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容通法師:妙法蓮華經玄義

容通法師  2018/09/22  大字體  護眼色

容通法師:妙法蓮華經玄義

(一)

各位同修,請跟我一起合掌,跟著我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大家放掌。阿彌陀佛(眾)。

各位同學、各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眾)!

今天對於我們來說是極其殊勝,也是非常難遭遇的一個日子。從今天開始我們正式一起在北京佛教居士林,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妙法蓮華經》。講這個《妙法蓮華經》,在我們現在來說,應該不是經常能夠聽得見的、聽得到的一部經典。雖然大家都可能自己在學習,可能在各種渠道吧,現在網絡啊各種媒體呀,都能夠去聽到這種或者看到這種視頻、音頻類的,很多的講經的這些直播、錄像或者是文字。但是咱們能夠有這麼一個道場來成就大家一起來學習,應該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在這裡呢,當然首先還是要感恩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一期的佛教,完全是有賴於我們的本師,給我們開說、宣示,所以我們在今天,還能有機會來聽到佛的聖教,來學習佛法,來修行。當然了,對於《妙法蓮華經》來說,於佛教之中的這種地位、意義非同尋常,非一般的經典可以比擬。所以在前兩天,居士林這邊也聯繫說,是不是師父要迎請啊?實際上咱們以前沒有迎請,到了時間我就來了,到了九點,提前兩分鐘我就開始進來,不請自來。咱們在學習其他(課程),我講其他課程都是這樣的。但是為什麼後來我答應了呢?就是因為《妙法蓮華經》在佛教之中、佛經之中是最尊貴。第一部,我們說是排在第一的經中之王,這麼一部經典。所以說對於師父的恭敬實際上更多就是出於什麼呢?對於佛法的恭敬。因為師父是代表什麼呢?代表三寶嘛!代佛宣揚,宣揚什麼呢?宣揚佛法。本身當然也說算是僧寶,濫竽充數吧,算是僧寶。所以大家要學習佛法,要皈依佛法,皈依佛教,你都離不開三寶。因此對於師父的恭敬,實際上也就是對於佛陀的恭敬,也就是對於佛法的恭敬。我們要有恭敬心,要有至誠心,才能從佛法之中得到利益。你越恭敬,你的利益就越大。所以我就答應了,好吧,迎請吧!實際上我這個人是比較圖省事的、簡單的,但是不能為了自己而簡單。佛法之中該要具足的還得具足。

當然除了我們要感恩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外,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得感恩。因為我們知道,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在宣講《妙法蓮華經》,實際上三世諸佛都講《妙法蓮華經》,而且都是把《妙法蓮華經》當作是佛教之中最尊貴、最殊勝的經典來宣揚的。過去佛是這樣的,現在佛也是這樣,未來的諸佛同樣也是如此。所以說我們從釋迦牟尼佛再推廣出去,所有的三世諸佛我們都要感恩。因為釋迦牟尼佛也不是說第一尊佛來宣講《妙法蓮華經》的,他自己也有師父啊,在他之前還有過去的古佛啊,他也是從他們這裡聽聞這部經典,依這部經典修行最終成佛的。那麼我們也是,現在從釋迦牟尼佛這裡,這一代時教之中聽到這部經典,我們也好好去遵照、修行。等到將來我們大家都能成佛的時候,當然也是什麼呢,具備這種責任和使命,或者說是義務,去弘揚這部經典,去利益無量的眾生,讓他們得到最殊勝的佛果菩提。

當然了我們還要感恩西天東土歷代的祖師,特別是大乘佛教宗派的這些祖師。因為有了大乘佛法,因為有了這個發展,開始萌芽到發展到興盛,所以我們這部經典到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它才能這麼完整,這麼優美,這麼殊勝。從梵文到翻譯成漢文,翻譯成漢文過程中,實際上還有好幾種譯本。當然我們現在所選擇的本子是誰的本子呢?還是鳩摩羅什的本子,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的本子。前後一般來說有六種譯本,最好的譯本還是羅什三藏。以他的作為依據,然後從這本經開始,歷代祖師都有宣講、弘揚、著述。

那我們今天依照的本子是:當然因為我自己本身是學天台宗的,你自己學哪個,當然你自己主要的就是講哪個,弘揚哪個宗派。所以我依照的本子是天台宗的真正的創宗的祖師,智者大師的《妙法蓮華經玄義》,就是我們這個屏幕上大家可以看得到,可能字呢會有點小。當然除了這《妙法蓮華玄義》之外呢,還有《妙法蓮華經文句》。實際上講這部經也很為難。為什麼之前,實際上在我那時候剛開始在佛學院讀研究生的時候,那時候還沒畢業,那時候還是以前,現在是大安法師了,我有一次碰到他,他那時候還叫魏磊老師,他還沒出家。他說「法師你以後一定要講這部《妙法蓮華經》啊,太好了,太殊勝了」 。我當時當然也是有這個想法。但是說句實話,自己那時候也剛剛學嘛,你自己所理解的佛法極其有限,而且要講這部經的因緣,也不是這麼容易成就的。

現在真正能夠說長期在寺院,來通過講經、弘法,有這麼經常性的這麼一種弘法活動的道場並不是很多。一般可能也就局限於在週末,或者在寒假、暑假辦些集中性的一些佛學的班。培訓也好,夏令營也好,或者週末給大家偶爾講講經。但是長期的把一部大經拿來講的,還是比較少。而且這部《妙法蓮華經》,說句實話,一般的還不太敢講是吧。實際上我也不太敢講,沒辦法,我的膽子比較大,我說講不講得好,講到哪裡都無所謂了,反正大家一起來學習。大家聽我的經是這樣子的,我這個人不是特別的嚴謹,我是更注重於這個經外一種義理,有時候在文字上面不是特別的嚴謹,但是大家可能能夠聽我的義就可以了。所以在學習過程之中呢,大家也就把握我講經的一個特點。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容通法師講過的,他是這麼講的,我們就應該這麼聽,他講的肯定是正確的,毫無疑問的。不能這麼去理解,太難了!我們在學習這部經典的過程之中,我們待會兒可能就會遇到這些問題。別說我不敢,我想其他的歷代的一些祖師,甚至高僧大德,他們對這部經也是極其的慎重,都是戰戰兢兢,非常非常謙虛來對待。你真要把這部經學懂了學明白了,可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有些人一看《妙法蓮華經》,沒講什麼特別的深奧艱澀的佛教的道理,好像比較容易懂,實際上不是這麼容易。當然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你可以在你自己的個人的這個慧根,或者你的因緣之中去接觸,去體會,去理解你心中的《妙法蓮華經》。但是每個人體會到的最終的義理,獲得的這些收益肯定是不一樣的,這裡面就差得很多。你要真正從比較高的標準來衡量,你要說把這部經學明白了,學透了,甚至你說我都已經悟得甚深的法義了,我估計這還是比較難的。但是即使是這樣,咱們也無所謂,盡自己的力量就可以了。

當然了在這裡呢,我們除了感恩佛、法、僧三寶,諸佛、祖師之外,我們也得感恩一下這個北京佛教居士林。還是這句話,是這麼一個道場,殊勝的道場,成就了我們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當然也感恩在座的諸位了,今天已經到場的,沒有到場的,可能還有很多在線上的,同時在關注。因為今天我們現在呢,此時此刻就在直播,線上就有直播,應該可能在我們佛教居士林,可能即時的這種直播,好像應該是第一次。前段時間寒假,吳炎主任還找到我,他說我們準備有這麼一個設想,線上線下同時進行,進行這個網絡直播,法師你看行不行。他也知道我實際上已經開始在嘗試這方面的這麼一種方式。我說,行!反正,我說豁出去了,講的好也好,講的不好也好,反正大家包涵就行,知道我是一片心在這裡,是吧,絕對沒有什麼其他的不真誠的意思,也沒什麼其他的壞意在裡頭,就行。

所以說我們希望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能讓佛法,能讓這樣大乘的圓教的經典,同時讓更多的人來接觸,來得到利益,這是我們自己作為佛子,我們在這個時代嘛,也是應該去做的一些事情。既然有這麼一些方便的手段,我們幹嘛不去利用。不要去想的事情太多,技術會不會有問題?這些網絡直播平台他們怎麼樣?是不是正規的?講經的法師到底講得怎麼樣?會不會引發些不好的效果?怎麼怎麼著。你這個也擔心那個也擔心,你都不敢走,麻煩了,那以後這步就不好走出去了。實際上很多事情並不是說,等所有的因緣條件都具備了你才去做。你先做再說,具備了其中的一些你先去做,慢慢地,不足你再去補充。都等著因緣條件都具備了,什麼萬事俱備是吧,東風甚至都不欠了,那還要你幹嘛呢。實際上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實際上就是不斷地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找到自己的差距,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後從中去獲得提升,去獲得進步。學佛實際上不就是這麼一個過程嘛。

所以我們對於學佛的人,也不能有太過高的一種要求。你們學佛的人、居士,你們都是佛子,你們都是學佛的,應該境界很高,應該素質很好,應該很講道德,怎麼我們一看你們這個佛教團體之中,也是魚龍混雜,有些人素質也不怎麼地,甚至我們還看不上,還不如我們呢。這就是現實啊,誰說學佛就一定說,都是超過別人一般的素質呢。進入佛教圈子裡的人多了,是個人他都有資格來學佛。他入佛門的時候,可能他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甚至比普通人都不如。但佛法是慈悲的,是廣大的嘛,法門是廣大的嘛,我們什麼人都不拒。至於他學到什麼程度,他的發心、他的機緣、他的努力,那跟他現在的表現是相當的。實際上我們作為自己佛教中人也好,去看這些問題,應該包容,應該更加理智地去對待。對自己人應該寬容一些,包容一些。講理要講理是吧,但是呢也得講具體的這個因緣。對於其他的社會人來看我們佛教中人,實際上也是這麼回事。我們是想自己獲得進步的,但是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去改變自己。當然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希望盡快地成長,讓別人覺得更加的滿意,更加的歡喜,但很多事情實際上不是這麼簡單的事。

當然了,除了感恩這個佛教居士林之外,也得感恩我們在座的所有居士。同時呢,我也得感謝自己一把,是吧(鼓掌)。為什麼呢?也是因為大家各種因緣成就自己吧,也許我在某一世,也許應該曾經聽過《妙法蓮華經》,肯定也學過《妙法蓮華經》,肯定也學得不怎麼地,所以現在還得繼續來學習、來修;可能也發過這麼一個願,是不是也許在以後因緣成熟的時候,給大家一起來講講這個經,一起來學習呢?所以到今日,總算這個因緣得以成就。我想大安法師如果有機會看到的話,哎呦,容通法師,當時你看十好幾年前,應該不到2000年,99年最多也就是,還是上個世紀的事,快將近二十年了。這麼一句話,實際上他是非常真誠的,也是非常迫切地希望有人來講這部經典,因為講這部經典的人太少了。大家一起能有這麼一個機會來成就,來學習這部經典的這麼個因緣太少了。所以總算今天因緣得以成就,我就不管自己水平如何,什麼簡陋不簡陋的,粗淺不粗淺的,就放在一邊了。既然已經上來了,那就不管這個講得怎麼樣,都得講下去。大家已經來了,你也就耐著性子來聽吧!但是大家得做好準備,這部經典是大經,非常非常的長。

我們前面學過《淨土宗教程》,學過《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講過幾次課了,估計講這部經的時間,肯定要超過前面所講的任何一門課程,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前面學《淨土宗教程》應該學的時間比較長,將近三年的時間吧,可能是。這部我估計三年是講不完了,大家有沒有耐心啊?有(眾),有耐心!所以這個因緣為什麼說難以成就呢,因為不是這麼容易的。時間需要很長,地點要有道場,需要有人來聽啊,別下面就坐個二、三十個人,然後還費我勞神來講這部經,雖說法師您不能有分別心,人少我們一樣地講嘛,弘法不看人多人少。弘法我當然不看人多人少,但是大家得對得起這部經啊!這是《法華經》啊!如果我們還不能發起這麼一種精進勇猛的心,踴躍的心來聽聞的話,對它若有若無,可有可無的那麼一種心態,那說句實話我們愧為佛子。當然時間、地點、人,包括其他的因緣很重要。不是短短的時間,也不是少人就能成就,少緣就能成就。當然你要真發心讀這部經,實際上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之前我當然看過這個《玄義》,也看過《文句》,但是後來因為也不是,就是自己先學習嘛,也就沒去管這麼多,你要真要講出來,前兩天我看看,真是不好懂啊!我說怎麼給大家講,你說講得太深,實際上也講不了太深了,我自己學的也就這麼一點,學的很淺,但是你要真要按照這樣講下來,什麼時候能結束啊,可不得了!

開始說就按照這個譯文釋義吧,按照經文一句一句順下來,主要按照這個《文句》講就可以了。但後來我發現還不行,為什麼不行啊?學一部經典啊,有時候不是逐字逐句地、逐段地按照這個經文順下來。按照經文順下來,它是一個非常基礎的、簡單的學經的一種方法、一種方式。我們學經必須要對整部經的它這些因緣,它整部經的一個中心的思想,它整體的這麼一種義理,包括它要弘揚的這麼一個宗旨、一個目的,必須要了解。如果不能從整體上去把握一部經典的話,掌握一部經典的話,你只是說依文逐句地一字一字地下來的話,你學的東西比較容易零散,學了前面的就忘了後面的,學了後面的又把前面的給忘了。但是你如果能夠有個全景式的對這部經一種了解、一個把握,這樣的話你隨時以後就比較容易,對這個經形成一個比較深刻的一種印象,也能對它核心的一些內容、思想比較容易抓住,不容易忘失。也能抓住它重要的、核心的、靈魂的一些東西,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字、義理方面的東西。所以說大家既然來了,耐著性子,不要畏難,也不要有太多的期望,盡力就好。能學到什麼時候,我希望大家都能聽完了,大家都得發願好不好。好(眾)。都來發願,估計三年,三年講不完啊,我估計三年講不完,四年能不能講完是個疑問,也許五年。因為我們一週才講一次課,刨去寒假暑假,一年上不了四十次課,上不了的。我們按照佛學院這個規律,每個學期二十週,二十週裡面每個月,說句實話能上兩次課或者三次課就不錯了,平均達不到三次課,那我們一年最多算九個月,三九也就是二十七,三十節課都上不上,是吧。如果就算三十吧,頂頭了,五年下來也就一百五十,三五一五,三五一五夠不夠再說。也許夠,開始的時候都會比較慢一點,也許到後面呢,我發現不對了,得快一點了。為什麼呢,有些東西我們前面學過,大傢具備基礎了,已經了解了,就沒有必要說再這麼反反覆覆的,咱們是中國人,中國人善於總結的,善於概括,比較好簡潔,所以到後面我可能進度會稍微快一些。

好,前面的話就不說了,我們今天就立即進入這個主題。我們看《妙法蓮華經玄義》。大家手上都有這本書,實際上大家比我還方便呢,你看我還是這個電子版,大家直接拿著實實在在紙版的書。

前面有這個緣起嗎?都有是吧?【法華私記緣起】,這是智者大師他的弟子,也就天台宗的下一代祖師,章安灌頂所寫的一段緣起,是他的得法弟子吧,傳承人呢。這個我們也得好好看看,這個緣起的話,也是寫得特別的好。有對智者大師的讚歎,同時也有很多自己感慨的一些東西,我們看了之後,實際上心中有時候也會生起一些同樣的一種感想吧!

【沙門灌頂述】,【大法東漸。僧史所載。詎有幾人】。【大法東漸】,大法是什麼呢?佛法。東漸,就是傳到我們東土震旦。最早什麼時候傳的?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們按照現在大家公認的一種說法,是什麼呢?漢明帝永平十年。就是漢明帝他有一天晚上做夢,夢見了一個金人,拿了把弓箭,後來就把這個夢就說給這些大臣聽,後來就說是西方的聖人,是佛,然後他就專門派使者西行去求法。後來就迎請兩位著名的法師,一個是攝摩騰,一個是竺法蘭,白馬馱經來到長安,後來到洛陽那邊建了白馬寺。我們也知道《四十二章經》算是比較早的經典,翻譯的,就這個時候真正有佛法弘傳到東土來了。【僧史所載】,就是記錄歷代這些高僧大德的這些歷史,什麼《高僧傳》啊,什麼《名僧傳》啊,唐代的、宋代的、唐宋以前的都有,所記載的,能夠有幾個人,【詎有幾人】,詎就是能啊,能夠有幾個人。【不曾聽講。自解佛乘者乎】,這個不曾聽講,就是不曾聽聞佛法。實際上我這裡理解就是說,沒有真正地親自能夠聽到佛講經說法,就能夠自己去解悟到一佛乘,圓滿的佛乘。當然我們說歷代還有很多祖師在弘揚,大家都可以去聽,但跟你親自聽佛講是不一樣的。即使你聽了這麼多法師講,你自己能夠領悟嗎?我們知道歷代的祖師高僧大德特別特別多,很多啊,各宗各派都有啊,是不是,不說上萬吧,上千肯定是有了,還不止呢。但是能夠自己去解悟佛乘的,沒有幾個人,沒有幾個人能達到這麼一種高度。除了可能個別宗派的,立宗的、創宗的祖師之外。就是一個宗派裡面也難得有那麼幾位祖師能夠說自解佛乘的,有些宗派可能都還談不上。

【縱令發悟。復能入定】,即使你已經開發了這個悟性,已經開悟了,還能夠入定嗎?【得陀羅尼者不】,能夠自己入禪定得到陀羅尼的,又有幾個人呢?前面光解佛乘不行,還能入定,還能得陀羅尼。這是講的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最早是跟慧思大師,現在是河南大蘇山,在大蘇山那邊修行,修那個什麼呢?法華三昧。誦法華經,修法華三昧,後來開悟了、入定了,而且得到了什麼呢,法華三昧前叫初旋陀羅尼,證得了這個陀羅尼法門。實際上還沒有真正得到法華三昧,屬法華三昧前的一個方便,一種陀羅尼。他的師父是得到法華三昧了,他自己還差一點,但是後面他繼續修行肯定已經達到了。這是在那個時候隨他師父慧思大師學習的時候,得到法華三昧,然後呢慧解突然一下全部開發。他師父就知道他已經獲得了這個陀羅尼,他就說你現在對於佛法的這種理解已經圓融無礙了,即使有千千萬萬的這種佛法的論師跟你辯論,也沒辦法辯倒你。就是你對佛法已經完全了悟了,已經圓融無礙了,沒有任何的疑問了,就已經達到那種程度。實際上就是他師父對他的一種印證,一種許可,就是你現在具備講經弘法的這麼一種能力了。

下面【縱具定慧。復帝京弘二法不】,縱然具備定慧這兩種能力,前面發定,那就是定、禪定。得陀羅尼,實際上就是慧,一種智慧。能夠還到京都去弘揚定慧兩種法門。在前面又進一步,不僅僅是自己獲得了定慧兩種法門,而且能夠去弘揚這兩種法門。【縱令盛席。謝遣徒眾。隱居山谷不】,你弘揚兩種法門已經法席很盛,能夠聽講的人啊特別特別的多。但是就是在這麼一種非常興盛的狀況之下,他竟然後來謝遣徒眾,就離開了這些徒眾,自己的徒弟呀,包括這些聽法眾啊,我不講了,隱居山谷去了。到哪裡去了呢?到天台山去了,不講了。已經受到皇帝的這麼一種厚待,已經受到很多這些弟子啊,那就是非常多啊,包括出家的、在家的弟子,他都來聽他的這種講經。但是後來智者大師發現,雖然聽的人很多,但是能夠悟的人太少了。他就想,哎呦,那我這麼講,雖然人很多,大家都很熱鬧,但是也沒幾個人能夠真正聽明白,算了不講了。到哪去了?到天台山去了,隱居了,到那邊去修行得了。當然了基本上大家都不可能跟著他去了,除了可能一部分少部分弟子,然後就跟著他進了天台山。大家跟著師父一起修行,就這樣子。你光講還是不行的,僅僅講經、僅僅是聽經,你是很難真正修行成功的,還得什麼呢,還得實修,還得靠修行。

再往下,【縱避世守玄。被征為二國師不】,本來是避開這麼一種盛世,繁華的這麼一種世間。守玄,就到這個山谷之中去守玄,實際上就是自己修行去了。但是呢他想避到山谷裡面呢,皇帝還不放過他,他說你不能隱居啊,你應該出來住持佛法、弘揚佛法才行啊!我請你來當我們的國師好不好。在陳朝還有隋朝的時候,那時候的國主都想請智者大師做國師,但是智者大師一直沒有答應出來。

【縱帝者所尊。太極對御。講仁王般若不】,帝者所尊,就是說皇帝呀都非常地尊重厚待,在太極殿就是皇宮裡面的正殿,給大家一起講什麼呢,給皇帝講《仁王般若經》。《護國仁王般若經》這是給帝王講的,就是應該怎麼去治國,怎麼去對待百姓,怎麼去修學佛法,把佛法運用到我們治國的這麼一種理念之中去。

【縱正殿宣揚。為主上三禮不】,在正殿裡面去講這個經典,同時呢又為國主親自來頂禮,三禮。實際上你要得到皇帝的這個頂禮的話不容易,就是即使在過去,我們覺得很多皇帝都信佛怎麼怎麼著,他即使信佛他也不一定真正給你禮拜呀。你是個出家人,雖然你是高僧,你甚至是國師,人家也不一定頂禮你。我是堂堂的皇帝呀,一國之主啊!所以能得到皇帝的頂禮不容易的。因為到了後面的話,這個我們佛教雖然皇帝,這個歷代的封建帝王有很多相信的,信佛的,但是你別說見了他拜,他拜你,很多是什麼呢,出家人見了要拜皇帝的。別說皇帝要拜,就是地方官普通的一些官員,一樣都要拜。這裡面就是到中國發生很多的變化,本來說出家人是人天師表,可以受人天的供養,人天的禮拜,你別說是人中之王了,甚至天王老子到這裡一樣地拜你,也可以呀。但講這麼講,在實際之中哪這麼容易呀。咱們現在到東南亞國家,比方說緬甸、泰國,人家這些國王,歷代的、過去的、現在的,人家見了法師,當然也不是普通法師,一般還都是大法師,人家確實恭恭敬敬地禮拜。到中國來怎麼可能呢?咱們不要說現在,咱們因緣不一樣,當然也不能說我們好像心中有什麼不悅,不是這樣,到過去也是一樣的。有些法師甚至也有點,就是表面上有點阿諛的這麼一種情形,這個佛是過去的佛,你們現在是什麼,是人中之佛,是現在的佛,就當作是活佛一樣的,我們怎麼去能讓你們皇帝來禮拜我們呢?我們應該拜你們才對呀。皇帝當然一聽很高興,後來所以說。所以不是在東晉的時候《沙門不敬王者論》嘛,有一本論典,就是東晉的高僧,淨土宗的祖師慧遠作過的《沙門不敬王者論》,就那個時候就已經討論了,你們沙門見了國王應該禮拜呀。慧遠大師一看這個問題很嚴重,我們是人天師表,我們都能禮拜,我們佛教是方外之人,我們不受這個國法的限制,你們見到我們應該禮拜才對,我們沙門從來就不應該去禮拜。從佛陀開始,從印度佛教傳承,從來就沒這麼一個傳統。他也是非常提倡,就是出家人你應該自尊、自愛。當然後面很多事情發展就不是這樣子,不是這麼令人滿意了。像我們現在,也別說誰拜誰了,見了之後相互客氣就行了,相互尊重就挺好。

【縱令萬乘屈膝】,萬乘就是指國主了,萬乘之主,大國嘛。【百高座百官。稱美讚歎。彈指喧殿不】,這是什麼,即使前面國王能夠屈膝來禮拜你,同時有百高座和百官,百高座是什麼呢?就是這些高僧大德。就是智者大師講經的時候,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徒弟來聽,很多的其他高僧大德都來聽,高座法師都來聽講。百官,那就是這些文武百官,一個是僧,一個是俗,都稱美讚歎,彈指喧殿。大家都是非常的歡喜而且是在裡面非常的快樂,彈指讚歎啊!積極讚歎啊!

【縱道俗顒顒。玄悟法華圓意不】,即使有這麼多道俗同時來,大家非常地興盛來聽你的這個講經說法,你能夠真正地深刻地領悟到法華的圓教的義理嗎?能明白這個一乘佛典嗎?有幾個祖師又能夠說我真正把這個東西讀透了,可不容易啊!

【縱得經意。能無文字。以樂說辯。晝夜流瀉不】,既然你已經悟得這個《法華玄義》,能夠說法了。你自己有些能夠悟得出來說不出來。那智者大師辯才無礙啊!三旬說妙,光說《妙法蓮華經》這個「妙」字,《法華玄義》主要就是說妙,整部這個《法華玄義》就是圍繞這個「妙來」說的。說了三旬,連續不停地講,三旬就是90天,光講一個字。當然這個字裡面不僅僅是代表一個字了,代表整個《法華經》核心的、深邃的內容,晝夜不停地宣瀉。實際上完全是從他自己所領悟到的來講,並不是說現在已經有現成的、原來這個本子,我按照講就可以了,不是這樣子的。

【唯我智者。具諸功德】,上面的種種功德,只有我們智者大師才能具備。當然這是站在自己宗派,有點說誇讚自己的祖師,自己的師父的意思。我們有些其他宗派一看,你這太過了吧,就你智者大師就了不起,我們的祖師就不行嗎?你行也行,當然都行了,但是能夠這麼行的太少了。不信你看看前面嘛,你能有這麼一種因緣,這麼一種智慧,這麼一種威德的,我們確實是這一千、兩千多年來屈指可數。我們為什麼稱智者大師叫東土小釋迦啊,東土的釋迦,除了他之外誰還敢稱啊!沒說東土的彌勒,當然彌勒就沒有什麼意思了,釋迦佛是我們的本師,確實是屈指可數,我們知道的真正比較頂尖的幾位祖師。我們說玄奘大師好像很了不起,確實很了不起,他主要是翻譯經典,後來他宣揚的主要還是什麼呢?法相宗,就是現在的唯識,對於其他的宗派他就不一定說特別的精通了。他有他自己精通的一些地方,還是有側重。但是像智者大師,他能夠自己開創一個宗派那就不容易。因為唯識它是算從什麼呢,從印度那邊大乘佛教唯識學派傳承過來的,它還是原來的家底說句實話。所以玄奘法師主要是什麼,他是求法的功績,翻譯的功績。但是在佛法上面有更大的發展、發揮的,能夠在中土自己創立中國自己的一個宗派的,能有幾個人?他這方面的說實話就比不上智者大師。他就是把原來家底翻譯過來,在那邊進行弘揚就差不多了,沒什麼再往前發展的。智者大師就完全不一樣,完全是創造中國自己的一個宗派,用中國人的這麼一種思想、一種文化、一種智慧,重新去整理從印度傳承過來的這些佛法,而且在這基礎上往前推進一大步,就是這樣子。一個是天台,一個是華嚴,在真正意義上,對於佛教的義理有極大的一種推動的,主要是這兩個宗派。其他的宗派說實話,都還要差一些。三論、唯識都是原來的印度的這個原班家底,那邊有什麼經就翻什麼經,這邊有什麼論就翻什麼論,沒有往前再繼續發展,也不太可能發展了。這個是不一樣的,天台跟華嚴這兩個宗派。好,其他就不多說了,說多了就不好了,到此,而且這話不能當准,是我自己個人的一種看法。

【幸哉灌頂】,那是他自己,我特別的幸運啊!灌頂太幸運了。【昔於建業。始聽經文。次在江陵。奉蒙玄義】,過去在建業,建業也叫建康,也叫江寧,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就聽到智者大師給大家講這個《法華經》,當然不僅僅講《法華經》啊,還講其他的經典都有。【次在江陵】,這裡還不是江寧,前面記錯了,是江寧。江寧,就是江寧織造,後來到了江寧就是南京。這邊是江陵,江陵的話就是現在的荊州,在湖北。實際上就是智者大師的故鄉了。後來他不是因為有自己的成就,他要回去報自己的,算是自己的故鄉的這種恩德嘛,父母恩嘛,他又回到荊州。後來又創建了玉泉寺,在那邊去講《法華玄義》。所以這個灌頂大師也隨著他過去了,就聽了這個《法華玄義》。

【晚還台嶺】,後來到了晚年的時候又回到天台。【仍值鶴林】,什麼鶴林呢,這什麼意思呢?雖然在智者大師的晚期,因為灌頂大師一直跟著他,所以一直到他的晚期,也是一直能夠聽到師父給大家一起來講經弘法。這個鶴林就是什麼呢?釋迦牟尼佛圓寂的時候那個雙林,大家不是有去印度的嘛,參拜的嘛,娑羅雙樹啊,四枯四榮啊。它有兩個是長得非常好,四榮四枯就是有兩對長得非常好,有兩對就長得非常比較衰的,所以代表佛法也代表世法的一種無常唄。這裡把他就當作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這麼一個崇高的地位。一直到他圓寂之前,他都能夠親近自己的師父。

【荊揚往覆。途將萬里】,在荊州和揚州之間往返,這都是他弘法的地方。這裡說到揚州的話,還有個其他的,就是這個揚州啊在歷史上最早不是現在的揚州,曾經在某個時候把建業、建康取名叫揚州,後來這個揚州就改名了,它不叫揚州了,現在叫南京了。現在的揚州在江北,所以我們現在去揚州是屬於江北。揚州大家有去過,另外一個地方,換個名字了。【途將萬里】,當然沒這麼遠,來來迴迴可能幾千里還是有。【前後補接。才聞一遍】,也不是說一次就把它聽完,前面聽了一段,沒聽完,後面又補著聽了一些,把它聽完了。整個聽下來,才聽了一遍。那你說能夠親自聽智者大師來講《法華玄義》一遍,那太幸福了。我們都不可能,聽一堂課都聽不到了。

但是呢,他還有很多感嘆。【非但未聞不聞。亦乃聞者未了】,不但是沒有聽到的就永遠也聽不到了,既使他作為他的這個弟子,隨侍他這麼多年,也不是說師父所有講的經典他都能聽得到,有些還是沒聽到啊,甚至有些師父講到半途可能沒講完的,也聽不到了。我們知道這個《摩訶止觀》後來就沒講下去了,沒講完,正是在結夏安居的時候講的,結夏安居結束了,就沒有講。當然說大概的意思已經講完了,但是完整的這個《止觀》是沒講完的。那即使這樣,那你做為弟子,別說我們現在看不到,他們作為當時智者大師的弟子,也沒有完全聽下來呀,沒有完整地聽下來,不可能了。【亦乃聞者未了】,這是灌頂大師的謙虛了,但是即使謙虛之中,我覺得也反映一定的真實。難道你作為他的弟子,你就說我是聽了師父講的,我都聽明白了,雖然你是接法弟子,你根性很高,很有悟性。但是我想,也不是百分之百吧,百分之九十、百分之八十,我想也就相當不錯了。聞者也不一定都能夠瞭然,都能夠完完全全地明白呀。

那到我們現在就更是,更慘了!你也見不著智者大師,你也聽不到他說,你問都沒地方問去。聞者未了,我學了這麼多,學了這麼長時間,表面上時間很長,但實際上也沒學多少啊。所以說你來講吧,講,實際上敢講嗎?真不敢講!不敢講算了,硬著頭皮上吧,講吧。沒人講,再不講,沒人講,誰去講這些東西呀。誰來說聽《法華經》,還給你講什麼《法華玄義》,還給講《法華文句》,想都別想。一般佛學院都不講這個,太長了,你這講下來,這好,四年還沒讀完,四年都讀完了還沒講完呢,弄得不好,怎麼辦啊。從上個學期開始,我在佛學院那邊開了個《摩訶止觀》的課,我說講到哪裡是哪裡吧,講了一個學期了,好傢伙,才講了一卷多,兩卷都不到。你可聽吧,我說你們畢業都聽不完,講到哪裡是哪裡,就這樣子。你需要很長的時間知道嘛,這個東西,學習佛法可不是這麼簡單容易的事情,可不是三年四年,甚至不是十年八年,做好半輩子功夫吧,還得看你自己個人的這個善根、根性怎麼樣。否則你就,哎呦,我學學,大家念佛多容易呀,其他都不要學了,簡單。你簡單去呀,你簡單隻能獲得就這麼一點點受益唄。當然念佛很好,靠佛力加持。但是完全靠他力不行的,你得靠自己呀,他力跟自力要結合。哪裡是什麼東西佛都能代替的呢!佛能代替好了,直接把你接引完事了,我念兩句佛,趕緊接引吧,怎麼怎麼著,我非常誠心。你誠心,才怪呢。你不是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好,是貪圖那邊的長壽啊、富貴呀,貪這些東西唄。你自己克服自己的煩惱了嗎?克服自己的毛病了沒有?你自己付出多少呢?你想想你應不應該獲得那麼高的待遇呀,是不是?自己想的都會慚愧。所以我們自己還得努力,該努力的還得努力啊。

【卷舒鑽仰。彌覺堅高】,或卷或舒,把這個書卷起來,合起來,把它打開。就是在讀書在學習的過程之中去鑽研,去學習。越學越覺得越來越難,越來越高不可攀,是吧。鑽之彌堅,仰之彌高。越鑽越覺得鑽研,越覺得鑽不下去了,難度太大了,太堅硬了,太堅固了,鑽不透,學不透。仰之,太高了,看不到邊,看不到頂點。剛開始不學,還不知道,越學才覺得,真的是學無止境。

【猶恨緣淺。不再不三】,還自己常常遺憾,自己的緣份太淺了,不能多聽師父多講兩遍,或再或三。能夠再三,再就是聽兩遍,三就聽了三遍,就是能夠多聽幾遍講就好了,也許我就把這些疑問給消除了。【諮詢無地】,你到哪去諮詢呢?師父都已經圓寂了,到哪諮詢呢?釋迦牟尼佛早圓寂了,你到哪去諮詢啊。現在你到哪去,聽都聽不到。大家最好別來問我啊,師父我沒聽懂。你來問我,我問誰去呀!你以為我天天守著個師父、老師,他天天就手把手教你,你不懂的趕緊問我,我有什麼不懂的趕緊請教您,您能幫助我怎麼怎麼著,哪這麼容易是不是。當然以前也有指導老師,那說句實話,你也不可能天天跟著他,你也不可能沒事就去打擾老師、師父的,不好弄。更多還得靠自己,所以你看你自己能學到什麼程度是什麼程度吧。

【如犢思乳】,就像小牛犢思念母乳一樣的,過去吃奶都吃習慣了,現在吃不到了。過去經常有師父教我們,法乳是吧,我們吃得特別高興,能夠增長福德智慧,現在沒有了,走了,這當然是個比喻了。你到哪去聽呢。聽的時候覺得很平常,很容易,我的緣份多得很,也不太珍惜。等到真的緣份沒有了,完了。別說師父的緣分沒有了,你自己的緣分也沒了。過去有些善根,還健康,還有聽法的因緣,後來一病了,完了,算了不學了。學來學去,你看身體還是這樣,也沒修到什麼好的一種什麼樣的境界,也沒得到什麼感應,佛三寶也沒太什麼好像保佑加持我,還是這樣差不多,沒什麼意思,算了不學了,退心了。這種情況還不少,你學佛是為了什麼?說句實話,好像是什麼都得為,增福增慧,獲得智慧,要獲得解脫,實際上最終什麼都不是。你就老老實實學,你幹嘛為了這麼多呢,是不是。該是你的它跑不了,你不要去求,知道嗎。所以說你沒有期望的話哪還會有失望啊!何況說句實話,有些東西冥冥之中或者現實之中,你已經獲得很多了,你自己都沒感覺,不知足、不感恩。這種人你說什麼根器呀,我們什麼樣的根器可想而知啊!

【並復惟念】,同時又在想。【斯言若墜。將來可悲】,如果現在這樣的教法,如果是沒有弘傳,如果是失傳了,太可惜了!將來的人到哪去聽啊?太悲哀了!他就說,有意把智者大師所講的東西,整理成文字,記錄下來。所以章安灌頂大師在天台之中的這種位置就相當於佛弟子的阿難。整理智者大師的遺教,因為智者大師他自己本身不著述的,不寫書的,都是靠章安灌頂把這個筆記記下來,然後呢,後來智者大師圓寂之後,他花很大的精力、時間來整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全部都是承蒙章安灌頂大師的恩德,我們才能見到智者大師的這些著作。

【涅槃明若樹若石。今經稱若田若裡。聿遵聖典。書而傳之。玄。文。各十卷】,這是什麼意思呢?《涅槃經》裡面說,你們要是弘揚這個法門,應該怎麼怎麼去做,在樹上啊,或者是在石頭上啊,你可以去刻啊,把這個偈子刻下來,把這個咒語刻下來,把那個經文刻下來,以後的人可能在這裡經過,都能看得見,都能夠得到佛法的這麼一種因緣、利益。今經,那就是現在的《妙法蓮華經》,裡面也說到,若田若裡。若在田間,若在鄉里,你們要趕緊去弘揚這個佛法,不要讓佛法最終失傳了,因為具有很大的一種功德。我們就應該聿遵聖典,我們應該就很好地按照這個聖典教我們的去做,我們就得學習。

當然我們現在讓你去弘揚佛法,實際上這也不太容易,但都盡自己個人的力量,起碼自己好好學吧,要對得起三寶,對得起佛陀,也對得起諸位的祖師,不容易的。更要對得起自己,不要錯過這麼一個最殊勝的、我們說的無量劫以來的、難得的可以解脫的機會啊。大家都中大獎了,中了特大獎,知道嗎?不是世間的這個獎,是無量劫以來,又遇到一次最好的機會,能夠出離三界的,你們都是極其幸運的,你如果把這個獎丟掉了,你不要了,太可惜了!所以書而傳之,把它記錄下來,弘傳出來。玄義、文句各有十卷,《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各十卷,你想,十卷夠大家學的了,這都是這樣的,文字學一段,學一段,都得慢慢地給大家講解啊,不然的話不是這麼容易說一看就懂啊,到後面可能會容易看懂一些,前面的話可得慢慢來。

【或以經論誠言。符此深妙】,什麼意思呢?或者引經、引論的這些語言來合此深妙,就是說:我們現在這個《法華玄義》是非常深妙的,你真正要去看,不太容易看明白,你得引經據典啊。這裡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到底是什麼意思?從很多經論之中的這些摘選的、引入的這些文字,我們就能夠明白,啊!原來它是這麼個意思,原來有這麼深妙的道理。你也不懂,你的知識涵養不夠豐富,或者你沒有其他的工具,其他的資料,你學這個不太容易的。同時當然也可能,經論可以來證明,這個是真實不虛,說的是沒有錯誤的,智者大師的這個玄義是講得真實無謬的。

【或標諸師異解】,或者把所有其他的法師講不同的《法華經》的這些著述再標出來。為什麼呢?【驗彼非圓】,就驗證他們所說的還不夠圓滿。意思是說什麼呢?我們《法華玄義》是最圓滿的。你才知道,原來智者大師他為什麼偉大、了不起,就在這些地方。這些東西是實實在在的,誰都作不了假的,知道嗎?這個文字、這些講經、這些記錄誰還能作假,作不了假的,你能達到這種程度,這種高度的,寥寥無幾,你想作假,你沒這麼高的技術含量,你作不了。你沒有這麼大的智慧你怎麼作,你能作得出來,那你也是這麼高的智慧的人。

【後代行者。知甘露門之在茲】,後來的修行的人就知道,原來這才是真正的甘露法門,這才是真正的無上法門。為什麼叫做甘露啊?甘露是不死之藥,能夠最終進入涅槃,能夠成就佛道。才知道這個法門是如何的珍貴,如何的尊貴,超過其他的、一般的法門。所以我們再看看,特別是看到中間這一段,心中有時候有點酸酸的。章安灌頂大師已經算是夠幸運的了,能夠侍奉智者大師這麼多年,當他的弟子,而且是接法的弟子,能夠學這個止觀,學這個法華,這個天台這個法門,但即使他這樣,你想他都還有很多的遺憾,那我們比起他來那簡直太慘了,怎麼辦呢?你說,我們到哪去學啊?是不是?可憐可憐我們吧!佛陀,可憐可憐我們吧!祖師,可憐可憐我們吧!他可憐我們不行,關鍵你自己不自我去創造機會,佛能奈你何,他又能把你怎麼樣,他想幫你也幫不了。所以真正最終能夠幫自己的還是自己,你自己不努力,不可能有機會的。

我們這個因緣,這個機緣都得靠自己主動去創造,機緣到了,三寶、佛菩薩才會示現。你才有機會能夠親近諸佛,親近這些菩薩,能夠聽他們的講經說法,聽聞佛法。否則那就自己一個人在這裡學唄,也遇不到什麼好的老師,更別說遇上什麼聖人。我可以學,哎呀,我學一年不行,學一輩子不行,我學一劫不行,我一直學下去,當然勇氣確實可嘉,但是這方法太笨了、太愚了,知道嗎?有好的老師,有聖人給你一點,多好啊!講究點方法,好不好?所以我們得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去學,才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肯定觀世音菩薩會給我們講《法華經》的,阿彌陀佛肯定也會講的,大勢至菩薩也會講的,還有很多很多其他菩薩都會講的。

到那邊一聽,哎呀,到時候大家到那邊聽的時候,可別說,哎呀,那個容通法師講的什麼經啊,誤導我們。我們不聽這邊的話,根本不知道講得亂七八糟的,是不是?沒辦法,就這樣!大家不要想得太多,如果把我能想得跟聖人講得這麼好,大家都不埋怨,那才怪了呢,咱自己也沒有這個能力,個人也沒這個福報,沒到這個機緣,那是以後的機會了。但是咱們不管怎麼樣的,或多或少咱們只要努力,都能從裡面獲得《法華經》的一種利益,這種利益我想慢慢在積聚,我們現在是在播種的時候,播種子的時候,知道嗎?你不要想著,就想收穫啊,那很長遠的事情。但這個播種子,雖然說我們說善根還比較微弱,但是也得不停地在積累啊,積累到一定的時候,這個種子就會發芽,慢慢就會生長,就會茁壯,最終到一定時候會開花、會結果。這個時候每一步實際上都是不可少,所以說我們必須要走。

中間也不休息了,我看這時間都很快,已經都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中間再休息還沒法講了,直接講下去,講到11點鐘,好不好?好(眾)。後面還有序王,前面是個緣起了,這才是真正的序。為什麼叫序王?不是說這個序寫得好,序都是在所有的文章之中,排在最前面的,首位,所以叫做序王。

【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所以大家以後,別人問你,什麼叫做妙?妙名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叫做妙。什麼叫做不可思議呢?不可思不可議嘛,很簡單嘛,還需要太多解釋嗎?就不要思慮了,不要思想,不要去思考,不要去想這麼多。議,不要去說這麼多,說來說去沒有用,還不是說這麼多,就一句話都不要說,一個念頭都不要想,才叫不可思議。你又不想,你又不說,我們怎麼去學習呀?當然你們學習的肯定都是可思議的,明白嗎?這裡是講的什麼呢?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用思議可以去揣測的,用文字去描述,描述不清。用我們有限的這麼一種思考的能力去思考,你也考慮不到,你也想不到,但並不是說,你現在就不要想了,該想得想,還得好好想,按照正法去想。

【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你看,這個裡面含藏的信息量就特別大。光講這一句十界十如,事實上我們以前講過百界千如,天台宗叫一念三千。一下講得太多反而不好,十界是什麼呢?十法界,六凡四聖法界。凡夫的法界有六個,聖人的法界有四個。凡夫不用說了,三惡道三善道。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法界。三善道法界:阿修羅,人,天法界。這是六凡法界。還有四聖法界。聖人,一個是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稱為十界。所以這個法就涵蓋什麼,十法界,就整個法界所有的眾生,你不管是開悟的,沒有開悟的,是凡夫還是聖人,都含在裡面的,不僅僅是有情眾生,大家不要誤會啊,不僅僅是有情眾生,無情的世界也包含都在裡頭,就整個虛空法界把它分為十種,叫做十法界。所以這個法是涵蓋一切的法。

十如呢?就是《法華經》裡面講的十如是,十種如是,簡單叫做十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究竟平等。就這幾個,十種。它實際上就是說:從另外一個角度去透析每一個法,法界之中有無量法,但不管它是量,是無量的,都具備這十種如是。只要是一個法,都是有它的相,相狀,有它的形相。當然這裡不能花太多的時間,簡單說一兩個,後面因為還會更多地詳細地解釋到。

有相,比如說你這個人,就有長相嘛,你兩條胳膊,兩條腿,一個頭,長得什麼樣子,高矮胖瘦,形相在這裡。性,除了你外在的這個相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性,這個自性是什麼?就是佛性。相是能夠看得見,能夠摸得著的,或者能夠用語言去描述的,但是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是在背後能發生這種決定性的一種力量,它是不生不滅的。相呢,是生滅的。相性體,具體有這麼一個個體,它有一個實體的東西會存在,知道嗎?你能感覺到它是個體制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打個比方:這個水,它有水的一種水性,它的體。這個金木水火土各有其體,不同的一種體。力,我們說的一種力,就是它有它自己的力量,一種力量,它有自己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實際上就代表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實際上我們說,就像現在說的一種能量也好,能力也好,這麼去解釋。有能力的話它就可以發生作用。比如說這個東西,它有它的特性,它有什麼能力,它在什麼時候,它能發生一定的作用。所以說相性體力作。作就是作用,它能夠作,作就是行為,能夠產生作用。

因緣果報。有因,它是什麼因緣產生的,它又會結成什麼樣的果,又會得到什麼樣的報。然後後面是本末究竟等,從前面十個,第一個開始一直到第九個,雖然有九種不同,但最終都歸結到是平等的,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為什麼呢?都是講了一個法,都不出這一法之外,知道嗎?別看講的是九個不同的概念,實際上最終大家都是平等的,一回事,都不離你這個人之外,不離你這個法之外。

權實。這裡說權,佛教就講權實。權什麼?權巧方便。實,是真實。什麼東西實際上都有權實,不僅是佛法之中有權實,非佛法也有權實。實際上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基本都是權,我們見不到真實的,我們現在的生命,生命之中所呈現的一些狀態都是權。為什麼叫做權?暫時的,權宜之計嘛。你是因為種種因緣老來這個世間做人的,做完這世人,你該走就走了,你還想一直在這裡做?活了一百歲還不夠,活一萬歲,永遠活下去,永遠都青春永駐?不可能的嘛。真實的東西就不會改變,真實的東西才會永恆,但是真實的我們現在沒辦法去獲得,我們的自性因為沒有證得,沒有悟到,所以真實的這個自性是沒有辦法發揮作用的。我們現在都是什麼?妄性,妄心在起作用,所以我們現在都是屬於權。所以最終我們要證得真實,什麼是真實?通過學習佛法,你要證入佛道,只有真正成了佛,你才叫做實。你成菩薩都不夠,我告訴你。雖然我們說權教菩薩,實教菩薩,但是實教菩薩跟佛比起來就是權,明白什麼意思嗎?唯有佛才是真實,其他的都是方便。

但是呢這裡又講到,真實不離方便,方便最終可以變為真實。就說凡夫可以成佛,明白什麼意思嗎?你雖然是凡夫,但是你因為有佛性啊,權之中就有實啊。如果你沒有佛性,沒有這個真實的性的話,你再怎麼修你還是凡夫,沒有用的。這就是佛要告訴我們的,明白嗎?所有的眾生為什麼平等?就是從這個意義上平等。他雖然有各種不同的層次區別,有三惡道,有三善道,還有三種聖人都沒有到達極聖,都沒有成佛,但是可以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到最終都能進入真實的法界。那麼十界十如也是一樣的,十法界嘛,這就說了,九法界最終跟十法界,跟一法界是一樣的。現在這個權是暫時的,你經過你自己的修行,最終都可以進入自己真實的一個法界。所以九法界最終都可以進入到佛法界。

那麼好,有些人就說,我們可以進入到佛法界,佛法界是不是能可以進入到眾生法界,進入到凡夫法界呢?可不可以啊?可以啊,那成佛了,到時候還變成眾生,你成佛幹嘛呢?難道他還會變回眾生去嗎?成了佛之後,佛法界也可以變為眾生法界啊,眾生法界可以成為佛法界啊,相互之間可以轉化嘛,能不能啊?能啊!能是能,但是不是我們自己所有的想法。我們凡夫是真正地在造業,你是在這個九法界裡面是受報的,特別是六法界裡面,眾生沒有出生死輪迴。佛法界他是為了利益眾生,通過示願,願力,權巧地示現在凡夫法界之中,他不是真正自己造了業,我還到三界之中再去受報,那你成佛有什麼意思啊,他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他所示現的這東西都不是真實的,並不是說他也去受苦,生老病死,特別的煩惱,特別的痛苦,跟我們眾生是一樣的,沒有。我們看到是一樣,實際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就他是在演戲,說句實話,演戲太假了吧。別,他還演得真好,為什麼要演戲?不是為了自己,難道我沒事自己去演戲嗎,為了你們眾生,幫助你們,把你們拉回來,把你們引入佛道,才做這些事情。

【蓮華者。譬權實法也】,蓮華是個譬喻,《妙法蓮華經》,這裡講到蓮華了。蓮是實法,華是權法,就是一個是華,一個是果嘛,蓮就是果,華就是華,華還代表什麼,是權巧的、是方便法,只有蓮這個果才是真實的。

【良以妙法難解。假喻易彰】,你要直接去講這個妙法很難去給大家說清楚,只有假借這個比喻,才容易把它的意思彰顯出來,說清楚,說明白了。就是有些人直接跟他講道理,很難講通的,他理解力並不強,但是你用個比喻,用比較淺顯的一些道理,比較生動地就身邊的一些事物進行說明,他就懂了,要借些方便。

【況意乃多】,何況他的意思還有很多呢,後面都會講,為什麼要用個蓮華來比喻,蓮華有很多不同的比喻,它有很多不同的意思。【略擬前後。合成六也】,前前後後共有六種意思,就借蓮華這個比喻,有分成六層的意思,後面會說到。這裡就說了,你看,實際上接下來就說了。【一為蓮故華。譬為實施權】,為了蓮所以暫時現這個華。就說在蓮結果之前,首先是什麼,先有華,譬喻什麼呢?為了獲得真實,暫時地施設這個權教。就是說,你要度眾生,想一下把他度成佛,太難了,不可能的事情。你先得慢慢地培養他的善根,讓他先從做人開始,學佛先要學做人,做人做好了,學五戒十善,然後再求解脫,什麼四諦啊,十二因緣啊,六度啊,萬行啊,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往上走,最終他才能成佛。你想說一下從人立即就成佛。我們經常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些人,成佛並不難,佛離我們人並不遠,好像一步就可以到達,說句實話,那都是哄大家高興。就說你這個人啊,能夠突然從大惡中改惡遷善,那你就跟佛門結下因緣了,你這個功德非常大,是為了鼓勵大家的。你以為你這下就成了佛了,那才怪了,那好人都沒這麼快容易成佛,你反而放下屠刀就成了佛了,乾脆我們也做回去好了,好人也別做了,做壞人去。做個壞人,立即放下屠刀,一下成佛了。還沒說好人就一下就成佛的,反而屠夫容易成佛,不可能的嘛!所以說這些事情,大家去聽這些佛法,你要學了《法華經》之後,你學了這個圓教,你就明白了。說這個意思不僅僅是這麼去理解,不是站在我們原來這個角度、這個層面去看這個問題。你才知道,佛法之中原來有這麼多的層次,有這麼多的講究,有這麼多的微妙之處,一看,原來他是屬於哪個層次,哪一類的。

【文雲。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本來知道第一寂滅之法就是佛乘的法,只有佛乘才是第一,其他都算不上。寂滅就說已經遠離了生死,證得涅槃。當然這是佛的涅槃境界了。但是呢,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你看,知第一寂滅,佛已經知道了,他也想把第一寂滅之法告訴你,但是我們悟不到,你聽不進去,你聽不明白,沒辦法,不能講。這個第一寂滅是什麼呢?佛剛成佛的時候,哎呀,太開心了,直接給大家講佛法得了,講《華嚴經》,不就講《華嚴經》嘛,華嚴三七日嘛。後來發現,不行啊,沒幾個人能聽懂,哎呀,佛心裡太失望了,沒辦法,這些弟子沒法教,別說我們現在了,沒法教。但是說實話,你又不能放棄啊,他根器雖然低,慢慢培養吧,不能講華嚴,講什麼呢?講阿含經吧,到後面講方等經吧,再往後,講般若經吧,最後又回到法華涅槃經,又把它引入第一寂滅之法。走曲線嘛,你走直線沒有用的。你直暢本懷,有幾個人懂你啊?想懂也懂不了啊,且得花時間慢慢地培育他們的善根。等他們真正的善根具足之後,再給他講第一寂滅之法。所以雖示種種道,這種種道就是種種方便之法,其實為佛乘,最終還是讓大家從種種道最終歸入第一佛乘之道。所以佛為了度我們,說句實話,是想盡一切辦法了。但有些人說,釋迦牟尼佛幹嘛這樣?知道我們聽不懂第一寂滅之法,你就直接從最基礎的跟我們講起就算了嘛!免得弄得不好,還試探下我們的實力,那到底聽懂聽不懂。你難道不知道我們自己的根機嗎?你不是一切智慧都有嗎?哪是這麼簡單,你聽不懂,還總是有人能聽懂,明白嗎?在三七日講《華嚴經》的時候,法身大士才是當機眾。這些的大菩薩們,他們能聽懂啊,就為了照顧你們大多數,就不管人家了。人家的根機先成熟,人家已經達到這個高度了,我得給他們講,因為這才是最珍貴的,最高的佛法。

所以說有時候你就不要想,我要照顧大多數,我要照顧全面,有時候不完全是這樣的,在佛法之中,看哪個因緣先成熟,明白嗎?不是看你這個學生聽話,我就給你講得多一點,你這個學生不聽話,我就不給你講。看你的根機怎麼樣,不是表面。人多我在這裡講,人少我就不講。人少但是他根機好,我寧願在這裡講。人多根機太差,講來講去,說實話最終也沒有一兩個人能聽出什麼效果來,算了,別費那個勁。師父,您還分別心,不慈悲,怎麼怎麼著,應該平等啊,跟我們一樣講啊,我想平等能平等得了嗎?哪有這麼多時間,咱們是跟佛學習嘛,佛都這樣。但佛能分身無數,能夠隨時在十方講法,但他也得看因緣,因緣到了才能講,我們看不到因緣怎麼辦?那就試試看吧,只能瞎試。

【二華敷譬開權。蓮現譬顯實】,就叫華開蓮現,敷就是開嘛,華打開了,華代表是權法,開顯權法,為了是真正地給大家顯示一乘的佛法,真實之法。【文雲。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就雖然是講方便之法,但最終是為了給大家顯示真實的法門。但是這個方便門還得開,不開不行。方便門都不打開的話,你看不到真實的東西。打個比方:我們要進入一個房子,你先得開門啊,門就是方便,你門不打開怎麼進入到這個房間裡面去呢,能夠窺這個堂奧呢,看到這個房間裡到底有什麼寶貝呢。所以這個門就是方便之道。方便門一打開,噢,通過這個門就能看到裡面,你要進來當然就看得更清楚了。但是門一下關住了,沒有打開,你什麼都看不見,你進也進不去,看也看不到。所以開這個方便門,它是有它的道理的,你必須要打開,你要不開方便之門,眾生永遠沒有機會明白真實相。所以佛教是不拒方便,但是方便是為了什麼,你要知道他最終的目的,你不能一直都停留在方便,那就麻煩了。我打開這個門不是老讓你看這個門的,而是透過這個門看這個門裡面,房間裡面有什麼東西,你要真正知道佛的道理意思在這裡。華開是為了蓮現,是為了最終這個蓮結果做準備的,所以前面先開華。

【三華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叫華落蓮成。華掉了,已經凋落了,那蓮自然就已經結成了,成熟了。廢權,華落下來就是權就不要再用啦,不要再講權法啦。蓮成立實,講一乘佛法就可以了,講真實法門就可以了,為什麼呢?眾生根機已經成熟了,你沒必要再囉囉嗦嗦給大家講些方便法門了,你直接跟他講真實的法門,他們能夠領會,能夠聽懂。不要浪費時間,不要講些不對機的法。

再往下,我們看,【文雲。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正直就直接,不要說方便法門了,權巧法門了,不要拐來拐去的,直接跟我們說什麼呢,無上道就可以了,舍去種種方便的法門,這是前面三個這個譬喻,有三層這個意思。

後面還有三層,我們繼續看,【又蓮譬於本。華譬於跡】,你看,這裡又叫本跡,前面是權和實,這是本跡。【從本垂跡。跡依於本】,從根本才能垂下這個化跡。這個化跡是依根本而來的。什麼意思呢?這裡經文裡面就說,【我實成佛來。久遠若斯。但教化眾生。作如是說。我少出家。得三菩提】,這是一段。這我釋迦牟尼佛,真實成佛以來,已經非常非常久遠,無量劫以前就已經成佛了,並不是這一世。就是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剛剛在迦毗羅衛國成佛,這不是我第一次成佛啊,大家千萬要記住,我給講講過去成佛的因緣,所以在經中就講了,最後他就總結一下,大家就知道,實際上我成佛已經無量劫了。這都是不知道,我是重新又回到娑婆世界成了多少次佛了。

久遠之前第一次成了佛叫做‘本’,這一次在娑婆世界兩千多年前成的佛叫做‘跡’,從本垂跡,那個才是根本,這個是後面沿著根本慢慢走下來的這個足跡,這個化跡。已經走了好多次了,不是一次兩次了,無量次,做如是說。我才為了方便教化眾生,我才能說,我少出家,我很年輕的時候,十九歲就出家了,一般說,十九歲就出家了,然後修行,五年參訪,六年苦行,花了十一年,最終三十歲在菩提樹下成就了佛果。實際上這不是真實的說法,這是跡說,從現在的化跡這方面給大家方便說。根本的真實的說法是什麼,久遠劫以前已經成佛了,那才是真實的話。但是因緣沒有到,開始不會這麼說,開始的話你能夠跟他講我少出家,我按照這樣去修行,你們跟著我學就夠了,你再跟他講以前我是怎麼來的,我修行多長時間,我最早怎麼成佛的,大家學不了,光眼前的,他能學會就不錯了,講這麼多幹嘛呢。

好,【二華敷譬開跡。蓮現譬顯本】,花開了,譬開跡。蓮現譬顯本,跟前面開權顯實是一個意思,這叫什麼開跡顯本,開跡顯本,開權顯實。權實是從佛法這個內容方面去講;本跡是從佛教化眾生的因緣上去講。大家就記住啊,一個是講因緣,一個是講佛法。

【文雲。一切世間。皆謂今始得道。我成佛來。無量無邊那由他劫】,一切世間普通的人,大家都認為我現在才剛剛成佛,今始得道,今天現在才、不久才得到佛道,實際上我成佛以來已經無量無數阿僧祇劫、那由他劫。這就是開跡顯本,就說明我現在成的是跡。原來的這個顯本,顯久遠劫已經成佛,那才是根本。所以說如果你不知道現在是跡的話,你怎麼知道過去是根本呢。由跡才能顯本,知道嗎,開跡才能顯本。它有個對應,它有個對照才知道。你說過去久遠劫來就是本,但是你沒說明現在是不是本,是跡,那就沒辦法去證明。就說這個人長得好看不好看,拿個丑的人一比較就知道了,是真的,是假的,要假的才顯現出來你才是真的,真的就不一樣。

【三華落譬廢跡。蓮成譬立本】,前面是廢權立實,這是廢跡立本。實際上跟前面意思差不太多,只是說從兩個角度去說而已。【文雲】,都是從《法華經》裡面引的這個原文。【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皆實不虛是不再說其他的虛的法、方便的法,只說真實不虛的法。所以說廢跡,廢跡就不再說了,直接就只立實立本。【是以先標妙】,妙法蓮花嘛。

【法次喻蓮華。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這什麼意思呢?蕩除我們凡夫眾生,包括二乘人的種種情執、種種執著,也蕩除這些小乘人包括二乘人得少為足。證得了阿羅漢,證得了辟支佛果,就覺得已經可以了。不行!離佛道還遠著呢。五百由旬,你們剛剛走過三百由旬,或者最多也就四百由旬,你得繼續往前走,一直走到五百由旬,你才到達終點。你不要就住到這個化城裡面,就不想出來了。就是說你要成佛,這個道路太遙遠,你要一直走下去,誰都沒有這麼長的力量,沒有這麼一種力量,一直持續走下去,他走不下去了。然後佛為了方便眾生呢,中間變化一個城池,你們先在這裡休息一下,這個地方很好,先安養一下。安養之後並不是說讓你就一直住在這裡,這並不是最終的佛道啊,從這個化城之中還得走出來繼續前行,以後才能成就佛果。

草庵也是,一個草,一個茅草屋你住在裡面幹嘛呢,你跟佛果比起來,你們這個聲聞緣覺所證得的這個果位,就像個茅草房一樣的,不是真正的寶所啊,不是金碧輝煌的殿堂,你住在這裡面還不願出來,還覺得挺舒服的,金窩銀窩不如狗窩,麻煩了。人就怕這樣子,不上進。所以為什麼要開方便之權門,就說你們所學的還都沒有學成,我釋迦牟尼佛真正的東西還沒交給你們呢,你們剛剛起步,有點小小的成就,這都是方便的,最終真實的,我真實最好的東西要給你們。直接給我們最真實的得了,還幹嘛給我們不太值錢的東西?沒用,你拿不了,給你你也不識,你不知道真實的寶貝,你以前的眼光就這麼高,知道嗎,不識貨。給你點普通的東西,你還挺高興,給你真的東西,你當作是瓦礫就棄之不顧了,沒辦法,現在慢慢培養你。有鑒別能力,有智慧能力,能夠學會抉擇,你才知道,噢!那山比這山還更高,我應該往那邊去。

好,【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所以說,我們講的這個《法華經》,就是示真實之妙理,把前面的所有經典,除了《華嚴經》之外,都歸結叫權教。只有《法華經》,包括《涅槃經》,包括《華嚴經》,屬於實教。這就對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進行個總結、歸類。你其他學了很多經典,是不是,你自己以為你自己學得很不錯了,差得遠了,最好的東西在這裡了,不給你說明白,你還不清楚,學到一點點就自以為得,自以為足,還覺得自己還不錯,差矣。

【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莂】,你看,百川入海。到大海,才知道大海是極其的廣闊,原來小河小江的算什麼呢。上中下三種根機,皆給他們什麼,授記,到這個時候都已經調熟了,經過佛陀的調教,他們根機都成熟了。雖然可能還會有些參差不齊,但是差得不是那麼遠了,都給他們授記。你們在未來多少劫之後,你們可能還修多長時間,最終在什麼時候得成佛,在哪裡成佛啊,國土的名字叫什麼,你們成佛的佛號叫什麼,你能度多少人,你的壽命多長時間,都跟他們授記,都跟他們說清楚。多好啊!我們真的吃下定心丸,要是能這樣就好了,給他們極大的一種力量啊!

所以佛陀的這種慈悲,一個是要慈悲,慈悲還得廣大,廣大最終還得平等才行,知道嗎,你對這個慈悲,對那個不慈悲,你慈悲的只是一小部分,不夠廣大,雖然廣大,但是慈悲的量也不一樣,不平等都不行。所以佛是真正最慈悲、最平等的。實際上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你們,但是給你們你又領會不到,沒辦法又從頭再來吧,從基礎開始學起吧。最終的目的,都是無非令所有的眾生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都是想把最好的東西給你們。而不是說你這個兒子不行,你這個是親子,那個是庶子,怎麼怎麼。這個是嫡子,那個是庶子,這個是親生的,那個不是親生的,我就對你們不一樣,從來沒有這樣子。只看你的根機,看你自己的努力,只要你機會到了,都是一樣地平等地給你。

好,【又發眾聖之權巧。顯本地之幽微】,眾聖之權巧,眾聖就有種種權巧方便啊,眾聖不僅僅是佛了,聲聞、緣覺、菩薩、乃至佛。本地之幽微,只有真正成佛,才是最終極的,最根本的。

【故增道損生。位鄰大覺。一期化導。事理俱圓】,增道損生,你看,位鄰大覺的話,當然還沒到大覺啦,經過最後一期化導,最後就能圓滿。所以說我們學佛,實際上就是增道損生嘛,你的道業不斷地在增長,你的生死煩惱就在不斷地減少。道增一分,那麼損生,你這個生就減少一分,生死就減少一分;增十分,減十分;增得愈多,就減得愈多。你若道業不增長,你怎麼去離開這個生死。所以說就是此生彼滅,此消彼長,此長彼消。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就把握這個,你自己應該知道,你自己的使命是什麼,你不僅僅說在世間做個普通的人,在人層面世間意義上來說,稍微有點成就的人。你做個聲聞人,佛都說你這不對啊,何況你說,做個世間的發財了,我陞官了,我立了種種功業,立名、立功、什麼立德,那算什麼,最終都是一抔黃土,什麼都帶不走,而且給別人的利益也就是世間的一些小小的善法功德而已,還是屬於生死有漏之法。有漏的善法有什麼用啊,增長生死,只是讓以後人家的生死過得快樂一點。越快樂,越沉迷,越不願離開,知道嗎,越容易貪著、迷戀,不是什麼好事,所以我們看到事情,看到就覺得是好,實際上好的背後就有不好。所以佛法這些東西都要看破放下,你應該在道業、在佛道之中,勇猛精進地往前走,你最終才能遠離這個生死煩惱。只有這一個方法,其他沒有任何的方法。

你現在好,不增道,你天天去增生、增煩惱、增業。你說,我是學佛的,我天天在念佛。口在念,心沒有念。你的時間、你的心、你的經歷,包括你所有擁有的東西,內在的也好,外在的也好,你都不能看破放下,都不能施舍,舍掉,你拿什麼去增道啊?叫這個東西,自己,哎呦,自私,舍不得,先要滿足自己,別人對我不好,哎呦,我特別計較,哎呦,我就看不得這樣的人。天天都是在這個生死之中,在這個虛幻的裡面、夢裡面去計較,可惜了。迷失啊,迷失啊,我們叫作認賊作父,認假作真。夢還沒有醒啊,以為夢裡就是真實的,實際夢全部都是虛幻的。佛教就是讓你們透視的,告訴你們什麼才是真實的。既要活,但是要活得明白,不是說你不要活了,不要吃了,不要什麼東西都別做了,不是這個意思。該做的還得做,但是要做積極的、健康的,什麼東西都得規劃好,真正對你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你的核心的力量應該往哪個地方使,這是佛教告訴我們的。

【蓮華之譬。意在斯矣】,這個蓮華就說了這六層意思。實際上就什麼,開權顯實,開跡顯本。前面是講權實,權實是有三層比喻的意思。後面講本跡,本跡又有三層,總共有六層的意思,大家記住。整個《妙法蓮華經》實際上就是開權顯實,開跡顯本,主要是講這個核心的內容。

【經者。外國稱修多羅】。時間也差不多到了啊,這麼一段講下來還得花時間,算了吧,咱們不拖堂了啊,不拖堂,像我經常習慣性拖堂的不太好啊。時間到了,立即結束,這個經,就等到我們下次再來給大家說。你看,講了這麼長時間,兩個小時,就講那麼一點點。多好啊,學學佛法,能學到很多的東西,而且這個時間是無限的,大傢具有無限地享受佛法的時間,應該很開心啊!

好,今天的課呢,我們就到這裡,以後還會給大家提供一些時間,相互之間互動啊,提出疑問啊,討論啊。最後呢,請大家合掌,我們一起來念個迴向: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好,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容通法師文章列表

空有無礙,進入中道的平衡實相

智者大師雲 【隔真妄,破九界,顯佛界,為緣修。】 智...

佛陀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

佛陀來到人世間以後,他看到了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

造佛像有什麼功德

造佛像是一個因緣,就是本經這個地方說的更以異方便,...

法華會上為何會有五千人退席

這段經文,幾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兩個重點在解釋:第...

聞行《法華經》,往生安養剎

原文: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

普賢菩薩這次怎麼沒提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您好!《華嚴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以十...

日日熏修淨土法門,正身端坐而往生

原文: 如湛,姓焦,永嘉人,母夢見寶塔,而湛生。幼試...

念誦《法華經》的六種功德利益

佛陀說,如果有人想要舍離懈怠心,應當用心聽《妙法蓮...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人生的禍福來自於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種不同的遭遇,是禍是福、是苦或是...

做一名優秀的女佛教徒

我們學佛後的女人,應該如何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女,...

想出離六道生死,先要把這三法修好

我們要想出離六道生死,得成佛道,首先要把三皈法、五...

少吃肉的10個益處

美國《健康》雜誌刊文,總結了少吃肉的10個益處。 1.減...

沒有跟三寶結緣,你就失去了被救拔的機會

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修學皈依。 在菩薩戒,佛陀提醒所有...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因為說話遭到過別...

治好一切病的五個根本

治好一切病的五個根本的方法就是,不管什麼病,通過這...

觀無常證聖果

昔日,佛在摩竭陀國成就聖道,有許多修行之士聚集而來...

不死種子

從前印度的彌蘭王請教 那先比丘 :人死後有來生嗎?那...

五逆罪人能不能往生呢

有人又提了一個問題,《佛說觀無量壽經》裡面說,五逆...

苦都是因業而成,都是自己造的

今天是佛七的第四天了。這幾天,大家都在為自己忙,這...

是夫妻就一起把它戒了吧

1、戒:在外人面前爭吵 夫妻在生活中難免磕磕碰碰,但...

如何供養出家人

僧者為眾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稱為福田僧,能令眾生植福...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傳戒開示

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前來已略說衣缽名相。今將受戒的要義...

節約時間的20個方法

1.對於過去失敗或未做的事情不要有內疚感。 2.提醒自...

夜夜好眠

北風颯颯,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樹木凋零,大地一片死...

【佛教詞典】坐具

梵語 nisīdana 或 nisa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譯尼師...

【佛教詞典】一切同類可得相

【一切同類可得相】 p0011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二頁雲...

【視頻】惠空法師《開悟與神通差別》

惠空法師《開悟與神通差別》

【視頻】五台山清涼石和秘魔岩的故事

五台山清涼石和秘魔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