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所有煩惱過患皆由此而生

2020/10/13  大字體  護眼色

所有煩惱過患皆由此而生

過去,有位智光長者請佛為大眾宣說出家與在家之勝劣,佛以譬喻為說出家之殊勝。

佛言:「善男子!出家菩薩日夜恆常觀想:世間舍宅是一切煩惱之所生處。為什麼?譬如有人建造八座舍宅,併用各種寶物莊嚴宅第,舍宅建造完成後,心想:‘這舍宅是」我「所有,不屬於其他人,唯有」我的「舍宅最吉祥,其他人的舍宅都不及」我的「。’由於如是執著我、我所有,以此根本執著衍生出煩惱,八萬四千諸塵勞更相繼生起,充滿舍宅中。

為什麼?在家凡夫深深貪著五欲,妻、子、眷屬、奴婢、僕役、差使等皆具足,以是因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怨憎合會、恩愛別離、貧窮衰敗、求不得苦,一切眾苦,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世世相續,永無斷絕。

所有一切苦的產生,不是沒有原因,各種大大小小的煩惱是苦的根本;譬如一切財寶因追求而得,若是沒有前因,即使追求,也沒有所獲。善男子!一切煩惱也是因為追求而有,若滅除追求的因,無量煩惱都能斷盡。這個身體是一切眾苦之所依,有智慧的人應當生厭離想。如過去世的迦葉如來,曾為禽獸類說法教化:

」是身為苦本,餘苦為枝葉,若能斷苦本,眾苦悉皆除。

汝等先世業,造罪心不悔,感得不可愛,雜類受苦身。

若起殷重心,一念求懺悔,如火焚山澤,眾罪皆銷滅。

是身苦不淨,無我及無常,汝等咸應當,深生厭離心。‘

當時,無量禽獸等,聽聞迦葉如來的教化,當下專注一念,至誠懺悔,即出離惡道,轉生兜率陀天,禮敬一生補處菩薩,聞不退法,得究竟涅槃。善男子!誠如迦葉如來所言,此眾苦積聚之身猶如舍宅,一切煩惱是舍宅的主人。所以,淨信善男子,應發菩提心出家入道,必能解脫一切眾苦,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於是,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恆觀察,舍宅所生諸煩惱。如有一人造舍宅,種種珍寶以嚴飾,

自念壯麗無能比,不屬他人唯我有,工巧所修最殊妙,世間舍宅無能及。

如是分別生執著,以我我所為根本,八萬四千諸煩惱,充滿舍宅以為災。

世間一切諸男女,六親眷屬皆圓滿,以是因緣生眾苦,所謂生老及病死,

憂悲苦惱常隨逐,如影隨形不暫離。諸苦所因貪慾生,若斷追求盡諸苦,

是身能為諸苦本,勤修厭離趣菩提。三界身心如舍宅,煩惱宅主居其中,

汝等應發菩提心,捨離凡夫出三界。」

典故摘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四·厭捨品第三》

省思:

一般人由於執著五蘊假合之身心為「我」,執著身外物為「我所有」,於是有各種欲求,用種種方法妝點自己,煩惱、過患因此而起。殊不知這四大假合之身是苦、空、無常、無我,時刻在生滅變異。有智慧之人,應觀身為眾苦之本,發心捨離,勤修解脫生死之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你心裡的苦惱和困惑是誰放進去的

看到這樣一則小故事,說有個人總是非常苦惱,他聽說佛...

人生雖苦,但也是積集資糧的好地方

業感緣起的思想,除了建立人生積極斷惡修善的價值之外...

當你最痛苦、障礙最深時,你就修這個觀

緣起性空,這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一切法就是緣起性空...

保持正念去面對一切

佛在世的時候,印度的西面有一個偏僻的民族叫盧舍那,...

婚姻的美滿之法

有一個女眾結婚十年,她覺得生活一向挺安逸,挺好的,...

對一切苦不起瞋恚之心

三善十一者:言無嗔者,於苦、苦具,無恚為性。對治嗔...

不能悟得「空」,必然會起情緒變化

佛經中說四大苦空。這就是《八大人覺經》的第一覺四大...

發牢騷會影響身材和容貌

《賢愚因緣經》上記載:有一次,波斯匿王率領大軍經過...

為什麼你活著的時候要作惡

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

瞻禮供養地藏像的感應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

蘇州彭紹升:現居士身弘淨土,預知時至西方去

庭前有遺粟,鳥雀共欣欣。 迴首見人影,翻然入遠雲。 ...

恩愛生悲惱

舍衛國有位很富有的婆羅門,年老得子,但孩子長到六歲...

修學淨土法門應該注意的事

1、依止佛陀經典參考相應祖師論著。 2、不宣揚神通感...

佛法化導,救人心之陷溺

大凡一個國家之政治法律,無微不至,那還有不逮之處?...

極樂世界是人們在困苦中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嗎

問: 西方極樂的金碧輝煌和不輪迴,是不是2000多年前人...

慢心的幾種不同表現形式

慢,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驕傲,也是根本煩惱的重要組成...

從六條路入佛門

各位善知識,大家在此講堂聚會,對佛教一定有興趣。有...

六根與六塵

過去,佛陀與眾多比丘住在庵羅林的精舍時,某日,許多...

優填王與吉星女

佛陀時代,印度的俱曇彌國為優填王所統領,他的王后不...

用反作用力來改造相貌

人人都想擁有美麗的相貌,但是有時事與願違,為什麼?...

少年時捨其不能有,老年時捨其不必有

取是一種本事,捨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

廣化老和尚《人為什麼應該素食》

前言 從前一提到素食,就會聯想到佛教,由於多數人的...

【佛教詞典】難勢

指問難、異義之氣勢。法華文句記卷十下(大三四·三五...

【佛教詞典】波謎羅川

梵名 Pamīra。位於蔥嶺中,相當於今地理學者所稱帕米...

【視頻】淨界法師《稱念佛號解除產難》

淨界法師《稱念佛號解除產難》

【視頻】觀音心咒

觀音心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