答。非一經意然而眾教皆爾。如涅槃雲有所得者是魔眷屬。夫論魔者欲滅佛法有所得說佛法故名為魔。又像法決疑經云。我滅度後諸惡比丘如文存義。作決定執破滅我法。是人名為三世佛怨。又涅槃辨諍論雲。若人於中生疑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惱。若決定解是名執著。如是執著能斷善根故。弘法之人宜虛其心實其照矣。論弘經難義。

問。現見受持讀誦講說書寫者遍滿世間云何。現塔品雲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未足為難。暫讀此經是乃為難耶。

答。此經反三之始歸一之初。外國多小乘學小執已成難可移改。故能信者難也。

問。何以知外國學小乘者多。

答。釋論雲。佛滅度後有五百部。聞大乘法說畢竟空。如刀傷心。故知皆小乘學。又龍樹傳雲。讀小乘已周尋大乘。不得遇沙門於岩下。方乃聞之。又論主呵言。是迦旃延諸弟子輩不讀不誦摩訶衍經。聞大乘法心不信受。又如曇無讖三往外國尋涅槃經猶不得盡。又朱仕行欲將大品至漢地。諸小乘學人皆不許之。然後求燒經為誓始得來耳。又如睿法師喻疑論雲。天竺三十六國皆小乘學不信方等。故知學小者多信大者寡。

問。天竺乃多學小乘震旦皆信方等。何難之有耶。

答。大品云是波若從南方轉至北方。是中四眾當行之。肇公雲北天之運數其然也。震旦之望於天竺即是北方。但世界遐廣一方之信未足秤多。又考而言之終日弘宣終日不信。何以知之。靈墳踴現分身普集盛開二身。而講者但謂證法華人不知開跡顯本。云何信耶。又分身明其不實壽量定其非數。逸多不見其始。補處莫側其終。而猶謂無常。遂同灰燼。可謂窮子反走於宅中。獨老掩目於道上。誰肯信哉。又法師品雲。令昇寂滅之床吐無言之教。雖復破三心不染一。而封言之徒隨名存相。雖復捨三心復滯一。何由能信。

問。心無所得乃是偏空義耳。大經呵雲汝等勿謂如來唯修諸法本性空寂。故知空者空耳。蓋是二乘所見。又大品三論可得明空。法華開權顯實。涅槃明常住佛性何得明空。將非田夫啞鹽舊醫用乳。

答。法花盛開三軌以空為高座。廣明四模以空為安樂。子不信之即事為驗。又大經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佛性是三世諸佛之根本也。又云迦毘羅城空大般涅槃空。大涅槃是諸佛之極果也。又花數雲如來覺諸法如幻如虛空。菩薩清涼月游於畢竟空。此明佛菩薩所悟皆空。又云遊心法界如虛空。是人乃知佛行處。此明以了空故入佛境界。斯乃方等之格言至人之妙悟。子不受之。故知深信者寡。今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如是五句皆無所得。不知何以目之。強名空耳。大經所呵者呵二乘斷見。釋論所斥外道邪空耳。可謂乳色雖同甘毒為異。子未別之。不應相渾也。又今明無所得義。若有空可得是有所得。何名無得。乃至有無得可得猶是有得何名無得。又今以無所得故無所不得。不動等覺建立諸法。說斯為空耳。若以凡夫所解空之與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皆是戲論不應用此。以講佛經一乘義後當廣說也。又佛說教者令心同教不令教同心。心以存相為根教以無得為主。若心同教教既無得即心無所得乃名說教。若教同心心既存相即教成住著。但迷倒心終不弘教。故呵迦旃延雲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若以生滅心說實相實相成生滅。若實相心說生滅則生滅成實相。故聞說生滅皆入實相門。但弘經之人多以教同心。不能令心同教。故信者難。此豈虛哉。又弘經者必多留難。憙生退心故信者難得也。

問。何故爾耶。

答。既弘正道必損非道。故非道政之如服良藥必動諸病。故病來政身然後疾乃得消。蓋是數之然也。

問。誰力故令留難退耶。

答。大品雲佛力也。今明理而言之還是經力。以弘道力能攘非道。故是經力也。

問。子雖廣引眾經誠如所說。但法華正明會三歸一顯實開權。云何乃明空義。

答。十二門論雲。摩訶衍者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為大功德利根者。說摩訶衍者名為大乘。大乘凡有六義。一出二乘之上故名為大。二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名為大。三觀世音彌勒等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四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五能滅眾生大苦與大利益故名為大。六能盡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達是空則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論明大乘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空復是法藏中之甚深。故知空者是深中之窮深。大中之極大。是以法華盛開三軌以空為高座。廣明四行以空為安樂。豈非菩埵之明訓道場之玄范耶。

難曰。夫會三歸一者正會有中諸行。以歸一佛乘。云何乃說空耶。將非指南為北以曉迷徒。論雖有誠言猶未鑒意。請為會通令無豪滯。

答。若領龍樹玄文已解會三妙旨。子既未悟。今當重明。夫會三歸一者本令二乘趣佛道。必由鑒乎實相。實相本亡言息慮。不知何以目之強名為空。以見空相故心無所依。心無所依故能動能出。乃名為乘。若不見空相則情有。情有所依所依則名有所得。若有所得不動不出。雖復終身舉手歷劫低頭無得佛義。是故歸一要悟空豈不勉哉。

次明翻譯緣起。

此經凡有二本。一正法華經。晉長安竺曇摩羅剎此言法護之所譯出。二妙法蓮華經。晉鳩摩羅什此雲童壽。於偽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於長安逍遙園譯出大品。後於草堂寺譯出此經二十七品。此二本有今古文質廣略之異。而大意同矣。復有大悲蓮華經。廣明慈悲之德。異上二經。是曇無讖所出。其中復有華首華嚴諸華經不一也。然晉有前後昔在江右名為西晉得五十二年。此經猶在外國。自元王渡江左稱為東晉。至晉安帝義熙中此經始度。然宋得六十年。齊得二十三年。梁得四十四年。合二百二十九年。從梁至今五十年將三百年矣。

次明講經緣起。

法華既有新舊兩本講者亦應二人焉。名僧傳雲。講經之始起竺法護。護公既親譯斯經理應敷闡。自護公之後釋安竺汰之流唯講舊本而已。及羅什至長安翻新法華竟道融講之開為九轍。時人呼為九轍法師。九轍之文今所未見。講新法花始乎融也。自融已後曇影道生之流染翰著述者非復一焉。次乎齊代有清信優婆塞劉虯。與十許名僧依傍安林壹遠之例什肇融垣之流。譔錄眾師之長秤為注法華也。爰至梁始三大法師碩學當時名高一代。大集數論遍釋眾經。但開善以涅槃騰譽。莊嚴以十地勝鬘擅名。光宅法華當時獨步。但光宅受經於中興寺印法師。印本壽春人俗姓朱氏。少游彭城從曇度受論。次從匡山惠龍受學法華。而印講斯經自少至老凡得二百五十遍。春秋六十六。永明元年卒。光宅雲法師息慈之歲隨印在鐘山下定林寺聽法華經。下講竟住寺後石澗中累石為高座及以聽眾。於是自登石座霞述所聞。印未知之密聽其所說。一言靡遺。年至三十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題。機辨縱橫道俗嘆伏。由是已來法華譽顯。

餘流遁禹川疏記零落。因於講次略撰所聞目為評解。敢秤傳訓。蓋是以備漏失正自壞之路耳。

序其評意略有五焉。一依大乘論以通方等。蓋是釋經之弘軌通教之本宗也。大乘論者凡有二種。一通解大乘。謂中百十二門地持攝大乘論等。二別釋一部。謂大智度論地論金剛波若論法華論等。具解通別二論者始鑒大乘旨趣可講大乘經也。小乘論者亦有二焉。一通釋三藏。謂八乾度婆娑成論等。二別釋一教如脇比丘造四阿含論以別釋四阿含教也。十八部婆娑別釋十八部律如善見之流。舍利弗毘曇別釋佛九分毘曇藏也。具解通別二論可講小乘經矣。故馬鳴龍樹造大乘論以通大乘。法勝訶梨著小乘論以解三藏。斯則朱紫異貫涇渭分流。而宗習數論以通方等。進無弘經之功退有傷論之失。

問。數論是弘經之長寧有乖傷之過。

答。通三藏之長如跋摩之序。障方等之失現法華之文。故言安住四行演說斯經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經有誠誡可不慎哉。

問。安知成論但解小乘。

答。訶梨自秤正論三藏寧非小乘必言斯實亦通方等者過在門人。非跋摩之咎也。又羅什翻成論竟命僧睿講之。睿序雲。地水火風假也色香味觸實也。而精巧有餘明實不足。此三藏中之實耳。非方等之謂。序末又述什公語。秦人謂成實論所明滅諦與方等均致。什嘆曰。秦人之無深識何以乃至於此乎。吾每疑其普信大乘。當知悟不由中迷可識矣。成論所明滅諦比於方等。其猶龍燭之於螢耀夜光之於魚目。未足喻其愚也。

問。以論通教過彰於前。用數弘經復有何失。

答。釋論解四緣義。有人問欲學四緣應學毘曇。云何乃學波若。龍樹答言毘曇初學似如可解。轉久推求則成邪見。以此詳之過逾於前。此評得失之一也。妙法蓮華經者蓋是群聖喉衿方等之秘奧。其文巧妙其義深遠。考經推論可謂教圓理滿。究竟無餘之說。自古爰今受持讀誦者則尤累滅於內。嘉瑞陳於外者不可稱言也。而人秉五時之規矩格無方之聖化。妄謂此經猶為半字明因未圓辨果不足。五時既爾四宗亦然。廢五四之妄談明究竟之圓旨。進有稱嘆之福。退無誹謗之罪。評得失之二也。外雲自見不明自強不勝。內辨長守一見喪其無方。偏用隻文失其圓旨。故廣集異論捃採眾師。擇善而從有能必錄。至如慧基以空為乘本會無量義經。道生解壽量明常符法華之論。如斯之例皆可用也。如言昔有遍行六度之人。今教辨四車之說。又云未免二種生死已度五百由旬。斯皆經論無文。即事鉾楯皆所棄之。此評得失之三也。大智度論釋無作品。明巧說波若凡有十門。最後名為分別深淺難易。深淺難易者如深水難度。若巧分散則深者為淺。而度則易也。而好事君子廣生細章略示大意。則昏彼清實翳其弘旨。或至前而進誦後至後而退誦前。進無益於文理退有勞於說聽。今刪其繁重正於乖闕使昏明殊鏡。冀有過半之功。評得失之四也。書雲華言不信信言不華。經云深悟者愛義淺識者好文。如見後章辨果謂初段明因。欲因果相對。又文始現六瑞於此土。亦現六瑞於他方。欲以二六文成雙。斯皆巧言在餘而義勢不足。文具詳之。今觀龍樹之釋大品天親之解華嚴。唯使文顯理彰竟無斯意。故聖軌須依凡模宜棄。評得失之五也。

次明所弘之經。此經有十種不可思議。一者化主不可思議。諸餘經典之所無有。如見寶塔品說十方諸佛並皆云集。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如來遍滿其中。又多寶踴出謂過去佛集分身佛會。謂現在佛集十方菩薩來會謂未來佛集。略而言之十方三世並會鷲山。自此以外未有如斯之盛集也。二徒眾不可思議者。十方世界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諸佛侍者遍滿其中。又下方千世界塵數菩薩從地踴出遍滿十方虛空。如是等眾不可稱計。雖復始蓮華藏終跋提河亦未有如斯之眾謂徒眾不思議也。三教門不可思議者。諸餘經典之所無有。如華嚴大波若等各十萬偈尚已為多。釋論雲法華無量無邊如大海水。又大通智勝佛說是華法經如恆河沙偈。威音王佛說此法華經二十千萬億那由他偈。斯則教門不可思議也。四時節不可思議日月燈明佛說此法華經六十小劫妙光菩薩於八十小劫說法華經。大通智勝佛於八千劫說法華經。十六沙彌於八萬四千劫說法華經。釋迦佛說此經時踴出菩薩問訊諸佛。如是時聞經五十小劫說法華經。時節何可秤計故名時節不可思議也。五者利益不可思議。如分別功德品初有十二種利益。始自無量恆河沙菩薩悟無生忍。終到八佛世界塵數眾生髮菩提心。諸餘經教悟道者亦未有如斯之例。故利益不可思議也。六者國土不可思議。如釋迦牟尼欲容受分身諸佛故。各變八方六萬億那由他國皆成淨土。又神力品雲於時十方世界通為一佛國土。說餘經時或有變土或不變土或變一土或變一會。未有如斯莊嚴事也。故國土不可思議也。七神力不可思議。如釋迦及十方佛一時現七種神力滿百千歲。諸餘經典雖現神力或但一佛或但一時亦未有如斯之事。故神力不可思議也。八功德不可思議。如第五十人展轉聞經一念隨喜者。勝佈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一切樂具及令得阿羅漢道。況受持讀誦解脫福不可量。故功德不可思議也。九者結束始終融會權實。一化教門煥然可領。諸餘經典直說而已。謂教門不可思議也。十者開近顯遠融會真應。無方大用三世益物。餘教不明此經獨有。謂身不思議也。以有如是十種難思事。持說之人累滅於內瑞獲於外。僧弼廣載豈徒然哉。

○第二序說經意。

問。佛以何因緣故說是妙法蓮華經。諸佛不以無事及少因緣而自發言。譬如須彌山王不以無事及少因緣而動。今有何等大因緣說是經耶。

答。諸佛住三事示現說十二部經。三事示現即是三輪。一他心輪二神通輪三說法輪。既住三事說十二部經。當知亦住三事說法華也。

問。以何義故住於三事說此經耶。

答。三事示現即是如來三業利物。他心輪謂意業利物。神通輪謂身業利物。說法輪謂口業利物。

問。此經何處明三輪耶。

答。如入無量義處三昧謂他心輪也。放光動地雨華現土者謂神通輪也。從三昧起廣說法華經終竟一經謂說法輪也。又總論教門凡有二種。一者正果謂如來身。二者依果即國土等。若現諸佛依正二果謂神通輪。若說諸佛依正二果謂說法輪。應機而示此二謂他心輪。故壽量品雲。或說己身或說他身謂說法輪也。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謂神通輪也。序品之中盛明斯義也。又他心輪謂知病識藥。現通說法謂應病授藥。又應生福德為之現通應生智慧為之說法。又現通則發起信心說法則生物智慧。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則佛法具矣。又神通輪冥密利物說法輪顯現益緣。聖化雖多無離顯密。又神通輪方便發起說法輪開宗授法。又神通輪拔苦與樂說法輪滅惑生解。又神通輪顯佛功德業說法輪顯佛智慧業。又神通輪濟三惡道令其離苦。說法輪勸三善道令其進行。又說法輪顯波若德神通輪顯法身德如大經四相品說。以有如是種種義故住三事也。

問。昔用三輪與今何異耶。

答。譬喻品雲。是時長者作是思惟。當以衣裓若以機桉從捨出之。作是思惟謂他心輪。當以衣裓謂神通輪。若以機桉謂說法輪。合譬中雲。如來復作是念。若但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即其事也。但成道初時即欲以三輪化物令入一乘。而根緣未堪今始得用故與昔不同也。

問。三輪有何次第。

答。三輪之中他心為本。謂知病識藥然後乃現神通說法輪應病授藥也。以他心為本。是以如來前入三昧次現神通。然後起定說法也。

問。初品之中具幾輪耶。

答。就佛為論初品入定現瑞但有二輪。而彌勒之問文殊之答亦是說法輪也。從方便品起定說法竟於一經謂說法輪。其中有現通等事屬神通輪。

問。六通之中三輪是何等通耶。

答。就六通義三是示現。三非示現。他心通即他心輪。如意通謂神通輪。漏盡通謂說法輪。

問。餘三通何以不名示現。

答。他心等三能令眾生即事信驗。故名示現。天眼等三則不能爾。故不名示現也。此通釋一經而正擬初品也。

復次欲說諸佛三種淨義故說是經。一者五戒十善以淨三途。二者說四諦十二因緣以淨三界。三者說方等一乘以淨二乘。具此三淨令諸眾生得出三界內外火宅故說是經也。

復次欲明三引法門故說是經。一者如來出世之始竟法華之前。引九十六種邪見及在家眾生。歸五乘正法。二者引五乘之異同歸一乘。即法華初段意也。三引一乘之因歸法身之果。此經後段意也。此之三引無教不收無理不攝。今具明三引究竟法故說是經也。

復次欲明權實二智相資成故說是經。所以然者非權無以辨實。非實無以明權。由實起權由權顯實。由權顯實故權資於實。由實起權故實資於權。三世諸佛智用雖多不出斯二。但迷宗之徒或執權而喪實。或守實而亡權。今欲開顯權實二智相資成故說是經也。

復次欲說根本法輪故說是經。根本法輪者謂三世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即說一乘之道。但根緣未堪故於一說三。即以一乘為本三乘教為末。但大緣既熟堪受一乘。今欲還說根本法輪故說此經也。

問。佛初成道欲以一乘化物不得。華嚴教明初成道為諸菩薩亦說一乘。二經何異。

答。教異釋不同。若如南方五時之說北方四宗之論。皆云華嚴為圓滿之教法華為未了之說。今總難之。明初成道一乘化眾生不得。今說法華即是一乘化眾生得。若言今說法華義猶未了者。則佛初成道欲以一乘化物不得者。此應發始即用不了義化物也。若佛初成道即欲以不了義化物者。此即乖父子恩情傷諸佛本意。若言初成道是了義化物。今說法華亦是不了義者。初成道可是一乘化物不得。今說法華應非一乘化物得也。

又問。以何義故而法華經義未了耶。救曰凡論滿教謂因圓果極。此經未明常住故果未滿。滿字具明緣正二因。此經但明緣因成佛未明正因。故因未滿。

答。此經明眾生有佛性即是正因。假萬行為一乘即是緣因。故因義具足。開近跡是無常顯妙本為常住。故果義究竟。此義後當說之。故不應言此經明義猶未了也。又佛種種因緣稱嘆法華令人信受。若言教稱半字理猶未圓者。則使聞經之徒不生崇仰。便於法華起輕劣心。上失光闡之福下招誤物之罪。譬喻品未為之寄心也。今所釋者華嚴之與法華同明一因一果。教滿理圓無餘究竟。但善巧方便起緣不同。領其大要凡十四種。一者華嚴謂始說一乘法華終明一乘。始終乃異一乘無別。二者華嚴直說一乘。始無所會終無所開。法華對三明一。始辨開一為三終明會三歸一。三者華嚴為發始學大緣說法華為二種緣說。一者為前小後大緣說。二者為發始學大緣說也。四者華嚴為福德大利根人說。法華為薄福鈍根人說。如初本學大中途棄大留小。後還捨小從大故名鈍根也。五者華嚴謂平道教。法華初則斥奪迷執然後方平道說也。

問。云何斥奪迷執後方平道說耶。

答。初斥三病為說一乘。三病若消一乘亦廢。然後始知寂滅之道三一二夷適緣不同大小雙用也。六者華嚴但明一乘實慧法華具三一權實二慧。故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問。若爾華嚴應無二慧。

答。照一乘為實慧鑑三乘為權。華嚴教門但明一乘故唯有慧。就一乘中自開二慧。或約動靜雙用。或就空有二行。亦得具二慧也。七者華嚴是舍那跡本身說。法華是釋迦本跡身說也。八者華嚴加諸菩薩說。法華如來自說。九者華嚴但對菩薩說。法華雜對二乘菩薩說。十者華嚴竪論一乘開五十二位。法華橫論一乘不開階級。

問。何故爾耶。

答。適化不同非可一類。但華嚴之緣本信一乘故於一乘中歷位增進。故問階級不同。法華之緣本末信一乘破其三病。始得信一乘故未得次第歷位登昇也。又信一乘得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學菩薩道入華嚴法門故。法華不須更問階位也。十一者明華嚴廣明一因一果。法華則略明一因一果。十二者華嚴淨土中說。法華穢土說。現塔中雖復變土令淨。而華嚴本是淨土非變而成淨。法華穢土中說也。十三者華嚴七處八會說。法華一處一會說。十四者華嚴一佛說法華分身等十方佛多寶等三世佛共說。此舉七卷對彼五帙作此判了。非就法華大本論之也。釋論雲法華如大海水何所不明耶。

問。以何故明法華對華嚴耶。

答。此經領解中廣序長者尊豪七珍具足眷屬圍遶諸人侍衛。此皆指華嚴初成時為諸菩薩說大法事也。是故引華嚴以類法華。此義現信解品也。晚見法華論釋壽量品具三身一法身二報身三化身具有華嚴之意。以眾經皆說報身即是舍那故也。壽量義當廣說也。

復次欲示中道離二邊相故說是經。言二邊者據昔五乘有二種邊一者人天乘為世間邊自餘三乘為出世間邊稟教之徒。謂世間乘異出世乘。出世乘異世間乘故名二邊。至法華教明一豪之善皆入一乘。無復世出世異乘故名中道。又昔言有異大之小異小之大復名二邊。法華教起會茲大小。同入一乘無復大小異乘。故名中道也。

復次欲斷二乘及菩薩疑故說是經。如言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阿羅漢悉亦當作佛也。

問。二乘菩薩有何等疑。

答。二乘之人有二種疑。一者舊疑如身子云。三乘同入法性云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二乘不作佛欲以問世尊。為先為不先未說法華有此疑也。又云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此新疑也。菩薩之人亦有二疑。一者始行之人昔日雖聞修菩薩行得成佛道。未知為定成佛為退作二乘。此舊疑也。今聞法華明無三有一心復生疑。若無三乘佛昔何故說有三耶。今欲斷聲聞菩薩二種疑故說是經也。晚見論釋三請文明聲聞菩薩皆有舊疑。現索章義說與今文符會。

復次欲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說是經。

問。以何義故。今說一乘乃言明佛性耶。

答。乘若有三可有三性。既唯有一乘則唯有一性。如毘婆娑雲一切眾生有三乘性。隨成一乘則餘二非數緣滅。法華明一乘義則不然。故唯有一乘唯有一性。

問。此經但明一乘云何已辨佛性。

答。中論雲。雖復勤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云何得成佛。長行釋雲如鐵無金性雖復鍛鍊終不成金。若法華未辨佛性但緣用成佛義者。既無佛性則無成佛理亦如師子吼品廣難無性成佛義。以理推之必明佛性。

問。理推可爾有何文證。

答。此經始未多有佛性之文。方便品雲開佛知見既得清淨即是一文。佛知見者謂佛性之異名。眾生本有知見為煩惱覆故不清淨。法華教起為開眾生有佛知見。此即是佛性義。若無佛性者教何所開耶。

問。若此經已明佛性涅槃何須復說。

答。若已了悟者不須涅槃也。

問。何以知至法華即了悟不須涅槃耶。

答。大經菩薩品雲。如法華經中八千聲聞得受記莂成大果寶。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故知至法華時即知佛性已得了悟也。又過去二萬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竟便入涅槃。故知聞法華經已究竟悟。不須說涅槃也。又迦葉佛時雖有涅槃而不說之。故知法華是了義教。又壽量品雲諸子有二。一不先心二者先心。不先心者其法華時並皆得道。餘先心者待後唱滅方得領解也。晚見法花論明佛性義有七文。今略引二。初釋方便品唯佛與佛究竟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故。佛性亦名如來藏。故云隱名如來藏顯名為法身。大經云我者即是如來藏義。次第二文釋法師品。雲知佛性水不違得成三菩提。此序方便品意竟。

復次欲結束融會。釋迦一化始終凡有七門。今三乘人未得悟者皆得領解故說是經。一者序嘆中道法身門。謂如來法身無一切累具一切德。無一切累不可為有。具一切德不可為無。非有非無即是中道法身。是故經云如來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弊永盡無餘。此謂無一切累也。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等此具一切德。所以明此二者。良以無患故能救物患。有一切德故濟物無德。是以將明起化故前嘆化本也。二者大悲門謂如來在法身地見二種眾生起大悲心。一者昔曾受佛化而先觀招苦。二者未經高道受三界煮燒。此二眾生具一切患無一切德。故有佛所無無佛所有。為此眾生起大悲心也。三者垂應門。既起大悲心故應入生死。為度物起八相成道。是故經云而生三界朽故火宅即其事也。四者實化不得門。既起大悲心為物成道。而初成道時即欲以大悲拔其有累大慈濟其無德。但聖雖能授而凡不能受故息於實化也。五者權化得門。雖一乘化之不從。而大悲不捨欲漸引諸子故於一說三。謂權誘門也。六者實化得門。小執將傾大機欲動故會三歸一。謂實化得門也。七者不虛門。許三與一似若相乖。以深見物機故無虛妄。謂不虛門也。束此七義可為六雙。初一是自門後六化他門。自他一雙也。前二是法身後五為應跡。本跡一雙也。復五之中初一節非但釋迦具斯七事。亦是舍那化即是釋迦化。二佛一雙也。復四之中初一頓化不得後三漸化得子。謂頓漸一雙也。後三之中初一說三後二明一。三一一雙也。後二之中初正明一次融會。一切諸佛教皆同然。三一不虛謂教及會教一雙也。此釋譬喻意果方便品末也。

復次欲說如來十種大恩。今已悟之人心得堅明未解之者因此改執故說此經也。一者釋迦過去初發心時結四弘誓願欲普濟六道。法華之緣已入斯願是為第一通弘誓思。二者過去世時曾為此緣已說大法。而此眾生曾高大化是為第二別結緣恩也。三者此無量眾生罪重鈍根背化起惑流浪六趣。菩薩隨入生死方便誘化。乃至今種五乘種子。自從背化已後訖未成道之前。經無數劫隨逐化之。是為第三隨逐化恩。四者釋迦雖久已成佛為此眾生大機將熟起故更示成道。是故經云中止一城乃至脫珍御服著垢膩衣。謂隱本示跡恩。五者初成道時種種思惟方便救濟。或欲現通或欲說法或勸或誡。同入一乘。但佛慧甚深眾生根鈍。雖有欲化之功而無從救之理。是為第五思濟恩。六者子雖捨父父不捨子。故隱窮深佛慧至道而開極淺人天之樂。謂隱深說淺恩。故文雲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謂成道已後鹿苑之前說人天教也。七者五戒十善暫息三途。次虛指二乘令出五趣。謂權誘恩也。八者雖以小乘攝化。而密欲以大法教之。故說波若付財之教。但根鈍之徒猶未悟解。是為第八密化恩也。九者從波若已後法華之前中間說諸方等。現菩薩神變或說大士法門。種種方鼓動其情。令稍鄙小心欣慕大道。謂陶練小心恩。故文雲復經小時即其事也。第十小志遂移大機將動為說法華。會父子天性。今二乘之人令入一道。現在受記未來作佛。是為第十畢竟恩也。

問。何以知具十恩耶。

答信解品雲世尊大恩無量億劫誰能報者。故總序釋迦從初發意至於此會。

始終屈曲積劫崎岴。有斯十種恩也。此序信解品意兼身子等領解文也。晚見論雲。欲顯佛乘與二乘異故說窮子譬喻。佛乘如長者尊豪。二乘如窮子鄙賤。此欲令已解者於大小堅明未悟者改三信一。與今釋符會也。

復次欲說所化人功德及能化人功德故說此經。所化人功德者如密雲彌布其澤普洽。三草二木隨分受潤。雖隨分受潤而不覺知。能覺知者是為希有。如來慈身普覆法界等潤五乘眾生隨分受益而不覺知。若能覺知亦為希有也。

問。云何不覺知耶。

答。有二種不知。一不知同二不知異。不知同者不知如來若形若教為開一道。不知異者不知五乘眾生隨根成異。如草木不知一雲一雨謂不知同。不自知上中下差別謂不知異。今迦葉之流能知同異。今欲引嘆中根之人述成其所領解故說此經。二者嘆能化功德。今未解者開悟已曉者進德故說是經。故經云如來復有無量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也。

問。如來復有何等功德說不可盡。

答。上信解品雲過去結緣今日相會。蓋是一方之化未窮無方之跡。無方跡者。慈身法雨等益十方遍利三世。豈止此會三根人耶。又上兩週之說及二領解皆明昔說三不說一。今說一不說三似若偏私。是故今明如來常等現身常等說法猶如雲雨。但三緣自聞三一緣自聞一耳。故大經云常行一乘眾生見三。以釋成上二周教意故說此品也。又上信解品明昔始結緣終於今會。隨逐根情崎岴屈曲。有若難心何能利物。是故今明如來若形若教猶如雲雨。雖順物崎岴無心屈曲也。又有人疑若大慈平等何故眾生有得聞法有不聞法。如以威德力令五千之徒從座而去。是故釋雲天澤無私不在無根非佛大慈不平等也。此釋藥草喻品。晚見論破大乘人。自謂言無聲聞明法雨普潤。隨根得果不應言無。此證上能化功德也。二示種子無上義。種子無上者如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明迦葉等曾發菩提心中忘斯意。今還發心行菩提道必當作佛。故是種子無上。此證上第一所化人功德義也。

復次佛法有二種。一顯示法二秘密法。顯示法者謂三乘教明三種因得三種果故名顯示。秘密法者謂三乘人皆得作佛。如釋論第百卷雲。法華明阿羅漢受記作佛故名秘密法。昔來已說顯示法竟。今欲說秘密法故說此經。

問。何故三乘行因得果名顯示。三乘同作佛名秘密耶。

答。顯示法者方便教也。明三乘人各自行因皆得成果。此事易解。如外三種子各生三牙。其相易明故名顯示。秘密法謂甚深法。明無三乘唯有一乘故名秘密。

問。若爾者三因三果此是秘密。何以故實無三乘。覆相說言有三種乘。應是秘密。而道理唯有一乘無有三乘。應是顯示。以非覆相說故也。

答。若以了義為顯示不了義為秘密者如後所判。今以淺近為顯示甚深為秘密如前所明。此義後當廣說也。

問。何故授二乘說作佛耶。

答。唯有一乘無有餘乘。唯有一佛性無有餘性。以皆有佛性故皆應作佛也。晚見論釋受記文。

問。聲聞人為實成佛故與授記。不實成佛故與授記。若實成佛者菩薩何故積劫修行。若不實成佛將非如來虛妄授記。

答。授聲聞記者得決定心。非成就法故。如來依平等法說於一乘。平等法者以如來法身與聲聞法身無異。故與授記。非即具足功德故與授記。菩薩具足功故與授記。依此論明佛性名為法身。故知二乘有佛性故與其授記也。

問。若爾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應授記作佛。

答。不然佛性有二種。一正因二緣因。一切眾生雖有正因無有行解等善故無緣因。無緣因故不得作佛。今二乘人內有正因外聞法華經生信解等善。即緣因緣正具足故得授記。二者授二乘記。即是說法華經法華經正明一因一果。今明二乘人已改二執發菩提心。今為授記令二乘人現世行因未來作佛。以發心行行即是一因。未來作佛即是一果。又其人即是菩薩復是人一。說此一教名為教一。故授二乘記。具說四一即是說法華經也。三者暢佛本心故授二乘記。何者明如來初成道時即欲開示悟入諸佛知見。但初成道時根性未堪。今如得記則暢佛本心。同大經心喜之義。四者授二乘記令諸菩薩不復退轉。所以然者有二乘道可有退路竟無此理。何所退耶。又二乘是不作佛人今當作佛。菩薩本是成佛之人云何欲退耶。五者授二乘記。一切未發二乘心者皆不復發。所以然者以證二乘尚自捨之。我等未得云何欲求。以有斯益故授聲聞記也。六者授二乘記故一切未改二乘執者。因此而改伊是羅漢。既得授記我亦無學寧不作佛。遂改小心欣求大道。故信解品因身子得記自序餘解即其事也。七者授二乘記欲證一乘之旨不虛無三之言是實。所以爾者上來雖唱三權一實。若二乘人不得記者此言空設。今二乘之人受記作佛。故知一乘是實三權不虛也。八者授二乘記即是說淨土法門。謂化主淨國土淨教門淨徒眾淨也。所以具四淨者以悟一乘改其三執故其心淨。其心淨故國土淨。以此淨悟悟一切眾生。即是教門及徒眾淨也。以身子心淨故佛說四淨之教也。九者以時眾聞二乘得記於淨土作佛故化往生。以有此益故授二乘記也。十者欲證二乘所解是實故授其記。夫得記者必由實解故也。以有如此十種義故所以授二乘記。總釋諸授記品竟。

復次欲說諸佛二種法故記是經也。一說現在法二說過去法。上來二周已說釋迦一期出世始終方便利益眾生竟。今說釋迦過去利益眾生法門。故說是經也。

問。何因緣故有二種說耶。

答。眾生有三種。一者上根二者中根三者下根。上中二根直聞現在說法已得了悟。今欲為下根眾生令得受道故說過去始末法門也。二者為釋疑故來。有人云應學二乘。所以然者。始行菩薩雖聞此經不得佛記。二乘聞經便得受決。若爾但學聲聞不必須行菩薩道。是故釋雲。此等聲聞於無量劫久行大行。但中忘斯意故作二乘。非作二乘即得授記。即是總釋三根人得悟一乘因緣也。法華論雲。決定聲聞不得記。退菩提心聲聞方得記。與此義相應。三者聲聞唯有二種。一本學小乘二退大為小。譬喻品為本學小乘人。今欲為退大之人故說是經。

問。何以知然。

答。譬喻品火宅之中本有三十子。即三乘根性慾求出宅為說三乘。故知為本乘人也。化城所明本欲求佛中途懈退為說小乘。故知二譬為二人也。此就文訖。而義實通也。四者欲廣嘆如來智慧明久遠。今二乘人心生欣慕改迷悟入故說是經。所以富樓那雲復聞如來神通之力即其事也。五者欲顯法華是古佛法。三世諸佛必皆說之。故云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問。以何因緣故一切諸佛皆說涅槃耶。

答。一乘是佛因緣。無有諸佛不說佛乘。但說一乘自有二種。一者直說一乘。謂一因一果。如華嚴之□流二者先說三乘後說一乘。即法華也。此二雖殊一乘無異。是故一切諸佛皆說法花涅槃教起但為斥無常病故常樂。若眾生無有無常之病即不須明常樂。是故佛或說涅槃或有不說也。

問。雲法華文未說佛性之因法身之果。云何不須涅槃耶。

答。不須說也。所以然者昔有五乘故有五性。今唯有一佛乘即唯有一佛性。故利根之人即知有佛性也。昔有五乘即五乘之果是無常。今唯一佛即佛果是常。故亦不須別說法身常也。但為釋迦出於惡世間。一乘因果未悟故更廣說涅槃耳。六者說過去事示生死長遠。今二乘人深起厭心。汝於過去本求佛道。經爾時劫退住小乘。一何可愍。我已成佛汝應欣慕。二乘聞之遂發心求佛也。七者說宿世之事。下根聞之因得領解。說系珠之譬曉諸未悟。八者三說既周。廣發權行之跡正令諸小行知菩薩難可思議。改志求佛也。以有如是八種義故說化城品也。

復次欲說如實功德智慧故說此經。

問。云何名為如實福慧耶。

答。如實福慧者從實理生。以一乘是實故能生如實慧。實慧者。上三週說法生三乘信解授記作佛。今欲說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謂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說修行生如實福難可格量。既信如實法得無過之福。毀如實法則獲莫大之罪。今欲示眾生如實罪福故說是經也。二者諸佛說法有二種門。一直說門二稱嘆門。上三週說法名直說門。今嘆經力經用名稱嘆門。三者復有二門。一者一乘體門二者一乘功用門。乘體門者上已說竟。今欲說乘功用門故說是經。乘用門者謂能生福慧也。四者復有二門。一生慧門二生信門。上三週說已生慧門。餘未信者今預經功德令生信心謂生信門。五者復有二門。一自行門二化他門。上來三週說法令三根人悟解故是自行門。今傳化未聞謂化他門也。六者復有二門。一受恩門二報恩門。上來悟解是受恩門。今得悟之人傳示未悟。助佛揚化謂報恩門。七者復有二門。一正說門二流通門。上來是正說門。今示弘經之方。謂流通門釋此法師品兼釋諸品。明功德事流通門也。

復次欲顯如來身方便身真實。故說此經。

問。何等是身方便身真實耶。

答。以法身為真實。跡身為方便。但本跡二身凡有四種。一者生滅為跡身。無生滅為本身。如多寶雖滅不滅。顯釋迦雖生不生。不生不滅名為本身。不生示生不滅示滅名為跡身也。二者明本一而跡多。如集十方諸分身佛。欲明釋迦為本諸佛為跡。所以然者諸佛平指為跡。各以己身為本。當知釋迦之與諸佛皆是跡耳。非釋迦非諸佛乃為統一之本。故明本一而跡多也。三者舉釋迦及分身者。此就一佛明本跡義。如一佛法身為本而垂一切跡。四者以為多寶與釋迦並坐者。欲表十方諸佛同一法身。皆同一法身故垂一切跡。攝大乘論明二種平等。一別平等。如一佛法身為本垂一切跡。二通平等。謂十方諸佛同一法身由來。或但執別先通或但執通先別皆非論意也。晚見法華論明多寶以現者示平等。故多寶如來已入涅槃復示現身。此顯自身他身佛性法身平等。證四義中第四義及第一義也。

問。若此品具明四種本跡義者壽量品復何所明耶。

答。佛開本跡凡有二門。一神通輪門二說法輪門。神通輪開本跡者。從見塔品至湧出品現十一種神通以開本跡。一者湧出塔表佛猶存之義。二者住空表隱顯無有滯礙。三者出聲。或謂直是塔而已未足以表猶存之義。故須出聲也。四者雖復有聲密恐無形非是佛聲。故開塔令身在其中矣。五分座同坐者。欲等生滅義往之等。今明雙樹之滅是跡而非真。今之等往明王宮之生權而非實也。六者集佛明本一而跡多。七者變土。跡身既非實身跡土亦非實土。釋迦及化佛是跡身。別有統一之本。淨穢二土皆是跡土非法身所棲。法身別處中道第一義土。八者接眾在空表虛心乃見法身。九者發調達之跡以表丈六為權。調達非惡示惡。類釋迦不生現生。十者顯龍女成佛。昔女身不能現身成佛。今遂能成佛者。昔明如來身非常住今始明佛身是常。十一明下方菩薩地覆不現地裂方顯。昔教覆故未顯法身。今教始開故得明也。此十一種皆是神通門。以開本跡也。二從彌勒之問釋迦之答。就說法輪以開本跡也。

問。初段開三顯一辨教之權實。何故但就說法輪。今就神通輪耶。

答。教之權實但是說法。輪身之本跡屬神通輪是故後門就神通輪。故下文雲汝今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又云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也。又如大經開法身密廣明神通。開波若密廣明說法。今亦然矣。又前現通即是密開本跡。後說法身即是顯開本跡。要前密開後方得顯開也。又密開本跡生物之信。顯開本跡生物之解。

問。辨本跡身何故具就二輪及顯密耶。

答。以果德甚深絕因位境界宜就二義也。又前開三顯一中亦有顯密。廣說為顯略說為密。又前現塔雖表法身是常。未辨為始證法身。為久證法身。故壽量廣明近遠之義。明無量劫來久證法身。又前開三顯一中亦有總別。初總明諸佛二智次別明二智。今開近顯遠亦具總別二義。見塔品總明諸佛本跡。壽量別明釋迦二身。又前直明法身後品廣釋疑難。又前但明法身未辨三世益物之用。後品廣明益物義也。又諸佛隨俗凡有二種。一者身二者命。前明法身常住後明壽同太虛。又前明無生滅後辨無始終。無始終者逸多不見其始。補處豈測其終也。此總序寶塔品及壽量品竟。晚見論明三身具足豈非辨常之明據耶。

復次欲說菩薩要行故說是經。

問。何故說菩薩行菩薩行有幾種耶。

答。菩薩有四種要行如前說也。

問。何因緣故明菩薩行。

答。上以三週開權顯實破三乘執即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竟應修菩薩行。如華嚴善財童子。於一一知識所皆云。我已先發菩提之心。而未知云何修菩薩行學菩薩道。故次發心即是明修行也。二者說菩薩行即是說法華經。法華經正明一乘。一乘即是菩薩行。故就菩薩行明一乘。故此經云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也。三者上來自說及證說即竟。欲示弘經模軌。模軌即是四行。故說菩薩行也。四者為封言之徒聞上開權顯實明一辨三。便謂有三一有開有合。是故今明菩薩行諸法實相。無上中下非一非三非開非合。三一開合皆是方便化物。故說菩薩行。五者有人欲求佛道畏憚生死。多諸患難故退菩提心息諸斷行。今為此人故明菩薩有四行令身心安樂。其人聞已堅固不退。故說菩薩行。六者欲發起如來壽命之果。故說菩薩行。下品明如來有不可思議之果。所謂生滅自在無礙。如此妙果必由妙因。是故今明菩薩行。即是妙因也。安樂行品竟。

復次欲廣說諸菩薩智慧功德宣通此法擁護眾生故說是經。如說藥王妙音觀音乃至普賢等功德智慧等。

問。何因緣故說諸菩薩功德智慧耶。

答。一乘有二種。一者諸佛大人之所乘故名為大乘。二者諸大菩薩之所乘故故名為大乘。如十二門論所辨。上說如來壽及佛知見等是諸佛大人能乘所乘。今欲明諸大菩薩之所乘故故名大乘也。二者說諸菩薩功德智慧不可思議。令二乘人深生愧恥棄彼所宗。則未發二乘心者不復發心故說菩薩行。三者凡夫二乘已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已修菩薩行者宜解行增進故說菩薩行。四者淨名經云。或以諸佛而化佛事或以菩薩而作佛事。佛事不同受悟多種。上來明佛作佛事竟。今欲明菩薩而作佛事故說諸菩薩行也。五者欲嘆此經功力故說諸菩薩行。諸大菩薩有不可思議功德智慧者皆由法華之所成就。若欲得如此功德者當行法華經也。六者欲開秘密藏故說此經。聲聞法中說諸菩薩乃至一生補處菩薩猶是凡夫未斷煩惱。今明大乘法中諸菩薩得無生忍。煩惱清淨具六神通。出一切聲聞辟支佛上。令種種方便分形六道。利益眾生故說菩薩行。七者欲為利益未來一切眾生。令得受持妙法華經。使無留難。佛雖去世諸大菩薩常在世間利益一切。欲求請護無願不從故說菩薩行。此總釋藥王等諸品也。晚見論雲。欲明護眾生諸難力者故說觀音陀羅尼等品。示現功德力故說妙莊嚴王品。依過去功德彼童子有如是力故護法身。故說普賢菩薩品。此釋與今略同。如是等觀諸品中意故說妙法華經也。釋論第百卷雲。法華經無量無邊如大海水。以文無量義亦無量。故知說法華經因經亦復無量。今但略說也。

問。何故不次第論二十八品耶。

答。釋經文流通次第說之。今但序其宗要耳。

問。依何論作說耶。

答。大智度論雲。觀諸品中意故明說波若因緣。今還依論意故作此釋。釋論是解經之模軌。欲釋大乘經者必須影之也。

法華玄論卷第一

 

上篇:法華文句記

下篇:法華義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

欽錄 洪武十一年七月初十日天界善世禪寺住持(宗泐)演...

注四十二章經

佛教西來玄化應運略錄 宋正議大夫安國軍節度使開國侯...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序 釋元照述 堪忍濁土異趣群居。安養...

涅槃經游意

涅槃經游意 沙門吉藏撰 就此經有南北二本,廣略不同,...

佛藏經

佛藏經卷上(奉入龍華經一名選擇諸法) 姚秦龜茲三藏鳩...

【註音版】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歸命一...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須達經

佛說須達經 蕭齊中印度三藏求那毗地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諸德福田經

佛說諸德福田經 西晉沙門法立、法炬共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大寶積經優波離會三十五佛名禮懺章

大寶積經優波離會三十五佛名禮懺章...

正訛集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繡諸佛,...

奮迅王問經

奮迅王問經翻譯之記 一初菩薩功行普修,依德立名,字...

【佛教詞典】通力

(術語)神通或業通之力用也。佛菩薩及外道仙人所得為...

【佛教詞典】八轉聲

梵語 asta vibhaktayah,巴利語 attha vibhattī。乃指...

智者求其實,愚者求其名

常聽兩種聲音: 自己良心忠告,他人善意批評。 常看兩...

《淨土十疑論》白話譯文

第一疑 問:諸佛菩薩以大慈大悲為事業,如果想救度眾生...

「我見」是怎麼產生的

這個見就是我們凡夫種種的知見,當然以我見為根本。這...

善心不僅能救命 還能救心

有一次,一位患血癌的囚犯被送來我們醫院,醫院發現他...

聖嚴法師《如何轉好運?》

不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當人們遇到失敗而不知何去...

學佛的四大因緣,你屬於哪一種呢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在輪迴中不知道漂泊了多久,...

法界最可靠的保險

我曾把在香港辦理的繳費11年的保險退了,為的是得到四...

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

在淨土法門如何發菩提心?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裡面...

以愚夫愚婦自居,老實念佛得利益

很多人都說念佛人都是愚夫愚婦 ,好像他修參禪的、或者...

全民素食的5個理由

當前,全球氣候暖化所引發的嚴重自然災害已威脅到了方...

依《地藏經》修行,功德利益無量

我們講地藏經之前,先講講地藏經的大意,還有地藏經修...

二鬼爭尸

曾有人遠行時,獨自夜宿在一空房子。半夜有鬼肩扛著死...

【視頻】《晚課》大華嚴寺

《晚課》大華嚴寺

【視頻】《了凡四訓》女聲念誦

《了凡四訓》女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