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這個就是斷除淫機的方法

淨界法師  2021/12/13  大字體  護眼色

這個就是斷除淫機的方法

妄心它沒有自體,那怎麼攝呢?「妄本無體,云何可攝?」他就解釋說,斷除妄心主要就是不取,就是我們說的要不隨妄轉的意思。不隨妄轉,這個就是斷除淫機。斷除淫機不是說你都沒有淫慾的念頭,沒有淫慾的念頭那你都不用修行了,你就成佛了。

當然我們是帶著淫慾念頭在修學,但關鍵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的因地發心,你要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不是說你告訴自己這不是你要的。但是它有一種等流習氣生起來,這個時候你要觀照這個淫慾的念頭,不取。蕅益大師講,主要的關鍵叫不取。就是說,你觀想這淫慾的念頭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本來就是沒有自體。所以,你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個就是斷除淫機的方法,這個就是攝心為戒的方法。

所以你要知道,我們剛剛一再說明,大乘的持戒是跟止觀相配合的,它主要是不隨妄轉,不是說要你把淫慾的念頭全部斷掉。那怎麼可能呢?菩薩戒,諸位看看菩薩戒,菩薩戒在斷惡念是斷相續,它不斷那個瞥爾生起的,那個任運的現起它不斷的。

我們上次講到菩薩戒有一個觀念,說菩薩戒有一條是很重要的開緣,它說,菩薩「為斷彼故,生起樂欲」,精勤對治而數數現行,這個是無違犯。這個菩薩他對於貪瞋癡的煩惱已經想要斷除了,他已經安住在不生滅心了,但是煩惱還是不斷地活動啊!但是他已經在對治了,不隨妄轉,他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了,這個時候菩薩戒已經不犯,不犯菩薩戒,因為你已經慢慢脫離它了。

最可怕的是你還跟它在一起,而且你還不知道怕,你也不知道它是過失,這是最可怕的。我已經知道這個人不是好朋友了,我一天到晚功德都被你偷走了,你一天到晚跟著我,一時間還是跟著我,但是我已經知道你不是我的好朋友了,這個時候你慢慢開始對他產生防備心了,你開始在斷除那個淫機了。這個輪盤一直在動,你把開關關掉了,盡管它還有一些剩餘的勢力,但是這個輪盤的機,它那個生機被斷掉了,「斷相續心,破和合識」。是這個意思。

所以蕅益大師講,斷除淫機,關鍵在不取,前面說的不取。那當然,這不取就是有止觀的意思在裡面,觀照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熄滅淫慾的簡便方法

色慾禍害極其酷烈,從古到今,因此亡國敗家、喪身絕嗣...

怎樣對治昏沉和妄想

打坐經常要注意的兩個問題,就是昏沉和妄想。整個修行...

六個方法對治煩惱

問: 大師您好,我自己很容易為一些小事而感到煩惱,也...

黃庭堅戒淫發願文

我從昔來,因癡有愛,飲酒食肉,增長愛渴,入邪見林,...

十種懺悔法門

人除了人事上的懺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懺悔。譬如蓋...

日常生活中迴向的方法

回,就是把我們所有的功德,收回來;向,就是向外放。...

彭鑫博士:認為SY無害於健康的誤區

傳統西醫認為:精液的主要成分:蛋白質、核酸、葡萄糖...

邪淫為什麼會障道

什麼叫破壞善根呢?以殺生來說。你殺生,殺完了以後,...

學會不在意

我們常常為一些應當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擾而...

心正直,外面世界就沒有委曲

這個宇宙、這個世界跟我是一體,這個心和外面的境界是...

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 殃咎之來,未...

能夠這樣念佛,一定可以了生脫死

修行人要求一生事辦,疾出生死,只有念佛法門。因為念...

容易分心,該如何用心

問: 「我很容易分心,在做事的同時,會操心下一刻的...

【推薦】學佛第一要知見正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我們學佛為的什麼?先把目標訂正,...

佛靈和心靈是兩碼事嗎

我們正式講淨土要義。淨土三要就是信願行,也是往生極...

無分別地諷誦大乘經典,既破我執也破法執

問: 印祖開示如何誦經的時候說,不要想上一個字是什麼...

古代出家當和尚的10個條件

很多影視劇裡都有這麼一個橋段,古人犯了法或殺了人,...

動物不是供我們食用的

四個很好的理由解釋為什麼你應該食素? 1. 因為吃肉就...

聖嚴法師《如何調整常想換工作的心態》

在一些職場,工作人員不斷增加,但同時也有許多人員離...

心不動搖無所住執,才能成大道

從前釋迦佛在世時,有個女子坐在釋迦佛邊上入定了。文...

餐盤裡盛滿無盡血淚(圖)

先打斷腿,再裝進籠子裡。我們的餐盤裡,盛滿了它們無...

常有恐懼心理,應如何改變

問: 我常常有這麼一種恐懼心理,就是怕自己被冤親債主...

【佛教詞典】阿梨呵

(雜語)Arihan,阿羅漢之誤用。坐禪三昧經上曰:阿梨...

【佛教詞典】無垢逝菩薩

無垢逝,梵名 Vimalagati,音譯尾摩羅誐底。為密教現...

【視頻】《佛說伏淫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伏淫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夢參老和尚《華嚴經·覺林菩薩偈》

夢參老和尚《華嚴經·覺林菩薩偈》