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妙法蓮華經》,上節課我們把這個卷一上講完了,今天應該是從卷一下開始。【七會異者】,這是講到這個七番共解最後一番,前面已經講過六番,大家應該都還記得,我們再回顧一遍。第一個是什麼呢,第一番是標章,第二引證,三生起,四開合,五料簡,六觀心,七會異。今天是最後一番,會異。
什麼叫做會異呢?實際上就是把不同的一些經論,對於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一些說法,我們把它匯合在一起,最終呢讓這些說法表面看上去有些不太一樣,實際上呢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差別。就是佛陀他說法是在不同的時機,針對不同的眾生說的,所以說法有時候他會有些分別,他這種分別是因為眾生有差別而分別說,並不是本身佛法有什麼分別,或者說佛法之間有什麼對立啊、矛盾啊、衝突啊,不存在。是我們沒有真正對這個佛法有個什麼呢,總體的一個認知,即使有總體的認知呢,還得去把所有的認知最終歸納起來,把它融會起來,知道它原來最終指向的目標就是一個,只是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去談論一個問題而已,小小的差異肯定會存在的,根本上是沒有差異的。
我們看,【問。佛有所說。依四悉檀。今解五義。與彼會不】。就是佛所說的法,都是依據什麼呢?四悉檀來說的。以前我們講過這個四悉檀,大家都應該記得。世界悉檀、然後呢,各各為人悉檀,還有呢,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就是分別對應四種不同的需要,或者不同眾生的根機,用四種不同的方式去說法。悉檀,悉就是遍的意思,檀就是施,遍施,普遍地對所有的眾生施予佛法之藥,沒有什麼眾生是在這個佛法之外的。只要眾生有這個因緣,我都得給他說法,只是不同的因緣,我說法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所以有四種方式。大家還得記住,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它是有一個層次的,從低到高,從淺入深,最後到根本,就是第一義悉檀。什麼叫做第一義?第一義就是中道佛性,讓眾生真正認知到自己的佛性,認知到一切法的法性,他能成就自我,成就菩提。其他的前面三種悉檀都是為了最後一個第一義悉檀而做一些準備的。
現在解這個五義,五重玄義,跟它之間能不能融會在一起呢?是不是之間有什麼區別呢?【答。此義今當說】,這方面的道理,現在正要說。【先對五章。次解四悉檀】。我們看看,相互之間是怎麼對應的。【世界悉檀對釋名。名該一部。世界亦冠於三】。就是第一個悉檀對是釋名章,五重玄義第一是釋名,釋名能夠該,該涉,能夠包含一部經的所有內容,雖然只是個名字,這個名字就是一部經所有內容的一個總括、一個代表。為什麼叫做名,就立這個名,能夠把這部經的所有意思,簡略地概況在這個名字裡面。世界悉檀也是這樣的,在四種悉檀裡面,它是第一,排在第一位的,亦冠於三。
然後第一義悉檀呢,【第一義對體最分明。為人對宗】。我們看看,第一義悉檀是對體,對體那是五重玄義第幾呢?第二重。釋名,第二是辨體,那為人悉檀,就是各各為人悉檀,簡稱叫為人悉檀,對的是宗。【宗論因果。為人生善。義同】,宗論因果,成佛的因果,怎麼修學佛法,從世間法到佛法,從凡夫到成佛,這是宗。我們說,宗者趣也,就是像路徑一樣的,通向最終成佛的一個道路,從因至果,從開始到最終結束。為人悉檀也是這樣的,是為了針對不同人的這種善根,幫助他增長種種善根,善根一步一步地越來越增長。所以從這個意思上,它們是比較相同的,【對治對用】,對用對治悉檀是對什麼呢,第五重玄義的第四重,論用。【用破疑滯】,你看,破眾生對於佛法的種種疑滯。【與治病事齊】,治眾生病,對治悉檀就是對治眾生的煩惱之病,有什麼對佛法有疑問的,有不明白的,恰好,對治悉檀就講這個,然後我們現在這個論用也是一樣的,要破眾生的疑滯。
然後呢,【分別悉檀對教相】。四種悉檀要對五種玄義,五重玄義,那最後這重玄義是教相,判教相。那怎麼只有四重,沒有第五種悉檀怎麼對呢,分別前面四種悉檀,就是對教相,你能把前面四種悉檀都能夠了解清楚了,這就是跟第五重教相是一回事。就像我們現在,要聞教,要明教相啊,不然這部經為什麼要立這個名字,這個名字代表的是什麼意思,搞不清楚啊。這部經的經體是什麼?你不清楚,它的宗,它的用,所以都要通過教相,慢慢地去認知。
【教相如後說。問。何不次第】。它為什麼不是按照這個次第來的,實際上基本上是按著這個次第來的,我們一看,當然最後第一義悉檀是排在最後的,四悉檀裡面第一義悉檀是排在最末位的,而這裡第一義悉檀是排在第二了,跟這個體是相對應的,實際就是這裡稍微次第有點不一樣,其他都差不多。【答悉檀是佛智慧。對利鈍緣則成四種】,悉檀是佛的智慧,因為對於眾生的利鈍的這種根源、機緣不同,所以就變成了四種。是什麼意思呢,實際本身在佛這裡,悉檀還要分四種嗎?沒必要,佛法就是佛法。但是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樣,我就變成四種不同的佛法了,是為什麼呢,是應眾生的需要。
【利人聞世界。解第一義。此對釋名辨體。即足】。這什麼意思呢,利根的人只要一聽聞世界悉檀,從世界悉檀就能什麼呢,理解到第一義悉檀。就像我們說的,你只要跟他講這個名字,從這個名字他就知道什麼,經體了。如果真正了不起的人,他都不用看這個經後面的經文,一看這個名字,開悟了。那我們能開悟嗎,你把經讀了千遍萬遍也開不了悟,所以我們是不是利人,不用說了,非利人也,即足。你看六祖慧能大師,他就聽別人讀《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聽聞這麼一句經,他就開悟了。那我們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意思啊?不看到祖師大德的這些註解,一點意思都搞不清楚,看完之後呢,好像知道一點點,但你說離開悟十萬八千里,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的事呢。
【若鈍人未悟】,不是利根的人,是鈍根的人,你光聽那個名字,他哪能悟得到呢,沒有悟。所以【更須為人生善】,就是給他說為人悉檀,讓他的善根慢慢地增長,善根不足啊,跟你講,你也悟不到,聽也聽不明白,先培養善根吧,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因為大家善根不夠,好多人說,學佛沒有什麼受用,也沒得到什麼利益,善根太淺,看佛經看不懂,按照佛法去修行,什麼事情都做不到,都是善根不夠。
好,那不僅僅是為人生善,後面還有什麼呢?還要【對治破惡】。一個要增長善根,一個要破除這些什麼,惡法、煩惱。我們說一個是要消業,一個是什麼,增福,簡單的可以這麼說。你善根增長的方面,它到一定的力量,善根力量足了,它才能破惡。你不要以為這個敵人,這個惡,這個煩惱,這麼容易就破了。有些人說,一上來,我這個習氣一大堆,煩惱一大堆,學佛多少年也不一定能有多大的改變。善根不足,你力量不足,你正面的力量不足,它反面的力量你怎麼去克制,所以說真正要克服自己的敵人、自己的煩惱,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得自己鍛煉強大了,才能有這種對治煩惱的這種力量。
好,生善也有了,破惡也有了,這個方面所有的障礙都清除了,你善根也增長了,【乃入第一義】。最終才能明白真正佛法的道理,你才能開悟啊,才能證道啊。【則具用四也】,就是這個是什麼意思?你根器越利,你開悟越快,只要跟你講這個世界悉檀,你就開悟了,再不行,再跟你講生善悉檀,生善悉檀還不行,對治悉檀。好,最終前面所有的全部具備了,最後才能到第四個,第一義悉檀。【五重玄義。意兼利鈍】,是什麼意思呢?五重玄義也是兼,就是包括了利根和鈍根人,也是一個意思。
【四悉檀法。專為鈍者】,什麼意思?要把四悉檀法都給大家講清楚了,肯定這種人就是鈍根人,不然就不用講四悉檀,講一悉檀就夠了。你隨便講個悉檀就可以了,講世界悉檀他也悟到第一義悉檀;講為人悉檀,他也悟到第一義悉檀;講破惡悉檀、對治悉檀他也能悟到第一義悉檀;你直接跟他講第一義悉檀,因為他是利根,他也聽得明白,一樣領悟了。隨便跟他說什麼,他利根人都能明白。但是呢為什麼四個悉檀全部得說,就是因為我們根器鈍啊,所以這四種悉檀必須要說。當然五重玄義,意兼利鈍,也就是看個人的情況。如果是從前面來講,你聽的越少就能開悟,當然也就是利;你聽的越多還不能開悟,這人就是鈍。當然我們這個五重玄義,實際上,從根本上我覺著跟四悉檀也沒太大的區別,沒什麼太大區別。【對義是同。次第則異】,意思上是差不多相同,次第上稍微有些變化。
又【問。論專釋大品】,這就說的《大智度論》是專門來解釋大品般若的。【不涉法華】,它沒有涉及到《法華經》。【何得指彼悉檀。通此五義】,這是什麼意思呢?就說四種悉檀是《大智度論》裡面提出來的,它沒有講到《法華經》,但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法華經》,是天台宗講到法華圓教的五重玄義,你把那個四悉檀跟這個五重玄義相互之間去相通,合不合適呢?【中論通申諸經。何意不用】,《中觀論》它是通申,統統地來說明一切經典的,它不僅僅說《大品般若經》,也說《法華經》,所有的經典它的意思都能說明,你為什麼不用《中論》裡面的來說呢,只用這個《大智度論》這個四悉檀來說這個五重玄義呢?
下面就回答,【答。釋論雲。四悉檀攝八萬法藏。十二部經。法華何得不預耶】。就說你這個說法還是有問題,你說《大智度論》只是專門解釋《大品經》的,但是其中說的這個四悉檀義,裡面說到四悉檀義,它是包含八萬四千法藏,包含三藏十二部。那既然包含三藏十二部,《法華經》是不是屬於八萬四千法藏,三藏十二部呢?它也屬於這之內的,法華何得不預呢?它難道就不是其中的了麼?它能超出這個範圍之外嗎?
【中論通申。理宜須用。若具引論。博而未巧。今取論題。申於五章】。你看就是說,當然《中論》也很好,通申一切經典,但現在為什麼不能用了呢?不用呢?用的多了,反而就不一定特別的什麼,精巧,特別的恰當,所以這個地方就暫時不用。今取論題,申於五章。我們解這個論題,這個論題是什麼?哪個論題?我們就看看後面就看得出來,【中字申體。觀字申宗。論字申用】,你看,你要想把這個中觀論跟這個五重玄義之間做個互通嗎?我給你講講,中字講的是體,說明的是這個體,中,中道啊。中觀是什麼,中道觀,中道不就是實相,實相不就是體嘛。觀字申宗,觀這個字是宗,從因至果怎麼修行啊?通過修行最終才能證得這個果啊,證得這個體啊。論,論字申用,它為什麼要論?要討論啊,要議論啊?就是它的作用。
【瓔珞雲。破法方便。立法方便。利益眾生方便。論有研核破執。立三寶四諦。得四沙門果。故知論字申用】。這裡又引用《瓔珞經》裡面一段話。什麼破法,立法,利益眾生方便,這三種方便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看看啊。破法,什麼叫做破法啊?破一切法,實際上從這個地方來說就相當於什麼,三觀之中的,或者三諦之中的什麼諦呢,真諦;立法相當於俗諦;利益眾生中諦。論有研核破執,破眾生的種種執情,立三寶四諦。三寶,不用說了,佛法僧三寶。四諦,苦、集、滅、道四諦,得四沙門果,這個四沙門果就是指聲聞四果,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故知論字申用。中觀理不可思議。申妙】。這又是把前面又進行了,中字申體,這個中觀,或者中道實相這個理體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它又是屬於妙,屬於妙。【觀境是權實。申法】,你看,所觀的境,能觀之智,都是屬於權或者實。有權,有實。申的是法,就是法有權實嘛,實際上具體這個觀法也有權實。【觀智是因果。申蓮華】,就是把這個《妙法蓮華經》跟這個《中觀論》這個論題又聯繫在一起了,大家看很有意思啊。【觀詮申經】,觀字所詮就是申經,跟這個《妙法蓮華經》這個經是一個意思。
【論之三字。合四悉檀。以對五義】,你看,總共又把它跟四悉檀又對起來了,跟五重玄義又對起來了,跟這個《妙法蓮華經》又對起來了,【通申意顯】。所以這個東西啊,實際上這個天台宗講到這裡的話,就可以給大家提醒一下啊,不僅僅是《中觀論》,一切的經,一切的論,通過這個五重玄義,四種悉檀,或者我們這裡講的這個叫什麼呢,天台宗的三諦三觀,它都可以把它圓融無礙地進行一個什麼呢,匯義。就是把表面上看來不同的經論的這些名字也好,或者包括它的一些內容也好,通過這種方式把它融合在一起。實際上並不難啊,不僅僅《中觀論》,其他論也都可以,《百論》也可以,什麼《十二門論》也可以啊,《大智度論》都可以的,都一回事。
【若更以論。申餘經者。取偈初句申三藏。次句申通。次句申別。次句申圓。法華又為第四句所申也。豈止兩論申此五章。五章通申諸經論也】。你看,不僅僅是這兩部論,比如說這個《大智度論》,這個《中觀論》,說到了這五重玄義,但這個五重玄義是天台圓教特別提出來的,但實際上相互之間都可以互通的,不僅僅是兩論,一切的經論,五重玄義都可以統統地去什麼呢,進行一個解釋。所以天台宗後來在講所有的經典時候都要什麼呢,說五重玄義。實際上把這個五重玄義說得差不多,說清楚了,基本上這部經的一個大概也就明白了,也就明白了。
【次解四悉檀為十重】,這裡就分得更清楚了,這裡我們不說,申餘經怎麼取偈初句申三藏,什麼申通,申別,申圓,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裡沒說得太清楚,就給大家說一下,實際上後面也會說到。就是說的這個《大智度論》裡面,這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分別對應藏、通、別、圓四種教。因緣所生法對的是三藏教,我說即是空說的是通教,亦為是假名對的是別教,最後亦是中道義對的是圓教,這樣去做個對應的。當然這裡面只是說把其中的一些經論的一些章句又用什麼呢,藏通別圓,或者五重玄義進行相互之間的一種匯通。
下面我們看這個十重,這個十重也說得夠複雜的,大家不著急,慢慢來看吧,了解一下總是好。四悉檀又分成十重來進行一個理解。【一釋名 二辨相 三釋成 四對諦 五起教觀 六說默 七用不用 八權實 九開顯 十通經】。
我們首先看第一個,【釋名者】,先解釋這個名字,什麼叫做四悉檀。【悉檀天竺語。一雲此無翻】。有些地方說,這個悉檀語,這個天竺語沒法翻,不用翻。【例如修多羅多含】,他說這個梵語啊,它有多重的意思,你沒辦法去翻,多含不翻吧。【一雲翻為宗。成。墨。印。實。成就。究竟等。莫知孰是】,就翻了這麼多,不同的意思,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到底取的哪一個呢?好像都有意思,都差不多。
【地持菩提分品。說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是名四優檀那】。實際上就說的什麼,四法印,諸行無常,苦空,無我,無常,苦,無我,最後寂滅。【是名四優檀那。此翻為印】,實際上就跟這四法印差不多,我們平時就說三法印,這裡多一個。
【亦翻為宗。印是楷定。不可改易。佛菩薩具此法。復以傳教。此就教釋印。如經。世智所說。有無無二】。就是說,就是佛菩薩他講的這個法是不可以改變的,從古到今這個一直傳下來的,就像我們說的,這個東西就像是印證,這個是不是佛法啊?這是佛所說的,這個是符合佛法的,不可以改變的。
【世智所說。有無無二。此法楷定。以此傳授。經過去寂默諸牟尼尊展轉相傳。此就行釋印也】。前面就教釋印,這是就行釋印,有無無二,此法楷定,世智所說。要麼有,要麼是無,不出這兩個,不出這兩個之外,世間法要麼執著於有,要麼執著於無。【經增上踴出。乃至出第一有。最上。眾共歸仰。世間所無。此釋宗義】。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經典裡面說的什麼,都是第一義,最上的,所有的人都要共同去歸仰,去遵守的,是世間法裡面所沒有說到的,所以說這就是從宗上去講這個什麼呢,四悉檀。
【彼明文了義。釋優檀那。諸師何得用宗印。翻四悉檀】。此明文了義,來釋這個四法印,諸師何得用宗印。來翻四悉檀。就是說這個四悉檀跟前面這個四法印之間呢,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如此既謬。餘翻亦叵信】,就是前面所翻譯的只是諸師之言,但是呢不是特別的妥當,所以後面呢,【南嶽師例大涅槃。梵漢兼稱。悉是此言。檀是梵語】。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前面所有的這些師,這些論師啊,這些經師啊,翻譯的都不是特別的恰當,一直到南嶽慧思大師的時候,他是怎麼翻的呢?悉檀就叫什麼,遍施的意思,你看【悉之言遍。檀翻為施】。就像這個大涅槃,大字是屬於什麼呢,漢語,涅槃是屬於梵語,梵漢兼稱。翻譯一個梵語的時候,保留其中的一部分梵語的成分,但是這個大涅槃,實際上大涅槃就是摩訶涅槃嘛,把摩訶可以翻譯過來,但是這個涅槃本身不好翻,這個悉檀也是一樣的,這個悉可以翻,但這個檀就沒必要翻了。就說【佛以四法。遍施眾生。故言悉檀也】,最終就確定這個悉檀就叫做遍施,取這麼一種解釋是最恰當的。
【二辨相者世界如車。輪輻軸輞和合故有車。無別車也。五眾和合故有人。無別人也】。就說就像這個車,是由這些東西和合才會有,離開這些輪輻軸輞就沒有車了。這個人也是,需要五眾和合才有人,離開這個五眾,哪怕是離開其中的任何一眾,這個人都不復存在,這個五眾和合,這個五眾就是指什麼,五蘊,色受想行識。【若無人者。佛是實語人。云何言我見六道眾生。當知有人】。如果你說沒有人呢,佛是實語人,佛為什麼又會說,我見六道眾生,我見到了六道眾生,如果說沒有人,那誰是我呢?這是佛所說的,佛難道是說妄語嗎?
【當知有人。人者世界故有。非第一義。第一義可是實。餘不應實答。各各實。如如法性等】。餘不應實,是什麼意思呢?從世界悉檀,人是有的,從第一義悉檀,人有沒有呢?沒有,是吧。說沒有,有部分是對的,但也不能說完全對。從第一義悉檀根本就不論什麼人有,也不論什麼人無,知道嗎?當然從第一步來說,它是說沒有人,人是個假名,知道嗎?但是從世界悉檀,人就是有的,五眾因緣嘛,色受想行識,和合就有人了。它是承認世界之中的種種因緣所生法的,承認我們現實的一種存在,就是在我們世間一般凡夫這麼一種認知之中,認知的這個世界它認為是存在的,但是它是站在我們世間凡夫的這個角度,來隨順而說的,它不是最真實的,不是佛根本要講的這個道理,根本要講的是第一義,第一義這些東西就不存在,只是個假名了,哪裡有什麼人啊?第一義可是實,是實相。
【餘不應實答。各各實。如如法性等。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反過來你看,如如法性,就像我們的真如法性一樣的,在世間沒有,世間是找不到的,但是在第一義中它又有了,你看,【人等第一義故無。世界故有】。從世界悉檀它又有,從第一義悉檀,人又沒有;從法性方面第一義悉檀有,從世界悉檀它又沒有,恰好兩個相反。
【有於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一切名相隔別。名為世界】。有五陰,就是五蘊嘛,色受想行識;十二入,六根六塵;十八界,在十二入的基礎上再加上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一切的名相,種種的差別,都會有,這叫做名為世界。這就是從世界悉檀來說。
【外人迷此世界。不達法相】,就是指一般的外道,他對這個世界是迷惑的,沒有達到、沒有通達法相。所以他有時候容易什麼呢,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這裡說【或計無因緣有世界。或計邪因緣有世界】。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是怎麼有的,有些人認為是沒有因緣,就是不承認有因果,叫無因緣說。這個世界不知道怎麼就有了,突然就有了,找不到原因的,反正它就有,它是不是什麼時候就沒有了,突然沒有了,也沒有原因,生生滅滅。有些是說邪因緣,邪因緣比如說,這是上帝造的,這是大梵天造的,或者是其他什麼造物主造的,是這個因緣才有我們這個世界的存在。就像我們中國的女媧補天這之類的,有這些東西,他就隨便找出個原因來,這個世界是怎麼創造的,創世說,實際上這都是邪因緣,根本就找不到一個創世的這麼一個神。
【大聖】就是佛了,【隨順眾生所欲樂聞。分別為說正因緣世界法。令得世間正見。是名世界悉檀相】。為了隨順眾生,眾生都喜歡聽啊,這個世界是怎麼產生的?就分別跟他說正因緣世界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就是說所有的因緣都是相互之間互為因緣的,沒有個因是什麼呢,第一因,明白什麼意思嗎,就是沒個造物主。沒有說是你創造了整個世界,由於你的存在,由於你的創造,世界才從此形成,你是第一個。當然你再往前,就不要再追究你是怎麼來的,不用追究了,我說的就完事了,其他的事情不要問了,你知道你自己怎麼來就行了,世界是怎麼來的就行了。
實際上再往前追究,他就說不出來了,上帝從哪裡來?不知道。大梵天又從哪裡來,他的前世今生就沒有,難道這個世間,世界有時間、有空間的,難道到他這裡時間就戛然而止,再往前就沒有更早的時間了嗎?我們說無始,沒有開始啊,那他的這個開始不就是把這個時間一下就戛然就切斷了嘛,再往前推呢,還有沒有以前呢,不講了,反正他就是最早的,就完事了。
所以說按佛教講就是正因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一切世間的法,談不上誰是誰的因,誰是誰的緣,相互之間互為因緣,沒有誰是重要的,誰是次要的。只是隨著不同的因緣,不同的時間、空間相互之間不斷在轉換而已。實際上這樣去理解就很好啊,是不是,平等啊。我們在理解現在,哎呀,大家每個人的這個因緣都不一樣,實際上最終誰知道呢,這個因緣也不是現在就形成的,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說不能去執著於當下這個相,因為這個相本身是無常,不斷地在變化。它不是根本的產生的一個因緣,它是暫時形成的這麼一個果報而已。
令世間正見,就是以正因緣來破什麼呢,邪因緣和無因緣。實際上這個東西本身說,即使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它並沒有把真正的所有的佛法都說出來,只是一個剛剛的開始,屬於世界悉檀。你要解釋這個世間相互之間的一種因果關係,我就用這個緣起法來說,當然光說緣起肯定不行啊,後面還有什麼呢,有性空啊,知道嗎,這個性空才慢慢走入到佛教一種真實相。
好,再往後【二各各為人悉檀者。大聖觀人心而為說法。人心各各不同。於一事中。或聽或不聽。如雜業故。雜生世間。得雜觸雜受。更有破群那經。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為二人疑後世。不信罪福。墮斷常中。故作此說】。這什麼意思呢,為人悉檀,就是為了眾生不同的這種根機,大聖觀人心而為說法。但是人心呢,每個人又不一樣。同樣是一個事情,有些人呢就願意聽,有些人就不願意聽。就像世間的雜業,不同的種種的行為,雜生世間,得雜觸雜受。因為造的業不一樣,所以你生在的世間不一樣;生到世間不一樣,你對世間的感受也不一樣。太雜了,太複雜了。因為你過去造了這個業,比如說你今生就為人,造的善業,為人;造了惡業,做畜生。人跟畜生是一樣的嗎,果報不一樣,感受不一樣,覺知也不一樣。同樣為人,人好像從這個總的果報是都是人,但是從這個別報來講,我們叫什麼呢,叫做滿業。引業、滿業,是不是啊,引滿各不同。他人與人之間差別又很大。
【更有破群那經。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為二人疑後世。不信罪福】。這就是破這些外道的,不相信有什麼後世,不相信有什麼罪福,怎麼怎麼,就是說執著於斷,斷滅論。就比如說人死了,你這個生命就永遠結束啦,哪還會有什麼後世啊。你造了罪也不一定就受苦果,你造了福也不一定就有好的報應,我們才不相信這些什麼因果,才不相信什麼後世。就是說這些外道,要麼什麼斷見,要麼常見,要麼什麼呢撥無因果,種種方面不信罪福,這就【墮斷常中。故作此說】。
【此意傍為破執。正是生信】,就是生起我們對於佛法的正確的一種信念、一種信仰。要破除這些錯誤的一種知見,你才會產生正確的一種信仰。【增長善根。施其善法也。故名各各為人悉檀】。你要把眾生的這些執著,這些顛倒破除啦,給他正確的信仰,正確的知見,然後才能讓他善根增長。打個比方我們還沒有學佛之前,根本不知道佛教講的什麼回事,也不知道我們自己人生出現什麼問題,後來一聽聞佛法,發現確實,自己對自己,對於人,對於生命,對於自己所處的種種境界都一無所知,可以說是一片茫然。哎,聽聞佛法,終於明白佛法確實講的有道理,我就是這樣子的,開始產生信仰。信了之後,你才會去什麼呢,才會學修啊,才會去修行啊,修行你才有善根啊。你信都不信,你說你還會有善根嗎?不可能有善根。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所以說佛度眾生,首先的第一步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屬於世間的法,它跟出離輪迴沒有任何關係,它只是站在世間的角度,隨順眾生所能理解的這麼一種方式,講世間的一些善法,屬於世間的善法。生人天可以,得到一些福報可以,但是不能出離輪迴。但是到這個為人悉檀就不一樣,它是為了讓眾生什麼,出離三界,出離輪迴,是要出世的善根,要有出世的善根,就不一樣了。
再往下,【三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這什麼意思呢,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有法對治,有能對治的法,有所對治的法。你說它有確實是有,但是從它真實的性來說根本就是沒有的。對治者,當然這裡說實性則無,實際上是說的第一義悉檀,從本身能夠對治的所對治的,我們還是說它有。
【對治者。貪慾多教觀不淨。瞋恚多教修慈心。愚癡多教觀因緣。對治惡病。說此法藥。遍施眾生。故名對治悉檀相也】。就對治眾生的種種什麼呢,煩惱。貪瞋癡嘛,這裡首先我們看貪瞋癡,說得很簡單。貪慾多的人教觀不淨,就修不淨觀。貪慾啊,貪圖享受啊,貪圖種種世間男女之色啊,修不淨觀。知道這世間是不淨的,不僅僅是人不淨啊,整個世界都是不淨的。不光說人是髒的,整個山河大地都是髒的,都是不淨,我告訴你。為什麼呢,我們說叫種子不淨,就從你自己造的業,感受這個世間的種種果報,自己的身心世界也好,外在的這個周邊的環境也好,它都是什麼呢,屬於染業。染污的種種業形成的最終的東西都是不淨。
我們說,哎呦,這個地方很乾淨啊,很漂亮啊,山河多美啊,多壯美啊,多好啊,多喜歡啊。這是我們自己在人的角度上覺得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如果真正從佛一看,不行,五濁惡世啊,你能在五濁惡世發現美當然也是不容易的。但是你為什麼能發現美,你也就只有這麼一種審美的情趣。你的審美的能力也就這麼強,你就被這些東西,它自然就會吸引,知道嗎。它這個業力所牽的話,你就逃不出它這個叫做如來掌心一樣的,這個掌心你逃不出來,你這人的這個知見,他的所喜愛的東西,他就被這東西所吸引。
他也不一定說,就是我們自己本心,就願意被它所吸引,業力所牽引,你不吸引不行。生來就會哭,就要吃,就會睡,人都有這個本能,男男女女都有這些喜好,愛財啊,什麼東西都愛,為什麼愛呢?過去就愛過唄,過去就有過這些煩惱,就造了這些業,今生還是有這些德行叫什麼呢,德行不改,不叫德行,叫什麼,習性不改,惡習不改,所以今生還是傳承了過去的這些習慣,你見到東西又產生歡喜。就像我們似曾相識樣的,這個東西你都不要相識了,已經深深刻在你的基因之中了。生來就具備一種叫所謂的本能,實際上哪裡叫本能?按佛法這都是胡說八道,本能按我們現在是本能,按過去它是有原因的,過去有種種煩惱習氣業力,所以就形成現在,你不可能改變的一種,所謂的比較固定的一種習慣,有些都是習慣成自然,你就把它叫做本能,實際上是可以改變的。
就像我們說的定業,哪裡有什麼根本的定業,如果真有定業的話永遠出不了輪迴了,解決不了的,就是因為定業也可以變的,只是說一般你變不了,你沒那麼大的能力,當然就叫定業了。你能力大,哪有什麼定業啊。所以說這個教觀不淨,不清淨,就說你要破除對它們的貪著。不要愛財啦,錢是肮髒的,錢財如糞土;不要愛人啦,人是最不乾淨的,知道嗎?從你生出來的時候種子是不淨,父母在一起也不淨,你生出來的時候又不清淨,長大了之後又胡思亂想,一樣的嘛,反正是輪迴。
但是,啊,歡樂不是人間正常的一種生理或者一種情感的需要嗎?你怎麼會覺得不淨啊,是不是反人類,反人性啊。這一說,好,罪過就大了,帽子扣得夠厲害的。是吧,我們不反人性,我們尊重人,但是我們僅僅不滿足於做人的這麼一種層次,我們是不是可以不僅僅把自己當做人呢?當然你可以隨順做人,做個好人也行,我們不要求高,但是如果你有能力的話,覺得你原來不僅僅永遠就是做人的,你這輩子是做人,我是不是可以做天呢?是不是以後還可以超凡入聖呢?你是不是可以去想像一下,你的生命可能不僅僅是作為人的一種存在而永恆不變的呢?能不能達到比人更高的一個生命的層次呢?如果能夠存在的話,你幹嘛不去努力?去追求也好,去探索也好,去給自己爭取機會也好,幹嘛就僅僅說就事論事,就滿足於此。
就是人實際上是不滿足於現狀的。好在我們人還是比較那個的,還是有些進取心的。所以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就會理解,理解到,就是我們佛法,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僅僅站在人法界去看待一切問題,不然的話你永遠都是人,甚至下輩子做人都做不了,因為人性之中有很多惡,這個惡的力量現在肯定是更強大的,你必須要站在聖人的法界去改變我們,你能改變多少是多少,那終究你會從人法界慢慢地脫離出來。當然我們有時候要隨順,隨順世界悉檀嘛,但是世界悉檀只是世間法,不能出離三界,不能僅僅滿足於此,再往上就是為人悉檀、對治悉檀。
瞋恚多教修慈心,你看,誰沒有脾氣啊?嗔恨心啊。愛不成就生恨,得不到心裡就埋怨,不平衡,生氣。具體語言、行為、什麼東西都能表現出來,修慈心啊,知道嗎?要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你這樣嗔心去對待一切眾生,不但不能把這個事情進行扭轉、改善,反而會什麼呢?惡上增惡。讓你們之間的這種不良的關係愈演愈烈,而且世世什麼呢,不能解脫,知道嗎?這個冤一結下了,要解是太難了。所以現在基本上你比較大的冤家,都是過去曾經跟你結下樑子的,都是這樣子的,一次解不開,那就多少輩子都一直延續下去,甚至越結越深這個怨恨。
然後你現在覺得,哎呀,反正解不開了,我就是心裡必須要報復,我要泄憤,泄恨,泄了恨之後你以為就解決了?解決不了,人家不答應你啊,實際上你也不答應他,你不說泄了憤,我以後就算了,我們就清零了,你也別再找我,我也不找你了,咱們就一刀兩斷了,怎麼怎麼,都了清了。說是說了清,怎麼了清?在你生起這個煩惱心的時候,實際上這個心就已經有一種作用力,它就叫業力,意業,這種意業是相當強大的,你即使當時好像心裡已經平復了,只是暫時的平復,實際上前面所產生的這種嗔恨心的力量,是會一直延續到後世的,到了後世它又會發生力量,到時候又由不得你,因緣一成熟,你說現在忘了,到下一輩子你又記起來了,不是記起來,它是業力激發你不由自主地就受它的牽引,又會產生一些不理智的行為,不是這麼簡單的。
那怎麼才能去解決呢?慈悲心,你只能這樣才能解決。慈悲忍辱,你要學會吃虧,要退讓才行,知道嗎?有些人,哎呦,退讓我吃虧吃大了,我才不甘心了。你不甘心,你不甘心誰都沒有便宜佔,我告訴你。啊,我吃虧了,我好像吃虧了,他佔便宜了,他多報復了我幾次,你看我都不跟他算了,後來他也不好意思再找我了,但是我是不是吃虧了?你吃虧有福啊,知道嗎?你因為修了這些東西你成就了,你這個善根就建立起來了,他沒有修,他永遠就是零啊,你這個虧哪會白吃。
何況因為你的改變,以後你可能能夠解脫,你能解脫你就能度他,度了他之後,你看,我不但不報復他,我還度他,我虧吃得更大,以德報怨,他怎麼佔這麼大便宜啊。你以為人家就會永遠佔你便宜嗎?所以世間的事情你不要就想當然,一廂情願地去想,你在給予別人的時候,到時候自然而然有因必有果,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但是你得先走出第一步來才行,往往是你能走出第一步的人才是最可貴的,也是成就最快的,也是成就最大的人。他往後被你所點醒,當然如果人家精進努力的話,說不定什麼時候也能趕上你,但是一時半會兒就趕不上,你不是佔便宜佔大了嘛,老想便宜便宜,那就跟你講便宜,讓你心裡平衡一下。
愚癡多教觀因緣,觀察種種因緣,怎麼去觀因緣?用佛法去觀因緣,我們經常都是看到什麼事情看不明白,別人怎麼對我這樣?我的命運怎麼這麼不好,碰到什麼事情都不順?實際上都有因緣,你過去幹什麼去了?過去為什麼要這麼做?過去為什麼要起這個心?現在碰到這個事情又看不清楚,又心裡產生怨恨,產生不平,這都是愚癡,知道嗎?實際上這些境界都是過去的種種業果所呈現出來的。
實際上又進一步的,一個是讓你去承受這種果報,同時又在考驗你自己的內心,所以這些東西,你看,多討厭,很討厭的!本來承受果報你就很不情願了,一般都是苦果,承受起來覺得很難受啊,很不自在啊,想逃避,但有時候逃避不了,必須還得接受,接受之後心裡又不甘,吃苦的時候確實很苦,難受,你又會產生新的煩惱。產生新的煩惱,好,這個苦果剛吃過,新的業力又開始要造,煩惱一起來又會造業,它當下又會考驗你當時承受的這麼一種心理,你心裡一旦發生錯誤的理解、解讀,然後又會產生錯誤的行為,然後後面又會有新的苦果出來,層出不窮啊,源源不斷,就是這樣子。
所以你必須什麼,克服自己的愚癡,如理地去觀察這一切的出現的種種因緣、境界,這樣的話你才不會什麼呢,上當受騙啊,你才不會稀裡糊塗的,因為這個事情,這個事情看明白了,好,完了,受了這個報,結束了,新的這個惡報惡業就不會產生了,就解決問題了嘛。當然這個貪瞋癡是眾生的三毒啊,病根嘛。還有五停心觀,以前也說過,還有多散眾生什麼觀,還一個什麼呢,啊?多障眾生念佛觀,多散眾生數息觀,就是對不同的煩惱,它總是有不同的這種佛法去對治的,叫做對治悉檀。有多少病就有多少藥。對治惡病,說此法藥,遍施眾生,故名對治悉檀相也。
【四第一義悉檀者。有二種。一不可說。二可說】。有兩種,就是第一義悉檀,有一種是可以說的,一個是不可說的。
首先看【不可說者。即是諸佛辟支佛。羅漢。所得真實法。引偈云。言論盡竟。心行亦訖。不生不滅。法如涅槃。說諸行處名世界。說不行處名第一義】。就是諸佛這些聖人所證的真實之法,就是說證的這個實相之法,它是不可以說的。言論盡竟,你再說什麼言論都說不清楚,應該把所有的言論都放下、拋棄。心行亦訖,心裡面產生的種種念頭、思考都得放下,不生不滅,法如涅槃,本身就是不生不滅的,就像涅槃法一樣的。說諸行處名世界,說不行處名第一義。如果有諸行,就是有種種變化,有種種遷流的法,這是屬於世界。沒有遷流就說的不生不滅,這就是第一義,這就是涅槃。既然是第一義涅槃,不生不滅,就不可說,就叫不可思議,這是約不可說而說。
【二約可說者。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皆名諸法之實相。佛於如是等。處處經中說第一義悉檀相。此亦是一家明四門入實之意。故中論雲。為向道人說四句。如快馬見鞭影即入正路。若聞四句。心生取著。皆是戲論。豈第一義耶】。就是說有些地方又可以說,那這什麼是第一義呢,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實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都是屬於第一義悉檀相。當然這個東西是說,我們叫做四門,怎麼去通過這四個法門,最終真正明白諸法之實相,也就是明白這個第一義。並不是說本身這個實、不實、亦實亦不實、非實非不實就是諸法之實相,不是這個意思,是通過這個四種法門認識到諸法之實相,這裡就說一家,這是天台宗這一家來說明四門入實之意。
所以說是為向道人說四句,什麼叫做向道人?就是一心向道的人。如快馬見鞭影即入正路,就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這根器利,你聞一切實也能悟得什麼呢,第一義諦。跟你說一切不實,你也能悟入,後面亦實亦不實、非實非不實你都可以。就像這個快馬本身是良馬,一見到這個鞭影,不用鞭子抽到這個馬背上,你只要鞭子一揮,它就知道你往哪裡跑。聰明啊,有悟性啊,沒有悟性的馬必須抽下去才行;悟性差一點的,剛剛這個鞭子接觸這個皮膚的時候,哎呀,就知道往哪兒走了;再悟性差一點的話,必須要打到這個肉,有點疼了,就知道要聽話了,該怎麼做了;最差的,透入這個骨髓,哎呀,抽得已經是血都抽出來了,才知道要往哪裡走。我們現在是最差的,再怎麼抽都沒用。把你抽死了,估計你也不知道。就這個樣子,快馬見鞭影,我們是劣馬,不是良馬。即入正路,我們是永遠聽不進去,還入正路?還是在邪路,聽了佛這麼多給我們開示,聽了這麼多佛經,最終該幹嘛還幹嘛去了。哎呀,我學佛,我聽了這佛法真的好啊,我就想學啊,最後就是改不了,就是做不到,完了,算了吧,下輩子再來吧。
若聞四句心生取著,皆是戲論,說四句實際上是非四句。就是說不要在這個文字上產生種種執著,要懂得什麼,言外之意。你不要看這鞭子,哎呦,怎麼還抽鞭子,鞭子是讓你指向正路的,就像這個佛法,是讓我們什麼,開悟的,你說,哎呦,這個佛法是這麼講,它是講一切實,對啊,然後他,唉,你又說,不對,我看這部經佛說一切不實,這才是真正的佛法。另外一個,後面又來了,一切亦實亦不實,然後另外一個說,一切非實非不實,到底誰是對的,實際上明白了,一切都對;要不明白執著的話,什麼都不對,所以我們要得有點悟性,知道嗎。
有些人就老,哎呦,這部經好,這部經是最好的,其他經都不行,然後他學那個經,《楞嚴經》最好,《華嚴經》最好,《法華經》最好,有些人《阿彌陀經》最好,都是自是非他,認為自己的是正確的,認為他的是不正確的。我自己的就是比別人好,那就不對了,這不是佛的本意。他只是讓你通過這部經,最終悟入這部經中所要說明的真實的道理,而不是讓你們自己執著這部經,噢,我這部經是最好的,當然佛有時候也會隨順眾生,你念的這部經功德多大啊,你是最了不起的人,很快就會成就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會給你什麼,授記。這些語言都是哄小孩子聽的,哄並不是說他說的不對,但這些東西不是最真實、不是最究竟的,它是一種方便,是一種引導,一定得聽明白。都是戲論,就是戲論就像小孩說的戲語。
【豈第一義耶。私十五番釋其相。令易解。隨說事理。聞者適悅。是世界。舊善心生是為人。新惡除遣是對治。得悟聖道。是第一義】。這裡又是四悉檀,後面再看,【雙說假實是世界。論輪輻軸輞故有車。五陰和合故有人。單說假人即為人。論或說有人。或說無人。單說實法。即對治】。你看,這裡又說了,前面就說這裡有世界,雙說假實為世界,單說假人即為人,單說實法即對治。【論對治則有。實性則無。雙非假實。即第一義】。你看,這裡是很有意思,這裡又有真又有假,假是虛假,實是真實。雙說假實是屬於世界悉檀;單說假人,人是假,這是為人悉檀;單說實法,法是實,這是對治;最終呢雙非假實,這就第一義。
【論言語道斷。心行亦訖】,就是心行處滅。【因緣和合。有善人。惡人之異。是世界。善緣和合有善人。是為人。惡緣和合有惡人。是對治。雙非善惡。是第一義】。你看,這都是說的十五番啊,是這從十五個方面,又講這個四悉檀,這是從善惡方面去講。
後面又從五陰,你看,【五陰實法隔歷是世界。從善五陰。生善五陰。是為人。以善五陰。破惡五陰。是對治。無漏五陰。是第一義】,你看,五陰法又分這些東西。第一個,五陰實法隔歷,五陰是真實的法,相互之間是有差別的,是有距離的,這是說的世界悉檀。從善五陰,生善五陰,是為人。當然這個善,這個惡,跟世間的善惡就不一樣了。這個善是指出世間的善,這個惡當然是指什麼呢,破除種種煩惱,最終達到無漏五陰,無漏的話就是不關什麼善惡了,已經超出善惡的範疇。實際上我們從一個角度就跟前面說的什麼,非善非惡,這個非善非惡,實際上有時候很難理解,並不是說否定善惡,知道嗎。是在善惡的基礎上,超越了善惡的這麼簡單的一種理解。超出善惡,本身這一種層次的一種存在,叫做無漏五陰,是第一義。
下面又是,【善法惡法異。是世界。說今善法。生後善法。是為人。以今善法。破今惡法。是對治。非善非惡。是第一義】,你看,從善法惡法方面去說。【問曰。人通善惡。何得言生善是為人。答。善業為人所乘。令生其善。故言為人】。你看,它這個意思是什麼,人是有善,有惡的,通於善惡兩性的,你怎麼就偏偏把這個為人說是生善呢,既然這個人有善惡,那麼為人的話,它不僅僅是生善,也可能是惡啊。這裡說,善業為人所乘,令生其善,故言為人。這裡是從什麼呢,幫助人去成就這個善業方面去說的,所以稱為叫做為人悉檀,而不僅僅是從人這個角度。說到為人的話,就是助其增長善根,而把這個惡的方面,暫時就排除不說,因為這本身是求出世間法的,你不是站在人性本身這個善惡方面去講的。
【問。為人生善。秖應生善。那復斷惡。答。為人者。生善是舊是正。斷惡是傍是新】。你看,它說意思是什麼,既然有生善,肯定就會有斷惡,當然這裡說,舊是正,傍是新,這實際上都是相互之間做個比較而已。【治中。治惡是舊是正。生善是新是傍】,什麼意思呢,治惡是舊是正,反過來生善是新是傍,就在對治之中,在為人悉檀之中,生善是舊是正,主要是為了增長人的善根,順搭著又能斷惡。但是在對治悉檀當中呢,實際上治中這裡就有點簡單了,對治悉檀之中,主要是什麼,用來對治惡法的。但同時呢,你對治了惡,它肯定也會順帶著什麼呢,生善,幫助你的善根增長。所以說就是這個意思什麼,生善之中呢也有對治,對治之中也有生善,但是它主要是,生善之中就是以生善為主,對治之中是以對治為主,明白這個意思了啊,大家應該明白啊。
【三世隔別是世界。來世是為人。現世是對治。非三世是第一義】。這是從這個三世方面來對應四種悉檀,由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隔別是世界;來世是為人;未來增長種種善根,現世是要對治,對治種種惡法、煩惱;非三世,就是不承認,不執著,或者說不執著三世的種種差別,這就是第一義。
【四善根。內外凡隔別是世界。暖頂是為人。總別念處是對治。世第一法近真。是第一義】。你看,用四種善根,暖、頂、忍、世第一。內外凡隔別,實際上內外凡都還沒有進入四善根,這是四善根之前的凡夫的這麼一個等級。所以說是世界;暖、頂,你看第二個,暖法和頂法,是屬於為人悉檀;總別念處是對治,這屬於忍,實際上是;最後到世第一,是屬於第一義。
【見道修道異。是世界。見道是為人。修道是對治。無學道是第一義。】這是從修行真正見道,包括最後修道,到最後修行已經成就了,來對應四種悉檀。見道和修道本身有差異,這是世界悉檀;見道位是為人悉檀;修道位是對治悉檀;到最終無學道,是第一義。我們看看啊,這裡面,什麼叫做無學道啊?實際上從小乘來說就什麼呢,阿羅漢。見道位,須陀洹。修道位,阿那含。斯陀含、阿那含,二果、三果,就這樣。前面見道位之前,那就屬於內凡和外凡。然後後面,【非學非無學是世界。見學是為人。修學是對治。無學是第一義】,這前面是見道、修道,這裡是學和非學和非無學,見學為人,修學為人,無學第一義,實際上跟前面這個差不太多。
【世界悉檀中有為人。為人中有對治。對治中有第一義。第一義中無三悉檀】,這是另外一種說法啊,就說世界悉檀裡面就有為人悉檀,為人悉檀裡面就有對治悉檀,對治悉檀之中,又有第一義悉檀,第一義中無三悉檀。實際上說第一義之中無三悉檀,並不是說我們所理解的,就是把三種悉檀都排除掉了,一個悉檀都沒有了,只有第一義,沒有其他三悉檀。實際上這最終這個意思,才是比較恰當的,叫【一悉檀通有四悉檀】,這是真正佛法讓我們理解到的,一種佛法之中,就有其他所有的佛法存在。
當然這是從相互之間的一種關係去說起了,我們說,一法即是一切法,從理上是這麼講,但是從事實、從現象上去講,並不是這麼簡單。世界悉檀它就是世界悉檀,它跟後面的什麼為人悉檀啊,對治悉檀,甚至第一義悉檀,它還是有差別的。不是每個人說,我從世界悉檀突然就悟到第一義悉檀了,絕大多數人是悟不到的。就說你真正具備這種智慧的人,他是沒有差別的。你沒有這麼高度的智慧,他就是有差別。
那現在好,問問大家,到底有差別,是沒差別呢,怎麼問呢,不好問,是不是,你說沒有差別,顯得你自己水平太高。沒有差別,因為這是佛說的,佛說的是他自己所證得的,他確實沒有差別,一切法,皆是佛法。你現在好,一切法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唯獨沒有佛法。所以這些事情,你說我沒有,當然你又不好意思說。沒有,一悉檀,一切法之中哪有,四悉檀,一法之中哪有一切法,不可能的。所以說,他是針對不同的人,他會有不同的一種理解或者答案。所以呢,真要去問一句話,有時候不容易這麼去問,也不容易這麼答,就是這樣。他是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根機所說的。從這個方向去答,他是有道理的;從那個方面去答,他實際上也有道理。但是你不要執著某一部分的道理就行了。所以必須把這個佛法都基本上得學得差不多。基本上它的種類都學得差不多就行了。所以得判教。不判教怎麼行呢?它教於教之間是有差別的,所以有教相的差別。
【論雲。陰入界隔別是世界。因緣和合故有人。是為人。正世界破邪世界。是對治。聞正世界得悟入。是第一義】。你看,陰入界,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它是有種種差別的,這是世界悉檀;因緣和合故有人,這是為人悉檀;用正世界來破邪世界,這是對治;最終聞到正世界,能夠得道悟入第一義,這就是第一義悉檀。
【為人有四者】,我們看看。【雜業因緣。得雜觸雜受。是世界。於一事中或聽。是為人。或不聽。是對治。無人得觸。無人得受。是第一義】。你看,他又從這個方面去理解這個四悉檀。就跟我們普通理解的無人得觸、無人得受是兩回事。前面是外道,無人得觸,無人得受,這是從佛法。觸無所觸,受無所受,並不是說否定沒有觸和受的存在,而是他已經有了之後,超越了這麼一種普通的存在。明白什麼意思嗎?縱然我們是在世間生存,但是我又是出世間,就像菩薩佛一樣的,他是示現在世間,他一樣的有生老病死。但是跟我們眾生的這個生老病死是不一樣的,我們的生老病死是不得自由的,而佛的生老病死是自在的,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我們生死是痛苦的,佛的生死沒有痛苦。生著也很快樂,死了也很自在。因為本來對他就沒有生死,他只是一個示現而已。所以這裡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這是站在聖人的角度來講的第一義。
【對治中有四者】,你看,這又分別說一悉檀有四悉檀。【佛三種法治人心病。藥病異故。是世界。治人是為人。對病是對治。實性則無。是第一義】。你看,從對治悉檀裡面又分出四種悉檀,佛三種法治人心病。藥病異故,是世界。你看,藥是不一樣的,病是不一樣的,這是屬於世界悉檀。治人,要把這個人病治好了,這是為人悉檀。但是要對這個病,這是對治。實性上也沒有病,也沒有藥,甚至還沒有人。所以真正要治個人不容易,要懂得這個人到底得的什麼病。這個病應該用什麼藥。你要識病,你要識藥。還知道這個人得了什麼病,還要把這個合適的藥給這個人,還得讓這個人吃這個藥。太複雜了,知道嗎,真複雜。有時候你知道他得的什麼病,給你吃藥,不吃,他以為是毒藥呢。
眾生就這樣子的。好不容易有點兒善根,聽到佛法,以為佛法騙人的,我才不信呢。不知道這是個好東西,不知道啊。所以說你說佛度眾生太難了。每個人就像大夫一樣要治病,每個人開的方子都不一樣。開的方子,有些這個藥用的多一點,有的那個藥用的少一點,同一個方子還不一樣呢,每個方子可能又不同,每個人的病又不一樣。治這個病,這個時間,他用這個方子。過一段時間,又要改一個方子。我前段時間就得病了,老去看醫生,老去醫院跑。每次都得調整,真是不容易,我們吃藥的人也不容易。所以世間的話就是這麼多煩惱、痛苦,你不得自在,老在變化。病情也在變化,由重變輕,由輕變重,由有到無,由無到有。最終後來發現,吃多了藥,心裡想是不是有副作用,也就不去了,就這樣,都差不多。人都有這些煩惱,確實不行了,又得去醫院。好一點,算了,暫時不吃了,這個藥有副作用,不去了,他就這樣子。眾生聽佛法也是這樣子。得到佛法一點甜頭,好了,暫時覺得不是太痛苦了,暫時不需要了,我日子過得很好的。幹嘛還得聽佛法,還要你們來度我,我對現實已經很滿足了。
等到有煩惱解決不了,又跑到寺院去,佛保佑我解決問題,趕緊趕緊來呀,怎麼怎麼的,是吧。一次兩次老是這樣折騰,到最後,求佛也沒有用了。佛不靈,佛不慈悲。佛都救了你無數遍了,是你自己心不到,好不好。你沒這個善根,沒這個因緣,想度度不了。到時給你吃這個藥,你吃這個藥都沒用了。治別人一治一個准,你吃就不行,毛病太多,病太重。不僅僅是身體的病,你心理的病太多了。現在就研究,人的心理作用是很大的。同樣一個病,別人吃了,他相信這個醫生,他不去講,他就無條件地信任人家。覺得這個醫生給他開的方子,給他開的藥,就肯定能治好。他就吃,老老實實地去吃,定時定量去吃。這個人也去聽,這個醫生給開的藥也吃,但心裡老是懷疑:到底能不能吃好呀?他這個到底水平夠不夠啊?好,同樣的病,同樣的藥,最終他還治不好,他還找原因。最終,這個醫生不行,庸醫,是吧,問題就很多了。所以這裡面就包含很多的,不僅僅是外在的一些客觀條件,自己內在的主觀的一些因素,有時候可能還會起一些相當大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佛法裡面就講到,一切法都是互為因緣。色法,心法,一切法都是互為因緣。
【第一義中四者。一切實乃至四句。是世界】,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這四句,屬於世界悉檀。【佛支佛心中所得法。豈非理善。是為人】,就是佛和辟支佛心中所得到的這個真實的法,它是屬於理善,屬於實相,它屬於善法,是屬於為人。【一切語論。一切見。一切著。皆可破。一切不能通。第一義能通。是對治】。一切語言,一切議論,一切見解,一切執著,都可以破的。一切不能通,第一義能通,其他的都不能通,只有第一義諦才能通,只有第一義最終才能通達佛法,真正的佛法。其他的東西都不能通到佛法。這不就是對治嗎?用第一義諦來對治其他的一切不能通入佛法的什麼見啊,著啊,其他的語啊論啊。這就屬於對治悉檀。
最後,【言語道斷。法如涅槃。是第一義】。前面都是用語言說出來的,屬於第一義悉檀裡面的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最終言語道斷,法如涅槃。不需要說了,根本就沒法說了,這才是屬於第一義。就跟前面說的第一義有可說的,有不可說的。
【又通作者。四悉檀不同。通是世界悉檀也。四悉遍化。眾生。通是為人。四悉檀皆破邪。通是對治】。四悉檀通通都屬於世界悉檀,因為四悉檀本身是有不同的,是四種不同的度化眾生的法門。所以從這個方面說,四悉檀的種種差別是屬於世界悉檀。四種悉檀呢,都通通具備遍化眾生,讓眾生生起善根的作用,所以說通是為人。而四種悉檀又通通有破邪的作用,所以又是屬於對治悉檀。而隨聞一種悉檀,皆能悟道通是第一義悉檀。不管怎麼說,你分開來說也好,一種悉檀就有四種悉檀。四種悉檀反過來就是一種悉檀。所以說佛法說到這裡的話,實際基本上就把該說的東西都說的差不多了,明白什麼意思嗎?就是你聰明一點有悟性一點的人,隨便給你講講什麼,你的腦子轉得開,你的思想能夠發散出去,你的智慧舉一反三、聞一甚至知百知千都可以。你這個腦子不行的、智慧不夠的,聽了一百一千最終一個都悟不到,白費勁可惜了。
【別作者】,就是相互之間通作者是相通的,別作者,各各有差別的。【約苦集諦。明世界。約道諦能治明為人。約道諦所治明對治。約滅諦明第一義】,這是從四諦來對應四種悉檀。大家很清楚,苦集這兩諦說的是世界悉檀。我們說苦集是屬於世間因果,以前給大家講四諦法的時候,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所以說到這個世界悉檀,它是屬於世間的因果,它不出這個世間。而約道諦能治,道諦它是能夠治人的,它是為人。具備能治,它是一種正面的一種功能,屬於為人悉檀。道諦所治的是什麼?是集諦,它是屬於對治悉檀。集諦是什麼呢?是煩惱、是惡。最後該治的都治了,滅諦了進入寂滅了,這就是第一義。所以最根本的是什麼?就是集諦和道諦呀。煩惱在哪裡?怎麼去破除煩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就解決了。因為集諦是世間的因,道諦是出世間的因。你只要把這個原因、根源找到了,找到解決的辦法了,最終這個果就能改變,就能從世間的果超越到出世間的果,就能解脫了。
【問。依論解相已足。何用多釋。答論雲。四悉檀攝八萬四千法藏。私約十五法分別。何咎】。就是前面用十五個方面、十五種法來分別這個四悉檀。論都說了四悉檀能夠攝盡八萬四千法藏,我只是從十五個法方面去說說,已經算是很簡單了。就是以此來證明四悉檀包含一切佛法,大家都可以去學,苦集滅道。基本的佛法,開始用苦集滅道,特別是聲聞法。十二因緣也是一樣,六度萬行也是一樣,四弘誓願大家去比較比較,也都一樣,一切法到了這裡都是一回事。別說這是佛法,告訴你世間法也是一樣,世間法跟佛法之間也能相互的對應,相互的聯繫。後面我們還會講到。
下面我們再看第三個釋成。【四悉檀。是龍樹所說。四隨禪經。佛所說。今以經成論】,就是四悉檀是龍樹所說的,《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所作的嘛。《四隨禪經》,這是佛所說的一部經典,現在以這部經典來成就龍樹菩薩所說的《大智度論》。【於義彌明。所謂隨樂欲。隨便宜。隨對治隨第一義】。這裡不是《四隨禪經》嘛,說的這四隨欲。第一個是隨樂欲、隨便宜、隨對治、隨第一義。【樂欲從因得名。世界從果立稱】,樂欲跟這個世界悉檀是對應的。一看大家就很清楚了,一個是從因得名,一個是從果立名。【釋論雲。一切善惡。欲為其本】,就是說一切善惡法,這個欲是其中的根本。我們說的善法欲、惡法欲,就是看你樂欲的、喜歡的是什麼。你喜歡的是善法,你想做個好人,那以後你就得到善人的果報。你想做壞人,那最終就得壞人的果報。
【淨名雲。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當然這是佛教的一個方便法門,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因為眾生都不免有種種慾望,所以佛法在度化眾生的時候先隨順眾生的種種樂欲。你喜歡什麼,你對什麼感興趣,就先隨順種種樂欲,先滿足你一部分的慾望。當然最好是別滿足一些不太正常的慾望,那我惡欲是不是也得滿足啊?一般是不要滿足的,除非是你有這個大的能力,你知道能夠把它控制得住,否則的話不行的。
你先得以善法欲慢慢去吸引他,培養他的善根,哪怕是在世界悉檀培養他的世間的善法,也是要隨順他的善法欲要多一點。惡法欲一般弄不了,那是聖人的境界。當然有時候也會示其同事,別人在做壞事,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跟他做同樣的事情,也去做惡法,甚至也會幫助他去成就惡法,但是最終他會有這個神通,有這個威德,能夠把他從這個惡法之中解救出來。我們就沒這種能力,你隨他修惡法,你沒解救他呢,到時候你都成惡人啦。你怎麼去做,做不了,很難的。所以有些人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太難了。
【佛經舉修因之相。論明得果之相】。一個是說修因、一個得果。實際上有因就有果、有果就必有因,無所謂的,都一個意思。【舉隨樂欲。釋成世界悉檀也】。就舉這個《四隨禪經》裡面的隨樂欲,來解釋、來成就我們第一個悉檀——世界悉檀。就是我們立這個世界悉檀,它為什麼是可靠的,是有根據的呢?從這個經典裡面,我們就能找到它的一些論據、依據。實際上說的是一回事,只是這個名字不一樣而已。一個是從因立名、一個是從果去立名。第二個,【隨便宜者。隨行人所宜之法。各各為人者。是化主鑒機。照其可否。論雲。於一事中。或聽。或不聽。宜聽。不宜不聽】。當然這裡隨便宜實際上是一個意思,隨修行人所適合修學的一個法門。各各為人悉檀是教化之主,這一般都是指佛菩薩,去度化眾生的時候要先鑒別眾生的根機。能夠照見他,哪個可以說,哪個可以不說,哪個可以修,哪個修不成。所以聖人度化眾生肯定不會隨便說,也不會說錯的,一說一個准。要麼乾脆就不說,因為知道他根機不成熟,說了也是白說。也不會亂說,明明他可以修這個,你說修那個。我們現在沒辦法隨便說吧,碰上哪個是哪個,管點用就管點用,不管用就算了。有時候說,可能還說的還不太對,即使說對了,可能你還聽岔了意思。都有這樣子的,不對機是吧,麻煩了。
【於一事中。或聽。或不聽。宜聽。不宜不聽】。宜者,就聽。不宜者,就不聽。這裡舉了個例子:【如金師子宜數息。浣衣子宜不淨。經舉行者之堪宜。論明化主之鑒照】,都是一樣的。經典裡面是說這個修行者他能夠適合修哪種法門,論裡面說的這個四悉檀裡面說的為人悉檀,是從教化主見照眾生的根機,知道眾生的根機應該修哪個,他就給他說哪個法,都是一回事。【以釋成也。餘兩種經論名義同】,其他兩種,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是吧,它的名字和意思都是一樣的,這裡隨對治,隨第一,這就不用解釋了,他就簡單了簡化了。
這裡有個例子我們看一下啊,金師子宜數息,浣衣子宜不淨。這是佛在世的時候,我們知道佛座下的弟子誰是老大,聲聞弟子舍利弗是老大,智慧第一。第一個大弟子,了不起,很有智慧。所以經常在教化這些弟子的時候,佛不一定親自出來說法,讓舍利弗去給他們講。當然一般來說,舍利弗的能力也很強,他講什麼東西大家都能聽明白,恰好能對機。但是恰好這次偏偏就碰上這兩個人,一個是金師子,一個是浣衣子。一個是洗衣服的,給別人洗衣服的,衣服很不乾淨嘛。一個是金師子,就是做金匠的。但是舍利弗不知道他們過去做的什麼事情,不知道他們過去的因緣。他就跟這個金師子說,你修這個不淨觀。跟這個浣衣子說,你修數息觀。結果兩個人修來修去,修了多少年都沒修成,越修越煩惱。「哎呦,還說這個佛法能對治我們的煩惱,怎麼越修,修了這麼多年沒有成就」?懷疑了,對佛法起懷疑了。
後來就把這個問題反映到佛這裡。佛這一看,不對呀,舍利弗怎麼教人的?反過來用一下。金師子不要修不淨觀了,你去修數息觀。浣衣子反過來不要修數息觀,你去修不淨觀。結果沒修幾天,悟道了,成就了。這說明什麼意思呢?同樣是具備開悟根機的人,但是因為修學法門的一種錯誤,可能就會耽誤他修行的一種進度。弄得不好這輩子就錯過了,不但是錯過了,反而會產生懷疑,還會退失這種出離心甚至菩提心,都有可能。你看舍利弗已經智慧第一,但是他也看不到他們過去久遠的因緣,而只有佛才能看得到,就叫見機嘛。能夠照見,就像鏡子一樣的,一照清清楚楚的,過去幹什麼的,應該修什麼,修什麼一定成功,佛能夠從因直接看到果。我們現在不行啊,我們過去的因看不到,也不知道他到底修了之後會產生什麼結果,搞不清楚。試試看吧,聽進去就是聽進去,聽不進去也不能怪我。
所以大家得包容啊,是不是。師父你講的什麼東西聽不明白。 聽不明白是吧,一方面有我的原因,但是我的原因一時半會兒也改不了,只能自己找自己的原因。咱們又不像佛,即使像舍利弗這樣大智慧的人,他都會有失誤的時候。所以你說度化眾生本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同樣我們眾生要學習佛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候你師父都搞不清楚弟子應該學的什麼,因材施教,對機說法。我徒弟,我更是一塌糊塗啊,什麼都不懂啊,一無所知,我知道我應該選擇什麼法門,我才能真正修成,才能對我的機呢?所以這裡面就在不斷地在摸索、在探索的一個過程,實際上最終你肯定能夠找得到的,但是你可能得費點功夫。如果你的因緣好,恰好碰巧又碰上對的了,這你是福將,你有這個福,但是這種福可遇不可求,太少了。你更多的是具備這種善根智慧,你自己能夠有這個鑒別力,擇法覺知。擇法覺知,你有這個覺知,你才能比較高效率地找到適合自己,契合自己修學的法門,最快地達到自己期望的一種成就。
所以我們實際上一直都在尋找這個東西,當然現在不用尋找了,我們說淨土法門就好,挺好的。我們太感謝阿彌陀佛了。凡是遇到沒辦法解決的事情念佛去,阿彌陀佛三根普被、利頓全收,不管你什麼樣的根機,全部收攝無疑。說是收攝無疑,但是怎麼念?念了之後,有沒有真正的受益,是不是真正最終就能夠往生呢?這裡邊還有很多需要一步一步去解決的問題。否則的話,這佛都念不下去我告訴你,一樣的不是這麼簡單的。為什麼要念佛?怎麼念佛?什麼是佛?怎麼念?念之中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產生什麼煩惱?這些東西都要解決。也就是學佛修行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有一系列的問題你都要去了解清楚,最終針對性地各個逐一地去解決的,最終你才能圓滿,否則的話是很難的。你簡單化籠統化,就一句話,「念去、打坐去、即心即佛」,最終也修不成的。還得從聞法方面開始一步一步地來。為什麼叫通途法門?就是適合於絕大多數人按照一般次第去修學的。那些特殊的一些手段,比如說禪宗的也好,這屬於特殊的人了,他恰好碰上了,這種人太難遇到了,所以說我們還得好好去那個啊。
下面我們再看啊,第四個對諦。【直對一番四諦。如前說】。直對一番四諦,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看前面說了四種四諦,苦集滅道,廣對四種四諦,就是說每一個悉檀分別對應其中的一諦,有些可能是對應兩諦的也有,這前面已經說過了。廣對四種四諦,就是一種悉檀裡面就有四諦的,但是四諦又分成四種,這裡面又更複雜了。
【四種四諦。一一以四悉檀對之。復總對者】。我們看看啊,生滅四諦對世界悉檀,無生四諦對為人悉檀,無量四諦對對治悉檀,無作四諦對第一義悉檀,就這麼簡單啊。你要去解釋的話這一時半會兒也說不清楚,太難了。生滅四諦,認為四諦苦集滅道是有生滅相的。比如說苦集兩諦,因為有集,所以才會有苦,是不是。集是什麼呢?是因。苦是什麼?是果。因和果之間是不是有變化?是無常的?是有生滅的?因為有原因的產生,所以才會有後來的結果,後來的結果承受過後又會滅,滅了之後又會有新的因,因果生生滅滅,所以叫生滅。反過來,出世間的道諦和滅諦也是這樣的。道諦是出世間的因,滅諦是出世間的果。因為修了道諦,所以才能成就寂滅,才能成就這個滅諦。是不是也有生滅呢,因為有你才會有我,所以這個是屬於生滅四諦,跟世界悉檀是一回事。
實際上生滅四諦按我們前面講的屬於三藏教,三藏教所講的就是生滅四諦。有苦可滅,有集可斷,有道可修,有滅可證。它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存在的,所以屬於生滅。到了第二個,無生四諦,生即無生,看因緣法,看表面這個生滅相,是有生。但這個生不是真實的,假生假滅,我們說幻生幻滅。實際上從他的自性來說,是無生的。就說僅僅是緣起還不夠,緣起之中有性空,即然是性空,就談不上有什麼生和滅。從緣起有生滅,從性空是無生滅,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就是你這個本體這個自性它是無生無滅的,外在的這個因果事相是有生有滅的。就像我們做人,你這輩子叫張三,下輩子叫李四,實際上還是你這個人。就是說你這個人,這個心性它永遠是不變的,只是因為你自己這個生滅的因果變化,所以你上輩子跟這輩子這個生命的存在,外在的這個事相是有區別的,實際上還是你這個生命的一個延續,知道嗎。雖然已經在改變,但是不變的是你的心性啊,你的自性、你的心性永遠不會改變。人還是那個人,只是改換了這個面目而已,就這麼回事。
後面還有無量四諦,無量四諦屬於別教了,別教為了修無量的法門,要度無量的眾生,對治。最終是無作四諦,無作四諦是最高境界了,屬於圓教,屬於第一義。這個無作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做啊,不是這個意思,作無所作,所作已辦,已經成就了,不需要作了。不需要作,並不是什麼就不要作了,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它在作的過程之中就是無作,不需要去想作不作,自然就成就作了。都已經不存在這個作和不作的這麼一種概念了,所以叫做無作四諦。
再往下我們再看看,第五,【起觀教。幽微之理。非觀不明。契理之觀。非悉檀不起】。一個是觀起,一個是教起。幽微之理,就是說我們的中道實相這個道理,是非常幽微的。幽者玄也,微者妙也,就是非常玄妙的,非常幽微的這個道理。沒有這個觀行是最終沒辦法去明白的,去證得這個理的。但是怎麼才能行這個契理之觀呢,這觀應該怎麼起來呢,沒有這個悉檀之教,沒這個教法,你怎麼去修觀呢。所以說教觀兩方面不可偏廢,因為教才有觀,因為觀最終才證得實相之理。
修從假入空觀時,【先觀正因緣法。此法內外親疏隔別。若不慇勤樂欲。則所習不成。必須曉夜精勤。欣悅無斁。此即世界悉檀】。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修第一個觀,不是非觀不明嗎,分成三種觀。第一個什麼呢,從假入空觀,觀察正因緣法。這些法一切有內外,有親有疏,有種種的差別,但是慇勤的樂欲,就是樂欲世間的這種善法。你選擇你喜歡的,感興趣的,如果你不去努力地、慇勤地去修自己樂欲的法,最終你修行就不能成就,而且必須什麼曉夜精勤。
你看,這要求很高,曉夜,不管白天還是黑夜,你都要精進,要勤修。欣悅無斁,你必須要懷著一種欣悅的心,歡喜的心,不像我們現在修行,沒辦法,每天要完成功課,不做不行。實際上修行你說有多少歡喜心也談不上,這必須要有一種歡喜心在裡頭,而且要有精進的心在裡頭。實際上這兩種心的話,你只要具備一種心,肯定很快另外一種心就有了。你說你不精進,你說你多歡喜,我懷疑。你說我歡喜,但是我不精進,我一天就念一百聲佛就夠了,但是我很歡喜,你以為念佛念一百句你就這麼高質量,其他就不用修了,夠嗆。修吧,有時間就念,沒時間也抽出時間來念,不管是專念還是雜念,反正你這個念一直得持續下去,白天黑夜,甚至夢裡都得念起佛來,知道嗎。覺一醒立即就想到佛號,幹什麼事情這個佛號都在身邊,都在心裡面,就好辦了。時時刻刻都不忘記,吃喝拉撒,所有的事情幹活,反正這句佛號老是不斷,不斷你這人哎呀,老不斷太吵了,太煩了。沒有信願也不行,不是歡喜心,這佛給你帶來的不是快樂,念佛本身不是一種享受,也沒有效果。
【此即世界悉檀。起初觀也】。從假入空觀,這個假是指世界的因緣假,世間的法都是因緣所成,因緣所成的法都是屬於假的,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為什麼呢?因緣聚合的時候,這個法就暫時地存在,因緣一旦壞散的時候,它就慢慢地分離了。所以這些東西它是真實的嗎?佛教講的真實它就不會變的,能夠永恆的,不改變的。但實際上不是,所以說是假。從這個假裡面就能悟到空,性空,為什麼它會老隨著因緣變?因為它沒有自性啊。如果它真正有個自性的法,有個自我主宰的,能夠永恆不變的法,它就不會隨著因緣到處變,隨時變,所以叫作從假入空觀。所以說讓我們明白,你在任何的這麼一個環境之中,任何一個因緣法之中,你都要從當下去觀它的性空。既然觀空了,你就不受它的影響,就是我們不要太當真,知道嗎 。人就怕太當真,因為這些事情,喜歡的東西就貪著,不喜歡的就討厭,一句話不和,恨不得永世就不再相見。有些人就這樣子。表面上挺好,背後意見大了,總是這樣子,當然這人也很痛苦,也很可憐。沒辦法,不由自主啊,由不得自己,他就這樣子。原來就這樣,過去這樣,現在這樣,未來可能還會這樣。
【若欲觀假入空。須識為人便宜。若宜修觀。即用擇。精進。喜。三覺分起之】,你看跟七覺支又結合起來了,應該取為人便宜。就是這個人,適合修什麼,應該怎麼去修,用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去起。【若宜修止】,一個是修觀,一個是修止。【則用除。捨。定。三覺分起之】,該要修的這個善法,就用擇、精進、喜。要破除的這種惡法,就用止,用除、用捨、用定。你要捨得下啊,你要慢慢除滅這些東西,你要定得住啊,不要讓這些煩惱生起啊。好的東西要選擇,我要修這個東西,我要精進地修,我要歡喜地去修,就是培養自己正確的這些興趣,正確的行為。這些不好的東西就要遠離,就要慢慢地減少,到最終不為它所亂。
【念通兩處。是為隨宜善心則發】。這些實際上就屬於為人悉檀了。【若有沉浮之病。須用對治悉檀。若心沈時。念。擇。進。喜。治之。若心浮時。念。捨。除。定。治之】,你看,也是七覺知。【若善用為人。善根則厚。若善用對治。煩惱則薄。於七覺中。隨依一覺。恍然如失。即依此覺分研修。能發真明。見第一義。是為用四悉檀】,你看這是從假入空觀。【起從假入空觀。成一切智發慧眼也】,實際上這裡面就包含了具體修行的一種法門,跟這個七覺支結合起來,大家可以好好用心去思考一下,思維一下,這段文字還是很重要的。
【若從空入假觀】,這個若從空入假觀,說句實話我們現在暫時用不上,那先學一學,先是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這是菩薩所修的。【巧用四悉檀。取道種智。法眼。亦如是。若修中道第一義觀。巧用四悉檀取一切智佛眼。亦如是】。這就說的很簡單, 中道第一義觀那就更不是普通人修的,屬於法身菩薩以上才能修。【若一心三觀。巧用亦如是】。咱們就把第一個觀修好就不錯了,後面的咱們一時半會也沒有必要太多地去管它了,知道就行。【淨名亦論杜口。此經云。不可以言宣。大經云。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一切都不可說。【又云。亦可得說】。你看,到底是可以說呢,還是不可以說呢?這就分兩個不同的說法,有些經說不可以言宣,這個生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什麼都不能說。後面說亦可得說。
【十因緣法。為生作因。亦可得說】。有十種因緣法,為這個生,為這個生法作因,又可以說。【十因緣者。從無明至有。此十成於眾生。具四根性。能感如來說四種法】。從無明就是十二因緣,從無明一直到有,是屬於十種因緣。【若十因緣所成眾生。有下品樂欲。能生界內事善。拙度破惑。析法入空。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生滅四諦法輪。起三藏教也】。這是四根性之中的第一種根性,實際上也就是最差的一種根性。第二種根性我們看。【若十因緣法所成眾生。有中品樂欲。能生界內理善。巧度破惑。體法入空。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無生四諦法輪。起通教也】。你看這裡又說到這個生滅四諦,這裡說無生四諦。
後面還有,【若十因緣所成眾生。有上品樂欲。能生界外事善。歷別破惑。次第入中。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無量四諦法輪。起別教也】。這是第三教,前面是三藏教,第二個是通教,這是第三個別教,叫無量四諦。【若十因緣所成眾生。有上上品樂欲。能生界外理善。一破惑一切破惑。圓頓入中。具此因緣者。如來則轉無作四諦法輪。起圓教也】。就分別對應這四種不同根機的眾生,分別說四諦法輪,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實際上按我們一般能夠理解的,比較適合大家修的,我建議實際上無生四諦比較合適,生滅四諦太低了一點,我們都不好意思去修,是不是?修無生四諦,你還能修得了,但是呢亦不會太高,就是適合你去修。它實際上這個品位也不算太低,還可以,又適合我們這種根器的眾生去修,就屬於通教的無生四諦,非常好。僅僅修這個生滅四諦的話,說實話品位太低,不太合適,沒真正悟得佛法的這個比較根本的一些道理。
好,【復次。一一教中。各各復有十二部經。亦用悉檀起之】。你看,四悉檀又說十二部經,這裡太多了,我看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都已經過了十一點了,實際上講這個東西大家慢慢地回去消化,可不是這麼容易的。有些東西呢,大家可以先了解一部分;有些東西呢,先花點功夫吧,能了解到哪種程度是哪種程度。因為沒有時間太多地去展開了,也沒有必要說把一些東西全部都搞得這麼明白,因為有些東西是適合大家現在學習這個進度的,花點時間還可以;暫時用不上,了解一個大概就行了,不用花太多的時間。
接下來呢,這裡有個問題,回答一下。上節課結束了,有個同學提了個問題。
(阿彌陀佛!師父吉祥!第六講《妙法蓮華經玄義》觀心開合),就上面這個觀心章裡面講的,(苦心即法身,是心體,煩惱心即般若是心宗,業心即解脫是心用)。就是觀心嘛,觀這個觀心嘛,苦心、煩惱心、業心,就跟這個法身、般若和解脫三德對應起來。實際上前面我們講過,就是天台宗講這些法的話,都習慣用三來進行一個總結歸納,三法是吧,我們說的三道,三時,三德,什麼三寶都有,說了十種三法。大家應該記得,上次講了一下,什麼道、時、性、般若,菩提大乘身,涅槃三寶德,十種三法。三道、三時、三性、三佛性,三般若,然後後面是什麼呢?三菩提、三大乘、三身,然後呢?三種涅槃、三寶,還有三德。就是說世間、出世間一切的法,都可以用這個三字來進行一個總結歸納。
那我們現在提到這個苦心也好,煩惱心也好,業心也好,我們說它是三種心也可以,是吧?實際上三種心就是一心,一心又把它分成三種。因為有煩惱心,才會產生業心;因為有業心,才會產生苦心。惑,業,苦三道,它相互之間好像是有因有果,有前有後,但實際上都是在一心之中。明白什麼意思嗎?就是說,苦中就有煩惱,煩惱之中就有業,業中又有苦。上次不是跟大家講過嗎,是吧。你在受苦的時候,你並不甘心受苦啊,你會有種種的心理的反應啊,又會起煩惱。煩惱的當下又會造業。造了業是吧,那個煩惱心就會驅使你造業。煩惱心造了業,後來必然就會感得這個果。又會有苦,是吧。業心也是這樣子的,造業的當下肯定會得果,造業的同時又會產生煩惱心,實際上這三種心是合在一起的。但是把它分開分解,分成三種心來講,那麼對應的實際上是三種德,三德就是一德,都是佛的一種功德,一種德行吧,把它分成三部分。一個是法身德,一個是般若德,一個是解脫德。
一個是眾生,一個是佛。但是從凡夫和佛,眾生心跟佛心本質上是什麼,是一個心。所以為什麼這裡說,苦心即是法身,是心體。煩惱心是什麼,是般若,是心宗。業心即解脫,是心用。實際上體宗用都不是一個意思嗎。五重玄義裡面的其中的三重,有體必有宗,有宗必有用。前面是還有個名,是吧。有名就有體。這個名字就代表一個法,知道嗎。這個法,它就有它的本體,有本體也就有它背後的因緣,有因緣就會有它的作用,有作用就會有種種區別法相的不同。所以說,實際上說的都是一個法,本身具備什麼,名體宗用相。所以我們最終就把這些東西歸納成,實際上就是說,眾生跟佛本體並沒有差別,差別是在什麼呢,是在事相因果。
從理體、本性,眾生和佛是一樣的。但為什麼會有眾生和佛兩種不同的因果呢。因為佛覺悟了,因為眾生沒有覺悟。沒有覺悟,他就會起惑造業。沒有覺悟就是惑嘛,迷惑嘛,迷惑,他就會造業嘛。造業,他就會有生死果報,他就只能做眾生,生生死死,眾因緣而生。因為覺悟了,所以他不會再造什麼,生死之業,所以他就得到解脫,是吧。有解脫,他為什麼能解脫?他不但沒有迷惑,他有智慧、有般若。有解脫、有般若,最終就能證得自己本有的法身。眾生雖然有法身,但是不能證得,法身不能起用,所以,他就沒有種種功德。
所以,修行實際上很簡單,就是從行為上、從思想上去改變自己就行,就能證得我們自己本有的這個佛性。證得佛性了,你就成就了。沒有,你就永遠是眾生。當然有些人說,既然有這個本體的存在,它為什麼本體不自然地會發生作用呢?本體不會隨隨便便發生作用的。它需要什麼呢,後天的修行,它才能證得。證得這個先天的、本來有的佛性,自然天然有的佛性,它這個佛性才能發揮它的作用。他不會說,自然而然就會發生作用的。所以說,實際上,我們說眾生跟佛的差別,就在這裡。一個是要修,一個是沒有修。一個是覺,一個是沒有覺。體現就是事相因果上的不同,從本性上是一樣的。既然這裡是從本體上去看待這個問題的,所以為什麼苦心即法身,乃至後面的業心即解脫,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眾生都有佛性,都具備佛的功德。雖然我們現在在造業,在受苦,在起煩惱,但並不妨礙我們本身具備的這個佛性,它是永遠存在的,只要我們去改變,就能最終恢復我們佛性本有的功德和力用。就這樣子的,就這麼個道理。
當然並不是說,哎,就是這樣,你就不用修了,反正你永遠就是佛嘛,你這個佛性永遠不會變嘛,是吧。雖然佛性永遠都會存在,但是你不修的話,它就不能恢復它本來的力用,你就不能證得。不證得,你永遠只能做凡夫。所以這裡面說到這個道理的話,實際上又引發新的道理。我們眾生除了這個佛性之外,從另外的一個角度,還有什麼性的存在啊?有佛性,也有無明性,知道嗎。這裡為什麼側重從佛性上來講,就是為了鼓勵大家,大家朝積極的方面去努力。你如果自己不去努力的話,你這個佛性它是被掩蓋的,叫如來藏。反而你能夠產生作用的是無明之性,它是自然而然就會發生作用的,這個你不用修,它就會發生作用。而佛性,是需要通過正確的修行,最終才能改變。就把無明性,最終呢就改變,它無明性就不能起作用了,只有佛性才能起作用。但是從本體上我們說,無明性跟佛性,眾生性跟佛性是一樣的。但說是一樣的,只是從理上是一樣的,從事相上講就不一樣了,就有差別。一個在天,一個在地。一個是清淨的,一個是染污的。
所以有人說《心經》很好,當然《心經》很好。但是它說的都是自性上的東西,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但這都是從理上去說的。如果從事上講的話,就有增有減,有生有滅,有垢有淨。你怎麼才能證得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呢?你還得從有上去,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從假入空觀。沒有從假這個過程,你怎麼能入空呢。你要看破世間的這些因緣假,不要去修這些邪因緣,要修什麼呢,正因緣。要走正道,最終才能從假入空。你要修這些邪因緣的話,你能不能入得了空,那你就入不了。為什麼入不了呢,不都是假嗎,為什麼要從正因緣才能入,不能從邪因緣入呢,為什麼呢。這個問題提給大家,我就不說了。
肯定就入不了,因為我們就是凡夫,知道嗎。凡夫,是不具備觀察這些邪因緣,或者是惡法的因緣去入道的。只有具備聖人的這種根機,你才可能修得了。一般的凡夫根本就修不了。明白什麼意思嗎?你只能走正道,先積累這些善根,你最終才能什麼呢,超凡入聖。你說,哎呦,我劍走偏鋒,我在作惡之中,我要去觀察這個性空,我是不是也能入道。觀不了的,不但觀不了,反而造了很多業,有很多業障,你想觀,它都會形成什麼,很多障礙。所以你要先給自己造些善法的因緣,福德因緣,這樣的話才能排除種種障礙。因為在這裡面天台宗也講了這些東西,除非是聖人或者即將進入聖道之人,就離成聖人只差一步的人,他可能可以去修什麼,惡法。從惡法之中得到性空。他修善惡法都能自在。我們呢,修惡法肯定是不能自在了。現在修善法都不能自在,知道嗎。明白什麼意思嗎。要你去幹點好事,你都沒有常性,知道嗎。你說我修惡法,修惡法當然不叫你去修,你都會去修。但是,修惡法不能解脫啊,是不是啊,你解脫不了啊。因為你修惡是實實在在地在起煩惱,在作惡,你這個心念在動呢。聖人不一樣,聖人他有時候是為了度化眾生,他方便示惡,實際上他心並沒有惡,他反而是為了要利益眾生的。
我們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心,你控制得了你可以去,你控制不了,你的心不能空,你怎麼去修惡,是吧。所以只能從什麼呢,達到諸法的空性之後,證得這個真諦之後,反過來再去從空入假。這個東西,假法對他沒有任何的妨礙。這個假是善法也好,是惡法也好,都是自在的。你現在好,空都沒有證得,你說從惡法之中,這個假法之中,去證得空性,怎麼可能呢。
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最後才能自淨其意。自淨其意了,是善是惡對你來說,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了。但是你沒有諸惡莫作之前,沒有眾善奉行之前,你是不可能自淨其意的。你說,哎呀,眾善奉行,諸惡也奉行,還最終能自淨其意,不可能的,諸佛絕不會說這種法的。這種法是屬於聖人的境界,而且他們所做的惡,不是真正的實惡,是假的惡。我們看上去他是在造惡,實際上他不是在造惡。我們眾生確確實實是在造惡,所以說就有這樣的不同。
所以你說世間上,天天干壞事也沒問題。只要你能悔改就可以了,怎麼怎麼著,有這麼容易悔改嗎。而且有很多世間的法,為什麼跟佛法、跟世間法,甚至跟世間的那些邪法就分別開來了。比如說有些外道,他認為祭祀能夠升天,殺牲啊,祭祀啊,實際上是些邪法。在這種惡法之中,怎麼還能得到善法,能得到好的報應呢,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地方大家一定要知道,這都是錯誤的,顛倒的,這叫做什麼?邪因緣。他修行這些法,他不是靠這個殺牲,去獲得升天的功德的。他可能是靠其他的,他升到的天可能也是外道天,明白嗎。真正這個因和這個果是不對應的,他是因為有其他的因,對應其他的果。
所以講到這個地方,大家實際上就因為這個問題,又引發其他的一些問題。我們學佛還是得老老實實。所以為什麼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雖然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但是我們現在還不能這麼修。一切法之中,選擇善法去成就佛法。等什麼時候修成了,你才能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像我們說,你去地獄度眾生,你度得了嗎。那地藏菩薩就可以去呀,是吧。他在地獄之中,他作地獄眾生,跟地獄眾生一樣的這麼惡,他沒關係。因為他是自在的,我們還沒有到地獄,你就已經被燒成灰了,你還度眾生。就像你已經被墮到地獄裡面去了,你說哎呀,我還保持覺悟,我自己不感覺到痛苦,我要跟他們說佛法,可能嗎?一切東西都忘失掉了,你自己都顛倒了,你沒有這個能力了。所以說,我們還是得老老實實。所以剛才為什麼給大家提供個介紹,我們還是修這個通教比較合適,按我的理解啊。通教,通教是通一切法的,通前藏教,通後別圓,通佛所說的一切法。一切的法,都從通教裡面能夠找到相應的聯繫點,而且比較適合我們一般的眾生去修。無生,生則無生,最終是以無生法作為根本。
好,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啊。反正講這些佛法的東西嘛,內容也比較多,有些東西也不太好理解,確實啊。沒有關係,先聽著吧,以後大家有機會再多反覆看啊。最後大家一起合掌,我們來做個迴向。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合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