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容通法師:妙法蓮華經玄義

容通法師  2018/09/22  大字體  護眼色

(十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咱們翻到課本,應該講到這個第三,廣釋心法。咱們看這個玄義,【三廣釋心法者。前所明法。豈得異心。但眾生法太廣。佛法太高。於初學為難。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者。但自觀己心則為易】。這是講到上面我們說,講這個三法,佛法、眾生法、心法。今天應該是講到這個心法來了,第三種法。就是前面所明的這個眾生法和佛法,難道跟心法之間有什麼差異嗎?言下之意就是說,沒什麼差異,實際上三法本來就應該是一法。但為什麼要分成三法來講呢?這也是我們說眾生的種種因緣,跟心他們本質上是一樣的,跟心法都是一樣。佛法、眾生法,眾生心跟佛心是吧,一個心,沒有兩種心。但是呢具體到這個運用方面,眾生法太廣,佛法太高。

一心,我們說一心能夠為十法界嘛,你能夠做眾生,也能成佛。像我們大家都是眾生,屬於眾生法界,眾生法太廣,九法界眾生,我們自己,人都沒做明白,自己都沒弄清楚,然後整個世界上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還僅僅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而已。那再放眼其他的有人的世界呢?咱們根本都不知道。未知的領域太多了,太廣了,還不僅僅是人法界,還有其他的法界。地獄、畜生、惡鬼、阿修羅乃至於天,我們都一無所知。畜生法界還稍微好點啊,咱們還養點小寵物,有時還跟它之間互動還挺好,關係還挺那個的,要是寵物還不錯。但是其他的,你說虎狼獅子,毒蛇猛獸,你說你能跟它相處嗎?沒法弄。然後其他的地獄,也沒去過——當然曾經去過了。惡鬼,咱們也不願意去,是吧,天法界咱們想去,還不太容易去得了。

至於下面還有啊,眾生法界除了這個六凡法界,還有上面什麼呢,三聖法界。除了佛法界,不要說四聖,應該是三聖,聲聞、緣覺、菩薩,咱們就從來沒去過。如果你去了之後,你現在也不是人了,你幹嘛還做人呢!有人說,哎呀不是人,好像這句話是個貶義詞,實際上兩可,都可以,你要麼墮落,要麼上升。你墮落當然不是人,不好是吧,到其他的三惡道去了。但是如果你上升,超凡入聖呢?超過人法界呢?那不是件好事情嘛,當然我們也達不到。所以它這個範圍太廣,你怎麼去修呢?然後我們再看,佛法太高,更不用說。聲聞、緣覺、菩薩你都摸不著,你還佛法界,佛的境界你知道是怎麼樣?看看佛經,描述佛的法界,跟我們沒什麼相關說句實話,離得太遠了。不是八竿子打不著,那簡直就是十萬八千里,或者說無量這種距離,比天還高。

【於初學為難】,所以你要去觀眾生法或者去觀佛法,從這方面去起修的話,對我們眾生來說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者】,既然這三種法沒有差別,那如果我們要起修的話,從哪個法入手比較好呢?這就說了,【自觀己心則為易】,我們從心法入手去修行,這是最合適的,比較容易下手。所以說佛教所有的修行法門,基本上都是以心法為主。念佛不就是念心嘛,念佛並不是說念佛的法界我們念不到,我們持名念佛,是不是,實際上就把這顆心,把佛心當做自己心,我們己心,然後慢慢地向佛心靠攏,一心不亂嘛!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我們能念的心跟所念佛最終都是合二為一,只有一個心,沒有兩個心,那就好辦了。當然其他的我們說參禪也是一樣的,比如說你修密也都是一樣,最終都是這個心法是最重要的。

【涅槃雲】,《涅槃經》說,【一切眾生。具足三定。上定者。謂佛性也。能觀心性。名為上定。上能兼下。即攝得眾生法也】。實際上三種定嘛,上中下三種定。上定什麼,佛性,也就是能觀我們自己的心性,就叫做上定。當然這個心性的話,說句實話,你是不是真正能夠一下就能跟佛性相應,但肯定從心性入手,最終就能跟佛性慢慢的能夠對接,能夠打通。【上能兼下】,上定能兼下定,下定不能兼上定,肯定都是這樣子的。【即攝得眾生法也】,你說佛法、心法都有了,眾生法就不用說了。

【華嚴雲。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虛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你看這裡解釋得特別有意思,本來是《華嚴經》一句話,遊心法界如虛空,知諸佛之境界。這裡說什麼叫做法界,就是中,也代表什麼,中諦,或者說中觀。虛空代表什麼呢,代表空,空觀。心佛就是假觀。就是意思具足空、假、中三觀,你就是相當於進入諸佛的境界。當然這是什麼,一定要記住是即空、即假、即中,而不是空假中,大家記住啊。這個空假中跟即空、即假、即中有區別的,區別在哪裡啊?問一問大家,區別在哪裡?說對了,空假中可能是隔歷三諦,或者說次第三觀。別教,別教也有空假中啊,但是別教的空假中跟圓教的空假中就不一樣。別教的空假中是什麼呢,次第三觀。先修空,再修假,最後修中。但是呢圓教就不一樣了,圓教什麼,一心三觀。一心中就具足三觀,三觀就是在一心,三觀同一心中去修,所以即空、即假、即中,修空的時候就是修假,也是修中。修另外兩觀也是一樣的,修一觀就具足三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就叫做即,知道嗎?不然不能即的話,那你空是空,假是假,中還是中,它是三個不同的等級。所以你看這一句話,就一個即字,你看我們有時候,大家看看覺得很平常,也覺得不知道到底說什麼意思,但這給你一講出來,就明白了。你看遊心,心,眾生,有佛,心佛眾生,有空,心佛就是假,空就是空,還一個法界,就是中。

【三種具。即佛境界也】,三種同時具足,哪三種呢?空、假、中同時具足,這才是佛的境界。【是為觀心。仍具佛法】。所以說從觀心入手就能具足佛法。你都能具足佛法,眾生法就不用說了,上能攝下,下不能攝上嘛,前面說了。

【又遊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這段說得非常微妙。遊心法界就是什麼,觀根塵相對。心為能觀,是吧,那具體通過什麼東西觀呢,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的是什麼呢,是六塵境界。你心通過這個根去觀察外在的種種境界,這種境界就叫色聲香味觸法,它是相對應的。我們就像一個鏡子,鏡子能夠照外面的世界。這個鏡子是什麼呢,根,外面的境界就是塵。【一念心起】,只要你一念心起來了,你這個根就能起作用了。打個比方你就是照相機打開了,就開始可以拍照了,啪一下,就把這個外在的相給攝進去了。然後呢你照的是什麼相,那就看你是起的什麼樣的心。這個很重要,這個境界並不是說外在的一個客觀的世界,實際上主要是指內在的主觀的一個世界,大家明白嗎?你心起的是什麼,你外在的境界相對應照的就是什麼。

有些人說,哎呦師父不對呀,我不管我起不起心,反正外在的這個世界它是好是壞,它客觀就存在那個地方啊!比如說我遇到一些非常不好的一些事情,一些逆緣,是吧,我心再好我心裡也很難去面對。但是我們想想,心能轉境,知道嗎?所以你得修自己的心才行。外在客觀的境界有時候不是由我們自己一下就能改變的,你不要想去改變它,你要轉變的是什麼,是先要轉自己的心。說心能轉境,實際上那都是很高的境界了,轉不了,轉不轉得了,先不管它。先把自己的心給轉過來,你不要隨著外面的境去變化。外面境界好,你就歡喜,外面境界不好,你就心裡非常地抗拒或者討厭,那就不對了。那你這個心就隨著外在的境界在變,永遠都是無常的,而且是屬於一種噁心所,一種噁心、一種惡法之中,是吧!你心不健康啊,心不定啊!

有些人說,師父我心很善良,我不去害人,我這難道不是善心嗎?是不是善心啊?是善心,沒錯,但是這叫什麼啊,有漏善。什麼叫做有漏善?就是從根本上來說,你還是屬於三界內的生滅之心。你雖然是善心,這種心是有生滅的,它是不完整,它是有缺陷,從根本上它是不清淨的。那你認為這個心就夠了嗎?做個人可能還行,最多升個天也就是這樣。再往出三界之外,離輪迴可不可以啊?不行了。所以要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善,什麼才是真正的惡,什麼是有漏,什麼是無漏。那最終你得按照佛法去修啊,找回自己真正這個清淨的心應該怎麼去下手去修啊,而不是隨著外在的境界在走。你一走的話就是生滅,明白嗎?外在境界一變,你立即這個心也就一轉化,等於你就是個木偶,被它牽著走了。它讓你動,你就動,它讓你怎麼動,你就怎麼動,它讓你做好人,你就做好人,它讓你做壞人,你就做壞人,你沒有自我。沒有自我你的心不能自在,你永遠都沒辦法出離這個輪迴。所以說這裡,心一起就得觀察你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把心得收回來,回到佛法這個境界上去,你才比較靠譜了!

【於十界中必屬一界】。你只要一起心,必然是屬於十法界其中的一個法界。當然我們現在的話基本上都是六凡法界了。一起心動念肯定都是六凡法界,跟四聖法界基本上沒什麼交涉。【若屬一界】,但是你不管怎麼樣,即使是六凡法界怎麼樣,一界就具有百界千法。一法界十法界,十法界互具就成百法界。再加上什麼十如是,就是千法。你不要看它好像當下就是一種境界,就是一個法,但是它同時具足無量的法,佛教叫做不可思議。

【於一念中。悉皆備足】。所以說我們這個心本身這個能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即使只是一剎那心,即使只是非常微弱的一念心,即使可能只是一種我們說的凡夫的心,它本身當下它的本體也具足了聖人的法界。所以大家知道每個人的這種心的這種能量是無窮盡的,是不可思議的,你首先要明白這一點。然後後面才知道告訴你什麼,心具心做,心能具三千諸法,心能造三千諸法。那造,這就看你怎麼造了,關鍵是看你怎麼造,就看你怎麼修,明白嗎?修改就沒事了嘛,前面這一念心是惡,等下一念我轉了,就善心唄!前一念是有漏,下一念就朝著無漏的方向去走唄!前一念有相,我下一念我就無相,我不把它當回事唄,是吧!你得去觀察,你知道當一回事沒有用的。越當一回事,它越有事;你越不把它當回事,它就沒有事。當然有些人可能又跟我較勁了,師父你不能不把它當事,人家對你一片好意,你根本不把人放在眼裡,不當回事,是不是!不要跟我叫這個勁是吧,從事相上方面,你得觀察清楚,人家是對我好還是對我不好,並不是說你失去分辨能力,故意不分別,閉上眼睛我不去想,不是這個意思。不要起其他的分別的心,這個分別心不是說分別是非,而是說知道這些事情善惡是非之外,你內心不要起心動念,你就像個鏡子一樣的能夠照見它,但這鏡子本身呢又沒有心,你得練那個功夫。

好,【此心幻師。於一日夜。常造種種眾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我們心如工畫師嘛,就是這幻師就像魔術師一樣的,每個人都具有這種能力,又像畫家一樣的,到處能夠畫,畫種種景象都可以,這是變化出來。於一日一夜之中就能造種種的眾生,你不是造一個眾生,有時候造人,有時候造畜生,有時候造地獄。你要是造的好一點按照佛法修呢,就能造四聖法界。當然我們希望我們就只造佛法界,最差最差也是菩薩法界吧。往這方面去造嘛,你都能造的,所以你得掌握這個方法,知道嗎?就像我們說你要建什麼廠,你要生產什麼產品,你除了有錢之外,你得有技術。你把這個技術學會,你就知道怎麼去造這些東西了,你不學,你永遠造不出來。你說我有錢,有錢你也造不出來,沒有用。所以這個法是最重要的,明白嗎?你說有錢等於就是說我們心具有這種能力,每個人都具有三千法界,都能造三千法界,但就具體怎麼造呢,這個方法,這個佛法是最核心的部分。你光能造,但是你不會造,最終你這個能造的這個潛能發揮不出來的,沒有用,形同虛設。

所以咱們得學習,你在世間也得學習,學習世間的善法。你到佛教裡面更要學習,學習佛法。你不學習,怎麼天天向上啊?你不學習好的是吧,天天學習就向上,不一定。好好學習,得好好學習,學好的法,用好心去學習,你才能天天向上。你學習壞樣,那天天向下,我看是。所以說造種種眾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這是什麼呢,三世間。大家一看,眾生世間,五蘊世間,國土世間。眾生,不用說了,我們說的十法界眾生都屬於這一列,就是有生命的,有情的眾生。五陰是什麼呢,構成這些眾生的基礎的這些法,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構成所有這個眾生乃至這個國土世間的最基本的這些法,這些因素。那麼國土世間就是我們外在的這個依報世界,眾生是我們的正報,我們生命的主體,我們生命所依存的國土就是外在這個空間。

【所謂地獄假實國土。乃至佛界假實國土】。從地獄一直到佛法界,這些所有的國土,都能夠造。當然這裡有個假,有個實。這個假是從什麼意義上去說的呢?從俗諦上去說。實是從什麼呢,從真諦上去說。【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我們就應該自己選擇,你到底想造什麼呢?你是不是想自己以後生命活得更精彩一點?活得更自在一點?那自己選擇造什麼國土,造什麼世間,對你來說是最重要,最迫切的一件事情。當然這裡說這個假實,實際上我們還可以展開來說,我們說世間,你說它是真實的嗎?沒有真正的真實。所謂的真實只能說,什麼是真實的?無常才是真實的。一切法無常,一切法無有自性,這個道理是真實的。實際上從現象,從因緣說,一切都是虛幻的,都是假的,沒有一件事情是真正真實的。所有的世間,我們能夠接觸到的,能夠看得到的,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我們的真實只停留在什麼呢,性空,真諦,它是真實的。但實際上這個真諦本身就是說,讓我們認識到什麼呢,對立的所有的一些法,它就是虛幻的。這種虛幻這種定義,說明它是無常,沒有自性。那麼好,這種無常沒有自性的這麼一個道理,它才是真正的,真實的。那意思是什麼呢?這個真諦是讓我們去認識這個俗諦的,幫助我們去認識俗諦。所以最終說真俗不二,就是建立在這個方面。如果你認為還有個什麼真正真實的話,那你還得出問題,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佛法是讓我們去除煩惱的。但是去除煩惱之後,這個病去掉了,那麼這個法實際上是藥,是吧,藥到病除,病除然後還要用藥嗎?藥也不要再用了,再用出毛病了!不要認為這個藥好像它是永恆的,真實的,不是,它只是為了治這個病而施設的。

【又如虛空者。觀心自生心。不須藉緣】,你看這裡就說,就像虛空一樣的,這裡當然是個比喻了。我們心自己就能夠生這個心,我們是從自己的心裡面,產生新的一個心的念頭,又產生另外一種心,它自己能夠生,很奇怪啊,不需要藉外在的種種緣。當然有時候你說藉一點緣也沒關係,比如我看見事情觸景生情,看見什麼事情我突然心就想起來了。但是實際上你不看事情,你自己也在那裡胡思亂想。一定得需要外在的緣嗎?不需要的。你把眼睛一閉,把耳朵一塞,你把所有跟外在接觸的這些器官都全部隔絕了,隔斷了,你心該怎麼起它還會起,我們自己內心有非常豐富的這種世界。如果是藉外在的緣才有這個心的話,那就【藉緣有心。心無生力】,那就說明什麼呢,心本身是沒有生自己心的這種力量的。既然【心無生力。緣亦無生】,那麼外在的緣它能讓我們這個心生起來嗎?

【心緣各無。合云何有】你看,這實際上就是什麼,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你看後面【合尚叵得。離則不生】,這叫做無因生。合在一起都沒有,那麼沒有心生,也沒有境生,沒有這個緣生,這個無因緣它能生嗎?更不能生。【尚無一生。況有百界千法耶】所以這段話講的很有意思,好像表面上看是有生,實則是沒有生。當然下面實際上我們還會去說這些道理啊,但是實際上這裡簡單可以說,實際上這是關係到什麼呢,天台宗也好,包括佛教也好,非常關鍵的一個地方。我們經常說為什麼叫做無生,為什麼無生啊?有些人說,是我心自己生心啊,我是因為外在的境界我生起心了,沒有錯啊,你怎麼說沒有生呢?心到底在哪裡呢?心不可得,觀心不可得。能夠生心的這個心,它有沒有自性呢?沒有自性。都是什麼,妄想顛倒,明白嗎?

前面說了最好的一個詞叫幻師,我們心就像幻師一樣的,變魔術的師傅,變出來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變出來了。都是變現的,暫時給你騙騙你,就耍個把戲,知道嗎?真實的東西是沒有的。外在的緣也是一樣的,你自己內在的心都不能生的話,外在的緣更生不了。就是我們說的心也空,境也空,你心境還能合生嗎?心緣還能合在一起生這顆心嗎?那心境本來都是空,空還能生空嗎?那你離開這些因緣,你說還有個生,更談不上了。我們說的生就是什麼呢,因緣和合而生,但是因緣和合而生本身這種現象,都靠不住的話,那你還有什麼生可以生出來呢?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吧!就說不是說否定我們表面這種假的一種生的現象,但是這種生都是緣起生。就是我們現在每個人,說的不好聽一點,但是這是轉換個概念,每個人都是造假造出來的。我們現在這個身體身心世界,不是我們真正的身體,不是我們的佛性,不是我們的自性,大家明白嗎?那這個身體虛幻的這個身心世界,但是還得在世間去有自己的一段生死的因緣,它這個因緣是怎麼造出來的呢?上輩子你這個妄心,起心動念,種種業力因緣和合在一起。那個妄心本身又是假的,假中又造假,假中又造假,一直造下去。因為我們找不到我們真實的所在,這個心在哪裡,所以你這個真心永遠發揮不了作用,你能夠做出來的都是假的東西。但是這個假的東西還讓你擺脫不開,你還在這裡面當做是真的,你的感覺很真實。眼睛能夠看得到啊,很漂亮,嘴裡能吃的東西,哎呦,味道很美。這些東西,就像變換的一個世界,讓你最終還擺脫不了,這就是一種束縛。

一個生尚且沒有,尚無一生,何況有百界千法?你看,這就是從空上去講的。心都沒有,那麼由心所產生的這個百界千法,三千諸法,它到底存不存在呢?也不存在。【以心空故。從心所生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以心空故,從心所生的一切法也皆空,甚至連這個空也空,連這個空本身這個概念也空掉了。讓我們認識一切法,認識心空的這個空的概念,這麼一個道理本身也空掉了。

【若空非空。點空設假。假亦非假】。若空本身不是空,那麼從空所出的這個假,點空設假就是從空出假,從空裡面所出來的這個假,假也就不是真正的假了,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空假中嘛,既然空不存在的話,假有沒有真正的假呢,是吧。【無假無空。畢竟清淨】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才是真正的中觀,中道的思想,它這裡就是讓我們明白什麼是中。如果你執著有一個空,哎喲空觀可以修,有假觀可以修,你看我證得性空了,我證得這個妙有了,我知道了,完了,你永遠成不了佛了。你可能是聲聞緣覺,你可能是菩薩,你成不了佛。最後知道,實際上這個假和空也是方便法門。實際上「畢竟是清淨」是什麼東西都沒有,它真實的存在是沒有的。

【又復佛境界者。上等佛法。下等眾生法】,佛法是屬於上等,下等眾生法。為什麼,這當然不是說上等,從上來說,跟佛法相等,從下來說,跟眾生法相等。

【又心法者。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這是說什麼意思呢?就是心法與上跟佛法是相等的,與下跟眾生法是相等的,就是心法可上可下。這個心法很厲害啊,它能造眾生法,這是下。它也能向上啊,造佛法,成就佛法,所以【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是名心法也】。當然你不管是眾生法還是佛法,眾生心就是佛心,佛心也是眾生心。眾生法和佛法都是由心所造,所以這些東西很有意思。

下面我們再看,【問。一念心云何含受百界千法耶。答。借三種為譬。如止觀中說。(云云)】。這裡就云云就省略很多了,這一云云我們就不知所云了。這祖師就這樣子的是吧,你不要問我了。這個止觀是哪?《摩訶止觀》裡面會說,大家要想明白,去看《摩訶止觀》。就說一念心為什麼含具,是吧。一個是含,含就是具,包含,具有這個三千諸法,百界千法。受,能夠容受,它有這個量。它為什麼能夠含受百界千法呢?有三種譬喻是吧。這三種譬喻先跟大家透漏一下哪三種譬喻啊,具體當然你要了解清楚,你還得看這個《摩訶止觀》。

簡單三種比喻,第一個比喻,如如意珠,就是摩尼珠,這個摩尼珠叫如意珠,這個如意珠非常厲害,它能出生一切寶貝。它就是一件寶貝,它很小,但是很奇怪,從它這個寶貝,一件寶貝能夠出無量的寶貝,就跟我們說的聚寶盆一樣。這個世界如意珠是存在的,摩尼珠是存在的,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就像是摩尼珠,知道嗎?為什麼它能出百界千法?就像摩尼珠能夠出生,能夠變現一切寶貝一樣的。它是一切寶中之王啊,一個聚寶盆啊,你想它能量能有多大,這是第一個比喻。第二個比喻,三毒,貪瞋癡。一切煩惱的根本,從這個煩惱的根本能夠出生八萬四千煩惱,一切的煩惱都是從這個根本煩惱裡面出來的。你看它的力量有多大,就跟這個一念心是一樣的,這是第二種比喻啊。還有第三種比喻,第三種比喻,比如我們說做的夢,夢境。每個人夢的力量很厲害啊,一做夢的時候,種種境界你都能做,這個夢境歷歷在心,你在做夢的這個過程之中,感受到這一切夢境都是真實的。等你突然一下醒過來了,夢沒在做了,才發現,哎喲,這夢境所謂的真實到哪去了?沒有了,是吧。你說它是真是幻呢?很難用言語去概括它。從根本上說它是假的,是幻的,但是在夢的當下的時候,你覺得它是真的。打個比方,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沒有從煩惱裡面醒過來的時候,我們在這一生之中,甚至在我們一直這個生死輪迴之中,都是屬於在做夢,知道嗎?我們都是在做夢,用個比喻,所以我們一直醒不過來,都是把自己所經歷的事情當做是真實的。

有些人說,師父,不對不對,我已經學了佛法,我不把它當做真實的,你嘴巴上是不當真實,真是要遇到種種境界之後,你心能夠放空嗎?你能夠無所謂嗎?你能夠不住相嗎?你能夠不分別嗎?不可能的。你所謂的這個空,就是說通過佛法知道,表面從理論上了解了它是空,或者說沒那麼計較了,但你肯定還會計較。不計較的話來這邊聽佛法幹嘛?不計較,我不計較,對佛法還計較吧,佛法也是空啊!居士林今天有個課,哎呦《妙法蓮華經》特別好,都來聽了,是吧。我先給自己打個廣告,實際上不一定那麼好。法是好,人不好,都來聽了,今天要是沒什麼事,我來幹嘛呢?你的選擇,你所有的這個起心動念,都是根據外在這些因緣法在變化的。你認為好,你願意聽,你才來,不好的話就不來了。其他的事情也都是這樣的。這個地方住得很舒服,這個房子哎呦看不行,我得重新裝修一下,把它弄得舒服一點。這伙食不行,回去吃算了,自己弄點,好吃啊!你說不都是這樣嗎?你什麼事情能夠放得下呢?哎喲,雖然是計較一點,但是我還是把它當做空,空啥空啊,嘴巴上喊,沒用的。我不在意,但是我自己各方面我該怎麼生活還得生活,這實際上就是自己就自相矛盾。

你真正不在意,你應該於一切處都能自在。說明你還是有些地方繞不過去,能夠不在意的是你不太在乎的地方,無所謂的地方。你關切點、關注點,你肯定都會在意,是吧。比如說我要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我要成為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人,要成為一個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你說你不在意嗎?我隨便做個普通的人就行了,平庸的人,我做個壞人沒關係,實際上你做個壞人沒關係本身也是在意。真正的不在意就是說,你自己本身已經獲得解脫之後,無需去在意這些東西了,否則你永遠都會在意的,所以我們看這就很有意思了。夢,大家都在做夢,怎麼從夢裡面慢慢醒過來,肯定不可能完全離開夢,讓夢變得更輕,更弱一點,更少一點。讓夢中的境界呢,變得更好一點,更吉祥一點,這就是我們現在需要下手的功夫,去做。你一說讓夢空掉,讓夢所有的東西都沒有了,以後永遠都不做夢,不可能的事情。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用做夢了,明白嗎?在這裡想不做夢都不行,在那邊想做夢也不行。當然這是一般的說,實際上說的不好聽一點,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分四種淨土呢,是吧。四種淨土嚴格跟大家講,前面三種淨土都還是有在做夢的這種性質在,只有常寂光土才是真正的絕對的清淨的淨土,沒有任何的一絲的這種煩惱,沒有一絲的夢境,明白嗎?所以說唯佛一人居淨土啊!只有一佛,只有佛一個人才是真正居淨土,其他的菩薩、聲聞、緣覺都還不是絕對的那種淨土。它是一種方便的淨土,常寂光土下面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乃至凡聖同居土。但是呢沒關係,你只要生到凡聖同居土以後,你最終都能通向常寂光土。如果你凡聖同居淨土都沒生,你在穢土,沒有緣分了,你就沒這個佛緣,所以我們得結這個緣很重要啊!

好,借三種譬喻,這種譬喻大家就知道了。在我們現實之中,在我們事實我們生命所能夠經歷的那些有限的一些生命的經歷之中,你都能總結出來,一件事情包括外界的一件具體的事情也好,或者我們自己內在的一種情感也好,一種心法也好,或者一種煩惱也好,它都具有這麼不可思議的一種力量。那麼好,我們真正的這一念心的力量能有多大呢?遠遠超過這三種譬喻,比它們還更厲害。比如說你說摩尼寶,它只能變寶貝,垃圾它變不出來,不好的東西它變不出來,它只能變寶貝。煩惱毒它只能產生煩惱,明白嗎?你不能說這個三毒它能產生智慧,沒有的,雖然它本質上跟智慧是一體的,但是它產生不出來。那麼夢境也是一樣的,夢也是一種煩惱啊,從這個煩惱心裡面,從我們說一種隨眠的心裡面,它又產生新的一些煩惱,那我們執著外在的東西。本身能夠造假的是這麼一種夢境,是吧,能夠夢的這個心最終造出來就是這個夢境。我們說幻心造幻境,在幻境之中我又重新繼續迷失自我,讓這個心變得更加的虛幻,然後繼續再造幻心,相互之間永遠不分離,就這樣的。事事不相分離啊,不相舍離。直到我們遇上佛法,明白佛法,然後真正地去信受奉行之後,才開始跟它之間慢慢說再見再見,遠離它。

好,法就講完了,三種法都講完了,你看簡單就講到這裡,是吧。眾生法、佛法、心法。下面講妙,妙法嘛,這個妙可就得講啊!《妙法蓮華經》這個《法華玄義》基本上就是講這個妙的,百分之七八十的內容主要是關注在這個妙上面去,怎麼知道這個妙是很重要的。

【二明妙者。】第一個【一通釋】,第二個【二別釋】。我們首先看通釋,【通又為二。一相待。二絕待。此經唯論二妙。更無非絕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絕何惑。顯何理。故不更論也】。我們說通釋妙的話,就把它妙分成兩種妙,一個是相待妙,一個是絕待妙,《法華經》只論這兩種妙。除了這兩種妙之外,並不可能再論一個什麼呢,非絕非待之妙的這麼一種情況,不講。如果要更作者,到底是要絕何惑顯何理呢?沒必要了。它還要絕什麼惑呢?斷絕什麼煩惱呢?要顯示什麼真正的佛理呢?有這兩種妙就足夠用了,不需要第三種了。

【光宅用法華之妙。待前諸教皆粗。巨有所妨。已如前難。(云云)】。就是光宅法雲,前面已經講過了,他也解釋《法華經》。他還解釋法華是如何的妙,但是他的這個妙是什麼呢,相待於前面的種種教的粗。就是前面《法華經》之前的這些經典,這些經教都是粗,才顯出《法華經》它是妙的,它比它們都要高。那麼這種妙是屬於什麼妙呢,叫相待妙。僅僅講相待妙,不講絕待妙,它就出問題了,而且問題很大,這叫【巨有所妨】,有很大的障礙。

【已如前難】前面已經問難它,已經批破它了,我們前面已經批評了這個觀點。實際上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絕待妙,我告訴大家,最重要的是絕待妙。但是呢相待妙不可或缺,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為什麼?沒有相待妙哪來的絕待妙呢?絕待妙那是佛的境界,那這《法華經》要什麼,開佛知見,這叫佛的知見。但是你如果沒有相待妙,你怎麼開佛知見呢?你跟誰開呀?明白什麼意思嗎?打個比方,佛法太好了,但是跟我們沒有緣分,只有佛才能明白,但佛要度眾生怎麼辦呢?眾生都是屬於相待的這麼一個世界之中,別說相待妙,相待粗有時候都搞不清楚。然後開始能夠修的話,就是從相待粗到相待妙,最後等到他善根成熟了才開權顯實,開粗顯妙,知道嗎?從相待的妙最後才進入到這個絕待妙。所以實際上前面這個過程,相待妙的過程是屬於整個我們修行路上,不是百分之九十九了,億分之九千多萬,就差最後一招,才是絕待妙,前面的所有的路程全部都是相待妙。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就可以了。

【今待粗妙者】,相待的粗妙就這個意思啊,待粗待妙,相待粗,相待妙。【待半字為粗。明滿字為妙】,就是待半字為粗,半字教為粗,滿字教為妙。【亦是常無常大小相待。為粗妙也】。先講相待的意思,半字教就是說這個聲聞教,小乘的教。滿字教是什麼呢,大乘佛法,大乘教,這屬於滿字。常是妙,無常是粗。大小相待,小是粗,大是妙,以這個作為粗妙的一個分別。怎麼劃分的?就是以這個劃分的。

【淨名雲。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即是明滿字也】。《淨名經》裡面說,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這就是說滿字教,這就屬於妙法,屬於其中的一個妙。

下面說【始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即提昔之半待出於滿也。始坐佛樹力降魔】。剛剛坐在這個菩提樹下,降伏眾魔,然後得到甘露的佛法,最後滅了種種煩惱之後,無上的佛道才能成就。這是提起過去的這個半字教,而相待處於現在的這個滿字教。我們看看,實際上這個是什麼意思,就是意思是說這個屬於半字教。大家說成佛是半字教啊?這屬於三藏教的成佛之相。就是我們說釋迦牟尼佛所顯示的他出家修行,我們說總共是十一年吧,五年參訪,六年苦行,總共十一年,後來呢到菩提樹下,說我要不取正覺我就不起此座。後來經過降魔啊怎麼種種,最後證得這個無上菩提,實際上那屬於三藏教的一個成佛相。這屬於半字教,他真正的成佛不是這種成佛相。他真正的成佛相比這殊勝多了,他是為了示現在這個娑婆世界所變現的一個叫劣應身成佛之相。比較劣,比較差一等的,實際上最差一等的,基本上是,成佛之相。

【般若云。於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亦是對鹿苑為第一。待般若為第二也】。這什麼意思啊,轉法輪你看,於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第二法輪是轉什麼呢?般若。第一法輪什麼,鹿苑,就是在鹿野苑所轉的那個四諦法,講的苦集滅道是第一法輪,然後現在講這個般若法是什麼,第二法輪。那麼第一法輪是什麼呢?是粗;第二法輪才是真正的妙。就是相比較的話,叫做相待而來說,相比較而言,那麼般若法比前面的這個四諦法要更高,所以它叫做妙,前面的反而稱為粗。

【涅槃雲。昔於波羅柰。初轉法輪。今於尸城。復轉法輪】。你看,也說到。《涅槃經》裡面說了,過去在波羅柰城,在那個地方第一次轉法輪轉的是什麼,四諦法輪。現在在尸城,哪個尸啊?拘尸那。就是佛要涅槃最後說法的地方,拘尸那城,有些叫拘尸羅那也有。【復轉法輪】,又在轉法輪,這個法輪就比前面第一次初轉法輪什麼,它是妙,第一次轉法輪是粗。

所以說【眾經皆共以鹿苑為半為小為粗。待此明滿大妙。其義是同】。所以這也是引經據典,說明很多的經典都說了,鹿苑所轉的那個法輪是小乘教,是粗教,是半字教。而後面的什麼般若啊,或者方等啊,或者涅槃啊都是什麼,滿字教。是大,是大乘佛法,是大乘教,是妙教,是妙法,就這個意思。所以說實際上佛所說的法還不完全一樣,雖然是佛所說的,但是根據眾生的因緣,根據人、根據時間、根據地點,種種的因緣,他當下所說的法是不是有區別?肯定有區別。等於打個比方,就是不同的人得不同的病,那得用不同的藥。有些人說,哎呀不用不用,我這個藥是阿伽陀藥,包治百病,不管誰得病,不管他得什麼病,不管他什麼時候得病,不管他的病是輕是重,乃至快要死了,我都能把他救過來。這就有點太誇張了,是吧,不可能的,明白嗎?你說不可能不對呀,我們學的這淨土法門就這樣,阿伽陀藥啊,什麼人都能修啊,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要具足信願行,包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呀,你看還得具足信願行吧!你問問你自己是不是真正具足信願行了?這所以說還是有條件的,還是有門檻的。你說沒有門檻,那實際上把地獄眾生直接拿到西方極樂世界,佛也別念了,反正佛的神通無限嘛,沒有這個神通,沒有這個力量拿不去的。娑婆世界的眾生你不念佛都拿不去,人都拿不去,何況是地獄眾生呢?所以我們大家再想想,什麼事情都是這樣的,不要想得太美妙了啊,不要做美夢。即使是最好的法門,你也得相應地付出,你才能得到相應的這個回報,就是果報。你什麼都不付出,就躺到這裡就享受勝利果實,不可能的事情。

【今法華明昔於波羅柰。轉四諦法輪五眾之生滅。今復轉最妙無上之法輪】。就是《法華經》裡面也說了,昔於波羅柰,轉四諦法輪,五眾之生滅。這個五眾是哪五眾啊?五比丘。【今復轉最妙無上之法輪】,《法華經》才是最妙的無上的法輪。【此亦待鹿苑為粗。法華為妙】,就是鹿野苑是屬於粗法,而法華是妙法。所以為什麼叫《妙法蓮華經》嘛,這個妙法就是這麼來的。【妙義皆同。待粗亦等。文義在此也】。這個妙義跟前面的什麼《涅槃經》《般若經》,種種大乘經典這個講的這個妙義是一回事,都是屬於什麼呢,相待妙。待第一個鹿野苑所說的這個四諦法,它是粗。那我們後面所說的都比它要高,都屬於妙,但都屬於什麼呢,相待妙。【文義在此也】,從這些經文從它的義理,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看得清楚了,明白。

好了,我們先休息一下吧,一個小時都到了,休息幾分鐘我們回頭再來。阿彌陀佛!

好,大家安靜下來,咱們再看下面,玄義裡面這有些問答。

【問。齊方等來。滿理無殊者。悉應稱妙】,他就問從方等時以來,就是從方等時以後,滿理無殊,都是說這個什麼呢,滿字教,它沒有什麼區別,都是講滿字教,都是講大乘佛法,那它是不是都應該稱作是妙法呢?悉應稱妙,都應該稱做妙法才對。下面就回答,【答。今亦不克教定時。那忽雲齊方等耶。縱令爾者。別有所以】。它這是什麼意思呢?現在也不是確定說,這個教是在哪個時間,那個教是在哪個時間,不定一個時間。大家說,天台宗不是判教嘛,五時教嘛,從這個華嚴時一直到法華涅槃時,分成五個時間,那麼從方等時屬於第幾個時啊?第三個時間,第三時教。它以後講的都是滿字教,它都應該屬於妙法。但是這裡說了,實際上天台宗判教是比較靈活的,它這個五時是有什麼呢,通五時,別五時。我們平時講的都是別五時教,別五時就有分別,它這個時間是大家之間你有你的時間,我有我的時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時間段,它的次序、它的時間期限都不一樣。

你不要僅僅講這個別五時,還一個通五時。別五時就是我們經常說,「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七載,華嚴最初三七日。」它就把它的時間分得很清楚,第一是什麼第二是什麼,分別講了多長時間,這是別五時。但是通五時是什麼呢?大概是這個時間主要講當下的這種法,但是並不排除可能有些特殊的因緣,也會兼帶著講其他的法,明白嗎?打個比方,我現在我這個時間,我們這裡就開中級班,主要就教中級的這個學生,大家這個層次差不多。但是呢,可能現在說有些人需要,他說師父我們這邊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大家想學高級班,你再給我們開個小班吧。那麼除了這個大班之外,幾百人,還有個小班可能就幾十人,也給他們講高級佛法的教程,那不就是這個意思嘛!通,它是通的,並不是嚴格的這麼劃分,只要眾生有這個因緣佛就會說,但是主要是這段時間呢,是以說這個法為主,是應了絕大多數眾生的根機、他的需要,或者成熟的這些眾生,他就講這個法而已。所以大概的一個時間期限,但並不是絕對的。

「那忽雲齊方等耶?」所以你不要說,從方等以後都是滿字教,方等以後如果大家有些眾生,確有這個因緣,也可以給他講三藏教的,也可以講半字教的。「縱令爾者,別有所以。」縱然就像你所說的,方等教以後只說滿字教,不說半字教,也不是說簡簡單單,這個都稱作是妙法。就是這裡面的話,我們還看這個妙是怎麼去理解的,知道嗎?這還有其他不同的,這個理解的一些道理,或者一個標準。

我們看看啊,這裡下面就說了,【何者。利根菩薩。於彼入妙。與法華不異。鈍根菩薩及二乘人。猶帶方便。諸味調伏。方等帶生酥論妙以待粗。般若帶熟酥論妙以待粗。今經無二味方便。純真醍醐論妙以待粗。此妙彼妙。妙義無殊。但以帶方便不帶方便為異耳】。

大家看出什麼問題來了沒有?都是稱為妙,講這個相待妙,妙的這個義理本身也沒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呢一個是帶方便,一個不帶方便。什麼帶方便呢?利根菩薩不用帶方便,帶方便的都是鈍根菩薩以及二乘的人。它還需要帶什麼方便啊?比如說方等教,需要帶什麼呢?方等教是四教並談啊,藏、通、別、圓,知道嘛,它還得帶通、別的方便,然後要說圓教。而後面般若呢,是說什麼呢,三教,通、別、圓,實際上前面還有,包括這個藏教也有,方等時的話,藏、通、別都還在講,最後才到圓。所以說只有現在《法華經》呢,純說圓教,沒有藏教,沒有通教,也不說別教,只說圓教,它就不帶方便。

所以一個是帶方便說妙,一個是不帶方便說妙,這裡面的層次還是不一樣的。這言下之意是什麼呢?不帶方便才是真正的高了。你要帶方便的話,還不是純粹的,就是裡面還有待粗,還有粗。相對來說,比如說三藏教是粗,後面的什麼,通、別、圓是妙。那如果我們把這個通、別、圓再進行劃分的話,通、別這兩個又是粗,圓才是真正的妙。所以我們大家就清楚一下,前面就簡單的一個劃分,把大乘、小乘,半字、滿字簡單的劃分,什麼是粗,什麼是妙,現在就把它進一步劃分了。

下面還會說,【復次三藏】,再給大家說說這個三藏教。【但半字生滅門。不能通滿理】。它是屬於半字教,屬於生滅的法門,有生有滅的,不能通向滿字教這個道理,【故名為粗】。它就是半字教,它不能通向這個滿字教。【滿字是不生不滅門。能通滿理。故名妙】,但是這個滿理的話,實際上就說這個妙又分兩種,滿理又分兩種。【能通滿理。復有二種。一帶方便通滿理。二直顯滿理】,就跟前面是一個意思,帶方便說妙,不帶方便說妙。【方等般若。帶方便通滿理。今經直顯滿理】,就是方等時、般若時這兩種教,都是帶方便而通這個滿理的,而現在只有《法華經》是直顯滿理,不要帶方便。

大家再看看,就是這個意思,進一步說明。下面 【故中論雲。為鈍根弟子。說因緣生滅相。為利根弟子。說因緣不生不滅相】,說因緣有生滅的,那是跟這些鈍根弟子所說的,因為我們大家都有生滅嘛,執著於生滅。你說這個東西不生不滅,他想不通啊,明白不了。現在就說因緣不生滅,就叫緣起什麼呢,性空。看見因緣好像是有聚,有合,有散,有離,有生,有滅,實際上是沒有生滅的。為什麼?因緣法沒有自性。沒有自性的法,談不上真正的生滅。何談生滅呢?誰在生滅呢?打個比方你這個人都是假的,你說我死了,誰相信?你都不是真人,你都沒有資格說你是生,你是滅。說你生滅是假生假滅,就像演個電影一樣的,演完啥都沒有了,不留痕跡。

好,【中論偈(云云)】,這裡後面當然還說了什麼,不生不滅。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我們都不說後面什麼假名,不說什麼中道義,你就說即空就夠了,說到即空你這就基本上屬於大乘佛法。【若不即空。為通真方便。是故言粗】,如果只說因緣生滅相,不說因緣即空的話,這是通真方便,它就屬於屬於粗。只是通向於真諦的前面的一個方便,沒有真正到達認識這個真諦,認識這個空性,它只是前面修行的一個方便,還沒有真正認識到這個真諦呢,所以說它屬於粗啊!什麼時候它真正通向這個真了,它不是方便了,它達到這個真諦了,那它才是妙。你看下面就說【若能即空。是通中方便。通中方便】,當然這個即空,實際上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它就簡單就沒說了,是通中道的方便。若能即空,沒錯啊,是通中方便,還不是通中。因為真跟中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的。通中方便這裡又說了,【若帶即空即假通中者粗。不帶空假直通中者妙(云云)】。如果還要兼修著,要修空、修假才能通向這個中道的話,那屬於粗。如果不要帶這個空假,直接修這個中道觀的話,那才是真正的妙啊!當然說句實話,我們現在不帶方便怎麼修啊,根本修不了。!我們《法華經》講的就是開權顯實,開方便門才能示真實相。沒有這個方便的話,我們根本入不了真實相。但是我們得開,靠誰來開呀?佛給我們開呀!佛給我們開,給我們示,讓我們悟,讓我們最終進入這個真實。

下面,【問。乳至醍醐同稱為滿。是譬云何】。實際上跟上面一個意思,上面是從教上去講,從五時教去講。這個是從五味法上去講,乳酪、生酥、熟酥,乃至醍醐,分別對應五時教。對應華嚴時,阿含時,方等,般若,直至最後的法華涅槃時。【答。今以譬解】,它這裡什麼意思呢?乳和醍醐都叫滿字教,乳字教說的是《華嚴經》,醍醐也講的是《華嚴經》是吧,那它為什麼還有區別呢?這裡用個譬喻,這個譬喻就非常好了。

【譬如官有三航。及以私船。從於此岸度人彼岸。乳教如大中兩航。共度人彼岸。酪教如私船度人中洲。生酥如四種。小航與私船。度人於中洲。兩航度人於彼岸】。就四種船都有,包括三種什麼官航,一種私船。兩航度人彼岸,你看,小航與私船,度人於中洲,兩航,這就中大兩航,就度人於彼岸。

【熟酥如三航。一航中洲。二航彼岸。醍醐如大航,度人彼岸。三航同是官物。故俱稱為滿】,就是說,同樣是這個滿字教,但是滿裡面還分三種不同,那這裡就說三種船一樣的,三種官船,有大的,有中的,有小的,那我們說同樣有大滿、中滿、小滿,可以簡單地這麼去分一下。

【私船非官物。是故言半】,這個私船就相當於什麼?三藏教,明白什麼意思嗎?用四種航船來比喻四種教,私船就是什麼呢,三藏教。小航呢,官航有三種,小官航那就什麼,通教;中官航,別教;大的官航是屬於什麼呢,圓教。都從於此岸度人彼岸,但是說句實話,這個私船能度彼岸嗎?度不了!

乳教是什麼呢?兼別明圓,正說圓教,兼說別教,它就相當於官航之中的大中兩航。一個圓教是屬於大航,中航是什麼呢,別教,它一起可以度人到彼岸去,就到什麼涅槃成佛,別教也能讓眾生成佛,只是成的不是究竟佛而已,但他也起碼是成佛了。

酪教,酪教是講的《阿含經》。《阿含經》主要說的就是什麼,三藏教,三藏教就是屬於私船,只能度人到中洲,不能到彼岸。中間這個陸地,水中的陸地就稱為洲。度到中間這個陸地上,不走了,停留在這裡,再過去,它不過去了,它這個船過不去了。就是說,它就像聲聞人,只修到那個地方,他就停下來了,他再想往前修,成佛,他成不了。他必須要換一個法門去修。這個私船已經運載不了他了,得換中航跟大航。小乘教已經度不了他成佛了,必須學大乘教,他才能最終到彼岸,才能成佛。

好,生酥,生酥是什麼,屬於方等教啊。生酥嘛,一個比喻嘛,第三位,它就有四種,這四種船它都有。那麼小航與私船的話,都是度人到、中洲,就是大乘裡面的小滿教,就這個小航,就說通教跟這個三藏教,都僅僅是度人到中洲,通教也度人到不了彼岸。只有兩航,這裡說的這兩航就是什麼,生酥教裡面的別、圓二教,才能度人到彼岸。

熟酥說的是三種教,通教、別教、圓教,就等於三種官家的航船,三航。一航中洲,二航彼岸。這就不用說了,一航是什麼呢?這是什麼教啊?通教,是吧。後面的別和跟圓教是指的大航跟中航,能夠度什麼呢,彼岸去。

醍醐這裡說了如大航,這裡說的什麼醍醐味,就說的《法華經》跟《涅槃經》這兩個時間就只說大航,沒說其他的三種船了,只度人到彼岸,直接度人到彼岸。這裡就說了,三航同是官物,故俱稱為滿。就像都是官,這是同,都是官船,都是官航,都叫做滿,但是有大中小三種不同。私船非官物,是故言半。那官船是官物,那就是言是滿,它是言半,私船叫言半。

【官物之中。二航小。所容蓋寡。大航壯麗。容載倍多。獨稱為妙】。官物之中,前面這個小航跟中航都是屬於小,它這個船都比較小,它能夠容多大面積啊,容積很小,容量很小,只有大航才是非常壯麗,容載的倍多,能夠度的眾生多。不僅是度的眾生多,關鍵它能夠到彼岸去,而且是到究竟的彼岸,獨稱為妙。

【智者以譬喻得解。其譬義如是(云云)】,這個比喻的話,它的道理、它的意義,就在這個地方,所以說大家就像同樣是滿字教,滿字教裡面有不同的。同樣是大乘教,就是大乘教裡面有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就用這個官船去做比喻,三種官船,大中小。

那我們實際上說到這個妙的話,實際上也就是這個意思,同樣都稱個滿字教,但是滿字教可以說它都是妙,但是滿字教裡面這個妙啊又不一樣。前面,相對於前面三藏教來說,後面的通別圓都是屬於滿字教,你都可以稱為妙。但是相對於後面的圓教來說,通別二教雖然是滿字教,它又稱為什麼呢?是粗,跟低級的比你顯得比較高級,跟更高級的比呢,你就成為低級了,實際上就這麼簡單。好,智者以譬喻得解。大家明白了吧?要不明白的話,那就不是智者了啊,這麼跟你們講還沒明白這個道理,這麼譬喻這麼淺顯,比擬得這麼恰當。

那我們現在阿彌陀佛這個船不用說了,是什麼船呢?大航,大船。普度眾生,同到彼岸。當然先到彼岸的話,這個彼岸的話又分了。實際上先到極樂世界,先到淨土,先了脫生死。但是實際上離成佛的話,還是有距離的,大家知道嗎?還有很長的距離,到了那個彼岸,還得換船,你還得修學其他的法門。具足的這個福德智慧資糧達到一定的時候,才能到什麼聲聞位啊、菩薩位啊,乃至到最終成佛位。我們光去的話,大家說實話,到那邊去都屬於天人,都屬於天人凡夫,凡夫位,屬於凡聖同居土裡面的凡夫。

師父,我不行,我得當聖人,你也得修啊,你聖人,是吧。你聖人有這麼容易當的嗎?聖人得破惑,你伏惑都不行,你光降伏煩惱都不夠的。關鍵我們現在連降伏煩惱都還差得遠呢,伏都伏不住,知道嗎。很難伏的,還說破,斷惑,把它這個煩惱全部斷了,它起都不起來,是吧。這裡是給你惹點事,你把它壓下去,把它降伏了。關鍵它起都沒有,它都沒有,一乾二淨了,那才好,這才叫聖人呢。但是我們現在不可能的,如果你是可能的話,說句實話,你修不修淨土法門都不一定呢。你自己就了生死了,你自己就成阿羅漢了,多好啊。當然成了阿羅漢也還可以往生,並不是這個意思,就不往生了,就是你往不往生兩可,能夠往生更好,不往生也不虧,也可以了。

【二絕待明妙者】,前面是相待明妙,這是絕待明妙了啊。這一段的話也是費腦子,大家好好看啊。【為四】,你看,從四個方面去講絕待妙。

【一隨情三假法起。若入真諦待對即絕。故身子云。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此三藏經中絕待意也】,這是從三藏教裡面說的這個絕待妙,實際上本來說得嚴格一點,三藏教根本就沒有資格去討論什麼絕待妙,別說絕待妙了,妙都稱不上,前面都已經把它稱為是半字教,是粗。但為什麼它要去講這些道理呢?就是我們也可以從三藏教它本身它所具備的這些道理裡面,去談論它的這個份上去理解的這麼一種妙。當是相對於後面滿字教來說,妙法來說,它事實上它是屬於粗了,它談不上真正的妙了。沒有關係嘛,我們眾生、凡夫也可以談論一下,我們眼中是怎麼看佛的,我們眼中的佛是怎樣的嘛,但實際上跟真正的佛,是不是一回事呢?肯定不是一回事啊,是吧。就牛眼看人唄,人眼看佛唄,但你不能說不讓我們看,我們可以看,是吧。雖然看不明白,我們也可以慢慢地去研究啊、去探索啊,越看越看以後慢慢可能就明白了。

隨情三假,什麼叫做隨情啊?隨凡夫的執情,情執。凡夫都是有情的眾生,也都是有執著的眾生,隨眾生的情執,而不是隨著眾生這種理智的東西。我們都是隨感情用事,分別、妄想,這叫做隨情。三假,哪三假,以前講過的,哪三種假?肯定想不起來了,突然一問,給大家再複習一下,記住了啊。因成假,第二個什麼呢,相續假,第三個相待假。就是我們隨情所認識的外在的這些法,都是虛假的,都是不真實的一種存在。實際上我們自己能夠認識的這個主體,本身也是一種不真實的存在,通過我們這個主觀這個自體,去認識這個主體,去認識客觀的那個存在,它也是虛幻的。心也是幻心,境也是幻境,那為什麼說是境呢,是假的呢?從三個方面去講。

因成假,都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成就的,因緣所生法就代表它是沒有真正的自我、自性的存在,沒有永恆的,能夠獨立,能夠自我主宰不變的一個自我、自性的存在,它還叫做真正的存在嗎?不是的,暫時存在,緣來了,就有了;緣暫時還持續,它就能夠住,能夠持續一段時間;緣散了,它就滅掉了。今生是做人,下生可能就做畜生,再下生可能墮地獄,到底你是人,還是畜生,還是地獄呢?你說,好像都是你生命鏈條之中的一個延續,但實際上沒有一個角色是屬於真正的自我,這就是因成假。

做人的因緣到了,成人了;做畜生的因緣成熟了,變成畜生了;要下地獄的惡業、惡果成熟了,到地獄裡面去;什麼時候修成了,生天,超凡入聖,這就是因成假。不管怎麼樣成就的,說明它是假的,如果它不是假的話,不需要種種因緣,它就能成就,它本來就有的,過去就有,現在就有,未來還是有,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它永遠不會變的。如果它能為外在因素所變的,就不是一個真正的我了,為它所改變你自己的一種狀態,這就不叫做我。如果不為它、其他的所有因緣改變你自己的狀態,這才是真正的我,這才是真實的。但現在我們能不能找到這個真實呢?找不到,所以它都是假,叫因成假,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是吧,緣起性空,因成假。

第二個是相續假,相續假就是這個假的持續的一種狀態,前面一念妄心起來,後面妄心又會繼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接一浪,一種妄心接著一種妄心,它永遠是會相續不斷的,叫做相續假。前面這個是假,後面這個也是假,後後念還是假,知道嗎。就是這個假的從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是因成假,從它這個假的相續的一種狀態來說,也完全是假,大家明白吧。整個這個生命的長河都是假的,不僅僅長河之中的一朵浪花是假的,所有的全部都是假的,相續假。

最後還有一個相待假,就待那個事情,才有這個事情。比如說,因為有長,才有短;有大,才有小;有你,才有我,但真正的你我、大小、長短存不存在呢?不存在。實際上就說,繼續在什麼呢,已經形成的種種浪花之中,你再去起分別。這個浪花好看,哎呦,這個雲彩好看啊,那個雲彩不行啊,這個人好,這個人壞啊,我們又起種種分別,你說本身這個單個來說都是假的,你在這個假的方面,再去起分別計較,你又何必呢?就說我們的病特別特別的重,知道嗎。不知道從根本上都是已經壞了,然後呢,壞的情況之下還得去計較一下。

生在地獄之中,打個比方,大家都是受苦人,多不容易啊,他還得再比一比,我在這個地獄之中,我是不是跟這個鬼王,或者跟什麼獄卒關係弄得好一點,你看,我還有資源。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娑婆世界,哎呀,他當官,他有錢,他有勢,他有權,什麼東西都有,你看,他生活得非常好。實際上說句實話,大家都是受苦人,即使這樣的話,咱們還得苦中取樂,沒辦法,眾生就這麼執著,可憐啊!這就叫相待假,實際上這些相待的東西,大家自己可能給自己提供一種虛假的這麼一種幻想的,或者給自己繼續生存下的所謂的一種虛幻的一個動力,所謂小小的那麼一種好的感受,也都是假的,繼續會騙你,知道嗎。

好,所以說隨情三假,最終為什麼有三假?隨情唄,隨情就會有三假,你不隨情就好辦了。幫著把電話關一下,可能不太會關,沒關係,是吧。這也是假,是吧,咱們不知道,突然一下,它聲音就起來了,它也不想起來,我們也不願意這聲音起來,就起來了,起來也就過去了。【二若隨理三假。一切世間。皆如幻化。即事而真。無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為不真耶。望彼三藏。絕還不絕。即事而真。乃是絕待。此通教絕待也】,這個通教就比前面三藏教要更高了,前面都是隨情,隨眾生的情感、情執去分析這些東西,這裡是從理性上去分析了。雖然知道三假,但是能夠透入這個事相的真理了,不僅僅看在這事相的表面上了。一切的世間,皆如幻化,都不是真實的,首先認知到它都不是真實的。

即事而真,在事相的當下,就此時此刻這個東西它本體就是就是真的,就是空的,大家明白嗎?因為它是幻有的,說明它就是空的,因為所有的事都是虛幻的,所有的因緣都是虛幻的,虛幻的當下就表明它是性空。如果它不性空,它就不是假的,它是一直就有了,剛才說的,這個我就一直存在,而且是永遠不會變的,不會隨著時間,不會隨著空間,不會隨著其他外在的一些法,而改變自己的這種性質,這就叫做自性。但實際上這種事情、這種法存不存在呢?不存在,所以我們一旦認識到這個法是虛幻的,實際上當下就可以知道它是性空,就是真的,只有空性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就是沒有自性這個道理,它是絕對真實的。就是常都是幻的,只有無常這種道理才是真的。

「無有一事而非真者」,這樣的話就是沒有一件虛幻的世法當下不是真空,不是性空,所有的事都是當體即空。「更待何物為不真耶?」,更需要等待何物,就是說還等待這個物質的變化,或者跟其他的物質相去比較,才能得出它不是真的嗎?不需要,!當下就能夠認識清楚。不要等到這個事情已經過去了,沒有了,你說,哎呦,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在有的時候,你說,它來了,它是真的。它走了,你說,不是真的,——不需要等待。有的時候,來的時候,你就知道,它就是假的,它是暫時的一種存在,你不要太把它當真了,知道嗎,你要真正當真就麻煩了。

當然你當真它還不是真的,但是你當真,你有一種執著的話,你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你會顛倒對待一切法,顛倒對待一切法你就會造業了,起妄想了,起了妄想這種生滅心最終就會輪迴生死啊,淪落生死啊。所以說實際上不是環境騙了我們,是我們自己的內心騙了我們自己,因為我們的內心看不清楚外在的種種環境,錯誤地去解讀了這個環境,當下它是空的,你不認為它是空,你隨它而起生滅,隨它而流動,所以最終你就隨生死去漂,隨這個生死這個輪迴去漂流了。

望彼三藏,就是這個通教看前面的三藏教,絕還不絕,這什麼意思啊?前面三藏教雖然有個絕,但實際上三藏教到通教這裡,它這個絕是絕嗎?不是真正的絕啦。它這個絕要等到什麼呢,這個世法滅掉之後才絕。世法不滅掉之後,因緣不謝之後,它不叫做絕。它前面是屬生滅法,生的時候就是有,滅的時候就是絕。滅絕師太,滅絕,滅了,沒有了,它說才是絕。不要等到滅,本身就是絕,不要等到它滅的時候才說它沒有,有的時候就知道它不是真實的有,有的時候就看到它是有空的一面,這才是真正的絕,知道嗎。

就是我們這個覺悟要高一點啊,不要等到這個事情都過了,再事後諸葛亮,這好,才後悔,當初不應該怎麼樣,幹嘛去了,是吧,最早幹嘛去了,當然也不能怪你最早幹嘛去了,因為我本來就稀裡糊塗的,幹嘛去了,我想幹嘛也幹不成,是不是。但現在認識佛法啦,現在就可以問你,你最早幹嘛去啦,學佛的時候不好好聽佛教導,不好好聽師父給你們講,不好好去用,用不上,然後最後,哎呦,我來不及了,我又得去墮落了,我得去輪迴了,念佛也用不上,完了。前面幹什麼去了?快到臨終的時候想起念佛來了,念佛也不得力,表面上在念,沒入到心裡面去,該到哪去,還得到哪裡去。早讓你去,早念,早讓念多好,把這功夫修好一點嘛。所以說「絕還不絕」,不要等到真正的這個絕的時候,再後悔,我們當下就得覺,當然我們說是覺悟的覺,換一個詞,當下就得覺悟。

即事而真,在事相的,在因緣的當下就得什麼,透入到它的空性之中,真空本性之中,不要去為它的外相所欺騙。這就好辦了,這乃是絕待,這才是絕待了,這個絕待是通教的絕待妙、絕待義。

好,再往下第【三別教若起。望即真之絕。還是世諦】,它往前面的這個通教即真之絕,即是就是真,這個絕,那麼通教這個絕,又屬於不絕,就屬於世俗諦了,那反過來就說,別教的這個絕才是勝義諦,反而通教又變得跟它比較,它低一層啊,它又變成世俗諦了,還沒有真正的絕,只有別教的這個絕才是真正的絕。【何者。非大涅槃】,沒有證得大般涅槃,就是它絕得不夠,說句實話,說是絕,這絕裡面還留有很多的後遺症,還很多問題沒解決,煩惱沒解決,知道嗎。打個比方說,把這房子打掃乾淨,然後打掃乾淨了,一檢查,這裡還有一點點灰,那裡還有一點點污垢,還沒真正乾淨。

【猶是生死世諦。絕還有待】,就是前面的通教還屬於生死的世俗諦,比這個別教來說,它就不圓滿,不徹底。絕還有待,它不是真正的絕,它還屬於什麼,成為相待的,它的絕待在別教這裡就成了相待了。【若入別教中道。待則絕矣】,如果你能夠從通教進入到別教的中道的話,那麼前面這個相待就容易進入到了別教的絕待了,一層一層往後遞進。

咱們再看,【四圓教若起。說無分別法。即邊而中。無非佛法】,這個即邊就是即二邊,哪二邊啊,空和假,即空即假,當下就是中。前面的我們跟大家說一下,前面的這個三藏教,只有空,而且這個空的話,還是屬於偏空。而這個通教呢,它主要也是空,它的空叫什麼呢,真空,它比較圓了,但是它只有空,沒有假。到了別教這裡呢,有假了,實際上也有一部分的中了,但是它雖然有假,有中,但是它不是即空假而中,它必須要離空假才能得到中道。就是空和假跟中之間是有距離的,是有差別的。而到圓教這裡,沒有差別了,空和假當下就是中。

【無非佛法。亡泯清淨。豈更佛法待於佛法】,就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法也是佛法,世間法也是佛法,所以說就沒有佛法跟世間法的區別了,難道還需要佛法待於世間法,佛法待於佛法,去說明一個絕待嗎?沒必要了!因為世法本身也變成佛法了,本來有世法跟佛法之間的相待的,有這種區別,有這種差別的。但是在圓教這裡,世間法就變成了佛法,那好,世法就不存在了,那還有什麼需要相待的呢?通通都變成絕待的佛法了。

【如來法界故。出法界外。無復有法】,就是所有的法,都是如來的法界,當下都是如來的法界,除了這個如來的法界之外,更沒有其他的一種法,能夠在這個如來法界之外存在,就所有的法都成了如來的法界了。等於我們所有的人,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娑婆世界一個人都沒有了,然後你說,我來度眾生,度啥?沒人需要度,是吧。?正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有大量的還沒有往生的人,所以說來度眾生,大家都已經從娑婆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你還需要說度嗎?還需要說這個待嗎?言下之意,就不需要了。

【可相形比。待誰為粗。形誰得妙。無所可待。亦無所絕。不知何名。強言為絕】。這句話太妙了,把佛教說實話最高的這個理論都已經說透了,既然都沒有其他的法,哪還可以相互之間去比較呢?拿這個法去比較,大家都成了佛法了,除了佛法之外,其他法都沒有了。正因為有千差萬別的法,種種不同的法,相互之間才有比較,大家都是一樣的,還需要比較嗎?是吧?完全平等。還不是,那比如說我們都發財致富了,沒有窮人,但是沒有窮人,你富人裡面還分幾等,你是一年掙一百萬,他一年掙幾百萬,他一年掙上億,還得比,乾脆大家都齊了,都掙一個億得了。你也不多掙一分,他也不少掙一塊,這就平等了嘛,如果還不平等,那就還可以比較,你待誰為粗呢,你跟誰比較,待誰,他是粗,你又形誰,形容你是妙呢?比較你來,你顯得你妙呢?

「無所可待,亦無所絕。」既然沒有待,也就沒有絕,這句話就很重要了啊,!沒有待,就沒有絕。這就叫什麼?非待非絕。也就是前面我們所說的,它雖然只講兩種道理,實際上把第三種,非相待非絕待,第三種道理說出來了,明白嗎?既然沒有可以相待的,那麼這個絕待又怎麼成立呢?因為有相待,所以才有個絕待,是吧。?實際上就是沒有相待的時候,絕待也沒有真正的一個絕待,可以去立這麼一個法的。

所以最後說,「不知何名。」我們不能,不知道怎麼去說這個法,怎麼去給它立個名字。強,非常勉強,不得已,給它說個名字叫什麼?絕待。就是絕待當下也不是絕待,這才是什麼?叫離言的絕待之法。如果我們還需要言語去說的話,它屬於言語之中的道理,言語的絕待義。大家明白了嗎,、?聽明白了啊。

就說如果眾生都沒有了的話,那佛也沒有了,是吧?因為有眾生,才有佛,眾生是在生死,佛永遠沒有生死,如果所有的眾生都成了佛的話,那眾生是不是沒有了?眾生沒有了的話,那你還叫他佛有意義嗎?沒意義了。因為這兩個就是相待成立的,當九法界的所有的眾生都變成了一法界的佛的時候,九法界永遠不復存在了。

那你就會執著說,難道一法界它就會永恆地存在嗎?沒有了。因為佛的當下,他永遠是不會執著於有個他自己的佛存在了。如果他會執著自己,我還是佛法界,我是唯一的法界了,現在我大一統了,整個這個虛空法界,我全都變成佛法界了,那他還是佛嗎?那他就不是佛了。說明他還是眾生,他怎麼成為佛呢?大家明白什麼意思嗎?立這些名字,立這些概念,都是為我們眾生方便施設的,讓我們去理解,還有個更高的目標,值得我們一步一步去攀登。當你最終已經攀登到成佛的時候,實際上當下你就已經不會再分辨,你就跟佛一樣的無所住了。你還會執著有眾生嗎?還會執著有佛的存在嗎?一切法的執著都沒有了,這些名字還需要嗎?

打個比方你有病,我才給你藥呢,你都沒病,你要藥幹嘛呢?當然有些人,我沒病,我是為給別人治病,我還要藥。那這個藥也是假的,方便施設的藥,真正的藥永遠是不存在的。不是真實的,沒有真實的。如果這麼一講的話,大家可能有時候心裡會覺得又無著無落。世間法沒有,佛法竟然也不是真實存在,那我們到底要為了什麼?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麼?學佛不為了什麼,學佛就是為了去除你這種執著。你什麼時候不去想了,我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你是為了什麼,有目的的,你永遠解脫不了,成不了佛。所以我們所有的這個思維的習慣的話,實際上都是無形之中時時刻刻給我們一種障礙,阻擋了我們再向前,再向上前進的一個道路。

不為了什麼,有些人說,那我知道了,我們最高的標準就是不為了什麼,又執著這個,麻煩啦。就有腦子這麼不靈光的人。他還要執著一個不為了什麼。就像生滅法之外,另外還執著一個無生法一樣的,有必要執著嗎?無生法就是為了對治這個生滅法的,對治完了,無生法沒必要再去執著了。

叫「強名為絕」嘛,勉強沒辦法。我們這裡說,真正的佛法能夠說得出來嗎?離言絕相的。但是我們為什麼還得說呢?能說出來的肯定都是落於言詮,落於言字,落於我們的思考。它既然落于思考,當然它跟離絕對的佛法肯定是有相當的距離,但即使有相當的距離還得說,沒辦法。不說的話,你相待的妙都認識不到,何況是以後絕待的呢?所以說還是有說的道理,只是說了之後呢,你好好去信受奉行,好好去修行,慢慢把你這個執著越來越放下,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到最終清空了,清空了就不用了。

有些人說清空了,那就沒了,啥都沒了,麻煩了,幹嘛呢。不要這樣去想。不是沒有了,前面說有是假的,你如果認為有個無的存在,沒有的存在,也是假的,也是錯誤的啊。

好,下面繼續說,我們再把這一段看完,就差不多了,我們今天就把這一頁吧,【大經云。大名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名為大。譬如虛空不因小空。名為大也。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妙亦如是。妙名不可思議。不因於粗。而名為妙】,我們首先先看這一段吧,這就夠長的了。

大經,《大涅槃經》說,「大名」,大應該叫做什麼,?不可稱量才叫做大。如果這個大是可以用數量、用空間、用時間,或者用種種東西可以丈量的話,那就不叫大了。意思是什麼?真正大是不可思議的,它是無量的,沒有限量的,甚至沒有限量這種概念你都得去掉,所以叫做不可思議。

有些人說大得大到什麼?得多大?幾個銀河系?幾個佛的世界?多少大千世界合為一個,比這大千世界還更大,或者怎麼樣,就在想像。你一想像麻煩了,不可思議。明明叫你不可思議,你就要思議,沒辦法。我想不通,我要想不通,我就沒辦法去認可。佛就說了,你再怎麼想也想不通,你想到一定的時候,就戛然而止了,因為你的心量就這麼大,你的智慧就這麼大。你可以先嘗試著去想一想,但是你不要以為你自己再怎麼嘗試,再怎麼努力,都能把它想通,錯了,是吧。

你要把握佛說法的一種精神,知道嗎?一個思維的一種方式,一種路線,你不要老是鑽牛角尖,有些人麻煩就在這裡。告訴你這個修行的一個方法、一個道路,而不是讓你現在說,一修行立即就到達彼岸了,不要去幻想這些東西,你按照這個方向去走,絕對沒錯就行了。然後一步一步往前走,等什麼時候你真正知道這個不可思議,就不要去想了吧。你這裡瞎想幹嘛,沒有用的,想也想不出來,反而會產生更大的障礙,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故名為大」,就是真正的大不是因為小而叫做大,這裡說,虛空不因小空名為大也。虛空是沒有邊際的,它不因為個小小的空間跟它比較,而顯得我的虛空是無量的,是多大的,它都不需要比較。因為它本身就是無量大嘛,你要怎麼樣的去比較都比較不出來。涅槃也是這樣,不因小相名大涅槃。這種涅槃也是不可思議的,你怎麼去用其他的各方面種種法相去說、去比較、去解釋?解釋不清楚。妙也是這樣,妙是叫不可思議。不因為粗,而名為妙。如果因為粗而有妙,這叫相待妙,這還不是真正的妙。如果不因為粗而就有妙的話,不待粗而名妙這叫絕待妙。絕諸對待嘛,相待什麼呢?相互形待。因為我跟你的比較,相互之間對待比較,我才顯出我的大,才顯出我的妙,這是屬於相待妙。我都不需要了,根本都不需要,這種妙才是真正的妙。

【若謂定有法界廣大獨絕者。此則大有所有】,如果認為一定有一個法界,它是無限的廣大,獨絕的,這個大還是有所有,它還是有相待的。【何謂為絕。今法界清淨。非見聞覺知。不可說示】,真正的法界這種清淨,不是我們見,、不是我們聞,、不是我們覺知,所能夠知道的,不可說的,不可為你指示的,這才是真正的法界。能夠說出來的都不是最終真實的法界,也說明它當下肯定就不清淨。

當然這種道理的話,實際上離我們很遠,但是我們通過這種語言,通過我們自己的這個思考,可以一定程度上去理解,它所說的這麼一種道理,就夠了。大家也不要想得太多,這是最終極的一個道理。但是實際上離終極的道理,前面的所有的修學的道路,實際上都屬於相待的一個過程。只是我們在相待的時候不要產生執著,知道相待的當下,就有絕待義就行了。

但是你不要說,我只要絕待不要相待,完了。哎呀,我一下就清淨了,我什麼都不想了,怎麼可能呢?還得修!所以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最後才是自淨其意。你惡都不去,你善也不修。哎呦,我心中說,啊,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你恨不得就跟祖師一樣的,都沒有善惡分別了。你倒是沒有善惡分別,該作惡時一件不少,該做善時好像都很為難,都作不上。你說我不思善,你不用思,確實不可思議啊,不可思議就做了。

實際上是有思議的,就是你這個自然心的習氣,煩惱習氣,它就驅使你去做了,做得還特別順利,都不要思考,所謂習慣成自然嘛。你認為是好像沒有心的,實際上這個心特別的強,是無始以來這個心的相續一個流、一個習氣流,讓你自然而然驅使,都不要去想自然就把這事幹好了,把壞事給幹好了,把壞事給幹成了,不能說幹好了,壞事變成好事。

所以我們這種不可思議,是我們自己對我們內心煩惱的一種不覺知。怎麼會這樣呢!我平時都很正常,我這個人是個好人,還是很善良的,那怎麼突然一下就幹出這種不可思議的壞事來了呢。實際上你是屬於可思議,只是你思議不到,你覺察不到你自己內心的這個煩惱有多深重而已。那真正的不思議是屬於佛法界的,那才叫不思議、那才是清淨的。

好了,今天時間也就差不多到了。我們再看看,這裡有兩個問題。問題一,(南無阿彌陀佛!師父吉祥!上一講《法華玄義》在廣明眾生法之佛界十法時,雲,【復次。餘經所明九性相。不得入佛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經皆開方便。普令得入】,)這裡就是前半部就說什麼,其他的經典,除了《法華經》之外,都是說的九法界這些性相。但是九法界性相就是九法界,它九法界性相沒辦法入佛法界的性相,不能即空即假即中。到了這經,此經,《法華經》的時候,都能開方便,普令得入,讓前面的這些九法界的性相最終都能入一佛法界的性相。

(【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論引入。是故如來慇勤稱嘆此法華經。最為無上。意在此也】),這就是說讚歎《法華經》比其他的經都要高,其他的經典的話,沒有這個開示悟入,沒有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沒辦法讓九法界眾生最終進入一法界,進入佛法界,只有《法華經》能夠做到。他這裡問的話就是,(伏請師父慈悲開示,其中的普令得入和不論引入的真正含義,以及二者的聯繫與區別?)

這實際上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普令得入,又後面說不論引入。普令得入就是因為我們入不了,所以佛起大慈悲,給我們宣講這個《法華經》,讓我們認識到,我們所有的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聽這個無上的佛法。方便之中就有真實,原來所講的東西沒把這個東西講透,認為方便是方便,真實是真實,你只有把方便舍棄了,你才能入到真實之中。而《法華經》不是這麼講,它說方便的當下就是真實,方便當下不離真實,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打個比方說,我必須把這個惡破掉,我才能行善嗎?要破除生死,我才能得涅槃嗎?不是這個意思。圓教《法華經》跟你說,煩惱和生死的當下就是菩提涅槃。它當下跟這個菩提涅槃這個體性沒有任何的差別,本質上是一樣的。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的話,你從這個起修,你就能跟自己的佛性相應,你所修的就是真實的法門,你修的就不是方便法。所以你必須得信、必須得解,如果你不能信解這一個的話,麻煩了,你修的永遠是方便法,跟佛法不相干。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這個地方就獲得無窮的一種信心,我們都有佛性,我們都有成佛的這種能力。即使我們現在可能是一個凡夫,業障深重的凡夫,但是只要我們一念迴心,也能跟佛相應。不要認為,哎呀,我差得很遠、我不行,我做不了!你能做得了,沒問題的,別說我們人做得了,三惡道的眾生,它如果這個善根因緣成就,它也能做得了。

所以說普令得入就說,不管是什麼根機的眾生都可以入,九法界嘛,地獄法界乃至菩薩法界都可以入,你不僅僅說菩薩法界、聲聞法界,它才有這個資格入佛法界,那其他下面的法界就沒辦法,沒資格了麼?不是,都有。

下面又說,【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論引入】,就說這個說入的話是方便說,實際上是不需要入的。為什麼不需要入呢?因為本來眾生性就是佛性。就像我們說成了佛之後,難道是新得到了一個佛性嗎?有沒有啊?沒有,更無一法新。「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只是恢復我們原有的佛性而已,並沒有個新成的一個佛,不是從外來得到一個新的東西,是我們本來就有的,是把我們原來本來的東西給恢復了,找到了。

從這個意思來說,那還需要入嗎?還需要入佛,還要證得佛性嗎?不需要,說這個入只是方便說。因為我們迷失了,所以我們才要回家,如果我們真正回家了,還有這個回不回的意思嗎?本來就在家裡,你還需要回嗎?從理上講就叫不論引入。從事相上講就是普令得入,知道嗎。大家明白嗎?明白了啊。

從性上講說叫無可證、無可修,從事上講大家還得努力地去修。大家還得努力,努力學,修到一定之後突然開悟了,明白自己的,才知道,噢,為什麼當初佛給我們講無修無證。真正這個佛性不是經過這個修證去得來的,能夠得來的東西,但是這個佛性需要我們修證,最終得到這個緣分,去把它原有的這個東西給恢復了,找到了。

好,真正的含義,二者的聯繫和區別。一個是事,一個是理,就這麼簡單,從理上根本是無修無證,一切法都不可得。從事上講,一切法都有它自己內在的因緣,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那我們自己應該怎麼去修這個因果,自己去選擇。我們要想成佛,你就修佛法;你不想成佛,你想做人,那你就修人的法,這就是因果。但是最終你得回到這個佛性,就是我們說心性嘛。所以說一個是因果、一個是心性;一個是緣起、一個是性空。回頭來又來了,又來了,還是這些東西。從性空上講,哪有什麼佛可成啊;從因果上說,還真要成佛,真要修佛。

有些人說,那我只要理性,不要這個事相了。你想這樣,你想得美。你沒有悟得這個本性自性,你就擺脫不了這些事相因果對你的、束縛。該吃的要吃,該受的要受,你該造業的時候還在造嘛。你說我沒有了,不受它影響了,怎麼可能呢?什麼時候你解脫了,這些事相因果,即使它是存在,它對你也沒有任何的干擾。它還會存在,你不能說它不存在,它雖然暫時存在,虛幻的存在,它會存在,但是它對你不會有負面的干擾了。因為我已經證得自性了,就可以了。但是你還沒有證得之前,這些東西確實,你還得好好努力啊,一步一步地向上,從凡怎麼入聖,從聖怎麼進入成佛,這是我們必須要努力。所以有些人說,那講起來太簡單,那講起來有那麼簡單嗎?沒那麼簡單,你不能片面地講,你要全面地看待問題,知道嗎?這樣的話,最終才是這個佛法,它佛法是一體的,有事也有相。

好了,再看,這是問題二了,前面看問題一。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師父!師父吉祥!聞慧兼修,義觀雙舉,眼慧明聞,具足利益)。就是我們既要修解,又要修慧,解行並進嘛,就是說,解行並進。

(聽聞師父微妙宣講《法華玄義》,的確深感聞思修的巨大力量,《法華經玄義》第六講原文雲,【觀心生起者。以心觀心。由能觀心。有所觀境。以觀契境故。從心得解脫故。若一心得解脫。能令一切數。皆得解脫故。分別心王心數。同起偏起等。即是教相故】,恭請師父再加解釋一下,這段話中從心得解脫的原理和觀心的方法。)

實際上我們今天都講了啊。心,從心生心,還是從境生心,你怎麼去觀察?有些人說由心起境,有些人說由境起心,實際上這都是虛幻的,都不是真實的說法。心也不能自生,心也不能他生,心也不能共生,心也不能無因生。那麼我們反過來說境也是這樣,境不能生境,境也不能生心,境也不能由心境共生,境也不能說離心境而另外單獨無因而生。所以說你說心能生境嗎?境能生心嗎?心能生心嗎?境能生境嗎?心境能生心境嗎?離生心境而另外能夠生個心境嗎?都錯了,都有問題。

但是有問題是問題,我們還不能離開這些有問題的法去修啊。我們經常說,哎呀,萬法唯心,就是我們現在能夠感知到,我們自己這個心的力量是比較強大的。從這個虛幻的因緣生法之中,心確實能夠造一切境,譬如工畫師嘛,能造種種像吧,一切諸法中無法而不造,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但是能夠造的,本身是虛幻的,是工畫,工畫師,是幻師,知道嗎,那造出來也是幻境。那好,現在既然是幻師,這個幻師暫時免不了這個身份,看你怎麼去造這個幻境。那麼好,六凡法界是不是幻境呢?別說六凡法界是幻境了,四聖法界也是幻境,那你造哪個幻境呢,?造聖人的幻境,知道嗎?知幻本幻,當下離幻,這就是解脫,並不離開當下這個幻,另外還別有解脫,就這麼簡單。

但是幻與幻之間差別就很大了。有些幻是讓你受苦的,有些幻是讓你享樂的,但是如果你真正知道知幻本身自性是沒有一個真正幻的話,這些苦和樂跟你本身也沒有什麼相干。但是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做不到啊。大家都想離苦得樂。因為我們實在太苦了,沒辦法;我們太窮了,先不要給我們講什麼共產主義,不要講什麼最高的階段。我們先脫貧致富就行了,來點實際的。給我們講什麼精神世界,給我們講什麼精神文明,先給我們來點物質文明,行不行啊。飯都吃不飽,吃了上頓沒下頓,所以佛得方便地慢慢地引入,從這個最低級的幻,到更高級的,最後到佛法界,也可以說是一種名字幻,但實際上它已經完全離幻,明白了,就知道了,就可以了。

所以說這裡說從心得解脫,你看,是啊,心本來是虛幻的,但是虛幻之中會不會有真實呢?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課後去思考。虛幻之中有沒有真實?有嗎?有啊,錯了。這節課白給你們講了。剛剛給你們講完這個相待妙,絕待妙。相待才會有虛幻和真實,相待法中才會有虛幻和真實,你竟然說虛幻之中有真實,麻煩了。這不屬於相待妙了嗎?相待法了嗎?實際上沒有一個真實。

為什麼呢?因為虛幻本身也是不真實的,那你對這個虛幻的對面去說,另外還一個真實的存在,它是真實的存在嗎?有這麼個法存在嗎?不可能的。前面不是講了相待假嗎?能夠待的這個法都是假的,你另外說,相待的對面的那個法是真實的,那才怪呢。就沒有!有些說,難道眾生之外沒有佛嗎?眾生本來也是假的,那你說佛也是假的了。哎呀,麻煩了。佛也是假的。這好,你怎麼把佛都給否定了,我這個假是從什麼意思上去說,從真諦上去,從絕待義上去說。從因緣法上去說,他有沒有呢?可以方便說有,沒問題的。

所以說大家也不要擔心,到時候,哎呦,還成佛幹嗎?有佛可成嗎?怎麼怎麼,就想這些。你想這些東西本身就是錯誤的。就不應該想。但是你又要想怎麼辦。師父就得給你解答,你說有,師父說,不行,錯的。你說沒有,哎呀,師父,你說又執著個無,也錯了。然後有些人就比較聰明,那又有又無,是不是對的呢?好像比前面確實有道理了,但是你又執著個亦有亦無的這麼一種狀態的話,又成為一種執著,又錯了,知道嗎。所以你就不要去管它,有還是沒有,或者亦有還是非有,你就去行就完事了,自然而然地按照這個,到最終無所住,該幹什麼幹什麼去,但就是不要胡思亂想,明白嗎。就怕你胡思亂想。但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呀,胡亂想,胡亂幹。什麼時候你能夠不胡亂想了,你可能就不胡亂幹了,大家明白嗎。

從根本上去講,這從心得解脫,這心是王嘛,心王嘛,心數,心數法就是心所,其他的心所法,其他的色法,一切的法,都是跟隨這個心而動的。心它是個主宰,是個國王,下面都是這些個臣民,你把這個心王自己不胡思亂想了,自然而然其他的煩惱就不會起,你就不會起煩惱,不會起煩惱就不會造這些業,不會造這些業,就不會得這些果,不會得果,你就遠離生死了唄。所以說從心得解脫。

但是從心解脫,也是方便說。心何在?心從什麼而生呢?心也是無自性的,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告訴了,你就明白了。噢,師父跟我們講這個心,就是這個意思,到底是有心呢,無心呢。千萬不要說,師父說了是有心啊,還是無心啊。到時把我的意思曲解了,還說這是容通法師給我們講的,他說是無心的。麻煩了,是吧,我雖然本事不高,理解也很有限,但我也不至於這麼差嘛。竟然用有無這麼一個概念,來給我一種認定,然後哎呀這,最後大家都產生誤解,你說的什麼東西啊,誤導眾生嘛,是不是,佛都不這麼說,我們也不能這樣說啊,我們得學佛嘛,是吧,雖然不一定說得清楚,但是得學著說。

就說你離這些種種想,離這些名言概念,你千萬不要給個定義,這些定義只是暫時存在的一種假相,雖然我們要去研究,但千萬不能執著,法無定法,大家記住這句話,非常重要。沒有一件法是決定的善,也沒有是決定的惡,只有相待的善惡,我們所能認識到的都是相待善惡,當然我們能夠在相待之中認識善惡,去選擇善惡,做善人,是好事情。但是如果永遠都是停留在這個相待的善惡之中的話,相待的善不是真實的善。如果從佛法,說的不客氣點,它是另外一種惡的表現形式,明白嗎。因為它讓我們輪迴生死,它是有漏的,所以我們大家得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去進步啊,最終才能解脫啊。

哪這麼容易說,我不用學,我憑著自己本性,我心地就很純粹、很善良,我就能自己怎麼,肯定不會有壞的命,哪有這麼簡單的事情。不付出不可能有收穫的,學佛也是這樣子的。雖然說心性本空,但是不壞因緣法,因緣法上要抉擇。這個自性法上,性空法上是無所得,但是因緣法上還得無所不得。你得舍惡,你得行善,你也得最後得自淨其意,這你得付出多長的努力、多大的辛苦才行啊。竟然說我們佛教是消極的,真是,受不了啊。我們是最積極的,而且我們所有的積極都是正面的積極,不是那種負面的、錯誤的積極,這才是好的。

好了,就講到這些,從心解脫就剛才說的,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既然萬法都無生的話,心都無生的話,它怎麼還會有性呢?沒有自性可得。如果你說有心,這個心是怎麼生出來的,你跟我講講道理。我就從四個方面跟你推,跟你去辯論,去推演,最終這四種生都不可得,那你心就不生。既然心是無生,說明它就沒有自性。它本身是沒有自性的,它是空的,那你還有個心存在嗎,沒有心的存在了,這個心都是個概念,都是個虛假的東西。

你認為有一個心,那你自己想所以然,想當然。真正的心,我給你掰扯掰扯,說說,不存在,因為它根本就生不出來。我們現在所能生的心,都是妄心,妄心就不叫真心,既然不叫真心,叫什麼,叫性空。無自性,性空,就這麼推演出來的。一直到性空,自性空,行了,我的任務就完成了。入到了性空,就從心得解脫,解脫了嘛,心空,心空故一切法空,心空故、法空故,煩惱皆空,生死皆空,最終來說,涅槃亦空,就這樣。雖然空,但是又不妨你去得證涅槃,又安慰大家一下,實際上這些話都是畫蛇添足。不要去求這些東西,自然而然,它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好了,時間到了,最後大家合掌我們一起來做個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好,今天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容通法師文章列表

空有無礙,進入中道的平衡實相

智者大師雲 【隔真妄,破九界,顯佛界,為緣修。】 智...

佛陀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兩階段

佛陀來到人世間以後,他看到了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

造佛像有什麼功德

造佛像是一個因緣,就是本經這個地方說的更以異方便,...

法華會上為何會有五千人退席

這段經文,幾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兩個重點在解釋:第...

聞行《法華經》,往生安養剎

原文: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

普賢菩薩這次怎麼沒提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您好!《華嚴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以十...

日日熏修淨土法門,正身端坐而往生

原文: 如湛,姓焦,永嘉人,母夢見寶塔,而湛生。幼試...

念誦《法華經》的六種功德利益

佛陀說,如果有人想要舍離懈怠心,應當用心聽《妙法蓮...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人生的禍福來自於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種不同的遭遇,是禍是福、是苦或是...

做一名優秀的女佛教徒

我們學佛後的女人,應該如何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女,...

想出離六道生死,先要把這三法修好

我們要想出離六道生死,得成佛道,首先要把三皈法、五...

少吃肉的10個益處

美國《健康》雜誌刊文,總結了少吃肉的10個益處。 1.減...

沒有跟三寶結緣,你就失去了被救拔的機會

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修學皈依。 在菩薩戒,佛陀提醒所有...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因為說話遭到過別...

治好一切病的五個根本

治好一切病的五個根本的方法就是,不管什麼病,通過這...

觀無常證聖果

昔日,佛在摩竭陀國成就聖道,有許多修行之士聚集而來...

不死種子

從前印度的彌蘭王請教 那先比丘 :人死後有來生嗎?那...

五逆罪人能不能往生呢

有人又提了一個問題,《佛說觀無量壽經》裡面說,五逆...

苦都是因業而成,都是自己造的

今天是佛七的第四天了。這幾天,大家都在為自己忙,這...

是夫妻就一起把它戒了吧

1、戒:在外人面前爭吵 夫妻在生活中難免磕磕碰碰,但...

如何供養出家人

僧者為眾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稱為福田僧,能令眾生植福...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傳戒開示

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前來已略說衣缽名相。今將受戒的要義...

節約時間的20個方法

1.對於過去失敗或未做的事情不要有內疚感。 2.提醒自...

夜夜好眠

北風颯颯,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樹木凋零,大地一片死...

【佛教詞典】坐具

梵語 nisīdana 或 nisa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譯尼師...

【佛教詞典】一切同類可得相

【一切同類可得相】 p0011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二頁雲...

【視頻】惠空法師《開悟與神通差別》

惠空法師《開悟與神通差別》

【視頻】五台山清涼石和秘魔岩的故事

五台山清涼石和秘魔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